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公共政策保障与体制创新(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4 02:32: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公共政策保障与体制创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公共政策保障与体制创新》。

第一篇: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公共政策保障与体制创新

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公共政策保障与体制创新

---以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为例

摘要 城市群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增长极,制约我国城市群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制度障碍。制度创新应是我国城市群发展的重点,主要内容包括法律、空间规划和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创新。本文介绍了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在这些方面做的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长株潭;城市群;体制创新 1城市群的基本特征

经济全球化引发了生产及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全球市场的融合和生产与商务流程的重构带来了产业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整合,以区域为单位参与全球竞争逐渐成为各国各地区的战略选择。作为20世纪中期以来发达国家城市化重要趋势之一的城市群,成为令人瞩目的现象。我国的城市群同样发展迅速,除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北京和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城市群以外,还有一些规模不等,大小不一的城市群在酝酿中,长株潭城市群便是其中之一。2我国城市群规划的主要问题

但是,也存在制约城市群发展的各种因素,其突出表现为制度因素的障碍。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群跨界需求与行政区分割的障碍。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是一系列复杂的经济、自然以及各种内在规律相互作用的经济社会过程。城市群是一个集合体,是多层次中心城市的集聚和扩散的结果。从城市群的形成与演化机制可以看出,无论城市规模大小,城市发展都有跨界需求的产生。城市群的发展必然导致跨行政区现象的出现,与行政区划产生的矛盾也越来越明显,跨界的区域性需求项目也随之增多。我国长期的条块分割所形成的各自为政局面,使政府只考虑和解决行政辖区范围内的事务,很少考虑提供跨界需求服务。这就使得城市群中的城市难以形成统一的整体规划和开发、发展政策,使地区间协调合作难度加大,目前的行政区域体制已是制约城市群发展的制度障碍之一。例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分属三个省级行政区,一些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和工程因缺乏统一协调而进展缓慢,成为影响城市群发展的主要障碍。

(2)城市群发展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我国城市群目前的整体性还不强,缺乏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相关制度和协调政策。跨行政区域的生产力合理布局,必须建立一种推动地方政府间协调合作机制。其遵循的原则是“双赢”,而不是牺牲一方的代价换取另一方的发展。我国城市群由于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城市与城市之间过度竞争,没有进行统一开发、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从而造成经济的无效率。其突出表现在: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的重复建设;开发引资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导致恶性竞争;各城市之间有各种各样的地方保护主义,区际联系观念淡薄。

(3)城市群缺乏有效的空间配置机制。我国城市群内部的各个城市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相同,缺乏特色,经济运行带有显著的行政区域利益特征,区域合作和摩擦始终并存,重复建设、资源大战、贸易壁垒等诸多顽疾久治不愈,加之地方政府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缺乏长远发展战略眼光和整体发展,从而没有进行资源空间的有效配置,使得产业结构不合理,各城市过度竞争。例如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上海,在培育新的主导产业的同时,并没有大规模地转移原来的主导产业。只是通过土地置换的方式,将部分原有位于市区内的传统产业向郊区进行扩散。实际上,在区域范围内并没有完全实现产业的梯度转移。如果中心城市不在自身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而转移传统产业,就会带来外围城市与中心城市“低端产业”的过度竞争;另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由15个城市组成,除了舟山市之外,都把发展高科技,,具有高附加值的汽车产业、电子产业、石化工业作为该市的经济主导产业。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在“高端产业”也存在过度竞争,从而导致空间配置无效率。

3长株潭城市群规划实施的公共政策保障与体制创新

长株潭城市群在规划的过程中认识到公共政策与体制创新在规划的编制与实施中起着十分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制定并执行统一的解决三市公共问题的公共政策,适度掌握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管治中集权与分权的合力制衡。3.1推行“一站式”管理审批协调制度,特事特办

土地、工商、税务、公安、海关、银行、保险等业务按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特区采用“一站式”管理审批协调制度。3.2建立适应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土地制度

(1)应用市场机制平衡多元发展主体需求,在把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除公共基础设施用地外,原则上政府所享有的土地转让权应进入土地交易市场,由市场对土地资源的利用进行合理配置。

(2)进一步完善土地储备制度,以市场运作为手段,以多方利益为纽带,以更好地实现土地储备的宗旨,促进城市功能提升。

(3)处理好城中村用地权属转换过程中的利益矛盾,以有利于城市发展为前提,兼顾城市政府与农民的利益。

3.3加快投资融资体制改革,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

进一步树立“经营城市”的新观念,改革投资融资体制,多渠道筹措城市建设资金。如运用市场运作方式盘活社会存量资本、积极有效地吸引外资,积极争取世界银行贷款、国家资金,国债资金和国家基本配套资金等。3.4转变观念,重组政府职能,加强综合协调力度 3.4.1转变观念

首先是转变政府领导的观念,树立双赢意识。3.4.2明确指导思想

针对目前一体化规划还没有跳出计划经济的思想束缚,没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城市规划,求大不求精,求全不求特,官本位思想严重,城市规模应与经济发展规模相适应,不是领导划个圈的现状问题,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确立了树立“三赢”的战略思想,要求三市必须跳出各自城市的圈子,站在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角度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尽可能取得协调一致,否则就失去了向心力、核心辐射力和凝聚力,变成扩张力,出现项目调整规划,而不是规划设计项目,导致规划失效。3.4.3重组政府职能

逐步改变政府主导运作,市场调节错位的局面,规划要求今后政府将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经营存量资产、经营土地使用权和经营市政基础设施上。在管治中重点抓好以下四点:

