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战略成本预测演讲稿
战略成本预测演讲稿
1、含义:成本预测是指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对未来成本水平及其变化趋势做出科学的估计。通过成本预测,掌握未来的成本水平及其变动趋势,有助于减少决策的盲目性,使经营管理者易于选择最优方案,做出正确决策.战略成本预测是成本预测理论与战略管理理论相互结合,是成本预测方法和理论在战略成本管理中的应用。战略成本预测是以企业历史成本资料、现实成本管理能力和未来竞争环境的变化为依据,利用现代预测理论和技术,对企业为实现某一特定战略而选择的一种或几种业务战略的未来的成本水平进行合理的测算,确定出与企业战略相对应的成本水平,借以评价战略的可行性,为战略成本决策服务。
2、做好成本预测应遵循的原则(不仅指战略成本预测,也适用于所有的成本预测)
(1)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导,力求用尽可能快的速度和尽可能少 的耗费取得尽可能多的和尽可能好的劳动产品。(2)以客观实际为基础,全面的综合的分析影响成本升降的因素。(3)以各种技术经济因素为依据,采用正确的预测方法,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相结合,既要求先进合理,又要留有余地。
3、区别:成本预测可分为战略成本预测和战术成本预测。战略成本预测是成本预测和战略管理理论相互结合,是成本预测方法和理论在战略成本管理中的应用,是以企业历史成本资料、现实成本
管理能力和未来竞争环境的变化为依据,利用现代预测理论和技术,对企业为实现某一特定战略而选择的一种或几种业务战略的未来的成本水平进行合理的测算,确定出与企业战略相对应的成本水平,借以评价战略的可行性,为战略成本决策服务。战略成本预测和战术成本预测虽然都是基于预测理论基础之上进行的成本预测,但存在着许多不同,具体可表现为:战略成本预测期长,一般在一年以上,面临的复杂情况多,预测的准确性因此相对较低。战术成本预测的时间跨度较短,一般在一年以下,未来环境变化同过去和现在相比变化程度不大,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较高;战略成本预测一般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根据未来环境变化的估计,确定影响企业某一战略的若干重要的成本因素的变化趋势,得出几种备选方案供决策者选择。战术成本预测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预测时考虑的因素相对较少。
3、战略成本预测过程:
战略成本预测的过程包括输入、处理和输出三个环节。输入包括预测所需要的成本信息、假定条件等;处理是指预测所用的方法和技术;输出是指预测结果。战略成本预测过程图示:
4、相对于传统成本预测的优点:
一、战略成本预测是一个动态预测的模型,能避免因环境变化导致模型不适用而造成的预测失败;预测系统环境发生变化而导致系统结构发生变化,系统原始资料、信息的采集由于环境变化带来不确定,使得静态模型失去效用,限制了静态模型的应用。一个系统在其发展变化的各个阶段表现出来的性质是不完全相同的,比如原材料的市场波动,随着时间的增长,原系统模型有可能完全不适应新的变化导致预测失败。
二是,战略成本预测能够全面地揭示出企业成本的真正构成,通过对关键因素的分析、加工和处理,为战略决策的正确性提供信息支持。战略管理环境要求对企业进行全面的分析,成本预测系统应该把对企业成本产生影响的一些关键因素挖掘出来,并通过对关键因素的分析、加工和处理,为战略决策的正确性提供信息支持。但传统成本预测方法只重视明显的成本因索,如材料费、人工费、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等,而忽视了隐含的成本因素,如市场开拓、内部结构的调整、企业规模、管理文化等,所以没有能够全面地揭示出企业成本的真正构成,这样的成本预测结果不但无法帮助管理者有效地进行战略决策,反而会影响战略决策的正确性。
5、战略导向成本预测理念主要体现在:
特点
(1全面性:战略导向成本预测要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选择成本预测方法。要把企业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综合起来,从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出发,既关注企业内部信息分析预测,还应关注竟争对手和企业所处行业相关信息的分析预测。
(2外向性:传统成本预测主要通过分析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状况,为企业提供单一的成本预测信息,并在企业内部各项活动中挖掘降低成本的途径,是个封闭的内部系统。而战略导向要求将成本预测的触角伸向企业外部,拓展成本预测在时问和空间上的范围。时间维度方面扩展到对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成本预测;空间维度方面延伸至供应商、销作商或者消费者。通过拓展成本预测的时空范围,将有利于根据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调整企业自身的竞争战略,并通过改善与企业外部环境的关系达到优化企业成本结构、降低成本水平的目的。(3竞争性:战略导向的成本预测是在考虑企业竞争优势基础上进行的,重点解决企业成本及其对于企业竞争地位和竟争优势的影响,在帮助企业决策者正确制定企业竟争战略的同时,辅之相对应的成本管理战略,将低成本定位于企业竞争优势建立的基础之上。
(4动态性:系统论的观点揭不出系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不同的要求而动态变化的,企业的竞争战略是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调整的。从管理科学的系统性出发,为了保证战略实施的有效性,不同的战略要与不同的管理控制系统相互映射,这也正是作为管理控制系统之一的战略导向成本预测必须与具体的竞争战略相结合的逻辑所在。不同的战略选择需要不同的成本分析观和成本预测方法,这也就形成了特定竞争战略下的成本管理战略,充分体现出预测的动态 性要求。
6、预测程序:战略成本预测的一般程序是:首先,确定进行成本预测 的价值活动。我们知道企业是由若干不同的价值活动所构成,企业的战略成本预测是在企业已经确定了基本的竞争战略框架的基础之上展开的,也就是以能够支持企业战略框架建立的某几个价值活动或是具体业务战略为预测对象,并对这些具体战略未来的成本行为进行预测;其次,选择应用适当的预测方法。由于预测时期长,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多,战略成本预测大多采用定性预测的方法,但是要辅以必 要的定量预测方法,而且针对不同的预测对象,预测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再次,搜集预测所需要的成本信息。对于战略成本预测所需要的大量信息都是要有利于未来环境确定的,因此,一切有利于判断未来环境发展方向和判断企业某项业务战略的信息都要认真搜集,尽量保持信息准确;最后,得出预测结果。企业通过所获取的预测信息,运用定性及定量的方法,找出对企业未来成本水平有较大影响因素的发展趋势,得出预测结果。
7、预测方法
一、产品开发战略下的成本预测
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够仅凭一种产品在市场中获取长久的竞争优势, 因为产品也有生命周期,也会被市场淘汰。当企业的现有产品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时, 企业就应立即做出开发新产品的战略决策。
如果一个企业已经基本决定进行新产品开发, 此时的成本预测就是要以最低的成本满足用户对产品的功能要求。在企业新产品的设计方案中, 有的可能在提高产品功能的同时实现低成本,有的可能是能够提高产品功能的同时成本也随之增加, 有的可能是在保持产品
功能的情况下实现低成本。企业究竟应该采用哪种设计方案, 这里我 们引入价值工程模型进行分析选择。
价值工程(Value-Engineering),又称功能成本分析, 就是以最低的总成本可靠地实现产品或作业的必要功能, 着重于功能分析的有组织活动。价值工程模型的基本原理是价值=功能/成本, 即通过计算单位成本耗费所得功能分支, 选出单位成本耗费所得功能分支最大的产品设计方案。这里的功能是指消费者使用时所担负的职能, 某项功能所实现的价值要根据消费者的评价等级来确定, 企业在具体应用中要结合用户评价反馈的信息, 科学地确定产品各项功能所应采用的功能系数, 并以功能系数为权数为产品打分。这里的成本 是指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 是企业在设计、生产、销售等阶段发生的成本与消费者使用成本之和。企业应该如何预测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 下面我们给出几个主要的预测方法: 正确地预测产品生命周期成本,首先应该明确产品生命周期的含义。对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理解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将产品与市场联系起来,认为产品从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的循环过程就是产品的生命周期,它包括产品的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二是从生产者的角度,认为产品从研究开发、设计、试制、大量生产直至停止生产的全过程就是产品的生命周期;三是从产品使用者的角度,认为从产品的购进到使用、废弃处置、报废的过程就是产品的生命周期;四是从社会的角度考察产品形成到消亡的全过程,将产品生命周期理解为从研制、设计、制造、生产、用户使用到报废这样一种
全面的循环。
由于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理解不同,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认识。广义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即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和用户的使用成本。其中生产者的生产成本是指产品研发、设计、制造、营销与物流等过程得以实现所消耗的成本,用户的使用成本是指消费者使产品功能正常发挥所花费的运行成本以及维护、修理乃至废弃处置的成本。狭义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仅仅包括生产者的生产成本。
1、倒扣测算法
倒扣测算法是在事先确定目标利润的基础上,首先预计产品的售价和销售收入, 然后扣除价内税和目标利润, 余额即为目标成本的一种预测方法。公式如下:
产品成本= 预计的销售收入-应缴税金-目标利润
这里的预计销售收入必须结合市场销售预测及客户的定单等予以确定。企业的目标利润通常可采用先进的销售利润率乘以预计的销售收入、或先进的资产利润率乘以预计的资产平均占用额、或先进的成本利润率乘以预计的成本总额确定。这种方法具备以市场为依托的积极态度, 但有时脱离企业的现实经营能力,而难以达成。2、加算方法
这一方法是指以产品原成本为基础, 加上为产品增添新功能所必须增加的成本,减去因产品过剩功能削减所降低的成本,从而得出新产
品应该实现的成本目标。采用这种方法必须对影响成本升降的因素进行认真测算, 确定导致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 寻求降低成本的方法。加算方法以现实的经营管理水平为依托,尽管可靠但较为消极,容易与市场脱节, 企业在选用时应谨慎。3、选择测算法
选择测算法是以某一先进产品成本作为预测成本的一种预测方法。如标准成本、国内外同类型产品的先进成本水平、企业历史最好的成本水平都可以作为预测成本。这种方法要求企业熟悉市场行情, 及时掌握国内外同行业同类型产品的最先进的成本水平动态。
