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农村建设反映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对策建议
新农村建设反映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对策建议
2009年3月9日——13日,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办公室有关工作人员组成调研组深入到17个乡镇(场)重点对黑英山乡1村、克孜尔乡3村、亚吐尔乡10村、拜城镇3村、温巴什乡7村、大桥乡2村、铁热克镇恰麻古鲁克村等7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进行了调研。调研以乡镇领导汇报、召开座谈会、走访农户、实地查看、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围绕新农村建设反映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对策建议这一课题就当前乡村干部和农牧民群众对拜城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广泛征求意见,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召开座谈会7场次,走访群众140人次,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效。
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两年来,县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从本县实际出发,在农村深入开展“勤劳致富、合作共进”活动和大力实施“6020”、“1050”两大帮扶工程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个示范村基础设施和各项公益事业得到较大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初见成效,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文明。
1、庭院改造及村庄整治效果明显。目前全县17个乡镇场已开展庭院改造4759户,已完成3462户;亚吐尔乡在4村、10村、3村、1村、2村5个村同时选一个村民小组为 试点开展庭院改造,共366户,各有特色风貌,并且规划好,建设规格高。米吉克乡设计了农户庭院改造规划图,示范村8村庭院改造实施整村推进,全村抗震安居房和三区分离、沼气池、卫生厕所、暖棚圈、围栏160户全部完成。已有赛里木镇16村2组,托克逊乡2村2组,亚吐尔乡4村3组、10村5组,布隆乡6村1组,米吉克乡8村2组,大桥乡2村4组,察尔齐镇6村6组等8个新农村示范点庭院改造工作已彻底完成。着力引导农民对破房子、烂院子、旧棚圈、老果园进行彻底清理,消除安全隐患,美化村庄环境。目前20个示范村庭院清理工作已基本完成。大桥乡清理庭院1870户,米吉克乡清理庭院1429户。黑英山乡组织农户清理9个村的老杂树5000余棵。赛里木镇、亚吐尔乡、察尔齐镇高标准地彻底完成了29个行政村村庄整治工作,逐步达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净化,环境美化,生态优化,居住社区化的标准。有152个村庄展开环境整治工作,已完成104个村。
2、资金落实到位。两年以来,县财政已投入800万元,县直单位投入帮扶资金380万元,企业投入资金270万元,整合项目资金1511万元。
3、“勤劳致富、合作共进”活动取得成效。2007年以来,县财政共拿出40多万元在三干会和农村工作会议上对优秀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优秀农民经纪人、“技术能手”、“致富状元”、“生产大王”等80余名农村致富带头人进行表彰奖 励;全县共摸底登记各类乡土人才1520人,为建设新农村“蓄水养鱼”。托克逊乡有农民经纪人57人,生产大户85户,致富能手52人,带动农户1572户;察尔齐镇致富带头人58人,生产大户60户,技术能手94人,农民经纪人20人,带动农户2362户;大宛其农场树立科技示范户576户,带动农户1200余户;米吉克乡对全乡66名科技推广人员、生产经营能手、能工巧匠、赤脚医生进行登记造册建档。农村专业协会已从2007年初的21个发展到目前的47个,会员由不足2000人增加到4400多人。米吉克乡、察尔齐镇、老虎台乡、大桥乡、大宛其农场等乡镇场围绕主导产业新成立了1-2个协会,并制定了章程和运作计划。米吉克乡新成立的酱番茄协会,会员59户,带动农户千余户。2008年以来,我县积极引导农牧民以特色产业为依托组建了克孜尔木纳格葡萄农民合作社、赛里木乳制品农民专业合作社、雪泉粮油加工专业合作社、米吉克乡众望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宛其啤酒花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五个农民合作社,共有社员273人,注册资金292万元。其中大宛其啤酒花农民合作社社员163人,注册资金81万元,统一使用“大宛”牌啤酒花注册商标,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被自治区认证为全疆25个规范运作的农民合作社之一,得到以奖代补物资4万多元。米吉克乡成立的众望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67人,注册资金139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乡村干部和农牧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归纳起来,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
1、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乡镇财力紧张,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加上融资渠道不宽,致使新农村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尽管有县财政、“6020、1050”两大帮扶工程和乡村两级的资金投入,但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庞大工程,这些资金还远不能满足建设的需要。目前大部分示范村仍停留在等钱做事的阶段。在调研中乡村干部普遍反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庭院改造资金缺乏(黑英山乡、托克逊乡、亚吐尔乡、康其乡、拜城镇、铁热克镇、米吉克乡、温巴什乡、大桥乡、大宛其农场、察尔齐镇、老虎台乡、良种场);农民认为当前影响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问题是缺资金的有209人,占调查农户的52%。认为资金来源应由国家投资与农民投资相结合的 225人,占56%;省市投资的58人,农民自筹的57人,银行贷款的54人,国家投资的52人,社会和企业捐助的42人。
2、农民增收压力仍然很大。农民收入的增长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008年达到3853元,而按照2015年基本达到10000元的目标,尚差6147元,显然难度很大。黑英山乡1村农民艾合买提铁力瓦尔地说到:因受地理位臵、气候的影响,农作物种植期及成熟期相比平原乡镇较晚,使得有些产品无法销售出去,收入渠道单一,每年农民人均收入要比乡里预期的收入相差300-400元;克孜 尔乡3村书记买买提艾买尔说:本村人多地少,受土层薄,碱地、湿地较多因素,有3000多亩地无法耕种,从而也遏止了农民增收。农民收入不平衡也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大突出问题。农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2008年,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超过2万元,达到20:1,分别是1995年、2000年的10倍和5倍;人均纯收入各层次中,3000元以下的3.11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21%;3000——4000元的5.64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7%;4000——5000元的5.71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8%;5000元以上的0.6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4%。在调研中就农民如何增收这一问题,提出靠畜牧业的149人,占37%;外出务工的117人,占29%;科学发展农业的87人,占21%;林果业的65人,占16%;种订单作物的18人,占5%。
3、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山区地理条件所限,村庄布局缺少规划,农民建房无序,大部分村的基础设施薄弱,建设成本高。特别是非中心村“脏、乱、差”现象非常突出,村容整治难度较大。我县近几年虽然重视农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了一些农村公路,但全县农村的绝大多数自然村庄,通达等级公路的很少,与全面小康80%农户都通硬质路的要求差距很大。农田水利由于资金和投劳不足,仍有遇旱引不进、灌不上,遇涝排不出、降不下的情况。还有许多低产田需要改造。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生活。东片乡镇每年因春季缺水,水利设施落后等原 因造成部分土地无法按时播种,农作物产量受影响。铁热克镇恰麻古鲁克村由于海拔高,至今尚未解决安全饮水问题,农牧民对发展畜牧养殖业增收的积极性很高,但是由于冬季缺水,饮水要到几公里外的河谷。在调查中认为新农村建设应该重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解决村民安居乐业的农民有211人,占52.7%。
4、农民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但由于长期受社会经济条件影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相对来说,农民文化程度低,缺乏专业技能,法律、科技、市场经济知识不足,农村中封建迷信、毁坏资源、早育超生、宗族势力、社会矛盾等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现象还较普遍。黑英山乡1村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不开放,接受能力缓慢,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不高。调研中有55%的农户认为有必要继续接受现代科技、法律、技术技能培训。
5、产业发展思路少。一些乡镇、村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大部分示范村对通路、通水、旧村改造、村容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比较重视,但在壮大富民产业上没有明确的发展思路,新农村建设缺少发展后劲。32%的农户对产业结构调整比较茫然,对市场摸不透,对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放心,不知道种什么能挣钱。克孜尔乡3村农民提到:葡萄已是克孜尔乡的主导产业,2008年有70%的葡萄都没卖掉,找销路是制约农民增收主要因素。亚吐尔乡10村农民提到: 2008年种植的马铃薯,除去成本就没赚上钱,减少订单作物。希望国家财政扶持和提供贷款发展产业的农民有82人,占20%。
三、对策及建议
1、解决资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由原来的县财政补助资金400万元翻一番,每年财政补助资金达到800万元,能够缓解建设新农村资金短缺问题。二是项目资金的倾斜,包括农村水利、道路、安全饮水、生态环境、电力、通信、农村能源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持农村发展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的项目资金首先考虑倾向于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2、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也是统筹城乡发展要突出解决的问题。一是树立畜牧业支柱产业地位,加快发展农区现代畜牧业。拜城是一个农业大县,同时也是一个畜牧业大县。经过多年的种植业结构调整,种植业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已达到53%,并且持续增收的空间已经很小;而拥有88万头只牲畜存栏量的畜牧业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到26%,发展的空间还很大,所以应把农民增收的重点方向转移到畜牧业上来。要加强畜牧技术队伍建设,对现有的畜牧技术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大力调整畜种畜群结 构,加快品种改良步伐,重视动物疫病防疫工作,强化畜牧养殖小区和畜牧示范园建设,推动畜牧业规模化发展,真正使畜牧业成为拉动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持续增收的主导产业。山区乡镇受地理位臵及气候影响,以发展畜牧业为支柱产业,以种植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链。东片乡镇以发展葡萄为支柱产业,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链。西片乡镇以发展特色经济作物为支柱产业,种植业及畜牧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链。中片乡镇以发展二三产业为支柱产业,种植业及畜牧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链。
当前,我县的畜牧业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发展环境至关重要。我们应集中资源、资金、技术、人才优势,依靠政策,调动和保护农牧民群众发展现代畜牧业的积极性。增加养殖育肥贴息贷款金额用于我县牛羊育肥、奶业发展、生猪及鸡禽养殖事业,实现我县畜牧业的全方位发展。同时,延长贴息贷款返还时间。金融部门要安排好畜牧业发展的贴息贷款,县财政也要增加一定的补贴,保证饲料加工机械购臵、良种繁育、疫病防治、饲料生产、棚圈建设、药浴池建设、技术培训、推广、草地生态治理和草原建设等方面的资金需求,加快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抓好庭院经济发展。按照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的要求,切实提高亩均产出效益。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培育农民增收新产业。积极发展庭院经济。引导农民做精庭院种 养业,因地制宜发展庭院优质葡萄、塑膜拱棚蔬菜和养殖业,注重一乡一品或一村一品,规模发展。
