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水电矿产旅游资源管理实施意见

时间:2019-05-14 10:43: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阿坝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水电矿产旅游资源管理实施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阿坝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水电矿产旅游资源管理实施意见》。

第一篇:阿坝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水电矿产旅游资源管理实施意见

阿坝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水电矿产旅游资源管理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

(阿府发〔2007〕21号)

各县人民政府,州直各部门,卧龙管理局: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水电矿产旅游资源管理实施意见(试行)》已经州委、州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00七年十二月七日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水电矿产旅游资源

管理实施意见(试行)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推进我州资源开发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进程,根据《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资源管理暂行办法》,提出水电、矿产、旅游资源管理实施意见。

第一章 水电资源管理实施意见

一、加强水电资源开发科学规划

(一)凡是在阿坝州行政区域内拟开发水电的河流,必须编制河流(或河段)水电规划。河流水电规划应与河流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相衔接,并与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防洪规划、水土保持规划、电力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协调,促进水电资源开发与其它产业的协调发展。

(二)水电资源开发规划管理实行政府宏观调控,公众普遍参与、专家咨询论证、民主集体决策的管理模式。

(三)水电资源开发规划的编制由具有管理权限的投资主管部门与水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组织,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勘测设计和规划的编制,并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咨询论证后,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

1.县管河道的河流水电规划由县级投资主管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勘测设计及规划编制工作,报县人民政府审批,并报州人民政府备案。

2.州投资主管部门与州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州境内主要河流水电规划,经州资源管理委员会审查后报州人民政府审批。

3.跨州的主要河流水电资源开发规划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四)流域水电开发规划一经审批,必须严格执行,根据实际情况变化确需调整的,应重新编制调整规划方案,并通过咨询论证,按程序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五)禁止无规划的河流水电资源开发,对不符合或未纳入河流水电规划的水电项目,不得违规开展前期工作和开工建设。

二、严格落实水电资源开发权分级管理责任

(六)根据《四川省电源开发权管理暂行办法》(四川省人民政府令第182号),水电电源开发权实行行政许可制度,州、县人民政府按管理权限授予水电电源开发权许可事项。

1.符合河流(河段)水电规划、装机容量大于0.5万千瓦以上小于2.5万千瓦的电源项目,由州人民政府授予开发权。

2.装机容量大于2.5万千瓦(含2.5万千瓦)的电源项目,由州发改委向省发改委申请办理电源开发权行政许可事项。

(七)水电资源开发权从获得并建成投产之日起计算,使用年限最长不超过50年。

(八)凡在我州境内开发利用水电资源的单位、企业和个人,必须先获得开发权。开发权采取公开招标、拍卖、挂牌等形式有偿出让。

(九)为了满足招商引资的需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和世界上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鼓励现有企业技改扩能和延伸产业链,经州委、州政府批准,可从现有水电资源中调剂一部份,直接配置给需求企业,以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

(十)水电开发权未经开发权授予单位批准,不得擅自转让,否则转让无效。对擅自转让的,由州人民政府无条件收回开发权。

(十一)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限制开发小支流上对环境影响较大的水电项目,停止开发建设装机容量小于或等于0.5万千瓦的水电项目。

(十二)凡未与州人民政府签订留州电量合同、不按规定执行资源有偿使用原则、不缴纳履约保证金的业主,项目不得动工。

三、建立水电开发补偿制度

(十三)水电资源开发项目应按国家和省、州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落实好征地、移民、拆迁、安置和补偿等问题,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保障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

(十四)各水电企业必须将电站年发电量的30%留州使用,并在同等条件下将富余电量优先售给州内,支持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四、实行水电资源有偿出让和资源开发补偿收益作价入股联合开发

(十五)凡在2007年9月30日前未通过有偿使用方式取得开发权且尚未核准的在建、拟建水电项目,实行资源开发补偿收益作价入股和资本金入股,由州、县政府与投资商联合开发。

1.装机5万千瓦以下(含5万千瓦)的水电项目,由资源所在县人民政府进行资源入股;装机5万千瓦以上的水电项目的资源股由州人民政府占有,资源开发补偿收益作价入股比例另行规定。2.资本金入股联合开发。州人民政府和项目所在县人民政府对拟建水电项目有优先投资权和选择投资权,州、县人民政府可对选中的投资项目进行资本金入股。

五、建立项目保证金制度

(十六)水电建设实行项目保证金制度。水电建设项目业主在州内建设水电项目,须按单位千瓦20元的标准在开工前一次性交纳水电工程建设保证金。

(十七)从项目核准之日起计算,在建设工期内工程按期完成,并通过工程验收安全投产的,如数退还项目保证金;若无正当理由,工期延期6个月的,扣减50%项目保证金,工期延期12个月的不予退还项目保证金。

六、实行水电资源开发奖惩制度

(十八)项目提前半年竣工并投入运行的,由州县人民政府按提前投入运行期间所缴纳税额中地方所得的30%给予业主奖励。对提前一年及其以上竣工并投入运行的项目,由州、县人民政府按提前投运期间所缴纳的税收中地方所得的50%给以奖励。对延期半年以上一年以下竣工投产的水电项目,由业主向州、县政府支付因延期而造成的税收损失中地方所得部份的30%;对延期一年及其以上的水电项目,由业主向州、县政府支付因延期而造成的税收损失地方所得的50%。(十九)鼓励和支持水电企业在州境内与重点高载能企业或用电大户直供,参股经营和兴建工业园,州政府将在土地、税收、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倾斜和特殊优惠。

七、建立水电资源开发生态保护制度

(二十)严格执行流域规划和项目环境环评,加强建设期间水电建设“三同时”制度落实,督促建设单位按要求对环境进行恢复,落实好水土保持各项措施,执行生态流量标准。从规划、设计、施工、建成投产各环节加强环境保护,落实好各项环保措施。

八、强化水电项目前期工作

(二十一)水电资源开发坚持“先规划、再设计、后建设”的基本建设程序。

(二十二)落实水电项目前期工作批准和技术方案审定的制度。州、县投资主管部门结合水电流域规划和开发权授予,按规定批准同意项目业主开展电源项目前期工作,未经批准开展前期工作的水电项目,不得开展工程设计。州、县投资主管部门要组织相关单位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方面,按现行投资管理体制和基建程序审批、核准水电项目,项目核准前主体工程不得开工建设,要严格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技术方案的审查,上阶段工作未通过的项目,不得转入下阶段工作。(二十三)实行项目业主制,凡在我州境内开发水电项目的单位或个人,在项目开工建设前,必须在州境内注册具有一级法人资格的企业(公司)作为项目开发业主,未注册企业前,不得开发。

(二十四)严禁“占而不建”和“半截子”工程。

符合《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资源管理暂行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无条件收回水电开发权。

(二十五)水电资源开发项目必须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施工许可制和竣工验收制,严格按国家法律法规和工程技术标准进行建设,强化工程质量监督。项目业主不得擅自变更已经审定的建设规模和技术方案,不得擅自扩大或缩减建设规模。

