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干部学习讲稿:全球经济失衡与人民币汇率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
干部学习讲稿:全球经济失衡与人民币汇率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
张礼卿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
谈谈全球经济失衡,人民币汇率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三个问题在我看来是当前我们政策方面非常重要的三个需要做决策的问题。
一、全球经济失衡
(一)全球经济失衡的状况
事实上我们关于全球经济失衡这个问题,关注了很多年。我们眼下说的全球经济失衡,这个情况实际是从2002年开始,2002年当美国的经济出现越来越多的经常项目逆差的时候,中国经常项目顺差,也是加速在上升。
这样的一种发展,在2002年初期应该说大概两国都是,就是经常项目占gdp比重都在3%至5%的样子。但是经过四、五年发展,到06年期间全球经济失衡达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程度。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占gdp比重在7%左右,中国在07年,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达到11%,应该说达到了历史性的高点。07年美国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两国的经常项目失衡都有所回落。去年年底,两国差不多都回落到4%左右,中国占gdp的比重是4%点多,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占gdp比重大概3%左右。是不是全球经济失衡这个问题消失了?个人觉得其实并没有消失。展望未来,很有可能失衡重新成为一个问题,至少我们需要关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
从美国方面来说,美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大幅度增加财政赤字,这个后果早晚会反映在经常项目逆差进一步扩大上。中国实际上如果现在政策不进行明显的调整,顺差进一步扩大,也是非常可能的。所以我个人觉得全球经济失衡完全有可能重新成为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焦点问题。
(二)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
到底应该如何看待过去大约十年时间里全球经济失衡,虽然有波动,但是整体来讲一直值得关注。应该如何来看待?它的原因讨论很多了,概括说有这么几个方面。
1、。
来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要调整,在中美之间,这两个全球经济失衡主要的伙伴之间如何分担责任?有人说,这个责任主要是美国,美国过度消费,过度赤字,主要责任不在中国。
我个人觉得,实事求是讲,其实中美双方都有责任。因为失衡,一边有逆差,一定是那边有顺差,不存在说是哪一方的问题。对于中国来说,我觉得我们当然不能去为美国承担责任,在这调整的过程中,美国人应该作他自己的功课,我们也要做相应的调整,这是一个比较客观的态度。
在考虑和承担责任的过程中间,我们确实还需要认真思考一个问题:拒绝调整是不是符合中国的利益?以不断增加的失衡去维持经济增长和就业到底是否值得?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有巨大的机会成本,而且有巨大的美元贬值风险。这种调整其实现在看来非常难的,现在谈到了外汇储备,最近一个时期人们总在想怎么消化,最近一段时间,对存量的消化兴趣很大,怎么走出去?是不是成立新的主权财务机构?我个人觉得其实对存量的化解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防止增量的进一步增加。
搞清楚在全球失衡调整中,中国的利益到底在那里?搞清楚了以后,我们就能够坚决的采取措施,我们不会在调整的具体政策出台的时候,犹犹豫豫,调整应该说肯定会有障碍,任何调整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当你看到代价在不断增加的时候,是缩回去还是继续往前走。
2、中国对外经济失衡的调整障碍
我觉得中国对外经济失衡的调整主要障碍来自两方面: 一个是对就业和增长的关注,第二个是来自于既得利益的阻力。对于就业和增长的关注毫无疑问是重要的。但是我们要想一想,是不是除了继续搞加工贸易,我们就没有其他路可走呢?其他经济增长模式就不能支撑高速的经济增长吗?还是可以研究的。我个人觉得扩大内需有巨大的空间,西部的开发可以重新启动,我们过去两三年里,为了应对金融危机起动了4万亿计划,修了很多路。这是一个很好的投资,为我们再次启动对中西部地区开发创造了很大空间。我看到一个数字,中国的人均支线机场的拥有量只有美国的800分之一。我们为什么不能多一些这方面的投资和建设,少一些简单的出口?同样都可以创造就业,都可以维持经济增长。
另外一个阻力,我相信来自于一些既得利益,特别是一些出口企业。当然我没有做地详细的调研究,燕升所长说过在中国大量的贸易顺差中间,到底谁是主要的受益者?我想有农民工、地方政府,还有大量出口企业,其中大量的外资企业在我看来可能是这里面最大的赢家。所以在美国讨论人民币升值的时候,其实有一股力量从来就是保持沉默,它是在华投资企业和跨国公司,它们可能是非常反对中国进一步经济调整的。这里有一个重要问题需要考虑,就是在这种结构调整中,我们有一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转产,他们要倒闭,工人要寻找新的出路,在这个过程中间,我认为我们不要怕,因为这是必须要面对的一种代价。政府可以通过财政,通过税收的政策,来缓解这个阵痛,而不要一看到这边不行了赶紧缩回去。
3、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与开放度的关系
关于失衡调整还有最后一个观点,可能是一个具有长远影响的战略性思考: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会不会降低开放度?我觉得有可能,但是我同时也觉得适度降低开放度是有益的,部分的去全球化是可取的。当前严重的全球经济失衡,实际上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必然结果。所以你要想治理全球经济失衡,在某种程度上的去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当然我也不认为中国在这方面应该倒退的太远,实际上我们还有一种选择,那就是调整开放结构,我的主张是加大服务业,特别是金融服务业的开放度。同制造业的开放度相比,我们的金融服务业开放度太低了。其实这方面是有空间的,问题在于它同样会影响到一些垄断型企业的经济利益,我们如何来面对?这是一个政治经济学问题。
二、人民币汇率改革
我接下来要谈的第二个问题是人民币汇率的改革,汇率的变动,具体讲人民币升值对失衡的调整,到底有多大作用?这是一个有争议的,争议来源于有人认为,汇率人民币没有低估多少,人民币基本是均衡的;也有人认为虽然低估了,但是汇率的调整、它的传导有一个复杂的过程,即使人民币升值了,但是这种升值作用在传递过程中间可能会遭到很多漏损,总而言之,它的作用有限。但是我觉得即使是不完全的,我们仍然应该使用这个杠杆,而不要忽略它。
