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秋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4单元 第1章 第6节 芽的类型和发育教案2 (新版)济南版
芽的类型和发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知道芽的着生位置和发育结果,并说出芽的类型。(理解)
2、通过展示卷心菜的纵切使学生认识并掌握枝芽的基本结构,并掌握发育过程。(重点难点)
3、概述顶芽发育和侧芽发育的辩证关系,学生联系生活列举顶端优势在生产中的应用。(重点)
4、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件,描述木本植物茎的基本结构。
能力目标
通过卷心菜纵切面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环境对生物结构的影响,认同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课前准备:
卷心菜纵切、红墨水浸泡的枝条、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春天,百花盛开,柳树发芽,(展示图片)那么各种花和叶子由什么发育来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芽的结构和类型。
【自主学习】
过渡:为什么有的芽发育成花有的芽发育成叶子?首相我们来看一下芽的类型 师:阅读课本第29页第二、三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在课本标出并理解好)
1、按照芽的着生位置的不同,可以把芽分为哪几种类型?什么是顶芽?什么是侧芽?
2、按照将来发育结果的不同,可以把芽分为哪几种类型?
3、枝芽、花芽、混合芽将来分别发育成什么? 生:
探点一芽的类型
一、自主学习顶芽着生在主干或侧
1、按着生位置的不同,芽分为枝顶端的芽。侧芽着生在主干或侧枝侧面的叶腋处。师:展示顶芽侧芽图片
按照着生位置顶芽侧芽 生:按照芽发育的结果分
枝芽发育成茎和叶
2、按芽发育结果的不同,芽分为花芽发育成花混合芽发育成叶和花 师:展示枝芽花芽混合芽图片
枝芽花芽混合芽梨花探点二
芽的结构与发育
桃花
过渡:我们知道了芽的类型,下面我们一起探究芽的结构与发育
由于现在的季节植物的枝芽结构不是很清晰,不便观察,因此我们以卷心菜的纵切为模型,来认识枝芽各部分的结构,虽然卷心菜不是一个枝芽,但是它的纵切面和枝芽的纵切非常的相像。
师:(实物展示台展示卷心菜的纵切),大家对照课本30页“枝芽结构模式图”,认识枝芽的结构
师:哪位同学结合卷心菜的切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枝芽的结构是怎样的?
生:纵切面可以观察到中间是一个轴,顶端有一个突起,周围还似有突起、轴的侧面,生有小叶子样的结构,并且越往顶端越小„„
师:下面我们将枝芽的各部分予以科学命名,哪位同学愿意当小老师介绍枝芽的各部分结构?
生:结合多媒体,指出枝芽各部分结构 1生长点2叶原基3幼叶4芽轴5芽原基
师:请结合刚才的阅读 将枝芽发育成的枝条各部分对应起来 生:小组合作分析枝芽的各部分结构将来会发育成的结果
师:我们知道了芽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发育情况,老师这有一个枝条,你能说出各部分由芽的哪一结构发育来的吗?
生:生长点→产生新的芽结构
叶原基→发育成幼叶 幼叶 → 发育成叶 叶原基→发育成侧芽 芽轴 →发育成茎
综上所述,所以我们说枝芽是尚未伸展的枝条。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们知道木本植物茎是由芽轴发育来的,茎的结构是怎样的呢?(展示图片)师:阅读课本第31页第一自然段和多媒体图片,思考:茎从外向内由哪几部分组成? 每部分各有什么功能? 生:结合多媒体填空
1、木本植物的茎从外向内依次包括、、、、和。
2、木质部内有,作用是,运输方向: ;韧皮部内含有,作用是,运输方向:。
3、木本植物的茎能够逐年加粗的原因是: 细胞不断地侧向分裂增生。
4、阅读相关链接“年轮的形成”,回答下列问题:
形成层细胞进行分裂,大部分细胞向内分裂形成,少量细胞向外分裂形成。师展示课件:
师:(展示提前准备好的浸泡好的带叶的枝条),枝条下端插在稀释的红墨水中,将茎横切,茎的哪一部分会被染成红色?为什么?
生:(观察)木质部,因为木质部的导管可以运输水和无机盐,方向是自下而上。师:“梨树砍三刀,树枝压弯腰”
果农用斧的钝头在树干上敲打,使树干韧皮部受轻伤,为什么结的果实反而更大?
生:筛管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当树皮和韧皮部被砍,阻断了有机物的运输,利于有机物积累在果实。
师:为什么木本植物的茎可以逐年加粗,草本植物的茎不能逐年加粗? 生:因为木本植物的茎中有形成层,草本植物没有形成层。
师:下面请大家观察一组图片
观察以上图片杨树和果树、行道树相比它们有什么不同?(提示:结合课本31页第二段)
1、什么是顶端优势?
