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寺庙经济的历史、现状及对策(5篇)

时间:2019-05-13 23:12: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藏寺庙经济的历史、现状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藏寺庙经济的历史、现状及对策》。

第一篇:西藏寺庙经济的历史、现状及对策

──关于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思考

摘要:寺庙经济研究是藏学研究的重点。文章通过对西藏寺庙经济历史、现状的研究,探讨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途径。深刻分析了寺庙经济活动,总结出了寺庙经济活动的生产型、流通型、消费型、传统型、综合型等五种发展模式和内接济的消费、内接济外辐射、内富裕外贫困三种运行模式。提出了寺庙经济所具有的两重性社会作用。强调寺庙经济要发展,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寺庙之间的关系、引导与自行发展关系、寺庙富裕与农牧民群众共同富裕的关系和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

西藏寺庙经济是以寺庙为主体,以僧尼为核心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总和。它的发展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寺庙僧尼的经济生活水平和藏传佛教自身的兴衰,同时也关系到信教群众生活、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寺庙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程度。调查和研究西藏寺庙经济的状况、社会作用和如何发展等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正确指导寺庙经济的发展,促进西藏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具有现实意义。笔者根据调查整理与思考,现就有关问题谈些粗浅认识,敬请指正。

一、旧西藏寺庙是三大领主之一,延缓了社会进步和发展

说到寺庙经济,人们会自然想到民主改革前的旧西藏,寺庙作为三大领主之一,在政治、行政和经济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西藏政治现象中最不寻常的是它的双重体系:每个俗官都有一个相应的僧官”,**喇嘛是三大领主的总代表,噶厦政府中的首席噶伦和各基巧的首席长官也都明确规定必须由僧官担任,每年春季举行法事活动时,拉萨市政直接受哲蚌寺喇嘛的管辖,宗教集团实际上控制了西藏社会。西藏的大寺庙都有自己的武装,在历史上经常卷入到权力斗争中去。许多世纪以来,教育也主要是寺庙承担的,在西藏宗教气氛强烈,似乎整个社会的活动都是围绕宗教而展开的。1952年,拉萨城镇人口为3.7万人,其中1.6万人是喇嘛。“寺庙作为一种社会实体,其拥有的绝对人数之多,在藏民中所占比例之高,世所罕见。”寺庙在经济上拥有雄厚的实力,其影响面涉及到农、牧、商、贷等诸多方面。西藏和平解放前,实有耕地约300万藏克(1克相当于1亩),寺庙占有39.5%。西藏寺院拥有牲畜最多,约为总数的40-50%。1959年拉萨三大寺(哲蚌、色拉、甘丹)共占有土地18435英亩,11万头牲畜和4万多农奴。一般情况下,寺庙所属的农奴要把收成的70%以上交给寺庙。寺庙不仅拥有庄园、牧场、农奴和手工业作坊,还从事商业贸易活动。寺庙参与贸易活动的程度可以从它们囤积货物的情况反映出来。如1959年定日县协格尔寺囤积的茶叶,足够该寺消费90年,这些茶叶实际上是该寺为其贸易活动而囤积的货品。放债和高利贷是寺庙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寺庙债务约占西藏放债总和的80%。据不完全统计,1950年**喇嘛自己的放债机构放债藏银303.9万两,年息10%。哲蚌寺放出高利贷粮食累达1亿6千万斤,银元1亿多元,债息收入占全部收入的25%。寺庙放债的利率,“借钱一般在30%;借粮的年息是‘借四克还五克’(25%)”。寺庙高利贷的利率“一般年息为30—50,小额的高达100—150%”。虽然寺庙收入很多,但各寺庙提供给普通喇嘛的食物等却是十分有限的。由于寺庙的喇嘛们经常从进香者那里得到大量布施,普通喇嘛实际上靠布施生活。如哲蚌寺一年的布施收入为藏银6200秤(1秤50两),粮食1100克(1克=28市斤)和酥油59500聂嘎(1聂嘎4市斤)。这些布施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农奴和牧民,当他们将自己劳动收获的大部分付给农奴主、政府之后,再将一部分产品贡献给寺庙,所剩下的连维持生存都极为困难,更不可能有进一步发展生产的资金。宗教活动开支浩大,入不敷出,不足部分由清廷和西藏地方政府补足。1795年呈报清廷的报告说:“布达拉宫每年除收实物外,各项收入折合银两约127000两,但每年支出为143600两,仅正月和二月念经办法事就需7900两,不足部分都由清廷补足。”扎什伦布寺每年收入“实物(本色)折色约合银66900两,计每年用度需74600余两。”贝尔援引《1917年西藏噶厦政府财务报告分析西藏的收入和支出》说:是年噶厦政府收入为72万英镑,布达拉宫收入为80万英镑,噶厦政府又从自身收入中拿出 27.4万英镑给布达拉宫。政府拿出收入(税收、放债和拥有庄园和牲畜等)的一部分给寺庙,这一现象也存在于基层行政。“一般估计,各宗(相当于县)政府送交寺庙作为宗教费用的实物,要占全宗全年收入的50—60%。”可以说寺庙既从自己的领地上征收财物,又从政府和朝香者那里聚敛了大量的财物,是西藏财富的最大拥有者和最大消费者,寺庙的宗教活动耗费了西藏有限物质财富的主要部分。在西藏不仅寺庙在从事宗教活动,行政机构最关注的也是宗教活动,寺庙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社会的经济。生产活动很大程度上是为寺庙的消费而进行的。这种寺庙经济与庄园农奴制度和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紧密结合,构成了西藏以宗教集团为核心的不可分割的“噶厦、贵族、寺庙”三位一体的社会结构。加上多如牛毛的乌拉差役和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寺庙经济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严重地影响着西藏经济活动的方式和发展轨迹,延缓了西藏社会前进和发展的步伐。