(二十六)投资主管部门按水电工程验收有关规定,负责组织水电工程验收工作。

第二章 矿产资源管理实施意见

一、实行市场配置矿产资源

(二十七)强化市场化配置矿产资源,在符合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矿产资源优先配置给能够在我州进行深加工,就地转化,延长产业链,市场前景广阔,科技含量高,环保技术先进,经济效益好,经营管理科学的工业项目,为工业强州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二十八)在我州境内申请矿业权或以招拍挂方式获得矿业权的,必须具备矿产资源勘查或开采的相关条件,鼓励带矿产品深加工项目的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投资。

(二十九)探矿权、采矿权除有明文规定外采取招标拍卖挂牌等市场公开方式有偿配置,探矿权和采矿权的招、拍、挂必须分离。

(三十)探矿权、采矿权的设置和转让,必须经州、县人民政府同意上报上级部门审批。凡未经州、县人民政府同意的探矿权、采矿权的设置和转让,一律不得进行探矿、采矿。

(三十一)探矿权人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必须依法编制勘查工作计划、勘查实施方案(或勘查设计),并委托具有勘查资质的专业地勘队伍承担,每年初向州、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报告工作计划,年终必须进行年检。

(三十二)采矿权人从事矿产资源开采必须具备采矿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矿长许可证、工商执照、税务登记、企业负责人安全资格证、安全管理人员资格证、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等相关证照。

二、坚持共赢开发矿产资源(三十三)矿产资源开发企业占用土地、草场、林地,必须依法办理手续。对各类地上附着物纳入补偿范围,依法、及时、足额补偿到位;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影响或损失的、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造成安全和稳定隐患的,按有关法律、法规给予赔偿并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三十四)2007年10月1日以后在州内开发矿产资源的,实行矿产资源开发补偿收益作价入股,其比例为:金矿30%,稀有金属矿25%,黑色金属矿20%,非金属矿(年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15%。资源开发补偿收益作价入股股权分成比例:州占40%,县占60%(其中乡(镇)、村占20%)。其他零星小矿和产业配套的矿山必须按州人民政府22号令足额上缴采矿权价款。

(三十五)2007年10月1日以后在州内开发矿产资源的,州和县对开发矿产资源有优先投资权和选择投资权,投资比例由州、县政府与业主协商确定。

(三十六)2007年9月30日以前行政设置取得的、尚未完清开采手续的金属矿和稀有金属矿开采权,实行矿产资源开发补偿收益作价入股,入股比例为15%,股权分成为州占40%、县占60%。

(三十七)凡在州内从事矿产资源开发的企业,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外,必须在资源开发地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并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照章纳税,依法缴纳有关规费,新办的矿产资源开发企业符合规定的,可享受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凡未在州内注册具有一级法人资格企业的,一律不得开发。

(三十八)加强对州内矿山企业资源补偿费的征管工作。州内重点金属矿山(金、锂、铁、锰、钼)的资源补偿费由州国土资源局负责征收,财政部门负责收支预算管理。

(三十九)自2007年9月1日起,要严格执行探矿权和采矿权分离的原则,由国家出资勘查形成的矿业权价款收入按固定比例进行分成,对地方所得价款中省、州、县之间按2:2:6的比例进行分配。

(四十)加大财政对重点矿种和重点成矿区带的矿产资源勘查的资金投入力度,财政部门每年从采矿权、探矿权价款收入本级所得中安排适当资金用于有开发价值的工业发展急需的矿种勘查。

(四十一)按照“谁破坏、谁恢复,谁诱发、谁治理,谁受益、谁治理”的原则,建立地质环境保证金制度,每年按矿山企业销售收入的2%(企业所得税解缴后)收取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保证金。

(四十二)坚持“收支两条线”,确保矿业权价款足额收取,并严格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程序解缴。矿业权价款实行专款专用,主要用于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等。

三、依法管理矿产资源

(四十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县人民政府和州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矿产资源管理工作,做到机构、人员、责任、措施、执法、经费到位。

(四十四)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依法查处各类涉矿违法违规行为,对违法违规的探采矿企业要按有关法规作出严肃处理,并责令其整改。对拒不整改或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要坚决予以关闭,同时吊销所有证照。

(四十五)坚持依法行政,把矿产资源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的监督管理,严厉查处以探代采、边探边采行为,坚决打击非法开采、无证开采、越界开采、滥采乱挖、非法炒买炒卖矿业权行为,维护正常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

第三章 旅游资源管理实施意见

一、加强旅游资源开发科学规划

(四十六)旅游资源发展总体规划要与城镇建设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相衔接,做到有效结合;景区开发规划要服从旅游资源发展总体规划。旅游资源发展总体规划、景区开发规划的编制应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机构完成,并报经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相关单位和专家组进行评审,同时报有权机关批准后实施。

(四十七)在资源开发建设过程中,要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强化对规划的执行力度,确保旅游资源的有序开发、规范建设、合理利用。

二、强化旅游资源保护

(四十八)按国家《森林法》、《草原法》、《水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对旅游资源进行严格保护合理开发,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四十九)县级以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依据国家旅游局《旅游资源保护暂行办法》和《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等国家标准做好全州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建立资源库,并适时补充、更新相关信息,作为开展旅游资源管理的基础。

(五十)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保持、体现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注重自然景观和民俗文化相协调。

(五十一)发现破坏旅游资源的事件,任何社会团体、个人都有义务及时向旅游管理部门和相关部门举报。

三、实施旅游资源分级管理

(五十二)建立健全旅游资源分级管理责任制,省级以下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等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权的授予,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省级以上(含省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的旅游资源开发经营权的授予由州人民政府负责。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经营权不得进行整体性转让。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的部分景点经营权的转让,由县、州人民政府逐级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州境内省级及其以下旅游景区、景点经营权的转让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审核后报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

(五十三)凡在我州境内开发经营旅游资源的单位和个人,须在有投资意向之后与州、县人民政府签订开发协议,明确双方的权、责、利。

四、实行旅游资源有偿使用和创新开发模式

(五十四)有偿出让景区(景点)开发经营权。采取招标、挂牌出让、协议出让等方式有偿出让景区(景点)开发经营权。省级以下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化保护单位的开发经营权出让金由项目所在县人民政府收取;省级以上(含省级)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化保护单位等的开发经营权出让金由州人民政府收取。

(五十五)资源开发补偿收益作价入股联合开发。对未以有偿方式获取开发经营权的,州、县以资源开发补偿收益作价入股联合开发。在建旅游开发项目资源开发补偿收益作价入股比例不低于5%,拟建旅游开发项目资源开发补偿收益作价入股比例不低于10%,或按门票收入的10%收取资源开发补偿金。省级以下景区、景点等的资源开发补偿收益作价入股形成的股权或收取的资源开发补偿金属项目所在县政府所有,省级以上(含省级)的景区、景点等的资源开发补偿收益作价入股形成的股权或收取的资源开发补偿金属州人民政府所有。

