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冀政〔2005〕5

时间:2019-05-14 01:36: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冀政〔2005〕5》,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冀政〔2005〕5》。

第一篇: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冀政〔2005〕5

【发布单位】河北省

【发布文号】冀政〔2005〕50号 【发布日期】2005-06-01 【生效日期】2005-06-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河北省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

(冀政〔2005〕50号 2005年6月1日)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目标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10号)精神,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省城市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城市贫困群众基本医疗得到救助,现结合我省实际,就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改革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有关精神,从实际出发,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在全省范围内逐步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使城市贫困群众在就医方面的困难得到及时救助。

(二)工作目标:2005年选取64个县(市、区)(名单附后)进行试点,并从中选取4个县(市、区)(名单附后)作为全省示范点,重点探索城市医疗救助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资金筹措机制。试点县(市、区)要在2005年8月底前出台实施办法或细则并组织实施,10月底前确保城市医疗救助资金发放到位;其他县(市、区)要在2006年年底前全部建立起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三)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要从实际出发,医疗救助水平既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支付能力相适应,又要尽量帮助城市贫困群众解决最基本的医疗困难。

2、分类救助,区别对待。城市医疗救助要从城市居民中最困难的人员和最急需的医疗支出中开始实施,并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完善,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3、多方筹资,形式多样。通过发动社会力量资助、城市医疗救助基金适当补助和医疗机构自愿减免有关费用等多种形式对救助对象实施救助。

二、救助对象

城市医疗救助对象包括下列人员:(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员;(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个人负担仍然较重,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人员;(三)当地政府规定的其他需要医疗救助的特殊困难群众。

三、救助方式

(一)医疗救助实行为救助对象直接发放救助金和减免部分医疗费用相结合的方式。一是将救助资金直接发放给救助对象;二是用医疗救助资金为救助对象支付部分医疗费用;三是可以由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减免部分医疗费用。(二)申请城市医疗救助的对象应在医疗保险定点医院或规定的定点医院进行诊治,在核定医疗救助金额时,应剔除下列费用:

1、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规定可支付部分的费用;

2、患者所在单位为其报销的医疗费用;

3、参加各种商业保险赔付的医疗保险金;

4、职工单位或相关部门补助的费用;

5、社会各界互助帮扶给予的救助资金;

6、医疗单位减免的费用。(三)享受医疗救助的病种、救助标准和全年累计最高救助金额由民政部门会同卫生、劳动保障和财政等部门根据财政状况、居民医疗水平和筹措资金情况具体规定。对于特别困难的人员,可适当提高救助标准。

为当地救助对象提供的医疗救助服务,参照河北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目录、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目录制订医疗救助对象医疗服务标准。

四、申请、审批和发放

(一)申请。因患重大疾病造成生活困难的居民,申请医疗救助时,由救助对象本人持相关材料向户籍所在地社区居委会提出书面申请,由社区居委会组织人员对其患病情况及家庭收入、生活状况进行核实后,报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二)审核。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接到申请材料后,要及时对申请者家庭情况进行复查、审核,认为符合救助条件的,上报县级民政部门审批。(三)审批。县级民政部门对上报的申请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意见,并书面告之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四)发放。医疗救助资金由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至少每半年发放一次。也可由县级民政部门直接发放,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社会化发放。(五)申请者需提供的相关材料:

1、户籍簿、身份证复印件、家庭收入证明;

2、《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

3、医院诊断书和需救助病种医疗费用收据及必要的病史材料;

4、患者所在单位为其报销的医疗费用,患者参加医疗保险、商业保险报销的医疗费用或得到的医疗赔付证明;

5、所在单位或相关部门、社会扶贫帮困资助情况的证明。

五、资金渠道

通过财政预算拨款、专项彩票公益金和社会捐助等渠道筹集城市医疗救助资金,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基金,并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专项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提取管理费或列支其他任何费用。(一)各市、县(市、区)财政部门每年安排一定的医疗救助资金,列入年度预算;(二)省级财政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医疗救助资金,对财政困难地区进行适当补助;(三)本级专项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一定数量的救助资金;(四)上级拨付的专项资金;(五)社会各界捐助的资金。

六、组织领导和部门职责

开展城市医疗救助工作,是切实保障城市困难群众基本医疗,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和领导,成立由当地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民政、卫生、劳动保障、财政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城市医疗救助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和协调城市医疗救助工作。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各负其责,共同抓好落实。

