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及建设的必要性研究
关于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及建设的必要性研究
摘要:“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由此可见,无论对何种类型的职业院校来说,其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在于师资力量。长期以来人们在职业院校师资建设问题上,对“双师型”这个概念提得比较多,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文章首先将在“双师型”教师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对“三师型”教师队伍的理论内涵进行详尽的分析和研究,其次对职业院校目前“三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进行分析,最后对职业院校为何必须重视“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文章认为“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院校未来师资建设的重要方向,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关注。
论文关键词:“三师型”教师;建设;现状;必要性
一、“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基本内涵
在明确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这个概念之前,首先需要指出的是职业院校教师作为教师的一般,必须符合教师的一般要求。即具备思品、文化、身心、专业、教育、管理六大模块的基本素养,而每个素质模块又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如反映教师本质特征的教育模块包括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专业模块包括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二者缺一不可。职业院校教师作为教师的特殊,必须符合职业院校教师的特殊要求,即满足“职业针对性”的特殊要求,理论上要针对职业岗位(岗位群)要求的专门理论知识,实践上要针对职业岗位要求的专门技能、技巧和其他实践活动。本文探讨“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在明确了职业院校教师具有一般性教师素质的基础上,对“三师型”的基本内涵进行探讨的,也就是说“三师型”教师不但具有一般性教师的素质,更具有我们所强调内容的素质和能力。简单来说,“三师型”教师队伍应该是一种具有复合能力的综合型人才队伍。
那么具体来说什么是“三师型”教师,它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三师型”教师是指具有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能力、具有专业技术能力以及职业指导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对职教师资严格按照“三师型”教师来要求的,除了强调具有教师和专业技师(律师、会计师、医师等)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以及职业指导能力外,尤其强调真正的“三师型”教师不是教师和工程师和就业指导师这三者的线性叠加,而是作为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生产实践以及就业指导能力的三维一体化的具体统一。在这个三维实践中以完成教学与培养学生的任务为切入点,不断渗透、开发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为学生以后的职业选择提供良好的服务。指明方向。因此说,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以及良好的职业指导能力将是“三师型”教师队伍具体内涵不可缺少的三个方面。
“三师型”教师可以改变目前职业学校中专业知识由专业教师来任教,实践操作技能课程由实验教师来指导,就业指导课程由学工处或各系分管学生工作的人员来承担的现状,做到教学、实践、就业指导三位一体,实现1>1+1+1的效果。突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发展指导,就业心理测试,人才测评。个性化创业”的一体化、专业化、专家化、全程化。
由此可见“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研究不是简单地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职业指导师进行组合,而是在“双师型”教师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深化,甚至可以说“三师型”教师是职业院校在师资建设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师资建设内容进行的一种必要的创新。这种创新是进一步深化职业院校在管理模式与制度建设方面的需要,也将为职业院校培养一支热爱本职工作、专业功底与职业技能扎实、能够从多角度指导学生成长的师资队伍与管理人员队伍,以优质的人才资源形成职业院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二、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一)“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薄弱
目前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目前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非常少,据对江西省部分职业院校2947名教师调查统计:30岁以下的“双师型”教师有811人,占32.34%;31-40岁的“双师型”教师有564人,占38.22%;41岁以上的“双师型”教师有306人。占21.12%。而具有“三师型”教师能力或者资格水平的仅仅有60多人,占到9.32%。由此不难发现,中青年教师是职业院校教学和科研的中坚力量,中青年教师数量的增加,改善了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增强了师资队伍的活力,为职业院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青年教师既缺乏专业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也缺乏职业指导能力,显然青年教师要想成为“三师型”教师还任重道远。
还有目前职业院校教师存在一个现象,就是本科学历多,研究生学历少,中级职称多,高级职称少。据对江西省部分中职、高职院校2947名教师调查统计来看,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博士)的有9人,占0.66%,硕士学位(含在读硕士)的有219人,占16.09%,而学士学位的有1049人,占77.08%。中级职称多,高级职称少。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有5人,占0.37%,具有副高级职称的有589人,占43.27%,而具有中级职称的有767人,占56.36%。在职业院校中,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偏少,是目前职业院校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显然这样的师资队伍结构,并不具备培养“三师型”教师的基础和条件,由此可见目前我国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还十分薄弱。
(二)教师实践能力偏弱
实践课教师从事的主要是实践性教学,必须具有较高的技能水平,他们的教学既要善于示范、演示,又要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操作原理和过程讲解给学生听,学生要学会的是实实在在的技术与技能,因此,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能力对实践课教师是很重要的。但是,在调研中。很多实践课教师认为自己实践技能弱,且实践技能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造成教师实践能力偏弱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不断扩招,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师的编制紧张,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处于一种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很难有机会长时间到生产一线参加培训和锻炼:二是社会提供给教师的实践场所和实践机会少,学校缺乏切实有力的激励机制,重数量轻质量,忽视加强双师教师的培养,造成双师教师实践能力提高较慢:三是随着工业结构调整的加快,高新科技的广泛应用,原有的一些双师教师。由于未能及时地接受、消化和使用新的科技手段,或因年龄、知识结构等原因。在实践动手能力方面表现为由强变弱。
(三)多数职业院校教师缺乏职业指导能力