在这个问题上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现在其实是可以保持名义汇率的稳定,而去调整实际汇率。在名义汇率稳定时调整实际汇率这意味着就是涨价,说白了是通过通货膨胀,包括提高要素市场价格,去实现实际汇率升值。前两年当通货紧缩的时候,我们有很好的时机去改革要素市场,以适度的通货膨胀压力去推动实际汇率升值。但是现在恐怕这一招又遇到了障碍,因为我们现在通胀的压力比较大,通胀预期很强,在这个时候如果说你还去保持名义汇率稳定,然后去推动要素市场改革,靠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加来实现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我觉得是风险很大的。所以个人认为,现在还是要动名义汇率,而且可能要动得稍微大一点,因为小动作用也有限。当然要素市场的改革也还可以继续,稳步推进可以。
其实名义汇率与要素市场的改革同步进行,有一种很好的配合协调作用,可以防止要素市场改革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失控,因为毕竟名义汇率升值有通货紧缩的倾向。所以这两者同时进行,我觉得既解决了一个短期的实际汇率升值问题,也解决了一个长期的导致失衡的结构性问题。
另外,关于汇率我还要强调的一点就是,虽然现在人民币汇率改革重点仍然应该是扩大汇率浮动弹性,在这一点上现在有着非常的紧迫性。我们大家都知道,汇率如果僵化,长期保持不变,那么一定会导致外汇市场供求的严重失衡,这一点过去些年已经充分证明了。另外一个,汇率的僵化还导致货币政策独立性的下降,这一点现在非常明显。美国现在利率明显低于我们,名义利率如果我们再给对方一种汇率升值很确定的幅度,3%或5%,那么他们就会理所当然觉得在将资本流入中国的时候,获取逆差的同时,还有稳定的汇率升值收益。
三、人民币国际化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
第三个问题,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最近两三年有了明显的发展,有一系列的积极发展,比如说货币在危机期间我们跟很多新兴市场国家签订了货币互换协定,另外从两年前开始,从试点到不断扩大范围,我们实行了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
第二篇:人民币汇率改革
8月11日,央行决定完善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是即期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和银行挂牌汇价的最重要参考指标。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
根据央行的表述,此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形成方式是: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于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向所有银行间外汇市场做市商询价,并将全部做市商报价作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的计算样本,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后,将剩余做市商报价加权平均,得到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
8月11日,央行决定完善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当日中间价报价较前日飙升逾1000点。受中间价引导,境内美元兑人民币即期创逾20年来最大跌幅,触及三年新低。境外离岸人民币也扩大跌幅,一度触及6.4212,创逾三年半最低。
我国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简单地说,就是央行会参考市场供求和一篮子货币,每天给人民币汇率设定一个中间价格(即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以这个价格为基准,在央行设定的波幅范围内(类似股市的涨跌停板,经过多次扩大,目前这个范围是上下各2%),汇率受市场供求影响自由浮动。
进行报价改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放松汇率稳定经济增长;在美联储加息之前掌握更大的主动权;为人民币加入SDR做准备(要和国际接轨,要体现真实汇率)。
中间价报价调整有利于减少扭曲,显然有助于推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向市场均衡汇率趋近。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市场汇率应当围绕作为基准汇率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波动,市场汇率与中间价的偏离可以通过市场自身的修复功能来校正。2014年三季度以来,我国货物贸易顺差持续处于高位,而美元对其它国际主要货币升值,二者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不同,做市商预期明显分化,使得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与市场汇率出现了较长时间的偏离。从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看,当前不存在人民币汇率持续贬值的基础。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及汇率指数近期持续贬值,有汇率机制受英国脱欧事件冲击等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叠加汇率贬值和外储增加的局面,未来即使人民币兑美元继续贬值,在汇率市场化机制及基本面前提下,对中国资本流动及外储来说,也可能将不再有方向性和趋势性的指导意义,正如6月的状况。
去年8月份以来,由于人民币汇率市场的剧烈波动,央行自10月份后双降(降息和降准)后,货币政策调整的频率明显趋于谨慎,而若汇改取得较大进步,货币政策调整的汇率阻碍将有望大为降低,可更加专注国内经济走势和改革的进展。
市场化提高,汇改可能接近尾声,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规则和透明度明显提高,其变化与“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形成机制高度相符,市场机构开始可以用收盘汇率的变化来大体测算,中间价变化部分中的外汇市场供求变动的影响。
从2011年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的变化走势来看,可以明显看到央行调控方式的变化。市场供求影响可以根据收盘价和中间价变化幅度来测算。
2011年-2015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变化图
2015年8月份之前,相比市场供求变化的双向波动,比如2012年下半年的贬值压力、2013年的升值压力以及2015年上半年的贬值压力,中间价的每日变化几乎平稳为一条直线,不受市场变化所动。
去年8月份的一次性贬值调整后,两者之间的同向波动显着增加,这从2015年全年的走势图可以明显看出差别。