(1)管好空间(即长株潭城市群土地使用权和土地管治)(2)管好环境(长株潭城市群投资环境和人居生态环境)(3)管好公共设施(长株潭城市群市政基础设施和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4)管好规划(保证监督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的实施,把握好区域发展方向,有选择地引进项目,不是所有项目都可引进,符合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的引进,不符合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的不引进。)3.4.4寻找“有为”和“无为”的契合

“无为”并不意味着政府放弃必要的宏观调控。在产业发展上,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生产服务业,尤其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引导,在空间发展上,要加紧研究和形成一个能够有效促进城市与区域空间发展的协调机制。3.4.5逐步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经营模式

政府将从具体的经营主体中脱离出来,而强化对市场的宏观调空、生产服务、社会保障等职能。除了经济目标之外,政府更要关注公平目标、环境目标,以及对弱势群体利益的保障。区域政府也需要把原来传统的角色——中央政府在当地的派驻机构、执行统治和分派福利的中央分支,演变成推动地方创造性、合作性的催化剂,促使当地社会朝着社会经济繁荣和安定的方向迈进。因此,区域管治的内容由政府包揽的愈来愈少,由非政府乃至私人企业和地方商会等组织推动的愈来愈多。

3.4.6管理体系由垂直的线形管理体系转变为网络状的协作体系

未来的社会已经不能保证单个行政地域单元在竞争环境中绝对受益或绝对遭损,强调各个层面的及时、互动式交流合作就成为各个行政单元的必然与主动选择。

3.5协调好各类规划,根据长株潭城市群建设要求适当微调 3.5.1尊重已报批的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

城市群建设用地的比例和规模原则上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执行,根据需要可做微调,同时要根据形势的变化适时修编。3.5.2尊重已报批的三市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群人口规模和建成控制区等控制性指标原则上按照已经批准或审查通过的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执行,根据需要可做微调。3.6改善科技教育与医疗卫生经营体制(1)整合三市现有高校的部分专业设置,围绕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发展,改设或新设适应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专业和科研机构。为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提供专业知识和科技人才储备。

(2)做好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合理布局中小学和职业技术学校。

(3)医疗卫生防疫设施重点调整存量,合理布局现有医疗机构,建议向长株潭空白地带转移。4结语

城市群区域规划实施如果不执行统一的解决公共问题的公共政策,不解决体制障碍问题,不彻底进行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规划就会失去本身的意义。长株潭城市群规划在公共政策体制保障与制度创新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与实践,为未来其他城市群的发展规划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参考文献:

[1]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

[2]赵勇,白永秀.城市群国内研究文献综述.城市问题,2007(7)

[3]武汉市社会科学院“中部崛起”课题组.中部地区六大城市群比较分析.学习与实践,2005(4)

[4]周惠来,郭蕊.中国城市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10)[5]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第二篇:2012 管理创新与公共政策国际学术会议

2012 管理创新与公共政策国际学术会议

--暨2012年会计、财务、资本市场及法治建设国际会议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Public Policy

2012管理创新与公共政策国际学术会议(ICMIPP 2012)将于2012年1月7-8日于中国重庆(重庆工商大学)举行。本会议将致力于为管理创新、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公共政策、管理科学与工程、宏观经济管理、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等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与建立友谊的平台,会议旨在加强交流、促进合作,共同探讨管理创新理论与公共政策领域的新发展和新应用。本次国际会议将管理学与公共政策学科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本着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原则,邀请海内外经济学家和《管理世界》杂志社的相关领导,以及政府高层官员出席,并听取美国等海内外管理学与公共政策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密切联系实际,促进我国管理学与公共政策学理论与实践获得新的思路与新的发展。会议将为海内外专家学者、杂志社的相关领导以及政府高层官员构建一个高层次的对话平台,为海内外专家学者研究与合作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机会。

会议论文中英文投稿均可,但是所有论文必须有英文题目、英文摘要和英文参考文献。所有录用的论文将由 ISTP全文检索。优秀论文将推荐至《管理世界》杂志或国外SSCI期刊发表。

征文范围如下:(题目自拟,但不局限于以下主题)

1:思想政治与高等教育发展

2:当代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建设新思潮

3:法治建设与法律热点问题探讨

4:公共安全、舆论引导与社会稳定

5:会计管理与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

6: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

7:管理经济学、管理心理学与管理计量学

8:中外工商管理与公共政策模式比较与借鉴

9: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公共服务均等化

10:管理科学的方法论与基本研究方法

11:信息管理及其应用

12:管理思想史、管理哲学与科技管理

13:技术创新与创业管理

14:金融工程与财务管理中的关键科学问题

15: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16: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管理

17:区域经济发展与政策若干重点领域的基础研究 18:宏观经济管理与政策若干重点领域的基础研究

19: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工商管理与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探讨 20:经济增长与金融经济理论与实践