很多职业院校教师都是高校毕业直接到职业院校任教。根据数据调查,江西省部分职业院校专任教师中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占63.05%,他们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到企业一线工作的经验,专业实践水平有限,如果谈到他们是否能够引领他们教育的学生进入行业、职业领域,指导学生按照行业职业规章办事,熟悉并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规章,清楚其制定过程、具体内容及其在行业中的地位、作用等,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及职业素养,这些要求恐怕是勉为其难了。
三、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一)“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建设我国和谐社会与加速经济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来,高校与职业院校的规模发展,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问题解决不好,必将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三师型”教师概念提出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基于学生的职业选择与发展需要,“三师型”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就业前景以及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有利于职业院校学生以后的发展和进步,从这个层面来说这无疑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目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创新为标志的经济,是超越于工业经济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其核心是以智能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知识因素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人的现代化素质成为最重要的国力。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化分工日益繁杂,每个劳动者都应该具备一定的理论思想水平,也应该具有更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更应该在社会分工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合理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这个角度来看,通过加强“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能有效地实现学生理论学习、实践操作以及职业规划三位一体的统一,从而让他们能够找到适合发挥自己特长和技能的最佳位置,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贡献他们的力量,从而推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
(二)“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办好学校、办好教育,教师所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样的,由于职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仅仅依靠职业院校的一般性教师是不行的,还必须具有高端人才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从而提高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显然如果一个职业院校仅仅有一个或者几个“三师型”教师也是不行的,因为这样不能满足职业院校发展的需要,对我国整体的职业教育来讲,必须大力培养“三师型”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实现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各职业院校应十分重视在保证教师个体质量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群体效应,提高教育质量。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好职业院校的根本,是提高其教育教学质量上一个新台阶的重要保障,是发展职业教育事业的基本建设,是职业院校工作的永恒主题,否则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是加强骨干师资队伍建设:“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原则是充分信任、全面要求、选拔与培养相结合:“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是以学术梯队建设为中心,努力创造条件,强化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工作:“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条件是改善、提高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优化社会和学校方面的精神环境及物质环境。总之,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必将被人们视为提高教育质量,发展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重要工作和根本保证。
(三)“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有效地促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完成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职业院校办学实力的强弱,取决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主要看所具备的实训、实习条件及各种设施;“软件”主要看师资队伍建设。从目前情况来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专业学习指导、专业技能指导、职业指导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有针对性的、专业性的指导不够,使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浮于表面。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专门应用性人才,各职业院校正在积极探索与实践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在于有效地培养人才的职业素质,缩短上岗适应期,提高用人单位满意度。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要让学生产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和喜爱,并且对所学专业有科学和合理的认识。“三师型”教师应该对学生如何认识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如何选择专业及进行有效地专业学习、如何树立正确的职业心态、如何择业等方面进行全程、全面辅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为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三师型”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职业选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让学生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职业能力,完成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完善职业教育功能的现实需要
职业教育有两大功能,一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多层次的技能人才,这主要是生产、服务一线工作需要的技术型实用人才,此种需要暗含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技术型实用人才跨越在科学研究型人才和直接操作型人才之间,既需要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又需要面向生产和管理的一线,是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其职能是将科学研究、技能提升贯穿、转化为现实产品和具体的应用:二是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可以增加青年学生的受教育年限,将就业时间延长,客观上减少了进入工作领域的劳动力,从而减轻社会就业的压力。与此同时,还可以为企业、为部门、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高级技术型人才,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竞争能力、适应能力、开拓能力,为社会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职业教育的优势还在于,可以通过职业培训、技能培训,将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稳妥转移,缓解因为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而产生的劳动力富余问题,有利于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
