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依托乒乓文化形成学校特色教育的实践研究

时间:2019-05-14 11:35: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研究报告:依托乒乓文化形成学校特色教育的实践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研究报告:依托乒乓文化形成学校特色教育的实践研究》。

第一篇:研究报告:依托乒乓文化形成学校特色教育的实践研究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

《依托乒乓文化形成学校特色教育的实践研究》

研究报告

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何庄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概况

《依托乒乓文化形成学校特色教育的实践研究》是2011年被省教育科学规划办批准为江苏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的。课题立项以来,在南通市、如皋市的有关专家的帮助指导下,课题组成员按照课题研究计划,开展了扎实有序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精心制定每阶段研究方案,定期组织乒乓文化展示活动和研究活动,邀请专家指导,开展专题沙龙、阶段成果的交流与评比活动,进行学生成长个案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围绕课题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各项内容开展研究,及时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总结每阶段工作和研究成果,不断修改和完善研究方案,完成有关论文、教育教学案例等。撰写了工作报告和研究报告,整理汇编课题研究的论文集和案例集等相关成果成册。

我们学校立足“以乒乓特色兴校,用国球精神育人”的宗旨,构建开拓进取,拼博向上的人文校园,“乒乓文化”已经成为何庄小学响亮的教育品牌。孩子们在“乒乓文化”的照耀下,尽情沐浴着提升心智的灿烂“阳光”。从这里走出去的孩子,“乒乓文化”必将伴随他们的一生,积极影响着他们的人生历程。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通过对学校乒乓文化建设现状的研究,确定研究目标和研究方向,深入挖掘学校乒乓文化的特质和内涵,推进乒乓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开展各种乒乓文化活动,让乒乓文化进课堂、进课间、进社区,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丰富乒乓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经验,探索“乒乓文化”对于学生的育德功能、启智功能、健体功能、传情功能,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锻造坚强的意志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孩子们在和谐健康的环境中学习,在进取和创造中成长,把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三、主要观点和重要结论

(一)乒乓文化具有浓厚的群众基础,是农村学校打造特色的有力抓手。

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乒乓运动在我国有良好的基础和传统。我国是世界乒乓运动的强国,在世界乒乓运动史上,我国书写了极为辉煌的篇章。开展乒乓运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勇敢拼搏,为国争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乒乓运动是一种全身运动,它可以强健学生的身体,砥砺学生的毅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和机敏灵活的品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这对于促进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等的发展带来积极的作用。我校教职员工中有不少人都喜欢乒乓球运动,当中也不乏水平较高者,这为创建乒乓球特色学校奠定了教练员基础;我校地处农村,经费有限,体育设施不足,而乒乓球设备设施占有资金相对较少,容易开展。经过对学生的意向调查,我校大部分学生都很喜欢乒乓球运动,这也为乒乓球运动在我校的普及奠定了基础。基于以上这些因素,学校提出了“依托乒乓文化形成学校特色教育的实践研究”的研究课题,开始了学校特色建设之路。

针对特色教育建设要求,我们课题组提出了校长专家化和教师专业化,提升教学有效性,实现乒乓文化教育目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在学校乒乓特色建设中,校长的教育思想与综合能力直接关系着乒乓特色建设的成果,因此,校长只有结合乒乓特色的需求,不断自我提升,才能使自己成为专家型的校长,作为校长首先应该认识以乒乓球提升兴校,以国球精神育人,这是素质教育的有效策略,学生在乒乓文化的熏陶下,身心都会得到健康发展。体育教师能充分认识到新课程理念对“校本研究”的要求,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教师的研究为主体做出诊断、总结、研究,并把新的教学理念渗透到教学中。“乒乓文化”课题涵盖了学校的各个方面,是学校发展的基石,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教师感悟“乒乓文化”的内涵,优化他们的综合育人能力,增强教师团队的凝聚力,推动了整个教师队伍的发展。

(二)乒乓文化具有丰厚的教育价值,是一项重要的课程资源。乒乓文化特有的育德、启智、健体、传情功能,能开发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思维,它具有丰厚的教育价值,成为学校特色教育的课程资源。

乒乓育德——乒乓球运动彰显出“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体育精神,在运动过程中考验选手的意志力、团结协作精神,通过宣传我国乒乓健儿和学校乒乓球队取得成就,同学们了解到我国乒乓球的光辉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民族情感、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集体荣誉感。

乒乓启智——从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分析,乒乓球对智力的启发,首先是发展人的肢体运动技能;其次,乒乓球运动考验的是选手 的手脚协调、手眼协调、手脑协调能力,在乒乓运动中通过手、脚、眼、脑的协调,乒乓球运动中战术的多变组合,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使人的思维更加灵活,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再其次,通过组织乒乓球比赛,能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为发挥乒乓球对学生智力促进作用,我们开展了乒乓球趣味运动创新竞赛、乒乓球技战术创新研究等,通过此活动使我们的乒乓球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学校乒乓球运动水平得到提升。

乒乓健体——乒乓球作为一项体育竞技项目和全民健身运动项目,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乒乓球运动要求选手眼明手快,手脚、手眼、手脑全面协调,经常打乒乓球,能使人上下肢关节运动更加灵活,腰背肌肉更加健壮,身体的灵活性、各方面协调性都得到发展。我们学校将乒乓球运动作为一项特色阳光运动项目,开展阳光乒乓“三个一”工程,既:每天一小时乒乓运动,每周一节乒乓球课,每学期一次乒乓运动节。为全面发展乒乓文化,我们开展“花样端球比赛”、“乒乓球课间操”活动,让乒乓球运动彰显学生个性,展现学生风采,促进学校阳光运动的发展。

乒乓传情——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在中国外交史上被传为一段佳话,它对建国之初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乒乓球运动成为一个传统国际友谊的桥梁。我们学校通过乒乓文化“进班级、进社区、进学校”的“三进入”活动,促进班级与班级、学校与社区、学校与兄弟学校之间的友谊。为弘扬乒乓文化,促进乒乓文化交流。我们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乒乓文化系列活动:乒乓知识竞赛、球星卡搜集展览、乒乓小报制作、乒乓摄影绘画、乒乓小专题研究等。定期开展班级友谊赛、师生乒乓球比赛、社区乒乓球赛,并组队开展业余训练,参加校外比赛。

乒乓文化代表运动的智慧——乒乓球运动是一项轻体力、重技术的体育运动项目,它老少皆宜,从幼儿园小朋友到中老年人都可以参加。乒乓球运动的特点是“快速多变”,乒乓球运动过程中战术变化多段,考察选手的反应速度,技术的灵活性,是一种心智的较量。乒乓球技术离不开四要素:力量、速度、旋转和落点。乒乓球的力度通过球的前进速度和旋转速度表现,一记猛力扣杀或者强力的旋转,都体现出选手对力量运用的巧妙;乒乓球的较量,要争取在最短、最快的时间反击,反应一个人的思维和身体运动的快速灵活;旋转球增加对手接球的难度,迫使对方失球;乒乓球运动过程中前后左右运动,需要讲究落点。因此说乒乓文化代表运动的智慧。

乒乓球运动是一项具有较高技战术的运动项目,在乒乓运动过程中,多种技战术的组合应用反应一个选手的综合能力。乒乓运动的灵活多变的特点,就要求教师在乒乓教学中要具有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在乒乓运动中加强技战术组合的创新,同时大胆探索新的技战术打法,推动乒乓球运动的发展。我们学校在加强乒乓球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一项“乒乓趣味运动”项目,编排乒乓球操。乒乓球操作为学校每天大课间活动,一方面丰富了学校的乒乓球文化,让学生在课件操活动中不断强化提高学生乒乓球运动训练。

