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域旅游设施建设五大提升路径(上)(xiexiebang推荐)
全域旅游设施建设五大提升路径(上)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绿维文旅深耕全域旅游方法论和技术工具研究,率先提出全域旅游“325”的架构,指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网的重要性。林峰博士认为,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游客对旅游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旅游提档升级对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旅游交通网络、夜间娱乐环境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在服务游客的同时,也可以承载更多功能。绿维规划设计的泾源县泾华路二十公里生态长廊以及黄果树度假小镇的苗头宴舞项目,作为旅游设施,很好的承担了一部分休闲产品功能,是旅游设施提升的典范。
图片来自网络
绿维解读全域旅游设施概念及体系架构
旅游基础设施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从服务属性层面比较:旅游基础设施是指为旅游者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旅游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旅游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经济组织为满足游客的共同需求,而提供的不以盈利为目的、具有明显公共性、基础性的旅游产品与服务的统称,是提供社会性结构的设施。
旅游基础设施具有功能复合性、设施景观化、服务多群体、承载弹性化的特征,包括能源供应系统、供水排水系统、交通运输系统、邮电通讯系统、环保环卫系统、防卫防灾安全系统六大体系。
旅游基础设施体系架构
旅游公共服务以增强游客体验感、满足游客公共需求为核心;以整合资源、配置产业要素平衡、突破薄弱环节为导向,以旅游产业发展及旅游目的地的快速打造,以及全域旅游的夯实发展为目标。其体系架构包括硬件服务设施(公共服务中心、交通服务设施、医疗保障设施等)与软件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安全服务、行政管理)两大类。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架构
全域旅游设施建设五大提升路径之旅游交通体系、夜间娱乐设施
绿维文旅通过对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要点进行解读,基于全域旅游发展的新需求,结合绿维多年实践,从旅游交通体系、夜间娱乐设施、卫生设施体系、信息化设施建设体系、旅游公共服务中心等五方面总结提出全域旅游设施建设的五大提升路径。本
文重点从旅游交通体系和夜间娱乐设施两方面分析,指出旅游设施也可以承担一部分休闲产品功能。
图片来自网络
旅游交通体系——道路+节点构成收益结构
旅游交通体系有“大交通”与“小交通”之分。“大交通”指“铁路旅游、公路旅游、水上旅游、低空飞行旅游、交通文化旅游”等旅游与交通的创新结合模式。而“小交通”不是交通的问题,是交通设施、交通方式,或称为“行”和“游览”之间的结合模式问题。
“小交通”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用现代交通形成收益结构,如索道、低空旅游等,都是高收益性交通形成的旅游观光创新模式;
二是传统游憩型,指传统生活中形成的交通方式与游憩方式相结合构建的创新型游乐模式,如雪橇、马车、骑马、牛拉车、狗拉车、滑杆、轿子等;
三是时尚交通方式构建的游憩交通方式,指具有游乐化特征的交通运输与观赏游憩一体化的产品,如三人自行车、观光小火车、单轨高空观光车等等。
在全域旅游下,旅游交通网络是空间整合非常重要的一环,全域旅游,关键在路!一条最美公路,可以形成全域升级。作为“功能型”向“产品型”延伸的排头兵,旅游道路包括风景道、自驾道、运动道、休闲道、文化道、赛道等,其核心结构为大尺度的景观节点、服务节点、休闲度假点、软性活动组织等四方面。
大尺度的景观节点,是指沿路形成的大面积、大尺度的景观结构,是构成全域旅游的重要内容;服务节点,包括从游客集散中心到多样化服务平台构建的道路服务体系。
从业态消费角度而言,旅游道路应在服务理念创新的前提下,遵循“道路是硬件,节点是重点”的原则,针对市场进行节点与服务模式设计,并由此形成度假村、营地、服务站点、驿站、餐饮、户外活动区等多样化的产品,同时对应90后生活方式,通过微信、APP等社群化营销与社群化互动,形成产品化消费体系,达到营销效果,构成收益回报结构,最终构建旅游道路服务体系。
交通节点、交通集散构成旅游交通的服务结构和旅游交通的产品化,驿站是其中重要一种形式。驿站的设计讲究本地化的特征与商业化的服务。同时,应导入富民结构,实现共建,并在驿站形成游客与当地居民的交融与互动。
绿维文旅在泾源县泾华路二十公里旅游服务长廊项目中,以生态资源为本底,以服务功能为前提,打造了项目地二十公里生态旅游服务长廊景观带与复合型生态休闲服务带。针对区域主要交通轴线两侧,重要节点景观,背景景观设计,形成移步换景,处处有景的全域化旅游景观氛围。
村庄步行空间环境景观设计效果图
他山之石:乌克兰某村庄有一条穿越森林的火车轨道,这条曾属工业用途的铁路每到春天来临,两边树木枝繁叶茂,连成天然的拱形长廊。情侣们经常慕名而来感受浪漫氛围,这里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这就是一个道路形成旅游产品的典范。
图片来自网络
夜间娱乐设施——灯光打造是关键
夜间旅游设施是目前很多旅游景区突破的重点。特别是城市旅游景区,通过夜间基础设施提升,带来大规模的游客停留,形成2~3天的旅游消费,产生强大的商业效应。
夜间服务无论是广场上的水秀、灯光秀、影妆秀,还是篝火晚会,都是公共产品,不是商业化产品。但通过公共产品的提升优化,能够丰富旅游产品、延长游客驻留、扩大旅游消费、形成旅游品牌,形成夜间的商业化聚集。
