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学习讲稿:对地方政府债务若干问题的思考(下)(合集5篇)

时间:2019-05-14 18:49: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干部学习讲稿:对地方政府债务若干问题的思考(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干部学习讲稿:对地方政府债务若干问题的思考(下)》。

第一篇:干部学习讲稿:对地方政府债务若干问题的思考(下)

干部学习讲稿:对地方政府债务若干问题的思考(下)

三、我国债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二)过度负债体制性原因

第二个方面,过度负债有一个体制性的原因。一个是分税制改革,导致地方政府财权不当、事权不小,迫使地方政府不得不过度举债。

第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展缓慢,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助长地方政府过度举债。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政府没有偿债的激励,“新官不理旧债,旧官不怕问责”,从调研来看,现在地方债务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债务都是跟着换届走的,一届政府一换,新的一届政府又要大干,总的投资增长的波动是跟换届周期相当吻合的。

三是单一体制国家下中央隐性兜底和中央财政资金争夺竞争,助长过度负债。地方政府的债务如果真正出现风险的话,中央政府不会看着它破产的,中央政府肯定会想方对它进行弥补,让它渡过难关。因为最近有几次事件也是政府都伸了援手的,这种隐性的兜底,地方政府就会胆子比较大,而且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如果地方出现风险以后,中央政府来帮它还债兜底,这等于是中央财政资金对出现风险的地方的一种隐性的转移支付,大家都会有这种,谁多负点债,中央政府都能多转移支付点,潜意识地以这么一种方式来对中央的财政资金进行争夺。还有在政策上面,因为这么多年的政策都有这种状况的发生,像平台,最早的时候是东部地区弄的,东部大的各个县都建了平台,而在广大的西部地区很多省、地级市都建了投资平台,等到中央政府觉得这个投资平台出问题了以后再来进行整顿的时候,“一刀切”的政策都不能上平台了,或对平台融资都要进行限制,这时候对于东部地区来讲,它们已经无所谓了,它们的平台该形成已经形成,该做的基础设施也已经建了,但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可能刚刚才开始组建这个平台,它们的基础设施还没有开始,刚刚才开始利用平台来建。所以这“一刀切”切下来,把东部地区的尾巴给切掉了,但把西部这种做法的头给切掉了。所以并不是说是地方政府干部。

本身就不需要那么多钱,那它就去搞别的项目去,别的项目可能不成熟,这就会出现风险。还有,这里面有一个贷款期限,开发银行的贷款期限是比较长的,而其他银行的贷款期限不太长,5到8年,因为我就在一次调研的时候跟一些银行座谈,座谈的时候,对于长江上的一座大桥,当初是有国家开发银行、农业银行等其他银行在那儿去讲,他们就汇报说,农业银行就先说了,这座桥对他们来讲,这座桥的贷款他们贷了几个亿,已经是逾期了,对我们来讲是不良资产。等农行介绍完了这个项目以后,过一会儿国家开发银行也介绍他们的情况,也谈到这个项目,开行就说这个项目是一个优质资产,所以对于同一座桥,农行说是不良贷款,开行说是优质资产,有不同的评价,是因为一个期限的问题,对于这座桥本身而言,这肯定是一个优质资产,因为有了这座桥,使得长江两岸的往来一下就缩短了很短的距离,否则的话,江北要到江南来的话,要绕另外一座桥的话要多30到40公里,要经过城市中心,如果一个来回的话是70、80公里,成本会降下很多,有了这座桥,整个社会的运输成本一下就下降了。这里面就有银行之间相互竞争的问题,如果没有这种相互竞争的话,这种风险就不会移动那么快。这种信息不透明,因为现在我们讲信息不透明,有时银行也知道这个项目,这个平台已经从别的银行贷款了,但它也要往里面贷,它清楚它也要贷。

第六个方面,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并不是独立的投融资主体,而是政府的附属物。我们现在经常指责平台不顾自身的偿还能力来盲目举债、多头举债、过度举债,实际上是政府的举债公司,筹资机构、准财政机构,政府成立这个平台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平台发展得好,而是要通过这个平台为政府找钱。很多平台不是一个独立的市场运作主体,是一个政府的找钱公司,这是平台在政府眼中的真实地位。而且有时候原有的平台不行了,政府为了找钱,就再注资成立一个新的平台,原来的平台死掉就死掉了,再成立一个新的平台。在这种情况下,这种平台,过度举债的问题并不是平台自身的问题,而是地方政府、管理体制这一系列原因导致的。

前不久我去调研的时候,有一个平台公司,是园区管委会的一个平台,这个园区管委会它就只有一个园区,这个园区是新建园区,新建园区自身没有任何的财力,它就只有一块地,这块地又是工业资产,这种工业地产本身就不值钱,开发区50万一亩,给到工业企业是20万一亩,所以它不像房地产的土地,商业住宅土地能够通过拍卖有个高价,工业地产的土地价值上不去,让这个平台来搞园区开发,平台就去到处借钱,而管委会根本就没有优质资产给它注资,它只能通过兄弟平台给它担保来举债,花了90多亿来搞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没有给它真正的优质资产,没钱了到处去找,平台主动自己去找市长等,到了明天有一批债务到了,银行要还了,到今天还没有钱,到第二天早上去找管委会,没招,找它没用,它没钱,最后只能找到主管市长,市长再找其他几个平台问有没有钱,先给它垫上,如果不垫上的话就会出问题,一旦一个平台公司出问题了,因为平台相互之间都是有担保的,那别的平台也就跟着出问题了,那多米诺骨牌的效应就不是一个平台了,整个地方的平台都跟着一起出问题了,最后没办法,政府就找别的平台,别的平台也一下凑不够那么多钱,那就只有找财政局长,无论如何都要想办法今天把这个钱给它补上去,只能通过财政的钱,财政发工资或其他的钱,先把它补上去,先把这一天的难关渡过再去借钱去,这是我经历的例子。

(三)过度负债有特殊政策性原因

还有是过度负债有着特殊政策性原因。一是4万亿投资刺激,鼓励融资平台发展。这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2008年的时候4万亿的投资刺激,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和出口下降时期,更把投资作为唯一的刺激工具,这种刺激工具,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中,要求地方政府给予投资项目的资金配套,在新增的4万亿投资中,新增的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只有1.18万亿,剩下的2.82万亿投资都需要地方财政或地方平台去找钱去,这都是在一线的,大家都很清楚,因为2009年我去地方调研的时候,人家说我们根本没钱配套,我们现在就配套不上,配套不了,那中央的项目就不批,地方政府为了这个项目的批,就去借钱,政策要求地方政府来配套的话,地方没钱去找钱,最后只能通过举债,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方面,2009年3月18号,央行和银监会出台了92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2009〕92号)。一,对于中央投资计划内已经启动、正在建设中的项目,要保证必要的信贷配套资金及时安排和足额拨付;二,对符合中央新增投资投向、正在报批或需要继续完善新开工条件的项目,要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和项目单位的密切沟通协商,高效率、扎实做好信贷审查和信贷资金拨付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大拨付力度;鼓励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银团贷款,合理分散信贷风险,为符合条件的大型中央政府投资项目提供有效信贷支持。说了一大堆前面的形容词,落实到最后是要求提供信贷支持;还有很关键的是,鼓励地方政府通过增加地方财政贴息、完善信贷奖补机制、设立合规的政府投融资平台等多种方式,吸引和激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92号文是要求设立政府投资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这个政策是2009年3月18号。这是为了刺激投资增长,中央出台政策,鼓励投融资平台发展。从2008年以来,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数量和融资规模呈现飞速发展的趋势。