通过乒乓文化的熏陶,学生成长为个性张扬、意志坚强、活力彰显的个体,成为校园中最为精彩的生命主体。孩子们在“乒乓文化”的照耀下,尽情沐浴着提升心智的灿烂“阳光”。从这里走出去的孩子,“乒乓文化”伴随他们的一生,积极影响着他们的人生历程。

(三)依托乒乓文化形成学校特色教育必须走课程化道路。

我校校本系列课程《乒乓之旅》《快乐乒乓》《乒乓·文化》分别从思想品德教育、乒乓球技能训练以及与学科教学融合形成校园文化三个序列。每周开设一节校本课、两节活动课对学生进行乒乓文化教育教学,体育老师要备好每节乒乓球教学课,循序渐进,扎实提高全体学生乒乓运动技能。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学生的特点的不同需求,制定了不同的要求和目标。以对学生各阶段进行乒乓球知识、技术的指导,重点落在课程的实施保障质量上及个案研究上。自创乒乓操,将乒乓标准动作融于体操之中,为普及乒乓打好基础,并在推广中不断完善。

“乒乓文化”特色自主课堂,学科融合,引领学生学会发现,探求新域,激发创新,启迪生活智慧,发展学习智慧,激励创新智慧,探索出一条特色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启迪生活智慧,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智慧。让孩子们看乒乓球比赛,布置观战经典赛事的作业,带孩子们一起聊一聊精彩比赛,体验高手间较量的争分之险和取分之智。课题组开发的语文综合实践课《多计并举,胜券在握》,引领孩子们从古典战例和现实乒乓战例两个角度解读“三十六计”,使孩子们充分领略到古代中华智慧的魅力所在;设计了《如何组织班级乒乓球挑战赛》的班会课,让孩子们自主探索赛前的一切细节准备,包括技能提高、战术设计、助战氛围、后勤服务等,形成详细的分工协作方案,并立即付诸实施,反馈其方案效果,实实在在地启迪了孩子们自主

管理的智慧。

发展学习智慧,即让孩子们在综合处理乒乓信息中,学会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建构学习方法。马燕老师设计的数学综合实践课《乒乓比赛中的趣味数学》,让孩子们从乒乓比赛中寻找数学信息,发现有趣的数学问题,如奇怪的“比”、循环比赛的场数、选手技术成功率统计等。因为对乒乓的兴趣浓厚,孩子们自然对这类数学问题也兴致盎然,总能不断发现新的数学趣例。徐晓灵老师设计的英语情境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真实的乒乓比赛情境中,学习相关乒乓比赛的单词和词组,活动效果良好。课程开发小组还组织了“乒乓小选手常问的问题征集活动”,征集到诸如“乒乓球的旋转是怎样产生的?”、“国际乒联为什么要频改乒乓规则?”等问题,再组织相关社团进行探索研究,让孩子们学会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

激励创新智慧,即让孩子们在活动或课堂中感知创新的魅力,激发他们创新的欲望。“乒乓文化”各项活动的策划,本身就具有多样的创新要素,如:我们自编的乒乓操和乒乓歌、舞蹈社团自创的舞蹈《乒乓帅小子》,我们创设了“乒乓游戏开发社团”,组织了“何庄小学乒乓文化LOGO设计征集大赛”,鼓励孩子们把自己对“乒乓文化”的理解,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

(四)乒乓文化必须坚持立体构建的原则。

1.活动文化:丰富多彩的乒乓文化活动,以灵活的方式、多重的角度、全员参与的热情演绎着乒乓文化丰富的内涵、独特的韵味,成功促进了学校特色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

正常开展乒乓比赛活动,班级每半月一赛,年级每两月一赛,校级每一学期一赛。每年4月和12月开展“乒乓文化月”活动,举行乒乓运动比赛、乒乓技能考核、乒乓知识竞赛、乒乓精神演讲比赛、乒乓手抄报比赛、乒乓书画比赛、乒乓征文比赛、乒乓操比赛、乒乓故事大赛、乒乓歌曲联唱等活动,将弘扬国球精神活动贯穿于学校德育活动始终,宣传乒乓英雄,号召全体师生向国手学习,培养学生为国争光、拼搏进取的精神。利用学校乒乓文化网站发布活动通知,公示基地建设管理制度、规范及竞赛评比结果,展示各项特色创建活动成果,分享乒乓文化资料。开通乒乓文化论坛,实现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打通学校与家庭、学校与联盟学校的网络交流通道。

乒乓球活动激发了学生对乒乓运动项目的喜爱,使学生从小有了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有兴趣的学生通过掌握一定的球技,强身健体,有水平的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球技更自信、更出色,所有的学生身体素质明显提高,特长明显加强,并且扩大了知识面,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2.环境文化:环境文化无时不刻都在以外显的方式展示着学校文化的内涵,课题组的教师根据课题要求,大胆地进行着物质文化的经营,形成了浓郁的校园乒乓文化。

乒乓文化广场——学生最主要的课间乒乓文化活动场所,广场正中24张室外乒乓球台,分两排排列;东边世界冠军大幅海报,伴着学校荣誉墙,鼓励学生学国球精神做最好的自己;西边绿化带8个灯箱,正面和反面都是学生对乒乓文化的深刻感悟;南边橱窗陈列乒乓技能知识、乒乓明星成功故事、乒乓征文展示、学生成果展览等,让孩子体验到成功喜悦;北边手抄报墙展示学生乒乓文化手抄报优秀作品,描绘出自己的心中理想,并为实现理想而奋斗。乒乓文化园——乒乓文化园长达60米的室外广告喷绘从健体、立德、启智、兴校四个维度,讲述学校全体师生建设乒乓文化的过程,分享劳动成果,指引学生团结协作、勇敢拼搏、永不言弃、为国争光。

乒乓球训练馆——内有发球区、训练区、比赛区以及球队队员“名人堂”、江苏乒乓球队“名人堂”、学校乒乓文化成果展示厅,设备一流,环境布置独具匠心,告诉学生“我们是冠军,永远争第一”。

教室、走廊、过道等校园文化载体——班班都建有“乒乓文化角”,各中队以乒乓明星命名;楼梯过道每层均有乒乓世界冠军大幅图片,配以典型事迹介绍;各班走廊陈列本班优秀学生典型事迹自述介绍,乒乓精神激励自己快乐成长。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陶冶学生情操,释放教育之美的正能量,开拓环境育人的新境界。

3.制度文化:乒乓文化方面的各项制度作为学校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系学校乒乓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乒乓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才能规范师生行为,保证学校乒乓文化建设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制定各学段全体学生乒乓球运动技能基本标准,对达标水平和达标率作一定的要求,每学期定期现场考察考核,作为考核相关体育老师、班主任、学校分管领导、校长的依据之一。

制定“乒乓球段位评定”评段制度。2011年初,制定了《何庄小学学生乒乓球段位评定制度》,学生人手一册《乒乓球段位评定证》,分为九个段位等级。

每学期定期组织教师依据评定标准,对学生进行一次乒乓球段位评定,以此对每位学生的技术水平进行阶段性重新评定。促进学生对乒乓球基本技术、技能的掌握。

4.社团文化:建设“乒乓文化”特色学生社团。依托学校创建的龙腾俱乐部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拥有全如皋市农村小学最好的乒乓球训练馆和敬岗爱业的乒乓球教练队伍,组织和开展与乒乓球相关的比赛以及其他各项体育活动,培训和输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俱乐部创办至今,连年组队参加如皋市、南通市少儿乒乓球赛,先后荣获如皋市小学生乒乓球赛男子团体冠军、女子团体亚军,南通市少儿乒乓球赛少年乙组男子团体第三名、个人单打第五名,南通市少儿乒乓球赛儿童组男子团体第三名、个人单打第五名,章牧野因乒乓运动成绩突出被评为“南通市体育小健将”。