绿维文旅在黄果树度假小镇项目中,发现黄果树瀑布虽知名度较大,但留不住游客,无法进行深度消费。因此提出构建旅游综合体,充分挖掘当地文化,在地块中央核心制高点,打造“云顶餐厅”,形成核心吸引物。餐厅配套高端餐饮,并选取少数民族中最具代表性的歌舞,进行创新演艺,将歌舞与餐饮有效结合,打造“苗头宴舞”项目,使得旅游者在品尝高端餐饮的同时,实现视觉上的震撼力,做足“夜”文章。
黄果树度假小镇鸟瞰图
绿维利用激光灯、透灯等强化银冠屋顶、凤凰雕塑的建筑标识性,增强建筑在夜间远视点的视觉焦点的同时,渲染一种极致的艺术张力采用各式LED灯及不同灯光的处理手法,塑造出商业街的空间感和层次感,柔和的光影体现出商业街的时尚气质,营造出一种熙熙攘攘、琳琅满目的购物气氛。步行街的沿街射灯凸显出宽广、休闲的感觉,使游客畅游其中,流连忘返。
黄果树度假小镇激光亮化工程
绿维创秀开创了“千戏百秀”的模式,在演出形式上灵活混搭,尤其是灯光+秀的打造,通过灯光打造夜观光、夜景区、夜市、夜演艺等产品,形成夜间吸引核,实现周边客栈、酒店等服务设施的升值,形成商气、人气、消费聚集的休闲聚集中心,真正实现旅游景区的“夜色革命”,这是夜间娱乐设施提升的关键。
他山之石:大雁塔北广场,通过激光水秀,每晚聚集5万人,对周边的客栈、酒店等消费业态形成极大的升值价值。
图片来自网络
关于全域旅游下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提升路径,绿维将会继续推出全域旅游设施建设五大提升路径(下)、PPP模式下的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相关文章,敬请关注。
本文根据绿维文旅董事长林峰博士在河北省全省旅发大会调度、旅游厕所革命暨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提升工作推进会上做的主题演讲,结合绿维实践案例,进行整理。
绿维文旅与河北省旅游委全面整理与创新策划了七大类重点旅游项目400多个,总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元,其中包括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建设项目76个。项目持续招商,更多详情欢迎登录旅游运营网: 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全域旅游信息化建设方案
全域旅游信息化建设方案
2016年
一、旅游行业现状
2015年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1966元,增速达8.9%,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已步入大众消费时代。2015年我国旅游投资首次突破了万亿元大关,加速了旅游景区建设步伐,以景区为主体的企业在资本市场表现活跃,近百家景区追逐新三板,2016年一季度入境旅游622.3万人次,同比增长10.9%,有力促进了国内景区旅游。
2015年我国私家车保有量达到1.24亿辆,随着私家车的普及和自驾游趋势的发展,周边旅游景区人气爆棚,2015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达到1.9万公里,基本覆盖50万以上人口城市,四通八达的铁路网改变了国内景区旅游格局。
互联网大数据的逐渐普及和应用,使景区旅游产品定位更加准确,能够更好地帮助景区精准营销,提升用户体验。智慧景区的普及和推广,使景区的配套服务和设施(景区WIFI覆盖、快速入园、电子导览等)更加完善。
二、建设基本原则
全域旅游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实施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思想,统一的原则,按照统一的步骤进行。应该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资源整合,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实施策略进行建设,并有效继承历史建设成果。
全域智慧旅游平台项目建设要遵循以下原则:
(1)面向游客需求提供全程服务
平台建设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面向大众的多种现代信息化手段,打造最便捷、最开放、最实惠的应用平台及工具,满足游客在栾川旅游的全程需求。
(2)全局统筹安排分步落地实施
统筹安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既要从全局出发,加强领导、统筹协调、规范管理,又要突出重点,分阶段推进实施计划,促进栾川县乡村游智慧旅游建设深入持续开展。
(3)继承建设成果避免重复建设 充分重视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服务的规划工作,同时对已有建设成果进行有效继承,有效整合进来。坚持规划、继承发展,避免出现偏离规划方向或重复建设的情况。
三、全域旅游服务云平台总体建设目标
全域旅游服务云平台项目建设内容可以概括为“1 3 5”工程,即“一个平台、三大对象、五类应用”。
一大平台:乡村旅游云服务平台
三大对象:
(1)旅游管理机构(旅游局)、政府
(2)旅游企业(酒店、农家客栈、餐饮、景区、旅游商品企业)
(3)游客及旅游企业从业人员
五类应用:公共服务、市场营销、综合监管、人才培养、电子商务
乡村旅游云服务平台是将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地理信息系统、互联网移动互联、高性能计算、智能数据挖掘等信息技术在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使旅游物理资源和信息资 源得到高度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并在食、住、行、游、购、娱、教、管、研九大领域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等对象的智慧旅游解决方案。
