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295617--学习借鉴温州破解土地瓶
学习借鉴温州破解土地瓶颈的经验做法
土地供应紧张,发展空间不足,是全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突破土地瓶颈,保持发展势头,在长三角地区已被看作是政府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最大体现。温州土地总量只有239.4万亩,人均耕地0.32亩,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市区总面积1240平方公里,目前未建适宜建设用地约200平方公里,按近几年平均每年用地20平方公里计算,10年左右市区将无地可供。在温州,土地问题已不仅仅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解之题,更是所有发展难题中的难中之难。但是,温州在“地根”紧缩的不利情况下,2004年实际建设占地依然达到17490亩,完成工业性投资118.3亿元,同比增长33.1%,实际利用国外资金2.09亿美元,同比增长74.8%。2005年第一季度,又成功与沃尔玛、通用电气和可口可乐三家世界500强企业牵手,等等。温州是如何处理建设用地和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如何突破土地瓶颈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呢?通过对温州的做法的认真调研总结,有以下五种“要地”措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向上级政策要地
“地根”紧缩本身就是政策问题,最严厉的土地政策并不意味着要冻结土地,限制发展,而是要把有限的土地资源用在最关系国计民生、最富有效率的企业和项目上,实现科学发展。2005年,浙江
省对国家和省重大能源、水利、交通和军事设施建设项目用地实行单列。温州市抓住这一机遇,适时推出了温州港七里港一、二期工程(总投资8亿元)、温州绕城高速公路北线(总投资32.5亿元)、温州市小门岛石化基地(总投资10.3亿元)等项目,通过精心包装,已有11个项目列入省级重点项目,22个项目拟列入省级重点项目,预计可争取用地指标9000余亩。而与世界500强通用电气和可口可乐合作的项目,在用地上则没费任何周折。温州的实践证明,用足用活土地政策,有针对性地选择项目、包装项目,将是争取“戴帽”用地指标的有效途径。
目前河南省的用地政策,仍然要“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对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外经外贸、高新技术、民营经济发展用地优先保证”。商丘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向上级要地、向政策要地,我们具有一定优势。
二、向集约高效要地
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聚集”的方针,温州严格执行“两不五优先”的供地原则。“两不”,就是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企业,不单独供应土地和建设厂房,可提供标准厂房;违反产业导向的,特别是“三高一低”的企业,不予提供土地。“五优先”,就是外资企业或与世界500强合资的企业优先;列入省级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的企业优先;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优先;评上温州百强的企业按名次前后优先;对行业发展起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优先。2005年4月份,温州市公布了第一批工业用地预审结果。其中在鞋都三期内新供地432.4亩,共涉及44个大企业,最大供地面积50亩(温
州吉尔达鞋业有限公司,原占地26.3亩,2004年上缴税金1363万元,平均亩税收51.9万元),最小供地面积5亩(共6家企业,2004年上缴税金最少的为50万元)。税收过500万元的四家企业,温州市登达化工有限公司、温州查理鞋业有限公司、浙江舒美特鞋业有限公司和温州市鹿城大富豪鞋业皮鞋厂分别供地12亩、12亩、12亩和15亩,而他们2004年上缴的税金分别为747万元、583万元、582万元和501万元,平均亩税收分别为62.3万元、129.0万元、304.7万元和104.2万元。
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有限的土地资源必须要用在最能创造效益的企业和项目身上。集约利用土地,努力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不也是在变相扩展用地空间吗?温州之所以有400多座18层以上的高层建筑,之所以能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不也正是集约利用土地、追求土地效益最大化的结果吗?
