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警务电子台账在警务管理中的创新性运用
警务电子台账在警务管理中的创新性运用
摘要:绩效考核是管理活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性环节。为了进一步调动公安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公安工作的活力,提高公安管理的效能,公安机关应积极探索和建立公安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不断租金公安管理的科学化、正规化和专业化水平。随着警务信息化的深入,公安管理在管理方法上也面临机遇和挑战。只有承认情报信息的主导地位,加强公安情报工作的地位,发挥情报信息的主导作用,才能实现以情报促进管理,以管理加强信息化。在情报主导警务的大趋势下,各地在公安机关勇于实践,创新思路运用信息情报系统探索新的工作思路,而且受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在公安管理方面,将商业管理中的电子台账创新性运用到绩效管理和社区防控的实践非常典型。
关键词:电子台账;绩效管理,情报主导警务;集成管理
一、公安绩效考评的含义和意义
1.1 绩效考评又称为绩效评估或绩效考核。公安绩效考评,是指公安机关根据法定的权限根据法定的权限,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工作绩效测量标准,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单位和公安民警的政治素质、业务表现、行为能力和工作成果等情况进行系统、全面的考察和评价的活动。
1.2 公安绩效考评是公安机关警察人力资源发展的竞争和激励机制,为公安民警职务升降、奖惩、工资增长、培训、辞退提供客观依据。通过对警员的绩效考评,可以为公安机关选拔优秀人才和合理实用人才,为公安事业的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公安绩效考评为依法管理公安民警及公众依法监督公安民警提供了有效的手段。通过增强考评的透明度和民众参与度,可以使公众明细公安民警的工作标准,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公安行政效率。有了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公安机关的战斗力就大大提高了。
二、情报主导警务的趋势
2.1 情报主导警务是通过综合性收集、分析和使用情报与信息,提高警务决策的正确性和警务资源使用的效率,强调对犯罪行为的早期预警和干预,达到预防和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目的的警务工作模式。情报主导警务是以科学效能的警务管理为核心,以务实高效的战略战术决策为目标。情报主导警务是一种先动式警务模式,他区别于传统警务关键在于如何在警务工作中体现情报的价值。要使情报信息服务于公安管理需要建立专门情报管理运作部门,并强化情报信息的基础建设。具体做法是建立高度共享的情报信息网络平台,并在此平台的基础上搭载各种数据分析、预警预测、绩效评估应用子系统。例如,英国情报核心分析系统(ICAS)、美国比较数据系统(COMPSTAT)和加拿大自动化犯罪情报信息系统(ACIIS)等。
三、电子台账和警务电子台账
3.1电子台账原是物料仓库为了便于管理,节省人力物力,建立的在电脑上可以填写的台账。电子台账可以清楚地记录每次发料和入库情况,所以广泛用于商业部门。电子台账服务于管理的前提是全面、系统、广泛收集商业信息和商品情况的基础上,然后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和记录,方便信息存储、货物管理和信息查询。警务电子台账是将商业部门的电子台账原理引入警务管理和绩效评估中来,通过对公安信息和情报的收集、分析、记录,方便领导和管理者对人力资源和装备财务进行管理。警务电子台账原理简单,操作方便,作用却相当大,可以对警务人员进行绩效评估,也可对警用装备进行管理和分配,也可以用于财务部门和基层公安机关对上级拨款、罚款记录、户籍部门工本费收入记录等等大小用途。根据不同用途可以灵活运用。
3.2 警务电子台账的实践运用
3.2.1 2009年11月伊宁劳教所(戒毒所)按照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在所内OA办公系统逐步建立、完善了警务督察业务台帐,使用效果良好。
警务督察电子台帐设立了警务督察情况登记、警务督察整改通知书、警务督察纠查违规违纪人员情况登记表等三类基础性台帐。
督察情况的填写、建议、审批、整改、归档等流程经网上流转办公,有以下几方面优点:一是实用性强。在实际操作中,将个别督察台帐进行合并使用(例如:将警务督察通知书、警务督察整改情况报告予以合并),告知具体、衔接紧密,易于操作和督察部门和被督察双方互相监督,实用性更强;二是效率高。按照规定的工作流程,针对督察内容、结果的填写、建议、审批、整改、归档等各个环节,环环相扣,自动流转,方便快捷;三是规范化。台帐的格式、用语、时限 等有严格的规定,填写更加规范;四是节约化。实行“无纸化”办公,减少开支、节约成本。随着该所对警务督察业务台帐电子化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与以往办公形式相比,其优越性将更加显现。
3.2.2滨湖法院法警大队在原有台帐管理基础上,经过整理、修改,制定了司法警察警务工作电子台帐。该台帐不仅反映出警务工作量化情况,还可以预醒干警的工作安排,有效推进了法警警务工作规范化建设进程。司法警察警务工作电子台帐以日期为索引,以干警为对象,以刑庭提押票为基础数据,主要针对押解工作进行设计,附加安检人员和巡逻人员的执勤名单,使警务工作情况、人员安排一目了然。
该电子台帐有三大特点:一是方便操作。以信息员的电脑为后台基础数据主机,利用法院内部局域网的便利条件,将台帐的程序前台安装于法警大队每一位干警的电脑上,实现了“一机输入,机机查询”。二是迅速统计。以天、周、月、季度、年度为单位迅速统计押解被告人和押解法警的人数,具有电子计算的功能。三是预醒功能。每一位干警下班前或上班前打开台帐,便可查看当日或近日的警务工作安排,以便做好准备工作。