2、如果要保持主干持续生长,应该怎么做?如果想促进侧枝生长,应该怎么做? 这幅图片分别是如何利用顶端优势原理的?
生:顶芽对侧芽有一定的制约关系。当顶芽生长旺盛时,侧芽的生长就会受到抑制,这种现象叫做顶端优势。
生:如果要保持主干持续生长,应该摘除侧芽,相促进侧枝生长,摘除顶芽果树棉花没有主干,侧枝向四周伸展侧枝很多,杨树林的树主干很高侧枝伸展较短。师:看来顶芽侧芽的关系非常的微妙啊。
【归纳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表现的非常出色,老师看到了大家对生物的热情对生活的热爱。下面大家来一起回顾一下: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
学生结合助学的自我感知完成本节课的知识建构
【课堂反馈检测】
1、种植番茄时,常摘除枝条的顶芽,原因是(B)A.防止生长过快 B.促进多生侧枝 C.促进棉花主干生长 D.促进叶的生长 12.有些植物的茎,例如桃的茎,能够不断长粗,主要是因为这些植物的茎内有(B)
A.韧皮部 B.形成层 C.木质部 D.导管和筛20、如图是丁香枝芽结构的纵切图和丁香的一段枝条,请据图回答
(1)写出下列结构的名称
1是 生长点,3是 幼叶。
(2)乙图中的a 茎 是由甲图中的[ 4 ] 芽轴 发育成的;乙图中的c 侧芽 是由甲图中的[ 5 ] 芽原基 发育成的。
(3)甲图中的[3]是由[ 2 ] 叶原基 发育来的,它能发育成乙图中的[ b ] 叶。(4)据图所知,枝芽将来能发育成为 枝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问题导学、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展示实物教具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 成功之处:
1、学习枝芽的结构时,由于现在的季节植物的枝芽结构不是很清晰,不便观察,因此我们以卷心菜的纵切为模型,来认识枝芽各部分的结构,虽然卷心菜不是一个枝芽,但是它的纵切面和枝芽的纵切非常的相像。通过展示台实物投影枝芽的纵切面,形象生动,学生对枝芽的结构印象非常深刻,有了初步的分析之后,再结合多媒体课件的图进行命名识记,找学生当老师讲解,教学效果更好。
2、在学习茎的结构和功能时,展示提前准备好的带叶的枝条,下端插入稀释的红墨水中,将茎横切,茎的哪一部分会被染成红色?为什么?使学生对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这一观点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19《生物入侵者》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4单元 4《生物入侵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劫掠、栖息、藩篱、归咎”等词的读音及词义,理解“在劫难逃、五彩斑斓、束手无策、物竞天择、无动于衷”等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2.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渗透有关法制内容。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2.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教学重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据光明日报(2000年6月12日)报道,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内伶仃岛,一种产于中、南美洲的“植物杀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它们宛如一张张巨网,黑压压地笼罩在美丽的荔枝树、芭蕉树、相思树上。树木因为沐浴不到阳光而无声无息地死去,鲜花和绿草因为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而枯萎,岛上的土地正蜕变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誉的内伶仃岛,可能会被薇甘菊毁于一旦。那么薇甘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呢?让我们走进梅涛的《生物入侵者》去寻找答案。
二、背景资料
梅涛,当代科普作家。《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介绍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移迁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的事理性说明文。
21世纪,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环境问题已成了摆在人类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生态问题则又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中心议题。希望学习《生物入侵者》此文能促使我们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设计问题指导学生自读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劫掠
栖息
藩篱
归咎 2.解释下列的词语
归咎 啸聚山林
劫掠 在劫难逃
五彩斑斓
物竞天择 束手无策 为所欲为 始料不及 厄运 酝酿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本文所介绍的有关生物入侵者的知识。(不少于5个要点)4.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5.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教师选五个小组的组长进行全班交流,每组负责一小题。明确:1.lüè qī fān jiù
2.归咎:归罪。
啸聚山林: 互相招呼着在有山有树林的地方聚合起来。
劫掠:用武力掠夺。
在劫难逃 :命中注定要遭受,逃也逃不脱。现指坏事情一定要发生,要避免也避免不了。
五彩斑斓 :五彩,指青、黄、白、赤、黑五种颜色。泛指各种颜色灿烂而多彩。物竞天择:自然界中万物都在为生存而竞争。优秀者生存,劣者淘汰,这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进化论中的观点。
束手无策:比喻无能为力或没有办法。束手,捆住了手。为所欲为:原意是做自己要做的事。现指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多指干坏事。为,做。欲,想。始料不及:当初没有估计到这种结局。料,预料,估计。及,到。
厄运:困苦的遭遇。
酝酿:本指造酒时的发酵过程,用来比喻事前考虑或磋商,使认识统一。
4.这是一篇按逻辑顺序说明的事理说明文。
文章从解释“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入手,接着摆出现象,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再探究原因,最后讨论对策。基本上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的。
5.列数字。例如: “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这个数字的变化清楚地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危害。再如:“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这个数字表明“生物入侵者”对人类危害之大。
举例子。举例子是为了支撑观点,使之更具有说服力。例如:举出蒲公英和山间溪水中的鱼虾的繁殖时间和空间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这种说法;举出欧洲斑贝、亚洲天牛和南美洲的红蚂蚁对北美洲的入侵,有力地说明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举出棕树蛇几乎灭绝关岛鸟类的例子,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举出新鲜水果和蔬菜、跨国宠物的例子,2 是为了说明“生物入侵者”的人为的原因;举美国众议院通过加强对可能夹带外来物种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门监控议案的例子,说明目前世界各国对待“生物入侵者”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打比方。例如:“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义,它告诉人们这一类“入侵者”的行为,会给人类与自然带来危害;把登陆北美的欧洲斑贝比成“偷渡者”,它们在不知不觉中登上北美大陆,并悄悄给人类造成危害;把害虫随贸易途径传遍全世界比喻为“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这些比喻使说明更形象、更生动、更能吸引读者。