建立以旅客为中心的全程服务体验,有效提升旅客满意度、景区旅游形象、旅行服务品质,从而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公共服务能力和服务形象,为城市和 所属区域的发展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平台建设主要任务
(一)解决游客出游前、中、后问题
面向游客主要从游客出游前、出游中、出游后:一站式服务、旅游资讯、搜索、阅读、攻略、购票、支付、检票、导航、导游、导览、导购、游玩、互动。
(二)解决旅游服务企业问题
宣传、推广、营销、渠道管理、活动组织、管理决策、数据统计分析、成本节约、营业增收。
面向OTA/旅行社/分销商:线下对接、票务资源共享、游客资源引入、业务信息互惠、营销、结算。
(三)提供政府监管及决策功能
面向职能部门/旅游局:科学的政府应用服务,包括资源整合平台、旅游宣传渠道、监管数据支撑、智慧城市建设辅助旅游热线呼叫中心定位于政府对外服务的多媒体门户,是整合各种旅游资源、支持多种接入方式、全面服务于公众、开拓政府公益事业的信息服务平台。
主要服务内容包括:咨询、宣传推广、旅游投诉、旅游紧急救援和政策发布等。
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强化本地信息系统化 通过信息技术对接,促使本地营销网络化 借助信息网络平台,推进目的地旅游信息化
五、全域旅游平台技术架构
智慧旅游作为信息时代、“大数据时代”的典型应用之一,整个系统架构分为数据生产、数据接入、数据融合和数据消费四个层面:
数据生产层也可以理解为主动感知层,需要充分利用目前互联网、物联网以及通信网的各类采集终端、采集手段,使得数据获取广泛化、范围最大化,用户在使用系统服务的同时为系统“生产数据”。
数据接入层,即网络层,整合互联网、物联网以及通信网三网的接入优势。数据融合层,也即智慧旅游应用平台以及所依托的智慧城市大数据云平台,包括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 技术的数据中心平台,以及各类旅游应用平台。
数据消费层,也即应用层,在系统平台的基础上构建各类丰富多彩的旅游应用业务,直接体现智慧旅 游的目的——增强管理支撑能力,增加用户粘度,增加经济效益,推进地区经济发展。
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目标是促进咨询、旅游、休闲娱乐、住宿餐饮和商务活动良性互动。最终 形成集导航、导游、导览、导购、观光、休闲、商务于一体的智慧旅游体系。
六、结语
全域智慧旅游是以云计算为基础,以移动终端应用为核心的,以感知互动等高效信息服务为特征的旅游信息化发展新模式,核心是以游客为本的高效旅游信息化服务。智慧旅游的建设与发展最终将体现在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的三个层面。
“全域智慧旅游”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它是一种以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在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使旅游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得到高度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激活,并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等的面向未来的全新的旅游形态。
它以融合的通信与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以一体化的行业信息管理为保障,以激励产业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特色。智慧旅游,就是利用移动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相关信息,并及时安排和调整旅游计划。简单地说,就是游客与网络实时互动,让游程安排进入触摸时代。
全域智慧旅游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把一些旅游资源进行整合,然后为广大游客量身定做,提供适需对路的旅游产品。如澳门2012年接待内地游客1000多万,它的信息平台能够体现各省的具体人数及排名。但在国内许多旅游城市每年接待的游客数量远高于澳门旅客人数,可他们分别都来自哪里,各有多少人,不清楚;连客源地构成情况、游客指向及发展趋势不明朗。由此很难开发出具有针对性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
第三篇:发展全域旅游 促进乡村旅游提升
发展全域旅游 促进乡村旅游提升
近年来,徽州区在国家、省市旅游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产业富民战略的重点,通过发展全域旅游,推进乡村旅游转型提升,带动农民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乡村旅游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基本情况
徽州区农村集文化、旅游、生态等多重优势于一体,具有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发展全域旅游,以美好乡村建设为主线,以打造“一村一品”为抓手,以“徽州绿道”为纽带,不断促进乡村旅游转型提升。通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初步形成了以潜口、呈坎、西溪南、洽舍等乡镇为中心的乡村旅游发展片区。目前,全区从事农家乐旅游经营户112户,拥有省级农家乐示范点(户)27家,市级农家乐示范点(户)37家,其中单一经营餐饮64户,兼营住宿42户,餐位6944个,接待床位1142个,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772人。2014年接待213.47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7173.71万元,平均占家庭经济总收入的71.67%。2015年1-6月份接待150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5098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一)发展全域旅游,提升旅游消费环境