3.2.3 2008年河南省新乡市公安局警务督察支队建立健全了工作、学习、综合业务等3个类别共计11种的督察台账。其中,工作台账包括值班记录、接待登记、现场督察和暗访记录等4种,综合业务台账包括现场督察、案件核查、整改问责以及停止执行职务和禁闭等4种,学习台账包括收发文管理、会议记录、练兵等3种。这些台账规范实用、相辅相成、互补关联,形成了完整体系。同时,督察支队还对台账的规格、字体、装订以及相关督察文书的填写、编发、行文制度等事项进行统 一规范,全面推行每周、每月写一次总结及下步工作计划,每月向主要领导报送一次“督察专报”,每季度编写一期案件研判分析。
新乡市、县两级公安机关督察部门推行督察台账式管理后,有效规范了督察工作运行机制。督察部门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值班备勤、请示报告、培训学习等管理规章和制 度,加强了内部工作资料的积累和分类归档。按照台账登记建档要求,包括现场督察活动必须有方案、有审批、有记录、有报告或通报,同时督察部门编发的通报、下发的督察通知书等要做到件件有回音,发现的问题逐一得到整改落实,避免了现场督察活动的随意化。核办的案件基本做到有受理登记、案件分类、核查审批和报 告、查处结果、情况反馈,卷宗材料按月装订成册,档案管理名目清晰,受理举报投诉工作更加有序,案件核查效能充分显现。同时,督察队员理清了日常工作的内容和标准,明确了每天的工作和责任,特别是新加入督察队伍的同志根据台账要求能够迅速熟悉督察工作流程、进入角色。督察台账真实地反映出了每名督察队员的 工作量,提高了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电子台账的在警务工作中应用的突破口是基层民警的日常工作中逐步被重视利用的,根据其良好效果,各地公安机关相继都引用了。而且对电子台账的创新型应用还在继续。3.2.4 社区警务信息化的先行者
北京义达里的社区民警李国平为了方便解决工作上和群众遇到的问题,建立起电子台账,将各种“口袋信息”、“纸袋信息”、“脑袋信息”、“台账信息”全部变成了电子信息。李国平将电子台账创新性与社区警务结合引起了领导的重视。2006年,分局决定将李国平所管辖的义达里社区作为分局信息化试点,从此开启了社区警务信息化的道路。
在西安阎良区的凌云社区警务室,民警张耀海的“电子台账”分为人口管理、群防群治管理、治安管理和综合管理四大类,涵盖了社区方位、警务台账、影响资料、居民楼栋等各类基础信息。民警通过一个“电子台账”就实现了对小区人事物等信息进行有条理地分析。
四、以电子台账为灵感和跳板建立警务质量信息平台 4.1 警务质量信息平台可以实现普遍使用、简约便利、实时共享和效能倍增的功能,为警务质量常态化管理提供支撑。新型警务电子台账可以实时记录管理过程,从以人管人的传统转变到了人脑和电脑相结合的科学管理,既体现了管理水平上的进步,又促进了管理效能的提高。
要建成警务质量信息平台首先要普遍增强信息化意识;其次要加强情报采集、分析、存储等工作和情报技术人员培训;第三是稳步推进制度建设,最主要是责任制度和信息共享。
平台可以分为两种,一是集中管理型,另一种是分散管理型。从资源整合、系统管理方面来看,集中型模式更有利于加强组织保障,打破情报壁垒,发挥情报信息的最大效能。警务电子台账处于分散管理阶段,有的地区还处于试验阶段,不过最终都要走向集中管理型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
第二篇:依托创意警务创新社会管理
依托创意警务创新社会管理
一个名为“金点子”工坊的创意警务活动,就像一根神奇的“创意魔棒”,为震泽派出所警务管理注入了无穷的活力。一个个凝聚着民警智慧,事关社会稳定、百姓平安、办案效率的“金点子”,不断孵化,在震泽产生了巨大的效能。
“请进来”和“走出去”,实现警力无增长改善
整天忙于调解矛盾纠纷,是基层派出所民警最普遍的感受。统计显示,去年震泽派出所共受理各类纠纷1800余起,占110接警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如何做强基层调解队伍,把警力从繁杂的调解工作中解放出来,实现警力无增长改善?震泽派出所将目光瞄准了活跃在基层一线的大学生村官与机关青年干部身上。
震泽派出所所长沈建新告诉记者,“把大学生村官和机关青年干部吸收到基层调解队伍中,增强他们的调处能力,既能提高其群众工作水品,又能加强一线民调力量。”
在震泽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今年,“大学生村官人民调解随岗培训基地”和“机关青年干部人民调解随岗培训基地”相继在震泽派出所成立。全镇28名大学生村官通过培训考核后,正式担任社区义务调解员,与社区民警“并肩作战”。24名机关青年干部也即将踏上新的“岗位”。
民警村官互取所长、互相促进。自大学生村官担任社区义务调解员以来,与社区民警一起参与调处矛盾纠纷95起,成功率100%,取得了民警“瘦身减负”和矛盾纠纷基层化解的双赢。
“请进来”,成效明显。震泽派出所又在“走出去”上动起了脑筋。“我们发现很多在派出所调解室没能解决的纠纷,在庭审法官的调解下却能得到很好的处理。”沈建新说,“充分利用好身边这支优秀的法官团队,对于提升社区民警调解工作能力将大有帮助。”
今年12月2日,“震泽派出所社区民警调解培训基地”在震泽法庭内成立。震泽派出所通过加强与法庭之间的沟通联系,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了矛盾纠纷的发生。此外,震泽派出所还挑选6名党员社区民警驻村挂职党支部副书记,与村民零距离,就地化解矛盾纠纷。
借智民警金点子,提升百姓安全感指数
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是老百姓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但在日常生活中,这些交通工具由于防盗设施简单经常被盗,给居民带来了损失和不便。
经过对大量偷盗案的调查分析,震泽派出所民警发现,十有八九的车辆被盗是因为车主只锁了龙头锁,小偷只需用一把万能钥匙就能轻易将车盗走。“如果能把车锁在固定点上,小偷要想偷车就不那么容易了。”沈建新告诉记者,通过集思广益,震泽派出所民警想出了一个“一车一桩,安全防盗”的金点子。这个被称为“落地防盗桩”的家伙是一个用钢筋焊成的模架,浇铸在地面。车主只要将前轮放在防盗桩上,用锁将车轮与防盗桩一同锁住,车子便“寸步不移”,不给小偷可乘之机。安装“落地防盗桩”以来,辖区内的车辆被盗案件明显下降。
为鼓励民警多出“金点子”,震泽派出所自参与吴江市公安局“金点子”工坊创意警务活动以来,已收集了100多个“金点子”,其中路面监控配备“感光路灯”、“汽车安全贴”、“安心闩”等18个创意在苏州市及吴江市的创意警务评比中获奖。目前,这些创意已经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推广运用。
建五大警务室,派出所“门岗”设到百姓家门口