三、布置作业 完成同步练习。
教师点拨:
(1)生物种类的自然繁衍和迁移,是非常缓慢的,并受空间跨度的限制。但是如果这种迁移是由于人类的跨地域活动造成的,那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时,应充分考虑“人为干预”。
(2)生物的自然存在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某一地区的物种都是当地生物链的一环,经历很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一种平衡状态。如果因人为的干预打破了这种平衡,等于破坏了生物链的平衡状态,就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是经过较长时期达到新的平衡状态;二就是产生“生物入侵者”,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危害。
(3)教师可利用手头资料介绍一些生物入侵的例子:
①在我国,一种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芦极大地减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积,当地气候明显干燥,湖中的68种鱼已有38种不复存在。②在西欧,一种北美虾病正在侵袭当地虾,造成当地虾在许多河流中消失。③在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一种太平洋海藻覆盖了3000公顷的海底。④从东部非洲到印度太平洋地区,一种来源于南亚的ALANG草侵入了数百万公顷的热带森林,严重影响了当地树木的自然更新。⑤澳大利亚的一种可能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致病真菌自1920年侵入以来,导致数千公顷的森林被毁。这种真菌对四分之三的植物有害,包括高大的树种和矮小的灌木。⑥在新西兰,一种来源于澳大利亚的夜间活动的袋鼠,估计每晚可吃掉21吨当地的森林。⑦来源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棕色树蛇,使太平洋关岛上11种鸟和一些蜥蜴、蝙蝠在野外绝迹。⑧2002年2月21 3 日《每日新报》报道: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日前联合发布公告,宣布暂停从菲律宾进口凤梨、香蕉种苗等香蕉穿孔线虫寄生植物,一经发现,一律作退回或销毁处理。
看来,时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随时入侵的可能,我国对“生物入侵者”采取了严格的防范措施。
二、课堂小结
《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条理清晰,说明方法得当,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文中介绍的有关生物污染的知识,应学会运用,提高防范意识,加强生态意识,了解当地自然风景的价值,抵抗外来生物的侵入。
由于外来物种的危害,我国制定了《进出境动物植物检疫法》。
三、布置作业 完成同步练习。板书设计
是什么 生物入侵者 怎么样
怎么办
教学反馈
第三篇:八年级生物上册 3.1.3 芽的发育教案 (新版)冀教版
3.1.3芽的发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芽的类型和叶芽的结构,识别常见植物的叶芽、花芽和混合芽
2、阐明芽和枝条之间的发育关系
3、举例例说明植物的顶端优势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能力目标:
1、尝试整枝打杈的一般方法
2、运用顶端优势原理解决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整枝、打杈等问题 情感目标: 参加农业生产中的摘心、除芽练习,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叶芽的结构 难点:叶芽与枝条的关系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枝条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出示古诗【咏柳】,万千枝条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 学生:思考回答。新授
教师:展示植物的枝条,讲述侧芽和顶芽。学生:观察枝条侧芽和顶芽的位置。
教师:展示叶芽、花芽和混合芽的图片,讲述三者的区别。学生:观看图片。
教师:出示三种不同类型的芽,让学生区分。学生:观察图片,区分芽的类型。
教师强调:顶芽和侧芽是根据芽的位置来区分的,叶芽、花芽和混合芽是根据芽的发育来区分的。
教师:展示叶芽的结构图,学生:观看图片,识记叶芽的结构。观察教材图3-1-7,识记叶芽的发育。教师:播放叶芽的发育视频。学生:观看视频,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展示雪松、水杉的图片,提问:它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树形?讲解顶端优势。学生:观察图片,了解顶端优势。教师:出示图片,顶端优势原理的应用。
学生:观察图片,了解顶端优势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堂小结
学生:畅谈收获,构建知识体系。
教师:指导学生总结概括,尽可能扩大学生的参与度。
(四)达标训练
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达标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反馈、释疑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 芽的发育
一、芽的分类 叶芽的结构及发育
三、顶端优势
七、课下作业
完成教材P614【试试看】 教学反思
叶芽发育的内容,在这节课中是稍难一些的知识,因为芽的发育是动态的连续的过程。2 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较好地演示芽的发育连续过程。并通过自制一幅叶芽和枝条对照的幻灯片,即用横线把叶芽的每一部分结构与发育成枝条的相对应的部分联系起来,从而说明叶芽的哪一部分发育成枝条的哪一部分,这样对照起来进行教学容易把这部分内容讲清楚。因此,多媒体教学对本节课有很大的帮助,学习效果较好。
第四篇:六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教案
第四组 单元分析
一、教材分析:
编排本组教材的目的,一是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二是引导学生注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三是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通过以“珍惜资源”为主题的口语交际活动,以及针对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现象写一份建议书或根据漫画写环保故事的习作练习,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分析慨括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4、学习作者通过优美的语言字里行间的透漏出自己的情感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2、引导学生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意识。
3、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作文的不足之处并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四、学情分析
课文比较抽象,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注意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五、教法
三段七步式。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课10个生字,能读写有关词语。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4.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意识。
