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90后与00后的管理难点
90后与00后的管理难点、对策与启示
文 / 蔡宁伟:管理学博士,中信银行总行合规部高级经理
以往,我们总说70后好管理,80后难管理,90后没法管理。然而,职场的现实更加残酷,90后员工已经登上职场,00后员工蓄势待发——2018年将是00后正式步入职场的法律元年。但是,目前对00后新世代的学术研究还相对较少。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经验总结和观察访谈,梳理归纳了针对90后与00后的管理难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管理建议和对策,以期帮助企业更好地加强员工管理,助力实现企业目标。
90后与00后的新兴特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人们的价值观逐渐趋于多元。价值观既与“老三观”中的人生观、世界观联系密切,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新三观”中的事业观、工作观,更决定了狭义语境上的财富观、物质观。无论价值观的正确与否,90后、00后等新世代员工必然较60后、70后呈现较大的差异。事实上,作为80后等“新兴人类”,已经与60后、70后呈现一定不同,一度饱受诟病,但现在已经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之一。在新世代员工的价值观中,有几个与众不同的要点不容忽视:一是更高水平的物质观;二是更大视野的国际观;三是更加自我的人生观;四是更为包容的生活观。
90后与00后的管理难点
鉴于90后、00后的新世代代际差异与特征,较其他世代的员工可能存在更高的管理难度与方法挑战,例如:如何平衡通用管理准则与员工个性;如何满足普适法律要求与员工需求;如何适应组织发展与员工个体成长;如何协调组织层级差异与个体关怀;如何契合企业文化价值与员工兴趣等。
90后与00后的管理对策
90后和00后等新世代员工在个性、需求、成长、关注点和兴趣上较之60后、70后和80后员工存在较大的差异,需要企业和管理者在管理准则、法律适用、组织发展、层级关心、企业文化等各个方面多措并举,提升新世代员工的认同度和归属感。细节决定成败——从细节的差异出发,组织、团队和管理者可以关注以下管理细节。
壹
尊重个体,遵守规则
如何平衡通用管理准则与员工个性?无论组织还是管理者都需要做到尊重个体、遵守规则。前者是个性化的、差异性的体验,后者是通用性的、普适性的选择。其中,遵守规则是前提,尊重个体是必然结果;遵守规则是基础,尊重个体则是上层建筑。具体而言,组织和管理者对待员工必须一视同仁,在管理要求上没有本质差别,但在管理的方式方法上则可以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在这一方面,很多传统的,针对70后、80后员工的管理方法同样适用于90后和00后员工,如对员工的关注、关怀和关心,但同时要更进一步强调管理的统一性和一致性,主要包括: ◎ 当面表扬,私下批评(表扬和批评针对新世代员工更需要“公私分明”); ◎ 以身作则,行为示范(不开“空头支票”); ◎ 关注领导,关心基层。
贰
交流差异,不越法律
如何满足普适法律要求与员工需求?这一点实质是尊重个体、遵守规则的衍生和延续。对于规则而言,具体可以分为以国家法律、行业法规为代表的外规,以及以公司规定、组织办法、操作流程为代表的内规。
其中,法律是底线也是红线,是从员工到管理者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没有丝毫讨价还价的余地;而公司规定则略有不同,尽管要求员工和管理者共同遵守,但更多地指向执行层和操作层,并且在具体执行时可能会遇到“特例”或“例外情境”,后者可以进一步研究、探讨并完善,可能容忍并允许一定程度的创新和差异。
对于90后和00后员工,要更强调参与式沟通和互相理解的重要性,主要包括: ◎ 当面沟通,背后莫诽(常言道“闲谈莫论人非”); ◎ 与人为善,换位思考;
◎ 未雨绸缪,张弛有道(例如,重要的通知尽量不在过节前发、放假前发,如果确实有时效性的要求,一定要向所辖机构和员工提前沟通说明到位)。
叁
团队互动,实现双赢
如何适应组织发展与员工个体成长?最好的结果是实现组织与员工的共同发展,达到企业与个体的同步成长。
企业等组织的发展必然预示着更丰富的工作机会、更具挑战的工作内容、更为广阔的职业通道,很多在一家企业工作时间较长的员工基本都实现了提升。当然,也可能存在一些员工晋升到了自己不愿意的岗位或者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或者存在一些员工晋升到了自己不适合但又难以拒绝的岗位,也就是管理学“彼得原理”中描述的“彼得高地”。同理,员工的成长也会促进组织的提升,当然这还是以员工始终坚持在组织内发展为前提。否则,具备一定能力的员工流失到竞争对手一方,将对组织带来新的挑战。
对于新世代员工,更需要及时主动了解员工的成长需求,特别注意: ◎ 不多头管理; ◎ 不回避问题; ◎ 不逃避责任。肆
关怀个体,互助成长
如何协调组织层级差异与个体关怀?由于企业内部存在公司、板块、团队等不同类型的层级,想要把各个层级拧成一股绳,持续关怀个体其实并非易事。
这需要企业从公司治理层级,也就是战略层级首先达成共识。其次,还需要组织在板块层级给予适当的支持,特别是部门、业务单元的领导者要对新世代员工的诉求给予足够重视。最后,团队的支持也不可或缺,毕竟团队是新世代员工朝夕相处的小环境,团队的主要领导对团队建设和团队氛围的打造富有最直接的影响和责任。
对于新世代员工,更需要定期互动关心他们的困难并切实施以援手,特别注意: ◎ 不高高在上;
◎ 不反复折腾(布置工作不反反复复,不来回拉锯,尽管对比可以选择最优,但就某些无关紧要的细节绝不陷入纠结的泥潭); ◎ 不贪功邀赏。
伍
三观正确、文化护航
如何契合企业文化价值与员工兴趣点?企业文化是企业凝聚力的重要支撑,是企业向心力的关键体现,是企业盈利能力的主要保障,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突出体现。对于新世代员工,更需要考虑文化的积极作用,把企业文化作为组织发展、团队建设、员工保障的重要抓手,要善于采用新世代员工喜闻乐见、自愿接受的方式来发挥企业积极作用,主要包括:
◎ 要保持定力(做事坚持核心原则和核心价值观);
◎ 要契合兴趣(契合员工兴趣,用员工习惯的方式传递文化,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 要贴合关注(工作上员工需要关注企业,生活上企业需要关注员工)。
90后与00后的管理启示
90后和00后等新世代员工的管理固然存在一定挑战,但新世代员工也展示了内涵更为丰富、内心更加可爱的一面。多元的价值观、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得力的物质体验使得他们更加接近初等甚至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同龄人,待人接物不斤斤计较,面对差异不会钻牛角尖,解决问题更加坦然超然。最后,还有三点管理启示值得各类组织关注:让高成就导向的新世代员工有用武之地;让有一技之长的新世代员工能有的放矢;让最后的独生子女们有互学互帮的平台。