目前,商丘市土地管理工作的重点就是要“集约用地,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用地保障”,并“坚持'严格增量、盘活存量、管住总量、集约高效'的原则,运用市场准入标准、经济杠杆和供地政策,建立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考核制度”。集约用地不仅成了一种趋势,也成了一种要求。抓集约用地,一是要高效率地使用土地。要严格执行最低投资强度和最低容积率标准,严控厂区内道路、绿化等非生产性设施的占地规模,允许企业适当降低绿化率,鼓励企业建设多层厂房和标准厂房。要倡导“零土地招商”、“零土地技改”,鼓励老企业进行厂房改建,鼓励容积率低的工业园进行二次改造。要科学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高层住宅,鼓
励居民发展“楼宇经济”。二是要把土地供给最有效率的企业和项目。“两不五优先”是可参照的一个标准。通过集约高效用地,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使主导产业向高端和前沿转型,加快发展优势企业,努力稳定均势企业,坚决淘汰劣势企业。
三、向土地整理要地
温州的主要做法有三种。一是集中整治违法占地、违法建设行为。2004年共清理土地1913亩,收回土地250亩。二是大力整顿“圈而不用”、“多占少用”的现象。对闲置土地6个月以上不到一年的,按政府指导协议价收回;对闲置土地一年以上不到两年的,按原购买价收回;对闲置土地两年以上的,依法实施无偿收回。2004年,全市收回土地近500亩。三是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通过增资扩股、增资技改、互惠整合等办法,挖掘企业在存量土地中的发展空间。通过实施以宅基地整治为主的农村土地整理,大力开展退宅还耕,积极推进村企合一,全力盘活农村存量土地。因此,加大土地整理力度,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是我们突破土地瓶颈的应选措施之一。
四、向区域以外要地
一是“腾笼换鸟”。就是对高耗能、高排放、占地多、附加值低的企业,动员外迁,进行“腾笼”。将腾出的土地供给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优势企业和优势项目,引入和培育“吃得少、产蛋多、飞得远”的“好鸟”。二是“借地生财”。就是把销售网络、储备仓库、生产基地办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如:温州人在北京建成了华北最大的专业鞋类批发市场——中联华都红门鞋城,由温州人经营着其中半数以上的摊位,且大量是温州的品牌。
温州人在温州人建的市场上卖着温州的产品,温州人不仅享受了几乎每个环节的利润,还在销售环节实现了“借地生财”。华士服饰则投资4000多万元建造了两艘万吨油轮,租赁江苏南通的码头和油库,搞起了石油海运和石油贸易,实现了“借海生财”。“胆大包天”第一人的王均瑶早在1991年就实现了“借天生财”。而安信地板继2004年在巴西亚马逊河买下了1000平方公里原始森林,建立了两家板材生产基地后,今年4月又出资4000万元完成了对俄罗斯一家木材加工厂的收购。
向区域以外要地,集中体现了温州人“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开拓精神和“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造精神,学习这种做法,不应仅是寻求一条拓宽用地空间的路子,而应是学习温州人的创业精神和经营理念,这才是关键所在。
第二篇:赴温州学习考察报告
一、基本印象
温州地处浙江省沿海南部,辖三区、二市、六县,陆域面积11783平方公里,总人口755.8万人。改革开放前的温州由于地处战略前沿,国家投入很少。从1949年到1978年,累计投入不到7亿元,加上资源贫乏,人均耕地不到0.4亩,交通闭塞,经济比较落后,197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3.2亿元,财政收入1.3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13元。改革开放后,温州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形成了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家庭工业和联户工业为支柱,以专业市场为依托的经济发展模式--温州模式,实现了经济上的腾飞。到2002年,全市GDp总量为1055亿元,财政收入12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91元。今年上半年,全市财政收入75.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9.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5%、18%。通过几天的参观学习,感到温州有许多经验做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1、温州奇迹是思想解放造就的。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温州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始终走在全国前列,领先其它地方一步。