第一篇:病理学 第十二章 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课程复习
第十二章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知识框架
重点内容
第一节 子宫颈疾病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子宫颈癌
掌握 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宫颈原位癌、原位癌累及腺体的概念;子宫颈癌的好发部位;子宫颈浸润癌的大体分型及宫颈癌的扩散。
熟悉 子宫颈早期浸润癌和浸润癌概念;子宫颈癌的组织学类型。
了解 子宫颈癌的病因及临床病理联系。
1.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cervical epithelial dysplasia)1.1概念 是一种癌前病变,子宫颈上皮细胞呈现程度不等的异型性。1.2病变分级 病变由基底层逐渐向表皮发展。根据病变累及深浅不同分为
Ⅰ级:异型细胞累及上皮全层下1/3。
Ⅱ级:异型细胞累及上皮全层下1/3~2/3。
Ⅲ级:异型细胞超过全层的2/3,未累及上皮全层。2.子宫颈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癌细胞累及上皮全层未突破基膜。为最早期癌。无临床症状和体征。3.原位癌累及腺体
原位癌癌细胞可由表面沿基膜通过宫颈腺口蔓延至腺体,致整个腺体部分或全部被癌细胞取代,但上皮及腺体基膜完整。4.子宫颈浸润癌(cervical carcinoma)4.1子宫颈癌的好发部位宫颈外口鳞状上皮和柱状上皮的移行带。4.2病理变化
M:糜烂型、外生菜花型、内生浸润型、溃疡型。m:子宫颈鳞状细胞癌(1)早期浸润癌或微小浸润癌。(2)浸润癌。4.3宫颈癌的扩散
4.3.1直接蔓延 癌细胞连续不断浸润并破坏子宫毗邻的器官和组织。4.3.2转移
(1)淋巴道转移:是最常见和最重要的转移途径,晚期可发生virchow淋巴结转移。
(2)血道转移:少见,晚期可转移至肺,骨及肝。
第二节 滋养层细胞疾病
第三节 乳腺癌
掌握 乳腺癌的简单分类;乳腺非浸润性导管癌及浸润性导管癌的类型及病变特点。
熟悉 乳腺癌的扩散;乳腺癌的临床病理联系。了解 乳腺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特殊类型乳腺癌。
乳腺癌是来自乳腺终末导管小叶单元上皮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第一位。
1.病因和发病机制
尚未完全阐明,与雌激素长期作用、家族遗传倾向、环境因素、和长时间大剂量接触放射线有关。
2.WHO分类
3.病理变化
3.1乳腺癌好发部位乳腺外上象限(约40.5%)。3.2非浸润性乳腺癌
(1)非浸润性导管癌(占15%~30%)可分为:粉刺癌;非粉刺癌,筛状、乳头状、实性团块状;非浸润性Paget病。(2)小叶原位癌 3.3浸润性乳腺癌
(1)浸润性导管癌占70%~85%。
M:多发生于乳头下乳晕周围,常累及乳头,导致乳头回缩下陷,形成不规则包块及皮肤的橘皮样外观;有时形成巨大肿块伴多个卫星结节。
m:形态各异的癌细胞形成巢状、索状或腺样结构。根据肿瘤实质与间质组成的不同可分为:
(2)浸润性小叶癌:占5%~10%。由小叶原位癌穿透基膜向间质浸润所致。约20%的患者可累及双侧乳腺。
(3)特殊类型癌:Paget病,炎性乳癌,黏液癌等。4.乳腺癌的扩散 4.1直接蔓延
4.2转移①淋巴道转移:②血道转移,常见于肺、脑、骨等。
链接
(1)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临床检查方法。
由于以上两种病变无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常用的检查方法如下: 1)醋酸实验:涂抹宫颈,病变部位为白色斑片状。
2)Schiller试验:涂抹宫颈,病变部位不变色,宫颈正常部位呈蓝色。
因正常宫颈上皮细胞富含糖原,遇碘液呈蓝色。非典型增生上皮细胞及癌细胞内糖原减少,故不变色。
3)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采用HE染色、瑞氏染色或巴氏染色。4)宫颈活检病理切片检查(HE染色)。
(2)乳头Paget病(浸润性或非浸润性特殊性癌)为乳腺导管癌的癌细胞沿导管蔓延至乳头及乳晕区的一种浸润性或非浸润性导管癌。其病变特征是乳头及乳晕区有散在、成巢或腺样排列的Paget细胞:细胞体积大,胞浆多且透亮,核大,核分裂象多见,细胞周围明显空隙。(3)激素依赖性乳腺癌(约占50%~60%):采用免疫组化检测:ER(雌激素受体)、PR(孕激素受体)。
ER、PR阳性的临床意义:乳腺癌分化高、发展慢、预后较好,可采用激素治疗。
第二篇:第十二章 生殖系统及乳腺疾病讲稿
第十二章 生殖系统及乳腺疾病 第一节 子宫颈疾病
一、慢性子宫颈炎
(一)病因:多由细菌感染所致
