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改革我市企业投资管理体制的通知
天津市人民政府文件
津政发〔2004〕96号
关于改革我市企业投资管理体制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属单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关于投资体 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以下简称《决定》),结合本市实际,现就我市贯彻落实《决定》,改革企业投资管理 体制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深化我市投资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坚决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确立企业的 投资主体地位,对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资金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再 实行审批制,政府只对其中的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进行核准,对其他项目实行备案制。实行核准和备案后,取消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图、开工计划及年度投资计划 等审批环节。
(二)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健 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规范政府投资方式、资金管理和项目 审批程序。实施投资主体招标,对于具有垄断性的项目,政府在 确定建设规划后,试行特许经营,面向社会公开招标选定项目业 主。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加快推行代建制,即通过招标等方 式,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负责建设实施,严格控制项目投 资、质量和工期,竣工验收后移交给使用单位。
(三)同步推行配套审批制度改革。按照《决定》的要求,抓紧进行与建设项目相关的其他审批环节的配套改革,对企业能 够自主决策的事项坚决精简下来,政府不再审批。研究确定改革 后的项目审批程序和审批流程。
(四)加强和改善投资的宏观调控。综合运用土地政策、产 业政策、环保政策,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全社会投资进行以 间接调控方式为主的有效调控,促进全社会投资持续快速协调健 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五)积极培育中介服务市场。对咨询评估、招标代理等中 介机构实行资质管理,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投资中介服务市 场,为投资者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中介服务。
(六)建立和完善对政府和企业投资的监管体系。建立政府 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对政府投资进行全过程监管。加强对企业投 资项目的事中和事后监督检查,对违法建设行为依法查处。
二、改革企业投资项目管理体制总的原则
改革企业投资项目管理体制总的原则是:坚持改革,适当集 中,强化职能。
(一)坚持改革。《决定》对企业投资项目决策机制的改革 是一次根本性的改革,核心内容是把项目的决策权从政府部门还 给企业。对实行核准制的项目,政府只是从社会和经济公共管理 的角度,对项目的外部性影响进行审核,不再代替企业决策项目 的市场前景、经济效益、资金来源和产品的技术方案等内容。实 行备案制的项目,政府只对项目进行合规性审查,对于合规项目 必须予以备案。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决定》 关于改革企业投资管理体制的精神实质,通过改革,真正做到权 力与责任挂钩,权力与利益脱钩,还权于企业,发挥好市场配臵 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二)适当集中。要切实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决定》(津党发〔2004〕7号)精神,结合我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和市行政许可服务中心的建立,按照公开、公正、便民、高效的 原则,确立企业投资项目管理体制。对核准项目,实行“一门受 理、告知相关、按时审核、一门办结”的管理模式。即:首先,由发展改革部门在行政许可服务中心受理企业申请,并同时抄告 相关部门。然后,按照现行审批部门分工,以并联方式由有关部 门对项目审核。其中,工业、建设、农村经济、商务等行业主管 部门分别负责对工业技改项目、城建项目、农业项目、外商独资 和增资项目提出审核意见。最后,由发展改革部门归纳各部门提 出的审核意见及规划、土地、环保等职能部门的意见,在规定的 时间内一门办结对项目的核准手续,以发展改革部门和并联审核 行业主管部门的名义,下发项目核准通知书。对备案项目,由发 展改革部门在行政许可服务中心受理企业申请,会同相关部门办 理备案手续。
(三)强化职能。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投资管理工作,处理 好办理项目核准备案手续和全过程投资管理的关系,按照职能分 工,密切配合、相互协作、有效运转、依法监督,调控和管理好 全社会的投资活动,防止出现管理失控和缺位、不到位的问题。
发展改革部门牵头负责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实行目标管理,确保实现投资总量目标。会同有关部门,在行政许可服务中心办 理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备案手续。建立由发展改革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制度,定期对全市建设项目情况进行监测 和分析,形成有效的项目宏观调控和监管体系。
经济、建设、商务、农村经济等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行业分 工,充分发挥职能,制定好行业发展规划和准入标准,做好项目 审核、协调、服务等工作。要搞好项目服务,加强项目监管,筹 划、协调和推动行业内重大项目建设,实现各行业的投资目标和 重点建设任务。要综合运用规划导向、市场准入、资质管理、信 息发布、项目监管和资金引导等手段,规范和引导各行业的投资 活动,树立“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的观念,确保新上 项目水平,把住“病从口入”关。
规划、土地、建设、环保、质监、工商管理、安全生产监管、消防等有关部门,要依法加强对企业投资活动的监管。凡不符合 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规定的,不得办理相关手续。审计机关依法 对国有企业的投资进行审计监督。
三、改革企业投资项目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项目核准制
由各级发展改革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对重点投资项目进行核 准。
对实行核准制的项目,项目单位须提交项目申请报告,并附 规划和国土资源部门出具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和环保部门 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意见,对涉及农用地征用的项目,还需提供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出具的《建设用地预审报告》。发展改革部门在收到项目申请报告和附件后,并联告知相关部门,由相关部门对项目进行审核。发展改革部门归纳行业审核意见以 及规划、土地、环保等职能部门意见,对申请项目实施核准。项 目单位凭核发的《项目核准通知书》到规划、土地、建设、消防 等部门办理相关手续。为确保项目决策的科学化,对核准过程中 有较大争议的项目,应委托评估。
核准项目最长时限为自受理项目申请后20个工作日。因故 不能作出决定的,由核准机关负责人批准延长10个工作日。
具体核准内容包括:是否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行 业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是否符合城市发展规划和国 土规划,生产力布局是否合理;主要产品是否对国内市场形成垄 断,是否符合经济安全的要求;是否符合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要 求;是否符合公共利益,特别是项目建设地的公共利益等。对于 外商投资项目和境外投资项目,还要审查是否符合国家资本项目 管理和外债管理的有关规定。
(二)关于项目备案制
由各级发展改革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办理备案手续。
项目单位应填写《天津市内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备案表》,加盖本单位公章,并提供以下文件:有效的营业执照复印件或有 关法人证明材料;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出具的建设项目《选 址意见书》,对涉及农用地征用的项目,还需提供规划和国土资 源管理部门出具的《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房地产开发项目 须有开发资质证书;通过招标、拍卖或挂牌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 的项目,须提供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对备案项目范围内,符合 国家法律法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行业规划、城市总体 规划和国土规划以及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项目,应及时进行备案。项目单位凭发展改革部门出具的《备案通知书》到规划、土地、建设、环保等有关部门依法办理城市规划、建设用地、环境影响 评价等相关前期工作手续。
对一般投资项目原则上当天完成备案手续,最长时限不超过 3天。
(三)关于管理权限
按照《决定》和国家有关文件,结合贯彻津党发〔2004〕 7号文件精神,将核准和备案的管理权限确定为:
1.内资核准项目。国务院下发的《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 录》(2004年本,以下简称《目录》)规定由国家核准的,由市发展改革部门受理申请人申请材料后,会同相关部门提出审 查意见,上报国家核准机关核准。其中工业技改项目由发展改革 部门会同主管部门联合上报国家核准机关。《目录》规定由地方 核准的,按照《天津市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管理权限》的规定,分别由市和区县及开发区、保税区、高新区(以下简称“三区”)发展改革(计划)部门会同同级相关部门核准。除《目录》规定 不能下放和涉及全市统一规划平衡的项目外,“三区”区域内项 目由“三区”发展改革(计划)部门核准,区县区域内各自所属 总投资3000万元以下的项目由区县发展改革(计划)部门会 同同级相关部门核准。
2.内资备案项目。中央及外省市在津项目、市属项目和总 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区县属(不含“三区”)项目,由市发 展改革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办理。“三区”区域内项目由“三区” 发展改革(计划)部门负责办理。其他项目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区县发展改革(计划)部门会同同级相关部门办理。
3.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总投资1亿美元及以上的鼓励类、允许类项目和总投资5000万美元及以上的限制类项目,由市 发展改革部门提出审查意见,转报国家核准机关核准。总投资3 000万美元至1亿美元之间的鼓励类、允许类项目(不含“三 区”项目),总投资5000万美元以下的限制类项目,以及跨 区县实施的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下的鼓励类、允许类项目,由市发展改革部门核准。“三区”各自区域内总投资1亿美元以 下的鼓励类、允许类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由“三区”发展改革(计划)部门核准,其中对涉及全市统一规划和平衡的社会事业 类重大项目,“三区”核准项目前需征求市发展改革部门的意见。不跨区县实施的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下的鼓励类、允许类项 目,由项目实施所在地的区县发展改革(计划)部门核准,其中 对涉及全市统一规划和平衡的项目,区县发展改革(计划)部门 核准前需征求市发展改革部门的意见。
