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同省人大常委会
【发布单位】80602
【发布文号】辽政发[1999]18号 【发布日期】1999-06-18 【生效日期】1999-06-1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
同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协工作联系的规定》的通知
(辽政发〔1999〕18号)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现将《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同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协工作联系的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辽宁省人民政府
1999年6月18日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同省
人大常委会、省政协工作联系的规定
为更好地接受省人大常委会对政府工作的依法监督和省政协对政府工作的民主监督,健全政府工作的民主决策程序,使省政府与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协之间及时交流情况,加强工作联系,现就有关问题规定如下:
一、一、省政府全体组成人员和省政府各部门要从社会主义法制和民主政治的高度,为省人大常委会实施依法监督、省政协更好地履行参政议政职能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有力的支持。省政府确定由秘书长负责同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协的日常联系工作。省政府办公厅负责具体工作,每半年做好安排计划,认真实行。省人大常委会召开的会议,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的通知,省政府由省长或省长委派分管副省长列席会议,听取对政府工作的批评、意见和建议;省政协召开的常委会,应省政协的要求,省政府由省长或省长委派分管副省长到会,根据议题通报情况,听取对政府工作的批评、意见和建议,以改进政府工作。
二、二、省政府召开的重要工作会议,可根据会议内容邀请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协领导或有关专门委员会负责同志参加;省政府和省政府各部门组织的视察、考察、专题调研、现场办公等活动,可邀请部分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
三、三、省政府和省政府各部门在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重要部署、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描以及群众生活和社会热点等重大问题时,坚持与省人大常委会及有关专门委员会、省政协及有关部门进行沟通,认真听取并吸纳有关意见和建议,以提高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
四、四、建立省政府与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协的定期联系通报制度。省政府在每年“两会”前和年中,可就《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重要工作任务完成情况,邀请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协领导及有关专门委员会负责同志及部分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听取意见和建议。
五、五、对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协组织的视察和专题调查等活动,各市政府和省政府有关部门要予以配合,提供方便;对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协提出的批评、意见和建议,要认真进行整改并时分别向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协汇报或通报结果。
六、六、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建议、提案,应实行政府领导负责制和部门一把手责任制。对重要建议、提案,由省政府领导同志亲自阅批、亲自办理。省政府秘书长要定期向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协报告或通报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情况。省政府办公厅每季度与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协主管建议、提案工作的部门进行一次会商;对建议、提案办理情况定期向省政府领导专报,向承办部门通报,并开展对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民主党派的走访。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辽宁省人民政府令
辽宁省人民政府令(第184号)
《辽宁省医疗废物管理实施办法》业经2005年2月28日辽宁省第十届人民政府第4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4月15日起施行。
省长张文岳
二00五年三月十七日
辽宁省医疗废物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根据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医疗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医疗废物分类目录》以及国家规定按照医疗废物管理和处置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第三条 省、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实施监督管理,并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的疾病防治实施监督管理。省、市、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实施监督管理,并对医疗卫生机构暂时贮存设施的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医疗废物管理信息共享制度,并设立公开电话,接受单位和个人对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为的举报、投诉以及对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等意外事故的报告。
第四条 鼓励单位和个人开展医疗废物处置技术、设备的研究和开发,推广使用先进、适用的卫生和环境保护技术及其产品。
第二章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的建设
第五条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布局以市行政区域为规划单元。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废物产量、运送条件和能力、覆盖区域、经营效益、空间距离、集中处置设施的处置容量、集中处置的污染监测结果等具体情况,制定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方案并组织实施。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方案,必须适应本市行政区域内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的实际需要。