2015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变化图
这种市场的机制在今年1月份外汇市场的巨幅波动过程中,一度中断。
2016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走势图 可以看到,1月份开始到2月中旬,中间价的实际变化和市场供求变化部分明显背离,显示和市场的贬值预期不同,央行当时仍然试图让人民币中间价维持强势来避免其非理性贬值。
不过2月下旬以来,央行再次恢复让市场决定汇率走向,6月27日当天,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还一次性大跌0.90%,也就是599点,创五年半新低,显示英国脱欧后,央行可能希望用快速的贬值来降低外汇市场的过度波动。量化的角度来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变化与市场供求变化两者的相关性也在显着提高。路透测算,2011年年初以来,两者的相关性仅为0.1,显示中间价变化与市场供求变化之间总体为弱相关关系;但2015年8月份至当年年末,相关性提高到了0.5;2016年由于年初的中间价干预,相关性再次降低至0.4;而剔除年初的干预时间段,从2月下旬至今测算,两者相关性提高到了0.7,英国脱欧后得到进一步加强。
数据说明了一切,中间价变化已经绝大部分可由市场供求部分来解释。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年初面对市场波动的恢复干预,此次英国脱欧,央行几乎是选择了完全放手,大国调控自信及水平明显提高。某种程度而言,除了每日波幅等政策仍有限制外,中国汇改进程可能已经接近尾声。
政策信号减弱: 此前市场经常利用中间价变化来猜测央行的可能用意,不过市场化机制规则明确后,后期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变化将主要由市场供求变化决定,中间价变化的政策信号将明显减弱。
从6月份的情况来看,即使后期人民币贬值,但考虑有效汇率变化,以及资产的估值效应,外储的规模变化将变得更加复杂。6月外储增加134亿美元。而汇率贬值和资本流出之间,一般而言,若本币贬值,确实会面临较大的资本外流的压力,这可能是央行确实需要面对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需要区分人民币兑美元双边汇率,及人民币有效汇率,后者比如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人民币兑美元双边汇率贬值,不一定必然带来有效汇率指数的贬值。而人民币有效汇率此前一直是盯着美元的,两者的相关性达到了0.9以上,而路透测算今年的人民币CFETS汇率指数和美元指数的相关性,也高达0.8,未来人民币CFETS指数大概率跟随美元指数,但兑美元双边汇率与美元指数的相关性明显较低。
从货币政策角度而言,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的过程中,央行货币政策去年下半年以来的调控重心偏汇率,利率政策调控力度及频率有所降低,但一旦汇率市场化改革收官,货币政策的调控重心将有望重回国内。
如何做?
在国内外形势下,货币政策将如何统筹兼顾稳增长、调结构和防风险?如何为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央行如何通过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来引导金融机构合理、适度、平稳地进行贷款投放及非信贷资产配置?汇率政策如何以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基本稳定为主,将市场注意力逐渐转向人民币对一揽子货币汇率?近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就人民币汇率改革、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和数字货币等问题接受媒体采访表示,从基本面看人民币不具备持续贬值的基础,汇改推进会把握合适的时机和窗口,并表示“不会让投机力量主导市场情绪”的态度。对于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周小川认为,在宏观货币政策和微观审慎监管之间,存在怎么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空白,这就需要宏观审慎政策来填补。所以,新一轮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应该是有利于强化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人民币汇率改革方向坚定不移
目前市场上最为关心的是人民币汇率改革接下来会以什么样的方向和节奏推进?周小川表示:“未来汇率改革的趋势是坚定不移的,不过我们也有耐心。我们希望“十三五”期间在汇率改革方面能取得长足进展,方向是更加依靠市场力量决定价格,实现更有灵活性的汇率。”
周小川认为,市场上有投机力量并不奇怪,有时也很难区分投机与风险管理操作。中国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外汇储备,我们不会让投机力量主导市场情绪。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方向仍旧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
目前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已经不是盯住美元,但也不是完全自由浮动。周小川称,在可预见的未来,加大参考一篮子货币的力度,即保持一篮子汇率的基本稳定,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主基调。更加成型的对一篮子货币的参考机制,将涉及一系列安排,包括引导市场测算保持一篮子汇率稳定所要求的汇率水平,要求做市商在提供中间价报价时考虑稳定篮子的需要,以及央行在进行汇率调节时维护对篮子稳定的策略。实施这种形成机制的结果,将是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汇率的稳定性不断增强,而人民币对美元的双向波动则会有所加大。
周小川称,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中,会明显强化一篮子货币的参考作用,但不是盯住一篮子,因为影响汇率的因素还是比较多的。“盯住”一篮子货币,对于增加预期性、引导市场了解汇率形成确有更大好处,但是也会产生若干困难,一是如何纳入新的宏观数据的影响;二是如何体现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如果一篮子货币和供求有差别,还是市场供求的力量更大一些;三是如何选用一篮子货币的权重,没有公认的权重,可以是贸易加权型,也可以是SDR货币篮子,还有别的篮子,不同的篮子形成的指数是不一样的,有争议。对于一篮子货币的参考程度,也是逐渐提高的过程。现在公布了三个对一篮子货币的汇率指数,未来的机制设计可跟随宏观经济走势和供求关系而不断调整。
在周小川看来,要形成比较成熟、透明的机制,需要有一个探索的过程。目前已经形成了更多参考一篮子货币的共识,中间价的定价机制也开始引入稳定篮子的因素,操作上以稳定一篮子汇率为主要目标,同时适当管理单日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的幅度。未来还会引入宏观经济数据对汇率发生作用的机制。央行将加强与市场沟通,提高人民币指数数据的作用,以便市场判断参考一篮子货币机制的有效性。