针对旅游业由观光向休闲体验转变、游客由团队向散客转变的趋势,发展全域旅游,把整个行政区域当作一个大景区,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来打造,全面提升旅游消费环境。结合美好乡村建设、5A级景区创建、村庄风貌整治、绿色质量提升、百村千幢、百佳摄影点、亮点项目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加快道路改造、旅游线路的环境整治、田园风光的打造、农家乐升级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入2.88 亿元进行5A景区创建工作;投入6800万元对紫霞美食一条街进行硬件改造,对蜀源、坤沙公路沿线、农民新村及周边环境进行风貌整治;投入1.45亿元建设徽州绿道,在改善乡村交通的同时丰富乡村沿线景观内涵;投入300万元用于蜀源村风貌整治,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向日葵基地建设等。
(二)注重政府引导,提供政策扶持
为促进旅游业发展,我区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徽州区扶持乡村旅游发展奖励办法》。奖励办法中对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并接受协会管理、农家乐评星、招徕游客、建设乡村旅游网站并实施营销等给予奖励,鼓励农户积极发展农家乐旅游。自奖励办法实施后,共兑现了奖励资金100余万余元;同时,颁布了《徽州区关于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美好乡村建设的意见》,一方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另一方面鼓励农村居民进城购房,利用农村闲置住房发展农家乐。
(三)加强协会组织,提升自治管理
鼓励和引导各村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创新协会+农户、企业+协会+农户等经营模式,建立公开、公平的竞争机制,抓好组织协调、培训交流、宣传推介等工作,特别是在纠纷调处、客源安排、价格规范、行业自律、品牌营销等方面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实现农家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增加效益、增强活力。目前,我区通过协会组织的农家乐共52家,占总户数112户的46%。
(四)鼓励农民参与,提高农民收入
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激励等方式,鼓励农民投身乡村旅游经营。对新评定的每户星级农家乐补贴不少于5000元,按照标准进行房屋改造的住宿经营户则按照500元/床位给予一次性奖励,调动农民参与农家乐的积极性。同时大力宣传,通过公开栏公示和逐户走访,将区、镇发展农家乐致富的优惠政策传达给农户,帮他们算经济账,给他们讲前景,让他们与协会合作。在农家乐示范户的带领下,近年我区的潜口镇和洽舍乡长潭村就有60余户农民志愿加入农家乐旅游经营队伍。
(五)加强统一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走出去,组织镇村干部、农家乐经营户外出考察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请进来,邀请从事旅游服务的资深专业人员授课,积极组织农家乐经营户参加各类业务培训,重点加强旅游服务意识、服务行为、言行举止、卫生保洁、内务整理、餐饮接待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不断提升农家乐接待的服务水平。互相评,通过举办招牌菜和优秀服务员评比,互相评出各农家乐的经典招牌菜和优秀服务员;比一比,积极参加各类农家乐大赛,2012黄山市“徽娘”大赛,我区徽府大院农家乐荣获第一名,2013黄山市“徽姑娘”大赛,我区的徽州农舍、灵山尖、潜口一楼、坤湖山庄农家乐分别获得最佳人气奖、最美徽姑娘称号和最佳风采奖。
(六)创新发展模式,发挥品牌效应
按照“五统一”(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营销、统一收费、统一管理)标准组织实施推广农家乐经营模式。在潜口镇坤沙村和洽舍乡长潭村开展试点,引进旅行社投资开创农旅合作模式,由旅行社对农户房屋统一改造装修并负责组织招徕游客;村里成立乡村旅游协会,负责日常管理和客源分配,形成了“企业+协会+农户”的市场运营模式,盘活农民闲置用房,成功打造“徽州农舍”乡村旅游品牌。
三、初步成效
通过以上探索性的做法,徽州区乡村旅游在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村容村貌提升、农家乐品牌塑造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增加了农民收入
乡村旅游的发展,直接的效益是农民增收,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一方面实现了经营户的增收。如徽州农舍长潭驿站12家农家乐经营户2014年最低的一户实现收入近5万元,最高的达到20万余元。另一方面也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增收。仍以徽州农舍长潭驿站为例,自2012年4月份长潭驿站自主经营以来,累计接待游客5万人次,2014年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5万余元。