(二)病理变化:子宫颈粘膜充血水肿,间质内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宫颈腺上皮可伴增生和鳞状上皮化生。
1.子宫颈糜烂:鳞状上皮坏死脱落→表浅缺损(真性糜烂)→柱状上皮覆盖(假性糜烂)→鳞化(愈复)
2.子宫颈腺体囊肿(Nabothian cyst):粘液储留,腺体扩张呈囊状。3.子宫颈息肉:粘膜上皮、腺体、间质增生→→息肉状
二、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
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指子宫颈鳞状上皮增生,细胞伴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
Ⅰ级(轻度):增生的异型细胞局限于上皮的下1/3 Ⅱ级(中度):增生的异型细胞累及上皮层的下1/3-2/3 Ⅲ级(重度):增生的异型细胞累及上皮全层的 2/3以上,但未累及上皮全层。
子宫颈原位癌:指异型增生的细胞累及宫颈粘膜上皮全层,但局限于上皮层内,未突破基底膜。
子宫颈上皮轻度非典型增生 子宫颈上皮重度非典型增生
宫颈原位癌 宫颈原位癌
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统称为子宫颈上皮内肿瘤(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可分为: CIN-Ⅰ级——轻度非典型增生 CIN-Ⅱ级——中度非典型增生
CIN-Ⅲ级——重度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
三、子宫颈癌(cervical carcinoma)子宫颈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1-2位。通过普查(脱落细胞学检查),可早期发现子宫颈癌,生存率治愈率↑,多见于40-60岁,平均年龄54岁。
(一)病因:相关因素:
① 早婚、多产,宫颈裂伤,局部卫生不良。
流行病学调查:性生活过早、紊乱是宫颈癌主要原因。
② HPV病毒感染:高危型(HPV16、18、31、33)
(二)病理变化
1.肉眼所见
② 外生菜花型:主要向外增殖,呈乳头状或菜花状,表面浅表溃疡。③ 内生浸润型:主要向深部浸润,切面见子宫颈前后唇增厚变硬,表面常较光滑,易漏诊。
④ 溃疡型:向内浸润生长,表面坏死脱落→火山口状溃疡 ① 糜烂型:子宫颈部的粘膜潮红,颗粒状,质脆,易出血。
外生菜花型 内生浸润型
溃疡型 2.镜下
1)鳞状细胞癌:约占90%,来源于移行带或宫颈内膜化生的鳞状上皮。鳞化→→上皮非典型增生(轻、中、重)→→原位癌→→浸润癌
① 早期浸润癌或微小浸润癌: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向间质内浸润,深度<基底膜下5mm。肉眼见不到肿物,镜下可见间质内小巢状 或条索状癌巢。② 浸润癌:癌组织向间质浸润深度>基底膜下5mm。按分化程度:
高分化约占20%;
中分化约占60%;
低分化约占20%。
早期浸润癌 浸润癌
2)腺癌:约占10%,发病年龄较鳞癌高,平均56岁。多数来源于鳞柱移行带,少数来自宫颈管粘膜的柱状上皮,腺上皮及上皮下的储备细胞。放化疗不敏感,预后较差。分: 高分化(似正常宫颈腺体)中分化(最多见,腺管样结构)低分化(无腺体结构,实体癌巢)
(三)扩散及转移
1.直接蔓延:子宫体、阴道、宫旁及宫壁组织、膀胱、直肠。
2.淋巴道转移:最多见 宫旁LN→闭孔LN→髂外LN→腹股沟、骶 前LN→锁骨上LN 3.血道转移: 晚期发生肺、骨、肝转移。
(四)临床病理联系
症状:白带增多,不规则阴道流血或接触性出血,下腹部、腰骶部疼痛。
第二节 子宫体疾病
一、子宫内膜增生症(endometrial hyperplasia)指内、外源性雌激素水平升高引起的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增生。临床表现为功血。病理变化
1、单纯性增生:轻度或囊性增生:腺体增生,数目增多,可扩张呈小囊状,上皮细胞排列呈单层或假复层。1%→ 子宫内膜腺癌。
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过长
2.复杂性增生:腺瘤型增生:3%→ 子宫内膜腺癌。
3.非典型性增生:腺瘤型增生伴异型性(轻、中、重),1/3→→腺癌。
二、子宫体癌(endomertrial adenocarcinoma)
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又称子宫内膜癌。多发生于50岁以上绝经期、绝经期后,近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病理变化
1、肉眼:
弥漫型:表现为子宫内膜弥漫增厚,粗糙不平,形成乳头或菜花状,出血坏死及溃疡。
局限型多位于宫底或宫角,呈息肉或乳头状。
子宫内膜癌(弥漫型)子宫内膜癌(局限型)
2、镜下:
腺癌 :高分化多,中、低分化少数。腺棘皮癌:腺癌伴鳞化 腺鳞癌:腺癌+鳞癌
扩散:
直接蔓延:宫角、附件、腹膜大网膜。
