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中河南的传统技艺

时间:2019-05-14 14:19: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化遗产中河南的传统技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化遗产中河南的传统技艺》。

第一篇:文化遗产中河南的传统技艺

文化遗产中河南的传统技艺

千百年来,勤劳勇敢中原人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用自己淳朴的方式生产、生活,无形之中创造着丰富多元、特色鲜明的传统工艺,并代代相沿,使它不仅具有了典型的根亲文化特征,而且使它更成为中原绚丽多姿的文化记忆。泥泥狗

泥泥狗是河南淮阳太昊陵“人祖会”中泥玩具总称,是一种原始图腾文化下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汉族民间艺术,又称“陵狗”或“灵狗”。其表现的题材十分广泛,天上的飞禽,地上的走兽无所不有,造型虚幻、神秘。“泥泥狗”因其造型古拙、荒诞,在众多民间艺术具有独特的魅力。《淮阳“泥泥狗”》精选200余种“泥泥狗”作品,系统地反映了这一颇具原始风格的汉族民间艺术。淮阳泥泥狗的塑造与绘制跟祭祖、娱神、祈子的目的相联系。“泥泥狗”的造型十分奇特,全身黑底色,它的纹饰图样是由生殖器官抽象变形而来的一些近似于符号样的七彩花纹。其文化内涵皆与远古时代的生殖崇拜有关,被专家学者誉为“真图腾”、“活化石”。泥咕咕泥咕咕是浚县民间对泥塑小玩具的俗称。因为能用嘴吹出不同的声音,所以形象地称之为“咕咕”。现今浚县泥咕咕已有三大类50多个品种。主要有以三国、水浒和瓦岗军为原型的人物。以老虎、老鹰、孔雀等为原型的动物和飞禽。造型古朴拙雅、逗人喜爱的泥咕咕寄托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浚县泥咕咕历史久远,有着浓厚的民间特色,造型古朴,夸张别致,深受广大群众和专家学者的好评,被民俗学专家称为历史的活化石。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开封汴绣 汴绣,汉族传统刺绣工艺之一,历史悠久,素有“国宝”之称。它以绣工精致、针法细密、图案严谨、格调高雅、色彩秀丽而著称,早在宋代就已驰名全国。官办的有文绣院,民间的有秀巷。当时大街小巷皆是 锦绣之衣,绣额珠帘,巧制新装,竞夸华丽。汴绣即在此传统基础上发展起来。近些年开封的汴绣独树一帜,善于绣制古代名作、历史长卷作品。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绒彩夺目,丰神宛然,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立体感强,以绣制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代表作。2006 年,汴绣被确定为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汴绣这朵中国刺绣艺苑中的奇葩被誉为“神州风采”堪称“中国一绝”,有诗写道:“绣绷花鸟逐时新,活色生香可夺真,近世写生谁好手,熙荃画意属针神。”。

商丘宋绣 宋绣发源于商丘,历史悠久,宋绣与汴绣齐名,同样有“国宝”之称。商丘为中国六朝古都,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古称曾长期为宋国、宋城、宋州,后为两宋王朝发源地。因此,产生于商丘地区的手工刺绣称“宋绣”。汴绣发源于宋绣,但汴绣并非宋绣,二者之间有明显区别,不可混为一谈。唐宋时代就有以宋绣为主的手工艺品。宋绣针法细密,图案严谨,格调高雅,色彩秀丽,当时皇帝的龙袍,官员的朝服,乌纱帽,朝靴皆为宋绣精品,宋绣针对不同图象图案特点,发明了不同的针法,如滚针绣,用来绣水纹、云彩、柳条;散套绣又名掺针,针脚参差不齐,色阶自然过渡,柔和逼真,适合绣花鸟动物等;纳点绣则宜绣写意花卉等。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早在北宋时,民间木版年画就已经兴盛、普及。主要分布在开封、朱仙镇及其周边地区,它以传统技法构图,情景人物安排巧妙,用色讲究、色彩浑厚鲜艳、久不褪色、对比强烈、古拙粗犷、饱满紧凑、概括性强,表现出匀实对称的美感。鲁迅先生给予其很高的评价:“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很好,雕刻的线条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细巧雕琢。而且这些木刻很朴实,不涂脂粉,人物也没有媚态,颜色很浓重,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画的独有特色。”,这是对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特色的很好概括。现在上海鲁迅纪念馆还珍藏着26幅鲁迅收藏的朱仙镇年画作品。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等地年画都受其影响。

虢州澄泥砚

虢州澄泥砚始于汉,盛于唐宋,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澄泥砚取材于沉淀千年的黄河渍泥,经过火煅气化,质地变瘦,非石而坚于石,非玉而美于玉,坚实厚古,实制迥异,内涵丰富,雅俗共赏。不仅是文房四宝之佳品,更是高级之工艺品,与后起之端砚、歙砚、洮砚齐名,并称中国历史四大名砚。宋代欧阳修在其《砚谱》中记载:“虢州澄泥,唐人品砚以为第一,今人罕用”。2003年9月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评定为“中国澄泥砚之乡”,2006年新安虢州澄泥砚制造工艺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南阳烙画烙画亦称烫画、火笔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工艺美术品。起源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阳市。被誉为“南阳三大宝”之一。它是用温度在摄氏三百至八百的铁扦代笔,利用碳化原理,在竹木、丝娟、宣纸等材料上作画,巧妙自然一把绘画艺术的各种表现技法与烙画艺术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烙画起源于西汉,兴盛于东汉。后由于连年灾荒战乱,曾一度失传。到了光绪三年,才被南阳的民间艺人赵星三重新发现整理,并延续至今。烙画具有较强的立体感,既保持中国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使其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