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到2009年5月,融资平台是8000多家,2010年年末,融资平台是1万余家,比2008年年末增长了52%。

据审计署发布的报告显示,2008年末平台债务只有1.7万亿,到了2010年末,达到了整个平台的4万多亿,这是政策鼓励。财政拨款,从基础设施建设来讲,财政拨款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其余的全部靠负债。鼓励平台发展的政策出台不到一年的时间,2010年1月19号,国务院在第四次会议上就要求尽快制定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措施,防范潜在财政风险,这是列入当年的宏观政策调控的一个主要重点抓好的工作之一。6月10号,一年零三个月,出台了19号文,在融资平台公司进行全面的清理,许多平台都被清理了,不能继续贷款了,正常的资金链有的被切断。这种经常性的中央请客和地方买单也是导致地方偿还债务风险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央经常搞各种达标活动,各种的考核,但这些活动里面,政府有没有安排足够的资金,都是要求地方来做的,如对教育、医疗这方面,经常有达标各种要求,没钱,本来说是地方政府不能向银行贷款的,地方怎么办?自己没钱,只有想办法找地方,找银行来借款。

第二篇: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探讨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探讨

摘要:巨额的地方债务越来越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本文通过分析地方债务问题的现状,深究其影响,导出危机,再针对地方债务问题的形成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地方债务危机;成因;影响;对策

地方政府性债务是指地方机关事业单位及地方政府专门成立的基础设施性企业为提供基础性、公益性服务直接借入的债务和地方政府机关提供担保形成的债务,分为直接债务、担保债务和政策性挂账。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已十分巨大,并且增长非常迅速。截至2010年底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约10.7万亿元。有关专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估计目前的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约为18.5万亿-24.6万亿元。而这一数据是2012年我国地方财政收入(本级)6.1万亿元的3到4倍之多,债务收入比率高达175%-232%,超过100%的债务警戒线,地方负债情况不容乐观。

一、地方债务危机的现状

(一)债务规模分布情况

从政府层级看,截至2010年底,全国省级、市级和县级政府性债务余额分别为32111.94亿元、46632.06亿元和28430.91亿元,分别占29.96%、43.51%和26.53%。.债务余额地域分布情况

(二)债务规模分变化情况。

1997年以来,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年增长。1998年和2009年债务余额分别比上年增长48.20%和61.92%。2010年的债务余额比上年增长18.86%,但增速下降43.06个百分点。

二、地方债务危机的成因

(一)制度因素:地方政府钱少事多,负担沉重

地方政府财权事权的不匹配是造成地方债务危机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目前我国中央财政收入占比52%,支出只占20%,而地方财政收入占比48%,支出却占到80%。在我国现行的28个税种中,目前仅营业税在地方税体系中一定程度起到主体税种的作用。“营改增”在整个服务业实行后,按现有增值税分成比例,地方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独立税源,地方的支出责任和收入来源之间的错配将加剧,财税体制改革变得刻不容缓。为了促进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基本支出需要,地方政府不得不依靠“收费财政”和“土地财政”。财权事权的不匹配反映出中国尚未实现有效的财政分权。

(二)政策因素:财政政策积极,债务规模扩张

近年来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施行使得地方债务的规模进一步扩张。1998年以来,为了治理通货紧缩,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2008年发行国债总额已达15500亿元。这一政策从三个方面推动了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扩张:第一,中央政府增发国债时,每年都在相关预算法案中明确增发国债中“代地方政府举借”的规模,转贷给地方政府用于中央确定的地方建设项目,共转贷地方政府国债资金2450亿元,等额增加了地方政府的直接显性债务。二是国债项目需要地方政府安排配套资金,在一定程度上也诱发了地方政府自行举债或变相融资等问题,相应形成了地方政府的或有显性债务。第三,在中央政府投资扩张示范效应下,地方各级政府也程度不同地存在不顾财力层层扩张的问题,举债搞建设极为盛行,致使地方政府多年累积的债务迅速膨胀。

(三)管理因素:地方政府管理松弛,监督弱化

地方政府内部机构、人员臃肿,管理松弛,行政成本居高不下,这是地方政府经常性支出负债的主要原因。地方政府机构设置不合理,存在部分冗余机构。此外,政府准入机制有很大缺陷,导致众多“走后门”现象的出现,争相挤进工资福利水平较高而且稳定的行政事业单位“吃皇粮”,大量增加了财政供养人员总量。

地方主要领导单纯追求GDP的片面政绩观,加剧了地方政府行为不规范问题,直接导致债务规模的膨胀。一些地方政府领导为了在有限任期内表现“政绩”,获取政治资本,在任期内盲目上项目、搞建设、建厂子、搞开发,不顾财力实际超前兴办公益事业,靠欠、挪、借、贷大量举债抓“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而无论这些“政绩工程”干好干坏,领导者本人都不必为当地政府所欠债务负责,因此,地方政府领导在举债时往往毫无后顾之忧,只管借钱举债而不计成本、效益,更不计风险,加大了地方负债压力。

在此情况下,又缺乏对地方政府的有效监督体系,监督管理弱化,随意举债的行为得不到牵制。地方政府编制预算、执行预算以及举债的随意性大,举债行为不规范、不公开,既缺乏自律,又缺乏人大、社会等方面的监督。

三、地方债务危机的后续影响

(一)信贷存在违约风险,影响银行信贷安全

未来两三年之内,大量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到期,债务偿还问题就会爆发。在最坏的情况下,这意味着不良贷款或高达2.4万亿元人民币,对银行业的新增风险资产是3.15万亿元左右,这通过资本消耗和拨备计提对银行资产质量产生影响。

(二)宏观经济运行受到影响

地方政府负债投资整体上降低了社会投资效率和经济增长质量,扩大了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许多地方政府大规模启动的投资项目效率很低,尤其是机场、公路的重复建设项目有许多建成即亏损,给当地财政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也降低了经济增长的素质和质量。