淋巴道转移:腹主动脉旁、腹股沟LN。
血道转移: 肺、肝、骨
第三节 妊娠滋养层细胞疾病
(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disease,GTD)
包括: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绒毛膜癌,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 共同特点:滋养层异常,HCG比正常妊娠高。
一、葡萄胎
又称水泡状胎块(hydatidiform mole)发生于妊娠期胎盘绒毛的良性病变, 绒毛水肿呈水泡状。可发生于育龄期的任何年龄。
1)病因及发病机制
90%完全性葡萄胎为46XX,23X+空卵→ 自我复制→46XX 10%完全性葡萄胎为46XY,两个精子(23X、23Y)+空卵→46XY 部分性葡萄胎大多数为69XXX,69XXY,极少数92XXXY,正常卵细胞(23X)+没分裂的双倍体精子(46XY)或两个单倍体精子(23X或23Y)
2)病变
MAC:绒毛肿大,半透明囊泡状,细蒂相连,状似葡萄——葡萄胎; 完全性葡萄胎:所有绒毛呈葡萄状。
不完全性或部分葡萄胎:部分绒毛呈葡萄状,部分正常绒毛,伴或不伴有胎儿或其附属器官者。
MIC:
① 绒毛间质高度水肿
② 绒毛间质内的血管消失或明显减少 ③ 绒毛表面滋养层细胞增生
水泡状胎块 葡萄胎
3)临床病理联系:
(妊娠4-5个月时出现症状)子宫迅速增大,与妊娠月份不符,无胎心、胎 动。血、尿中HCG↑。不规则子宫出血。彻底凊宫→痊愈。10%→侵蚀性葡萄胎,2.5%→绒癌。
二、侵蚀性葡萄胎(invasive mole)
介于葡萄胎和绒毛膜癌之间的交界性肿瘤 临床病理特点:
① 水泡状绒毛侵入子宫肌层,可向宫外侵袭阴道壁,转移至肺、脑等。② 滋养层细胞增生及异型性显著,出血、坏死(水泡状绒毛或坏 死绒毛)明显。
③ 葡萄胎刮宫后数周至数月子宫仍增大,血、尿HCG持续阳性,阴道持续或不规则流血。
④ 大多侵蚀性葡萄胎对化疗敏感,预后良好。
三.绒毛膜癌(chorio carcinoma)绒毛滋养层细胞发生的高度恶性肿瘤,简称绒癌。发生率1/10000,大多数与妊娠有关: 50%葡萄胎后;25%自然流产;20%发生于正常分娩后;5%早产、异位妊娠后;多见于30岁左右女性。
病变特点:
① 瘤组织由异常增生的细胞滋养层和合体滋养层细胞组成,排列成实性巢状或条索状,不形成绒毛或水泡状。
② 瘤组织自身无间质血管,靠侵袭宿主血管获取营养,故瘤组织有明显出血坏死。
绒癌易侵袭血管,极易经血道转移,最常见肺和阴道壁。化疗敏感,死亡率<20%。少数病例原发灶切除后,转移灶可自行消退
第四节 卵巢肿瘤
一、卵巢上皮性肿瘤:占所有卵巢肿瘤的90%。
可分良性、交界性和恶性。根据上皮的类型不同可分为: 浆液性、粘液性和子宫内膜样肿瘤
(一)浆液性肿瘤
是卵巢最常见的肿瘤。可分浆液性囊腺瘤、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和浆液性囊腺癌
MAC:肿瘤由单个或多个纤维分隔的囊腔组成,内含清亮液体。
良性者:囊内壁光滑,一般无乳头形成交界性者:囊内壁可见较多乳头形成
恶性者:常为囊实性,囊内壁有大量乳头形成 MIC:
良性者:囊壁被覆单层立方或低柱状上皮,有纤毛,可伴有乳头形成,但乳头较宽,细胞无异型性。
交界性者:上皮细胞层数增多,细胞有一定异型性,但无间质浸润。
恶性者:上皮细胞层数明显增多,并伴有间质浸润,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多见,乳头分支多而复杂
浆液性囊腺癌
(二)粘液性肿瘤:较少见,多为良性和交界性,少数为恶性
MAC:多房性囊性肿块,表面光滑,囊内充满胶冻状的粘液
恶性者:伴有较多乳头形成和实性区域,或伴出血、坏死及包膜浸润 MIC:
良性者:囊壁被覆单层高柱状上皮,胞浆内充满粘液。交界性者:囊壁有较多乳头形成,上皮细胞层次增多,但不超过3层,有轻度异型,但无间质和包膜浸润
恶性者:囊壁内乳头形成增多,上皮细胞异型性明显,形成复杂的腺体和乳头状结构,并伴有间质或包膜浸润
二、卵巢生殖细胞肿瘤
畸胎瘤 :来源于原始生殖细胞的肿瘤,具有向体细胞分化的潜能,多含有两个或三个胚层的组织成分。
1、成熟畸胎瘤
肿瘤呈囊性或囊实性,囊内充满皮脂样物质,囊内壁可附有毛发、牙齿等。MIC:肿瘤由三个胚层的各种成熟组织构成。特殊类型:皮样囊肿、卵巢甲状腺肿 多发生于青年女性,极少数可发生恶变。
2、未成熟畸胎瘤:
MAC:呈实体分叶状,含多个小囊腔。
MIC:在与成熟性畸胎瘤相似的组织结构背景上,可见未成熟的神经组织组成的原始神经管和菊形团,也可见未成熟骨和软骨组织。
第五节 乳腺疾病
乳腺的正常结构 乳腺导管模试图
乳腺小叶结构 哺乳期乳腺
一、乳腺增生性病变
(一)乳腺纤维囊性变(fibrocystic changes of the breast)
最常见,多见于25-45岁,几乎50%以上成年妇女患此病。与卵巢内分泌失调有关(孕激素↓ 雌激素↑↑)
病理变化: 1)非增生性纤维囊性变
① 肉眼:双侧多灶小结节,界限不清,囊内含半透明液体,外观蓝色,又称“蓝顶囊肿”。
