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保险行业个人营销代理人制度现状和改革的思考
关于保险行业个人营销代理人制度现状和改革的
思考
在所有金融行业中,保险业是最为特殊的一个,也是最具有社会意义和价值的一个:在短期内,保险发挥着经济补偿的保障功能;从长远看,保险则发挥着资金融通与社会管理的双重功能,它是不可替代的。但是,保险,特别是寿险,同样也被称为世界上最难销售的产品之一,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其功能和意义都属于隐性的“将来时态”,虽然社会需求巨大,但消费者主动购买的比率很低,因此,这是一个属于需要进行主动销售的买方市场。社会和保险公司需要一座把“产品提供者”与目标客户群相衔接的桥梁,能够与客户面对面地交流、沟通人生的责任、梦想与规划,就寿险的功能与意义达成共识,这道桥梁越稳健、越宽畅,桥的两端都将会受益越大。这道桥梁就是——保险中介机构及个人,而保险个人营销员渠道更是中国国当前最重要的保险营销手段。
中国保险业自20世纪90年代后进入快速发展,近20年保费收入平均以每年超过30%的速度在增长,至2011年上半年中国保险业已积聚起53644.10亿元人民币的资产总额。整个保险业在全国地域范围内全面铺开,保险、银行、证券在中国金融领域三分天下,为社会保障、资金融通、社会管理和服务经济发展方面作出巨大的贡献。中国保险业近20年的繁荣,有外部及内部等多方面的原因,而保险代理人制度以及截至目前170万的中国保险代理人的队伍则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有人曾这样直言不讳地描述了寿险个人营销制度对行业发展的贡献:“没有个人营销,就没有中国保险业的今天!”。同时,寿险个人营销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并对保险知识的普及和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时间回到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公司落户上海,带来了寿险营销个人代理制。到1994年底,友邦保险公司共招收保险营销员近5000人,业务量超过1亿元人民币。1995年美国友邦又获准在广州开展寿险业务,发展势头也相当惊人,当年公司营销队伍就发展到8000人,新单标准保费收入近3.88亿元人民币。美国友邦保险公司这种个人寿险营销制度,引起国内保险公司纷纷效仿,在极短的时间内这一制度被快速复制,带动了中国寿险业超常规发展,保费收入快速超过产险,改变了产险和寿险的市场格局。从1996年以来,中国寿险市场保费收入以平均每年40%的速度增长,这主要归根于寿险的个人营销。尽管近年来银行保险突飞猛进,但统计显示,个人代理销售仍处于市场主导地位。2004年,全国的寿险代理人大军已扩充到了150多万人,2010年更达到了170多万。
90年代初期,在中国这片尚未开发的处女地上,寿险公司通过“代理人制度”这套相对较低成本、但门槛低、吸引力大的代理人营销制度规则(低保障、与业绩挂钩且上不封顶的激励),在短时间内在国内刮起的一场疯狂的“圈人、圈地风暴”,寿险公司纷纷发展壮大,寿险行业成为了劳动密集型行业,同时又因为代理人制度的特殊性,劳动关系和劳动权益保障的问题在寿险行业就凸显得尤为复杂,其中的疑问和弊端在近年也得到了愈加频繁地显现。因此,在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颁布出台的背景下,讨论寿险个人营销代理人制度及代理人本身的劳动关系和劳动权益保障问题,在当前显得尤为的意义重大。
要讨论个人营销代理人的劳动关系和劳动权益保障问题,我们得先从代理人制度的基础——“基本法”即“保险营销基本管理制度”说起:
现行的代理人营销制度最早源于美国家庭用品推销制度,代理人与保险公司所签署的不是劳动合同而是委托代理协议,代理人需要遵守一种被称为“基本法”即“保险营销基本管理制度”的营销管理制度。虽然各寿险公司基本法不尽相同,但通常,它有几个显著特征:一是鼓励增员,晋升通道透明,通过组织发展职级呈将阶梯式上升,基本法利益往往向团队组织发展及更高职级倾斜;二是重视个人业绩的稳定和持续,制定严格的考核淘汰机制,要求代理人持续完成考核指标。三是重视培训,建立了一套十分严格的培训会议制度(包括早会、制式培训、外出培训等)。
四、低保障、高激励的人才激励机制,往往在9-12个月以后就没有了底薪,养老保险等也只有主管层级以上才能享受,但收入上不封顶。所有不同的“基本法”它们共同趋向的利益显示,寿险代理人营销制度所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利益本身成为了保险公司存在的法则,营销则已经成为了保险代理人的工作目的。作为公司的保险代理人,其签署的代理人合同以及其遵守的“基本法”充满了一种纯商业合作关系和利益驱动,代理人享受的权利和义务,与我们传统认为的劳动关系和劳动者权益有了很大的不同。同时,近20年来保险公司为了追求速度与规模,大多进行着粗放式的经营,一定程度上忽视对保险市场的培育特别是优质客户的培育,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片面强调营销技巧的培训,而忽视对员工专业素质的教育,再加上极低的行业门槛,直接导致了客户市场开拓急剧竞争以及营销人员综合素质的相对低下,寿险代理人行业的生存环境每况愈下,又因为代理人享受的保障十分有限,寿险代理人行业在劳动保障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应该引起重视——
1、虽然保险代理人与保险公司签订代理合同,是名义上的代理关系。但由于大多数保险公司对代理人严格的管理,关于两者之间到底是不是事实上的劳动关系一直是业界争论的焦点,而是否是劳动关系直接决定了保险代理人能不能受到《劳动法》的保护。
2、由于进入门槛比较低,寿险代理人的素质参差不齐,再加上不是保险公司员工,很少能享受保险公司的福利和津贴,大都依赖业务提成,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前保险市场,生活举步维艰。一些寿险代理人为了提高收入,就只好急功近利,误导或诱导消费者投保,致使损害保险公司形象的事频频发生。