该法虽然比较简单,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可比性, 如果彼此现状以及产品相差较大, 就不能采用;如需采用, 必须作必要的调整和修正。
二、市场开发战略下的成本预测
企业为了建立新的竞争优势或巩固其自有的有利竞争地位, 不仅需要面向市场进行产品的开发,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产品的定位,实施市场开发的战略。市场开发战略下的企业成本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建立销售渠道所需要的投资;二是开展促销活动所花费的成本。在这一竞争战略下的成本预测应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1、销售渠道成本
企业建立销售渠道可以有两个途径进行选择, 一是建立企业自己的销售网络, 如果企业选择这种方式, 成本预测的变量主要体现为销售网络的开发成本, 包括前期市场调查成本、建立分销部门的成本、分销部门的正常开支和产品的仓储、保管、运输费用等。二是企业与经销商进行合作。在这种方式下成本预测的重点主要体现在对经销商 作用的调查评估费用、产品的仓储、保管、运输费用, 以及企业转让给经销商的利润。
2、市场促销成本
企业促销的手段主要有四种, 即广告、人员推销、公共关系及营业推广。这四种手段各有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通过相互组合、相互补充、可以收到相乘的效果。成本预测的重点也就是要预测以上四种手段所需要的成本。利用各种手段的组合, 从而实现用最小的成本实现既定的促销目标。
三、横向规模扩张战略下的成本预测
在这一战略下成本预测的目标即是当规模扩大以后, 企业的成本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企业实施横向规模后对成本的影响体现在两个主要方面, 一是规模扩张后固定成本, 二是规模扩张后企业的单位产品变动成本。在这一战略下成本预测主要应该关注着两个因素:
1、固定成本的影响数
规模是影响固定成本的重要因素, 企业在做出横向规模战略时必须把固定成本作为一个基本因素加以考虑。企业的规模扩张后, 对固定成本的影响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①资本设备的不可分割性以及固定成本的分摊。
资本设备的不可分割性意味着某一投入不能按比例缩小到某一最小的水平, 比如, 机器设备、某些研究开发的投入等,不能再拆分成一
个更小的投入单位。分摊到单位产品上的固定成本,就取决于生产数量的大小。企业横向规模的扩大,产量的提高, 就会使得单位产品所负担的固定成本降低。
②规模的扩张导致的管理成本增加
企业实施横向规模扩张战略后, 可能需要增设分厂以及增加新的管理阶层, 这就意味着管理成本的增加;同时还存在着员工激励上的难题, 因为企业规模扩大后, 企业中各个环节各个岗位上员工的工作绩效很难与企业的经营业绩联系起来;规模扩张后企业机构庞大, 管理层次多, 导致决策和控制信息失真, 管理组织官僚化。这些都会 导致企业的管理成本增加。
2、单位变动成本的影响数
由于在实际生产中存在着学习曲线效应, 工人操作的熟练程度与累积的生产数量有关。生产效率随着累积的生产数量的增大而提高。这是规模经济的另一种特殊的表现, 它与企业的横向规模发生着特殊的联系。经验积累, 即熟练程度的提高, 不仅带来效率提高, 人力成本下降, 同时还可以降低物耗, 减少损失。经验积累程度越高, 操作越熟练, 成本降低的机会越多, 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发展就会获得学习曲线效应, 以形成竞争优势。
在总结了上述两个影响因素后, 成本预测就可以从这两个因素入手, 对规模扩张后的成本水平进行预测。其基本的预测模型为: 成本(y)=规模扩张后调整的固定成本(a)+单位变动成本(b)×累计产量(x)1-k
模型中x表示企业规模扩张后某一时点的总产量, 比例常数k为学习率与产量变动的对比数。
四、纵向一体化战略下的成本预测
纵向一体化的战略成本主要包括进入成本、协调成本和退出成本。成本预测也主要从这几个主要变量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预测
1、进入成本
企业进行纵向整合需要耗费资源, 如企业要参与上游或下游产业的竞争, 就必须克服移动壁垒, 耗费具有机会成本的资源, 降低了企业调整和分配资本资源的灵活性。企业采用纵向一体化战略将加大资本需求, 可能是企业减少在其他方面的投资以满足整合的资本需求, 从而导致战略投资风险的加大。
2、协调成本
协调成本主要体现在: 一是采用纵向一体化战略后企业需要对新增管理层和员工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适应企业在生产、组织、文化上的要求。这就必然会加大管理重组成本。二是企业整合了上下企业后, 必须保持这些企业的生产能力平衡, 这些都可能导致企业的管理和协调工作更加复杂, 相应的增加管理成本。三是由于整合后的企业变外部市场为内部市场, 某些经营单位的管理层的竞争意识可能弱化, 决策机制不明朗, 增大了代理成本。
3、退出成本
退出成本主要是指当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出现了不利的变化, 需要部分或全部结束整合而发生的成本。当企业的业务链中某一环节 的开展业务活动的效率低于通过市场交换开展这项活动的效率时, 企业据应当转而依靠外部市场交换。这样就需要一定的退出成本。纵向整合力度越大, 退出成本就越高。
企业成本预测通过综合分析预测了进入成本、协调成本和退出成本, 联系实施战略所带来的成本节约, 并充分考虑企业的现有资源对成本的满足状况, 就可以为战略决策提供全面的成本信息。
第二篇:成本领先战略案例
成本领先战略案例
案例主题】沃尔玛的成本领先战略 【开 发 者】RCTI 【案例正文】
美国沃尔玛连锁店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连锁零售商,2002年沃尔玛全球营业收入高达2198.12亿美元,荣登世界500强企业的冠军宝座。沃尔玛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成功运用了成本领先战略并予以正确实施。沃尔玛的经营策略是“天天平价,始终如一”,即所有商品(非一种或若干种商品)、在所有地区(非一个或一些地区)、常年(非一时或一段时间)以最低价格销售。为做到这点,沃尔玛在采购、存货、销售和运输等各个商品流通环节,采取各种措施将流通成本降至行业最低,把商品价格保持在最低价格线上。沃尔玛降低成本的具体举措如下:
第一,将物流循环链条作为成本领先战略实施的载体。
(1)直接向工厂统一购货和协助供应商减低成本,以降低购货成本。
沃尔玛采取直接购货、统一购货和协助供应商降低成本三者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完整的全球化适销品类的大批量采购,形成了低成本采购优势。
1)直接向工厂购货。零售市场的很多企业为规避经营风险而采取代销的经营方式,沃尔玛却实施直接买断购货,并对货款结算采取固定时间、决不拖延的做法(沃尔玛的平均“应付期”为29天,竞争对手凯玛特则需45天)。这种购货方式虽然要冒一定的风险,却能保护供应商的利益,这大大激发了供应商与沃尔玛建立业务的积极性,赢取了供应商的信赖,保证沃尔玛能以最优惠的价格进货,大大降低了购货成本。据沃尔玛自己统计,实行向生产厂家直接购货的策略使采购成本降低了2%-6%。
2)统一购货。沃尔玛采取中央采购制度,尽量由总部实行统一进货,特别是那些在全球范围内销售的高知名度商品,如可口可乐、柯达胶卷等,沃尔玛一般对1年销售的商品一次性地签订采购合同。由于数量巨大,沃尔玛获得的价格优惠远远高于同行。3)协助供应商减低产品成本。沃尔玛通过强制供应商实现最低成本来提高收益率,如对供应商的劳动力成本、生产场所、存货控制及管理工作进行质询和记录,迫使其进行流程再造和提高价格性能比,使供应商同沃尔玛共同致力于降低产品成本及供应链的运作成本。
(2)建立高效运转的物流配送中心,保持低成本存货。
为解决各店铺分散订货、存货及补货所带来的高昂的库存成本代价,沃尔玛采取建立配送中心、由配送中心集中配送商品的方式。为提高效率,配送中心内部实行完全自动化,所有货物都在激光传送带上运入和运出,平均每个配送中心可同时为30辆卡车装货,可为送货的供应商提供135个车位。配送中心的高效运转使得商品在配送中心的时间很短,一般不会超过48小时。通过建立配送中心,沃尔玛大大提高了库存周转率,缩短了商品储存时间,避免了公司在正常库存条件下由各店铺设置仓库所付出的较高成本。在沃尔玛各店铺销售的商品中,87%左右的商品由配送中心提供,库存成本比正常情况下降低50%。
(3)建立自有车队,有效地降低运输成本。
运输环节是整个物流链条中最昂贵的部分,沃尔玛采取了自建车队的方法,并辅之全球定位的高技术管理手段,保证车队处在一种准确、高效、快速、满负荷的状态。这一方面减少了不可控的、成本较高的中间环节和车辆供应商对运输环节的中间盘剥,另一方面保证了沃尔玛对配送中与和各店铺之间的运输掌握主控权,将货等车、店等货等现象控制在最低限度,保证配送中心发货与各店铺收货的平滑、无重叠衔接,把流通成本控制在最低限度。
第二,利用发达的高技术信息处理系统作为战略实施的基本保障。
沃尔玛开发了高技术信息处理系统来处理物流链条循环的各个点,实现了点与点之间光滑、平稳、无重叠的衔接,使点与点之间的衔接成本保持在较低水平。
第三,对日常经费进行严格控制。沃尔玛对于行政费用的控制非常严格。在行业平均水平为5%的情况下,沃尔玛整个公司的管理费用仅占销售额的2%,这2%的销售额用于支付公司所有的采购费用、一般管理成本、上至董事长下至普通员工的工资。为维持低成本的日常管理,沃尔玛在各个细小的环节上都实施节俭措施,如办公室不配置昂贵的办公用品和豪华装饰、店铺装修尽量简洁、商品采用大包装、减少广告开支、鼓励员工为节省开支出谋划策等。另外,沃尔玛的高层管理人员也一贯保持节俭作风,即使是总裁也不例外。首任总裁萨姆与公司的经理们出差,经常几人同住一间房,平时开一辆二手车,坐飞机也只坐经济舱。沃尔玛一直想方设法从各个方面将费用支出与经营收入比率保持在行业最低水平,使其在日常管理方面获得竞争对手无法抗衡的低成本管理优势。
哇哈哈
2007-2008年,尽管深受达能达能并购事件的困扰,宗庆后领导的娃哈哈,用业绩向世人证明他非凡的经营能力:年集团营业额超250亿元(可口可乐在中国仅销180亿元),自1998年以来,娃哈哈已经连续10年在资产规模、产量、销售收入、利润、利税等指标上雄居中国食品饮料行业首位。2008年一季度,娃哈哈饮料销量增长更是高达41%,远远超过了行业平均水平。
品牌世家:http://www.xiexiebang.com
娃哈哈曾经的主要竞争对手,完全由达能控股经营的乐百氏早已成昨日黄花,日薄西山;曾因差异化营销而被业界津津乐道的养生堂无生无息,增长乏力;娃哈哈仍然风华正茂,业绩高歌猛进,原因到底何在?
娃哈哈为什么能够成功?而且连续20年持续的成功?除了公认的当家人宗庆后的这个“尖峰”核心竞争力外,各路专家学者还从各自的研究领域,纷纷提出娃哈哈的“渠道制胜”“广告制胜”“品牌制胜”“跟进策略制胜”等模式,从特定的角度分析都有一定的道理。
这些策略能够获得短期的,局部的成功,但难以持续长期的整体的成功,只有战略才能够决定一个企业长期持续的成功!
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笔者认为,娃哈哈能够获得持续的成功的核心奥秘在于―――坚持不懈的实施总成本领先竞争战略!
企业的竞争战略归纳为总成本领先,差异化竞争及焦点集中竞争战略三种,企业及学术业界最为重视的是集中化及差异化竞争战略,或许是总成本领先的战略模式过于简单,专家学者对总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案例研究以及重视程度明显不够。
谈到总成本领先战略,业界老生常谈将格兰仕作为经典案例。其实,在娃哈哈持续20年快速增长的众多成功基因中,在适当坚持区域差异、传播诉求差异等适当差异化营销的基本前提之下,20年来,始终如一的坚持总成本领先战略,是娃哈哈持续成功关键因素中的关键,核心中的核心。
在食品饮料产业,娃哈哈的广告费投放最大,主要产品的单价明显低于主要竞争对手,但是利润却是人家的好多倍――这是不是个悖论?