(五十六)资本金入股联合开发。州和项目县对拟开发的旅游项目有优先投资权和选择投资权。

(五十七)景区(景点)开发经营权出让金、联合开发的股权收益和收取的资源补偿金用于旅游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属地乡(镇)村公共服务建设。

五、建立项目保证金制度

(五十八)旅游开发实行项目保证金制度。旅游开发项目业主须向州或县人民政府缴纳项目履约保证金。履约保证金的缴纳额视其景区(景点)等的开发价值由项目业主与州或县人民政府协商确定。

(五十九)因项目业主违约终止项目开发建设的,履约保证金不予退还,因州或县政府单方面终止旅游开发协议的,如数退还履约保证金。

(六十)在建设过程中,获得景区开发经营权的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人发生违背规划、超越规划的现象时,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有权及时终止建设。

(六十一)获得景区开发经营权的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转让开发权,对擅自转让的,签约人民政府有权收回开发权。

(六十二)获得景区开发经营权的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人应当按期履行合同规定义务。两年内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合同义务的,其开发经营权和土地使用权,由签约人民政府无条件收回。

第四章 审批程序

(六十三条)装机容量大于2.5万千瓦(含2.5万千瓦)的电源项目开发权的授予和变更、金属矿山(含金、锂、铁、锰、钼等)和大宗非金属矿探矿权、采矿权的授予和变更、省级以上(含省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的旅游资源开发经营权的授予和变更以及州委州政府有明确要求的其他资源开发权的授予和变更,其审批程序为:由主管部门或资源开发所在地人民政府提出计划,经州资源管理委员会审查并经州委、州政府批准或按规定报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公开配置。

本实施意见的解释权属阿坝州资源管理委员会,由阿坝州发改委会同阿坝州国土资源局、阿坝州旅游局负责解释。实施意见自公布之日起试行。

发布部门: 发布日期:2007年12月07日 实施日期:2007年12月07日(地方法规)

第二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矿产资源整合工作的实施意见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矿产资源整合工作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06〕39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矿产资源整合是集中解决矿山开发布局不合理,实现资源规模化、集约化开发的重要手段,是有效治理矿业秩序混乱根源的基础性工作,是调整矿业结构、促进矿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重大意义。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2005〕28号)及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规范矿产资源整合工作,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经济效益、资源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通过收购、参股、兼并等方式,对矿山企业依法开采的矿产资源及矿山企业的生产要素进行重组,逐步形成以大型矿业集团为骨干,大中小型矿山协调发展的矿产开发新格局,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矿产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水平,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整合要按照以下原则进行: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依据矿产资源规划和矿权设置方案,结合矿区的资源条件,按照生产规模、服务年限与资源储量相匹配的要求,科学编制资源整合方案,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

(二)集约开发、规模办矿。一个矿床(井田)原则上只能设置一个采矿权主体,坚决杜绝大矿小开、一矿多开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有效控制和最大限度减少矿山企业数量,提升办矿规模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鼓励大中型矿山企业通过联营、兼并、参股、控股、收购等形式整合小矿,走集约化、规模化道路,不断壮大企业竞争力;小矿相对集中的矿区,通过联合联并等方式进行整合,淘汰生产规模低于国家有关规定的小矿。

(三)突出重点、分类指导。重点整合影响大矿统一规划开采的小矿、小矿密集区、对国民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的重要矿种和优势矿产;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矿种和矿山企业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做好矿产资源整合工作。

(四)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以资源储量为基础,以矿业权为纽带,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依法推进资源整合工作。

(五)统筹兼顾、公开公正。资源整合要与矿产资源规划、国家的产业政策、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等相结合,坚持公开公正,处理好国家、地方和矿业权人三者的利益,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利益关系,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整合目标

(一)减少矿山数量。

1较2005年,在2007年底全省合法煤炭矿山企业数量减少25%以上,2010年减少30%以上。

2较2005年,在2007年底全省合法非煤矿山企业数量减少20%以上,2008年减少30%以上,2010年减少40%以上。

(二)提高矿山生产能力。

1煤矿、石煤:2007年底前陕北地区淘汰核定能力6万吨/年(含6万吨/年,下同)以下煤矿,其他地区淘汰核定能力3万吨/年以下煤矿,陕南地区淘汰核定能力1万吨/年以下石煤矿。2008年全省煤矿单井平均生产能力接近30万吨/年。

2非煤矿山:2008年底前淘汰生产能力低于国家规定同类矿山最低生产能力的非煤矿山,2010年全省非煤矿山平均生产能力接近中型矿山规模下限要求。

(三)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整合后的矿山要按照批准的设计(方案)开采,“三率”(开采回采率、采矿贫化率、选矿回收率)指标达到设计要求,共伴生矿产得到综合利用,废石、尾矿等得到妥善存放或二次利用。

(四)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

矿山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得到落实,装备水平、人员素质及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

(五)矿山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矿山企业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建立健全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使矿山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三、整合范围和方式

(一)整合的重要矿种。

根据我省矿产资源开发程度、矿山布局和矿产的重要程度及市场需求形势,确定煤、铁、钼、铅、锌、金、钒、石膏、水泥灰岩、建筑石材为整合的主要矿种,其他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矿种的整合由各市、县自行确定。

(二)整合的重点矿区。

神府、榆神、榆横、渭北、彬长、子长、黄陵等煤矿区,洛(南)华(县)钼矿区、凤县铅锌矿区、旬阳铅锌矿区、略阳金矿区、小秦岭金矿区、山(阳)柞(水)铁矿区、山(阳)商(南)钒矿区、西乡石膏矿区等非煤矿区为整合的重点矿区。

(三)整合的对象。

1按设计(核定)生产能力计算,剩余资源储量可开采2年以上且证照齐全的矿山。

 2一矿多开,大矿小开;同一矿床(井田)矿业权相互交错或相邻的也要按照确定的整合原则进行整合。

 3开采方法和技术设备落后,资源利用与管理水平低,存在安全隐患,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差的矿山。

(四)整合的方式。

 各地在资源整合中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法律法规为基础,结合本区域的实际,深入调查研究,采取多种方式和有效措施,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工作。

 1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各地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矿区的资源情况、开发利用程度以及投资情况,采取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整合。对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矿区必须进行整合,增强宏观调控能力;对资源赋存状况复杂的矿区,以资源条件为基础进行整合,不搞一刀切;对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要坚决关闭;对权属有争议的矿山,结合本次整顿依法确权;对非法矿山坚决予以取缔。

 2资源整合与企业重组相结合。资源整合中,应结合矿山实际,通过联营、兼并、收购、股份制、租赁等多种形式,因地制宜开展整合工作。

 3推行两权分离。通过矿产资源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分离,对无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低的矿山可由技术力量强和管理水平高的矿山企业进行经营管理。

四、实施步骤和工作安排

资源整合工作在省政府的领导下,由市、县两级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整合工作按照调查摸底、编制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检查验收四个阶段分步进行。2007年底前,各市、县(市、区)要基本完成重要矿种、重点矿区的资源整合工作。