河南民间剪纸 河南的剪纸带有明显的中原文化风格,构图简洁,厚重凝炼,内涵丰富,黑白对比反差大。分为豫东、豫西两大流派。豫东剪纸多取材于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反映民风民情,汲取皮影、泥塑、木偶、刺绣、民间印染传统工艺的营养。商丘市夏邑县火店乡马庄村的剪纸艺人邹素云,因剪龙闻名海内外,被誉为“中华龙女”。豫西剪纸多为传统剪纸。豫西是河南剪纸最为集中、成就最高的地区。剪纸色彩丰富,本色剪纸、套色剪纸、染色剪纸,一应俱全。其中,当地有一种染色工艺,不用毛笔上色,而是直接放到和好颜色的碗中“蘸色”,调染后的剪纸浓淡相宜,过渡自然,极具特色。天中麦草画天中麦草画是一种汉族民间工艺美术品。风格多样,栩栩如生,是用麦草作原料粘贴画稿而成工艺美术品,在保持麦杆自然光泽和纹理的基础上,大为我国民间艺术的白花园里增添了一束艺术奇葩。麦草画是以板材作基础,用麦草作原粘贴画稿而成工艺美术品,大胆吸收国画、版画、剪纸、烙画等诸多艺术表现手法,利用麦杆,通过熏、蒸、烫、漂等十几道艺术加工处理,巧妙制作成古朴典雅、富丽堂皇、维妙维肖、栩栩如生的手工艺精品。它将传统工艺与绘画艺术结合起来,是家庭、宾馆等地方的最佳装饰。2002年获得中国专利博览会金奖,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一绝”,产品还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国际认证,2003年《天中山牌》天中麦草画商标已被国家工商局注册,同时,获得中国市场知名品牌,并取得了进出口自主经营权。虢石砚虢石,又名紫陶石,产于河南省卢氏县北部及灵宝县南部,《云林石谱》、《素园石谱》、《中国石玩石谱》均有详细记载。由于虢石呈赤色,古时又用研朱砂点钟馗是镇宅之宝物,虢石砚又称钟馗砚,后统称虢石砚。石质细腻,柔滑如肤,润泽似玉,色彩斑斓,呈紫褐色、朱红色或浅白色,上有白色或浅黄色图案,反差大,构图简捷,清晰生动,有的含古生代的藻类化石,形成花草纹,极富情趣。上品有玫瑰紫、妃红、翠绿、鹅黄、三彩等,色彩自然。北京琉璃厂虢州月石屏为古虢州三石屏的仅存者,价过黄金。虢石石质细腻柔软,雕琢容易,加工成的石砚细润如玉,手感极佳。早在宋代,虢州石砚就已声名鹊起。宋·米芾《砚史》:“虢州石,理细如泥,色紫,可爱。发墨,不渗。久之石渐损回,硬墨磨之,则有泥香。”

第二篇:河南文化遗产

映象网讯(记者 骆琼)6月15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经过多天的评选,中国提交的“大运河”和“丝绸之路” 成功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河南成为全国唯一的“双遗产” 同时申遗的省份。目前,我省世界文化遗产的数量达到了五处。

“大运河”和“丝绸之路” 成功申遗

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成员国向本届大会提交或联合提交了40项关于加入自然或文化世界遗产名录的申请报告,包括9项自然遗产申请、2项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申请,29项文化遗产申请。

中国作为成员国向本届大会提交了“中国南方喀斯特二期”自然遗产申请和“大运河”文化遗产申请,还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提交了“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文化遗产申请报告。

6月22日,在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中,多哈传来了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大运河”和“丝绸之路” 文化遗产成功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河南也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双遗产”同时申遗的省份。

河南已拥有5处世界文化遗产

除了此次申请成功的“大运河”和“丝绸之路”外,我省还有3处世界文化遗产,包括洛阳龙门石窟(2000年入选)、安阳殷墟(2006年入选)、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2010年入选)。

“至目前,我省已经拥有5处世界文化遗产。”河南省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申报的成功,实现了我省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新突破,进一步增强了河南省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将为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文明河南”,助推河南更好地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也曾指出,我国提出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河南的优势在于物流,物流的起点在郑州,郑州应该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当中发挥桥头堡的作用。

“丝绸之路申遗,河南处在起点的位置,有利于河南纳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河南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表示,今后将联合沿线省份举办丝绸之路文物展,同中亚国家文化部门进行文化交流活动,进行文明对话。

河南7项遗产点入选“大运河”遗产

除了“丝绸之路”外,“中国大运河”跨省系列申遗项目也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据了解,在2009年4月,由国务院牵头,8个省市和13个部委联合组成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大运河申遗上升为国家行动。