民政部门要牵头研究拟定城市医疗救助政策,建立健全城市医疗救助管理有关规章制度,将医疗救助制度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结合起来,认真组织实施。要做好医疗救助政策的宣传工作,实施医疗救助公示制度,广泛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卫生部门要尽快确定承担医疗救助任务的定点医院,并制定定点医院救助管理办法,加强医疗服务行为监管,督导各相关医疗机构加强规范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鼓励医疗机构提供免费或减费医疗服务。

劳动保障部门要配合做好城市医疗救助制度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有关衔接工作。配合民政部门核实医疗救助对象享受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等医保费用的报销凭证及相关证明材料,杜绝虚报、冒领现象的发生。

财政部门要研究制定城市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办法,加强对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各试点县(市、区)要抓紧做好调研和论证工作,研究制定城市医疗救助实施办法,按时组织实施运作。已经开展城市医疗救助的县(市、区)要继续抓好制度的规范和完善工作。2005年底,各试点县(市、区)要对医疗救助试点情况进行总结,并由各市民政部门会同卫生、劳动保障、财政等部门汇总后报省民政厅、省卫生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

河北省城市医疗救助示范点名单

石家庄市:桥西区唐山市:路北区

保定市:高碑店市

邯郸市:邱 县

河北省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县(市、区)名单

(64个)

石家庄市(5个)

长安区、桥东区、桥西区、新华区、裕华区承德市(4个)

双桥区、双滦区、兴隆县、宽城满族自治县张家口市(4个)

桥东区、桥西区、蔚县、沽源县秦皇岛市(4个)

海港区、山海关区、北戴河区、抚宁县唐山市(14个)

路北区、路南区、开平区、古冶区、丰润区、丰南区、玉田县、遵化市、迁西县、迁安市、滦县、滦南县、乐亭县、唐海县廊坊市(5个)广阳区、安次区、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文安县保定市(5个)

北市区、高碑店市、望都县、涞水县、蠡县沧州市(5个)

新华区、运河区、青县、南皮县、任丘市衡水市(5个)

桃城区、冀州市、安平县、景县、饶阳县邢台市(6个)

桥东区、桥西区、巨鹿县、柏乡县、内丘县、沙河市邯郸市(7个)

邯山区、丛台区、复兴区、馆陶县、邱县、曲周县、涉县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关于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

关于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

发布:admin时间:2009-04-15

晋民字[2004]80号

各市民政局,卫生局、财政局: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晋发[2003]22号)精神,根据《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民发[2003]158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对建立和实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目标和原则

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是政府拨款和社会各界自愿捐助等多渠道筹资,对患大病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农民家庭实行医疗救助的制度。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设,要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相结合,量力而行,先点后面,逐步推开。今年各市可选择1—2个县(市、区)作为示范点,有合作医疗试点县的,首先要选择试点县,通过示范指导推进农村医疗救助工作的开展。力争用2至3年的时间,在全省基本建立起规范、完善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医疗救助水平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支付能力相适应,确保这项制度稳定运行。农村医疗救助从贫困农民中最困难的人员和最急需的医疗支出中开始实施,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二、救助对象

现阶段农村医疗救助的主要对象是农村五保户和特困户及不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的重点优抚对象中因病需要救助的家庭,救助对象应当是持有《农村五保户供养证》、持有《农村特困群众救助证》(低保证)及优抚对象有效身份证件的人员。各地要认真规范五保证和特困救助证(低保证)的发放工作,为实施农村医疗救助创造必要的条件。

救助对象的具体条件由县级民政部门会同财政、卫生部门制定,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三、救助办法

(一)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资助五保户和农村特困(低保)户及不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的在乡重点优抚对象缴纳个人应负担的全部或部分资金,参加当地合作医疗,享受合作医疗待遇。因患大病经合作医疗规定补助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仍然过高,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应再给予适当的医疗救助。

(二)尚未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对因患大病个人负担费用难以承担,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给予适当医疗救助。

(三)国家规定的特种传染病救治费用,按有关规定给予补助。

医疗救助对象全年个人累计享受医疗救助金额原则上不超过当地规定的医疗救助标准。对于特殊困难人员,可适当提高医疗救助水平。

四、救助程序

(一)个人申请。由申请人(户主)向村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填写申请表,如实提供医疗诊断书、医疗费用收据、必要的病史材料、已参加合作医疗按规定领取的合作医疗补助凭证、社会互助帮困情况证明等。

(二)村民代表会议评议。村委会接到救助对象申请后,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对救助对象的申请进行评议,并根据救助对象家庭收入和贫困程度提出具体评议意见,在规定的时间内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三)乡(镇)人民政府审核。乡(镇)人民政府在村民代表会议评议的基础上,可以采取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以及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医疗支出和家庭经济状况等有关材料进行调查核实,对符合救助条件的,提出救助意见,报县级民政部门。

