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岸带特征 -讲稿

时间:2019-05-14 18:45: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苏海岸带特征 -讲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苏海岸带特征 -讲稿》。

第一篇:江苏海岸带特征 -讲稿

江苏省海岸带特征概述

一、自然环境特征

1、地理位置

江苏海岸带北起苏鲁交界的绣针河口,南抵长江口北支寅阳角,包括连云港、盐城、南通3市所辖全部行政区域,陆域面积 3.25万km2,海岸线长954km,占全国大陆海岸线的5.3%。

2、海岸带特征分析 1)地质概况

江苏沿海以淮阴一响水断裂为界,分属华北地台及扬子准地台两大构造单元。除赣榆的石桥、秦山岛等地出露太古界地层和后云台山、东西连岛等地出露元古界地层外,其余地区几乎被第四纪沉积物所覆盖.。

江苏分属华北坂块、苏鲁造山带和下扬子板块。两板块的拼接为印支期,下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之下呈楔形插入,板块之间海槽逐渐萎缩消亡,沿拼接带自深而浅形成高温超高压变质带(以榴辉岩为代表)、低温高压变质带(以蓝晶石片岩为代表)和韧性剪切带。地质时代表明主拼接期为晚三叠世卡尼期—瑞替期。而扬子板块北缘海相沉积消失的最后时间为晚二叠世。从古地磁视极移曲线对比看,两板块可能相近或相连大致亦在晚二叠世以来。俯冲、挤压、拆沉、翻转形成了印支期拼接的古盆岭构造,即东海杂岩带(造山带主体)和灌云—云台大复向斜(倒转—同斜,轴向南东倾斜,但坳陷带缺失三叠纪—侏罗纪沉积)。三叠系—侏罗系见于淮阴—响水口一线以南地区。

2)海岸地貌

:江苏海岸类型除基岩海岸(4%)和砂质海岸(3%)外,93%为粉砂淤泥质海岸(884 km),其中堆积型粉砂淤泥质海岸长571 km。

砂质海岸分布于赣榆县绣针河口至兴庄河口,岸线长30公里;

基岩海岸分布于连云港市西墅至烧香河北口,岸线长40公里,19座基岩岛屿也主要分布于连云港附近海区;

全省大部分海岸为淤泥质海岸,岸线长884公里,其中淤涨和相对稳定海岸占74%,滩涂宽阔。岸外有巨大的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岛26座。

根据地貌的成因特点,本区主要为堆积地貌,其中北部为古黄河、古淮河泛滥堆积,南部为长江冲积物堆积;少量为构造剥蚀地貌,位于连云港市境内丘陵的山前地带和海洲湾水下浅滩。

另外,南黄海辐射状沙脊群南北长达200 km,东西宽90 km,海区水深可达25 m,海域水深在0-40米,以弶港为中心向外呈辐射状分布。

江苏海岸平原为基岩港湾点缀的冲积-海积海岸平原,地貌框架为“一山两洲夹两原”。“一山”指北部海州湾沂蒙山地余脉云台山;“两洲”指废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原”指北部海州湾海积平原和中部盐城海积平原,由此构成江苏海岸带的地貌框架。北部绣针河与灌河之间为海州湾海积平原,灌河与射阳河之间为废黄河三角洲,射阳河与北凌河之间为盐城海积平原,北凌河与长江为长江三角洲。江苏海积平原宽阔,西起盐城市的龙岗至阜宁白沙一线,东抵现代海岸,东西宽约50km。近海海底划分为海州湾、黄河水下三角洲、辐射状沙洲和长江水下三角洲四个地貌区。海州湾海底地貌区位于海州湾东南部和连云港以东的部分海区,主要的地貌类型有水下浅滩、海底残留沙平原和古河道二种。黄河水下三角洲位于新洋港口以北至北纬的海域,主要的地貌形态有废黄河口沉溺二角港、废黄河水下三角洲和古黄河三角洲等。辐射状沙洲分布在新洋港至遥望港海岸以东,发育在古黄河和古长江三角洲上,是江苏海岸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遥望港日以南岸外为长江水下三角洲地貌区,主要地貌类型有长江北支汊道、现代水下三角洲和古长江二角洲。局地海流受到海底地貌的控制。

3)水文动力

a.潮汐

射阳河口附近海域最大可能潮差最小,约300-350cm,往南逐渐增大,江苏南部沿岸最大可能潮差约500-700cm,外海为400-5O0cm;最大可能潮差最大值在弶港海域一带,如小洋口附近最大可能潮差达700cm。射阳河口往北,最大可能潮差也逐渐增大,在海州湾最大可能潮差为600一650cm。

江苏沿海潮流,南受东海前进潮波控制,北受黄海旋转潮波控制,两者在中部弶港一带岸外辐合。沿海潮汐类型,北部沿海多属不正规半日潮,小部分区域是正规半日潮,如废黄河口以北为规则半日潮,连云港、小丁港附近海域;靠近无潮点附近沿海为不规则半日潮,主要分布在滨海港、射阳河口海区。无潮点局部海域为不规则日潮,南部海区受东海传来的前进波影响,为规则半日潮。全省沿海高潮间隙为7~12小时,闸下平均高潮位1.27~4.61米,平均低潮位-1.67~1.22米。平均潮差2~3米。弶港至小洋口一带为潮差最大区,平均潮差达3.9米以上。小洋口外实测最大潮差达9.28米。

b.波浪

1、全年盛行偏北向浪,风浪为主的混合浪。

2、最大波高分布特征:3米等值线基本沿海岸及沙洲区外轮廓线分布,离岸约20公里,由海向岸波高迅速减小。

3、平均波高和平均周期年变化不显著。

c.泥沙

1、江苏沿海岸外浅海泥沙含量较高,夏季平均含沙量大于0.1克/升,冬季平均高达0.3克/升。

2、大致以辐射沙脊群为顶点向南北递减。其中灌河口一带多在0.1—0.38克/升之间,废黄河口附近含沙量大增,一般均在0.5克/升以上,在辐射沙洲的内缘区,含沙量剧增,新洋港至王港附近多在1.0-2.5克/升之间,辐射沙洲区南翼近岸水域含沙量比北翼小。小洋口外大多在0.4-1.3克/升,至北坎降至0.3-0.8克/升,吕四附近又降至0.2-0.7克/升,长江口北支也是泥沙含量较大的区域.。

3、海水中较多的泥沙含量,利于潮滩沉积发育,但也易引起沿海闸下港槽的淤积,影响工程效益。

d.风暴潮

1、在江苏沿海,大风增水和天文大潮汛耦合形成风暴潮的概率较大。

2、江苏沿海出现异常高潮位,除极个别极优天文条件下的大潮汛外,主要因台风过境引起,其次是强寒潮南下造成的。台风风向大多自海向陆,增水现象明显。

4)动力作用结果-冲淤状况: 砂质海岸

砂质海岸分布于海州湾北部的绣针河口至兴庄河口,岸线呈弧形。准平原剥蚀面上的风化壳发育,风化碎屑成为海岸带砂质沉积物的丰富来源。该海岸多短小湍急的山地河流,河口及海岸多砂质堆积体。砂质海岸可分为绣针河口-柘枉和柘汪-兴庄河口两个岸段。