21:城市与区域管理

22:信息新技术与教育

23:新媒体与政府媒体管理

24:转型发展与政府依法行政

25:政府诚信与政府公信力提升

26:中外公共管理模式比较与借鉴

27:风险社会与危机管理研究

28:新社会组织发展与政府职能转变

29:法治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导向作用

30: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及师资管理

31:新时期社会伦理道德探讨

32:民商法及经济法热点问题研究

33:法制变迁与社会保障发展

34: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对法治保障的要求

35:科技政策、技术经济、知识产权与知识管理 投稿邮箱:icmipp@vip.163.com

投稿摘要截止日期:2011年10月20日

全文截稿日期: 2011-11-20

网址: http:///meeting/meeting/notice/meetingAction-21547!detail.action

第三篇:邮政储蓄银行经营转型与体制创新

邮政储蓄银行经营转型与体制创新

--“宿迁更大突破之我见”之邮政储蓄银行转型、创新实施方案

--邮政储蓄银行行长吴春宁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增长方

式转变是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

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商业银行重要组

成部分的邮政储蓄银行,其改革与机制体制

创新对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

响。

一、实行经营转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要真正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级的大银行,不仅仅表现在覆盖面上,更重要的是在经营方式上要有重大改变。必须进行经营转型,合理地布局资产、负债和收入结构,大力发展中间收费业务,才能防止金融风险的累积。邮政储蓄银行实行的经营转型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由一个信贷型银行转型为金融服务型银行;

2、要依托于传统业务的优势做好经营转型工作;

3、要把发展战略与提高执行力很好地结合起来;

4、混业经营是邮政储蓄银行经营转型的重要内容,不实行混业经营,难以实现根本性转型。

二、必须建立完善内部考核机制

目前邮政储蓄银行内部的考核机制有三

个层面:客户经理考核以及各级行长考核构

成了邮政储蓄银行的考核体系。在目前行长

负责制的情况下,各级行长考核很有成效。

部门总经理的考核,是打破大锅饭的有效措

施。客户经理的考核是最基本的考核,实际

上由客户通过对客户经理的评价来评估银

行服务的好差,因此,客户经理的考核实际

上是在考核银行的服务水平。目前存在问题

比较多的是客户经理的考核,核心问题是客

户经理当成了产品经理考核,造成了客户经

理只知道营销产品,不知道营销客户;只重

视产品任务的完成,而不重视客户关系的维

护。在这种考核体系下,客户经理的经营理

念是“由产品到客户”,只顾推销产品,而

忽视了认知客户,造成客户只感受到营销产

品,感受不到邮政储蓄银行的服务。

必须改变以产品为核心的考核体系,建

立以客户为核心的客户经理考核体系。其要

点是:(1)要使客户经理按照“从客户到

产品”的思路去工作;(2)客户经理与客

户一一对应;(3)客户维护是客户经理的主要职责;(4)客户维护的标准要具体化;

(5)客户经理所负责的客户,相应在银行

办理的所有业务都应成为客户经理的考核

内容;(6)要在95580中监测客户经理的服务质量。

三、风险控制体制与分层级营销机制的建立

当前邮政储蓄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还

是信用风险,贷款质量决定着邮政储蓄银行的生存与发展。当前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要

做好三项工作:

(一)要进行贷款的压力测试。所谓贷

款压力测试,是利用数学模型,通过对经验

数据的分析,找出GDP与不良贷款率之间的相关性,从而确定当GDP的增长率下降时,不良贷款率有可能上升多少个百分点。

(二)要通过行业信贷政策合理布局信

贷资产。行业信贷政策是银行进行信贷结构

调整的主要手段和工具。有些商业银行已经

发布了几十个行业信贷政策,相应规定了行

业信贷额度和企业的进入退出政策,对合理

布局信贷资产,防止信贷过于集中,防范潜

在信贷风险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建立风险控制体系。风险控制体

系有以下要点:(1)要在一级分行设立信

用风险官或信贷审批官。(2)一级分行的授信审批部门和信贷管理部门在二级分行

要设授信审批分部和信贷管理分中心,或实

行派出制。(3)要设立专家型信贷审查委

员会。

分层级的营销体制就是按客户大小优劣

分成不同的层级,由不同层级的分支机构直

接营销。经营范围和分支机构遍布全国的大

型优质客户要由总行直接营销并建立客户

经理营销体系;省内跨地区的优质客户要由

一级分行直接营销并建立客户经理营销体

系;各地市的中小型客户由二级分行营销,微型客户和个人客户由支行营销。每一层级的客户都实行一次营销、一站式审批。总行

和一级分行要由管理型转变为经营管理型,对大型优质客户要由牵头营销变为直接营

销。直接营销是指总行和一级分行公司业务

部的客户经理要直接与客户接触,掌握客户

需求,制定客户服务方案,起草贷款调查报

告,承担贷后管理责任,肩负大型优质客户的第一客户经理职责。对大客户应制订个性

化的“客户服务方案”。个性化服务方案的内容应包括:客户概述、客户特征及贡献度、客户需求、客户投资决策程序和风险控制程

序评价、可为客户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客户

服务网络。

邮政储蓄银行的管理应是分层次的,小

客户应是批量管理,服务应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化。中客户应以批量管理为主,个性化

服务为辅。而大客户应以个性化服务为主。

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的过程是银行对客户

评估的过程,是整合操作流程的过程。方案

一旦制定,将会提高银行的整体服务功能和

效率。

制定大客户个性化服务方案要由公司部

门启动,必须得到全行的认可和支持。比较

现实的做法是:个性化服务方案提交信贷审

查委员会审议后,提交有权审批人审批。并

作为信贷文件归档。

在建立风险控制体制和分级营销体制时

还要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贷后管理问题。法人客户和个人客户的客户性质和所办理业务有较大差异,在贷