宏观审慎体系建设与金融监管改革配合
央行2016年2月6日发布《2015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全文46次提到宏观审慎。2016年,央行实施金融机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prudentialAssessment,MPA)提出七个方面的指标,包括资本和杠杆、资产负债、流动性、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等。市场关心的是在货币政策和微观审慎之间,如何建立一个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央行大监管模式。
对于央行大监管模式,周小川表示,“在宏观货币政策和微观审慎监管之间,存在怎么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空白,这就需要宏观审慎政策来填补”,按照我们理解,未来要在宏观货币政策(稳增长、防通胀)和微观审慎监管(分业监管、个体稳健)之间,要建立一个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以更全面虑及跨市场资产的联动性和风险传递,防范系统性风险。
周小川称MPA对未来的发展还是不够的。宏观审慎管理措施还面临很多挑战,包括受制于监管协调等因素,而且,必要的信息和统计数据也尚不充足,而这些信息和数据恰恰是开展宏观审慎评估和制定宏观审慎政策的基础。
另一方面,要强调宏观审慎政策与金融监管的协同性,防止出现缺乏沟通、政策叠加或政策背离的情况,进而影响调控的效果。宏观审慎政策也需要有效的执行机制,防止协调成本过高。此外,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创新和发展还有所滞后。新调控手段的补充没有跟上,导致实施宏观调控和维护金融稳定的有效性还不够强大。
提及宏观审慎体系建设如何与金融监管改革配合,周小川认为,宏观审慎能够弥补原有金融管理体制的缺陷。在传统的金融管理体制中,货币政策主要是盯着物价稳定,但是即使CPI基本稳定,金融市场、资产价格的波动也可能很大;而金融监管的重点是保持个体机构的稳健,但是个体稳健并不等于整体稳健,金融规则的顺周期性、个体风险的传染性还可能加剧整体的不稳定,引发系统性风险甚至金融危机。过去,在宏观货币政策和微观审慎监管之间,存在怎么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空白,这就需要宏观审慎政策来填补。所以,新一轮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应该是有利于强化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实际上,2月4日央行货政司司长李波的《以宏观审慎为核心,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一文也提及目前我国的“一行三会”模式、“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和“谁的孩子谁抱”的做法显然不符合现代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要求,也不符合国际最佳实践,需要进一步改革。
第三篇:浅析人民币汇率改革认识
摘要: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是本次汇率制度改革的最佳选择,其他中间类型的汇率制度具有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能够成为本次汇率改革选取的目标。汇率改革下一步的方向应该是浮动汇率制度。
关键词:一篮子货币;管理浮动;汇率目标区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类(1999),各成员国的汇率制度可分为8类(见表1)。本次汇率制度改革前我国实行的是第三类即盯住美元制度,改革后实行的汇率制度同时兼顾了第三类和第七类的特点。
一、对现行汇率制度的认识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照一篮子货币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较之于原先的汇率制度,从形式上看有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二是选取参照一篮子货币调节的方式取代原来单一盯住美元的调整方式;三是选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取代原来的固化的汇率制度,它既吸收了盯住一篮子货币制度与管理浮动制度的优点,又摈弃了两种汇率制度的缺点,从理论上讲是人民币走向区域货币道路上的最佳选择,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否如理论设想那样完美,还有待检验代写论文。
1. 参照一篮子货币调节方式优于单一盯住方式。
(1)从贸易多元化的角度看,美国虽然是中国的一个重要贸易伙伴,但也仅占1/6,比日本和欧盟都略低一些,中国和亚洲的贸易则占57%。因此,应该参照所有主要贸易国的一篮子货币,而不能只盯住美元。另外,改参照一篮子货币,会鼓励人们减少用美元结算,长期而言有助于人民币成为亚洲地区国际贸易的结算单位与货币。
(2)从降低内生交易费用的角度考虑,中国应选择经济联系紧密的国家的货币作为人民币汇率参照的对象。单一的盯住美元,意味着我国的货币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美国的货币政策,而且由于中美两国的经济情况和政策倾向有很大的差别,单纯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度会对我国的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冲击。近年来,我国和欧盟、日本以及美国的贸易额分别占中国总贸易额的比重几乎相当,欧盟和日本的对华投资也不逊于美国。因此,以一篮子货币为参照对象更适应我国的对外经贸往来。
(3)从满足人民币汇率政策出口竞争力的目标看,人民币汇率政策出口竞争力的目标是:稳定出口国际竞争力与进口成本。参照一篮子货币制度的突出优点是稳定人民币的名义贸易加权汇率(如果权数按照贸易比重在各货币之间分配)。如果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家没有严重的通货膨胀差异,参照一篮子货币同时也保障了真实贸易加权汇率的稳定。
2. 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优于原先的固定汇率制度。
(1)从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本身看,它既具有固定汇率制度的某些优点,又能使汇率保持一定的弹性。在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下,一方面,汇率随着外汇市场的供求变化而调整,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货币当局可以对汇率进行较多的干预和管理,从而能够保持本国货币汇率的稳定,避免本国货币汇率剧烈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冲击。
