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宪法

时间:2019-05-13 23:06: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华民国宪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华民国宪法》。

第一篇:中华民国宪法

中华民国国民大会受全体国民之付托,依据孙中山先生创立中华民国之遗教,为巩固国权,保障民权,奠定社会安宁,增进人民福利,制定本宪法,颁行全国,永矢咸遵。

目录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人民之权利与义务第三章 国民大会第四章 总统第五章 行政第六章 立法第七章 司法第八章 考试第九章 监察 第十章 中央与地方之权限第十一章 地方制度

11.1 第一节 省

11.2 第二节 县 第十二章 选举 罢免 创制 复决第十三章 基本国策

13.1 第一节 国防

13.2 第二节 外交

13.3 第三节 国民经济 13.4 第四节 社会安全

13.5 第五节 教育文化

13.6 第六节 边疆地区 第十四章 宪法之施行及修改

第一章 总纲 第一条(国体)

中华民国基于三民主义,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国。

第二条(主权在民)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三条(国民)

具有中华民国国籍者为中华民国国民。

第四条(国土)

中华民国领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经国民大会之决议,不得变更之。

第五条(民族平等)

中华民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第六条(国旗)

中华民国国旗定为红地,左上角青天白日。

第二章 人民之权利与义务 第七条(平等权)

中华民国人民,无分男女、宗教、种族、阶级、党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第八条(人身自由)

人民身体之自由应予保障。除现行犯之逮捕由法律另定外,非经司法或警察机关依法定程序,不得逮捕拘禁。非由法院依法定程序,不得审问处罚。非依法定程序之逮捕、拘禁、审问、处罚,得拒绝之。

人民因犯罪嫌疑被逮捕拘禁时,其逮捕拘禁机关应将逮捕拘禁原因,以书面告知本人及其本人指定之亲友,并至迟于二十四小时内移送该管法院审问。本人或他人亦得声请该管法院,于二十四小时内向逮捕之机关提审。

法院对于前项声请,不得拒绝,并不得先令逮捕拘禁之机关查覆。逮捕拘禁之机关,对于法院之提审,不得拒绝或迟延。

人民遭受任何机关非法逮捕拘禁时,其本人或他人得向法院声请追究,法院不得拒绝,并应于二十四小时内向逮捕拘禁之机关追究,依法处理。

第九条(人民不受军审原则)

人民除现役军人外,不受军事审判。

第十条(居住迁徙自由)

人民有居住及迁徙之自由。

第十一条(表现自由)

人民有言论、讲学、著作及出版之自由。第十二条(秘密通讯自由)

人民有秘密通讯之自由。

第十三条(信教自由)

人民有信仰宗教之自由。

第十四条(集会结社自由)

人民有集会及结社之自由。

第十五条(生存权、工作权及财产权)

人民之生存权、工作权及财产权,应予保障。

第十六条(请愿、诉愿及诉讼权)

人民有请愿、诉愿及诉讼之权。

第十七条(参政权)

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及复决之权。

第十八条(应考试服公职权)

人民有应考试服公职之权。

第十九条(纳税义务)

人民有依法律纳税之义务。

第二十条(兵役义务)

人民有依法律服兵役之义务。

第二十一条(受教育之权义)

人民有受国民教育之权利与义务。

第二十二条(基本人权保障)

凡人民之其他自由及权利,不妨害社会秩序公共利益者,均受宪法之保障。

第二十三条(基本人权之限制)

以上各条列举之自由权利,除为防止妨碍他人自由,避免紧急危难,维持社会秩序,或增进公共利益所必要者外,不得以法律限制之。

第二十四条(公务员责任及国家赔偿责任)

凡公务员违法侵害人民之自由或权利者,除依法律受惩戒外,应负刑事及民事责任。被害人民就其所受损害,并得依法律向国家请求赔偿。

第三章 国民大会 第二十五条(地位)

国民大会依本宪法之规定,代表全国国民行使政权。

第二十六条(国大代表之名额)

国民大会以左列代表组织之:

一、每县市及其同等区域各选出代表一人,但其人口逾五十万人者,每增加五十万人,增选代表一人。县市同等区域以法律定之。

二、蒙古选出代表,每盟四人,每特别旗一人。

三、西藏选出代表,其名额以法律定之。

四、各民族在边疆地区选出代表,其名额以法律定之。

五、侨居国外之国民选出代表,其名额以法律定之。

六、职业团体选出代表,其名额以法律定之。

七、妇女团体选出代表,其名额以法律定之。

第二十七条(国大职权)国民大会之职权如左:

一、选举总统、副总统。

二、罢免总统、副总统。

三、修改宪法。

四、复决立法院所提之宪法修正案。

关于创制复决两权,除前项第三、第四两款规定外,俟全国有半数之县市曾经行使创制复决两项政权时,由国民大会制定办法并行使之。

第二十八条(国大代表任期、资格之限制)

国民大会代表每六年改选一次。

每届国民大会代表之任期,至次届国民大会开会之日为止。

现任官吏不得于其任所所在地之选举区当选为国民大会代表。

第二十九条(国大常会之召集)

国民大会于每届总统任满前九十日集会,由总统召集之。

第三十条(国大临时会之召集)

国民大会遇有左列情形之一时,召集临时会:

一、依本宪法第四十九条之规定,应补选总统、副总统时。

二、依监察院之决议,对于总统、副总统提出弹劾案时。

三、依立法院之决议,提出宪法修正案时。

四、国民大会代表五分之二以上请求召集时。

国民大会临时会,如依前项第一款或第二款应召集时,由立法院院长通告集会。依第三款或第四款应召集时,由总统召集之。

第三十一条(国大开会地点)国民大会之开会地点在中央政府所在地。

第三十二条(言论免责权)

国民大会代表在会议时所为之言论及表决,对会外不负责任。

第三十三条(不逮捕特权)

国民大会代表,除现行犯外,在会期中,非经国民大会许可,不得逮捕或拘禁。

第三十四条(组织、选举、罢免及行使职权程序之法律)

国民大会之组织,国民大会代表之选举罢免,及国民大会行使职权之程序,以法律定之。

第四章 总统

第三十五条(总统地位)

总统为国家元首,对外代表中华民国。

第三十六条(总统统率权)

总统统率全国陆海空军。

第三十七条(总统公布法令权)

总统依法公布法律,发布命令,须经行政院院长之副署,或行政院院长及有关部会首长之副署。

第三十八条(总统缔约宣战媾和权)

总统依本宪法之规定,行使缔结条约及宣战媾和之权。

第三十九条(总统宣布戒严权)

总统依法宣布戒严,但须经立法院之通过或追认。立法院认为必要时,得决议移请总统解严。

第四十条(总统赦免权)

总统依法行使大赦、特赦、减刑及复权之权。

第四十一条(总统任免官员权)

总统依法任免文武官员。

第四十二条(总统授与荣典权)

总统依法授与荣典。

第四十三条(总统发布紧急命令权)

国家遇有天然灾害、疠疫或国家财政经济上有重大变故,须为急速处分时,总统于立法院休会期间,得经行政院会议之决议,依紧急命令法,发布紧急命令,为必要之处置。但须于发布命令后一个月内提交立法院追认。如立法院不同意时,该紧急命令立即失效。

第四十四条(权限争议处理权)

总统对于院与院间之争执,除本宪法有规定者外,得召集有关各院院长会商解决之。

第四十五条(被选举资格)

中华民国国民年满四十岁者得被选为总统、副总统。

第四十六条(选举方法)

总统、副总统之选举,以法律定之。

第四十七条(总统副总统任期)

总统、副总统之任期为六年,连选得连任一次。

第四十八条(总统就职宣誓)总统应于就职时宣誓,誓词如左:

“余谨以至诚,向全国人民宣誓。余必遵守宪法,尽忠职务,增进人民福利,保卫国家,无负国民付托。如违誓言,愿受国家严厉之制裁。谨誓。”

第四十九条(继任及代行总统职权)

总统缺位时,由副总统继任,至总统任期届满为止。总统、副总统均缺位时,由行政院院长代行其职权,并依本宪法第三十条之规定,召集国民大会临时会,补选总统、副总统,其任期以补足原任总统未满之任期为止。总统因故不能视事时,由副总统代行其职权。总统、副总统均不能视事时,由行政院院长代行其职权。

第五十条(代行总统职权)

总统于任满之日解职,如届期次任总统尚未选出,或选出后总统、副总统均未就职时,由行政院院长代行总统职权。

第五十一条(行政院长代行职权之期限)

行政院院长代行总统职权时,其期限不得逾三个月。

第五十二条(刑事豁免权)

总统除犯内乱或外患罪外,非经罢免或解职,不受刑事上之诉究。

第五章 行政

第五十三条(最高行政)

行政院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第五十四条(行政院组织)行政院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各部会首长若干人,及不管部会之政务委员若干人。

第五十五条(行政院院长之任命及代理)

行政院院长由总统提名,经立法院同意任命之。

立法院休会期间,行政院院长辞职或出缺时,由行政院副院长代理其职务,但总统须于四十日内咨请立法院召集会议,提出行政院院长人选征求同意。行政院院长职务,在总统所提行政院院长人选未经立法院同意前,由行政院副院长暂行代理。

第五十六条(副院长、部会首长及政务委员之任命)

行政院副院长,各部会首长及不管部会之政务委员,由行政院院长提请总统任命之。

第五十七条(行政院对立法院负责)

行政院依左列规定,对立法院负责:

一、行政院有向立法院提出施政方针及施政报告之责。立法委员在开会时,有向行政院院长及行政院各部会首长质询之权。

二、立法院对于行政院之重要政策不赞同时,得以决议移请行政院变更之。行政院对于立法院之决议,得经总统之核可,移请立法院覆议。覆议时,如经出席立法委员三分之二维持原决议,行政院院长应即接受该决议或辞职。

三、行政院对于立法院决议之法律案、预算案、条约案,如认为有窒碍难行时,得经总统之核可,于该决议案送达行政院十日内,移请立法院覆议。覆议时,如经出席立法委员三分之二维持原案,行政院院长应即接受该决议或辞职。

第五十八条(行政院会议)

行政院设行政院会议,由行政院院长、副院长、各部会首长及不管部会之政务委员组织之,以院长为主席。

行政院院长、各部会首长,须将应行提出于立法院之法律案、预算案、戒严案、大赦案、宣战案、媾和案、条约案及其他重要事项,或涉及各部会共同关系之事项,提出于行政院会议议决之。

第五十九条(预算案之提出)

行政院于会计年度开始三个月前,应将下年度预算案提出于立法院。

第六十条(决算之提出)

行政院于会计年度结束后四个月内,应提出决算于监察院。

第六十一条(行政院组织法之制定)

行政院之组织,以法律定之。

第六章 立法

第六十二条(最高立法机关)

立法院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由人民选举之立法委员组织之,代表人民行使立法权。

第六十三条(职权)

立法院有议决法律案、预算案、戒严案、大赦案、宣战案、媾和案、条约案及国家其他重要事项之权。

第六十四条(立委选举)立法院立法委员依左列规定选出之:

一、各省、各直辖市选出者,其人口在三百万以下者五人,其人口超过三百万者,每满一百万人增选一人。

二、蒙古各盟旗选出者。

三、西藏选出者。

四、各民族在边疆地区选出者。

五、侨居国外之国民选出者。

六、职业团体选出者。

立法委员之选举及前项第二款至第六款立法委员名额之分配,以法律定之。

妇女在第一项各款之名额,以法律定之。

第六十五条(立委任期)

立法委员之任期为三年,连选得连任,其选举于每届任满前三个月内完成之。

第六十六条(正副院长之选举)

立法院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由立法委员互选之。

第六十七条(委员会之设置)

立法院得设各种委员会。

各种委员会得邀请政府人员及社会上有关系人员到会备询。

第六十八条(常会)

立法院会期,每年两次,自行集会,第一次自二月至五月底,第二次自九月至十二月底,必要时得延长之。第六十九条(临时会)

立法院遇有左列情事之一时,得开临时会:

一、总统之咨请。

二、立法委员四分之一以上之请求。

第七十条(增加支出预算提议之限制)

立法院对于行政院所提预算案,不得为增加支出之提议。

第七十一条(关系院首长列席)

立法院开会时,关系院院长及各部会首长得列席陈述意见。

第七十二条(公布法律)

立法院法律案通过后,移送总统及行政院,总统应于收到后十日内公布之,但总统得依照本宪法第五十七条之规定办理。

第七十三条(言论免责权)

立法委员在院内所为之言论及表决,对院外不负责任。

第七十四条(不逮捕特权)

立法委员,除现行犯外,非经立法院许可,不得逮捕或拘禁。

第七十五条(立委兼任官吏之禁止)

立法委员不得兼任官吏。

第七十六条(立法院组织法之制定)

立法院之组织,以法律定之。

第七章 司法

第七十七条(司法院之地位及职权)司法院为国家最高司法机关,掌理民事、刑事、行政诉讼之审判,及公务员之惩戒。

第七十八条(司法院之法律解释权)

司法院解释宪法,并有统一解释法律及命令之权。

第七十九条(正副院长及大法官之任命)

司法院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由总统提名,经监察院同意任命之。

司法院设大法官若干人,掌理本宪法第七十八条规定事项,由总统提名,经监察院同意任命之。

第八十条(法官依法独立审判)

法官须超出党派以外,依据法律独立审判,不受任何干涉。

第八十一条(法官之保障)

法官为终身职,非受刑事或惩戒处分,或禁治产之宣告,不得免职。非依法律,不得停职、转任或减俸。

第八十二条(法院组织法之制定)

司法院及各级法院之组织,以法律定之。

第八章 考试

第八十三条(考试院之地位及职权)

考试院为国家最高考试机关,掌理考试、任用、铨叙、考绩、级俸、升迁、保障、褒奖、抚恤、退休、养老等事项。

第八十四条(正副院长及考试委员之任命)

考试院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考试委员若干人,由总统提名,经监察院同意任命之。

第八十五条(公务员之考选)

公务人员之选拔,应实行公开竞争之考试制度,并应按省区分别规定名额,分区举行考试。非经考试及格者,不得任用。

第八十六条(应受考铨之资格)

左列资格,应经考试院依法考选铨定之:

一、公务人员任用资格。

二、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执业资格。

第八十七条(法律案之提出)

考试院关于所掌事项,得向立法院提出法律案。

第八十八条(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考试委员须超出党派以外,依据法律独立行使职权。

第八十九条(考试院组织法之制定)

考试院之组织,以法律定之。

第九章 监察

第九十条(监察院之地位及职权)

监察院为国家最高监察机关,行使同意、弹劾、纠举及审计权。

第九十一条(监委之选举)

监察院设监察委员,由各省市议会、蒙古西藏地方议会,及华侨团体选举之。其名额分配依左列之规定:

一、每省五人。

二、每直辖市二人。

三、蒙古各盟旗共八人。

四、西藏八人。

五、侨居国外之国民八人。

第九十二条(正副院长之选举)

监察院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由监察委员互选之。

第九十三条(监委任期)

监察委员之任期为六年,连选得连任。

第九十四条(同意权之行使)

监察院依本宪法行使同意权时,由出席委员过半数之议决行之。

第九十五条(调查权之行使)

监察院为行使监察权,得向行政院及其各部会调阅其所发布之命令及各种有关文件。

第九十六条(委员会之设置)

监察院得按行政院及其各部会之工作,分设若干委员会,调查一切设施,注意其是否违法或失职。

第九十七条(纠正权、纠举权、及弹劾权之行使)

监察院经各该委员会之审查及决议,得提出纠正案,移送行政院及其有关部会,促其注意改善。

监察院对于中央及地方公务人员,认为有失职或违法情事,得提出纠举案或弹劾案,如涉及刑事,应移送法院办理。

第九十八条(弹劾案之提出)监察院对于中央及地方公务人员之弹劾案,须经监察委员一人以上之提议,九人以上之审查及决定,始得提出。

第九十九条(司法考试人员之弹劾)

监察院对于司法院或考试院人员失职或违法之弹劾,适用本宪法第九十五条、第九十七条及第九十八条之规定。

第一百条(总统、副总统之弹劾)

监察院对于总统、副总统之弹劾案,须有全体监察委员四分之一以上之提议,全体监察委员过半数之审查及决议,向国民大会提出之。

第一百零一条(言论免责权)

监察委员在院内所为之言论及表决,对院外不负责任。

第一百零二条(不逮捕特权)

监察委员除现行犯外,非经监察院许可,不得逮捕或拘禁。

第一百零三条(监委兼职之禁止)

监察委员不得兼任其他公职或执行业务。

第一百零四条(审计长之任命)

监察院设审计长,由总统提名,经立法院同意任命之。

第一百零五条(决算之审核及报告)

审计长应于行政院提出决算后三个月内,依法完成其审核,并提出审核报告于立法院。

第一百零六条(监察院组织法之制定)

监察院之组织,以法律定之。第十章 中央与地方之权限

第一百零七条(中央立法并执行事项)

左列事项,由中央立法并执行之:

一、外交。

二、国防与国防军事。

三、国籍法及刑事、民事、商事之法律。

四、司法制度。

五、航空、国道、国有铁路、航政、邮政及电政。

六、中央财政与国税。

七、国税与省税、县税之划分。

八、国营经济事业。

九、币制及国家银行。

十、度量衡。

十一、国际贸易政策。

十二、涉外之财政、经济事项。

十三、其他依本宪法所定关于中央之事项。

第一百零八条(中央立法事项)