3、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村通油路建设,尽快出台乡村油路管护办法;尽快解决农村无电区域的供电问题;扩大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应用范围;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扩大电话网和邮政网络覆盖面,努力实现村村通电话。稳步推进牧民定居、农村改水、牧区水利、扶贫开发建设等工作。
4、加快实施农牧民素质工程。一是继续把劳务输出作为一大新兴产业来培育,按照“先培训、后输出、促增收”的思路,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多渠道、有规模转移,实现多层次、宽领域就业。完善县乡村三级劳务输出网络,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充分发挥劳务派遣组织、市场中介组织、专业协会和经纪人的作用,促成农村富余劳动力成建制、有序转移。二是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引导力度,大力宣传中央、自治区和地、县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一系列政策,坚持正面引导,注重典型示范,营造农民出门务工的良好氛围。三是加强农牧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根据农牧民就业意愿和企业用人岗位需求,分县、乡两级,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使农村富余劳动力掌握一门能用管用的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由低层次、体能型向高层次、技能型转变。四是大力培育劳务输出经纪人,发挥好他们信息灵通、情况熟悉的优势,带动更多的乡里乡 亲走出去、富起来,以此促进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
5、认真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围绕特色产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策扶持,在有机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围绕主导产业成立村级专业协会;围绕特色产业组建农民合作社;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对规模较大、运作规范、作用明显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大政策、资金、信息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使其在传递信息、标准化生产、商品互通、担保贷款,保护权益等方面开展行之有效的工作。
第二篇:2014-07-21 基层反映: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基层反映: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力度的持续加大,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效改善,农村文明程度不断增强,城乡一体化步伐明显加快,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重新建轻改造。虽然每年新农村建设中旧农宅改造数量多于文明生态家园新建数量,但改造资金投入比例偏小,改造标准低、施工质量差,且改造的重点仅停留在建大门、改灶、改厕和刷文化墙等初级阶段,重复建设的现象比较突出。一些乡村在文明生态家园规划设计过程中没有统筹考虑实用功能和群众经济承受能力,致使规划户数多,群众报名少,因新农村建设兑地引起的矛盾纠份和上访事件时有发生。二是重基础轻配套。普遍存在对村级文化广场建设、绿化亮化等工作抓得紧、投入大,对道路硬化、排水排污、沼气能源、环境整治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不够重视。个别行政村村部、文化广场和村学建设档次较高,但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社道硬化却迟迟不能动工修建,沼气建设覆盖面小、使用率低。部分乡村在建设过程中只注重硬件配套,而对生产发展等基础性工作抓得不够,以致村容村貌变了,产业发展较为滞后。三是重眼前轻长远。一些乡村受当时建设理念、项目、资金等因素制约,村庄规划不够合理,加之后续建设未及时跟进,基础配套比较滞后,已无法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有的对新农村建设缺乏全面深刻准确的把握,规划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不强,增加了农民负担,— 1 —
形成了债务。个别乡村新农村建设认识存在偏差,认为房子建起来了任务就完成了,对于后续扩容、内涵提升、基础配套等方面重视不够,往往建成之后便放任不管,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村又重回旧貌。四是重示范轻推广。每年的新农村建设中项目、资金都向市县列建的重点村倾斜,特别是对部分塬区经济条件较好、基础设施较完善的村连续进行新建改造,但对于地理位置偏远、自然条件差、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的村投入严重不足,新农村建设的覆盖面和群众受益面较小。大部分山区村由于缺项目、缺资金,虽经多年发展但村容村貌无明显变化,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比较突出。
针对以上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认真研究分析,建议在新农村建设中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建与管的关系。积极从出台政策、建强组织、深化改革三个方面入手,以新的机制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出台扶持村级经济发展、土地开发、交通、水利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按市场化运作模式,建立稳定、多元的资金投入机制,集中投放到新农村建设的项目上。进一步坚持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等制度,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和管理的长效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扫除体制性的障碍因素。二是处理好软与硬的关系。在硬件建设上,要着眼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重点加大农村公路、农田水利、农村能源和农村生态建设力度,大力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大力推进“五改三建”工程建设,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软件”建设上,着眼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
展,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强化农村义务教育,加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三是处理好长与短的关系。广泛征求基层和群众的意见,提高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结合实际情况,稳扎稳打,不劳民伤财、不盲目攀比、不强求一律。立足乡村特点,尊重各地的传统、习惯和风俗,不搞一个样、一刀切。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抓好新产业开发,用现代理念教育农民,抓好新农民培育,用城市理念建设农村,抓好新环境营造。四是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坚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办点示范。把新农村示范点与各级领导的工作联系点、基层组织建设联系点等有机结合起来,确保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真正发挥示范作用。在办点示范的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充分挖掘先进典型,积极向外推介宣传,不断强化试点单位在制定规划、推进工作、健全制度、加强管理等方面的示范引导作用,切实为推动面上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几点建议.doc
建设新农村,首要的问题是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财政支出结构,尽快实现由农业哺育工业向工业反哺农业的转变,具体来说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农业占财政支出的“两个比重”。同时要改变目前财政支农投入渠道多、资金分散、使用效率低的现状,探索资金整合使用的有效途径。新农村建设还需要从多种渠道向社会筹集资金,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局面。
提高“两个比重”
要保证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能够稳定增长,就要改变农村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实现由剥夺农业向保护农业的政策转变。应进一步提高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和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在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中的比重,并要依法加大农业部门基金和预算外支农资金的筹集力度,积极开拓农业发展资金的筹集渠道。首先,提高预算内农业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严格按照《农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努力增加预算内支农资金,确保预算内支农支出按法定比例增长。要采取有效措施,使新增财力向农业倾斜,改变预算内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不断下降的状况,使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总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其次,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比重。目前支撑农业投资的主要是国债资金,中央农业基建投资中的国债资金比重很大,而正常的预算内基建投资较少。今后一旦停发国债,农业投入就将大幅度下降,容易引起间的波动,不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平稳发展。目前,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中,农业所占的比重已增加到近30%。可考虑与中央财力增长基本相适应,逐年增加一部分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建设,确保中央农业基建投资保持在较高水平。
再次,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农业是增加农业投入的一条现实可行的重要渠道。“以地生财”已成为地方政府增加财力,筹集城镇建设资金的重要途径,为新时期“以农养工,以乡养城”的一种新形式。国土资源部征地制度改革课题组的估计是,政府在农地转用中大致可以获得60%以上的收益。虽然国家已经要求,土地出让金纯收益不低于15%用于农业,但在各地执行得并不好。要在法律或政策上明确从集体土地的出让金中提取一定的比例用于农业发展。
另外,应完善国家农业投入法律法规体系,硬化农业投入约束机制。目前,我国除了《农业法》中有“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的原则要求外,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还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条例和细则。应抓紧研究制定更加具有约束力的法律。尽快以《农业法》为基础,专门制定《农业投入法》。在农业投入法中,应当明确各级政府在农业方面的事权和财权,并要求各级政府严格按照职责的划分对农业进行投入。
整合使用支农资金
“十五”以来,政府新增财力的使用在逐步向“三农”倾斜,财政对农业投入的绝对量在大幅度增加,但支农资金的使用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渠道多,资金分散,难以形成合力。目前最突出的是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和农口各部门之间以及各部门内部机构之间分配管理的财政支农资金在使用上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基本上是各自为政,资金使用分散和投入交叉重复现象比较严重。
二是支农资金挤占挪用现象普遍,到位率低。支农资金有相当一部分用于各级农口事业单位机构和人员支出,“搞农业吃农业”的现象严重,使真正用于农业、农民和农村的资金大为减少。
三是政府投入重农业“大动脉”,轻“毛细血管”。在取消农业税以后,由于基层政府的财力有限,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进程非常缓慢。支农资金对农民急需的水利和道路等小型
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
要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就必须探索资金整合的有效途径,并且切实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