(2)从我国的国情看,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选择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有以下的基本优势:①保证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尽管我国的货币政策在刺激或紧缩经济方面的作用一直受到理论界的质疑和实践效果的挑战,但利用货币政策进行前瞻性的微调而平抑经济波动的作用目前在发达国家却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因而恰当的利用货币政策对我国这种以国内市场为主的发展中大国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②调整国际收支的灵活性。这种价格的调整可以减轻国际不利环境对国内经济的影响。③阻止投机冲击。在20世纪90年代,频繁的货币投机冲击对资本开放并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损害,这一教训对我国在未来逐步开放资本市场过程中相当重要。
3. 现行汇率制度并非完美无缺的。
(1)参照一篮子货币调节意味着人民币将逐步不再直接与美元挂钩,由于我们参照的货币实行的均是浮动汇率制度,结果是人民币对美元的双边名义汇率变动频率与幅度都增加,这会给对外贸易和投资带来汇率风险。
(2)对于人民币汇率三项政策目标金融安全、出口竞争力和内外部均衡中的任何一项都难以完全顾及。而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我国国内市场经济制度发育还不完善等现实,又要求目前的汇率政策必须有所侧重。
(3)不能充分发挥汇率的调节作用。由于货币当局对汇率进行管理浮动,汇率变化的幅度被限制,汇率不能充分反映外汇市场供求状况,因而难以有效调节商品交易和资本流动。还有可能引发操纵汇率之嫌,容易导致贸易争端。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照一篮子货币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只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一个阶段性的取向,在人民币具有区域货币功能后就应该再次调整。
二、对汇率目标区制度的认识
在本次汇率改革前,理论界很多学者提出以兼具本文表1中4、5、6类的货币制度特征的汇率目标区制度作为改革的选择目标。从实践看,这种方案没有得到认可。原因在于:
1. 从理论上看。首先提出汇率目标区理论的弗来明认为一国也许会希望将其货币的汇率限定在或接近于某一“目标区”内,如果实际汇率的波动超出了这个目标区,该国就应调整政策使汇率向目标区内移动。后来,克鲁格曼进一步将汇率目标区模式化,提出了汇率目标区模型,威廉姆森进一步发挥了汇率目标区理论,他提出了“BBC制度”。多恩布什和帕克将这一思想近年来的发展称之为BBC规则。为实行汇率目标区制度,货币当局要设立一个基础均衡汇率以便同国内经济、国际收支的长期趋势相适应,并且围绕这一可调整的均衡汇率设定较宽波幅,达到一方面保持汇率基本稳定,一方面使经济政策具有一定灵活性之目的。但基础均衡汇率计算很困难,而如果不能计算出合理的基础均衡汇率,目标区汇率的合理性将在根本上受到动摇。此外,汇率目标区体系应包括哪些货币,其宽度和调整频率应根据什么标准确定等一系列问题也不好解决,或确立起来具有很大随机性。
2. 从我国实际看。汇率目标区制度在我国实行有三大难题。(1)汇率目标区制度下的中心汇率难以确定。(2)资本流动性和投机冲击难以抵挡。(3)我国不满足实施汇率目标区的三个前提条件,这三个条件是:不同国家的目标值一致;竞争力水平的目标值必须与国内宏观经济均衡相协调;货币与财政政策的协调。
3. 从实践效果看。已经崩溃的全球性的汇率目标区—布林顿森林体系和目前正在运行的区域性汇率目标区—欧洲货币体系下的欧洲汇率机制是最著名的实践。从实践的效果看,布林顿森林体系无以为继,最终崩溃。欧洲汇率机制运行中也是困难重重。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无论是选择什么样的国家组成汇率目标区,其运行的制度环境与调节机制是无法与欧洲汇率机制相提并论的。
因此,本文认为,类似于汇率目标区制度的中间汇率制度在中国是难以实行的,它既不会成为当今的选择,也不会成为汇率制度改革下一步的选择。
三、对单独浮动汇率制度的认识
1. 单独浮动汇率制度具有制度优点,主要体现在:一是均衡汇率水平完全由市场供求所决定,因而不会出现外汇的超额供给有超额需求的问题,外汇资金的利用服从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理,从而更有效率。二是由于汇率决定于市场的供求,资本的流出入只会引起汇率水平的升降,而不会改变货币供应量,使货币政策有了较大的独立性;同时,由于汇率水平的升降能够自动的调节国际收支使之达到均衡,降低了大量国际储备的机会成本,减少了中央银行对市场的频繁干预。三是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的变动呈连续、轻微的态势,投机者的获利空间狭小,使投机行为相对减弱。
2.我国还缺乏将单独浮动制度理论上的优点转化为现实中的优点的实力。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宏观经济预期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还将继续进行,人们对宏观经济的预期也就呈现出高度的不稳定性。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对外经济依存度日益提高,国际间竞争的加剧,对我国经常项目的影响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加上金融领域的进一步开放,资本的流动性将随之增强,其结果对我国的货币供需产生影响,这些影响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因此,在我国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过程中,对宏观经济波动的预期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国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汇率也具有高度的易变性。如果贸然采取一步到位的汇改策略,走上浮动汇率的道路,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3. 单独浮动汇率制度也有其自身的缺陷。最大问题就是存在着汇率的过度波动或汇率的易变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并且使经济中面临的汇率风险增强。弗里德曼认为,浮动汇率制度之所以出现不稳定。主要是因为与之相关的宏观经济的不稳定。由于人们对货币供给、实际收入的预期决定着当前的汇率,如果人们的预期是不稳定的,汇率就会表现出易变性,且汇率波动的幅度会大大超过货币供给和实际收入的波动幅度。依据该理论,如果人们的预期是稳定的,汇率就应当是稳定的;而事实上则是,在大多数预期稳定或预期较大稳定的情况下,汇率仍然是易变的。因此,一般来说,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对外汇市场调控能力较强的国家,或是参与国际经济活动较深,需要充分利用汇率机制调节作用的国家,比较适合采用这种汇率制度。
参考文献:
1.韩剑,徐康宁.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东南大学学报,2004,(6).