左列事项,由中央立法并执行之,或交由省县执行之:

一、省县自治通则。

二、行政区划。

三、森林、工矿及商业。

四、教育制度。

五、银行及交易所制度。

六、航业及海洋渔业。

七、公用事业。

八、合作事业。九、二省以上之水陆交通运输。

十、二省以上之水利、河道及农牧事业。

十一、中央及地方官吏之铨叙、任用、纠察及保障。

十二、土地法。

十三、劳动法及其他社会立法。

十四、公用征收。

十五、全国户口调查及统计。

十六、移民及垦殖。

十七、警察制度。

十八、公共卫生。

十九、赈济、抚恤及失业救济。

二十、有关文化之古籍、古物及古迹之保存。

前项各款,省于不抵触国家法律内,得制定单行法规。

第一百零九条(省立法事项)

左列事项,由省立法并执行之,或交由县执行之:

一、省教育、卫生、实业及交通。

二、省财产之经营及处分。

三、省市政。

四、省公营事业。

五、省合作事业。

六、省农林、水利、渔牧及工程。

七、省财政及省税。

八、省债。

九、省银行。

十、省警政之实施。

十一、省慈善及公益事项。

十二、其他依国家法律赋予之事项。

前项各款,有涉及二省以上者,除法律别有规定外,得由有关各省共同办理。

各省办理第一项各款事务,其经费不足时,经立法院议决,由国库补助之。

第一百一十条(县立法并执行事项)

左列事项,由县立法并执行之:

一、县教育、卫生、实业及交通。

二、县财产之经营及处分。

三、县公营事业。

四、县合作事业。

五、县农林、水利、渔牧及工程。

六、县财政及县税。

七、县债。

八、县银行。

九、县警卫之实施。

十、县慈善及公益事项。

十一、其他依国家法律及省自治法赋予之事项。

前项各款,有涉及二县以上者,除法律别有规定外,得由有关各县共同办理。

第一百一十一条(中央与地方权限分配)

除第一百零七条、第一百零八条、第一百零九条及第一百十条列举事项外,如有未列举事项发生时,其事务有全国一致之性质者属于中央,有全省一致之性质者属于省,有一县之性质者属于县。遇有争议时,由立法院解决之。

第十一章 地方制度

第一节 省

第一百一十二条(省民代表大会之组织与权限)

省得召集省民代表大会,依据省县自治通则,制定省自治法。但不得与宪法抵触。

省民代表大会之组织及选举,以法律定之。

第一百一十三条(省自治法与立法权)

省自治法应包含左列各款:

一、省设省议会。省议会议员由省民选举之。

二、省设省政府,置省长一人。省长由省民选举之。

三、省与县之关系。

属于省之立法权,由省议会行之。

第一百一十四条(省自治法之司法审查)

省自治法制定后,须即送司法院。司法院如认为有违宪之处,应将违宪条文宣布无效。

第一百一十五条(自治法施行中障碍之解决)

省自治法施行中,如因其中某条发生重大障碍,经司法院召集有关方面陈述意见后,由行政院院长、立法院院长、司法院院长、考试院院长与监察院院长组织委员会,以司法院院长为主席,提出方案解决之。

第一百一十六条(省法规与国家法律之关系)

省法规与国家法律抵触者无效。

第一百一十七条(省法规抵触法律之解释)

省法规与国家法律有无抵触发生疑义时,由司法院解释之。

第一百一十八条(直辖市之自治)

直辖市之自治,以法律定之。

第一百一十九条(蒙古盟旗之自治)

蒙古各盟旗地方自治制度,以法律定之。

第一百二十条(西藏自治之保障)

西藏自治制度,应予以保障。

第二节 县 第一百二十一条(县自治)

县实行县自治。

第一百二十二条(县民代大会与县自治法之制定)

县得召集县民代表大会,依据省县自治通则,制定县自治法。但不得与宪法及省自治法抵触。

第一百二十三条(县民参政权)

县民关于县自治事项,依法律行使创制复决之权,对于县长及其他县自治人员,依法律行使选举罢免之权。

第一百二十四条(县议会组成及职权)

县设县议会。县议会议员由县民选举之。

属于县之立法权,由县议会行之。

第一百二十五条(县规章与法律或省法规之关系)

县单行规章,与国家法律或省法规抵触者无效。

第一百二十六条(县长之选举)

县设县政府,置县长一人。县长由县民选举之。

第一百二十七条(县长之职权)

县长办理县自治,并执行中央及省委办事项。

第一百二十八条(市自治)

市准用县之规定。

第十二章 选举 罢免 创制 复决 第一百二十九条(选举之方法)本宪法所规定之各种选举,除本宪法别有规定外,以普通、平等、直接及无记名投票之方法行之。

第一百三十条(选举及被选举年龄)

中华民国国民年满二十岁者,有依法选举之权。除本宪法及法律别有规定者外,年满二十三岁者,有依法被选举之权。

第一百三十一条(竞选公开原则)

本宪法所规定各种选举之候选人,一律公开竞选。

第一百三十二条(选举公正之维护)

选举应严禁威胁利诱。选举诉讼,由法院审判之。

第一百三十三条(罢免权)

被选举人得由原选举区依法罢免之。

第一百三十四条(妇女名额保障)

各种选举,应规定妇女当选名额,其办法以法律定之。

第一百三十五条(内地生活习惯特殊国代之选举)

内地生活习惯特殊之国民代表名额及选举,其办法以法律定之。

第一百三十六条(创制复决权之行使)

创制复决两权之行使,以法律定之。

第十三章 基本国策

第一节 国防

第一百三十七条(国防目的及组织)中华民国之国防,以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为目的。

国防之组织,以法律定之。

第一百三十八条(军队国家化|军人超然)

全国陆海空军,须超出个人、地域及党派关系以外,效忠国家,爱护人民。

第一百三十九条(军队国家化|军人不干政)

任何党派及个人不得以武装力量为政争之工具。

第一百四十条(军人兼任文官之禁止)

现役军人不得兼任文官。

第二节 外交

第一百四十一条(外交宗旨)

中华民国之外交,应本独立自主之精神,平等互惠之原则,敦睦邦交,尊重条约及联合国宪章,以保护侨民权益,促进国际合作,提倡国际正义,确保世界和平。

第三节 国民经济

第一百四十二条(国民经济基本原则)

国民经济应以民生主义为基本原则,实施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以谋国计民生之均足。

第一百四十三条(土地政策)

中华民国领土内之土地属于国民全体。人民依法取得之土地所有权,应受法律之保障与限制。私有土地应照价纳税,政府并得照价收买。

附着于土地之矿及经济上可供公众利用之天然力,属于国家所有,不因人民取得土地所有权而受影响。

土地价值非因施以劳力资本而增加者,应由国家征收土地增值税,归人民共享之。

国家对于土地之分配与整理,应以扶植自耕农及自行使用土地人为原则,并规定其适当经营之面积。

第一百四十四条(独占性企业公营原则)

公用事业及其他有独占性之企业,以公营为原则,其经法律许可者,得由国民经营之。

第一百四十五条(私人资本之节制与扶助)

国家对于私人财富及私营事业,认为有妨害国计民生之平衡发展者,应以法律限制之。

合作事业应受国家之奖励与扶助。

国民生产事业及对外贸易,应受国家之奖励、指导及保护。

第一百四十六条(发展农业)

国家应运用科学技术,以兴修水利,增进地力,改善农业环境,规划土地利用,开发农业资源,促成农业之工业化。

第一百四十七条(地方经济之平衡发展)

中央为谋省与省间之经济平衡发展,对于贫瘠之省,应酌予补助。

省为谋县与县间之经济平衡发展,对于贫瘠之县,应酌予补助。

第一百四十八条(货畅其流)中华民国领域内,一切货物应许自由流通。

第一百四十九条(金融机构之管理)

金融机构,应依法受国家之管理。

第一百五十条(普设平民金融机构)

国家应普设平民金融机构,以救济失业。

第一百五十一条(发展侨民经济事业)

国家对于侨居国外之国民,应扶助并保护其经济事业之发展。

第四节 社会安全

第一百五十二条(人尽其才)

人民具有工作能力者,国家应予以适当之工作机会。

第一百五十三条(劳工及农民之保护)

国家为改良劳工及农民之生活,增进其生产技能,应制定保护劳工及农民之法律,实施保护劳工及农民之政策。

妇女儿童从事劳动者,应按其年龄及身体状态,予以特别之保护。

第一百五十四条(劳资关系)

劳资双方应本协调合作原则,发展生产事业。劳资纠纷之调解与仲裁,以法律定之。

第一百五十五条(社会保险与救助之实施)

国家为谋社会福利,应实施社会保险制度。人民之老弱残废,无力生活,及受非常灾害者,国家应予以适当之扶助与救济。

第一百五十六条(妇幼福利政策之实施)国家为奠定民族生存发展之基础,应保护母性,并实施妇女儿童福利政策。

第一百五十七条(卫生保健事业之推行)

国家为增进民族健康,应普遍推行卫生保健事业及公医制度。

第五节 教育文化

第一百五十八条(教育文化之目标)

教育文化,应发展国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国民道德、健全体格、科学及生活智能。

第一百五十九条(教育机会平等原则)

国民受教育之机会一律平等。

第一百六十条(基本教育与补习教育)

六岁至十二岁之学龄儿童,一律受基本教育,免纳学费。其贫苦者,由政府供给书籍。

已逾学龄未受基本教育之国民,一律受补习教育,免纳学费,其书籍亦由政府供给。

第一百六十一条(奖学金之设置)

各级政府应广设奖学金名额,以扶助学行俱优无力升学之学生。

第一百六十二条(教育文化机关之监督)

全国公私立之教育文化机关,依法律受国家之监督。

第一百六十三条(教育文化事业之推动)

国家应注重各地区教育之均衡发展,并推行社会教育,以提高一般国民之文化水准。边远及贫瘠地区之教育文化经费,由国库补助之。其重要之教育文化事业,得由中央办理或补助之。

第一百六十四条(教育文化经费之比例与专款之保障)

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百分之十五,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百分之二十五,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百分之三十五。其依法设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以保障。

第一百六十五条(教育文化工作者之保障)

国家应保障教育、科学、艺术工作者之生活,并依国民经济之进展,随时提高其待遇。

第一百六十六条(科学发明与创造之保障、古迹、古物之保护)

国家应奖励科学之发明与创造,并保护有关历史文化艺术之古迹古物。

第一百六十七条(教育文化事业之奖助)

国家对于左列事业或个人,予以奖励或补助:

一、国内私人经营之教育事业成绩优良者。

二、侨居国外国民之教育事业成绩优良者。

三、于学术或技术有发明者。

四、从事教育久于其职而成绩优良者。

第六节 边疆地区

第一百六十八条(边疆民族地位之保障)

国家对于边疆地区各民族之地位,应予以合法之保障,并于其地方自治事业,特别予以扶植。

第一百六十九条(边疆事业之扶助)

国家对于边疆地区各民族之教育、文化、交通、水利、卫生,及其他经济、社会事业,应积极举办,并扶助其发展,对于土地使用,应依其气候、土壤性质,及人民生活习惯之所宜,予以保障及发展。

第十四章 宪法之施行及修改 第一百七十条(法律之意义)

本宪法所称之法律,谓经立法院通过,总统公布之法律。

第一百七十一条(法律之位阶性)

法律与宪法抵触者无效。

法律与宪法有无抵触发生疑义时,由司法院解释之。

第一百七十二条(命令之位阶性)

命令与宪法或法律抵触者无效。

第一百七十三条(宪法之解释)

宪法之解释,由司法院为之。

第一百七十四条(修宪程序)

宪法之修改,应依左列程序之一为之:

一、由国民大会代表总额五分之一之提议,三分之二之出席,及出席代表四分之三之决议,得修改之。

二、由立法院立法委员四分之一之提议,四分之三之出席,及出席委员四分之三之决议,拟定宪法修正案,提请国民大会复决。此项宪法修正案应于国民大会开会前半年公告之。

第一百七十五条(宪法实施程序与施行程序之制定)

本宪法规定事项,有另定实施程序之必要者,以法律定之。

本宪法施行之准备程序,由制定宪法之国民大会议定之。

第二篇:中华民国宪法

中华民国宪法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国民大会通过 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元旦国民政府公布 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施行

中华民国国民大会受全体国民之付托,依据孙中山先生创立中华民国之遗教,为巩固国权、保障民权、奠定社会安宁、增进人民福利,制定本宪法,颁行全国,永矢咸遵。

第一章 总 纲

第 一 条

中华民国基于三民主义,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国。

第 二 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 三 条

具有中华民国国籍者,为中华民国国民。

第 四 条

中华民国领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经国民大会之决议,不得变更之。

第 五 条

中华民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第 六 条

中华民国国旗为红地,左上角青天白日。

第二章 人民之权利与义务

第 七 条

中华民国人民,无分男女、宗教、种族、阶级、党派,在法律一律平等。

第 八 条

人民身体之自由应予保障,除现行犯之逮捕由法律另定外,非经司法或警察机关依法定程序,不得逮捕拘禁。非由法院依法定程序,不得审问处罚。非依法定程序之逮捕、拘禁、审问、处罚,得拒绝之。人民因犯罪嫌疑被逮捕拘禁时,其逮捕拘禁机关应将逮捕拘禁原因,以书面告知本人及其本人指定之亲友;并至迟于二十四小时内移送该管法院审问,本人或他人亦得声请该管法院,于二十四小时内向逮捕之机关提审。法院对于前项声请不得拒绝,并不得先令逮捕拘禁之机关查覆。逮捕拘禁之机关对于法院之提审,不得拒绝或迟延。人民遭受任何机关非法逮捕拘禁时,其本人或他人得向法院声请追究,法院不得拒绝。并应于二十四小时内向逮捕拘禁之机关追究,依法处理。

第 九 条

人民除现役军人外,不受军事审判。

第 十 条

人民有居住及迁徙之自由。

第 十一 条

人民有有言论、讲学、著作及出版之自由。

第 十二 条

人民有秘密通讯之自由。

第 十三 条

人民有信仰宗教之自由。

第 十四 条

人民有集会及结社之自由。

第 十五 条

人民之生存权、工作权及财产权应予保障。

第 十六 条

人民有请愿、诉愿及诉讼之权。

第 十七 条

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之权。

第 十八 条

人民有应考试、服公职之权。

第 十九 条

人民有依法律纳税之义务。

第 二十 条

人民有依法律服兵役之义务。

第二十一条

人民有受国民教育之权利与义务。

第二十二条

凡人民之其它自由及权利,不妨害社会秩序及公共利益者,均受宪法之保障。

第二十三条

以上各条列举之自由权利,除为防止妨碍他人自由、避免紧急危难、维持社会秩序、或增进公共利益所必要者外,不得以法律限制之。

第二十四条

凡公务员违法侵害人民之自由或权利者,除依法律受惩戒外,应负刑事及民事责任。被害人民就其所受损害,并得依法律向国家请求赔偿。

第三章 国民大会

第二十五条

国民大会依本宪法之规定,代表全国国民行使政权。

第二十六条

国民大会以左列代表组织之:

一、每县市及其同等区域各选出代表一人。但其人口逾五十万人者,每增加五十万人增选代表一人。县市同等区域以法律定之。

二、蒙古选出代表,每盟四人,每特别旗一人。

三、西藏选出代表,其名额以法律定之。

四、各民族在边疆地区选出代表,其名额以法律定之。

五、侨居国外之国民选出代表,其名额以法律定之。

六、职业团体选出代表,其名额以法律定之。

七、妇女团体选出代表,其名额以法律定之。

第二十七条

国民大会之职权如左:

一、选举总统、副总统。

二、罢免总统、副总统。

三、修改宪法。

四、复决立法院所提之宪法修正案。

关于创制、复决两权,除前项第三第四两款规定外,俟全国有半数之县市曾经行使创制、复决两项政权时,由国民大会制定办法并行使之。

第二十八条

国民大会代表每六年改选一次。

每届国民大会代表之任期,至次届国民大会开会之日为止。

现任官吏不得于其任所所在地之选举区,当选为国民大会代表。

第二十九条

国民大会于每届总统任满前九十日集会,由总统召集之。

第 三十 条

国民大会遇有左列情形之一时,召集临时会:

一、依本宪法第四十九条之规定,应补选总统、副总统时。

二、依监察院之决议,对于总统、副总统提出弹劾案时。

三、依立法院之决议,提出宪法修正案时。

四、国民大会代表五分之二以上请求召集时。

国民大会临时会如依前项第一款或第二款应召集时,由立法院院长通告集会。依第三款或第四款应召集时,由总统召集之。

第三十一条

国民大会之开会地点在中央政府所在地。

第三十二条

国民大会代表在会议时所为之言论及表决,对会外不负责任。

第三十三条

国民大会代表除现行犯外,在会期中非经国民大会许可,不得逮捕或拘禁。

第三十四条

国民大会之组织,国民大会代表之选举、罢免,及国民大会行使职权之程序,以法律定之。

第四章 总 统

第三十五条

总统为国家元首,对外代表中华民国。

第三十六条

总统统率全国陆海空军。

第三十七条

总统依法公布法律、发布命令,须经行政院院长之副署,或行政院院长及有关部会首长之副署。

第三十八条

总统依本宪法之规定,行使缔结条约及宣战媾和之权。

第三十九条

总统依法宣布戒严,但须经立法院之通过或追认,立法院认为必要时,得决议移请总统解严。

第 四十 条

总统依法行使大赦、特赦、减刑及复权之权。

第四十一条

总统依法任免文武官员。

第四十二条

总统依法授与荣典。

第四十三条

国家遇有天然灾害、疠疫,或国家财政经济上有重大变故,须为急速处分时,总统于立法院休会期间,得经行政院会议之决议,依紧急命令法发布紧急命令,为必要之处置。但须于发布命令后一个月内,提交立法院追认,如立法院不同意时,该紧急命令立即失效。