第二篇:园林绿化施工难点与管理对策
园林绿化施工难点与管理对策
摘要:近年来,随着园林绿化工程越来越多,在园林绿化施工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因此,通过对园林绿化施工难点的分析,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有利于园林绿化工程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园林绿化;施工难点;管理对策
1.园林绿化施工难点分析
1.1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混乱
我国的园林绿化工程飞速发展,绿化工程越来越多元化,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对于绿化工程项目的审批很难全面掌握。特别是针对市政住宅的小区绿化工程,对于提出的绿化标准,房产开发商容易投机取巧造成资源浪费,不仅影响景观建设,更为市政绿化管理方面带来混乱。另外,由于园林绿化施工团队的管理能力较差,直接影响了工程管理的质量,进而影响整个工程的施工。
1.2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与设计理念相背离
园林绿化工程一直坚持与自然结合、以人为本的原则,大量使用不同绿色植物,并且注重植物的多样性及功效,根据设计方案建设绿化工程,很好地将园林与自然相结合,体现出和谐之美。但一些园林绿化施工队伍并没有认识到园林绿化的重要性,认为只是简单的插花种草、铺设草地等工作,没有更多的技术性,对于绿化设计方案也不够重视,最终导致园林绿化工作未按设计方案进行,园林绿化施工人员缺少对植物生长习性和栽培技术的了解,致使施工后的植物死亡甚多。另外,多数人认为园林绿化工程相比建筑工程更加安全,一些工人或个体队伍大量涌入园林绿化施工行业,导致园林绿化施工行业的人员混乱,管理工作难以展开。施工单位参与绿化投标,中标后支付招标单位一定的管理费用,然后自行组织施工队伍并进行管理。但组织的施工团队并不懂得施工程序、注意事项及基本规范等,因此很容易对前期完美的园林绿化设计理念有所影响。
1.3园林绿化工程缺乏专业的监管机构
我国园林绿化行业的监管工作一直处于落后阶段,对于监管体制的不专业、不完善、不科学等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我国颁布的《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强制性管理条例较少,多数由施工单位自行衡量,这便容易使一些施工单位钻法律漏洞,从而出现一些不良后果。例如,绿化施工单位对绿化地区的情况没有充分地了解,组织的施工团队也不具备一定的技术性,认为能栽能种便完成了工作,不考虑后期的景观效果与植物的成活几率,最终导致园林绿化植物的大面积死亡,加大了后期的养护管理难度。
2.加强园林绿化施工的管理对策
2.1明确施工管理规范制度
绿化工程施工的质量能够直接影响工程使用和目标的实现,我国的园林绿化工作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园林绿化对城市环境及社会生活的影响性。因此,我国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对园林绿化工程的管理更加规范、明确。针对强化实施园林绿化工程的管理可以通过以下2方面进行:
2.1.1实施绿化工程施工审批程序。在进行绿化工程施工前,需要向相关绿化管理部门提交绿化审批报告。绿化管理部门对绿化工程的特点、目的、景观性和实用性进行考察,并且对设计方案、周边环境和申报单位的实力进行综合分析,对于不满足申报标准的单位予以驳回。绿化施工单位在通过审批后方可进行施工,并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及施工标准开展工程。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规范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政府相关部门的整体布局。
2.1.2实施市场准入机制。市场的运转规律会对园林绿化工程单位进行调节和控制,施工单位必须具备一定实施资质方可从事园林绿化工程工作。而对于不具备施工资质的单位,政府相关部门需要有效调控,不允许其开展绿化工程活动。
2.2提高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目前来看,绿化工程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园林绿化施工单位需要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和技术能力,加强园林建设的培训,保证整体施工队伍掌握基本的绿化知识。施工过程中,在施工人员、管理人员与设计师的高效配合下才会顺利完成绿化工程的施工,并且能够保证绿化工程的景观效应。
2.3提高施工现场工作流程的科学性
目前在多数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中,实际施工与设计之间未达到有效衔接,这便使施工结果与预期效果存在较大的反差。因此,在施工前需要与设计师进行有效沟通,设计师和管理人员进行现场共同作业,由设计师对现场施工进行指导,确保施工效果与设计方案一致。另外,施工方也需要对设计方案充分了解及掌握,对于有问题的地方及时与设计师沟通,切不可盲目施工。
3.结语
综上所述,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是一项集实践性、科学性、技术性为一体的管理工作。这项工作既需要掌握前期的工程原理,还需要具备指导能力;既需要管理者和设计师及时、有效的沟通,还需要施工现场及施工人员积极配合。只有全方位建立起完善的管理机制,才能够提升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的质量,将园林绿化的艺术性、技术性进行有效结合,建设出美观、经济、环保、实用的园林工程。
第三篇: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难点与突破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难点与突破
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质性突破
(一)对“所有者缺位”的匡正
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根本缺陷,在于没有实现“所有者到位”这一最基本要求,造成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这是国有资产发生经营性亏损,无人负责,国有资产流失,无“法”确定责任人的根本原因。