在偏远和只有水路运输条件的地区,可以以县为单元单独建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并纳入市人民政府的城市总体规划。
第六条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方案确定后,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处置运营市场化的原则,及时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利用和改造现有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和其他设施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的,必须达到基本的卫生和环境保护要求;未达到要求的,不得用于医疗废物处置。第七条 对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条件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经营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的发放程序和审批权限,按照国务院《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三章 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
第八条 产生医疗废物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当地县以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提供医疗废物的来源、产量和收集、暂时贮存、集中处置流向等资料。
第九条 医疗卫生机构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医疗废物,除执行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和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外,还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使用从质量技术监督机构认证合格的生产企业采购的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
(二)医疗废物专用容器完整密封并及时清洁消毒,备用容器容量多于医疗废物实际产量;
(三)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性能与盛装的医疗废物类别相适应;
(四)医疗废物与其他废物、生活垃圾混装的,混装物作为医疗废物处理;
(五)对隔离的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及其生活垃圾,必须先行按照省以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消毒技术规范就地消毒,再予贮存。第十条 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医疗废物暂时贮存设施,应当符合有关卫生、环保、建设的技术规范。新建、改建、扩建医疗废物暂时贮存设施,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十一条 除不具备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条件的农村卫生院所外,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将医疗废物交由依法设立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进行最终处置。
第十二条 医疗卫生机构向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移交医疗废物,实行转移联单制度。转移联单一式两份,由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在交接时共同填写,各自保存5年。转移联单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三条 医疗卫生机构向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移交医疗废物,事先签订委托处置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无住院病床的医疗卫生机构可以委托附近较大的医疗卫生机构代收(贮存)医疗废物,费用支付由双方协商确定。委托代收(贮存)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不直接向其收集医疗废物。医疗废物处置费的收费标准,由市价格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四条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运送和处置医疗废物应当执行下列规定:
(一)委派专门人员,使用专用车辆和工具前往医疗卫生机构收集医疗废物,不得接收无专用包装物、容器或者标识不清的医疗废物;
(二)运送医疗废物的行车路线应当避开人口密集区域和交通拥堵道路,并将运送医疗废物行车路线报发放经营许可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三)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的周围环境质量实施定期检测,并将检测数据报发放经营许可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 不具备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条件的农村卫生院所,自行就地处置医疗废物的,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具和容易致人损伤的医疗废物必须消毒并作毁形处理;
(二)可以采用高温热处理技术作为过渡性处置办法,设施选址应当远离住宅和耕地,并在设施周围设置避免畜禽和无关人员接近的防护设施;
(三)不能采取高温热处理技术处置的物品,消毒后集中填埋,并在集中填埋地设置固定警示标志。
第十六条 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根据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各环节的特点,制定下列管理制度和措施:
(一)分类收集方法,收集容器要求以及需要进行特殊处置的操作程序和规则;
(二)明确规定收集时间、运送路线、贮存地点等内容的操作规范;
(三)内部运送及内外部交接、转移的管理措施;
(四)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达到卫生标准的保证措施;
(五)设施、设备和工具达到卫生和环境保护标准的保证措施;
(六)防范流失、泄露、扩散和发生其他意外事故的措施以及应急处理方案;
(七)记录、评价、监测资料的档案管理制度;
(八)与外部报告制度相衔接的内部报告规范。
第十七条 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建立管理责任制,明确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和处置各环节的责任和责任追究制度。
第十八条 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对从事医疗废物监控管理人员和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的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前培训,未经培训或者培训不合格的,不得上岗。操作人员培训合格上岗后,应当保持本岗位工作的连续性。