以我校龙腾俱乐部创建的龙腾学社为核心社团,课题组引导学生根据各自兴趣、爱好、特长自发组织社团,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力争班班有社团。学生社团的日常管理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健康向上的活动和规范有序的内部管理。学校根据社团的专业性为学生社团提供专门的活动场地和器械设施,保证会员交流思想、开展工作的质量,把社团活动进一步引向正规化。通过学校制定比赛、评定制度的开展,全校人人会做乒乓操,人人会打乒乓球,人人会唱乒乓歌,人人具有乒乓精神,学生乒乓球技术不断提高,身心全面发展。

四、课题研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近几年,我校特色建设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乒乓文化课程建设学校、南通市乒乓球传统项目学校、如皋市三星级乒乓球传统项目学校,依托学校创建的龙腾俱乐部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学生的体质测试成绩,健康指数明显高于本地区平均水平;历年的数据对比分析显示,何小孩子们的整体视力状况明显改善,孩子幸运告别“小眼镜”的案例不胜枚举。此外,4年多的课题研究产生的系列成果——开发的乒乓操、乒乓歌、校本课程等极大地提升了我校的知名度。

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和省市体育局等各级领导多次莅临指导,省内外多家教育考察团现场观摩,国家级体育杂志、江苏教育电视台、南通电视台、如皋电视台等纷纷报道成功经验,何庄小学乒乓文化特色教育广受社会各界赞誉,孩子们在乒乓文化的熏陶下,快乐健康成长。

五、反思和展望

1.走特色兴校之路是推动普通小学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由之路,它是推动学校发展的主要抓手,是展示学校的窗口,能全面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2.“乒乓文化”课题涵盖了学校的各个方面,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在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优化了我校教师的综合育人能力,增强了教师团队的凝聚力,推动了整个教师队伍的发展。

3.“乒乓文化”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挖掘学生发展潜能。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感悟“乒乓文化”的内涵,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学习中国乒乓健儿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从而改变他们的行为,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4.创建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促进我校新课改的深入开展,使我校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能掌握乒乓球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5.依托“乒乓文化”创建特色学校,倡导“团结协作,勇敢拼搏,永不言败,为国争光”的乒乓精神,达到“以乒乓育德,以乒乓启智,以乒乓健体、以乒乓治校”的育人目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达到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最终实现以乒乓特色兴校,用国球精神育人的终极目标。

第二篇:工作报告:依托乒乓文化形成学校特色教育的实践研究(DOC)

《依托乒乓文化形成学校特色教育的实践研究》

工作报告

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何庄小学课题组

2011年12月,由我校孙荣老师负责申报的“十二五”规划课题——《依托乒乓文化形成学校特色教育的实践研究》经过层层评审,成功获得了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立项批准。对于我们这样一所农村小学来说,这无疑是一次重大突破和飞跃,它极大地鼓舞了我们的科研热情,更坚定了我们走“科研兴教、科研兴师、科研兴校”之路的决心和信心。四年来,在各级领导和专家的支持、帮助和引领下,课题组严格按照《研究方案》的设计要求,有条不紊地稳步推进各项研究工作,较好地实现了各项预期目标,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乒乓教育特色的形成,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现将四年来的课题研究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

乒乓教育是我校实施多年的校本化特色教育活动,深受全校师生的喜爱,在区域范围内形成了较为积极的影响。在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丰富我校乒乓教育的内涵品质、提升乒乓教育的文化品味,并以此为依托打造学校特色教育品牌就成为我们经常思考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了“依托乒乓文化形成学校特色教育”这一研究设想。结合农村教育的现状和我校的办学基础,我们确立了“以课题研究为核心,以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实践创新为重点,以行动研究为路径”的基本研究思路。在此基础上,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了课题研究的“135模式”和“螺旋模式”,并将二者有机整合起来,以期在这一技术路线的指引下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提高研究质量,改进工作效能。所谓“135模式”是指以实现学生共同发展为中心,做到读书、实践、写作三者结合,通过教育日记、教育案例、教育随笔、教育沙龙、教育论文5种写作形式促进研究的深入推进。“螺旋模式”是指在操作过程中要始终遵循“问题-计划-行动-反思”四个步骤,循环往复,不断提高,从而有效地达成研究目标。

在上述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的引领下,我们紧扣课题研究内容,通过乒乓文化进课堂——创活力智慧的课堂,乒乓文化进班级——创团结向上的班级,乒乓文化进课间——创快乐灵动的校园,乒乓文化进社区——参与体验的社区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锻造坚强的意志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孩子们在和谐健康的环境中学习,在进取和创造中成长。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和重大活动

为了搞好此项课题研究,我们学校进行了认真规划,成立了课题工作领导小组及课题研究小组。从课题研究目标出发,按照课题研究的规划,我校的课题研究总体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一)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

1.成立课题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课题申报工作。

学校一直把乒乓文化列入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我们成立了以黄富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领导小组,负责课题的前期准备和申报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规划和教师的能力水平,对我校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课题研究的可行性以及课题研究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的影响和意义进行了反复的论证,确定了该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研究目标,明确了课题研究的内容,完成了《依托乒乓文化形成学校特色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申请书的填写及其课题申报工作。

2.组建了精干研究队伍,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为了课题的实施,我们组建了课题研究队伍,学校校长亲自担任课题组组长,学校部分高级教师以及年轻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组成员。课题组还对实验教师进行了合理的分工,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人员保障。

课题研究小组还邀请南通市教科室、如皋市教科室的专家为我们指导课题研究工作。他们对我校申报的课题进行了认真的审议指导,对于课题的界定和课题研究的目标等提出了具体而宝贵的指导意见。我校课题组结合这些意见对课题方案进行进一步的修订,进行了多次的修改完善,在课题申报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好课题研究的核心目标和内容。

课题组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认识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培训、组织开题论证 活动;课题成员之间互相讨论,初步确定研究计划和步骤;搜集资料,总结经验,准备课题研究的相应材料。

3.拟定了预期的课题研究成果。

(1)《依托乒乓文化形成学校特色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2)《依托乒乓文化形成学校特色教育的实践研究》论文资料汇编。(3)成功的课例展示、经验推广。(含活动安排计划、活动通知、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说课稿、评课记录、活动总结)。

(4)学校网站“课题实验”专栏信息资源、教师博客信息资源。(5)建立教育教学数字化信息资源库(如课件、学件、录像带等)。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2年7月至2013年9月)。

2012年7月《依托乒乓文化形成学校特色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正式开题,标志着我校课题的研究工作进入了正式实施阶段。本阶段开展的具体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专家指导,理论培训,培养科研型的教师。

作为一项专题研究,课题组的各个教师包括课题领导小组的所有成员,不仅需要真实的研究实践,更需要科学有效的理论知识来支持课题研究实践。我们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注重校本培训、加强校际交流,让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己。为此,我们采用了“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我校课题领导小组相继邀请了南通市教科室以及如皋市教科室的专家来校进行理论培训,并定于每月中旬组织一次专题课例研究。学校课题组还选派教师21人次先后到苏州、成都、南通等学校参观学习、听课培训,回来后及时指导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

2.营造氛围,创造条件,调动教师研究激情。

课题领导小组从研究的开始,就极力营造和谐的研讨氛围,积极开展课题研讨工作。学校召开课题组教师会议,阐明课题研究是当前学校校本教研一个很重要的平台,参与课题研究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通过多种方式,引导教师的教研兴趣。在各种活动中观摩、反思,引起教师的思想震动,以达到教师想去教研的目的,教研氛围的形成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研究激情。