绣针河口-柘枉为淤积岸段。近绣针河口沙咀,滩面宽 2~3 千米,混有粉砂淤泥的中砂质浅滩,坡度 0.24%。近岸 300 米内,表层 3 厘米为黄色淤泥质粉砂,质地均匀;下层为灰黑色粉砂淤泥。近岸 330~800 米间为灰黑色粗粉砂细砂夹淤泥。从沿岸平原及浅滩的地层结构、河流沉积物分布及现代动力过程看,该处海岸处于侵蚀型环境.只是由于入海泥沙较多.因而在一定时期内表现为堆积淤涨。不过近50 年海岸受台风和人为采沙影响,明显受冲,1970 年代匡围的对虾养殖池多被冲毁,今沿岸海堤大多进行了块石干砌护坡,岸线处于微侵蚀或基本稳定状态。

柘枉-兴庄河口为侵蚀岸段。该段岸线平直,走向南北.沿岸有沙坝、浅滩及岸外沙坝等。岸线在逐步后退.海滩、沙坝及岸外浅滩受冲刷。主要原因是入海河流上游修建水库以及人工采挖海滩使人海泥沙减少。1980 年代以后人工采沙得到了禁止,侵蚀有所减缓,侵蚀速度已控制在 10 米/年以下。基岩海岸

基岩海岸分布于连云港的西墅至烧香河口,海岸岬湾曲折,岸线长 40 千米。基岩海岸的港湾有砂质堆积,如海头湾浴场及墟沟大海湾等,其余均为海蚀悬崖。很少形成和存在滩涂。粉砂淤泥质海岸

粉砂淤泥质海岸是江苏省最主要的海岸类型,岸线长度 884 千米。占全省岸线的 90%以上,又可分为基本稳定、侵蚀与堆积三种类型。

1、基本稳定型的粉砂淤泥质海岸分为南北两段。北段为兴庄河口-西墅,长约 32 千米。沿岸为海积平原,入海河流大多经人工开挖改造,流经黄土区,带来细粒沉积。南段为蒿枝港-启东嘴,长约 55 千米。1966 年以前岸线后退较快,后渐缓和。该岸段本质上属侵蚀后退型,因有长江人海泥沙补充,近期岸线基本稳定。

2、侵蚀型的粉砂淤泥质海岸有两段,:

北段为烧香河口至射阳河口,长 197 千米。该岸段属废黄河三角洲及其北翼海湾平原海岸,岸线平直,潮间带海滩较窄。1128年黄河夺淮由江苏北部入海,黄河带来大量的细颗粒泥沙,岸段迅速淤长,形成了面积达7160km2的褶扇形三角洲。1855年黄河北归后,三角洲岸段因巨量泥沙供应断绝出现侵蚀岸段。

南段为海门东灶港-蒿枝港(吕四海岸),岸线长 29 千米,为严重侵蚀岸段,其历史演变与长江口的变迁有关。该岸段冲刷后退明显。目前海堤内外最大高差在 3 米左右。滩面没有明显的侵蚀陡坎,潮滩上部的盐蒿滩缺失,潍面主要为粉砂淤泥质物质,滩面上潮水沟发育。目前该岸段的后退已困海堤防护工程的建造而被控制,但堤外海岸的下蚀现象不断加剧。

3、堆积型的粉砂淤泥质海岸分布于射阳河口-东灶港,长 571 千米。沿岸潮间带浅滩宽 10-13 千米,岸外有一片南北长 200 千米,东西宽 90 千米的辐射沙洲区。据固定断面实测,其平均高潮位线外移速度以辐射沙洲基部蹲门口一带最快,向南北两侧逐渐减少。这和泥沙含量分布的规律相吻合,也主要是因为东海前进潮波和黄海旋转潮波在中部弶港辐聚而成的移动性驻潮波。

二、社会经济状况

1、社会经济概况

江苏省的海洋产业相对并不发达,2013年海洋产业总产值4921.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225.6亿元(5%),第二产业2263.5亿元(46%),第三产业2432.2亿元(49%),海洋生产总值占到江苏沿海地区GDP的8.3%,占整个沿海十一省市海洋产业总产值的9.06%。第一产业:海洋农业(渔业),包括海洋捕捞业、海洋养殖业等(潮间带比较宽阔,有潮滩)江苏沿海的海水养殖面积193807公顷,占全国沿海地区(2315569公顷)8.37%,有三个主要渔场,长江口渔场、吕四渔场、海州湾渔场(原因:)海水养殖:浅海、滩涂、港湾、围塘,第二产业:海洋工业,包括海洋采矿业、海洋化工业、海洋制造业等

江苏省的风能发电能力较高,占到了全国沿海地区风能发电能力的16.9%。潮滩广阔,地形平坦,沿海风能资源丰富

第三产业:海洋服务业,包括海洋旅游业、海洋港运输业、沿海港口业、海洋信息业、海洋保险业

2013年,江苏沿海地区渔港数量128个,占全国沿海地区总量的8.59%,货物吞吐量23908万吨,仅仅高于广西和海南(有上海港,服务区域小),占全国沿海地区的3.16%

江苏货物吞吐量占全国比重3.16%,港口吞吐量小,港口没有起到主导产业的作用,主要源于江苏海岸主要为淤积海岸,大多数地区不利于港口建设,交通运输业比重低。.江苏海洋经济应采取如下战略: ①深水大港—港口群带动战略, 港口建设滞后导致临港产业发展滞后是造成江苏海陆产业联系较为薄弱的主要原因。因此江苏应发挥经济大省优势, 加快洋口、大丰、连云等临海深水大港建设。②工业区—城市拉动战略。采取港口工业区拉动,中心城市发展为依托的双极核发展战略,使海洋开发—港口工业区拉动—海滨城市发展成为一体的海洋开发战略。

2、江苏在一带一路中的战略地位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后所形成的沿海、沿江、沿边全范围开放格局,使得江苏等沿海地区作为从对外开放的最前沿阵地的独特地位在逐步消失,在与中亚、西亚贸易以及对缅的经贸交流中反而有可能处于后方腹地的区位,原有的开放优势被逐渐冲淡。但同时危机中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

江苏兼具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及长江经济带的“两带一路”的独特地理位置,连云港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东方桥头堡地位。江苏作为黄金水道入海口又是长江经济带重要一段,沿海开发国家战略的确定则进一步凸显江苏在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区位优势。通过海上交通通道,近可便捷联系东亚、东南亚,远可与美洲、非洲、大洋洲、欧洲各国实现经贸往来,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对外贸易通道。拥有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地区最经济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可实现与中亚、东欧国家的经贸交往。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可与中西部地区进而与东南亚国家打通联系大通道,有助于拓宽对外联系的路径。

近年来,江苏沿海港口建设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据省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2014 年沿海港口共完成货物吞吐量2.9 亿吨,是2009 年的2.4 倍。建成了以连云港港30 万吨级一期、滨海、大丰和洋口港10万吨级、赣榆5 万吨级航道等为代表的一批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我省沿海已初步形成以连云港港为核心,盐城港和南通港协调发展,3 个中心城市港,12 个港区的总体发展布局。