当全国绝大多数地区都在大抓农业,试图在黄土地上奔小康的时候,温州已经认识到无工不富的道理,在发展乡镇企业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当其它地方坚持唯成份论,为姓“社”姓“资”争论不休的时候,他们坚持允许试、允许看、不争论,在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创办专业市场方面迈出了坚实的脚步;当其它地方醒悟过来,发展传统工业,启动工业化进程的时候,他们已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工业化的初级阶段,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开始向工业化中级阶段迈进。温州的决策者始终坚持一切从当地实际出发,敢闯敢冒,大胆创新。80年代初期,温州市委提出要灵活贯彻中央各项改革开放政策,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在个私企业的税收征收上采取了先发展,发展后再征税补税的政策,藏富于民,鼓励民间投资。温州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抓好宏观规划、指导和服务,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从不干涉企业正常的生产和经营;政府机构精干高效,政务公开,审批程序简化,行政收费项目少,办事效率高;对市场实行封闭式管理,对企业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个口收费,进入市场和企业检查,必须经政府批准;凡企业要办的事情,统一标准,公开办理,限期办结,没有哪个部门从中作梗、刁难企业的,体现了小政府、大服务的改革方向。思想的一次次解放,思路的一次次拓宽,群众积极性的充分调动,带来了温州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和温州奇迹的出现。
2、温州发展是靠改革推动的。温州的经济发展不占“天时”、“地利”,惟在“人和”。温州人多地少,交通不便,资源缺乏,国家投资不多,其经济发展的奥秘是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靠改革起家。最为典型的是苍南县龙港镇的建立。1984年,龙港镇在6个小渔村的基础上开始成立运作,当时只有8000元开办费,其余一无所有。面对这种状况,龙港镇在县委、县政府给予“自费改革”的政策指引下,率先推出三大改革措施:一是在全国率先实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敞开大门建设,联合农民造城,鼓励农民自理口粮进城,自建住宅落户,从而迅速实现了人口集聚。到1986年,就有周边县市的2万多农民进城。二是在全国率先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把土地作为商品来经营,按地段分为不同等级,以收取市政设施费的形式,进行土地有偿出让。到1985年底,征收了1000多万元市政设施费,基本解决了龙港“三通一平”建设所需要的资金。三是突破“唯成份论”,坚持不论成份论发展,不论比例论效益,不论数量论质量,不论主体论地位,积极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掀起了千家万户办工厂、千军万马闯市场的经济热潮。通过以上三大改革,解决了小城镇发展过程的人口集聚、建设资金和产业集聚问题,到1994年,龙港镇在温州市所有小城镇中综合经济实力位居第一。目前,全镇总面积80.7平方公里,总人口28万人,其中外来人口5万人;城区面积1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2万人;拥有各类企业1200多家,个体工商户11160多户,形成了以印刷、纺织、礼品为支柱产业,通讯、工艺美术、化工、食品等新兴产业的特色产业结构,其中印刷业一枝独秀,去年产值达35亿元,被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命名为“中国印刷城”。
3、温州繁荣是“小商品、大市场”带来的。温州在市场竞争中之所以能赢得优势,原因很多。温州人在区域支柱产业、主导产品的选择和培育上,看准自身的比较优势,乐于扮演“小角色”是很重要的原因。温州经济增长这么快,并没有多少高新技术产业、多少技术密集型产品,而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以一般的工业消费品为主。支撑温州经济的八大类工业产品是皮鞋、服装、打火机、眼镜、灯具、纽扣、低压电器、标牌徽章。可以说这些产品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小商品和零配件。温州人正是发挥了善于商品生产和经营的传统优
第三篇:赴温州学习考察报告
赴温州学习考察报告
高台县安信运输公司 周晓珍
2008年9月下旬,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组织企业管理人员赴浙江温州就温州模式,民营经济及温州精神进行了学习考察。此次考察学习,通过专家教授讲课,到企业现场观摩的方式,不但让我们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启迪了思路,也使我们转变了思想观念,温州民营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的经验对我们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现就简单谈点自己的体会和思考:
一、基本情况