3、当前代理人制度下“人民战争”式的大发展增员建立在带有“血缘”色彩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和劳动关系之上,一个代理人既是公司的员工也是其上一层推荐人的直接下属,其推荐人在许多公司的基本法中往往终身享受增员出单业绩中的部分利益,这种组织结构和劳动关系与现代企业的激励机制不相容,并不能算是非常公平,容易连带产生其他弊端。
4、在基本法“低保障、高激励”利益导向的引导下,在基本法“实行严格考核清退制度”的规定下,代理人感受到的更多地是时刻承受着的巨大的精神压力,在客观上也麻木了对于公司的责任感、忠诚感、归属感,一位寿险资深从业人员曾在网络发表文章说:“如果说没有归属感和缺少保障使得代理人们失去了一层保护自己的盔甲,那么严格甚至严厉的业绩考核则是悬在代理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
面对以上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在寿险行业还处于快速发展,没有出现大的问题的时期,及早发现、及早研究、及早调整,已经高速运行近20年的寿险代理人制度亟需改革,为此,本文也在此提出如下的一些政策及管理建议,以供我们研究和探讨:
1、提高寿险业务佣金率
保险公司可以适当提高代理人佣金以改善其待遇。目前,我国大陆保险代理人首年佣金一般不超过40%,而欧美、中国台湾地区的代理人佣金达到80%至100%甚至更多。反观我国保险公司目前还有很大的利润空间,这为提高代理人佣金提供了可行依据。我国代理人的佣金可以向国际标准看齐,进而对保险代理人的待遇和地位提供更多的保障。
2、延长续期佣金的给付年限
建议保险公司在佣金总给付额度一定的情况下,适当将佣金“蛋糕”切在续期年限。目前,我国保险公司大多数采用首期业务佣金和续期业务佣金相结合的佣金机制,首期业务佣金较高,续期佣金则逐年递减。这种佣金提取机制虽然有利于积极调动代理人拓展新业务,但也会诱发代理人的道德风险:首先,代理人的收入与其承担的风险不相匹配。合理的委托——代理契约中,代理人应承担一部分结果不确定的风险,但是现行的佣金机制只注重激励代理人收取保费,而忽略了代理人理应承担的由其行为导致的退保、投诉等不确定风险,从而不利于保证客户的长期利益。其次,相关约束机制较薄弱,代理人的违规成本过低。保险公司作为委托人对代理人的违规违纪行为缺乏有效的经济约束手段,保险代理人市场退出的机会成本很小,这在客观上也诱发了保险代理人片面追求保费收入,并且频繁在保险公司间跳槽和随意进行职业转换的行为。
因此,建议保险公司降低首期和前几年的佣金支付比例,相应提高后续佣金支付比例,延长佣金发放年限,甚或可采用槽式佣金制度,即在缴费期的首期和末期设臵高佣金水平。促使代理人主动关注业务质量和自身的信用建设,使激励和约束机制有效运行。
3、降低营销员整体税负水平
建议免征保险营销员营业税或提高其营业税起征点。目前,保险营销员的全部收入均来自佣金所得,而且往往还需要支付不小的日常展业费用。保险营销员在缴纳营业税以外,还要按非雇员标准缴纳个人所得税。建议将营销员每月取得的佣金收入在征收个人所得税时,进一步提高保险营销员个人所得税税前费用扣除比例,并适当降低保险营销员所适用的劳务报酬所得税税率,以减轻保险营销员的税负,提高营保险销员的社会经济地位。
4、改善营销员社会福利待遇
保险营销员作为个人代理人销售保险产品,按业绩高低领取报酬,除了入司不久新人外均没有底薪(按寿险公司基本法的不同,底薪的享受时间和额度也不同),也没有正常的“五险一金”等福利,无法享受到保险公司内勤人员的任何福利待遇,也未拥有如其他代理商一样和生产商平等的法律地位。在保险公司,寿险代理人通常被称作“外勤”,以区别于保险公司的被称作“内勤”的编制内员工,寿险代理人的职业归属感问题是保险营销员一直以来的最大心病。保险代理人没有基本的福利保障的深层次问题还没解决,是造成保险营销员流动性过高的主要原因。为了使代理人能够更好地开展工作,政府和保险公司应该为代理人建立相应灵活性的医疗、养老保险制度(如商业保险公司代办的社会基本保障等),使代理人的工作生活有所保障,协助其建立职业归属感,从而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5、探索员工制等新的营销模式
目前保险营销员的收入来源主要靠佣金,劳动关系不明确,一般也不享有正式员工的劳动保障和福利待遇。而这种局面的形成有行业的特点和历史原因。随着市场的发展,也表现出一些弊端,对寿险市场健康发展形成制约。
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就要实施,保险业要全面来看待《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保险行业来说,现行营销员运行模式有待进一步改革完善,员工制就是其中一种主要的探索模式。有一种观点认为,员工制是一种趋势,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营销员体制符合保险行业的特点,也是一种方式。目前两种营销机制的并存证明了保险市场的进步。同时,通过市场发展规律来由市场选择何种形式更适合未来保险中介市场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寿险业务保费收入约50%以上来自个人代理,保险公司和代理人仅仅是一种松散的经济利益关系,委托人无法实现对代理人合理有效的激励和约束,进而导致代理人偏离委托人的目标,甚至为追求自身利益而产生各种有损委托人和投保人利益的行为。同时,随着大众保险意识的逐步增长,保险需求也渐渐由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从片面保障需求转化为全方位保障需求,以及带有投资理财性质的高层次需求,因此,亟须一支拥有专业知识的保险理财规划师队伍。建立保险营销员员工制度,明确营销人员的法律地位和劳动关系,不但能保障营销员的合法员工权益,而且能从一定程度上更加约束营销员的展业行为,打造高质量的专业理财规划师队伍。
6、完善保险公司营销员管理制度
营销员管理制度是保险营销员渠道发展的原动力。目前市场上营销员(代理人)渠道在发展中出现的一些负面现象,包括流动性大、重视短期利益、服务质量有待大幅改善、基础薄弱、压制下属发展营销团队等问题,以上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营销员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所造成的后遗症。