三、江苏海岸带特色

江苏海岸带具有以下 5个基本特点: 1、93%的岸线为粉砂淤泥质海岸,组成物质颗粒细;

2、沿岸陆地低平;

3、海岸线平直,曲折率 0.47(海岸两端直线距离/海岸总长度);

4、岸外有巨大的辐射沙脊群

5、潮间带宽缓,滩涂资源广阔。(江苏沿海滩涂面积约65.3万hm2的滩涂,约占全国滩涂总面积的1/4左右,居全国沿海省市第一位。)海岸线平直,曲折率 0.47(海岸两端直线距离/海岸总长度)福建省大陆岸线直线长度535千米,曲线长度3051千米,曲折率达5.6,曲折率却居全国首位。

折线的曲折度为两点之间的折线距离与直线的距离比值。因海岸线漫长且形态复杂,单纯用起点与终点之间的折线距离与直线的距离比值来计算,不能真实反映岸线中间部分的差异性。为了更好地反映海岸线内部曲折度的差异性,以提取的不同时期的海岸线为基准参考,设置一定的重采样距离,岸段间得到一条大陆海岸线的简化线,将其作为此岸段的大陆海岸线轮廓基线。故海岸线的曲折度的模型演变为:,式中: L 为岸段间的岸线长度;LS为岸段之间的海岸线轮廓基线的长度;i 为研究区内的岸段数量。

辐射沙脊群

范围:北起射阳河口、南至长江口外围,南北长200km,东西宽90km,水深0-30m。大致以弶港为顶点呈 150°扇面向北、东北、东和东南方向辐射状分布。近岸沙脊低潮出露成为沙洲,面积22 470 km2,其中 0 m 线以上面积为 3 782 km2。包括南通 盐城的个县。

动力:潮流动力为主的同时,也存在波浪作用的影响,潮流特征与地形密切相关,以弶港为中心的各条潮汐通道内的辐聚一辐射的往复流是主要动力机制。目前处于动态平衡的调整阶段。突发事件如风暴潮、台风等是辐射沙脊群大规模变迁的主要动力条件,即潮流塑造-风暴破坏-潮流恢复的模型。

演变:辐射沙脊群最主要的物质来源是长江和黄河提供的泥沙,海底侵蚀、地方小河流如淮河、射阳河等也可能是辐射沙脊群物源之一。外缘规模小的沙脊被侵蚀而逐渐萎缩,侵蚀所产生的沙主要向辐射沙脊根部输运,使得辐射沙脊群逐渐淤高,且不断并陆。整个辐射沙脊群有向东、南两个方向迁移的趋势。

潮间带宽缓,滩涂资源广阔

江苏现有滩涂总面积50.01万公顷,占全国总量的1/4,其中潮上带滩涂面积为3.07万公顷、潮间带滩涂面积26.77万公顷、辐射沙脊群区域理论最低潮面以上面积20.17万公顷。

在《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及开发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2010-2020年这十年间围垦滩涂面积达270万亩,主要分三个阶段实施。滩涂围垦共包括21个垦区,其中连云港市4个垦区,围垦面积达14.5万亩;盐城市9个垦区,围垦面积达131万亩;南通市8个垦区,围垦面积达124.5万亩。

1、与山东与河北海岸比较,江苏为什么能够形成如此广阔的粉砂质平原海岸,岸外还发育了辐射沙脊群?

山东半岛砂质海岸占全省海岸线的80%,还有部分基岩海岸,从胶莱河口的虎头崖向东绕胶东半岛至绣针河口段,除部分河流入海口形成小面积冲积泥滩外,全长2473km,绝大部分属于基岩海岸和山前平原冲击形成的砂质海岸,为海岸线总长80%。

山地海岸:山东的山地海岸起自绣针河口,止于山东北部的虎头崖。这种海岸是在胶辽隆起带这个

构造基础和山东丘陵、鲁南山地这种地形条件下发育的。岸线曲折、港湾众多,近岸水深较 大。现代海岸动力以波浪为主,海岸沉积物多系粗粒物质,海水清澈,岸滩变化较小。

平原海岸:平原海岸的波浪作用不甚明显,海岸的冲淤多赖以河流与潮流的作用。包含莱州湾粉砂淤泥质海岸、迅速淤进的黄河三角洲海岸 河北:以砂质海岸和淤泥质海岸为主 全省岸线自北向南: 基岩海岸:位于戴河口以北至冀辽界线; 沙质海岸:展布于秦皇岛市戴河口以南至唐山市大清河口一带; 淤泥质海岸:以天津市为界分为南北两段,北段分布于唐山市的大清河口以西,至冀津北交界处,南段为沧州市沿海岸线(韩晓庆,2011)。沉积物颗粒由北向南逐渐变细

2、就海岸地貌而言,沿海平原、潮间带和水下岸坡是相互联系的,不宜截然割裂来谈,包括图件。

3、江苏平原海岸西部为什么会有一个低洼地(即里下河洼地区)?就海岸地貌的观点,目前划出的废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海岸是在怎样的时间尺度上进行的?

从新石器时代到汉唐时期,苏北沿海海域在波浪作用下,泥沙作横向运动,逐渐堆积成岸外沙堤。据学者考察和研究,在里下河东侧滨海平原上,发育有五道沙堤。与此同时,长江每年携带4亿吨左右的巨量泥沙,在镇江、扬州之间入海。在江流、海浪的激荡下,长江口岸南北两侧各自形成一条沙嘴,其中北岸沙嘴从扬州向东,经泰州、海安、如皋、如东一线,与里下河东侧的岸外沙堤会合,将广大的里下河腹地封闭成宽阔的泻湖。沉积剖面表明,兴化一带在沼泽相沉积的下面,便是滨海相粉砂层。

中国边缘海大陆架在晚更新世时期曾是海岸平原,在古长江、古黄河泥沙填充下形成了陆架堆积体,并在全新世发育了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废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

4、江苏海岸的特点是潮控平原型海岸为主,沿岸有大量的潮间带湿地,水下亦发育大面积的浅滩,这也是为什么国家战略重在潜在的土地资源,请考虑江苏海岸新生土地的生长点主要应在哪?同样,这是否亦是江苏海洋经济中交通运输业比重小的原因?不过,江苏的修造船业、养殖业是否仍有一定的比重?结合江苏海岸的自然环境特点,未来的路在何方?