社会主义国有资产所有者,看起来是十分明确的,即全民所有。但是,由于13亿所有者中的任何一个自然人,都只拥有1/13亿的资产所有权,因而都不能以“个体”身份“所有”国有资产。这种情况下,只能由国家代表全民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问题在于,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国家,应当怎样认定?或者说,谁是国有资产的责任主体?只要这样提问,就会发现,在实际操作中,国有资产产权主体十分不明确。至少,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国家财政部、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以及国家组织人事等部门,都可以代表国家,都拥有部分实实在在的出资人权益。就是说,现行国有资产所有权被分割在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这不仅是形成条块分割的深层次原因,而且也是国有资产产权责任主体缺位的体制性原因。当国有资产发生经营性亏损,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状况时,由于管资产的不管事,可以对此后果不负责任;由于管事的不管人,同样不应负责任;管人的,不管资产,就更有理由不对资产流失负责。
由此可见,所谓国有资产产权主体不明确,实质是国有资产处于无人负责状态,国有资产责任主体不明确,国有资产缺少强有力的有效监督主体;所谓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是缺少充分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的“出资人”。党的十六大针对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的根本缺陷,明确提出,即将建立的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将是“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体制。这一个“统一”和一个“结合”,匡正了原有体制中的两个“分离”;“出资人职责”,监督管理职责,明确落实到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对应于他所监管的那部分国有资产,是唯一的出资人,并且享有对国有资产主要经营者的任免奖惩权力。国有资产产权主体明确,国有资产所有者终将“到位”。
(二)为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创造了体制前提
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的实质,是国有资产(资本)的优化配置。这种优化配置,不仅仅是一个对国有资产存在空间重新布局的过程,也不仅仅是一个对国有资产投入方向重新定位的过程,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涉及到方方面面、上下左右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过程。我们越是强调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要靠市场导向来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就越应当明确,关键在于要过经济利益调整这个“大关”,要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地方与企业、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现行国有资产管理,实现在“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中。所谓“条块分割”,就其实质来说,就是把部门的局部利益、地区的局部利益,放在国家(全民)利益之上,从而使国有经济的应有优越性难以发挥,国有资本的总体运营效益低下,也使对国有资产运行监督软化。明明是国家即全民的资产,只要布局在某一行政主管部门,就成了该部门的行政附属物,成为这个行政部门的所有财产,甚至成为其“寻租”的筹码。这是国有资产难以按市场经济规律自由合理流动的深层次原因,是国有资产专业化协作难于展开,生产社会化程度不高的体制性障碍。
党的十六大,扬弃了过去那种对国有资产实行行政性分割管理的体制,把国有资产置于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统一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手中,这就切断了国有资产布局同各个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直接经济利害关系,为国有资产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为产业结构优化,创造了现实可能性。
二、构建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的难点
(一)关于经济利益关系的变动
任何一项经济改革措施的出台,都必然伴随着特定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一般说来,改革引起的原有经济利益关系变动越大,这项改革引起的震动就会越大,这种改革遇到的阻力也会越大,这也是改革发展的一般规律性。
可以预料,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不会违背上述这一改革发展的一般规律性。由于这项改革极其深刻地涉及到管资产的、管人的,以及管事的等各个方面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不可能不受到一定的阻力。具体地说,党的十六大关于构建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决定彻底打破了原有条块分割所形成的经济利益格局,过去那种凭借行政审批权力,只收取“管理费用”,而可以不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负责的现象,再也不能存在下去了;过去那种掌握有人事任免奖惩权力,而对国有资产经营亏损可以不承担任何责任的现象,再也不能存在下去了……总之,利用所有者缺位,出资人不清,责任难于界定而捞取“免费午餐”,甚至侵占国有资产的行为,将很难产生,至少有了有效的防范制度。而这一切,必将引发来自既得利益者的阻碍,这种阻碍作为一种“摩擦阻力”,将不断延缓改革进程,甚至使改革停滞。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现行体制范围内经济利益关系调整的成功,同时,也呼唤着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特别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二)关于可能出现的新的政企不分