7、加强保险知识,教育宣传力度
目前,保险销售误导等负面因素是保险业吸引人才的最大绊脚石,也是销售成功的困难所在。提升保险营销队伍的形象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也并非单靠某项国家政策措施或保险公司的营销策略就能改变,必须行业内外共同发力。除进行全方位的保险营销体制改革以外,还要加强保险行业内外部教育,使保险知识在社会得以普及,也使营销员队伍更加专业、更具诚信度。
从保险行业内部教育方面来看,应改革现行资格考试制度,构建系列化的保险营销执业资格考试:首先是基本代理资格考试,获得资格的人可以销售最基本的保险产品。然后,针对不同险种、不同阶段的营销人员,有不同的培训、考试,兼顾营销业务品质的衡量,从业人员可结合自身的特点由低级到高级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其次,保险代理人培训和继续教育作用也不容忽视,保险公司应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探索建设营销员继续教育网络(费用合理),并将继续教育试点逐步推广。
在保险行业外部宣传方面来看,需要监管机构和保险行业协会联合行业市场主体,正确积极宣导诚信销售,为保险销售进行正确定位和教育。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就是常说的“金字塔理论”。这个理论表明,人的需求基本上可以分为五类。在最底下一层,是人的生理需要,就是咱们常说的“温饱”。第二层是安全。第三层是爱。第四层是尊严。第五层是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体验。长期以来,营销员感到自己没有归宿,缺乏安全感,得不到社会的理解,更缺乏尊严感,很多营销员除了赚钱养家外,更希望得到保险公司和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希望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早在几年前,中央财经大学保险专家郝演苏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保险营销员没有任何保障和福利,更没有话语权,其地位还不如农民工。”
改革代理人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但因为历史的原因也注定是一条漫长曲折的道路。但只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坚决贯彻“十二五”精神,深入学习运用《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结合保险公司实际理顺保险代理人劳动关系,不断摸索、勇于实践,一定能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让代理人得到更多劳动保障且让各方面都能满意的保险代理人制度。
第二篇:保险营销个人代理人体制国际比较
保险营销个人代理人体制国际比较
本文摘自中国保险学会2011研究课题《保险营销个人代理人体制国际比较》,课题作者:中国人寿战略规划部课题组,作者单位: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的差异,国际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保险营销制度各有特点,本文选取美国、日本、中国台湾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对其寿险营销员制度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对中国大陆地区保险营销员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一、各国现行寿险营销员制度的特点对比
从营销员法律地位来看,当前美国主要采取法定雇员和独立合同人员两种形式;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明确了寿险营销员与寿险公司之间是雇佣关系,即雇员制;台湾地区在1998年将保险业正式纳入《劳动基准法》,寿险营销员开始逐步向雇员制过渡,受经营成本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难以普及纯粹的雇员制,目前主要采取劳动与承揽双合约制度。结合中国大陆现实状况,美国和台湾地区的经验更具有借鉴意义。
从营销员收入体系来看,美国保险营销员佣金制度鼓励保单销售质量和长期服务,首年佣金标准较高,续期佣金支付年限较长;日本寿险公司主要按照保险产品、缴费方式及保险期限的相应换算比率来计算营销员收入,这些业绩必须以保单持续有效为前提,若出现保单失效,公司将扣除营销员之前得到的相关业绩激励和工资;台湾地区寿险营销员薪酬体系注重强调业绩导向,营销员收入来源主要是首年佣金和续期佣金,目前主要采取佣金平准制,各寿险公司发放续期佣金的期限,大多只维持发放到第五或六保单,从第六或七保单起有些公司会额外提取部分比例列入营销员的公基金。
从营销员资格认证和教育培训体系来看,美国、日本、台湾地区都具有严格的资格认证体系和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都明确了具体的培训课程和时间要求。
从营销员长期保障与发展来看,美国、日本、台湾地区均注重为营销员提供养老、医疗等方面的福利保障;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后还增加了对营销员精神层面的关注和支持,比如为营销员提供职业发展规划、创造职业发展平台,通过恳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加强与营销员情感沟通等。
二、对中国大陆保险营销员体制改革的启示