第四章 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的应急处置
第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
(一)未使用专用容器、包装物,裸露贮存医疗废物的;
(二)丢失所贮存的医疗废物的;
(三)将医疗废物作为生活垃圾处理或者交给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以外的单位和个人的;
(四)运送中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等意外情况,导致医疗废物溢出、散落的;
(五)在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外抛弃、掩埋医疗废物的;
(六)造成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的其他情形。第二十条 医疗卫生机构或者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时,应当及时采取减少危害的紧急处理措施,并向所在地的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向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个人通报,对致病人员提供医疗救护;有扩散危险的,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决定向社会发布警示公告。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接到报告后,应当分别对医疗卫生机构或者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的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事件进行调查,督促其开展内部调查处理工作,提出内部责任追究和整改措施要求,并视情况依法作出处理决定。
第二十一条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在运送中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等意外情况,导致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的,运送人员必须立即向所在单位报告,所在单位接到报告后立即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报告;有关部门接到报告后必须立即派人到达现场,按照下列分工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一)公安部门负责疏散人群,并在受污染地段设立隔离区,防止处理事故以外的其他车辆和人员接近;
(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监督对溢出、散落的医疗废物和被污染的现场地面进行消毒、清洁处理,对身体受到损伤、污染的人员实施救治;
(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对溢出、散落的医疗废物进行消毒后的全面收集、清理,消除影响环境的因素。现场清理工作结束后,清理用具、设备和人员防护用品均须就地消毒处理。第二十二条 流失、泄露、扩散下列医疗废物的,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关规定处理:
(一)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
(二)废弃的血液、血清;
(三)未作消毒处理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生活垃圾及其治疗使用过的物品、器具。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 市、县人民政府违反本办法规定,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不适应实际需要的情况不采取有效措施的,由上级人民政府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改正。
第二十四条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未履行本办法规定的职责,有失职、渎职行为的,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医疗卫生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拒绝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医疗废物产量和医疗废物收集、暂时贮存、集中处置流向等有关资料的,由县以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六条 医疗卫生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拒绝承担医疗废物处置费,影响医疗废物及时集中处置的,由县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医疗废物处置费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第二十七条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接收无专用包装物、容器或者标识不清的医疗废物的,由县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5年4月15日起施行。
第三篇:辽宁省人民政府文件
辽宁省人民政府文件
辽政发〔2005〕26号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全面整顿和规范
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辽宁省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〇五年九月七日
(发至县级政府)
辽宁省全面整顿和规范 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2005]28号),切实解决当前我省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的无证勘查和开采、乱采滥挖、非法转让探矿权和采矿权、经营粗放造成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等突出问题,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秩序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秩序,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精神,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建立和谐辽宁的高度,突出重点,立足治本,全面整治,严格规范,切实解决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制度,逐步建立依靠科技进步、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机制,全面实现我省矿产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