大运河申遗,包括北京到杭州的京杭大运河,河南到江苏的隋唐大运河,以及杭州以东的浙东运河,总长3200公里,贯穿31座城市。

此次“中国大运河”跨省系列申遗项目,我省有7项遗产点入选,涉及郑州市、洛阳市、安阳市、鹤壁市、商丘市和滑县等市县。

第三篇:2016年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节选】

2016年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节选】 The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rafts

Heritage

摘要:2016年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保护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沿着既有思路稳步发展的同时,又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形势保持了良好的互动。这一年传承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相关产业在探索中稳步向前推进。年初政府工作报告“工匠精神”的提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与思考,而振兴传统工艺被列入“十三五”规划则激发了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快速发展,更加坚定了传承人以非遗为事业的信心。同时,针对非遗传承人群的研修研习培训在全国稳步展开,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相关教学展演活动不断举办。以继承、保护为前提,传统手工技艺在这一年中不断与市场结合,探索生产性保护、产业化发展。而传承人老龄化,年轻传承人断层,核心技艺面临失传,盲目创新,生产性保护如何有序合理地进行等问题依然存在。总体来说,2016年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有了空前的发展契机。

关键词:传统技艺

工匠精神

十三五规划

生产性保护

一 2016年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综述

2016年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非遗)保护工作是在上一年保护成果的基础上稳步提升的。对传统技艺类非遗来说,这一年发生了一些开创性和节点性的事件,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环境有了大的改善,相关具体保护工作也随之有了变化。总体来说,这一年的保护工作成果显著,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振兴传统工艺列入国家战略,激发了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快速发展,更加坚定了传承人从事非遗工作的信心。2016年年初,文化部成立工作小组,着手起草《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唤起了人们对“匠人精神”的深入思考。地方政府在这一年中不断修订、出台地方性的非遗法规,各级非遗主管部门继续开展管辖范围内的传统技艺类非遗的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存档、展示等工作。在相关政策法规指导下,各级部门先后扶持、抢救了一批具有代表性、濒危的、亟需保护的传统技艺,推进非遗名录建设和生产性保护。这些利好政策对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来说是一个契机,是其发展的黄金时期。

这一年,继续落实《文化部关于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通知》,分步开展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同时,对传承人群的“研培计划”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文化部调动国内外高校力量,为非遗传承人群、尤其是年轻一代传承人提供研修和深造机会,意为他们开阔视野,提升传承水平与研创能力。而扩大传承人受惠面的做法,将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及其徒弟、子女甚至是普通的从业人员都囊括到“研培计划”中,这是我国在非遗保护之路上的又一个创举。此外,专家、学者对非遗的研究工作一直在进行。2016年,传统技艺类非遗相关科研论文、学术著作不断增加。一方面是纯粹性的理论性的研究、探讨,一方面是具体个案、具体问题的探析。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深度不断增加,广度不断拓宽,特别是对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和工匠精神的讨论一直是热点。这一年中,各种各样的学术会议在各地多次举办,不同的社会主体关注的具体领域不同,但都是为推进传统技艺的更健康、持续的发展。

非遗大部分散落在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广大的乡村,其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家族性、个体性和封闭性等特征。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2016年沿线地区非遗展演交流活动频繁。对非遗的宣传推介是人们了解非遗的重要途径。传统技艺类非遗,其制作、展示受场地制约,在很多时候不能展现出其魅力所在。融媒体时代,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不断得到媒体的关注,对传统技艺的报道、宣传不再局限于传统式的报道。人们通过媒体了解非遗,体验传统技艺,带动非遗文化的消费,促进了非遗在现代的发展。

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强盛,文化自信越来越被重视,传统文化越发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特别是传统手工艺这门重经验、重规范的技艺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在过去的一年中对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保护与记录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保护现状 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就2016年传统技艺类非遗来说,在新增的各级非遗名录中传统技艺类项目占较大比重,传统技艺类项目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有条不紊进行并且数量比重较大。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的主题或专项展览、展演活动在各地不断出现,围绕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的各类专题学术研讨活动也在各地不断举办。各地市相关部门在传承人的协助下进行保护与记录工作,同时也在协助传承人探索、完善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模式。

(一)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建设情况

„„ „„ „„

表1 2015年、2016年新增省级传统技艺类非遗名录项

目数量对比

„„ „„ „„

(二)整体保护情况

„„ „„ „„ 表2 2016年部分省份制定颁布非遗保护条例情况

公布时间 2015年12月30日

2016年5月27日

2016年8月19日

2016年9月2日

2016年11月14日

2016年11月30日

„„

„„ „„ 生效实施时间 2016年5月1日

2016年7月1日

2016年10月1日

2016年9月2日

2016年11月14日

2017年1月1日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管理办法》

《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办法》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

条例名称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图3 某省2016年非遗项目与传承人数量

„„ „„ „„

(三)保护与传承模式

传承与传播

非遗的传承大多是老艺人向年轻艺人口传心授式的传授经验、分享心得。非遗需要年轻艺人的一代代传承,目前更需要社会的广泛传播。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及非遗走出去,都是在非遗传承与传播上的有力尝试和有效实践。这一年中传统技艺类非遗在传承与传播上有了新的亮点。展示展演水平逐步提升,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