警务室的生命力源于贴近基层、直面群众。震泽派出所通过划片区设立中心警务室,有效推动警务前移、警力下沉,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派出所。“今年,我们实行了一个新举措,对原先13个实战型警务室进行加工提炼,以人口相对集中、治安状况复杂、案件高发地段为布建重点,建成朱家浜、三扇、贯桥、曹村、大船港五大中心警务室。确保各中心警务室能覆盖2-3个行政村。”沈建新说。
据沈建新介绍,今年该所共投入500万元,在辖区内设立80个高清监控点,并整合了辖区内原有监控资源,将路面监控接入中心警务室和派出所勤务指挥室,以达到各片区路面监控全覆盖。
为了方便辖区内群众,每个中心警务室内设置了新市民办证点,同时还承担辖区内群众一般的户口办理、问题咨询等工作,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办理各项事务。此外,中心警务室内还设置了集综合治理、社区警务、治保委员会、调解委员会、特殊人群管理服务于一身的“五位一体”办公室。社区民警与镇综治办工作人员协同作战,全力做好辖区维稳工作。
通过实施警务室“瘦体强身”工程,震泽派出所有限的警力、物力、财力得到了最佳的配置,打击违法犯罪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今年以来,辖区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10%,群众满意率达98%。
第三篇:辖区警务社会管理创新的探讨
维护城市的社会治安是公安机关的神圣职责。可以断言,每一个警察都会尽其所能做好辖区的警务工作,但做好辖区警务工作的前提是什么? 它就是一种意识、一种效能、一种精神、一种模式。首先,要有一种危机意识。要具有客观的、系统的治安危机感受,从而在警务工作中形成正确的治安防范思维,警务工作就能克服被动式的状况。第二,要有一种职业能力。警务工作的核心是实施社会治安的服务与管理,如果没有一种必备的职业能力,就不能对治安辖区内的人口与犯罪属性关系具备完整的认识,因此,就不能胜任警务工作。第三,要有一种学习精神。只有具备从工作中学习、从实践中认识的精神才能克服警务工作的盲目性。第四,要有一种可拓模式。警务工作具备社会性服务与管理的特点,这种社会性体现为管理目标的多属性,管理对象的多层次性,管理过程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对于这样的服务与管理必须要具备可拓的模式。本文从危机意识、信息效能和可拓警务管理角度,对如何优化城市治安防范体系、创新警务管理模式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树立危机意识、构建警务综合效能
(一)基于人民群众的危机感受,树立治安防范的危机意识
城市治安问题是一个具有不确定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的系统问题。因此,不论是公安机关还是人民群众在治安问题的认识上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危机感受。从社会管理的最直接角度看,不同的治安管理区域这种感受程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城市治安系统具有不同的治安结构问题。比如,如果从社会犯罪所衍生的危机感受程度来看,犯罪案件会从财产性犯罪演变为暴力性犯罪,再趋于一致;如果从犯罪聚集的角度来看,居住在不同区域的市民对犯罪类型所造成的冲击感受,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治安结构。犯罪类型属性与治安危机等级结构间,不是单纯的因人口密度、土地面积和城市化程度而有所差异,而是每一个行政区域有属于自己的犯罪类型属性和治安结构。因此,公安机关在治安策略的制定上应以行政区域的治安结构特点为基础。我们对此问题的研究方法是,采用多准则分析法对大连市各个行政区域治安危机感受、犯罪类型属性和治安结构进行合理的定位,从而提出面向不同区域的治安防范策略。
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对大连市按照经济、人口密度、城市化度划分为中心区、次中心区、普通区、结合区和偏远区五种类型。同时,将大连市治安结构分成高危机区域、较高危机区域、一般危机区域、较低危机区域和低危机区域。危机认识方面,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危机意识,例如,对于偏远区来说大都属农业区县,民风纯朴,且犯罪率低,但容易直接或间接地受近期内重大治安事件的发生或媒体大肆报导的影响,故当犯罪案件发生时,对一般市民将造成强大震撼,故而具有较高的危机意识、威胁程度。而越靠近中心区,市民与警察的危机意识、构成威胁程度反而相对较低。
对于中心区而言,警察对于犯罪案件的处理优先级是基于治安威胁度和现有警力状况来确定的,群众则是以案件发生时所引起的危机感受来确定的,并不考虑案件的威胁性。次中心区的群众对于犯罪类型在三个因变项上的认知,是高于警察的。显见公安机关在治安策略和犯罪预防的拟订方面,以及现阶段警务目标与群众的感受上具有较大差异,应该作为警务改革方面的内容,消除这种差异。城乡结合区警察对于犯罪类型的处理优先级,并不因群众的危机感受及构成威胁度而有所改变。
整体观察,发现大连市各个行政区域在犯罪类型对于危机意识、构成威胁度及案件处理优先级上,并未因城市化程度的高低而变化,每一个行政区域虽有各自的犯罪特性及危机感受程度,但是并没有属于自己的犯罪预防模式。因此,在警务工作改革中,要针对行政区域特点,通过对治安结构的比较分析,研拟出一套符合当地群众感受,符合本地区犯罪类型的有效预防策略。
本研究针对不同犯罪类型对群众、警察的危机感受及冲击程度两方面,经实证分析发现,大连市在犯罪类型对于危机意识、构成威胁和案件处理优先级三个要素上,并未因城市化程度的高低而变化。而每一个地区有自己的犯罪特性和危机感受程度,因而每个地区应有属于自己的犯罪预防模式,由于地区间存在差异,因而不应采用统一的警务模式,必须经过比较分析,方能研拟出一套符合当地人民群众感受,并且针对特定犯罪类型执行暨有效预防的策略。在城市化的过程当中,犯罪案件所衍生的危机感受程度,会从财产性犯罪演变为暴力性犯罪,再趋于一致。本研究所使用的跨层次分析的概念,可以避免犯罪防治研究议题上有关区域跨层级的问题,犯罪防治知识的累积不会受到层次谬误的干扰,确保理论思维与实证策略的一致。并以多准则分析定位出各地区治安结构及犯罪类型的属性,有助于公安机关在治安策略拟订时的参考。研究结果显示,从犯罪聚集的角度来看,不同的区域群众对犯罪类型所造成的危机感受知觉,显示出各区域间的治安结构是截然不同的。犯罪类型属性与治安结构间,不因人口密度、土地面积及都市化程度而有所差异,每一地区有属于自己的犯罪类型属性,且犯罪类型属性对治安结构所造成的影响,应以区域为单位分别探讨及拟订治安防范策略。