4.境外投资项目。中方投资额3000万美元及以上的资 源开发类境外投资项目和中方投资用汇额1000万美元及以上 的非资源开发类境外投资项目由市发展改革部门提出审查意见,转报国家核准机关核准。上述项目之外的境外投资项目,由市发 展改革部门核准。
(四)关于后续监管
对赋予各区县和“三区”发展改革(计划)部门的核准和备 案事项,要建立后续监管制度,具体实施办法另行发布。
各区县和“三区”发展改革(计划)部门核准或备案的项目,由区县和“三区”发展改革(计划)部门在项目核准或备案之日 起5个工作日内,将项目核准或备案文件抄报市发展改革部门。市发展改革部门对区县和“三区”发展改革(计划)部门核准和 备案项目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超权限核准备案及不符合核准备 案范围、条件、程序等的项目,市发展改革部门依法撤销对该项 目的核准备案文件。
各区县和“三区”发展改革(计划)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要 严格执行《决定》和本通知的有关要求,在办理核准备案手续中 做到公开、透明,制订简化办理程序、缩短办理时限、公示办理 要件等措施,切实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规范服务,不得以备 案的名义变相审批。要加强对核准备案项目的跟踪服务,并根据 项目单位的要求,帮助协调和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 问题。
附件:1.天津市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
2.天津市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暂行管理办法
3.天津市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
4.天津市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
5.天津市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管理权限
6.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
二OO四年十月二十九日
附件1
天津市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适应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落实社会投资者投资决策自主权,改革项目审批制度,简化审批 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增强政府对企业投资调控的能力,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 决定》(国发〔2004〕20号),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暂 行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列入国家颁布的 《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以下简称《目录》)的内资企业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第三条 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 织不使用政府资金进行建设的项目。
政府资金是指:财政预算内建设资金和纳入预算管理的专项 资金及附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的借贷款、赠款;政府融 资以及国债建设资金;政府转让、出售、拍卖国有资产、经营权 所得的资金;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等其他财政性资金;政府管理的 其他建设资金。
第四条 对实行核准制的企业投资项目,不再审批项目建议 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图和下达指令性投资计划。
第五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计划部门)会同同级有关行业 主管部门,负责对企业投资项目进行核准。
各级财政、规划和土地、建设、交通、水利、安全生产监督、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做好企业投资项目 的管理工作。
第二章 核准权限
第六条《目录》规定由国家核准的项目,由市发展改革部门 会同相关部门提出初审意见后,上报国家核准机关。
《目录》规定由地方核准的项目,按照《天津市政府核准的 投资项目管理权限》的规定,分别由市或区县(含经济技术开发 区、保税区、高新区,以下简称“三区”)发展改革(计划)部 门核准。区县(含“三区”)发展改革(计划)部门核准的项目,要及时抄报市发展改革部门和相关部门备案。
市发展改革部门通过计算机联网,对项目核准编号实行统一 管理。
第三章 项目申请报告、核准条件及效力
第七条 实行核准制的项目,项目单位必须委托具备相应工 程咨询资质的机构编制项目申请报告。
《目录》中规定应报国家核准的项目,其项目申请报告应由 具备甲级工程咨询资质的机构编制。
项目申请报告应参照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颁发的主要行业项 目申请报告示范文本进行编制。
第八条 项目申请报告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项目申报单位情况;
(二)拟建项目情况;
(三)建设用地与相关规划;
(四)资源利用和能源耗用分析;
(五)环境影响评价;
(六)经济和社会效果分析。
第九条 项目申报单位在报送申请报告时应附以下文件:
(一)规划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建设项目《选址 意见书》。涉及农用地征用的,还需出具《建设用地预审报告》;
(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 批意见;
(三)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应提交的其他文件。
报国家核准以及市发展改革部门核准的项目,建设项目《选 址意见书》、《建设用地预审报告》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 意见,应由市级以上规划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 政主管部门出具。
第十条 发展改革部门会同相关部门主要对申请报告及附件 就下列内容进行审查核准:
(一)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定;
(二)是否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行业规划、产业 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
(三)是否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四)主要产品是否对国内市场形成垄断;
(五)是否符合城市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产力 布局是否合理;
(六)是否符合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要求,是否符合有效保 护生态环境和自然文化遗产的要求;
(七)是否影响我国经济安全;
(八)是否对公共利益,特别是项目建设地的公共利益产生 重大不利影响;
(九)其他需要审查核准的内容。
第十一条 项目单位凭项目核准通知书和项目核准代码到规 划、土地、建设、环保等有关部门依法办理城市规划、建设用地、环境保护等相关手续。
第四章 核准程序和期限
第十二条 需报请市发展改革部门核准的项目,以及由市发 展改革部门转报国家核准的项目,项目申请单位按隶属关系,分 别向单位主管部门或区县发展改革(计划)部门提交项目申请报 告,由单位主管部门或区县发展改革(计划)部门初审后,转报 市发展改革部门。
第十三条 发展改革部门如认为申请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有 关要求,应在收到项目申请报告及附件后5个工作日内,一次告 知项目申报单位澄清、补充相关情况和文件,或对相关内容进行 调整。
第十四条 发展改革部门在收到项目申请报告和附件、以及 澄清补充材料后2个工作日内,向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发出征求意 见函(包括申请报告及附件、以及澄清补充材料),由有关行业 主管部门对项目进行行业审核。其中,工业技改项目由工业主管 部门进行行业审核,城建项目由建设主管部门进行行业审核,农 业项目由农村经济主管部门进行审核。相关行业部门在收到征求 意见函后7个工作日内,向发展改革部门书面反馈审核意见,逾 期视为同意。
第十五条 发展改革部门在进行核准过程中,如与相关部门 提出的审查意见存在较大分歧,应在收到行业审核意见起2个工 作日内,委托有资质的工程咨询机构进行评估。
接受委托的咨询机构在进行评估时,应在发展改革部门规定 的时间内提出评估报告,并对评估结果承担法律责任。
评估机构可要求项目申报单位就有关问题进行说明,但不得 向项目申报单位收取任何费用。
第十六条 发展改革部门在收到申报材料、附件及澄清补充 材料后20个工作日内(含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的时间,不含委托 咨询机构进行评估的时间),作出对项目核准的决定,及时通知 项目申报单位,或向上级项目核准部门提出初审意见。由于特殊 原因确实难以在20个工作日内作出核准决定的,经本机关负责 人批准,可以延长10个工作日,并应及时通知项目单位,说明 延期理由。
同意核准的项目,应向项目申报单位核发项目核准通知书和 项目核准代码,并抄送相关部门。
第十七条 发展改革部门对不同意核准的项目,在收到申报 材料、附件及澄清补充材料后20个工作日内(含征求相关部门 意见的时间,不含委托咨询机构进行评估的时间),以书面形式 通知项目申报单位,说明不予核准的理由,并抄送相关部门。
第十八条 发展改革部门已核准的项目,如建设规模、主要 建设内容、产品技术方案、建设地点等发生变化,项目申报单位 应及时以书面形式向核准部门报告,由核准机关出具书面确认意 见或要求其重新办理核准手续。
第五章 其 他
第十九条 经核准的项目,建设单位应在每年12月1日前,向发展改革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报送项目进度表,发展改革部门 根据项目进度表编制下一年度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指导性计划。项目完工后应向发展改革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报送完工情况表。规划、国土、建设等有关部门协助发展改革部门做好项目进度和 完工情况及其他信息的收集工作。
第二十条 如发现以下情况,发展改革部门可取消项目核准 及项目代码:
(一)项目核准后两年仍未开工建设的;
(二)其他原因需要取消核准的。
第二十一条 对应报请核准而未申报的项目,项目内容发生 变化、按要求应重新办理核准手续而未及时办理的,或虽然申报 但未经同意的项目,城市规划部门不得办理规划手续,土地管理 部门不得批准用地,环保部门不得批准环保手续,公安消防部门 不得批准消防手续,金融机构不得发放贷款,企业注册登记机关 不予注册登记,外汇管理部门不予办理外汇使用手续,海关不予 办理设备进口手续,质监部门不予发放生产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
第二十二条 项目申报单位如果对核准决定有异议,可依法 提出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第二十三条 发展改革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要严格执行国家法 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要求,不得变相增加核准事项,不得拖延办理 时限。
第二十四条 项目申请单位以拆分项目、提供虚假材料等不 正当手段获得项目核准文件的,未按核准要求进行建设的,以及 应报核准未申报而擅自开工建设的,一经发现,发展改革部门应 立即责令其停止建设,并依法追究责任。
第二十五条 发展改革部门的工作人员在项目核准过程中滥 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贿受贿的,依法追究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六条 市政府、各区县政府在此之前发布的有关企业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管理的规定,凡与本办法有抵触的,均按 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附件2
