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主题活动中教师的提问与引导
主题活动中教师的提问与引导
唐淑华 22团中心幼儿园
唐淑华
主题活动中教师的提问与引导
22团中心幼儿园 唐淑华
摘要:主题活动中教师的提问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它贯穿在教学活动之中。科学的提问设计,能促进幼儿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收到预定的教学目的。而不合理的提问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会抑制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帮幼儿思考,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索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使幼儿的思维力、创造力得以充分的发挥。
关键词:主题活动中 提问 引导
主题活动中教师的提问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它贯穿在教学活动之中。科学的提问设计,能促进幼儿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收到预定的教学目的。而不合理的提问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会抑制幼儿思维的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帮幼儿思考,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索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使幼儿的思维力、创造力得以充分的发挥。
那么在主题活动中,教师应如何提问和引导。才能更好的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兴趣性呢?要想寻求教师提问和引导的策略,我们首先要了解主题活动中教师提问和引导的过程和作用。
一般来说,在一个完整的主题活动中提问与引导有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设置问题情景。教师用指令性语言设置问题情境,由讲解转入提问,使幼儿在心理上对问题有所准备。第二阶段:设置疑问。教师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后,要给幼儿留有思考的时间,然后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结合教学经验在要求幼儿回答。
第三阶段:诱发解疑。如果幼儿对所提问题一时回答不出来,教师要以适当的方法鼓励、启发、诱导幼儿作答。
第四阶段:评价与鼓励。教师应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幼儿的答案。包括:检查幼儿的答案,关注其他幼儿是否听懂答案;重复幼儿回答的要求,对幼儿所答内容加以评价;依据幼儿答案联系其他有关材料,引导幼儿回答有关的另一问题或追问其中某一要点,即进行延伸和追问;更正幼儿的回答,就幼儿的答案提出新见解,补充新信息。
由此可见,精心设计的提问能够把幼儿带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上;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追忆、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从而获得新知识;提问可以使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调控活动的进程。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机会,激励他们提出问题,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因此,在主题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发挥水平,注意提问的目的性、启发性和科学性,把握好提问的“度”、“时机”、“对象”,充分发挥提问与引导的效能,讲究提问与引导的艺术,围绕着主题活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提问的内容
在主题活动中,问题提出的范围、深度程度、数量,问题应该是生成还是预设成的?对这些问题都应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依据幼儿最近发展区去设计。要面向全体,更要注重个体差异,使之服务于教学目标。
1、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难易适度
我们在提问时应该把握好一个度,就是教师设计的提问要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思维。过大、过深、过难的问题,全班站起来一大片,谁也回答不了,最后只好教师自己回答,这虽然完成了提问的形式过程,但只是在幼儿的陪衬下表演了一下教师的高明;过小、过浅、过易的问题,幼儿不假思索即能对答如流,仅在表面上看似活跃的背后,会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
那么,如何正确的掌握课堂提问的“度”呢?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子放在让幼儿跳一跳才能够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的告诉我们:提问既不能让幼儿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幼儿唾手可得,而应让幼儿“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幼儿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的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幼儿的年龄阶段性是非常明显的,提问时要遵循适宜性的原则,既要注意幼儿的年龄特点、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到了大班,幼儿有进行初步概括的可能性,逻辑思维正处于萌芽时期,过浅的提问会使幼儿感到乏味。相反,对过深的提问幼儿会无所适从,因此,教师要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发展水平,设计出难度适当的、不同深浅度的提问,避免提问时出现过深或过浅的现象。在主题活动《地球生病了》这一节活动中,引导幼儿逐渐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初步了解人与环境的依存关系,知道地球生病的原因。能用连贯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见解,愿意与同伴和老师进行积极的交流。观赏美丽的家园,教师提问:前些天,我们小朋友已经一起讨论过关于地球和人的关系,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关于地球上美丽风景的电视片。你们刚才看了电视:感受到地球上哪些地方是很美的?你们去过哪些地方?感受到地球的确是很美的,小朋友们发现:美丽的地球是我们大家的家,可是在这么美的地球的有些地方,却被我们有些人不适当的做法而遭到了破坏,所以地球和人一样,也会生病。
幼儿了解地球正在遭受的种种危害,说说地球上的很多地方生病了。教师介绍并分散贴图片,幼儿自由交流:原来汽车排放废气、破坏绿化等会使地球生病。最近几年,地球身上的病越来越多了,空气中有许多细菌,使空气受到污染,海水、湖水、都变了颜色,不再是蓝蓝的大海、清洁的河流,森林变得光秃秃了,树叶也长不出来了,鸟儿没有自己的家,唉,真难过呀!教师提问:我们有什么办法让地球的病好起来呢?幼儿分两组竞赛,说出一个方法,教师拿掉一块被污染的地球,露出美丽的地球。小朋友已经起想出了许多治病的办法,但是地球还有许多病,还有很多治病的办法大家不知道,请你们回去再看看新闻、报纸或问问爸爸妈妈,让大家把地球的病治好。
幼儿至始至终参与活动的兴趣都比较高,教师准备了丰富的教学材料辅助教学,有了直观的材料,幼儿可以看到听到想到地球生病的场景,通过提问,回答问题从而产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爱护家园,不让地球妈妈哭泣。
2、有趣味性
兴趣是幼儿积极主动学习的标志,也是积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内驱力。只有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才能引起幼儿的学习动机和强烈的求知欲。新奇、趣味的提问,对幼儿的大脑皮层能产生强力的刺激,引起幼儿的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的提问设计要富有情趣、吸引力,使幼儿感到在思索回答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教学。教师要着眼于巧妙的艺术构思设计提问以引导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望。
如在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壳”中教师首先通过故事《狐狸和乌龟》,播放“狐狸在追乌龟”的课件引导幼儿讨论;“乌龟会被狐狸吃掉吗?”幼儿随之发表不同的意见;“我觉得乌龟会被狐狸吃掉,因为它爬的太慢。”“我觉得不会被吃掉,乌龟很聪明。”“乌龟不会被吃掉,因为它可以缩进硬壳里。”教师设置悬念引出课题,启发幼儿联系自己的经验表达,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讨论兴趣。
3、有启发性
具有启发性的提问能触动幼儿的思维神经,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方向,提高幼儿的思辨能力和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实践证明,提问后出现冷场,并非幼儿启而不发,而是由于问题缺少启发性所致。如在主题活动“认清安全标志”中,逐幅出示挂图,组织幼儿讨论:图有什么?他在干什么?这样做危险不危险?为什么?教师针对每幅图及时小结。组织幼儿继续讨论: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怎么办?教幼儿认识有关的安全标志,并讲解遇到这样的标志我们应该怎样做?老师将几种安全标志的卡片装进口袋里,请一幼儿上来摸,摸到后说出这是什么标志,遇到这种标志应怎样做? 用此问题诱导幼儿深入思考,启发幼儿扩散性思维。
4、有针对性