(二)警务综合效能与治安防控体系的建立
什么是警务效能?它是一种获取信息的能力,是一种发现问题的能力,是一种善于协作的能力,是一种基于目标行动的能力。四者有机的结合就是公安机关的警务综合效能。警务工作的目标是辖区治安防范与控制,防范与控制的基本内容是:对辖区人口行为特征的获取与分析,对辖区治安结构的认知,对辖区群众危机感受的掌握,对辖区犯罪案件的空间感知、时间感知和状态感知。
在对治安辖区影响犯罪发生的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警务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不是完全取决于警力数量,也不是完全依靠监控设施。我们认同向科技要警力这一战略思想,但是,单一的科技水平以及信息化手段是一种固定化的、被动式的防控模式。目前,在行为分析和不确定空间研究上,警用信息化的推广与应用还必须依靠人的理解和协同。因此,提升警察职业的人、域、态感知能力是警务管理创新的前提。我们基于传统的犯罪空间理论[3],提出了“人-域-境”感知协同空间理论,作为治安管理创新的理论依据。
1.所谓“人”的感知空间是指有关人的行为
活动感知空间,称为第一感知空间。这种感知空间是由两方面构成:一是人与事的行为感知,包括常态与异态两种特征,由于人的行为正常与异常没有确定的概念界定,所以行为感知是模糊感知,因此所表达的空间是一个模糊空间。在辖区警务管理中提高人的行为感知模糊识别能力,是警察职业能力训练的重要内容。二是人与事的活动感知,包括两方面的特征,即在某类事物中的熟练活动与生疏活动,临时性活动和重复性活动。如图1所示:
图1 人的治安感知空间人的治安感知理论若结合在犯罪分析上,可以清楚地发现防范策略。例如,人的模糊感知空间强调日常生活的惯性特征,与犯罪被害理论强调人们日常生活的特性相联系,会使得某些重复同样生活模式的人,具备较高的被害性。同时还能够发现哪些人以及行为是异常的,以及是否具有犯罪的可能性。
2.所谓“域”的感知空间是指犯罪案件的可
能性空间。这里所说的“域”反映了地理区位和时间范围,即可称为“时空域”。我们知道,时间地理学强调犯罪事件发生顺序的连续性和相关性,而由于事件的发生具备一定的时空条件,事件的结果因而受到其地域化的影响。这一观点可在一定程度上连结到有关犯罪者理性选择的分析,若应用在犯罪学理论分析上,可以清楚地发现防范策略。时空径路是人类为了特定目的所作的计划结果,与犯罪区位学理论强调认同某些行为模式并归纳出一套系统性防制措施的概念相符合。另外,“时空域”是观察人类的实际行为所绘制而成,与犯罪社会学强调由人类群体活动的实际经验去观察犯罪的特定模式这一观点,可以相呼应。简单地说,“时空域”的概念,尤其是我们所提出的“时空态图”的应用,可帮助人们在进行犯罪调查时,从对犯罪人或被害人活动时程的观察,推导出有助犯罪预防的策略。
3.环境空间(或境空间)是指所有犯罪发生的环境空间。所谓犯罪发生的环境理论研究是近年来犯罪学的热点问题,许多结论在实际应用当中还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不论是警方还是犯罪人都应该注意到,把握环境机会就是问题解决的一半。实际上,犯罪防控系统的最前沿问题的研究是警方与犯罪者在“人-域-境”空间上的博弈过程。
二、创新警务运行机制、优化警务模式
(一)基于人口与犯罪特征的警务管理机制
警务工作的综合效能决定了一个城市治安管理的水平。调查表明,大连市警务管理的运行机制还依附于传统管理的模式,并且,许多警察虽然具有现代信息与管理的意识,但由于缺少一种自发的职业精神,没有运用现代的思维方式去有效地继承传统警务工作的经验,合理地认识当前信息化社会人口与犯罪的关系,合理地认识城市化发展对警务工作的需求。因此,必须建立一个适应大连市社会治安需要的警务管理机制,这种机制必须来源于对人口与犯罪特征的系统分析。
社会治安的状态决定于人口与犯罪的相互动态关系,警务管理模式来源于人口与犯罪的动态演化关系,同时,治安防范水平决定了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接受程度(治安危机感受度),通过这一系列的因果关系就能明确警务管理运行机制。
(二)社会治安系统是一个非平衡开放系统
文献[3]分析表明,大连市人口与犯罪的特征和规模属于正常态势并且是平稳增长的(较大的政策与经济波动期除外),本地区自然人口增长周期犯罪率的变化验证了这一点。近十年来,随着大连市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迁入数量连续多年在大连市人口增长规模中占据较大的比重,从而使得城市治安系统打破了完全地区性的平衡态,演变成具有人口与犯罪动态特征的非平衡开放系统。
根据大连市20年来人口与犯罪特征的统计分析结果,大连市的社会治安系统是一个非平衡的开放系统,这种非平衡开放和演化特征,向传统的、行政干预的、经验与习惯式的警务管理模式提出了严厉的挑战。如何认识非平衡开放系统的特征呢?根据系统科学、人口学和犯罪学的相关理论,一个稳定的、封闭的人口社会系统,其犯罪人的规模、犯罪行为类型是可观察的、可预测的和可控的,具有这种特征的社会治安系统是一个平衡系统,面对这种特征的警务管理机制是一个平衡的管理机制。相反,一个不稳定的、开放的人口社会系统,其犯罪人的规模、犯罪行为类型是不可观察的、不可预测的和不可控的,具有图2 社会治安系统耗散结构这种特征的社会治安系统是一个非平衡开放系统。可以看出,面对这种特征的警务管理机制是一个非平衡开放管理机制。因此,根据非平衡开放系统的优化原则,要实现非平衡治安系统的优化,就必须促使警务管理机制具有自适应、自组织和自学习功能,从而使社会治安系统形成一种耗散结构,才能达到对社会犯罪防范与控制的目的。如图2所示。
(三)警务管理与治安系统之间的不相容问题
由于人口与犯罪特征的复杂性演化,体现出治安系统的非平衡状态,从而使警务管理体系和运行模式与治安系统之间不断产生不相容问题(矛盾问题),可以总结如下几方面:
1.人口与犯罪的增长与警察数量之间的不相
容问题对实际人口与犯罪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本地自然人口犯罪数量变化平稳,并且增长率与自然人口增长率相适应,迁入人口犯罪数量波动较大,这种不确定性体现在不同时期迁入人口质量的反差,因此造成了警务管理模式与现实中人口与犯罪特征的不相容现象。当犯罪案件不断增长,治安形势恶化时,总是有人抱怨警力不足。
实际上,传统的警力配置是基于人口的相对比例,同时依据地区治安等级进行数量方面的调整。但是在非平衡的治安环境下就不是这种管理原则了,所以,这个问题一直是警务管理中的不相容问题。