天津市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暂行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适应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落实社会投资者投资决策自主权,改革项目审批制度,简化审批 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增强政府对社会投资调控的能力,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 决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国家颁布的《政府核准的投资项 目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之外的内资企业投资项目,除国 家法律法规专门规定禁止投资的以外,均实行备案制。
第三条 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 织不使用政府资金进行建设的项目。
政府资金是指:财政预算内建设资金和纳入预算管理的专项 资金及附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的借贷款、赠款;政府融 资以及国债建设资金;政府转让、出售、拍卖国有资产、经营权 所得的资金;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等其他财政性资金;政府管理的 其他建设资金。
第四条 实行备案制的企业投资项目,不再审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图和下达指令性投资计划。
第五条 各级发展改革(计划)部门会同相关部门负责对企 业投资项目进行备案。
各级财政、规划和土地、建设、交通、水利、安全生产监督、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做好企业投资项目 的管理工作。
第六条 项目单位应填写 《天津市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备 案表》,加盖本单位公章。《天津市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备案 表》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法人基本情况、项目建设拟选地址、主 要建设内容和建设规模、总投资及主要资金来源等。项目单位可 到发展改革部门领取《天津市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备案表》或 通过“天津投资网”下载《天津市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备案表》。
项目单位还要提供以下文件:有效的营业执照复印件或有关 法人证明材料;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出具的建设项目《选址 意见书》,涉及农用地征用的,还需出具《建设用地预审报告》; 房地产开发项目须有开发资质证书;通过招标、拍卖或挂牌方式 获得土地使用权的项目,须提供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第七条 发展改革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对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行业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国土规划 以及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项目,同意进行备案。
第八条 发展改革部门自收到本办法第六条所列申报材料后 的同时抄告相关部门,由相关部门提出行业意见。相关部门在收 到申报材料1个工作日内,向发展改革部门提出书面意见,逾期 视为同意。发展改革部门在收到本办法第六条所列申报材料、附 件及相关部门书面意见后3个工作日内,对项目进行备案,发放 《项目备案通知书》,给予项目备案代码,并及时抄告相关部门。
第九条 项目备案实行分级办理。国家及外省市在津项目、市属项目和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区县属项目,由市发展改 革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办理。其他区县属项目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区县发展改革(计划)部门会同同级相关部门办理,并报市发 展改革部门备案。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区(以下简称 “三区”)区域内投资项目,由“三区”发展改革(计划)部门 负责办理,并报市发展改革部门备案。
市发展改革部门通过计算机联网,对项目备案代码实行统一 管理。
第十条 项目单位凭项目《备案通知书》 和项目备案代码到 规划、土地、建设、环保等有关部门依法办理城市规划、建设用 地、环境影响评价等相关手续。
第十一条 经备案的项目,如建设规模、主要建设内容、建 设地点等发生重大变化,应及时以书面形式向备案部门报告,办 理重新备案手续。
第十二条 对不属于备案范围的项目,以及申报材料不符合 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的项目,发展改革部门不予备案。发展改革部 门要在收到本办法第六条所列申报材料及相关部门书面意见后3 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通知申报单位,说明不予备案的理由,并抄送相关部门。
第十三条 经备案的项目,建设单位应在每年12月1日前,向发展改革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报送项目进度表,发展改革部门 根据项目进度表编制下一年度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指导性计划。项目完工后应向发展改革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报送完工情况表。规划、国土、建设等有关部门协助发展改革部门做好项目进度和 完工情况及其他信息的收集工作。
第十四条 如发现以下情况,发展改革部门可取消项目备案 及项目代码:
(一)项目备案后1年仍未开工建设的;
(二)其他原因需要取消备案的。
第十五条 对应报请备案而未申报的项目,项目内容发生变 化、按要求应重新办理备案手续而未及时办理的,或虽然申报但 未经同意的项目,城市规划部门不得办理规划手续,土地管理部 门不得批准用地,环保部门不得批准环保手续,公安消防部门不 得批准消防手续,金融机构不得发放贷款,企业注册登记机关不 予注册登记,外汇管理部门不予办理外汇使用手续,海关不予办 理设备进口手续,质监部门不予发放生产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
第十六条 项目申报单位如果对备案决定有异议,可依法提 出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第十七条 发展改革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要严格执行国家法律 法规和本办法的要求,不得变相增加审核事项,不得拖延办理时 限。
第十八条 项目申请单位以拆分项目、提供虚假材料等不正 当手段获得项目备案文件的,未按备案要求进行建设的,以及应 报备案未申报而擅自开工建设的,一经发现,有关部门应依法处 理并追究其责任。
第十九条 发展改革部门的工作人员在项目备案过程中滥用 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贿受贿的,依法追究责任。
第二十条 市政府、各区县政府在此之前发布的有关企业固 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管理的规定,凡与本办法有抵触的,均按本 办法执行。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附件3
天津市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适应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改革项目审批制度,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规范外商在 本市的投资行为和政府对外商投资项目的核准管理,根据《中华 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国务院 令第346号)、《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 〔2004〕 20号)和《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22号),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暂行办 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所有外商投资项 目的核准。国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外商投资项目,是指以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 独资、外商并购境内企业(股权或资产)以及外商投资企业增资 等各种方式吸收外商投资的项目(以下简称“项目”)。
第四条 外商投资项目实行核准制。政府只对项目申请人提 交的项目申请报告进行核准,不再审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 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图和下达各种指令性计划。
第五条 本市各级政府的发展改革(计划)部门(以下统称 “发展改革部门”)以及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和 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以下统称“三区”)发展改革(计划)部 门是负责外商投资项目核准的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项目核 准部门”),负责按照规定权限进行项目的核准。
第二章 核准权限
第六条 按照国家《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分类,总投资(包括增资额,下同)1亿美元及以上的鼓励类、允许类项目和 总投资5000万美元及以上的限制类项目,由市发展改革委对 项目申请报告提出审查意见后转报国家发展改革委申请核准。
第七条 总投资5000万美元以下的全部限制类项目,位 于“三区”区域以外总投资3000万美元及以上至1亿美元以 下的和跨“三区”区域实施的全部鼓励类、允许类项目,由市发 展改革委核准,其中总投资3000万美元及以上的项目,须抄 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位于“三区”区域以内的不跨区域实施的总投资1亿美元以 下的鼓励类、允许类项目(港口项目除外),由项目实施所在地 的“三区”发展改革(计划)部门分别负责核准,并抄报市发展 改革委。其中,社会事业等涉及全市统一规划和平衡的项目,在 核准前应征求市发展改革委的意见,其程序和办理期限比照本办 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和第十九条的规定执行。
跨区县实施的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下的鼓励类、允许类 项目和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下的港口项目,由市发展改革委 核准。
第八条 其他不跨区县实施的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下的 鼓励类、允许类项目(港口项目除外),由项目实施所在地的区 县发展改革部门核准,并抄报市发展改革委。其中,社会事业等 涉及全市统一规划和平衡的项目,在核准前应征求市发展改革委 的意见,其程序和办理期限比照本办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和第 十九条的规定执行。
第九条 市发展改革委负责指导各区县发展改革部门和 “三 区”发展改革(计划)部门对各自核准权限内的鼓励类、允许类 项目(港口项目除外)的核准工作。
第三章 项目申请报告、核准条件和效力
第十条 项目申请人需提交项目申请报告。项目申请报告应 参照国家颁布的项目申请报告范本和对外商投资项目的有关要求 进行编制。
第十一条 项目申请报告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项目名称、经营期限、投资各方基本情况;
(二)项目建设规模、主要建设内容及产品,采用的主要技 术和工艺,产品目标市场,计划用工人数;
(三)项目建设地点,对土地、淡水、能源等资源的需求,以及主要原材料的消耗量;
(四)环境影响评价;
(五)涉及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价格;
(六)项目总投资及用途说明、注册资本及各方出资额、出 资方式及融资方案,需要进口的设备及金额说明;
(七)其他需说明的事项。
第十二条 项目申请人在报送项目申请报告时应附以下文件:
(一)项目各投资方的企业注册证(营业执照)、商务登记 证及最新企业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开户银行出具的资金信用证明(需要报国家核准的项目);
