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抢抓城乡统筹新机遇 建设温泉特色小城镇
抢抓城乡统筹新机遇建设温泉特色小城镇 >>>编者按
南京市浦口区汤泉街道作为江北新城十大功能区之一,是南京市特色显著的旅游度假小镇,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旅游特色文化和市民文明素质提升,为汤泉打造南京长江国际温泉城夯实基础。
□本报记者蒋文彬
南京市浦口区汤泉街道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决策部署,深入实践,注重创新,狠抓落实,加快建设温泉特色小城镇。
狠抓投入
塑造特色城镇新形象
一是加快改造城镇基础设施。积极争取汤泉外环路、宁滁快速通道连接线建设,启动实施镇区金丝路、木兰路等城市化道路建设,改善对外大交通,缩短与南京主城、江北新城的距离;实施山水大道景观化改造,全面完成镇区路面、人行道、建筑物外立面、市民广场出新和绿化、亮化、排水疏通等工程,展现旅游度假镇特色;全面推进村级硬质道路标准化改造,配套路肩、路灯、绿化和标志标牌,实现村级道路“畅、洁、绿、美、安”目标;在街道污水处理厂和垃圾中转站正常运转的基础上,抓好村庄小型污水处理系统和垃圾房建设,同步提升农村环保、环卫水平;实施滁河大堤、山区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启动新一轮河道疏浚、河塘清淤等“清洁家园”工程,全面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二是坚持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以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为重点,把环境整治向组级道路两侧、农民集中居住区延伸,修铺小区水泥道路,出新民宅立面,清理白色垃圾和卫生死角,拆除违章搭建物,规范各类广告,达到村庄、小区整体出新效果。河道整治则向山洪沟、排灌渠延伸,沟通水系、建设水景,达到水环境美化效果。
三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着力培养市民现代文明习惯,兼顾乡村生活习惯,建立、健全停车场管理办法、渣土车管理办法、餐饮摊点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推动城市环卫保洁模式向农村延伸,做到村村有专人保洁。制定实施《街道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行动纲要(2010—2012年)》,开展文明小区、文明市民、文明单位创建,使“整齐、干净、文明、舒适”成为汤泉常态。
开拓创新
探索经济发展新突破
一是响应全区山北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优先发展“温泉+X”大旅游。加快推进汤泉东方温泉综合体、泉城会议中心等旅游休闲项目,建成开放汤泉商业街、水墨山庄、一心生态园、瑞凯亚太植物园。根据发展定位,大力引进温泉、生态、文化相结合的旗舰型休闲度假旅游项目,落户南京长江国际温泉城,鼓励有条件的村、组和农户开发家庭温泉旅馆区、“农家乐”旅游项目,鼓励有实力的苗木、水产大户开发旅游农业项目,构建针对不同消费层次的旅游服务体系。利用温泉、花木、水产、山珍等资源,发展保健品、工艺品等旅游行业产品。推进“低碳”经济、绿色环保经济发展,率先更新100盏市政道路风能与电能互补的太阳能路灯,建设外遮阳节能产业园,大力保护汤泉优良的生态资源和清新空气。
二是实施农业向规模集中,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农业、高效农业。利用圩区基本农田,建设生态农业基地,大力推广设施栽培、健康养殖、标准生产、循环利用等现代农业技术,种植或养殖高端农产品,在现有“汤泉”牌雪松、“汤泉湖”牌淡水白鲳等传统优势农产品基础上,再推出中华倒刺鲃等1-2个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逐步收回分散发包的集体经济田,开展统一经营和适度规模经营层面的运作,实现农业增长由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的转变。
三是着眼于夯实村级集体经济基础,加强经济薄弱村帮扶。认真贯彻落实市区各项经济薄弱村帮扶政策,指导被帮扶村因地制宜选择增收项目,确保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增长20%以上。
四是着眼于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引导农民参与大旅游分工,支持自主创业或从事旅游服务业,提高经营性和工资性收入。积极探索以集体资产所有权置换合作社股份,提高农民资产性收入。重视开展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广大民营企业、农民合作社等非公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吸纳就业作用,通过街道商会、统战进社区等途径,加大就业人员保障。
落实措施
提升民生保障新水平
一是着力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建成农民集中区。结合南京长江国际温泉城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高标准、高要求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完善小区道路、路灯、有线电视、绿化、排水、安保等配套公共服务,推动农民向小区集中。进一步调整优化镇村布局规划,做好规划确定农民集中区和规划保留自然村落的各类基础设施配套,设立社区服务二级服务站建设,增强农民向新社区集中的吸引力。