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到2007年底全面完成整顿和 2 规范的各项任务。要突出运用法律手段,综合运用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整顿和规范以煤炭为重点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使无证勘查开采、乱采滥挖、浪费破坏矿产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等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越界开采、非法转让探矿权采矿权等违法行为得到全面清理,违法案件得到及时查处;矿山安全事故及破坏生态环境现象明显减少;矿山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小矿比例明显降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储量动态监测和核查工作全面到位,资源利用进一步合理,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基层监管到位,投资环境改善,实现依法办矿、依法管矿,基本建立规范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
二、整顿的内容和重点
(一)严厉打击无证勘查、无证开采、以采代探等违法行为。各级政府要组织国土资源、公安、安全生产监管、工商等部门对勘查、生产的矿山企业进行逐个排查,严厉打击持勘查许可证进行采矿的违法行为。对未取得勘查许可证或持过期失效勘查许可证进行勘查的,必须坚决打击。对取得勘查许可证后不按期进行施工或不依法完成最低勘查投入的,国土资源部门要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法处罚;拒不改正的,依法吊销其勘查许可证。对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或持过期失效采矿许可证采矿的以及在被责令停产整改期间擅自采矿的,国土资源部门要依法严厉打击、从重处罚。对无证、吊销或注销矿权的矿山企业,公安机关要停止其火工器材供应,电业部门要停止供电,其他有关部门要吊销或者注销相关证、照。拒不停止开采,情节严重,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司法机关要追究直接责任人员刑事责任。对乡(镇)所辖区内半年中发生两起以上(含两起)无照非法采矿并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要追究乡(镇)政府领导的责任。对辖区内无证照非法采矿经营持续半年以上未处理的,要追究当地县级政府领导的责任。
(二)全面查处越界开采等违法行为。对越界勘查、越界采矿的要责令退回到批准的区块、矿区范围内,没收越界开采的矿产品和违法所得,密封越界的井巷工程;拒不改正的,依法吊销勘查许可证或采矿许可证,有关部门要吊销或注销相关证照。探矿权人不按勘查设计施工,采矿权人不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开采、回采率达不到设计要求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部门责令其限期整改,逾期整改不合格的,要坚决予以关闭,由原发证机关注销或吊销其采矿许可证,并通知有关部门注销或吊销其相关证照。采取破坏性的开采方法开采矿产资源,造成矿产资源严重破坏构成犯罪的,司法机关要对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
(三)严厉查处以承包、租赁等方式非法转让探矿权、采矿权行为。各级政府要组织国土资源、安全生产监管、工商等部门,核查探矿权、采矿权人与实际探、采经营者是否 一致;核查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矿生产许可证、开采黄金矿产批准书、营业执照的登记主体是否一致;核查矿山企业取得采矿权后是否发生合并、分立、合资、合作等情形;核查企业性质是否发生变化;核查探矿权人、采矿权人是否以承包、租赁等方式将探矿权、采矿权全部或者部分转让他人。凡未经国土资源部门批准擅自变更探矿权、采矿权主体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部门对转让方进行处罚的同时,对受让方按无证勘查、开采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有关部门依法吊销或注销其相关证照。
(四)坚决关闭破坏环境、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环保部门要加大对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对在各类保护区内的禁采区进行开采的矿山企业,由当地政府予以关闭。对严重污染环境、严重破坏林木等自然植被、因采矿造成严重水土流失、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非煤矿山企业没有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环保、林业、水利、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管部门要依法责令限期整改或停产整顿,对拒不停产、停而不整和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由当地人民政府予以关闭,有关部门要依法吊销或注销其相关证照。
(五)全面整治独立选(洗)矿厂。各地要本着“谁许可、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选(洗)矿厂进行综合清理整顿。对无合法矿石来源、无政府部门许可的选(洗)矿厂要坚决予以取缔;对未依法征用土地、无尾矿库或未经有资质设计单位设计建造的尾矿库、污染环境、破坏耕地、破坏河道、造成地质灾害的选(洗)矿厂,要责令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予以取缔。
(六)全面开展煤炭资源回采率和安全生产专项检查。各级政府要采取得力措施,深入开展煤炭资源回采率专项检查。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煤炭资源回采率标准和管理办法。凡设计回采率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核准,不予颁发采矿许可证。生产中凡达不到回采率标准的,要责令限期改正,逾期达不到标准的,要依法予以处罚,直至吊销采矿许可证和煤炭生产许可证。煤炭管理部门要制定指导目录,强制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工艺及设备,全面提高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要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安全监察,加强对事故隐患及危险源的综合治理,对不符合基本安全生产条件、违规采掘的,煤矿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要责令限期整改,经整改仍不合格的,由原发证(照)机关依法吊销或注销其相关证照。
(七)全面清查和纠正矿产开发管理中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各级政府及国土资源、发展改革、安全生产监管、环保、工商、公安等部门要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对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中的探矿权和采矿权审批、项目核准、生产许可、环保审查、企事业设定等各项管理行为进行全面清理检查。严肃查处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参与办矿等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以入股、参股等方式参与办矿的,要会同有关部门坚决进行清理和纠正,对不撤出投资或者隐瞒事实真相、采取其他手段继续投资入股办矿的人员,一经查实,一律就地免职,然后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对违法违规审批、滥用职权、支持和包庇非法探矿、采矿以及有失职、渎职行为的,要进行严肃查处,构成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八)严厉打击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的黑恶势力。公安机关要采取有力措施,对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中发现的涉黑、涉恶案件、无证野蛮开采案件要依法查办,严厉打击,对涉案人员要依法严惩。工商部门要依法及时扣押非法采矿的设备和工具。