第四十四条

总统对于院与院间之争执,除本宪法有规定者外,得召集有关各院院长会商解决之。

第四十五条

中华民国国民年满四十岁者,得被选为总统、副总统。

第四十六条

总统、副总统之选举,以法律定之。

第四十七条

总统、副总统之任期为六年,连选得连任一次。

第四十八条

总统应于就职时宣誓,誓词如左:

「余谨以至诚,向全国人民宣誓,余必遵守宪法,尽忠职务,增进人民福利,保卫国家,无负国民付托,如违誓言,愿受国家严厉之制裁,谨誓。」

第四十九条

总统缺位时,由副总统继任,至总统任期届满为止。总统、副总统均缺位时,由行政院院长代行其职权,并依本宪法第三十条之规定,召集国民大会临时会,补选总统、副总统,其任期以补足原任总统未满之任期为止。总统因故不能视事时,由副总统代行其职权。总统、副总统均不能视事时,由行政院院长代行其职权。

第 五十 条

总统于任满之日解职。如届期次任总统尚未选出,或选出后总统、副总统均未就职时,由行政院院长代行总统职权。

第五十一条

行政院院长代行总统职权时,其期限不得逾三个月。

第五十二条

总统除犯内乱或外患罪外,非经罢免或解职,不受刑事上之诉究。

第五章 行 政

第五十三条

行政院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第五十四条

行政院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各部会首长若干人,及不管部会之政务委员若干人。

第五十五条

行政院院长由总统提名,经立法院同意任命之。

立法院休会期间,行政院院长辞职或出缺时,由行政院副院长代理其职务,但总统须于四十日内咨请立法院召集会议,提出行政院院长人选,征求同意。行政院院长职务,在总统所提行政院院长人选未经立法院同意前,由行政院副院长暂行代理。

第五十六条

行政院副院长、各部会首长及不管部会之政务委员,由行政院院长提请总统任命之。

第五十七条

行政院依左列规定,对立法院负责:

一、行政院向立法院提出施政方针及施政报告之责,立法委员在开会时,有向行政院院长及行政院各部会首长质询之权。

二、立法院对于行政院之重要政策不赞同时,得以决议移请行政院变更之。行政院对于立法院之决议,得经总统之核可,移请立法院复议。复议时,如经出席委员三分之二维持原决议,行政院院长应即接受该决议或辞职。

三、行政院对立法院决议之法律案、预算案、条约案,如认为有窒碍难行时,得经总统之核可,于该决议案送达行政院十日内,移请立法院复议。复议时,如经出席委员三分之二维持原案,行政院院长应即接受该决议或辞职。

第五十八条

行政院设行政院会议,由行政院院长、副院长、各部会首长及不管部会之政务委员组织之,以院长为主席。行政院院长、各部会首长,须将应行提出于立法院之法律案、预算案、戒严案、大赦案、宣战案、媾和案、条约案及其它重要事项,或涉及各部会共同关系之事项,提出于行政院会议议决之。

第五十九条

行政院于会计开始三个月前,应将下半预算案提出于立法院。

第 六十 条

行政院于会计结束后四个月内,应提出决算于监察院。

第六十一条

行政院之组织,以法律定之。

第六章 立 法

第六十二条

立法院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由人民选举之立法委员组织之,代表人民行使立法权。

第六十三条

立法院有议决法律案、预算案、戒严案、大赦案、宣战案、媾和案、条约案及国家其它重要事项之权。

第六十四条

立法院立法委员依左列规定选出之:

一、各省、各直辖市选出者。其人口在三百万以下者五人;其人口超过三百万者,每满一百万人增选一人。

二、蒙古各盟旗选出者。

三、西藏选出者。

四、各民族在边疆地区选出者。

五、侨居国外之国民选出者。

六、职业团体选出者。

立法委员之选举及前项第二款至第六款立法委员名额之分配,以法律定之。妇女在第一项各款之额,以法律定之。

第六十五条

立法委员之任期为三年,连选得连任,其选举于每届任满前三个月内完成之。

第六十六条

立法院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由立法委员互选之。

第六十七条

立法院得设各种委员会。

各种委员会得邀请政府人员及社会上有关系人员到会备询。

第六十八条

立法院会期每年两次,自行集会。第一次自二月至五月底,第二次自九月至十二月底,必要时得延长之。

第六十九条

立法院遇有左列情事之一者,得开临时会:

一、总统之咨请。

二、立法委员四分之一以上之请求。

第 七十 条

立法院对于行政院所提预算案,不得为增加支出之提议。

第七十一条

立法院开会时,关系院院长及各部会首长得列席陈述意见。

第七十二条

立法院法律案通过后,移送总统及行政院,总统应于收到后十日内公布之,但总统得依照本宪法第五十七条之规定办理。

第七十三条

立法委员在院内所为之言论及表决,对院外不负责任。

第七十四条

立法委员除现行犯外,非经立法院许可,不得逮捕或拘禁。

第七十五条

立法委员不得兼任官吏。

第七十六条

立法院之组织,以法律定之。

第七章 司 法

第七十七条

司法院为国家最高司法机关,掌理民事、刑事、行政诉讼之审判,及公务员之惩戒。

第七十八条

司法院解释宪法,并有统一解释法律及命令之权。

第七十九条

司法院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由总统提名,经监察院同意任命之。

司法院设大法官若干人,掌理本宪法第七十八条规定事项,由总统提名,经监察院同意任命之。

第 八十 条

法官须超出党派以外,依据法律独立审判,不受任何干涉。

第八十一条

法官为终身职,非受刑事或惩戒处分或禁治产之宣告,不得免职,非依法律,不得停职、转任或减俸。

第八十二条

司法院及各法院之组织,以法律定之。

第八章 考 试

第八十三条

考试院为国家最高考试机关,掌理考试、任用、铨叙、考绩、级俸、升迁、保障、褒奖、抚恤、退休、养老等事项。

第八十四条

考试院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考试委员若干人,由总统提名,经监察院同意任命之。

第八十五条

公务人员之选拔,应实行公开竞争之考试制度,并应按省区分别规定名额,分区举行考试,非经考试及格者,不得任用。

第八十六条

左列资格,应经考试院依法考选铨定之:

一、公务人员任用资格。

二、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执业资格。

第八十七条

考试院关于所掌事项,得向立法院提出法律案。

第八十八条

考试委员须超出党派以外,依据法律独立行使职权。

第八十九条

考试院之组织,以法律定之。

第九章 监 察

第 九十 条

监察院为国家最高监察机关,行使同意、弹劾、纠举及审计权。

第九十一条

监察院设监察委员,由各省市议会、蒙古西藏地方议会及华侨团体选举之。其名额分配依左列之规定:

一、每省五人。

二、每直辖市二人。

三、蒙古各盟旗共八人。

四、西藏八人。

五、侨居国外之国民八人。

第九十二条

监察院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由监察委员互选之。

第九十三条

监察委员之任期为六年,连选得连任。

第九十四条

监察院依本宪法行使同意权时,由出席委员过半数之议决行之。

第九十五条

监察院为行使监察权时,得向行政院及其各部会调阅其所发布之命令及各种有关文件。

第九十六条

监察院得按行政院及其各部会之工作,分设若干委员会,调查一切设施,注意其是否违法或失职。

第九十七条

监察院经各该委员会之审查及决议,得提出纠正案,移送行政院及其有关部会,促其注意改善。监察院对于中央及地方公务人员,认为有失职或违法情事,得提出纠举案或弹劾案,如涉及刑事,应移送法院办理。

第九十八条

监察院对于中央及地方公务人员之弹劾案,须经监察委员一人以上之提议,九人以上之审查及决定,始得提出。

第九十九条

监察院对于司法院或考试院人员失职或违法之弹劾,适用本宪法第九十五条、第九十七条及第九十八条之规定。

第一百条

监察院对于总统、副总统之弹劾案,须有全体监察委员四分之一以上之提议,全体监察委员过半数之审查及决议,向国民大会提出之。

第一百零一条

监察委员在院内所为之言论及表决,对院外不负责任。

第一百零二条

监察委员除现行犯外,非经监察院许可,不得逮捕或拘禁。

第一百零三条

监察委员不得兼任其它公职或执行业务。

第一百零四条

监察院设审计长,由总统提名,经立法院同意任命之。

第一百零五条

审计长应于行政院提出决算后三个月内,依法完成其审核,并提出审核报告于立法院。

第一百零六条

监察院之组织以法律定之。

第十章 中央与地方之权限

第一百零七条

左列事项,由中央立法并执行之:

一、外交。

二、国防与国防军事。

三、国籍法及刑事、民事、商事之法律。

四、司法制度。

五、航空、国道、国有铁路、航政、邮政及电政。

六、中央财政与国税。

七、国税与省税、县税之划分。

八、国营经济事业。

九、币制及国家银行。

十、度量衡。

十一、国际贸易政策。

第一百零八条

第一百零九条

十二、涉外之财政经济事项。

十三、其它依本宪法所定关于中央之事项。

左列事项,由中央立法并执行之,或交由省县执行之:

一、省县自治通则。

二、行政区划。

三、森林、工矿及商业。

四、教育制度。

五、银行及交易所制度。

六、航业及海洋渔业。

七、公用事业。

八、合作事业。九、二省以上之水陆交通运输。十、二省以上之水利、河道及农牧事业。

十一、中央及地方官吏之铨叙、任用、纠察及保障。

十二、土地法。

十三、劳动法及其它社会立法。

十四、公用征收。

十五、全国户口调查及统计。

十六、移民及垦殖。

十七、警察制度。

十八、公共卫生。

十九、赈济、抚恤及失业救济。

二十、有关文化之古籍、古物及古迹之保存。前项各款,省于不抵触国家法律内,得制定单行法规。左列事项,由省立法并执行之,或交由县执行之:

一、省教育、卫生、实业及交通。

二、省财产之经营及处分。

三、省市政。

四、省公营事业。

五、省合作事业。

六、省农林水利、渔牧及工程。

七、省财政及省税。

八、省债。

九、省银行。

十、省警政之实施。

十一、省慈善及公益事项。

十二、其它依国家法律赋予之事项。

前项各款,有涉及二省以上者,除法律别有规定外,得由有关各省共同办理。

各省办理第一项各项事务,其经费不足时,经立法院议决,由国库补助之。

第 一百十 条

左列事项,由县立法并执行之:

一、县教育、卫生、实业及交通。

二、县财产之经营及处分。

三、县公营事业。

四、县合作事业。

五、县农林、水利、渔牧及工程。

六、县财政及县税。

七、县债。

八、县银行。

九、县警卫之实施。

十、县慈善及公益事项。

十一、其它依国家法律及省自治法赋予之事项。

前项各款,有涉及二县以上者,除法律别有规定外,得由有关各县共同办理。

第一百十一条

除第一百零七条、第一百零八条、第一百零九条及第一百十条列举事项外,如有未列举事项发生时,其事务有全国一致之性质者属于中央,有全省一致之性质者属于省,有一县之性质者属于县。遇有争议时,由立法院解决之。

第十一章 地方制度

第一节 省

第一百十二条

省得召集省民代表大会,依据省县自治通则,制定省自治法,但不得与宪法抵触。省民代表大会之组织及选举,以法律定之。

第一百十三条

省自治应包含左列各款:

一、省设省议会,省议会议员由省民选举之。

二、省设省政府,置省长一人,省长由省民选举之。

三、省与县之关系。

属于省之立法权,由省议会行之。

第一百十四条

省自治法制定后,须即送司法院,司法院如认为有违宪之处,应将违宪条文宣布无效。

第一百十五条

省自治法施行中,如因其中某条发生重大障碍,经司法院召集有关方面陈述意见后,由行政院院长、立法院院长、司法院院长、考试院院长与监察院院长组织委员会,以司法院院长为主席,提出方案解决之。

第一百十六条

省法规与国家法律抵触者无效。

第一百十七条

省法规与国家法律有无抵触发生疑义时,由司法院解释之。

第一百十八条

直辖市之自治,以法律定之。

第一百十九条

蒙古各盟旗地方自治制度,以法律定之。

第一百二十条

西藏自治制度,应予以保障。

第二节 县

第一百二十一条

县实行县自治。

第一百二十二条

县得召集县民代表大会,依据省县自治通则,制定县自治法,但不得与宪法及省自治法抵触。

第一百二十三条

县民关于县自治事项,依法律行使创制、复决之权。对于县长及其它县自治人员,依法律行使选举、罢免之权。

第一百二十四条

县设县议会,县议会议员由县民选举之。属于县之立法权,由县议会行之。

第一百二十五条

县单行规章与国家法律或省法规抵触者无效。

第一百二十六条

县设县政府,置县长一人,县长由县民选举之。

第一百二十七条

县长办理县自治,并执行中央及省委办事项。

第一百二十八条

市准用县之规定。

第十二章 选举、罢免、创制、复决

第一百二十九条

本法所规定之各种选举,除本宪法别有规定外,以普通、平等、直接及无记名投票之方法行之。

第一百三十条

中华民国国民年满二十岁者,有依法选举之权,除本宪法及法律别有规定者外,年满二十三岁者,有依法被选举之权。

第一百三十一条

本宪法所规定各种选举之候选人,一律公开竞选。

第一百三十二条

选举应严禁威胁利诱,选举诉讼,由法院审判之。

第一百三十三条

被选举人得由原选举区依法罢免之。

第一百三十四条

各种选举应规定妇女当选名额,其办法以法律定之。

第一百三十五条

内地生活习惯特殊之国民代表名额及选举,其办法以法律定之。

第一百三十六条

创制、复决两权之行使,大会议定之。

第十三章 基本国策

第一节 国 防

第一百三十七条

中华民国之国防,以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为目的。

国防之组织,以法律定之。

第一百三十八条

全国陆海空军,须超出于个人、地域及党派关系以外,效忠国家,爱护人民。

第一百三十九条

任何党派及个人,不得以武装力量为政争之工具。

第 一百四十 条

现役军人不得兼任文官。

第二节 外 交

第一百四十一条

中华民国之外交应本独立自主之精神,平等互惠之原则,敦睦邦交,尊重条约及联合国宪章,以保护侨民权益,促进国际合作,提倡国际正义,确保世界和平。

第三节 国民经济

第一百四十二条

国民经济,应以民生主义为基本原则,实施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以谋国计民生之均足。

第一百四十三条

中华民国领土内之土地属于国民全体,人民依法取得之土地所有权,应受法律之保障与限制。私有土地应照价纳税,政府并得照价收买。

附着于土地之矿,及经济上可供公众利用之天然力,属于国家所有,不因人民取得土地所有权而受影响。土地价值非因施以劳力资本而增加者,应由国家征收土地增值税,归人民共享之。

国家对于土地之分配与整理,应以扶植自耕农及自行使用土地人为原则,并规定其适当经营之面积。

第一百四十四条

公用事业及其它独占性之企业,以公营为原则,其经法律许可者,得由国民经营之。

第一百四十五条

国家对于私人财富及私营事业,认为有妨害国计民生之平衡发展者,应以法律限制之。

合作事业应受国家之奖励与扶助。

国民生产事业及对外贸易,应受国家之奖励、指导及保护。

第一百四十六条

国家应运用科学技术以兴修水利、增进地方、改善农业环境、规划土地利用、开发农业资源、促成农业之工业化。

第一百四十七条

中央为谋省与省间之经济平衡发展,对于贫瘠之省,应酌予补助。

省为谋县与县间之经济平衡发展,对于贫瘠之县,应酌予补助。

第一百四十八条

中华民国领域内,一切货物应许自由流通。

第一百四十九条

金融机关,应依法受国家之管理。

第 一百五十 条

国家应普设平民金融机构,以救济失业。

第一百五十一条

国家对于侨居国外之国民,应扶助并保护其经济事业之发展。

第四节 社会安全

第一百五十二条

人民具有工作能力者,国家应予以适当之工作机会。

第一百五十三条

国家为改良劳工及农民之生活,增进其生产技能,应制定保护劳工及农民之法律,实施保护劳工及农民之政策。妇女、儿童从事劳动者,应按其年龄及身体状态,予以特别保护。

第一百五十四条

劳资双方应本协调合作原则,发展生产事业。劳资纠纷之调解与仲裁,以法律定之。

第一百五十五条

国家为谋社会福利,应实施社会保险制度,人民之老弱残废,无力生活,及受非常灾害者,国家应予以适当之扶助与救济。

第一百五十六条

国家为奠定民族生存发展之基础,应保护母性,并实施妇女儿童福利政策。

第一百五十七条

国家为增进民族健康,应普遍推行卫生保健事业及公医制度。

第五节 教育文化

第一百五十八条

教育文化,应发展国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国民道德、健全体格、科学及生活智能。

第一百五十九条

国民受教育之机会一律平等。

第 一百六十 条

六岁至十二岁之学龄儿童,一律受基本教育,免纳学费,其贫苦者,由政府供给书籍。

己逾学龄未受基本教育之国民,一律受补习教育,免纳学费,其书籍亦由政府供给。

第一百六十一条

各级政府应广设奖学金名额,以扶助学行俱优无力升学之学生。

第一百六十二条

全国公私立之教育文化机关,依法律受国家之监督。

第一百六十三条

国家应注重各地区教育之均衡发展,并推行社会教育,以提高一般国民之文化水平,边远及贫瘠地区之教育文化经费,由国库补助之。其重要之教育文化事业,得由中央办理或补助之。