(一)非遗进校园

„„ „„ „„

(二)非遗进社区

„„ „„ „„

(三)非遗走出去

„„

„„ „„

四 学术研究

随着人们对非遗认识的不断加深,人们对传统技艺的价值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极具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传承有序具有一定影响力且能代表一定时期科技发展水平的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一)科研成果

„„ „„ „„

(二)研讨会

„„ „„ „„

研培计划

根据《文化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通知》(办非遗函〔2015〕581号),经文化部与教育部协商,最终确定2016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首批参与院校名单,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各地市共57所院校参与其中„„

„„ „„ „„

结 语 2016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式纳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第十一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的第六年„„

„„ „„ „„

作者:孟俊峰,男,硕士,河南郑州人。

此文作者原创,交流互动长按二维码与作者联系

第四篇:河南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化转型模式研究

河南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化转型模式研究

摘 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的重要文化名牌,是国家和民族文化软实力的终极体现。本研究通过对河南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地调研,发现全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面临着分散且规模小、发展资金严重不足、无法适应现代化工业化生产等问题。河南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转型的原因主要是自身经济效益低、社会认同感不足、政府政策扶持不到位等。因此,河南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化转型需要传承人组建联盟,加强新媒体宣传,同时政府应设立专项扶持基金为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化转型提供资金保障。

关键词: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化转型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8)4-10-4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8.04.002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arts and crafts is an important cultural brand of a place,and the ultimate manifestation of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of a country and nation.Through field research o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in Henan Province,this paper foun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in the province faced problems,such as decentralized and small scale,serious shortage of development funds,and inability to adapt to modern industrial production.The main reason why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in Henan cannot be transformed is mainly due to factors such as low self-economic benefits,lack of social identity,and inadequate government policy support.Therefore,the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in Henan Province requires the inheritors to form a coalition,strengthen the promotion of new media,and the government should set up a special support fund to guarantee the money for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Key words: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古以来跟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现代化与工业化的推进,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日益消亡的局面,党中央国务院也出台了各种政策文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但是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它更多地是以散沙式的各自独立的传承人发展形态,其社会认可度高,但是产业化能力差,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1-2]。河南省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格外丰富,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实现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转型是当今河南省文化发展的一大课题。河南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河南省地处中原腹地,属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版图辽阔,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而且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河南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且分布广泛[3]。河南省现有省级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第一批17项,第二批34项,第三批22项,第四批21项。具体明细如下:

第一批:杜康酿酒工艺、镇平玉雕工艺、钧瓷烧制技艺、棠溪宝剑铸造工艺、汝瓷烧制技艺、唐三彩、汴绣工艺、太平车制作技艺、五里源松花蛋技艺、武陟油茶制作技艺、宝丰酒酿造工艺、茂家红酒酿制技艺、信阳毛尖茶采制技艺、北宋官瓷烧制技艺、长垣烹饪技艺、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禹州中药加工炮制技艺。

第二批:柿树栽培柿饼制作技艺、麻纸制作技艺、葛记焖饼制作技艺、义兴牌匾制作技艺、秋油腐乳制作技艺、洧川豆腐制作技艺、朱仙镇五香豆腐干制作技艺、制鼓技艺、小街锅贴制作技艺、银条种植栽培及烹饪技艺、万古文盛馆羊肉卤制作技艺、郑家老粉坊粉皮制作技艺、柏山缸制作技艺、清化竹器制作技艺、当阳峪绞胎瓷制作技艺、清化传统竹扇制作技艺、上庄姜种植与加工、黑陶制作技艺、怀府闹汤驴肉技艺、浑浆凉粉制作技艺、王五辈壮馍制作工艺、鄢陵古桩蜡梅盆景制作技艺、董村木杆秤制作技艺、长葛绒制作技艺、传统棚口扎制技艺、桐蛋制作技艺、宋河酒传统酿制技艺、毛笔制作技艺、芝麻种植及传统小磨香油制作技艺、地坑院营造技艺、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邓城叶氏猪蹄制作技艺、道口烧鸡制作技艺。

第三批:阮制作技艺、笙制作技艺、中原棉纺织技艺、中原棉布印染技艺、中原养蚕织绸技艺、装裱修复技艺、金属捶锻工艺、合伯宝剑锻造技艺、青铜器制作技艺、金镶玉制作技艺、登封窑陶瓷烧制、布鞋手工制作技艺、浚县木旋玩具制作技艺、卢仝煎茶技艺、大周黄蜡制作技艺、醋酿造技艺、酱菜腌制技艺、酒酿造技艺、牛羊肉烹制技艺、荥阳霜糖制作技艺、大槽油制作技艺、中原烹饪技艺。