(四)县级民政部门审批。县级民政部门对乡(镇)上报的有关材料进行复审核实,并及时签署审批意见。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家庭核准其享受医疗救助金额,对不符合享受医疗救助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医疗救助金由乡(镇)人民政府发放,也可以采取社会化发放或由县级民政部门定期统一核销的发放办法。

五、医疗救助服务

(一)已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由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卫生医疗机构提供救助服务;未开展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由救助对象户口所在地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院等提供医疗救助服务。

(二)提供医疗救助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在规定范围内,按照本地合作医疗或医疗保险用药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及医疗服务设施目录,为医疗救助对象提供医疗服务。

(三)遇到疑难重症需转到非指定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时,要按当地医疗救助的有关规定办理转院手续。

(四)承担医疗救助的医疗卫生机构要完善并落实各种诊疗规范和管理制度,保证服务质量,控制医疗费用。

六、基金的筹集和管理

各地要建立医疗救助基金,基金主要通过各级财政拨款和社会各界自愿捐助等多渠道筹集。

(一)省、市、县各级财政部门,应于每年年初根据本地区开展农村医疗救助工作的实际需要和财力情况安排医疗救助资金并列入当年财政预算。市、县安排的资金要与中央和省补助资金统筹安排使用。

(二)地方各级民政部门每年从留归民政部门使用采的彩票公益金中提取一定比例或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农村医疗救助。

(三)社会捐赠及其它资金。

省具体补助金额的分配由省财政厅、民政厅根据各地医疗救助人数和财政状况以及工作成效等因素确定。

医疗救助资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各级财政、民政部门对医疗救助资金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

七、组织实施

医疗救助在当地人民政府领导下由民政部门管理,并组织实施,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积极配合,共同抓好落实。县级政府要根据本级财政和“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的实际情况,制订农村医疗救助管理办法。

(一)各县(市、区)民政部门要认真调查研究,掌握情况,建章立制,完善程序,并做好综合协调工作。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医疗救助公示制度,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二)财政部门应会同民政部门,制定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办法。县(市、区)财政部门根据审核确定的用款计划及时将医疗救助资金拨付到位。

(三)卫生部门应加强对提供医疗救助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等的监督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四)财政、审计部门应对医疗救助资金实施财务监管和审计,确保医疗救助资金按时拨付和合理使用,杜绝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

(五)有关单位、组织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所需情况,配合有关医疗救助工作的调查。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维护农村困难群众基本权益的重大举措,是继农村税费改

革之后,党和政府为广大农民办的又一件好事、实事。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农村医疗救助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农村医疗救助工作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抓紧抓好。山西省民政厅 山西省卫生厅 山西省财政厅

二○○四年六月十四日

第三篇:九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和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

九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和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

(九府发[2006]3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庐山管理局,九江、共青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市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切实帮助患大病的城乡困难居民解决就医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意见》(赣府发〔2006〕13号)和江西省民政厅、江西省卫生厅、江西省财政厅《关于建立和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赣民发〔2006〕22号)精神,现就我市建立和完善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工作理念,坚持政府救助、社会扶助和家庭自救相结合的方针,多渠道筹集医疗救助资金,切实帮助城乡困难群体缓解就医方面的困难和问题,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市实际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为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的社会主义新九江服务。

(二)总体目标。扩大我市农村困难群众医疗救助范围,全面开展城市医疗救助工作,在2006年底,全市所有县(市、区)都要必须建立和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发放救助金,再用一至二年时间,使我市城乡医疗救助达到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

(三)基本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类施救的原则;坚持医疗救助标准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支付能力相适应,确保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有序运行、稳步发展的原则。

二、救助对象和救助病种

(一)救助对象

1、城市医疗救助的对象为:城市低保对象;

2、农村医疗救助的对象为:农村低保对象和五保供养对象;

3、县(市、区)政府确定的其他有特殊困难的人员。

(二)救助病种

城乡医疗救助主要实施大病医疗救助。主要包括:

1、恶性肿瘤;

2、尿毒症(肾衰竭);

3、重症肝炎(肝硬化或急性肝坏死);

4、脑中风;

5、急性心肌梗塞;

6、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7、县(市、区)人民政府确定的其它重大疾病。

救助对象患国家规定的特种传染病,按国家相关规定给予救助。

三、救助标准和救助方式

(一)救助标准

按照分类施救和低标准起步的要求,确定救助标准。具体救助标准由县级民政部门会同卫生、财政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以及救助对象的不同和救助项目制定,并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和市民政部门备案后公布执行。