温州,以气候温和而得名。全市总人口777万,市区人口200万,是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地处东南沿海一隅,东临大海,三面为大山所环抱,交通闭塞。温州人多地少,单靠农业温州边温饱都难以维持,加之温州地处对台海防线,建国后国家对温州投资很少,温州少有国有大中型企业,反而为民营经济的成长提供了空间。这样的背景下,温州人不等不靠,以商带工,自己创业养活自己,温州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创业,特别能冒险,能生存的地方就有温州商人的足迹。现在,温州以蓬勃发展的民营经济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温州模式” 也成为各地发展民营经济学习效仿的对象。温州民营经济也对促进全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对促进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值得学习的地方
我们考察组在考察过程中,通过听课学习了温州模式,温州精神,了解了当地民营企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还实地参观了大虎打火机公司,康奈集团,报喜鸟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我们通过温州党校牵线还去了对口单位,温州长运集团进行了座谈交流,在考察过程中,我觉得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一是温州模式的本质
所谓温州模式,实质上就是温州人的思维模式,说到底就是温州人的观念、温州人的精神。经济学家钟朋荣将温州人精神概括为四句话: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自主精神;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开拓精神;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造精神。温州市委书记李强也对温州精神进行了总结概括,一是敢闯敢冒敢试,敢吃第一口螃蟹。温州人胆大包天,胆大包海,胆大包地,民营企业还敢打洋官司(应对欧盟打火机反倾销案)二是恋乡不恋土,走南闯北筑码头、打天下。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哪里有温州人,哪里就有市场。温州货、温州城、温州人在全国遍地开花,成为一道特殊的风景。三是不断进取,永不言败。温州的许多老板、企业家出身于修鞋匠、裁缝、供销员,吃苦耐劳精神和进取心都很强。温州流行着这样几句话:“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宁当鸡头,不做凤尾”,是温州人艰苦创业,永不满足的真实写照。四是自主意识强,善于创新。温州土地少,资源少,国家投入少,城市居民就业难,农村农民生存难,老百姓不靠政府靠亲友,不找市长找市场,自主谋生、自愿组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一切靠自己。
二是特色鲜明的群体规模经济
温州群体规模经济以专业市场为依托,形成了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相结合的,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专业生产加工群体,是地域相对集中和产业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初期,温州就出现了著名的十大专业市场和十万购销大军。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温州各地通过户帮户,村帮村,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化加工群体,成为当时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一大景观。经过多年发展,温州已形成了较完整的市场体系,各类商品市场繁荣活跃,信息,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市场配套齐全,这些“专业市场+生产加工基地”已发展成为区域性规模经济。围绕各种主导产业和产品,温州形成了高度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产品群,产业群和行业群。如在正泰集团,德力西集团等明星企业的周围就拥有数百家协作企业,这种依靠市场机制运作社会化分工协作,效率高,产品新,成本低,市场竞争力非常强。
三是高度发达的市场营销网络
温州民营经济“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市场营销在温州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现代营销观念的逐步形成,温州民营企业不断创新市场营销实践,形成高度发达的市场营销网络。改革开放初期,温州“以商带工”,10万购销大军架通了温州产品与各地市场间的桥梁;而到如今,温州有百万购销大军在外营销温州产品。温州民营企业利用在外温州人实行代理销售、采取链锁专卖、在国内建立专业市场、在国外建立专业市场、开展电子商务和在国外设立营销机构等多种方式,形成了传统销售方式和现代营销方式并存的市场营销网络。
四是与时俱进的企业组织制度