(一)调查摸底(2006年10月1日至10月31日)。

 各市、县(市、区)政府要按照国发〔2005〕28号文件和省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以及本实施意见的要求,认真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资源整合的调查摸底,于2006年10月底前完成对本地区拟整合的矿区矿权设置情况、资源情况及开发现状的调查工作。

(二)编制实施方案(2006年11月至12月)。

 以县为单位,由县人民政府组织国土资源、安全监督、煤炭等有关部门在摸清矿权设置及开发现状的基础上确定整合范围,编制整合实施方案,经设区市人民政府初审后,于2006年12月底前报省人民政府审批。资源整合实施方案应包括整合矿区资源及其开发现状、矿权设置情况、整合目标、整合方案(拟整合采矿权主体、资源总量、生产能力)、具体措施及进度安排等内容。

(三)组织实施(2007年1月至10月)。

 1按照批准的资源整合实施方案,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组织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实施。被整合的矿山要按照先关闭后整合的原则进行,整合后,由工商部门对整合后的企业名称进行核准。

 2国土资源部门按照法定权限为整合后的企业划定矿区范围,组织审查开发利用方案,并依法颁发采矿许可证。 3采矿权人按照批准的开发利用方案或设计进行建设(改造),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并取得相关证照后组织生产。

(四)检查验收(2007年11月至12月)。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内资源整合工作进行自查,并向省政府提交自查报告;省政府组成专门工作小组,按照资源整合工作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批准的实施方案组织检查验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舆论宣传。

资源整合是针对目前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及安全生产管理现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强矿产资源管理,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市、县(市、区)要积极采取广播、电视、报纸、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深入宣传资源整合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目标任务。要克服地方保护主义,排除其他干扰,树立全局观念,扎扎实实地做好资源整合工作。

(二)加强组织领导。

 资源整合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时间紧、任务重的系统工程。市级人民政府是资源整合工作的责任主体,市、县(市、区)各级人民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成立整合工作机构,主要领导亲自抓,不等不靠,本着成熟一批,报批一批,实施一批的原则,抓紧时间,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资源整合工作。

(三)落实工作责任。

 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形成合力,保证资源整合工作顺利进行。具体分工如下:

 国土资源部门负责调查摸清整合区域内的资源状况、开发现状和矿业权设置情况,组织审查矿区资源整合实施方案,依法划定矿区范围,颁发采矿许可证;

 工商部门负责对拟设矿山企业依法办理企业名称预核准,颁发工商营业执照;

 环保部门负责对严重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矿山企业提请当地政府予以关闭,对整合后矿山企业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进行审批;

 安监部门负责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提请当地政府予以关闭,对整合后矿山的安全生产条件进行审核,依法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

 煤炭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煤炭矿山竣工验收、生产能力核定,颁发煤炭生产许可证;

 公安部门负责整合矿山爆炸物品管理工作,及时依法处置关闭矿山的爆炸物品,依法核定整合后矿山的爆炸物品用量;

 电力部门负责切断关闭矿山生产用电,拆除供电设施,并负责整合后保留矿山的供电工作;

 监察部门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对资源整合工作中存在的滥用职权、失职、渎职、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等违法行为进行查处,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四)制订优惠激励政策,促进资源整合。

 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在职权范围内制订优惠政策,注重运用法律、经济手段,推进资源整合工作。

 2本着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的原则,对整合矿区周边零星资源的利用可采用协议出让方式配置给整合后的开发主体。

 3对整合后重新设置的采矿权,在办理有关证照时,国土资源、工商、环保、安全监管、煤炭等相关部门要简化程序,优先审批。

 4矿山重组后,保持原税费收益分配比例不变,维护地方经济稳定发展。

(五)切实加强管理。

 1整合期间,整合区域内暂停新设置探矿权、采矿权。整合后严格按法定权限进行审批。

 2资源整合前矿业权无偿取得的,整合后按照陕政发〔2004〕121号文件规定执行。

3属下列情形之一者应依法予以整合或关闭:

(1)无证勘查、开采的矿山;

(2)存在“楼上楼”问题的,整合后只得保留一个主体;

(3)国有矿山范围内影响大矿安全生产的小矿;

(4)违反矿产资源管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法规等有关规定的矿山;

(5)资源枯竭的矿山;

(6)其他依法依规应予关闭的矿山。

4对不能按期完成整合和关闭矿山任务的县(市、区),暂停探矿权、采矿权及相关证照的审批。

(六)加强督导和责任追究。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加强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有关问题,推动资源整合工作扎实开展,建立监督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严防整合矿山弄虚作假、超能力生产。严查以权谋私、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等违法行为。对阻挠资源整合工作的人员,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建立矿业运行新机制,巩固整合成果

资源整合是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和日常性工作。通过治理整顿、资源整合,通过不断地加强管理和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建立矿业开发和管理的新机制,实现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长治久安。

(一)按照矿产资源国家所有、分类分级管理的原则,根据不同矿种特点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区别重要矿产和一般矿产,明确管理责任,提高管理效率。

(二)建立和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矿产资源必须实行有偿取得制度,并由国家垄断矿业权一级市场,规范二级市场,解决矿权取得的“双轨制”问题。

(三)建立和完善矿产资源开发利益分配机制。要合理调整、分配矿产资源有偿使用的收入、利益分配关系,以促进资源开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四)健全和完善矿产资源管理制度。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切实加强矿权审批,防止出现审批、整合、再审批、再整合的现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矿业权管理制度,提高准入门槛。

(五)加强管理队伍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政策性强、专业要求高、工作难度大,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切实解决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力量薄弱的突出问题。要按照队伍力量与工作任务相匹配的原则,解决好机构、编制、经费、人员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矿产资源管理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组织保障。

(六)建立矿山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补偿机制。

各设区市政府要按照本实施意见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制订本地区的实施意见,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报告。

陕西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九月二十七日

发布部门:陕西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6年09月27日 实施日期:2006年09月27日(地方法规)

第三篇: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的通知

【发布单位】81502

【发布文号】鲁政发[1998]55号 【发布日期】1998-09-01 【生效日期】1998-09-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农业

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的通知

(鲁政发[1998]55号)

各市人民政府、行署,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现将《山东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一九九八年九月一日

山东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

“八五”以来,我省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种植业所占比重下降,牧渔业份额大幅度上升;粮食产量稳步提高,经济作物大幅度增长;林业由偏重社会效益向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并重的方向发展;畜牧业逐步由耗粮型、高成本的猪饲养为主向节粮型、低成本、高效益、综合饲养的方向发展;水产业初步形成了以渔业为主、多业发展的格局,海洋捕捞业由近海捕捞向远洋捕捞业拓展,实现了以养为主的转变。