(三)地方经济停滞 刺激政策前功尽弃

如果地方债务风险爆发,许多项目难免会半途而废,地方政府融资链条面临断裂,很多地方经济发展也可能面临停滞。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已经进入新一轮建设高峰期,地方投融资平台仍需扮演重要角色。如果这些平台的贷款能力受到限制,地方投融资平台所蕴含的危机将可能提前显现,并成为真正的危机,进而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四)地方卖地圈钱 掣肘房地产调控

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卖地和房地产税收,偿债压力加重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房地产调控政策难以为继,迫使房地产调控政策中途走样。此外,为了偿债,政府有可能提高税费。通过提高行政所掌控的“资源”价格进行出售,来增加财政收入弥补巨大的债务亏空。

(五)影响政府威信和社会稳定

如果地方债务风险爆发,可能会影响地方政府对基础设施、教育、科技等公共产品的投入,可能会出现公务员和中小学教师等相关人员的工资拖欠,影响下岗人员生活费和再就业、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等支付问题,严重的将会威胁社会稳定,也不利于维持政府形象,人民对政府的信心和支持度下降。

四、地方债务危机的对策

(一)彻底完成银行的去财政功能

彻底完成银行的去财政功能,加强财政投融资体系改革。虽然我国银行体系拨备较充足,上万亿元的拨备可以抵抗不良贷款的小幅增加,但通过地方政府的财政投融资体系改革来彻底“松绑”银行业已经刻不容缓。

(二)完善财政体制,合理划分财权事权

要进一步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应该由中央政府承担的,在划分责任时,明确由中央承担。完善预算法、转移支付法规,以立法形式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财权,硬化预算约束,规范政府举债和担保行为,加强地方债务的法制化管理,以减少各级政府间的“侵权”行为,增强各级地方政府的偿债意识,防止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失控。

同时完善地方税收体系,不断提高地方税收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进一步完善分税制,分清各级政府的偿债责任,为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创造条件。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立法权。地方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具有地方区域特点的税源开征新税种,提高税收收入。

(三)完成我国经济“去房地产化”

实现经济的“去房地产化”,需要推进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建设。在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偿债压力逐年增大的背景下,以保障房为代表的民生领域支出的增加令地方政府不堪重负。房地产问题关乎民生和社会稳定,伴随房地产的调控进入到攻坚阶段,亟须加快地方政府的融资模式改革,形成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

(四)建立健全政府债务资金的监管机制

对利用政府债务资金的重点工程项目,继续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监理制、工程招投标制,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切实规范财务收支行为。将行政管理费用和项目投资支出相分离,规范资金使用,严格项目工程预决算审核,严格控制超标,杜绝“政绩工程”,防止资金的挪用移用。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明确权利、义务、责任,对盲目举债、拉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造成损失浪费,或因工作失职,造成无法按期还本付息,要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同时要将债务的借、用、还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范围,作为评价、考核、任用干部的一项指标。

(五)加快行政事业机构改革,减少财政供养压力

要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压力,除了要保证地方政府有适当的财政收入来源以外,还必须注重削减地方财政的不合理支出。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乡级政府财政困难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行政事业性支出增长过快。而事业费中又以人员经费为主,真正用于事业发展的支出比重较小。要减轻地方财政的支出压力,首先就是要控制行政事业机构人员的膨胀,要结合政府机构的改革,减少行政事业机构的设置,压缩人员经费开支。

目前,我国财政状况总体上看仍属安全稳健。2010年,全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为2.5%,低于3%的控制水平;2011年,该赤字率更是下降到2%左右。从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来看,2010年末为17%,我国财政赤字率和国债负担率都很低,地方政府债务仅表现为局部和结构性的问题,地方债务问题尚在可控范围。但如果有关方面不加以重视,任由地方债务漏洞扩大,后果将不堪设想,危及宏观及地方经济的方方面面。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地方债务问题治理,应该成为当前制订经济政策的重要考虑方面。

参考文献:

[1]曹洪彬.试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及其风险控制.经济经纬,2005.5

[2]陈安来.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破解路径探析.知识经济,2011.2

[3]周鹏.经济危机背景下地方政府债务的探究.改革与开放,2010.6

[4]中华人民审计署2011年第35号.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http://

第三篇: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思考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级政府普遍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在地方财力普遍有限的情况下,各级政府通过各种形式举债进行城市建设,但随之而来的地方债务问题也日渐突出。而政府的负债就如同一把“双刃剑”,在适度负债、规范管理、统筹安排、加强监督的前提下,政府负债能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的良性循环,同时也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在管理失控、负债过度、违规融资的情况下,政府负债则将成为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影响财政预算正常执行的重大隐患。本文就西湖区地方债务(主要就城市建设引起的负债)管理现状、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财政的角度提出加强债务风险控制的建议与措施。

一、西湖区政府债务管理现状

近几年西湖区财力呈逐年增长态势,但除了保障“吃饭财政”,每年只能安排7000万左右的资金用于基本建设,占一般预算支出的5.06%。这对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巨额资金来说,显然是杯水车薪,因此西湖区的城市建设资金基本上通过举债完成。政府债务在西湖区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融资加快了西湖区经济和城市发展的步伐。投资环境日益优化,招商引资的区位优势凸现。

据统计,至2006年12月底,区本级政府债务余额为1.4亿元(不含之江、各集镇指挥部),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2.96%,占全区可用财力的比重为10.65%,各项指标均在风险控制范围内。然而西湖区承担着西溪湿地、古墩路等多项市重点工程的建设任务,虽然建设资金由市政府明确以某块土地资金作为平衡,但在地块出让前,项目的建设仍需通过大规模融资完成。随着近年国家对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陆续出台,地价受市场波动因素影响很大,隐藏了较大风险,一旦土地跌价,不能及时出让,将直接导致未来债务支付困难,资金链断裂,引发财政风险,因此融资风险不容忽视。

西湖区政府十分重视债务问题,在债务控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一是摸清全区政府性投资建设项目基本情况,汇总各部门的建设计划,并在此基础上核实债务存量,进行分类化解,明确偿债责任。二是建立政府负债办公室,负责定期统计汇总全区负债数据、分析全区负债动态。负债办公室设在财政局,在统计汇总负债数据的基础上,建立月报表制度,每月向区委区政府提供负债动态分析。三是建设项目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明确建设资金由建设主体负责筹措和平衡,谁举债谁负责。四是2007年试编基本建设项目预算,全面反映基本建设收支、借贷执行情况,做到一本预算管吃饭、一本预算管建设。五是建立债务偿还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签订政府债务责任状。由区委区政府与各建设单位负责人签订政府债务责任状。将地方政府债务考核落实到建设单位主要负责人。

二、债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单位对各自项目管理和举债资金管理自成一体,封闭运行,集融资、建设、支付职能于一身。