一般而言,如果广告量大,羊毛出在羊身上,那产品的价格按理应比较贵,如果不贵,那利润应该不多才是;如果单价低,那就走“渠道推力”路线,投广告岂不要大亏?总成本领先战略,让娃哈哈做到了广告、低价和利润的有机统一。
无论从价值链理论中的基本价值创造活动(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市场推广等)到辅助性价值活动(财务管理、人力成本、行政管理等),还是从财务损益表中的销售(营销)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成本角度,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时刻,娃哈哈人都不知不觉中贯彻实施企业的总成本领先战略。
迄今为止,所有公开或半公开的娃哈哈研究案例中,很少提到这一点,包括娃哈哈公司自身也未必意识到。
大道无形,娃哈哈的总成本领先核心竞争优势是在点点滴滴,潜移默化中悄然铸就。
一、“总成本领先战略”根植于企业精神
就如一个人活着需要有精神一样,一个企业也必须有自己的精神,企业精神体现着企业全体员工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中的核心内容,是上至企业战略、策略规划,下至日常经营运作执行的准则。
校办工厂出身的娃哈哈,一直秉承“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自强不息”的企业精神十六字方针,指引着上至总裁,下至普通员工的所作所为,而其中前两个成语““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则是企业的总成本领先战略的形象表述。与一些仅仅停留在口号阶段的企业不同,娃哈哈的“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自强不息”的十六字企业精神深深印入每一个员工的脑海中,心灵里,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员工的行为上。
位居中国百大富豪前列的企业领袖宗庆后先生本人是身体力行十六字方针的典范,更是“艰苦奋斗”的典范,比如:坐飞机能坐经济舱绝不坐头等舱;平均两三天一篇的销售通报大部分写在废纸的背面;一日三餐吃食堂;中餐往往是腐乳、咸菜仅仅几元钱;身上的衣服都是几
十、几百元的,奢侈品牌几乎与他无缘…….“跟我做”,有什么样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员工,尤其是在宗先生高度集权的组织里,每一个员工要有所发展,无论从主观上还是从客观上,必须遵循艰苦创业的企业精神。
以下关于“艰苦奋斗”的解释摘自《娃哈哈销售管理手册》中的企业文化篇:
艰苦奋斗,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是符合时代精神的一种价值观…..我们的国家正处在创业时期,娃哈哈公司也仍处在创业时期,远没有到止橹享乐的时候。因此,艰苦奋斗就是创业精神的一种最主要精神,具备了这种精神,就意味着具备了一种百折不挠,顽强搏击的坚韧斗志,一种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一种不怕牺牲,忘我奉献的不懈追求,一种埋头苦干,勤勤恳恳的务实作风,一种常怀忧患,居安思危的清醒态度,一种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高尚节操。一个具备了这种精神的企业,才会是一个能够凝聚全体员工的力量,朝着远大目标奋勇前进的企业;一个具备了这种精神的企业,才会是一个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万劫不灭,不断发展的企业;一个具备了这种精神的企业,才会是一个不贪恋一时享受,不断谋求更大作为的企业……
“思想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动”,“艰苦奋斗”的价值观决定了娃哈哈全体员工勤俭节约的态度与习惯,也决定了企业的总成本领先战略有了扎实的理念前提与基础。
二、企业价值链活动处处体现着娃哈哈的总成本领先战略
价值链理论是分析企业竞争优势非常有效的工具,它通过对企业组织活动各个环节的分析,详细精确的判断出企业各种组织活动中存在成本或者差异化的优势与劣势。根据价值链理论,企业要获得根本性竞争优势,则必须在成本控制方面优于主要竞争对手;或者在研发、营销、产品等方面塑造差异化,以差异化获取竞争优势;或者是在部分环节注重成本控制,在部分环节注重差异化。
在营销业界,养生堂是成功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典型代表,无论是一个产品,一个新品类的市场细分,还是包装、设计、定价,还是品牌发展,广告诉求,公关策划,养生堂的差异化竞争战略令管理业界肃然起敬。
然而,差异化的代价也非常昂贵,往往会失去了成本领先优势。差异化与成本领先几乎就是鱼与熊掌的关系,两者难以兼而得之。
战略及营销的无穷奥妙,在于把握其中得度,两者兼得自然最为理想,但如果企业能力实在有限,则应该极力打造成本领先或差异化其中一个,同时兼顾另一个。
养生堂虽然以“差异化”赢得业内专家得齐声喝彩,并被《销售与市场》杂志评为影响中国营销进程的“十佳企业”之一,然而因为其总裁钟睒睒先生不计成本,近乎疯狂的“差异化”战略,该公司近几年的净利润却不及同城以总成本领先战略为核心兼顾适当差异化战略的娃哈哈的十分之一。
娃哈哈的总成本领先主要来自以下企业价值链活动中的六个方面。
(一)娃哈哈生产制造中的低成本
追求生产设备高效化,追求后向一体化,追求规模出效益,最大限度降低生产原材料成本。
饮料属于“设备制造型”产业,换言之,饮料的生产设备的性能既决定了产品的质量,又决定了生产数量上的效率。在生产设备投资方面,为确保一流品质,娃哈哈不惜血本全面引进来自欧美的反渗透设备、注塑机、制盖机等一流设备。表面看来,巨资引进,成本昂贵,但仔细分析,一流设备的生产效率更高,单位成本更低,只要有市场需求,确保生产设备满负荷高效率运转,分摊到每瓶饮料的设备折旧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瓶装水业是典型的规模出效益的行业。以娃哈哈纯净水生产线为例,每条生产线生产能力为2万瓶/小时,如果20多小时满负荷生产,以半年180天计,可生产7200多万瓶纯净水;每条生产线假设总投入为2000万元,以十年直线折旧法计,则为100万元/半年,每瓶水的折旧分摊成本仅仅为:100万元/7200万瓶=0.01元。反过来,一些国产设备仅仅投入几十几百万元,但年销量也仅几十几百万瓶,则每瓶水的折旧分摊成本远远高于娃哈哈。
同样,娃哈哈系列饮料的塑料瓶、瓶盖等包装材料等多自己投资生产,打造价值链优势,大量交易内部化,最大限度降低了采购成本。比如,一个瓶盖,娃哈哈自己生产不到0.1元,而竞争对手外部采购成本则需0.12,甚至0.15元,别小看小小2分钱,5分钱的差距,正是这些一点一滴积累了娃哈哈的成本制造优势。
可口可乐、养生堂等公司往往一本正经的遵循社会分工――外部采购原则,这些公司高层私下不得不承认:在成本制造上的确难以与娃哈哈匹敌。
“除了原材料,其它一切娃哈哈都能自己造”,这种坚持自己一条龙生产制造的经营模式,似乎与现在流行的OEM轻资产运营模式大相径庭。但是,要真正打造制造成本优势,要真正控制价值链中的每个环节,后向一体化,追求规模效益,是娃哈哈等坚决实施“总成本领先战略”塑造核心竞争优势的大企业不得不走的道路。
生产管理上实施成本倒追法,最大限度节约生产管理成本
“发挥艰苦奋斗、勤俭治厂精神,开展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厘钱活动,厉行节约,眼睛向内,苦练内功……”以上成本节约的标语在娃哈哈生产管理系统内频繁出现。
娃哈哈所特有的“二级管理,三极核算”以及“将成本控制量化到每个员工”近乎苛刻的成本控制制度,自始而终,坚持至今。这对一个中国效益最好、最知名、最富有的饮料企业集团而言,非常非常的不容易,如果没有“艰苦奋斗”的企业精神,没有“总成本领先”的核心战略,如此苛刻的生产成本管理怎么可能坚持到现在,坚持到未来?
在生产领域,在保证质量前提下的成本控制案例举不胜举,娃哈哈每年都要评“成本管理”之类创新奖。以娃哈哈八宝粥为例:
娃哈哈八宝粥罐头每年产量达到三四亿罐,产销量一直位居全国第一。作为速食食品,它食用简便、携带方便,易于储藏,所以深受消费者尤其是出行者所青睐。罐头最顶端有一个塑料盖,它的功能主要就是为了搁置小勺子,并保证干净卫生,让出行者方便食用。
小小的塑料盖里有没有可节约成本的地方?娃哈哈发现,很多竞品的塑料盖克重都比自己的轻,而且因为自己的盖子重,有些硬,不易开启,盖身也有多余的地方,不仅影响外观,还浪费材料。
娃哈哈相关部门为此进行了一个个难题的攻关,四个多月的时间,成效就出来了。
去除塑料盖多余成分,改变内置勺子形状,现在每只塑盖减轻了1克多,可节约成本0.012元左右,一年下来就可节省近400万元的费用。此外,变轻变软的塑料盖,启盖性也大为改善,不再会划伤手指。
(二)、配送成本控制
饮料的产业特性,决定了配送的相对高成本。为根本性解决产品的配送成本和速度问题,早在十年前,娃哈哈就高瞻远瞩的提出“销地产”战略,即在每个产品的主要销售区域直接设生产分厂,就地就近生产。每个生产基地的配送范围控制在500公里以内。
自1994年到涪陵设分厂开始,至2008年春,娃哈哈已有120多个生产基地均匀分布在全国各省。在饮料业内,娃哈哈花了十余年时间率先完成了生产力的全国布局。其生产基地的数量是顶新,统一饮料基地的5-10倍,也远远超过了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在中国瓶装厂的数量。
“销地产”是娃哈哈成本领先战略中的关键战略。如此众多贴近消费市场的分厂所带来的配送成本优势,许多竞争对手短期内根本无法追赶。几年前,风头正劲的农夫山泉主要因为受制基地数量和配送成本的制约,失去了快速追赶娃哈哈的大好时机。
在产品配送的具体政策上,娃哈哈也严格控制成本,有时候甚至以牺牲配送速度为代价。比如,娃哈哈的省内汽车配送必须以整车为单位,火车运输必须以整车皮为组合单位,至少以十吨车为起运单位,公司拒绝任何理由的火车汽车零担运输要求(因为同样重量下,零担价格比整车的高出不少)。
“在公司流程再造信息化过程中,娃哈哈花了3个月自己写了厚厚的一本需求分析报告。其中,娃哈哈提出的最大需求,是„优化配送网络降低成本‟”。
在产品配送的调度支持上,娃哈哈的调度配送部门率先导入了国际一流的SAP 软件系统,以便与进一步控制运输成本,提高效率;而其它一些广为流行的OA、CRM等管理软件,娃哈哈却可能认为暂时没有必要而没有系统导入,由此可见该公司对物流配送的重视程度。
根据笔者的综合推算,娃哈哈的产品单位配送成本比主要竞争对手节约20%以上。
最佳答案
成本领先战略据我所知,比较成功的是格兰仕微波炉 差异化战略比较成功的应该是喜之郎和贝因美
格兰仕前身是梁庆德在1979年成立的广东顺德桂洲羽绒厂。1991年,格兰仕最高决策层普遍认为,羽绒服装及其他制品的出口前景不佳,并达成共识:从现行业转移到一个成长性更好的行业。经过市场调查,初步选定家电业为新的经营领域(格兰仕所在地广东顺德及其周围地区已经是中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进一步地,格兰仕选定小家电为主攻方向(当时,大家电的竞争较为激烈);最后确定微波炉为进入小家电行业的主导产品(当时,国内微波炉市场刚开始发育,生产企业只有4家,其市场几乎被外国产品垄断)。
1993年,格兰仕试产微波炉1万台,开始从纺织业为主转向家电制造业主为。自1995年至今,格兰仕微波炉国内市场占有率一直居第1位,且大大超过国际产业、学术界确定的垄断线(30%),达到60%以上,1998年5月市场占有率达到73.5%。格兰仕频频使用价格策略在市场上获得了领导地位。1996年到2000年,格兰仕先后5次大幅度降价,每次降价幅度均在20%以上,每次都使市场占有率总体提高10%以上。
格兰仕集团在微波炉及其他小家电产品市场上采取的是成本领先战略。格兰仕的规模经济首先表现在生产规模上。据分析,100万台是车间工厂微波炉生产的经济规模,格兰仕在1996年就达到了这个规模,其后,每年以两倍于上一年的速度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到2000年底,格兰仕微波炉生产规模达到 1200万台,是全球第2位企业的两倍多。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带来了生产成本的大幅度降低,成为格兰仕成本领先战略的重要环节。格兰仕规模每上一个台阶,价格就大幅下调。当自己的规模达到125万台时,就把出厂价定在规模为80万台的企业的成本价以下。此时,格兰仕还有利润,而规模低于80万台的企业,多生产一台就多亏一台。除非对手能形成显著的品质技术差异,在某一较细小的利基市场获得微薄赢利,但同样的技术来源又连年亏损的对手又怎么搞出差异来?当规模达到300万台时,格兰仕又把出厂价调到规模为200万台的企业的成本线以下,使对手缺乏追赶上其规模的机会。格兰仕这样做目的是要构成行业壁垒,要摧毁竞争对手的信心,将散兵游勇的小企业淘汰出局。格兰仕虽然利润极薄,但是凭借着价格构筑了自己的经营安全防线。格兰仕的微波炉在市场上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低成本领先战略是其发展壮大的战略组合中的重要—环。
关于差异化战略的几点,希望帮到你
三、产品成份及包装的差异化
贝因美率先在国产婴儿奶粉中添加“DHA+AA”营养成份,与普通配方奶粉相比,构成明显的品质差异化。“DHA+AA”的合理配比,能更加促进宝宝智力和视力的发育,此营养配比是目标顾客购买奶粉的重要动机。同时,贝因美在奶粉包装形态上寻求新的突破,将有封口拉链的立袋作为袋装奶粉的包装,因为封口拉链包装,卫生、安全,还能更防潮;并且立袋正面面积大,有利于终端陈列面的抢占,陈列醒目,有利于顾客眼球的吸引;更重要的是市场上,竞品奶粉尚无一采用立袋包装,能突显产品包装的与众不同。