现在需要说的是,如何完善这两个功能呢
让学生实现良好的就业,既需要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也需要加强学生对职业前景的认识,而“三师型”教师这个概念就是为了完善职业教育这两个功能而提出的,“三师型”教师不但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学到良好的职业技能,而且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从而延长学生的就业时间和空间,减少社会的矛盾与冲突。可见“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职业教育功能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根本需要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的重任。它的办学方向决定了其专业设置的灵活性。一方面,根据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及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比较灵活地调整专业结构:另一方面,瞄准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使之能够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因为“三师型”教师具有职业性和综合性的特质,他们最了解职业院校的专业方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专业技能等教学环节: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专业:能及时洞察预测行业的发展变化,捕捉行业人才供求信息,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以适应国内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他们能使教学改革和专业设置更有针对性、实用性,做到有的放矢。因此说,“三师型”教师对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当前职校教师主要是从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中选拔,几乎没有后续教育。“三师型”职校教师的培养应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培训的理念,包括职前培养、入职辅导、职后提高,需要整合大学、职业学校、企业、社会等多方资源。与大学的链接,是职校教师改变其学历结构的重要路径:与企业的合作,是职校教师提高实践技能的重要方法:校本培训,专家指导是通过行为研究来促进职校教师的自主发展:考证制度可以提高就业指导的多元化。职业院校通过建立“三师型”教师队伍,可以开展对学生的学历教育,也可以开展职业资格培训,既要重视岗前培训,也重视岗位引导和转岗培训与教育。可以说,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完善是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篇:浅谈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必要性
浅谈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必要性
摘要:职业院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上还存在认识、资金投入、人员结构等方面问题,本文从什么是数字化校园,为什么建设,如何建设,建设内容以及建设困境等五方面阐述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必要性。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 建设 职业院校
2012年3月教育部在《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2011-2020年)》提出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加快建设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环境,增强高校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能力。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共建共享环境。2011年《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及《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全省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情况,制定发展目标:全面建成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及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为沟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提供支持。2012年《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等等提出数字校园建设的要求和目标。
一、什么是数字化校园
数字化校园可分为内涵和外延两部分,内涵就是我们所作的概念定义,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数字化校园用层次化、整体的观点来实施校园信息化建设,将校园网上信息进行更好的组织和分类,让用户在网上快速发现自己需求的信息。为师生提供网上信息交流环境,让管理人员科学地、规范地管理自己的数据,并将这些信息方便地发布出去。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其外延包括其历史沿革和边界说明。是在以学校为单位的班级建制的传统校园的基础上的教育网络体系,其形成的数字空间使得现实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可无限延伸,从而提升传统校园的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具体表现形式上,根据分类的不同,既可以是中小学类型的数字化校园,也可以是大学或其他法人机构的数字化校园;既可以是一个学校独立建设的单体式的数字化校园,也可以是多个分校区组合成的复合式的数字化校园。
二、为什么建设数字化校园
国家发布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年-2020年)和教育部发布的推进信息化建设相关文件,数字化校园建设已经成为目前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建设数字化校园是当今时代学校发展和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打造更好的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环境。一方面解决教育均衡化问题,一方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从学院实际出发建设数字化校园是因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解决面临日益扩大的的招生规模,与有限师资力量之间的矛盾。目前很多学校因为学生人数众多,而学校的教师资源又极为有限,和学生数量的增长不成比例。从工作内容上说,教师每天的日常事务性工作繁多,在这些琐碎但重要的事情化花费的精力偏多,而无法为学生提供更个性化、更优质化的服务。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于唱独角戏,学生默默接受知识的教书方式和学习模式,数字化校园建设则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为出发点的,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这种环境的变换必然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模式,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资源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第二,科学决策依赖于大量的信息资源支撑。决策者的决策往往是来自于长期的经验积累,对于各部门上报的不一致的数据,决策需要相应的精确数据支撑才能做出决策分析。