幼儿在发展上会有一定的差异。有些孩子反映快些,有些孩子反映慢些。但不管怎样的孩子都有被认同的需要。当教师提问的问题比较简单,幼儿可直接回答时,应请班内发展水平相对低一些的幼儿来回答,如“这是什么地方,都有谁?”等问题;当教师提出比较复杂,幼儿需要经过思考才能找到答案时,应请这方面发展水平相对好的幼儿来回答,如:“公园里要不要公共规则?人们应遵守哪些规则?这里竖着几个小牌子,谁知道写的是什么?你发现游人有哪些不好的行为?你自己有没有不符合要求的行为?”对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教师可先将其叫起,重复问问题;对那些胆小、内向的孩子提问时,尽量采用小组成员一起到前面回答的方式或请他在下面单独与教师、幼儿交流的方式。如果教师结合主题活动的内容,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几个关键性的提问,把内容的“筋骨”抽出来,将有助于幼儿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抓住重点
根据提问重点突出的原则,提问应围绕教学的目的和重点来设计,要有针对性。如故事、诗歌等教学,首先要认真进行分析,找出所表达的中心内容,然后针对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提问。就以主题活动“会说话的安全标志”为例,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讲解交通安全小故事鼓励幼儿探索根据标志过马路。提出问题,请幼儿思考:为什么要有这些安全标志?这些安全标志有什么用?除了马路上的安全标志,你还见过什么安全标志,在什么地方见过的,它们表示什么意思?我们生活中为什么有这么多安全标志?它们对我们有什么用途?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没有这些安全标志行不行?为什么?
6、提问的内容要明确、贴切
活动的提问必须清楚明确。语言活动创编儿歌《动物的伞》,目的是让幼儿说出几种动物的伞,可以这么问:“什么是小兔的伞”、“什么是蚂蚁的伞”,还有“小鸡、小鸟、乌龟的伞是哪些”等。通过具体贴切的提问,使幼儿有一个明确、清晰的思维方向,回答起来比较有条理。
二、提问的方法
1、巧妙启发
一是创设问题的情景;二是要提示矛盾,引起思索;三是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
2、形式多样
如复习的内容可以用抢答的形式,从而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探索性的提问可用争辩式,鼓励多种答案、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3、兼容有序
问题的设计要按照活动的逻辑顺序,要考虑幼儿的认知程序,循序而问,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使幼儿积极思考。
4、循序渐进
提问要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
5、适度灵活
活动中适度的提问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促使幼儿通过努力,跳一跳就可以“把球投入篮”,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6、借助于言行举止
教师因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使他们能愉快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善意亲切的微笑、充满期待的眼神、激励鞭策的手势、劝勉温暖的言语,都会给幼儿以信心和力量。
7、积极评价
(1)以表扬为主(2)鼓励求异
(3)帮助有困难的幼儿(4)鼓励幼儿积极评价
总之,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充分发挥师幼两个积极性,从而提高教育活动的教育效果。如果能够在主题活动中科学的设计并进行提问,就可以及时唤起幼儿的注意,创设积极的课堂气氛,激发幼儿学习动机和兴趣,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现教师的教学魅力。
第二篇:浅谈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问
浅谈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问
梁父中心校姜荣水
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特别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问题.“疑”即是问题.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课堂教学就其认知过程而言,就是学生从有疑到无疑的无限循环的反复转化过程.“学起而思,思源于疑”.只有发自内心的疑问,才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动机和兴趣.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科学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有了问题才能探究问题,才能推动学生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因而,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努力的去鼓励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当然,最关键的是引导学生提出有效的真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新课标下的科学这门课程,提倡“探究性学习”,而探究性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更重要的是在知识探寻中孕育一种问题意识.可以说:“问题”是科学探索的出发点.而学生的“问题”的则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对未知世界有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对身边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地设疑,激疑,引导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去观察,去体验,去发现,去提出一个又一个“为什么”,从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探索动机和求知欲望.让学生从不想提问,不会提问到学会提问,善于提问,这需要教师进行有目的地培养和训练.首先,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引导他们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并学会从多角度去深入体验,认真思考,促使学生面对司空见惯的事物多问几个为什么 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展社会调查,问题讨论会等方法,给学生提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其次,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要重点突出事物的矛盾,造成一定的思维障碍,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最后,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由此,来培养学生可贵的问题意识.我们必须承认,让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无疑可以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正如巴尔扎克所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的确,问题是引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因素.一旦学生发现了某种问题,便是他们对知识学习和研究的开始.所以,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探究活动的出发点,为学生主动投入到了科学课的探究学习之中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二,提供学生提问的途径要多样
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由知识的权威者变为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在活动中,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意愿,同时也要为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能使学生在多种途径下产生一系
列值得探究的问题.教学活动中,我尝试着让学生在以下几种途径中提出问题:
(一)在材料准备过程中提出问题
科学课是一系列的“活动”贯穿而成的探究课,进行科学探究少不了一系列的探究材料.有些有形的结构材料可以由教师提供给学生,但是科学探究中更多的材料必须由学生他们分组自行筹备,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布置好下节科学课所需的材料.这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机会!在布置学生准备材料时,不妨再给学生一个小小的任务:把准备材料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写在“问题卡”上,跟材料一并带回课堂.“问题卡”的任务促使学生不仅仅为准备材料而准备,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提问的意识,让他们感悟到“其实问题就在我们的身边”.如:我在《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各种各样的叶”教学时,课前布置学生带各种各样的树叶,同时还让学生上交“问题卡”.问题卡上有关树叶的问题很多:1,树叶为什么很多都是绿色的2,为什么秋天会落叶
3,为什么秋天叶子会变黄颜色
4,为什么松树,仙人掌的叶子像针一样
5,树叶有的椭圆形,有的像我的手掌……自然界有几种形状的树叶......又如:在动物单元教学“蚂蚁”这课时,课前让学生自己寻访蚂蚁.现在很多学生不需要我提醒,他们就习惯在寻访蚂蚁的过程中记录下问题在“问题卡”上.在他们上交的问题卡上,有诸如此类的问题:
1,为什么蚂蚁找到食物后,同伴会跟着来
2,快下雨了,蚂蚁为什么成群结队的搬家
3,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
4,蚂蚁和蚂蚁之间为什么用头上的触角打架
5,蚂蚁爱吃什么
......可见,在课前组织学生准备材料的过程时,培养他们提问的习惯,无疑是课堂探究的一首前奏曲!可以把许多有价值的问题直接带入我们的科学课堂.这是个好机会,建议教师把握好!