② 镜下:囊肿 — 被覆扁平上皮,亦可柱状或立方,间质纤维组织↑。2)增生性纤维囊性变:
囊肿伴间质纤维组织和末稍导管及腺泡上皮增生,分为:
①轻度增生,②旺炽性增生,癌变危险↑1.5-2倍;
③非典型性增生,癌变危险↑5倍;
④原位癌,浸润危险↑10倍。
(二)硬化性腺病(sclerosing adenosis)
是增生性纤维囊性变的少见类型。
特点: 小叶末梢导管上皮、肌上皮、间质纤维组织增生,致终末导管腺泡数目增多,小叶体积增大,轮廓尚存。纤维组织增生,腺泡受压扭曲,病灶周围腺泡扩张。
二、乳腺纤维腺瘤(fibroa denoma of the breast)
乳腺最常见良性肿瘤,20-30岁多发。
大体:圆形或卵圆形结节、界清,切面灰白色,质韧。
镜下:纤维间质和腺体增生,腺体受挤压呈裂隙状,间质疏松。
乳腺纤维腺瘤
三、乳腺癌(carcinoma of the breast)
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多见于40-60岁,好发于外上象限。多起源于导管上皮,少数来自小叶终末导管。
1.病理变化
(1)非浸润性癌 1)导管内原位癌
发生部位:乳腺小叶终末导管
特点:癌细胞局限于扩张的导管内,导管基底膜完整。
① 粉刺癌(come do carcinoma):导管内癌变中心处坏死、钙化,挤压时溢出,状如皮肤粉刺。导管周围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慢性炎细胞浸润。
② 非粉刺导管内癌:实性、乳头状、筛状排列、癌细胞小、形态规则。
粉刺癌 非粉刺导管内癌
2)小叶原位癌(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
发生部位:乳腺小叶末梢导管和腺泡
特点:小叶轮廓存在,末稍导管及腺泡高度扩张,充满实性排列的癌细胞,癌细胞小,大小一致,未突破BM。(30%病例)多中心性,双侧乳腺发生。
小叶原位癌
3)乳头Paget病:导管内癌浸润→ 乳头、乳晕皮肤的表皮,表皮内出现大、胞浆透明的肿瘤细胞。乳头和乳晕表面可见渗出和表浅溃疡形成-湿疹样癌
乳头Paget病
(2)浸润性癌
1)浸润性导管癌:占70%左右,灰白质脆、界不清,晚期乳头下陷、桔皮样外观、皮肤溃疡。癌细胞排列成巢状、团索状或伴少量腺样结构,常向纤维间质内浸润。
2)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占5-10%,小叶原位癌浸润间质。肿瘤细胞呈单行串珠状、细条索状浸润于纤维间质之间,或环形排列在导管周围。
浸润性导管癌 浸润性小叶癌
3)特殊类型的浸润性癌
① 髓样癌(medullay carcinoma)
②腺癌,又称小管癌,主要由腺管样结构组成,预后良好。
③ 粘液癌,多见于老年人,预后较好。
2.转移
1)直接蔓延→→周围脂肪组织,胸大肌和胸壁。
2)淋巴道转移:最常见转移途径,早期可发生腋窝淋巴结,后转移至锁骨上、下LN,纵隔LN(内上象限的癌肿),有时也通过淋巴道到对侧乳腺。
3)血道转移:晚期可转移到肺、骨、脑、肝等。
第三篇:乳腺疾病健康知识讲座
乳腺疾病健康知识讲座
乳腺增生病是妇女常见、多发病之一,尤其近年来发病率上升,年龄也日趋年轻化,多见于20~50岁的女性。因此了解乳腺增生病的症状、发病原因与危害,以及如何进行及时的防治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乳腺增生病:
一组数字:
2008年—2010年:(三年)可疑乳腺癌病人:42人
确诊病人:29人
其中炎性症状:8人,确诊:5人,非哺乳期乳腺炎:3人 肿块最小:1ⅹ1㎝,肿块最大:9ⅹ9 ㎝ 副乳癌变:1人
术后乳腺囊性增生:2人
年龄:最大77岁,最小20岁
一.乳腺增生病的症状 乳房疼痛+肿块
1.乳房疼痛:胀痛或刺痛,多为两侧,左侧尤甚,可及腋下、肩背。情郁左甚,劳累右甚。经前加重,经后减轻;情郁加重,情畅减轻。
2.乳房肿块:多发于双侧,单个或多个,好发于乳房外上象限。肿块形状有片状、结节状、条索状、颗粒状等。肿块质地软、硬或韧,经前大而硬,经后小而软。
3.乳头溢液:少数可见。
4.月经失调:月经前后不定期,量少色暗兼有血块。二.乳腺增生病的病因 1.主要因素(1)精神因素
情志不畅:夫妻关系 母子关系
婆媳关系
生意竞争
学习紧张
工作压力
郁怒伤肝,思虑伤脾,肝郁脾虚,血瘀痰凝,蕴于乳房,结聚成块而形成乳腺增生病。乳房属胃,脾胃互为表里,肝气行于左。
2.诱发因素
劳累:上肢劳力过度。
饮食:恣食生冷、辛辣之品。衣着:佩戴过紧的胸罩。
其他:不生育,不哺乳,性生活不和谐。三.乳腺增生病的检查(三只手)1.自我检查(第一只手)时间:(三个一)每月一次。
经后一周(绝经前妇女)。
每月的第一天(绝经后妇女)。方法:一看二摸三挤
看——面对镜子,双手叉腰,观察乳房的任何改变。(1)外观:大小是否对称,有无异常突起;
(2)皮肤:有无橘皮样和酒窝状改变;(3)乳头:乳头是否内陷、回缩或抬高。
面对镜子手叉腰,凹凸酒窝及大小。摸——
(1)站立:用一手上提至头部后侧,用另一手检查乳房,手指并拢,平放于乳房上,依次顺时轻柔地触摸及腋下,左右交替检查。
一手抱头一手查,顺时旋转至腋下。