三、教法:三段七步式
四、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基础知识训练、新课前知识评价。
用“即使„„也”练习说话。
二、激情引趣导入。
1、投影课文插图让学生欣赏,从而体会地球的美丽,由此引入新课。
2、出示课题、读题。
三、学生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一)学习生字,初知课文内容。
1、自学生字词。
2、自读课文,初知课文大意。
3、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想想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地球的渺小、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4.记得遨游太空的宇航员发出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听到这些,你有什么疑问?
(二)重点练习,品读感悟。
1.感悟到地球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1)找出表现出地球可爱的句子,自己读一读,感受到地球是那么美丽,那么亲切。
(2)感悟地球是渺小的。
(3)教师先演示──地球在太阳系中运行的情况,让学生只觉地球的渺小,接着让学生找出地球渺小的数据和有关的比喻,理解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最后让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
2.我们的地球母亲是那样的可爱,同时又是那样容易破碎。课文的哪些部分写出了地球母亲容易破碎?
3.仔细阅读第三、四自然段,认识人们无节制地开采和破坏所造成地后果。(1)请大家读读第三、四自然段, 说说这部分让你看到了怎样的地球?(2)是谁造成了地球的这些变化?请用文中的话告诉我们!
a.理解“地球是无私的„„枯竭”这句话。抓重点词“不加节制”体会人类地自私。b.指导学生读这句话。(指导读出气愤、可惜等语气)
c.理解“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威胁”这句话,明白“本来”的意思,如果去掉它,行吗?为什么?
(3)知道什么是“生态灾害”吗?举例说说。(4)教师出示“全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让学生感受我国环境状况。
四、课堂达标评价
1、看拼音写词语。yáo
wàng
jīng
yíng
zī
yuán
kuàng
wù
ēn
cì
()
()
()
()
()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毁坏()
感叹()
交错()
节制()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慷慨()
保护()
璀璨()
长期()
五、教学小结提升。
六、作业布置:抄写生字。
板书设计: 13.只有一个地球
美、小 自然资源有限 不能移居别处 精心保护地球
第二课时
一、基础知识训练、新课前知识评价。
同学们汇报所收集的我国资源和环境状况的资料。
二、激情引趣导入。
1——4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三、学生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学习”目前人类无法移居”感悟“只有一个地球”。(1)自由读文,你明白了什么?
(2)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枯竭”一词的意思。讨论: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解重点词语“至少”,体会文章用词的严谨。再理解重点段落)
2.请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讨论,为了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迪,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3.我们这个地球可爱又易碎,为了保护这一个地球,我们都行动起来,写写保护地球的标语吧。(生可以独立完成,可以自由组合。)
如:精心保护地球,造福子孙后代。还大地绿色,让天空蔚蓝。人人齐动手,保护大地球。为了生存,保护地球。
除了脚步印,什么也别留下。
孩子们写的宣传口号真好!很有感染力、号召力。地球妈妈听到这些话肯定会很欣慰。让我们再来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
(三)阅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1.读后讨论:遨游太空的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
地球的“可爱”表现在哪里?容易“破碎”又表现在哪里?为什么要强调“同时”? 2.学生交流、汇报 3.教师小结。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同桌讨论,设计一条宣传环保的公益广告,然后全班交流。4 画一幅环保宣传画和写一篇读后感。
四、课堂达标评价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课文是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只有一个地球,告诉人类应该保护地球。
二、用恰当的关联词把下面的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1、①矿物资源不是上帝的恩赐。②矿物资源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上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2、①我们只有一个地球。②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3、①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②这些设想能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
五、教学小结提升。
六、作业布置。
《学习辅导》13课一至三。
板书设计: 13.只有一个地球
自然资源类别 具体特点 人类破坏行为 造成后果
教学后记:
14鹿和狼的故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意识。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难点: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方法。教法:三段七步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训练、新课前知识评价。
学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二、激情引趣导入。
1、同学们听过哪些有关狼的故事?你觉得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2、你认为鹿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过渡:是啊,在我们的印象中,狼是一种凶残的动物,应该毫不留情地消灭。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鹿和狼的故事》这篇课文,却要告诉我们另外一种看法。
3、板书课题:鹿和狼的故事。
三、学生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一).读课文,思考:
1、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此时的鹿群真的是无忧无虑吗?请选择喜欢的方式读第3节。
2、画出罗斯福为了保护森林中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用自己的话说说。
3、在文中找出罗斯福的做法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二)讨论: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
(1)用课文中的事例来说说:鹿和狼以及森林之间是怎样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2)再用课文中的事例说说:为什么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如果破坏了会怎么样?