第二篇:西藏的寺庙与藏传佛教文化

西藏的寺庙与藏传佛教文化

2005-08-29

中国网 | 时间: 2005-08-29 | 文章来源: 网上独家

寺庙作为藏传佛教文化的载体,对中国西藏的政治、经济、教育、生活与习俗诸方面,均有深远的影响。通过寺庙,我们可以窥见到上千年来西藏浩瀚的典籍、辉煌的建筑,非凡的艺术成就和炯异的传统教育。大凡历史上著名的文人墨客、贤哲俊杰以及巧工能匠均几乎无一不是出自寺庙。即便到了21世纪的今天,有学者仍然认为“藏传佛教寺院的政治功能基本消失;其文化功能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弱化,但现在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资源依然存在;其经济功能有所示弱可仍有一定的存在价值或可发挥的市场空间”。故,如果抛开寺庙,我们对西藏历史、文化、社会的全面理解则无从谈起。

西藏寺庙最早建立于公元8世纪。约在公元779年,在吐蕃王赤松德赞亲自主持下,历时12个春秋,桑耶寺建设完工,这是藏传佛教史上的第一座具有真正意义的寺庙。桑耶寺的建立,显示了佛教势力的上升。由于赤松德赞贱民纵僧,引起了民众的广泛反感。赤松德赞去世后,佛教遭到了压制。至9世纪末,西藏历经百余年的战乱,民众强烈要求社会安定,恢复生产。旧体制的解体和新体制的建立,也需要建立新的统治秩序,佛教再度兴起。

1054年,从印度来西藏讲法的佛学大师阿底峡病逝。1076年,在古格王的主持下,托林寺举办了纪念阿底峡的“火龙年法会”,规模盛大,显示了佛教的复苏与中兴。会后,各地寺庙便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

藏传佛教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产生了不同的宗派,各宗派都建有自己的寺庙,如宁玛派先后于16世纪晚期在拉萨附近建立多吉扎寺,17世纪中期建敏珠林寺,两寺后来成为西藏宁玛派两个支系的发源地。噶丹派为藏传佛教后弘期产生的一个宗派,1054年建热振寺,并以此为基地形成噶丹派,后又建立了博多寺、怯喀寺、基布寺,并兼并了一些小寺庙,形成了辖区广阔的寺院集团,后因此宗派消失得早,保存下来的寺庙也不多,日喀则的纳塘寺可算代表之一。纳塘寺兴盛时有3000余名僧人,13间经堂。其印经院是藏区三大印经院中最早的一座,珍藏大量藏文印版和佛经手抄本,分别于1732年、1742年刻印完成的一套大藏经是西藏最早的刻版,《甘珠尔》据传则是格鲁派唯一正统的版本。

萨迦派是以昆氏家族为中心形成的,9世纪初,贡觉杰布脱离宁玛派,1073年在萨迦地方建萨迦寺,逐渐形成萨迦派。所谓“萨迦”藏语意为白色或无色,此寺建在白土山附近,故称“萨迦寺”。由于萨迦寺墙壁上涂满青、白、红三种颜色,又俗称“花教”。1449年建立的哲域结蔡寺是萨迦派晚期的重要讲经场所。噶举派俗称“白教”,分支众多,每个分支宗派也都有自己的寺庙。帕竹噶举1351年建立的泽当寺是格鲁派兴起前的著名大寺。1410年藏历二月初五日,宗喀巴主持建立的甘丹寺举行了开光典礼,于是,以宗喀巴为首的新宗派━━格鲁派形成,俗称“黄教”。1419年宗喀巴圆寂后,名徒济济,格鲁派势力更加壮大,建立了大量寺庙。绛央却杰于1415年建立哲蚌寺,全名“吉祥米聚十方尊胜洲”。哲蚌意为米聚,象征繁荣。1418年,绛央却杰赴明朝见永乐皇帝,用所获赏赐建立了色拉寺。色拉意为玫瑰,即“野玫瑰园寺”,正式名称为“色拉大乘洲”。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合称前藏三大寺。1447年,根敦朱巴在日喀则建立扎什伦布寺,意为“吉祥须弥”,此寺后为历代**所掌管。三大寺中,甘丹寺因宗喀巴亲自传播经典,奠定了显密二宗圆满的教法基础,成为格鲁派佛学研究中心。哲蚌寺因寺主扎希贝丹出身豪门,与帕竹政权关系密切,实际上成为格鲁派掌权机构。格鲁派另一重要人物根敦嘉措为格鲁派寺庙的发展及管理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死后,一个帕竹官宦人家的儿子索南嘉措被认定为转世灵童迎入哲蚌寺。格鲁派正式推行转世制度,从此有了**喇嘛的称号。索南嘉措追尊根敦朱巴、根敦嘉措为第一、第二世**喇嘛,他本人则为第三世**喇嘛。

1644年,清朝建立后,为巩固中央政府在藏区的统治,对藏传佛教,尤其是对格鲁派表示了极大的关注。顺治9年(1652年),五世**喇嘛及**喇嘛、固始汗受邀来京,仪式隆重,赏赐丰厚,并封**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坦喇**喇嘛”,明确其宗教领袖地位。1654年固始汗去世后,**喇嘛扩展政治势力,在宗教上确立了格鲁派的统治地位,寺庙达到3000余座。

藏传佛教寺庙建筑极具特色,宫殿塔寺合一,充分表现了政教合一的性质。一些著名的大寺,融合了藏族、汉族以及印度佛教建筑的风格,巍峨庄严,殿宇层叠,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表现了极高的工艺水准。西藏寺庙的建筑类型大致可分为平川式建筑和依山式建筑两大类,平川式建筑可以以大昭寺为代表,依山式建筑可以布达拉宫和拉萨三大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为典型。