第四批:蔡记蒸饺、荥阳河阴石榴栽培技艺、古琴斫制技艺、坠胡制作技艺、板胡制作技艺、高浮雕传拓技艺、传统香制作技艺、风筝制作技艺、花生糕制作技艺、金银器制作技艺、鲁山花瓷制作技艺、腐竹制作技艺、鹤壁窑古瓷烧制技艺、淀粉食品制作技艺、耗辣椒制作技艺、禽蛋加工技艺、档发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沈丘青三彩烧制技艺、巩县窑陶瓷烧制技艺、大刀面(齐氏大刀面)、古代青铜器传统修复技艺。

基于上述明细,河南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部分都没有延伸出相应的产业链,而产业链是提升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价值和社会认同的关键。从社会效益的意义来说,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产业链,更看重的是其带来的文化价值,丰富国人的文化生活,提升文化视野,而不是获取丰厚的资本利润。因此,让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产业链,不仅获得了生存发展的资本,更多的是获得了发展的社会基础,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文化认同的氛围。但是受制于各种条件,目前的发展距离理想中的情况还有较大的差距。

1.1 分散且规模小

河南省?魍臣家绽喾俏镏饰幕?遗产散布于河南省的各个省市,分散经营,各自为战,没有形成统一的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战线,这就导致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社会分工细化链条无法形成。另外,河南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规模小,这些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地依赖于师徒传递的方式,单线化进行流传[4]。

1.2 发展资金严重不足

从目前的调查情况来看,河南省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质性措施不多,特别是资金扶持力度不足,这样就使得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发展缺乏启动资金。在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都藏在保险箱且规模小的先天不足的情形之下,若没有发展资金的先行扶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化转型几乎难以实现,特别是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排斥社会资本注入来进行市场化运作。

1.3 传统技艺工序复杂,无法实现工业化生产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传承于农业社会,适用于小农家庭,但是在工业化的今天,这样的生产工序与方式难以适应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实现现代化转型就必须能够实现产业化、工业化生产,从而进行批量化、复制化生产。复杂的工序背后可能蕴含了极深的传统文化底蕴,但是这种低效率的生产方式不利于其现代化转型与发展[5]。河南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化转型困境的原因

河南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转型困境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其自身的先天不足,也有后天的发展乏力,这些都导致了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化转型发展缓慢。

2.1 自身原因:经济效益低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基础基本上已被摧毁,一大批传统技艺类基本上被机器工业化生产所取代。如何保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底蕴,同时又顺应工业化时代发展潮流,实现现代化转型是当今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重大课题。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工序都比较复杂,极其耗费人力资本,且经济效益转化率不高。经济效益转化率低就意味着市场竞争力不足,传统技艺的传承人需要承担亏损的成本,无法进一步扩大规模进行产业化生产,这样就导致一个恶性循环,使得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小规模家族式工坊的生产模式,无法适应工业化的发展,极可能在未来的一个时间段消亡。

2.2 社会原因:社会认同度低

对于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经济效益、政策保护外,社会大众对于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公众的参与是保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下去的关键。然而笔者在实地走访调查中发现,90%的公众不了解河南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什么,更不清楚目前处于什么样的发展境地。这一现象反映了我们对传统文化宣传的缺失,同时也使我们看到与现代化的科技产品相比,公众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领域基本不感兴趣。由此可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还是处于封闭状态,社会认同度低,缺乏市场基础,长此以往就会面临消失的风险。

2.3 政府原因:政府政策扶持不足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分支,但是对于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来看,不管是国家文化部门还是地方文化部门,更多的是以“口号”保护为主,具体落地的实际措施不多且比较零散,难以形成政策合力,推动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化转型[6]。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很大的挖掘潜力。不管是对于国家或者地方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还是旅游资源的开发都有很大的正向作用,但是政府如何落地具体可操作的政策是关键,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政策法规的保护,又给其发展提供政策动力。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化转型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的文化名片,特别对于河南省这种文化大省来说,如何保护与开发好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重中之重。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化转型面临着三大困境,内外结合既是解决这三大困境也是其实现现代化转型的关键。

3.1 促进民间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救

打铁还需自身硬。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转型需要传承人认识到政府扶持以及大众认可只是外因,唯有自身发挥聪明才智,摸索转型之路方可更好实现自救。

3.1.1 组建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联盟。目前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处于分散化、“各自为政”的状态。这种小作坊式的状态极其不利于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转型,而通过河南省内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自愿组建联盟,可以实现资源的整合。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联盟的构建,一方面实现传统技艺内部的交流与碰撞,文化的发展需要交流与碰撞;另一方面使得传统技艺的发展有一个中介桥梁,通过联盟实现专业市场化的操作,为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市场化运作做铺垫,同时也可以给这些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一定的法律援助与保护。

3.1.2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利权”的解冻。目前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更多的是基于师徒传递的形式。这些“专利权”不利于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与发展。对于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利权”的解冻,一方面科技促进发展与弘扬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可以引入多方智力实现再创新再突破。当然,对于传承人,政府应当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

3.2 提升公众对于传统技艺的社会认同感

社会公众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较强的认同感是其现代化转型的关键。目前社会公众对于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宣传,增强社会认同。

3.2.1 鼓励开展互联网新媒体宣传。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脱离现代化,使得社会公众缺乏渠道去深入了解。这就需要我们新时代的传承人拓宽网络化传播范围,通过应用现代传播工具和手段如:微博、微信、抖音等自媒体工具,实现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与现代、古老与科技的结合,使其焕发新的活力。