2.人口的流动性与人口管理模式之间的不相
容问题城市规模与格局的改变会出现两种人口的流动性。例如,城市的经济规模产生了流动人口的数量增加,其居住的地点、时间以及活动规律具有不规则性,由于各种条件的形成会发生突变的犯罪案件;再如,城市居住格局和区域模式的变化造成了本市人口流动的不规则性,使得人口管理信息不完备、不可靠,特别是对重点人口的管理存在着信息滞后和被动性,出现了犯罪防控方面的漏洞,从而使犯罪态势与警务管理预期出现不相容性。
3.信息化犯罪特征与警务工作模式间的不相
容问题信息化社会最主要的冲击不仅仅是提升了人类信息获取与交流的质量和效率,更为突出的是改变了人们的意识、改变了人们的认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的方式,形成了多元的人口社会行为特征。这种现象体现了新的生活方式、新型的人际关系和多层次的经济活动的出现,从而出现了各种引发犯罪动机的行为,会产生多种不确定的犯罪案件,因此,造成了警务管理模式在信息化环境下,与人口与犯罪特征的不相容现象。另外,在警务管理与治安系统之间存在着许多不相容问题,例如,警力资源配置与人口犯罪动态特征之间的不相容问题,警务工作考核指标与实际群众需要之间的不相容问题,等等,在此就不详细论述了。
三、建立可拓犯罪防控模式,促进警
务管理优化大连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同时也向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通过调查研究指出大连市警务管理与治安系统之间存在着不相容性,只有将这些不相容问题转化为相容,才能提高城市的社会管理水平,给人民群众提供一个满意的社会治安环境。
(一)不相容问题与可拓思维
所谓不相容性乃事物的矛盾性,它存在于人们生活与工作的每时每刻。公安机关是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国家行政执法部门,其行业特征是通过警务工作的过程实现社会管理的目标。由于警务工作面向社会的各个方面,所以具有多属性、多目标的系统特征,如果警务系统没有根据社会发展变化提高本身的自适应、自组织能力,就会产生各个方面的不相容问题,就不能有效发挥警务工作的效能。在一个存在不相容属性的系统中,如果系统具有将不相容转换为相容的功能,则称系统具有可拓性。由于大连市的警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许多不相容属性,并且治安防范系统也是一个不相容的系统,要实现系统有序和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引入可拓性的警务管理机制。
如何构建一个具有可拓性的警务管理机制呢?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实际例子得到启发:“香港的汽车靠左行驶,内地的汽车靠右行驶”,如果简单地把这两个不同运行规则的交通系统连接成一个大系统,则必然会撞车。因此,在深圳的皇岗建了这样一座桥,靠左行驶的香港来车经过它,自动变成为靠右行驶进入内地;靠右行驶的内地来车经过它,自动变成为靠左行驶进入香港。我们把这种处理不相容问题的方法称为转换桥方法。
对古今中外和各个领域的实例分析和研究表明:解决不相容为相容问题必须设置转换桥[4]。
(二)建立警务转换桥运行机制
警务转换桥是一种解决治安防范系统中不相容问题的系统管理原则,其核心思想是在警务管理中导入有效的思想、方法和过程,使得系统的不相容转变为相容。在实际警务管理中,要达到社会治安防范系统的有序性,就必须做到人口日常社会活动与行为的可观察性、可测性、可预防性和可控性。但是,在当前城市人口特征多元性、人口生活与社会活动的不确定性和动态性的状况下,形式化、机械式的警务模式与实际治安状况存在着不相容性。要提高警务效率就必须实现警务效用,而实现警务效用的前提是警务工作模式与实际治安状况的相容。为此在警务工作中,导入符合本辖区实际人口特征并且能够解决不相容问题的警务思想、警务方法和警务过程,即称为可拓警务思想、可拓警务方法和可拓警务过程。通过这些思想、方法和过程来实现真正的警务效用,综合三方面所构成的模式称为警务转换桥模式。警务转换桥就是要构建警务模式与治安状态相容的一座桥梁。以下从警务工作的角度来分析警务转换桥。
1.可拓警务信息思想
在对城市治安危机感受的调查中,群众与民警对本辖区的治安危机感受有所差异,存在着治安状态信息不对称问题,也就是说,群众是从自身和对环境安全的角度来认识治安危机程度的,而警察是从自身岗位工作的角度认识治安危机程度。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会产生警务工作的被动性、盲目性和无效性,并且无法实现既定的警务目标,因此,要解决警务管理中的不相容性,缩小群众与警察对治安危机感受与认识上的偏差,必须消除信息不对称。可以建立一种信息沟通的桥梁,通过治安状态信息的互补,达到治安危机感受上的相容,这种警务模式称为可拓警务信息。实践方法:在实际警务工作中,社区居民的走访是一种信息沟通的方式,是实现可拓信息的转换桥。必须强调,这项警务工作不是单纯的人口信息了解,最重要的是了解群众对治安现状的认识。因此,要设计走访信息交流的内容,能够正确判断在信息认识上的差别,以及产生差别的原因,这就是有效的可拓警务管理模式之一。如图3所示:
图3 城市治安系统的警务转换桥
2.可拓警务方法
在平衡警务管理的环境下,辖区人口的动态特征是可观察的,但是在非平衡辖区治安系统的情形下,人口流动的不规则性,产生犯罪条件的不确定性,造成警务工作的被动性。因此,警务工作不能是机械的,每个警察必须明确他每天做什么,他应该如何去做,这样就会出现警务工作的内容与结果的不相容。为了解决这种被动警务模式问题,建议在社区警务工作中建立动态犯罪图,可以用犯罪图标记犯罪,协助警察分析潜在的犯罪行为。动态犯罪图并不是终点,它是帮助人们了解犯罪者的真正动机和适当机会,以及预防犯罪于发生之前的最初方法。例如,辨明特定地区内的犯罪根源,提出问题导向的警务策略,以有效降低犯罪。根据上述原理,本研究建议发展简式社区联防。所谓“简式”社区联防,重点在于运用最少人力达到最实际的犯罪防制效果。
实际上,这种方法解决了警力资源不足的不相容问题,称为可拓警务方法。在实践中,主动式警务体现在警务工作的可实现性,例如就大连市而言,从“管理易犯罪区域”、“强化标的物防盗功能”、“加强累犯监控与销赃管道的防堵”三方面着手,就是主动式警务管理。在管理易犯罪区域部分,依据情境犯罪预防观点,加强大量停放汽、机车的犯罪产生地、标的物的保护,减少犯罪吸引地的吸引力以阻止潜在犯罪者入侵;在强化标的物的防盗功能部分,对于监控力弱的犯罪促进地强化防卫、监督或地区管理;在加强累犯监控方面,针对汽、机车盗窃累犯进行电子监控或加强查察以降低其犯罪动因,并且累犯多具熟悉的销赃渠道,因此藉由对累犯的控管与查察控制销赃渠道,防堵销赃。