这就必须依赖于数据的支撑、实时查看全校业务运行状态,如学生基础数据、教学工作状态数据、学生住宿数据、学生消费数据等等,长期的数据积累提供准确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帮助决策者快速了解学院业务动态、分析趋势,直观快速了解学院的真实全面情况,及时发现问题,为科学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
第三,全校信息资源有效利用与信息孤岛之间的矛盾 学院有大量的信息资源,有效信息的利用和积累可以为上层的管理提供知识管理和有效服务。从学院的业务需求进行分析,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两大核心业务;教学是知识传播的过程、科研是知识创新的过程,两者都依赖于知识工作者、信息资源大量的交流、互动、协作。
但目前学院部门之间横向联邦、独立开展业务,各个业务单元的流程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同时,学院处于管理变革的过程中,整个学院的业务流程不断变化,从具体的表现上来说,例如教务处、学生处及宿管部学生名单是有差异的;有些学生已经休学了,教务处已经登记,但是学生处和宿管部没有及时得到登记,宿管部门还在给他分配宿舍,学工处还在给他发助学金;教职工情况登记表每年需要重复填报等。这些现象使全院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大大降低。
数字化校园建设促使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学校可通过数字校园平台收集大量的信息资源,这些资源对上层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和依据。领导可以根据数据来做决策分析,实时查看全校业务运行状态,教师可根据此数据来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数字化校园建设,可以为学校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工作效率,提供师生服务,提升核心竞争力。
第四,师生一站式、个性化的服务需求与校园网服务局限性的矛盾
校园网服务主要是以学生和教师的管理、科研、生活等为核心,但是内容上相对来说有很大欠缺,不能为师生及领导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目前,广大师生及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对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师生希望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实现排课、成绩管理、学生信息管理等,享受一站式、个性化、高效的信息服务;业务管理部门希望通过信息化实现自动化的业务处理,减轻日常事务处理的工作量。简化业务流程,降低学院运营成本。现有的信息化建设现状还不能满足师生、业务部门的需求,信息化校园建设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难度大的复杂型系统工程,其实施过程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需要调研、分析、整理一个符合学院发展战略、符合师生需求的、科学合理的信息化校园总体建设规划,需要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进行正确、稳健的实施策略,需要充裕的资金持续投入、需要各部门配合工作,而目前学院对信息化部门这些支持都严重不足。
由于以上的压力与矛盾,学院希望通过数字化校园(校园信息化)的建设来降低自身的运营成本、提升效率,扩展师生服务,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如何建设数字化校园
建设好数字化校园,首先,要有学院领导班子参与,分管领导进行总体规划、拍板和协调。数字化校园的规划必须与学校的发展规划同步,最好是提前一些;学校新上马的基础设施建设、已有环境的升级改造,都是实施数字化的好时机;正确处理好建设中的关键矛盾,如建设经费问题和人员编制问题,课堂教学信息化和教学管理信息化的主次地位问题,具体实验环境建设和学校数字化整体关系问题等。其次,建设数字化校园,必须体现学校的特色,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建设,要反映出学校的校园文化传统和发展服务功能。
在教学方面,要恰当地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实现高质量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同时促进高水平的师生互动,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的学习,从而形成开放、高效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科研方面,要利用互联网促进科研资源和设备的共享,加快科研信息传播,促进国际性学术交流,开展网上合作研究,利用网络促进最新科研成果向教学领域转化,以及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从而大大提高科研的创新水平和辐射力。
在管理方面,要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职能信息管理的自动化,实现上下级部门之间更迅速便捷的沟通,实现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协调,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减员增效,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
在公共服务体系方面,要建立覆盖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区域的宽带高速网络环境,提供面向全体师生的基本网络服务和正版软件服务;要建设高质量的数字化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艺术馆等;要在校园内建立电子身份及其认证系统,从而为学校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在学院社区服务方面,要适应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需要开展各种网络化服务项目,包括电子商务、电子医疗等,为师生员工提供便捷、高效、集成、健康的生活和休闲娱乐服务,形成智能型的社区服务体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同时,促进与家长的交流,提高家长的满意度。
再有,数字化校园建设要注意遵循教育信息化自身发展规律。数字化校园建设要遵守国际,国内和行业标准外,要特别注意具体项目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接口标准和操作规范:数据交换平台的数据交换标准,新应用加入的接口标准;身份认证与授权的用户认证的接口标准,授权信息的接口标准;消息与协作平台系统给用户发送任务消息的接口标准,在网页上集成用户在线状态的接口标准;数据服务平台调用报表服务的接口标准;安全体系规范的安全管理与操作规范;系统运行维护管理的运维操作规范。可以说,校园网建设的标准化是共享共通的桥梁,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进行规范;提高提高应用系统的使用效益,就要提高学校教育核心业务对信息化的依赖度;要提高管理系统的服务效率,必须能够快速应对和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孤岛、维护成本、新技术应用、信息安全、学生网隐等问题。
四、数字化校园建设内容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包括硬件基础建设、基础软件建设和应用软件建设,硬件基础建设包含网络设备、服务器等;基础软件建设包含用户中心、数据中心、信息交换、统一认证等;应用软件建设包含教学类、教务类、管理类等。也可以用以下几个阶段来划分:
网络硬件为主的建设。这一阶段主要关注的是校园网络的硬件基础建设,同时提供部分网络基本服务,与此同时,也进行部分信息应用内容的建设,如电子化图书馆、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等。
信息系统为主的建设。主要表现在应用支撑系统的建设,如办公自动化、各类管理信息系统、数字化图书馆及网络教学系统等。由于应用的需要与推动,继续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并提供更多的网络基本服务(如身份认证)。另外,随着应用的增加,统一的应用服务系统开始建设。由于各管理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与学校的管理模式和部门的具体业务活动紧密相关,这项工作将伴随着清华大学在进行一流大学建设中教育体制的改革逐步进行,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
网络大学的建设。越来越多的高校,在校内信息化普及后,建设一个新型的网络学院将是此阶段的主要任务。这一阶段,是数字化校园真正展现魅力的时候。现代化的远程教育、虚拟实验室、个性化信息服务将是这一阶段的重点。
五、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困境