在藏传佛教寺庙中,释迦牟尼殿供释迦牟尼佛,弥勒殿供弥勒佛,宗喀巴殿供宗喀巴佛。外有文珠菩萨,为释迦牟尼左助侍,专司“智慧”,常与司“理”的右助侍普贤并称。文殊菩萨顶结五髻,手持宝剑,表示智慧锐利。观音菩萨,特别是千手千眼观音,为表示大慈大悲之心,乃以千手护持众生,千眼观照人间。另有许多护法神。藏传佛教寺庙的法器极其繁杂,大致可分礼敬用器、称赞用器、供养用器、持验用器、护摩用器和劝导用器六种。

藏传佛教寺庙主要法事活动大体相同,只是因宗派之别及寺庙大小而存在少许差异。西藏的寺庙中,最主要的法事活动,是每年藏历1月3日━━25日的传召大会,规模宏大,内容繁多,影响很大,是西藏寺庙法会与节日之首。藏语称为“莫朗钦茂”。2月15日为传召小会。2月30日是“赛宝会”,届时各寺僧及贵族、官员等,手持各种宝贝珍玩在布达拉宫前展示表演,最后从小昭寺返回大昭寺。4月15日为“莎噶达瓦”节,纪念释迦牟尼诞辰与圆寂。6月15日至7月30日为哲蚌寺雪顿节,7月8日哲蚌寺还有“龙崩节”,允许广大僧俗群众前来大经堂朝拜第三、四世**喇嘛的灵塔。10月25日燃灯节,纪念宗喀巴成道。12月29日驱鬼节,各寺举行跳神活动,以布达拉宫最为盛大,以祈来年丰顺。

西藏寺庙中保存了大量的艺术品及珍贵的历史文物,寺庙内的雕塑、壁画和各类装饰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西藏各大寺庙还保存着大量的经书以及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医学、天文历算等方面的典籍。一座寺庙就是一座藏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博物馆,体现了藏族文化的精髓。

西藏寺庙历史悠久,历尽桑沧,自然灾害如雷电、地震等以及历史上的多次战乱都对寺庙造成了一定的危害。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国家十分重视对西藏寺庙的保护工作。国家先后将布达拉宫、大昭寺等一大批寺庙列为全国或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10年来,国家拨款两亿多元人民币,本着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基本原则,维修了布达拉宫、扎什伦布寺、大昭寺、桑耶寺等重点文物建筑,修复了寺庙里的壁画、雕塑,使这些古老的文化遗产重放异彩。现在西藏共有1400多座寺庙,各个宗派的重要节日均已恢复。(班班多杰)

作者简介:

班班多杰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中央民族大学藏学院院长

第三篇:西藏历史概述

西藏历史概述

来源: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公元前,居住在这里的藏族先民就与生活在中原的汉族有着联系。以后,经过漫长的岁月,西藏高原上分散的众多部落逐渐统一,成为现在的藏族。

吐蕃王朝 公元七世纪初,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唐朝(618-907年)建立起强大的统一政权,结束了中原地区三百多年的混乱分裂局面。与此同时,藏族的民族英雄松赞干布兼并十余个部落和部族,在西藏高原实现统一,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定都逻娑(今拉萨)。松赞干布在位期间,锐意修好唐廷,吸取唐朝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政治文化 成果。他曾两次派遣大臣赴唐廷求婚,于公元641年迎娶了唐太宗的宗女文成公主。松赞干布还从唐朝引入造酒、碾磨、纸墨等生产技术,遣贵族子弟到长安(今西安)学习诗书,聘汉族文人入蕃代典表疏,与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 等方面保持了极为友好的关系。唐高宗封松赞干布为“附马都尉”、“西海郡 王”,后又晋封为“宾王”。松赞干布奠定了吐蕃与唐朝二百余年频繁往来的“甥舅亲谊”。

公元710年,唐金城公主携带绣花锦缎数万匹,工技书箱多种和一应使用器物入蕃,嫁吐 蕃王赤德祖赞。金城公主入蕃后曾资助于田(今新疆境内)等地佛教僧人入蕃建 寺译经,并向唐朝求得《毛诗》、《礼记》、《左传》、《文选》等典籍。公元821年,吐蕃王赤热巴巾三次派员到长安请求会盟。唐穆宗命宰相等官员与吐蕃会盟官员在长安西郊举行了隆重的会盟仪式。次年,唐朝派刘元鼎等人 到吐蕃寻盟,与吐蕃僧相钵阐布和大相尚绮心儿等人结盟于拉萨东郊。此次会盟 时在唐长庆元年(822年)和二年(823年),史称“长庆会盟”。会盟双方重申 了历史上“和同为一家”的甥舅亲谊,商议今后“社稷如一”。记载这次会盟内 容的石刻“唐蕃会盟碑”共有三块,其中一块立于拉萨大昭寺前。

西藏地区的分裂割据

公元842年,吐蕃王朝因王室内讧和部族之间、边将之间的混战而分裂瓦解,出现众多互不统属的地方势力。它们各占一方,互相征伐,战争连绵持续了四百余年。十三世纪中叶西藏统一于中国 十三世纪初,蒙古族领袖成吉思汗在中国北部 建立蒙古汗国。1247年,萨迦派高僧班智达·贡嘎坚赞同蒙古汗国皇子阔端在 凉州(今甘肃武威)议定了西藏诸部归顺蒙古汗国和接受所规定的地方行政制度 的内容;萨迦地方政权建立。1271年,蒙古汗政权定国号为元,并于1279年统 一全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政权,西藏成为中国元朝中央政府直接治理下的一 个行政区域。1260年,元朝皇帝忽必烈(1215-1294年)即蒙古汗王位后,封贡嘎坚赞的侄子、萨迦派法王八思巴为国师。1264年,忽必烈设释教总制院,命八思巴以国师身份兼领院事。在总制院(后改宣政院)下,设有“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负责处理和管辖现今西藏大部分地区的军政事务。宣慰使司下面辖有管理民政的万户府、千户所。1265年,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大宝法王、帝师,并通过八思巴举荐,任命了总管西藏事务的行政长官和13个万户府的万户长。1268年、1287年和1334年,元朝中央曾三次派官员在西藏清查户口,还在西藏地区设立了15个驿站,联成通往大都(今北京)的交通线,推行并确立了西藏地方的“乌拉”(意为徭役、差役)制度。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自十三世纪中叶西藏地区正式归入元朝版图后,中国虽然经历了几代王朝的兴替,多次更换中央政权,但西藏一直处于中央政? 府的管辖之下。十四世纪中叶,萨迦地方政权逐渐衰落。