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虽然显著改善,但从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和提高农业的整体水平看,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农林牧渔结构不尽合理。畜牧业、渔业在四业中所占的比重仍然较低,优势不突出。二是各地结构调整大而全,小而全,趋同现象严重。农户信息不灵,盲目发展问题比较突出。各地没有形成较大的、各具特色的产业经济带、经济区,缺乏竞争能力强的主导产业和产品。三是品种结构中优质品种率低,产品质量不高;果品生产中,树种、品种结构不合理,特别是苹果早中晚熟品种结构亟待改善,传统品种改良开发力度不够;水产养殖和蔬菜生产产品档次不高,大宗常规品种产量高效益较低,而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特、珍、稀品种改良、开发力度不够。四是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滞后。在全国领先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数尚少,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在国内外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流通渠道不畅,产销信息不灵,市场体系不完善。五是有些农产品生产大起大落,谷贱伤农、菜贱伤农、果贱伤农等问题时有发生,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为尽快解决上述问题,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促进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现就全省农业结构调整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方针和原则

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继续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优化配置农业资源,综合发展农林牧渔各业,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使农业成为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基础产业,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加速实现农业的商品化、专业化和现代化。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坚持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要保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任何时候都不放松粮食生产。努力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发展可持续农业,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要注意农业内部各业及品种之间、农业与整个国民经济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地区之间结构的关系,使各产业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地区之间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要从实际出发,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使之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商品优势,避免低层次的重复。把依靠科技进步贯穿于农业结构调整的全过程,吸纳、接受国内外农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整体素质。

二、二、农业结构调整的任务目标和区域布局

(一)农业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加快发展畜牧业和水产业,促进农林牧渔四业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00年达到2370亿元(1995年当年价,下同),2010年3500亿元;2000年农林牧渔四业结构调整为40∶2∶38∶20,2010年调整到30∶2∶45∶23,畜牧、水产两业比重达到68%以上。建设胶东沿海、鲁西北平原、鲁中南山区三个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区。

(二)种植业结构。在确保粮食稳定增长的前提下,积极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稳妥发展饲料作物,使种植业结构逐步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转变。粮食与经济作物产值比2000年调整到40∶60,2010年调整到30∶70。

粮食,2000年播种面积稳定在11800万亩左右,总产达到4500万吨,2010年总产达到5000万吨。

棉花,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左右。

花生,面积稳定在1200万亩左右。

蔬菜,占地面积控制在1000万亩左右。

果品,面积控制在1500万亩左右。

种植业总体布局大体分为四大区域:一是沿海经济发达区。在确保粮油、水果等农产品重要产区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区位、人才、技术和经济优势,大力发展创汇农业、高新技术农业,使之成为全省外向型农业基地和现代化农业的示范区。二是黄淮海平原开发区。通过改造中低产田,大规模实施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形成以粮棉、畜牧、蔬菜为主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基地。三是鲁中南山区。要在稳定粮田面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山区丘陵多、名特优稀产品资源多的优势,建设成为富有山区特色的粮食、花生、果品、烤烟等农产品重点产区。四是黄河三角洲地区。要通过全面开发,综合利用,充分挖掘其巨大潜力,建设成为国家农牧渔重要基地和三元种植示范基地。

(三)林业结构。以营林为基础,坚持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结合,重点建设好沂蒙山区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沿黄防护林、治沙造林、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济南保泉绿化、黄河三角洲造林绿化及沿京九林业带等九大生态工程,形成山区、平原、沿海、城镇四个绿化体系,建成经济林、速生用材林两个基地。到2000年全省林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2%,森林覆盖率达到25%,2010年达到30%。在布局上,山区优先发展干杂果,积极抓好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的建设。平原以营造农田林网、防风固沙林为中心,发展林粮间作和四旁植树。沿海和岛屿要因害设防,以防风、防沙、防雾、保护农田和沿岸设施为重点,建成沿海防护林体系。城镇搞好大环境绿化、市区环境美化。

(四)畜牧业结构。加快品种改良,稳步发展猪、鸡生产,大力发展食草型、节粮型畜禽,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2000年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8%,2010年达到45%。2000年肉类总产达到700万吨,2010年1000万吨。2000年工业饮料产量550万吨,2010年600万吨。要全面加快牛、羊、猪、鸡等优良品种的普及推广,加强肉蛋奶等基地建设。要发挥优势,突出重点,促进全面发展。加快饲料工业的发展,积极推广青贮氨化、生物发酵技术,提高作物秸秆转化率,发展草食畜禽。发挥资金、技术、市场优势,积极发展高起点、深加工、外向型畜牧业。

(五)渔业结构。大力发展海淡水养殖,加快发展远洋捕捞,搞好水产品的综合加工利用。到2000年,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20%,2010年提高到23%以上。2000年水产品总产达到710万吨,2010年910万吨。在布局上,淡水渔业以沿黄、湖泊和大中型水库、坑塘涝洼开发为重点,大力发展“三网”养殖及能够形成自然种群品种的移植增殖。海水增养殖要坚持鱼虾贝藻并举,重点突破海水养鱼。半岛北部沿海重点发展海藻和海水鱼增养殖,其它沿海重点发展虾贝类的增养殖。远洋捕捞继续抓好西非、南北太平洋开发,向印尼、南美和大洋州等海域推进。

三、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突出主导产业、主导产品,发展名、特、优、稀、珍品种。全省鼓励发展的产业和产品是:

(一)种植业。粮食:小麦、玉米、大豆、稻谷、优质小杂粮;优质薯类;油料:优质花生;蔬菜:品质好、耐储藏、加工兼用型、无公害、设施栽培和出口创汇蔬菜和食用菌;饲料作物:青贮玉米、苜蓿、籽粒苋等高蛋白饲草;优质水果。

(二)林业。优质干杂果品;花卉、盆景;森林食品、药材、香料;野生动植物保护、种植及自然保护区建设;营林;森林旅游;木片、人造板及木浆造纸等综合精深加工利用。

(三)畜牧。优质高产肉牛、肉羊、奶牛、奶羊、肉鸡、肉免、肉鸭、瘦肉型猪等畜禽及产品;牛羊猪的良种改良;特种畜禽养殖;饲料添加剂原料、预混料、浓缩料生产;高效低毒、无残留兽药产品、微生物制剂。

(四)水产业。外海和远洋捕捞,开发南北太平洋资源,并积极开拓南美、南大洋;高效创汇水产品养殖增值;水产苗种及鱼用饲料生产。水产品精深加工、保健食品及药用品的开发生产。

(五)农副产品加工业。鼓励发展蔬菜、果品、畜牧、水产、林业、粮油等产品精深加工。重点扶持一批资产负债率低、产品市场好、带动能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

限制和控制发展的产业产品是:

种植业,稳定蔬菜面积,提高蔬菜单产,限制占用耕地扩大蔬菜面积,控制大路菜生产。

林业,限制劣质干杂果品及其它林产品,严格控制木材采伐和小规模人造板企业生产。

畜牧业,限制产量低、品质差、市场狭窄的畜禽产品;限制发展低效、高残留兽药。

水产业,降低近海捕捞强度;适当控制低值鱼类的繁育和养殖。农副产品加工,限制低效益、低技术含量、污染重、耗费资源高的项目。

四、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

(一)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1.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中,把粮棉油放在首要位置,坚持市地自求平衡,省内自给有余的原则,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

