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课第1课时坚持以宪治国
第二课保障宪法实施 第1课时坚持依宪治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宪法的构成和内容。
2.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3.识记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4.明确宪法的地位: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能力目标
1.识记宪法的构成和主要内容。
2.理解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3.提高对宪法作为我国根本法的认识能力和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热爱中国共产党,支持党依法执政。
2.增强对宪法地位的认识,热爱宪法、尊重和拥护宪法。教学重点:
1.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2.宪法的地位。教学难点:
1.宪法成为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原因。2.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情景设置法、探究活动法。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型:新授课 教课时:1课时 板书设计:
坚持以宪治国
1、宪法是根本的活动准则
2、中国共产党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3、宪法的地位: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场景激趣
谜语:排行我老大,国法之根本;子法由我生,效力我最高!(打一法律名称)?倓
教师总结:宪法地位很高,通过这个谜语就可以看出。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宪法、学习宪法,非常有必要了解一下宪法的组成和具体内容。
二、问题导读,讲授新课(一)根本的活动准则 1.宪法的组成、内容
教师展示幻灯片或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8~21页的内容,要求学生知道宪法的组成和内容,并在书上作记号。
教师提出问题:我国为什么要对宪法草案进行全民讨论? 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老师视情况可组织同学展开讨论。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
教师总结:(1)我国现行宪法除序言外,设有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共四章一百三十八条。
(2)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等国家生活中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3)我国宪法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通过宪法的组成和内容可以看得出来,它是我国的根本法。正是因为它是根本法,所以对宪法草案要进行全民讨论,才能突出对宪法的尊崇。
【知识拓展】2012年12月4日,首都各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集会,隆重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三十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只要我们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反之,如果宪法受到漠视、削弱甚至破坏,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会遭受挫折。这些从长期实践中得出的宝贵启示,必须倍加珍惜。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2.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教师可安排学习浏览教材第20页最上面一段后,引导学生作出下列分析:(1)宪法成为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原因或宪法具有至高无上权威原因: 宪法集中体现人民的共同意志,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宪法的权威关系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果宪法没有权威,法治的权威就树立不起来;如果宪法受到漠视,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
(2)如何维护宪法权威或是怎样使宪法成为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能凌驾于宪法之上,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3.中国共产党把宪法作为根本活动准则表现
(1)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2)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坚持依宪执政。
(3)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20页中间“相关链接”内容,以此来印证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党,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并且做到维护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二)最高的法律效力
【过渡语】宪法地位很高,我们上课前给大家列举的一个谜语可看出宪法的地位之高,那么宪法具体的“高”地位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这就是本次课我们要重点把握的内容。1.最高的法律地位
教师安排学生完成教材第20页下面到第21页的“探究与分享”,通过对比,让学生对宪法和其他法地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教师总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等国家生活中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2.最高的法律权威
教师安排学生完成教材第22页的“探究与分享”,把表格中的内容填写完整。【知识拓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作了明确的规定,如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精神病患者不能行使选举权利的,经选举委员会确认,不列入选民名单。
第二十六条选民登记按选区进行,经登记确认的选民资格长期有效。每次选举前对上次选民登记以后新满十八周岁的、被剥夺政治权利期满后恢复政治权利的选民,予以登记。对选民经登记后迁出原选区的,列入新迁入的选区的选民名单;对死亡的和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从选民名单上除名。
【知识拓展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三条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一)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四)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以受教育权为例,教师也可讲授受教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受教育权是中国公民所享有的并由国家保障实现的接受教育的权利,是宪法赋予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公民享受其他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受教育权是指公民享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和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虽然从宪法方面看,受教育权只是20世纪才出现的宪法权利,但是,随着世界范围内人们温饱问题的逐步解决,它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专门立法就是为了保障广大人民的受教育这项权利。
教师总结:通过对表格的填写对比,可知: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而其他法律所规定的内容通常只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是对刑事、民事、行政等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某方面的规定,是对宪法的具体化。3.最高的法律效力
教师可出示幻灯片或让学生看教材第23页右上角图片,可以看出宪法处于我国法律的金字塔的顶端,让学生从直观上看出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理解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或者宪法最高的法律效力体现在什么地方?