1354年,以降曲坚赞为首的帕竹噶举派成为西藏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者,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帕竹地方政权。在西藏帕竹时期,元中央政府承认了这一事实,封降曲坚赞为大司徒。1368年明朝建立后,采取了普遍封赐的政策,对具有政治实力的地方诸教派首领均赐加以“王”、“法王”、“灌顶国师”等名号;王位的继承必须经皇帝批准,遣使册封。这时,**喇嘛和**喇嘛两大**系统所属的格鲁派兴起,三世**喇嘛索南嘉措向明廷入贡,获得明朝中央封赐的“朵儿只唱”名号。明朝中央对西藏地方的治理,沿袭了元朝的办法,先后设置乌思藏、朵甘两个 “卫指挥使司”和“俄力思军民元帅府”,分别管理前后藏、昌都和阿里地区的军政事务。其间,帕竹地方政权在西藏部分地区建立了宗本制度,所任各宗的行政首脑,明朝皆授以官职,使其既为宗本(相当于县长)又为中央命官。

1644年清朝取代明朝,对西藏的治理更加严密,使中央政府在西藏行使主 权管辖的施政进一步制度化、法律化。清顺治皇帝数次邀请五世**进京,1652年,五世**进京入见。1653年,顺治皇帝颁赐金册、金印,敕封五世**,正式确定了**喇嘛的封号。1713年,康熙皇帝册封五世**罗桑益西为“**额尔德尼”,正式确定了**喇嘛的名号。自此,**喇嘛在拉萨统治西藏的大部分地区,**额尔德尼在日喀则统治西藏的另一部分地区。

1727年,清朝设立驻藏大臣,代表中央监督西藏地方行政;西藏与四川、云南、青海的区界,就是于此时派员正式勘定的。1721年,清朝中央政府在西藏建立噶伦制度;1750年,再次调整管理西藏的行政体制,废除郡王制度,建立西藏地方政府(即“噶厦”),规定了驻藏大臣与**喇嘛共同掌握西藏事务的体制。1793年,清朝政府就驻藏大臣的职权、**与**及其他大**转世、边界军事防务、对外交涉、财政税收、货币铸造与管理,以及寺院的供养和管理等,颁 布了著名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共二十九条。此后一百余年,二十九条章 程确定的基本原则一直是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的规范。

1911年,中国爆发辛亥革命,建立了合汉、满、蒙、回、藏等民族为一体 的共和国——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一如元、明、清三朝,实行对西藏地方的治 理。1912年中央政府设蒙藏事务局(1914年改称蒙藏院),主管西藏地方事务,并任命了中央驻藏办事长官。南京国民政府于1927年成立,1929年设立蒙藏 委员会,主管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行政事宜。1940年,国民政府在拉 萨设立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作为中央政府在西藏的常设机构。西藏地方政 府多次选派官员参加国民代表大会。中华民国期间,外患不已,内乱频仍,中央政府孱弱,而**喇嘛、**额尔德尼继续接受中央政府册封,获得在西藏地方的政治、宗教上的合法地位。现在的十四世**喇嘛拉木登珠的任职,就是经由国民政府主席颁令批准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央人民政府根据西藏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决定采取和平解放的方针。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就西藏和平解放的一系列问题达成协议,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十七条协议”的主要内容是:一方面,中央政府要求西藏地方政府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巩固国防,坚决驱逐帝国主义势力;西藏地区一切涉外事务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处理;藏军逐步改编为人民解放军。另一方面,中央人民政府对西藏现行制度及**喇嘛的固有地位及职权不予变更;尊重西藏人民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自由得到保护,西藏的社会改革,采取与西藏领导人员协商解决,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等。**喇嘛和**额尔德尼分别致电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表示拥护“十七条协议”,决心维护祖国主权的统 一;西藏各阶层僧俗人士和各地藏族领袖也表示坚决支持。从此,西藏历史翻 开了新的一页。

1954年,**喇嘛、**额尔德尼联袂赴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这次会议上,**喇嘛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额尔德尼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56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喇嘛就任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 会主任委员。1959年3月,西藏地方政府多数噶伦和上层反动集团全面发动了旨在分裂祖国、维护封建农奴制、反对民主改革的武装叛乱。中央人民政府命令驻西藏的人民解放军坚决平息了叛乱。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于同年3月28日发布命令,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职权。与此同时,中央人民政府顺应西藏人民的意愿,在西藏进行了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和奴隶翻身解放,不再被作为农奴主的个人财产加以买卖、转让、交换、抵债,不再被农奴主强迫劳动,从此获得了人身自由,成为新社会的主人。又经过几年的稳定发展,1965年9月正式成立了西藏自治区。

第四篇:西藏农村电力普遍服务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农村电力普遍服务是基础设施领域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它对西藏农村经济、生态环境、社会生活及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西藏农村生活用电的现状,农村电力普遍服务的难点,并提出了解决西藏农村电力普遍服务的对策建议。