(二)在学生观察,实践中提出问题
新教学理念下的科学课提倡要让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亲历亲为.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往往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上下册“搭支架”这一课时时,上课伊始,我就要求:“在25分钟内,每组用自己带的材料设计并建造一座高而稳固的塔”.学生兴趣高涨,个个投入到塔的设计和建造中.25分钟过后,形形色色的塔诞生了.“下面让我们比一比哪组的塔最高并且最稳固 ” 比赛下来发现大部分塔都没有学生设计时预想的效果.这时,我在多媒体上投影了埃菲尔铁塔 ,高压电线塔等,让学生观察并结合刚才自己建造的塔提出问题.通过比较,问题就产生了:
1,我建立的塔各面是实体,实际的塔是框架,有什么差别
2,我的塔用大小相同的矿泉水瓶子搭建成,实际的塔“底大头小”,如果我选大小不同的矿泉水瓶子建造塔,有没有更稳固的效果
3,实际的塔下面材料粗重,我的塔没有这样的效果,是不是影响塔的稳固
......诸如此类的问题自然而然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这时我让学生用这些发现继续进行塔的改造,再与先前的比较,学生的成就感得到了满足!全班同学在一系列活动中,不但初步了解了塔的结构,更为重要的是在比较设疑中改进了自己的塔,使得活动达到了高潮.正如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他们在观察,实践活动中提出的初始疑问,有时不一定能找到答案.许多问题在成人看来显得很幼稚,不成其为问题,但从儿童的眼光来看确实是充满童心童趣的问题,很有探究的价值.有些问题很难找到答案,甚至连科学家还没有解决.但小学生在亲历过程中善于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本身是十分有价值的,因为只有儿童头脑中有了疑问,才会促使他们去思考,去探究,去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三)在听取汇报时提出问题
学生在科学课堂这一阵地中充当的是主体角色,因而教师留给他们汇报自己的研究方案,展示探究成果的时间也很多.教师要抓住机遇,鼓励学生对别人的研究方案或者探究成果有意见分歧时敢于质疑,并予以反驳.如:我在教学”纸的抗弯曲能力与形状有没有关系“这一探究活动的方案设计时,有学生汇报他们组的方案”把纸折成V形,U形,∏形,△形,□形……在纸上放上重物实验“.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他们的方案有问题.他们没有说是不是用同样材料的纸,因为不同材料的纸抗弯曲能力不一样,比如我们写字用的纸和硬纸板就不一样.“ 他一说完,班上其他同学脱口而出:”对,要用同一种纸“.接着又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要是用同样材料的纸做实验,用来折成各种形状的纸的大小不一样,也不能比较.“ 在后面的争论中,学生还提出”不同形状的纸架起来的跨度不一样,对实验会不会不公平“ ”没有折成任何形状的纸也要做实验, 不然没有比较对象.“ ”把重物放下去的时候不能扔,要不我们扔的力也影响实验“......在不断的质疑中,把实验需要控制的变量逐步明朗化了.对他人的汇报提出质疑,这比简单的提问更进了一步,学生在质疑时已经通过思维活动自我完善探究过程.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他的问题是错误的,我们也要首先肯定他勇于思考的勇气和胆量.(四)在查阅资料中提出问题
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经常需要学生课前或者课后去查阅一些跟科学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查阅资料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让学生通过查找有关资料,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通过积极思考,也能提出问题.如:我在教学”我在成长“这课时,课前安排学生查阅有关”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变化“的资料,学生带回来的资料非常详尽:1,小衣服,2小鞋子,3小照片,等等.除了带回这些资料外,值得可喜的是:学生同时也带回了许多的问题.诸如:
1为什么头大身子短?
2,为什么声音不一样?
......学生不仅仅从资料中吸取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在查阅资料的同时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善于从资料中提取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提问无需局限于课堂这一狭小的空间领域!
三,注意问题的后继效应
学生能通过各种途径提出问题,固然是可喜的!但是,假如只停留在学生能对
周围的事物提出问题,而不推动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探究,久而久之,学生对提问也会失去兴趣.所以,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尽可能的发动学生利用小组的力量,想方设法去寻求问题的答案.适当时候,教师予以点拨,为他们的探究提供机会.如:凤仙花种植过程中,一位学生发现:小院子里总共有9珠凤仙花,靠墙角的3珠凤仙花植株矮,叶片小而且有点枯黄.我告诉他有了问题想办法去寻求答案,建议他不仅观察凤仙花本身,还得观察周围的一切.第二个礼拜学生回学校报告说:”老师,我知道了,我猜测是因为墙角阳光不充分.我家用过的水又都从那地方排出去,那三株凤仙花常常泡在水里,可能是这个原因.“我并没有就此给予他肯定的答案,而是鼓励他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在我的协助下这学生果真做起了两组对比实验:特地挑选了四株生长情况差不多的凤仙花,一株种在土壤浸泡大量水的花盘里,一株种在湿润的土壤里;一株放在阴暗处,一株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最后得出结论:凤仙花的生长需要阳光充足的环境,忌水涝.后来,我发现这位学生在以后的科学学习中,很喜欢提出问题,并且用实验去说明自己的问题.暂且不说他的实验能不能寻求到准确的答案,至少这种科学态度值得我们科学教师欣慰!建议科学教师不要忽略了问题提出后的”后继“效应.提出问题,表面上看是一种活动,本质上则是学生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的显”山“露”水".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所学内容初步感知和整体把握的过程,其中必然伴随着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推理等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就是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科学教学中,问题的产生只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走好第一步至关重要.对以后的科学探究活动:猜想,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打下了夯实的基础,铺下了前进的道路.教师应积极努力的为学生创设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尊重学生的权利,运用多种途径,不断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才能不断进取,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有创新精神的新人.