(九)依法查处弄虚作假、瞒报少报储量消耗等问题。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储量动态监测,严格执行储量年报核查制度。凡未完成储量报告的,一律不予年检;对采取瞒报或少报储量消耗,偷、漏国家相关税费的要如数追缴,并依法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的吊销采矿许可证。
(十)对菱镁资源进行专项整治。省国土资源厅要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经委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对菱镁资源开采、选冶、加工、销售和出口进行专项整治,切实解决 菱镁矿山一证多采、采剥失调、污染严重、处理品结构不合理、走私严重等问题。当地政府要根据《辽宁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要求,对菱镁资源开采总量实行控制。对超能力生产的矿山企业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的,由国土资源部门注销或吊销其采矿许可证。整顿期间暂停审批和颁发新建菱镁矿采矿许可证。省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镁质材料行业发展规划,省打私办等有关部门要严厉打击镁砂走私行为,维护良好的出口秩序。
(十一)开展古生物化石资源保护专项整治。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会同公安、工商、环保等部门对辖区内的古生物化石资源的保护情况进行一次深入清查,全面落实化石资源保护措施。加强化石市场监管,规范化石市场秩序。对非法盗挖、破坏和贩卖古生物化石等违法行为,要严格按照《辽宁省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有关规定,严厉打击,依法惩处。
三、规范的内容和重点
(一)严格探矿权、采矿权审批管理。各地要对矿权的审批权限、程序进行清理。凡与法律法规规定相抵触的,一律停止执行;凡属越权、违规审批颁发的许可证,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和《矿产资源法》及其配套法规规定予以纠正。要通过认真整改,切实做到矿业两权审批工作法制化、规范化。
(二)集中解决采矿权布局不合理问题。依据省、市矿 产资源总体规划,引导矿山企业向鼓励开采区聚集,在限制开采区收缩,从禁止开采区撤出,调整矿山企业的空间布局。对矿产开发集中区内的小矿要采取收购、合并、兼并、关闭等方式进行资源整合,鼓励小煤矿走集中、规模、联合发展的道路,积极扶持大型矿山企业,大力推进矿产资源的集约利用;对环保部门认定为严重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的矿山,要坚决予以关闭;对经委认定为浪费能源、开采加工工艺落后、技术设备陈旧,须限期淘汰和退出的矿山企业,对没有取得非煤矿矿山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矿山,要限期整改,逾期达不到要求的,要坚决予以关闭。通过整顿和规范,力争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压缩矿山企业总量,减少小矿比重,扶持和建造一批规模化、集约化程度高、开采工艺技术先进、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矿业“航母”,切实扭转我省矿山企业多、小、散、乱的局面。
(三)健全完善矿业权市场。进一步深化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大力推进探矿权、采矿权一级市场建设,规范二级市场有序流转。要认真总结经验,制定和完善有序流转的相关制度,严格实行矿业两权的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四)强化矿山企业储量管理。全面实行储量动态监测制度,进一步完善储量实测、报告、监督体系,严格实行以储量消耗计征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加强矿产资源储量、采 量的宏观监控,维护国家矿产资源的资产收益。省国土资源厅要组织力量调研,制定相关管理规定,加强对煤炭资源的储量监管。
(五)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监管责任机制。按照矿产资源管理法定职能,完善各级政府领导下的相关部门联合执法机制、目标责任制及考核指标,将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纳入地方各级政府政绩考核内容。各级政府要建立查处矿产资源违法案件快速反应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国土资源部门要完善报告制度,实施年检制度。健全日常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督管理制度,有效监管探矿权人和采矿权人勘查、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治理生态环境情况。
(六)建立矿山环境恢复补偿制度和矿山环境年报制度。省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经委、林业、水利、环保等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矿山环境恢复的政策,加强关闭尾矿库和采矿沉陷区的管理和治理,抓紧建立矿山环境治理投资制度,建立和实施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收取标准及管理和使用办法由省财政、物价和国土资源部门研究制定。对废弃的矿山和老矿山的环境恢复治理,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实行多渠道融资。建立和实施矿山环境年报制度,用行政手段加强矿山环境的监督管理,具体办法由省国土资源厅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七)加强对地勘单位和设计单位的监管。对地勘单位没有履行地质勘查义务、转借和出租地质勘查单位资质证书的,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改的,吊销地质勘查单位资质证书。对设计单位不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技术规范编制开采设计或开发利用方案,设计或方案不能指导生产的,有关资质管理部门和机构要对其进行处罚直至吊销其资质证书。
四、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秩序工作安排
全省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治理整顿和规范工作以市、县政府自查自纠为主,省级督导检查为辅。具体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阶段(2005年9月初-2005年9月底)