二是全力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按照现代化社区以及农民服务中心建设要求,建成一批高标准的社区服务中心,融文化、科技、体育、社区教育、事务办理等多功能于一身,实行农村建房、民政低保、合作医疗、社会养老等事务村级代办制,实现“村村公共服务站达市级和谐社区标准,人人享有均等基本公共服务”。
三是大力提高社会保障服务水平。村村建设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室外市民健身路径,成立社区业余文艺宣传队,满足市民健身与文化需求。村村建设卫生室,逐年提高新型农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面。率先实施“夕阳慈航行”社会养老工程,由街道财政向全街所有70岁以上每月发放50元生活补助,并逐步考虑向60—70岁年龄段实施。全面建立弱势群体动态监管机制,达到农村低保条件应保尽保,符合农村五保户条件全部集中供养。启动国家级示范敬老院创建。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障制度。
四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建成江苏省五星级标准的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加大义务教育和社区教育中心政府投入,建成市级社区教育中心。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习费用的基础上,街道拿出专项资金给予幼儿园新生入学每学年补助600元。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造工程,新建住院大楼,强化健康教育服务,改善群众就医环境。完成有线电视“户户通”文化工程,入户率98%。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保护和挖掘工作,结合汤泉旅游产业发展和历史文化积淀,在全市率先启动实施“一村一品”特色旅游文化工程,10个村(社区)各自挖掘整理一个特色灯舞文化。建成高标准街道世代服务中心,强化优生优育教育,从源头提高人口素质。
第二篇:抢抓新机遇 谋求新发展1
抢抓新机遇 谋求新发展
——“2018年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新机制暨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院长(主任)培训班”训后心得体会
根据上级相关文件要求,我州于2018年7月26日至7月28日举办了“2018年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新机制暨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院长(主任)培训班(第二期)”,通过3天的培训、学习、参观以及交流,我觉得受益匪浅,使我更加认识到我们院长在工作领域上肩负着许多重担和责任,我们要及时地抢抓新机遇,谋求新发展,现结合我院实际,谈谈我的几点看法、做法和想法。
一、看法——分析我院当前的主要情况
(一)、取得的成绩
1、在“贵州省乡镇卫生院远程医疗全覆盖项目(2017年)”实施下,我院医疗设备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目前我院已全部启用这些设备,完成乡县远程诊断及会诊,解决了辖区内居民看病远、看病难的问题。
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在县卫生行政部门和业务指导部门的正确指导下,我院严格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7版)》的要求执行,加强乡村内部管理,优化组合,积极完善相关材料的整理,特别是慢病患者人群的发现逐步增多,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我院业务收入在下降 从这次州卫计委统计公布的全州各乡镇卫生院业务收入来看,近两年来我院业务收入逐年在下降,据我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我乡辖区内居民外出人口相当多,近两年来,移民搬迁、中学搬出、外出务工等等,导致辖区内常住人口急剧下降,从政府统计数据来看,目前我乡户籍人口为14788人,而常住人口仅有6984人,另外,还有荣福村和英雄村(共计2627人)需过冰河镇才到粮食乡政府所在地(粮食村),这就意味着我院服务人口数仅有4357人。
(2)粮食乡是民企县唯一没有赶场的乡镇,乡政府所在地没有餐馆和宾馆(住宿),这给两边的较远的村寨居民不愿意到我院来就诊。
(3)目前我院尚未有执业医师及以上职称的临床医师,部分业务开展受限,影响了我院业务收入。
二、做法——解决我院当前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立即组织全乡卫计人员召开会议,传达此次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与管理政策。
2、及时开展乡村医务人员业务培训,提升乡村医生业务水平,特别是DR、彩色B、心电图机等设备的操作培训,做到人人会操作,千方百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乡卫生院是农村看病就医的主要场所,应该解决,也必须解决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问题。
3、积极开展慢病卡的办理及相关政策的宣传,并对慢病患者提出相关工作要求,及时开放“免费慢病药物”超市,解决我乡辖区内慢病患者的药物需求。
4、推行完善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村卫生室是农村卫生网络管理的难点和薄弱点。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是当前理顺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巩固农村卫生服务网底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手段。根据此次会议精神要求,立即摸清各村村医情况,做好其思想工作,扭转当前不愿意工作的局面,如固执不纠正的予以清退。