中国大陆地区自1992年引入保险营销制度以来,保险营销员队伍已经发展成为保险公司主要的业务渠道。然而,由于发展历史较短,保险营销制度仍然存在很多瓶颈问题。比对美国、日本、台湾地区寿险营销员制度发展改革历程,我们可以积极借鉴相关经验。
第一,借鉴台湾地区经验,循序渐进推进保险营销体制改革。可以通过区域试点和逐步推进的方式,实现保险营销体制的平稳转型。一是可以从建立员工制精英销售队伍入手探索改革。二是逐步探索代理、劳动合同转换机制。三是以保险公司直属代理人模式为主,鼓励保险公司加强与保险中介机构合作。
第二,借鉴美国大型保险公司经验,积极探索专属代理公司模式。一是可以在条件成熟时,将寿险公司的个人营销条线分离出来,成立全资销售子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充分发挥专业化经营的优势。二是积极探索专属代理制。随着国内营销员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销售精英和优秀的营销主管会逐渐产生脱离所属保险公司成为代理机构的意愿。国内保险公司应前瞻性地探索专属代理制方面的问题,比如劳动关系、长期福利保障机制、日常激励机制等,在市场改革中占据主动地位,防止优秀销售人才和营销主管流失对公司业务产生影响。
第三,借鉴日本营销员管理经验,努力改善营销员队伍形象。起初日本营销员的社会地位也不高,这一点与中国现在的状况相同。但是,随着国民对保险功能认知的增强,加上日本各公司逐步规范对对营销员的培训、强调保全服务、看重客户满意度等措施使得保险营销员的社会地位得到了较大改善。建议各大保险公司要注意维护自己公司的形象和行业形象,维护保险市场秩序,同时对营销员队伍进行严格的规范培训,特别是加强职业道德和法律知识培训,加强对展业行为的管理以提高整个行业营销员的社会地位。
第四,不断改善营销员待遇和保障,稳定保险营销队伍。国内保险公司可借鉴美国模式的主要特点,一是加强与营销员合同透明度管理,明确营销员招聘、工作、退职的相关规定和权利义务,承担与保险营销业务直接相关的考试、培训、保险单证等费用,不以任何名目向营销员转嫁公司正常业务活动所必需的经营成本,切实保障营销员的合法权益。二是采取多种灵活形式,通过公司和个人共担的方式,逐步完善营销员养老、医疗等方面的福利保障,增强保险营销队伍归属感和稳定性。三是借鉴美国续期佣金给付期限较长的特点,将续期佣金平滑至更长给付,或增加服务佣金项目,提高营销员长期服务的理念。四是积极向上级主管机关争取营销员税收优惠政策和支持。此外,有些日本寿险公司的做法也值得借鉴,一是设置鼓励有效保单的奖金激励。二是考核营销员为客户进行的售后服务,并反映到薪酬上。三是鼓励营销员增加服务公司的年限,并与收入挂钩。四是关注营销员的精神需求,给予足够的关怀。
第五,继续完善营销培训体系,提升保险营销队伍素质。一是加快完善学院培训和专业机构培训。二是加强营销员资格考试培训的组织管理,提高保险营销队伍的持证率。三是研究制定营销队伍素质评价体系,实施保险营销人员素质持续改善计划。四是完善公司营销员内部培训制度。第六,加快保险营销渠道多元化发展,逐步降低对传统渠道的依赖。一是积极探索网络营销、手机营销、门店营销、券商代理等新型销售模式,进一步满足细分市场的消费需求。二是深化与各类保险中介机构的合作,充分发挥独立代理经营机构的独特作用。三是有力探索职场营销,积极开拓白领阶层和政府机关人员等中高端市场。
(编辑:蔡文曦)
课题项目简介:“中国保险学会研究课题”是由中国保险学会管理及组织实施,旨在调动会员科研力量加强重大问题研究、提高保险理论和政策研究水平促进保险业发展的课题研究。
使用公司的柜面,或者和有门店的连锁企业合作,比如超市。
第三篇:潮州市旅游品牌营销现状思考
摘要] 21世纪的旅游业正逐步进入品牌营销时代,本文在分析了潮州市旅游品牌营销缺憾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潮州市 旅游品牌 营销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的旅游业正逐步由资源时代步入营销时代,对如今的消费者来说,选择度假地反映其生活方式,反映其社会群体归属。据调查,旅游者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除了考虑距离、时间、交通方式、旅游成本等因素外,越来越多的重视旅游地的品牌。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旅游目的地在21世纪将成为时尚的附属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上,从旅游目的地城市甚至国家越来越多的倾向于采用品牌化技术来营销自己形象并实现形象的差异化。作为“千年州郡”、“潮人故里”的历史悠久的潮州市,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城市旅游品牌营销运动中是怎样营销自己的?
二、潮州市旅游品牌营销缺憾
1.潮州旅游资源现状
潮州市地处亚热带与温带的分界处,北回归线穿越期间,自然旅游资源丰富,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南国古郡,是闻名遐迩的“潮文化”发祥地,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之美称。潮州的文化底蕴浓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全市现有文物古迹72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是粤东文化古迹荟萃之地,拥有韩文公祠、广济桥、开元寺等众多独到的文化品牌,于1986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还拥有“中国著名侨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瓷都”、“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国家重点工艺美术城市”、“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潮州菜之乡”等含金量极高的国家级“城市名片”。但是,在众多的旅游城市中,潮州的“旅游强势” 并未能如期待的那样引人注目,其原因是什么?