3.规范程序,科学研究,校本教研成为主阵地。

课题组教师作为学校教学的直接施教者,自身必须要有精湛的业务素养。为了优化教师的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素养,我们以课题研讨课为依托,借助学校校本教研作为研讨的平台,积极进行“依托乒乓文化形成学校特色教育的实践研究”的探索。

我校课题研讨课已经形成一个比较规范有效的流程:课题组发布通知→授课教师提前备课→教学设计和说课稿发布到个人博客→课堂教学→集中评议研讨→平行班二次授课→反思总结。

教师主动结合学科课程的特点,主动挖掘学校乒乓文化教育资源,形成了常规教学和乒乓文化教育资源教学的有机整合。从2012年7月全面启动课题研究以来,学校相继举行了多次有效在课堂教学中整合乒乓文化教育资源的培训、研讨会议,教会教师走向自我规范、自我管理。从课题实施以来,我们共举办了近100次课例研讨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4.做好课题中期评估工作。

学校课题组根据研究出的教学方法和过程性资料完成了中期评估阶段性工作报告和阶段性研究报告,参加了如皋市教科室于2014年4月对我校课题的中期评估。课题专家组对我校课题实验、教育博客、网络评课、收集资料和阶段研究成果等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通过我校课题中期评估验收并且评定为优秀。

(三)课题研究总结阶段(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

实践中,我校课题组收集了大量的过程性资料。课题小组及时汇总,以纸质、电子两种形式进行了整理,相继形成了课题研究资料汇编、课题论文资料汇编、软件资料汇编等。教师和学生参与了活动的过程中,使他们获得了更多的实践经验。

这几年的课题研究,提高了乒乓文化资源的利用,有力地推动乒乓文化教育资源软、硬件的建设和应用,形成了学校在乒乓文化教育资源应用方面的新局面,乒乓文化建设硕果累累。

三、课题研究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

《依托乒乓文化形成学校特色教育的实践研究》从本校特色出发,深深扎根于我校乒乓优势资源的肥沃土壤中,经过4年多脚踏实地的研究,课题研究的一些做法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在区域范围内产生了较为广泛而又积极的影响。

(一)硬件建设拉动课题研究 1.乒乓文化广场

全校学生课间活动、大课间活动以及体育课乒乓活动场所。东边世界冠军大幅海报,伴着学校荣誉墙,鼓励学生学国球精神做最好的自己;西边绿化带8个灯箱,正面和反面都是学生对乒乓文化的深刻感悟;南边橱窗陈列乒乓技能知识、乒乓明星成功故事、乒乓征文展示、学生成果展览等,北边手抄报墙展示学生乒乓文化手抄报优秀作品,让孩子体验到成功喜悦。

2.乒乓文化园

乒乓文化园长达60米的室外广告喷绘从健体、立德、启智、兴校四个维度,讲述学校全体师生建设乒乓文化的过程,分享劳动成果,指引学生团结协作、勇敢拼搏、永不言弃、为国争光。

3.乒乓球训练馆

学校举行乒乓球班级联赛、乒乓球技能考核、校队训练及对外交流比赛的场馆,内有发球区、训练区、比赛区,设备一流,环境布置独具匠心,告诉学生“我们是冠

军,永远争第一”。学校乒乓球队队员“名人堂”、江苏乒乓球队“名人堂”、学校乒乓文化成果展示厅让学生感受乒乓文化所带来的成功体验及快乐。

4.教室、走廊、过道等校园文化载体

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陶冶学生情操,释放教育之美的正能量,开拓环境育人的新境界。24个班级,班班都建有“乒乓文化角”,各中队以乒乓明星命名;楼梯过道每层均有乒乓世界冠军大幅图片,配以典型事迹介绍;各班走廊陈列本班优秀学生典型事迹自述介绍,乒乓精神激励自己快乐成长。

(二)课程开发提升课题研究 1.落实乒乓球技能教学

制定全员参与的乒乓球运动技能教学活动,制定培训计划,开发校本培训教材。每周有一节或以上体育课专设为乒乓球教学课,体育老师要备好每节乒乓球教学课,循序渐进,扎实提高全体学生乒乓运动技能。

自创乒乓操,将乒乓标准动作融于体操之中,为普及乒乓打好基础,并在推广中不断完善。

制定各学段全体学生乒乓球运动技能基本标准,对达标水平和达标率作一定的要求,每学期定期现场考察考核,作为考核相关体育老师、班主任、学校分管领导、校长的依据之一。

2.开发生动有趣的乒乓文化校本课程

制定乒乓文化特色教育大纲,围绕大纲努力开发适合本校发展的乒乓文化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分为以下四个系列:《乒乓文化·健体篇》、《乒乓文化·育德篇》《乒乓文化·启智篇》《乒乓文化·兴校篇》,为乒乓文化特色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为学校的长足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学校积极开发相关“乒乓文化”德育课程资源,每周均开展“乒乓文化班级主题德育活动”的实践研讨活动,逐渐形成了乒乓历史、乒乓交际、乒乓人物、乒乓心智四个专题校本德育课程分类,编写了相关教材,积累了许多成功的校本德育课堂案例。

3.实现乒乓文化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乒乓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就是将乒乓信息导入孩子们的学习之中,建构出吸引孩子们眼球的学科资源,引领他们学会发现,探求新域,激发创新。其基本着眼点有:启迪生活智慧、发展学习智慧、激励创新智慧。打造“乒乓文化”特色课堂

启迪生活智慧,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智慧。让孩子们看乒乓球比赛,布置观战经典赛事的作业,带孩子们一起聊一聊精彩比赛,体验高手间较量的争分之险和取分

之智。课题组开发的语文综合实践课《多计并举,胜券在握》,引领孩子们从古典战例和现实乒乓战例两个角度解读“三十六计”,使孩子们充分领略到古代中华智慧的魅力所在;设计了《如何组织班级乒乓球挑战赛》的班会课,让孩子们自主探索赛前的一切细节准备,包括技能提高、战术设计、助战氛围、后勤服务等,形成详细的分工协作方案,并立即付诸实施,反馈其方案效果,实实在在地启迪了孩子们自主管理的智慧。

发展学习智慧,即让孩子们在综合处理乒乓信息中,学会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建构学习方法。马燕老师设计的数学综合实践课《乒乓比赛中的趣味数学》,让孩子们从乒乓比赛中寻找数学信息,发现有趣的数学问题,如奇怪的“比”、循环比赛的场数、选手技术成功率统计等。因为对乒乓的兴趣浓厚,孩子们自然对这类数学问题也兴致盎然,总能不断发现新的数学趣例。徐晓灵老师设计的英语情境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真实的乒乓比赛情境中,学习相关乒乓比赛的单词和词组,活动效果良好。课程开发小组还组织了“乒乓小选手常问的问题征集活动”,征集到诸如“乒乓球的旋转是怎样产生的?”、“国际乒联为什么要频改乒乓规则?”等问题,再组织相关社团进行探索研究,让孩子们学会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

激励创新智慧,即让孩子们在活动或课堂中感知创新的魅力,激发他们创新的欲望。“乒乓文化”各项活动的策划,本身就具有多样的创新要素,如:我们自编的乒乓操和乒乓歌、舞蹈社团自创的舞蹈《乒乓帅小子》,我们创设了“乒乓游戏开发社团”,组织了“何庄小学乒乓文化LOGO设计征集大赛”,鼓励孩子们把自己对“乒乓文化”的理解,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

(三)特色活动助推课题研究 1.开展系列乒乓比赛

正常开展乒乓比赛活动,班级每半月一赛,年级每两月一赛,校级每一学期一赛。各级各类比赛,要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可以有循环赛和淘汰赛、团体赛和个人赛、单打赛和双打赛等形式,低年级可以开展乒乓游戏竞赛活动。让学生体验到乒乓快乐、乒乓智慧。