虽然国家对数字化校园建设非常重视。但是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对数字化校园建设认识存在差异,数字化校园建设缺乏长期统一的规划,领导不重视或重视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年长的老师喜欢传统的管理教学模式,对新型的教学管理模式不太容易接受等等。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道路还很长,需要你我共同努力来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春生.浅谈数字化校园建设困境及解决方法[J].咸宁学院学报.2011(8)[2]王运武.协同学视野下的数字校园建设——数字校园建设中的战略协同与团队协同[J].咸中国电化教育.2012(7)[3]顾永安.关于新建本科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的若干思考[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2)[4]段延娥,戈连柱.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应用探讨[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8(4)[5]米丽.高师院校数字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7)
基金项目: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3-2014职业教育研究课题“五年制高职动漫专业项目化课程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13017)
第三篇:如何建设中职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职业学校如何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甘霖初职校
李伏霞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特色,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适应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提高教育质量,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作为中国职业教育界特有的概念———“双师型”教师的含义是:既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双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高的专业操作示范技能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具有教师和“工程师”的双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专业教师。“双师”概念的核心在于双素质。
不难看出,“双师型”教师并不是教师与工程师的简单叠加,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既具备教师的能力,又具备工程师的能力。从工作对象来看,工程师面对的是物,而“双师型”教师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从知识和能力看,工程师须知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要领,并能实际操作,而“双师型”教师必须将生产、管理的知识和能力吸收内化,并能有效地再现,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双师型”教师,不但要熟悉操作过程,而且要精通原理,并使学生学会。因此,“双师型”教师上两者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有机融合。
二、职业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
据统计,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即使达到40%,仍将有60%以上的学生需要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和培训。因此,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成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优化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努力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目前已经具备相应的客观条件。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具有旺盛的需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更为良好的外部环境,人们对升学和择业的观念更为理性化,将有更多的学生进入中等职业教育参加学。目前,全国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不到40%,无法满足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迫在眉捷。造就一支教育理念新、创新能力强、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师德高尚、一专多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件,建设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技能教学中一项重中之重的任务,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是当务之急。
三、职业教育中关于“双师型”教师的问题
1、教师的专业知识与市场需求的脱节
职业学校中新进的专业师资,多是从大学校门进入中职校门,缺乏相应的实践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教育教学才能。同时随着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和信息产业的迅猛崛起,专业教师必须学习和利用新技术为学生提供广泛的职业教育,并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以课程为基础的知识和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就业能力。所有这一切,都对在职的职教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他们必须不断学习,修炼内功,掌握最新的技术和教育信息,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当前部分专业教师只懂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而缺乏实际操作水平或技能操作水平老化不能与现代技术发展同步的现象,出现了专业理论教学与实习训练教学相分离,造成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脱节,学生学到的技能落后且水平又低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从而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的培养。
2、师资培训形式单一,教学方法照搬普校模式。
校本培训在我国被明确提出并推广,但国内目前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对专业教师的“双师型”队伍校本培训的探索和研究只停留在单一形式上,或者同时在进行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的尝试,尚未形成一套可供借鉴的多元化的校本培训实际操作模式。此外,校本培训重视理论,轻实践操作,校本培训在校内进行,不能与企业实践相融合。在教学方法上,专业课教师仍习惯按照普通学校的授课方式进行,缺乏实践技能培养意识。
3、“双师型”教师标准的不统一使得“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难以规范化
目前各地、各学校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判定标准并不统一,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并为管理部门、社会、学校以及教师个体所认可的标准体系。职业教育界的学者们对“双师”的标准综合下来有六种[1],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1)“双证”说,认为凡是持有“双证”(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的教师就是“双师型”教师;(2)“双能(双素质)”说,认为既具有作为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又具有技师(或其他高级专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专业教师,是“双师型”教师;(3)“双职称”说,即要求“双师型”教师既具有讲师的职称,又具有工程师的职称。许多中职学校在“培养”双师型教师上欠缺明确具体的方向,判定标准的不统一使得“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难以实现规范化的操作。