(3)整个生物界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相互制约因素,你能用其他的事例来证明我们必须尊重这些关系吗?
(三)、体会课文中心
1.为什么鹿会“饿”、“痛”直至从10万只只剩下8千只?
2.这是“狼”的错吗?“狼”难到就该杀吗?
3.狼倒在猎枪下的一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你知道它想说什么话吗?
4.鹿是毁灭自己的“祸首”。鹿它想毁灭自己吗?真正的“祸首”究竟是谁?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四、课堂达标评价
1、读课文,在文中找出下列词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相反()限制()反义词:强大()凶残()
2、根据课文填空:
()中发生的这一系列故事说明,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之间是()、()的。仅仅根据人类自身的(),去判定动物的(),有时会犯()。森林中既需要(),也需要()。人们必须()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这种相互关系。
五、教学小结提升。
六、作业。
写一写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可以写从中懂得的道理,也可以写知道的类似事例。并请你给凯巴伯森林设计一块警示牌。教学后记: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教学目标:
1.学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圣洁、骏马、雄鹰、潺潺、回荡、滋润、善待、松脂、宝贵、滋养、婴儿、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4.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基础知识训练、新课前知识评价。
用“神圣”练习说话。
二、激情引趣导入。
1、在生活实际中,“神圣”一般用来形容什么?怎么理解“神圣”的意思?
2、齐读题目。
3、导入:“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为什么用“神圣”来形容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理解吧!
三、学生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一)阅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2、交流主要内容,了解“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补充介绍文章背景。
3、围绕“神圣”,理清文章脉络。
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神圣”讲了哪些内容?
(二)、研读课文1—3自然段,初步理解“神圣”
1、一至三自然段中,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边读边想边勾画,并批注下自己的感受。
2、交流表现“神圣”的词句。
重点理解以下语句,并相机指导朗读:(1)“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2)“我们这个民族”──印第安人,演讲的原文中自称为红人。
这句话充分地表明了人类与大地不可分割的关系,也预示着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有多么重要。
(3)“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这句话再一次表明了人类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关系,同时也告诉我们:不应该以旁观者的姿态去面对,而应该用主人的身份去保护自己的家园。
小结:我们尊重这片土地上的任何东西,它们是那样圣洁。
四、课堂达标评价
1、看拼音写词语。Shèng
jié
jù
mǎ
xióng
yīng
chán
chán
huí
dàng()()()()()Zī
rùn
shàn
dài
sōng
zhī
bǎo
guì
zī
yǎng()()()()()
2、选字填空,组成恰当的词语。
俊 峻 竣 骏
()工 英()()马 险()
3、仿写句子。
我们热爱大地,就像初生的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
五、教学小结提升。
六、作业布置:完成本课学习辅导。
第二课时
一、基础知识训练、新课前知识评价。
听写词语。
二、激情引趣导入。回顾课文,感知“神圣”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自然段。
2、介绍西雅图这个城市。
过渡: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对我们来说是如此的珍贵和不可侵犯,那么怎样才能保存这份神圣, 留住这片圣洁呢?
三、学生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研读课文,理解”神圣”
1.自由读四至八自然段,从文章中找出体现“神圣”的相关语句,并做好旁批,写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出示“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了解“你们”是谁?
2.抓住关键语句进行交流,并练习导朗读:
“水是我们的兄弟,也是你们的兄弟。你们应该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样,善待我们的河水。”(1)交流感受。(河水对我们很重要。)
(2)为什么作者说要像善待兄弟一样善待河水?请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3)感情朗读4.5自然段。
“你们要照管好它,使你们也能够品尝风景过草地后的甜美味道。”(4)“它”是谁?为什么要照管好它?