(二)投资意向书,增资、购并项目的公司董事会决议;
(三)银行出具的融资意向书;
(四)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权限出具的建设项目《选 址意见书》;
(五)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权限出具的《建设用 地预审报告》(按照规定权限应报国家申请核准的项目须省级或 国家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出具);
(六)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权限出具的项目环境 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意见(按照规定权限应报国家申请核准的项 目须省级或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出具);
(七)以国有资产或土地使用权出资的,需由有关主管部门 按照规定权限出具的确认文件;
(八)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应提交的其他文件。
第十三条 项目核准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主要对项目申请 报告及附件根据以下核准条件进行核准:
(一)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的规定;
(二)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行业规划和产业结构 调整政策的要求;
(三)符合公共利益和国家反垄断的有关规定;
(四)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政策的 要求;
(五)符合国家规定的技术、工艺标准的要求;
(六)符合国家资本项目管理和外债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十四条 项目申请人凭项目核准部门按照规定权限出具的 项目核准文件,到有关部门依法办理土地使用、规划、资源利用、安全生产、城建、消防、企业设立(变更)、工商管理、质量监 管、资本项目管理、设备进口及适用税收政策等方面相关手续。
第十五条 项目核准部门出具的核准文件应规定核准文件的 有效期。在核准文件的有效期内,核准文件是项目申请人到有关 部门依法办理本办法第十四条所列各项相关手续的依据。
对在核准文件有效期内未能办理完前述相关手续的项目,项 目申请人应在核准文件有效期届满30日前向原项目核准部门申 请延期,原项目核准部门应在核准文件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 予延期的决定。
对在核准文件有效期内未能办理完前述相关手续也未经原项 目核准部门作出准予延期决定的项目,原项目核准文件自动失效。
核准文件有效期满后,项目申请人到有关部门依法办理前述 相关手续时,应同时出示项目原核准部门出具的准予延期文件。
第四章 核准程序和期限
第十六条 项目申请人须向其项目所在地的区县及 “三区” 项目核准部门提交项目申请报告。
按照规定权限由区县项目核准部门负责核准的项目,由区县 项目核准部门核准,并在项目核准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抄报市项 目核准部门;
需要由市项目核准部门核准的项目,由区县项目核准部门对 项目申请报告提出初审意见后,转报市项目核准部门核准并在项 目核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抄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需要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或国务院核准的项目,由区县项目核 准部门对项目申请报告提出初审意见后转报市项目核准部门提出 审查意见后,转报国家发展改革委申请核准。
第十七条 发展改革部门如认为申请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有 关要求,应在收到项目申请报告及附件后5个工作日内,一次告 知项目申报单位澄清、补充相关情况和文件,或对相关内容进行 调整。
第十八条 项目核准部门核准项目申请报告时,需要征求相 关部门意见的,应在收到项目申请报告和附件(及澄清补充材料)后2个工作日内,向相关部门出具征求意见函并附项目申请报告 和附件(及澄清补充材料)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
相关部门应在收到征求意见函后7个工作日内,提出书面意 见并送达项目核准部门,逾期则视为无异议。
第十九条 项目核准部门在进行核准时,如相关部门提出的 意见存在重大分歧,应在收到相关部门提出的意见后4个工作日 内,对需要进行评估论证的重点问题委托有资质的咨询机构进行 评估。接受委托的咨询机构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向项目核准部门提 出评估报告。
接受委托的咨询机构可要求项目申请人就有关问题进行说明,但不得向项目申请人收取任何费用。
第二十条 项目核准部门应在收到项目申请报告和附件(及 澄清补充材料)后20个工作日(含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的时间,不含委托咨询机构进行评估的时间)内,按照规定权限完成对项 目申请报告的核准,作出对项目准予核准或不予核准的决定,并 及时通知项目申请人;或提出审查意见并转报上一级项目核准部 门申请核准。由于特殊原因确实难以在20个工作日内作出核准 决定或提出审查意见并转报上一级项目核准部门申请核准的,经 本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个工作日,并将延长期限的理 由及时告知项目申请人。
第二十一条 对准予核准的项目,项目核准部门应向项目申 请人核发项目核准文件和项目核准编码,并抄送相关部门。
第二十二条 对不予核准的项目,项目核准部门应以书面决 定通知项目申请人,说明不予核准的理由并告知项目申请人享有 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同时抄送相关部门。
第二十三条 已经核准的项目如出现下列情况之一,需向项 目原核准部门申请变更核准:
(一)建设地点发生变化;
(二)投资方或股权发生变化;
(三)主要建设内容及主要产品发生变化;
(四)总投资超出原核准的总投资20%及以上;
(五)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规定需要变更的其他情况。
第二十四条 项目变更的核准程序和期限比照项目核准的相 关规定执行。
已经核准项目如撤销或终止,项目申请人应及时向项目原核 准部门备案。
第五章 其 他
第二十五条 市项目核准部门通过与各区县项目核准部门计 算机联网,对全市项目核准编码实行统一管理。各区县项目核准 部门核准的项目按市统一规定进行项目核准编码,并抄报市项目 核准部门。
第二十六条 对未经过项目核准部门按照规定权限核准的项 目,或虽经核准但项目内容发生变化、应办理项目变更核准手续 而未办理的项目,以及项目核准文件有效期已过且未到项目原核 准部门办理准予延期文件的项目,各有关部门不得办理本办法第 十四条所列各项相关手续。
第二十七条 项目申请人如果对核准决定有异议,可依法提 出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第二十八条 项目核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要严格执行国家法 律法规和本办法的有关要求,不得变相增加核准事项,不得拖延 办理期限。
第二十九条 各级项目核准部门要加强对项目的跟踪服务和 项目实施情况的检查。
市项目核准部门可以对项目申请人实施项目情况和区县项目 核准部门核准项目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查实的问题依法进行 处理。
经核准的项目,项目申请人应在每年年底之前,向所在区县 项目核准部门报送项目当年实施进度情况,由区县项目核准部门 汇总后报市项目核准部门。项目完成后应向所在区县项目核准部 门和市项目核准部门报送完成情况。
商务(外经贸)、工商、规划、土地、建设、外汇管理、海 关、统计等有关部门应协助项目核准部门做好项目进度和完工情 况及其他信息的收集工作。
第三十条 如有以下情况,市项目核准部门有权撤销对该项 目的核准文件并予以公告:
(一)项目申请人以拆分项目、隐瞒有关情况或提供虚假材 料等不正当手段取得项目核准文件的;
(二)因其他原因需要撤销的。
项目核准文件撤销后,不得再作为到各有关部门办理本办法 第十四条所列各项相关手续的依据。
第三十一条 项目未按核准内容进行实施的,以及未经核准 而擅自实施的,一经发现,项目所在区县项目核准部门和市项目 核准部门有权责令其立即停止实施,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 犯罪的,依法追究各当事方的责任。
第三十二条 项目核准部门和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项目核 准、实施监督检查过程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贿、受贿、行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来自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 地区的投资者在我市举办的项目,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四条 市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各区县人民政府在 此之前发布的有关外商投资项目审批管理的规定,凡与本办法规 定不一致的,均按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4
天津市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适应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改革项目审批制度,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规范本市各 类法人的境外投资行为和政府对境外投资项目的核准管理,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 决定》(国发〔2004〕20号)和《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 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21号),结合本市实际,制 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各类法人(以下统称 “投资主体”),及其通过在境外控股的企业或机构,在中华人 民共和国境外的国家和地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 政区和台湾地区)进行的境外投资(含新建、购并、参股、增资、再投资)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的核准。国家法律法规另有 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境外投资项目,是指投资主体通过投入 货币、有价证券、实物、知识产权或技术、股权、债权等资产和 权益或提供担保,获得境外企业(或项目)的全部或部分所有权、经营管理权及其他相关权益的活动。
第四条 境外投资项目实行项目核准制。政府只对项目申请 人提交的项目申请报告进行核准,不再审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 研究报告和下达各种指令性计划。
第五条 本市各级发展改革(计划)部门是负责境外投资项 目核准的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项目核准部门”),负责按 照规定权限进行项目的核准。
第二章 核准权限
第六条 中方投资额在3000万美元及以上的资源开发类 境外投资项目,由市发展改革委提出审查意见后,转报国家发展 改革委申请核准。
中方投资用汇额在1000万美元及以上的非资源开发类项 目,由市发展改革委提出审查意见后,转报国家发展改革委申请 核准。
前往台湾地区投资的项目和前往未建交国家投资的项目,全 部由市发展改革委提出审查意见后转报国家发展改革委申请核准。
境外竞标或收购项目,应在投标或对外正式开展商务活动前,由投资主体向市发展改革委报送书面信息报告,经市发展改革委 提出审查意见后,转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并取得国家发展改革委出 具的有关确认函件。
第七条 除上述需要报国家发展改革委申请核准的项目以外 的其他所有项目,均由市发展改革委核准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 案。
第三章 项目申请报告、核准条件及效力
第八条 项目投资主体(亦称“项目申请人”)提交的项目 申请报告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要求由具备相应工程咨询资质的机 构编制。
按照规定权限应报国家发展改革委申请核准的项目,其项目 申请报告应由具备甲级工程咨询资质的机构编制。
项目申请报告应参照国家颁布的项目申请报告示范文本和对 境外投资项目的有关要求进行编制。