2.创新乒乓文化活动

学校每年4月和12月开展“乒乓文化月”活动,举行乒乓运动比赛、乒乓技能考核、乒乓知识竞赛、乒乓精神演讲比赛、乒乓手抄报比赛、乒乓书画比赛、乒乓征文比赛、乒乓操比赛、乒乓故事大赛、乒乓歌曲联唱等活动,重在展示全体师生积极参与乒乓文化建设的激情。将弘扬国球精神活动贯穿于学校德育活动始终,宣传

乒乓英雄,号召全体师生向国手学习,培养学生为国争光、拼搏进取的精神。

3.建设“乒乓文化教育网”

利用学校乒乓文化网站发布活动通知,公示基地建设管理制度、规范及竞赛评比结果,展示各项特色创建活动成果,分享乒乓文化资料。开通乒乓文化论坛,实现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打通学校与家庭、学校与联盟学校的网络交流通道。

(四)社团建设丰富课题研究

依托学校创建的龙腾俱乐部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拥有全如皋市农村小学最好的乒乓球训练馆和敬岗爱业的乒乓球教练队伍,组织和开展与乒乓球相关的比赛以及其他各项体育活动,培训和输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俱乐部创办至今,连年组队参加如皋市、南通市少儿乒乓球赛,先后荣获如皋市小学生乒乓球赛男子团体冠军、女子团体亚军,南通市少儿乒乓球赛少年乙组男子团体第三名、个人单打第五名,南通市少儿乒乓球赛儿童组男子团体第三名、个人单打第五名,章牧野因乒乓运动成绩突出被评为“南通市体育小健将”。

以我校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龙腾俱乐部创建的龙腾学社为核心社团,引导学生根据各自兴趣、爱好、特长自发组织社团,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力争班班有社团。学生社团的日常管理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健康向上的活动和规范有序的内部管理。学校根据社团的专业性为学生社团提供专门的活动场地和器械设施,保证会员交流思想、开展工作的质量,把社团活动进一步引向正规化。

几年来,何小孩子们的体质测试成绩,健康指数明显高于本地区平均水平;历年的数据对比分析显示,何小孩子们的整体视力状况明显改善,孩子幸运告别“小眼镜”的案例不胜枚举。

(五)名师导航引领课题研究

积极推进优秀教师队伍建设活动,努力培育教师专业精神,打造健康文明、团结合作、敬业奉献、爱心亲和的教师团队;遵循教师成长历程,分层次有针对性培养教师,主持人参加了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师资培训,课题组4位老师参加了中国乒乓球协会主办的国家级乒乓球教练员上岗证书培训;教师专业发展自我分阶段设计;创设“教师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的专业成长氛围,打造“何庄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特色”。

在以孙荣、黄富春为主持人,以孙辉、沈小平等为子课题负责人的共同努力下,研究成果近20篇相继在省市级杂志刊物发表。孙荣:《依托乒乓文化形成学校特色教育的实践研究》发表于《吉林教育》2014年第15期,《银球彰显魅力,文化浸润校园》发表于《南通教育研究》2014年7月;黄富春:《文化乒乓舞动校园风采》发表于《成才之路》2013年1月;朱小培:《小球推动大球——漫谈乒乓国际交往和人际交往》发表于《教师》2014年1月,《寻找乒乓明星》发表于《如皋教育研究》2014年3、4月合刊,《寻找校园乒乓明星》发表于《学生之友》2013年8月;万再华:《乒乓中的趣味数学》发表于《学生之友》2014年9月;孙辉:《小学生乒乓球球感练习六法》发表于《文体用品与科技》201 4年 第2 期;钱晓建:《借乒乓特色优化教师专业成长》发表于《江苏科技成长》2014年5月;沈小平:《学校乒乓文化的特质、内涵及创新策略》发表于《新课程导学》2014年 5期,《“乒乓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策略》发表于《少年素质教育报》2014 年32 期;马燕:《乒乓运动后学生视力数据的对比分析》发表于《少年素质教育报》2014年4月;张英云:《“乒乓文化”给了我习作教学的启示》发表于《读写算》2014年 7 月;谢翠全:《 乒乓特色建设下校长专家化与教师专业化成长》发表于《 新课程导学 》201 4 年 1 期;杨继锋:《 以“乒乓”为载体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发表于《青少年体育》2014年2期;陈永华:《小学生体育真兴趣从哪里来》发表于《陕西教育》2013 年 10 期,《乒乓球对学生个性与能力发展的研究》发表于《成才之路》2014 年4期。

(六)社会影响促进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产生了较广泛的社会效应和影响。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小学乒乓文化建设学校、南通市体育传统项目(乒乓球)学校、南通市体育特色(乒乓球)学校、南通市体育工作先进学校、如皋市优秀体育传统项目(乒乓球)学校等光荣称号;学校乒乓球俱乐部被评为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级、省市等媒体报道乒乓文化——《中国体育教学》《乒乓世界》《关心下一代周报》来校采访报道,江苏教育电视台、南通电视台、如皋电视台专题报道,江苏教育新闻网、南通教育网、如皋教育网等网站报道乒乓文化;南通教育局、体育局、如皋教育局和如皋体育局多次召开乒乓文化展示现场会,向全市学校推广成功经验。

三、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重要变更情况

在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为了提升课题研究的广度,达到有效辐射的目的,我们上报如皋市教科室批准,增加黄富春校长为课题第二主持人;因人员调动,缪书安变换为马燕。

四、课题研究工作的心得体会

通过几年来的研究,我们体会到要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学校领导要重视,亲自参与研究的策划、组织与实施,保障实验的人力与物力的投入;学校要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校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学校要主动争取专家的指导,为教师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与帮助;与有关单位结成共建关系,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搭建平台,从社会中聘请校外指导教师,建立校外指导教师联系手册;与家长建立有效的联系,吸引家长参与活动,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

当前,何庄小学的“乒乓文化”特色建设立体发展、纵深推进,已经融合到德育、智育、体育、艺术教育等诸多方面,构筑了一个动感十足、立体发展的文化特色教育网络。它不仅活跃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还渗透到了每一个家庭,辐射到了每一个社区,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文化,体现出的效果、价值已得到社会的一致认可,极大地提升了我校的知名度,我们将进一步构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渠道,推行立体式活动网络,把我校的乒乓特色品牌做得更大、更强。

第三篇:关于《依托学生感恩教育·打造学校特色文化》的研究建议

关于《依托学生感恩教育·打造学校特色文化》的

研 究 建 议

一、感恩教育的概念界定

‚感恩‛原指虔诚的宗教教徒对上帝恩赐的一种感激之情。进而发展到感激赐予丰收的自然,感激父母,感激所有一切给予生命润泽的人和物。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们对‚感恩‛一词又有了新的诠释:感恩是一种品质;是社会文明和谐发展,人与人之间和睦融洽相处的润滑剂;是个体作为合格社会成员的基本品德。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有目的、有步骤、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等人文教育;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二、感恩意识的缺失背景

(一)现状

当今社会受到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人们的思想不断发生剧烈变化。从大的社会背景来看,有很多不和谐的现象: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肆意破坏、少数人崇洋媚外、很多人不遵守社会公德等,再到前段时间出现的‚范跑跑‛、‚杨不管‛等等现象都反映着社会上的一些不正常的行为现象。而对中小学生来说,垫江县人民政府督学 杜康民