教师出示幻灯片或让学生阅读教材第23页左上角一段文字。
教师总结: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
【知识拓展】2013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决议正式废止劳动教养制度。《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决定》中政治重点之一就是“废止劳动教养制度”被正式提出。因为劳动教养制度已经明显不符合中国的司法需求和改革开放的需要,提出废止劳动教养制度是社会前进的一步。这意味着,劳动教养制度——此项在中国存在了数十年的制度将被停止使用,成为历史。
劳动教养制度是中国独有的制度。从法律形式上非刑法规定,而是依据国务院劳动教养相关法规的一种行政处罚,公安机关毋须经法庭审讯定罪,即可对疑犯投入劳教场所实行限制人身自由、强迫劳动、思想教育等措施。
中央这一重要举措引起法律界极大关注。该举措主要体现三层要义:
其一,维护法律权威,为推进法治中国提供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说,劳教制度用行政命令来剥夺人身自由,与法治国家的要求不相符。宪法明确规定,“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废除劳教制度无疑维护了宪法的权威。
其二,避免侵犯公民权利事件的发生。除了侵犯公民正当程序权利以外,劳动教养主要是侵犯公民的人身自由,废除这一制度对于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意义不容忽视。其三,有利于履行国际义务,提升国家形象。中国早在上世纪末就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其第十四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人人有资格由一个依法设立的、合格的、独立的和无偏倚的法庭进行公正的和公开的审讯。”显然,废除劳动教养制度明显与上述人身自由权原则相适应,也有助于提升国家形象。4.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1)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原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它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是任何组织或个人的根本行为准则,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他各种法律都是依照宪法来规定、细化的。如果与宪法相违背之处,则这条法律自动失效,所以宪法又被称为“母法”,制定和修改程序自然比“子法”更加严格。(2)意义: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一方面使得宪法的内容具有更广泛的民意基础,另一方面保障了宪法的长期稳定性,使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健康发展。【知识拓展】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与一般法律不同: 第一,提议修改宪法的主体不同。
宪法规定,有权提议修改宪法的主体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而依据宪法和立法法的有关规定,全国人大主席团、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一个代表团或者三十名以上代表联名,都可以向全国人大提出法律案;委员长会议、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十人以上联名,都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法律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全国人大代表提议修改宪法,可以保证宪法修改的严肃性,保证宪法修改的提议更加符合人民的意愿和我国的实际。第二,通过的人数不同。
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数通过。而依据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法律和其他议案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或者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第三,公布的机关不同。
宪法没有明确规定宪法的修改由谁公布。实践中,四部宪法和四个宪法修正案都是由全国人大公布的。而依据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法律由国家主席公布。5.宪法与普通法关系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文字后,作出小结。
教师总结: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全面依法治国,保障宪法实施,必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宪法的规定具有原则性的特点,各种法律制度是对宪法规定的具体落实。宪法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根本确认和保障,其他法律也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小结:习近平指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维护宪法权威需要我们保障宪法实施,保障宪法实施就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宪治国需要我们首先了解宪法的构成和内容,明确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坚持依宪治国还需要我们明确宪法的地位,那就是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它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全面依法治国,保障宪法实施,必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布置作业: 全品学练考P9-12自主学习、要点探究、课时作业1-8题 课后反思:
第二篇:第二课 阿姨叔叔辛苦 了 第1课时
第二课 阿姨叔叔辛苦了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自己周围劳动者的观察和访问,体会他们劳动的苦与乐;
2、从小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劳动的优良品质。教学重难点:
从小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劳动的优良品质。教学准备: 学生调查自己的父母平时的工作情况;调查身边的劳动者,并作出调查报告;寻找身边劳动者的事迹、故事等。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新授 看看他们怎样工作
1、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父母是干什么工作的,平时几点钟上班、几点钟下班,在什么地方、如何去上班(使用什么交通工具),他们的工作内容是什么?他们上班后的感受如何?旨在用学生身边最熟悉的人推广到社会上的各行各业。
2、调查采访
调查学生周围的其他劳动者。让学生课前自由的组成小组,并确立调查计划,准备好调查问题,甚至是录像等),再确定调查对象时,最好选择学校内的校医、食堂工人、商店工作人员、或是学校附近的工厂、商店、餐馆、邮局、医院等。教师要提醒学生调查时注意安全。
(注:只有让孩子们融入到社会之中,去和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面对面地接触,去亲眼看到他们的劳动的辛苦,去面对面地交流,了解到他们劳动的辛苦,劳动的快乐,才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与不易,才能感受到自己的生活离不开他们,才能真正发自内心地感谢他们,尊重他们。)
三、全课总结
第三篇:1依法治国与依宪治国的关系
1依法治国与依宪治国的关系
依宪治国体现了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从内涵来看,宪法确立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思想基础和活动准则,也就是说,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都在宪法中得到确认和体现。依法治国的过程,首先就是贯彻落实宪法中所确立的制度和原则的过程。
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法律基础。从效力上看,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居于统帅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宪法是其他法律的根据和基础,所有法律都是依据宪法制定的,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否则无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讲宪法是母法,普通法律是子法。依法治国所依之法,首先就是宪法。