2.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稳定粮田面积。采取最严厉措施保护耕地,确保全省耕地面积不少于1亿亩;不断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全省划定的8000万亩基本农田保护区不得随意侵占。

3.抓好农业开发示范区和商品基地建设。(1)在荣成、桓台等已实现小康的8个县(市),进行农业现代化试点,探索推进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经验和路子,推动全省农业现代化建设。(2)新建立一批农业商品基地。继续抓好32个商品粮、34个优质棉基地县和67个粮棉大县建设。“九五”期间把商品粮贡献量达5000万公斤、棉花产量15万担以上的53个县全部建成基地县,使全省商品粮、优质棉县分别达到75个、44个,商品粮、棉的贡献量达到全省的75%以上。

4.提高林牧渔业产品产量和质量。切实搞好传统产业的品种更新改造。下决心压缩那些产量高、但质量差的品种,推广高产优质新品种;积极推广粮--经--饲三元结构种植模式,扩大饲料饲草资源,推动畜牧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和规模化。坚持养殖、捕捞、加工并举,以名、优、特、新产品为重点,加快浅海滩涂和内陆水域开发,加快发展淡水渔业和远洋渔业。当前,要以劣质果改造、优质菜上市和优质肉牛、肉羊、瘦肉型猪繁育,作为全省农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切实抓好。

(二)大力扶持名牌农产品,实施名牌战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水平。要像工业部门抓名牌那样,抓好农产品名牌的扶持。各地要将当地的名、优、特产品排出名单,制定具体政策,给予扶持培植,重点在畜牧、果品、蔬菜、水产四大主导产业上下功夫。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发展保护地栽培、反季节生产,促进大众产品高档化,名特优产品优质化,使之升级上档次,形成规模优势,成为省内外的名牌产品,取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提高国内市场的占有份额,进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高出口创汇水平。

(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1.进一步培植主导产业,发展特色农业,走专业化、名优化之路。要通过几年时间,培植一批各具特色的经济区、经济带。

2.抓好产业化龙头企业布局,在建设重点龙头企业上有突破。要围绕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有计划地发展各种类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对原有企业改组、改制、改造,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壮大起来,防止一哄而起,盲目铺新摊子,搞重复建设。省里切实抓好50家省级龙头企业,组织大型产业集团。各地按照规划,重点抓好500家区域性龙头企业建设。

3.不断健全产业化运行机制,鼓励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契约制、合作制、会员制、股份制等形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

4.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兴办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推广莱阳、莱芜、宁津等地发展合作经济的经验,力争到2000年在全省初步构建起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框架。

(四)大力培育和开拓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

1.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进一步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在农产品的集中产区,建立健全一批辐射全国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在鲁南、鲁西蔬菜集散地发展和扩建一批蔬菜专业批发市场;积极发展资金、劳务、信息、技术、生产资料等要素市场建设。加强交通、仓储、冷藏等市场设施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全省、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市场网络。

2.搞好农村流通组织建设。大力发展农民联合运销组织和队伍,鼓励和支持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国有商业系统和供销社,要积极转变经营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在城乡建立销售网点,在市场竞争中发挥主渠道的作用。

3.加强市场销售网络建设。各地要尽可能采用先进通讯手段,尽快建立信息网络,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按市场确定生产经营。

4.切实搞好农产品生产销售信息服务。省计委安排一定基本建设经费,健全完善全省信息服务网络,把农业结构调整纳入以市场信息为导向的轨道上来,逐步实现农产品生产、经营、加工、销售过程的信息化。

(五)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增加农业科技储备,抓好良种产业化工程。省里继续安排专款,用于作物、畜禽、水产良种的研制、引进、示范。完善首席专家负责制,确保小麦、玉米、棉花、蔬菜、肉牛、瘦肉猪、水产、林果等十大攻关示范样板工程顺利实施。重视和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增强科技储备,为农业科技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2.加快现有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使之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广泛推广间作套种、冬季农业、旱作农业、节水灌溉、保护地栽培、配方施肥、组培脱毒、病虫害综合防治以及先进农业机械等适用技术。要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健全科技服务网络。认真落实“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抓好农业高新技术项目的实施,不断提高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

3.把发展持续农业提到重要位置。按照国家规定,采取综合措施,杜绝农业污染和海洋污染,防止农业生态的恶化,保护好农业的土地、水利、品种等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

4.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切实抓好农科教结合,广泛开展对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传授科技知识,结合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科技教育工程和百万农机手培训,对农民进行一技一训,一业一训,实现“九五”期间把全省青壮年农民普遍培训一遍的目标。

(六)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1.以治水为重点,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坚持兴利和除害两手抓,单项治理和综合开发相结合,抓好抗旱、防涝、蓄水、引水、节水,全面提高水利设施建设的综合效益。

2.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以增产粮棉提高效益为中心,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加快实施两大跨世纪工程(海上山东建设和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抓好黄淮海平原和黄河滩区农业开发,南四湖、东平湖开发。争取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开发区基本建成现代化农业样板区。

3.以主要农作物和主要生产环节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推广节本增效新技术,继续发展高效适用的农业机械,特别是注重发展集体与合作所有的大中型农业机械,实现农业机械的科学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搞好农艺农机结合,使我省主要农作物的主要生产环节到2000年实现机械化作业。

(七)加强领导,形成合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顺利实施。

1.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当前大多数农产品由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价格下滑,农民增收减缓的新形势,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地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把结构调整当作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振兴农村经济,确保农产品稳定增长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重要措施来抓。2.改革旧的农业管理模式,正确处理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的关系,强化市场在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作用。结构调整是一动态过程,要引导农民和合作经济组织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使产品和产业结构适应市场的变化。

3.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各地要增强全局意识,自觉服从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要求和统一规划,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科学决策,避免盲目发展,重复建设。要立足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把着力点放在县级,因地制宜地搞好农业结构调整。

4.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农民进行结构调整。通过信息引导和政策引导,搞好试验和示范,依靠典型带动农民自觉地进行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农业综合部门和专业部门的职能作用,搞好组织协调,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支持农业结构调整。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瑞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瑞安市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

瑞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瑞安市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片区管委会,各乡、镇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瑞安市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已经市人民政府第34次市长办公会议通过,现予印发,望认真组织实施。

二OO一年三月六日

瑞安市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意见

为实施建设现代化新瑞安导向战略,加快我市城市化进程,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促进我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特制订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为指针,围绕建立现代化中等城市的目标,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尽快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户籍管理制度,改变二元户籍结构,实现一体化管理,使户籍登记能够如实反映公民的居住和身份状况,逐步消除因城乡分割造成的公民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权利和义务的不合理状况,促进我市城镇人口集聚,加快我市城市化进程。

二、改革目标和原则

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到2005年,瑞安市总人口达到124.5万人左右,城市化水平达55%以上;其中,在瑞安中心城区(包括安阳镇、新闻建设管委会、经济开发区)集聚人口21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莘塍镇集聚人口8.5万人,城市化水平90%;塘下小城市集聚人口17万人,城市化水平80%;飞云镇集聚人口8.5万人,城市化水平70%;马屿镇集聚人口6万人,城市化水平70%。