首先是要统筹安排来自各种渠道的支农资金,突出重点,集中使用。要根据财政支农的目标和重点,逐步改变财政支农资金渠道多,分类不合理的状况,适当归并设置支农资金,突出财政支农资金的公共性。初步考虑分设为六大类: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类资金、抗灾救灾类资金、生态环境建设类资金、结构调整类资金、管理服务类资金、农村发展类资金。在适当归并资金分类的基础上,对现有财政支农资金进行整合。近期考虑是通过打造“项目”或“产业”平台实现资金整合。在目前机构和职能还不能进行大调整的情况下,这不失为一个比较有效的资金配置途径。比如,可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个整合载体,把农业基建投资、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建设基金、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农村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等方面的资金,按照统一的规划投入到重点区域,统筹安排使用。
长远的政策选择是通过调整机构和职能实现农业资金整合。按照“减少交叉、强化协调、适应市场、增加服务”的原则,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尽量减少职能的交叉。初步的设想是,综合职能部门如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等不再具体分配农业财政资金、审批涉农项目,将预算的具体执行、项目的具体审批、项目的组织实施等职能划归相关职能部门。
除此之外,实行直接集中支付方式,也是保证财政支农资金足额、安全、及时到位的重要措施。
目前财政涉农补助资金由不同部门发放,往往存在着相互掣肘、推诿扯皮的现象。由于资金管理程序不到位,虚报、冒领等问题常有发生。实行财政涉农补助资金发放方式改革,将彻底改变过去部门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局面。思路是:凡是财政安排、直接发给农民的补助资金,都采取直接集中支付的方式,减少资金的中间运行环节。通过金融机构作为支付的桥梁,形成财政——金融——农民的“一条线”资金运行轨迹。目前全国财政支农资金挤占、挪用的90%以上发生在县乡两级,在县乡财政困难的情况下,直接集中支付可以有效避免县乡政府和职能部门截留、挤占、挪用支农资金的现象。
政府主导多元投入
在整个农业投入中,虽然近年来政府财政支农资金不断增加,但所占比重不大,因此,需要发挥政府财政支农的引导作用,利用多种形式集聚农业资金。
首先是要继续完善农业信贷体系,逐步增加农业信贷规模。信贷资金是农业投入的重要来源,在这方面,应充分挖掘潜力。具体可采取这样一些措施:
提供财政贴息或支持贷款担保,鼓励商业银行向农业提供贷款。通过税收等政策引导商业银行把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业。
建立政策性农业信贷体系。政策性金融是世界各国普遍运用的基本符合WTO协议要求的重要支持手段,其本质是准财政,是财政与金融手段的有效结合。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应列出一部分预算用于补偿性财政支出,即向有政策性金融业务的机构提供贴息资金和呆账损失的弥补,用少量的财政补贴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业和农村。将农业发展银行从单纯的“粮食银行”转变为支持农业开发、农村基础实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进出口的综合型政策性银行。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农村信用社向农业贷款;发展民间信贷,鼓励民间信贷资金投入农业。
将主要来自农村的邮政储蓄用之于农。全国邮政储蓄1.3万亿,其中约90%来自县以下农村地区。邮政改革中拟建的邮政储蓄银行应本着“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的思路,考虑与信用社合作,利用信用社在农村的网点和资源,积极开拓农村金融市场,大力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
同时,应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以分担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
另外,应完善政府支持方式,采用政府财政补助、财政贴息、税收和贷款优惠等方式,引导各种经济成分投资农业,鼓励和扶持各类工商业进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采用财政投资补贴的方式,吸引农民和其他社会主体投资农业,是市场经济国家比较通行的、也是比较有效的做法。这种方式的最大优点是,既能发挥财政投入的主导作用,吸引社会投资,引导全社会投资方向,又可以避免政府直接投资造成的产权不清、管理不善、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特别是对于既有一定公益性、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的建设项目,这种方式优点尤为突出。2004年,江苏省财政厅安排专项资金5000万元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其中,4119万元用于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贷款贴息,支持企业184户,利用银行贷款62.6亿元,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建议尽快制订和出台有关政策和办法,除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之外,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和推广等方面的建设项目均可实行财政投资补贴政策,吸引和鼓励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龙头企业等各类社会主体增加农业投入。
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来看,则应当按照坚持“谁投资、谁管护、谁收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开展群众性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 韩俊)
第四篇:贫困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今年4-5月,本人参加了由**州政协组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我认为**州作为贫困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要从三个方面着力:
一、抓住机遇,形成合力
众所周知,**州的社会经济还非常落后。在全国上下都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形势下,**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发挥后发优势,抓住机遇、形成合力,另辟
捷径实现跨越式发展,亦部步亦趋地跟在别人后面是没有前途的。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级各部门都必须充分认识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抓住西部大开发、扶贫攻坚等历史机遇,将新农村建设提升到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大局的高度来认识,站在全国甚至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高度,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措施,争取国家更大支持,使新农村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
2、深入调查、科学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和一项长期艰苦而复杂的历史任务,作好规划尤为重要。做好规划,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坚持“不干群众不愿干的事,不干群众不参与干的事”,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事做起、从帮助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做起,把群众普遍受益的项目作为优先项目,拿出具体的行动方案,杜绝办公室“方案”。规划要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分类指导,在速度、规模、标准等方面要区别对待,确定工作重点和实施步骤,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对经济实力较强的村庄,目标可以高一点、速度可快一些、力度可大一些,如采取旧村拆建、建设农业园区等进行村庄建设;对经济实力较弱的村庄,应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为重点,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逐步建设;对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山村,则可采用退人还山或迁并等办法进行,多方筹集资金,帮助农民下山安家。规划要合理利用农村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3、整合资源、明确责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牵涉面相当宽,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资源,明确责任。要明确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新农村建设第一责任人,加强领导,落实好“州里统筹,县市组织,乡镇主抓,村寨实施”的新农村建设机制,州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作为常设机构明确下来,专门负责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督查和考核。将新农村建设纳入目标管理,落实目标责任、规范业绩考核、制定发展规划、整合资金投入、协调各方力量、科学管理项目、加强督查督办,形成全党抓新农村,全社会关注并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局面。加强对人才资源的整合,公选优秀干部到试点乡镇担任党委书记,公选优秀年轻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到试点村担任驻村指导员。
4、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宣传部门要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列为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成立班子、制定方案、精心实施,开辟“新农村建设”专栏,重点报道群众身边的新农村建设典型,正确引导新农村建设。要运用宣传标语、宣传栏、宣传展板、文艺演出、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印发资料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要组织机关干部采取开座谈会、夜访农户等形式,进村入户宣讲新农村建设。
二、找准抓手,确保成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到方方面面,要取得成效必须找准抓手。通过调查,我认为**州的新农村建设必须抓好5件事。
1、打造优势产业支撑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重中之重是生产发展,实现生产发展必须以现代农业的方式打造一批优势产业。作为生态环境良好、自然资源丰富、民族文化浓厚、人力资源丰富的**自治州,建议重点发展以下四大产业来支撑新农村建设:一是特色农业。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品种改良、标准化生产等技术手段,努力培植和提升椪柑、猕猴桃、时鲜水果、黄牛、山羊、烤烟、蔬菜、茶叶、百合、青蒿、木材加工等农业产业。以高效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扶持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型现代农业,特别是大力推广以沼气池建设为纽带的“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菜”等生态农业模式。扶持发展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示范大户,完善农业利益联结机制,培育一批农产品品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信息与营销体系。二是旅游经济。**州的广大农村在历史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注意挖掘、保护和发展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的特色文化产业。要巧用市场机制,激活这些潜在的资源,变资源为资本,依托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交通、物流、餐饮、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三是劳务产业。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阳光工程培训、扶贫劳务培训等项目实施力度,提高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制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农民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农民领办、创办、合办民营企业,就地吸收消化本地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四是烟酒、矿产品加工和电
力能源等传统工业。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传统工业的改造升级,使传统工业从低端区域性市场走向高端世界性市场。
2、依靠群众力量加强基础设施。没有投入,新农村建设是无源之水,没有农民的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是无本之木,因此,必须依靠群众力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经济欠发达地