也面临着这些思潮和行为的冲击,相当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唯我独尊,自私冷漠的心理趋势,在生活中他们渐渐远离了感动,忘却了感恩,只知享受,不懂回报,只知索取,不知奉献,以为社会的给予,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朋友的帮助都是理所当然,在与人交往中,人情味淡薄,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不知回报;在祖国的滋养中成长,对国家、社会给予的关爱认为理所当然,只知接受,不知责任……这种道德的缺失,情怀的失落,使不少学生令人遗憾地成了‚不懂得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道汲取的‘冷漠一代’‛!比如在学校内的行为习惯好了,可到社会上就不行了,随处乱扔垃圾;文明礼貌在学校行,到家里就不行了,对家长吆五喝六;嘴巴上说尊老爱幼,做起来又是一个样。父母的养育不知道回报、升国旗时不能严肃、春游时随手乱扔垃圾等等,这些不和谐的现象比比皆是。

(二)原因

1、从主体来说,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①在自我意识上,喜追求个性,往往用模仿来张扬自己的个性。②在情绪上,容易激动,不能理智地控制情绪,常常表现出忧郁,沉默、冷漠等。③在行为上,平时自由散漫,遇事爱走极端。④心理素质较差,喜时易狂,遇挫易悲。所以,中小学生往往心理不成熟,他们不认真读书也不感到内疚,更不会顾及父母、社会的期望。

2、从客体来说,感恩环境弱化:①从社会文化环境看,我 国传统的感恩文化导致感恩教育产生了一些误区,使中小学生感恩精神的理解产生了扭曲。这主要表现在:报恩观念比较功利,报恩的目标非常明确,很少能将感恩的心惠及到没有帮助过他的更为广泛的人群,这就形成了一个‚感恩图报‛的恶性循环;对感恩进行说教,学生易产生厌烦心理,将感恩看成是自己的损失,其实感恩的效用不仅在于对施恩者的回报,更在于人们在感恩过程中所获得的愉悦。②从学校环境看,学校一味的强调学生成绩,关注智育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尤其是感恩教育,学校忽视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等方面的培养,没能有效引导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让感恩教育迷失了方向。③从家庭环境看,家庭教育存在偏差,父母过分注重孩子的学习,希望孩子将来能金榜题名,不用懂得什么是责任和良心。这种功利化色彩过强的教育方式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言是不利的。家长的过分溺爱也使得当前不少孩子的感恩之心丧失在过分的厚爱之中。

三、感恩教育的基本思考

学校历来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多的成功经验。但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行为习惯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教育虽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学校开展的‚拒绝零食拥抱文明‛主题教育,一段时期内学生的行为习惯明显地好转。可是一旦放松,想让学生自觉管理、自觉行为时,此项工作就又有 反弹和回潮。这样反复进行管理和教育既劳神又费时。其实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将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意识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还存在着这解决了表面问题而没有在学生思想深处转变这一层次。现在办学理念提倡‚文化育人〃特色立校‛为学校提供了一个指引方向,学校可着手研究如何将学生的行为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需要,进而形成学校的一种特色育人文化。

基于这些思考,开展《依托学生感恩教育,打造学校特色文化》的课题研究很有必要,通过课题研究,着力让学生从小就养成一种感恩意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伴、感恩身边的人,乃至感恩自然、感恩祖国,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准则、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四、感恩教育的研究范围

学校的研究课题在于通过实践研究感恩教育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不断提升校园文化氛围,形成学校特色。以独特的文化引领学校发展,以独特的文化影响、感染、教育学生,把学生培养成有着独特个性、有着高尚道德品质的人才,进而为全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五、感恩教育的研究目标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学生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 教育。这个课题研究解决的重点在于对小学生开展的感恩教育从小处入手,从身边入手,以活动和学校渗透以及与家庭、社会配合,教育中小学生认识、感受、体验父母、老师、同伴、身边人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让学生知恩图报,从而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身边人,进而推恩及恩,发展成爱自然、爱祖国等,并使感恩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让学生知道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更大的情感回报。

(一)构建新的学校德育体系是学校课题研究的一个基本目标,如何通过感恩教育实践,把感恩教育有机融入学校整体德育教育体系,探索感恩教育在校本德育体系的办学特色化的价值和作用,确立感恩教育在校园建设的价值和作用从而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如何把‚文化育人、特色立校‛的办学思想与学校感恩教育课题研究进行整合和有效的相互促进,从而推动学校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发展。使感恩教育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的道德意识程度的深浅,直接体现着学校人文底蕴的深浅。简单的说校园文化不仅仅是环境的文化优美,更重要的是在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三)根据学生实际编写符合学生需要的感恩教材,学习、借鉴、探索感恩教育学科教学模式,推动学校学生感恩意识的 提高。培养出更多具有独特个性的人才,为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四)将感恩教育从形式上的教育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行为,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懂得和珍惜,懂得心存感激和知恩图报。树立学生的感恩情怀,懂得爱父母和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的人,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自己的人抱有感激之心。通过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使学生的感恩情怀内化为良好的品德。做一个心智健康,利于家庭、利于社会,符合当前社会竞争需要的合格人才。

六、感恩教育的研究内容

(一)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探索学校德育教育相互结合。学者刘金铎在他的《道德体验论》中写道:如今的学校德育未能达到引导者预期的效果,理论界称之为‚德育失效‛。该课题研究的最主要内容就是结合目前各类节庆日,开展感恩活动,每学期少先队负责拟定具体的活动安排和计划。并组织对班主任和相关的活动指导老师进行培训。学校课题组要在研究中,初步制订了本校感恩教育活动安排表,各班按照安排开展研究活动。然后进一步优化活动,争取以活动创设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而从行动上发生转变。也就是通过生动、新颖的方式方法,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促其思、晓其理、激其情、导其行。

(二)日常教育,与学科课程、校本课程进行整合。首先,将感恩教育与学科渗透校本教材纳入课程,将各学学科教学内容进行了整理和审校。制定感恩教育学科渗透安排表,各学科任课老师根据安排进行课堂教学,逐步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资源进行学生的感恩教育以及成效。其次,将感恩教育校本教材纳入课程。学校课题组组织教师编写‚与感恩一路同行‛校本教材,教材可分为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学校每周安排一节晨会课作为感恩教育课,然后探索研究如何更加有效使用教材,推进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建立有效、操作性强的课堂教学模式。总之,在德育过程中,把提高认识、树立道德观念与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三)努力建立学校、家庭、教育纽带,构建‚三结合‛进行感恩教育的模式。与家长、社区达成共识,争取共同实现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学生的感恩不仅仅在学校进行教育还需要家庭、社区的配合,因此与家庭、社区的联系非常关键。学校可设计感恩表现手册。如家长、社区给孩子写一份评价表,对孩子在家、社区的表现进行评价等等。还应针对实际不断通过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等形式,与家长、社区进行沟通,不断完善评价的形式和内容,最终制定较为成熟的‚感恩表现手册‛。

(四)探索学生感恩教育评价方式,加强心理疏导。感恩教育是一个比较老的话题,但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又不可 能急于求成。学校在研究中要不断探索,如:进行新‚三好‛表彰评价模式,即‚学校里的好学生‛、‚家庭里的好孩子‛、‚社区里的好公民‛等。但在任何新生事物的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困惑和不解。因此,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也是学校着力要解决的问题。因为,感恩意识的真正确立和培养在于学生自觉地从内而外自觉养成习惯,心理问题不解决是不行的。在这方面,不仅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还要解决教师在心理上的抵触情绪,让教师明白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和重大意义。

七、感恩教育的研究方法

(一)学校专门成立感恩教育研究、实施小组。对参与研究的班主任老师和相关任课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和指导。并成立感恩教育教材编写组、活动实施指导小组等相应研究部门。

(二)根据课题性质、类型,本课题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在感恩教育实施过程中一边探索,一边研究,分类建立、逐步修订和完善,最终形成一整套比较完备的感恩教育的体系和机制,辅助采取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实践观察法等。

八、感恩教育的研究过程

(一)研究时间:2012年2月-2013年12月

(二)研究步骤: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2-2012.3)