2.潮州市旅游品牌营销缺憾
(1)旅游产品开发问题
虽然潮州拥有众多的城市名片,但并未将其转化为旅游名片,以吸引游客的到来。潮州市的大多数旅游产品已经较为老化、单一,缺乏较强的吸引力,主要表现在:
一、产品结构不合理,仍然上以文化性的观光旅游为主,处于较低层级的阶段;
二、产品的升级换代速度慢,创新不够,多年一贯制没有新鲜感,还是那些传统的旅游产品:韩文公祠、广济桥、开元寺等,虽说被誉为四大古桥之一的湘子桥修复竣工,迎接游客,但又由于票价过高,而让许多慕名游客望而却步;三是旅游产品的参与性不强,观光类占多数,给游客带来的体验参与比较少,如位于潮州古城区能表现潮汕传统民居特色文化的甲、义、兴三巷,有莫大兴趣的游客也只是乘坐当地三轮车,匆匆的走马观花一番,未能给游客带来更多的体验。
(2)旅游品牌营销意识问题
随着国内省内旅游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潮州市也认识到旅游产品营销的重要性,而且旅游产品的品牌意识也开始觉醒。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发展文化旅游,大造强势旅游品牌的行动口号,但还没有真正树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认为只要有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就一定能是使旅游业发展起来;旅游企业不是从旅游市场需求出发,更多的是想当然、凭感觉开发旅游产品;没有把旅游业当作一项经济产业来培育,而是习惯从自己利益出发,停留在旅游产品的推销观念甚至“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产品观念阶段。
(3)旅游品牌定位和宣传促销问题
很多城市在旅游品牌的塑造中只是简单的相互模仿,互相交流参观之风极为盛行,而往往忽略了自身特点。潮州旅游品牌定位方面存在着“贪大”、特色不鲜明、定位过高或过低、定位混乱等问题。在旅游品牌的形象提炼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如没有准确提炼品牌形象问题、反映内容不贴切问题,缺乏时代感问题、品牌宣传口号不洗练等等,如主打“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名片,强调拥有国家级名片,殊不知“中国瓷都”全国已经有5个城市获此称号,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更是已有100多座,打出此类宣传口号在现在竞争如此激烈旅游市场竞争中,面对更为理性的旅游消费者来说,已难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加上潮州的客源市场目标基本定位在珠三角及周边地区,没有进一步向内陆或国外延伸,使得客源市场空间更为狭小;在旅游宣传促销方面,力度仍然不够,旅游产业的广告远远没有市场规范,没有设立专项的宣传促销经费,各部门各单位力量薄弱,未能形成统一联合的促销格局。
(4)管理体制问题
就文化旅游资源而言,潮州市是个资源大是市,拥有较大的资源优势,但是资源缺乏系统整合,难以形成整体力量,使得自身具有的资源优势未能及时转化成为产业和市场优势,经济效益明显偏低,而又无法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几年,潮州市千方百计筹集资金,投入巨资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大规模的保护修复、改建扩建,如湘子桥、古民居、牌坊街等,但是,由于资源的管理权限分散,多头管理,分别归属不同的部门,有文化局、园林局、文物局,这样容易造成各自为政的局面,不利于统一规划,有时牵涉到各部门之间利益,难以迅速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三、潮州市旅游品牌营销对策
1.突出地方特色文化,突显产品差异化
具有独特个性的城市才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体现一种文化,表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情。在保持观光旅游的情况下,应在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上加大调整力度,创造性的提出本地区旅游的游客利益点和旅游品牌形象个性,潮州市旅游更深处的新颖性及存在于旅游吸引物中的惊奇,针对不同类型游客的消费需求和出游动机,发展品牌旅游、特色旅游,探索新的旅游热点,加强旅游者高度自我参与及体验。如潮州甲第巷民居展览馆中可按照旧时百姓的平常生活景象进行恢复,并允许游客参与到百姓的日常起居,体验一把纯粹的潮式生活;而在即将修复竣工的古牌坊街,除了仿古牌坊建筑带来的文化色彩及内涵之外,也要发挥其应有的商业价值——恢复旧时的繁荣街道景象,可以汇聚众多的老字号饭店、小吃、茶楼、酒吧及药店,商户们穿着旧时服装,吸引大量的游客资源,游客走在街上与商户们讨价还价购买各种物品,宛如回到遥远的旧时;另外在牌坊街可定期举行各式各样的旅游活动,聚集人气。
2.树立现代旅游品牌营销观念——和谐营销
“酒香还怕巷子深”。现代的旅游品牌营销应建立在以旅游者为中心和解决旅游者以及考虑到利益相关群体整体的长远利益,通过整体营销活动,强调竞争中和谐地处理各种关系,使交易所涉及的各方形成一种互助、互求、互利、和谐长久的关系,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更好地和谐共处。这也是潮州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应深层思考和长期追求的。
3.准确定位与传播旅游品牌
潮州市政府根据《潮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将潮州市旅游总体定位为:世界潮州文化之源,广东东大门,粤东文化生态休闲旅游地。潮州市旅游品牌塑造和宣传要围绕这个定位开展工作。主要以下方为基础:一明确旅游者的需要和动机,依托潮州市已开发和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寻求同类产品的差异化特征;二是从文化方面进行定位,深入挖掘潮州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示独特的潮文化资源,从而为旅游者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和文化享受。另一方面通过采用先进的营销理念与潮州市旅游业的实际情况密切结合起来,运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整合各方力量,进行开展统一的旅游品牌传播,旅游品牌营销经费不足是现实问题,但面对旅游市场供大于求的客观局面,没有营销经费保障就很难打开市场,必须想方设法改变这一局面。
4.理顺各方管理——有限型政府主导模式
有限型政府主导模式追求的政府主导有限性是期望利用政府的能力以低成本来满足社会对公共物品的需要,其核心内涵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通过强化政府宏观调控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培育市场主体来避免市场的畸形发展,并通过更多地让市场主体参与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潮州旅游品牌营销理不开各相关管理部门进行间接调控管理,提供公共服务产品,但也要求管理部门在参与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应规范自身的行为,尊重市场规律,着重在建立和完善旅游法规体系,规范旅游市场竞争秩序,加强市场监管,促进部门协调等职能上发挥作用,实现对旅游企业的服务和支持。
参考文献:
[1]郭英之:旅游市场营销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2]Nigel Morgan等主编杨桂华等译:旅游目的地品牌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3]潮州市旅游局,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潮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第四篇:中国电解铝现状和思考
中国电解铝现状和思考