重点理解“空气与它滋养的生命是一体的,清风给了我们的祖先第一口呼吸,也送走了祖先的最后一声叹息。”
(5)有感情地朗读6.7自然段。
“你们一定要照顾好这片土地上的动物。”
(6)引导学生举例理解”降临到动物身上的命运终究也会降临到人类身上。” ⑵自由读第八自然段,说说我们怎样热爱、照管这片神圣的土地的? 重点理解:“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小结;人类属于大地,因为大地拥有着生命成长的物质,使人类的生命不断得以繁衍、延续。只有爱护大地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才能确保人类生命成长需要的各种自然条件,从而保持生命的延续。
四、课堂达标评价
1、看拼音写汉字
jùn yīnɡ yīnɡ juàn zhī lù()马 雄()()儿()恋 松()麋()
2、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丛林()的湖水()的怀抱()的味道 亲切的()神圣的()潺潺的()嗡嗡的()
3、读读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的含义
①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②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
五、教学小结提升。
六、作业布置。
1、勾画好词佳句并摘抄。
2、小练笔:联系家乡的土地、身边的资源是否得到了保护,写写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板书设计: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善待河水
神圣的土地 善待空气
善待动物
教学后记:青山不老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教学重难点:
1、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训练、新课前知识评价。
二、激情引趣导入。
1、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2、齐读课题
三、学生学习,小组合作探究。9一)、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②“小环境”──艰苦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四、教学小结提升。
五、课堂达标评价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并用另一个读音组词 记载(zǎi zài)
险恶(wù è)
归宿(sù xiù)
不禁(jīn jìn)
六、作业布置。摘抄好词佳句。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
小环境──艰苦 教学后记:
口语交际·习作四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进一步感受人类的生存与周围环境休戚相关、密不可分,知道应该投身环保,关爱家园。
2.结合身边的事例,交流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
3.通过口语交际,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身边的事例,交流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训练、新课前知识评价。
二、激情引趣导入。揭题导入
这一组,我们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大瀑布的葬礼》《这片土地是神奇的》和《青山不老》四篇课文,快速浏览,说说你的感受。(可针对一课,也可针对整个单元谈感受)
小结:课文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人类生存与周围环境休戚相关、密不可分,懂得珍惜资源,关爱家园,不能随意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
三、学生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1.自读“口语交际?习作四的学习提示,整体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2.师生共同确定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和内容:“为什么要珍惜资源”和“怎样珍惜资源”。组内交流讨论
(一):“为什么要珍惜资源” 1.学生按要求进行准备。2.进行组内交流。
3.示范带动,交流评价 组内交流讨论
(二):“怎样珍惜资源”
1.学生展开积极讨论,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2.注意发言规范,集思广益达成一致意见。3.全班交流,评比“环保精点子” ⑴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向全班汇报。
⑵将学生收集的“环保从我做起”精点子进行梳理。①节约每一张纸。
②在需要传达问候和祝福时,尽量不使用纸制的贺卡。③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④节约每一滴水,保护长江水资源不受污染,不往江中扔垃圾。⑤不使用塑料袋,自觉抵制白色污染。„„ 课外延伸
请留心观察自己周围的生活状况,对于铺张浪费、随意破坏的行为该如何制止?
四、课堂达标评价
1、排列句序。
()环境恶化,动植物开始灭绝,这对人类生存将造成直接的威胁。()因此,有理由说,保护各种物种,就是保护人类自
()最近,动物学家的发现,地球上许多地区的两栖动物的数量急剧下降,有些地区数以10万计的青蛙神秘失踪,某些蛙类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消失的。
()由于人类与各种动植物在共同的家园--地球上共同进化,双方互相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一条不平衡的生物链。
()因此,“青蛙消失”很可能是一种警告,表明环境状况已普遍出现恶化。
()生命力很强的两栖动物,对于环境的要求远比人类要低,而对于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却比人类要高。
五、教学小结提升。
六、作业布置。
1、写两条珍惜资源的标语。2、2、在()里填上合适的词。
坚持()
()纯朴
优良()维持()
()纯洁
优秀()保持()
()纯熟
优质()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习作四
一、基础知识训练。
二、激情引趣导入。看图激趣
1.老师出示几幅漫画,学生看后谈自己的发现。
2.看了这几幅漫画,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小结:是呀,漫画非常有趣,可是在笑过之后,往往又发人深省。那么漫画的含义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通过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来批评、讽刺或揭露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现象)
三、学生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一)、看图,明白图意
1.书上这幅漫画也很有意思,同学们自己看看,仔细观察:图上主要有哪些人和物?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交流所看到的画面。
2.作者画这幅漫画的意图是什么呢?他要揭露什么?讥讽什么?学生同桌讨论,全班交流。3.关注这句话:“这段木头里一定有虫„„”,到底“虫”是在木头里还是在这个人的脑子里?这虫到底是什么?