第九条 项目申请报告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项目名称、各投资方基本情况;
(二)项目背景情况及投资环境情况;
(三)项目建设规模、主要建设内容、产品、目标市场,以 及项目效益、风险情况;
(四)项目总投资及用途说明、各方出资额、出资方式、融 资方案及用汇金额说明;
(五)购并或参股项目,应说明拟购并或参股公司的具体情 况;
(六)其他需说明的事项。
第十条 项目申请人在报送项目申请报告时应附以下文件:
(一)公司董事会决议或相关的出资决议;
(二)证明中方及合作外方资产、经营和资信情况的文件;
(三)银行出具的融资意向书;
(四)以有价证券、实物、知识产权或技术、股权、债权等 资产权益出资的,按资产权益的评估价值或公允价值核定出资额。应提交具备相应资质的会计师、资产评估机构等中介机构出具的 资产评估报告,或其他可证明有关资产权益价值的第三方文件;
(五)投标、购并或合资、合作项目,中外方签署的意向书 或框架协议等文件;
(六)境外竞标或收购项目,应附国家发展改革委对项目投 资主体事先报送的该项目书面信息报告出具的有关确认函件;
(七)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应提交的其他文件。
第十一条 项目核准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主要对项目申请 报告及附件根据以下核准条件进行核准:
(一)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不危害国家主权、安 全和公共利益,不违反国际法准则和投资项目所在国家(地区)法律法规;
(二)符合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有利于开发我国国 民经济发展所需的战略性资源;
(三)符合国家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促进国内具有比 较优势的技术、产品、设备出口和劳务输出;
(四)有利于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
(五)符合国家资本项目管理和外债管理的有关规定,(六)投资主体应具备相应的投资实力。
第十二条 项目投资主体凭项目核准部门按照规定权限出具 的项目核准文件,到有关部门依法办理对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外汇、海关、出入境管理和税收等相关手续。
第十三条 项目投资主体就境外投资项目签署任何具有最终 法律约束力的相关文件前,须先取得项目核准部门按照规定权限 出具的项目核准文件。
第十四条 项目核准部门出具的核准文件应规定核准文件的 有效期。在核准文件的有效期内,核准文件是项目申请人到有关 部门依法办理对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外汇、海关、出入境管理 和税收等相关手续的依据。
对在核准文件有效期内未能办理完前述相关手续的项目,项 目申请人应在核准文件有效期届满30日前向原项目核准部门申 请延期,原项目核准部门应在核准文件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 予延期的决定。
对在核准文件有效期内未能办理完前述相关手续也未经原项 目核准部门作出准予延期决定的项目,原项目核准文件自动失效。
核准文件有效期满后,项目申请人到有关部门依法办理上述 相关手续时,应同时出示项目原核准部门出具的准予延期文件。
第四章 核准程序和期限
第十五条 项目申请人须向其注册所在地的区县项目核准部 门提交项目申请报告。
按照规定权限由市项目核准部门核准的项目,由区县项目核 准部门对项目申请报告提出初审意见后,转报市项目核准部门核 准并在核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抄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需要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或国务院核准的项目,由区县项目核 准部门对项目申请报告提出初审意见后,转报市项目核准部门提 出审查意见后转报国家发展改革委申请核准。
第十六条 发展改革部门如认为申请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有 关要求,应在收到项目申请报告及附件后5个工作日内,一次告 知项目申报单位澄清、补充相关情况和文件,或对相关内容进行 调整。
第十七条 项目核准部门核准项目申请报告时,需要征求相 关部门意见的,应在收到项目申请报告和附件(及澄清补充材料)后2个工作日内,向相关部门出具征求意见函并附项目申请报告 和附件(及澄清补充材料)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
相关部门应在收到征求意见函后7个工作日内,提出书面意 见并送达项目核准部门,逾期则视为无异议。
第十八条 项目核准部门在进行核准时,如相关部门提出的 意见存在重大分歧,应在收到相关部门提出的意见后4个工作日 内,对需要进行评估论证的重点问题委托有资质的咨询机构进行 评估。接受委托的咨询机构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向项目核准部门提 出评估报告。
接受委托的咨询机构可要求项目申请人就有关问题进行说明,但不得向项目申请人收取任何费用。
第十九条 项目核准部门应在收到项目申请报告和附件(及 澄清补充材料)后20个工作日(含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的时间,不含委托咨询机构进行评估的时间)内,按照规定权限完成对项 目申请报告的核准,做出对项目准予核准或不予核准的决定,并 及时通知项目申请人;或提出审核意见并转报上一级项目核准部 门核准。由于特殊原因确实难以在20个工作日内做出核准决定 或提出审核意见并转报上一级项目核准部门核准的,经本机关负 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个工作日,并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及时告 知项目申请人。
第二十条 对准予核准的项目,项目核准部门应向项目申请 人核发项目核准文件和项目核准编码,并抄送相关部门。
第二十一条 对不予核准的项目,项目核准部门应以书面决 定通知项目申请人,说明不予核准的理由并告知项目申请人享有 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同时抄送相关部门。
第二十二条 境外竞标或收购项目,投资主体应在投标或对 外正式开展商务活动前,提出书面信息报告,经市项目核准部门 审核后转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并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具的有关确 认函件。
信息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投资主体基本情况;
(二)项目投资背景情况;
(三)投资地点、方向、预计投资规模和建设规模;
(四)工作时间计划表。
第二十三条 投资主体如需对项目投入必要的前期费用(含 履约保证金、保函等),涉及用汇数额的,应向国家发展改革委 申请核准。经核准的该项前期费用计入项目总投资(和中方投资 及用汇额)。
第二十四条 已经核准的项目如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需向 项目原核准部门申请变更核准:
(一)建设规模、主要建设内容及主要产品发生变化;
(二)建设地点发生变化;
(三)投资方或股权发生变化;
(四)中方投资超出原核准的中方投资20%及以上;
(五)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规定的其他情况。
第二十五条 项目变更的核准程序和期限比照项目核准的相 关规定执行。
已经核准的项目如撤销或终止,投资主体应及时向项目原核 准部门备案。
第五章 其 他
第二十六条 市项目核准部门通过与各区县项目核准部门计 算机联网,对全市项目核准编码实行统一管理。
第二十七条 对未经过国家或市项目核准部门按照规定权限 核准的项目,或虽经核准但项目内容发生变化、应办理项目变更 核准手续而未办理的项目,以及项目核准文件有效期已过且未到 项目原核准部门办理准予延期文件的项目,商务(外经贸)、外 汇管理、海关、出入境管理、财政、税务等有关部门不得办理相 关手续。
第二十八条 项目申请人如果对核准决定有异议,可依法提 出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第二十九条 项目核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要严格执行国家法 律法规和本办法的有关要求,不得变相增加核准事项,不得拖延 办理期限。
第三十条 各级项目核准部门要加强对项目的跟踪服务和项 目实施情况的检查。
市项目核准部门可以对项目申请人实施项目情况进行监督检 查,并对查实的问题依法进行处理。
经核准的项目,项目申请人应在每年年底之前,向所在区县 项目核准部门报送项目当年实施进度情况,由区县项目核准部门 汇总后报市项目核准部门。项目完成后应向所在区县项目核准部 门和市项目核准部门报送完成情况。
商务(外经贸)、外汇管理、海关、财政、税务、统计等有 关部门应协助项目核准部门做好项目进度和完成情况及其他信息 的收集工作。
第三十一条 如有以下情况,市项目核准部门有权撤销对该 项目的核准文件并予以公告:
(一)项目申请人以拆分项目、隐瞒有关情况或提供虚假材 料等不正当手段取得项目核准文件的;
(二)因其他原因需要撤销的。
项目核准文件撤销后,不得再作为到商务(外经贸)、外汇 管理、海关、财政、税务等有关部门办理对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外汇、海关、出入境管理和税收等相关手续的依据。
第三十二条 项目投资主体未按核准内容进行实施的,以及 未经核准而擅自实施的,一经发现,市项目核准部门有权责令其 立即停止实施,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各 当事方的责任。
第三十三条 项目核准部门和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项目核 准、实施监督检查过程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贿、受贿、行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市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各区县人民政府在 此之前发布的有关境外投资项目审批管理的规定,凡与本办法规 定不一致的,均按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二篇:中华民族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改革我市企业投资管理体制的通知
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改革我市企业投资管理体制的通知
(津政发[2004]96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属单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以下简称《决定》),结合本市实际,现就我市贯彻落实《决定》,改革企业投资管理体制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深化我市投资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坚决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对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资金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政府只对其中的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进行核准,对其他项目实行备案制。实行核准和备案后,取消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图、开工计划及投资计划等审批环节。
(二)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规范政府投资方式、资金管理和项目审批程序。实施投资主体招标,对于具有垄断性的项目,政府在确定建设规划后,试行特许经营,面向社会公开招标选定项目业主。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加快推行代建制,即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负责建设实施,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质量和工期,竣工验收后移交给使用单位。
(三)同步推行配套审批制度改革。按照《决定》的要求,抓紧进行与建设项目相关的其他审批环节的配套改革,对企业能够自主决策的事项坚决精简下来,政府不再审批。研究确定改革后的项目审批程序和审批流程。