3.可拓警务过程
所谓可拓警务过程是指在警务执行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警务目标、警务工作方式,以利于解决出现的矛盾。例如,强调高质量服务的协同式治安管理模式,将事前的防范和优质的服务作为警务工作的基本原则。以人、事、时、地、物为基准,分析存在着何种状态或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警务工作,研究警察在执行前、执行中与执行后的情境与心境变化,所产生的治安效果与其间的关联性,将这些作为警务工作评价的内容。下面以警务巡逻模式为例来分析可拓警务过程的实现。目前大连市警务巡逻模式基本上实行的是传统的“随意预防巡逻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今预防与控制犯罪的要求,因此应该采用“指导制止的巡逻方式”,即通过正确的指导,增加“巡逻警察的辨识能力”。巡逻不仅仅是形式化的震慑,最重要的是观察辖区治安状态,获取空间与时间信息。为了解决警务巡逻中的不相容问题,建立巡逻过程转换桥以达到应有的警务巡逻效果。
警务巡逻转换桥的基本模式不是单纯地增加警务工作的内容,关键的环节是建立犯罪分析工作机制,即在集中警力抑制犯罪的同时,要广泛地收集辖区犯罪数据,将以往的犯罪数据与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犯罪模式、时间与区域的评估进行统计分析,拟定书面计划,详细说明需要巡逻的问题区域与采取的巡逻方式。之后随时更正最新犯罪数据,逐一比对犯罪资料,修正目前的巡逻模式,确定有针对性的巡逻警务模式。由此,我们提出可拓警务过程的基本原则,即警务工作要运用迅速、机动的原则,具体意义是:所谓迅速原则亦可称为时间原理,即反应时间越短则现场防控的机会相对越大。考核指标:可分为三个不同的时程;1.获知时间,亦即从犯罪发生时至为人所得知该犯罪的时间;2.报案时间,即从犯罪为人所获知、向警方报案到警方受理该案的时间;3.警察反应时间,即从警方受理报案到派人前往处理到达现场的时间。所谓机动原则是指在警察的动态警务执行过程中,应以主动发掘问题为主,逐渐运用动态警务工作模式替代以往的静态警务工作方式。
第四篇:社会管理创新的警务部署
社会管理创新的警务部署
——甘肃省公安机关“五项建设”阶段性成果扫描
张剑强
化“有形”为“无形”,打击犯罪的“天网”已经张开;化“硬性”为“柔性”,平和理性执法理念已成共识;化“一般”为“经常”,警民联系日趋走向和谐„„
在陇原大地,公安警务正在发生着悄然变化。这是一场适应现代信息社会治安管理的警务变革,更是社会管理创新大环境下的警务部署,紧跟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步伐。
2009年底,省公安厅党委深入调查研究,抢抓机遇决策,制定出台了《甘肃省公安机关重点工作规划纲要(2010-2012年)》,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公安工作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
一年多来,全省公安机关全警动员,全力以赴,紧紧围绕《规划纲要》确定的公安信息化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警民和谐关系建设、队伍正规化建设、保障标准化建设“五项建设”重点项目和指标体系,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狠抓落实,已取得令人瞩目的阶段性成果。
信息化警务的深刻变革
电脑屏幕打开,警情即可发现。鼠标轻轻一点,也能锁定逃犯。
这在以前的传统警务中,公安民警连想都没想到的事,如今在全省公安工作中已成为现实。
信息化警务必将成为公安机关的核心战斗力。省公安厅在“五项建设”中,将信息化建设列为龙头工程,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在现代信息社会,科技信息手段在公安机关的广泛应用,能让有限的警力从繁忙的传统警务中得到最大限度的解放,才能实现用最快的速度、最少的警力、最低的成本打击犯罪的现代警务需要。这是公安工作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传统警务的深刻变革和信息化革命。
目前,全省公安机关按照信息化建设规划,已建成了全省集有线、无线、视频、卫星“四位一体”的通信指挥调度系统,实现了通信指挥扁平化;在全国率先完成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建设,截至2010年底,整合各类数据2.55亿条。
2010年,我省公安信息网大提速,建成省、市、县到基层所队的高速网络。全省公安信息化基础设施跨进全国先进行列,信息通信保障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公安信息通信网络维护、网络安全、无线应急通信和信息技术位于全国前20位。
信息化为公安工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打击犯罪、服务群众中屡建奇功。去年通过网络破获案数同比上升13.5%,抓获犯罪嫌疑人数同比上升73.8%,其中利用信息化系统抓获了一大批网上逃犯。截止6月30日,共接受网民请求办事信件3814件,办理回复3333件,收到感谢信286份,实现了便民服务的革命性转变。
如今,“文件网上走、案件网上办、绩效网上考” 已经成为了民警日常工作中的一部分;网上申领证照、网上迁转户口、网上评议工作……越来越多的群众享受到了公安机关信息化便民服务新平台带来的方便与快捷,信息化正在转化为各级公安机关核心战斗力。
规范化执法的理性选择
以规范执法提升公安公信力,诚心诚意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一开始,省公安厅在“五项建设”中,就把执法规范化建设放在公安工作最基础、最核心的位置来部署,这是公安机关的生命线,不容有丝毫的动摇。
全省各级公安机关以执法教育、执法培训、执法考评、执法监督、机制创新为己任,认真整改突出问题,不断规范执法行为,以实际行动诠释“理性、平和、文明”的新时期公安执法的内涵。