四、重点销售区域的差异化
贝因美将重点销售区域锁定在二、三线城市和乡镇,一方面这些区域地方偏远,为外资品牌所忽视,另一方面这正是贝因美大量 “两低一高”目标顾客的所在地。
五、市场推广的差异化
在终端促销方面,贝因美公司系统运用了在保健品业已经盛行的导购策略。在品牌形象塑造方面,开展育婴讲座和爱婴工程,大量赞助全国多胞胎家庭和儿童福利院,争取新闻媒体的大量报道,潜移默化树立品牌形象。
总之,在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引领下,基于目标顾客差异化,国产高档奶粉定位差异化,婴儿专用奶粉定位专业化,产品成分和包装差异化,销售区域选择差异化、终端导购和品牌推广的差异化,贝因美婴儿奶粉上市后,销量一路攀升。如今,贝因美已经是浙江省国产婴儿奶粉的第一品牌,在许多地区销量已经和多美滋、惠氏等外资品牌并驾齐驱。目前,公司的总营业额已达近3亿元,正朝大中型企业迈进。
以上成长初期的贝因美案例中,贝因美是典型的市场补缺者,该公司系统运用了产品补缺进入战略,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利基细分市场,获得了初步的成功,为进一步的差异化竞争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
一般而言,作为企业的目标利基市场,应具备以下特征:
1、有足够的市场潜力和购买力。
2、利润有增长的潜力。
3、对主要竞争者不具有吸引力。
4、企业拥有占有此补缺基点的资源和能力。
5、企业既有的信誉足以对抗竞争者。
贝因美米粉、磨牙饼干、奶伴葡萄糖等产品非常符合目标利基市场的特征,取得相对的成功在意料之中,但是这种靠敏锐商机,靠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力所带动的销量是短期的,是不稳定的,因为产品填补进入战略的竞争壁垒低,容易被模仿,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如今信息传播迅速,产品越来越同质化的年代,要保持产品本身的长期差异化,要独占一个有一定规模和利润的细分利基市场,越来越难。例如贝因美的磨牙饼干和奶伴葡萄糖独占了市场数年后,地方跟随者品牌蜂拥而来,纷纷蚕食贝因美产品的市场,贝因美磨牙饼干和奶伴葡萄糖的市场份额在不断下降。
战略是针对未来全面而长期的谋划,企业的未来取决于是否拥有有核心竞争力特征的战略。差异化竞争战略,特别是塑造独一无二消费认知的品牌差异化战略,则具有明显的核心竞争力特征,应该是渡过生存期,希望进一步做强做大的消费品企业的战略选择。
一般而言,企业的差异化战略包括以下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差异化:产品实体差异化(也即产品填补进入战略),渠道差异化、服务差异化、人员差异化,市场/品牌定位差异化。其中市场定位的差异化又包括产品/品牌特色定位、品牌情感和自我实现利益定位、品牌类别定位、特定使用者定位、对抗竞争者定位等差异化,无论是哪一个定位,最终是希望成就一个内涵丰富、有明确核心价值的强势品牌。
贝因美婴儿奶粉的案例则是充分运用了产品实体差异化,渠道差异化、市场定位差异化,尤其在品牌定位的差异化方面,定位于“婴幼儿专用奶粉,中国宝宝第二餐”,高屋建瓴,深谋远虑,无形中拔高了品牌地位,铸起一道比较厚实的品牌壁垒
第三篇:成本领先战略案例
成本领先战略案例
2007-2008年,尽管深受达能达能并购事件的困扰,宗庆后领导的娃哈哈,用业绩向世人证明他非凡的经营能力:年集团营业额超250亿元(可口可乐在中国仅销180亿元),自1998年以来,娃哈哈已经连续10年在资产规模、产量、销售收入、利润、利税等指标上雄居中国食品饮料行业首位。2008年一季度,娃哈哈饮料销量增长更是高达41%,远远超过了行业平均水平。
品牌世家:http://.cn
娃哈哈曾经的主要竞争对手,完全由达能控股经营的乐百氏早已成昨日黄花,日薄西山;曾因差异化营销而被业界津津乐道的养生堂无生无息,增长乏力;娃哈哈仍然风华正茂,业绩高歌猛进,原因到底何在?
娃哈哈为什么能够成功?而且连续20年持续的成功?除了公认的当家人宗庆后的这个“尖峰”核心竞争力外,各路专家学者还从各自的研究领域,纷纷提出娃哈哈的“渠道制胜”“广告制胜”“品牌制胜”“跟进策略制胜”等模式,从特定的角度分析都有一定的道理。
这些策略能够获得短期的,局部的成功,但难以持续长期的整体的成功,只有战略才能够决定一个企业长期持续的成功!
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笔者认为,娃哈哈能够获得持续的成功的核心奥秘在于―――坚持不懈的实施总成本领先竞争战略!
企业的竞争战略归纳为总成本领先,差异化竞争及焦点集中竞争战略三种,企业及学术业界最为重视的是集中化及差异化竞争战略,或许是总成本领先的战略模式过于简单,专家学者对总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案例研究以及重视程度明显不够。
谈到总成本领先战略,业界老生常谈将格兰仕作为经典案例。其实,在娃哈哈持续20年快速增长的众多成功基因中,在适当坚持区域差异、传播诉求差异等适当差异化营销的基本前提之下,20年来,始终如一的坚持总成本领先战略,是娃哈哈持续成功关键因素中的关键,核心中的核心。
在食品饮料产业,娃哈哈的广告费投放最大,主要产品的单价明显低于主要竞争对手,但是利润却是人家的好多倍――这是不是个悖论?
一般而言,如果广告量大,羊毛出在羊身上,那产品的价格按理应比较贵,如果不贵,那利润应该不多才是;如果单价低,那就走“渠道推力”路线,投广告岂不要大亏?总成本领先战略,让娃哈哈做到了广告、低价和利润的有机统一。
无论从价值链理论中的基本价值创造活动(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市场推广等)到辅助性价值活动(财务管理、人力成本、行政管理等),还是从财务损益表中的销售(营销)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成本角度,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时刻,娃哈哈人都不知不觉中贯彻实施企业的总成本领先战略。
迄今为止,所有公开或半公开的娃哈哈研究案例中,很少提到这一点,包括娃哈哈公司自身也未必意识到。
大道无形,娃哈哈的总成本领先核心竞争优势是在点点滴滴,潜移默化中悄然铸就。
一、“总成本领先战略”根植于企业精神
就如一个人活着需要有精神一样,一个企业也必须有自己的精神,企业精神体现着企业全体员工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中的核心内容,是上至企业战略、策略规划,下至日常经营运作执行的准则。
校办工厂出身的娃哈哈,一直秉承“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自强不息”的企业精神十六字方针,指引着上至总裁,下至普通员工的所作所为,而其中前两个成语““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则是企业的总成本领先战略的形象表述。与一些仅仅停留在口号阶段的企业不同,娃哈哈的“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自强不息”的十六字企业精神深深印入每一个员工的脑海中,心灵里,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员工的行为上。
位居中国百大富豪前列的企业领袖宗庆后先生本人是身体力行十六字方针的典范,更是“艰苦奋斗”的典范,比如:坐飞机能坐经济舱绝不坐头等舱;平均两三天一篇的销售通报大部分写在废纸的背面;一日三餐吃食堂;中餐往往是腐乳、咸菜仅仅几元钱;身上的衣服都是几
十、几百元的,奢侈品牌几乎与他无缘…….“跟我做”,有什么样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员工,尤其是在宗先生高度集权的组织里,每一个员工要有所发展,无论从主观上还是从客观上,必须遵循艰苦创业的企业精神。
以下关于“艰苦奋斗”的解释摘自《娃哈哈销售管理手册》中的企业文化篇:
艰苦奋斗,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是符合时代精神的一种价值观…..我们的国家正处在创业时期,娃哈哈公司也仍处在创业时期,远没有到止橹享乐的时候。因此,艰苦奋斗就是创业精神的一种最主要精神,具备了这种精神,就意味着具备了一种百折不挠,顽强搏击的坚韧斗志,一种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一种不怕牺牲,忘我奉献的不懈追求,一种埋头苦干,勤勤恳恳的务实作风,一种常怀忧患,居安思危的清醒态度,一种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高尚节操。一个具备了这种精神的企业,才会是一个能够凝聚全体员工的力量,朝着远大目标奋勇前进的企业;一个具备了这种精神的企业,才会是一个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万劫不灭,不断发展的企业;一个具备了这种精神的企业,才会是一个不贪恋一时享受,不断谋求更大作为的企业……
“思想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动”,“艰苦奋斗”的价值观决定了娃哈哈全体员工勤俭节约的态度与习惯,也决定了企业的总成本领先战略有了扎实的理念前提与基础。
二、企业价值链活动处处体现着娃哈哈的总成本领先战略
价值链理论是分析企业竞争优势非常有效的工具,它通过对企业组织活动各个环节的分析,详细精确的判断出企业各种组织活动中存在成本或者差异化的优势与劣势。根据价值链理论,企业要获得根本性竞争优势,则必须在成本控制方面优于主要竞争对手;或者在研发、营销、产品等方面塑造差异化,以差异化获取竞争优势;或者是在部分环节注重成本控制,在部分环节注重差异化。
在营销业界,养生堂是成功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典型代表,无论是一个产品,一个新品类的市场细分,还是包装、设计、定价,还是品牌发展,广告诉求,公关策划,养生堂的差异化竞争战略令管理业界肃然起敬。
然而,差异化的代价也非常昂贵,往往会失去了成本领先优势。差异化与成本领先几乎就是鱼与熊掌的关系,两者难以兼而得之。
战略及营销的无穷奥妙,在于把握其中得度,两者兼得自然最为理想,但如果企业能力实在有限,则应该极力打造成本领先或差异化其中一个,同时兼顾另一个。
养生堂虽然以“差异化”赢得业内专家得齐声喝彩,并被《销售与市场》杂志评为影响中国营销进程的“十佳企业”之一,然而因为其总裁钟睒睒先生不计成本,近乎疯狂的“差异化”战略,该公司近几年的净利润却不及同城以总成本领先战略为核心兼顾适当差异化战略的娃哈哈的十分之一。
娃哈哈的总成本领先主要来自以下企业价值链活动中的六个方面。
(一)娃哈哈生产制造中的低成本
追求生产设备高效化,追求后向一体化,追求规模出效益,最大限度降低生产原材料成本。
饮料属于“设备制造型”产业,换言之,饮料的生产设备的性能既决定了产品的质量,又决定了生产数量上的效率。在生产设备投资方面,为确保一流品质,娃哈哈不惜血本全面引进来自欧美的反渗透设备、注塑机、制盖机等一流设备。表面看来,巨资引进,成本昂贵,但仔细分析,一流设备的生产效率更高,单位成本更低,只要有市场需求,确保生产设备满负荷高效率运转,分摊到每瓶饮料的设备折旧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瓶装水业是典型的规模出效益的行业。以娃哈哈纯净水生产线为例,每条生产线生产能力为2万瓶/小时,如果20多小时满负荷生产,以半年180天计,可生产7200多万瓶纯净水;每条生产线假设总投入为2000万元,以十年直线折旧法计,则为100万元/半年,每瓶水的折旧分摊成本仅仅为:100万元/7200万瓶=0.01元。反过来,一些国产设备仅仅投入几十几百万元,但年销量也仅几十几百万瓶,则每瓶水的折旧分摊成本远远高于娃哈哈。
同样,娃哈哈系列饮料的塑料瓶、瓶盖等包装材料等多自己投资生产,打造价值链优势,大量交易内部化,最大限度降低了采购成本。比如,一个瓶盖,娃哈哈自己生产不到0.1元,而竞争对手外部采购成本则需0.12,甚至0.15元,别小看小小2分钱,5分钱的差距,正是这些一点一滴积累了娃哈哈的成本制造优势。
可口可乐、养生堂等公司往往一本正经的遵循社会分工――外部采购原则,这些公司高层私下不得不承认:在成本制造上的确难以与娃哈哈匹敌。
“除了原材料,其它一切娃哈哈都能自己造”,这种坚持自己一条龙生产制造的经营模式,似乎与现在流行的OEM轻资产运营模式大相径庭。但是,要真正打造制造成本优势,要真正控制价值链中的每个环节,后向一体化,追求规模效益,是娃哈哈等坚决实施“总成本领先战略”塑造核心竞争优势的大企业不得不走的道路。
生产管理上实施成本倒追法,最大限度节约生产管理成本
“发挥艰苦奋斗、勤俭治厂精神,开展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厘钱活动,厉行节约,眼睛向内,苦练内功……”以上成本节约的标语在娃哈哈生产管理系统内频繁出现。
娃哈哈所特有的“二级管理,三极核算”以及“将成本控制量化到每个员工”近乎苛刻的成本控制制度,自始而终,坚持至今。这对一个中国效益最好、最知名、最富有的饮料企业集团而言,非常非常的不容易,如果没有“艰苦奋斗”的企业精神,没有“总成本领先”的核心战略,如此苛刻的生产成本管理怎么可能坚持到现在,坚持到未来?