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统一部署,针对本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实际,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秩序的宣传和发动,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责任感,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建立领导机构,抽调得力人员,落实工作经费和物质保障。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营造治理整顿舆论声势,为全面整顿和规范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集中整顿阶段(2005年10月上旬-2006年底)
集中力量全面查处无证勘查、无证开采、越界开采、以采代探和非法转让探矿权、采矿权、破坏矿山生态环境等违法行为;清理、纠正和查处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国有企业负 责人参与办矿,违法批矿等违法违纪案件;严厉打击矿产资源开发领域的黑恶势力。各市政府统一组织有关部门及所辖区域内探矿权人、采矿权人,根据国家和省政府治理整顿的有关规定和本方案确定的内容及重点,对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进行自查自纠,限期整改,及时处理违法行为,全面完成整顿任务。
第三阶段:治理规范阶段(2007年初-2007年9月底)按照规范的内容和重点进行整改,编制、实施和调整矿权设臵方案,着力解决需要规范的探矿权、采矿权布局不合理问题,扶大并小,压缩矿山企业数量,加强资源整合,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理顺探矿权、采矿权审批行为,严格审批权限,规范审批程序;完善新立矿权的市场配臵、规模准入、环保准入、安全准入等相关管理制度,建立矿产资源管理长效机制。规范地勘单位、设计单位从业行为,进一步促进矿业经济健康发展。
第四阶段:检查验收阶段(2007年10月-2007年底)在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基本结束后,各市政府要组织检查组对本辖区内整顿和规范工作进行实地检查,并向省政府报告。省政府将组织有关部门对市、县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对检查验收不合格的,国土资源部门暂停办理勘查、采矿审批手续。
五、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是党中央继全面治理整顿土地市场之后,采取的事关我国当前和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是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深刻认识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的重大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上来,处理好整顿与发展、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关系。要加强宣传,为整顿和规范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加强领导,搞好协调配合。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是党中央、国务院整顿和规范经济秩序的系统工程之一,任务重,要求高,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尤其是利益关系十分复杂。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省政府决定成立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领导小组,由鲁昕副省长任组长,省国土资源厅王大操厅长任副组长,省国土资源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监察厅、省经委、省公安厅、省财政厅、省环保局、省工商局、省安全监管局、省煤炭工业管理局、辽宁煤矿监察局、省水利厅、省林业厅、省电力公司的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省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国土资源厅,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与协调,并抽调专人负责整顿和 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各市、县政府要高度重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
(三)落实责任,力求实效。各级政府要把整顿规范工作纳入工作日程,建立和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制,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整改到位。县、乡政府是这次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秩序的关键,必须牢固树立全局观念,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和短期行为,全面完成整顿和规范工作目标任务。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增强责任感,各负其责,主动协调,积极配合,严防推诿扯皮,共同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
(四)强化督查,不走过场。各市政府要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工作方案。整顿规范工作要注重质量,不走过场,不留死角,不徇私情,不受干扰。对各项整顿和规范任务,要逐项、逐矿过筛子,该取缔的取缔,该没收的没收,该停业整顿的停业整顿,该追究刑事责任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态度不认真,整顿不得力,规范不到位的,要坚决纠正,并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五)立足长远,探索并建立长效机制。要做到集中整顿与日常管理相结合,与规范矿权市场、调整产业结构、健全相关政策、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工作相结合,认真分析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研究解决办法,做到标本兼治。要深刻领会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等新理念、新理论的科学内涵,自觉用科学发展观统揽矿产资源管理,按照矿产资源管理法定职能探索改革矿产资源管理中不适应当前形势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问题;牢固树立矿产资源规划意识,进一步完善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制约机制,进一步强化矿产资源的宏观调控;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领导下的相关部门联合执法机制、目标责任制、制定考核指标;要建立查处矿产资源违法案件快速反应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国土资源部门要完善报告制度,实施年检制度,全面推进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监测改革;要健全日常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督管理制度,有效监管矿权人综合勘查、开发,综合利用、恢复治理生态环境等工作,确保矿产资源的依法保护、有序开发、合理利用,从体制上、机制上研究治本之策。