4.由这幅漫画你联想到了什么?四人小组交流,推荐一名同学全班交流。
(二)、审题,明确写作要求
1.学生读题,明确题意:本次习作可以根据漫画的内容,写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借助漫画写一个故事;也可以写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其他漫画。
2.四人小组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漫画,交流图意。
(三)、试写初稿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记叙清楚,语句通顺,感情真切。习作要求:(投影出示)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3)组内互读互改。
四、教学小结提升
五、作业:学生动笔习作。
①教师从优劣得失等方面小结本次习作的情况。
②提出学生的共同问题,在全班进行集体评议、修改。③宣读优秀习作,学生进行欣赏。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基础知识训练。
二、激情引趣导入。
三、学生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一)、大声读自己的作文两。第一遍:找出错别字,并修改;
第二遍:修改不通顺的句子,试着把句子改具体、生动。
(二)、小组合作评改 同桌交换作文,小声读。
第一遍:勾出写得优美的词句;
第二遍:与同桌讨论文章的问题,并作修改。
(三)、朗读赏析,交流评议。
1.教师发下习作本,学生阅读批语和自己的习作。2.请学生展示自己在本次习作中的优点:表达准确的词语,语言优美的句段,成绩优秀的作文,以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为下一步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拓展思路。
(四)、点评,好文欣赏
①从优劣得失等方面小结本次习作的情况。
②提出学生的共同问题,在全班进行集体评议、修改。③宣读优秀习作,学生进行欣赏。
四、教学小结提升。
五、作业:抄正修改好的作文。
回顾·拓展四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联系生活实际作进一步思考,从所读的内容中想开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通过回顾,让学生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回顾,懂得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2、搜集相关句子,读懂故事,谈启示,领略环境保护与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训练。
二、激情引趣导入。
三、学生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交流平台
(1)回顾本组四篇课文,说一说《只有一个地球》《大瀑布的葬礼》《这片土地是神奇的》和《青山不老》这四篇课文从内容中联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事?该如何去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还从课文内容中获得对某些环境问题的新认识?
(2)联系《只有一个地球》,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和体会,体会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
总结:本组课文内容引人深思,读书就应该走入文里,披文入理,再走出文外,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既读进去,又想开去,这就是文里文外的读书方法。
(3)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如何把握文章内容,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去理解课文内容。
日积月累
(1)在许多名言警句中,有许多关于节约和珍惜方面的名言警句,给我们启发很大,从以前我们的学习积累中,你积累了哪些这方面的名言警句?
师:今天,我们还要积累关于环境保护的宣传口号和标语。(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幻灯片)A学生自由吟诵。
B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体会或感受,明白环境保护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3)背诵并积累这些标语版和口号。(4)交流课外收集的环保宣传标语。趣味语文
引入:你知道“竭泽而渔”这个成语故事吗?
(1)默读成语故事,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讲述的内容,思考:故事中哪些话解释了“竭泽而渔”这个成语?
(2)再读故事,讨论:“竭泽而渔”的策略对于当时的晋国有什么好处?从故事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这种策略存在的问题?
(3)文中“雍季所说的,关系到百年大计;狐偃的策略,只是为了一时之利,我们怎么能认为一时之利要比百年大计重要呢?”你是怎么体会的?
(5)从这个成语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6)回顾我们本组单元所学的课文,想一想:还有什么也关系到长久之计,也需要长远规划?
四、课堂达标评价
1、在()里填上合适的词。
坚持()
()纯朴
优良()维持()
()纯洁
优秀()保持()
()纯熟
优质()
2、写两条环保标语。
五、教学小结提升。
六、作业:
1、抄写日积月累。
2、朗读背诵日积月累。教学后记: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生物入侵者》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精选)
生物入侵者
知识与技能
能掌握课文的说明方法。过程与方法
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获取一定的生态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重点
了解本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难点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2.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自主、合作探究法。
搜集有关生物入侵的资料。
1课时
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能告诉我什么是“生物入侵者”?既然有“入侵者”,那就一定会有抵抗和防御,这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它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这篇文章将把我们领到“战场”,对这场“战争”做一番考察。
梅涛,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导师。1962年出生于江西省南城县,1982年获浙江大学精密机械专业学士学位,2001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
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环境问题已成了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生态问题则又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中心议题。由于人们对有些外来生物的侵入往往是简单地当作偶发事件,对它的威胁的认识也很不够。所以,本文旨在促进人们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卫家园而努力。
在我国,一种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芦,极大地减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积,当地气候明显干燥,湖中的68种鱼已有38种不复存在。
在西欧,一种北美虾病正在侵袭当地虾,造成当地虾在许多河流中消失。在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一种太平洋海藻覆盖了3 000公顷的海底。从东部非洲到印度太平洋地区,一种来源于南亚的ALANG草侵入了数百顷的热带森林,严重影响了当地树木的自然更新。
1.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正字音。
2.学生自由讨论问题,教师加以总结归纳。(1)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课文第1自然段。
(2)本文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
本文还讲了生物入侵者带来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所采取的相应措施。
3.了解课文内容后,进而探究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1)采用了逻辑顺序。作用: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2)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问题探究:
1.为什么对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这种普通人不会感到惊讶的事情,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会认为这“不是件寻常小事”?