依宪治国为依法治国确定了最高准则。从权威上看,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不得超越宪法,并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可以说,法治的权威,首先体现为宪法的权威;对法律的遵守,首先是对宪法的遵守。
因此,强调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表明了我们党坚持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确立了宪法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法治化中的核心地位。要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要求,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中国百年宪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第四篇:坚持依宪治国教学设计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二课保障宪法实施
《坚持依宪治国》教学设计
学校
唐山市第二十中学
姓名
张鑫磊
《坚持依宪治国》教学设计
学情及内容分析
初二学生法律知识少,生活经验不足,对于他们而言,本课内容难度大,不易理解,所以,本节课除了课本的利用,我加入了大量的法律文本。
初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在认知事物、分析问题时,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感官经验,来对事物表面现象进行加工,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学习一门课程,需要建立该课程的认知结构,掌握其基本结构以及研究它的基本态度和方法。
本课通过阅读宪法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现行宪法的框架,系统的掌握宪法的特点和法律地位,从而建立起宪法基础知识的基本结构。通过宪法与他法律文本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体悟宪法是根本法。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宪法在国家生活中的崇高地位,树立宪法至上的理念;体会宪法对我们生活的意义,增强国家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能力目标:自觉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知识目标: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效力和法律权威,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教学重难点
1.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2.宪法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
课前准备
资料:1.3月5日至3月15日之间的新闻报刊
2.法律文本:《宪法》每人一本;其它法律文本包括《刑法》《民法总则》《选举法》《立法法》《教育法》《刑事诉讼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若干。分组:学生每组6-8人,团坐。
教学过程
一、新闻直击,导入新课
阅读3月5日-3月15日之内的新闻报纸等时事资料,找出
1.这个时间段内发生的热点时事 预设答案:两会召开 2.两会全称是什么?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找出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关注度非常高的重大事件 预设答案:修改宪法
思考:为什么修改宪法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呢?
预设答案:因为宪法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通过新闻阅读,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树立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意识,初步了解我国的政治制度,并引出今年宪法修改这一重要事件。】
二、查阅目录,初步感受
打开宪法文本,查阅宪法目目录。
1.从目录中你了解到宪法中都规定了哪些内容? 2.目录中出现的频率最高的词汇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预设答案:人民,说明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本19页,了解一下宪法的制定修改过程。4.结合两个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预设答案:宪法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通过对宪法目录阅读,初步感受宪法内容,认识到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完成部分知识目标。】
三、合作探究,加深理解
独立思考:1.你认为谁需要遵守宪法?(也可通过阅读课本或宪法文本寻找答案)
预设答案: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
小组合作探究2.如果他们不遵守宪法,会有什么后果?
预设答案:就其本身而言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就整个社会和国家而言,宪法的权威关系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果都不遵守宪法,宪法的权威树立不起来,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就无法得到保障 小组合作探究3.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否需要遵守宪法?(教师呈现党章)
【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置,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对树立宪法权威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并认识到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包括学生自己。完成能力目标。】
四、文本对比,深入探究 探究与分享一: 教师用图片的方式呈现我国法律体系现状。
我国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律体系中的每部法律都有其独特的作用。请看课本21页,根据几部法律之间的“对话”,通过阅读手中的法律文本,完成填空。
从中,你能看出哪部法律处于最高的法律地位?为什么?
预设答案:宪法,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而其他法律只是某一方面。
【通过阅读宪法及其他法律文本,进行总结概括并填空,引导学生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完成知识目标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中的感受宪法在国家生活中的崇高地位,树立宪法至上的理念。】 探究与分享二:
1.阅读除宪法外其他法律第一条。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答案: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
2.如果有其他法律的条款与宪法精神和原则不相符,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3.比喻一下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预设答案:是“母法”与“子法”的关系
【从宪法的内容角度比较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区别,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的理解。】 探究与分享三:
阅读宪法第六十四条,比较宪法的制定与其他法律的制定和修改有何不同?为什么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从宪法的制定与修改角度与其他法律相对比,进一步思考严格的原因,深入理解宪法是根本法,关系治国安邦。】 探究与分享四:
再一次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国地域如此辽阔,根据学过的知识判断,我国是如何做到法律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是统一的呢?