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根据本次调查了解的情况,要按照一村一策的要求,解决好农村“五通”问题,以及环境改善、医疗卫生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问题。组织实施好中低产田改造、病险水库治理、灌区配套等农田水利建设,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广集雨节水窖,创新管理模式,建立长效的管养机制。抓好农村公路建设,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农民集中居住点。结合农村环境整治搞好村容村貌的绿化美化,重点实施好村间道路硬化工程。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对全州所有行政村的饮水安全问题进行一次排查,按照饮水安全问题的严重程度,争取用3-5年时间解决好全部行政村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大以沼气池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富民计划项目实施力度,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继续实施好农村电网改造项目,使更多的农民群众享受到城乡电网同网同价的实惠。加大农村文教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力争用3-5年时间使全州100的村达到“一部两室”(即一个村部、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卫生室)的基本要求。
3、培育新型农民传播文明风尚。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要求。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抓好教育是基础,大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稳定农村教师队伍,调动和保护农村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大力推广农村寄宿制教育,全面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制定科学培训规划,把农民培训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机结合起来,整合扶贫、农业、科技、劳动以及职业技术学校等部门的培训资源,加大对农民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就业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诚信乡镇”等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用健康向上的文化导向引领群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民自己建自己的家园,响亮的提出“自己的新农村自己建”的口号,引导教育农民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农民的自觉行为,真正发挥他们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农民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
4、搞好试点建设实现快速推进。推进新农村建设较为可行的办法是先选一批群众积极性较高的村作为试点,规划好、实施好,先行一步,做好一点,作为典型予以推广,作为样板予以示范。但是,调查发现,新农村示范村的确定,都是“自上而下”由政府指定或安排的,群众的积极性不高。为此,我建议,采取“自下而上”竞争方式来确定试点村,按照“分配名额——村上申请——审定资格——组织答辩——确定试点”的流程,县上把试点村名额分配到乡镇,各乡镇对申请的试点村进行民意测评,凡群众自愿参与试点占到总人数75以上的,才能获得竞争资格;以村为单元,召开村民大会,讨论决定竞净方案;分区域组织对具有资格的村进行演讲,从群众自选项目的合理性、群众筹资投劳的积极性、村两委班子的整体合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根据得分高低依次确定试点村;对试点村一律实行动态管理,对落选的村,鼓励先干起来,行动快、效果好的“以奖代补”给予支持,对竞争上的试点村,工作起色不大的,则逐步减少扶持力度。引入竞争机制推进试点村建设,将由上级“指定”变为群众“争取”,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形成“争中干”、“干中争”的良好局面,发挥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5、瞄准特困人群实施“细胞工程”。新农村建设归根结底是要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让广大农民共享发展成果,但就**州的情况来看,农民人均纯收入才1700多元,年纯收入8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还有66万人,还有1100个贫困村,扶贫开发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与扶贫攻坚结合起来,瞄准特困人群,实施以户为单元的“细胞工程”,将这些特困人群以户为单元进行重点帮扶,消除贫困死角。在对象上瞄准特困人群,由村民大会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让群众自己选贫困户,对群众评出的特困户建卡登记,实行动态管理,最多连续扶持3年。在项目上瞄准特困人群,对特困户进行调查摸底,找到致品贫因子,有针对性的开展帮扶工作。对缺乏收入来源但具备开发条件的,重点在产业开发上给予扶持,如提供信贷支持、技术培训、农用物资、信息服务等;对缺乏收入来源又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则重点在劳务培训、社会保险等方面给予扶持;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学致贫等特困群众,则重点在合作医疗、社会救助、农村保险等方面给予扶持。加大结对帮扶力度,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发动广大党员干部在试点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由财政对结对帮扶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直接由帮扶人进行支配,对帮扶人实行动态管理,将帮扶情况纳入帮扶人的考核指标,由帮扶对象、所在单位、试点村等给予评价。
三、创新机制,长期推进
调查发现,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突出特色、如何作眼于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和城乡协调发展、如何发挥好“两个反哺”的作用等方面,各县市思路都不很开阔,在谋划新农村建设全局的工作上不仅缺少工业化的理念,而且缺乏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和促进城乡互动、内外联动的工作机制,难以保证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推进。为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思路,统筹规划政策、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建立起科学的项目决策机制、完善的产业发展机制、多元的资金投入机制、严谨的村务监督机制和高效的社会服务机制,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推进。
1、构建科学的项目决策机制。项目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对涉及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建设项目(主要指纳入政府重点办),政府应该起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咨询机构或行业专家的意见,确保科学决策;对具体到每个村的新农村建设小项目,则要体现群众的主体作用,改变过去实施项目由干部单方面拍板的做法,将项目实施的决策权交给群众,建什么项目、怎样建项目等完全由群众说了算。
2、构建完善的产业发展机制。发展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措施。发展产业必须树立工业化理念,将工业化理念落实到基地建设等产业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去,全力推进产业化进程。要按照“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技术标准、一套扶持措施、一个牵头责任单位”的办法,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稳步推进,努力实现“一县一业或多业”和“一村一品”。产业建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建立龙头企业、生产大户和行业协会“三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机制,依托企业拉动、大户带动、协会推动来均衡各方在市场上的利益得失,确保产业健康发展。
3、构建多元的资金投入机制。新农村建设不能只依靠国家投入,必须扩大开放,激活民间的投资热情。要积极争取国家部委、省、及对口帮扶单位更大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力度,把国家投入的资金用到培养农民的致富能力和致富技能上,用“输血”的资金增强农民的“造血”功能。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财尽其用、各记其功”的原则捆绑使用各类支农资金,发挥资金的整体效益。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推行农户“贷款证”制度,加大小额贷款的支农力度,解决新农村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要通过明晰产权、能人示范、政府引导、村规民约等方式激发广大农民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建立以群众投入为主体、项目投入为补助、财政投入为导向、信贷投入为基础、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形成“政府投入引导——市场效益回报——农户自觉投入”的良性循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进作风、优化投资环境,创新招商引资的工作机制和模式,不断扩大招商引资规模。
4、构建严谨的村务监督机制。入何监督村支两委班子?关键是决策程序要体现民主,村务要公开,农民要参与,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对群众的监督也要有好的机制,关键是形成农户间相互约束、相互激励的机制。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大力推广“三卡”管理模式,将支部建立在产业链上,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采取“四权”管理新机制,即村党支部行使领导权,主要发挥牵头组织的作用;村民代表大会行使决策权,做什么不做什么,怎么做,农民该投入多少,都由农民来决策;村民委员会的执行权,农民定下的事,由村民委员会组织农民实施;村民监督委员会行使监督权,由村民选举的监督委员会专门监督村委会执行村民代表大会的决议情况。
5、构建高效的社会服务机制。农村公共事业方面,要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事业管理制度,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责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政府、社会和市场多主体参与、协同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局面。人才培训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对口支援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公共事业人才培训活动。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方面,实行“两免一补”和寄宿制教育改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普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改变农村各种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通过制定规划、组织协调、提供服务以及落实政策和技术支持等措施,倡导和支持新农村建设。
(**自治州农业局农业信息服务站***)
今年4-5月,本人参加了由**州政协组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我认为**州作为贫困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要从三个方面着力:
一、抓住机遇,形成合力
众所周知,**州的社会经济还非常落后。在全国上下都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形势下,**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发挥后发优势,抓住机遇、形成合力,另辟捷径实现跨越式发展,亦部步亦趋地跟在别人后面是没有前途的。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级各部门都必须充分认识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抓住西部大开发、扶贫攻坚等历史机遇,将新农村建设提升到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大局的高度来认识,站在全国甚至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高度,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措施,争取国家更大支持,使新农村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