答:江苏潮滩广阔,就海岸带侵蚀淤积的情况来看,目前江苏海岸主要淤积的岸段为射阳河口-东灶港,也就是辐射沙脊群海域,其他岸段主要为侵蚀或者基本稳定状态,互花米草的促淤作用使得辐射沙脊群海域淤长速率较快,有形成广阔土地的物质基础。

江苏海洋经济历史悠久,但真正起步是从 1990年代初,江苏提出开发苏东的战略开始的,1995—1999 年,江苏海洋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主要特征是第三产业快速增长,第一产业发展缓慢,第二产业几乎没有进展,比重甚至出现负增长。2000 年后,江苏开始第三次海洋开发浪潮,这次是以开发滩涂和建设沿海工业园为主。江苏沿海以盐城的大丰为界,以南第一产业比重较低,以北较高。制约江苏海洋经济发展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江苏沿海地区处于经济低谷, 导致海洋第二产业中的新兴产业及高技术产业发展滞后, 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各海洋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关联度较低, 海陆互动性弱。

港口运输业在江苏海岸带产业区域评价中效益较低,没有起到主导产业的作用.另外,江苏海岸带目前虽已形成以化工、轻工等主导产业,但是主导产业的主导地位和辐射作用尚欠突出,海洋产业比较薄弱。江苏海洋经济应采取如下战略:①深水大港—港口群带动战略,港口建设滞后导致临港产业发展滞后是造成江苏海陆产业联系较为薄弱的主要原因。因此江苏应发挥经济大省优势, 加快洋口、大丰、连云等临海深水大港建设。②工业区—城市拉动战略。采取港口工业区拉动,中心城市发展为依托的双极核发展战略,使海洋开发—港口工业区拉动—海滨城市发展成为一体的海洋开发战略。3.江苏海洋经济的创新发展,将重点推动海水淡化和海洋装备产业。

5江苏海岸发展中,还需要考虑国家“黄金水道”发展对江苏的重要意义。特再补充。

江苏要依托黄金水道加速转型:长江是江苏发展的重要战略依托,沿江地区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江苏要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比较优势,打造长江经济带发展先行先导地区。南京港未来将开辟近洋国际航线和台湾航线,发展国际特色物流。未来的南京港将形成以专业物流为特色,分别兼顾国际物流和区域物流、城市物流的航运物流枢纽,江海转运主枢纽港,支撑长江航运物流发展。

第二篇:江苏文化的地域特征

试述江苏文化的地域特征。

第一,水文化形成的智慧特征。江苏地处长江、淮河的下游,湖泊众多,河流密布,水的灵动使智慧在江苏文化发展中发挥出突出的作用,使江苏人形成了勤思、善思和奇思的优良传统。

第二,南北文化交流形成的宽容特征。中国历史上文化有南北之分的说法,这两大文化从地理上看以长江为交汇点,江苏就处于这个两大文化的交汇点上,促使本地文化形成了价值多元化、富于交融性和社会和谐的宽容特征。首先,价值多元化。其次,富于交融性。再次,社会和谐。

第三,富庶安定形成的尽善特征。江苏人追求尽善,地尽其利、事尽其心和人尽其才,富庶安定的地域条件为之提供了可以实现这个追求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扬州就是利用运河水道而发展起来的商业城市,唐代即有“扬(扬州)一益(成都)二”之说。明代状元89人中有16人出于江苏,清代状元112人中有49人出于江苏,江苏的人才之盛可见一斑。

也有学者认为,研究江苏地域文化应在中华文化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江苏地域文化很难用一种文化来囊括全省文化。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江苏地域文化,江苏地域文化是一个正在形成中的文化,现尚未完全定型。随着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各地政治、经济等制度文化逐渐同一化,地域文化特色日益不突出,研究地域文化重要的是要突出各地的地域文化在中华文化中代表性文化。封建社会后期,江苏地域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如金陵文化不仅是江苏地域文化,更是中国都城文化。

南京文化的特征:

1、凝重的历史沧桑感

南京先后有过几十个名称。金陵、秣陵、建业、建邺、建康、丹阳、归化、白下、上元、江宁、集庆、应天、南京、天京„„这在中外历史上是极为少见的文化现象。

2、依稀可见的都城印记

南京的“城”更是南京历史人文的集中体现,其独特的形态和规模,国内外首屈一指。至今仍沿用的内城门有太平门、金川门等。外城门有麒麟、仙鹤、观音、佛宁等门。

3、文脉相承的龙凤文化

南京作为古都,其地名更深受皇权文化的影响。梳理南京的地名,从中可以发现很多与龙凤有关的地名。地名中这种攀龙附凤的文化现象。

4、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

六朝时期南京(时称建业、建康)佛教盛行,梁代达到顶峰。无论是本土的道教还是外来的佛教在当时的政治生活和文化思想方面,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5、“唯才是举”的科举文化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它是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项组织制度。南京作为人才聚集之地和科举考试中心,科举制度文化的影响极为广泛和深远。这种影响在当今南京的许多地名中仍然清晰可见。

6、朱门豪宅的士族文化 封建京都王侯所聚,分布闾里。南京现有地名中有许多是历代官宦府邸名称或围绕这些官邸派生的名称。

7、浓郁的古商业文化气息

明代建都后,南京城市经济发展尤为迅速。这是一个含有城市工商业者、农户、士子、官宦、艺人和流动性商贩等多层的复合群体。市民社群的形成,使城市社会生活更为复杂,文化生活多样化,传统的以士大夫为核心的封建文化已不能适应他们的文化需求,于是市井文化也

应运而生。所谓“十里秦淮”便是这种文化的集中代表。

说明吴地古典园林有哪些建筑特征

吴地现存园林大多建于宋元明清,具有三个方面的鲜明特征:

第一,吴地园林大多属官僚巨商私家所有,而北方园林主要是封建帝王的皇家苑囿。例如,苏州四大古典园林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都具有这个特征。

第二,吴地园林艺术风格以精巧、雅致、自由、写意取胜,而不同于北方皇家园林宏大、严整、富丽、浓烈的特点。例如,苏州园林是一种摹拟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艺术样式。在设计构筑中,通过叠山理水、植物配置,浓缩了奇美的山水风光。因地制宜,采用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手法,收到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同时,园林的巧构还表现了园主人的人生感悟和审美情趣,营造出悠远的意境。

第三,吴地园林中,建筑、假山、水池、花木四要素缺一不可,而其他地区的园林则不一定四者俱备。无锡著名的园林、景点大多围绕太湖展开,如鼋头渚为伸入太湖中的一个半岛;蠡园地处风光秀美的五里湖(即蠡湖)畔;而梅园则是依山而建,遥领太湖。

试述连云港、盐城、南通各自的文化特征:

受地理位置的影响,盐城、连云港和南通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化,具有自己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连云港文化特征:

1、连云港文化的古代远源为东夷文化,并深受北方齐鲁文化、西方楚汉文化、南方吴越文化的影响。

2、新兴海港城市的地域文化个性突出。连云港有“港城”之称,为适应国际性滨海城市发展需求,在传承本土文化精髓、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时,凸显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开放、多元、包容、创新的海洋文化特质。

3、山海文化特色鲜明。连云港作为全省唯

一、全国少有的山海相拥的滨海城市,魅力独特的山海兼备的自然风景,具有神、奇、古、幽的鲜明文化内涵。连云港市在山海文化特色打造上,一方面依托古云台山“海中仙山”的神奇背景,依托《西游记》中花果山的名著背景,做好“仙山”文章,扬名山之灵气,展名山之文气;另一方面,传承连云港作为海港城市的文化特征,着力发掘“海洋文化”潜力和构建 “海洋文化”形态,展示滨海城市文化的特质和形象。

盐城文化特征:

1、海盐文化是盐城的文化根脉和基础元素。盐城为苏北古城之一,以“盐”名城,盐文化发达。史载战国、秦汉时淮夷即“煮海为盐”、“穿渠通运”,为渔盐兴旺之地。全国唯一反映中国悠久海盐文化的大型专题博物馆——中国海盐博物馆落户盐城,充分展示经两千多年历史沉淀的丰厚的海盐历史文明。

2、红色军事文化突出。盐城是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底蕴深厚。铁军文化即其文化内容之一,为中国人民一大宝贵精神财富,内涵深刻,影响深远。拥有全国规模最大、资料最全、最具代表性的新四军纪念设施,市区有新四军纪念馆、纪念塔和重建军部旧址泰山庙,大丰白驹建有新四军、八路军会师纪念碑。

3、湿地水绿文化是为地理特征与社会进步相结合的文化表现。盐城有得天独厚的湿地资源,有誉“湿地之都”、“百河之城”。沿海与里下河滩涂湿地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旨在“传承海盐文化、打造水绿盐城”,体现盐城人科学发展的经济价值观与城市文明精神。

南通文化特征:

1、以东夷文化为远源,以吴越文化为承续,南北融合,然吴文化居主导地位。

2、襟江负海的独特地缘,经济地理文化有边缘型和次海洋文化特征。南通地处江、淮间与江海交汇处,隔江南望上海、苏州,北邻盐城、淮安,介于江淮文化和吴文化两大区域交合部。2008年之前有海无港,有江无桥,致文化心态呈内陆化趋向。

3、近代文明文化发达。南通有“中国近代第一城”、“近代文明试验地”之称。在中国近代文化科教史上,以创办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座民间博物苑、第一所纺织学校、第一所刺绣学校、第一所戏剧学校、第一所中国人办的盲哑学校和第一所气象站等“七个第一”,而占有重要地位。南通除“教育之乡”外,还有“建筑之乡”、“体育之乡”和“长寿之乡”的美誉。

第三篇:江苏农村人口结构特征分析

江苏农村人口结构特征分析

2013年10月29日 16:25 来源:《统计科学与实践》2013年第4期 作者:王丽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32

摘 要:本文利用人口普查数据对江苏农村人口的自然结构、社会结构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社会学分析,发现江苏农村人口结构变化所带来的人口发展问题,并提出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体化,促进城乡人口的双向流动等解决思路。

关键词:农村人口,结构特征

伴随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江苏农村常住人口比重不断下降,人口结构呈现出新的特征。人口结构的变化易对人口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并由此产生各种人口问题。虽然人口具有开放性,农村人口结构失衡可以通过人口迁移流动进行调节,但是在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的背景下,这种调节途径往往无法有效发挥作用。因此,深入分析江苏农村地区人口结构的变化,对把握农村人口发展背景是极其重要和必要的。

一、江苏农村人口规模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农村人口总量从“一普”时的3210.48万人,达到“四普”时的5258.83万人的高峰,之后开始减少,到“六普”时仅为3128.95万人。江苏农村人口的比重也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不断下降。2010年江苏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为39.8%,1982年“三普”时比重为84.2%,下降了44.4个百分点。在自然生育率下降及人口净迁出的双重作用下,农村常住人口规模缩小,并引起了人口结构的变化。

二、江苏农村人口的结构特征

人口结构对人口再生产的规模和速度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极大的影响,也是进行人口预测和制定人口政策的依据。根据人口自身的自然特征,可以从性别、年龄等方面对人口的构成进行研究。从人口的社会性,可以研究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及就业分布。通过对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江苏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动趋势如下。

(一)农村总人口性别比继续下降

“六普”时,江苏农村男性常住人口1554.61万人,女性常住人口1574.34万人,农村常住人口性别比为98.75,女多男少,反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外出主要以男性为主,导致常住人口性别比偏低。

从表1可见,自“三普”以来,农村人口的性别比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六普”时农村人口性别比与“三普”相比下降了3.36个百分点;同期的全省人口及城镇人口的性别比也表现为同样的趋势,分别下降了1.87和7.19个百分点,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城乡人口性别比的变动趋势趋于一致。

在出生人口性别比上,江苏农村人口值一直超出普遍认为的103-107的合理区间。2010年江苏农村人口出生性别比从1982年“三普”时107.80上升到117.84,提高了10.0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总人口和城镇人口的值,如表2所示。

“三普”以来,农村总人口的性别比一直低于江苏总人口及城镇人口的性别比。与此相反,农村人口的出生性别比要高于江苏总人口和城镇人口。1982年,人口出生性别比江苏城乡相差0.87个百分点,2000年相差达到5.08个百分点,2010年有所下降,但仍相差3.09个百分点。

(二)农村老年人口比重不断提高

1.农村人口已进入老龄化进程。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迁的一个显著趋势。江苏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的行列,江苏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慢于全省。按照通行的人口老龄化判断标准,“三普”时农村0-14岁人口的比重在30.2%,接近临界值30%,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仍在临界值7%以下,说明此时农村人口的年龄类型为成年型。十年后即到了“四普”时,0-14岁农村人口比重下降为24.8%,65岁及以上的农村人口比重上升到7.0%,农村人口开始进入老年型。“五普”、“六普”时,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继续加重,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10.7个百分点,而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6.6个百分点。在江苏农村地区每百人中有13.6个老年人。

2.农村人口抚养比下降。伴随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农村人口抚养比也发生了变化。随着0-14岁农村人口总量和比重的下降,江苏农村地区的少年儿童抚养比呈现大幅下降的趋势,“三普”时少年儿童抚养比高达47%,“五普”时下降到31.1%,“六普”进一步下降,只有19.5%,比“三普”时下降了27.5个百分点。老年抚养比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六普”时达到18.8%,只比少年儿童抚养比低0.7个百分点;相比“三普”时提高了10.1个百分点。受少年儿童抚养比大幅下降的影响,总抚养比从“三普”时55.7%下降到“六普”时的38.3%,幅度高达17.3%,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减轻。

3.未来农村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因为人口具有延续性,当前人口构成是前面人口变迁的结果,也关系到未来人口的变迁。可以通过人口年龄金字塔直观的观察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并预测今后的老龄化程度。

图1显示了“三普”和“六普”江苏农村人口的分性别年龄金字塔的对比,深色部分为“六普”人口年龄金字塔,浅色部分为“三普”人口年龄金字塔。从对比图可以看出,从“三普”到“六普”的近30年中,农村人口的低年龄组不断变窄,高年龄组不断变宽,反映出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三普”时,低年龄段人口比重较大,金字塔呈“下宽上尖”;到“六普”时,高年龄组的比重明显变大,而低年龄组的收缩非常明显,塔形呈现“下窄上宽”。

(三)江苏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

1.农村人口中高学历人口比重不断上升。2010年“六普”时,江苏农村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9年,虽然少于江苏全省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9.1年,但是从纵向比,农村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在不断提高。2000年“五普”时,农村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2年,十年中提高了0.7年。

从“五普”到“六普”,除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下降外,其余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大专及以上的高学历人口比重提高明显。“六普”时,农村人口每10万人中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为32068人,比“五普”时减少10067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为42344人,增加5041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为9690人,增加2399人;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为2200人,增加1739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为756人,增加678人;具有研究生文化程度的为40人,增加38人。