(二)扩大了就业途径
发展乡村旅游改变了村民就业观念。以前基本都是出外打工,房屋闲置。现在随着乡村旅游的逐步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留家参与经营乡村旅游业,目前我区农家乐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772人。
(三)改变了村容村貌
近年来,区、乡镇、村三级联动,多方筹措资金,结合美好乡村建设、村容村貌整治、绿色质量提升等全市重大决策部署,围绕道路硬化、安全饮水、沟渠清淤、农村危房改造等方面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环境。农家乐经营户也积极主动提升接待设施建设和庭院美化,为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培育了文明乡风
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通过挖掘本土民俗文化,不断提升乡风民风和村民素质。聚众打牌喝酒的少了,凑到一起谈心谋发展的多了,组建了农家歌舞队,通过各种形式宣传了徽州文化的仁义诚信,勤奋坚忍等优良传统,既提升了乡风文明,又为游客的夜间生活增添了乐趣。洽舍乡长潭驿站徽州农舍项目启动后,留守家中的多为年均60岁以上的老年人,她们用自己的热情、开朗吸引着每一位到长潭的游客。
(五)探索了经营模式
在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了“企业+农户+协会”、“协会+农户”、农户单独经营等经营模式,按照“五统一”的标准,推动农家乐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潜口镇、呈坎镇积极开展特色种植,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近年来蜀源、灵山的特色种植基地油菜花、向日葵、黄蜀葵相继开放,吸引了各地的摄影爱好者和游客来此参观采风,激发了农户从事乡村旅游的热情。
(六)创新了营销方式
紧密结合现在的读图时代需求,通过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结合,线上线下的互动,大力进行营销宣传。如特色种植的营销,徽州微旅游和蜀源农家乐协会就通过微信、微博等方式,以图片的形式进行传播,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来此采风摄影,这些摄影爱好者又通过网络等平台,口口相传,集聚了众多的游客来此赏花休闲。
第四篇:厦门旅游提升的思考:全域旅游下城市提升的思维与路径
厦门旅游提升的思考: 全域旅游下城市提升的思维与路径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厦门是座美丽的海上花园城市,是文艺青年的圣地,也是滨海度假城市的体验高地。在全域旅游的新时代,林峰博士认为厦门应该,而且完全有条件打造一种独一无二的生活方式,可以称为“鹭岛时光”的生活方式,让这座海上花园城市,成为世界级的度假圣地。厦门如何在全域旅游背景下,结合自身优势确定发展路径和顶层设计方向?如何满足大众旅游时代的国民休闲生活方式,面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造一流的世界级度假城市?林峰博士认为,应该从国家对雄安新区的规划理念中吸取养分,树立高度,创新提升发展模式与路径。雄安新区,代表了中国城市发展的最新和最高的理念与水平!
从雄安新区到厦门古都,林峰博士提出了全域旅游下城市旅游创新与提升的八大思维方式和三大突破路径。
图片来自网络
从雄安新区的开发看中国新时期旅游的创新与发展模式
河北拥有冬奥会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在绿维文旅承办的河北省旅游投融资大会上,基于全域旅游理念和对河北投资机会的挖掘,包装了万亿规模投资的400个旅游项
目。林峰博士指出,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保定和雄安新区的崛起,使北方成为城市创新发展的最新标志。
雄安新区的设立,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规划建设雄安新区,要在党中央领导下,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努力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
从特区发展历史来看,厦门是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经济特区之一,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因此雄安新区带来的是中国城市发展的思想碰撞,和中国城市创新的模式。厦门要在雄安新区的思考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理念思路与创新模式。
林峰博士认为,基于雄安新区的发展目标,雄安新区必将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而且完全有可能像巴西利亚一样,在建成后就被评为世界遗产。
因此,从一开始,雄安新区就应该基于未来创新型领先城市的价值,在不可回避的大量参观者、学习者、考察者、商务流动人口、国家化交流人口的涌入中,建设起旅游集散与服务的架构。所以,顶层设计必须要导入旅游思维模式。
林峰博士认为,雄安新区的旅游新思维,要区别于传统旅游思维,要以服务质量为核心,而不是人数规模为核心。创新的旅游思维,具体围绕八大模式:1)集散服务思维,2)接待服务思维,3)用旅游统筹多业态服务产业的整合思维,4)平台服务思维,5)公共服务思维,6)创新服务思维,7)原生文化与原住民解决思维,8)统筹服务思维。