3.2.2 社会文化组织积极开展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各地的社会文化组织在政府的指导下组织各种社会活动,使得公众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使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走进中小学,培养和激发中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从而增强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认同感。

3.3 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保护我们的历史。政府应当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3.3.1 设立专门的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日本《文化财保护法》提出“无形文化财”的概念,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并对其制定保护方案,同时国家财政给予其强力的支持。日本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弘?P值得我国借鉴,地方政府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立专门的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

3.3.2 加强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目前,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部分是以师徒传承的方式延续发展的,缺乏法律意义上的知识产权保护,国家应该对这一领域进行考察研究,设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后期的法律保障服务。结语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现代化转型是时代的必然选择。只有实现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才能更好地实现其保护与发展。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实现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才能最终实现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 李任.贵州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与思考[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2):34-42.[3] 朱淑珍,李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链模式研究:以旅游商品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1):57-61.[4] 徐辉鸿,郭富青.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标法保护模式的构建[J].法学,2007(9):94-101.[5] 刘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路径风险与优化对策[J].纳税,2017(19):189.[6] 洪雅雯,蔡舒婷,韩孟琪.民间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究:传统技艺产业链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法制与社会,2018(10):147-149.

第五篇:抢救传统手工技艺不容忽视

学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抢救传统手工技艺不容忽视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06 月03 日 |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从2005年起,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将以三年或更长的时间,对包括传统手工技艺(以下称为手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国性的普查。这是一项难度很大、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既定方针。许多手艺处于濒危状态,其消亡有加速之势,且一旦失传很难挽回和再生。如果按刻板的程序来操作,很可能有些手艺及其传承人不待保护就已逝去。因此,要把抢救置于各项工作之首,发现重要的濒危工艺应采取切实措施予以及时保护。

一、手艺的保护是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是世所公认的传统工艺大国。尽管工业发展导致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大幅度缩减,从而使手工技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影响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但放眼周遭,许多传统技艺诸如宣纸、织锦、青瓷、紫砂、花 学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抢救传统手工技艺不容忽视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06 月03 日 |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从2005年起,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将以三年或更长的时间,对包括传统手工技艺(以下称为手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国性的普查。这是一项难度很大、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既定方针。许多手艺处于濒危状态,其消亡有加速之势,且一旦失传很难挽回和再生。如果按刻板的程序来操作,很可能有些手艺及其传承人不待保护就已逝去。因此,要把抢救置于各项工作之首,发现重要的濒危工艺应采取切实措施予以及时保护。

一、手艺的保护是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是世所公认的传统工艺大国。尽管工业发展导致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大幅度缩减,从而使手工技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影响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但放眼周遭,许多传统技艺诸如宣纸、织锦、青瓷、紫砂、花丝、景泰蓝、雕漆、泥塑、剪纸、刺绣、烟花、爆竹、水轮、水碓等等,仍在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广为应用。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的增长,回归乡土、回归自然又成为普遍性的追求,手艺及其制品越来越为公众所喜爱和珍视,凸现出现代价值。这在发达国家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我国也已呈日益增长之势。

手工技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人性和个性的,又是乡土和民族的。手艺操作及其制品体现人类对世界的理解和心灵的追求,蕴含着人的智慧与创造力。面对汹涌而来的全球化浪潮,如何维护我们自身的文化命脉、保持和发扬自己的民族特性及文化个性,已成为至关重要的紧迫课题。所以,手艺的保护、振兴理所当然地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课题中应有之义。那种视手艺保护为现代化事业的负担或附加物的看法,是不对的,忽视、漠视、蔑视手艺及其保护振兴的观念和做法更是错误的。

二、摸清家底是留住手艺的前题

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时间,对民间文学和艺术的全国性普查,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果。但由于手工技艺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出现行政主管部门缺位,导致手工技艺的学科建设极不完备,基础性工作则更为薄弱,以致至今未建立完善的分类体系,多数技艺分支特别是制作实用品的手工技艺,家底不清,情况不明。

依作者之见,手艺普查须分面上普查和点上普查两步走。

面上的普查重在广度,须遍及乡村、城镇以及某些企事业单位(例如工艺美术行业和文物考古部门),关键是要将面铺开,尽可能避免重要技艺的遗漏。点上的普查重在深度,须经筛选择点并在专家指导和参与下,严格按技艺和人文两个方面的内容作实地的考察和面对面的调查;还须收集相关的原材料、工具设备、制成品和其他实物与文献资料,辅以必要的测绘、理化检测、工艺分析和声像录制等等。

三、文化部门、传承人及专家要良性互动

文化行政部门、民间文化传承人及专家,这三者是民间文化普查及保护、振兴工作的主要力量,要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实现良性互动。文化行政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负有领导、统筹、协调及督促、检查之责。艺人及其所属实体是手艺运作和传承的主体,也是手艺保护和振兴的主体。手艺人及其实体在当前常处于弱势地位,需政府和其他社会力量予以扶持甚至救助。须知,在民间文化保护、传承的问题上,没有人能充当救世主的角色,所有越俎代庖或揠苗助长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其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专家在业务层面起着指导和咨询的作用,并负有学术把关和监督之责。