2.江苏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差距明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吸引了大量高素质人才,农村人才外流现象严重。2010年,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7.9年,城市人口为10.5年,城镇人口为8.9年,农村人口比城市人口少2.6年,比城镇人口少1年。

2010年“六普”时,每十万人中小学和初中受教育程度的农村人口多于城镇人口比重,而从高中阶段开始,乡村人口比重低于城镇,并且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升高,比重相差愈大。研究生阶段城市人口比重是乡村的23.7倍,城镇人口比重是乡村的2.3倍;大学阶段城市人口比重是乡村的11.5倍,城镇人口比重是乡村的3.4倍;大专阶段城市人口比重是乡村的5.1倍,城镇人口比重是乡村的2.2倍;高中阶段城市人口比重是乡村的2.3倍,城镇人口比重是乡村的1.7倍。相反,在小学阶段乡村人口比重是城市人口的2倍、城镇人口的1.3倍;在初中阶段乡村人口比重是城市人口的1.3倍、城镇人口的1.0倍。

3.江苏省内农村地区的受教育程度呈现区域性差异。江苏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距非常明显,呈现“南高北低”的格局。人口受教育程度也同样呈现出“南高北低”的差距。苏南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5年,苏中为7.7年,苏北为7.6年,苏南地区高于苏中、苏北地区。

苏南每十万人中研究生受教育程度的人数分别是苏中、苏北的9.9倍和13.6倍;大学受教育程度的人数分别是苏中、苏北的4.2倍和8.4倍;大专受教育程度的人数分别是苏中、苏北的2.3倍和3.2倍;高中受教育程度的人数分别是苏中、苏北的1.4倍和1.7倍;初中受教育程度的人数分别是苏中、苏北的1.1倍和1.04倍。在小学受教育程度上,苏中地区最多,每十万人中有37362人,苏北次之,有31626人,苏南最少,有28784人。

(四)江苏农村常住人口就业人数减少

伴随常住人口规模的缩小,农村16岁及以上人口总数和农村就业人数均大幅减少。“六普”时农村16岁及以上人口总数为2650.91万人,“五普”时为3256.9万人,减少了606万人;根据普查长表推算,“六普”时就业人口约为2005万人,“五普”时就业人口约为2708万人,减少了700万左右的就业人数;就业人口的比重也从“五普”时的83.2%下降为75.7%,下降幅度达7.5个百分点。

1.就业人口的行业分布呈现“二一三”格局。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大量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逐渐转移出来,流向非农产业,农村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通过“五普”与“六普”的行业构成比较可以发现,农村就业人口的行业分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考虑到“六普”时采用新的行业划分,为了方便对比,我们按照主要指标和口径一致两个标准选取行业就业比重进行比较。

2010年,农村人口在农林牧渔业中的就业比重为39.1%,比2000年下降了32.3个百分点。在第一产业就业中,主要是农业就业人口比重最大,2010年农业就业人口比重比2000年下降了32.1个百分点,说明农业生产方式进步释放出了大量劳动力,为非农产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资源。与此同时,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就业人口比重提高,制造业就业人口比重为31.4%,提高了16.6个百分点,建筑业就业人口比重为9.7%,提高了5.2个百分点,成为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要行业。由于指标的不可比,我们从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的变化来比较服务业的情况。2010年,第三产业涉及的全部行业就业人口比重为19.3%,比2000年提高了10.6个百分点。农村就业结构已从“一二三”格局转变为“二一三”格局,标志着农村工业化阶段性的转变。

2.就业人口的职业非农化倾向明显。农村人口的职业分布与十年前相比,发生了新的变化,传统职业比重下降较大,农村新兴职业的比重有所上升。从职业中类看,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比重下降幅度最大,2000年时高达71.4%,而2010年下降到39.1%,劳动力大量转移到非农职业中。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职业是种植业生产人员,比重下降幅度达到31.8%,从事种植业的人口总数减少最明显。从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的人员比重提高,从2000年的19.3%上升到39.3%,幅度高达20%。这主要是农村新建的制造业行业吸纳了大量劳动力,从而实现了转移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职业分布从而发生改变。农村中从事商业服务业的人员比重也有所提高,从5.0%上升到15.7%,幅度为10.7%。商业服务业人员中购销人员比重从2.9%上升到8.8%、餐饮服务人员从0.6%上升到1.9%。这是农村人口非农就业的另一阵地。

三、江苏农村人口结构问题及解决思路

人口结构变化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也对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产生一定的影响。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江苏农村人口发展所遇到的几个主要问题:一是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严重,直接影响到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不亚于总人口老龄化,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更加需要关注;三是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水平仍需提高,制约了农村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产业结构升级;四是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尚未发掘,人口就业结构仍以第二产业为主。对于这些问题,应从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角度着眼,通过各种经济、社会政策措施来实现农村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一)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体化,促进城乡人口的双向流动

江苏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走在全国前列,道路、网络的覆盖网建设密度高,有效连接了城乡的交通信息网络。但各种服务和保障机制的完善仍有待时日,农村的社会保障虽覆盖率达标,但是与城市相比仍然差距甚大。而这些基本生活服务如果不能实现城乡接轨、缩小差距的话,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就会受到极大制约。

(二)推动城镇化发展,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

城镇化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逆的阶段,农村的发展一方面基于对农村建设的重新定位和总体规划,另一方面要依靠城镇化的带动。伴随城镇化的进程,打破农村相对封闭的状态,逐渐实现城乡观念的融合,并促进资源按照效率最大化原则在城乡间流通,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在城镇化过程中,有力推动农民的市民化转变,增加农民接受城市文化的影响力度,实现农民市民化与城镇化进程相互促进。

(三)大力发展农村人口的职业化教育,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科技水平

农村地区更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来推动农村发展。江苏应在财政支持力度上下功夫,增加农村教育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设施建设。更要宣传教育的重要性,提高高中及中专阶段学生的入学率,加强农村及城镇的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江苏省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江苏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2]江苏省人口普查办公室.江苏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3]江苏省人口普查办公室.江苏省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4]江苏省人口普查办公室.江苏省第三次人口普查手工汇总资料汇编[M].中国统计出版社.1983.