第三篇:幼儿活动中提问与回应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的策略与回应的技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教学活动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所以说提问是幼儿园日常教学中时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提问能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幼儿的思维想象和创造力,“问题提得好,好像平静的海面投入一颗石子,能激起孩子思维的浪花。”那怎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呢,很值得我们思考与反思。
一、提问的含义:
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切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句子或教学内容。
教师提问则是指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的刺激以及幼儿做什么,如何做的指令”。从而达到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二、提问的类型
1、复述型问题
这类问题常用“是什么”“怎么样”一类文字引出,一般能直接从教学内容中找到答案。如综合教育活动《粘粘贴贴说说》,老师提问:“熊猫来了,它长的怎么样?”引导幼儿从胖乎乎、可爱的、美丽的、淘气的等形容词修饰。然后小狗、猴子、大象挨个出现,并告诉幼儿这些动物都是杂技演员,“他们在表演什么杂技呢?”要求孩子说出“小狗走钢丝”、“猴子爬竹竿”、“熊猫踩跷跷板”、“大象吹口琴”,便进行添画或粘贴。从思考的角度讲,这类问题着重于语言上的理解。
2、演绎型问题
这类问题是已经抽象出某种概念,要求答出具体表现,把概念具体化,常用“表现在哪”一类问题引出。如科学活动《秋天》,老师提问:“炎热的夏天过去了现在是什么天气?”幼儿回答“秋天”,老师问:“你们是从哪看出来的?”幼儿答:“从树叶天空大雁那看出来的。”这类问题不想复述性问题那样可以直接找到答案,需要一个“对号入座”的思考过程。这类问题也为下一个概括型问题打下基础。
3、概括型问题
这类问题要求孩子从已有的事实中抽象出概念。比如说在给孩子讲完故事后,提问“从······中看出······的句式引出,由于概括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类问题的就显得非常重要。为了培养孩子的概括能力,实际教学中常常把演绎型问题和概括型问题结合起来组织提问。
4、分析性问题
分析性问题要运用概念、判断推理,采用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由表到里地思考问题,这类问题往往”为什么“引出,例如在讲解我的家乡时,在幼儿观察过事先准备的图片等资料后,教师提问:”你觉得家乡那最美?“"你最喜欢家乡的什么?”“你知道我们家乡为什么变得越来越美么?”通过提问使幼儿通过分析推理,得到课堂内容中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的答案或信息。
5、想象性问题
通过想象或再现形象,这类问题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发展幼儿的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段。如赵老师以前上的装饰画《手套》,幼儿欣赏完图片后,感受到了装饰后的手套变得很美后,教师提问“你想有个怎样的小手套?”启发幼儿想想,并鼓励孩子和老师装饰的不一样。
6、比较性问题
即启发幼儿比较事物的异同,如装饰手套中老师在让孩子在观察过装饰前的手套和装饰后的手套后提问“你能看出这两种手套有什么不同么?”
7、分类型问题
即启发幼儿用概念进行思维的提问,比如说:“这些果实中,亲你说说哪些是蔬菜,哪些是水果。
8、追问型问
就是把所传授的只是分解为一个个问题,一环又一环系统的提问幼儿。追问的特点是教师发问的 语气较急促,问题问题之间间隙时间较短,能训练幼儿的敏捷灵活的思维品质。追问能使幼儿保持注意的稳定性,刺激其积极思考,有利于全面理解内容,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例如,应老师在教学绘本《分萝卜》文本时,为了检查幼儿听读文本的效果,设计了这样一组提问:谁给他们分萝卜?他们为什么分萝卜?他们是怎样分萝卜的?这个故事你发现并懂得了什么道理?正因为应老师这样的穷追不舍的提问,帮助幼儿理解了文本的内容和价值取向,是这届活动精彩而有节奏同时”穷追不舍“的提问避免了满堂问、随意问现象的出现,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益,保障了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9、选择性提问
选择性提问就是针对某一个教学内容提出若干解释,让幼儿惊醒分析鉴别,做出肯定或付定的的判断。例如,在讲读本《沙滩上的大鳄鱼》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小鸟、鲸鱼、青蛙中你觉得鳄鱼会吃了谁?理由是什么?这个提问迅速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10、假设性提问
即启发幼儿想象的提问,如:”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水,人们怎么办?“或者”你遇到这种事情,你会怎么办?“等等。
11、反诘性提问
指对幼儿在观察感知过程中初步的出的判断进行反对,如:”你增么知道这个比那个长?“这种提问可以促使幼儿进一步精确、仔细观察,从而形成正确的结论。
另外还有:预设性提问、封闭式提问与开放式提问、陈述性提问、指令性提问、否定性提问、自答性提问等总之,教无定法,问也无定法,只要做到问需有法,问需知类就行。
三、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方式的现状
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学活动中的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兴趣,引起思考、探索、推动教学目标的达成。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的提问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提问较随意、机械,没有针对性和推进性。
比如:在大班艺术活动《小老鼠打电话》中,教师播放了一遍歌曲后。
教师:这首歌好不好听?幼儿:好听。教师:你们喜欢吗?幼儿:喜欢。教师:小老鼠怎么不高兴地摇头了?为什么?幼儿:为什么?(幼儿重复着老师的话)教师:因为小老鼠把电话打到小猫家了啊。幼儿:噢。教师:明白了就跟老师唱这首儿歌吧。在活动结束之前教师又问:小老鼠厉害不厉害,棒不棒?幼儿随声附和:厉害,棒!