2、深入调查、科学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和一项长期艰苦而复杂的历史任务,作好规划尤为重要。做好规划,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坚持“不干群众不愿干的事,不干群众不参与干的事”,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事做起、从帮助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做起,把群众普遍受益的项目作为优先项目,拿出具体的行动方案,杜绝办公室“方案”。规划要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分类指导,在速度、规模、标准等方面要区别对待,确定工作重点和实施步骤,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对经济实力较强的村庄,目标可以高一点、速度可快一些、力度可大一些,如采取旧村拆建、建设农业园区等进行村庄建设;对经济实力较弱的村庄,应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为重点,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逐步建设;对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山村,则可采用退人还山或迁并等办法进行,多方筹集资金,帮助农民下山安家。规划要合理利用农村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3、整合资源、明确责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牵涉面相当宽,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资源,明确责任。要明确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新农村建设第一责任人,加强领导,落实好“州里统筹,县市组织,乡镇主抓,村寨实施”的新农村建设机制,州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作为常设机构明确下来,专门负责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督查和考核。将新农村建设纳入目标管理,落实目标责任、规范业绩考核、制定发展规划、整合资金投入、协调各方力量、科学管理项目、加强督查督办,形成全党抓新农村,全社会关注并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局面。加强对人才资源的整合,公选优秀干部到试点乡镇担任党委书记,公选优秀年轻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到试点村担任驻村指导员。
4、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宣传部门要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列为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成立班子、制定方案、精心实施,开辟“新农村建设”专栏,重点报道群众身边的新农村建设典型,正确引导新农村建设。要运用宣传标语、宣传栏、宣传展板、文艺演出、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印发资料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要组织机关干部采取开座谈会、夜访农户等形式,进村入户宣讲新农村建设。
二、找准抓手,确保成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到方方面面,要取得成效必须找准抓手。通过调查,我认为**州的新农村建设必须抓好5件事。
1、打造优势产业支撑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重中之重是生产发展,实现生产发展必须以现代农业的方式打造一批优势产业。作为生态环境良好、自然资源丰富、民族文化浓厚、人力资源丰富的**自治州,建议重点发展以下四大产业来支撑新农村建设:一是特色农业。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品种改良、标准化生产等技术手段,努力培植和提升椪柑、猕猴桃、时鲜水果、黄牛、山羊、烤烟、蔬菜、茶叶、百合、青蒿、木材加工等农业产业。以高效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扶持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型现代农业,特别是大力推广以沼气池建设为纽带的“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菜”等生态农业模式。扶持发展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示范大户,完善农业利益联结机制,培育一批农产品品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信息与营销体系。二是旅游经济。**州的广大农村在历史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注意挖掘、保护和发展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的特色文化产业。要巧用市场机制,激活这些潜在的资源,变资源为资本,依托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交通、物流、餐饮、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三是劳务产业。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阳光工程培训、扶贫劳务培训等项目实施力度,提高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制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农民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农民领办、创办、合办民营企业,就地吸收消化本地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四是烟酒、矿产品加工和电力能源等传统工业。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传统工业的改造升级,使传统工业从低端区域性市场走向高端世界性市场。
2、依靠群众力量加强基础设施。没有投入,新农村建设是无源之水,没有农民的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是无本之木,因此,必须依靠群众力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根据本次调查了解的情况,要按照一村一策的要求,解决好农村“五通”问题,以及环境改善、医疗卫生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问题。组织实施好中低产田改造、病险水库治理、灌区配套等农田水利建设,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广集雨节水窖,创新管理模式,建立长效的管养机制。抓好农村公路建设,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农民集中居住点。结合农村环境整治搞好村容村貌的绿化美化,重点实施好村间道路硬化工程。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对全州所有行政村的饮水安全问题进行一次排查,按照饮水安全问题的严重程度,争取用3-5年时间解决好全部行政村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大以沼气池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富民计划项目实施力度,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继续实施好农村电网改造项目,使更多的农民群众享受到城乡电网同网同价的实惠。加大农村文教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力争用3-5年时间使全州100的村达到“一部两室”(即一个村部、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卫生室)的基本要求。
3、培育新型农民传播文明风尚。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要求。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抓好教育是基础,大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稳定农村教师队伍,调动和保护农村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大力推广农村寄宿制教育,全面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制定科学培训规划,把农民培训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机结合起来,整合扶贫、农业、科技、劳动以及职业技术学校等部门的培训资源,加大对农民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就业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诚信乡镇”等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用健康向上的文化导向引领群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民自己建自己的家园,响亮的提出“自己的新农村自己建”的口号,引导教育农民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农民的自觉行为,真正发挥他们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农民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
4、搞好试点建设实现快速推进。推进新农村建设较为可行的办法是先选一批群众积极性较高的村作为试点,规划好、实施好,先行一步,做好一点,作为典型予以推广,作为样板予以示范。但是,调查发现,新农村示范村的确定,都是“自上而下”由政府指定或安排的,群众的积极性不高。为此,我建议,采取“自下而上”竞争方式来确定试点村,按照“分配名额——村上申请——审定资格——组织答辩——确定试点”的流程,县上把试点村名额分配到乡镇,各乡镇对申请的试点村进行民意测评,凡群众自愿参与试点占到总人数75以上的,才能获得竞争资格;以村为单元,召开村民大会,讨论决定竞净方案;分区域组织对具有资格的村进行演讲,从群众自选项目的合理性、群众筹资投劳的积极性、村两委班子的整体合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根据得分高低依次确定试点村;对试点村一律实行动态管理,对落选的村,鼓励先干起来,行动快、效果好的“以奖代补”给予支持,对竞争上的试点村,工作起色不大的,则逐步减少扶持力度。引入竞争机制推进试点村建设,将由上级“指定”变为群众“争取”,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形成“争中干”、“干中争”的良好局面,发挥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5、瞄准特困人群实施“细胞工程”。新农村建设归根结底是要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让广大农民共享发展成果,但就**州的情况来看,农民人均纯收入才1700多元,年纯收入8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还有66万人,还有1100个贫困村,扶贫开发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与扶贫攻坚结合起来,瞄准特困人群,实施以户为单元的“细胞工程”,将这些特困人群以户为单元进行重点帮扶,消除贫困死角。在对象上瞄准特困人群,由村民大会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让群众自己选贫困户,对群众评出的特困户建卡登记,实行动态管理,最多连续扶持3年。在项目上瞄准特困人群,对特困户进行调查摸底,找到致品贫因子,有针对性的开展帮扶工作。对缺乏收入来源但具备开发条件的,重点在产业开发上给予扶持,如提供信贷支持、技术培训、农用物资、信息服务等;对缺乏收入来源又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则重点在劳务培训、社会保险等方面给予扶持;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学致贫等特困群众,则重点在合作医疗、社会救助、农村保险等方面给予扶持。加大结对帮扶力度,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发动广大党员干部在试点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由财政对结对帮扶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直接由帮扶人进行支配,对帮扶人实行动态管理,将帮扶情况纳入帮扶人的考核指标,由帮扶对象、所在单位、试点村等给予评价。
三、创新机制,长期推进
调查发现,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突出特色、如何作眼于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和城乡协调发展、如何发挥好“两个反哺”的作用等方面,各县市思路都不很开阔,在谋划新农村建设全局的工作上不仅缺少工业化的理念,而且缺乏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和促进城乡互动、内外联动的工作机制,难以保证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推进。为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思路,统筹规划政策、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建立起科学的项目决策机制、完善的产业发展机制、多元的资金投入机制、严谨的村务监督机制和高效的社会服务机制,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推进。
1、构建科学的项目决策机制。项目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对涉及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建设项目(主要指纳入政府重点办),政府应该起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咨询机构或行业专家的意见,确保科学决策;对具体到每个村的新农村建设小项目,则要体现群众的主体作用,改变过去实施项目由干部单方面拍板的做法,将项目实施的决策权交给群众,建什么项目、怎样建项目等完全由群众说了算。