后管理方面应区别对待。法人客户贷后管理

要坚持“谁的客户谁管理”的原则,客户经

理要负责所维护客户的贷后管理。信贷管理

部门贷后管理职责主要有三项:一是贷款监

测和分析;二是贷款档案管理;三是潜在风

险大户的专项管理。

2、中后台要承担对客户经理的风险培训

职责。前中后台分离只是风险管理职能上的分离,前台仍然需要承担风险责任。只有通

过提高客户经理的风险防范意识,才能提高

邮政储蓄银行整体风险防范水平。

3、要实行客户经理与风险经理的岗位轮

换制度。通过轮岗既能提高客户经理风险防

范水平,也能加强风险经理服务意识。

四、建立邮政储蓄银行的产品创新机制

邮政储蓄银行的产品创新要经过七个环

节:需求的收集——需求的传输——需求整

合——产品开发——推广应用——跟踪反

馈——再创新。当前邮政储蓄银行的产品创

新能力比较弱,表现为:客户经理无收集客

户需求的动力;客户需求的传递渠道不畅通;

产品需求无整合。

在产品创新上应做以下改进:

1、要依托

市场和客户需求创新产品;

2、客户经理应

成为新产品需求的收集者和提供者,此项工

作应列为客户经理的主要工作之一,并列入

考核;

3、客户需求的传送渠道要及时畅通;

4、应将信贷产品需求整合的职责明确给一

个部门,由这个部门承担起产品需求整合的职责。

五、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

机制

一切管理最终都是人的管理。对人的管

理最复杂,复杂的原因就在于人的管理的根

本问题是调动人的积极性问题。所谓人力资

源管理机制就是从约束与激励两个方面建

立对人的欲望的管理机制,使人既保持高昂的积极性,又处于合理的水平,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要从以下入手:

1、要引入市场用人机制。市场用人机制

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机制。用人者可以按照岗

位需求在市场上挑选被用者,被用者也可以

挑选岗位,用人者可以根据考核决定被用者的续聘与解聘,被用者也可以主动辞聘。其

优越性主要表现在双向互动上,可以让被用

者有选择的机会。建立市场用人机制的关键

在于程序的透明度和公开性。

2、要建立按岗招聘机制,以岗定员,按

岗招聘、按岗录用、按岗定酬、按岗解聘。

邮政储蓄银行招聘员工应改为按岗招聘。对

每一个岗位要有详细的岗位职责说明,让应

聘者了解这个岗位的功能、要求、职能和薪

酬,以便确定是否应聘此岗位。按岗招聘是

解决新人沉淀的有效措施。

3、要建立分层级的激励机制。应分操作、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建立薪酬激励机制。激

励机制要根据市场法则建立,由市场来决定。

对高管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应建立股权激

励机制,并作为邮政储蓄银行改革的重要措

施。

4、要建立用人退出机制和老职工的“退

养机制”。吐故纳新,激励鞭策,使人保持

高昂的积极性,提高效率和竞争力。应规定:

在一个岗位上工作若干年后如果没有晋升的机会,就要退出,让出原有的工作岗位。

而让出的工作岗位要实行竞聘上岗制。做到

两个透明:即退出的标准、程序要透明;竞

聘上岗的标准、程序要透明。同时,要建立

退养机制。一是符合退出标准的人一定要退

出;二是对退出的人员要给予再培训的机会,经过培训后给予重新竞聘的机会。三是可以

竞聘下一级的岗位;四是对不愿再竞聘上岗

或无法再竞聘上岗的人员要给出路。

5、要建立培训机制。邮政储蓄银行人员的培训应分层次。首先抓好高级管理人的培

训。高级管理人是银行核心人员,对高级管

理人应该国内外结合起来培训。其次,要进

行职业经理人的培训。银行是一个技术性极

强的部门,业务的操作与管理完全靠职业经

理人。对职业经理人的培训要建立专门的业

务档案,实行专门的考核,增加员工晋升的渠道。三要加强对操作员工培训。操作员工

要实行标准、规范的培训。

除建立上述五个机制外,还要为职员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竞争最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把竞争机制引入人力资源管理,才能产生互动,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潜能,创造最佳的效

果。

第四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体制创新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体制创新

王一鸣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典型特征,就是经济增长高度依赖低成本资源和要素的高强度投入,并由于资源和要素的低成本,使经济增长高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无论从保持我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还是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来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刻不容缓。经济增长方式从本质上决定于经济体制,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关键在于增进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加快推进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和财税、投融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基本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经济增长虽有起伏,但一直处于快速增长态势之中。1979~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67%,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长3%左右的速度。但是,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建立在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基础上的,表现出两个最典型的特征。

第一,经济增长高度依赖低成本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高强度投入,经济高速增长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过大。

以“十五”时期为例,中国能源、电力相对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比“九五”时期都提高1倍多,煤炭产量增长1倍多,水泥产量增长79%,钢材产量增长187%。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煤炭、钢铁、铁矿石、氧化铝、铜、水泥消耗最大的国家,是世界上能源消耗的第二大国。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量的5.5%左右,但能源消耗达到24.6亿吨标准煤,大约占世界能源消耗的15%左右;钢材消费量达到3.88亿吨,大约占世界消费量的30%;水泥消耗12.4亿吨,大约占世界消耗的54%。由于大量低效消耗资源,污染物的排放日趋严重,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近年来,中国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上的投入明显加大,但仍赶不上粗放型增长造成的破坏。2005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2549万吨,居世界第一位,二氧化碳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酸雨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0%。第二,经济增长高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加剧了经济内外失衡即投资与消费失衡和内需与外需失衡。