(2)平躺:平躺下来,右肩下放一个枕头,将右手弯曲至头下,同“站立”的方法,检查右边乳房。
仰面平躺肩下枕,一手弯曲至头下。
挤——用手指轻挤乳头,观察有无液体自乳头溢出。如果有乳头溢液,看是否流出血性液体或褐色、暗红色、淡黄色液体。
手指轻轻挤乳头,观察有无液体出。
特别提示:如果出现经常性乳房疼痛,有肿块、有异常分泌物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做专业检查。
2.专业检查
(1)医生的手(第二只手)(2)科技检查(第三只手)
乳腺B超:判断肿块性质和位置,但它对直径在1厘米以下的肿块识别能力较差。钼靶检查:检查一些手摸不出来的细小肿瘤萌芽。对乳腺造成一定的放射性损伤,对35岁以下妇女进行乳腺疾病普查时不应常规应用。
乳腺专用磁共振:更精准。可发现0.3cm左右的病变,能检查出用手摸不出来的细小肿瘤萌芽,同时能判断良恶性,使诊断准确率大大提高。灭癌于最初始阶段。价值1880元。
3.具体方法
(1)35岁以下女性每年做一次乳腺彩超检查。
(2)35岁以上的女性每年做一次乳腺彩超+钼靶X线检查。
(3)对于乳腺癌高危人群——有乳腺癌家族史、月经初潮年龄小于12岁或绝经年龄大于55岁、第一胎生育年龄大于35岁或未生育、产后未哺乳、有较长时间的乳腺增生者等,建议在定期行乳腺X线检查的同时,可选择乳腺专用磁共振进行定期检查。
青春期女性就不太适合钼靶检查,因为这种检查对腺体有害,会影响发育。
(4)乳房较大而且乳腺腺体丰富致密的年轻女性,首选乳腺专用磁共振进行乳房定期检查。
四.乳腺增生病的治疗
乳腺增生病治疗五步曲 1.药物治疗:规范治疗
2.调节情绪: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不以情绪为准则,以行动为准则。平心静气转注意,适度宣泄宽容人。(1)平心静气:低声慢语挺胸
(2)转移注意:离开舌绕三圈(3)适度宣泄:知己倾诉(4)陶冶性情:宽容理解
(5)认知改变: A-B-C理论。
(6)知足常乐: 3.衣食住行:
(1)衣:舒适不是美观,保护不是限制。
乳罩的作用:支托,减少震动,保证血液循环,防止乳房下垂。乳罩的选戴:内衣舒适圈要免,质的棉软睡时展。
(2)食:饮食清淡忌海鲜,少吃辛辣油炸甜,多吃果蔬黑黄豆,核桃蘑菇木耳安。(3)住:生活规律不耗竭,两性生活要和谐。
(4)行:上肢活动:上肢活动要舒展,如伸懒腰宜缓慢。百草萌芽,风摆柳丝。
蓖梳梳理:以乳头为中心。
4.善后调理:巩固为要。
5.春季复诊:春季生发,病亦复发。
规范治疗须切记,一年两次春为要,药物情绪同时调,饮食梳理配合好。五.乳腺增生病的复发
季节:春主生发,百草发芽,百病复发。情绪:情绪波动,左侧痛甚。劳累:过度劳累,右侧痛甚。饮食:过食生冷、辛辣。六.乳腺增生病的预防 1.保持情绪稳定。
2.少吃用雌激素喂养的鸡、鸭、牛肉。少用避孕药及含雌激素的美容用品。3.生活要有规律、劳逸结合,保持性生活和谐。
4.佩戴全棉乳罩。
5.自我检查和定期复查。
七.乳腺癌的预防
1.保持心情愉快:怒伤肝,肝气郁滞,百病生矣。中医有“百病皆生于气”之说。因此,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以使肝气顺畅,则病难近身。
2.远离人造纤维:内衣尽量选用天然的,纯棉材质的内衣。3.定期乳腺检查:乳腺癌早期肿块较小,不容易扪到。
4.保持正常体重:减少高脂肪、高热量尤其是油炸食品的摄入。5.避免饮酒抽烟:尤其是二手烟。
6.坚持母乳喂养:从未哺乳易致乳房积乳,不通则痛。八.乳腺增生病的误区
误区1:肿块不痛不痒,不挡吃不挡喝,不用管。误区2:再生一个孩子或绝经后自然就好了。
误区3:治疗后乳房不痛就是病好了,不用再治了。
误区4:乳腺增生病只有女性才得,男性不会得这种病。误区5:把治愈的希望完全寄托于药物。误区6:乳腺增生病一定会变为乳腺癌。误区7:乳房偏小就不会得乳腺增生病。
最后,衷心的希望各位女性朋友们,关注你们的健康,发现问题,及时就医。做一个健康快乐的女人。
第四篇:乳腺疾病的一些科普知识
乳腺疾病的一些科普知识
全网发布:2011-06-23 20:59 发表者:山世岩 2874人已访问
一、乳腺基础知识
1、乳房的解剖与生理
乳腺是女性特征性器官。胚胎发育期起源于外胚层,为变异的汗腺。出生后乳腺发育不完善,随年龄增长和性器官的成熟,雌激素会随之增多使乳腺逐渐发育。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月经来潮,卵巢分泌功能的成熟而刺激乳腺增生、导管扩张、结缔组织和脂肪增多而乳房增大,并随月经周期变化而变化。女性一生要经历婴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闭经期、老年期。各期都随内分泌变化而变化,故在外形、生理上都有很大差异,各期也能发生各种不同的疾病,诊断和处理也都存在不同。
1.1、婴幼儿期:男女乳腺无差异。出生后2周内由于母体激素进入婴儿体内可发生乳头下肿胀有1-2㎝大小硬结,甚至可挤出少许分泌物。1-3周内可消失。1.2、儿童期:男女也无明显差异。属静止状态。