(四)加强和改善投资的宏观调控。综合运用土地政策、产业政策、环保政策,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全社会投资进行以间接调控方式为主的有效调控,促进全社会投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五)积极培育中介服务市场。对咨询评估、招标代理等中介机构实行资质管理,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投资中介服务市场,为投资者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中介服务。
(六)建立和完善对政府和企业投资的监管体系。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对政府投资进行全过程监管。加强对企业投资项目的事中和事后监督检查,对违法建设行为依法查处。
二、改革企业投资项目管理体制总的原则
改革企业投资项目管理体制总的原则是:坚持改革,适当集中,强化职能。
(一)坚持改革。《决定》对企业投资项目决策机制的改革是一次根本性的改革,核心内容是把项目的决策权从政府部门还给企业。对实行核准制的项目,政府只是从社会和经济公共管理的角度,对项目的外部性影响进行审核,不再代替企业决策项目的市场前景、经济效益、资金来源和产品的技术方案等内容。实行备案制的项目,政府只对项目进行合规性审查,对于合规项目必须予以备案。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决定》关于改革企业投资管理体制的精神实质,通过改革,真正做到权力与责任挂钩,权力与利益脱钩,还权于企业,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二)适当集中。要切实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决定》(津党发〔2004〕7号)精神,结合我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市行政许可服务中心的建立,按照公开、公正、便民、高效的原则,确立企业投资项目管理体制。对核准项目,实行“一门受理、告知相关、按时审核、一门办结”的管理模式。即:首先,由发展改革部门在行政许可服务中心受理企业申请,并同时抄告相关部门。然后,按照现行审批部门分工,以并联方式由有关部门对项目审核。其中,工业、建设、农村经济、商务等行业主管部门分别负责对工业技改项目、城建项目、农业项目、外商独资和增资项目提出审核意见。最后,由发展改革部门归纳各部门提出的审核意见及规划、土地、环保等职能部门的意见,在规定的时间内一门办结对项目的核准手续,以发展改革部门和并联审核行业主管部门的名义,下发项目核准通知书。对备案项目,由发展改革部门在行政许可服务中心受理企业申请,会同相关部门办理备案手续。
(三)强化职能。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投资管理工作,处理好办理项目核准备案手续和全过程投资管理的关系,按照职能分工,密切配合、相互协作、有效运转、依法监督,调控和管理好全社会的投资活动,防止出现管理失控和缺位、不到位的问题。
发展改革部门牵头负责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实行目标管理,确保实现投资总量目标。会同有关部门,在行政许可服务中心办理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备案手续。建立由发展改革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制度,定期对全市建设项目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形成有效的项目宏观调控和监管体系。
经济、建设、商务、农村经济等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行业分工,充分发挥职能,制定好行业发展规划和准入标准,做好项目审核、协调、服务等工作。要搞好项目服务,加强项目监管,筹划、协调和推动行业内重大项目建设,实现各行业的投资目标和重点建设任务。要综合运用规划导向、市场准入、资质管理、信息发布、项目监管和资金引导等手段,规范和引导各行业的投资活动,树立“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的观念,确保新上项目水平,把住“病从口入”关。
规划、土地、建设、环保、质监、工商管理、安全生产监管、消防等有关部门,要依法加强对企业投资活动的监管。凡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规定的,不得办理相关手续。审计机关依法对国有企业的投资进行审计监督。
三、改革企业投资项目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项目核准制
由各级发展改革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对重点投资项目进行核准。
对实行核准制的项目,项目单位须提交项目申请报告,并附规划和国土资源部门出具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和环保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意见,对涉及农用地征用的项目,还需提供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出具的《建设用地预审报告》。发展改革部门在收到项目申请报告和附件后,并联告知相关部门,由相关部门对项目进行审核。发展改革部门归纳行业审核意见以及规划、土地、环保等职能部门意见,对申请项目实施核准。项目单位凭核发的《项目核准通知书》到规划、土地、建设、消防等部门办理相关手续。为确保项目决策的科学化,对核准过程中有较大争议的项目,应委托评估。
核准项目最长时限为自受理项目申请后20个工作日。因故不能作出决定的,由核准机关负责人批准延长10个工作日。
具体核准内容包括:是否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是否符合城市发展规划和国土规划,生产力布局是否合理;主要产品是否对国内市场形成垄断,是否符合经济安全的要求;是否符合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是否符合公共利益,特别是项目建设地的公共利益等。对于外商投资项目和境外投资项目,还要审查是否符合国家资本项目管理和外债管理的有关规定。
(二)关于项目备案制
由各级发展改革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办理备案手续。
项目单位应填写《天津市内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备案表》,加盖本单位公章,并提供以下文件:有效的营业执照复印件或有关法人证明材料;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出具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对涉及农用地征用的项目,还需提供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出具的《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房地产开发项目须有开发资质证书;通过招标、拍卖或挂牌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的项目,须提供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对备案项目范围内,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行业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国土规划以及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项目,应及时进行备案。项目单位凭发展改革部门出具的《备案通知书》到规划、土地、建设、环保等有关部门依法办理城市规划、建设用地、环境影响评价等相关前期工作手续。
对一般投资项目原则上当天完成备案手续,最长时限不超过3天。
(三)关于管理权限
按照《决定》和国家有关文件,结合贯彻津党发〔2004〕7号文件精神,将核准和备案的管理权限确定为:
1.内资核准项目。国务院下发的《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04年本,以下简称《目录》)规定由国家核准的,由市发展改革部门受理申请人申请材料后,会同相关部门提出审查意见,上报国家核准机关核准。其中工业技改项目由发展改革部门会同主管部门联合上报国家核准机关。《目录》规定由地方核准的,按照《天津市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管理权限》的规定,分别由市和区县及开发区、保税区、高新区(以下简称“三区”)发展改革(计划)部门会同同级相关部门核准。除《目录》规定不能下放和涉及全市统一规划平衡的项目外,“三区”区域内项目由“三区”发展改革(计划)部门核准,区县区域内各自所属总投资3000万元以下的项目由区县发展改革(计划)部门会同同级相关部门核准。
2.内资备案项目。中央及外省市在津项目、市属项目和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区县属(不含“三区”)项目,由市发展改革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办理。“三区”区域内项目由“三区”发展改革(计划)部门负责办理。其他项目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区县发展改革(计划)部门会同同级相关部门办理。
3.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总投资1亿美元及以上的鼓励类、允许类项目和总投资5000万美元及以上的限制类项目,由市发展改革部门提出审查意见,转报国家核准机关核准。总投资3000万美元至1亿美元之间的鼓励类、允许类项目(不含“三区”项目),总投资5000万美元以下的限制类项目,以及跨区县实施的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下的鼓励类、允许类项目,由市发展改革部门核准。“三区”各自区域内总投资1亿美元以下的鼓励类、允许类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由“三区”发展改革(计划)部门核准,其中对涉及全市统一规划和平衡的社会事业类重大项目,“三区”核准项目前需征求市发展改革部门的意见。不跨区县实施的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下的鼓励类、允许类项目,由项目实施所在地的区县发展改革(计划)部门核准,其中对涉及全市统一规划和平衡的项目,区县发展改革(计划)部门核准前需征求市发展改革部门的意见。
4.境外投资项目。中方投资额3000万美元及以上的资源开发类境外投资项目和中方投资用汇额1000万美元及以上的非资源开发类境外投资项目由市发展改革部门提出审查意见,转报国家核准机关核准。上述项目之外的境外投资项目,由市发展改革部门核准。
(四)关于后续监管
对赋予各区县和“三区”发展改革(计划)部门的核准和备案事项,要建立后续监管制度,具体实施办法另行发布。
各区县和“三区”发展改革(计划)部门核准或备案的项目,由区县和“三区”发展改革(计划)部门在项目核准或备案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项目核准或备案文件抄报市发展改革部门。市发展改革部门对区县和“三区”发展改革(计划)部门核准和备案项目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超权限核准备案及不符合核准备案范围、条件、程序等的项目,市发展改革部门依法撤销对该项目的核准备案文件。
各区县和“三区”发展改革(计划)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要严格执行《决定》和本通知的有关要求,在办理核准备案手续中做到公开、透明,制订简化办理程序、缩短办理时限、公示办理要件等措施,切实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规范服务,不得以备案的名义变相审批。要加强对核准备案项目的跟踪服务,并根据项目单位的要求,帮助协调和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附件:1.天津市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
2.天津市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暂行管理办法
3.天津市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
4.天津市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
5.天津市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管理权限
6.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
二00四年十月二十九日
第三篇:国务院关于改革道路交通管理体制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改革道路交通管理体制的通知
(一九八六年十月七日发布)国发〔1986〕94号