4、“双师型”教师评价制度缺失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所享受的待遇是根据其职称而来的,与其所具备的技能和技术资格并没有很大的关联。而职称评审标准中对从教年限、科研论文等相关方面提出的有关限定使得许多年轻教师纷纷将重心转移至这些“看得见的成果”上来,却对提高自身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术素质积极性不高,向“双师型”教师转型的积极性欠缺。评价制度和激励制度的缺失,严重影响了教师成为“双师型”的积极性。
四、培养一支合格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措施
1、从思想上重视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学校能否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重要执行者,中等职业学校应将培养“双师型”教师作为学校发展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列入到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应根据现有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学校相关领导要始终围绕“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来建设学校师资,长抓不懈,而不是把它做表面文章,简单的追求几个数据,评估前紧,评估后松。
2、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制度和激励制度。
中职学校的评价激励机制,应在评优、职称晋升等方面向“双师型”倾斜;对同时承担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的“双师型”教师,在岗位津贴和课时津贴等方面给以特殊政策;设立“双师型”教师特聘教学领导岗位,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的骨干带头作用,激励更多的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对于坚持到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参与项目开发和参加实习培训的教师,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分配上的倾斜。
3、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培训制度。
根据教师的个体情况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通过企业实践,教师可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最新的科技动态,并及时将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融入到教学之中提高教师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去企业实践应带着明确的目的性,以项目为导向,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在企业实践中找到答案,帮助自己设计教学环节。同时可通过实践为学生提供参加生产实践的机会。
4、对“双师型”教师的分层次化培养
从教师整体来看,每个“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是不完全相同的。“双师”素质的形成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适应当前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遵循“双师”素质培养的规律,应该将“双师型”教师分级培养,可以分为初级“双师型”教师、中级“双师型”教师和高级“双师型”教师等三个层次。
5、积极引进能工巧匠。
积极引进相关企事业单位中的能工巧匠来校担任兼职教师,通过“帮、传、带”引导校内教师向“双师型”教师积极转化。企事业单位的优秀工作人员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加快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的进程。例如,在新加坡,职业学校有三分之二的教师来自企业的经理和业务骨干。在实行“双元制”的德国,兼职教师承担了大约80%左右的教学量。通过聘用兼职教师,可以将课程与生产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调整课程内容来适应社会相关行业的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也能更加贴近市场的实际需求。
五、“双师型”教师培养原则
1、以专业为本的原则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必须紧密结合专业,离开专业“双师型”教师便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应坚持正确的导向,消除“双证”,即“双师”的认识误区。一定要明确“双师”必须承担某专业的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其教学必须针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要防止此专业拿彼专业的证书、为拿证而拿证、甚至出现以钱买证的不正常现象。因此,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中,不论是职业资格证书还是职业技能培训,都必须从本专业出发,对各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应有其具体的、明确的要求,积极鼓励和正确地引导专业教师参加本专业的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和考证。
2、以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依托的原则
中职学校校内实践基地是培养中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必备条件,是实施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场所,培养“双师型”教师必须依托本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促使教师到生产第一线了解生产设备,工艺技术的科技信息,将企业最新的生产工艺成果应用到实践基地建设中去,使基地建设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通过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不仅可培养锻炼专业教师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也可增强专业实践指导能力。
3、以科技和生产发展为导向的原则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必须适应科技和生产发展变化的要求,应建立和完善定期培训制度。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和产学研合作教育等方式,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挂职锻炼,让他们直接在生产实践中,掌握专业技术发展动态,及时消化吸收科技和生产发展的最新成果,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增强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实践指导能力。
只有建设一支层次合理、素质全面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才有利于制定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计划和校本教材;有利于进行理论紧密联系实践的专业教学;有利于克服学生只会动嘴、缺乏动手能力的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创业的精神;有利于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
第四篇: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研究
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研究
一、“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本质与内涵、特征
1、“双师型”教师一词产生的背景及“双师型”教师的本质
“双师型”教师是由“双元制”教育模式演变而来的。双元制是德国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所谓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该模式是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在德国的企业中应用很广。近些年来,它在我国职教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并积极学习的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在国家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双师型”教师一词是在1998年,原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提出了“职业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我们国家的“双师型”教师,泛指既有一定的理论教学能力,又有一定的相关专业实践指导能力,并能把这两种能力有效付诸教学实践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师。