主题词:经济管理 资源 整顿 方案 通知
抄送:省委各部委,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沈阳军区政治部,省军区,省纪委,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各人民团体,国家机关驻省直属机构,各新闻单位。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印发
第四篇:辽宁省人大常委会机关
辽宁省人大常委会机关、省政协召开警示教育大会
2016年09月27日 来源:辽宁日报
辽宁省人大常委会机关警示教育动员大会召开
9月26日,辽宁省人大常委会机关警示教育动员大会在沈阳召开,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忠轩作动员讲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国红主持会议,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佟志武传达全省警示教育大会精神。
会议指出,要以案为鉴,举一反三,深刻反思拉票贿选的严重危害,始终牢记拉票贿选案给党和人民事业带来的严重危害,清醒认识拉票贿选案给人大工作造成的重大损失,切实增强重塑形象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以中央和省委对人大工作的亲切关怀为强大动力,实事求是地反思沉痛教训,引为镜鉴,坚定不移地锤炼党性修养,始终保持对党纪国法的敬畏之心,切实把警示教育的过程变成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过程,把警示教育作为人大队伍建设的新起点,全力打造一支政治可靠、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精神振奋的工作队伍,全力推进人大依法履职的各项工作,用汗水和业绩重塑人大形象。会议强调,要充分认识做好警示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全员参与,全面行动,持续深入、坚持不懈地开展警示教育和整改工作。警示教育开展得好不好,是对人大机关知错必改、严明纪律、重塑形象的重要政治检验,务必见到实效。要全面落实主体责任,时时处处与党中央和省委保持高度一致,切实做到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中央要求的坚决照办,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确保中央政令畅通、令行禁止。按照省委统一部署,全体党员干部都要把自己摆进去,严肃认真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联系个人思想、工作、作风和生活实际,认真查摆分析,不断提升思想觉悟和思想境界。要持续深入推进整改工作,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仅要继续完成好中央第三巡视组巡视“回头看”反馈意见的整改任务,严格遵循各项法规、制度,巩固发展已有的整改成果,还要结合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出新的整改措施,坚持不懈地推进整改工作。
会议要求,要抓住警示教育契机,正本清源,全力以赴、尽职尽责地推进人大工作。人大各项工作都要深刻吸取拉票贿选的沉痛教训,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始终坚持党对人大工作的绝对领导,强化法治观念,推进法治建设。要通过推动新形势下人大工作的新业绩彰显警示教育的新成果,在警示教育的洗礼中,振奋精神,抓住机遇,积极作为,把精力集中到推动人大工作和建设的实践与研究中来。要如期完成今年的各项履职工作,谋划好明年工作安排,当前重点是做好省十二届人大七次会议筹备组和召开省十二届人大七次会议的相关工作,埋头苦干,脚踏实地,加强人大机关建设,履行好人大各项法定职权,为净化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推动辽宁振兴发展贡献力量。
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全体党员干部参加会议。辽宁省政协举行警示教育大会 按照省委部署要求,9月26日,辽宁省政协举行深刻汲取辽宁拉票贿选案沉痛教训警示教育大会,学习贯彻中央有关精神及全省警示教育大会精神,部署省政协警示教育工作。省政协主席夏德仁出席会议并讲话。
夏德仁在讲话中指出,要深刻认识辽宁拉票贿选案的严重危害和警示作用,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要求上来,增强做好警示教育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夏德仁强调,要强化责任,扎实开展省政协警示教育工作。要充分认识到做好警示教育是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具体体现。省政协全体党员干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深刻反思,把自己摆进去,把思想摆进去,联系个人思想、工作、作风和生活实际,认真查摆,痛定思痛,举一反三,引以为戒,全力以赴做好警示教育贯彻落实工作。要进一步强化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确保整改任务高质量完成。要坚决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和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坚决落实好干部标准,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坚决强化党内监督,把纪律挺在前面,失责必问、问责必严。
夏德仁要求,要明确任务,确保警示教育取得实效。省政协党组、机关党组要开好关于深刻汲取辽宁拉票贿选案沉痛教训的专题民主生活会,机关各党支部要以此为主题开好组织生活会。要联系班子和个人实际,深刻剖析、对照检查,切实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要始终坚持“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把省政协全面从严治党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绷紧纪律这根弦,提振精气神,激发正能量,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务实的作风,扎实做好省政协当前各项重点工作,推动辽宁振兴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省政协副主席刘国强主持会议。省政协副主席李晓安出席会议。省政协副主席史桂茹传达全省警示教育大会精神。省政协机关全体干部参加会议。
第五篇:辽宁省人民政府森林防火命令
辽宁省人民政府森林防火命令
辽政发[2008]5号
颁布时间:2008-2-20发文单位:辽宁省人民政府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的发生,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确保林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森林防火条例》等有关规定,特发布如下命令。
一、明确森林防火期时限。全省森林防火期限为每年的10月1日至翌年的5月31日,森林防火紧要时期为每年的3月10日至5月20日。各市政府可结合本地实际提前或顺延防火期限。