以创新的旅游思维,在雄安新区规划时导入顶层设计,通过集中疏解首都服务产业和服务机构、以商贸会展及各类国际交流平台建设为引擎产业,有效整合雄安新区的人口流动与集散结构,必需打造并构建“国际一流”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能力。(更多雄安新区旅游开发观点,详情请见:绿维林峰:雄安新区旅游开发的创新思维与绿色路线图)
全域旅游下厦门的旅游升级
千年历史的厦门,在21世界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节点上提升发展,能否对标雄安新区的发展理念?能否对标时代要求的中国城市化和旅游发展高度?能否结合自身优势,确定未来发展的路径和顶层设计方向?林峰博士认为,应该从雄安新区的发展中总结特征和高度,对旅游品质和宜居、宜旅相结合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进行有机整合和系统化提升,在全域旅游架构下用创新、创意、创造性的思维打造厦门一流的“鹭岛时光”生活方式。厦门旅游产业发展基础良好,是中国旅游的领先城市。2016年,厦门入选全国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成为厦门当前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因此,基于区域旅游及国际化发展理念,必须站在新的高度看待厦门的城市发展与旅游发展。
绿维文旅一直关注全域旅游的发展,在全域思维、基础支撑、发展架构、核心理念、运营模式、服务体系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和服务模式,率先打造了“325”的全域旅游开发结构。
旅游消费特征在发生巨大变化,其中从观光主导,到体验化、多元化、个性化消费成为主流趋势,私人订制、日常型休闲消费成为主要方向。另外,以非标住宿、创新体验型购物模式、细分市场升级等为标志,旅游消费模式在持续转变。
基于厦门的发展现状,林峰博士认为厦门应该面向未来,创新发展。厦门已经有五张好牌,即:国务院批复的中国经济特区、引领东部发展的高地、著名的国际滨海城市、自由贸易试验区、21世纪海上丝路城市。借鉴雄安新区和国际旅游城市发展经验,林峰博士提出了四个重点发展方向及三大突破路径。
1、对标新加坡,打造国际一流花园城市;
2、超越北上广,打造城市文明与公共服务最佳城市;
3、对标新西兰皇后镇,打造旅游新业态示范城市;
4、对标雄安新区,打造海上丝路未来文化体验城市;
厦门旅游创新与提升的三大突破路径
绿维文旅响应国家旅游局号召,围绕新时期旅游业发展战略定位,对全域旅游专题开展了大量调研和总结工作,提出了“破全、找抓手”的理念,从顶层设计、引擎项目、政府公共工程、招商引资、“投资基金+PPP”的旅游产业服务链角度系统解决区域旅游的发展问题。
基于厦门的旅游发展情况,林峰博士针对基础设施、旅游吸引力、创新城镇三方面提出了城市提升的三大突破路径。
第一、超越全国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最高水准城市文明的厦门模式。厦门不仅面向小资青年、文艺青年,而是面向新的文旅水平。中国正在进入新的文旅水平阶段,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城市文明水平提升需要更高的水准结构。
第二、全力建设旅游新吸引力与创新业态——旅游吸引力与新业态的厦门示范。旅游的吸引力不仅是5A景区的吸引力,厦门应该通过旅游吸引力的创新,包括住宿的吸引力、交通的吸引力、休闲运动的吸引力、健康生活的吸引力等,打造旅游吸引力和多业态结构的创新,以及在全域旅游结构下打造创新城镇、国际花园城市、多个旅游小镇的城镇化创新。
通过全域旅游规划,变成厦门落地行动计划,成为引领型经济结构,围绕市场化思维、全域化思维、供给侧改革思维、主客共享思维、产品化思维推动结构。(详见:五大思维提升全域旅游设施建设)
厦门在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可以运用旅游交通服务体系、旅游公共服务中心、国民旅游休闲网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安全保障服务体系、公共行政服务体系等六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运用政府的力量,通过PPP结构,推动更高效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体系提升。(详见:全域旅游设施建设五大提升路径(上))
构筑厦门吸引价值体系,在于新理念和新方法,包括12大旅游要素业态创新与培育,提高人均消费水平和消费延伸结构,结合旅游+,形成独特的厦门新吸引力,以及休闲农业、乡村、工业、小镇业态的创新等。
第三、在全域旅游结构下打造创新城镇——国际花园城市与多个旅游小镇的厦门城镇化创新
在全域旅游结构下打造创新城镇最重要的三点是夜间升级、休闲升级、度假升级。夜间升级最重要。夜间停留才能形成持续化的两日游、三日游的消费结构和度假型消费结构,绿维提出了“夜游线路+旅游演艺、商街夜市、夜间景区、特色活动”的四大旅游解决方案。有效结合消费架构,把景区化和消费产业聚集化相结合,构建风貌吸引力、广场吸引核、餐饮吸引与聚集、酒吧与夜间聚集、创意客栈聚集、创意工坊街区、娱乐游乐街区、多样化业态的街区。
休闲升级中,乡村田园、温泉养疗、主题游乐、郊野运动、亲子、文化是厦门最重要的六大休闲升级结构。
度假升级中,绿维认为“养生、养心、养老、养颜、养疗”的五养度假构成了现代人生活方式的重要板块,是大健康结构下有效提升消费的最好模式。(详见:大众旅游、大健康时代,“三避五养”度假成趋势)
厦门具有特色旅游小镇创新的多样化资源和条件优势。运用特色小镇的政府支持政策,把特色小镇变成厦门花园式城市结构建设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对厦门未来发展有重大意义。本文根据绿维文旅董事长林峰博士在2017中国(厦门)国际休闲旅游论坛上的主题演讲进行整理。
第五篇:突出红色文化元素 提升全域旅游品质
突出红色文化元素 提升全域旅游品质