国际铝业巨头纷纷收缩战线自次贷危机以来,在世界各国实施积极的救市措施下,电解铝价格走过一波不错的市场行情,但冷静的国外铝企业却并未表现出亢奋,而是开始收缩战线,保存实力,继而向电解铝的上游进发。如今面对世界经济复苏艰难,需求减少,产品价格低迷,企业经营亏损的情况下,铝业巨头纷纷做出了减产和关闭产能的决定。细数中国的电解铝企业,其经营并非好过这些巨头们,虽然氧化铝价格处于低位,但由于2011年以来国家先后两次上调工业用电价格,国内的电解铝企业已是不堪重负,尤其是那些依靠购买网电生产的电解铝企业可谓“雪上加霜”。电价的上调使吨铝成本提高了700元左右,而与之对应的铝产品销售价格却是震荡走低,上涨乏力,导致企业生产经营受到重创。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目前除青海和新疆外,其余地区电解铝厂实际用电价格每千瓦时都超过0.45元,吨铝成本达到16400元,高出产品销售价格。西北部分地区的电解铝企业电价每千瓦时0.45元,企业有点边际利润或微利外,河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电价接近或超过每千瓦时0.6元,吨铝含税成本达到18400元。作为我国电解铝主产区的河南,2011年产能达到459万吨,实际产量392万吨,其用电价格每千瓦时0.64元,吨铝成本已达19000元,典型的亏损经营。但即便是这样一个“惨状”,如今却没有听到哪家企业减产的声音。
不仅没有减产的声音,而且严峻的行业基本面丝毫未影响到电解铝的投资热情,电解铝行业还在大干快上。在2011年中国电解铝新增产能340万吨的情况下,2012年在建和新建的开工项目产能巨大。北京安泰科信息开发有限公司铝业分析师姚希之预测,2012年中国电解铝新增产能将达到270万吨,2012年中国电解铝产量将达到2195万吨。
就在业内外对中国电解铝“大跃进”持批评和质疑态度时,通过深入分析我国电解铝产能布局,从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新的积极的变化。这种变化则是西部正在承接电解铝产业的转移,成为电解铝扩张的主要区域。成本推动产业地域转移由于近几年来优惠电价的取消和电价的不断上调,电解铝为寻求发展空间,开始向能源优势的地域转移。现能源已占到电解铝成本的47%以上。以国内电解铝生产吨铝综合交流电耗14000千瓦时计算,一个年产10万吨的电解铝,电价和能源价格每上涨1分钱,对于企业来说增加的成本或者减少的利润就在1400万元。电解铝作为高耗能行业,现阶段能否赚钱关键在电。这也就不难说明,电解铝实际上赚的是电钱。电解铝的行业特性也就决定了谁拥有电力(能源)优势也才有竞争力。我国西部地区的内蒙古、宁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地有着丰富的能源和电力,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有着丰富的水电资源,有着适度发展电解铝的能源条件。在我国的内蒙古、宁夏、青海等地早就布局有包头铝业、青铜峡铝业、青海铝等电解铝企业,这也就充分说明西部发展电解铝是有条件和基础的。
西部电解铝产能快速增长。据业内人士介绍,在西部投资电解铝的企业大都能获得较为可靠的煤炭资源,建有自备电厂。据测算,自备电厂每千瓦时的发电成本小于0.2元,这与内地的每千瓦时0.5元以上的价格相
比,吨铝盈利空间较大。这其中尽管有过高的运输成本,但综合下来投资回报率是十分可观的。因此,西部省份成为次贷危机以来电解铝产能增长最快的区域。
2011年,西部地区产量已占到总产量的55%。电解铝产量前10位的地区,西部就占到6个。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2009年以来,电解铝产能增量90%来自于西北部地区,如内蒙、甘肃、青海、宁夏、新疆。2011年电解铝新增产能340万吨,主要集中在新疆和青海,在西部区域中,很少提及的新疆现正成为电解铝重中之重。2011年新疆地区新开工项目投资额达854亿元,主要集中于铝冶炼项目。目前,新疆地区已建成、在建或拟建产能超过1300万吨。其中山东信发集团新疆农六师煤电公司240万吨,新疆天山铝业公司160万吨,新疆希望铝电公司240万吨,新疆神火铝电公司80万吨,新疆其亚铝电公司80万吨,新疆中铝铝电公司110万吨,新疆中电投铝电公司100万吨,新疆天龙矿业铝电公司55万吨,新疆众和铝电公司80万吨,新疆嘉瑞铝电公司160万吨。如此建设速度和规模,新疆很快将成为中国电解铝最大的地区,占据中国电解铝的几分天下。中东部企业少有减停产能而就在西部产能迅猛扩张之时,我国中东部的电解铝企业却少有减产和关停产能。在连续亏损了半年多后,国内电解铝企业除了个别铝厂的正常检修外,包括中东部企业在内却并未出现大规模减产的迹象和趋势。据统计,今年1-3月中国原铝产量为510万吨。截至3月底,2012年国内电解铝企业开工产能为2091万吨,开工率为80.8%。进口方面,由于沪铝较为抗跌,导致2011年末沪伦比值曾一度接近8,进口套利窗口打开,从而使得我国1~2月原铝进口12.26万吨,同比上涨
136.88%。
业内人士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赌,无论是电解铝生产企业还是贸易商。”据介绍,现在电解铝企业即使亏损也不敢随便减产停产,大部分电解铝企业都是国有企业,员工人数众多,一旦减产停产影响很大,只能通过其他方式弥补电解铝的亏损。业内人士认为,原铝供应的增加与下游消费矛盾持续升级,导致一季度国内四地现货市场原铝库存激增——从年初的43万吨增加到3月的93万吨,增加了50万吨。同时,上海期货交易所的库存也由年初的22.7万吨增加至36.9万吨,增加了14万吨。
事实上,为了促进我国电解铝产业的健康发展,从2003年起国家就开始加强了对电解铝行业的宏观调控,通过暂停限批,取消优惠电价等行政和市场手段,以期为电解铝的投资热降温,使电解铝保持适度的发展规模。然而,在地方追求政绩和企业自身发展的冲动之下,电解铝产能过剩的状况未能改变。粗放发展模式并未改变现今,围绕着电解铝产能到底过不过剩,业内外颇有争议。电解铝产能过剩与否,透过具体的数据我们就可窥全豹。据工信部数据,2010年底我国电解铝产能达2300万吨,实际产量1560万吨,产能利用率70%。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数据,2011年我国电解铝产量1806万吨,进口铝材58万吨,出口铝材300万吨,净出口达到242万吨。
从2011年进出口的价差我们可以得知,进出口每吨铝板带价差为1523美元,进出口每吨铝型材和铝箔的价差则达到1634美元和15983美元。我国出口的铝产品虽较以前单纯的未锻轧铝和铝合金的附加值有所提高,但相对进口铝产品来说出口的还是粗级产品。如此低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在国
际市场并不领情,还遭来了贸易争端,引发的贸易摩擦不断。这也充分说明,我国的铝工业依然没有摆脱粗放的发展模式。
从我国发展电解铝的政策取向来讲,主要是满足国内需求。国家对铝材出口的财税政策鉴于国内资源和环境方面的压力可能随时做出调整。倘若这部分产量在国内消化,很显然,在国内经济增长目标下调,铝的需求增长有限的情况下,仅以现有的产能来算,电解铝产能过剩是不容争辩的事实,更何况未来新增产能巨大。
资源保障问题悬而未决电解铝产能的过快增长,引发后续的资源保障问题将凸显出来。我国电解铝的主要原料氧化铝的“伤疤”有可能重新开裂。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铝资源对外依存度达47%。以2011年我国氧化铝实际产量3408万吨计算,如果全部采用国内铝土矿为原料生产,现有探明可经济利用铝土矿储量的静态保障年限仅有9年。而中国企业在境外控制的铝土矿资源量绝大部分处于地质勘探阶段,尚不能实现保障资源安全需要。
近两年,我国进口铝土矿大幅攀升,2011年,我国进口氧化铝土矿达到4485万吨,增幅超过50%。我国进口氧化铝土矿的国家主要是印尼、澳大利亚和印度,其中印尼的比重达到80%。印尼政府近日已签署监管法令,从2014年起禁止铝矿出口。这无疑将给中国的氧化铝生产企业带来重大影响,或将引来国际炒家的“狙击”,从而影响到整个铝产业链的安全。
第五篇:留守儿童现状和思考
留守儿童现状和思考
李爱珍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伴随着“三农”问题而产生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有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已经超过6000万,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而留守儿童作为弱势群体不仅没有得到社会足够的关注,而且正有意或无意地成为一个家庭,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经济发展的牺牲品,关系到农民工这一广大群体,暴露出我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些弊端。本文就留守儿童的问题和相关的对策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探讨。关键词:留守儿童;监护缺失;委托监护;监护监督