预设答案:任何法律都不得与宪法的精神和原则相违背。
五、课堂小结,形成体系
【先由学生总结分享本课收获,由教师对本课的知识框架进行直观呈现,使学生对课堂内容有总体印象,对整个知识进行总结提升。】
六、阅读感悟,展示提升
宪法文本诵读
读一段、一条或一句你感触最深的宪法文本与大家分享。【熟悉宪法文本,从情感上增强对宪法的认同感】
第五篇:论“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
论“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
内容摘要:中共十五大明确指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一直到党的十八大的再次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再到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本文就依法治国的涵义、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依宪治国为什么是依宪治国的核心、如何在实施依宪治国的过程中树立宪法的至上权威、以及现实社会中,实施宪法的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与障碍,还有实现依宪治国的途径与措施。关键词: 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宪法、权威
正文
一. 我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在我国,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保证国家的一切工作都依法进行。它要求国家公职人员依法办事,公民要严格遵守法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二。依宪治国:法治中国崛起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法律体系本身就是以宪法为中心构建起来的,宪法作为中国法治之根本,在宪法的周围,衍生出了一些大大小小的法律条文,正是由于宪法所具有的根本法属性,决定了宪法不仅为法律体系创立了统一的基础和价值目标,还规定了内部的冲突的基本机制,也为法律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后续依据。①
我国宪法对于我国法律体系党的建设与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为形式上对于一般性法律的统帅作用,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其自身蕴含的保障人民利益的核心价值,同时也融入了整个法律体系达成了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的统一。所以,依宪治国就是将国家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纳入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范畴,紧紧围绕先发的基本精神精髓构建国家体制,通过实施宪法为国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制度化、法律化保障。
从中共十五大明确指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一直到中共十八大再次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近年来的法制建设与实践大幅度提升了我国的法制化水平,从“法制”到“法治”的升级,从“依法治国”到“依法治国”,中国社会的法制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必须要紧紧地靠得住宪法,遵守国家的相关的法律法规。始终坚持依宪行政、依宪治国,构建法制政府。②
三.树立宪法的至上权威,保证宪法的实施
1.宪法权威与政治权威 政治权威是政治权力的合法化,即对政治权力正当性的认同。政治权威通常以政治权力为后盾,以政治权力为最具效能的体现。在法治国家,政治权威需要依据法治方式来体现和实现。宪法就是确认和维持这种政治秩序合法性的基本制度装置。宪法基本功能在于约束政治权力,但权力往往通过各种可能的漏洞突破法治的框架,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对此,必须强调宪法权威性,在理念上确立权力绝对服从宪法和法律的价值选择,要求政治权力只能在法治范围内运作,以保障政治权威的持续正当性。
2.宪法权威与党的权威
党的权威首先以宪法权威来体现,政党行为是否具有合宪性,是判断该政党是否具有法治理念的基本标准,也是判断一个国家法治成熟程度的基本指标。党的权威服从并服务于宪法权威,只有尊崇宪法权威,才能保证党的权威。只有认真落实宪法,才能真正保证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效力。
在我国,处理好宪法权威与党的权威的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在实践中,有些党组织或者党员干部不重视宪法的学习,以非法治的思路与方法行使职权,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既违反宪法和法律,又严重损害执政党的合法性。要树立宪法权威,必须坚持“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原则”,严格按照宪法设定的权力范围、确立的原则行使权力,切实提高运用宪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保证党的决策内容与决策程序的法治化。
3.宪法权威与个人权威
在国家生活中,个人权威突出地体现为行使公权力的公务人员的权威,特别是领导干部以及领袖的权威。推崇宪法权威还是推崇个人权威,决定了法治与人治的不同道路选择。历史经验表明,无论个人有多大的魅力,无论有多高的权威,任何人不能超越宪法权威。个人服膺宪法,这也是中共十八大报告所体现的重要思想:“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在国家统治过程中,基于统治效率的要求,领导人自然具有一定的权威,这在客观上是允许存在的。但在法治目标下实现个人权威,只能通过合宪的途径才能获得。而在法治目标下体现个人权威的基本方式是以宪法思维处理现实问题。宪法思维是执政者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它以合宪性作为思考问题的前提,合理地处理社会问题和矛盾纠纷,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树立宪法权威,有助于全面实施宪法。“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宪法实施对于宪法权威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宪法实施是维护社会共同体价值的基础与过程,宪法实施状况的好坏决定了转型时期能否在根本价值层面上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良好发展。只有认真贯彻实施宪法,坚持和完善宪法确立的各项制度和体制,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保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得到实现。③
四.依宪治国实施过程中的困难障碍及途径与措施
四中全会公报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全会公报的这一重要表述,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进一步明确了依法治国与依宪法治国的关系,强调了依宪治国在战略布局中的重要性。
二。其次,明确了党的领导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系,强调了依宪治国在战略布局中的根本。
三。再次,强调了依宪治国在全局部署中的优先性。④
结论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只有首先确立宪法权威,才能确立法治权威。全会公报对于“首先要”的强调,突出了依宪治国在全局部署中的优先性;公报还对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进行了具体部署,这让我们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伟大实践更加充满信。
① 刘茂林、王从峰《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标准》,载《法商研究》2010年第6期,第9页
② 刘茂林、杨春磊《依宪治国:法治中国崛起的必由之路》载《法学杂志》2013年第7期
③ 韩大元《树立宪法权威、推进依宪治国》载《政策建言》中国人民大学亚太法学研究院
④ 周汉华《四中全会公报解读:依宪治国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石》载《搜狐评论时政评论》2014年10月24日
政治学与行政学1441 学号:1420907106
姓名:王煜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