2.裴平等著.国际金融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许崇正.我国汇率制度的选择.中国经济问题,2004,(4).
第四篇:“汇率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参考论文题目表
经济研究 经济转型期市场决定与政府调控关系界限研究——“全国经济学博士后论坛”综述
【关键词】 市场经济理论; 经济社会矛盾; 经济转型期; 市场关系; 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转型时期; 战略性转变; 人民币国际化; 人类社会; 天津财经大学;
2014年09期 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失衡与金融调整渠道
【关键词】 国际投资头寸表; 金融调整渠道; 估值效应; 贸易调整渠道
2013年07期 市场化改革、风险防控和我国金融发展——首届“中国金融发展学术论坛”综述
【关键词】 资本市场; 风险防控; 顶层设计; 证券市场; 经济增长; 资本账户; 股票市场; 证券投资基金业; 资产定价; 人民币国际化;
2014年01期 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路线图
【关键词】 中等收入陷阱; 问题导向; 经济发展; 中等收人; 资本账户; 资产泡沫; 经济起飞阶段; 人民币国际化; 汇率市场化; 资金流动
2014年01期 人民币汇率、短期资本与股价互动
【关键词】 人民币汇率; 短期资本流动; 股票价格; TVP-SV-VAR模型;
2014年11期 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依靠制度创新
【关键词】 中等收入; 汇率折算; 年平均; 过渡阶段; 工业化目标; 社会经济发展; 分配领域; 三大产业; 发展阶段; 农业现代化水平;
2013年02期
国际金融研究 中国的实际汇率制度:基于BBC框架的动态考察
【关键词】 实际汇率制度; 汇率篮子; 汇率制度弹性; 卡尔曼滤波; 状态空间模型
2015年11期 利率市场化、汇率制度改革与资本账户开放顺序安排——基于NOEM-DSGE模型的模拟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 资本账户开放; 增强汇率弹性; NOEM-DSGE模型;
2015年11期 扩展三元悖论视角下的印度汇率制度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关键词】 扩展三元悖论; 汇率制度改革;
2015年03期 汇率不完全传递背景下美国货币政策冲击对中国产出影响研究
【关键词】 货币政策冲击; 汇率不完全传递; 脉冲响应;
2015年05期 非贸易品相对价格能解释人民币双边实际汇率的波动吗
【关键词】 非贸易品相对价格; 人民币双边实际汇率;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一价定律;
2015年08期 基于MS-VAR的“三元悖论”约束及对经济影响研究
【关键词】 三元悖论; MS-VAR; 汇率稳定性; 货币政策独立性; 资本开放;
2015年09期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贸易收支时变性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半参数函数化系数模型
【关键词】 人民币汇率; 贸易收支; 半参数函数化系数模型;
2014年02期 汇改前后人民币汇率预期的波动特征研究
【关键词】 人民币; 汇率预期; NDF; 频度差异; ARCH;
2014年06期 中国外汇市场压力与货币政策——基于TVP-VAR模型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 外汇市场压力; 变系数模型; 货币政策;
2014年07期 人民币汇率预期与股票价格波动
【关键词】 人民币汇率预期; 股票价格; NDF;
2014年08期 中国股价与汇率非线性累积过程的非对称迭代影响
【关键词】 汇率; 股票价格; KSS; 状态空间模型;
2014年10期 未竟的改革:后布雷顿森林时代的国际货币体系
【关键词】 国际货币体系; 改革; 启示;
2014年10期 跨期消费平滑模型与中国国际资本流动性度量——兼析汇率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消费平滑; 国际资本流动; 跨期经常项目; 有效汇率;
2013年03期 20 中国外汇风险的识别和动态预警研究
【关键词】 外汇风险; 货币危机; 早期预警系统; 动态Logit模型; 极值分位数;
2013年02期 人民币汇率传递的物价效应分析——基于引入虚拟变量的ARDL模型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 汇率传递; ARDL;
2013年02期 人民币资本账户逐步开放的顺周期性问题研究
【关键词】 资本账户; 人民币; 顺周期;
2013年05期 市场分割下东北亚货币的跨货币溢出效应与汇率预测
【关键词】 跨货币溢出效应; DF市场; NDF市场; 汇率预测;
2013年05期 境内外人民币远期市场联动关系与波动溢出效应研究——基于交易品种、政策区间的多维演进分析
【关键词】 NDF市场; DCC-MVGARCH-BEKK模型; 波动溢出
2013年08期 香港离岸人民币汇率已经发挥影响力了吗? 【关键词】 离岸人民币市场; 溢出效应; 国际影响力;
2015年10期 人民币国际化研究述评
【关键词】 人民币国际化; 收益-成本; 路径安排; 程度衡量; 前景测算;
2015年10期 货币国际化的影响因子分析——基于面板平滑转换回归(PSTR)的研究
【关键词】 国际货币影响因子; PSTR; 非线性
2014年12期 全球经济不平衡复苏,亟需合作探寻新动力——2014年全球经济金融回顾与展望
【关键词】 量化宽松政策; 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刺激政策; 不平衡; 资本流向; 对外开放新格局; 人民币国际化; 长江经济带; 自贸区建设;
2015年01期 再平衡格局下的全球经济与金融——“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学术年会”会议综述
【关键词】 国际金融研究; 再平衡; 经济结构转型; 人民币国际化; 会议综述; 资本账户; 汇率市场化; 对外开放战略; 发展前景; 投资规则;
2015年01期 境内外人民币债券市场的联动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关键词】 境内外人民币债券市场; 联动关系; DCC模型族; EGARCH-X;
2015年03期
汇率不完全传递背景下美国货币政策冲击对中国产出影响研究
【关键词】 货币政策冲击; 汇率不完全传递; 脉冲响应;
2015年05期