有些项目在实施期间,由于受各种因素变化的制约,会出现与计划不一致的情况,影响项目贷款资金的实际使用效果,造成资金暂时闲置。而有些项目则因资金短缺,却不能从有资金闲置的建设单位调度使用,而选择向银行融资。从全区范围来看,负债资金尚未用好、用足,这是导致负债规模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举债项目各环节管理不到位,造成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增加了财政支出负担。

表现在:(1)项目超概算情况严重,加大财政资金压力。从目前已完工的项目来看,一方面由于项目立项前更多的考虑项目要不要上,没有做到全面的投资估算,导致实际支付时超概算情况严重;另一方面建设单位在建设过程中任意扩大投资规模,提高建设标准,变更、增加计划外工程,导致整个工程超规模、超概算、超标准,加大了财政负担。(2)项目没有引入竞争机制,部分工程材料设备未实行政府采购,实际造价往往高于合同造价,增加了建设成本。

(三)宏观调控造成银行贷款困难、还本付息压力大。

2006年以来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不断。土地管理方面,进一步完善土地调控政策,从紧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国务院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及配套文件《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办法》、《关于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等规章制度。货币信贷方面,至今年8月,央行3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4次加息使贷款利息从5.58%提高到目前的6.84%。此外银监会对银行各类打捆贷款进行整顿和规范……对于土地出让收入和房地产依赖程度较高的西湖区来说,这一系列的宏观调控给地方财政收入和土地出让的收益都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也使西湖区通过借新贷还旧贷的计划随时可能受到影响,还本付息压力显现。

三、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建议与措施

面对政府债务规模现状,必须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妥善处理好发展与举债,长远目标与眼前现实的关系,规范投资行为,合理有效控制债务规模,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一)加大财政对政府融资的集中统管力度。

建立地方政府偿债机制。政府在清理现有债务的基础上明确界定必须由政府负担的债务。按照“谁举债、谁偿还”的原则,确定偿债责任单位,明确财政部门在同级政府债务管理中的牵头作用,实行由财政部门为主,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政府债务管理体制。财政部门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财政收支、各职能部门提供的项目可行性方案,确定短期筹资方案、还款计划以及地方政府中长期融资规模、偿债期限等。并定期对已有的政府债务进行分析和督促,确保政府债务按时偿还。

(二)逐步建立各项政府债务监控、预警机制。

建立债务监控、预警机制,对政府债务的规模、结构、偿债能力实行有效控制,反映地方政府财政风险程度。(1)建立和完善偿债准备金制度。建立与负债规模相适应的偿债准备金,以备在发生无力偿债的情况时弥补偿债资金缺口。偿债准备金来源可从:从历年财政结余中安排一部分;每年从可用财力中安排一定比例;从土地出让金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从国有资产转让一次性收益中安排一部分。准备金数额一般为年初政府债务余额的3%-8%左右。(2)建立能合理反映地方政府负债的风险指标体系。目前运用较广泛的指标主要有债务依存度、负债率、偿债率。债务依存度即债务收入占财政支出的比率,它说明财政运转对债务的依赖程度,一般来说债务依存度不宜超过20%。负债率指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着眼于从存量角度考察政府负债规模,是反映财政风险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警戒线是10%左右。偿债率指当年政府负债还本付息额占当年财政收入之比,这一指标反映政府清偿负债的能力,警戒线是10%左右。

(三)整合财力,集中管理融资,合理调度。

把政府财力集中起来,把政府的资源运作起来,集中财力办大事,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能,通过财政资金产生的效益来抵消和减少债务。(1)充分挖掘非税收入的潜力。非税收入是政府财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将非税收入与税收收入一样征收起来,纳入财政预算统筹安排。加强对国有资产包括出租、出售、变现等收入的征收管理,依法推行国有资产使用权招标、拍卖,确保应收尽收。2007年西湖区财政着手对全区国有房产出租(租入)情况进行调研,据不完全统计,至2006年底,共计有363个出租点,出租面积达259963.06平方米,这些房产均由相关单位自行管理和对外出租。区财政根据调研情况,建议区政府对出租(租入)的国有房产,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做到公开、公正、透明。出租(租入)的国有房产须由区国有资产托管中心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评估确认底价后进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由政府采购中心统一进行公开招租,接受社会的监督,实现资产出租收入最大化。以提高收益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非税收入应收尽收,增加财政收入。(2)集中管理融资,合理调度。对于由建设单位向金融机构的借款,允许其在贷款银行开设资金专户,但资金的使用要接受财政统一管理、统一调度。集中管理融资,统一调度资金最大的作用在于降低贷款利息支出,节约负债成本。(3)创新融资渠道。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在银行贷款吃紧的情况下,可将发行信托产品作为地方政府融资的一种尝试。

(四)加强政府性投资项目的管理。

1、结合财政绩效评价,合理确定投资范围。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理财原则,同时结合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合理确定财政投资范围,政府重点支持关系国计民生,对西湖区未来经济或社会事业发展、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对于重大项目的立项,可考虑建立听证会制度,在重大项目实施前,举行由专家、市民组成的听证会,以确定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也可结合财政绩效评价,从项目的预期绩效目标着手进行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直接倾听老百姓对该项目实施的意见,确定是否符合老百姓的利益,是否直接体现公共财政的目标,是否会产生资源浪费。

2、编制基本建设预算和政府性债务收支计划,加大建设项目财政直接支付力度。(1)根据建设需要和承受能力应在编制政府性投入基本建设预算的基础上,根据资金的缺口编制统一的地方政府性债务收支计划,明确政府性负债建设项目,投资、规模和偿还本息等计划,也便于负债资金在各项目间的统筹调度。(2)加大建设项目财政直接支付力度。西湖区自2004年开始对由区本级财政全额投入的建设项目以及上级补助资金投入的建设项目纳入直接支付,至2006年底纳入直接支付的建设资金达3.3亿元,相对杭州市其他城区,建设资金直接支付力度较大。通过三年来的经验积累,目前西湖区正积极尝试将全区所有建设项目分批、分步骤的纳入直接支付。对于纳入直接支付的项目,由建设单位分批将贷款资金划入财政基本建设资金专户。财政部门根据投资计划、预算、合同、工程进度,将建设资金直接支付到用款单位。将全区所有政府性投资建设项目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是实现城建项目支付管理的最终目标。若能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可以促进财政基本建设预算编制的完整,为发改部门编制政府性投资项目计划提供真实的资金依据,同时便于政府及时、全面把握全区项目的规模和进度;另一方面可使财政全面掌握政府性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与去向,从而使财政部门真正发挥在政府债务管理中的牵头作用。(3)将政府投资工程项目逐步纳入政府采购范畴,以节约采购成本。可尝试进一步研究政府投资项目购买设备和工程政府采购的范围、标准,加大工程政府采购范围。工程政府采购行为一旦发生,由采购中心组织统一采购后,由国库单一帐户直接拨付给货物供应商和劳务提供者。