2、“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我们认为“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主要是指:具有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专业操作指导能力的职业学校教师。
3、“双师型”教师的特征
我们认为“双师型”教师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具备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结构。(2)具有过硬的技术技能素质。(3)具有相当的职业素质水平。
二、“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研究意义
1、培养“双师型”教师是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适应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2、培养“双师型”教师是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要求。
3、培养“双师型”教师是提高中职院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手段。
4、培养“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研究价值(1)“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社会意义
1从学生方面看 ○它的研究可以提高职业教育的素质,快捷高速地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2从学校方面看 ○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率,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3从社会方面看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研究,可以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他们输送实用型技术人才
(2)“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经济价值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研究,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增加就业保障。
四、“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研究目标
(1)研究国内外“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现状。
(2)探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与方法。培养途径主要采用校内自主培训(包括岗前培训、单科进修),校外培训机构培训(包括短期研讨班、助教进修班、骨干教师进修班),深入企业培训(包括社会实践、国内访问学者)等方式。
(3)设想构建双师型教师的评价考核标准。制定与现阶段相匹配的不同层次的双师型教师的评价考核标准。该标准主要包括除学历外的,教学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创业能力、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等等。
(4)探讨双师型教师的多元管理机制,包括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五、“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研究内容
1、研究国内、外“双师型”教师培养研究的现状。国外情况:
根据相关网上调查,例如在德国,凡成为应用大学或职业学院的专职教师,除需具备博士学位外,还至少需有5年企业工作经历,他们不仅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工程师证书,并有相当长的企业工作经历,而且能把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及技术改进等方面的最新情况与学生所学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以致用。日本政府在培养职业教育师资和职业训练指导员方面,制订了一系列有关法案,国立工业教员养成所是为培养职教师资的特殊形式的教育机构,职业教育教师工资比普通教师工资高出10%左右。
国内的现状需调查研究出报告。
2、探讨双师型教师研究的重大意义、地位和作用。
3、探讨“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各项能力。
(1)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既具有教书育人,又具有进行职业指导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2)具备与讲授专业相对应的行业、职业素质,要求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
(3)具备相当的经济素养,即具备较丰富的经济常识、熟悉并深刻领会“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等经济理论,树立市场观、质量观、效益观、产业观等经济理论。自觉按照竞争规律、价值规律等市场经济要求办学办事,并善于将经济常识、规律等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4)具备相当的社会沟通、交往、组织和协调能力。即既能在校园内交往与协调,又能在企业与行业从业人员进行交流和沟通。(5)具备相当的管理能力。即在具备良好的班级管理、教学管理能力的同时,更要具备企业、行业管理能力,懂得企业和行业管理规律,并具备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管理的能力。(6)具备相应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即要适应资讯、科技和经济等快速变化的时代要求,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善于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的能力。
4、探讨制定“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方法。
学历评价----高教(专业理论基础)
能力评价----国家职业证书(理论、操作)
教师通用能力(普通话、教育学、心理学、师德师风)
“双师型”教师的考核评价方法有:(1)双项考核,包括专业理论、专业实践水平和能力的考核。(2)综合考核,对教师的全面表现,教书育人业绩,业务水平进行全面的考察和评价;(3)注重考核与奖励相结合。
5、探究制定有利于“双师型”教师成长的多元管理机制(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6、“双师型”教师多种培养途径的研究。
“双师型”教师包括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鉴于专、兼职教师自身情况的不同,因此采用不同的培养途径。
专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有以下途径:(1)年轻教师上岗前,先在校内外的实习、实训基地进行一年的实践锻炼,形成专业技能;(2)安排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及时掌握本专业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3)选送教师到教育部批准的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接受培训或聘请师资培训基地的专家对在校教师进行培训;(4)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让教师在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训的教学中,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5)实行定期进修学习制度,保证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先进性;(6)实施“产学研”结合;(7)从企业、事业单位选调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1)校外企、事业单位的兼职教师;(2)兄弟院校的兼职教师;(3)校内兼职教师。