改革的基础原则是:

(一)实行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

(二)城镇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三)村级集体资产性质、归属不变的原则;

(四)注意户籍改革要与我市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其他方面工作衔接配套,整体推进。

三、实施范围

按程序上报省公安厅批准,首批争取在我市中心城区和莘塍、塘下、马屿、飞云四镇的建成区进行户改,以后在龙湖、陶山、湖岭等建制镇逐步推开。

四、改革内容

(一)按照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本次户籍制度改革之前已办理的地方城镇居民户口、蓝印户口、自理口粮户口、渔场、林场、农场性质户口等,要在清理整顿的基础上,对其中符合在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条件的,应统一登记为城镇居民户口;对不符合条件的,要动员其将户口迁至原籍或现居住地。

(二)建立与户籍制度改革相适应的粮籍关系管理制度。根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对城镇居民户口的粮食供应实行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办法,即在正常年景以市场调节为主,粮食部门保障供应,供应价格随行就市;当市场粮食供求形势发生较大变化,市场粮价出现较大幅度波动时,根据地方政府的指令,动用储备粮和粮食风险基金,进行适时调节,以保障供应,稳定粮食价格。

(三)逐步建立适应人口流动的社会保障机制。以市场化、社会化为方向,加快建立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主体,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覆盖城乡的统一社会保障体系。进城农民按不同的从业情况参加社会保险,建立个人帐户。

(四)对已经完全纳入城市建成区,基本没有纯农业用地或只存少量农业用地的村,可实施“撤村建居”的改制;原集体资产可通过量化,变村民为股东,组建股份制的经济实体,其经

营所得按股份分红;对由村集体资产改制的经济实体,在经营方面予以政策扶植,并在一定期限内予以减免税费的优惠。

五、落户条件

下列农村户口的人员,在这次户改实施范围以内有合法固定住所和稳定非农职业或者已有稳定的生活来源的,可以办理城镇居民户口:

(一)在户改城镇经商务工兴办第二、三产业的人员,以及随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

(二)户改的城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聘用的工作人员、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随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

(三)在户改城镇购买商品房或合法自建房屋的及随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华侨、港澳台同胞经批准在户改城镇购买商品房或者合法自建房所需照顾入户的内地亲属;

(四)在户改城镇投资兴办实业的外商的国内亲属和华侨、港澳台同胞的国内亲属;

(五)生活投靠户改城镇居民的直系亲属;

(六)在户改城镇范围内居住的农民,土地已被征用,需要依法安置的,可以办理城镇居民户口;

(七)其他具备在户改城镇落户条件的人员。

六、待遇和义务

(一)经批准在户改城镇落户人员登记的户口,户口性质为城镇居民户口。已办理落户手续的人员与当地原有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和义务。当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单位应当同对待当地原有居民一样,对他们的入学、就业、参军、安置、户籍迁移、粮油供应、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一视同仁。

(二)集体资产所有权归属不变,已转为城镇居民户口的原农民,永久享有原村集体资产所有权。在进行撤村建居试点过程中,不得以任何形式平调村级集体资产所有权。

(三)进城落户的农民按“自愿、有偿”的原则,可依法进行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其合法取得农民集体所有的宅基地可以由所在村给予适当补偿后收回,也可以依法进行转让、出租、转包、抵押等流转活动;其所承包经营的土地和自留地可以转包给他人经营,也可以退回给村集体组织或拆成股份转入集体经济组织。

(四)计划生育政策实行短期过渡。通过这次户改,村民转为居民后,三年内继续执行原村民计划生育政策。

七、办理程序

本次户籍制度改革提倡整村进行户改,以村为单位集体办理手续。

整村户改的行政村,要提供以下材料:申请报告;要求“农转非”人员名单(以户为单位)。具体办理程序:

(一)本村要求“农转非”的村民以户为单位,由村委会统一登记,打印成花名册,并由村委会填写统一格式的申请表。

(二)具体“农转非”人员名单由公安局派出所户籍底册核对无误,镇人口集聚办公室审核盖章后,上报市城镇人口集聚办公室。

(三)市城镇人口集聚办公室牵头组织有关部门现场会审。

(四)会审同意后由市城镇人口集聚领导小组办公室发文,公安局户政办理中心和粮食局粮籍办理中心办理落户手续。

(五)外来户以户为单位向现在居住地的居委会或村委会提出申请,并提供原户籍所在地派出所证明、居民身份证、房产证明、务工证明或工商营业执照等,由居委会或村委会统一汇总,经镇人口集聚办公室审核后,上报市城镇人口集聚办公室。

八、组织领导和实施要求

(一)户籍制度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市城镇人口集聚领导小组要牵头组织有关部门认真做好户改的审批办理工作。各有关镇要相应成立镇人口集聚领导小组,负责宣传发动和审核工作。

(二)公安机关是户籍管理的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认真把好审批关;严格执行按照居住地登记户口原则和以户为单位办理的原则,防止产生新的人户分离,坚持人户一致,杜绝空挂户。

(三)市人武部和市计划、粮食、财政、教育、劳动、人事、民政、计划生育、房管等部门要积极支持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加强联系,密切配合,保证这项工作顺利平衡地进行。

部门名称: 户政科

联系电话: 0577-65855216

e-mail:

职责: 负责全市户籍、居民身份证、边境通行证及公安基层基础工作;负责指导或办理全市常住人口的登记、迁移、注销、变更、农转非、户籍改革、人口统计等工作;组织实施与指导对全市暂住人口、重点人口、高危人群、出租房管理、门牌编制管理等工作;审核、指导征兵、招收飞行员的政审工作;管理边境管理区通行征的签发工作;负责全市人口信息计算机管理,对公安派出所的业务基础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服务和等级评定。负责指导全市平安社区创建活动;指导全市治保会、协警队伍等治安保卫组织的建设;负责暂口管理协警员的绩效考评、业务培训等工作。

第五篇: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实施意见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实施意见的通知

2009年09月03日 16时14分105

主题分类: 环境保护

“节能”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实施意见的通知

渝办发[2009]274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九年八月二十五日

重庆市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实施意见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的通知》(国办发[2008]106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我市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行动目标

通过持续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不断增强市民能源忧患意识和节能意识,把节能变成全体市民的自觉行动,最终把我市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行动措施

(一)开展能源紧缺体验。在每年的全国节能宣传周期间,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能源紧缺体验活动(如步行或坐公交车上、下班,办公时间停开一天空调、停开一天电梯等),强化节能意识。市级各部门和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要积极参加本单位或本行政区域的能源紧缺体验活动。

(二)加强车辆节能。全市各级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公务车停车等候时应停开空调,推进公务车改革。倡导单位和个人选乘轻轨、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倡导组合乘车。

(三)严格控制室内空调温度。除有特定要求并经县级以上节能办公室批准外,公共建筑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冬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高于20℃。倡导市民家庭参照上述标准设置空调温度。