1.3、青春期:是女性一生中乳腺发育最重要的时期,12-15岁月经来潮,在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孕激素刺激下乳腺增大,乳头、乳晕增大和由于黑色素沉着而颜色变深.乳房内腺体、导管及周围间质增生而形态增大呈半球形。
1.4、性成熟期:成年未孕女性,乳腺除受卵巢分泌影响外还受脑垂体、肾上腺的调节作用。乳腺和子宫内膜一样发生周期性变化。一般月经后7-8天至18-19天为增生期,月经前5-7天至月经来潮,乳腺小叶、导管伸展扩大增生,使乳房略大可有疼痛(胀痛),大部分月经后即可减轻和消失。有的增生比较严重可疼痛较重需适当治疗。
1.5、妊娠期:此期特点是早期(5-6周)乳房增大,乳头乳晕增大,色变深,但腺体无分泌功能。到中期和妊娠末期高度增生的乳腺腺体开始分泌活动,至分娩后3-4天有了真正的分泌功能,乳腺小叶分泌乳汁,导管贮藏乳汁。1.6、绝经期:乳腺处于萎缩过程中,是由于雌激素逐渐缺乏,腺体渐退化萎缩,但外形可因脂肪沉积而肥大。
2、乳房常见疾病及主要临床表现
2.1、乳腺先天发育畸形
由于乳腺的发育是在胚胎乳线部位发育乳芽,正常情况下多余乳芽逐渐消失,只有一对乳芽发育成乳腺。如果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某种原因作用下,乳头不能生成---乳头缺如。如果多余乳头继续发育不消失而形成多乳头或副乳的异常。在成人可在妊娠或哺乳期发现腋下、躯干两侧有多余的小乳头,少的1-2个,多可达10余个。对身体一般无影响。如果副乳有分泌乳汁,而乳管发育不良形成乳汁潴留,就可能有癌变,可手术切除。2.2、乳腺炎症性疾病
急性化脓性乳腺炎临床上多见。90%为产后哺乳期,特别是初产妇。主要原因是产后机体抵抗力下降,病原菌通过乳头侵入,导致乳管堵塞,乳汁排出不畅,潴留合并细菌感染。主要表现是乳房红、肿、热、痛,也可形成脓肿,病人可高烧不退。应积极抗炎治疗。脓肿形成前排乳为主,脓肿形成后必须排脓。产妇都应预防乳腺急性化脓性炎症的发生。乳腺慢性炎症主要是乳腺结核。主要表现为乳腺包块,常为胸壁结核累及。发病率不高,但需与乳腺癌鉴别。
2.3、乳腺单纯性增生和囊性增生病
乳腺增生主要是由于卵巢内分泌功能紊乱出现不同程度的腺体增生,形成触及边界不清,没有包膜的肿块。乳腺增生主要临床表现是乳腺胀痛,乳腺内大小不等的结节。多发生于30-40岁的妇女。可一侧或双侧疼痛,并可向肩背腋窝放射,可因情绪变化、月经周期而改变。经前重,月经后减轻或消失,是卵巢分泌功能紊乱所致。病理改变主要是腺上皮细胞增生、充血、水肿、导管扩张,扩张严重形成大小不等囊肿称囊性增生病。乳腺增生特别是囊性增生可发生异型增生及癌变,有称癌前病变,需注意反复定期检查,必要时手术治疗。2.4、乳腺肿瘤性疾病(1)乳腺良性肿瘤
乳腺纤维瘤、纤维腺瘤、脂肪瘤、乳管内乳头状瘤,均为乳腺良性肿瘤。一般无明显症状,多在洗澡时自行发现乳房内有单发或多发圆形包块,活动良好,与皮肤、底部组织不粘连,皮肤无改变。纤维瘤多发生年青女性,20-40岁。可经辅助检查确诊,手术切除治疗。(2)乳腺癌
乳腺癌是危害广大妇女健康的恶性肿瘤,近年已成为女性第一杀手。发病率逐渐上升,增幅已达10倍,发病年龄渐年轻化,多发生于35-55岁,70岁以上发病较低。国内外各地区发病率有一定差异。发达国家、现代化大城市发病率较高。主要临床表现为:
① 乳内包块:乳腺内出现单个(少数为多个)无痛性肿块,多发生在乳房外上象限,大小不一,质地硬,边界不清,活动不佳。包块发生部位可因韧带受浸而形成皮肤凹陷似酒窝---酒窝征,此时还属早期。如乳腺癌细胞浸及皮肤使毛囊孔及周围淋巴堵塞水肿,出现点状凹陷似桔皮---称桔皮征。有此征已不属早期了。
② 乳头改变:乳头可出现:脱屑、糜烂、瘙痒、回缩、固定等改变,亦可因肿块迅速生长,乳管收缩使乳头牵向病变侧,乳头出现抬高,或向一侧偏移的现象。
③ 乳头溢液:乳管被浸及可有乳头血性分泌物,溢液多为单侧、单乳、血性。④ 淋巴转移症状:由于乳癌组织迅速生长浸及淋巴组织并向区域淋巴结转移,可在锁骨上、下和腋窝触到单个或多个融合成肿块的肿大淋巴结。⑤ 血行转移症状:癌细胞入管可随血液转至肺、肝、骨,常转至脊椎骨、股骨和骨盆,继而出现相应的症状。
3、乳腺癌的高发人群
3.1、月经初潮过早(<12岁)、绝经过迟(>55岁)、行经年限>35年者; 3.2、直系亲属中有乳腺癌家庭史者; 3.3、一侧已得过乳腺癌者;
3.4、乳腺因各种原因多次接受放射线者;
3.5、大龄未婚、未孕或第一胎足月产在35岁以上者; 3.6、已婚未育、已育未哺乳者; 3.7、患有子宫肌瘤、甲状腺功能减退者;
3.8、有乳腺良性病变病史者,尤其病理证实乳管内有活跃的乳头状瘤者; 3.9、免疫功能低下或有缺陷者;
3.10、肥胖与喜高脂肪膳食、高生活水平者;
3.11、精神创伤、情绪压抑、个性抑郁、脾气不好、爱生闷气的妇女; 3.12、反复做人工流产手术的妇女; 3.13、性生活质量不好者; 3.14、更年期性激素替代治疗者。
4、怎样预防和早期发现乳房疾病
4.1、坚持自查:未绝经者经后3-5天自查;绝经者每月按固定时间自查;应在光线充足、温度适宜的房间进行,并作好自查记录。(见图1)
图1 自查步骤: ①、脱去上衣,站或坐在镜子前。仔细观察乳房的外观、大小及乳头颜色的变化,两个乳头位置的差别,乳头有否凹陷、偏斜、湿疹,皮肤有否酒窝征(见图
2、图3)