改革开放初期,温州从家庭工业起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前期,温州民营企业的制度创新经历了以股份合作制为典型形式的过渡阶段。随着公司制条例和《公司法》的先后贯彻实施,温州民营企业的组织形式逐步向公司制转变。在温州民营企业组织制度的变迁过程中,尤其值得说明的是,家族制的管理形式发挥着巨大作用。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资本的不断扩张,有不少企业已意识到家族式管理带来的封闭性、排他性、不规范性等负面影响。近年来,温州规模型民营企业纷纷从家族制企业向现代公司转变,表现为“两大趋势,三大变革”。“两大趋势”,一是股份化趋势,二是集团化趋势。“三大变革”一是产权制度变革,企业产权由一元化、封闭型向多元化、开放型变革,产权的大门不仅向有钱的人开放,而且向有知识、有技术、有管理决策能力的人开放,在民营企业中出现了“打工”的百万富翁;二是董事会制度变革,主要趋势是由合二为一的董事会、经理班子改变为董事和经理相对分离,外部专家董事与内部执行董事互补结合;三是企业家制度变革,许多企业向社会重金聘请总经理,实行企业家职业化、市场化变革,形成了新的管理决策机制。
五是全力打造产业品牌
温州市把提高全市产品质量,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把“质量立市”提升到“品牌立市”的新高度,走以品牌带动产业发展道路。开展了品牌战略的宣传和研究,各新闻媒体开辟品牌战略专栏,大力开展打造产业品牌宣传,引导全社会重视品牌,争创品牌,共同维护品牌的创品牌环境。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还积极扩大对外宣传,精心包装现有“国”字号特色产业基地,积极组织市名优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博览会和展销会,有选择地在全国各大城市开展“温州制造”系列推介活动,增强温州区域品牌、行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整体宣传效果。各部门制订了品牌培育规划,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列入规划的企业和行业开展创品牌工作。政府还实施积极的品牌激励政策和经费保障制度。对首次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的企业给予100万元的奖励;对获得“国家免检产品”、“浙江名牌产品”等的企业给予奖励。
三、得到的几点启示
通过学习考察,我结合运输企业的经营管理谈几点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一是因势利导,理顺管理体制和机制。
因温州产业链的启发,我公司生产经营应继续走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路子,做精做强客运主业,兼顾三产同时发展。客运管理上应采取以“客运管车站,车站管车辆”的路子,充分发挥东、西、南三站和南华车站的职能作用,形成车辆由客运科主管,各车站具体负责实施落实的格局,将各线路车辆的组客、服务、卫生交由车站统一管理,并实行车站中层管理人员包挂线路管理,以便及时掌握经营者思想动态和线路客流情况及班线运营情况,及时处理线路中存在的矛盾纠纷,并把好车辆经营的源头服务、安全关口。客运科人员集中精力搞策划,协调和动态管理。
第四篇:赴温州学习考察报告
赴温州学习考察报告
按照昆明市人才协会的统一安排,我们赴温州学习考察组,于7月4日对正泰电器集团、奥康集团、康奈集团、报喜鸟和大虎打火机厂5户企业进行了学习考察。考察组的同志一致感到启发很大、收获很大、震动也很大。透过这5户企业,我们切身感受了温州思想观念之新、思路打法之实、发展变化之快、目标气魄之大,对温州经验确实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根据公司考察组讨论的意见,现将这次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温州的地理、人文环境:
1、温州地处东南沿海,北临台州,西接丽水,南与福建接壤,东临东海。全市国土面积11787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78.2%、平原面积占17.5%,江河面积占2.8%,海岛面积占1.5%。全市辖三区二市六县;总人口750万,其中市区人口180万。乡镇286个,其中建制镇有130个,农村人口320万。城市化水平达到51%。有4家企业跻身中国企业500强,33家企业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已有“中国鞋都”等26个国字号生产基地;鞋革、服装、电器等10
重点行业的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四分之三;工业企业中规模以上的产值比重达到45%。
2、历史上温州人多地少,穷山恶水,资源匮乏,交通
不变,缺少政策扶持,倚山面海的温州人既开放又保守。恋家不守土,做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重商,勤劳吃苦,重实践,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
二、温州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温州是全国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起步较早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依靠老百姓的自主创业,坚持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大力培养和发展非公有经济,弘扬温州人精神,从家庭工业起步,创建和完善市场体系,不断试验体制创新,推进乡村工业化,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走出了一条依靠内生性民营化和自发性市场化来不断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制度创新的发展模式。形成两大板块,产权清晰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社会化分工,专业化生产。