正在构建中的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地方政府在国有资产管理序列中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是“国家所有”,即“中央政府所有”,而地方政府只有“分级管理”的权了。新体制在坚持国家所有前提下,确立了地方政府对国有资产的“出资人”地位,就是说,地方政府不仅拥有国有资产的管理权,而且同时拥有法定的那部分国有资产的相对所有权,享有所有者权益,并以“出资人”身份拥有管资产、管人和管事的权利。这种所有权对管理权在两个层次上的统一,无疑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上的实质性突破。但是,同时应当指出,所有权与管理权的“重合”,特别是在地方政府这一级的“重合”,应当有必要的制度安排和配套改革予以保证和规范,否则,很有可能强化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在新形势下出现新的政企不分。
从经济管理原理上说,所有权与经营权是辩证统一的。其中,有决定性作用、起最终支配作用的是所有权。所有权从根本上制约着经营权,经营权是所有权在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体现。所谓“经营方式”,是所有者为了实现自身最大利益选择的最佳实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国有企业改革之所以在放权让利阶段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而在股份制改造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推动下,有了实质性进展关键在于触动了产权制度,确认了企业法人财产权,实现了企业管理权与其法人财产权的辩证统一。由此可见,确认地方政府对国有资产的相对所有权,确认地方政府的出资人地位,将极大地扩张其管理国有资产的权力。这就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如果地方政府这种权力扩张,实现在政企分开、政资不分的旧格局中,实现在政府职能没有根本转变的条件下,那就有可能强化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出现新的政企不分。
(三)关于用人观念的转变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国有企业的领导人一直被当作党的干部来选拔和培养,这种机制注重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忽视业务能力。我们知道,对政府官员的要求和对企业家的要求存在重大差别,甚至在某些方面可能恰恰相反。如:要求企业家要敢于冒风险、善于冒风险,而对于政府官员则希望他稳健、四平八稳。资本采取市场化方式配置,企业家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本——人力资本也应按市场化方式配置,即采取“赛场竞马”机制。目前,由企业工委管理独立国有企业老总的“乌纱帽”的现状必须改变,管人、管事和管资产必须相结合。根据十六大精神,我们认为,未来我国的政治体制将这样发展,政府官员从公务员中通过组织部门考察、通过人大选举产生,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将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产生,即根据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由股东大会或董事会聘任,经营者的来源将是人才市场中的职业经理。
三、新体制下运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国有财产与国有资产的分离
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我们一定要重新审视国有企业的双重目标问题。国有资本与其他资本的大融合是必然趋势。资本是追逐利润的,国有资本莫能例外。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既然国有资本要介入竞争性经济活动,就必须讲究财务规律,不能同时追逐社会公平和效率双重目标。我们进一步认为,国有企业的提法应该完成历史使命了。建议使用“国资企业”(包括国家独资、国家控股和国家参股企业三种)提法。国资企业与其他类型的企业都是市场主体,唯一的不同是这类企业国家各级政府有一定的资本投入。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在宏观上必须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资产,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实为国有财产),前者追逐经济效益注重效率,后者追逐社会效益注重公平。混淆这两类不同性质资产在理论和实践上是十分有害的,比如公检法军办企业、国有企业从事非盈利性的社会活动、国有股减持充实社会保障资金等等。企业目标的唯一性会真正解放国资企业的生产力和生命力,提高国有资本配置的效率。
(二)建立国有资本中介经营公司,搞好股权管理
地方政府可以代表国家履行出资者职责,并不等于政府可以直接办企业,直接插手企业的事务,否则又将回到政企不分的老路上去。我们认为,十六大报告所明确的仅仅是地方政府可以成为直接的股东,而不是让地方政府直接办企业或直接管理企业。根据《公司法》规定,政府公务员不能成为公司的董事。因此,在政府和国资企业之间必须有一个中介组织,完成政府对国资企业股权管理的需要。我们把这一组织称为国有资本中介经营公司,可以按行业来组建。中介公司必须办成市场化、专家化、企业化的组织,通过“用手投票”、“用脚投票”等方式进行虚拟资本的管理。组建国有资本中介经营公司,不仅较好地理顺产权关系,对所控制的企业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维护国有资本的正当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而且由于其专家云集,控制的企业众多,可利用信息占有上的优势,对下属的国资企业存量资产进行重组,形成新的生产能力,也可通过兼并等方式取得规模经济效益。明确了中介公司成为国资企业的投资主体身份,确立其权力、责任和义务,对于提高国有资本总体运营效益,对于产业结构的优化都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今后国有股产权的流动。
(三)建立国有资产监督机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我国国有资产监督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重外部监督,轻内部监督,行政色彩太浓;重行政级别,轻业务技能,专业色彩太浓;重对经营者的监督,轻中间代理层次管理者的监督,片面色彩太浓;重上面监督,轻企业职工监督,群众色彩太淡。结合十六大精神,我们认为,国有资产的监督体系应该与营运体系同时构建。营运体系由政府来抓,国有资产监督体系则应由人大的常务委员会(建议成立专家型的国有资产监督委员会,通过设立举报信箱、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等方式进行监督)来抓,政协则对国有资产的营运、监督效果进行评议。