一、西藏农村电力普遍服务的意义

十五期间,西藏电力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大大缓解了对经济建设和发展的瓶颈制约。目前,全区总装机容量达50万千瓦,年发电量14亿千瓦时。尽管如此,当前的电力仍然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西藏自治区总人口277万人中83%的人口居住在农村,2005年还有100多万农牧民没有用上电。2007年,西藏乡镇通电率为69.02%,村通电率为54%,户通电率为62.98%。人均装机容量和人均年用电量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和1/4。

电力普遍服务是基础设施领域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其基本含义是国家为了维护全体公民的基本权益,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可以普遍接受的价格提供和满足全社会公民的基本生活用电需要。电力普遍服务让边远的贫困农牧民以可以承受的电价享受电力服务,能够使西藏有效减少贫困,促进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地区间差距。尽管由于历史社会经济等客观条件制约,全面实现西藏农村电力普遍服务的目标还存在一定难度,但保证每位农牧民获得基本的生活用电权利,是满足西藏农牧民生活需求、保证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维护民族团结稳定的重要措施。

农村电力普遍服务对构建西藏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和谐社会目标具有基层性作用。西藏地区的农村供电与城市供电有很大差异,农村人口居住分散,负荷密度低,用电量小;农网供电线路长,放射性供电网络比重大。农网供电质量差、农村用电水平低是西藏农村用电的突出问题。大力发展农村电力,尽快解决无电农牧区的用电问题,提高农村供电质量和用电水平,对于改善西藏生态环境及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西藏具有重要作用。

电力工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它对统筹城乡、协调区域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及其生活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村电力设施的完善和发展是实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战略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此外,电力为农产品加工、农村产业升级和接受外界先进的市场观念提供了便利。

电力普遍服务所体现的公平、普遍、关怀等原则,是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这也是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西藏的能源和农村通电状况

(一)西藏的能源与电力现状西藏能源资源主要有水力、地热、太阳能、风力、林木和畜粪等。2005年西藏各类电站总装机容量近50亿kW,年发电量超过12亿kWh,全区有各类电站520余座,装机总容量近50万千瓦。其中,水电43万千瓦,燃油火电3.46万千瓦,地热2.4万千瓦,光伏发电7800千瓦。

西藏电网由西藏中部电网(拉萨、山南、日喀则、林芝和那曲)、昌都和狮泉河三个部分组成。主电网内共有电站19座,装机总容量为329,8MW。有110kV变电站15座,变电容量55.1万kVA,110kV线路23回,长1640km。35kV变电站71座,变电容量37.4万kVA,35kV线路75条,长1542km。主电网覆盖30个县(区)供电人口约122万,占总人口的44%。七地市中,除拉萨、山南、日喀则、那曲四地市联网形成藏中电网以外,其他三个区均为独立小网,藏中电网最高电压等级为110kV,其他地区最高电压等级为35kV。

(二)西藏的农村通电情况西藏自治区包括7个地区(市)和73个县(市区),全区共有683个乡(镇)、5931个村、54.31万户。2005年全区乡(镇)通电率为71%、自然村通电率为41%、户通电率为59.64%(见表1),全区还有22万多户100多万农牧民没用上电。

三、西藏农村电力普遍服务的难点

(一)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机制是实现西藏农村电力普遍服务的主要难点在计划经济年代,电力工业部(包括水利电力部等)主管全国的电力工业,实行全国性的统收、统支,东南沿海各省(市、自治区)电价高,收入也高,而中西部地区各省(市、自治区)相对电价低收入也低,早就形成了全国性的交叉补贴,特别是像西藏地区的电力,电力成本高于电价,西藏电力完全依靠中央政府和电力工业部扶持下建设起来的。其次,在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居民生活用电价高于其他各类用价。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减轻居民电费负担,在实行各种加价和收费时,均照顾居民生活用电,结果致使目前居民生活电价比商业和工业用电价格低了许多。尤其是为了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户生活用电及农业生产用电价格一直保持不变。因而,中国电价结构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状况:商业和工业用电价格高于居民用电价格,商业用电价格又高于工业用电价格,在我国存在非常严重的商业用户对居民用户的交叉补贴。

在政企合一的条件下,电力普遍服务一直作为一种社会义务赋予国家电力公司这个垄断企业,并通过企业内部交叉补贴的方式(即用高利润部门或业务来补偿亏损性部门或业务)提供电力普遍服务义务所需要的资金。2002年,厂网分开以后,电力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策略与普遍服务的基本原则发生了冲突,电力普遍服务问题逐步显露出来,并开始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但至今,普遍服务机制一直缺乏明确的法律框架,确切地讲,既没有从法律上规定垄断企业必须承担这些社会负担,也没有明确规定交叉补贴机制的法律地位。现在仍然依靠传统的交叉补贴的方式来解决无电村、户的用电问题,由低成本地区补贴高成本地区,不同以往的是主要的承担者不仅包括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还有遍布全国的供电公司,有时往往后者承担着主要的部分。西藏的情况比较特殊,由于电力装机总量小,建设与运营成本高,电力企业效益差,西藏电力现在还很难做到自我发展,其建设的资金主要依靠中央投资。十五期间,中央对西藏电力投资约50亿元,十一五要落实185亿的电力建设资金,困难非常大。#p#分页标题#e#

(二)西藏地区农村无电用户基数大、分布广泛;农村电网比较落后,农村电力普遍服务的任务还很艰巨 2005年西藏22万多无电户分布在近3500个自然村,无电人口超过100万,无电人口地区分布广泛,地理状况复杂,这给解决当地农牧民的用电问题带来了相当的难度,其解决办法注定与其他省(自治区)有不同之处,其任务更加艰巨。

西藏农村电网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第一、电网结构薄弱,难以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和正常供电,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电网结构薄弱的具体表现:一是电网结构呈放射状,抵御事故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二是电源结构不合理,骨干电源单一,电厂事故直接