长期以来,传统工艺研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学术建制极不完善,人才资源与现实的工作需要存在很大空缺。因此,有必要采取有力措施,在较短期间使这一困局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华觉明)

专家热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解铃还须系铃人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07 月25 日 | 文章来源:中新网

新近一期《瞭望》载文就目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在西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要求来自社会对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异化”和“物化”的反思。然而,中国目前却正处在现代化的进程当中。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二者之间的矛盾带给中国人诸多困惑。

辽宁大学教授、国际民俗学家协会最高资格会员乌丙安说,“现在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像打擂台一样”。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对待保护的不当措施成了专家、学者们的批评对象;对于专家学者们的讨论,基层官员的反应是“没有什么新东西”;而被专家认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的传承人却始终是论坛的缺席者。

文章指出,目前有些地方政府关心申遗,却并不完全为了保护,“为什么大家关心申遗,因为它能带来利益”。某地将四十多名老艺人组织起来集中培训。“这不是集中改造老艺人吗?”乌丙安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意是为了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如此一“改造”,显然就背离了初衷。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康保成教授对这种“文化商品化”深有感触。在江西的流坑村,他看到,当地老百姓用来祈祷、祭祀的傩戏被搬上了戏台。“当你看到那些祈愿的仪式出现在戏台上,还有省里聘来的播音员报幕的时候,那感觉真是怪怪的。”还有环县。据康保成介绍,这个县原本有几十个业余道情皮影班组,为当地农民所喜闻乐见;如今,该县将这些业余的班组升格成中央剧团,还曾计划修建一个大剧场,并以此向文化部要求拨款。

对此许多专家、学者都势表示了担忧。而所有这些现状的症结似乎都集中在一个问题上——“为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数中国学者在谈论这个问题时主要还是从民族利益出发的。在全球化的大潮之下,我们更需要一种民族认同。我们需要明白,我们的建筑、我们喝茶、我们歌舞,那都是我们集体无意识的根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贺学君研究员也指出,每一个民族事项背后都有一种核心价值,有自己产生的最早的原因。正是这些本质的东西塑造了我们看问题、看事物的方法。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汁原味”保护的问题,文章列举了一些有趣现象:淮河地区的花鼓戏申报,请了许多舞蹈家作指导。淮河两岸的老百姓是最苦的,没事就跳花鼓灯。实际上,人们只有在祭祀大禹王的时候才跳花鼓灯,是希望不要再发大水了。如果这些问题都没有搞清楚,那么保护的只能是空壳。“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依然是专家们所强调的。

文章援引专家观点说,当今社会条件下的非物质文化保护,没有哪一个题目会像它这样包含着那么多的悖论:

当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商品的时候,就不再具有原来的功能。当我们把结婚这样庄严的事情变成一种有趣的活动来表演,供人观赏时,内心的情感、庄严的形式都被抽空了,保留的仅仅是外壳。这些情况应该说这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和亵渎,也是脱离了生活。

反过来,原来占全国人口90%以上的农民,有一部分已经离开了乡村,来到了城市,他们将自己原来的生活方式截取某些片段,当作一种旅游资源,供给那些不同生活方式的城里人或外国人来观赏,难道这本身不是生活的需求吗?怎么能说这是脱离了生活呢?

我们正处在现代化的进程当中,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二者之间的矛盾“正是问题的核心”。

文章指出,“解铃还须系铃人”,需要对本土的问题要做一个更大跨度的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从来就不仅与文化有关,而且与整个社会环境、政府职能、社会文化有关。有专家认为,由文化部牵头

做保护似乎权威性不够,建议由国务院设立一个专门的部门。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是权宜之计,也不是轰轰烈烈的工程。(戴廉)

祁庆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06 月17 日 |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今天,“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社会时尚话语。文化遗产应当保护己成为社会共识。然而,我们必须看到,作为一种社会“时尚”所具有的“肤浅性”、“浮躁性”的一面。将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地进行下去,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认识高度和深度。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文化多样性,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然而,在发展过程中,许多少数民族都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两难选择:一方面渴求尽快实现现代化;另一方面又希望长久保留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担忧以至恐惧传统文化消失。这个问题在人口较少民族中尤为突出。

传统文化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但更多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方面,在价值观、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审美情趣等方面表现尤为鲜明。进入现代社会后,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积淀仍在各民族中不同程度地保留着。传统文化负载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拢聚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生命在现实社会中的延续。它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现实性。所谓历史性是指这部分文化是经过长时间形成并传承下来的;所谓现实性,是指这部分文化在现实生活中被继承,仍具有生命力,是一种“活”文化。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上创造的文化的总和,而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中传承下来的最精华部分,是各民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值得保护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传统文化可以变异、创新、重构,但文化遗产却只能保护其原形态,不能重新创造。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可以重构新文化;但文化遗产消失后,不可再生。有一种误解,认为只要是“传统的”,就是好的,就要保护,这是不对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上形成并传承下来的“全盘文化”,在社会文化变迁的转型期,这种文化不应当也不可能“全盘”保留和保护。我们保护的是“传统”中有价值的那部分。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十分丰富,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特别的优势。虽然称为“非物质”,但与“物”又密不可分。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不在于“物”与“非物”,而在于文化的“传承”,其核心是传承文化的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巨大的宝库,而它面临失传的危机尤为严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保护层面,应当与利用、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保护。一方面,过度或破坏性开发必须坚决果断制止;另一方面,也不能由于出现某些问题就“因噎废食”,应该理顺利用与开发的关系。我们必须清醒定位: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大力发展生产力,实