第四篇:采掘系统薄弱环节与管理难点
采掘系统薄弱环节与管理难点
采煤专业
薄弱环节:
一、薄煤层
1.采面切顶排支柱部分存在不迎山、退山现象。2.采面局部老塘侧没用荆芭闭严。
3.采面老塘侧大矸石多,应及时充填到老塘里。4.采面两陡坡处柱距应缩小,加密支护。5.采面局部顶板破碎段烂顶、空顶比较多。
6.11202工作面半煤岩76m,全岩26m,且地质变化比较频繁,坡度大小不均。
7.11202工作面90棚位置,出现一处地质变化带,此段煤层较薄,局部地段不见煤层,地段坡度达到42°左右,坡度较大。在工作面上段放煤后,在变化带地段无法施工,且此变化带以下容易堆积浮煤,造成人员上下困难,通风断面堵塞。
8.工作面半煤岩石多,放炮长度增加,放炮时间长,且在爆破工序上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频繁耽误放炮时间,造成职工工作量增大、工作时间增长和施工难度增大。
9.11202工作面全岩地段在工作面中段和中上段,爆破后容易产生大块矸石,不利于安全生产。
10.工作面坡度不均,在坡度较大地段,矸石下滑速度快,对下段职工造成一定的威胁,在坡度较缓地段,煤不能自溜,均需人工出煤,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对工作面正常出煤造成很大的影响使交接班
时,浮煤清不净。
11.工作面采高不一致,且煤层厚度变化较频繁,造成职工在站柱时因柱子高度不一致需频繁换柱,增大职工劳动强度。
12.12201工作面目前地质变化单一,煤层及顶底板基本正常,未出现大的地质构造,主要是工作面上段底板坡度变化较大,其中工作面0~9m段,底板坡度由原来的30°增加至35°;工作面10~27m段,底板坡度由原来的30°增加至38°;工作面11m~25m段,底板坡度由原来的30°增加至39°,这些坡度变化地段,顶板较破碎,底板松软易脱底,工程质量上管理难度较大,也是本队最大的薄弱环节,工作面局部地段会出现半碴段或断层,但对工作面回采无较大影响,并随着工作面的推进会基本消失,另外工作面原上出口(反井)落差由原来的1.8m,现已基本正常,大大降低了上出口维护的劳动强度。12.12201工作面属低瓦斯煤层,但上隅角瓦斯管理是重中之重,也是本队的工作薄弱环节,故严格按规定施工。
二、管理重点
1.采面两陡坡处单体柱双防倒加强管理,并且单体柱必须垫鞋板。2.顶板管理是现场管理的重中之重,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采面遇顶板破碎段棚距要缩小,采用荆芭配合木托板背实闭严顶板。3.加强工作面切眼及上、下顺槽超前支护初撑力管理,单体柱初撑力不得低于6.5MPa。
4.采面防倒链必须棚棚悬挂到位,防滚矸网煤墙排和行人排每隔20米各打设一道,特别是两陡坡处防滚矸网必须打设到位,防滚矸网前有积矸时要及时清理。5.对防倒链和防滚矸网,教育工人通过时要做到随过随挂。
6.加强我队纪律管理,加强保勤措施,增加出勤率。
7.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严格按照质量标准化作业,以质量保安全,向安全要效益。
8.加强现场安全的管理,严格执行班队长及重点岗位的井下现场交接班制度。
9.加大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力度,鼓励小改小革,积极组织“双创",并将新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引用到实际生产中去,提高生产力,增加回采率。
三、管理难点
1.采面做好防滚矸管理,特别是大坡度地段的防滚矸管理,必须采用荆芭或旧胶带将运煤道和行人道隔离开,防止矸石滚落伤人。2.密切观察煤岩层变化情况,遇到断层时要及时调整坡度,避免形成立井。此段棚距要缩小,单体柱采用双防倒措施,采用荆芭配合木托板背实闭严顶板。底板打设“木站子”,有利行人上下。
3.采面断层处调整坡度,有利于出矸,并在运煤道每隔20米打设一道全断面“凹”形挡矸网,防止大矸石窜出伤人。
开拓专业
薄弱环节:
1.西翼轨道暗斜井施工难度大,出矸时必须两次盘矸,巷道坡度大积矸较多。
2.西翼轨道暗斜井收尾工程较多。
3.西二石门放炮后积矸较多,人工出矸劳动强度大,进度缓慢。4.西二石门放炮后由于积矸占道,矿车无法进入西翼轨道暗斜井,造成西翼轨道暗斜井无法正常出矸。
5.由于巷道掘进距离较短,设备搬运频繁,耽误正常作业循环。6.+135m东翼总会风巷在施工中由于前面为金鑫煤矿的采空区,根据要求需要进行超前探,每掘进一个循环需要进行打钻场进行超前探施工,这个其中就需要3-4天的影响施工。难点主要是在施工过程中巷道由于是沿这一7煤层掘进,此层煤的顶底板岩性为泥岩,每次放炮时会出现行当右帮出现超挖,主要是在敲帮问顶时,容易片帮导致而成。
7.11202上顺槽掘进巷道为了找到二2煤层,巷道先按照18°坡度上山施工,然后由按照12°坡度下山施工,导致上下山运送材料不方便,浪费大量的人力,耽误正常的掘进时间,迎头时间长了会有积水需要经常排水。薄弱环节为每次放炮时,使用的防倒棚装置,不能够更好的保证棚子的完好,需要重新加固。
掘进专业
薄弱环节:
1.掘进过程中局部区域瓦斯治理不到位,短臂抽放孔抽放效果不好,循环进尺时间长。
2.12101上顺槽沿老空掘进,顶板破碎严重,局部存在老空水,在施工过程中,难度加大。
3.12201上顺槽巷道下帮沿煤层底板掘进,二2煤层起伏变化大,地质构造多,且运输路线长,出货时,光开设备都需要6人,人员占有量大。
4.11102上顺槽东、西掘进期间关于区域瓦斯治理,两个头面循环进尺拉不开,影响掘进进尺。
5.11202下顺槽暂时无法施工,由于+70m东九石门与11202下顺槽运输系统未形成,影响掘进无法组织施工。施工难点
1.12201上顺槽每月矿生产任务安排量大,矿煤质管理的要求,12201上顺槽严禁
四、零点班出矸,加大的影响我队施工进度,矸石不能及时进行运输。
2.12101下顺槽东、西掘进打设短臂抽放孔期间,瓦斯大,吸钻、顶钻现象严重,施工难度大,每班下来最多能大25个抽放孔。煤质松软,塌孔现象的存在,有时不能保证24小时抽放时间达到校检指标。严重影响循环作业时间。
3.12201上顺槽运输设备多,设备占人量大,每班出勤人员不能充分使用,巷道起伏大,设备铺设难度增加,设备维修人员少,不能满足三班需求。
4.施工位置距副井口远,普遍存在上班时间长、连班现象,架棚施工劳动强度大,工人思想波动同样存在问题。是直接导致出勤率跟不上要求的原因。5.11102上顺槽东、西掘进打设短臂抽放孔期间,瓦斯大,吸钻、顶钻现象严重,施工难度大,每班下来最多能大20个抽放孔。煤质松软,塌孔现象的存在,有时不能保证24小时抽放时间达到校检指标。严重影响循环作业时间。
第五篇:浅谈农村教师队伍管理的难点与对策(模版)
浅谈边远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管理的难点与对策
——2007级本科教育管理专业 071060405 杨平