三、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
1、改革开放初期的“游商阶段”: 个体经营、人格化
推销,行走全中国,推销温州货。从市场中发现商机,从政府政策中发现商机。企业发展不怕本钱小,就怕脑袋空。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2、改革开放以来的“经商阶段”:初步完成工业化原
始积累,企业规模化,产业园区化,经营扩张化,市场跨区化。组织化派出机构,稳定的营销网络,集约化的营销渗活动。不怕起点低,就怕境界低。人退我进。
3、九十年代以来的“热商阶段”:大规模的走出去,广区域的投资办市场,商业化的组织,商会成为政府招商引资的手。不怕没空间,就怕没创新。
4、世纪之交以来的“投资经商阶段”:企业规模化,产业外扩化,市场全球化。不怕出不去,就怕没胸怀。多品牌经营,多元化投资,国际化发展。
四、温州民营企业制度与管理创新。
1、大多数民营企业产权清晰,产业结构合理,社会化
分工,专业化生产。经历了合作制---股份制----现代企业制度,在发展中经历了胆量---数量---质量---信用---品牌。以质优取得顾客,以价廉取决竞争对手。
2、大多民营企业管理历程都经历了人管人----制度管人
---文化管人。管理要懂人性,先有目标后有方法,先瞄准在射击。把握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统一员工思想,行动,做允许与不允许做事的空间就是创新。在企业中做简单人,学会复杂的事情简
单化,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什么事情都要去做,而不是去讲。
五、思考与研究
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从社会分配的角度看,确实存在着分配不公的问题,贫富过分悬殊,但从发展经济的角度看,只有这样民营企业才能迅速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做大做强企业,在世界竞争中获胜。如大虎打火机厂就击败了日本、韩国和台湾的同行企业,没有销售员,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以知识性和国际性为品牌提升重点的报喜鸟集团,从“家族企业”到“企业家族的正泰集团,企业的成功在于他们有不一样的眼光,不一样的胆识,不一样人脉,不一样的创意。学习先进地区的有益经验,更要注意从公司实际出发;既不能无所作为,唯条件论,更不能盲目照搬,鹦鹉学舌,一定要弄清自己的情况,按照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办事,干我们力所能及的事。发达地区今天所走过的路,将是我们明天要走的路。我们对发达地区的研究,不仅要了解它们的现状,同时要考察它们的历史;不仅要看到它们取得的辉煌成就,也要注意发现它们走过的弯路,用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全面的观点来看待它们,使我们能真正认识它们,能取得真经,使我们避免因自己没有经验而走弯路,也避免没有弄清情况
重走它们走过的弯路。学习发达地区的经验,重在学思想、学精神、学方法、学制度、学机制。但我们决不能丧失信心,甘愿落后,而要知耻后勇,认真反思自己,看到我们不仅天时、地利不如发达地区,更重要的是人和也不如发达地区;不仅我们人口的客观素质不如发达地区,而且我们的主观努力更不如发达地区。不管发达地区的天时、地利条件有多么好,但必须承认所有的成就是靠他们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取得的。通过学习考察,我们应该借鉴温州人的创新精神和先进理念,从自身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自己发展路子,敢担风险的精神,学习他们不唯书、不唯上,只以发展论英雄的先进理念,认真研究自己的具体情况,弄清自己的发展条件,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确定发展的具体办法和措施。要有强烈的机遇意识,包括准确地认识面临的机遇是什么?机遇到底有多长时间?如何才能抓住机遇而不是丧失机遇等一系列问题。政绩突出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把他们用在最重要的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更大的业绩;在选准品质好、有本事的优秀干部要有博采众长、敢于创新的强烈意识。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创新,才能走出新路。
第五篇:《破解行动学习》读书笔记
《破解行动学习》读书笔记
近年来,行动学习在国内已被越来越多的组织所采用。行动学习概念是在1938年由英国人雷格-瑞文斯最早提出的,并在1971年出版的《发展高效管理者》一书中正式提出了行动学习的理论与方法。此后,他在比利时和英国实践行动学习项目,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之后许多专家研究和实践行动学习,成效卓著。行动学习也衍生出很多流派,形成许多概念和定义。虽然人们对行动学习持褒贬不一的态度,但都无法否认它对组织成长的积极作用。