在生产领域,在保证质量前提下的成本控制案例举不胜举,娃哈哈每年都要评“成本管理”之类创新奖。以娃哈哈八宝粥为例:
娃哈哈八宝粥罐头每年产量达到三四亿罐,产销量一直位居全国第一。作为速食食品,它食用简便、携带方便,易于储藏,所以深受消费者尤其是出行者所青睐。罐头最顶端有一个塑料盖,它的功能主要就是为了搁置小勺子,并保证干净卫生,让出行者方便食用。
小小的塑料盖里有没有可节约成本的地方?娃哈哈发现,很多竞品的塑料盖克重都比自己的轻,而且因为自己的盖子重,有些硬,不易开启,盖身也有多余的地方,不仅影响外观,还浪费材料。
娃哈哈相关部门为此进行了一个个难题的攻关,四个多月的时间,成效就出来了。
去除塑料盖多余成分,改变内置勺子形状,现在每只塑盖减轻了1克多,可节约成本0.012元左右,一年下来就可节省近400万元的费用。此外,变轻变软的塑料盖,启盖性也大为改善,不再会划伤手指。
(二)、配送成本控制
饮料的产业特性,决定了配送的相对高成本。为根本性解决产品的配送成本和速度问题,早在十年前,娃哈哈就高瞻远瞩的提出“销地产”战略,即在每个产品的主要销售区域直接设生产分厂,就地就近生产。每个生产基地的配送范围控制在500公里以内。
自1994年到涪陵设分厂开始,至2008年春,娃哈哈已有120多个生产基地均匀分布在全国各省。在饮料业内,娃哈哈花了十余年时间率先完成了生产力的全国布局。其生产基地的数量是顶新,统一饮料基地的5-10倍,也远远超过了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在中国瓶
装厂的数量。
“销地产”是娃哈哈成本领先战略中的关键战略。如此众多贴近消费市场的分厂所带来的配送成本优势,许多竞争对手短期内根本无法追赶。几年前,风头正劲的农夫山泉主要因为受制基地数量和配送成本的制约,失去了快速追赶娃哈哈的大好时机。
在产品配送的具体政策上,娃哈哈也严格控制成本,有时候甚至以牺牲配送速度为代价。比如,娃哈哈的省内汽车配送必须以整车为单位,火车运输必须以整车皮为组合单位,至少以十吨车为起运单位,公司拒绝任何理由的火车汽车零担运输要求(因为同样重量下,零担价格比整车的高出不少)。
“在公司流程再造信息化过程中,娃哈哈花了3个月自己写了厚厚的一本需求分析报告。其中,娃哈哈提出的最大需求,是„优化配送网络降低成本‟”。
在产品配送的调度支持上,娃哈哈的调度配送部门率先导入了国际一流的SAP 软件系统,以便与进一步控制运输成本,提高效率;而其它一些广为流行的OA、CRM等管理软件,娃哈哈却可能认为暂时没有必要而没有系统导入,由此可见该公司对物流配送的重视程度。
根据笔者的综合推算,娃哈哈的产品单位配送成本比主要竞争对手节约20%以上。
最佳答案
成本领先战略据我所知,比较成功的是格兰仕微波炉
差异化战略比较成功的应该是喜之郎和贝因美
格兰仕前身是梁庆德在1979年成立的广东顺德桂洲羽绒厂。1991年,格兰仕最高决策层普遍认为,羽绒服装及其他制品的出口前景不佳,并达成共识:从现行业转移到一个成长性更好的行业。经过市场调查,初步选定家电业为新的经营领域(格兰仕所在地广东顺德及其周围地区已经是中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进一步地,格兰仕选定小家电为主攻方向(当时,大家电的竞争较为激烈);最后确定微波炉为进入小家电行业的主导产品(当时,国内微波炉市场刚开始发育,生产企业只有4家,其市场几乎被外国产品垄断)。
1993年,格兰仕试产微波炉1万台,开始从纺织业为主转向家电制造业主为。自1995年至今,格兰仕微波炉国内市场占有率一直居第1位,且大大超过国际产业、学术界确定的垄断线(30%),达到60%以上,1998年5月市场占有率达到73.5%。格兰仕频频使用价格策略在市场上获得了领导地位。1996年到2000年,格兰仕先后5次大幅度降价,每次降价幅度均在20%以上,每次都使市场占有率总体提高10%以上。
格兰仕集团在微波炉及其他小家电产品市场上采取的是成本领先战略。格兰仕的规模经济首先表现在生产规模上。据分析,100万台是车间工厂微波炉生产的经济规模,格兰仕在1996年就达到了这个规模,其后,每年以两倍于上一年的速度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到2000年底,格兰仕微波炉生产规模达到 1200万台,是全球第2位企业的两倍多。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带来了生产成本的大幅度降低,成为格兰仕成本领先战略的重要环节。格兰仕规模每上一个台阶,价格就大幅下调。当自己的规模达到125万台时,就把
出厂价定在规模为80万台的企业的成本价以下。此时,格兰仕还有利润,而规模低于80万台的企业,多生产一台就多亏一台。除非对手能形成显著的品质技术差异,在某一较细小的利基市场获得微薄赢利,但同样的技术来源又连年亏损的对手又怎么搞出差异来?当规模达到300万台时,格兰仕又把出厂价调到规模为200万台的企业的成本线以下,使对手缺乏追赶上其规模的机会。格兰仕这样做目的是要构成行业壁垒,要摧毁竞争对手的信心,将散兵游勇的小企业淘汰出局。格兰仕虽然利润极薄,但是凭借着价格构筑了自己的经营安全防线。格兰仕的微波炉在市场上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低成本领先战略是其发展壮大的战略组合中的重要—环。
关于差异化战略的几点,希望帮到你
第四篇:五大战略之---成本领先战略
五大战略之---成本领先战略
成本领先战略的类型
成本领先战略也称为低成本战略,是指企业通过有效途径降低成本,使企业的全部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甚至是在同行业中最低的成本,从而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
根据企业获取成本优势的方法不同,我们把成本领先战略概括为如下几种主要类型:
(1)简化产品型成本领先战略;就是使产品简单化,即将产品或服务中添加的花样全部取消。
(2)改进设计型成本领先战略;(3)材料节约型成本领先战略;(4)人工费用降低型成本领先战略;(5)生产创新及自动化型成本领先战略;
从国际范围角度来看,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经验效益被人们所认识,成本领先战略逐渐成为多数企业所采用的战略。
这一战略的优势在于:
企业处于低成本地位上,可以抵挡住现有竞争对手的对抗。即在竞争对手在竞争中不能获得利润、只能保本的情况下,企业仍能获利。面对强有力的购买商要求降低产品价格的压力,处于低成本地位的企业在进行交易时握有更大的主动权,可以低于购买商讨价还价的能力。当强有力的供应商抬高企业所需资源的价格时,处于低成本地位的企业可以有更多的灵活性来解决困难。
企业已经建立起的巨大的生产规模和成本优势,使欲加入该行业的新进入者望而却步,形成进入障碍。
在与替代品竞争时,低成本的企业往往比本行业中的其他企业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成本领先战略的收益与风险 采用成本领先战略的收益在于:(1)抵挡住现有竞争对手的对抗;(2)抵御购买商讨价还价的能力;(3)更灵活地处理供应商的提价行为;(4)形成进入障碍;
(5)树立与替代品的竞争优势。采用成本领先战略的风险主要包括:(1)降价过度引起利润率降低;(2)新加入者可能后来居上;(3)丧失对市场变化的预见能力;(4)技术变化降低企业资源的效用;(5)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案例:淮南矿业集团成本领先战略
1、构建完善的成本控制责任体系。
重点解决成本控制过程中职责不清,权限不明问题。建立集团公司、基层单位及各单位领导、部门、科区和操作人员各个层面的成本责任控制体系,将成本责任逐层落实到位,压力层层传递。
2、建立严谨的成本管理科学体系。
按照现代成本管理七个职能,建立严谨的成本管理科学体系。
(1)成本预测。根据企业目前经营状况和发展目标,利用定量和定性及用因果分析法,对企业未来成本水平和变动趋势进行预测。
(2)成本计划。根据成本预测及其可控性,编制计划期内成本总目标和各级分目标,健全成本目标控制体系。煤炭行业成本费用要素主要包括12项:材料、[3]电力、工资、福利费、折旧费、维简费、新井建设基金、安全费用、修理费、地面塌陷赔偿费、劳动保险费和其他支出。
其中,通过一定方法和手段能够控制其消耗数额的成本为可控成本,如材料费、工资、电费、设备修理费等;反之,不能对其耗费加以控制的成本即为不可控成本,如按产量计提的维简费、新井建设基金等,按工资总额计提的养老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福利费等。成本目标控制体系重点抓可控成本,尤其是在成本构成中占大头的材料费、电费、工资、修理费等。
(3)成本决策。根据成本计划或既定的目标,在成本预测的基础上,拟定出各种降低成本的可行性方案,通过对各方案进行分析计算,从中选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佳的方案。
(4)成本预算。是保证成本决策所确定的最优方案得以在实际中贯彻执行,研究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5)成本控制。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就必须对企业的生产活动加以控制。就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各项耗费,以及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加以管理,发现其与目标成本的差距,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调节和干预,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它按控制时期的不同分为事前控制和过程控制。
(6)成本分析。构建成本控制信息体系,对实际发生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产生差异的性质因素以及每种原因造成的影响,揭示成本差异的构成,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及时纠正偏差。
(5)成本考核。构建成本考核体系,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原料、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等可控指标执行情况与预算的差距,明确责任,实行奖惩,以确保成本计划顺利完成。根据各单位各部门,规定不同的考核指标,按期进行考核评比,重点是严格程序、办法实施成本考核,确保成本考核的刚性的否决性。
成本管理的7个职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目的在于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厉行节约,不断降低产品成本,增加企业盈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保障企业目标实现。
3、实行要素成本自主管理,拓展成本管理空间。
根据生产作业流程、岗位职责,落实各单位要素成本自主管理责任。
(1)完善全面物资管理信息化系统,加强材料物资管理。一是建立全面物资管理信息化系统,推进物资管理规范化。二是发挥集中采购优势,降低采购成本。三是完善材料分类、分级管理制度。按可控性原则,分解落实到分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和区队,相关职能部门和区队要层层分解到班、组、个人或岗位,材料管理部门负责对材料指标跟踪管理,做到旬分析、月考核,及时查找超节原因并提出整改意见。四是加大材料回收复用和修旧利废。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回收和修旧利废工作,建立回收复用台账,制定奖惩措施。
(2)进一步优化劳动组织,调整人力资源结构,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一是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控制用工总量,实现减总量增活力,建立人员上下进出等有序流动机制。二是规范劳务派遣工和市场化队伍的管理,调控总量和结构。建立劳务派遣工和市场化队伍淘汰竞争机制,考虑效率及投入产出关系。三是完善薪酬分配体制,推行劳动工资定额管理,实行以工作量计资、以定额成本计资相结合办法,充分发挥工资杠杆作用,增强活力。
(3)加强用电管理,降低电力消耗。一是从设备选型、设计源头控制功能性浪费,从简化工程入手降低设备运行费用。二是严格执行峰谷分时电价管理,制定避峰调荷措施,做到调荷节电,峰时检修、谷时生产,工作面尽可能装表计量,加强大功率、高能耗设备管理,提高大型机电设备运转效率。三是建立电力经济运行指标体系。