【内容提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农村教育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广大农村教育一直是教育改革的盲点,特别是边远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因人事制度改革一直徘徊不前,一直处于一个相对脆弱的混乱无序的状态。在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要解决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存在的种种问题,必须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快农村师资培训力度,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分布均衡、素质较高、扎根农村的小学教师队伍,特别是在边远地区加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更是迫在眉睫。因此我们必须对我国当前边远地区农村教师队伍管理的难点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边远农村 教师 管理 对策
教育的发展最终靠教师,加强教师管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小学教师队伍,是边远农村小学教育紧跟时代快速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是新课程改革必不可少的动力。但实际上长期以来,边远农村小学教育一直是教育改革的盲点。本人作为边远农村的一位学区教导主任,非常熟悉边远农村的教育状况。从整体上看,边远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着素质偏低、分布不合理、学科结构不均衡等一系列教师管理问题,出现了文科教师多,理科教师少,音、体、美教师紧缺,普通大学毕业的教师专业不对口的不协调现象,边远农村教师中的学非所用造成了大量的人才浪费,体现出结构性缺编已经成为农村教师队伍中的重点问题。另外,近两年来新拖加或拖欠教师工资的原因对农村教师产生了严重的思想影响,从而造成了许多边远农村教师出现职业倦怠,不积极学习,工作无热情,从而导致了新课改难以继续,素质教育难以实施,教育质量逐年下降。因此建设好小学教师队伍是搞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好素质教育和提高边远农村教育质量的当务之急。
一、边远农村教师队伍管理的难点及分析
边远农村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改革中的薄弱环节,一直是教育改革的“缺失”,而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又是边远农村教育发展的难点。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是实现农村教育快速发展的必然需要和有力保证。虽然在国家教育改革的影响下,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建设得到了一定的改观,但是从本人多年来的研究总结,2
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需引起各级政府、全社会特别是教育界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教师整体素质较低,结构不合理
由于历史的原因,当前边远农村小学有这样三类教师:一是少量的“民转公”大龄教师及代课教师,他们年龄编大、学识水平低、知识结构老化、观念陈旧,教法落后,早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现在更无法参加新一轮课程改革,甚至越改越糊涂了,不会教书了,还没到时间退休就念着退休了;二是大量的中师毕业的中青年教师,这是一群60分万岁出来的教师,其中有大多数谈不上“一专多能”,有的居然不会上音体美课,甚至永远只能选教语文或者数学;三是少量的非师范类毕业和师范大学本专科毕业的新教师,这些教师专业不对口,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专业知识学习,可谓高学历低水平。教师的学科结构上的不合理,以学区为单位的农村小学师资少,根本就无法科学调配科任教师。
当前边远农村和城市的教师学历水平相差不了多少,但是二者的教育水平却相差甚远,原因就在于学习培训上。边远农村小学教师缺乏学习培训:一是学校经费少,教师往往只能参加县一级的学习培训;二是上级分配的培训名额偏少,每学年一般只有一至二名教师有机会参加县级培训,除了信息技术培训外,大部分教师从未参加过县级及以上学习培训;三是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差,缺乏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四是边远农村不通网络,信息闭塞,学习条件差,想学也拿不出什么来学,去去来来也就是学手中那套小继教教材,知识面狭窄,收获甚微,更不长见识。
再说,农村小学高级职称比例由原来的30%下调到25%,如此下来,特别是占大多数的广大中青年教师们晋升职称成了突出又最为敏锐的问题。职称晋升难成,事业心也就不强,兴趣爱好也当然不当,搓麻将、打扑克成了许多老师的日常业余的爱好,因而怠慢学习,观念守旧,不求上进,得过且过,日常工作不抓紧,考前“报佛脚”,成绩好坏一个样,教学质量难怪逐年下降,因此边远农村的教育也就失去了一大半。由此可见,边远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和切身利益实际上根本就没有得到政策性的保障。本人所在县就有一位边远农村小学青年教师因无心工作而沉迷“滚地龙”赌博造成严重不良影响被开除工作籍。而一些比较忠实但也很有怨气的教师就少做点工作多做点家事,教师的管理出现了松懈,潜在着无法管好的危机。
(二)教师调动频繁,师资分布不均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步伐迅速加快,农民外出务工不断增加,边远农村学生锐减,集中办学也成了时代所需,但边远地区县乡人事制度改革举步维艰,人才流动体制不完善,青年教师工作调动、借调频繁,诸如一些远程教育管理员、实验员都随意调动,相应工作难以保障其连续性。边远农村中的许多中青年教师纷纷要求调往乡镇中心校乃至改行,一些尚未撤并的村小、村级完小、学区完小严重缺编。笔者所在的学区三所完小都缺教师,其中学区完小的远程教育管理员已调乡中心校,两所村级完小在校生数虽然分别是170人和183人,但却分别只有的5个和6个教师,当中一所完小
配备代课教师一名,另一所完小自行临时聘请一名退伍军人来上课。如此,农村本来就薄弱的师资力量越发薄弱,不太正常的教学秩序更乱了,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根本就无从谈起。
(三)教师工作生活环境差,工作缺乏热情