普通人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只会感到新奇,不会考虑更多的问题;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对此就会考虑许多问题:甲虫是从哪里来的?甲虫是如何到这里来的?甲虫的生态状况是怎样的?甲虫是否会对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影响?等等。他们是不会视而不见的。
2.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文章第2自然段已经写到,生物种类的自然繁衍和迁移,由于进行缓慢,并受到时间和空间跨度的限制,不会造成生态的失衡。如果这种迁移是由于人类的跨地域活动造成的,那么它们的迁移速度就会极大地加快,也会很容易地突破时间和空间跨度的限制,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时,应充分考虑“人为干预”。
3.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要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生物的自然存在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这种规律就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总结的“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某一地区的物种都是当地生物链的一环,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一种平衡状态。如果由于人为的干预打破了这种平衡,等于破坏了生物链的平衡状态,就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经过一个较长时期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另一种就是产生“生物入侵者”,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危害。
4.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1)在我国,一种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芦极大地减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积,当地气候明显干燥,湖中的68种鱼已有38种不复存在。
(2)在西欧,一种北美虾病正在侵袭当地虾,造成当地虾在许多河流中消失。(3)在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一种太平洋海藻覆盖了3000公顷的海底。
(4)从东部非洲到印度太平洋地区,一种来源于南亚的ALANG草侵入了数百万公顷的热带森林,严重影响了当地树木的自然更新。
(5)澳大利亚的一种可能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致病真菌自1920年侵入以来,导致数千公顷的森林被毁。这种真菌对四分之三的植物有害,包括高大的树种和矮小的灌木。5.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本文所介绍的有关生物入侵者的知识。
生物入侵者是指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是巨大的,它们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对被入侵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的威胁。那么这些生物入侵者是通过什么途径入侵的呢?为什么会增多呢?由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生物入侵者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偷渡”入境;此外,跨国宠物贸易也为“生物入侵者”提供了方便。目前,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有不同态度:一部分人认为,经过“物竞天择”,可以制约“生物入侵者”的危害,达到新的生态平衡;另一部分人认为听任“生物入侵者”自由发展会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造成严重危害。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
今天,“生物入侵”已成为全球环保课题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形成于无声无形中,遗害却迅速深重。从细菌、真菌,到水葫芦,天上、地下、水中,几乎到处都有这些“入侵者”的身影和它们造成的祸害。但是我们周围的很多人对此一无所知!保护环境的警钟再次在我们耳畔敲响,请同学们利用各种形式向人们介绍这一现象,为抵御和防治生物入侵贡献我们的一份智慧和力量!
生物入侵者 提出问题:生物入侵者的本质特征(非自然途径迁移)
分析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
生物入侵者增多
问题跨国宠物贸易的原因与途径
宠物主人的疏忽和遗弃
对生物入侵者主张“物竞天择”的不同态度主张即时扼制
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剖析生物入
对物种的多样化构成极大威胁
侵者的危害
举例:斑贝、天牛、红蚂蚁、棕树蛇
解决问题:对生物入侵者采取相应的措施
1.立意美。
作者列举大量的事实,说明“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巨大灾难,旨在引起广大读者对“生物入侵者”的高度重视。作者随后说明形成“生物入侵者”的原因,旨在提醒人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生态平衡。当然这种保护绝对不是因害怕形成“生物入侵者”就不要发展生产力,而应在发展的同时不忘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地球日益成为“地球村”的今天,在“生物入侵”的现象尚未达到毁灭性的地步的时候,发出这样的呼唤,应该是具有超前的眼光和危机意识,是具有高瞻远瞩的立意美。
2.语言美。
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如课文开头“当你在路边草地或自家庭院里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时,你肯定不会感到惊讶。但在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们看来,这或许不是 件寻常小事。”前面是毋庸置疑地“肯定”,后面“或许”表猜测,语言表述准确恰当。
科普说明文语言要力求简洁。如“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一句,作者简单明了地说明了天牛破坏树木,红蚂蚁叮咬人畜、传播疾病的特征,达到了科普说明文通俗易懂地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
↓生物入侵者分析问题逻辑顺序
↓解决问题
本课教学我既关注整体,又突破局部,通过设置自由朗读课文的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并迅速捕捉重要信息。在语言提炼活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逐段阅读圈画,不但使他们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还训练了他们提取信息的能力。在具体分析文章内容时,注意体现教师指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深入掌握文章的写作说明顺序及方法,最后联系实际,请学生出谋划策提出可行性对策,并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合作学习精神,提高环保意识。提出问题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