2、构建完善的产业发展机制。发展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措施。发展产业必须树立工业化理念,将工业化理念落实到基地建设等产业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去,全力推进产业化进程。要按照“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技术标准、一套扶持措施、一个牵头责任单位”的办法,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稳步推进,努力实现“一县一业或多业”和“一村一品”。产业建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建立龙头企业、生产大户和行业协会“三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机制,依托企业拉动、大户带动、协会推动来均衡各方在市场上的利益得失,确保产业健康发展。
3、构建多元的资金投入机制。新农村建设不能只依靠国家投入,必须扩大开放,激活民间的投资热情。要积极争取国家部委、省、及对口帮扶单位更大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力度,把国家投入的资金用到培养农民的致富能力和致富技能上,用“输血”的资金增强农民的“造血”功能。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财尽其用、各记其功”的原则捆绑使用各类支农资金,发挥资金的整体效益。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推行农户“贷款证”制度,加大小额贷款的支农力度,解决新农村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要通过明晰产权、能人示范、政府引导、村规民约等方式激发广大农民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建立以群众投入为主体、项目投入为补助、财政投入为导向、信贷投入为基础、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形成“政府投入引导——市场效益回报——农户自觉投入”的良性循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进作风、优化投资环境,创新招商引资的工作机制和模式,不断扩大招商引资规模。
4、构建严谨的村务监督机制。入何监督村支两委班子?关键是决策程序要体现民主,村务要公开,农民要参与,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对群众的监督也要有好的机制,关键是形成农户间相互约束、相互激励的机制。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大力推广“三卡”管理模式,将支部建立在产业链上,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采取“四权”管理新机制,即村党支部行使领导权,主要发挥牵头组织的作用;村民代表大会行使决策权,做什么不做什么,怎么做,农民该投入多少,都由农民来决策;村民委员会的执行权,农民定下的事,由村民委员会组织农民实施;村民监督委员会行使监督权,由村民选举的监督委员会专门监督村委会执行村民代表大会的决议情况。
5、构建高效的社会服务机制。农村公共事业方面,要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事业管理制度,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责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政府、社会和市场多主体参与、协同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局面。人才培训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对口支援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公共事业人才培训活动。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方面,实行“两免一补”和寄宿制教育改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普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改变农村各种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通过制定规划、组织协调、提供服务以及落实政策和技术支持等措施,倡导和支持新农村建设。
(**自治州农业局农业信息服务站***)
今年4-5月,本人参加了由**州政协组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我认为**州作为贫困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要从三个方面着力:
一、抓住机遇,形成合力
众所周知,**州的社会经济还非常落后。在全国上下都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形势下,**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发挥后发优势,抓住机遇、形成合力,另辟捷径实现跨越式发展,亦部步亦趋地跟在别人后面是没有前途的。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级各部门都必须充分认识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抓住西部大开发、扶贫攻坚等历史机遇,将新农村建设提升到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大局的高度来认识,站在全国甚至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高度,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措施,争取国家更大支持,使新农村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
2、深入调查、科学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和一项长期艰苦而复杂的历史任务,作好规划尤为重要。做好规划,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坚持“不干群众不愿干的事,不干群众不参与干的事”,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事做起、从帮助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做起,把群众普遍受益的项目作为优先项目,拿出具体的行动方案,杜绝办公室“方案”。规划要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分类指导,在速度、规模、标准等方面要区别对待,确定工作重点和实施步骤,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对经济实力较强的村庄,目标可以高一点、速度可快一些、力度可大一些,如采取旧村拆建、建设农业园区等进行村庄建设;对经济实力较弱的村庄,应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为重点,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逐步建设;对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山村,则可采用退人还山或迁并等办法进行,多方筹集资金,帮助农民下山安家。规划要合理利用农村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3、整合资源、明确责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牵涉面相当宽,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资源,明确责任。要明确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新农村建设第一责任人,加强领导,落实好“州里统筹,县市组织,乡镇主抓,村寨实施”的新农村建设机制,州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作为常设机构明确下来,专门负责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督查和考核。将新农村建设纳入目标管理,落实目标责任、规范业绩考核、制定发展规划、整合资金投入、协调各方力量、科学管理项目、加强督查督办,形成全党抓新农村,全社会关注并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局面。加强对人才资源的整合,公选优秀干部到试点乡镇担任党委书记,公选优秀年轻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到试点村担任驻村指导员。
4、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宣传部门要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列为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成立班子、制定方案、精心实施,开辟“新农村建设”专栏,重点报道群众身边的新农村建设典型,正确引导新农村建设。要运用宣传标语、宣传栏、宣传展板、文艺演出、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印发资料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要组织机关干部采取开座谈会、夜访农户等形式,进村入户宣讲新农村建设。
二、找准抓手,确保成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到方方面面,要取得成效必须找准抓手。通过调查,我认为**州的新农村建设必须抓好5件事。
1、打造优势产业支撑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重中之重是生产发展,实现生产发展必须以现代农业的方式打造一批优势产业。作为生态环境良好、自然资源丰富、民族文化浓厚、人力资源丰富的**自治州,建议重点发展以下四大产业来支撑新农村建设:一是特色农业。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品种改良、标准化生产等技术手段,努力培植和提升椪柑、猕猴桃、时鲜水果、黄牛、山羊、烤烟、蔬菜、茶叶、百合、青蒿、木材加工等农业产业。以高效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扶持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型现代农业,特别是大力推广以沼气池建设为纽带的“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菜”等生态农业模式。扶持发展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示范大户,完善农业利益联结机制,培育一批农产品品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信息与营销体系。二是旅游经济。**州的广大农村在历史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注意挖掘、保护和发展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的特色文化产业。要巧用市场机制,激活这些潜在的资源,变资源为资本,依托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交通、物流、餐饮、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三是劳务产业。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阳光工程培训、扶贫劳务培训等项目实施力度,提高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制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农民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农民领办、创办、合办民营企业,就地吸收消化本地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四是烟酒、矿产品加工和电力能源等传统工业。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传统工业的改造升级,使传统工业从低端区域性市场走向高端世界性市场。
2、依靠群众力量加强基础设施。没有投入,新农村建设是无源之水,没有农民的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是无本之木,因此,必须依靠群众力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根据本次调查了解的情况,要按照一村一策的要求,解决好农村“五通”问题,以及环境改善、医疗卫生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问题。组织实施好中低产田改造、病险水库治理、灌区配套等农田水利建设,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广集雨节水窖,创新管理模式,建立长效的管养机制。抓好农村公路建设,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农民集中居住点。结合农村环境整治搞好村容村貌的绿化美化,重点实施好村间道路硬化工程。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对全州所有行政村的饮水安全问题进行一次排查,按照饮水安全问题的严重程度,争取用3-5年时间解决好全部行政村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大以沼气池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富民计划项目实施力度,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继续实施好农村电网改造项目,使更多的农民群众享受到城乡电网同网同价的实惠。加大农村文教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力争用3-5年时间使全州100的村达到“一部两室”(即一个村部、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卫生室)的基本要求。