目前,很多边远农村小学教学设施落后,场地狭小,无网络,教学资源缺乏,交通闭塞,无教师宿舍,工作生活环境的难堪使广大教师工作辛苦,生活艰难,无心工作,许多教师经常跑教,备课、批改作业、组织学生课外活动等业务工作总是经常落下,跟不上教学进度,教师们长期打无准备之仗,教育教学效果令人甚忧。说实话,边远农村教师的工资这些年确实有了很大提高。许多教师感到了满意,但终究是因为工作生活环境太差、太艰苦了,许多教师是在怨气中生活着。归根结底是国家的投入“缺席”,并受集中办学形势的影响,边远农村小学的建设投入干脆停止了。
(四)制度不健全,管理无据可依
自2001年开始,我国广大地区中小学校实行“四制一目标”管理制度,但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和执行后出现了不够公平、不够人性、教师间感情淡化,矛盾激化,导致了教师间的不和谐现象。于是,大致于2004年秋,大多数学校特别是本来条件就很艰苦边远农村学校也就取消了“四制一目标”管理制度,恢复原来的无制度的抽象管理状态,各学区往往只有且只执行一个考核制度,教育评价机制单一。因此,教师队伍的管理几乎接近了真空。
(五)工资拖加拖欠,教师工作积极性锐减
从最近教师们天天谈论“公务员都先后调了两次工资而我们怎么还不加工资”以及“奖金怎么还未发”等就可以想想当前边远农村教师的思想状况,还大有人说,不加工资不发奖金工作就不干了或者少干点。可见,教师们的思想被功利化了,一些教师在办公室里天天津津乐道地谈论搓麻将、打扑克、赌博等,校长在一边也感到很无奈。究其原因,这是因地方财政薄弱,财政匹配滞后,工资改革不能一蹴而就,一概俱完。
(六)师德建设薄弱,德师师风不容乐观
虽然学区很重视并经常组织辖区教师进行新师德修养的学习培训,但是边远农村学校缺乏监督机制,同时又受社会的不良影响,教师的师德水平不高,敬业精神下降,大部分教师不安居乐业,整天乐道于加工资、买房子。边远农村因地理位置的因素,校点分散,几人一校、一人一校根本就没有任何竞争,教师思想政治观念淡薄,缺乏奉献精神,无上进心,得过且过,碌碌无为。更有甚者,上班是教师,下班是农民,工作是应付,家务是重点,一天两班倒,严重的影响了教师的形象。
综上观点所述,边远农村教师队伍管理的难点成为了当今农村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绊脚石,这一问题势必尽快解决。
二、边远农村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对策
根据当前边远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及根源的剖析,加强边远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发展边远农村教育,边远地区应抓住“十一五”期间公路“村村通”和集中办学的必然形势尽快
采取以下对策:
(一)抓住机遇,加大投入,兴办寄宿制学校集中办学 当前,边远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管理难,其实就因一个“散”,要是能集中办学,上述大部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因为:
1、集中办学有利于教师管理。集中办学,教师也集中了,也就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和管理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管理水平。
2、集中办学有利于整合资源。集中办学可以合理配置师资力量和教育教学设施,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使用、优化配置,提高办学水平。
3、有利于教师培训。集中办学,资源实现了共享,方便了学校组织教师进行校本研修和校本培训,提高培训效率,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4、集中办学有利于师德建设。集中办学有利于师德师风建设监督机制的建立,同时,由于教师多了,竞争强了,教师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也就得到了增强,师德师风也就得到迅速改观。
所以应尽快重点调整村小和教学点,打破村村办学的“小而全”的办学方式,除交通十分不便的地区继续保留必要的低年级教学点外,撤并村小和教学点,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发展乡镇示范性中心小学,探索建立全寄宿制学校。通过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使农村小学数量得到减少,整合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发挥教育资源的规模效益,促进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加强教师管理,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努力创办安居工程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根据人的需要的不同提出了需要层
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方面:它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学校办学条件是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而生活环境则是教师的安全需要。所以,地方财政要保证对边远农村小学教育的资金投入,完善基础教学设施建设,确保边远农村小学的正常运转,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减轻边远农村教师负担,杜绝教师拖加拖欠工资现象的发生,通过投资、集资、引资等方式实施教师安居工程,彻底改变边远农村小学有教学楼无宿舍的尴尬局面,改善教师的生活环境,实现边远农村小学教师生活城镇化,全面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使教师们安居乐业。贵州省剑河县敏洞乡库设小学引资无偿修建师生宿舍楼、食堂、围墙、扩建活动场所,敏洞学区组织教师集资建房,这都是比较典型的成功案例。
(三)提高边远农村小学高级岗位比例,建立城乡师资互动制度 目前,具备高级职称资格的教师越来越多,因为指标有限,竞争过于激烈,大多不能聘上高级职务,对他们来说很不公。因此提高边远小学教师高级职务岗位比例有助于促进边远学校的教师的教学信心。同时建立城乡教师“轮岗制”,引导和鼓励具有相应教师资格人员到边远农村小学任教,城镇小学教师评聘高一级教师职务的,应当有在边远农村小学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聘任后继续留教最低三年。同时,开展支教、名师共享、送教(课)下乡、教学互访、结对帮扶等活动,让有高超教学艺术、全新教育理念的骨干教师到边远农村小学上指导课、示范课,帮助薄弱学校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要通过对薄弱学校的帮扶支持,逐步提高薄弱学校的教师
素质、科研能力、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推进小学教育教学的均衡发展。