救助对象身患规定救助范围内的大病,一般按其个人(家庭)支出医药费总额的20%给予救助。农村低保对象、五保供养对象和城市低保户中的非常补对象一年累计救助金额不超过4000元;城市低保户中的常补对象一年累计救助金额不超过6000元。对确属特别困难的人员,可适当提高救助标准。

(二)救助方式

城乡医疗救助要积极探索建立“医疗保险为先、看病及时介入、住院主动救助、病后一次核算”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不断提高医疗救助的时效性和社会效益。

对城市医疗救助对象的救助,可采取救助对象个人和救助资金各承担50%医疗保险费的办法,资助其参加大病医疗保险,但年资助金额人均一般不超过50元;对城市低保常补对象可实行基本医疗救助,主要是以发放救助卡的形式予以救助;救助对象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因患大病经医疗保险报销后但个人负担仍然较重,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再给予适当医疗救助;对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因患大病个人医疗费用难以承担,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按当地规定的比例和额度给予救助。

对农村低保对象和五保供养对象的救助。已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地区,全额资助其参加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其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待遇。对因患大病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仍过高,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再给予适当医疗救助;尚未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地区,对因患大病个人医疗费用难以承担,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按当地规定的比例和额度给予救助。救助金额起付线由各县(市、区)制定。

有条件的地方可积极探索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保险相结合的路子,切实提高城乡困难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

四、申请和审批程序

城乡医疗救助由个人申请、居(村)委会负责调查和初审,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对申请对象进行评议;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审核;县级民政部门负责综合审查,并经三榜公示无异议后方可发放救助金,对不符合救助规定的要书面告之本人。

五、医疗服务和优惠政策

县级以上卫生部门要按照“布局合理、方便就医”的原则,在城乡选择和指定医疗卫生机构,为城乡医疗救助对象提供价廉质优的服务。

(一)明确医疗服务项目。卫生部门和指定的医疗机构,要协助民政部门,参照当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甲类用药目录、诊疗项目目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医疗保险基本用药目录、医疗检查项目以及医疗服务设施目录,制订医疗救助对象的医疗服务标准,引导医疗机构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因病施治,控制和降低医药费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二)落实医疗服务措施。承担医疗救助任务的医疗机构,要保证有适宜的服务设施(包

括门诊及住院)用于提供医疗救助服务,有条件的可单独开设为医疗救助对象服务的门诊和病区(病床),方便医疗救助对象就医住院。对于服务设施的标准可适当加以控制,保证医疗救助经费主要用于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鼓励、支持公办医疗机构采用多种形式自愿减免医疗救助对象的医疗费用。在安排财政补助资金时,卫生行政部门可依据其减免内容协商同级财政部门给予适当倾斜。

(三)加强医疗服务监管。承担为医疗救助对象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要严格执行医疗服务的诊疗规范和操作规程,设有专(兼)职人员负责医疗救助的管理工作。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承担医疗救助服务的医疗机构的监管,建立健全医疗救助服务工作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积极探索适宜的医疗救助服务模式,优化流程,简化环节,方便群众,让城乡困难群众花最少的钱治好病。

(四)实行收费优惠减免。城乡低保对象和农村五保对象凭《江西省城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和《农村五保供养证》及本人身份证到县及县以上公办医院就医时,门诊患者免收普通挂号费和治疗费、换药手续费;住院病人的三大常规检查费、胸片检查费、普通床位费、护理费各减免50%。其中城市低保非常补对象在户口辖区所在地就诊,彩超、CT、核磁共振减收40%;城市低保常补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农村低保对象在户口辖区所在地就诊,彩超、CT、核磁共振减收40%,手术费、三大常规检查以外的化验费减收30%。

六、资金的筹措与管理

(一)资金筹措。城乡医疗救助资金主要通过财政预算拨款、福利彩票公益金、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筹集。城乡医疗救助资金,按照省、市、县(市、区)5:2.5:2.5的比例筹集(国家重点扶持的修水县,按照省、县7.5:2.5的比例筹集)。即城市医疗救助资金,省财政按照城市低保对象人数每人每年补助100元,市、县两级各按照50元予以配套安排;农村医疗救助资金,省财政按照农村低保和五保供养人数每人每年补助80元,市、县两级财政各按照40元予以配套安排。县(市、区)要将所需配套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与省、市下拨的医疗补助资金统筹使用。城乡医疗救助资金支出率不得少于资金总额的90%。