第一百六十四条

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百分之十五,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百分之二十五,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百分之三十五,其依法设置之教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保障。

第一百六十五条

国家应保障教育、科学、艺术工作者之生活,并依国民经济之进展,随时提高其待遇。

第一百六十六条

国家应奖励科学之发明与创造,并保护有关历史文化艺术之古迹、古物。

第一百六十七条

国家对于左列事业或个人,予以奖励或补助:

一、国内私人经营之教育事业成绩优良者。

二、侨居国外国民之教育事业成绩优良者。

三、于学术或技术有发明者。

四、从事教育久于其职而成绩优良者。

第六节 边疆地区

第一百六十八条

国家对于边疆地区各民族之地位,应予以合法之保障,并于其地方自治事业,特别予以扶植。

第一百六十九条

国家对于边疆地区各民族之教育、文化、交通、水利、卫生及其它经济、社会事业,应积极举办,并扶助其发展。对于土地使用应依其气候、土壤性质及人民生活习惯之所宜,予以保障及发展。

第十四章 宪法之施行及修改

第 一百七十 条

本宪法所称之法律,谓经立法院通过,总统公布之法律。

第一百七十一条

法律与宪法抵触者无效。

法律与宪法有无抵触发生疑义时,由司法院解释之。

第一百七十二条

命令与宪法或法律抵触者无效。

第一百七十三条

宪法之解释,由司法院为之。

第一百七十四条

宪法之修改依左列程序之一为之:

一、由国民大会代表总额五分之一之提议,三分之二之出席,及出席代表四分之三之决议得修改之。

二、由立法院立法委员四分之一之提议,四分之三之出席,及出席委员四分之三之决议,拟定宪法修正案,提请国民大会复决。此项宪法修正案,应于国民大会开会前半年公告之。

第一百七十五条

本宪法规定事项,有另定实施程序之必要者,以法律定之。

本宪法施行之准备程序,由制定宪法之国民以法律定之。

第三篇:《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937年)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①(“五五宪草”,经修正)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五月五日(1936年5月5日)宣布,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五月十八日(1937年5月18日)修正

中华民国国民大会,受全体国民付托,遵照创立中华民国之孙先生之遗教,制兹宪法,颁行全国,永矢咸遵。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中华民国为三民主义共和国。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三条

具有中华民国之国籍者为中华民国国民。

第四条

中华民国领土为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西康、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察哈尔、绥远、宁夏、新疆、蒙古、西藏等固有之疆域。

中华民国领土非经国民大会议决,不得变更。

第五条

中华民国各民族均为中华国族之构成分子,一律平等。

第六条

中华民国国旗,定为红地,左上角青天白日。

第七条

中华民国国都定于南京。

第二章 人民之权利义务

第八条

中华民国人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第九条

人民有身体之自由,非依法律,不得逮埔、拘禁、审问或处罚。

人民国犯罪嫌疑被逮捕拘禁者,其执行机关应即将逮捕拘禁原因,告知本人及其亲属,并至迟于二十四小时内移送于该管法院审问;本人或他人亦得声请该管法院于二十四小时内向执行机关提审。

法院对于前项声请,不得拒绝,执行机关对于法院之提审,亦不得拒绝。

第十条

人民除现役军人外,不受军事裁判。

第十一条

人民有居住之自由,其居住处所,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搜索或封锢。① 该资料来源于广东商学院BLACKBOARD平台——宪法学精品课程(http://xfx.jpkc.gdcc.edu.cn/show.aspx?id=296&cid=26)。

第十二条

人民有迁徙之自由,非依法律,不得限制之。

第十三条

人民有言论、著作及出版之自由,非依法律,不得限制之。

第十四条

人民有秘密通讯之自由,非依法律,不得限制之。

第十五条

人民有信仰宗教之自由,非依法律,不得限制之。

第十六条

人民有集会结社之自由,非依法律,不得限制定之。

第十七条

人民之财产,非依法律,不得征用、征收、查封或没收。

第十八条

人民有依法律请愿、诉愿及诉讼之权。

第十九条

人民有依法律选举、罢免、创制、复决之权。

第二十条

人民有依法律应考试之权。

第二十一条

人民有依法律纳税之义务。

第二十二条

人民有依法律服兵役及工役之义务。

第二十三条

人民有依法律服公务之义务。

第二十四条

凡人民之其他自由及权利不妨害社会秩序公共利益者,均受宪法之保障,非依法律,不得限制之。

第二十五条

凡限制人民自由或权利之法律,以保障国家安全、避免紧急危难、维持社会秩序或增进公共利益所必要者为限。

第二十六条

凡公务员违法侵害人民之自由或权利者,除依法律惩戒外,应负刑事及民事责任;被害人民就其所受损害,并得依法律向国家请求赔偿。

第三章 国民大会

第二十七条

国民大会以下列国民代表组织之:

一每县市及其同等区域各选出代表一人,但其人口逾三十万者,每增加五十万人,增选代表一人。

县市同等区域以法律定之;

二蒙古、西藏选出代表,其名额以法律定之;

三侨居国外之国民选出代表,共名额以法律定之。

第二十八条

国民代表之选举,以普遍、平等、直接、无记名投票之方法行之。

第二十九条

中华民国国民年满二十岁者,有依法律选举代表权;年满二十五岁者,有依法律被选举代表权。

第三十条

国民代表任期六年。

国民代表违法或失职时,原选举区依法律罢免之。

第三十一条

国民大会每三年由总统召集一次,会期一月,必要时得延长一月。

国民大会经五分之二以上代表之同意,得自行召集临时国民大会。

总统得召集临时国民大会。

国民大会之开会地点在中央政府所在地。

第三十二条

国民大会之职权如下:

一选举总统、副总统,立法院院长、副院长,监察院院长、副院长,立法委员,监察委员;

二罢免总统、副总统,立法、司法、考试、监察各院院长、副院长,立法委员,监察委员;

三创制法律;

四复决法律;

五修改宪法;

六宪法赋予之其他职权。

第三十三条

国民代表在会议时所为之言论及表决,对外不负责任。

第三十四条

国民代表,除现行犯外,在会期中非经国民大会许可,不得逮捕或拘禁。

第三十五条

国民大会之组织,国民代表之选举、罢免及国民大会行使职权之程序,以法律定之。

第四章 中央政府

第一节总

第三十六条

总统为国家元首,对外代表中华民国。

第三十七条

总统依法公布法律,发布命令,并须经关系院院长之副署。

第三十八条

总统统率全国陆、海、空军。

第三十九条

总统依法行使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之权。

第四十条

总统依法宣布戒严、解严。

第四十一条

总统依法行使大赦、特赦、减刑、复权之权。

第四十二条

总统依法任免文武官员。

第四十三条

总统依法授与荣典。

第四十四条

国家遇有紧急事变,或国家经济上有重大变故,须为急速处分时,总统得经行政会议之议决,发布紧急命令,为必要之处署;但应于发布命令后三个月内,提交立法院追认。

第四十五条

总统得召集五院院长会商关于二院以上事项,及总统谘询事项。

第四十六条

总统对国民大会负其责任。

第四十七条

中华民国国民年涡四十岁者,得被选为总统、副总统。

第四十八条

总统、副总统之选举,以法律定之。

第四十九条

总统、副总统之任期均为六年,连选得连任一次。

第五十条

总统应于就职日宣誓,誓词如下:

“余正心诚意,向国民宣誓:余必遵守宪法,尽忠职务,增进人民福利,保卫国家,无负国民付托;如违誓言,愿受国法严厉之制裁。谨誓。”

第五十一条

总统缺位时,由副总统继其任。

总统因故不能视事时,由副总统代行其职权;总统、副总统均不能视事时,由行政院院长代行其职权。

第五十二条

总统于任满之日解职,如届期次任总统尚未选出,或选出后总统、副总统 均末就职时,由行政院院长代行总统职权。

第五十三条

行政院院长代行总统职权时,其期限不得逾六个月。

第五十四条

总统除犯内乱或外患罪外,非经罢免或解职,不受刑事上之诉究。

第二节行政院

第五十五条

行政院为中央政府行使行政权之最高机关。

第五十六条

行政院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政务委员若干人,由总统任免之。

前项政务委员不管部会者,其人数不得超过第五十八条第一项所定管部会者之半数。

第五十七条

行政院设各部各委员会,分掌行政职权。

第五十八条

行政院各部部长各委员会委员长,由总统于政务委员中任命之。

行政院院长、副院长得兼任前项部长或委员长。

第五十九条

行政院院长,副院长,政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委员长,各对总统负其责任。

第六十条

行政院设行政会议,由行政院院长、副院长及政务委员组织之,以行政院院长为主席。

第六十一条

下列事项应经行政会议议决:

一提出于立法院之法律案、预算案;

二提出于立法院之戒严案、大赦案;

三提出于立法院之宣战案、媾和案、条约案及其他关于重要国际事项之议案;

四各部各委员会间共同关系之事项;

五总统或行政院院长交议之事项;

六行政院副院长、各政务委员、各部、各委员会提议之事项。

第六十二条

行政院之组织,以法律定之。

第三节立法院

第六十三条

立法院为中央政府行使立法权之最高机关,对国民大会负其责任。

第六十四条

立法院有议决法律案、预算案、戒严案、大赦案、宣战案、媾和案、条约案及其他关于重要国际事项之权。

第六十五条

关于立法事项,立法院得向各院、各部、各委员会提出质询。

第六十六条

立法院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任期三年,连选得连任。

第六十七条

立法委员由各省、蒙古、西藏及侨居国外国民所选出之国民代表举行预选,依下列名额,各提出候选人名单于国民大会选举之,共人选不以国民代表为限:

一各省人口未满五百万者,每省四人;五百万以上,未满一千万者,每省六人;一千万以上,未满一千五百万者,每省八人;一千五百万以上,未满二千万者,每省十人;二千万以上,未满二千五百万者,每省十二人;二千五百万以上,未满三千万者,每省十四人;三千万以上者,每省十六人;

二蒙古、西藏各八人;

三侨居国外国民八人。

第六十八条

立法委员任期三年,连选得连任。

第六十九条

行政、司法、考试、监察各院,关于其主管事项,得向立法院提出议案。

第七十条

总统对于立法院之议决案,得于公布或执行前,提交复议。

立法院对于前项提交复议之案,经出席委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决议,维持原案时,总统应即公布或执行之;但对于法律案、条约案,得提请国民大会复决之。

第七十一条

立法院送请公布之议决案,总统应于该案到达后三十日内公布之。

第七十二条

立法委员于院内之言论及表决,对外不负责任。

第七十三条

立法委员,除现行犯外,非经立法院许可,不得逮捕或拘禁。

第七十四条

立法委员不得兼任其他公职,或执行业务。

第七十五条

立法委员之选举,及立法院之组织,以法律定之。

第四节司法院

第七十六条

司法院为中央政府行使司法权之最高机关,掌理民事、刑事、行政诉讼之审判及司法行政。

第七十七条

司法院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任期三年,由总统任命之。

司法院院长对国民大会负其责任。

第七十八条

关于特赦、减刑、复权事项,由司法院院长依法律提请总统行之。

第七十九条

司法院有统一解释法律、命令之权。

第八十条

法官依法律独立审判。

第八十一条

法官非受刑罚或惩戒处分或禁治产之宣告,不得免职;非依法律,不得停职、转任或减俸。

第八十二条

司法院之组织,及各级法院之组织,以法律定之。

第五节考试院

第八十三条

考试院为中央政府行使考试权之最高机关,掌理考选、铨叙。

第八十四条

考试院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任期三年,由总统任命之。

考试院院长对国民大会负其责任。

第八十五条

下列资格应经考试院依法考选、铨定之:

一公务人员任用资格;

二公职候选人资格;

三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执业资格。

第八十六条

考试院之组织,以法律定之。

第六节监察院

第八十七条

监察院为中央政府行使监察权之最高机关,掌理弹劾、惩戒、审汁,对国民大会负其责任。

第八十八条

监察院为行使监察权,得依法向各院、各部、各委员会,提出质询。

第八十九条

监察院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任期三年,连选得连任。

第九十条

监察委员由各省、蒙古、西藏及侨居国外国民所选出之国民代表各预选二人,提请国民大会选举之,其人选不以国民代表为限。

第九十一条

监察委员任期三年,连选得连任。

第九十二条

监察院对于中央及地方公务员违法或失职时,经监察委员一人以上之提议,五人以上之审查决定提出弹劾案;但对于总统、副总统及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各院院长、副院长之弹劾案,须有监察委员十人以上之提议,全体监察委员二分之一以上之审查决定,始得提出。

第九十三条

对于总统、副总统,立法、司法、考试、监察各院院长、副院长之弹劾案,依前条规定成立后,应向国民大会提出之;在国民大会闭会期间,应请国民代表依法召集临时国民大会,为罢免与否之决议。

第九十四条

监察委员于院内之言论及表决,对外不负责任。

第九十五条

监察委员,除现行犯外,非经监察院许可,不得逮捕或拘禁。

第九十六条

监察委员不得兼任其他公职,或执行业务。

第九十七条

监察委员之选举及监察院之组织,以法律定之。

第五章 地方制度

第一节省

第九十八条

省设省政府,执行中央法令及监察地方自治。

第九十九条

省政府设省长一人,任期三年,由中央政府任免之。

第一OO条

省设省参议会,参议员名额,每县市一人,由各县市议会选举之,任期三年,连选得连任。

第一O一条

省政府之组织,省参议会之组织、职权及省参议员之选举、罢免,以法律定之。

第一O二条

未经设省之区域,其政治制度以法律定之。

第二节县

第一O三条

县为地方自治单位。

第一O四条

凡事务有因地制宜之性质者,划为地方自治事项。

地方自治事项以法律定之。

第一O五条

县民关于县自治事项,依法律行使创制、复决之权,对于县长及其他县自治人员,依法律行使选举、罢免之权。

第一O六条

县设县议会,议员由县民大会选举之,任期三年,连选得连任。

第一O七条

县单行规章与中央法律或省规章抵触者,无效。

第一O八条

县设县政府,置县长一人,由县民大会选举之,任期三年,连选得连任。

县长候选人以经中央考试或铨定合格者为限。

第一O九条

县长办理县自治,并受省长之指挥,执行中央及省委办事项。

第一一O条

县议会之组织、职权,县议员之选举、罢免,县政府之组织及县长之选举、罢免,以法律定之。

第三节市

第一一一条

市之自治,除本节规定外,准用关于县之规定。

第一一二条

市设市议会,议员由市民大会选举之,每年改选三分之一。

第一一三条

市设市政府,置市长一人,由市民大会选举之,任期三年,连选得连任。

市长候选人以经中央考试或铨定合格者为限。

第一一四条

市长办理市自治,并受监督机关之指挥,执行中央或省委办事项。

第一一五条

市议会之组织、职权,市议员之选举、罢免,市政府之组织及市长之选举、罢免,以法律定之。

第六章 国民经济

第一一六条

中华民国之经济制度,应以民生主义为基础,以谋国民生计之均足。

第一一七条

中华民国领域内之土地,属于国民全体;其经人民依法律取得所有权者,其所有权受法律之保障及限制。

国家对于人民取得所有权之土地,得按照土地所有权人申报,或政府估定之地价,依法律征税或征收之。

土地所有权人,对于其所有土地负充分使用之义务。

第一一八条

附着于土地之矿及经济上可供公众利用之天然力,属于国家所有,不因人民取得土地所有权而受影

第一一九条

土地价位非因施以劳力资本而增加者,应以征收土地增值税方法,收归人民公共享受。

第一二O条

国家对于土地之分配整理,以扶植自耕农及自行使用土地人为原则。

第一二一条

国家对于私人之财富及私营企业,认为有妨害国民生计之均衡发展时,得依法律节制之。

第一二二条

国家对于国民生产事业及对外贸易,应奖励、指导及保护之。

第一二三条

公用事业及其他有独占性之企业,以国家公营为原则,但因必要得特许国民私营之。

国家对于前项特许之私营事业,因国防上之紧急需要,得临时管理之,并得依法律收归公营,但应予以适当之补偿。

第一二四条

国家为改良劳工生活,增进其生产技能及救济劳工失业,应实施保护劳工政策。

妇女儿童从事劳动者,应按其年龄及身体状态,施以特别之保护。

第一二五条

劳资双方应本协调互助原则,发展生产事业。

第一二六条

国家为谋农业之发展及农民之福利,应充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生活,并以科学方法,提高农民耕作效能。

国家对于农产品之种类、数量及分配,得调节之。

第一二七条

人民因服兵役、工役或公务,而致残废或死亡者,国家应予以适当之救济或抚恤。

第一二八条

老弱残废无力生活者,国家应予以适当之救济。

第一二九条

下列各款事项,在中央应经立法院之议决,其依法律得以省区或县市单行规章为之者,应经各族法定机关之议决:

一税赋、捐费、罚金、罚援或其他有强制性收入之设定及其征收率之变更;

二募集公债、处分公有财产或缔结增加公库负担之契约;

三公营、专卖、独占或其他有营利性事业之设定或取销;

四专卖、独占或其他特权之授予或取销。

省区及县市政府,非经法律特许,不得募集外债或直接利用外资。

第一三O条

中华民国领域内,一切货物应许自由流通,非依法律不得禁阻。

关税为中央税收,应于货物出入国境时征收之,以一次为限。

各级政府不得于国内征收货物通过税。

对于货物之一切税捐,其征收权属于中央政府,非依法律不得为之。

第七章 教育

第一三一条

中华民国之教育宗旨,在发扬民族精神,培养国民道德,训练自治能力,增进生活知能,以造成健全国民。

第一三二条

中华民国人民受教育之机会,一律平等。

第一三三条

全国公私立之教育机关,一律受国家之监督,并负推行国家所定教育政策之义务。

第一三四条

六岁至十二岁之学龄儿童,一律受基本教育,免纳学费。

第一三五条

已逾学龄未受基本教育之人民,一律受补习教育,免纳学费。

第一三六条

国立大学及国立专科学校之设立,应注重地区之需要,以维持各地区人民享受高等教育之机会均等,而促进全国文化之平衡发展。

第一三七条

教育经费之最低限度,在中央为其预算总额百分之十五,在省区及县市为其预算总额百分之三十,其依法律独立之教育基金,并于以保障。

贫瘠省区之教育经费,由国库补助之。

第一三八条

国家对于下列事业及人民,予以奖励或补助:

一国内私人经营之教育事业成绩优奥者;

二侨居国外国民之教育事业;

三于学术技术有发明者;

四从事教育,成绩优良,久于其职者;

五学生学行俱优,无力升学者。

第八章 宪法之施行及修正

第一三九条

宪法所称之法律,谓经立法院通过,总统公布之法律。

第一四O条

法律与宪法抵触者无效。

法律与宪法有无抵触,由监察院于该法律施行后六个月内,提请司法院解释;其详以法律定之。

第一四一条

命令与宪法或法律抵触者无效。

第一四二条

宪法之解释由司法院为之。

第一四三条

在全国完成地力自治之省区未达半数以上时,立法委员及监察委员,依下列规定选举任命之:

一立法委员由各省、蒙古、西藏及侨居国外国民所选出之国民代表,依照第六十七条所定名额,各预选半数,提请国民大会选举之;其余半数由立法院院长提请总统任命之。

二监察委员由各省、蒙古、西藏及侨居国外国民所选出之国民代表,依照第九十条所定名额,各预选半数,提请国民大会选举之;其余半数由监察院院长提请总统任命之。

第一四四条

在地方自治末完成之县,其县长由中央政府任免之。

前项规定,于自治未完成之市,准用之。

第一四五条

促成地方自治之程序,以法律定之。

第一四六条

宪法非由国民大会全体代表四分之一以上之提议,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及出席代表三分之二以上之决议,不得修改之。

修改宪法之提议,应由提议人于国民大会开会前一年,公告之。

第一四七条

宪法规定事项,有另定实施程序之必要者,以法律定之。

(《中华民国法规大全(补编)》)

第四篇:中华民国宪法简介(附宪法全文)

中华民国宪法简介(附宪法全文)

在大学时,学习法理及法史会涉及到些中华民国时期的五权宪法,但只是了解些皮毛,好在社会在不断进步,当初的国民党反动派已经不是那么反动了,虽说老马同志又选上了,但毕竟还是被小小的民进党打下野过。共产党没有打倒的人、没有办到的事,他自己却也会倒掉。

现在我们谈起中华民国宪法也不是当初那么讳莫如深的了。闲话少叙,书归正传:

遗憾的是一些照片无法正常显示。

中华民国宪法是中华民国的根本法,1946年12月25日经“制宪国民大会”议决通过,于1947年1月1日由国民政府公布,同年12月25日施行。1949年10月1日后,其法律效力仅及于台湾、澎湖、金门、马祖。内容除前言外,全文共一百七十五条条文,计分十四章。宪法本文的主要特色为主权在民的理念,明定人民自由权利的保障,规定五权分立的中央政府体制及地方自治制度,明示中央与地方权限划分采取均权制度,并明列基本国策等。

1946年制宪国民大会时,17名来自台湾的制宪国民大会代表与蒋介石合影留念

中华民国制宪沿革

中华民国建国时,一切法律制度都还没有健全,国家仍然处于**之中,在这个情况下,孙中山于1912年3月11日签署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为国家的临时基本法。它在中国历史中第一次将“主权在民”的思想立入法规。

1913年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提出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又称天坛草案),这部草案的基础是临时约法,其中的规定使当时掌权的袁世凯非常不满,因此他不让国会讨论这部草案,相反地,他于1914年将国会解散,于5月1日提出了自己的《中华民国约法》(袁记约法)。1919年段祺瑞执政期间提出过一部《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八年草案),1923年曹锟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期间提出一部《中华民国宪法》(曹锟宪法),1925年段祺瑞再次执政时又提出过一部《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十四年草案)。

1928年国民党统一中国后于10月3日由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了《训政纲领》,在1931年5月5日召开的国民大会中通过了《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在这部约法中,三民主义作为国家基本思想和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的国家组织方法被确定。这部约法于同年6月1日开始施行。

1936年5月5日国民政府公布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五五宪草),这是今天中华民国宪法的前身,它本来应该召开制宪国民大会通过,但由于抗日战争在隔年爆发而未能召开。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依据国民政府建国大纲着手推进宪政的实施。同年10月10日,执政的中国国民党与最大的反对党中国共产党在重庆协商并签立“双十协定”,确定以军队国家化、政治民主化、党派平等、地方自治之途径达到和平民主建国,尽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商讨制宪事宜。1946年1月10日至31日,国民党8人、共产党7人、民主同盟9人、青年党5人、无党派人士9人等38位代表在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政府改组案、和平建国纲领案、军事问题案、国民大会案、协定五五宪草的修改原则12项,并决定组织宪草审议委员会。政协会议闭幕后,宪草审议委员会,张君劢主持起草了这份《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保留“三民主义”与“五权宪法”的形式,落实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国,以及联合内阁制之民主宪政等精神。

同年11月15日,在共产党缺席、但制宪国大代表仍超过法定人数的情况下,制宪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11月28日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向大会提出《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由大会主席团主席胡适接受。12月25日三读通过,于当天闭幕式中由大会主席递交国府主席,并咨请于民国36年(1947)元旦公布,于12月25日施行。自此中华民国结束训政时期,正式进入宪政时代。1947年11月21日,全国举行国大代表选举。1948年3月29日,行宪后第一届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第一次会议,并选举首届总统与副总统。

1949年2月,中共在大陆的统治区域内发布其《关于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与确定解放区司法原则的指示》,同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后,这部宪法在除了金门、马祖以外的中国大陆地区现实上失效。但在台湾,它至今维持中华民国的法统,保持着在台澎金马的法律效力,是中国历史上施行时间最长的一部宪法。

宪法

中华民国宪法是基本的法律,于1947年中国国民党还未撤出中国大陆时起草,也是针对整个中国而设计的。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到台湾时,沿用了整套原来在南京制定的中央政府机制。直到1990年代开始对宪法的进行重大修正,在宪法中加入了很多专门针对台湾所设计的条款。

在1991年以前,中华民国政府一直没有公开放弃收复整个中国大陆地区的努力。1991年李登辉在非官方场合已经放弃了对大陆主权的宣示,认为共产党控制整个中国大陆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整个政府结构依然存在,宪法上也没有正式放弃对大陆的主权,因为这样做有可能引起有关对台湾独立问题的争议。

国民大会是1947年在中国大陆选举产生的,而国大代表具有选举总统的职权。在1949年政府搬到台湾后继续运作,但是由于已经不可能在中国大陆举行换届选举,1947-1948年间选举产生的国大代表采“无限期”留任。直到1990年6月大法官会议决定,在国民大会、立法院以及其他政府机构内所有的无限期留任代表必须从1991年12月起退休。

第二届国民大会在1991年选举产生,共有325名国大代表。大部分代表是直接民选产生,100人则是根据政党得票率按比例分配。这届国大在1994年修改了宪法,通过修宪案允许总统直接民选,为1996年3月举行的总统、副总统直选铺路。国民大会依然拥有修宪、弹劾总统、副总统等权力。2000年4月,国大代表投票决定,这届国大结束后不再举行选举,国大仅在需要时才会选举并重新开会。修宪后国大的大部分职责已经转交立法院,其中也包括了弹劾总统的权力。2004年立法院通过修宪提案拟将国民大会废除,此提案经2005年国民大会决议通过后,国民大会已走入历史。府院制度

总统是国家元首及三军统帅。总统对五院有协调争议权,并且直接任命行政院长(亦称为“阁揆”)。根据宪法五权分立的精神设立五院,包括了行政院、立法院、监察院、考试院和司法院。

行政院主管国家行政权,院长由总统直接任命。

立法院是主要的立法机构,最早在1947年选举产生。第一届立法院共有773个席位,但基本上是无实权的“橡皮图章”。与国民大会一样,立法委员在1991年前一直没有换届。第二届立法院在1992年选出。第三届立法院诞生于1995年,共有164名委员,任期3年。1998年开始的第四届立法院,委员人数增加到225席。立法院在政府机构中的职责随着政治体制的逐渐民主与开放而变得越来越重要。在1992年及1995年的选举中,民主进步党都取得了逐次增加,超过三分之一的议席,而中国国民党每次都只能维持仅仅超过半数的席位。不过在1998年中国国民党在议会所占的比例由50%上升到55%。在2001年的立法委员选举中,中国国民党受到重创,民进党首次成为第一大党,但依然未过半数。2004年,民主进步党挟总统连任气势,联合友党台湾团结联盟意图一举取得过半数席位,但仍功败垂成(两党合计101席),泛蓝仍在立法院保有过半席次(114席)。司法院负责司法系统的运作。它包括了一个16人组成的大法官会议,负责对宪法进行解释。大法官由总统提名,经立法院同意后任命,任期8年。

考试院负责公务人员的甄选与考核,由考试委员组成,其任命手续与司法院、监察院一致。其下并设有两个部门:考选部负责甄选新的公务人员及办理律师、医师等专门职业的证照。铨叙部负责公务人员的任命、考核、退休。

监察院负责监察公共服务的效率以及稽查腐败案件。31名监察委员(包含正副院长)由总统提名,经立法院同意后任命,每名委员任期6年。在近些年来,监察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进行了若干重要调查,弹劾了多位政府高层人员。

民主选举

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台, 并且实施戒严令,为了与共产党对抗,戒严令赋予总统无限的权力。戒严令也禁止任何个人或团体发布不同言论,当时发布与当权者不同的言论如支援台湾独立或支援共产党都会招致严重后果。

1987年蒋经国宣布解除从1948年就开始实施的戒严令,开放党禁报禁,更为直接的人民选举成了共识,这个变化是1980年代开始的自由化趋势的结果。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去世后,副总统李登辉继任总统,并在1990年由国民大会选举连任六年,这也是国民大会所选出的最后一届总统。1996年,李登辉与连战成为首任民选总统和副总统。2000年,陈水扁与吕秀莲直选成为总统和副总统,是为首次政党轮替,并于2004年的大选中连任。

1994年国民大会通过修宪允许总统直选之后,立法院也在同一年通过省县自治法与直辖市自治法,允许台湾省省长以及直辖市市长直选(福建省主席仍然维持官派)。在1994年举行的台北、高雄两市市长直选中,国民党赢得了高雄市长选举,而民进党则在台北市取得了胜利。1998年国民党藉马英九在台北反挫民进党的候选人陈水扁,国民党取得台北市长席次,但在高雄民进党的谢长廷却也击败了国民党的前任市长吴敦义,两党依然继续分庭抗礼。2002年的北高市长选举,竞选连任的台北市长马英九及高雄市长谢长廷均连任成功。1998年,政府为了解决中央与省县行政区的过度重叠而通过了虚级省(精省)的方案,政府宣布这个举措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民选的台湾省长在1998年底被撤销,恢复官派的省主席,但一般认为是当时的总统李登辉为了降低当时的台湾省长宋楚瑜的影响力。而在1997年11月举行的县市长选举中,民进党取得了23个县市中12个县的县长职务,而国民党只取得了8个县。这是民进党第一次在重要选举中力挫国民党。在2001年的县市长选举中,民进党一举夺下大肚溪以南除云林县、嘉义市外的所有县市长席位,但在北台湾仅力保台北县及宜兰县连任成功,国民党则从民进党手中夺回桃园县、基隆市、新竹县、新竹市、台中县、台中市的百里侯宝座。

台湾媒体有所谓“南绿北蓝”说法,意即北台湾泛蓝支持者较多,南台湾则为泛绿。然而此说是很粗略的划分,不能完全代表实况。事实上,台湾大多数区域蓝绿支持度皆在伯仲之间,此现象造成台湾民主选举格外激烈,甚至有“割喉战”之说。参见南绿北蓝。

选举权及被选举权中华民国自由地区,年满20岁以上之公民,未受褫夺公权、禁治产宣告,并在该选举区设籍满四个月者,均可行使选举权。

年满23岁以上,可参选民意代表(立法委员、直辖市议员、县市议员、乡镇市民代表)。

年满26岁以上,可参选乡镇市长。

年满30岁以上,可参选县市长。

年满35岁以上,可参选直辖市长。

年满40岁以上,可参选总统、副总统。

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的施行及废止

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一次会议经由修宪程序,在1948年4月18日议决通过“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同年5月10日由国民政府公布施行,并且优于宪法而适用,此后历经四次修订。临时条款的内容要点为规定总统在动员戡乱时期,得为紧急处分、设置动员戡乱机构、调整中央政府的行政机构及人事机构、订颁办法充实中央民意机构等,此外,并规定总统、副总统连选连任不受宪法连任一次的限制。

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二次临时会经由修宪程序,在1991年4月22日议决废止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并在同年5月1日由总统公布。同年4月30日李登辉总统宣告,自次日亦即5月1日起,终止动员戡乱时期。

七次宪法增修

宪法第一次增修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二次临时会在不修改宪法本文、不变更五权宪法架构的原则下,在1991年四月议决通过“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第一条至第十条,同年5月1日由总统公布,是为第一次宪法增修条文,主要内容为:

(一)明定第二届中央民意代表产生的法源、名额、选举方式、选出时间及任期。

(二)赋予总统发布紧急命令的职权。

(三)明定两岸人民权利义务关系,得以法律为特别的规定。

宪法第二次增修第二届国民大会代表在1991年十二月底经由选举产生,1992年五月,第二届国民大会第一次临时会议决通过“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第十一条至第十八条,同年5月28日由总统公布,是为第二次宪法增修条文,主要内容为:

(一)国民大会集会时,得听取总统国情报告。国民大会代表自第三届国民大会代表起,每四年改选一次。

(二)将总统、副总统的选举方式,改由中华民国自由地区全体人民选举产生,任期改为四年。

(三)赋予地方自治明确的法源基础,并且开放省市长民选。

(四)将监察委员产生方式,由原来的由省市议会选举,改为由总统提名;同时将总统对考试院、司法院、监察院有关人员的提名,改由国民大会行使同意权。

(五)充实基本国策,加强对文化、科技、环保与经济发展,以及妇女、山胞、残障同胞、离岛居民的保障与照顾。

(六)明定司法院大法官组成宪法法庭,审理政党违宪的解散事项。

宪法第三次增修1994年7月间,第二届国民大会第四次临时会将第一次及第二次宪法增修条文全盘调整,修正为第一条至第十条,并经议决通过,同年8月1日由总统公布,是为第三次宪法增修条文,主要内容为

(一)国民大会自第三届起设议长、副议长各一人。

(二)确定总统、副总统由人民直接选举方式;至于罢免案,则须由国民大会提出,经人民投票同意通过。

(三)总统发依宪法经国民大会或立法院同意任命人员的任免命令,无须行政院院长的副署。

宪法第四次增修1997年六、七月间,第三届国民大会第二次会议将第三次宪法增修条文全盘调整,修正为第一条至第十一条,于7月18日议决通过,同年7月21日由总统公布,是为第四次宪法增修条文,主要内容为:

(一)行政院院长由总统任命之,毋庸经立法院同意。

(二)总统于立法院通过对行政院院长之不信任案后十日内,经咨询立法院院长后,得宣告解散立法院。

(三)对于总统、副总统弹劾权改为由立法院行使之,并仅限于犯内乱、外患罪。

(四)将覆议门槛由三分之二降至二分之一。

(五)立法院立法委员自第四届起增至二百二十五人。

(六)司法院设大法官十五人,并以其中一人为院长、一人为副院长,自中华民国九十二年起实施;司法院大法官任期八年,不分届次,个别计算,并不得连任。

(七)增列司法预算独立条款。

(八)冻结省级自治选举,省设省政府、省咨议会,省主席、省府委员、省咨议会议员均由行政院院长提请总统任命之。

(九)增列扶植中小型经济事业条款。

(十)取消教科文预算下限。

宪法第五次增修1999年9月3日,第三届国民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修正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第一条、第四条、第九条及第十条条文,同年9月15日由总统公布,是为宪法第五次增修,主要内容为:

(一)国民大会代表第四届为三百人,自第五届起为一百五十人,依规定以比例代表方式选出之。并以立法委员选举,各政党所推荐及独立参选之候选人得票数之比例分配当选名额。

(二)国民大会代表于任期中遇立法委员改选时同时改选,连选得连任。第三届国民大会代表任期至第四届立法委员任期届满之日止,不适用宪法第二十八条第一项之规定。

(三)第四届立法委员任期至2002年6月30日止。第五届立法委员任期自2002年7月1日起为四年,连选得连任,其选举应于每届任满前或解散后六十日内完成之。

(四)增订国家应重视社会福利工作,对于社会救助和国民就业等救济性支出应优先编列。

(五)增列保障退役军人条款。

(六)针对保障离岛居民条款,增列澎湖地区。

注:本次修宪之第一、四、九、十条经大法官会议第499号解释文指出因违背修宪正当程序,于解释文公布当日(2000年3月24日)起即时失效,回退到第四次修宪内容。

宪法第六次增修2000年四月间,第三届国民大会第五次会议将第五次宪法增修条文以全文修正模式予以修正,修正后全文共计十一条,于4月24日议决通过,同年4月25日由总统公布,是为第六次宪法增修条文,主要内容为:

(一)国民大会代表三百人,于立法院提出宪法修正案、领土变更案,经公告半年,或出总统、副总统弹劾案时,应于三个月内采比例代表制选出之。比例代表制之选举方式以法律定之。

(二)国民大会之职权为复决立法院所提之宪法修正案、领土变更案;议决立法院提出之总统、副总统弹劾案。

(三)国民大会代表于选举结果确认后十日内自行集会,国民大会集会以一个月为限。国民大会代表任期与集会期间相同。第三届国民大会代表任期至2000年5月19日止。

(四)副总统缺位时,改由立法院补选。

(五)总统、副总统之罢免案,改由立法院提出,经人民投票同意通过。

(六)立法院于每年集会时,得听取总统国情报告。

(七)增列中华民国领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经全体立法委员依法决议,并提经国民大会依法复决同意,不得变更之。

(八)司法院大法官除法官转任者外,不适用宪法第八十一条及有关法官终身职待遇之规定。

(九)总统对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等三院有关人事的提名,改由立法院行使同意权。

宪法第七次增修

2004年8月,立法院提出宪法修正案,经公告半年后,于2005年5月14日选出任务型国大代表三百名,并于6月7日复决通过宪法修正案,同年6月10日由总统公布施行,主要内容为:

(一)废除国民大会。

(二)立法委员自第七届起减为一百一十三席,选制改为单一选区两票制,其中不分区及侨选部分当选人需有一半为女性。

(三)立法院所提之宪法修正案、领土变更案,经公告半年后,由中华民国自由地区选举人投票复决,有效同意票超过选举人总额之半数即为通过。

(四)总统、副总统弹劾案由司法院宪法法庭审理判决。

外部链接

宪法简介 中华民国总统府

中华民国宪法 中华民国司法院大法官

中華民國憲法

公佈時間 1947/12/25 修(發)布時間 1947/12/25

第 一 章 總綱

第條

(國體)中華民國基於三民主義,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

第條

(主權在民)中華民國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

第條

(國民)具中華民國國籍者為中華民國國民。

第條

(國土)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經國民大會之決議,不得變更之。

第條

(民族平等)中華民國各民族一律平等。

第條

(國旗)中華民國國旗定為紅地,左上角青天白日。

第 二 章 人民之權利義務

第條

(平等權)中華民國人民,無分男女、宗教、種族、階級、黨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第條

(人身自由)人民身體之自由應予保障。除現行犯之逮捕由法律另定外,非經司法或警

察機關依法定程序,不得逮捕拘禁。非由法院依法定程序,不得審問處罰

。非依法定程序之逮捕、拘禁、審問、處罰,得拒絕之。人民因犯罪嫌疑被逮捕拘禁時,其逮捕拘禁機關應將逮捕拘禁原因,以書

面告知本人及其本人指定之親友,並至遲於二十四小時內移送該管法院審

問。本人或他人亦得聲請該管法院,於二十四小時內向逮捕之機關提審。

法院對於前項聲請,不得拒絕,並不得先令逮捕拘禁之機關查覆。逮捕拘

禁之機關,對於法院之提審,不得拒絕或遲延。

人民遭受任何機關非法逮捕拘禁時,其本人或他人得向法院聲請追究,法

院不得拒絕,並應於二十四小時內向逮捕拘禁之機關追究,依法處理。

第條

(人民不受軍審原則)人民除現役軍人外,不受軍事審判。

第條

(居住遷徙自由)人民有居住及遷徙之自由。

第條

(表現自由)人民有言論、講學、著作及出版之自由。

第條

(秘密通訊自由)人民有秘密通訊之自由。

第條

(信教自由)人民有信仰宗教之自由。

第條

(集會結社自由)人民有集會及結社之自由。

第條

(生存權、工作權及財產權)人民之生存權、工作權及財產權,應予保障。

第條

(請願、訴願及訴訟權)人民有請願、訴願及訴訟之權。

第條

(參政權)人民有選舉、罷免、創制及複決之權。

第條

(應考試服公職權)人民有應考試服公職之權。

第條

(納稅義務)人民有依法律納稅之義務。

第條

(兵役義務)人民有依法律服兵役之義務。

第 21

(受教育之權義)人民有受國民教育之權利與義務。

第 22

(基本人權保障)凡人民之其他自由及權利,不妨害社會秩序公共利益者,均受憲法之保障。

第 23

(基本人權之限制)以上各條列舉之自由權利,除為防止妨礙他人自由、避免緊急危難、維持

社會秩序,或增進公共利益所必要者外,不得以法律限制之。

第 24

(公務員責任及國家賠償責任)凡公務員違法侵害人民之自由或權利者,除依法律受懲戒外,應負刑事及

民事責任。被害人民就其所受損害,並得依法律向國家請求賠償。

第 三 章 國民大會

第 25

(地位)國民大會依本憲法之規定,代表全國國民行使政權。

第 26

(國大代表之名額)國民大會以左列代表組織之:

一 每縣市及其同等區域各選出代表一人,但其人口逾五十萬人者,每增

加五十萬人,增選代表一人。縣市同等區域以法律定之。二 蒙古選出代表,每盟四人,每特別旗一人。三 西藏選出代表,其名額以法律定之。

四 各民族在邊疆地區選出代表,其名額以法律定之。五 僑居國外之國民選出代表,其名額以法律定之。六 職業團體選出代表,其名額以法律定之。七 婦女團體選出代表,其名額以法律定之。

第 27

(國大職權)國民大會之職權如左: 一 選舉總統、副總統。二 罷免總統、副總統。三 修改憲法。

四 複決立法院所提之憲法修正案。

關於創制複決兩權,除前項第三、第四兩款規定外,俟全國有半數之縣市

曾經行使創制複決兩項政權時,由國民大會制定辦法並行使之。

第 28

(國大代表任期資格之限制)國民大會代表每六年改選一次。

每屆國民大會代表之任期,至次屆國民大會開會之日為止。現任官吏不得於其任所所在地之選舉區當選為國民大會代表。

第 29

(國大常會之召集)國民大會於每屆總統任滿前九十日集會,由總統召集之。

第 30

(國大臨會之召集)國民大會遇有左列情形之一時,召集臨時會:

一 依本憲法第四十九條之規定,應補選總統、副總統時。

二 依監察院之決議,對於總統、副總統提出彈劾案時。

三 依立法院之決議,提出憲法修正案時。

四 國民大會代表五分之二以上請求召集時。

國民大會臨時會,如依前項第一款或第二款應召集時,由立法院院長通告

集會。依第三款或第四款應召集時,由總統召集之。

第 31

(國大開會地點)國民大會之開會地點在中央政府所在地。

第 32

(言論免責權)國民大會代表在會議時所為之言論及表決,對會外不負責任。

第 33

國民大會代表,除現行犯外,在會期中,非經國民大會許可,不得逮捕或 拘禁。第 34

國民大會之組織,國民大會代表選舉、罷免,及國民大會行使職權之程序,以法律定之。

第 四 章 總統

第 35

(總統地位)總統為國家元首,對外代表中華民國。

第 36

(總統統帥權)總統統率全國陸海空軍。

第 37

(總統公布法令權)總統依法公布法律,發布命令,須經行政院院長之副署,或行政院院長及

有關部會首長之副署。

第 38

總統依本憲法之規定,行使締結條約及宣戰、媾和之權。

第 39

(總統宣布戒嚴權)總統依法宣布戒嚴,但須經立法院之通過或追認。立法院認為必要時,得 決議移請總統解嚴。

第 40

(總統赦免權)總統依法行使大赦、特赦、減刑及復權之權。

第 41

(總統任免官員權)總統依法任免文武官員。

第 42

(總統授與榮典權)總統依法授與榮典。

第 43

(總統發布緊急命令權)國家遇有天然災害、癘疫,或國家財政經濟上有重大變故,須為急速處分

時,總統於立法院休會期間,得經行政院會議之決議,依緊急命令法,發

布緊急命令,為必要之處置,但須於發布命令後一個月內提交立法院追認

。如立法院不同意時,該緊急命令立即失效。

第 44

(權限爭議處理權)總統對於院與院間之爭執,除本憲法有規定者外,得召集有關各院院長會 商解決之。

第 45

中華民國國民年滿四十歲者,得被選為總統、副總統。

第 46

(選舉方法)總統、副總統之選舉,以法律定之。

第 47

(總統副總統任期)總統、副總統之任期為六年,連選得連任一次。

第 48

(總統就職宣誓)總統應於就職時宣誓,誓詞如左:

「余謹以至誠,向全國人民宣誓,余必遵守憲法,盡忠職務,增進人民福

利,保衛國家,無負國民付託。如違誓言,願受國家嚴厲之制裁。謹誓」

第 49

(繼任及代行總統職權(一))總統缺位時,由副總統繼任,至總統任期屆滿為止。總統、副總統均缺位 時,由行政院院長代行其職權,並依本憲法第三十條之規定,召集國民大

會臨時會,補選總統、副總統,其任期以補足原任總統未滿之任期為止。

總統因故不能視事時,由副總統代行其職權。總統、副總統均不能視事時,由行政院院長代行其職權。

第 50

(代行總統職權(二))總統於任滿之日解職,如屆期次任總統尚未選出,或選出後總統、副總統

均未就職時,由行政院院長代行總統職權。

第 51

(行政院長代行職權之期限)行政院院長代行總統職權時,其期限不得逾三個月。

第 52

(刑事豁免權)總統除犯內亂或外患罪外,非經罷免或解職,不受刑事上之訴究。

第 五 章 行政

第 53

(最高行政)行政院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

第 54

(行政院組織)行政院設院長、副院長各一人,各部會首長若干人,及不管部會之政務委 員若干人。

第 55

行政院院長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任命之。

立法院休會期間,行政院院長辭職或出缺時,由行政院副院長代理其職務,但總統須於四十日內咨請立法院召集會議,提出行政院院長人選,徵求

同意。行政院院長職務,在總統所提行政院院長人選未經立法院同意前,由行政院副院長暫行代理。

第 56

行政院副院長、各部會首長及不管部會之政務委員,由行政院院長提請總 統任命之。

第 57

行政院依左列規定,對立法院負責: 一

行政院有向立法院提出施政方針及施政報告之責。立法委員在開會時,有向行政院院長及行政院各部會首長質詢之權。二

立法院對於行政院之重要政策不贊同時,得以決議移請行政院變更之

。行政院對於立法院之決議,得經總統之核可,移請立法院覆議。覆

議時,如經出席立法委員三分之二維持原決議,行政院院長應即接受

該決議或辭職。

行政院對於立法院決議之法律案、預算案、條約案,如認為有窒礙難

行時,得經總統之核可,於該決議案送達行政院十日內,移請立法院

覆議。覆議時,如經出席立法委員三分之二維持原案,行政院院長應

即接受該決議或辭職。

第 58

(行政院會議)行政院設行政院會議,由行政院院長、副院長、各部會首長及不管部會之

政務委員組織之,以院長為主席。行政院院長、各部會首長,須將應行提出於立法院之法律案、預算案、戒

嚴案、大赦案、宣戰案、媾和案、條約案及其他重要事項,或涉及各部會

共同關係之事項,提出於行政院會議議決之。

第 59

(預算案之提出)行政院於會計開始三個月前,應將下預算案提出於立法院。

第 60

(決算之提出)行政院於會計結束後四個月內,應提出決算於監察院。

第 61

(行政院組織法之制定)行政院之組織,以法律定之。

第 六 章 立法

第 62

(最高立法機關)立法院為國家最高立法機關,由人民選舉之立法委員組織之,代表人民行 使立法權。

第 63

(職權)立法院有議決法律案、預算案、戒嚴案、大赦案、宣戰案、媾和案、條約

案及國家其他重要事項之權。

第 64

立法院立法委員,依左列規定選出之: 一 各省、各直轄市選出者,其人口在三百萬以下者五人,其人口超過三

百萬者,每滿一百萬人增選一人。二 蒙古各盟旗選出者。三 西藏選出者。

四 各民族在邊疆地區選出者。五 僑居國外之國民選出者。六 職業團體選出者。

立法委員之選舉及前項第二款至第六款立法委員名額之分配,以法律定之

。婦女在第一項各款之名額,以法律定之。

第 65

(立委任期)立法委員之任期為三年,連選得連任,其選舉於每屆任滿前三個月內完成 之。

第 66

立法院設院長、副院長各一人,由立法委員互選之。

第 67

(委員會之設罝)立法院得設各種委員會。

各種委員會得邀請政府人員及社會上有關係人員到會備詢。

第 68

(常會)立法院會期,每年兩次,自行集會,第一次自二月至五月底,第二次自九

月至十二月底,必要時得延長之。

第 69

(臨時會)立法院遇有左列情事之一時,得開臨時會: 一

總統之咨請。

立法委員四分之一以上之請求。

第 70

(增加支出預算提議之限制)立法院對於行政院所提預算案,不得為增加支出之提議。

第 71

(關係院首長列席)立法院開會時,關係院院長及各部會首長得列席陳述意見。

第 72

(公布法律)立法院法律案通過後,移送總統及行政院,總統應於收到後十日內公布之,但總統得依照本憲法第五十七條之規定辦理。

第 73

(言論免責權)立法院委員在院內所為之言論及表決,對院外不負責任。

第 74

立法委員,除現行犯外,非經立法院許可,不得逮捕或拘禁。

第 75

(立委兼任官吏之禁止)立法委員不得兼任官吏。

第 76

(立法院組織法之制定)立法院之組織,以法律定之。

第 七 章 司法

第 77

司法院為國家最高司法機關,掌理民事、刑事、行政訴訟之審判及公務員 之懲戒。

第 78

(司法院之法律解釋權)司法院解釋憲法,並有統一解釋法律及命令之權。

第 79

(正副院長及大法官之任命)司法院設院長、副院長各一人,由總統提名,經監察院同意任命之。

司法院設大法官若干人,掌理本憲法第七十八條規定事項,由總統提名,經監察院同意任命之。

第 80

(法官依法獨立審判)法官須超出黨派以外,依據法律獨立審判,不受任何干涉。

第 81

(法官之保障)法官為終身職,非受刑事或懲戒處分,或禁治產之宣告,不得免職。非依

法律,不得停職、轉任或減俸。

第 82

(法院組織法之制定)司法院及各級法院之組織,以法律定之。

第 八 章 考試

第 83

(考試院之地位及職權)考試院為國家最高考試機關,掌理考試、任用、銓敘、考績、級俸、陞遷、保障、褒獎、撫卹、退休、養老等事項。

第 84

(正副院長及考試委員之任命)考試院設院長、副院長各一人,考試委員若干人,由總統提名,經監察院 同意任命之。

第 85

(公務員之考選)公務人員之選拔,應實行公開競爭之考試制度,並應按省區分別規定名額,分區舉行考試。非經考試及格者,不得任用。

第 86

(應受考銓之資格)左列資格,應經考試院依法考選銓定之: 一

公務人員任用資格。

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執業資格。

第 87

(法律案之提出)考試院關於所掌事項,得向立法院提出法律案。

第 88

(依法獨立行使職權)考試委員須超出黨派以外,依據法律獨立行使職權。

第 89

(考試院組織法之制定)考試院之組織,以法律定之。

第 九 章 監察

第 90

(監察院之地位及職權)監察院為國家最高監察機關,行使同意、彈劾、糾舉及審計權。

第 91

(監委之選舉)監察院設監察委員,由各省市議會、蒙古西藏地方議會及華僑團體選舉之

。其名額分配,依左列之規定: 一

每省五人。二

每直轄市二人。三

蒙古各盟旗共八人。四

西藏八人。五

僑居國外之國民八人。

第 92

(正副院長之選舉)監察院設院長、副院長各一人,由監察委員互選之。

第 93

(監委任期)監察委員之任期為六年,連選得連任。

第 94

(同意權之行使)監察院依本憲法行使同意權時,由出席委員過半數之議決行之。

第 95

(調查權之行使)監察院為行使監察權,得向行政院及其各部會調閱其所發布之命令及各種 有關文件。

第 96

(委員會之設置)監察院得按行政院及其各部會之工作,分設若干委員會,調查一切設施,注意其是否違法或失職。

第 97

(糾正權、糾舉權及彈劾之行使)監察院經各該委員會之審查及決議,得提出糾正案,移送行政院及其有關

部會,促其注意改善。

監察院對於中央及地方公務人員,認為有失職或違法情事,得提出糾舉案

或彈劾案,如涉及刑事,應移送法院辦理。

第 98

(彈劾案之提出)監察院對於中央及地方公務人員之彈劾案,須經監察委員一人以上之提議,九人以上之審查及決定,始得提出。

第 99

(司法考試人員之彈劾)監察院對於司法院或考試院人員失職或違法之彈劾,適用本憲法第九十五

條、第九十七條及第九十八條之規定。

第100

(總統副總統之彈劾)監察院對於總統、副總統之彈劾案,須有全體監察委員四分之一以上之提

議,全體監察委員過半數之審查及決議,向國民大會提出之。

第101

(言論免責權)監察委員在院內所為之言論及表決,對院外不負責任。

第102

監察委員,除現行犯外,非經監察院許可,不得逮捕或拘禁。

第103

(監委兼職之禁止)監察委員不得兼任其他公職或執行業務。

第104

(審計長之任命)監察院設審計長,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任命之。

第105

(決算之審核及報告)審計長應於行政院提出決算後三個月內,依法完成其審核,並提出審核報 告於立法院。

第106

(監察院組織法之制定)監察院之組織,以法律定之。

第 一○ 章 中央與地方之權限 第107

左列事項,由中央立法並執行之: 一

外交。

國防與國防軍事。

國籍法及刑事、民事、商事之法律。四

司法制度。

航空、國道、國有鐵路、航政、郵政及電政。六

中央財政與國稅。

國稅與省稅、縣稅之劃分。八

國營經濟事業。九

幣制及國家銀行。一○

度量衡。一一

國際貿易政策。一二

涉外之財政經濟事項。

一三

其他依本憲法所定關於中央之事項。

第108

(中央立法事項)左列事項,由中央立法並執行之,或交由省縣執行之: 一

省縣自治通則。二

行政區劃。三

森林、工礦及商業。四

教育制度。

銀行及交易所制度。六

航業及海洋漁業。七

公用事業。八

合作事業。

二省以上之水陸交通運輪。

一○

二省以上之水利、河道及農牧事業。

一一

中央及地方官吏之銓敘、任用、糾察及保障。一二

土地法。

一三

勞動法及其他社會立法。一四

公用徵收。

一五

全國戶口調查及統計。一六

移民及墾殖。一七

警察制度。一八

公共衛生。

一九

振濟、撫卹及失業救濟。

二○

有關文化之古籍、古物及古蹟之保存。

前項各款,省於不牴觸國家法律內,得制定單行法規。

第109

(省立法事項)左列事項,由省立法並執行之,或交由縣執行之: 一

省教育、衛生、實業及交通。二

省財產之經營及處分。三

省市政。四

省公營事業。五

省合作事業。

省農林、水利、漁牧及工程。七

省財政及省稅。八

省債。九

省銀行。

一○

省警政之實施。一一 省慈善及公益事項。

一二 其他依國家法律賦予之事項。

前項各款,有涉及二省以上者,除法律別有規定外,得由有關各省共同辦 理。

各省辦理第一項各款事務,其經費不足時,經立法院議決,由國庫補助之。

第110

(縣立法並執行事項)左列事項,由縣立法並執行之: 一 縣教育、衛生、實業及交通。二 縣財產之經營及處分。三 縣公營事業。四 縣合作事業。五 縣農林、水利、漁牧及工程。六 縣財政及縣稅。七 縣債。八 縣銀行。九 縣警衛之實施。一○ 縣慈善及公益事業。

一一 其他依國家法律及省自治法賦予之事項。

前項各款,有涉及二縣以上者,除法律別有規定外,得由有關各縣共同辦 理。

第111

(中央與地方權限分配)除第一百零七條、第一百零八條、第一百零九條及第一百十條列舉事項外,如有未列舉事項發生時,其事務有全國一致之性質者屬於中央,有全省

一致之性質者屬於省,有一縣之性質者屬於縣。遇有爭議時,由立法院解 決之。

第 一一 章 地方制度

第 一 節 省 第112

(省民代表大會之組織與權限)省得召集省民代表大會,依據省縣自治通則,制定省自治法,但不得與憲 法牴觸。

省民代表大會之組織及選舉,以法律定之。

第113

(省自治法與立法權)省自治法應包含左列各款:

一 省設省議會,省議會議員由省民選舉之。二 省設省政府,置省長一人。省長由省民選舉之。三 省與縣之關係。

屬於省之立法權,由省議會行之。

第114

(省自治法之司法審查)省自治法制定後,須即送司法院。司法院如認為有違憲之處,應將違憲條 文宣布無效。

第115

省自治法施行中,如因其中某條發生重大障礙,經司法院召集有關方面陳

述意見後,由行政院院長、立法院院長、司法院院長、考試院院長與監察 院院長組織委員會,以司法院院長為主席,提出方案解決之。

第116

(省法規與國家法律之關係)省法規與國家法律牴觸者無效。

第117

(省法規牴觸法律之解釋)省法規與國家法律有無牴觸發生疑義時,由司法院解釋之。

第118

直轄市之自治,以法律定之。

第119

(蒙古盟旗之自治)蒙古各盟旗地方自治制度,以法律定之。

第120

(西藏自治之保障)西藏自治制度,應予以保障。

第 二 節 縣

第121

(縣自治)縣實行縣自治。

第122

縣得召集縣民代表大會,依據省縣自治通則,制定縣自治法,但不得與憲 法及省自治法牴觸。

第123

縣民關於縣自治事項,依法律行使創制、複決之權,對於縣長及其他縣自 治人員,依法律行使選舉、罷免之權。

第124

(縣議會組成及職權)縣設縣議會,縣議會議員由縣民選舉之。屬於縣之立法權,由縣議會行之。

第125

(縣規章與法律或省法規之關係)縣單行規章,與國家法律或省法規牴觸者無效。

第126

(縣長之選舉)縣設縣政府,置縣長一人。縣長由縣民選舉之。

第127

(縣長之職權)縣長辦理縣自治,並執行中央及省委辦事項。

第128

(市自治)市準用縣之規定。

第 一二 章 選舉、罷免、創制、複決

第129

(選舉之方法)本憲法所規定之各種選舉,除本憲法別有規定外,以普通、平等、直接及

無記名投票之方法行之。

第130

中華民國國民年滿二十歲者,有依法選舉之權,除本憲法及法律別有規定

者外,年滿二十三歲者,有依法被選舉之權。

第131

(競選公開原則)本憲法所規定各種選舉之候選人,一律公開競選。

第132

(選舉公正之維護)選舉應嚴禁威脅利誘。選舉訴訟,由法院審判之。

第133

(罷免權)被選舉人得由原選舉區依法罷免之。

第134

(婦女名額保障)各種選舉,應規定婦女當選名額,其辦法以法律定之。

第135

(內地生活習慣特殊國代之選舉)內地生活習慣特殊之國民代表名額及選舉,其辦法以法律定之。

第136

(創制複決權之行使)創制複決兩權之行使,以法律定之。

第 一三 章 基本國策

第 一 節 國防

第137

(國防目的及組織)中華民國之國防,以保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為目的。國防之組織,以法律定之。

第138

(軍隊國家化(一)軍人超然)全國陸海空軍,須超出個人、地域及黨派關係以外,效忠國家,愛護人民。

第139

(軍隊國家化(二)軍隊不干政)任何黨派及個人不得以武裝力量為政爭之工具。

第140

(軍人兼任文官之禁止)

第五篇:中华民国宪法

中华民国宪法(1946年)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国氏大会通过,中华氏国三十六年一月一日国氏政府公布,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施行)

中华民国国民大会受全体国民之付托,依据孙中山先生创立中华民国之遗教,为巩固国权,保障民权,奠定社会安宁,增进人民福利,制定本宪法,颁行全国,永矢咸遵。

第一章 总纲

第一条 中华民国基于三民主义,为民有民治民事之民主共和国。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三条 具有中华民国国籍者为中华民国国民。

第四条 中华民国领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经国民大会之决议,不得变更之。

第五条 中华民国各族一律平等。

第六条 中华民国国旗为红地,左上角青天白日。

第二章 人民之权利义务

第七条 中华民国人民,无分男女、宗教、种族、阶级、党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第八条 人民身体之自由应予保障。除现行犯之逮捕由法律另定外,非经司法或警察机关依法定程序,不得逮捕拘禁;非由法院依法定程序,不得审问处罚;非依法定程序之逮捕、拘禁、审问、处罚,得拒绝之。

人民因犯罪嫌疑被逮捕拘禁时,其逮捕拘禁机关应将逮捕拘禁原因,以书面告知本人及其本人指定之亲友。并至迟于二十四小时内移送该管法院审问。本人或他人亦得声请该管法院,于二十四小时内向逮捕之机关提审。法院对于前项声请,不得拒绝,并不得先令逮捕拘禁之机关查复。逮捕拘禁之机关,对于法院之提审,不得拒绝或迟延。

人民遭受任何机关非法逮捕拘禁时,其本人或他人得向法院声请追究,法院不得拒绝,并应于二十四小时内,向逮捕拘禁之机关追究,依法她理。

第九条 人民除现役军人外,不受军事审判。

第一0条 人民有居住及迁徙之自由。

第一一条 人民有言论、讲学、著作及出版之自由。

第一二条 人民有秘密通讯之自由。

第一三条 人民有信仰宗教之自由。

第一四条 人民有集会及结社之自由。

第一五条 人民之生存权、工作权及财产权,应予保障。

第一六条 人民有请愿、诉愿及诉讼之权。

第一七条 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及复决之权。

第一八条 人民有应考试、服公职之权。

第一九条 人民有依法律纳税之义务。

第二0条 人民有依法律服兵役之义务。

第二一条 人民有受国民教育之权利与义务。

第二二条 凡人民之其他自由及权利,不妨害社会秩序、公共利益者,均受宪法之保障。

第二三条 以上各条 列举之自由权利,除为防止妨碍他人自由,避免紧急危难,维持社会秩序,或增进公共利益所必要者外,不得以法律限制之。

第二四条 凡公务员违法侵害人民之自由或权利者,除依法律受惩戒外,应负刑事及民事责任。被害人民就其所受损害,并得依法律向国家请求赔偿。

第三章 国民大会

第二五条 国民大会依本宪法之规定,代表全国国民行使政权。

第二六条 国民大会以左列代表组织之:

一 每县市及其同等区域各选出代表一人,但其人口逾五十万人者,每增加五十万人,增选代表一人。县市同等区域以法律定之。

二 蒙古选出代表,每盟四人,每特别旗一人。

三 西藏选出代表,其名额以法律定之。

四 各民族在边疆地区选出代表,其名额以法律定之。

五 侨居国外之国民选出代表,其名额以法律定之。

六 职业团体选出代表,其名额以法律定之。

七 妇女团体选出代表,其名额以法律定之。

第二七条 国民大会之职权如左:

一 选举总统、副总统;

二 罢免总统、副总统;

三 修改宪法;

四 复决立法院所提之宪法修正案;

关于创制、复决两权,除前项第三、第四两款规定外,由全国有半数之县市曾经行使创制、复决两项政权时,由国民大会制定办法并行使之。

第二八条 国民大会代表每六年改选一次。每届国民大会代表之任期,至次届国民大会开会之日为止。

现任官吏不得于其任所在地之选举区当选为国民大会代表。

第二九条 国民大会于每届总统任满前九十日集会,由总统召集之。

第三0条 国民大会遇有左列情形之一时,召集临时会:

一 依本宪法第四十九条之规定,应补选总统、副总统时;

二 依监察院之决议,对于总统、副总统提出弹劫案时;

三 依立法院之决议,提出宪法修正案时;

四 国民大会代表五分之二以上请求召集时。

国民大会临时会,如依前项第一款或第二款应召集时,由立法院院长通告集会;依第三款或四款应召集时,由总统召集之。

第三一条 国民大会之开会地点在中央政府所在地。

第三二条 国民大会代表在会议时所为之言论及表决,对会外不负责任。

第三三条 国民大会代表除现行犯外,在会期中,非经国民大会许可,不得逮捕或拘禁。

第三四条 国民大会之组织,国民大会代表之选举、罢免,及国民大会行使职权之程序,以法律定之。

第四章 总统

第三五条 总统为国家元首,对外代表中华民国。

第三六条 总统统率全国陆海空军。

第三七条 总统依法公布法律,发布命令,须经行政院院长之副署,或行政院院长及有关部会首长之副署。

第三八条 总统依本宪法之规定,行使缔结条约及宣战、塘和之权

第三九条 总统依法宣布戒严,但须经立法院之通过或追认。立法院认为必要时,得决议移请总统解严。

第四0条 总统依法行使大赦、特赦、减刑及复权之权。

第四一条 总统依法任免文武官员。

第四二条 总统依法授与荣典。

第四三条 国家遇有天灾或灾害、房疫或国家财政经济上有重大变故,须为急速处分时,总统于立法院休会期间,得经行政院会议之决议,依紧急命令法,发布紧急命令,为必要之处置,但须于发布命令后一个月内提交立法院追认。如立法院不同意时,该紧急命令立即失效。

第四四条 总统对于院与院间之争执,除本宪法有规定者外,得召集有关各院院长会商解决之。

第四五条 中华民国国民年满四十岁者,得被选为总统、副总统。

第四六条 总统、副总统之选举,以法律定之。

第由七条 总统、副总统之任期为六年,连选得连任一次。

第四八条 总统应于就职时宣誓,誓词如左:

“余谨以至诚,向全国人民宣誓,余必遵守宪法,尽忠职务,增进人民福利,保卫国家,无负国民付托。如违誓言,愿受国家严厉之制裁。谨誓。”

第四九条 总统缺位时,由副总统继任,至总统任期届满为止。总统、副总统均缺位时,由行政院院长代行其职权,并依本宪法第三十条之规定,召集国民大会临时会,补选总统、副总统,其任期以补足原任总统未满之任期为止。总统因故不能视事时,由副总统代行其职权。总统、副总统均不能视事时,由行政院院长代行其职权。

第五0条 总统于任满之日解职。如届期次任总统尚未选出,或选出后总统、副总统均未就职时,由行政院院长代行总统职权。

第五一条 行政院院长代行总统职权时,其期限不得逾三个月。

第五二条 总统除犯内乱或外患罪外,非经罢免或解职,不受刑事上之诉究。

第五章 行政

第五三条 行政院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第五四条行政院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各部会首长若干人及不管部会之政务委员若干人。

第五五条 行政院院长由总统提名,经立法院同意任命之。

立法院休会期间,行政院院长辞职或出缺时,由行政院副院长代理其职务,但总统须于四十日内咨请立法院召集会议,提出行政院院长人选征求同意。行政院院长职务,在总统所提行政院院长人选未经立法院同意前,由行政院副院长暂行代理。

第五六条 行政院副院长、各部会首长及不管部会之政务委员,由行政院院长提请总统任命之。

第五七条 行政院依左列规定,对立法院负责:

一行政院有向立法院提出施政方针及施政报告之责。立法委员在开会时,有向行政院院长及行政院各部会首长质询之权。

二立法院对于行政院重要政策不赞同时,得以决议移请行政院变更之。行政院对于立法院之决议,得经总统之核可,移请立法院复议。复议时,如经出席立法委员三分之二维持原决议,行政院院长应即接受该决议或辞职。

三行政院对于立法院决议之法律案、预算案、条约案,如认为该决议案有窒碍难行时,得经总统之核可,于该决议案送达行政院十日内,移请立法院复议。复议时,如经出席立法委员三分之二维持原案,行政院院长应即接受该决议案或辞职。

第五八条 行政院设行政院会议,由行政院院长、副院长、各部会首长及不管部会之政务委员组织之,以院长为主席。行政院院长、各部会首长须将应行提出立法院之法律案、预算案、戒严案、大赦案、宣战案、娟和案、条约案及其他重要事项,或涉及各部会共同关系之事项,提出于行政院会议议决之。

第五九条 行政院于会计开始三个月前,应将下预算案提出于立法院。

第六0条 行政院于会计结束后四个月内,应提出决算于监察院。

第六一条 行政院之组织,以法律定之。

第六章 立法

第六二条 立法院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由人民选举之立法委员组织之,代表人民行使立法权。

第六三条 立法院有决议法律案、预算案、戒严案、大赦案、宣战案、娟和案、条约案,及国家其他重要事项之权。

第**条 立法院立法委员依左列规定选出之:

一 各省、各直辖市选出者,其人口在三百万以下者五人,其人口超过三百万者,每满一百万人增选一人,二 蒙古各盟旗选出者;

三 西藏选出者;

四 各民族在边疆地区选出者;

五 侨居国外之国民选出者;

六 职业团体选出者。

立法委员之选举及前项第二款至第六款立法委员名额之分配,以法律定之。妇女在第一项各款之名额,以法律定之。

第六五条 立法委员之任期为三年,连逃得连任。其选举于每届任满前三个月内完成之。

第六六条 立法院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由立法委员互选之

第六七条 立法院得设各种委员会。各种委员会得邀请政府人员及社会上有关系人员到会备询。

第六八条 立法院会期,每年两次,自行集会,第一次自二月至五月底,第二次自九月至十二月底,必要时得延长之。

第六九条 立法院遇有左列情事之一时,得开临时会:

一 总统之咨请;

二 立法委员四分之一以上之请求。

第七0条 立法院对于行政院所提预算案,不得为增加支出之提议。

第七一条 立法院开会时,关系院院长及各部会首长得列席陈述意见。

第七二条 立法院法律案通过后,移送总统及行政院,总统应于收到后十日内公布之,但总统得依照本宪法第五十七条之规定办理。

第七三条 立法委员在院内所为之言论及表决,对院外不负责任。

第七四条 立法委员,除现行犯外,非经立法院许可,不得逮捕或拘禁。

第七五条 立法委员不得兼任官吏。

第七六条 立法院之组织,以法律定之。

第七章 司法

第七七条 司法院为国家最高司法机关,掌理民事、刑事、行政诉讼之审判及公务员之惩戒。

第七八条 司法院解释宪法,并有统一解释法律及命令之权。

第七九条 司法院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由总统提名,经监察院同意任命之。

司法院设大法官若干人,掌理本宪法第七十八条规定事项,由总统提名,经监察院同意任命之。

第八0条 法官须超出党派以外,依据法律独立审判,不受任何干涉。

第八一条 法官为终身职,非受刑事或惩戒处分,或禁治产之宣告,不得免职。非依法律不得停职、转任或减俸。

第八二条 司法院及各级法院之组织,以法律定之。

第八章 考试

第八三条 考试院为国家最高考试机关,掌理考试、任用、锥叙、考绩、级律、升迁、保障、褒奖、抚恤、退休、养老等事项。

第八四条 考试院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考试委员若干人,由总统提名,经监察院同意任命之。

第八五条 公务人员之选拨,应实行公开竞争之考试制度,并应按省区分别规定名额,分区举行考试。非经考试及格者,不得任用。

第八六条 左列资格,应经考试院依法考选锤定之:

一 公务人员任用资格;

二 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执业资格。

第八七条 考试院关于所掌事项,得向立法院提出法律案。

第八八条 考试委员须超出党派以外,依据法律独立行使职权。

第八九条 考试院之组织,以法律定之。

第九章 监察

第九0条 监察院为国家最高监察机关,行使同意、弹劫、纠举及审计权。

第九一条 监察院设监察委员,由各省、市议会,蒙古、西藏地方议会及华侨团体选举之。其名额分配依左列之规定:

一 每省五人;

二 每直辖市二人;

三 蒙古各盟旗共八人;

四 西藏八人;

五 侨居国外之国民八人。

第九二条 监察院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由监察委员互选之。

第九三条 监察委员之任期为六年,连选得连任。

第九四条 监察院依本宪法行使同意权时,出席委员过半数之议决行之。

第九五条 监察院为行使监察权,得向行政院及各部会调阅其所发布之命令及各种有关文件。

第九六条 监察院得按行政院及其各部会之工作,分设若干委员,调查一切设施,注意其是否违法或失职。

第九七条 监察院经各该委员会之审查及决议,得提出纠正案,移送行政院及其有关部会,促其注意改善。监察院对于中央及地方公务人员,认为有失职或违法情事,得提出纠举案或弹劫案,如涉及刑事,应移送法院办理

第九八条 监察院对于中央及地方公务人员之弹劫案,须经监察委员一人以上之提议,九人以上之审查及决定,始得提出。

第九九条 监察院对于司法院或考试院人员失职或违法之弹劫,适用本宪法第九十五条、第九十七条及第九十八条之规定。

第一00条 监察院对于总统、副总统之弹劫案,须有全体监察委员四分之一以上之提议,全体监察委员过半数之审查及决议,向国民大会提出之。

第一0一条 监察委员在院内所为之言论及表决,对院外不负责任。

第一O二条 监察委员,除现行犯外,非经监察院许可,不得逮捕或拘禁。

第一O三条 监察委员不得兼任其他公职或执行业务。

第一0四条 监察院设审计长,由总统提名,经立法院同意任命之。

第一O五条 审计长应于行政院提出决算后三个月内,依法完成其审核,并提出审核报告于立法院。

第一0六条 监察院之组织,依法律定之。

第十章 中央与地方之权限

第一O七条 左列事项,由中央立法并执行之:

一 外交;

二 国防与国防军事;

三 国籍法及刑事、民事、商事之法律;

四 司法制度;

五 航空、国道、国有铁路、航政、邮政及电政;

六 中央财政与国税;

七 国税与省税、县税之划分;

八 国营经济事业;

九 币制及国家银行;

十 度量衡;

十一 国际贸易政策;

十二 涉外之财政经济事项;

十三 其他依本宪法所定关于中央之事项。

第一0八条 左列事项,由中央立法并执行之,或交由省、县执行之:

一 省、县自治通则;

二 行政区划;

三 森林、工矿及商业;

四 教育制度;

五 银行及交易所制度;

六 航业及海洋渔业;

七 公用事业;

八 合作事业;

九 二省以上之水陆交通运输;

十 二省以上之水利、河道及农牧事业;

十一 中央及地方官吏之锥叙、任用、纠察及保障;

十二 土地法;

十三 劳动法及其他社会立法;

十四 公用征收;

十五 全国户口调查及统计;

十六 移民及垦殖;

十七 警察制度;

十八 公共卫生;

十九 赈济、抚恤及失业救济;

二十 有关文化之古籍、古物及古迹之保存。

前项各款,省于不抵触国家法律内,得制定单行法规。

第一0九条 左列事项,由省立法并执行之,或交由县执行之:

一 省教育、卫生、实业及交通;

二 省财产之经营及处分;

三 省市政;

四 省公营事业;

五 省合作事业;

六 省农林、水利、渔牧及工程;

七 省财政及省税;

八 省债;

九 省银行;

十 省警政之实施;

十一 省慈善及公益事业;

十二 其他依国家法律赋予之事项。

前项各款,有涉及二省以上者,除法律别有规定外,得由有关各省共同办理。

各省办理第一项各款事务,其经费不足时,经立法院议决,由国库补助之。

第一一0条 左列事项,由县立法并执行之:

一 县教育、卫生、实业及交通;

二 县财产之经营及处分;

三 县公营事业;

四 县合作事业;

五 县农林、水利、渔牧及工程;

六 县财政及县税;

七 县债;

八 县银行;

九 县警卫之实施;

十 县慈善及公益事项;

十一 其他依国家法律及省自治法赋予之事项。

前项各款,有涉及二县以上者,除法律别有规定外,得由有关各县共同办理。

第一一一条 除第一百零七条、第一百零八条,第一百零九条及第一百一十条列举事项外,如有未列举事项发生时,其事务有全国一致之性质者属于中央,有全省一致之性质者属于省,有一县之性质者属于县。遇有争议时,由立法院解决之。

第十一章 地方制度

第一节 省

第一一二条 省得召集省民代表大会,依据省县自治通则,制定自治法,但不得与宪法抵触。

省民代表大会之组织及选举,以法律定之。

第一一三条 省自治法应包含左列各款:

一 省设省议会,省议会议员由省民选举之;

二 省设省政府,置省长一人,省长由省民选举之;

三 省与县之关系。

属于省之立法权,由省议会行之。

第一一四条 省自治法制定后,须即送司法院。司法院如认为有违宪之处,应将违宪条文宣布无效。

第一一五条 省自治法施行中,如因其中某条发生重大障碍,经司法院召集有关方面陈述意见后,由行政院院长、立法院院长、司法院院长、考试院院长与监察院院长组织委员会,以司法院院长为主席,提出方案解决之。

第一一六条 省法规与国家法律抵触者无效。

第一一七条 省法规与国家法律有无抵触发生疑义时,由司法院解释之。

第一一八条 直辖市之自治,以法律定之。

第一一九条 蒙古各盟旗地方自治制度,以法律定之。

第一二0条 西藏自治制度,应予以保障。

第二节 县

第一二一条 县实行县自治。

第一二二条 县得召集县民代表大会,依据省县自治通则,制定县自治法,但不得与宪法及省自治法抵触。

第一二三条 县民关于县自治事项,依法律行使创制、复决之权,对于县长及其他县自治人员,依法律行使选举、罢免之权。

第一二四条 县设县议会。县议会议员由县民选举之。属于县之立法权,由县议会行之。

第一二五条 县单行规章,与国家法律或省法规抵触者无效。

第一二六条 县设县政府,置县长一人。县长由县民选举之。

第一二七条 县长办理县自治,并执行中央及省委办事项。

第一二八条 市准用县之规定。

第十二章 选举罢免创制复决

第一二九条 本宪法所定之各种选举,除本宪法别有规定外,以普遍、平等、直接及无记名投票之方法行之。

第一三0条 中华民国国民年满二十岁者,有依法选举之权,除本宪法及法律别有规定者外。年满二十三岁者,有依法被选举之权。

第一三一条 本宪法所规定各种选举之候选人,一律公开竞选。

第一三二条 选举应严禁威胁利诱。选举诉讼,由法院审判之。

第一三三条 被选举人得由原选举区依法罢免之。

第一三四条 各种选举,应规定妇女当选名额,其办法以法律定之。

第一三五条 内地生活习惯特殊之国民代表名额及选举,其办法以法律定之。

第一三六条 创制、复决两权之行使,以法律定之。

第十三章 基本国策

第一节 国防

第一三七条 中华民国之国防,以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为目的。

国防之组织,以法律定之。

第一三八条 全国陆海空军,须超出个人、地域及党派关系以外,效忠国家,爱护人民。

第一三九条 任何党派及个人不得以武装力量为政争之工具。

第一四0条 现役军人不得兼任文官

第二节 外交

第一四一条 中华民国之外交,应本独立自主之精神,平等互惠之原则,敦睦邦交,尊重条 约及联合国宪章,以保护侨民权益,促进国际合作,提倡国际正义,确保世界和平。

第三节 国民经济

第一四二条 国民经济应以民生主义为基本原则,实施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以谋国计民生之均足。

第一四三条 中华民国领土内之土地属于国民全体。人民依法取得之土地所有权,应受法律之保障与限制。私有土地应照价纳税,政府并得照价收墓。

附着于土地之矿,及经济上可供公众利用之天然力,属于国家所有,不因人民取得土地所有权而受影响。

土地价值非因施以劳力资本而增加者,应由国家征收土地增值税,归人民共享之。

国家对于土地之分配与整理,应以扶植自耕农及自行使用土地人为原则,并规定其适当经营之面积。

第一四四条 公用事业及其他有独占性之企业,以公营为原则,其经法律许可者,得由国民经营之。

第一四五条 国家对于私人财富及私营事业,认为有妨害国计民生之平衡发展者,应以法律限制之。

合作事业应受国家之奖励与扶助。

国民生产事业及对外贸易,应受国家之奖励、指导及保护。

第一四六条 国家应运用科学技术,以兴修水利,增进地力,改善农业环境,规划土地利用,开发农业资源,促成农业之工业化。

第一四七条 中央为谋省与省间之经济平衡发展,对于贫痛之省,应酌予补助。

省为谋县与县间之经济平衡发展,对于贫瘤之县,应酌予补助。

第一四八条 中华民国领域内,一切货物应许自由流通。

第一四九条 金融机构,应依法受国家之管理。

第一五0条 国家应普设平民金融机构,以救济失业。

第一五一条 国家对于侨居国外之国民,应扶助并保护其经济事业之发展。

第四节 社会安全

第一五二条 人民具有工作能力者,国家应予以适当之工作机会。

第一五三条 国家为改良劳工及农民之生活,增进其生产技能,应制定保护劳工及农民之法律,实施保护劳工及农民之政策。

妇女儿童从事劳动者,应按其年龄及身事体状态,予以特别之保护。

第一五四条 劳资双方应本协调合作原则,发展生产事业。劳资纠纷之调解与仲裁,以法律定之。

第一五五条 国家为谋社会福利,应实施社会保险制度。人民之老弱残废,无力生活5及受非常灾害者,国家应予以适当之扶助与救济。

第一五六条 国家为奠定民族坐存发展之基础,应保护母性,并实施妇女儿童福利政策。

第一五七条 国家为增进民族健康,应普遍推行卫生保健事业及公医制度。

第五节 教育文化

第一五八条 教育文化,应发展国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国民道德、健全体格、科学及生活智能。

第一五九条 国民受教育之机会一律平等。

第一六0条 六岁至十二岁之学龄儿童,一律受基本教育,免纳学费。其贫苦者,由政府供给书籍。

已逾学龄未受基本教育之国民,一律受补习教育,免纳学费,其书籍亦由政府供给。

第一六一条 各级政府应广设奖学金名额,以扶助学行俱优无力升学之学生。

第一六二条 全国公私立之教育文化机关,依法律受国家之监督。

第一六三条 国家应注重各地区教育之均衡发展,并推行社会教育,以提高一般国民之文化水准,边远及贫瘪地区之教育文化经费,由国库补助之。其重要之教育文化事业,得由中央办理或补助之。

第一**条 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百分之十五,在省不得少于预算总额百分之二十五,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百分之三十五。其依法设置之教有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以保障。

第一六五条 国家应保障教育、科学、艺术工作者之生活,并依国民经济之进展,随时提高其待遇。

第一六六条 国家应奖励科学之发明与创造,并保护有关历史文化艺术之古迹古物。

第一六七条 国家对于左列事业或个人予以奖励或补助:

一 国内私人经营之教育事业成绩仿良者;

二 侨居国外国民之教育事业成绩优良者;

三 于学术或技术有发明者;

四 从事教育久于其职而成绩优良者。

第六节 边疆地区

第一六八条 国家对于边疆地区各民族之地位,应予以合法之保障,并于其地方自治事业,特别予以扶植。

第一六九条 国家对于边疆地区各民族之教育、文化、交通、水利、卫生及其他经济、社会事业,应积极举办,并扶助其发展,对于土地使用,应依其气候,土壤性质,及人民生活习惯之所宜,予以保障及发展。

第十四章 宪法之施行及修改

第一七0条 本宪法所称之法律,谓经立法院通过,总统公布之法律。

第一七一条 法律与宪法抵触者无效。

法律与宪法有无抵触发生疑义时,由司法院解释之。

第一七二条 命令与宪法或法律抵触者无效。

第一七三条 宪法之解释,由司法院为之。

第一七四条 宪法之修改,应以左列程序之一为之:

一由国民大会代表总额五分之一之提议,三分之二之出席,及出席代表四分之三之决议,得修改之。

二由立法院立法委员四分之一之提议,四分之三之出席,及出席委员四分之三之决议,拟定宪法修正案,提请国民大会复决。此项宪法修正案,应于国民大会开会前半年公告之。

第一七五条 本宪法规定事项,有另定实施程序之必要者,以法律定之。

本宪法施行之准备程序,由制定宪法之国民大会议定之。

制宪国大代表出席情况

代表类别 法定人报到人

备注

数 数

770 735 由各省人民直选产生 437 406 由各职业团体选举产生 143 142 由政府遴选产生 220 216

190 0 共产党拒绝参加

0 39

民盟拒绝参加 区域选举

职业选举 特种选举

国民党 共产党

民盟(除民社80

党派代党)表

民社党 40

民社党脱离民盟单独参加,并仅用其

原有名额40

青年党 100 99

社会贤达 40 39 主要为无党派国民参议员 总计 2050 1701 到会率82.98%超过3/4 ======================== 资料来自维基

下载中华民国宪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华民国宪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华民国史读书笔记

    中华民国史读书笔记 U201514925 建筑1501 李初 听了中华民国史老师在课上的介绍,我在课下也自己接触了一些关于中华民国史的书籍,老师提到的很多书籍我并找不到资源,甚至查无此......

    中华民国红十字会法施行细则

    【法规名称】 中华民国红十字会法施行细则 【颁布部门】 【颁布时间】 1999-10-27 【效力属性】 已修正 【正文】 中华民国红十字会法施行细则 第 1 条本细则依中华民国红十......

    中华民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中华民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是孙中山先生及同盟会领导中国人民了推翻260多年满清统治,建立在中华大地上的,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的资本主义国家。它的......

    中华民国兵役制度略考

    中华民国的38年历史可分为北洋政府16年,国民政府22年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三种力量的兵役制度各不相同。 北洋政府时期,北洋军的兵源主要有三。 第一种是募兵制,主要招收青年农......

    中华民国99年元旦贺词

    中华民國99年元旦·馬英九总统祝詞改革·奮鬥·臺灣再起今天是中華民國99年開國紀念日。過去一年,我們經歷金融海嘯與「八八水災」的衝擊,經濟嚴重衰退,失業率急劇攀升,災區失去......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定稿)

    第6课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 设计:泗交初中闫立波 学习目标: 1、记住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建立,三民主义的内容、本课大事年表; 2、通过列表对比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加深对中......

    中华民国第十一任总统就职演说

    中华民国第十一任总统就职演说《为永续台湾奠基》 2004年 总统陈水扁 第十二任总统就职演说→ 2004年5月20日《来宾称谓略》中华民国各位友邦元首、使节及代表团、各位贵宾......

    纪念中华民国成立一百周年演讲词

    纪念中华民国成立一百週年演讲词 诸君,今天站在这里感慨万千! 诸君,今年是民国100周年, 无数先烈的热血铸造了中华民国100年不败!诸位同胞,文龙在此,向大家表示节日的问候!回首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