第四篇:江苏小学法制教育讲稿

各位老师、同学们:

最近我们身边常出现一些较严重的违纪现象,如有的同学带违禁物品来学校、动手打人„„种种现象,令人担忧同时也催人深思,因此我今天讲话的主题是“做遵纪守法的小学生”。先听这样一个例子: 广州新华市华润化妆品厂发生特大火灾爆炸事故,当场烧死11人,损失9.8万多元,惨剧原因是该厂违法使用大量易燃易爆化学品丁烷。从这宗惨剧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教训?守法可以使惨剧避免!趋利不可忘法!那么,什么叫遵纪守法呢?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遵守有关纪律,依法办事,严格恪守法律规范就叫遵纪守法。有的同学认为,讲纪律就没有自由,讲自由就不能受纪律的约束。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自由是相对的,是有条件的。鸟在空中飞翔,它们是自由的;鱼在水中嬉游,它们是自由的。但如果把鸟放入水中,让鱼离开了水,那么它们不仅得不到自由,而且很快就会死掉。人走在马路上是自由的,但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乱走http:///yanjianggao/马路,被车辆撞倒,那就失去了行走的自由。

因此,世上没有不受约束的自由。此外,纪律限制自由,又保护自由。如当你走进阅览室,里面静悄悄的,只能听到偶尔翻书的沙沙声。对于想看书的人来说,这一片宁静多么宝贵!因为人人都遵守阅览室规则,大家可以享受这静心阅读不受干扰的自由。若有人不守纪律,高声谈笑,这自由就消失了。

我们小学生正担负着努力学习,将来建设祖国的重任,祖国、社会都要求我们知法懂法、遵法守法。在学校里,同学间总会有些矛盾和摩擦,同学们要互相关心和尊重,友爱相处,团结合作。如在做什么事时意见不同、出现矛盾,一定要冷静处事,决不可意气用事,更不可挥拳相向,伤及自身或他人。我奉劝同学们遇事要冷静,要有法纪观念,不能做害人害已的事。我们学校有着严肃的校纪和优良的校风,我们作为柯桥小学的学生,更应该与同学和睦相处,理智冷静地对待和处理问题,让我们严格要求自己,让我们无愧于祖国,无愧于社会。

第五篇:09海岸带项目背景材料

1999年以来地调局在海岸带与沿海地区部署的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

概况

1999年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开始以来,在沿海地区开展了“环渤海地区环境地质调查”、“环渤海湾重点地区环境地质调查及脆弱性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东南沿海及重要经济区环境地质调查”等区域或重点地区的环境地质调查和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网建设等项目。其中:

一、“环渤海地区环境地质调查”项目

1、根据《中国地层指南》的规定,以理论地层学原理和多重标准划分地层的原则,理顺了环渤海地区第四纪地层系统。

2、查明了环渤海海岸带近百年来地表地质环境变化特征;查明了环渤海海岸带近百年来沉积速率;对2030年海岸带地质环境变化进行了预测。据遥感解译资料,辽东湾地区自1976年至2000年的25年间,沿海低地部分岸段的平均大潮高潮线人为向海推进15km。水下三角洲面积增大约一倍。海岸线自50年代至2000年的50年里,基本是向海推进,整体淤进约92 km2。由于人工护岸,渤海湾海岸线近五十年有进有退,潮间带整体淤宽2-6 km,该区整体淤进约180 km2。在70年代,黄河三角洲植被稀疏,多为荒地。近三十年来,在原荒地上迅速建起了以东营市为中心的现代化石油城,原河道两侧的河滩地已改造成大片农田,植被面积增大。莱州湾海岸线变化不大,盐田及虾池构成了一道人工岸线。黄河口地区岸线变化较大,随着黄河入海口的迁移,老河口处岸线自1976年以来向陆蚀退6公里,新入海口处岸线则向海淤出约20km2滩地,黄海三角洲-莱州湾整体蚀退约64 km2。并利用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根据地面保有高程、海平面上升、现代沉积作用、陆地垂直变形、突发性陆地与海洋水文/气象因素和人类在海岸带的活动,对环渤海地区2030年海岸带地质环境变化趋势进行了警示性预测。据初步评价,环渤海地区若在无海挡的情况下,最佳预测海水淹没面积约2525km2,极端预测海水淹没面积约16328km2。

3、利用新的地壳形变等资料对环渤海地区的区域地壳稳定性进行了评价。

4、查明了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变化,划分了地下水系统。深入研究了地下水水动力场、水化学场近十几年来的动态变化,查明了深、浅层地下水降落降斗的新变化。1

基本查明了区域地下水资源状况和地下水资源潜力。深入研究了利用滨海短径流河谷建设“地下水库”、进行地下水与地表水联合调蓄、缓解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沿海地区水资源紧缺的途径。初步查明了咸水开发利用现状。提出了本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建议方案。其中,全区浅层水降落漏斗面积约15186 km2,深层水以“0”水头埋深的降落漏斗面积约48873 km2,以-40m水头埋深的降落漏斗面积约22189 km2;通过在辽东半岛、辽西山前、山东半岛等沿海的短径流河谷的51处适宜地区建设地下水库,可以增加地下水开采资源量约8.59亿m3/a,这对严重缺水的两个半岛地区有着重要的资源、环境效益;据初步评估,区内可建立24处地下水应急水源地,应急开采量达10.4亿m3/a。

5、查明了环渤海地区地面沉降、海岸侵蚀与淤积、海水入侵等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变化,评价了区域地质环境质量,对天津市汉沽区、河北省沧州市的地面沉降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的建议方案。其中,现状地面沉降大于200mm面积约26845 km2,大于1000mm面积约5277 km2;辽东湾、渤海湾、黄河三角洲-莱州湾海岸侵蚀与淤积面积分别约是+92 km2、+180 km2、-64 km2;海(咸)水入侵面积约2333.4 km2,比1990年增加46.5%;据2000年遥感解译资料,环渤海地区现有湿地面积12604 km2(指陆地和滩涂部分),其中人工湿地面积5483 km2,比20世纪70年代增加3773 km2,盐田面积增长了91%,养殖池面积由近于0增长到2210 km2,但天然湿地面积呈减少趋势。

6、建立了环渤海地区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空间数据库。开发研制了环渤海地区包括图形管理子系统、GIS工具子系统、三维可视子系统空间信息系统。也为2004年开展的“环渤海重点地区环境地质调查与脆弱性评价”工作提供了一个信息管理和技术支撑平台。同时,利用最新引进的Ctech 公司开发的环境三维可视化系统EVSPro

7.5软件,对天津市平原区含水层结构和局部浅表第四系进行了三维可视化模拟。

二、“环渤海湾重点地区环境地质调查及脆弱性评价”项目

该计划项目包括“辽宁省海岸带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环渤海地区重点地段环境地质调查及脆弱性评价”和“山东半岛东北部海岸带环境地质调查评价”三个工作项目。该项目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开展环渤海地区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和海岸带、重要港口区环境地质专题调查研究,完善环渤海地区环境地质信息系统,对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提出对策建议,为城市建设布局和功能区划、重大工程建设与灾害防治、海岸带开发等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部署开展河北省、山东省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工作。