▲暗示性提问,导致幼儿不能深入思考
【场景二】在中班科学活动《奇妙的睡姿》中,教师带孩子做”大灰狼抓睡姿不正确的小动物“的游戏
教师:有没有睡姿不正确的小动物呢?幼儿A:没有!教师:请你再看看,有没有?幼儿A:没有!教师:你看看看萍萍睡得对不对?幼儿A:萍萍睡得不对,洋洋睡得也不对。
(分析和思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象征性地向幼儿发问,要求幼儿回答,学前期的幼儿比较容易受暗示,特别是中、小班幼儿,本身就缺乏思考问题的能力,”你看看萍萍睡得对不对“这句话明确告诉幼儿在萍萍身上找问题,这种具有暗示性的提问会导致整个活动中幼儿不能自己去发现和探索,所以,教师应提出客观的能引起幼儿思考的问题。
▲提问脱离孩子的经验和水平。
比如在《我的身体》教学活动中,老师提问:”请小朋友想一想,肚子里面什么东西会动?你是怎么知道它会动的?幼儿回答:“心脏在身体里一跳一跳的动”老师又问:“肚子里 除了心脏还有什么会动?”没有小孩回答,因为 孩子缺乏这方面的经验。所以使提问不能得到很好的回应。
▲提问单向,不懂“追问”,孩子只处于被动回答状态。
比如:遇到错误答案时教师会向大家发问:“谁来纠正他?”“谁来帮助他?”这种提问的实质是“寻找正确答案”,而不是关心思维过程。无论教师得到的答案是对是错,都不要忘了追问:“是吗?”“为什么会这样”“你是怎么想的?”……追问使孩子养成追根究底的意识,也可以使孩子暴露自己的一知半解和随声附和。
而这样的提问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很好地发挥提问的教育价值。它不仅不能较好地完成活动目标,而且会抑制孩子的思维活动,与开发孩子的智能目标背道而驰。
那么,教师该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呢?
在实践中要切实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注重集体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设计
1、依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提问。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我们在设计提问时更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 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是指教师能紧紧围绕要求提问,突破重点、难点,问到关键之处。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心中有目标,有培养孩子整体发展的目标和活动具体的目标。如:一位老师在讲数学时提问:“汽车城停有几辆车?”幼儿在那数呀数,数不清,不知道该怎样回答。老师意识到自己的提问有问题,马上调整自己的提问:“汽车城有几层楼?每层楼停有几辆车?”幼儿里解教师的提问后,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回答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增强目标意识,明确探究活动到底能够引导幼儿明确哪一原理,获得哪一概念、和哪一方面的经验。只有目标明确,教师才能敏锐而准确地捕捉到幼儿探究活动中的关键性问题,引发幼儿积极思考、质疑、争论、促使幼儿发现科学原理和现象。
② 可接受性。
提问应注意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了解每个孩子不同的经验、不同的水平、不同的个性,正确估计孩子的能力,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对于不同个性的幼儿来说,同一句话所传递的信息是不同的,在主观上,他们对事物的探究有着不同的喜好,我们教师从仅仅关注教育活动的组成转移到关注不同个性幼儿的发展,使师幼互动既面向全体,又突显个别。如:教师一般都会用比较广泛的问题引导幼儿从不同渠道获取所要的信息,如“关于狮子,你知道什么?”“你看到过哪些颜色的花?”“什么是英雄?”等等,这些问题看似随意,却能鼓励不同个性幼儿在师幼互动中提出有效提问的探究,随之,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幼儿提出难易不同的问题。
③ 趣味性。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问的高明在于引发孩子的兴趣,提问的失误是使孩子觉得活动没有趣味。提问要有情趣、有意味和有吸引力,要注意引发孩子的情感体验,激活孩子的思维,使孩子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悦中获得发展。如:《有趣的汉字》这一活动咱们老师都知道这种活动很难组织,因为活动内容本身就很枯燥。从一般教学流程来看,活动有四个环节:
一、找汉字
二、看图猜字
三、交流关于汉字的经验
四、尝试看图识字,这四个环节是节节相扣,一个也不能少的,所以从能激发的兴趣出发,《幼儿园教育的50个细节》的一个案例是这样组织的:在组织的第一个环节,先在黑板上无顺序的写了三个国家的文字--中国、美国和日本,提问:“这是什么?”“你们能找到我们中国的字么?请你帮助老师指出来。”,孩子们非常兴奋,因为孩子们对汉字还是有点了解的,而且还是帮助老师指出来,能帮老师做事孩子们是非常开心的。这就在第一时间抓住了孩子的心。
在第二个环节中,改变了先让幼儿猜字然后总结出象形文字的教学思路。而是,先给幼儿提出一个问题情境:古时候是没有字的,可是,我们要传递信息,怎么办?孩子们说出了很多答案,有的说:“大声喊”,有的说“让小白鸽告诉他(她)”……
孩子每说一次这位老师都提出疑问,后来有孩子说“做记号”,孩子们能想到做记号,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第四篇:集体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与回应的策略
集体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与回应的策略
教师的提问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中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互动活动。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理解同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息息相关。因此,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提问的技巧与质量。教师提问的策略,看似简单的环节,其实却暗含着深厚的指导和教学作用。
教师如何有效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是开发幼儿智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在过去的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传统的封闭式提问丢失主体性,缺乏开放性,缺少思考价值;提问笼统空泛,问题问得不明确;牵涉面太广,幼儿不知从何答起,也不容易回答好;问题难度太大,忽视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超过了幼儿的理解水平和知识基础;同时,很少有幼儿主动发起提问,幼儿的质疑精神相当缺乏等。那么教师该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呢?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一些经验。
一 考虑班级幼儿年龄的特点,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
教师在活动前往往要备课,在备课中也会提一些与教学活动相关的问题,备课不仅是备内容、备问题,更是备幼儿。在问题的准备时要把问题和幼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幼儿年龄特点是什么?幼儿已有经验有哪些?哪些问题对幼儿有新的挑战?哪些问题又能贴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在这次活动中又能提升幼儿的哪些经验?教师要对这些问题有充分的考虑。