二、落实森林防火各项责任。森林防火工作实行各级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各级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森林防火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同志为主要责任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具体责任人。各级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部署森林防火工作。各级政府要明确森林防火工作目标,层层签订责任状,切实将森林防火责任落实到各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各级森林防火指挥部成员单位要加大对责任区森林防火工作的监督检查。要严格执行《辽宁省森林防火工作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对森林防火责任事故实行责任倒查和逐级追究制度。对因机构不健全、责任不明确、经费不落实、预防不到位、扑救不及时,以及思想麻痹、玩忽职守、工作不力、指挥处置不当等引发的重、特大森林火灾或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事故的,要依法依纪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完善森林防火应急预案和响应机制。各级政府要尽快制订和完善处置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建立森林火情、火灾分级响应机制。一旦发生森林火情、火灾,按照预案和响应机制快速反应,在最短时间内做到组织领导到位、技术指导到位、物资保障到位、扑火人员到位。要加强专业、半专业森林消防和武警扑火突击队伍建设,加大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森林消防队、武警扑火突击队的作用,全面提高扑救森林火灾的综合能力。要加强火险天气分析,全方位监测林火热点,做好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测预报和发布工作。进入森林防火紧要时期,各级专业森林消防队要以临战状态,充实人员、加强培训、检修补充机具,时刻准备投入扑火救援工作。各级森林防火指挥员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把扑火安全放在扑救指挥工作的首位,坚决避免人员伤亡事故发生。
四、严格林区野外火源管理。各地区要按照国务院《森林防火条例》规定,严格野外用火管理。要组织开展好查处野外违规违法用火专项整治行动。森林防火紧要时期,要停办任何野外用火审批,在林区内坚决禁止一切野外用火。严禁进入林区人员携带火种或易燃易爆物品,对在防火期内上坟烧纸和在林区野外吸烟、烧地格、烧茬子、烧荒等违规违法者,一律从严给予经济和治安处罚。对引发森林火灾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森林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从严追究刑事责任。
五、确保森林防火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建立稳定的森林防火投入机制,将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森林防火预防和扑救经费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纳入同级财政预算。要支持重点林区、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作。要加强森林防火预测预警、交通通讯、林火阻隔、扑救指挥等系统和专业森林消防队、武警扑火突击队装备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确保各级森林防火机构办公及扑救资金足额到位。
六、加大依法治火工作力度。各地区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森林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治火、依法管火,加大对森林火灾肇事者的打击力度。对发生的各种森林火灾按照“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得不到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教训不吸取不放过”的原则,依法从严从快查处森林火灾案件,从严追究火灾肇事者责任;对发现火灾隐患不作为或因玩忽职守、失职、渎职引发森林火灾,发生火情隐瞒不报、贻误扑火战机,以及防火责任不落实、组织扑火不得力造成重特大森林火灾或重大影响的,要坚决追究有关地方政府和部门领导的责任,并将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
七、规范各项管理制度。各地区要高度重视森林防火值班调度和信息报告工作。各级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及时掌握本地火情动态,各级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要坚持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对国家和省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要求核查卫星监测到的热点,必须在1小时内反馈情况。要保证森林防火报警电话“12119”随时接听和及时处置,确保信息畅通。要严格按照《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辽宁省处置森林火灾应急预案的通知》(辽政办〔2006〕11号),认真执行森林火灾报告时限和归口上报制度,逐级准确及时上报火情、火灾,坚决杜绝瞒报、漏报、迟报现象的发生。
八、加强森林防火宣传。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广泛开展全民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林区广大群众防火意识和紧急避险能力,提高全民森林防火、爱林护林责任意识和法制观念,使森林防火宣传工作走进林区、走进乡村、走进千家万户。各级宣传、通信等部门要组织利用舆论媒体、移动通信等广泛宣传森林防火法律法规、防火扑火知识及“12119”森林防火报警电话,播放森林火灾典型案件,发布公益广告及预警信息,形成全社会重视、关心和支持森林防火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八年二月二十日
辽宁省加大了火源管理力度。近日,辽宁省森林防火指挥部、辽宁省公安厅、辽宁省林业厅联合发布《关于严格野外火源管理的通告》,《通告》规定:从3月10日开始至5月20日,全省停止一切野外用火审批,任何单位、任何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批准野外用火。同时规定,在全省林区进入森林高火险期,要坚决禁止携带火种及易燃易爆物品进山入林的行为;坚决禁止林区及林缘100米范围内吸烟、野炊和上坟烧纸、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坚决禁止山上及公路两侧林带内直接烧除断木和枯枝落叶行为;坚决禁止在林区内烧荒、烧秸秆、烧茬子等行为。对违反上述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治安和林业行政处罚。为确保《通告》落到实处,省森林防火指挥部、省高级人民法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省监察厅、省林业厅还将联合组织,在全省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打击处理野外违法、违规用火专项整治活动,确保全省森林资源安全。(辽宁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