5、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供规范、良好的服务。这对于缓解农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至关重要。
6、人落实新医改的相关政策,特别是公共卫生均等化项目和基本药物制度的落实,为群众减轻负担,真正为群众带来实惠。
三、想法——构思我院以后如何发展
根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按照“上下联动、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打造片区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发展模式,结合粮食乡的现实情况,以及当前乡卫生院的实际,可考虑与周边的中心乡镇卫生院(如解冻或冰河)实行医疗联合体,谋求以后发展。
第三篇:加快小城镇建设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模版]
加快小城镇建设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中共望城县靖港镇委员会 望城县靖港镇人民政府
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是党中央从战略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2010年中央1号文件把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作为重要主题,与时俱进地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要求。随着长沙市构建“两型社会”工作的稳步推进,在县委县政府的热切关怀和靖港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靖港镇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紧紧围绕“农业稳镇、项目活镇、产业强镇、旅游兴镇”的发展战略,以“打造旅游强镇,构建和谐靖港”为奋斗目标,攻坚克难,开拓进取,使靖港这个落后乡镇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湘江西岸的旅游明珠,是望城县城乡统筹发展实践过程中的良好范式。
一、靖港古镇基本情况
靖港原名芦江,又名沩港,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西北,为望城县所辖乡镇。南距省会长沙25公里,距望城县城10公里,北与湘阴相邻,东望铜官,南临沩水。靖港古镇处于沩水入湘江之三角洲地带,水系发达,渔米兴盛,旧称“芦江”便是由于辖区内水域广阔、芦苇丛生而得名。靖港古镇历史悠久,境内有团头湖、湖尾、龙骨寺等遗址,出土的陶器、石器种类繁多。高沙脊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为商周遗物,是江南古文明文化的要地。靖港昔为天然良港,水路畅通,帆影不绝。唐朝开国功臣李靖平定萧铣时曾驻兵于此,因军纪严明爱民如子而受到百姓爱戴,芦江改称靖港。明清时期,靖港为新康都。民国中期,靖港水运繁荣,手工业、商业亦得到发展,与津市、洪江同为湖南繁盛三镇,有“小汉口”之称。1951年长沙市划长沙县西北一带为望城县,靖港位于望城县北部,南接新康,北连乔口,西连团头湖,东隔湘江望唐代陶都铜官。靖港水陆交通便捷,目前有长沙市区连通望城县城的高等级公路雷锋大道、金星大道直接延伸至此,镇域高乔大道贯穿南北,靖格公路、中格线、石中公路、潘建公路、玉新公路横卧东西,形成以“一纵五横”主干道为骨架、村组公路为脉络的路网体系。景区范围内有靖港至新镇的景观大道、湘江堤大道和主要游路,并开辟了湘江水上航线。
古镇历经千百年历史积累,保存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镇域内良田万亩,水波千重,民生殷盛。著名的“芦江八景”,即柳浪闻莺、石墩凉风、楼镜潇湘、七星傲月、独楼鹤立、八卦传神、扇子迎宾、梨园戏水,折射出靖港悠远的历史和优美的人文景观。主街区现保存“8街4巷7码头”,有民居1008栋,建筑面积22607平方米,居民1027户,街道总长2910米。木结构建筑占所有建筑的三分之一以上,大多建于距今600余年的明代,一部分建于清代,是典型的明清江南水乡风格建筑群落,不但极具观赏价值,也是研究明清建筑和历史不可多得的活标本。除此之外,还有数十处古商铺、作坊、会馆、庙宇和极具纪念意义的遗址,其中,“宏泰坊”、“宁乡会馆”、“当铺”、“育婴堂”等明清古建筑保存较为完好。原临河所建房屋均为吊脚楼,蔚为壮观。古镇内远近闻名的还有“复兴塔”、“观音庙”、“紫云宫”等数处宗教建筑,朝有千人作辑,夜有万盏明灯,香火旺盛,场面壮观。
靖港民间艺术丰富多样,木屐、纸伞、风筝盛行一时。主要传统手工艺有手工香干、手工米粉、酿酒、圆木等。主要民俗文化有舞龙、舞狮、划龙舟、地花鼓、皮影戏以及六月六庙会等各种民间集会活动。靖港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如古典文学大师程千帆、陈子展,文学家、爱国华侨任雨农,独臂将军刘畴西、“革
命母亲”陶承、98抗洪英雄侯德仁、全省十大藏书家胡应龙等。靖港历史上是兵家常争之地,唐朝大将李靖曾驻兵于此,靖港由此更名;咸丰四年,湘军与太平军在靖港大战,湘军败走,统帅曾国藩威严尽失,悲愤中两次意欲投水自尽;1930年10月,中共湖南省委机关办公迁至靖港镇半边街碓坊,王绍坤(王首道之妻)和王绍兰(郭立三之妻)两姐妹曾驻机关办公半年。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夜渡湘江之战也在此不远处(洪家洲)进行。