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其中0-17岁城乡流动儿童规模为3581万,在2005年基础上增加41.37%,且有增长的趋势。在这些流动儿童中户口性质为农业户口的流动儿童占80.35%,据此全国有农村流动儿童达2877万,多数流动儿童属于长期流动,平均流动时间3.74年。但城乡流动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性别比总体差别不大,分年龄段比较二者性别比呈此消彼长趋势。调查显示,6-11岁和12-14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比例分别为96.49%和96.07%,表明他们绝大部分正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农村留守学龄儿童义务教育总体状况良好,但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相对较差。报告指出,单独居住的留守儿童占所有留守儿童的3.37%,虽然这个比例不大,但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基数大,由此对应的单独居住的农村留守儿童高达205.7万,46.74%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外出,在这些孩子中,与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占32.67%;有10.7%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一起居住。由于留守儿童正处于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在这一时期,他们的家庭教育不完整或弱化,没有得到学校和社会足够的关注。这将会对他们的人格形成,心理发展,知识教育和人身安全会有怎样的影响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格发展难以健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师”,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在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由于与父母的长期分离,与父母的亲情关系趋于淡漠,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而且留守儿童大多由祖辈隔代抚养,缺少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或者不愿,不肯,不便对孩子进行管教和监护,导致其身心健康发展得不到良好的指导,容易养成各种坏习惯,例如组织纪性差、生活习惯差、不懂文明礼仪、爱说脏话、抽烟喝酒等,造成孩子人格发展不健全。
(二)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行为越轨
留守儿童在家里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和监督;在学校,现行的教育制度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成绩,而且教育教学资源的不足,在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行为教育,价值观念方面不够重视或无力进行更多的指导,当其产生各种负面情绪时,得不到有效宣泄与控制,就容易产生各种越轨行为,例如:沉迷网络,自杀,患上郁抑症,伤害他人,产生社会逆反心理,拉帮结派等。
(三)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大多数由祖辈或亲戚代管,而这些代管人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精力有限,而且缺少正确有效的方法,在学习上不能有效的指导孩子的学习。孩子在学校得不到老师耐心的指导,在家里得不到必要的辅助和监督,有的甚至要做繁重的家务,作业通常不能及时完成,存在抄袭,拖欠等现象。因此大多数留守儿童的成绩普遍落后,辍学率也较高。有的孩子受到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读书到后来也是要出去打工,还不如早早出去赚钱,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成绩一落千丈;有的孩子无心学习,与社会闲散人员往来,成为一些暴力团伙利用的工具,进行各种违法活动;有的孩子拉帮结派,成为为害一方的“小霸王”等。
(四)人身安全令人担忧
留守儿童的代管人角色通常由隔代老人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叔叔,婶婶,伯父等亲戚扮演,而这些代管人平时精力有限,安全意识淡薄,无力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正确的引导,导致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例如溺水、触电、打斗等,也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下手的目标,遭遇人身伤害,猥亵,拐卖等。而这类型的悲剧在留守儿童中并不罕见,好多孩子由于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管,连最起码的健康生命权都被残忍的剥夺,这更是我们社会的撕心大痛。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当然不止这几方面,留守儿童的问题也不是单方面的小问题,而是综合性的大问题,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共同来解决。
二、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1、强化组织协调,全面规划统筹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重视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及时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纳入政府整体规划,构建更加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长效机制。一要建立组织。在县、乡镇分别成立以教育局、共青团、妇联、关工委、公安等部门为主要成员的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通过例会、联席会等多种形式,定期研究问题,落实工作措施。二要制订政策。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新的《义务教育法》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出台保证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明确政府、父母、学校等相关方面的责任,使留守儿童的监护权、受教育权得到有效的落实。三要加强宣传。要广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新的《义务教育法》,不断引导留守儿童家长转变家庭教育的观念,更好地履行监护责任,保持家庭教育的完整,与学校、老师保持经常联系,共同承担起教育责任。
2、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学校设施