危及电网安全;三是设备老旧,技术装备落后,故障率高;四是外力破坏和自然灾害频繁。以昌都地区为例,截至2005年底全地区共有各类电站146座,发电装机容量为100.8MW。目前除昌都镇附近的几个电站联网外,其余各县小水电站均孤立供电。昌都镇电网现有水电站3座,装机容量72.2MW;110kV变电站1座,35kV变电所6座,35Kv变电容量14300kVA,35kV线路总长77km。由于电网覆盖面小,已经影响到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第二、供电能力和可靠性差。由于缺乏资金来源,西藏城网建设和改造欠账很多,造成供电能力不足,供电可靠性差、线损高、电压质量低,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以西藏藏中地区为例,目前藏中电网以110kV为主网架,网架结构为放射型,电源间的联系薄弱,除羊西线、城西线为同杆架设双回线外,其余联络线均为单回线,不符合N-1安全稳定原则,而且,110kV联络线沿线的地理环境较差,故障率较高。这些都严重影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第三、西藏电力建设运营成本高,效益差,电力企业缺乏自我投资能力。

四、西藏农村电力普遍服务的对策分析

(一)设定和规划合理的普遍服务目标 西藏农村电力普遍服务能够达到什么程度,如何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这些都需要根据实际的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资源状况进行研究,提出科学的设计和规划。由于西藏无电人口基数大,分布广泛,自然资源复杂,客观上要求因地、因时制宜,制定合理的目标,采取多种方式分阶段地解决无电农户的用电问题。

(二)建立电力普遍服务的机制 建立农村电力普遍服务机制应该明确目标、对象、主体、资金的渠道和补偿办法。

电力普遍服务有两个基本目标:第一是用上电;第二是用得起电。当前西藏农村电力普遍服务的主要目标应该定为前者。与此相关,服务对象为:偏远乡村、人口稀少、经济贫困落后的无电农牧民。随着经济发展、当地用电条件的改善,再以第二个目标为主。

主体分为: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责任主体:电力普遍服务是社会公共政策在电力服务方面的具体体现,中央和地方政府理所应当承担普遍服务的责任,中央政府是主要的责任主体。目前,电网企业、供电公司承担着我国电力普遍服务的义务,自然,它们应该是实施主体的主要成员,但不仅限于此。在解决无电户用电的选择途径中,可再生能源发电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尤其对西藏更加重要。所以,其他电力企业也可以成为实施主体之一。资金来源。电力普遍服务的公平性特点要求电力企业按照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普遍服务基金。除此之外,对于西藏农村电力普遍服务的资金渠道还可以采取以下办法:第一、政府分阶段无偿援助性投资;第二、十一五规划中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送电到村和绿色能源县工程》资金适当给西藏倾斜和支持;第三、利用国家扶贫基金和国际机构支持获取资金;第四、西藏自治区政府向银行贷款、国家逐年转移支付还本、用户逐年还息;第五、鼓励企业投资西藏能源建设,国家通过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给予企业补贴和支持。如,采用类似于风电特许权机制,相比于在内地投资要求企业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风险意识,这种机制有可能起到积极地带动可再生能源行业发展的作用。

补偿办法。通过交叉补贴的方式难以保证电力普遍服务的目标顺利实现。由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承担电力普遍服务的资金和义务有失公平,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形成不利影响。电网公司同时承担国有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电力普遍服务的义务,这就难以分清经营成本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成本界限,从而影响电力普遍服务目标的完成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对电网公司不利,对要求服务公众也不负责。正因如此,调查分析农村各地区电力普遍服务的成本就成为建立补偿办法的关键环节。在此基础上,可采取招标形式,选择实施主体。

(三)延伸主网与发挥可再生能源优势相结合西藏地区幅员辽阔,地广人稀,单靠大电网延伸的方式解决无电人口的通电问题既不经济,也不科学。西藏高原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

样,因此在西藏农村能源和电力建设中,要注意结合实际,优化小水电、太阳能、风能、沼气和生物质能等组合发展模式。

长期以来,西藏地区的农牧民生活用能依靠薪柴、薪草、畜粪和草皮等的方式至今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大量自然资源被不合理地消耗,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西藏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近些年来西藏的生态环境有恶化的趋势,具体表现在:草地生态系统日趋恶化,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森林的生态调节能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西藏生态环境脆弱,治理难度大,一旦遭受破坏,恢复将要付出更大代价。西藏缺乏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同时由于地理条件限制,运输成本高昂;西藏是全国水能、地热和太阳能蕴藏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因此,我们认为解决西藏农村农牧民用电与生态环境矛盾的唯一出路就是发挥该区的资源优势,加快现代化能源建设速度,特别是加快水电资源、太阳能、地热、风电的开发利用步伐,以现代能源代替传统能源,努力提高电力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发电在整个能源中的比例,逐步推动农村电气化水平。这样才能最终解决西藏农村无电户用电问题,寻求一条社会效果、经济效果和生态环境相互协调促进的可行出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藏农村能源建设以推广太阳能利用为主,相继实施了阳光计划、科学之光、阿里地区光电计划以及送电到乡工程(见表2),解决了部分农牧民的用电问题。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无重大工业污染,空气纯净,日照充分,太阳能资源得天独厚。西藏近年来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实施太阳能专项计划,已建成大小400多座太阳能光伏电站,总容量近9000kW,装机总容量居中国第一。#p#分页标题#e#

从2005年西藏农村的照明情况看,51.2%的乡镇、30.2%的自然村和28.4%的农户在利用太阳能、小水电、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解决用电问题,由此可见,除延伸电网外,通过充分利用当地可再生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解决西藏无电户用电问题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第五篇:乡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特色产业发展对策