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的新路径——基于中美产业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影响因素的经验分析
【关键词】 人民币国际化; 贸易结算货币; 相对市场份额;
2015年07期
货币国际化进程中的最优国际储备规模 【关键词】 货币国际化; 国际储备; 外汇储备; 开放风险;
2014年03期
人民币国际化的冷思考
【关键词】 人民币国际化; 国际货币; 货币发行; 国际经济活动; 货币贬值; 布雷顿森林; 国外资产; 资本输入国; 特里芬难题; 货币国际化;
2014年04期
跨境结算人民币化还是人民币国际化? 【关键词】 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跨境结算; 国际货币制度改革;
2014年04期
民国时期纸币发行中的领券制度及其启示
【关键词】 领券制度; 中国银行; 中央银行; 纸币发行;
2014年06期
香港人民币企业债券发行特征及定价分析
【关键词】 人民币; 国际化; 香港离岸金融; 债券定价;
2014年07期
境内外银行间人民币同业拆借利率的联动关系研究
【关键词】 SHIBOR; CNY HIBOR; 联动关系; MVGARCH;
2014年08期
人民币国际化、汇率变动与汇率预期
【关键词】 人民币国际化; 汇率; 汇率预期; 境外人民币存款;
2014年08期
分流外汇储备、盘活货币存量及深化金融改革
【关键词】 外汇占款; 融资结构; 货币总量;
2014年08期
金融资本跨境流动与储备货币地位——基于日元经验的研究
【关键词】 跨境资本流动; 储备货币; 日元;
2014年08期
央行汇率干预行为研究:基于香港离岸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关键词】 CNH; 汇率干预指数; 央行反应函数; 央行汇率干预;
2014年10期
复苏困境重重 前行难言轻松——2012年全球经济与国际金融回顾和展望
【关键词】 国际金融; 困境重重; 政经; 国际社会; 人民币国际化; 世界经济复苏; 债务比例; 资产减值; 离岸金融中心; 求进;
2013年01期
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我国推动人民币加入SDR的动机及路径
【关键词】 SDR货币标准; 外汇储备资产管理; 人民币国际化;
2013年03期
汇率波动性与本币国际化:澳大利亚元的经验研究
【关键词】 汇率波动性; 本币国际化; 澳大利亚元;
2013年04期
境内外人民币即期汇率的联动关系——基于VAR-MVGARCH的实证分析
【关键词】 人民币; 境内外即期汇率; 联动关系; VAR-MVGARCH;
2013年05期 47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现状、程度测度及展望评估
【关键词】 人民币国际化; 发展现状; 程度测度; 展望评估;
2013年10期
国际货币规律探索视角下的人民币国际化研究
【关键词】 人民币国际化; 国际货币职能; 国际货币体系;
2013年10期
49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及对中国的启示——基于托宾Q理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视角
关键词】 量化宽松;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托宾Q;
2013年12期
第五篇:对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思考
对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思考
人民币汇率制度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我国人民币现行汇率制度概括起来说就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指的是汇率生成机制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汇率水平的高低是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的;单一性是指中国人民银行每日公布的人民币市场汇价适用于外汇指定银行(中资与外资)进行的所有外汇与人民币的结算与兑换,包括经常项目收支和资本项目收支,适用于中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收支往来;适用于居民与非居民的交往活动。总之是适用于所有交易范围的一切外汇与人民币之间的交易;有管理性主要体现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中央银行设有独立的操作室,当市场波动幅度过大,中央银行要通过吞吐外汇来干预市场,保持汇率稳定;在零售市场上,中央银行规定了银行与客户外汇的买卖差价幅度;而其浮动性则一是表现为中央银行每日公布的人民币市场汇价是浮动的;二是各外汇指定银行制定的挂牌汇价在央行规定的幅度内可自由浮动。
我国目前对内对外经济发展状况
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较强,经济仍具备实现平稳快速增长的有利条件。但也应看到,经济运行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因素,一些长期性的矛盾和问题还需要通过深层次的改革和调整来加以解决。
(一)外部条件分析
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有所改善,但外部需求恢复增长需要较长时期。在各国开出的“强力药方”作用下,全球经济出现大病初愈迹象。美国经济在经历了前几个季度的衰退后初露增长曙光。世界各大主要经济体均出现不同程度增长。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开始出现复苏迹象,但目前仍面临失业率飙升、财政赤字剧增和消费不振等诸多挑战,经济刺激计划也将收缩或陆续退出,经济全面复苏将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二)内部条件分析
1、国内消费市场拓展空间广阔,但难度增大
国内消费市场仍有很大的潜力:首先,农村消费市场将会迅速启动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信心增加,有利于刺激本轮消费升级。
但是,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农民增收困难情况下,同时受未来支出和消费习惯等多重因素制约,我国消费增长难以持续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2、国内投资增长具备潜力,但民间投资意愿不强 我国的国内投资增长具备一定的潜力,主要表现在:就业压力和改善现状的迫切愿望,形成了高涨的投资热情;房地产、汽车工业发展带来的产业规模扩大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变化,为投资提供了广阔空间;巨大的国民总储蓄和国外投资,为投资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但目前经济增长动力主要还是依靠投资拉动,政府投资增速比民间投资增速要快得多。实现经济明显复苏的关键还是要带动民间的投资。