提问要从幼儿的实际出发,虽然是同一年龄段的幼儿,但每个幼儿都是不同的。教师要了解每个幼儿的不同经验、不同水平、不同个性,正确估计幼儿的能力,有针对性的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对班级中思维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我们经常让他们回答有难度和灵活性较大的问题,让他们重新组合所获得的信息来寻求答案;对中等能力的幼儿,基础性和综合性的疑问起到了巩固教学效果,吸引大部分幼儿的注意力,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对于能力相对弱的幼儿,教师则可以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认真思考便能回答的问题,来帮助这些幼儿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
二 提问要有启发性,能激发幼儿积极思维
启发式的问题能开启幼儿的心智,使幼儿乐而好学,并能引导幼儿的思维步步深入。教师若将所学问题置于一种情境中,如美术活动“越长越大的毛毛虫”,画面上有的毛毛虫的身体连接起来,而有的身体没有连接好,教师便问:“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哪一条毛毛虫,为什么?”“谁能告诉他应该怎么做?”这样就能改变幼儿消极被动地听故事的状态,激发幼儿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向幼儿提一些“大”而“深”的问题,逐步引导幼儿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如将“小蝌蚪分别问了哪些动物”“他们是怎样说的”“小蝌蚪为什么没有找到妈妈”等问题综合成“小蝌蚪为什么问了那么多动物都没有找到妈妈呢?”,其问题答案隐含着对事物的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的理解。教师的“为什么”“你从什么地方知道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等问题都是启发性问题的落实。三 提问要讲究语言艺术
在集体教学活动时,幼儿常根据教师的提问来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因此,教师的提问语言至关重要。
首先,教师的提问语言必须具有科学性、准确性,以免造成幼儿理解错误或理解困难。其次,由于教师的教学语言受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时间的制约,所以教师要以最简洁的语言传递最多的知识信息量,必须做到语言简练流畅、通俗易懂,特别是口头提问句子不宜太长,否则会使幼儿记忆和理解困难,很难找到问题的核心。再次,教师提问的态度要诚恳,语言要亲切,谈话氛围要轻松和谐。在语调和语速的控制上能抑扬顿挫、疏密相间,正确处理提问和回答的关系,使幼儿能非常自然地听清问题,并能从容不迫地思考和回答问题。四 提问要具有开放性,使幼儿积极思维、充分想象
开放性的问题与传统的问题有着很大区别,传统的提问往往是一个问题一种答案,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开放性的问题可以有多种答案,注重的是对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多设计一些有思维指向的开放性问题,如“如果-----,那么------”“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你认为应当怎样做”“你喜欢谁,为什么”“谁的方法好,假如是你会怎么办”“关于这个问题你还有其他看法吗”“你最喜欢这本书的哪一页”“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等等。在针对“这幅画讲了些什么”这个问题时,幼儿可以从人物动作、表情、语言、心理及背景等角度进行观察和讲述。由于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幼儿不但要理解故事,而且要将理解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有利于幼儿积极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五 提问要由浅入深、简洁明了,使幼儿系统地掌握知识
教学是一种有效选取、组织、传递和运用知识信息,促进幼儿了解信息和掌握知识的活动。从学习活动整体上看,教师必须抓住教材、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求,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状态,科学地设计具有一定梯度的问题,不仅要设计好单个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精心设计问题的序列。问题序列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递进式问句系列,即初问浅显,幼儿正确回答后,再逐步加深,从一般化问题逐步走向抽象化问题,最终达到预计的提问目的,这是幼儿园目前经常采用的问题形式;另一种是渐退式问句系列,即开始提出一个较抽象、较一般的问题,以引起悬念和产生整体印象,当幼儿不能正确回答时,在逐步具体化,直到幼儿做出正确回答。六 提问要形式多样化
提问的形式即提问的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叙述性提问。即指示幼儿细致地观察并描述事物,如“妈妈的眼睛长得什么样?”
2,比较性提问。即启发幼儿比较事物的异同,如“三角形和正方形有什么不同?”
3,分类性提问。即启发幼儿运用概念进行思维的提问,如“说说哪些植物是蔬菜?哪些植物是水果?”
4,假设性提问。即启发幼儿想象的提问,如“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水,人们怎么办?”
5,选择性提问。即对几种结论进行取舍的提问,如“你认为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谁的本领大?”
6,反诘提问。即对幼儿在观察、感知过程中初步得出的判断进行反问,如“你怎么知道这个长、那个短?”
教师适当地采用多种类型的提问,不仅能将教学活动逐步引向深入,而且更有助于引发幼儿思考与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就好比进餐时选择多种食物能让营养更均衡;绘画时选用多种颜色能使图画更美丽。
提问是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一种交流形式,是最常见最直接的一种教育方式。因此,让幼儿带着问题积极思考,充分表达,是我们贯彻现代化教育思想,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回应”一般出现在教师提问题后与幼儿的互动过程中,是教师对幼儿的回答或随机反应的反馈。有效的回应是集体教学活动中实现优质师幼互动的关键。“能在教育现场关注来自幼儿的信息和生成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做出适时、适宜、适度的回应,发挥推动幼儿发展的作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志。有效的回应同有效的提问一样,是反映教师教育的能力与艺术的一个方面。
那么教师怎样的回应才是有效的呢?我们可以从回应所起的作用来看:有效的回应能够对幼儿的表达发挥提升作用、拓展作用,将内在感知外显化的作用以及缓解难题的作用。发挥提升作用
1,当幼儿的表达内容可以统整时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如果幼儿能够清楚地、合乎逻辑地回答教师的问题,此时,教师只需认真倾听。而当幼儿的表达可以用同种形象、感受、意境等进行串联,形成新的、规范的表达方式时,教师就可以适时地进行归纳小结,以统整幼儿的经验,提升幼儿的表达层次。例:
师:小朋友都过过生日吗?过生日的时候会干些什么事呢? 幼:过生日要吃生日蛋糕。幼:过生日要唱生日歌、吹蜡烛。幼:过生日的时候还要许愿。
师:对!过生日的时候,我们会唱生日歌、许愿、吹蜡烛、吃生日蛋糕,真快乐!幼:过生日的时候还会请客吃饭。
幼:过生日的时候,我们会请好朋友一起来吃生日蛋糕。师:是啊,过生日的时候我们会请朋友一起来庆祝,真热闹!2,当幼儿的表达内容丰富但限于某一具体场景时
如果幼儿的表达内容丰富但限于某一具体场景时,教师一般可以用概括的方式,用规范语言帮助幼儿提炼所表达的内容,带给幼儿新的感受,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语言文字智能的发展。例: 师:你们都喜欢自己的妈妈吗?为什么?