电力指标分解分峰、平、谷时段下达,按月考核;办公、工广场所核定用电总量;生产用电,根据最大计费负荷、功率因数、吨煤电耗等指标,制定考核办法。四是利用节能降耗机制,降低电力消耗。确立节能目标,建立长效机制,常抓不懈,推动降成本工作。
(4)加强装备费用管理调控。一是对装备费用实行总量控制。根据吨煤装备费和总产量,确定装备总费用,然后分解落实到各单位。二是按照轻重缓急统筹安排,实行分级、分类管理。生产设备、设施优先保证,辅助设备、设施合理安排,非生产性地面设备、设施控制发生。制定修理费计划,落实到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严格考核。三是规范大修理项目管理程序。包括修前鉴定、预(概)算审核、招(议)标、签订修理修缮合同(协议)、修后验收结算等。责任部门加强过程监督,尽量降低维修成本。四是实行承修商准入制,杜绝维修的无序竞争。承修商实行比质比价,招(议)标确定,减少修理成本。
(5)严格控制管理费用,大力压缩非生产性支出。重点对办公费、会议费、差旅费、业务招待费进行控制。一是严控办公费。各种办公用品建立购买、消耗管理台账,严格控制购置高档办公用品。逐步推行无纸化办公,降低办公耗材。及时修订通讯费用管理办法,控制通讯费用。办公费用分解到科室、基层区队直至个人,严格考核,奖罚兑现。二是严控会议费。取消集团公司部门召开会议权,内部会议尽可能利用视频,开短会、讲短话,节约时间,提高效率。严格会议费报销程序,严控费用标准。三是严控差旅费。严格控制市外出差次数、人数、地点,严禁出差绕道,严禁以“出差”名义公费观光旅游。市内差旅费据实报销。出差报销餐费发票,不得支付伙食补助。差旅费实行总额控制,不得列支购物支出、景点门票等。四是严控业务招待费。严格执行集团公司内部单位不得相互宴请、工作日中餐“禁酒”等有关规定。
4、推行结构成本管理创新
结构成本管理是淮南矿业集团针对企业领导层和机关部门在成本管理中长期存在的管理缺失提出的一种管理创新,主要是解决技术源头的浪费、市场经营中的浪费和衔接政府中的浪费,同时为集团公司管理和决策服务。结构成本管理的责任在领导层和机关部门,管理的关键是让技术经济一体化在领导层和机关部门扎根。
(1)建立全成本口径的结构成本框架体系。按三大板块进行构架,一是安全生产技术板块,主要包括物耗、资源、装备、工程和安全成本;二是经营金融板块,主要包括采购、销售、人力资源、资金、税费成本;三是生态环境板块,主要包括拆迁、棚户区改造、环境修复、“三废”治理和土地成本。集团公司经营口负责将结构成本每项内容分解给各部门,各部门对相关结构成本管理负终端责任,负责对每项内容进一步进行细化分解,并制订落实管理责任的思路、重点、措施和目标。
(2)建立基于管理需要而不是核算需要的结构成本统计口径、统计模式和统计资料。结构成本统计不同于要素成本统计,不是为考核基层单位要素成本指标和上报会计资料服务,而是直接为落实集团公司领导和部门成本管理责任,为集团公司的管理和决策服务。因此,必须建立一套能全面、真实、动态反映集团公司成本构成及其变动发展状况的统计分析基础资料。
(3)建立结构成本管理规范。与质量标准化和“两规范”工作相结合,研究制订结构成本每个管理单元、每个管理环节的管理规范,从方案、措施、标准、规定等技术源头和制度层面,重点规范集团公司领导和机关部门的成本管理行为。
(4)提出结构成本管理目标。与集团公司各项工作目标相结合,与预算相结合,能量化的量化,不能量化的提出定性的目标要求或规范性要求。
(5)建立结构成本日常管理和考核问责机制。各板块、各部门每月进行一次分析汇总。集团公司根据日常工作需要随机召开碰头会,每两个月召开一次结构成本调度分析会。针对单项成本管理工作,建立技术后评价机制和技术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对各部门结构成本管理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考核和问责。问责主要是与部门绩效考核挂钩,与部门负责人“帽子”挂钩,与具体工作人员的岗位挂钩。
5、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技术经济一体化。
(1)充分考虑投入产出关系,树立“大成本”观念,从设计源头控制。工艺、装备、材料、技术选择落实“先进、适用、集成、经济”原则,重大生产技术方案进行经济论证,在保证安全可靠性、技术合理性的同时,做到经济最优化,提高工程效率和效益。(2)探索和实现最佳经济规模安全系数。统筹考虑安全生产、瓦斯治理、煤质管理、人力资源配置、资源环境、成本控制等,简化系统,合理集中,提高技术的经济贡献率,测算最佳经营点。(3)推广“Y型”通风、沿空留巷技术,多打岩巷多打钻,实现矿井瓦斯治本,以技术进步降成本。四是加强资源环境管理,实现资源成本效益。从方案源头考虑井下与地面的对应关系,充分利用有关补偿政策,积极协调地矿关系,确保正常生产。
6、建立健全以财务为中心的经营调度调控机制。
(1)建立信息化平台,提高经济活动分析的时效性。通过经营管理平台分层次提供安全、生产、成本等综合信息,实现成本费用控制实时化、自动化。(2)按照“分层分类、实用实效、循序渐进”原则,研究经营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实行经营调度定期分析制度,变事后分析为事前控制。(3)完善成本管理基础工作。建立各类消耗辅助台账,将成本消耗价值量与实物量相对应,成本分析既考虑价值量变化,也考虑实物量消耗过程。
淮南矿业集团上述成本管理方面的探索与创新,为企业近几年来的高速发展和战略推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特色优势战略
企业力求就顾客广泛重视的一些方面在产业内独树一帜。它选择被产业内许多客户视为重要的一种或多种特质,并为其选择一种独特的地位以满足顾客的要求。
案例:Stop&Shop 超市将经营特色转化为战略优势
分销渠道是商业中最活跃的部分,它带领着商业潮流,在该领域到处都是游击队。当然,它们必须要找到方法使自己与其他游击队员区别出来,否则很难生存。Stop & Shop是美国东北部一家很大的连锁超市,他们就面临这样的巨大压力。有一个超市价格比他们低,还有一个超市产品比他们更有档次、质量更好,而价格也算相当合理。他们处于一个两面夹击的尴尬状态。
在探讨战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Stop & Shop有一个突出的经营特色,那就是他们实实在在的价格。他们不管从供货商那里争取到多大的价格空间,也只取固定的一个合理比例作为毛利,不管他们采购到了多么难得的商品,他们也不会加价,还是坚持那个固定的比例。据此,我们建议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这一经营特色建立起区隔于竞争对手的战略定位。也就是说,他们对于生意是非常诚实的,实在的。那么如何让顾客感知到这一切呢?我们的答案是:“价格透明化”,这种“透明”可以区隔于它的两个竞争对手。
有了“价格透明”的定位之后,该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重整。Stop & Shop开始把发生在货架后面的故事告诉顾客,它要做些什么才能够保证顾客得到最好的产品,而且支付非常实在的价格。它告诉顾客,它是如何让鱼变得新鲜,并保持所有产品的质量,而它的成本是多少、毛利是多少,等等。很多东西是人们不知道的,人们不知道超市到底如何来进行运作,那Stop & Shop来告诉他,它是如何为顾客寻找到好的东西,怎样定一个实实在在的价钱。结果非常成功。Stop & Shop的CEO罗伯特专程给我们发了一封感谢信,他说:“在我们进入变革期的关键时刻,是您与我们共度——您的知识无价。我们现在获得了提升和利润,你们应得一份功劳。”实际上是“价格透明”的定位挽救了这个公司,当一个欧洲集团要购买他们的时候,它付出了29亿美元。一个定位使得Stop & Shop加强了在市场的位置,而最终也使公司在出售时获得了非常高的价格——非常透明的高价。
目标集聚战略
目标集聚战略是主攻某个特定的顾客群,是在市场内部的某个特定狭小空间或者某产品系列的一个细分区段做出的战略选择,是针对某细分市场选择以低成本或者差异化的产品服务作为竞争力来实现竞争优势。
案例:当瑞士钟表业在市场上被日本石英表全面击溃时,一种名为Swatch的新手表诞生了。迄今Swatch的全球销售量已高达两亿只以上,为股东带来了滚滚财富。
仔细推敲,不难看出SWATCH的目标集聚战略:
1.目标定位在手表行业的低端细分市场中。瑞士手表业中低于100瑞士法郎的瑞士手表根本没有人生产。要找到一个方法,在瑞士以30美元的价格出售手表。
2.手表的差异化。改变了手表单纯的计时功能,并开发了其作为服装配饰的新功能,使计时工具走向时尚。
3.品牌的特色化。什么是SWATCH呢?Swiss watch和second watch,然后就是Swatch。
4.质量的差异化。低端市场往往会与劣质相连。然而Swatch手表尽可能保持最高的质量。它的返修率不到1%。而世界上最好的手表的返修率是不到3%。
5.成本领先。他们把手表的零部件从155个减少到51个。减少了转动的部分,也就降低了损坏的几率,并且公司在组装手表时所需的人手也少得多,而这些瑞士工人的工资都很高。由此,劳动力成本从30%降到10%。
到底选择在强壮的身体下逐渐长大还是选择不强壮的成长,通过此,结论不言自明。目标集聚战略是围绕行业中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目标市场开展战略经营活动。它要求零售商着眼于行业中一个狭小空间来做出选择,为这一狭小市场顾客量体裁衣并开展服务。
1.目标集聚战略的益处
(1)集聚战略便于零售企业集中精力,更好的服务某一特定目标。
(2)集聚战略能够使零售企业更好的“知己知彼”。
(3)战略目标集中明确,经济成果易于评价,战略管理过程易于控制,带来管理上的简便。
2.目标集聚战略的风险
(1)由于企业将全部精力和资源集中于某一特定市场,当顾客偏好发生变化或替代品出现时,企业就会受到冲击和威胁。(2)当竞争者打入企业选定的市场,并采取优于企业的服务方式时,企业风险非常大。
(3)当市场销量减少,生产成本增加时,使得企业集聚战略优势削弱,甚至战略难以为继。
四、结论
1.目标集聚战略是不具备足够多资源和足够竞争实力的企业的首选。以我国企业为例,一方面由于绝大部分的中国企业尚不具备足够多的资源和足够竞争实力,另一方面由于跨国公司无暇顾及产业内一些狭小而偏好多样的消费群体,因此,选择目标集聚战略可以获得比较巨大的成功。
见缝插针,是市场后来者或者中小企业的立足之道。每一个市场后来者和弱势者都可以利用目标集聚战略来创造自己的竞争优势,而且最终同样能够占据强有力市场位置。
2.目标集聚战略是有实力大企业实施扩张的必要战略。对于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在选择进入新的、不熟悉的行业和产业的时候,同样要像小企业那样寻找目标集聚点,实施目标集聚战略。并且通过多次多个目标集聚战略组合实现扩张,获取更丰厚的利润。这样所获得的竞争优势会远远高于盲目追求全产业内总成本领先战略和标歧立异战略。
可见其在企业的各阶段都是具有其广泛适用性。
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就是两上或两个以上的企业或跨国公司为了达到共同的战略目标而采取的相互合作、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联合行动。有的观点认为战略联盟为巨型跨国公司采用,但这决不仅限于跨国公司,作为一种企业经营战略,它同样适用于小规模经营的企业。当然,由于产品的特点、行业的性质、竞争的程度、企业的目标和自身优势等因素的差异,企业间采取的战略联盟形式自然也呈现出多样性。
战略联盟是现代企业竞争的产物,它是指一个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与其他企业在利益共享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松散式网络化联盟。它可以表现为正式的合资企业,即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共同出资并且享有企业的股东权益
或者表现为短期的契约性协议,即两家公司同意就某顶课题,例如开发某种新产品等问题进行的合作。战略联盟是各企业在追求长期竞争优势过程中为达到阶段性企业目标而与其他企业的结盟,通过相互交换互补性资源形成合力优势,共同对付强大的竞争者。
一、目标
① 增强自身规模。
② 扩大市场份额。
③ 迅速获取新的技术。
④ 进入国外市场
⑤ 降低风险。
二、方式
1、品牌联盟
2、供求联盟
3、研究开发联盟
4、市场共享联盟
5、销售联盟
6、投资资本联盟
三、成功要素
1、合作伙伴的选择标准
① 必须具有良好的兼容性。
② 必须具有企业所缺乏或者重视的能力。
③ 对联盟的目的应该和本企业有共同的认识。
2、战略联盟的管理
3、对待合作伙伴的态度