(二)资金管理。各级财政要在“财政社会保障基金专户”下开设“城市医疗救助资金”和“农村医疗救助资金”分户(以下简称财政专户)。医疗救助资金实行专项调拨、封闭运行。上级下达的城乡医疗救助补助资金及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的城乡医疗救助补助资金,均纳入同级国库内设的“财政社会保障补助资金专户”。市、县两级财政部门要根据当地政府批准的城乡医疗救助资金预算和民政部门用款计划,及时将资金由“财政社会保障补助资金专户”拨至财政专户。

(三)资金发放。根据城乡医疗救助对象看病就医的实际需要,城乡医疗救助资金采取“先预付后结算”的方式发放,即财政部门预拨部分医疗救助周转资金至民政部门医疗救助专户,用于垫付救助对象应急就医的部分费用,事后由救助对象提供就诊结算清单,经居(村)委会评议、街道(乡镇)审核、县级民政部门审批后,按规定的救助标准直接与救助对象结算。民政部门定期将核定的救助对象名单和医疗救助费用金额报送同级财政部门,财政部门按照民政部门提供的救助对象名单和救助金额,及时将资金从财政专户拨至各金融网点,存

入救助对象的存折,实行社会化发放。各地实行社会化发放所需费用,由当地财政安排解决,不得挤占城乡医疗救助资金。

七、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建立和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是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医疗,健全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对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卫生、财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对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县(市、区)要成立政府领导任组长,民政、卫生、财政等部门参加的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城乡医疗救助是一项新的工作任务,各级要重视基层社会救助机构的建设,充实力量,市、县两级分别按照医疗救助资金支出总额的一定比例列支医疗救助工作经费,并确保足额到位。

(二)明确责任,密切配合。民政部门是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的主管部门,要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城乡医疗救助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抓好社会救助政策的落实;卫生部门要加强医疗服务机构的监管,提高服务质量,落实对救助对象的有关优惠减免政策;财政部门要积极落实城乡医疗救助资金,研究制定城乡医疗救助资金管理办法,加强对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的管理与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各地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分清轻重缓急,严禁分指标和平均分配的做法,把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到急需救助的特困人员身上。

(三)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市、县(市、区)民政部门要与卫生、财政部门密切配合,按照救助对象类别、困难程度、病种病情、医药费开支等情况,摸清需要救助的人数和所需资金,研究制订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城市医疗救助实施办法。精心安排,严密组织,着力抓好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的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坚持居(村)、街道(乡镇)和县级民政部门的审查、审核、审批结果三榜公布,救助政策、救助程序、救助对象、救助金额四公开,广泛接受社会的监督。坚持集体评议评审制度,严禁暗箱操作或个人说了算,严肃医疗救助纪律,对于挤占、挪用、贪污医疗救助资金的,对于徇私舞弊、弄虚作假骗取医疗救助资金的要严肃查处,依法依纪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确保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顺利实施。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实施意见制订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城乡医疗救助实施细则。

二OO六年九月十九日

大病救助申请

个人申请提供以下材料:(1)医疗救助申请书;(2)户口簿、申请救助人身份证;(3)农村(城镇)低保证复印件;(4)申请救助人住院的出院证明、转院证明;(5)住院医疗费用发票原件;(6)医疗诊断书、病历复印件。村(居)委会应当:(1)调查核实;(2)组织村(居)民代表评议;(3)符合条件的村(居)公示;(4)对不符合条件的返回申请人。镇社会救助办应当:(1)调查核实;(2)符合条件的返回村(居);

(3)不符合条件的返回村(居),并书面告知不符合条件的原因。区民政局(1)复核审批;(2)符合条件的返回村(居)公示;(3)不符合条

件的逐级返回。经核实审查通过之后,对符合条件的发放对象发放救助金。

第四篇: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意见(冀政〔2005〕4

【发布单位】河北省

【发布文号】冀政〔2005〕44号 【发布日期】2005-05-24 【生效日期】2005-05-2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河北省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意见

(冀政〔2005〕44号 2005年5月24日)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进一步建立健全我省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现结合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增强建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工作的紧迫感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广大群众的平均生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地提高。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天灾人祸等原因,尚有不少特困人口基本生活难以保障。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困难群众面临的问题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在基本生活之外,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困难进一步突出,农村社会救助工作力度明显不足,城乡差别进一步加大。因此,建立健全覆盖全省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势在必行。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提高全省城乡社会救助能力和水平。