图2 图3 ②、双手举过头顶。身体转向一侧观察乳房侧面,同法观察另一侧。不要忘记检查乳房的上部与乳尾部。(见图4)
③、双手叉腰,用力按压,反复观察。(见图5)
图4 图5 ④、身体平躺,全身放松,将右臂放在头底下。这样 胳膊下面的乳腺组织就会移向胸部的中央,从而使你更接近乳腺组织并更容易进行触摸。如果你的乳房很大,你可能需要在同侧的肩膀下面垫一个枕头。(见图6)
⑤、上身倾斜,仔细观察皮肤有无凹痕或皱纹,乳头有无回缩。(见图7)
图6 图7 ⑥、用左手检查右侧的乳房,触摸时稍微用点力。你可以从后面列出的几种触摸方法中任选一种,也可以采用你自己的方法,但一定要进行有计划和彻底的检查。(见图8)⑦、检查你的腋下并沿着锁骨的上部寻找肿块(肿大的淋巴结)。(见图9)
图8 图9 ⑧、将你的左手放在头底下,按照同样的方法用右手检查左侧乳房。不要忘记检查腋下和锁骨。(见图10)
用指尖敏感的指肚部分进行触摸,使你的手指与乳房的皮肤保持平行。图10 触摸的方法:
①、同心圆触摸方式:开始时沿着乳房外侧的大圆圈进行触摸,在用手指围绕着乳房进行触摸的同时画一些小圆圈,逐渐向乳房中心移动手指直至到达乳头。(见图11)
②、放射状触摸方式:在脑海中将乳房想象成钟表的形式。从乳头向12点钟方向开始触摸,然后再向1、2、3……点钟的方向触摸,并以此类推。直至将整个乳房都检查一遍。(见图12)
图11 图12 ③、上下方式:将乳房想象成一系列垂直的“带子”上下触摸。在围绕乳房进行触摸的过程中,用手指画一些小圆圈。(见图13)图13 4.
2、每年进行1-2次乳腺血氧多功能影像检查; 4.
3、建立乐观情绪; 4.
4、减少脂肪摄入量; 4.
5、多食蔬菜、水果及豆制品。
二、乳腺病的几种检查方法 乳腺检查的最佳时间是月经正常的妇女在月经来潮后第9-11天。
其检查方法主要包括问诊、视诊、触诊、腋窝淋巴结的检查及仪器检查四个方面。
1、病史询问
乳房有何不适,有无乳房疼痛及肿块,疼痛与月经关系,肿块生长快慢,乳头有无溢液,颜色如何。
2、乳房视诊
检查时选择光线充足的场所,充分暴露双乳,以便对比及发现细微变化。注意观察双乳大小,形态是否对称;皮肤有无炎症、水肿,桔皮征或其它改变;乳腺区的静脉是否怒张。乳头的位置双侧是否等高,有无乳头回缩、皲裂、溃烂,有无乳头溢液等。乳晕色泽的深浅是否均匀,外形是否圆整。
3、乳房触诊
触诊可取坐位或卧位进行。检查时五指并拢用手指掌面及手掌的前半部分平放于乳房上触摸。查左侧时用右手,查右侧时用左手,不可抓捏乳房,以免将正常乳腺组织误以为是乳腺肿块。触摸顺序是逆时针由内上开始,依次为内下、外下、外上象限、乳晕区,最后触摸腋尾,以免遗漏。触诊时应注意乳房的活动度是否有压痛,有无肿块。如发现肿块应注意其部位、大小、形状、质地、表面状态、活动度以及和周围组织有无粘连、边界是否清楚、有无波动感或囊性感等情况,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检查。
4、仪器检查
4.1、乳腺X线检查
乳腺X线片检查是目前诊断乳腺癌的方法之一。它可以发现病变、明确部位、确定性质,还可以通过X线照片对妇女的乳腺实质类型进行分析,判断不同乳腺实质类型的癌发生情况。但因其属于X射线,不能做为普查及常规检查项目。4.2、乳腺疾患的CT检查
乳腺病变的CT检查,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均未被普遍接受和广泛应用。但它在某些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例如:对致密型乳腺中病变的检测;通过强化扫描对良、恶性肿块的鉴别;判断有无腋窝、内乳区淋巴结或胸内转移;对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的观察;以及对硅酮乳房成形术后的观察等。4.3、乳腺MRI检查 乳腺MRI检查的优点在于:
①对发现乳腺病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别是对于X线平片评价较为困难的致密型乳腺、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的观察,以及对乳房成形术后观察其位置、有无遗漏或并发症以及后方乳腺组织内有无癌瘤等等,MRI有其独到之处,优于其他影像诊断方法。②无放射线损害。
③适用于在CT检查中使用造影剂过敏者。④双侧乳腺同时成像。
⑤断层能力及任意三维成像,可使病灶定位更准确,显示更直观,这些是其他影像方法不能比拟的。
⑥对特殊部位病灶的诊断,如病变位于乳腺高位、深位时,常规钼靶X线摄影常难以完整显示病变,造成诊断上的困难。
⑦对多中心、多灶性病变的发现以及对胸壁侵犯、胸骨后及纵隔、腋淋巴结转移的显示优于其他检查方法。
⑧鉴别乳腺囊性和实性肿物。
⑨对乳腺作动态观察,可了解病变血流灌注情况,有助于对病变良、恶性鉴别。其不足之处在于: ①对微小针尖状钙化不敏感。
②检查较复杂,时间长且费用高,有时图像受呼吸运动伪影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推广和应用。
③良、恶性病变的MRI表现存在一定重叠之处,因此对不典型MRI表现的病变不能取代活检。