一年多来,全省公安机关紧密结合当前执法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深入开展 “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和“铸造忠诚警魂、树立良好形象”的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查思想、查作风、查纪律的教育整改活动,从思想深处解决“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问题,引导民警牢固树立严格、公正、文明和理性、平和、规范的执法理念。
坚持把执法培训作为提高民警执法能力的根本途径,根据不同警种、不同岗位的实际需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各地普遍建立了以案析理、以案释法和旁听庭审等学习制度。
坚持把卷宗考评作为促进规范执法的有效手段,坚持一案一考、一案一评。截至目前,共考评刑事案件58382起,其中优秀占72.73%;考评行政案件219553起,其中优秀占66.88%,通过考评还发现整改执法问题1.4万多个。
坚持推行警务公开,向社会公开了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执法标准、收费标准、监督电话,诚心诚意地接受社会监督。加大对执法过错的责任追究,对120起案件中负有执法过错责任的34名领导、146名民警进行了责任追究。
同时,各级公安机关认真清理了现有执法制度和规范,总结执法规范化建设好的经验和做法,共修订了500多件规范,新制定700多件。省厅16个警种编制和修订了本警种执法规范,7个警种制定了本警种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被部法制局作为优秀执法制度推广。14个市州公安机关全部对执法责任制进行了修改,指引民警在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同时,努力向理性平和规范执法迈进。
全省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为提升执法管理工作的社会公信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和谐视野下的警民融合
警无民失根,民无警不宁。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新时期社会公共关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创新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省公安厅在“五项建设”中,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将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提到了增强公安机关亲和力的高度来部署。各级公安机关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知民情、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以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为根本标准,切实履行好保平安、保稳定的职责。
警民和谐贵在交流融合。自2009年开始,全省公安机关就展开了以“大走访”和“阳光警务暖民心”为主要内容和谐警民关系构建活动。
两年多来,通过和群众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公安机关以真心换民心,赢得了广大群众对公安工作的理解支持。共出动警力21万余人次,走访各界群众194万余人,为群众办好事4.9万余件,捐款1600余万元、捐物4万余件,救助困难群众21.7万人,共征求梳理群众意见建议1400余条。
民意是导向。为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2009年下半年,省公安厅推出22条便民利民惠民新措施,内容涉及多个公安行政管理领域。公安机关通过自身努力,在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突出快、简、实、便原则,进一步放宽条件、简化手续、缩短时间,提供“一站式”服务,深受群众欢迎。
民安是根本。为消除各类不安定因素,广大民警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广泛收集社情民意,两年多来共排查化解矛盾纠纷63140件,排查整治治安隐患28499件,有效维护了全省社会治安的持续平稳。老百姓反映,过去丢头牛都不立案,现在丢只羊都有人管。
在全体民警的努力下,群众积极向公安机关反映情况,协助开展治安巡防、抓捕犯罪分子……警爱民、民拥警,警民之间更加亲和。
正规化警队的力量凝聚
队伍建设是永恒的主题。公安机关的性质特点和形势任务,决定了必须建设“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公安队伍。
省公安厅在“五项建设”中作出了“深入开展队伍正规化建设,切实提高公安机关凝聚力”的重要部署。各级公安机关以加强班子建设、培养专业人才、训练职业素质为抓手,通过招录新警、示范引领、从优待警等措施,加快正规化建设步伐。
面对警力不足和专业人才缺乏的实际,省公安厅严把队伍“入口”,建立了设置职位专业条件,引进培养急需专业人才的招录机制,使基层单位招录新警中公安院校毕业生达80%以上。建立编制实名制管理机制,在市、县党委政府支持下,稳妥清理970名不具备执法主体资格人员。
市县公安机关采取“轮训轮值、战训合一”模式,强化警务实战技能战术和岗位职业素质能力训练以及维稳处突实战演练,举办各类训练班86期,训练民警7600余人次,组织反恐处突演练5场次。为凝聚警心、鼓舞士气、激励斗志,全省公安机关坚持围绕中心,多层次、多角度选树先进典型。近年来,有7名民警被授予“二级英雄模范”称号,390个集体、1158名民警被授予全国、全省荣誉称号,有757个集体、4943名民警立功受奖。
为落实从优待警各项措施,近两年来,省公安厅先后汇报争取各类慰问救助经费3100余万,慰问公安英烈、因公牺牲和因公伤残、特困民警家庭4600余家,慰问公安基层单位1200多个,为76名英烈子女发放助学金100余万元。
在省、市、县126家定点医院建立了民警伤病救治“绿色通道”,有309名因公负伤和患病民警得到及时治疗。经历了藏区维稳、奥运安保和汶川、玉树、舟曲抢险救灾等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全省公安机关凝聚力空前高涨。