1、建立课题研究组,明确分工。

2、制订研究实施方案。

3、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文献资料。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2.4-2013.8)

1、各种感恩活动方案进一步完善与落实。

2、课题全面进行试验,各个组按照计划开展研究和数据分析以及资料收集工作。组织开展课题论证和研讨活动。

3、课题中期总结报告。

4、关于各种感恩活动的实践研究。

5、形成一些有价值阶段性的成果加以宣传与推广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3.9-2013.12)

1、课题组成员完成研究成果—论文或研究心得,进行资料整理。

2、完成结题论文、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九、感恩教育的研究成果

感恩教育的研究成果形式为:研究成果集、教学设计集、教育案例、研究报告等。

十、感恩教育的理念条目。

第四篇:研究报告打造幼儿手工特色文化实践研究

《打造幼儿手工特色文化的实践研究》

研 究 报 告

一、课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可见,在幼儿素质教育中,手工活动作为幼儿教育特别是幼儿审美教育的内容之一,它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在国外,自上世纪70年代随着人本主义课程的发展,手工教育就着眼于人的智慧、情感、社会、身体、审美精神的全面发展,强调人的潜能发展,强调自我实现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更是将人格塑造的奠基时间拓展到学前期,因此,更注重儿童早期艺术潜能的挖掘。综上所述,我们确立了“打造幼儿手工文化的实践研究’这一研究课题,旨在通过研究来探索幼儿园手工文化课程的目标、内容、形式、方法和评价,建立具有园本特色的手工文化课程体系,为开展手工活动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一种操作范式。从而提高幼儿的手工制作的基本技能,熟练运用掌握的手工技能和工具材料,想象、创作出新颖、独特有创意的优秀的幼儿美术作品。提高幼儿对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养成细致耐心、持之以恒、勇探索的良好习惯。

一、课题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手工的概念:“手工”:指用手操作,又指用手的技艺做的工作。手工活动关系到脑的发育,手的动作和思维活动有直接联系,手的活动越复杂就越能刺激大脑皮层上相应的运动区的活动,从而使思维活动的水平越来越高。

特色文化:“特色文化”,指类型独特、民族或区域特征明显、传承甚少或濒于湮没、价值极高或技艺精湛的各种文化形态。

手工特色文化课程是突出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对幼儿一生发展产生方向性影响的品质基础和动力,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艺术教育课程。是教师引导幼儿在感受各种自然物和废旧材料特性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这些材料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设计和制作活动,以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幼儿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对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养成细致耐心、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的艺术制作课程。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幼儿在手工制作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引导幼儿将新颖创意的想法用个性化的作品来展示。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幼儿园手工特色课程的目标、内容、形式、方法和评价,建立具有园本特色的手工课程体系,为开展手工特色文化活动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一种操作范式。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建立具有较高文化、美学素养的教师队伍,促进教师、幼儿与课程的共同发展。研究内容:

1.营造浓郁的艺术氛围,激发幼儿对手工活动的兴趣 2.选择生活中的材料,激发幼儿手工创作的灵感 3.开展丰富的活动内容,促进家园多元化发展

四、研究对象

幼儿园幼儿

六、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手工制作对幼儿终身发展的益处研究 1.手工活动能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2.手工活动能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3.手工活动能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4.手工活动能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5.手工活动能培养幼儿的意志能力。6.手工活动能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二〕打造幼儿手工制作特色文化的实践研究 1.了解幼儿的发展特点,培养幼儿对手工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幼儿对手工活动不了解,不能从制作中体验成功的乐趣,那么幼儿对手工活动就不会有兴趣。老师对幼儿发展特点的了解和熟悉,有助于激发幼儿对手工制作的兴趣。幼儿年龄小、身体弱,对老师在情感上特别依恋,老师的情绪、语言、行为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情,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手工活动。教师在手工教学过程中若按部就班,让孩子照葫芦画瓢则活动的气氛必然呆板、严肃,并会给孩子一种恐惧感,使孩子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我在手工制作时经常用商讨式、议论式、讨论式、探究式的语言组织活动,使教师和幼儿之间不再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而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式的双向交流关系。幼儿和教师就像妈妈和宝宝一样,孩子心理上轻松愉快,创作作品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创设环境,激发幼儿对手工的热情。

大家都知道,3-6岁的幼儿正是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想像力大胆丰富。因此,在手工活动中,应创设各种各样的环境来激发幼儿手工制作的热情。如:在开展剪窗花教学活动中,首先要在活动室布置好剪纸环境,这对幼儿剪纸的热情极为重要。为了给幼儿身临其境的感觉,我用红色的纸剪出许多漂亮的窗花,并把它装饰在教室的窗户上,主题墙上。当孩子们走进这样一个美丽的环境中,注意力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大叫起来:“哇!真好看!啊!真漂亮!要过年了。”只见他们三个一堆、四个一伙地凑在那说:“要是我能做出这么好看的东西,该有多好!”“我也要剪贴在我家窗户上”。新鲜的活动环境,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幼儿对手工活动的热情 3.欣赏同伴的作品。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他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纲要》也指出: 4

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幼儿之间的思想和情感是相通的,他们的手工作品最容易被小伙伴感受和理解,幼儿每一次的作品,我都组织大家一起欣赏,请幼儿自己对自己的作品做出评价,再学习评定他人的优点与缺点。我还经常把好的手工作品放在区角里,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学习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缺点。经常这样训练,幼儿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也就得到了相应的提高。4.提供丰富多彩的手工材料。

材料是构思、设计得以物化的基础,不同的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工艺性能和特征,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造型要求。幼儿在手工制作活动时,我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活动材料,如:纸箱、报纸、花布、毛线以及各种树叶、树枝、种子、瓶盖、稻草、蛋壳等。把它们投放到手工区,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图选择材料。如:在中班手工活动《飞呀,小翅膀》中,我先让孩子们欣赏各种各样鸟的翅膀,然后讲了翅膀做法。在装饰翅膀时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到手工区选取自己喜欢的小材料(珠子、皱纹纸、亮片、即时贴、树叶等)。这样,孩子的兴趣一下达到了顶点,有的小朋友说:“老师,我觉得树叶贴在翅膀上很漂亮。”还有的说:“我喜欢在翅膀上贴上亮片。”„„最后,每个孩子的翅膀都没有重复雷同的,但又都是漂亮而有趣的。孩子们穿上自己做的翅膀,在教室里飞来飞去别提心里有多美了。5.手工活动与游戏相结合。

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根据这一特点,我组织幼儿进行多种

生动活泼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在游戏中练。手工制作能够潜移默化地把教育寓于游戏之中,达到游戏和教育的双重效果。如:在一次“帽子展示会”的活动中,我采用游戏的口吻说:“今天,我们班要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帽子秀,所有的小朋友都必须戴着着自己设计的帽子上台表演,你们愿意吗?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做的最有特色。”话一说完,幼儿就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有的说:“我想用报纸做,用皱纹纸打扮。”有的说:“我想用稻草编一顶漂亮的草帽。”„„这样的手工游戏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热情,而且充分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对培养孩子的手工技能有很大帮助。幼儿在作品制作中非常投入,游戏也特别活跃有趣。因为这是幼儿自己的作品,又是幼儿十分喜爱的游戏。有的幼儿在游戏中看到别人的作品比自己的漂亮,马上就去修改,然后又回到游戏中去;有的看到个别动作慢的幼儿没完成作品,就主动帮忙,一起参加游戏。这样,幼儿始终处于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既愉悦了幼儿的身心,又得到了手的机能的锻炼,同时,也培养了幼儿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好品质。通过游戏,不但使活泼好动的幼儿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而且也使性格内向的幼儿得到了充分的锻炼。6.开阔幼儿视野,启发手工制作灵感。