三、“长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

综合分析了区内重、磁和遥感等资料,并应用于构造单元的划分、基岩起伏和埋深分区的研究。通过区域地层对比以及宏观岩性特征、古地磁、孢粉、微古化石和同位素测年等综合研究,建立了区内第四纪地层的统一格架,并将新近系重新厘定为:中新统洞玄关组(N1d),雨花台组(N1y)或六合组(N1l),上新统新建了干窑镇组(N2g)。将第四系重新厘定为:下更新亚统安亭组(Qp1a),中更新亚统嘉定组(Qp2j),上更新亚统昆山组(Qp31k)和 湖组(Qp32g)以及全新统上海组(Qhs)。调查资料显示,长江三角洲(长江以南)地区以开采第Ⅱ承压含水层为主,其次分别为第Ⅰ含水层组和第Ⅲ含水层组;第Ⅳ含水层组仅限上海地区开采。各孔隙承压含水层中的地下水综合质量大多属于二级水,仅个别地方出现四级水和五级水,影响其质量分类的单项指标主要固型物、总硬度、Cl-、NO2-、CODmn、Fe、Mn和NH4+。区内地下水长期处于超采状态,各承压含水层组均已形成以上海市、苏锡常、杭嘉湖为中心的三个区域性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在现状开采条件下,苏锡常、杭嘉湖地区的第Ⅰ、Ⅱ承压含水层组,上海地区的第Ⅲ含水层组中的地下水位将持续下降,预计到2010年,苏锡常、杭嘉湖地区第Ⅱ承压含水层组降落漏斗的中心水位将分别降至-90m和50m左右,上海地区第Ⅲ含水层组中降落漏斗的中心水位将下降至-55m。由于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产生了区域性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针对因超采地下水而引起的地面沉降,重点开展了上海、苏锡常、杭嘉湖等地区的地面沉降调查和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进一步查清了这些地区地面沉降状况,提出了该区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初步完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为主的环境地质调查,评估了上海市20世纪60年代以来地面沉降造成的经济损失,获得了近年来由于城市高层建筑群的建设加剧地面沉降的数据,初步查明了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的范围和地裂缝分布特征。并结合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编制了全区地面沉降监测规划方案。同时,在苏锡常地区进行了浅层水合理开发利用试验,为下一阶段监测预警工程的实施和地质环境的合理保护提供了充分的地质依据。

四、“东南沿海及重要经济区环境地质调查”项目

该计划项目包括“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海南岛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福建沿海平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苏锡常地区浅层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和“东部地区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及脆弱性评价”等工作项目。其中: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尤其是广大的中低山丘陵台地区水土环境质量较好。东江三角洲及宽谷型河流冲积平原区内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含量较高,土壤肥沃。东部地区地质灾害以水土流失、滑坡、冲沟为主。广花盆地采石场规模不断发展及扩大,因矿坑疏干排水引发的塌陷时常发生。广佛地区及三水一带废(污)水产生量大,对农业环境造成影响,威胁着人类健康。西部地区番禺、佛山、顺德、中山等地广泛发育淤泥质软土,厚度较大,埋藏较浅,为工程建筑的地质环境制约因素。环境地质调查成果可为经济区内各级政府及有关规划、建设部门提供地质资料依据。

“海南岛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表明,区内存在海岸侵蚀与淤积、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崩塌、地下水污染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海岸侵蚀岸段主要分布在陵水河、宁远河河口岸段;淤积岸段主要为昌化江河口,泥沙淤积面积2001年比1991年增加11.8 km2。土地沙漠化主要出现在白马井——莺歌海的沿海地带,从海边延伸到内陆10 km,呈带状分布,面积1064km2。其中海头、海尾、昌化江入海口处为严重沙化区,十年间土地沙化面积增加了81.2km2。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儋州的蚂蟥岭、三亚的雅亮、梅山以及东方沿海一带,梅山水土流失区面积约为8km2,蚂蟥岭水土流失面积52.7km2。由于水土流失,每年雨季均大面积淹埋农田,且严重影响冲沟两侧的道路交通设施。崩塌点位于三亚市雅亮乡,崩塌类型为岩体崩塌,主要原因是由于岩体自身存在裂隙面,经长年风化、水蚀,形成软弱面,在雨水的浸泡、冲刷下,上覆岩体自重压加大,发生崩塌,造成的危害是填埋农田、阻塞溪谷。地下水污染较明显的地区为三亚湾,污染源主要为生活用水。由于三亚市为著名旅游城市,城市建设步法加快,人口数量迅猛增长,生活污水不断增多,污水以明渠或水下排污暗道的方式排向三亚湾,污染了近岸海水。

“福建沿海平原环境地质调查”工作,查明了厦门、漳州、泉州等地区生态系统的环境地质条件。在东山岛东北高潮带,首次发现古森林遗迹、泥炭层和海滩岩,是海陆变迁的直接证据。基本查清了福清市等地的地表水污染状况与原因以及调查区内海岛、半岛地区因过量开采引起的地下水位逐年持续下降状况;查清由于滩涂围垦、修建海堤造成岸线滩涂的淤积现象。调查了闽江口冲淤、泉州以北海洋岸线侵蚀状况;查清了区内水土流失、河岸塌滑、滑坡及崩塌等地质灾害。

“苏锡常地区浅层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工作,初步查明了常州市城近郊和典型农业区内苯系物和卤代烃的分布现状。对常州市城近郊浅层地下水的调查点、污染源和污染途径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东部地区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及脆弱性评价”的目标任务是:查明城市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成因,进行社会经济影响和损失评估,编制环境地质系列图件,建立数据库

和评价系统,提出防治对策建议,为国土开发整治以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2004-2005年已部署了浙江省、海南省等主要城市的环境地质调查工作。

五、“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项目

工作目标是:查明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分布状况和演化规律,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地质环境安全功能区划。建立地面沉降和地裂缝以GPS、IN-SAR、水准测量、基岩标、分层标相结合的立体监测网络,实施地面沉降灾害实时监测预警,对地面沉降和地裂缝进行全面监控。开展以控制地面沉降为目标的含水层修复工程等综合减灾工程。

以上工作有针对性地查明了海岸带与沿海城市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为国土资源和城市建设规划、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防灾减灾等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地质资料和示范治理经验。

下载江苏海岸带特征 -讲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苏海岸带特征 -讲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3的倍数特征试讲稿5篇范文

    《3的倍数特征》 各位考官好,我是2号考生,今天试讲的题目是《3的倍数特征》,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愉快的一节课马上就要开始了。你们准备好了吗?嗯,那就开始我们今天的数学探究之旅......

    川菜起源特征英语讲稿(五篇范例)

    Szechwan cuisine is one of eight famous regional cuisines in China.It has a reputation of“a dish of a style, 100 dishes SUBWAY ®”(一菜一格,百菜百味). The histor......

    江苏城市化发展的特征与模式研究

    江苏城市化发展的特征与模式研究 刘俊 发布时间:2009-06-09摘 要:江苏是全国城市化发展水平最高、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城市化发展的特征和模式,将对进一......

    综合性海岸带规划研究的论文五篇范文

    [摘要]目前我国对海岸带规划与管理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当务之急是适当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运用综合性海岸带规划与管理的概念,强调空间的纵向和横向关联性,做好相同等级不同经......

    江苏造价员考试基础理论部分讲稿(六)

    第六章 工程建设法律基本知识 第一节 法律的基本知识 一、法律的概念 (二)我国法律的形式 1.宪法 2.法律 3.行政法规 4.地方法规 5.行政规章 二、法律关系 (一)法律的概念和特征 2.法......

    全国中小学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讲稿(江苏赛区)(定稿)

    "People are like tea bags—you have to put them in hot water before you know how strong they are." I can still remember the words that dad said to me years ago.......

    教案特征

    优秀教案的特征 内容提要:教案是教学实践活动的蓝图,它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优劣。本研究通过对优秀教案的分析,发现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优秀教案的结构特征主要有:比较全面的教学......

    信息及其特征(精选合集)

    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教学重点:信息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信息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善于利用身边的信息为自己服务。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