二、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建立城乡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总体思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工作理念,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解决困难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创新工作模式,完善救助政策,整合救助资源,规范救助行为,协调救助行动,逐步构建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五保供养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法律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其他救助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实现救助工作城乡一体化、组织网络化、管理法制化、服务社会化。(二)坚持的基本原则:一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加强社会救助工作是各级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确保必需的投入,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二是制度统一、标准有别。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要着眼于社会救助制度的长期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充分体现公民权益的平等,使各类救助对象都能得到应有的救助。在具体实施中,可以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群体实行不同的救助标准。三是依法救助、管理规范。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加强各项制度之间的配套与衔接,提高工作效能。救助工作要依法行政,规范程序,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四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统筹规划,统一部署,促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协调发展。既要考虑城乡共性又要突出各自特点,既要考虑资源共享又要适当向农村倾斜。

三、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一)建立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城市低保制度,逐步提高保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要科学调整救助水平。根据物价上涨指数、最低工资标准提高等因素,通过科学测算,实事求是地调整保障标准,做到既能满足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需要,又能促进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自主创业。二要推行分类施保。对低保对象中大病、重残、单亲家庭、子女上学等特殊困难家庭给予政策倾斜,适当提高补助水平,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三要实行动态管理。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家庭及时纳入保障范围,对不再符合低保条件的,要及时停止其低保待遇。尽快建立规范、统一的农村低保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村特困群众全部纳入保障范围,有条件的地方可逐步实施城乡低保一体化。(二)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妥善解决农村税费改革后五保供养经费来源问题,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逐步建立起多元化投入、多形式供养的保障机制。要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农村敬老院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三)全面实施城乡特困居民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加大资金投入,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积极配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帮助农村困难群众解决医疗难的问题。积极推进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建设,搞好调查测算,制定审批程序,公正合理地确定医疗救助对象,使患有重大疾病的特困群众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四)逐步完善特困群众住房救助制度。加快建立城镇最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制度,对符合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条件且住房困难的家庭,提供基本的住房保障。住房保障方式以发放租赁住房补贴为主,实物配租、核减租金为辅。以财政预算资金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形成稳定规范的住房保障资金来源。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住房保障事业进行捐赠。同时,力争每年帮助农村困难群众建设和修缮一批住房,逐步缓解其住房困难。(五)大力开展城乡教育救助工作。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到2007年,使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都能享受“两免一补”(即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杂费和补助寄宿贫困学生生活费)。继续做好“希望工程”、“春蕾计划”、慈善捐助等专项救助工作。完善高等学校资助政策体系,大力推行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积极实施勤工助学和爱心助学等资助措施。充分动员社会力量,调动企业、经济实体及个人捐赠教育的积极性,帮助贫困群众子女完成学业。(六)不断完善法律援助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健全县级和县级以上法律援助机构,建立以财政为主渠道的法律援助经费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使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获得法律援助,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七)积极实施就业援助。积极支持和鼓励困难群众就业,优先落实各项帮扶政策,免费提供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帮助尽早实现就业再就业。将低保对象和低保申请人优先纳入就业服务范围。加强低保和就业政策的有机衔接,推进特困人群就业岗位的开发和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八)建立应急救助机制。一是做好突发困难的临时救助工作。各级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的资金,并吸收社会捐款,主要用于解决困难群众因重大疾病、天灾人祸等造成家庭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救助对象主要包括已经得到救助、但仍然十分困难的城乡低保对象和虽然不符合低保条件,但确因上述原因造成严重困难的“边缘户”家庭。二是做好重大自然灾害的紧急救援工作。要制定工作预案,在灾害发生后及时做好灾民转移安置,确保灾民吃、穿、住、医等基本生活需要,组织好灾区的恢复重建工作。

(九)建立和完善社会帮扶、捐助制度。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救助,坚持和完善机关、企事业单位帮扶贫困户活动,并形成制度;积极开展社会捐助活动,实现捐助活动经常化;组织广泛的社会互助活动,帮助贫困群众解决日常生活困难。