① 一家企业能否从战略联盟中获益,取决于它向战略伙伴学习的能力。
② 企业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应该了解合作伙伴的长处和短处。
③ 好的合作伙伴不会为了自己的目的而机会主义地利用它的合作伙伴。
案例一:思科系统公司[6]
所谓战略联盟,是指以多种方式显著提高成员公司及其客户之间收益的一种关系。这种合作伙伴关系是思科系统公司发展战略的基石。2002财年,思科来源于战略联盟关系的收益占到公司总收入的10%,总额高于20亿美元。
当前,商业竞争异常激烈,产品和服务普及速度日益加快,风险也随之增高,因此客户和投资者一般都追求短期投资回报(ROI)。在横向商业模式兴起的今天,联盟关系正顺应了此潮流。
思科联盟致力于帮助思科及其战略联盟合作伙伴降低成本并创造收入。在合作方面,思科制定了风险和道路各不相同的六个发展目标。只有经过认真规划,才能通过联盟实现增加收入的最终目标。
战略联盟计划六步走
第一步:了解联盟在构建决策或购买决策上的ROI。
计算何时应自主开发解决方案,何时应购买解决方案,何时应建立联盟或合作伙伴关系。一般在这几种情况下,思科会考虑建立联盟:合作伙伴拥有自身不具备的技术或专业优势;内部对目标技术或服务知之甚少;并购存在的障碍过大(如并购对象实力很强,并购费用太高)。
第二步:选择最好的合作伙伴。
思科战略联盟副总裁Steve Steinhiber说:“我们需要分析思科是否适合与潜在合作伙伴建立联盟。首先,两家公司必须能从合作中得到短期和长期利益,这是联盟之关键。但执行和运作部门的配合状况是合作伙伴关系能否成功的标准。如果没有良好的配合,合作伙伴不久就会分道扬镳。”
第三步:制定目标明确的商业计划。
计划应该包括明确的客户价值取向、现实的共同目标、可执行的有效赞助关系以及与重大成效和成功紧密相关的投资。许多公司常犯的错误是,没有经过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就匆忙建立了新一轮联盟或合作伙伴关系。如在事先没有拟定完善的商业计划、组织模式不适用或者人力不足的情况下就签署协议。据
Thompson Financial/P.Pekar Jr.Studies/Forbes调查,正是因为这些原因,美国公开宣布的合作伙伴联盟数量从2000年的10,000迅速下降至2002年的6,500。
第四步:经常分析联盟是否取得成功并与业绩挂钩。
商业计划和联盟目标中需规定应审核的内容。思科战略联盟合作伙伴Intel公司的执行副总裁Sean Maloney说到,“我们的经验表明,制定发展目标以及双方认可的审核指标是保证双方能够通过合作提高业绩的两大关键因素。
为鉴定联盟是否取得成功,思科制定了详细的运作规程,以便衡量每种合作伙伴关系是否达到了特定的商业目标和指标。审核的指标不但包括可定量的数据,如市场份额增加值、市场加速度、收入增加额、客户满意度和推行的新解决方案,还包括非定量数据,例如标准推行进度等。
第五步:掌握结束联盟的时机。
合作伙伴必须按照预定指标审查联盟的成果,并确定联盟是否取得了成功。在这个阶段,大家都不愿意看到联盟因个人或公司的失败而结束,我们更愿意看到,合作伙伴关系在取得了预定目标之后圆满结束,或者因市场情况变化以及其中一方公司的战略变化而结束。值得注意的是,结束联盟关系也要象建立联盟时那样认真规划。联盟结束之后,客户需受到保护,正常关系也要保持下去,因为以后存在再次合作的可能。
第六步:做好善后工作。
善后工作包括确定所需要的技能,聘用适当的人员,建立牢固的联盟管理系统,组织强大的联盟运作管理队伍等等。
为实现这些目标,思科做了大量工作。如公司建立了相应的部门,可为每个新合作伙伴快速设计定制课程,使其员工能够快速了解所需要的思科知识,保证为客户提供一致的高质量服务。
战略联盟收益影响
组织良好的联盟通常能实现多赢。一方面客户能够获益,另一方面每家合作伙伴也能继续以核心业务为重,同时可将产品和服务推向新市场。
Steinhilber说到,“战略联盟能够按照客户的特殊要求,将最佳产品融入到定制解决方案中。客户不需要自己寻找产品,也不需要将多种解决方案组件融合在一起,因为思科及其战略联盟合作伙伴能够预测客户需求并事先为他们做好相关工作。”
通过战略联盟,思科合作伙伴能够在财务方面大大获益。举个简单的例子,思科每从联盟关系上挣一块钱,其合作伙伴就能因解决方案和服务面拓宽而平均挣两到三块钱。其它的益处还包括能将产品和服务迅速推向新市场,节省研发费用,共享最佳实践经验等等。
合作伙伴关系不但有利于快速进入新市场(如思科通过与四家存储系统市场领先厂商建立合作关系,快速进入存储市场),还能显著降低研发费用。思科战略联盟一般能够在两到三年内收回成本,ROI高于30%。
虚拟运作
企业通过合同、参少量股权、信贷帮助、技术支持等方式与其他企业建立较为稳定的关系,从而将企业价值活动集中于自己优势方面,而非其专长方面外包出去。从而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虚拟经营的基本运作方式
虚拟经营是1991年由美国著名学者罗杰·内格尔首先提出来的,它是指企业在组织上突破有形的界限(虽然本企业具有设计、生产、财务、营销等功能,但是企业本身却不必设置执行这些功能的具体组织实体,而能照样完成各种功能任务),仅以优势的、有限的、关键的资源,将其他功能虚拟化,通过各种方式,借助外力进行整体弥补,仍能实现总体各项功能,最大效率地发挥其有限资源的一种经营模式。
企业经营在经历了“产品经营”、“资本经营”两个阶段后,又发展到了“虚拟经营”阶段,由于这种经营方式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柔性化的趋势,因此在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显得游刃有余。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正以每年递增35%的速度组建跨行业、跨地区甚至跨国界的虚拟企业,并已形成了2500亿美元的经营规模,其中美国的“敏捷制造”、日本的“整体性管理”以及德国的“不规则型企业”等都是虚拟经营的典型形式。可以预见,未来的时代必将是以“虚拟经营”为主导的经营时代。
作为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它是对传统的自给自足式的生产经营的一种革命,是新型的独特的经营模式与管理方式的融合。
其特点主要有:
1.虚拟经营可以实现管理职能与实物资产的分离.传统上,一个全能企业要实现设计、生产、营销、财务、设备等管理职能,就得作相应的投资,形成相应的实物资产。这样的资产一经形成,便有了经济学意义上的沉没成本、专用性等特征,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比较差。而在虚拟经营条件下,管理职能与实物资产分离,企业是按照能力分工的原则组成的,仅仅保留了最具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其他不具备优势的职能,则被虚拟化,借助外力来完成。
2.虚拟经营实行“大幅度、少层次”的扁平式管理,节省交易费用。传统企业采用的直线制、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等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是协调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之间的矛盾的具体形式。传统的小幅度、多层次的结构中,官僚主义、效率低下等问题的产生是在所难免的,其直接后果是影响企业的竞争力。虚拟企业借助现代信息网络系统,将部分管理职能虚拟化,实现少层次、大幅度的扁平式管理,其优势是,减少内部管理层次,淡化企业内部门之间的界限,消除企业与客户、供应商之间的体制障碍,生产第一线的管理人员直接接触到市场动态信息,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增强,竞争力提高。
3.虚拟经营可以使企业将大公司的优势与小公司的长处兼收并蓄。大公司实力雄厚、信誉可靠;而小公司反应迅速、运转灵活。在传统经营模式下,“鱼与熊掌兼得”的理想状态是难以出现的。但在虚拟经营模式下,大、小公司各自的优势可以被融于一体,大企业推行虚拟经营,将一些管理层次减少、加大管理幅度,使一线员工面向市场,以提高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小企业实行虚拟经营,保留自己的优势能力和经营项目,而将一些没有竞争优势的职能虚拟化,借助外部力量,整合外部资源,在做强的基础上将企业做大。
这是一种超越常规的管理方法,它追求的目标是突破企业有形的界限,弱化具体的组织结构形式,达到全方位借用外力的效果。在一个极端的情况下,企业可能只是一个没有任何实体资源的空壳。只要它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有一个非常好的想法,比如它预测到某一种产品将会在世界范围内热销,它就可以迅速地整合利用各类外部资源,运用国际互联网组成一个完备的虚拟企业,去完成该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策划、销售、订单履约和会计核算等工作。如果该企业试图逐步建立自己的设计、生产和营销能力,它将会错过这班船而痛失发展机会。
网络依托性Internet企业的虚拟运作必须以信息网络为依托,以信息工程联网为硬基础,能过E-DI等信息网络建立动态联盟,这样才能跨越时空界限,企业因此能够在更广的范围遴选合作伙伴,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核心功能与一般功能分离性虚拟运作突破了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企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往往只控制核心功能,即企业拥有的专利、品牌、商标和专有技术等最主要资产,把这些知识和技术依赖生强的高增值部分掌握在自己手中,其它低增值部分则实行虚拟运作,借用外部协作力量来完成。
运作隐形性虚拟组织以任务信息为联系彼此的纽带,只要能及时有效地提供产品和服务,时空的限制是不存在的,用户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关心何时何地由哪个厂家完成任务,他们需要的只是最终产品和服务。也就是说,从顾客的角度来看,虚拟运作中的服务提供者以及管理机制都是隐形的,顾客完全不必要也不可能知道每项服务是由谁提供的。
案例:世界驰名的体育用品制造商耐克公司在耐克鞋的生产中即是如此。耐克公司只生产产品的最关键部分—气垫系统,而其余几乎100%的业务均由外部的供应商提供,公司则集中主要力量专攻附加值最高的设计和行销,使公司的产值以20%的年递增率增长。
第五篇:探讨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精选)
战略成本管理是成本会计理论中一个较新的课题,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的成本管理越来越成为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是从企业成本管理的角度出发,由战略成本管理的概念及内涵入手,初步探讨了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及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并简要分析了构成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为价值链分折、战略定位分析、成本动因分析。特别是这其中成本动因分析对目前的企业经营最为重要。本文着重从结构性成本动因及执行性成本动因两个方面做了深入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成本决策。期望可以给企业的经营者和决策者以一些启迪。
一、战略成本管理概述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
战略成本管理思想是关于战略成本管理理论构架的概括与总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与企业战略相匹配思想
战略成本管理要以企业战略为核心展开,企业可以采取的基本战略有多种,不同的战略对成本和成本管理有不同的要求。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同,其目标和战略重点也不同,所要求的管理战略也不同,成本管理措施的构造与选择要与企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成本是多种成本动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战略措施对成本动因的影响各不相同,有可能引起不同方面的成本发生反向变动,为了避免战略措施之间的冲突,所采取的各种管理战略措施之间要协调配合。