3、培育新型农民传播文明风尚。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要求。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抓好教育是基础,大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稳定农村教师队伍,调动和保护农村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大力推广农村寄宿制教育,全面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制定科学培训规划,把农民培训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机结合起来,整合扶贫、农业、科技、劳动以及职业技术学校等部门的培训资源,加大对农民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就业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诚信乡镇”等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用健康向上的文化导向引领群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民自己建自己的家园,响亮的提出“自己的新农村自己建”的口号,引导教育农民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农民的自觉行为,真正发挥他们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农民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
4、搞好试点建设实现快速推进。推进新农村建设较为可行的办法是先选一批群众积极性较高的村作为试点,规划好、实施好,先行一步,做好一点,作为典型予以推广,作为样板予以示范。但是,调查发现,新农村示范村的确定,都是“自上而下”由政府指定或安排的,群众的积极性不高。为此,我建议,采取“自下而上”竞争方式来确定试点村,按照“分配名额——村上申请——审定资格——组织答辩——确定试点”的流程,县上把试点村名额分配到乡镇,各乡镇对申请的试点村进行民意测评,凡群众自愿参与试点占到总人数75以上的,才能获得竞争资格;以村为单元,召开村民大会,讨论决定竞净方案;分区域组织对具有资格的村进行演讲,从群众自选项目的合理性、群众筹资投劳的积极性、村两委班子的整体合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根据得分高低依次确定试点村;对试点村一律实行动态管理,对落选的村,鼓励先干起来,行动快、效果好的“以奖代补”给予支持,对竞争上的试点村,工作起色不大的,则逐步减少扶持力度。引入竞争机制推进试点村建设,将由上级“指定”变为群众“争取”,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形成“争中干”、“干中争”的良好局面,发挥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5、瞄准特困人群实施“细胞工程”。新农村建设归根结底是要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让广大农民共享发展成果,但就**州的情况来看,农民人均纯收入才1700多元,年纯收入8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还有66万人,还有1100个贫困村,扶贫开发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与扶贫攻坚结合起来,瞄准特困人群,实施以户为单元的“细胞工程”,将这些特困人群以户为单元进行重点帮扶,消除贫困死角。在对象上瞄准特困人群,由村民大会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让群众自己选贫困户,对群众评出的特困户建卡登记,实行动态管理,最多连续扶持3年。在项目上瞄准特困人群,对特困户进行调查摸底,找到致品贫因子,有针对性的开展帮扶工作。对缺乏收入来源但具备开发条件的,重点在产业开发上给予扶持,如提供信贷支持、技术培训、农用物资、信息服务等;对缺乏收入来源又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则重点在劳务培训、社会保险等方面给予扶持;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学致贫等特困群众,则重点在合作医疗、社会救助、农村保险等方面给予扶持。加大结对帮扶力度,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发动广大党员干部在试点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由财政对结对帮扶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直接由帮扶人进行支配,对帮扶人实行动态管理,将帮扶情况纳入帮扶人的考核指标,由帮扶对象、所在单位、试点村等给予评价。
三、创新机制,长期推进
调查发现,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突出特色、如何作眼于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和城乡协调发展、如何发挥好“两个反哺”的作用等方面,各县市思路都不很开阔,在谋划新农村建设全局的工作上不仅缺少工业化的理念,而且缺乏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和促进城乡互动、内外联动的工作机制,难以保证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推进。为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思路,统筹规划政策、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建立起科学的项目决策机制、完善的产业发展机制、多元的资金投入机制、严谨的村务监督机制和高效的社会服务机制,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推进。
1、构建科学的项目决策机制。项目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对涉及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建设项目(主要指纳入政府重点办),政府应该起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咨询机构或行业专家的意见,确保科学决策;对具体到每个村的新农村建设小项目,则要体现群众的主体作用,改变过去实施项目由干部单方面拍板的做法,将项目实施的决策权交给群众,建什么项目、怎样建项目等完全由群众说了算。
2、构建完善的产业发展机制。发展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措施。发展产业必须树立工业化理念,将工业化理念落实到基地建设等产业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去,全力推进产业化进程。要按照“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技术标准、一套扶持措施、一个牵头责任单位”的办法,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稳步推进,努力实现“一县一业或多业”和“一村一品”。产业建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建立龙头企业、生产大户和行业协会“三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机制,依托企业拉动、大户带动、协会推动来均衡各方在市场上的利益得失,确保产业健康发展。
3、构建多元的资金投入机制。新农村建设不能只依靠国家投入,必须扩大开放,激活民间的投资热情。要积极争取国家部委、省、及对口帮扶单位更大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力度,把国家投入的资金用到培养农民的致富能力和致富技能上,用“输血”的资金增强农民的“造血”功能。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财尽其用、各记其功”的原则捆绑使用各类支农资金,发挥资金的整体效益。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推行农户“贷款证”制度,加大小额贷款的支农力度,解决新农村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要通过明晰产权、能人示范、政府引导、村规民约等方式激发广大农民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建立以群众投入为主体、项目投入为补助、财政投入为导向、信贷投入为基础、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形成“政府投入引导——市场效益回报——农户自觉投入”的良性循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进作风、优化投资环境,创新招商引资的工作机制和模式,不断扩大招商引资规模。
4、构建严谨的村务监督机制。入何监督村支两委班子?关键是决策程序要体现民主,村务要公开,农民要参与,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对群众的监督也要有好的机制,关键是形成农户间相互约束、相互激励的机制。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大力推广“三卡”管理模式,将支部建立在产业链上,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采取“四权”管理新机制,即村党支部行使领导权,主要发挥牵头组织的作用;村民代表大会行使决策权,做什么不做什么,怎么做,农民该投入多少,都由农民来决策;村民委员会的执行权,农民定下的事,由村民委员会组织农民实施;村民监督委员会行使监督权,由村民选举的监督委员会专门监督村委会执行村民代表大会的决议情况。
5、构建高效的社会服务机制。农村公共事业方面,要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事业管理制度,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责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政府、社会和市场多主体参与、协同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局面。人才培训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对口支援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公共事业人才培训活动。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方面,实行“两免一补”和寄宿制教育改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普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改变农村各种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通过制定规划、组织协调、提供服务以及落实政策和技术支持等措施,倡导和支持新农村建设。
(**自治州农业局农业信息服务站***)
第五篇:ABC县新农村建设新问题新探索
ABC
县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的探索
内容摘要:ABC县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初步成效,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制约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困难还比较多,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创新思路,探索出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时是一项长期任务。2006年以来,ABC县县委、县政府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拓创新,强化引导,加大帮扶,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在一些客观因素因素的制约下,我县在建设实践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怎样解决好这些问题,克服困难,笔者有幸参与了我县相关的系列调研,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
一、ABC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初显
ABC县自2006年党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以来,在中央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安排部署相应资金,组织物力财力人力,使新农村建设呈现出开局良好,进展顺利,总体稳健,群众满意的局面,同时为今后进一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一)农民生存状态得到改善
长期以来,我县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不能令人满意。“露天厕、泥水街、压水井、鸡鸭院”,是我县农民生活居住环境的形象描述。农村的房舍、街道建设缺乏规划,浪费大量土地;通行条件差,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由于缺少硬件设施,加上农民的不良生活习惯,垃圾污染严重。另外,随着一些农村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工业污染问题凸显,亟待改变。我们的建设克服了系列现实困难。农民以前一直很疑惑,既然水、电、路和有线电视都通到了家门口,何必再搬迁到新的地方呢?要在条件具备的地方实施社区集中居住,搬迁难度会很大,建设成本无法估量。最近几年的建设使通村通组公路硬质化比重明显提高,水、电、有线电视改造等也基本结束,农民现有的居住条件和质量明显改善。
(二)农民整体素质大步提高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近年来,虽然一些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文化生活却单调乏味,同时一些不良文化有所抬头。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经过几年的建设,实验区域的农民过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村庄建设有了科学规划