同样以“十五”时期为例,投资增长相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高于“九五”时期1倍以上,投资增长明显偏快,投资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成为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特征。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计算,2001~2006年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2%,远远高于按现价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3%的速度,投资率从2001年的36.5%提高到2006年的42.7%,增加了6.2个百分点,但消费率却从2001年的61.4%下降到2006年的50%,降低了11.4个百分点,其中居民消费率下降到历史最低点,仅为36.4%。投资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高,由2001年的50%提高到2006年的61.1%。持续的投资高增长,不断转化为生产能力和供给能力,使资本形成率不断提高,而最终消费率的下降使最终消费能力相对于生产能力不断萎缩,在国内市场难以消化不断扩张的生产和供给能力的情况下,过大的生产和供给能力通过扩大出口来释放,必然加剧外贸顺差扩大和国际收支不平衡。2001~2006年,中国外贸顺差由225.5亿美元提高到1775亿美元。

总之,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基本特征,不仅带来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外部约束性不断加剧,而且使潜在风险和外部压力也不断加大。

二、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

从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环境看,过去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正在发生变化,有的正在接近拐点,从各方面因素和条件判断,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首先,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开始减弱。长期以来支撑中国经济较快增长的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正在发生重大改变。一是劳动力供需总量和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加之不断完善社会保

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使劳动力社会成本上升压力加大。根据测算,我国劳动人口数量可能在2013年从增长变为稳定,然后逐渐下降。同时人口老龄化将加快,劳动力总量和结构都将发生明显变化。换言之,随着“人口红利”逐渐耗竭,劳动力成本势必会加快上升。二是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和矫正土地价格扭曲,土地成本将趋于上升。三是对能源和矿产资源需求迅速增加,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提高,将使资源成本有较大上升。四是用经济手段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促使外部成本“内部化”,将明显加大环境成本。因此,我国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正在发生变化,如果不加快转变传统增长方式,并随着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减弱而逐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就难以持续。其次,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无论是土地资源、水资源,还是主要矿产资源,我国人均占有量都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的自然禀赋条件较差,主要资源的国内保障能力脆弱。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工业规模迅速扩大,能源资源消耗量还会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如果说以往缓解资源环境矛盾还有较大回旋空间,但发展到今天,一些地区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已逐步逼向极限,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延续传统的增长方式,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资源消耗和排放增加,就可能突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和边界,引发系统性风险,付出的代价将是难以估量的。这就要求我们把资源环境压力释放的过程转化为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这必定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但已经没有任何退路。

第三,投资持续高增长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必然加剧投资与消费失衡,造成不断扩大的生产和供给能力与最终需求的缺口难以通过最终消费的增长予以消化。投资高增长必然带来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排放增加。通常情况下,我国每百元投资品中,用在工业设备上的不过32元,而用在土建上的要占60元,而其中相当部分又用于高耗能的水泥、钢材。我国消耗的水泥占全球一半以上,消耗的钢材约占40%,与投资的高增长不无关系。投资增长过快,还会使资本相对于劳动的收益提高,使少数人获益,进而加剧全社会收入差距扩大。

第四,出口过快增长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出口持续高速增长,不仅造成贸易条件恶化,出口效益下降,也加剧了内需与外需的失衡。虽然在全球化的环境下,过剩的生产能力可以在国际市场上找出路,外需也的确吸纳了中国很大一部分过剩产能,但这只能减缓和拖延我国产能过剩矛盾显性化和引发危机的程度和时间。出口过快增长,造成过大的贸易顺差,还会加剧国际贸易摩擦和人民币升值压力。虽然我国贸易额占世界比重仅为7%左右,但对我们的反倾销案件却高达15%。我国过度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是在开放环境下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表现形式之一。延续这种增长方式,不仅国内能源资源无法支撑,而且国际市场也越来越难以承受这样大规模、低水平、同质化的出口数量扩张。

综上所述,从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条件变化看,再按传统增长方式发展下去,很难持续。如果经济增长不能从主要依靠资源和要素高强度投入转向主要依靠技术创新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向投资与消费、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我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就会逐步枯竭,即使在一定时期仍可以实现高速增长,但终究将难以持续。一旦出现系统性风险,就可能引发“高速增长期”的终结。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核心是培育市场功能

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与我们的发展阶段有关。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通常是“黄金发展期”,同时由于经济增长总体上还处于“投资和要素驱动型”而不是“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驱动型”阶段,往往也是投资强度最大的时期,是资源消耗和要素投入强度最大的时期。我们不能脱离发展阶段讨论经济增长方式问题。但是,即使与相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比,我国增长方式粗放的特征仍更加突出,根本原因在于体制条件,主要症结是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资源要素价格扭曲;财税、投融资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政府资源配置权过多过大,使生产要素升值和资源环境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被政府层面挡住,没有通过价格信号传递给市

场主体。而在现有政绩考核体制下,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上往往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过度强调“赶超”和“跨越式发展”,依靠行政力量推动发展,客观上延缓了增长方式转变进程。经济增长对资源和要素投入的过度依赖,主要原因是资源和要素价格扭曲。长期以来我国水电油等资源性产品和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价格受政府管制明显偏低,劳动力相对过剩也使工资水平难以上升。资源和要素价格过低,使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资源和要素的投入,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提高缓慢。而在生产效率没有明显提高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推动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又会进一步加剧经济增长对资源和要素投入的过度依赖。由于资源性产品和要素价格被人为压低,不仅使投资成本低、投资需求过热,而且使资源消耗型出口也因成本低而得以快速扩张,导致贸易顺差过大、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入、外汇储备的不断累积和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在一定条件下,这必然引发流动性过剩问题。