(四)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教师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教育部门在宏观管理教师的同时,必须赋予基层学区校长一定的人事管理权,充分发挥他们的职能,建立起齐抓共管的立体化管理网络。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用制度管理人,用制度约束人。深化教师的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机制,加强对教师的考核与管理,培养责任意识、目标意识、竞争意识,建设一支高素质小学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校长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以高尚的人格来带动教师,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励教师忠于职守,爱岗敬业。
(五)重视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边远农村教师素质工程,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鼓励和督促教师参加以“一德三新”为重点的,以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不断优化边远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1、加强师德教育
教师职业道德是我国社会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仅规约教师个人的职业行为,同时也对青少年儿童的成长,甚至是整个社会生活都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是做教师好工作的前提,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产生提高自己业务的强烈愿望,才能克服困难,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学校要高度重视师德建设,使师德教
育经常化、制度化。要大力宣传学习职业道德规范,增强教师履行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大力表彰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边远农村教育做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增强依法治教,以德治教意识。
2、加强课改培训
以“三新”培训为重点,以远程培训为辅助,以委派学习为突破,多途径多形式地加强培训工作。
(1)周密计划。学校要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课改培训计划,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
(2)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尤其要彻底转变“民转公”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课程理念,贯彻于课程改革的全过程,改变原来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切实提高科研质量。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如何搞好校本培训,提高培训的质量,仅仅靠学校自身培训远远达不到效果。学校必须要经常组织教师走出去听,引进来学,并充分运用远程教育网下载和收看各期远教培训。
(4)切实加强骨干教师培养。骨干教师是教师队伍中能产生辐射效应的核心群体,是使教师队伍具有向心力、凝聚力的重要因素。骨干教师的培养就是以教科研为载体的,通过对课程的研究,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实践、共同提高,聚合了一批人,带动了一批人,培养了一批人,推出一批人,是一条快速高效提高教师素质培养骨干教师的很好途径。同时也解决了边远农村小学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的问
题,使教师的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5)加强学历提高培训。小学教师要达到专科学历,建立终身学习意识,鼓励中青年教师学历进修,努力提高自身学历水平。
总之,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构建农村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对于我国农村教育的改革乃至整个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迅速深入,新课程改革的紧迫,建设一支和谐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边远农村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边远农村要抓住集中办学的大好机遇,结合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满足教师发展需要,走好资源整合、师资内化提高之路,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加强师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加强教师管理,努力解决好教师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更好地为农村教育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于秀芝,《人力资源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7
2、张贵新,《新时期师德修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
3、邬志辉,《现代教育管理专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4.12
4、项蕾,《贫困地区教育与经济发展研究》,贵州教育出版社,2003.5
5、王景英,《教育评价》,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7
6、朱汉平,《提升教师队伍管理质量的若干意见》,2009《贵州教育》,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