由于幼儿知识经验不足,制作内容范围较窄。因此,在手工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帮助幼儿积累经验,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比较能力,让幼儿积累更多素材,为创造提供方便。天气晴好的日子,教师可带幼儿到野外,引导幼儿观察周围草地、树木、小花、河

流等环境,观察云彩的变化、人们的服饰、各种车辆等事物,以此来开阔幼儿的视野,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养成对周围事物观察、探索的习惯。通过观察,可以让幼儿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积累更多的经验材料,为日后创造性的活动打好基础。例如:在深秋时节,我带着孩子们去小树林散步,看到地上有很多的落叶,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去寻找漂亮的树叶了。回到幼儿园,我上网搜好多树叶做成的手工作品和孩子们一起欣赏讨论并引导孩子自己动手创作。孩子们积极性非常高,作品也非常有灵感,有树叶贴画、有树叶裙子、帽子等等。看着自己的作品孩子们非常开心。7.注重激励,增强幼儿手工制作的信心(1)正确评价每一幅作品。

幼儿肌肉群不发达,小手总是不听使唤,往往把直线剪成曲线,把曲线剪成直线,而且每个幼儿的认识水平存在着个体差异,在手工制作中幼儿的能力也有强有弱,因此,科学的评价会激发幼儿再创造的自信心。否则,会打击和伤害幼儿的自信心。教师要认真把握好评价的环节,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对能力强的给予肯定,有进步的给予表扬,对差的给予鼓励。这样,使每个幼儿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手工活动有兴趣。在大班手工活动《游来游去的鱼》的评价中,我首先作出肯定:“秋子小朋友捏的得真不错”。然后提出期望:“但是如果能捏出不同类型的小鱼并画上颜色那就更棒了。”在第二次活动《热闹的海底世界》时,秋子已经注意了我上次的评价,创造性地设计出各种鱼,非常的形象、生动。

(2)体验成功的感受。

教师应注重为幼儿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成功,都应为幼儿感到高兴和自豪,都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在手工区折小衣服活动中,我提供手工书、折好的小衣服成品、每个步骤的范例给幼儿,由幼儿自己选择手工书、成品、具体范例进行手工制作。有的幼儿借助手工书看符号标记折出了衣服;有的是将成品拆开后还原从而把小衣服折出来的;有的是观察每个步骤的范例折出的;还有的是采用跟同伴学的方法折的。看着自己独立完成的作品,幼儿的脸上个个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每个孩子都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在制作当中,教师一句亲切的提示、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亲密的动作,都能增强幼儿创造的自信心,使幼儿不断地勇于表达,敢于创造。(3)多种渠道展示幼儿作品。

在校园创设幼儿手工作品宣传栏,在幼儿家长群里展示孩子的作品,把优秀作品投去发表。

七、研究成果

〔一〕研究出打造幼儿手工特色文化的策略 1.创设环境,激发幼儿对手工的热情。2.开展欣赏同伴手工作品的活动。3.提供丰富多彩的手工材料。4.开阔幼儿视野,启发手工制作灵感。

5.正确评价每一幅作品,让幼儿体验成功的感受。

6.多种渠道展示幼儿作品。

在校园创设幼儿手工作品宣传栏,在幼儿家长群里展示孩子的作品,把优秀作品投去发表。

〔二〕研究出手工制作对幼儿终身发展的益处 1.手工活动能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2.手工活动能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3.手工活动能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4.手工活动能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5.手工活动能培养幼儿的意志能力。6.手工活动能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第五篇:浅谈怎样形成学校特色艺术教育

浅谈怎样形成学校特色艺术教育

丹江口市官山镇九年制学校

余霞

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迫切任务。然而怎样形成学校特色艺术教育呢?我觉得融合地方民间艺术的艺术教育必将具有自己的特色。

优秀的民间艺术作为一切艺术形成的“母体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厚的文化根基以及无可替代的民族文化特色,它和当地人民审美心理的形成密不可分。保护民间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是每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那么,有哪些途径可以使民间艺术形成学校特色艺术教育呢?

一、汲取当地民间文艺精华,用作特色校本课程。民间文艺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对学校艺术教育而言,有选择使用即可,如我在丹江口市官山镇任音乐教师时,把本地的吕家河民歌带进课堂,对一些适合学生唱的民歌作了普及,对有些学生不适合唱的词稍作改动,让他们把曲传唱下来,有的曲子用多种形式演唱并制成CD,让它成为校本课程的一部分,有的编成歌伴舞,让它更喜闻乐见。这样,不仅传承了民间文化,还具有了学校艺术教育特色。

二、利用艺术课程的开放性,邀请民间艺人进学校,进课堂。大量的民间艺术珍稀资源,依然为少数民间艺人掌握,许多技术绝活,往往难用文字形式记录,因而,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面对面地向学生传授讲解,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某一艺术形式的精髓。在官山学校,有些大型联欢活动就会邀请当地民歌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继

承人姚启华到现场演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开展民间艺术调查活动。学生个人成长环境与当地文化有着密切联系。从学生兴趣、需要、人际交流等方面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民间艺术环境。如民歌、地方戏、服饰、方言、建筑等,有些可以模仿表演,加深对当地传统文化特点的深入了解。

四、参加节日民间文艺活动,全面了解学习民间文艺。春节、端午、庙会等传统节日和地方性节日,是民间艺术集中展现的最大平台,并且都是当地有代表性且为原生态的艺术形式。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到传统文化活动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官山学校不仅培养了一批校园民歌手,还组织部分学生参加镇上的民俗表演,如玩龙舞狮、划旱船、骑毛驴等,让学生体验民间文艺的丰富多彩。

总之,学校艺术教育要有机融合地方民间艺术的精华,积极组织学生在民间文化活动中,形成可生成的学习环境,结合地域艺术文化特点,形成学校特色艺术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下载研究报告:依托乒乓文化形成学校特色教育的实践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研究报告:依托乒乓文化形成学校特色教育的实践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依托珍珠文化开发特色社区教育资源

    依托珍珠文化开发特色社区教育资源 许 斌 [摘要] 社区教育有必要从文化这个高度和视野探索,渗透文化性的根本追寻,深入思考,赋予社区教育发展的时代新元素。本文以地域珍......

    依托地域文化高职创业教育实践(大全五篇)

    试论高职院校依托地域文化开展创业教育的途径亓伟军【摘要】高职教育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面临的新课题。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处......

    依托校外实践基地,开展闲暇教育研究

    依托校外实践基地,开展闲暇教育研究 研究方案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的教育不再只局限在校内,学生大量的闲暇时间给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对学校闲暇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报告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报告 海盐县教科所联合课题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是海盐县教科所承担的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99年度基教课题。本研究着眼于中小......

    《小学校园文化特色创建及实践研究》课题中期研究报告5篇

    《小学校园文化特色创建及实践研究》 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张家口市张北县师范路小学课题组 2012年7月 2011年6月,我校确立的研究课题《小学校园文化特色创建及实践研究》被省教......

    围绕生活教育文化打造学校特色15篇范文

    围绕生活教育文化打造特色学校的实践研究 承德县实验小学 邮编 067400 摘要:承德县实验小学2004年确立生活教育文化主题,经过不断探索,以“体验、创造、分享”诠释生活教育文......

    凸显书法教育特色提升学校文化品位

    凸显书法教育特色提升学校文化品位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小学书法教育已经被提到了一个崭......

    依托乡土文化资源 打造特色教育品牌 大辛小学农村生活教育特色创建方案

    依托乡土文化资源 打造特色教育品牌 ——大辛小学“农村生活教育”特色创建方案 鹤山乡大辛小学 2013年2月 依托乡土文化资源 打造特色教育品牌 ——大辛小学“农村生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