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过度依赖,从根本上说也与行政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不到位有直接关系。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政府扮演着重要的经济建设者的角色,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却不到位。这就造成政府新增收入被大量投入工业园区和城市建设,而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公共服务支出严重不足。近年来,政府财政收入超常规增长,比如2006年财政收入达到3.87万亿元,如果再加上约1.2万亿元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和1万亿元的收费等预算外收入,实际的政府所得份额可能要占国内生产总值近30%,政府所得份额不断增大,在政府职能尚未转变的条件下,必然直接和间接地推动投资高增长和投资率的攀升。同时,为了追求经济的高增长,地方政府往往通过优惠政策大量招商引资,设立大量以出口为导向的开发区,造成国内资源配置向出口部门倾斜,也加剧了经济增长对出口部门的依赖。

因此,我国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最根本的是要深化改革,增进市场功能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从已经完成工业化进程的发达国家来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渐进的市场化过程,也就是在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中,企业在市场机制和竞争压力下,逐步加快技术进步和节能降耗,政府通过立法和制定政策、设立技术标准等手段,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逐步推进,但这种模式所需时间较长。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在与美国的抗衡中意识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性,力求在较短时期内解决这个问题。但由于过度强调政府的作用,强制在某些部门推进技术进步,没有从调整体制入手,缺乏制度性约束和动力机制,直到前苏联解体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程中,要重视发挥政府的积极引导作用,但最根本的是要深化改革,培育市场机制,增进市场功能,以体制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四、以体制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任务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和重大突破,从根本上取决于体制创新,重点是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深化财税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和完善政绩考核机制,构建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的微观基础。

(一)改革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资源价格偏低,利用资源的“外部性”成本得不到合理补偿,必然误导资源性产业过度发展,致使产业结构升级缺乏压力和动力。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扭曲,造成对资源过度需求和浪费,客观上刺激了经济的粗放型增长。而资源产权制度缺失,所有者权益得不到体现,是资源价格扭曲的重要制度条件。

改革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就要使各种资源价格不仅反映稀缺程度,还要充分反映市场供需,反映生态和环境成本,打破资源开发垄断和市场分割格局,引导和激励市场主体在充分竞争中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矿、水资源等不同资源的属性,完善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矿、土地、水资源等各种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价格改革收益用于资源节约技术开发和生态环境治理,以及对低收入者的补偿;理顺资源税和资源费的关系,较大幅度地提高资源税率,增加对资源开采地区的补偿,在条件成熟时把矿产资源补偿费与资源税整合起来;在部分垄断性领域放宽市场准入,打破垄断,鼓励竞争,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资源市场;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形成引导和激励市场主体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逐步包括产权界定、产权配置、产权流转、产权保护的现代资源产权制度。资源价格改革涉及利益结构的调整,短期内会遇到一些阻力,还会带来低收入者承受能力问题,但不下决心推进这项改革,价格扭曲状况便很难扭转,转变增长方式也很难落到实处。

(二)改革财税体制

现行的财税体制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央的收入比重有了较大提高,但原有的支出结构没有作相应调整,近年来,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主要用于工资上调和社会保障补助,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虽然增长较快,但远不能满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要。以增值税为主体的财税体制,客观上刺激了地方不顾资源和环境条件,盲目发展财政增收效应大的传统重化工业。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迫切要求对现有财税体制进行新一轮战略性调整。

财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在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权责的基础上,相应提高中央政府的支出责任和转移支付力度;加快增值税转型,逐步提高直接税收的比重,建立直接税和间接税合理配置的税制结构;改革完善资源税、开征环境税,建立健全资源环境税收制度;开征物业税,逐步建立以财产税为主体税种的地方税收体系;适当整合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逐步建立与主体功能区管理相适应的财税体制,增加对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扩大预算管理范围、建立预算编制与执行分离的监督机制,完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

(三)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投资体制改革已经取得积极进展,但现行投资体制还不能完全适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与投资体制配套的土地管理和环境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投资管理责任缺乏约束,政府投资的公共性不强,公共决策机制缺失。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必须加快土地管理、环境管理等相关配套制度改革,增强改革的系统性和协调性。进一步推进投资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健全公共投资决策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约束投资决策中的机构利益行为,逐步改变目前各级政府投资决策机构“权重责少”的状况;增强政府投资的公共性,逐步消除城乡间、地区间和不同收入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将土地出让收益、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等预算外收入纳入预算内管理,切断盲目扩大城市建设规模、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楼堂馆所的主要资金来源;建立公共投资稳定增长的机制,增强支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能力;强化投资监督体系建设,通过提高投资决策透明度、增强内部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增强地方人大对重大项目的监督作用,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

(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过去28年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与各级政府的积极努力和发挥的重要作用是分不开的。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市场调节功能逐步增强,现有的政府管理体制、方式、职能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变化和要求。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滞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建立决策科学、权责对等、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快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和效能政府。主要任务是,完善中央政府宏观调控体制、机制和方式,提高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和效率,增强涉外经济管理职能,保持内外经济协调和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调整和明晰地方政府经济调节职能;增强市场监管职能,构建行政执法、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把更多的力量放在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人民生活问题上;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又适度分离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提高社会组织对政府职能转移的承接能力。