4.4、乳腺超声波检查
超声检查法是影像学中的一种,其与X线、CT、MRI等同为对脏器或病变的影像显示。虽然超声的切面图像近似大体解剖结构,但仍不能取代组织病理学。超声波检查法对人体无损害、无痛苦,可重复检查应用。操作简便,技术易于掌握,检查人均七、八分钟左右,检查费用也比CT、MRI低了很多。又因其对良、恶性病变能作出较准确的诊断,能及早发现细小肿物,因此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4.5、乳线近红外线检查
近红外线检查是8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乳腺检查技术,它是通过连续光谱的卤素灯作为光源,利用其中的近红外光对人体组织穿透力不同,形成的乳腺图像.由于这种方法对人体安全、无损害、速度快、敏感而得到人们的欢迎。但是它的假阳性率较高,所以已逐渐淡出市场。4.6、乳腺血氧功能影像检查
乳腺血氧功能影像检查技术是目前我国刚刚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乳腺检查技术。它是在影像法的基础上,利用两种波长的光检测乳腺组织中含氧血红蛋白(OxyHb简称为血)和去氧血红蛋白的变化,给医生提供一个可量化的数值。这个数值直接体现乳腺的代谢状态,尤其是良性与恶性病变的特征明显,同时又具备多种影像处理功能,更多的显示乳腺结构信息、病变信息,极大地提高了乳腺疾病的诊断水平。它具备无痛、无创、诊断符合率高、操作简便省时的特点,因此,该设备不仅适用于医院门诊的乳腺检查,更适合在大规模的健康和亚健康人群中筛查出可疑人群,以达到早期发现乳腺癌之目的。
第五篇:病理学 第十六章 寄生虫病 课程复习
第十六章寄生虫病
知识框架
重点内容
第一节 血吸虫病
掌握 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的基本病理变化;肝吸血虫病及肠吸血虫病。
熟悉 尾蚴、童虫和成虫引起的病变;血吸虫病的发病机制。
了解 病因及感染途径;血吸虫卵异位寄生引起的病变。1.病因及感染途径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一种地方性寄生虫病。常见的血吸虫有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在我国只是由日本血吸虫感染,主要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流行。2.病理变化
2.1虫卵引起的损害为本病最主要病变。
2.1.1虫卵沉着部位主要沉积于乙状结肠壁、直肠壁、肝。异位沉积于脑、肺等处。
2.1.3病变特点
(1)急性虫卵结节——嗜酸性脓肿:中央为1~2个成熟虫卵,表面有放射状嗜酸性均质棒状体(Hoppli现象),周围为无结构凝固性坏死区和大量嗜酸粒细胞聚集,可见Charcot-Leyden结晶。
肉眼:灰黄色、粟粒至绿豆大的小结节。
(2)晚期急性虫卵结节:在嗜酸性脓肿的周围出现肉芽组织层,其间以嗜酸粒细胞为主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
(3)慢性虫卵结节——假结核结节:急性虫卵结节形成10天后,虫卵内毛蚴死亡,坏死物质被清除吸收;虫卵崩解,破裂;单核巨噬细胞变为上皮样细胞和异物巨细胞,形成与结核肉芽肿类似的病变。
(4)纤维化结节:假结核结节纤维化,玻璃样变,死亡虫卵钙化。2.2尾蚴引起的损害 尾蚴性皮炎。
2.3童虫引起的损害 一过性肺炎;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炎。
2.4成虫引起的损害 血栓性静脉炎伴血栓形成,血管周围炎、晚期纤维组织增生,死亡成虫周围可形成嗜酸性脓肿。3.主要器官的病变及其后果 3.1肝脏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3.2肠道病变以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最重,急性期易形成大小不
一、不规则的浅表溃疡,慢性期肠壁增厚,变硬,肠腔狭窄。
临床病理联系:腹痛、腹泻、脓血便,急性期在粪便中可见虫卵,慢性期出现肠狭窄、肠梗阻,可发生癌变。
3.3脾脏肿大。
链接
(1)窦前性门脉高压和窦后性为主的混合性门脉高压的比较(表16一1)
(2)血吸虫色素
(3)消化道溃疡的比较(表16—2)
(4)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的比较(表16—3)
(5)血吸虫病的发病机制:血吸虫虫卵进入机体后,在其发育的不同阶段诱发宿主的免疫反应造成损伤。
I型及Ⅳ型变态反应造成损伤→尾蚴性皮炎(尾蚴损害)。
机械性损伤、嗜酸粒细胞/巨噬细胞通过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引起损伤→过性肺炎(童虫损害)逃避了免疫攻击,成虫代谢产物造成损伤→成虫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