乡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重点特色产业发展对策一、七户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七户乡地处奇台县东南山区,与木垒接壤,距县城65公里,是距离县城最远的乡镇,也是典型的上山乡镇。全乡地域总面积27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8万亩,乡政府下辖5个村民委员会,46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8092人,主要以汉、回民族为主,少数民族占全乡总人口的10%左右。

由于七户乡地处上山丘陵区,全乡9.8万亩耕地中旱地占80%,种植业主要以大宗作物小麦、大麦为主,畜牧业以传统畜牧业发展为主,林果业发展步伐较慢。2009年全乡经济总收入1.6亿元,同比增长19%,实现农民人均收入6340元,较上年增加了624元,人均收入中来自种植业占36.6%,畜牧业占到36.6%,二三产业劳务创收占到26%。当前,乡域内交通事业、文化事业、卫生条件等涉及民生方面的社会事业有了明显改善。

二、当前七户乡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现状分析

(一)当前七户乡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

当前在全国各省区对口支援新疆加快发展大前提下,奇台县面临大发展的强势机遇,我乡做为山区乡镇,经过多年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发展基础,同时也具备经济自身发展的优势。一是地缘优势独特。上山区特有的水、土、光、热资源,为我乡确定发展“四特”产业:特色种植(土豆、小杂粮种植、旱地打瓜、旱地油葵、野菜种植等),特色养殖(土鸡、麝鼠、蜜蜂、育肥牛羊等),特色林果(黑加仑、沙棘、鲜食杏、仁用杏等),特色加工(山野菜加工、小杂粮加工、“一棵树”粉条加工、蜂产品加工)、设施农业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有了一定规模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今后发展“四特”产业奠定了发展基础。二是资源优势丰富。丰富的矿石资源,吸引大唐鼎旺、玖顺矿业和屯河水泥等公司前来投资开发,矿产业的纵深发展稳步推进,为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运输产业和集镇相关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优越的生态条件形成了神秘的一棵树、深隧的蟒洞、清幽的石峡及壮观的东塘水库等独特的天山北麓自然景观,且与江布拉克旅游区、汪家口水库毗邻,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潜力大。三是政策优势。近年来国家对“三农”的投入和即将实行对口支援新疆大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为及时把握政策机遇,加大项目跑办力度,促进乡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策支撑机遇。

(二)当前七户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分析

1、大农业内部结构单一,调整步伐缓慢。

七户乡地处上山丘陵区,旱地多,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空间小,农用机械化程度利用率低,畜牧业比重占到大农业内部结构的40%,传统养殖业向现代畜牧业迈进步伐慢,林果业发展刚刚起步。2009年,大农业产值占比重70%以上,二三产业产值只占到12%,农业生产方式单一,效益低是制约大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一是受地理位置影响。居民村庄依坡而建,分散凌乱是村庄的集中表现。同时,由于收入水平低,大多数民房修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房屋破旧不堪,村容村貌不整齐也不整洁。农村道路建设步伐慢,阻碍了新农村建设步伐。二是农田水利建设设施落后。全乡90%的渠道及配套设施老化,水资源利用率较低。三是农田标准化程度低,山旱地丘陵地零散,无法统一集中种植,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四是人畜饮水安全无保障,自来水工程管道老化,无水质净化处理设施,春季吃的是泥巴水,对农牧民的健康影响极重。同时,由于管道破旧狭小,也不能满足正常的用水需求。

3、农牧民思想观念陈旧,发展意识不浓。

七户乡地处上山乡,近年来由于地理位置较偏,农户家中的子女想方设法离开本地,留在本地的多数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这部分群众多年来习惯于山区生活,只求温饱,不求发展,农牧民的思想与其它乡镇相比至少落后5到10年。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的意识不强,靠天吃饭的日子过惯了,加上地理条件差,发展上信心不足。二是投入相对不足,由于人均收入低,农民用于发展生产上的资金不足,大钱没有,小钱舍不得投入,留下养老钱是普遍现象。三是对科技信息,新生事物的能力需求低,发展现代农业的新的技术农民接受

程度低,效果不明显。四是对市场经济认识不够,不敢发展。绝大多数农牧民对市场经济认识不够,对市场需求把握不准,害怕失败,怕担风险,停留在观望别人的层面。

4、基层组织建设及党员干部队伍作用发挥不充分。

主要表现在:个别村组干部和党员在思想上淡化,等同于一般群众,只强调客观因素,缺乏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本领,心思没有完全放在发展经济上,只求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同时,由于村干部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市场经济意识和强烈的发展意识,不知道也不去探讨如何从本村经济的发展实际出发,去寻找发展路子。带头创业、带动创业能力低,个别干部作风不实,不愿深入群众,工作漂浮,上级安排了才干,不安排就不主动干,作风不实混日子,个别干部办事不公,只为自己谋利益谋好处,对群众的事漠不关心。

5、基层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制约农业发展。

主要表现在:一是乡涉农站所单位小、人员少,工作人员知识层次低,服务意识不强,尤其是农科、畜牧部门技术人员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引用。二是农民技术员、乡土人才缺乏,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水平低,影响了农业发展,尤其是农村缺少懂专业的技术人才和村组干部中缺少懂市场、会经营、能管理的人才。

6、社会事业发展缓慢。

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水平下滑。七户乡是奇台县教育事业的发源地,近年来,教育教学水平、教师队伍素质较上个世纪呈下滑趋势。二是卫生基础设施落后。尤其是在重大疾病住院治疗方面满足不了群众的就医需求,村级卫生室医疗条件更低。三是文化生活贫乏。文化体育活动阵地破旧,设施短缺,群众性文体活动形式单一,活动少。四是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农村养老保险、老年人、残疾人、五保户救助由于资金不足,影响了社会事业发展步伐。