六、“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法,查阅国内、外以及过去,现在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研究。其次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调查我市中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及师资建设进行了解,并对数据进行科学详尽的分析和研究。在研究中也会采用座谈、访问的方式进行相关问题的调查。
2、初步设想调查研究的对象为:外省、外市、市内具有代表性的6所职业院校十堰市技师学院、东风公司高级技工学校、十堰市职业技术集团学校、郧阳科技中专、十堰市计算机学校等中等职业学校。
3、调查研究的工具
研究的工具是以 “双师型”教师情况为主要内容的调查问卷、访谈提纲、统计表等。
七、“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研究实施步骤、调查过程
调查研究共分三阶段: 第一阶段:查阅相关资料(大约3月)。
第二阶段:设计调查问卷,准备访谈提纲和访谈计划(大约3月)。
第三阶段:实地调查、访谈阶段(大约5月)。第四阶段:调查、访谈结果整理(大约3月)。第五阶段:分析得出结论,整理成文(大约5月)
第五篇:《建设学习型教师队伍途径的研究》2012计划
《建设学习型教师队伍途径的研究》
2012计划
教育是一项针对人的工作,因此,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育人的效果,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关系到课程改革的实施,也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因此,我校把培养学习型教师,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学校工作重点之一。为加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努力提高教职工政治素质、业务水平,适应教育未来发展需求,为全县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全面、高效服务。
二、目标任务
通过创建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引导教职工树立终身学习思想,培养其探求知识、崇尚科学的精神,不断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通过读书学习、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等实践活动,使教职工在政治、业务素质上不断提高。
三、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
1.成立领导小组。建立“一把手”负责的创建学习型教师队伍领导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强化组织保证。
2.召开动员会。召开全校动员会,广泛宣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行动,掀起学习创建活动新高潮。
(二)组织实施
采取自学与集中学习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在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为教师搭建学习的平台。主要开展以下活动:
1.开展政治理论学习。今年的重点学习内容包括《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和相关教育法律法规,提高政治素质、师德水平1
和依法执教的能力,间周安排一次校本培训和政治理论学习。
2.开展读书学习。
(1)成立组织
学校成立以陈永明校长为组长,主抓教学副校长刘德远为副组长,教务主任、教科干事、年级组长、骨干教师为成员的教师读书活动领导小组,以加强对教师读书活动的组织领导。
(2)读书内容
必读书目:
为便于教师学习,结合我校实际,要求全体教师必读《有效教学》、《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行动研究》、《教师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
其它推荐阅读的内容:
①名人传记。名人成长历程里的动人故事对教师的学习和生活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
②教育理论书籍。(重点阅读《吉林教育》、《长春教育》、《实践新课程》等)在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提高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不断调整教育实践,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
③学科专业书籍。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不断向前发展的,通过读书更新专业知识,引进时代的活水,从而保证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④推荐阅读《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
⑤推荐阅读《教师反思的方法》
⑥推荐阅读《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邀请专家讲座。⑦推荐阅读《教师科研有问必答》,各教研组组织教师读书交流会。
⑧美学、文学、史学和哲学书籍。通过阅读,思考人生,积淀精神文化,寻求心灵家园,提高生命质量。
(3)读书形式
采取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形式,保证教师每天半小时读书时间。要求教师及时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并结合《农安镇一中常规教学管理制度》,将教师读书学习情况纳入其考核。具体要求:
①从有利教师自身发展需要出发,个人自学为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书目,做好读书笔记,写好心得体会、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教育教学反思、教育教学论文等。
②坚持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活动,(如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继续教育活动,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提高文化层次,注重在培训中锤炼自己。
③读书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要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实践,紧紧围绕学生发展和学生需求这个中心,边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边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自我反思。
3.网上学习。快捷、高效、资源丰富的网络优势是教师自主学习、主动提高的有效载体。
4.骨干引领。结合农安县骨干教师高级研修,鼓励骨干教师在我校的教研培训队伍建设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5.岗位培训。学校组织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培训活动。
以我校几年来所开展的“三制三课”活动为有效载体,各学科要通过小课题研究等校本研修活动,在全面做好全校教研培训工作的同时,切实提高自身素质。
四、管理与考核
1.建立管理机制。各学科要安排专人具体负责队伍建设工作,做到齐抓共管,使创建活动落到实处。
2.建立检查评估制度。学校将加强对创建活动过程的考核和日常工作指导,定期、不定期地对学习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并将检查结果列入目标考核中。对创建活动成绩突出的学科进行表彰。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在职称评定、考核、评优等方面予以倾斜。
3.建立学习档案。各学科要为每位教师建立学习档案,客观准确地记录教
师的学习情况、发展情况。学习档案中要有每学期个人学习计划、发展目标、教师读书书目、重点学习内容、学习随笔、学习收获等。
五、工作要求
1.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教育和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思想,努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树立学习典型,引导教师勤学苦练,学以致用,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和创新能力。
2.领导带头,全员参与。校领导要带头学习,成为学习的典范。全体教师要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激励、互相监督。在活动中要以整个组织的创新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实现观念、知识、智能更新,促进专业化水平持续发展。
3.注重实际,以用促学。学习和创建活动要紧密结合教研科研工作实际,抓好学习着力点,通过实际应用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体现学习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