3、加强基本建设的过程管理,强化基建预算执行力。(1)把好项目建设立项关,对建设单位上报要求立项的基本建设项目,财政部门必须会同有关部门参与可行性分析和论证,确保立项准确、科学,并结合当年财力和负债情况提出能否在当年实施的意见。(2)把好预算审核关。施工图预算是项目施工、合同签订、价款结算和成本核算的重要依据。财政部门组织力量或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基建项目的工程预算进行审查,根据审查后的预算来确定招投标的标底造价。(3)把好建设资金支付审核关。密切关注建设工程的施工情况,发现工程超规模、超标准、超概算的停止支付。(4)把好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关。建设工程项目完工后,财政部门会同中介机构、建设单位进行严格审查。以设计概算和工程预算为依据,认真审查建设项目的投资完成情况和交付使用资产情况,审查建设成本、费用开支、结余资金等。

4、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政府性投资项目库,对项目实行跟踪管理。项目库的内容包括项目立项的基本情况、资金的安排情况、上级资金的到位情况、项目的概预算、项目招投标情况以及项目支付的进度,对项目库实施动态管理。通过建立项目库实现资源有效整合,促进财政对项目的跟踪和监督管理。

(五)加强偿债能力分析,将负债控制在一定比例。

偿债能力决定负债能力,通过偿债能力分析,为合理确定当年政府负债规模提供财务依据。主要可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1、地方财力的现状及其增长趋势的分析。地方财政可支配收入是决定偿债能力的最重要因素,也是衡量政府偿债能力大小的最直接的指标。财政可支配收入越多,其借债的能力必然越大,财政可支配收入和政府负债能力呈正相关,与偿债能力呈正相关。在分析过程中,需结合政府实际可用财力、政府负债和政府可用财力承受能力情况。分析一定时期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可用资金、地方财政用于建设的财力、土地出让金收入等相关指标的完成情况、平均增长幅度、财政收入增长趋势,以确定偿还政府负债的能力。

2、偿还政府负债的资金主要渠道分析。目前,地方政府偿还负债的资金来源主要为土地出让收入,其收缴是否及时、是否到位直接影响政府负债还款来源的稳定性和正常性。可以从现有土地存量、土地出让金收缴率、土地价格升降趋势等指标,分析地方政府未来一定时期的土地出让收入情况,政府负债的偿还资金是否充足。此外,还要对土地出让情况予以跟踪,由于国家经济政策(如金融政策、土地政策)的变化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的巨大影响。如,2005年《国六条》的出台,对土地出让产生了直接影响,建设用地受到严格控制,受此影响,房地产开发商资金普遍吃紧,开发企业的前期资金运作面临着极大的考验,导致土地不能及时出让或开发商欠缴土地出让金。近期,土地出让金收入是政府负债的主要还款来源,土地出让金大量欠收势必影响政府负债的正常还贷进程。因此,需要对土地出让预计收入进行合理估计,不能过高估计土地出让收入。

第四篇: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

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成因、影响和对策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级政府普遍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资金需求旺盛。而地方政府财力有限,主动举债便成为地方政府筹集城市建设资金的选择,并且债务规模不断扩大。本文首先简单描述了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然后具体分析了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形成的原因,并简介其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最后探讨了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地方政府性债务;分税制;政府职能

近年来,地方政府为支持经济发展,缓解财政压力,推进公共服务建设,通过政府投融资杠杆大量举债,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但是伴随高速膨胀的债务规模,地方政府性债务潜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审计署对全国所有涉及地方政府性债务的25590个政 府部门和机构、6576 家融资平台公司、54061 个其他单位、373805 个项目和1873683 笔债务进行审计的结果表明,我国

地方政府性债务总体规模较大,截至2010 年底,除54 个县

级政府没有政府性债务外,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

债务余额共计107174.91 亿元,同时,地方政府偿债压力差

别较大,省、市本级和西部地区债务风险较为集中。深入分

析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成因,探索解决和化解我国地方政府

性债务风险的治理之策乃当前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之要务。

地方政府性债务具有特定的内涵,依据审计署的定义,地方政府性债务是指地方政府(含政府部门和机构),经费补助事业单位,公用事业单位,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其他单位等直接借入、拖欠或因提供担保、回购等信用支持,因公益性项目(指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且不能或不宜通过市场化方式运作的政府投资项目,如市政道路、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以及公共卫生、基础科研、义务教育、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基本建设项目)建设形成的债务。当前,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成为了社会热点问题。要找到应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的对策:首先,我们要分析债务现状及原因,只有找到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其次,要全面探讨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的经济和社会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现状

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经历了从严格控制到大规模膨胀的过程。1978年~1992年,中国经济转轨的前期阶段,地方举债受到严格控制。1992年以后,我国开始步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开始凸现。1994年财政改革分权后,地方政府性债务迅速膨胀。在1998~2004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期间,地方政府被动增加直接债务。2004年后,地方政府性债务迈入“大跃进”阶段。其间,地方政府性债务呈现债务规模庞大,扩

张普遍较快;县乡政府负债沉重;债务来源多样;债权主体不断扩散;债务关系复杂等特征。2008年以来,受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的影响,以及国内积极财政政策的施行,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呈现城投债井喷的新态势。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的规模与增速如图1所示。

二.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成因

(一)分税制改革不彻底

1994年的分税体制改革提高了国家财政的汲取能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这一改革遗留了很多问题。最为突出的是,造成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和财权划分的不对称,逐步形成“财力向上集中”和“事权向下集中”的局面,迫使地方政府不得不通过各种非正规渠道直接或者是间接地借入债务。

(二)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

地方政府大量举债的另一个深层次原因是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政府应该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管理者,政府的职能应该主要集中在增进地区的公共服务、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但是现在还有一些地方政府的施政理念仍停留在“建设型”政府的阶段,相对于服务,更热衷于搞经济开发建设;部分政府资金违背公益性和市场经济原则,投向竞争性、盈利性的非公益性行业和领域。特别是一些地方在推动本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沉溺于“大而全”,超标准建设、超前建设,既脱离现实需要,又没有偿还保障;另一些地方大肆举债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浪费人力物力。

(三)施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导致债务增加

国家增加国债向地方的投入,对加快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国债投入需要银行和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由于国债在地方主要投向社会效益明显而经济效益甚微的基础设施,因此,银行的配套资金实际上成了地方政府担保的贷款,最终偿债责任会落到地方政府的头上。地方政府配套的资金,大多也通过投资公司之类的经济实体从多渠道融资,地方财政投入很少,这也形成了地方政府的债务。另外,国债转贷给地方部分,地方政府还必须还本付息。尤其是2008年在全球经济危机波及中国的情况下,中国政府为“保增长、保稳定”,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等积极财政政策来拉动经济增长,导致地方负债呈“大跃进”之势。