三、加快七户乡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思路及措施

七户乡党委、政府立足乡情,按照“五三五”长期发展思路:即突出五大重点: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加工、特色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三大开发:“一棵树”品牌、石灰石资源、旱作农业,实现五大突破:人均收入、劳动力转移、二三产业、招商引资项目、集体经济积累),使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牧业发展得到提升,二三产业与劳动力转移步伐进一步加快,加大项目引进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坚决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2010年着力抓好农业农村9项重点工作:结构优化和规模化种植;现代畜牧业;高效节水及设施农业;特色林果;特色加工;全民创业就业;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农村基础设施及农民新居建设;旅游开发。

(一)立足地缘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一是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充分依托旱地多的优势,重点围绕土豆种植,旱地红花、打瓜、豆类的发展来调结构。在这方面乡党委、政府已经做了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今后要继续坚持把土豆种植、小杂粮、红花产业作为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实现农民增收。二是增强畜牧业的主导地位。重点扶持生猪养殖、牛羊育肥,尤其是发挥好山区地域广、基础好的优势,大力实施发展土鸡养殖和蜜蜂养殖为主的特色养殖业,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水平,实现以特色养殖为农民主要增收点的现代畜牧业发展之路。三是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七户乡1.5万亩退耕还林面积,9个示范园,主要栽植杏树、果树、沙棘、黑加仑等品种。但是,由于缺乏管理,农民对发展林果业认识不足,效益较低。今后要以平顶村十组陈寿示范户为典型,大力实施果园更新改造,重点推广仁用杏、鲜食杏、黑加仑、沙棘为主的林果业发展。四是发展特色加工业,充分发挥七户乡土豆粉条加工、山野菜加工、小杂粮加工、蜂产品加工的优势,规范四个加工业合作社运作模式,提高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不断扩大规模,以“一棵树”品牌为主打方向,着力打造“一棵树”土豆粉条、土鸡蛋、土鸡、山野菜、小杂粮、蜂产品等有机、绿色产品的品牌。

(二)以项目为依托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村组道路建设。七户乡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重点是道路建

设,路通则经济兴,重要农村公路的畅通将会为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今后要重点解决东塘村、屯庄梁村、平顶村一、二、三、四组、矿山、一棵树旅游区、二道沟旅游区道路建设,为促进经济长足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加速电网改造工程。总投资上千万元的西部电网改造,30公里高低压线路改造工程争取在2010年完成,35KV变电站建设在2010年实施。三是人畜饮水工程。争取开垦河大型人畜饮水改造工程早日进入实施阶段,解决上万人的自来水安全工程。四是借助大项目积极推进开垦河水库及下游渠道改造四期项目的动工实施。五是以基层卫生院、学校、文化阵地、基层组织建设等社会事业项目为重点,着力改善设计民生的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六是加大抗震安居、农村户用沼气为主的村容村貌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七是加速农村信息化建设,使农牧民能够快速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推进农业先进使用技术的推广引用。

(三)加强以村党总支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夯实党的基层组织。

按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大力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一是要加强培训教育,全面提高素质。要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目标,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机制,加强对各级组织党员干部的理论、法律、实用技术的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注重培养,创新农村干部任用机制。采取大学生重点培养,农村党员“双培”工程,优秀机关干部到村挂职等方式,不断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培养一批安心基层、乐于奉献、文化水平高、思想解放的干部,使他们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三是全面推行目标责任制和承诺制,推行重点工作考核制,加强村务管理,实现财务公开,依法、民主管理财务。四是不断探索壮大集体经济发展之路,解决无钱办事的老大难问题,提高村党总支的威信和号召力。五是切实转变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听民声民意、解民困民难,为群众排忧解难,稳民心、树政风,带动经济发展。

(四)加大农牧民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素质。

一是要加强农民思想培训。重点采取农业实用技术讲座,尤其是

把山区群众带到先进发达地区观摩学习,让山区农牧民开拓眼界,不断推动农民思想解放,观念转变。二是要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用技术、一户一技、一人一技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生产技术和致富能力。三是要加强农民诚信教育,法制观念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引导和培育新型农民。

下载西藏寺庙经济的历史、现状及对策(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藏寺庙经济的历史、现状及对策(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经济欠发达县区城镇交通秩序现状及对策5篇

    经济欠发达县区城镇交通秩序现状及对策 2011-09-01 12:10:49 浏览次数:162 我要收藏 ——国家级贫困县台前县交通管理工作调研 台前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一城两区”是我县政治......

    浅析宁波市城区发展楼宇经济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宁波市城区发展楼宇经济的现状及对策 “楼宇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是以城市商务写字楼为载体,通过开发、出租楼宇引进各种企业,从而培植税源,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近......

    大学生自主管理的历史、现状及对策(精选5篇)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大学生自主管理的历史、现状及对策 作者:文 隽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3期 【摘 要】文章阐述了大学生自主管理的历史发展及重要性,介绍了国......

    西藏抗英历史

    编者按:19世纪后半叶,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进行了新一轮的殖民扩张,频频发动战争。当时的清朝中央政府已陷入了不可挽回的衰败境地,对我国的西南西北地区许多地方......

    和平解放西藏历史

    摘要:本文以“西藏人民热切要求解放”、“战袍未脱又出征”、“和平努力遭阻挠”、“以战促和”、“迎送和谈代表”、“和平进军,挺进边防”六部分记述1950年至1952年西藏和平......

    浅谈城市管理现状及对策(范文模版)

    浅谈恩平市市容市貌管理现状及对策 【内容提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市容市貌管理工作日益显得重要,市容市貌管理是一项任务繁重、涉及面广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城市形象的一......

    腐败现状及对策

    浅议我国腐败问题现状及对策 摘要:自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政府就十分重视官员腐败与反腐败问题,采取有力措施预防、打击腐败分子和腐败行为,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改革开放以来,对......

    作文现状及对策[本站推荐]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横山中心小学罗兴荣 一、问题的提出及现状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阵地,也是广大语文教师的一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