四、合力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一)建立政府领导、归口管理、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管理体制。各市、县(市、区)要建立由政府主管负责同志任组长、有关部门参加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民政部门主要负责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城乡医疗救助、灾民救助工作;财政部门负责社会救助资金的预算安排,对资金的管理、使用进行监督;卫生部门负责医疗费用减免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建设部门负责困难群众的住房援助工作;教育部门负责教育救助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司法部门负责法律援助;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就业援助;审计、监察部门负责救助款物的审计、监察工作。(二)落实社会救助必需的资金。各地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将各项社会救助所需资金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保证各项社会救助工作的落实。(三)加快建设基层社会救助管理和服务网络。要加强社会救助工作队伍建设,选配优秀干部充实社会救助工作队伍。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及时开展培训,提高社会救助工作队伍的业务素质。要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式,进一步增强广大社会救助工作者的“亲民、爱民、为民”意识。加快研制社会救助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及时、准确地汇集城乡各类困难群众的信息,为做好社会救助工作提供基本依据和技术保障。(四)加强社会救助工作的监督管理。要深入调查研究,制定科学、严密的工作程序,确保社会救助工作公开、公正,提高救助效果,逐步完善社会救助公示制度。要定期组织专项检查,加强审计监督和舆论监督,推进社会救助工作的健康发展。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双提”工程的意见(冀政〔2005〕28号)

【发布单位】河北省

【发布文号】冀政〔2005〕28号 【发布日期】2005-04-04 【生效日期】2005-04-0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河北省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双提”工程的意见

(冀政〔2005〕28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省委六届六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机关效能建设的意见》,省政府决定在全省乡镇以上政府机关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单位,全面实施“双提”工程(提速工作过程、提高服务质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实施“双提”工程的总体要求

实施“双提”工程,要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服务基层、优化环境、促进发展”为主题,以加强政风建设为重点,以政府工作全面“提速、提质”为核心,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规范行政行为,加强制度建设,明确工作责任,严格责任追究,强化监督机制,努力使机关作风明显好转,办事节奏明显加快,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为全省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围绕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

(一)积极推进省政府重点工作的开展。对省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各级政府和部门要紧密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安排部署,逐项分解目标任务,明确完成时限,落实具体责任,制定有效措施,切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各设区市政府和省政府各部门要于年初分解目标任务,年中向省政府报告进展情况,年末报告完成情况。对省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作,要及时向省政府报告进展情况,重要事项一事一报。在工作中遇到本级本部门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及时报请上一级政府或部门协调解决,不得迟滞不报或报喜不报忧。凡不能按进度要求完成阶段或任务的,要向省政府书面报告原因,提出改进和弥补措施,明确完成时限。(二)认真抓好省政府会议议定事项的落实。省政府全体会议安排部署的工作,各级政府和部门要精心组织,及时分解任务,细化具体措施,明确工作要求,积极推进落实。

省政府常务会议议定事项,承办部门要认真办理,按期办结,及时报告办理结果。凡会议原则通过,需以省政府、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发文或再次报省政府领导审批的,要根据会议研究的意见抓紧进行补充完善,在会议后3个工作日内完成,并报送省政府办公厅;会议审议提出较大修改意见,需提请下次会议审议的事项或以省政府、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制发文件的,在会议后10个工作日内完成修改补充工作,并报送省政府办公厅列入下次会议议题或审核发文。

省长办公会议和省政府专题会议议定事项,承办部门要按会议要求的时限办结并报告办理结果,确保工作质量,坚决杜绝拖压现象,省政府办公厅负责督办落实。

省政府常务会议、省长办公会议、省政府专题会议议定事项的落实工作,由会议确定的主办部门和协办部门办理。凡会议没有明确主办部门和协办部门的,由省政府办公厅予以明确。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是做好省政府会议议定事项落实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主持办理工作,协调解决办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由于特殊原因不能在规定时限内办结的,要及时向省政府办公厅说明原因,明确再报日期,由省政府办公厅记录在案。

省政府常务会议、省长办公会议议定事项的落实情况,实行“一会一通报”制度,由省政府办公厅以《督查情况专报》的形式予以通报。

(三)切实做好省政府领导批办事项的办理。凡属省政府领导批办的事项,由省政府领导明确的承办部门办理;没有明确承办部门的,由省政府办公厅予以明确,提出具体办理要求。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的承办事项,要在5个工作日内办结并反馈办理结果;需要主办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办理的,要在8个工作日内办结并反馈结果;需要调查论证和协调处理的事项,主办部门要积极主动协调办理,在15个工作日内办结并反馈结果;因情况复杂、短期内不能办结的,应及时向作出批示的省政府领导报告原因,明确办结时限。省政府主要领导批办事项办理实行“一月一通报”制度,省政府领导批办事项办理实行“一季度一通报”制度,由省政府办公厅以《督查情况专报》的形式予以通报。