(四)债务监管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已经制定了债务管理的办法和制度,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落实不到

位的问题。一是债务没有完全纳入预算管理,债务计划编制不完整;二是债务审批缺乏严格程序,偿债准备金提取不够或者没有提取,债务管理缺乏统一、协调的机制,出现分散管理、多头举债的现象;另外很多地方政府还未建立相关债务管理制度、债务风险和预警机制,也没有建立信息报告制度,对债务潜在风险的关注不够。此外,财政、审计等监管部门对政府性债务的追责机制没有建立起来,没有把政府负债列入地方党政领导部门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并赋予适当的指标权重。

(五)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滞后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投融资体制已经打破,新的适应市场经济的政府投融资体制还未建立,一些经济体制改革不仅没有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反而把改革的成本转嫁到地方政府,直接导致政府债务的增加。我国的财政金融体制不健全,受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准入限制的影响,保险、担保、期货等民间风险经营机构难以快速发展。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为发展地方经济,地方政府通过银行贷款、土地抵押、发行债券、上级财政借款和工程项目欠款等方式大量举债。举债规模过快过猛,是落后地区地方政府债务负担沉重的主要原因。

三.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影响

(一)扭曲了信贷市场

地方政府性债务绝大部分的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主要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上来完成自己的政绩工程,可能一个城市没有达到规模经济的人口,却已经开始修建地铁。其收益绑定在未来宏观经济状态上而非项目本身的收益率,即未来中国如果仍将以过去的速度增长,地方政府就将获得预期的税收和土地出让收入。而具有好的投资项目的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取得贷款,这就催生了民间资本市场的利率,高利贷风险一触即发。

(二)中央货币政策可能受到限制

为了控制通胀需要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但顾及地方政府的债务可持续和还本付息负担又不能过紧,特别是不能简单提高贷款利率。于是,折中的方式就是采取以稳定货币供应数量和信贷占GDP比为主的改进的货币主义政策。

(三)监管失控引发资金滥用

由于地方负债无明确法律规范,导致资金滥用现象相当普遍。滥用资金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是资金投向的随意性,即举债而得的资金在贷款时就没有明确用途。由此导致账目不透明、贪污腐败、挥霍浪费等问题。二是举债额度无节制,由于无具体法规及监管,地方政府倾向于尽可能多的举债,而银行深信“政府信用”,供需关系稳固,于是出现债务规模

持续扩大化。

(四)损害社会诚信体系,进一步引发社会信用危机

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石,地方债务不能到期清偿还会产生严重扭曲的市场信号,动摇投资者与消费者的信心,阻碍了投资和消费。近几年来,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持续扩大,2010年末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中,2011年~2013年期间到期需要偿还的债务额为5.68万亿元,占到债务余额总量的53%,未来2~3年偿债压力将会较大。一旦发生地方政府性债务违约现象,将会损害社会诚信体系,进一步引发社会信用危机。

四.对策分析

地方政府性债务作为政府干预经济的一种手段,在一定范围内,对经济发展和财政运行有良好作用,可以实现既定政策目标。但超过一定的度,则会严重影响国民经济运行的各方面。因此,必须对地方政府举债行为进行规范化管理,以发挥其积极作用而消除其负面影响。

(一)进一步完善财税体制

从体制因素看,1994年确立的分税制财政体制造成的中央与地方事权财权不对等是目前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过大的根本原因。因此,进一步完善改革我国的财税体制才是治本之道。中央与地方事权与财权的对等划分、加大中央转移支付以及探索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等,将会从根本上缓解地方政府负债过高的问题。另外,把地方政府性债务纳入预算体系,记录和反映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用途,都是财税体制完善的方向。

(二)转换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使地方政府的职能彻底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换。首先,要将地方政府的职能定位为教育、医疗卫生、市政道路桥梁等基本公共服务,政府财力也应集中解决上述问题。其次,地方政府应从经营性交通设施、盈利性领域和行业实现逐步退出,特别是要改革投资体制、行政审批体制,逐步放宽职业教育、社会医疗、交通设施、金融服务业等的投资门槛,破除行业垄断,为吸引民营资本、社会资本和外资搭建投资平台。

(三)理顺财政投融资体制,允许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自主发债

改革预算法,建立健全地方政府融资体系,允许地方政府根据经济条件适当发行相应类别的市政公债,这样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融资的透明程度和规范性,2011年10月20日国务院批准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行债券,这项政策不仅将减轻其偿债压力,也有利于拉长债务的偿还期限,连接市场的流动性和地方政府的资金要求。尽管自行发债仍须在国务院批准的发债规模限额之内,与“项目自主、发债规模自主、发债用途自定、偿债自负”的自主发债仍有不小距离,但从中央代发地方政府债过渡到试点地方自主发债,意味着地方政府将更多地参与到政府性债券的发行中来。另外,应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加大保险、担保、期货等民间风险经营机构发展力度。

(四)创新和完善债务监管机制

创新和完善债务监管机制有利于控制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持续较快的增长,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将债务完全纳入预算管理体系,完整债务计划编制;二是严格债务审批程序,敦促地方政府建立相关债务管理制度、债务风险和预警机制;三是建立财政、审计等监管部门对政府性债务的追责机制,把政府负债列入地方党政领导部门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并赋予适当的指标权重。并探索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信息报告制度,规定地方政府每年须向中央政府汇报财政账户收支情况。

第五篇: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调查与思考

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调查与思考

地方政府性债务是地方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以政府名义向国内外或境内外承借或担保,政府负有直接或间接偿还责任的债务。近几年来,安陆市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逐步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另一方面,政府性债务余额逐年上升,债务负担越来越重。

一、地方政府性债务基本情况

从债务构成看,截止2009年12月31日,安陆市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为58476万元(不含政策性挂账债务72664万元),其中:直接债务54819万元,占债务总额的93.7%;担保债务3657万元,占债务总额的6.3%。在直接债务中,一般公共服务7970万元,占直接债务总额的14.5%;财政部门6754万元,占直接债务总额的12.3 %;教育4077万元,占直接债务总额的7.4%;城市社区1966万元,占直接债务总额的3.6%;农林水1793万元,占直接债务总额的3.3%;开发区11575万元,占直接债务总额的21.1 %;交通运输17610万元,占直接债务总额的32.1%;其他公共安全、电力信息、文体传媒、医疗卫生、交通、粮油物资储备等3074万元,占直接债务总额的5.7%。在担保债务中,社会保障和就业44万元,占担保债务总额的1.2%;医疗卫生601万元,占担保债务总额的16.4%;农林水3012万元,占担保债务总额的82.4%。