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少数民族不可动摇的目标。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发展是硬道理”,坚持科学发展观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大力抢救与保护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成为现代化进程中有机组成部分,应是正确的出发点。

在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性,也具有特殊的“濒危性”,因而,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抢救与保护的力度,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也已出台,这对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祁庆富)

丝、景泰蓝、雕漆、泥塑、剪纸、刺绣、烟花、爆竹、水轮、水碓等等,仍在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广为应用。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的增长,回归乡土、回归自然又成为普遍性的追求,手艺及其制品越来越为公众所喜爱和珍视,凸现出现代价值。这在发达国家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我国也已呈日益增长之势。

手工技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人性和个性的,又是乡土和民族的。手艺操作及其制品体现人类对世界的理解和心灵的追求,蕴含着人的智慧与创造力。面对汹涌而来的全球化浪潮,如何维护我们自身的文化命脉、保持和发扬自己的民族特性及文化个性,已成为至关重要的紧迫课题。所以,手艺的保护、振兴理所当然地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课题中应有之义。那种视手艺保护为现代化事业的负担或附加物的看法,是不对的,忽视、漠视、蔑视手艺及其保护振兴的观念和做法更是错误的。

二、摸清家底是留住手艺的前题

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时间,对民间文学和艺术的全国性普查,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果。但由于手工技艺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出现行政主管部门缺位,导致手工技艺的学科建设极不完备,基础性工作则更为薄弱,以致至今未建立完善的分类体系,多数技艺分支特别是制作实用品的手工技艺,家底不清,情况不明。

依作者之见,手艺普查须分面上普查和点上普查两步走。

面上的普查重在广度,须遍及乡村、城镇以及某些企事业单位(例如工艺美术行业和文物考古部门),关键是要将面铺开,尽可能避免重要技艺的遗漏。点上的普查重在深度,须经筛选择点并在专家指导和参与下,严格按技艺和人文两个方面的内容作实地的考察和面对面的调查;还须收集相关的原材料、工具设备、制成品和其他实物与文献资料,辅以必要的测绘、理化检测、工艺分析和声像录制等等。

三、文化部门、传承人及专家要良性互动

文化行政部门、民间文化传承人及专家,这三者是民间文化普查及保护、振兴工作的主要力量,要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实现良性互动。文化行政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负有领导、统筹、协调及督促、检查之责。艺人及其所属实体是手艺运作和传承的主体,也是手艺保护和振兴的主体。手艺人及其实体在当前常处于弱势地位,需政府和其他社会力量予以扶持甚至救助。须知,在民间文化保护、传承的问题上,没有人能充当救世主的角色,所有越俎代庖或揠苗助长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其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专家在业务层面起着指导和咨询的作用,并负有学术把关和监督之责。

长期以来,传统工艺研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学术建制极不完善,人才资源与现实的工作需要存在很大空缺。因此,有必要采取有力措施,在较短期间使这一困局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华觉明)

下载文化遗产中河南的传统技艺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化遗产中河南的传统技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非遗传统技艺的人文危机

    非遗传统技艺的人文危机 摘要:非遗传统技艺同时面临生存与人文的双重危机。人文的存续是传统技艺的精神内里,正确认识传统技艺的人文因素,全面把握传统技艺的人文危机,并充分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师培训项目方案(合集五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师培训 一、项目名称: 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师培训(简称:非遗技艺传承师培训) 二、宗旨: 弘扬国粹,传承经典,发扬光大 三、口号: 守望家园——行动起......

    崇明老白酒传统酿造技艺比赛方案5篇

    崇明老白酒传统酿造技艺比赛方案 崇明老白酒是崇明著名特产之一,崇明老白酒的传统酿造技艺已有七百多年历史。2008年崇明老白酒获得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地理标志性保护产品......

    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梳理(河南)

    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梳理 河南省: 民间文学类: 1:木兰传说 项目所在地:河南省虞城县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 项目保护单位:河南省虞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湖北省武汉市黄......

    河南传统村落保护名单

    传统村落名单出炉 乡土建筑保护起步 来源:大太阳建筑网综合 | 0条评论 关键字: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联合公布了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 共有646个......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南篇

    河南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音乐类) 唢呐艺术 民间音乐 河南省沁阳市 沁阳唢呐属木制双簧管乐器,它的特点为音量大,音质明亮、粗犷,演奏方便,善于表现热烈奔放的场面......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传统文化遗产保护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传统文化遗产保护 导语: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

    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与启示

    摘 要:系统地回顾了近年来国外有关古村镇、历史文化街区、文化遗产地等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研究,以及国内传统村落、古村镇等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研究,从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