龙茂兴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建设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伴随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也不断产生新的需求,旅游活动也由此成为人民群众满足精神生活需求的有效途径。发展红色旅游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同时也可以激发人们自觉弘扬爱国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义作为长征文化资源的重要繁衍地,如何有效地利用长征精神教育引导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切实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这是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使命。充分挖掘红色文化,把红色文化元素植入旅游产品中,对提升全域旅游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遵义红色旅游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遵义市依托长征文化大力发展红色旅游,获得了良好的成效,受到广大游客的好评。但是,在红色旅游发展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亟待完善的问题:
1.红色旅游产品类型单一
当前遵义已开发的红色旅游产品主要以纪念馆、纪念碑、遗址遗迹等静态的红色旅游产品为主,例如遵义会议纪念馆、四渡赤水纪念馆,红军山烈士纪念碑、土城战役纪念碑、娄山关战斗遗址等。静态的旅游产品使得红色旅游仍主要以观光旅游居多,游客对长征文化的认识和长征精神的感悟不够。
2.红色旅游项目的参与性不强 目前遵义现有的红色旅游项目中多是资料展示式模式,虽有些项目采用了声光电等先进的科学技术,但项目小,范围窄,对游客的各种感官的冲击力不足,文化体验效果受到严重削弱。
3.全域发展意识亟待提高
遵义红色旅游项目普遍存在局部、片段式的发展现象,很多项目是孤立的存在,项目间缺乏联系与衔接,未能形成大景区、大旅游格局。比如遵义市区是遵化红色旅游的龙头,遵义会议会址则是广大游客来遵义旅游的必游项目,红军街、纪念公园、红军山、烈士纪念碑等本是一个体系的项目,可是纪念公园的诸多内容与红色文化无关,文化广场则把红军山与红军街等项目割裂开,使这些项目不能联系成片,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4.红色文化氛围渲染不足
人们在红色旅游地不仅要观赏到各种红色文化事项,更应该体会到红色旅游地浓厚的文化气息,使广大游客产生“千言万语道不尽,只言身在此景中”的旅游感受。可是遵义会议会址附近的步行街却丝毫没有红色文化氛围,而作为红色之城,其街头景观却缺乏红色文化元素的点缀,未能形成应有的文化氛围与意境。
5.游客停留时间短
由于遵义市存在产品单
一、参与性不足、文化氛围不足等问题,致使来遵游客的行程普遍较短,大多为半日游的行程,造成“游遵义,住贵阳,宿重庆”的尴尬局面,严重削弱了遵义红色旅游的经济效益与教育效益。渝贵高铁将于2017年底建成通车,遵义将步入高铁时代,遵义交通更加方便快捷,如遵义旅游产品未能进一步丰富和提高质量,那么游客在遵停留时间极有可能更短。
二、提升全域旅游品质的红色文化方略
当前,遵义正全力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如何有效利用长征文化等红色文化元素,提升旅游品质,需做好如下几点:
1.树立红色旅游全域发展观
首先,红色旅游要与其它旅游全面融合发展。当年红军长征穿行于贵州的高山密林间,驻留于古老城镇与山野村寨,战斗于雄关峻岭上,制胜于江河天险中,他们所遗留的革命遗址遗迹融合与贵州的山山水水,存留于地方与民族文化中,贵州的诸多山水也因红军的英雄事迹而得“名”,由此蜚声中外,如娄山关、乌江天险、四渡赤水渡口等。红色文化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有机融合,相互依存,因此客观要求旅游产品的开发需要坚持整体开发,有效组合,形成红绿组合、红古组合等,使旅游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文化品位。
其次,红色旅游内容的整体观。红军在贵州的活动是运动型的线性发展,决定其遗留的各种红色文化遗迹是呈线状联系,决定红色旅游开发必须从区域角度通盘规划,厘清区域内各红色旅游景区点间的故事脉络,使之有效对接,形成域内红色旅游一盘棋,避免相互矛盾与重复。各区点讲好各自的红色旅游故事,最组合成全域完整的大故事。
再次,局部完整性。作为某一个节点上红色旅也需树立整体观,各旅游项目间要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共同组成一系列的旅游产品组合体系。如对遵义市区遵义会议纪念馆周边的项目进行红色文化加工,步行街的建筑进一步复古,街道小景植入红色文化元素;文化广场则应进行功能转换,建成长征文化体验广场,湘江河则应建设红色文化长廊,使红军街、会议会址与红军山能够连接成片,从而丰富红色旅游产品,拓宽文化体验空间。2.确立体验导向的红色旅游产品设计观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眼、耳、鼻等身体感官与各种景物、文化事象进行零距离接触,获取各类感官感受,所以,人体各种感官感觉是人们获取旅游体验的基本途径。红色旅游开发应以提高旅游体验为导向,依据人们的感官认识规律,创新设计红色旅游产品,推进红色旅游产品由观光型旅游产品向文化体验型旅游产品转型发展。
第一,依据视觉感受设计红色旅游产品。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利用眼睛观察各类景物和文化事象而得到的视觉体验、视觉感受,是旅游体验中的首要途径和方式,人们通过眼睛观察,感受景物的形态、色彩、层次、变幻等,获取湖光山色、姹紫嫣红、金碧辉煌、流光溢彩等视觉效果。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故而在红色旅游开发中,设法从视觉角度对红色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复活,使文化景物更具有观赏性,使游客在游览活动中获取赏心悦目的视觉感受,才能收到良好的开发效果。