目前,我国的城乡道路标准低、质量差,人车混杂,交通管理又分别由公安、交通、农业(农机)部门负责,机构重叠,政出多门,互相扯皮。这种多头管理的体制,在城乡机动车辆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已愈来愈不适应我国对外实行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需要,亟待加以改革。为此,国务院决定,全国城乡道路交通由公安机关负责统一管理。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全国统一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法规,由公安部起草,征求交通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农牧渔业部等有关部门的意见,经批准后由公安机关负责实施。
二、公安机关对全国城乡道路交通依法管理,包括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交通指挥、维护交通秩序、处理交通事故和车辆检验、驾驶员考核与发牌发证、路障管理以及交通标志、标线等安全设施的设置与管理等。
农用拖拉机的道路交通管理工作,除专门从事农田作业的拖拉机及其驾驶员由农业(农机)部门负责管理外,凡上道路行驶的专门从事运输和既从事农田作业又从事运输的拖拉机及其驾驶员,由公安机关按机动车辆进行管理。有关道路行驶安全技术检验、驾驶员考核、核发全国统一的道路行驶牌证等项工作,公安机关可以委托农业(农机)部门负责,并有权进行监督、检查。
三、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公安机关批准,不准占用道路摆摊设点、停放车辆、堆物作业、违章建筑和搞集市贸易等。公路养护和市政管理部门为维修道路需占用、挖掘道路时(日常维修、养护作业除外),须与公安机关协商后再行施工,并共同采取维持交通的措施。公安机关要大力支持,积极协助,维护施工作业的顺利进行。其他单位和个人,临时占用道路需经公安机关批准;挖掘道路和超限运输,需经公路养护或市政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后,由公安机关办理手续。
四、除公安机关外,其他部门不准在道路上设置检查站拦截、检查车辆。有关部门确需上路进行检查时,可派人参加公安机关的检查站进行工作。没有公安检查站的地区,有关部门如要设立检查站,须经当地公安机关批准。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在必要的路口、桥头、渡口设立收取通行费的站卡。
公安机关要向交通部门提供车辆、驾驶员等有关统计资料,并在路查、年检中把积极协助交通部门做好养路费和车辆购置附加费的征收工作作为一项任务规定下来。具体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养路费征收和路政管理人员,目前仍暂着原交通监理服装。
五、公安机关对于车辆检验、驾驶员考核,可委托给有设备和技术条件的单位,按照标准和公安机关的要求代行办理。公安机关有权对受托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和决定变更委托事项。交通部门的院校应积极协助公安机关培训交通管理人员,并按培训交通系统人员的收费
标准收取费用。
六、改革城乡道路交通管理体制,应以不增加编制、经费为原则,由公安机关负责组建全国统一的交通管理机构。
(一)交通部现有的交通监理机构,要成建制地划归公安部。地方各级交通监理机构,包括人员、编制、房产、场地、设施、装备等(不含养路费征收人员及其设施),要成建制地划归地方各级公安部门。原共用的房屋、设施,明确产权后仍继续共用。具体办法,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研究确定并组织实施。
(二)交通管理所需经费,维持原有开支渠道,即城市交通管理经费,列入国家预算收支科目,由原来的行政费和城市维护费开支。用于公路交通管理的经费,包括基建费、装备费、交通安全设施费、宣传费、事故处理费和人员经费,由监理规费开支,不足部分仍从养路费中开支。其标准,凡原由养路费开支的地区,按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五年平均每年从养路费中开支(扣除养路费征收人员的开支)的比例提取,具体办法由各地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
实行由公安机关统一负责全国道路交通的管理体制,是一项重大改革,牵动面较大,政策性较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尽快组织实施。各级公安、交通、农业(农机)等有关部门要积极协助各地人民政府做好这项工作。
第四篇:关于改革外币存贷款利率管理体制的通知
关于改革外币存贷款利率管理体制的通知
字号大中小2000-08-25 00:00:00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银发[2000]267号
中国人民银行各分行、营业管理部,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业协会:
为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0年9月21日开始,改革我国外币利率管理体制。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各种外币贷款利率及其计结息方式由金融机构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动情况以及资金成本、风险差异等因素自行确定。
二、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300万(含300万)以上美元或等值其他外币的大额外币存款,其利率水平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并报当地人民银行备案。各级人民银行要加强监测分析和管理,防止高利吸储。今后,大额外币存款起存金额由中国银行业协会负责调整。
三、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银行业协会统一制定,各金融机构统一执行。对300万美元(或等值其他外币)以下的小额存款,其利率水平由中国银行业协会统一制定,经中国人民银行核准后对外公布。各金融机构统一按中国银行业协会公布的利率水平执行。
四、中国银行业协会接到本通知后,要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报中国人民银行备案。中国人民银行派观察员参加中国银行业协会有关外市利率的会议。
五、各金融机构应根据本通知精神,以法人为单位制定本系统的外币利率管理办法,并报中国人民银行备案。
六、各级人民银行要加强对外币利率改革的指导和监管,维护利率秩序,定期监测分析放开外币利率对各金融机构经营的影响,并将外币利率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上报总行。
中国人民银行
二○○○年八月二十四日
第五篇: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索 引 号: 000014672/2014-00086 分类:环境政务管理信息领导讲话发布机关:环境保护部生成日期:2014年02月10日
名称: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文号:主 题 词:
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环境保护部部长 周生贤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并对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作出了具体部署。这对于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作用。
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重大意义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保护环境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老的环境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不断出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征,环境质量与人民群众期待还有不小差距。这迫切要求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体制的活力和效率,为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提供体制保障。
(一)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生态观念、发展生态经济、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态文明建设是环境保护的灵魂和目标指向,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然而,现行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不够,难以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难以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合力,迫切需要进行改革。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必将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二)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1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就是发展后劲,就是核心竞争力。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速换挡、提高质量和效益的新阶段,只有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健康发展。用生态文明理念分析环境问题,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问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可以倒逼经济转型升级、优化经济发展:提高节能环保标准,淘汰落后产能,可以推进存量结构调整;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可以实现增量结构优化。从现行环境监管体制看,政出多门、权责脱节、监管力量分散等问题明显存在,影响行政效能,削弱监管合力,环保引导和倒逼机制作用尚未充分传导到经济转型升级上来。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有利于促进传统产业生态化改造升级,推动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
(三)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是加快低碳发展的重要支撑
大力推进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主要特征的低碳发展,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新趋向,也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出路。我国要实现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的目标,必须加快转变能源资源生产和利用方式,进一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逐步降低经济社会发展的碳排放强度。这在客观上要求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全面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加快低碳发展提供支撑。
(四)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是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的有力举措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是民生之基、民心所向。2013年以来,我国部分地区雾霾天气等污染问题集中爆发,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在现行环境监管体制下,执法主体和监测力量分散,缺乏对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进行环境执法监督的职能配置,环境监管难以到位,这导致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政策措施打了折扣。推进环境管理战略转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导向,集中力量解决细颗粒物(PM2.5)、重金属、化学品、危险废物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需要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五)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