我县在新农村建设前85.6%的乡镇没有切实制定村庄规划编制,农村村庄规划工作的重要性没有摆上应有的位置,这主要源于干部群众对规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现有的村庄规划编制也不全面、不科学。一是重中长期规划,轻短期规划和计划。虽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新农村分阶段建设的规划还不够明晰具体,对村容村貌建设要达到什么要求、生产发展要达到什么程度、生活宽裕要达到什么水平等,都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二是重局部规划,轻整体规划。有的镇只重视某个村某个点的规划,而对全村甚至全镇新农村规划缺少通盘考虑。同时,有的村规划起点低、水平低、层次低,质量不高,缺乏科学性、指导性。据调查,有的村规划生搬硬套其他村,不能体现自身特色;有的村规划与全县及所在镇的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土地使用规划等不相衔接,存在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的隐患;有的村即使有了规划,但由于镇领导的更换和干预,随意变动,不严格执行规划,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还有不少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没有考虑,存在“跟着感觉走”的情况,不利于面上实施,导致不少村居只见新楼房、不见新村庄。在新村镇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告诉我们,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要尊重农民意愿,在国家、社会力量的支持下,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量力而行,避免搞成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二是要根据当地的文化传统等,做一个长期规划,在规划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
(四)农民主体作用切实发挥
近几年来,我县经过新农村建设的农民思想观念得到大幅改观。改变了有的农民由于在思想认识上对新农村建设存在偏差,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内容和措施认识不够,对新农村建设仅仅是寄希望于上面有资金下来,改变了村民等、靠、要较为严重的依赖思想,在许多新农村建设点上普遍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现象也得到改变,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始调动起来。
二、ABC县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体制、政策、认知和偏好等方面的原因,导致目前我县新农村建设在主体角色的定位、建设目标的确定、工作重点的选择和实施行动的安排等微观和宏观方面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一)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足
我们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对于我县的干部群众来说,主要存在以下认识不足之处:一是“简单化”。重硬件、轻软件,重规划、轻执行,重建设、轻管理,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二是“片面化”。以偏概全,只注重形式,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少数基层干部过度热衷于新村庄建设,乐于村庄建设的外观,过分强调村容村貌的整洁,甚至把建了几栋楼房作为新农村建设 的成功典型,以村庄楼房多寡来衡量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严重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在公共服务、精神风貌、科技教育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三是“短浅化”。在基层,哪里简单就抓哪里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把新农村建设仅仅定位于硬化几条路、改几户厕、装几户自来水、粉刷几栋房子等简单的村庄环境整治,忽略了生产发展、乡风文明建设对事关农村长远发展,如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等问题,缺乏足够重视,措施乏力。
(二)制约新农村建设要素不少
我县新农村建设面广、量大、任务重,必须先行试点,再全面稳步推进。通过对示范村建设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当前存在政策、资金、土地等瓶颈制约要素。一是政策不够完善。从中央到地方,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有的政策存在不确定、不连续、不合理等因素,如以工补农怎么补,城市带农村怎么带,政府增加的支农资金如何补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影响了镇、村和农民的积极性。二是资金筹集难。不少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富裕程度较低,建设主体投资乏力。同时,县、镇两级由于财力所限,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不足。三是土地制约明显。1998年土地二轮承包时不少村没有预留中心村用地,即使预留了,有的也已被置换为工业用地,或被重新发包,有的与现在的中心村规划不相符合,导致能建新村庄的地方不在规划内,规划的地方不能建新村庄。加之新农村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等涉及转换用地的政策不明确,使土地调整、置换、募集比较困难,造成不少村新农村建设用地迟迟不能到位。
(三)新农村建设存在诸多误区
毋庸讳言,ABC县新农村建设和全国其他各地区一样,在实践和认识上也是存在一些建设误区的。主要是:一是“政府建设”的误区。许多地方发展县域经济囿于一个县域行政边界之内的设计、运作,形成“县级政府经济圈”现象。这一模式也用到新农村建设之中。突出表现在:结构雷同,发展路子互相照搬,在政策优惠上互相拼杀,在资源整合上互相掣肘,在产业区域分工上不协调等。
二是“干部建设”的误区。在许多地方呈现出政府超强干预模式、干部经济模式、政绩经济模式、指标经济模式,发展思路受领导干部个人影响大,往往是新官新思路,新年新口号。新农村建设要大发展,需要领导干部进行“自我革命”,自觉放弃权力,管市场不管企业、管服务不管事务、管规划不管计划。千家万户的自我积累、千家万户的自觉投入、千家万户的走向市场、千家万户的研究管理、千家万户的创造财富、千家万户的承担风险。老百姓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量。政府发挥的应是“促进性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制定“秩序规则”,维持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其次,制定“过程规则”,目的在于最低限度地介入经济过程,在于为市场竞争打通道路,并以此为限。
三是“全能建设”的误区。新农村建设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建设,但不能搞成“大而全”式的“经济大拼盘”。各县域的历史人文、产业基础、自然禀赋不同,决定了县域产业发展的差异性。新农村建设要研究比较优势,跳出“全面发展”的圈子,在产业发展战略选择上,坚持特色型原则,“扬长避短”,“扬长”就是要有所为,重点利用特有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利用优势资源发展优势产业;“避短”就是要有所不为,有所放弃,不搞“鸡零狗碎式”经济。
(四)新农村建设资金难统筹
我县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民急需的水利和道路等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十五”时期以来,政府新增财力的使用在逐步向“三农”倾斜,财政对农业投入的绝对量在大幅度增加,但支农资金的使用管理存在诸多问题:投入渠道多,资金分散,难以形成合力;支农资金挤占挪用现象普遍;政府投入重农业“大动脉”,轻“毛细血管”。在取消农业税以后,多数地区还难以将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投资的范畴。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是目前我国农业投入方面的一个薄弱环节。城市对农民工“经济接纳,社会排斥”。目前,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在我县加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的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已分别占68%、80%和50%。总的来看,当前关于农民工的政策和管理制度还没有真正摆脱城乡分割体制的影响。农民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拖欠和克扣民工工资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民工进得了城,但留不下来的问题仍很突出。低价征地是当前损害农民利益的最突出问题。
三、进一步推进ABC县新农村建设的思路探索
我县新农村建设下一步建设的关键是,如何解决好当前面对的困难,探索出新的工作思路,夯实基础,切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一,要认真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构画新农村建设蓝图。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认真做好各项规划,尤其是乡(镇)村建设规划,要充分尊重民意,突出特色,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注重利用土地,保护耕地,不搞千篇一律。建设规划要经村民充分讨论,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专业机构指导、相关部门审定,坚持科学合理,统筹兼顾。
第二,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县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以优质稻米、生猪、家禽等主导产业为依托,发展特色农业,以绿色无公害大米、蔬菜等为带动,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二是发展农业产业化,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扶优扶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加农民的收入;三是培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以合作经济组织搞好农 4
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四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整合品牌资源,打造一批拥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知名品牌。
第三,要切实落实各项支农政策,让公共财政受益于农。国家将通过各类项目逐步加大扶持新农村建设的力度,我县各相关部门和基层组织要将各项目如期保质地在农村落实。对帮助农村发展科教、文卫事业的项目,应保证全面落实;对农业各种直接经济、物质补贴和奖励,应及时发给相关受益人;对各种保障性福利,应及时搞好申报审批,使农民享有公共财政福利。
第四,要积极创新投资机制,改变投资方式。建设新农村,投入是关键,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建设新农村从根本上说是亿万农民的伟大事业,农民应当在建设自己的家园中成为现代建设的优秀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要积极探索建立“各级政府拨一点,涉农资金捆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包扶单位帮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让一点”的融资模式。政府应发挥公共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落实一定的启动资金和补助资金。
第五,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保障水平。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重点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抓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二是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一池四改”(沼气池、改厨、改水、改圈、改厕),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三是尽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如尽快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完善农村大病医疗求助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特困群众社会求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制度;四是加强农村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加强村镇文化活动中心和村民健身休闲中心建设,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
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我县必须用新农村建设来统领“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工作,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围,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推动新农村建设迈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