3、稳定出口政策成效明显,但外贸形势不容乐观
首先,近期人民币升值压力有所上升,美元出现较大幅度贬值。美元中长期弱势格局难以根本改变,而中国拥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和巨大的贸易顺差,人民币升值压力近期有所上升,不利于中国出口回升。其次,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升温,中国成为最大的受害国。中国未来要想重现出口20%、30%及以上的持续高速增长局面已不太现实。
4、工业增长条件充足,但结构调整难度很大
一方面,工业经济增速发展条件充足:工业企业利润的增长惯性依然存在;公司治理和管理水平的改善;消费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投资较快增长的态势将增大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工业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产能过剩这一中国经济的顽疾。前几年出口的指数型增长,吸收了我国不断产生的过剩产能。
5、财政和金融环境良好,但通胀预期逐渐显现
2010年我国面临的财政和金融环境相对比较稳定和良好。首先,财政实力和外汇储备实力逐渐增强。近年来,中国财政收入出现快速增长趋势,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其次,我国的外债偿债率,负债率等各项指标均持续回落。再者,金融监管体系在稳健提高。但也要看到,2010年全国通货膨胀的预期和压力,都将逐步增强。
人民币贬值对我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影响
此轮人民币贬值的原因:人民币近期大幅贬值,与美联储缩减QE3、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新兴市场汇率回调和中国央行近期表态有关。短期来看,人民币贬
值预期将继续升温。
中国1月份进出口均较2013年同期增长大约10%。2月份新出口订单是pmi构成中唯一出现改善的指标,而整体新订单、采购量、支付价格和就业指标均出现恶化。中国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已经不及过去,因为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人民币升值削弱了中国的竞争优势。
还有一点,一项衡量中国制造业活动的主要指标在2月份出现下滑。2月份中国汇丰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wi)初值为48.3,低于1月份49.5。该指数高于50表明制造业较前月扩张,低于50表明制造业萎缩。这表明,该指数延续了1月的下滑趋势并创下7个月以来的最低点,显示中国经济可能正逐渐失去动力。
过去10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是投资拉动的,投资拉动能持续下去的前提是:投资要有效率。也就是说投资之后的产出要有人愿意购买。但未来,国外经济增速整体不高,国外需求无法消化如此多的产出。
国内消费也无法消化这些产出,因为大部分老百姓真实消费能力提高很慢。在这种条件下,投资必然产生坏账。近年来政府用卖土地掩盖投资坏账,这样的恶性循环吹大了中国的房地产泡沫。
当房地产需求下降,房地产泡沫吹破后,地方政府土地难以卖出,国家只能再一次大幅放货币来冲销坏账。这次之后,热钱将会流出。人民币开始贬值之旅就开始了。
人民币贬值对于股市的影响
近期股市的下跌一方面是受到人民币贬值的影响,一方面是是受房地产行业泡沫开始破灭,房价开始下跌的引发的房地产股暴跌的影响。
从中长期看中国的房地产泡沫破灭将从2014年开始,从此产能严重过剩的房地产行业将进入漫长的下降通道,房地产股也将进入长期的下跌趋势,因此房地产股的长期下跌,银行股也可能受到一定的影响,中期对于股市不利。但是短线股市经过大跌后会有一个技术性反弹要求。
综上所述,人民币贬值的振背后反映的是目前我国各行各业都陷入产能过剩的困局中,目前中国所有的行业日子都不好过,所有的行业在国际上都没有竞争力,所有的行业都处在亏损或不盈利的困境中。
原因主要是过去年10年大家都去炒房炒地炒煤炒矿,在过度的投机炒作中让我国经济的所有行业都自废武功,失去了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只能去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目前解决各行各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和提高各行各业盈利能力问题的关键是要帮助所有行业的上市公司再造新的商业模式,加快各行各业转型升级。
人民币贬值是好是坏?我们应该辨证地看待问题。从有利的一面来看,主要体现在:(1)人民币贬值对进出口收入有影响,它有利于国内的商品和劳务出口,有利于吸引外国游客,加快旅游业发展,同时人民币贬值对国际资本流动也有影响。(2)中国的外贸收入往往会得到改善,整个经济体系中外贸所占比重会扩大,从而提高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可以有更多的国内产品同国外产品竞争。
人民币贬值不利的方面主要表现在:(1)一方面,出口扩大,引起需求拉动物价上升;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国内生产成本推动物价上升,货币贬值对物价的影响会逐步扩大到所有商品,可能引发新的通货膨胀。(2)如果贬值趋势不断发展,那么人们将会把资金转移到其他国家,引起资金外流。同时,外部投机资金可能撤离,就连前期进来的储蓄资金、投资资金也会撤离。甚至可能出现内地资本外逃。
从长期看,汇率政策调整必将有助于利用市场价格手段鼓励企业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服务业等不可贸易部门成长,逐步提升我国产业和贸易结构,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平衡与缓解各国的贸易矛盾,并使我国货币当局更好地运用货币政策,来增强宏观经济调控的能力,并且一定要配合相应的措施稳定与优化经济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可能因经济波动而发生的损失。相信中国汇率制度改革的道路会越走越顺,最终成为经济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