当前,各红色旅游景区符合视觉感受规律的红色旅游产品众多,主要体现于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各类图像、文件、卡片资料,并附有文字解释说明;二是各种雕塑、纪念碑等,如遵义会议纪念馆内的人物雕塑、红军山脚下的红军人物浮雕、红军纪念碑等;三是各处古建筑复原和实物陈列,诸多革命纪念馆内展示了大量红军战士和革命领导使用过的各种器物,如枪支弹药、生活器物、会场复原等;四是现代电子技术设计,运用3D电影等多媒体技术,展示行军作战等革命活动,如四渡赤水电子多媒体演示片,把红军四渡赤水的作战路线形象地展示在人们眼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红色旅游产品给人们丰富的视觉信息,使人获得视觉文化体验。
第二,依据触觉设计红色旅游产品。触觉,即通过手足、身体及肌肤的接触所获得的体验。在旅游活动中,游客总是调动身体的多种器官全面参与和投入游览活动,景物的可触摸、可依附,使景物更具真实感和可亲近感,从而使游客获得更为直观、真实的旅游体验。
红色旅游产品开发中,理应对产品科学设计,使人们通过对红色文化景物的触摸、依附,获取对红色文化有形的真实直观感受。例如,遵义市现有红色旅游产品中体现触觉设计的主要是各类雕塑文化景物,如红军纪念碑、各种浮雕等。同时我们应注意到遵义会议纪念馆内的诸多人物雕塑虽然是直观有形的,因禁止触摸,故而只具有视觉观赏效果,而不具有触觉体验效果。
第三,依据听觉设计红色旅游产品。听觉,即通过耳朵体验到的听觉效果。声音可以渲染一种氛围,使人领略到文化的气势。红色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重在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意境和氛围,向游客传递文化气息。因此,遵循听觉规律进行产品设计,将对意境创设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红色旅游产品设计中具有声响效果的文化景物虽然不多,但人们已进行了初步探索,主要通过电影播放、多媒体技术、实景模拟等手法获取声响效果,诸如延安保卫战实景模拟、四渡赤水电子多媒体演示片等,展示效果颇佳。
基于人类感官角度设计的红色旅游产品,其可观赏性、可感受性、可体验性得以明显提升,能够全方位展示和传递红色文化信息,使游客更易于理解丰富的内涵,感悟深邃的革命真谛,是促进红色旅游产品由观光型向体验型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红色旅游发展需在这些方面进一步加以创新思考与设计,以提升红色旅游产品的可观赏性和可体验性,把红色文化丰富的内涵展示给人们,从而满足人们的红色旅游体验需求。3.着力营造特色宣明的红色文化氛围
文化旅游地的成功开发重在渲染一种文化氛围,营造文化意境,使游客一进入旅游地便能感受到其独有的文化气息。遵义市是长征文化的典型代表地,在打造遵义市区红色旅游时,必须加强营造红色文化氛围,从进入遵义的各条主干道的建筑物设计与道路景观设计均要充分植入长征文化元素,核心景区的红色文化元素则更加丰富多彩,使游客体验到遵义红色之城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
4.设计生产富有红色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
红色旅游商品常为旅游开发者所忽视,因此也成为旅游地的薄弱环节。其实,购买旅游商品对游客而言,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旅游环节。购买旅游商品与否,往往体现游客对该旅游地的接受度与喜好度,假如游客非常喜欢该旅游地,他通常会选择能体现旅游地文化特色与个性的旅游工艺品。如果游客不选择购买任何旅游商品,要么当地的旅游商品没有地方文化特色,要么就是对该旅游地喜好度不高。游客购买旅游商品大多是为了留念或赠送亲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宣传旅游地,传播旅游地文化。因此,遵义应着力生产设计富有长征文化特色旅游商品,既满足游客需要,同时也弘扬了长征精神,传承了红色文化。
红色旅游是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的有效载体,红色文化同时也丰富了旅游的内涵,提升了旅游品质。遵义要成功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必须充分利用好其红色文化资源,突出红色文化元素,精心设计和打造旅游产品,从而提升全域旅游品质,以适应和满足广大游客的消费需求。
5.着力打造夜间旅游项目
当前游客在遵义旅游停留时间短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是夜间旅游活动项目匮乏,没有吸引游客住下来的夜间旅游产品。因此建议,一是尽快成功建设大型实景演出项目;二是进一步打造遵义夜景,把把遵义建成不夜之城,使夜观遵义打造成来遵游客必看的一项旅游活动;三是着力挖掘和宣传遵义美食。“吃”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旅游活动皆离不开吃与喝,餐饮的口味体验令人兴奋。各地独具特色的风味饮食中各种菜肴的酸咸、苦甜、辣辛、麻鲜等,各式水果的酸、甜、香、涩,使游人大饱口福,尤其是各地的风味小吃更是大受游客的青睐,这都为游客提供了饮食文化的多维体验。同时在诸多情形下,独特的嗅觉体验往往能留下沁人心脾的难忘记忆。为此,必须系统挖掘整理遵义特色风味食品、饮品,以满足和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并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总之要努力使游客留下“游在遵义、吃在遵义、学在遵义”的良好旅游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