三、建立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一)加快公文运转。各类公文运转,都要按照规定程序和工作标准及时办结,不得拖压、误办、漏办。对各设区市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向省政府的呈报件,省政府办公厅要加快内部运转,一般事项当日转出;需省政府或省政府办公厅制发的文件,要在3个工作日内审核完毕并印发,紧急文件即审核即印发;重要事项即收即办,及时呈报,要记录办理人和办理时间,明确环节责任。省政府和省政府办公厅的交办件,承办部门要立即办理,明确办结时间和责任;同级部门之间的转承件和会签件,一般事项应于3个工作日内转出;紧急事项,即办即转;情况比较复杂,需沟通协商的,应及时向转办部门说明情况。

(二)搞好综合协调。凡涉及跨部门跨地区的问题,主办单位要主动联系协办单位共同办理,尽可能取得一致意见。主办单位经协调与协办单位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要及时将办理情况和各方意见报本级政府或上一级政府协调解决,同时要列明各方意见及理据。(三)规范行政行为。按照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全面规范行政行为,正确履行职能,做到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权责统一、诚实守信、高效便民。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对重大问题、重要事项及时请示或报告。(四)提高审批效率。对各类行政许可事项的审批,要在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时限内办结,尽量缩短办理时间。能够当场办结的当场办结,材料不全或不符合要求的,要当场一次告知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非行政许可事项的审批,也要按照及时、快捷和方便申请者的原则,明确规范合理的审批程序和时限,增加工作的透明度。(五)加强制度建设。全面推行岗位责任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失职追究制等制度,以岗位责任制明确工作职责,以失职追究制严肃工作纪律,实现以制度管人、按规定办事。要进一步加强日常工作的制度建设,对每一项工作、每一件事情、每一个环节都要作出明确规定,提出具体要求。对执行规章制度的情况要进行经常性检查,确保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六)加强政务值班。严格落实值班岗位责任制,有事必录,有件即办,急件快办,不压不误。要做到反应迅速,联络畅通,报告及时,处置妥当。要认真执行《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重大事件、紧急情况和值班报告工作定期分析制度的通知》,重大事件、紧急情况必须在第一时间向上一级政府或部门报告,特别紧急事项可直接向省政府值班室报告。(七)转变机关作风。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掌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为基层和群众出主意、解难事、办实事。严格执行省委、省政府《关于精简会议和活动的若干规定》,改进领导方式和方法,大力精简文件,减少会议和事务性活动。

四、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大力加强效能监察

(一)推行政务公开。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向社会公开职责范围、管理权限、办事程序、办结时限、服务标准、工作纪律、办事对象资格条件、监督投诉渠道及违诺责任追究等内容,使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保障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部门和单位,要全面推行办事公开制度。具备条件的部门和单位要实行“一站式”服务。(二)加强群众监督。继续开展民主评议政府工作和机关效能活动,坚持定期综合评议和随机评议相结合,面上问卷调查和深入群众实地调查相结合,有组织的评议和督查员的明察暗访相结合。对有行政管理、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和直接为群众服务的公共部门实行定期评议;对群众反映突出的部门实行随机评议。(三)认真受理投诉。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机关效能监察投诉中心,向社会公开投诉电话,设立投诉箱,建立投诉受理档案,明确专人受理投诉事项,做到有诉必理、有理必果。投诉事项要在10个工作日内办结,并向投诉人反馈办理情况。(四)强化政务监督。各级政府和部门主要领导对效能监察和政务督查工作负总责,各级监察部门是政府效能监察的职能机构,各级政府办公厅(室)负责对重点工作和重要事项的督查。效能监察和政务督查要及时、有力、有效,对政府部门重点部位权力的行使,从决策、执行到结果进行全程监察。对重要事项的落实,实行跟踪督查。各级监察部门和督查机构要建立监察、督查责任制,明确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五)严格责任追究。把效能考核作为对各级政府和部门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与奖惩挂钩。实施“双提”工程效果不明显或发生破坏发展环境案件的单位,不得评为“实绩突出单位”。政府工作人员在公务活动中,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损害公共利益、侵犯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依据《河北省影响机关效能行为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严格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务求“双提”工程取得实效

提速工作过程,提高服务质量,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政府和部门要把实施“双提”工程与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列入重要议程,把学习教育、制度建设、监督检查贯穿始终,做到思想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实施“双提”工程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主要领导亲自抓,领导班子成员分工负责。既要抓好本级本部门,又要指导好下一级和本系统,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注意发现典型,总结经验,加强指导,以点带面,推动“双提”工程顺利开展。对行政审批职能较多或为群众提供直接服务的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岗位,要加强检查,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新闻媒体要做好宣传工作,加强舆论监督,为实施“双提”工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各级政府和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提出具体要求。

此件由县(市、区)政府负责传达到乡镇和街道办事处。

二○○五年四月四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冀政〔2005〕5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冀政〔2005〕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