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转变职能不仅要把该放的权坚决放开放到位,而且要加强和改善政府管理,把该管的事管住管好。环境保护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是必须提供的一项基本公共服务。环境保护不欠新账、多还旧账,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目前,国家层面生态环境保护部门职能分散交叉较为突出,存在权力下放不够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难以形成严格监管的强大合力;基层环保部门被赋予的职能和担负的任务不匹配,存在“小马拉大车”的现象。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内在地包括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主要任务
生态环境由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多个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兼具生态功能与经济价值的双重属性。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必须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为根本指向,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持保护优先方针,不断探索环境保护新路,从宏观战略层面切入,从再生产全过程着手,从形成山顶到海洋、天上到地下的一体化污染物统一监管模式着力,准确把握和自觉遵循生态环境特点和规律,维护生态环境的系统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增强环境监管的统一性和有效性。
(一)建立统一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
保护生态环境,应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为重点,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污染降不下来,环境质量就提不上去,人民群众也就不会满意。优先解决损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污染问题,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建立统一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对工业点源、农业面源、交通移动源等全部污染源排放的所有污染物,对大气、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海洋等所有纳污介质,加强统一监管。坚持将环境保护要求体现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领域,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落实到政府机关、学校、科研院所、社区、家庭等各方面,严格环境法规政策标准,进行综合管理,实现要素综合、职能综合、手段综合,实现污染治理全防全控。协调处理好污染治理、总量减排、环境质量改善的关系,把环境质量反降级作为刚性约束条件,确保区域流域海域的环境质量不降低、生态服务功能不下降。
实行独立而统一的环境监管。健全“统一监管、分工负责”和“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监管体系,有序整合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监管力量,有效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加强对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执行国家环境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监督,纠正其执行不到位的行为,特别是纠正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的不当干预行为。加强环境监察队伍建设,强化环境监督执法,推进联合执法、区域执法、交叉执法等执法机制创新,严厉打击企业违法排污行为。在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核与辐射安全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执法、环境监测预警等领域和方面,制定科学规范的制度,为实行统一监管和提升执法效能提供保障。
(二)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
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决定了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必须打破区域界限,统筹陆地与海洋保护,把海洋环境保护与陆源污染防治结合起来,控制陆源污染,提高海洋污染防治综合能力,抓好森林、湿地、海洋等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促进流域、沿海陆域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良性互动。
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区域联动机制。生物多样性丰富区域、典型生态系统分布区域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域,集中了我国大部分重要生物资源,承载了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要在这些区域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建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区域联动机制。强化区域间工作会商,及时就生态保护修复情况进行交流、沟通和协商。加大区域联合执法力度,对突出违法行为进行联合查处。构建生态保护信息共享平台,做到信息互换互通。
建立陆海统筹的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已陆续建立联防联控协作机制,其他地方也要结合地理特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污染程度、城市空间分布以及污染物输送规律,加快建立健全区域协作机制。建立区域监测网络和应急响应体系,联合应对重污染天气。在水污染防治方面,促进海洋环境保护与流域污染防治有效衔接,以流域为控制单元,建立流域环境综合管理模式。
(三)健全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国有林区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森林资源培育战略基地,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木材安全、物种安全、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特殊地位。要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改革森林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国有森林资源监督管理体系,搞活企业经营机制。改革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强国有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妥善安置富余职工,推动林区经济转型,增强林区发展活力。
我国在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大力促进集体林区绿色富民产业发展,已基本完成集体林地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要按照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加大对林下经济、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森林保险等的支持力度,推进林权抵押贷款,规范和监督林地流转,探索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改革,加强集体林地基础设施建设。
(四)完善环境信息公布制度,健全举报制度
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必须充分调动一切因素,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要广泛深入地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和环境保护知识,使其上课本、进社区、入工厂,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强化环境信息公开,扩大公开范围,完善公开方式,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对涉及民生、社会关注度高的环境质量监测、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企业污染物排放等信息以及环境状况、重要政策措施和突发环境事件,要及时公开,主动向社会通报。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和建设项目,要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和建议。要引导企业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真实客观地公开环境信息,监督企业按规定公开污染物排放自行监测信息。
健全举报制度,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举报,切实保护举报人合法权益。全面实施环保举报投诉热线畅通工程,精心做好环境权益被侵害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加大受理督办落实力度。发挥好公众、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的监督作用,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推行绿色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强舆论引导,积极主动回应公众关心的环境问题。
(五)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排污许可是一项国际通用的环境管理制度。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对实行排污许可有原则性规定,但许可条件、程序等具体规定尚未明确。要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规范污染物排放许可行为,禁止无证排污和超标准、超总量排污。实行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推进行业性和区域性污染物总量控制,使污染减排与行业优化调整、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紧密衔接,做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在总结排污权交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实施各类排污指标的有偿使用和交易,加强排污权交易的组织机构和监管能力建设。
(六)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
强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既是保护公民环境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企业违法成本、震慑企业违法排污行为的根本对策。要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将生态环境损害与公民损害列入赔偿范围。建立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机制,合理鉴定、测算生态环境损害范围和程度,为落实环境责任提供有力支撑。加强行政执法与司法部门的衔接,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对排放污染物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