幼:我喜欢妈妈,妈妈每天早上都帮我洗脸刷牙,所以我喜欢我妈妈。师:哦!喜欢妈妈是因为妈妈每天都在照顾你。幼:我喜欢妈妈,每天我睡觉的时候妈妈都来陪我。师:是呀,妈妈时刻都陪伴着你。
幼:我喜欢妈妈,妈妈会给我买生日礼物,为我庆祝生日,让我开心。师:对的,妈妈总是把你的生日记在心里。发挥拓展作用 1,当幼儿的表达趋同时
在群体中,幼儿的言行容易受同伴的影响,这是幼儿年龄特征所决定的,但有的教师一味地会以“要跟别人不一样”“还有谁和他不一样”加以引导,常常令幼儿不知所措。当幼儿的表达趋同时,教师要善于分析其根本原因,帮助幼儿分析哪里“一样”,应该怎么“不一样”,有的放矢地引导幼儿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与表达,拓展表达内容。例:
师:请你们听一听雨声,再仔细想一想雨会落在哪里,会干些什么? 幼:下雨了,雨落在大树上,把大树洗得干干净净;雨落在地上,把小草洗得干干净净。
师:你觉得雨有清洁作用,能使大地变干净。幼:雨能把车子上的灰尘洗掉,能把房顶冲洗干净。
师:你和她的意见一致,都认为雨有清洁作用。除了认为雨有清洁作用,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幼:下雨了,雨落到果园里,能给果园浇水,让果子快点成熟。
师:雨能清新空气;有清洁作用;还能浇灌植物,让花卉果实长得又快又好。2,当幼儿的表达具有借鉴意义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具体的信息清晰地指导幼儿“好”指的是什么,该如何做到“好”,让幼儿互相学习,找到仿效的方法,使个体经验变成集体分享的成果,推动幼儿的整体发展。例: 师:小朋友,请你来说一说你喜欢吃的水果。幼:我喜欢吃西瓜。幼:我喜欢吃菠萝。幼:我喜欢吃红红的苹果。
师:讲的真好,不仅说出了水果名称,还说出了它的颜色。幼:我喜欢吃黄黄的梨子。幼:我喜欢吃弯弯的香蕉。
师:太棒了,你把水果的形状也说清楚了。幼:我喜欢 酸酸的葡萄······
师:真好,你说出了水果的味道,原来你喜欢吃酸酸的东西。发挥将内在感知外显化的作用
1,当幼儿的表达涉及内心感受时 对于有些个体经验或情感体验,幼儿常常无法清晰地表达出来,因而很难让人理解,无法与人分享。这时教师需要运用追问等手段,进一步挖掘和探讨,帮助幼儿将内心感受外显化。例:
师:看到那么多的客人老师,你的心情怎样? 幼:我很紧张。师:为什么会紧张?
幼:我怕万一表现不好,大家会批评我。
师:哦,你的紧张来自压力。放心,老师相信你一定会非常出色!幼:我的心情很舒畅。师:什么原因使你心情舒畅?
幼:今天有那么多客人老师,我会给他们留下好印象,心情当然很舒畅。师:很好,你很自信。2,当幼儿的表达出乎常理时
当幼儿的表达出乎常理时,有很多教师常常会马上反驳或制止,从而打击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因此游离于教学活动。因此,当幼儿的表达与集体的意见不统一或偏离教师的预设时,教师应该倾听,并运用鼓励、等待、启发等回应方式,引导他们把个体经验显现出来,然后根据情形作进一步引导。例:
师:春天到了,你们在街心花园、马路边、小区的绿地、公园里都看到些什么颜色?
幼:春天到了,我看到树叶是黄色的。幼(众):不对,春天的叶子是绿色的。
师:别急,说不定他有自己的道理哦!说说春天里你在哪儿看到树叶是黄色的? 幼:我在路边看到大树发芽了,一粒一粒的小芽看上去有点黄。师:春天,大树发芽了,嫩芽绿绿的还带点黄色,你们都发现了吗? 发挥化解难题的作用
1,当幼儿的表达背离问题的原意时
在现实中,当幼儿的表达背离了问题的原意时,有的教师就会或避而不答,或置之不理,或干脆提醒幼儿“听清楚老师的提问,我是请你讲优点,不是讲缺点”以扭转局面。对此,幼儿或坐下闭口不答,或顺应教师的意愿改口作答。其实,要化解教学现场随时可能出现的意外,教师避而不答或强行让幼儿改口都不是最有效的,而是要跳出固定答案的束缚,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换种方式与幼儿沟通。这需要教师有“临阵不乱”的教育机智,更需要树立科学地教育观和正确的儿童观,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实现有效回应,推动幼儿健康发展。例: 师:谁愿意来讲讲自己的优点? 幼:我没有优点,缺点很多。
师:是吗?那你愿意告诉大家你有什么缺点吗?
幼:别人说我的缺点是贪吃,所以很胖;妈妈总说我记不住她说的话,记性不好;还有,我画画总是画得不好,还会把衣服弄脏;不过我力气很大,在幼儿园每次都是我去搬桌子。
师:其实,我发现你是个有很多优点的孩子。(幼儿茫然)
师:第一,你每次都能为大家搬桌子,说明你很爱劳动;第二,你能把自己的缺点讲给大家听,说明你很诚实;第三,大家都听明白了你刚才说的话,说明你语言表达能力强。数数你有几个优点了? 幼:我有三个优点了,谢谢老师!