(四)减少电梯使用。全市各级行政机关办公场所在非高峰时段应减少电梯运转台数,提倡三层楼以下停开电梯。提倡高层建筑电梯分段运行或隔层停开,短距离上下楼层不乘电梯,尽量减少电梯使用。

(五)控制路灯和景观照明。在保证车辆、行人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开启和关闭路灯,试行间隔开灯,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路灯。全市各级行政机关、公共场所应关闭不必要的夜间照明。电力供应紧张时,在用电高峰时段关闭城市景观照明、娱乐场所霓虹灯等。

(六)普及使用节能产品。鼓励和引导消费者购买使用能效标识2级以上或有节能产品认证标志的空调、冰箱等家用电器,鼓励购买节能灯、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全市各级行政机关要按照市财政局、原市经委《转发〈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调整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的通知〉的通知》(渝财采[2008]30号)的要求优先采购节能产品,认真落实强制采购节能产品的有关规定。我市各级预算单位使用财政性资金进行政府采购活动时,在技术、服务等指标满足采购需要的前提下,要按照国家公布的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优先采购节能产品。

新建工业园区公用照明必须全部使用高效照明产品。现有工业园区在公用照明中,使用低效照明产品的要逐步更换为高效照明产品,用3年时间(2011年前)更换完成。

大力开展新能源的推广和应用工作。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和使用的鼓励政策。继续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用户。加快太阳能产品的推广利用。

(七)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严格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指南(2006)的通知》(发改环资[2007]21号)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约能源评估和审查办法〉的通知》(渝办发[2008]64号)的要求,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从源头上控制住高耗能项目过快增长。

(八)加强建筑节能工作。全面提高新建建筑初步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

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根据重庆实际,对重庆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进行研究,大力推进既有公共大楼建筑节能改造示范项目,逐步推进居住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九)使用节能环保购物袋。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国办发[2007]72号)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渝办发[2008]150号)中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有关规定,提倡重拎布袋子、菜篮子,重复使用节能环保购物袋,减少石油用量,保护生态环境。在全市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超薄塑料购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鼓励企业及社会力量免费为群众提供布袋子等可重复使用的购物袋。

(十)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提倡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纸杯、签字笔,以及会议资料不使用塑料袋装袋等。全市各级行政机关要带头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参加会议一律自带笔、笔记本,禁止会议组织单位统一发放一次性笔和笔记本。各类宾馆饭店不主动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采取有效措施治理过度包装,积极抵制过度包装产品。引导企业简化商品包装,积极推广绿色、环保的包装袋。

(十一)夏季公务活动着便装。每年夏季,除重大外事活动及有特殊要求外,公务活动一律着便装。

(十二)开展“捐献废旧物资“活动。号召全市各级行政机关、学校、企业和社会各界将废旧办公物资收集起来,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将收入捐给希望工程。

(十三)抓好节能宣传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能源供求紧张形势和节能重要意义,普及节能知识和方法;宣传节能政策,推广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宣传节能先进典型,曝光浪费能源的行为和单位,大力倡导节俭文明的社会风尚,形成全民节能的浓厚氛围。

(十四)抓好中小学生节能教育。节能要从小抓起,全市各中、小学校要把节能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普及学生节能知识,提高学生节能意识,努力把今天的学生培养成为明天自觉节能的公民和主力军。组织实施“青少年节能行动“,重点开展青少年节能技能比武、青少年节能知识竞赛、青少年节能金点子大赛等活动。

(十五)培养自觉节能习惯。提倡单位、家庭在夏季用电高峰时段每天少开一小时空调,下班或离家前提前半小时关闭空调,特别是公共机构要率先示范。提倡全市各大商场在关门前20分钟关闭空调。尽量使用自然光照明,随手关灯,杜绝白昼灯、长明灯。及时关闭办公设备和家用电器,减少待机能耗。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全民节能行动对唤起全社会关注节能、参与节能作用重大,是一项组织性很强的工作。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一定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形成合力,抓紧、抓好、抓落实。

市经济信息委负责牵头抓好全民节能行动。负责在每年的全国节能宣传周期间组织全市

性的能源紧缺体验活动。负责制订绿色照明推广计划并组织实施。及时组织市能源利用监测中心对机关办公楼、宾馆、写字楼、商场、超市等空调使用大户使用空调时的室内温度进行监测。对不执行空调控制温度的,会同市三电办、市电力公司采取相应的限制用电措施,对超限额用电部分参照《重庆市单位产品超限额使用能源加价收费管理办法》实行加价收费。负责组织对全市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节能评估和审查。会同市财政局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和使用的鼓励政策。

市发展改革委负责督促所审批、核准、备案的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业主,将项目节能分析篇(章)报送市经济信息委组织评估和审查。没有通过节能评估和审查的项目,不得予以审批、核准。

市市政委负责抓好控制路灯和景观照明工作。

市财政局会同市机关事务局负责对行政机关认真落实强制采购节能产品的有关规定进行检查,对未按强制采购规定采购节能产品的单位,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责令其改正。拒不改正的,财政部门可拒付采购资金。

市国资委负责对国有企业公务车停车等候时停开空调的检查。

市机关事务局负责推进公务车改革,以及对公共机构公务车停车等候时停开空调、减少一次性用品和减少电梯使用情况的检查。会同市经济信息委对公共机构室内空调温度设置进行检查。

市农委负责组织农村沼气推广利用工作。

市城乡建委负责加强建筑节能工作。

市工商局会同市质监局、市商委、市环保局负责落实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有关规定。对提供、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的违法经营者,依据《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对销售未加贴(印)合格塑料购物袋产品标志的塑料购物袋的经营者,依据《产品质量法》、《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市文化广电局、市新闻出版局负责督促各新闻媒体加强节能宣传。重庆电视台、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等主流媒体要在重要时段、重要版面增加报道频次,强化深度报道,加大节能公益广告宣传力度,曝光浪费能源现象,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市教委负责督促全市各中、小学校抓好学生节能教育。

团市委会同市商委、市供销总社负责抓好“捐献废旧物资“活动,全市各级行政机关要积极支持和参与并会同市经济信息委组织实施“青少年节能行动“。

市级其他部门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加强对本单位职工的节能教育,抓好本机关的节能工作。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负责抓好本行政区域的全民节能行动,特别要督促所属街道、乡镇及其居(村)委会对居民开展节能宣传教育,逐步使居民养成节能的习惯,自觉使用节能产品,大力推广绿色照明,自觉抵制一次性用品和过度包装用品。负责督促工业园区在公共照明中使用高效照明产品。负责督促所属固定资产投资管理部门严把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关。

全民节能行动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市级有关部门和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认真实施。为保证全民节能行动中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牵头负责单位要制订工作方案和安排意见,并加强督促检查,分别于每年4月、7月、10月和次年1月10日前,将上季度负责的全民节能行动工作进展情况报送市节约能源办公室。在每年向市政府上报的节能工作自查报告中,要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专题总结。

下载阿坝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水电矿产旅游资源管理实施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阿坝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水电矿产旅游资源管理实施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