从债务来源看,直接债务来源中:政策性银行12736万元,占直接债务总额的23.2%;上级财政4414万元,占直接债务总额的8.1%;非银行金融机构3199万元,占直接债务总额的5.8%;商业银行1963万元,占直接债务总额的3.6%;农业综合开发515万元,占直接债务总额的0.9%;其他31992万元,占直接债务总额的58.5%。担保债务来源中:外债转贷3613万元,占担保债务总额的98.8%,其中:世界银行3012万元、外国政府601万元;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44万元,占担保债务总额的1.2%。

从债务指标看,不含政策性挂账债务,2009年政府性债务余额58476万元,占当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75亿元7.8%,比2008年上升了0.5个百分点,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府债务总量对全市经济的影响力度加大。当年一般预算支出131713万元,不含政策性挂账的债务余额占一般预算支出的44.4%,如果把政策性挂帐债务计算在内,则这一比例高达99.5%,这两个比例反映出财政支出过分依赖债务收入,财政处于脆弱的状态,并对财政的未来发展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从收入和人平负债看,2009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为22095万元,债务总额131140万元,为一般预算收入的5.9倍,不含政策性挂账的债务余额58476万元,为当年一般预算收入的2.6倍,为当年可用财力的0.7倍;按全市62万人口计算,人平负债943元;按17510名财政供养人员计算,人平负债高达33396元。

二、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政府债务的潜在风险认识不够

部门在借款、贷款以争取项目、筹集资金或财政部门为其担保时,缺乏风险分析,不能做到预之以谋,往往只强调项目的重要性和未来预期收益,很少考虑到由此而形成的债务及风险,特别是由此而引发的或有负债和或有风险,为日后出现偿债困难埋下隐患。

(二)缺乏统一规范的债务管理,债务不断增加

一方面,没有成立统一的债务管理机构,举债主体分散,债务管理权限不集中,不能达到规范管理的目的。安陆市现有举债主体包括市乡两级政府、教育、农林水、城市社区、医疗卫生等37个主管部门,债权人涉及到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上级财政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除财政部门对上举借的债务外,其他单位的债务未纳入财政部门账务核算,乡镇级债务甚至没有债务管理人员。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建立举债评估机制,部门和乡镇的举债行为没有受到有效控制,存在随意举债、各自为政和扩大投资规模的现象,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三)债务风险指标高,风险加剧

参照欧盟国家签署的《马斯特里赫条约》和国内成功经验,政府债务风险的三个综合评价指标中,债务依存度(债务余额占财政支出的比率)一般不超过20%,债务负担率(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一般在10%以内,债务偿还率(负债还本付息额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一般在10%左右。从安陆的情况看:债务依存度①=58476÷131713=44.4%,债务依存度②=131140÷131713=99.5%,债务负担率=58476÷750000=7.8%,债务偿还率=8662÷22095=39.2%,除债务负担率控制在警戒线内以外,债务依存度、债务偿还率均远远超过了警戒线,存在着严重的债务风险。

(四)债务监督制衡机制不全,偿债责任难以落实,偿债压力沉重

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债务约束机制,单位还款能拖则拖,导致债务余额越来越大。债务余额较大的单位,因资金有限,无力全部清偿。债务余额较小的单位,也没有合理地利用资金进行清偿。2009年底全市逾期债务总额36270万元,比2008年逾期债务20311万元增加15959万元,实际清收偿还8662万元,仅占当年债务余额的14.8%。在有限的财政收入与需要满足的刚性支出(如政府运转、人员开支、社会保障等)之间存在着巨大缺口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既要发展本地经济,搞好城市建设,办好社会公益事业,维护社会稳定,又要挤出一部分资金偿还到期债务本息。2009年底未到期债务22207万元,其中:2010年3685万元、2011年3049万元、2012年3598万元、2013年4011万元、2014至2018年5967万元、2019至2024年1896万元,偿债压力十分沉重。

(五)政策性挂账债务长期悬而未决

安陆市粮食企业政策性亏损挂账高达68952万元,财政部门除以前每年从粮食风险基金配套资金中解决一部分用于偿付利息外,2009年预算只安排了粮食挂帐贴息资金310万元支付利息,连续5年没有能力偿付本金,此外还有供销企业政策性亏损挂账3712元。政策性挂账已成为地方政府的沉重包袱。

三、地方政府性债务形成的原因

(一)财政支出范围过大

建立公共财政,提高均等化服务水平,使地方政府事权扩大,财政支出也不断增加。一方面,公用经费、人员经费增长较快,保工资、保运转压力增大,另一方面,加强社会保障,实施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增加公共医疗卫生和义务教育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都要增加财政支出。财政支出范围过大是诱发财政赤字,导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经济建设财力保障不足

随着各项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地方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大大超过收入增长速度,支撑经济运行的财力明显不足。地方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改变困难现状,不得不举债引进项目和资金。近几年,安陆市仅用于开发区建设的债务达12700万元,占总债务的26.6%,其中2008年新增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借款9000万元,约占2008年全年新增债务的50%。此外,对一些公益性项目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政府本身旁无责贷,但这些项目带来的的多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微乎其微,这类因财力所限而引进的项目,还款责任最终仍在政府身上,形成了政府债务。

(三)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

分税制以来,虽然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在不断加大,但力度不够,上级对地方特别是省以下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能满足地方正常运转的需要。同时,在转移支付中,专项转移支付比重过大,一般转移支付比重偏小,地方政府在可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只能举债解决支出压力。

(四)国有企业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所致

对国有企业实行上收下放、抓大放小、改制重组、兼并破产等一系列改革,增加了地方政府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安置、基本生活费、再就业以及养老金等方面的支出,加重了地方政府压力。安陆市原三家省属企业安棉集团、湖北铝厂和东方红粮机下放地方管理,相继改制,共需安置职工9677人,需安置资金2.677亿元。由于企业经营不景气,安陆市为此消耗了巨额财力。全部安置7249名职工,支付职工的安置补偿资金达21000多万元,其中,资产处置收入和上级补助资金14000万元,通过各种途径借款7000多万元。仅安棉集团,安置下岗职工的各类资金总额需1.394万元,目前只从国家开发银行借款3000万元,省级补助2000万元,虽然地方政府每年都安排一定资金予以解决,仍然是杯水车薪。推行以“敞开收购、顺价销售”为主要内容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由于多种原因,形成了巨额的粮食企业财务挂账,给地方政府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五)专项清理形成的债务 2000年中央拿出专项借款对农村合作基金会进行清理,安陆市申请3940万元专项用于兑现农民的股金,由财政承借承还,全市15个乡镇办事处均有基金会借款。该借款至今有3097万元尚未归还。