2、成本的源流管理思想
管理成本要从成本发生的源流着手,成本管理的重点内容应该是成本发生的源流,成本管理措施的着力点也应该是成本发生的源流。成本发生的源流包括时间源流、空间源流和业务源流。从成本发生的角度来看,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成本发生的三大源流的交汇点,是企业可资利用经济资源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包括劳动资料的技术性能、劳动对象的质量标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产品的技术标准、企业的组织结构、职能分工、管理制度以及企业文化、外部协作关系等。这些因素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构成了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成本不断降低的源泉,代表了成本管理的源流管理思想,它同时是现代管理“不断改进”思想在成本领域的综合体现。
3、成本管理方法措施的融入思想
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措施是那些融入到各部门的业务管理和业务活动过程之中的方法措施,只有将成本管理的理念、方法、规章制度融入到各部门的业务管理和业务过程之中,融入到企业各成员的头脑之中,才有可能变成真正有效的成本管理措施,成本管理的方法才能发挥作用。成本管理方法措施的应用机制要优先于成本管理措施与方法本身。
(二)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
要明确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特点,必须注意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与战术成本管理的区别,不应相互混淆。我认为,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具有以下的基本特点:
1、对影响企业成本的因素分析的全面性和管理的整体性。
战略成本管理是将管理置于影响企业成本的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之中,全面分析影响企业成本的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因素的。只有从空间和时间范围上全面分析影响企业成本的因素,才能有效地进行企业战略成本管理。
2、战略成本管理目标确定的长期性与短期性的结合。
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是企业考虑其内部与外部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为实现企业使命所确定的在较长期限内要求达到的成本管理结果。战略成本管理目标包括了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两类。长期目标对短期目标进行控制,短期目标从属于长期目标,是长期目标的执行
目标,所以在战略成本管理中要协调好战略成本管理的长期、中期和短期目标之间的关系。
3、企业战略成本决策的重大性。
企业作出的战略成本决策,对企业长久生存和发展目标的实现有深远性和根本性的影响。战略成本决策的重大性表现在决定企业未来的成本发展方向、竞争优势、协同效应和经济效益等方面。从总体上看,战略成本决策的项目一般数额较大、影响面较宽、一个项目的成本全部得到补偿的时间较长。
(三)战略成本管理的概念及内涵
“战略”一词原属军事术语。将“战略”观念运用于企业管理形成了企业战略管理,其定义为:企业的高层领导为了保证企业持续经营和不断发展。根据对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对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根本性和长远性的谋划和指导。战略管理思想对成本会计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的提出。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成本管理中导入战略管理思想,实现战略意义上的功能扩展,便形成了战略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就是运用成本数据和信息,来发展及确认能促进公司竞争优势的最优战略。
(四)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
在大多数的战略成本管理的理论著作中,价值链分折、战略定位分析、成本动因分析构成了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价值链分析的任务就是要确定企业的价值链,明确各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效率,增加企业降低成本的可能性,为企业取得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提供条件;战略定位分析主要包括成本领先战略、差异领先战略、目标集聚战略、生命周期战略及整合战略等;成本动因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微观层次的与企业的具体生产作业相关的成本动因,如物耗、作业量等;二是战略层次上的成本动因,如规模、技术多样性,质量管理等。
二、由成本动因看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战略成本动因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成本动因(cost driver)是指引起产品成本发生的原因。
这些原因构成了成本的决定性因素(determinant)。
所谓战略成本动因是指从战略上对企业的产品成本产生影响的因素。它具有如下特点:
1、与企业的战略密切相连,如企业的规模、整合程度等。
2、它们对产品成本的影响更长期、更持久、更深远。
3、与作业性成本动因相比,这些动因的形成与改变均较为困难。
战略成本动因可以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structural costdriver)与执行性成本动因(executional cost driver)。由于这些成本动因在成本计算中常不予考虑,因此常常被传统的成本管理所忽视。对成本这样研究和划分,就能从经营战略的意义上作出成本决策,为我国企业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提供了一条有益的思路。
(二)结构性成本动因带来的问题与对策
结构性成本动因是指决定企业基础经济结构如长期投资等相关的成本动因。其形成常需要较长时间;而且一经确定往往很难变动;同时,这些因素往往发生在生产开始之前,因此必须慎重行事,在支出前进行充分评估与分析。另外,这些因素既决定了企业的产品成本,也会对企业的产品质量、人力资源、财务、生产经营等方面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对结构性成本动因的选择可以决定企业的成本态势。结构性成本动因主要有:
1、规模经济:所谓规模经济是指在价值链活动规模较大时,活动的效率提高或活动成本因可分摊于较大规模的业务量而使单位成本降低。
2、整合程度:上述规模经济与水平一体化相关联,而整合程度指的是垂直一体化程度。整合(integrate)是指企业为了为自己所负责的业务领域更广泛更直接,在本企业业务流中
向两端延伸至直接销售、零部件内制和原材料提供等。
3、学习(learning)与溢出:企业价值链活动可以经过学习的过程提高作业效率从而使成本下降。通过学习降低成本的因素有:
(1)随着时间的推移,来自用户信息的反馈对企业的作用。表现为根据市场的反映改善产品的设计,提高优质品率。
(2)通过逐步改善厂房布置、生产排程、作业进度降低成本。
(3)通过工人活动量的累积使劳动熟练程度提高。
(4)通过对同业和外部专家顾问的学习而不断改善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4、地理位置:企业的地理位置可以若干种方式影响成本。主要表现在:
(1)由于工资水平和税率在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的差异,影响了企业的工资成本和纳税支出。
(2)企业所处环境的交通便利程度及可利用的基础设施的状况都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3)企业所处气候、文化、观念等人文环境,不仅影响了产品的需求,而且影响了企业经营的观念和方式。
(4)地理位置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的流入。处于拥有优越的生活环境、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较高的生活水平城市的企业往往能吸引更多的人才。
(5)地理位置对营运成本有重要的影响。相对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商的地理位置是影响购货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相对买方的地理位置会影响企业的促销成本和销售成本如运费。
(三)执行性成本动因带来的问题与对策
执行性成本动因是指决定企业作业程序的成本动因。它是在结构性成本动因决定以后才成立的。而且这些成本动因多属非量化的成本动因,其它成本的影响因企业而异。这些动因若能执行成功,则能降低成本,反之则会使成本提高。执行性成本动因主要有:
1、生产能力运用模式:生产能力运用模式主要通过固定成本影响企业的成本水平。由于固定成本在相关的范围内不随产量的增加而改变,当企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提高,产量上升时,单位产品所分担的固定成本相对较少,从而引起企业单位成本的降低。对于固定成本所占比重较大的企业而言,生产能力运用模式将对其产生重大影响,产量的上升会带来单位成本的明显下降。
2、联系:所谓联系,是指各种价值活动之间彼此的相互关联。这种关联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内部联系;另一类是企业与供应商(上游)、客户(下游)间的垂直联系。
(1)企业内部联系。企业内部各种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遍布整个价值链。例如基本生产和维修活动的联系、生产作业和内部后勤的联系、广告和直接上门推销之间的联系、品质控制与售后服务之间的联系。针对相互联系的活动,企业可以采取协调(coordination)和最优化(optimum)两种策略来提高效率或降低成本。
(2)垂直联系:垂直联系反映的是企业活动与供应商和销售渠道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与上游供应商的联系主要是供应商的产品设计特征、服务、质量保证程序、产品运送程序和定单处理程序等。
3、全面质量管理:与传统质量管理不同的是,全面质量管理强调质量管理的范围应是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全面质量管理的宗旨是以最少的质量成本获得最优的产品质量。故全面质量管理的改进总是能降低成本,是一个重要的成本动因,能给企业带来降低成本的重大机会。
上述两种战略成本动因的最主要的区别是,对于结构性成本动因而言,并不是程度越高越好,而是存在一个适度的问题。但对于执行性成本动因而言,一般认为程度越高越好,例
如,应尽量加强和鼓励员工的全面参与,健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而且就企业而言,执行性成本动因总结的越多,将越有助于企业的成本管理。
总之,战略成本动因分析为企业改变成本地位,增强竞争力提供了契机。企业的成本总是由一组独特的成本动因来控制,而每一个成本动因都可能成为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来源,选择于已有利的成本动因作为成本竞争的突破口是企业竞争的一项策略,应引起企业领导者的高度重视。
——北大资源研修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