政府政绩考核机制是影响政府行为的重要因素。要完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实施重要指标统计考核公布制度,形成政府机构、专业组织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切实提高约束性指标行政问责的效力,并逐步将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能耗降低率、主要污染物减排、生态环境、耕地保有量等指标纳入政府考核体系中去,增强各级政府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构建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的微观基础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增长方式转变的微观基础。我国增长方式转变不理想,除了政府管理、市场体系等因素外,企业制度不健全也是重要原因。国有企业改革仍未到位,政企不分尚未消除,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约束激励机制不完善,对市场信号不能做出正确反应;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不高,产品结构单一;民营企业多数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技术含量低,管理水平不高,仍带有粗放经营的特征。

构建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的微观基础,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点推进国有大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的改革,加快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内部约束机制;深化垄断行业企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推进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整体技术水平,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进一步消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种体制性障碍,促进民营企业制度建设和管理规范化,提高集约经营水平。与此同时,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和失业保险制度建设,逐步扩大覆盖面,为产业结构调整、企业重组和人员退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五篇:创新执法体制与方式

创新执法体制与方式

全力开创经开区城管工作新局面

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吉林市西北部的平原地带,是中国东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专利产业化试点基地,开发区行政区域面积 103平方公里,规划开发面积 4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8万人,现有各类企业1189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户。市政府很重视开发区的城管执法工作。为了进一步理顺城管体制,完善城管体系,切实加强开发区城管执法工作,2007年专门成立了吉林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经开分局,并由市城管执法局选派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人员担任分局主要领导。在过去的一年里,经开分局以营造环境优势为重点,以构建和谐城管为导向,以提升服务为主线,全力提高区内城管水平,在经开区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共建共管的舆论环境。宣传气氛越浓,整治效果越好;宣传声势越大,执法阻力越小。经开分局成立伊始,将宣传视为城管工作的生命线,视为与开发区各界沟通的桥梁。视为减少管理阻力、赢得群众支持的有利武器。

开展“走访式”宣传活动,对区内各大企业逐一进行走访,发放宣传资料。与企业领导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听取建 议与意见,解答咨询,宣传有关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

在大街小巷开展经常性宣传活动。利用挂置宣传条幅、设立宣传展牌、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在全区内开展城管宣传活动,与广大群众、商家业户交流,收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接受投诉,营造了浓厚的城管舆论氛围。

加强对上对外城管宣传。按照“多报、快报、精报”的要求,向经开区及市城管执法局报送动态信息,理论研究等材料,以引起有关领导和部门对我区城管工作的重视,赢得理解和支持。

二、转变理念,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是促进管理水平提高的前提。经开分局自成立后,更新执法观念,转变管理理念,变管理为服务。结合开发区实际情况,推行了一系列便企、便民措施。

向各大企业发放便企服务卡,服务卡上注明负责该企业的中队负责人姓名、联系方式、执法职能及举报电话。一方面可以同企业建立快捷的沟通渠道,第一时间了解企业的需要;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企业监督执法队员的执法行为。

开通城管举报热线,为投诉人服务,受理社会各界对城市管理工作的投诉、举报。确立了“有问必答、有求必应、限时必办、投诉必究”的工作原则,无论大事小事,一律认真处理,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既方便了投诉人投诉、提高了其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又为城管人员及时提 供了管理问题和线索,无数双理性良知的眼睛促使城市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巩固、创新、提高。同时,分局还继续推行网上举报平台,为广大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三、以人为本,建立一支过硬的城管执法队伍。一支合格的城市管理队伍应具备四种能力: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城市的能力;化解矛盾、构建和谐城管的能力;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方法的能力;奋发有为、狠抓工作落实的能力。经开分局以提高队伍“四种能力”为目标,狠抓队伍建设。按计划开展了“经开分局2007业务知识全员培训”工作,聘请相关兄弟单位业务骨干来讲解实际案例。主要以提高队员的执法水平与综合素质,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为重点,并采取了全新的培训方法——“提问制”,分期进行闭卷考试,从而使分局执法者素质有进一步提高。同时,分局还开展了“执法业务大讨论”活动,分别对以往执法中发生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经验,使队员们对执法工作的方式方法有了更深一步的思考,提高了执法队员解决棘手问题的能力。

在制度管理上,坚持以“百分考核”制度做为管理队伍的有效手段并同绩效工资挂钩,奖罚分明,改进和完善了《执法分局法律文书管理规定》、《经开分局案件追办制度》、《工作日志补充考核规定》,靠制度约束人,靠制度管理人,使城管工作逐步步入法制化、规范化、长效化的轨道。

四、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打造开发区优良的投资环境。2007年,经开执法分局深入贯彻“城市管理年”的各项工作方针,紧紧围绕着经开棚户区改造工程、化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城际铁路建设工程、开发区重点工程及《市执法局关于二OO七年工作安排》所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积极高效地开展执法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人性化拆迁,确保开发区全年拆迁工作按时保质完成。2007年,经济开发区将化工园区改造工作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拆迁工作任务多,工作量大的情况下,分局充分调动人力、物力资源,机关和中队都投入到了一线执法工作中去。建立了排查机制。组织专门力量,对全部拆迁户定期开展隐患排查行动,对有可能发生上访、闹事的拆迁户进行重点排查,力争从源头上及时发现可能影响、干扰拆迁工作的隐患。对排查出的隐患问题,及时组织公安、司法、土管、信访等部门,逐一分析原因,研究处理对策,逐个加以解决。建立每日例会制度,对每天的工作都进行汇总和安排,确保化工园区拆迁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截止目前,在市局规划大队、指挥中心、城管治安支队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分局共完成了化工园区、新村村、九东村、二台子村、建新村、通溪村、化纤厂住宅楼、江提改造等930余处的违法建筑的拆除工作,900余户正式房屋(经仲裁)的拆除,面积12万余平方米,拆迁量为历年之最且无一起上访案件,保证了开发区棚户区、化工园区改造工作的全面完成。