调查发现,实行寄宿制是强化对留守儿童管理的好办法。为此,建议政府加大投入,在过去“六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配备一些必需的教学设备和文体活动器材,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不断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使留守儿童有一个真正的“暂时的家”,使学校、老师能够填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此外,建议政府加大对接送学生上学车辆的管理,采取政府或由政府引导社会投入购置新校车并实行统一管理的办法,制订具体的管理细则,明确责任部门,实行严格考核和督查,确保学生包括留守儿童的安全。
3、健全教育功能,加强学校管理
县教育局作为政府主管教育的部门,要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对学校考核的重要内容。一要强化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学校留守儿童档案,实行动态管理;二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课,创设心理咨询室、咨询信箱、亲情热线电话等,增加心理咨询、心理矫正等教育内容,加大疏导力度,使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得到及时矫正;三要强化有机渗透。结合各学科教学加强留守儿童的品德教育和行为养成训练,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以弥补因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四要强化创新家长学校机制。充分利用节假日外出务工人员集中返乡之机,举办留守儿童家长培训班,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更新家教观念学习掌握科学的家教知识和方法。
4、建立监护体系,发挥基层作用
关爱留守儿童,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建议政府在建立县级协调组织的基础上,要求各乡镇乃至行政村也要建立相应组织,以形成政府、村(居)、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
5、国家要继续积极解决“三农”问题
留守儿童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三农”问题。由于我国长期存在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这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源。因此政府应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别。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做到赚钱养家两不误。大力扶持农民工子弟小学,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等。
6、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监护立法
未成年人监护制度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未成年人正处于身体和人格发展的关键性阶段,无论在心理塑造、价值取向还是行为培养方面都需要他人给予适当的引导。任何人的成长阶段都离不开“自律”和“他律”,由于受年龄和智力所限,未成年人正是处于“他律”的主导阶段,有力的监护是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的最有效的手段。然而在实践中,迫于现实生活的压力,多数未成年人并不能处于有力的监护状态,其中留守儿童就是最典型的事例。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源就在于监护的缺失,这也是留守儿童监护较之于非留守儿童监护的特殊性之所在。面对监护缺失带来的一系列“五失”问题,如何去应对去解决是当前我们亟需完成的任务。对此,很多社会学工作者已经提出了很多看法和切实可行的对策,例如全面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库,定期调查,形成全面的系统档案,实施“代理家长”制,建立寄宿学校接管留守儿童、组建相应的留守机构代为监护等等。社会学范畴的看法和实践对缓解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缺失所带来的压力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些措施因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制,具有任意性和自发性,并不能有效的解决留守儿童“监护难”的问题。鉴于此,我们需要从法制建设的角度来探讨留守儿童监护问题,通过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监护立法,来达到有效缓和留守儿童监护困境的目的,这也是贯彻《儿童权利公约》中儿童的最大化利益原则的基本要求。因此,充分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未成年人监护立法经验,并结合我国当前的国情现状,从实践出发,完善未成年人监护立法,尤其是加强监护委托制度和监护监督制度,不仅对解决留守儿童监护问题、保护未成年人权益有着积极作用,而且对于完善我国民法体系、维持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更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其实,我国农民自古具有安土观念,倘若在农村就能衣食无忧,他们自然不愿不背井离乡,农村儿童留守现象则可淡化。因此,只有农民在农村收入有保障,他们的子女才不会饱受离散之苦。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给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各农村区域内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上项目力度,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加快中心城区和小城镇建设,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流通、服务、旅游等产业,加大培训力度,多提供针对农民工特别是妇女的工作岗位,吸纳更多的农民工就地转移,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参考文献:
[1] 叶敬忠,王伊欢:《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人口学刊》2006年第3期.
[2] 王松丽,李宗明:《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及对策研究》,《法制与经济》总第228期,2010年1月.
[3] 曾向荣:《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事故居高不下,六成存心理问题》,《广州日报》2010年03月04日.
[4]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1期.
[5] 张露:《他国监护监督制度探微与启示——由“四郎弃母案”引发的思考”》,《人民论坛 》2011年第17期.
[6] 李海霞,马婷,徐维:《论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为视角》,《法制与社会》2006年6月.
[7] 佚名:《中国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频出 拷问分数至上教育方式》,《中国妇女报》2011年10月17日,第3版.
[8] 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教育研究》2004年第10期. [9] 曹诗权:《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 [10] 阮梅.世纪之痛-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