(六)担保贷款形成的债务

担保债务余额3657万元中,98.8%属于外债转贷。在10个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项目中,有六个项目是由政府和财政局承诺担保,由政府还款的一类项目,在这类项目中,很多借款单位不能按时还款,而上级财政每年到期按协议扣款,造成这些担保债务最终成为地方政府的还款压力。如世行贷款的安陆市三水厂建设项目,2003—2009年安陆市财政局共对上还贷978万元,而三水厂仅归还安陆市财政局719万元,财政为此项目共垫付资金259万元。还有四个项目是由政府和财政局承诺担保,由业主负责还款的二类项目。这类项目的还款也不理想,财政垫款额度越来越大,导致按照贷款协议规定应由项目单位还款的工程逐渐形成了财政买单工程。

四、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的措施和建议

政府债务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债务的急剧累积潜伏着巨大的债务风险,处理不好,很可能破坏地方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强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

(一)树立正确的债务风险观,全力发展经济

经济要发展,就要举债,只有把经济搞上去了,所借债务才有雄厚的偿还基础。要全力发展县域经济,解决经济发展速度缓慢、财源单一的不合理状况,壮大财政收入规模,增强地方财政实力。要正确处理发展和举债的关系,树立举债为了发展的观念,强化责任和忧患意识,切实把每一笔举债资金都用出效益。要在实际工作中做好债务风险分析,坚持收益与风险对等的原则,在设计建设项目的预期收益时,充分考虑有无还款能力。同时,要根据地域条件和实际能力,合理控制债务规模,做到举债适度,促进发展与举债的良性互动。

(二)建立规范化的转移支付制度

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坚持公共产品供给均等化原则,按照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情况,加大对县级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地方财政的可用财力。调整转移支付项目结构,加大一般转移支付力度,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增加用于均等化的资金,减少非均等化方面的资金,使地方转移支付制度逐步走向规范合理,切实发挥转移支付资金的作用,以减轻地方政府压力,缩小地方政府债务规模。

(三)编制政府债务预算

在做好政府债务收支计划的基础上,将政府债务的举借、偿还纳入市、乡政府财政预算或部门综合预算。债务预算一经编制,严格按规定控制新债,杜绝随意举债。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偿债准备金一般为年初政府债务余额的5%左右。偿债准备金一方面可以从预算中安排,从土地收入、国有资产收益中提取一部分,另一方面,可以从建设项目收益及项目单位的其他收入中集中一部分,实行专户储存,专项用于偿还贷款。

(四)健全政府债务管理机制

1、设立政府债务管理中心。明确政府债务管理机构的工作职责和权限,实行政府债务由财政部门统一管理,计委、项目办、财政部门相互配合。细化举债审批程序,建立“借用还”与“权责利”相统一的债务管理体制。对债务资金的使用,由债务管理中心根据贷款的到位情况对项目实施进行全过程监管。项目实施后,督促债务单位和部门严格履行协议,落实还款责任。

2、健全政府债务担保机制。严格按照《担保法》的规定,对竞争性经营项目,采取借款单位向贷款机构借贷直贷方式,财政不予担保。确需财政担保的项目,要根据项目的性质和特点,建立财产抵押制度,明确债务责任,规范偿债合同。坚持在政府统筹安排下,实行财政部门归口管理债务和债务资金审核,坚决避免出现部门举债仍由财政兜底的局面。

3、强化政府债务监督管理。对政府债务项目,债务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促进项目按计划有序实施。政府重大举债项目,要实行工程监理或财政专管员制度,对举债项目的建设及财务活动进行全程监管;设立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加强对政府债务偿债责任人的违纪违规行为的查处,对非法挪用、侵占债务款,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五)全力清偿和化解债务

要积极清查老债,消化债务存量。按照债务的发生时间、原因、还本付息等情况,建立债务台帐,强化偿债责任,落实偿债途径。对应由财政偿还的政府公共职能项目,积极用偿债准备金,分清轻重缓急,有计划地进行偿还。对经营性负债项目,严格落实偿债协议,执行偿债合同。对部门举债项目,按照“谁举债、谁偿还”的原则,督促部门制订和落实偿债计划。对政策造成的债务,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包括化债补助、延期还款、调减利率标准等优惠措施。特别是粮食亏损挂帐、农金会借款等,建议上级分据实核销应偿还本金指标,减轻地方政府负担。

(六)充分挖掘收入潜力

建立偿债准备金,及时偿还到期债务,控制债务风险指标,要有相应的财力支持,在当前地方财力吃紧的情况下,要做好这一点,必须充分挖掘收入潜力。一是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确保收入应收尽收,增加财政收入。二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当前要重点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力争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三是加强对土地收入的征收管理。土地收入是地方政府偿还负债的主要资金来源,其收缴是否及时、是否到位直接影响政府债务还款来源的稳定性。要综合分析现有土地存量、土地价格等指标,完善土地使用转让程序,规范土地使用转让行为,加大土地收入收缴力度,堵塞收入漏洞。

课题组长:高清平

成员:董小玲 李儒智 孙伯亚 段春喜

执 笔:曾武 熊德贵

下载干部学习讲稿:对地方政府债务若干问题的思考(下)(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干部学习讲稿:对地方政府债务若干问题的思考(下)(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的思考

    关于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的思考 2013-3-25 11:26 闫波 一、客观分析债务成因,确定审计工作思路 (一)财政体制改革滞后是地方政府举债根源 1、政府间财权与事权划分不合理。由于1......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成因分析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成因分析 中国地方债务的形成是转轨时期地方政府财权、事权分配不协调,举债意愿与举债约束失衡的结果,具有独特的生成逻辑和发展路径。 制度因素 1)转轨时期......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关于政府性债务问题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并已经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而关于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的研究则相对较晚,国外学者自20世纪80......

    醍醐灌顶: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深层研究

    醍醐灌顶: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深层研究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瞩目。2017年 7 月 15 日召开的第五次全国金融会议提出,要“严格地方政府债务增量,终身问责,倒查责......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地方政府举债行为已成为一种常态。适当的举债对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然而由于管理不规范,导致了地方政府举债规......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及《预案》影响[范文大全]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及《预案》影响 1 引言 2015年中央和地方债务余额总量大概是26.2万亿元,其中地方政府16万亿元,总体可控。但全国人大常务会审议国务院关于规范地方政府......

    对村级债务的思考

    摘要 介绍了慈溪市宗汉街道村级债务的现状及特点,对债务成因进行分析,指出化解债务的难点,并提出了化解村级债务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村级债务;成因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85......

    银监会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政策

    银监会对信托公司涉及地方融资平台业务的监管,主要参照执行《关于加强2012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该《意见》规定,融资平台退出需要满足五个条件:一是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