在进行拆迁过程中,分局始终按照“变强拆为自拆”的工作思路,构建和谐拆迁理念,把维护社会安定放在重要位置,坚持耐心说服在先、协调处理到位、保障及时有力,促进了拆迁工作按时顺利完成。在2007年7月,对占用高速引线的3处煤厂违法建筑进行整治时,经了解得知,当事人确实没有合适的储煤场地,一旦强制搬迁将给当事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经分局领导研究,协调有关部门,为当事人无条件提供了一个临时储煤场地。并派出铲车、翻斗车二十余台协助其运煤3000余吨。最后,还主动协调开发区有关部门,帮助当事人将其所储煤炭全部卖出。这种温情执法,人性管理的执法方式深深感动了当事人。为此,当事人给经开分局送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

(二)治本清源,创建整洁、有序的开发区市容环境。亮丽、整洁的市容环境是吸引外资、引企进区的重要条件之一。经开分局一直将市容整治工作作为重点来抓。

1、巩固“松江北路”整治成果

按照开发区的要求,本着及时发现、及时查处、长效管理、杜绝反弹的原则,分局建立巡查制度,对松江北路(新江街景观路)进行了不间断的定期巡查。同时对市里确定的甲级一类路坚持每日巡查,严格控制新违法建筑的形成,全年共计对巡查发现的80余起违法行为进行了依法查处,保 证了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

2、对高速立交桥下的露天市场进行了取缔迁移,至今未发现反弹现象,达到了预期效果。

3、对经开区所有围挡广告进行排查,对不符合标准及违章设立的进行拆除。同时,对工业园内的野广告进行了粉饰,全年共粉刷野广告1000余处。

4、对工业园区内的露天烧烤进行了整治,取缔了园区内的所有露天烧烤。

5、自2007年7月开始,对工业园区内运输散流体行为进行了全面整治。针对年内园区内破土开工的施工工地较多且九站地区沙场较多,是市区内建筑用沙的主要供给地之一,分局一方面派中队在重点路段死看死守,严查重罚;另一方面,从源头抓起,派专人走访了全区内26个沙场及十余个施工工地,同负责人签定了责任书,同时加强建筑施工工地出入口管理,硬化出入口,做到车轮不带泥,出入口无污水、弃料,并给在区内运输散流体车辆全部安置了苫盖设施,现已基本杜绝了散流体散落污染路面的行为。

6、对全区内的废品收购站点进行了集中整治。由于历史原因及城乡结合部的地域特点,整治废品收购站点工作可以说是困难重重。经分局领导班子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整治计划。首先,执法队员深入各个站点踏查动员,摸清收购站底数及基本情况。然后,协调有关部门停止办理审批手续,同时联合工商、公安等部门对站点进行详细排查,对存在违规行为的收购站点坚决查封。在各部门的大力协助下,此项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得到了市整改办的高度评价。

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我们的城管工作任重道远,只有立足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探索管理新思路,研究管理新情况、解决管理新问题,城管工作才能不断取得进步,城区管理水平才能逐步提高。在新的一年里,经开分局将按照经济开发区政府的工作部署,结合市城管执法局的具体工作要求,创建性的开展工作,为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我市经济建设的全面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下载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公共政策保障与体制创新(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公共政策保障与体制创新(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工商监管体制与手段创新的思考

    浅谈工商监管体制与手段的若干对策 【内容摘要】工商监管既是一个前沿理论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同日常监管实践紧密相关、具有操作性强的现实问题。本文就工商监管的基本理论及......

    邮政储蓄银行经营转型与体制创新(定稿)

    邮政储蓄银行经营转型与体制创新 --“宿迁更大突破之我见”之邮政储蓄银行转型、创新实施方案 --邮政储蓄银行行长吴春宁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我国经......

    论我国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及其体制创新(优秀范文5篇)

    论我国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及其体制创新探讨新经济的管理创新之路,允许我从五个方面进行具体的陈述。第一,新经济时代的全面来临给中国企业以强烈的冲击。人类社会跨入新世纪,高科......

    《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与创新就业》资料

    名词解释1.职业生涯:一个人一生中担负的职业和工作职务的发展道路(狭义)。从职业能力的获得、职业兴趣的培养、选择职业、就业,直至最后完全退出职业劳动的完整的职业发展过程(广......

    基层供销社改革发展与体制创新初步研究

    基层供销社改革发展与体制创新初步研究 作者:中国供销合作经济学会调研组 【摘要】供销合作社的改革能否取得突破性成效,关键要看基层社。中国供销合作社经济学会调研组就基层......

    “长三角”地区机制体制创新的经验与启示

    学习借鉴“长三角”经验 推进“十大体系”建设――“长三角”地区机制体制创新的经验与启示=月==日—==日,由市政府办公厅率团,组织县(市、区)十大体系办主任,赴长三角地区进行......

    加强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本站推荐)

    光明日报:加强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七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

    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校企合作提供资料

    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校企合作 1.《宜宾市机械行业协会章程》及工作机制(定稿) 2. 产学研合作项目工作方案(定稿) 3.与五粮液普什模具有限责任公司、宜宾天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