标准化保障的发展后劲
没有必需的经费、装备等保障,公安事业很难有成就。2009年以来,省公安厅把保障标准化建设作为“五项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到增强发展力的高度加以推进。截至目前,全省投入10.4亿元建设了179个装备统建项目,这些项目的建设使用,为提高全省公安队伍整体战斗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省公安厅先后为全省86个县级公安机关配备了专用现场勘查车,公安机关发现、固定、提取涉案物证水平大大提高;省公安厅建成了DNA工作站,兰州、天水等6市建成了DNA实验室,装备了法医DNA测序仪、气质联用仪等先进的大型检验鉴定设备27台,全省刑事科学技术室达标率为100%;建成了DNA数据库、指纹信息识别信息系统和现场勘查信息系统,大大提高了刑事技术的信息化水平。
全省公安机关为民警配备个人防护装备l2类45种3.5万件(套),配备单警装备近2万套20万件,一线实战单位民警配备率达100%。为一线民警配备了具有加密功能、可登录公安网的移动笔记本电脑和移动比对终端1万台,减轻了民警负担,提高了动态警务效能。
2010年,市县公安机关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大幅提高。公用经费最低保障标准基本落实,看守所在押人员、戒毒所戒毒人员给养费标准全面落实。保障标准化建设切实增强了公安机关发展后劲。
第五篇:辖区警务社会管理创新的探讨
辖区警务社会管理创新的探讨
维护城市的社会治安是公安机关的神圣职责。可以断言,每一个警察都会尽其所能做好辖区的警务工作,但做好辖区警务工作的前提是什么?它就是一种意识、一种效能、一种精神、一种模式。首先,要有一种危机意识。要具有客观的、系统的治安危机感受,从而在警务工作中形成正确的治安防范思维,警务工作就能克服被动式的状况。第二,要有一种职业能力。警务工作的核心是实施社会治安的服务与管理,如果没有一种必备的职业能力,就不能对治安辖区内的人口与犯罪属性关系具备完整的认识,因此,就不能胜任警务工作。第三,要有一种学习精神。只有具备从工作中学习、从实践中认识的精神才能克服警务工作的盲目性。第四,要有一种可拓模式。警务工作具备社会性服务与管理的特点,这种社会性体现为管理目标的多属性,管理对象的多层次性,管理过程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对于这样的服务与管理必须要具备可拓的模式。本文从危机意识、信息效能和可拓警务管理角度,对如何优化城市治安防范体系、创新警务管理模式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树立危机意识、构建警务综合效能
(一)基于人民群众的危机感受,树立治安防范的危机意识
城市治安问题是一个具有不确定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的系统问题。因此,不论是公安机关还是人民群众在治安问题的认识上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危机感受。从社会管理的最直接角度看,不同的治安管理区域这种感受程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城市治安系统具有不同的治安结构问题。比如,如果从社会犯罪所衍生的危机感受程度来看,犯罪案件会从财产性犯罪演变为暴力性犯罪,再趋于一致;如果从犯罪聚集的角度来看,居住在不同区域的市民对犯罪类型所造成的冲击感受,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治安结构。犯罪类型属性与治安危机等级结构间,不是单纯的因人口密度、土地面积和城市化程度而有所差异,而是每一个行政区域有属于自己的犯罪类型属性和治安结构。因此,公安机关在治安策略的制定上应以行政区域的治安结构特点为基础。我们对此问题的研究方法是,采用多准则分析法对大连市各个行政区域治安危机感受、犯罪类型属性和治安结构进行合理的定位,从而提出面向不同区域的治安防范策略。
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对大连市按照经济、人口密度、城市化度划分为中心区、次中心区、普通区、结合区和偏远区五种类型。同时,将大连市治安结构分成高危机区域、较高危机区域、一般危机区域、较低危机区域和低危机区域。危机认识方面,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危机意识,例如,对于偏远区来说大都属农业区县,民风纯朴,且犯罪率低,但容易直接或间接地受近期内重大治安事件的发生或媒体大肆报导的影响,故当犯罪案件发生时,对一般市民将造成强大震撼,故而具有较高的危机意识、威胁程度。而越靠近中心区,市民与警察的危机意识、构成威胁程度反而相对较低。
对于中心区而言,警察对于犯罪案件的处理优先级是基于治安威胁度和现有警力状况来确定的,群众则是以案件发生时所引起的危机感受来确定的,并不考虑案件的威胁性。次中心区的群众对于犯罪类型在三个因变项上的认知,是高于警察的。显见公安机关在治安策略和犯罪预防的拟订方面,以及现阶段警务目标与群众的感受上具有较大差异,应该作为警务改革方面的内容,消除这种差异。城乡结合区警察对于犯罪类型的处理优先级,并不因群众的危机感受及构成威胁
度而有所改变。
整体观察,发现大连市各个行政区域在犯罪类型对于危机意识、构成威胁度及案件处理优先级上,并未因城市化程度的高低而变化,每一个行政区域虽有各自的犯罪特性及危机感受程度,但是并没有属于自己的犯罪预防模式。因此,在警务工作改革中,要针对行政区域特点,通过对治安结构的比较分析,研拟出一套符合当地群众感受,符合本地区犯罪类型的有效预防策略。
本研究针对不同犯罪类型对群众、警察的危机感受及冲击程度两方面,经实证分析发现,大连市在犯罪类型对于危机意识、构成威胁和案件处理优先级三个要素上,并未因城市化程度的高低而变化。而每一个地区有自己的犯罪特性和危机感受程度,因而每个地区应有属于自己的犯罪预防模式,由于地区间存在差异,因而不应采用统一的警务模式,必须经过比较分析,方能研拟出一套符合当地人民群众感受,并且针对特定犯罪类型执行暨有效预防的策略。在城市化的过程当中,犯罪案件所衍生的危机感受程度,会从财产性犯罪演变为暴力性犯罪,再趋于一致。本研究所使用的跨层次分析的概念,可以避免犯罪防治研究议题上有关区域跨层级的问题,犯罪防治知识的累积不会受到层次谬误的干扰,确保理论思维与实证策略的一致。并以多准则分析定位出各地区治安结构及犯罪类型的属性,有助于公安机关在治安策略拟订时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