师:你很有礼貌啊,又多了一个优点了。(幼儿欣慰地笑了)2,当出现冷场时
很多教师遭遇冷场时会急于用“老师告诉你们······”来代替幼儿回答,剥夺了幼儿进一步思考的机会。其实,这是教师应该帮助幼儿聚焦问题的关键线索,引导幼儿观察、思考、想象、理解。例:(观看《西游记》中的《黄风岭》片段)
师:猪八戒把最后一瓶水让给师傅喝,我们都发现他很善良,那么,大家再仔细想想在刚才的影片里我们还发现猪八戒有其他优点吗?(出现冷场)
师:你们看,黄风岭是个什么地方?(沙漠)在这个地方行走会有什么感觉?(很热、很累)但是猪八戒肩上还挑着什么?(一担水)为了大家能有水喝,安全地走出沙漠,他再热再累也不丢弃那么重的水。你们发现他的其他优点了吗? 幼:不怕辛苦。幼:坚持到底。幼:永不放弃。幼:顽强。······ 教师的回应是否适时、适宜、适度是教学活动是否高质高效的重要评价依据,而回应是否有效取决于教师的能力与技巧,这就需要教师在活动前做足功夫,吃透教材,明确目标,真正关注幼儿的发展需要,把握集体教学活动的价值。为此,教师应该站在幼儿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们的经验背景、情感体验、思维方式、兴趣爱好,了解他们认识的局限性,设想他们在问题情境下可能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会有何种情绪状态,并设想多角度、多层次的应对策略,全面储备科学的、积极的、有价值的应对语言或调整措施,形成“弹性”方案,为有效回应提供全方位支持。
总之,提问与回应都是属于动态的过程,都必须要体现主体性原则、互动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教师在了解幼儿、关注幼儿、追随幼儿的过程中灵活地运用各种提问与回应的策略,才能真正体现集体教育的价值所在,促使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
第五篇:浅谈语文课堂中教师提问设计
遵循原则 巧妙提问 提高效率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为了在语文课上表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出现各种各样的课堂形式。但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课堂形式,都离不开师生语言的交流,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的核心。提问质量的高低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起着极其重要地作用。对于如何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提问,我认为应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1.遵循紧扣学生知识结构的原则
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要求教师在筹划课堂提问时必须抓住教材的整体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使提出的问题按知识点的难易级差递升,体现一定的坡度和有序性,不能天马行空随意设置问题。为了使问题呈现一定的坡度,要求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诊断,了解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以使问题能和学生独特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而在把一个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各小问题的坡度,要让学生感受到这样分解的理由,并能自然地把各个阶段的解决策略串联起来而得到原问题的解决,否则学生就是死记硬背,对提高学生的认知是没有帮助的。在教学《范进中举》时,如果事先学生不了解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学生就很难理解范进为什么宁可忍受屠夫的凌辱,也要去考功名,而中举之后为什么会突然的疯了。这些情感体验没有一定的科举制度的知识做铺垫,学生是无法理解的。
2.遵循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原则
学习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只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的问题,学生才会感兴趣,才会积极的思考。首先,发挥文本中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优势。语文教学中潜藏着大量学生感兴趣的“触点”,如很多篇章是关于地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内容,教者若抓住这些“触电”进行提问,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积极思维和回答问题的兴趣,往往能加深学生对整个篇章的理解。这就是“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的道理。其次,运用灵活多样的提问形式。初中学生的心理自控能力还不强,长时间的面对一种提问形式会产生心理疲劳,从而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厌烦情绪。同时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课堂提问可以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不同提问方式所能达到的效果是不同的,又因课堂变化的不确定性,故而在学生回答遇挫时,教师应依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预设,根据情况的变化,运用教育机智有针对性地分解、重设问题,用疏导性、铺垫性的问题,来促进原问题的解答。第三,要避免施教者预设性的、居高临下的提问方式支配和左右课堂教学。现在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有个人的思想和看法,不喜欢囗头的说教,反对思想的专制。教师要敢于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构建宽松的学习氛围,善于创设让学生质疑问难的特定情境,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谈话、讨论来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而不局限于师生间的单向交流。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句话就强调了教师一定要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方能让学生乐学并学有成效。
3.遵循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原则
发展思维和发展语言贯穿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对于初一学生的思维,具有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特点。因此,教师应该发挥学生具体形象思维的力量。对于初二初三学生逐渐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把握分寸,注意难 易适当。所提问题要与提问对象的思维特征相匹配,问题应处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即问题要高于或略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其难易应处在学生潜在发展区之内,在学生经过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再“跳一跳”就可“摘到桃”的理想境界。应注意设置问题的梯度,在不同的知识环节上设置问题的难度要有区别,宜由易到难。特别是难度较大的问题,一般要设计成一系列由浅入深、由旧导新、从易到难的小问题。只有这样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提问,才能引发学生有效的认知冲突,起到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同时,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也应视其具体情况而把握提问分寸,坚持面向全体,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使所有学生都能从解答问题中受到获取新知的乐趣和自信,真正做到“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课堂提问可以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不同提问方式所能达到的效果是不同的,又因课堂变化的不确定性,故而在学生回答遇挫时,教师应依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预设,根据情况的变化,运用教育机智有针对性地分解、重设问题,用疏导性、铺垫性的问题,来促进原问题的解答。切莫让学生做“望梅止渴”的事,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二、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
1.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的及时提问和适时点拨,能促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教师要尽可能恰当地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颖的问题,激发学生“学而知不足”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在导入新课时提问。一堂课,如果头开的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带着问题,通过自身的主动探索去洞悉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导入新课时候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加入到探知过程中来。第三、在创新思维处提问。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若能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创新。这是教师应善于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如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完成任务,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思维正处于十分活跃状态时,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组织讨论,并与学生共同归纳结论,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
2.控制好提问的频度。频繁地使用“为什么”“怎么”之类提问,学生根本来不及思考;又过多地使用“对不对”“是不是”等选择性问句,因为太容易,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这样的提问到头来启而不发,学生没有主见,只答不思,只听不悟,难以发展、激活思维,相反却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可是如今有的教师借着“讨论式”的幌子在课堂上进行频繁提问,这种行为常常被人们容忍或忽视。事实上,提问过多不仅烦琐费时,而且回导致学生随大流,增大回答问题的盲目性,使课堂教学的重点不能突出,难点得不到解决,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所以,着眼于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提高及其身心的全面发展,每位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去备学生,考虑问什么,怎么问,真正做到提问要精妙,把教师的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3.提问方式的启发性。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现代教学法所倡导和追求的目标之一。它的好处很多,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活力,造就学生的进取精神,活跃课堂气氛等等。有这样的一个比喻,它形象地说明了启发性的含义:如果把知识比作果实的话,那么“教师不把果实塞到学生的嘴里,也不把果实放在学生手里或伸手就能逮住的地方,而把它挂在学生跳起来才能够的着的位置,让学生自 己费点神去摘取。”教学语言的启发性的关键在于把握“引而教”和“求而学”的原则和要求。“引而教”是指教师不把知识全部正面地从头到尾塞给学生,而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一定的基础上自己思考得出结论,掌握要领。“求而学”是指学生在教学语言的激发下产生出求知欲和主动性,目的明确地进行思考和学习。
在语文课堂上能坚持上几点,必能收到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