《破解行动学习》一书对于行动学习在西方发展的历程详述备至,并通过梳理成人学习理论基础,提炼总结出世界范围内普遍认可的四大主要流派:绩效流派、科学流派、经验流派、批判性反思流派。书中提供的大量案例与实施细节仿佛一颗闪亮的珍珠,而实施步骤又像是一根丝线,将整本书串成了一个漂亮的项链。可以说,本书整合了行动学习领域的最佳实践和最新理论成果,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行动学习专业书籍。下面就从以下四方面谈一下本书的感悟:
一、行动学习的本质
那么,到底什么是行动学习呢?本书对行动学习提出了自己的定义:行动学习是一种人们共同工作并致力于开发人才的方法,该方法把实际课题或问题的完成或解决过程作为学习的方式。参与者以小组的方式采取行动来解决问题,并学习如何从行动中学习。通常来说,一位学习教练会和小组一起工作,以帮助成员学会如何平衡行动与学习。
二、行动学习的设计
本书对于行动学习项目的协同设计提出了17个步骤,包括了从项目准备、设计、实施到评估各个环节。同时,作者在第二章介绍了行动学习步骤的基础上,专门在第三章介绍了行动学习项目的实施策略,进一步介绍了发起人需要做什么、参与者如何做好前期准备、学习教练如何发挥作用等不同的方面,挖掘出了各个步骤的实施细节策略,不但给读者指明了方向,更指出了路径和行路中的注意事项。这些内容都是从成功实践中提炼出来,极具操作性,可以拿来就用,从而帮助人力资源部或者行动学习顾问更有效地规划和操作行动学习项目。同时,本书也清晰地描述了行动学习教练的定位:“这个角色在整个学习周期内为小组的学习提供支持,他不仅要关注小组流程还要关注学习,他不同于传统的管理培训师,学习教练不是“教”,而是提供条件创造环境,让行动学习参与者在这个条件下能够从课题中学习,以及从彼此身上相互学习。学习教练主要使用提问的方式与小组一起工作,并通过这种方式向小组进行质疑性洞察的示范。”
三、行动学习的评估
本书提供了行动学习的评估方法,具可测量性。行动学习项目中,业绩问题解决类的项目成果相对容易评估,因为会产生数字化的业绩成果,但学习成果很难评估。本书给出了从个人能力成长、组织成长的评估方法和成功案例,并给出了能力转化提升的调查方法以及计算项目投资回报率的方法,可以帮助企业更有效地检验行动学习项目的有效性。
四、行动学习理论的内化与应用
在当下倍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之下,对商业组织来讲,适应环境变化恐怕不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关乎生死存活的是非题。想要生存,组织就必须更迅速地发现问题,更直接地理解问题,更快速有效的解决问题,而这仅靠企业主或管理者个人之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当下企业的竞争,不再是一个(伟)人与另一个(伟)人之间的竞争,而是一个团队与另一个团队,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的竞争。在当下环境下,企业想生存就必须持续创新、快速变革,不断快速高效的破解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寻找临时的蓝海,企业要如同导弹一样,有很强的反馈系统,一边飞行一边反馈,未来的企业竞争是变革和效率的竞争。
关于这个答案,GE、华润、IBM等众多知名企业已经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那就是“行动学习”!行动学习将组织内固有资源(人、财、物)最大化利用。在员工意愿上,行动学习将枯燥无味的工作模式变成为一种充满乐趣、挑战的工作模式,让组织内成员从过往的被动工作到自动自发,把工作当作一场赢的游戏;在团队成员能力上,行动学习颠覆了传统培训价值链条,基于成人学习特点,以企业实际问题为课纲,以学员为老师,老师为催化师,将传统培训与实际工作完美结合,由以往的被动接受到因需而学,做中学,学中行,行中学,不仅提高了团队成员的学习效率、改善团队成员的心智模式,同时提高学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组织与成员绩效实质性提高,从而推动组织发展!
公司本的高管培训中正是采用了行动学习的方法。由于公司高管在业务水平或者管理能力上已经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时怎样再去进一步提高高管的业务和管理水平一直是培训管理中的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针对高管培训的特殊要求,本人力资源部提出了以行动学习的方式展开这次培训。本期行动学习主题为:高管创新课题研究。公司高管牵头,并与各部门负责人组成6个行动学习小组,人力资源部派出一名学习教练。经过近3个月的学习,公司于12月组织了课题研究成果的呈现,并由公司高管进行了评鉴打分。通过此次行动学习,公司高管带领本小组人员对公司目前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了一次认真剖析与研究,也形成了一定的成果,在使高管人员达到培训效果的同时,也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行动学习实施过程中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获得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并确保这种支持是确定的和持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