迎着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东风,靖港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2004年初,中共望城县委、望城县人民政府作出了开发靖港古镇的决定,成立了靖港古镇保护与开发领导小组;2008年6月,靖港镇被评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2008年10月,国家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部、国家文物总局联合授予靖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千年古镇靖港迈入了历史性发展的新纪元。
二、靖港古镇发展现状
靖港镇辖7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3.5万,总面积53.88平方公里,其中古镇人口约0.4万,古镇核心区面积69.33公顷。至2010年4月,古镇保护性开发建设工程基本竣工,大景区框架建设和核心区景点打造基本完成,1.27公里长的核心区麻石步行街、1公里长的后街、2公里长的南岸堤环湖游道向游人开放,通过水利部门整治的哑河水面和靖港古镇恢复打通的夹河水面共同形成了靖港古镇得天独厚的1000亩水面,约5万平方米的明清古建筑群落得到恢复;通过农村集体土地的成功流转,以靖港古镇开发公司的名义,兴建了古镇旁1000亩汝洋湖荷花生态公园,初步建成了6公里长的古镇景观大道。靖港古镇“两厢(东、西两广场)、三带(古麻石街一带、夹河一带、环湖游道一带)、两片(一片水面、一片明清古建筑群)、一湖(汝洋湖荷花生态公园)、一路(景观大道)”的大景区格局基本形成。另外,给水、排水、电力、电信保障等各个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得到划时代的极大改善,古镇内有总供水能力达到4000T/d的水厂,设计满足常住人口1万人,日游客1万人的用水需求(包括生活用水,饮用水,道路、绿化用水,消防用水及未预见小量),自来水入户率100%。给水管道采用生活用水和室外消防合一给水管。排水体制为雨污分流,建设有日处理量4000吨的废水处理站1座。古镇中心区采用10kv高压线路供电,总装机容量为10270kw,并配备应急备用电源。邮政网点完备,通讯设施布局合理,实现国际互联网全面联接。卫生环卫设施包含10座5A级公共厕所,每座面积60㎡,沿人行游道和广场布设垃圾箱100个,地埋式垃圾收集站2座。标识、照明等辅助配套服务设施完备合理。
在古镇保护性开发过程中,我镇将旅游及其附属产业定位为古镇的支柱产业、也是靖港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以旅游经营与服务为核心,辐射至商业、工业、文化休闲业、生态农业,力争使古镇成为小城镇建设的典范,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我镇贯穿“立足古镇历史文化,牢牢把握水景灵魂,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的发展理念,重点突出了以下工作:
1.景点建设。靖港是历史上有名的“鱼米之乡”和通商口岸,农业和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并驾齐驱,也是南方稻作文化、湖区渔民文化、沩水船帮文化和湘江商贸文化的集合体,既有大量的物质遗产,又保存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我们的景点建设一方面着重对古建筑、古民居的修缮,另一方面也致力于展现靖港文化特色。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我们对宁乡会馆、宏泰坊、陶承故居、中共湖南省委旧址、杨泗庙、观音寺等明清古建筑群进行了复古性修缮,并作为主要文化性景点对公众开放;新建的江南民俗文物馆、毛主席手迹展览馆、恐龙化石馆、族谱陈列馆、靖港人物展览馆、曾国藩水战旧址,从民风民俗、地方历
史、红色记忆等各个层面展现了靖港独特的历史文化。
2.配套产业。我镇通过政府和民间的双重投资形式,合理规划产业类型,已初步形成了吃、住、购、游、赏、玩的一条龙的产业布局。一是积极培植特色产业。鼓励发展手工秤、圆木行、铁铺、酿酒坊等本地手工业,扶持这些小规模特色产业的发展,引导他们拓宽市场;投资开发靖港布鞋、靖港香干、靖港工艺品等纪念品产业,做到特色与效益相结合;鼓励当地居民进行创意型投资,走出家家芝麻茶、户户火焙鱼的投资误区,提倡理性投资、创意投资。二是重点打造规模产业。八大碗饭庄、芦江休闲度假城、望江楼宾馆、房房客栈、当铺酒吧、汉斯啤酒屋等已具有中等发展规模,八大碗饭店、望江楼宾馆每日营业额已达数万元,5个乡村酒吧也成为颇受游客欢迎的休闲去处,这些规模产业拉动了古镇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当地居民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三是合理建设休闲产业。乌篷游船项目是古镇最早投入运营的娱乐休闲项目,它契合了古镇的秀美气质和当代都市人寻找新鲜、宁静、个性的旅游目的,因此广受游客青睐。
3.招商引资。为保证古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谨慎研判形势,在对古镇进行持续建设与管理的同时,注重古镇资源整合与优化,有步骤、有选择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使古镇成为一个有特色产业做亮点、有旺盛人气做助力、有合理经济结构做支撑的规模化成熟景区。通过主动找商与服务招商相结合的方式,我镇成功引进长沙船舶厂、都鳌农业生态创意园、长辉生态农庄、庆湘食品厂等项目,其中,长沙船舶厂于2008年4月与县人民政府签约,迁建落户靖港镇金星村沿江大堤一线,项目总投资10亿元,项目总用地面积560亩。目前船舶厂河滩用地吹填工程已全部完成,大堤护坡工程、厂房、码头、仓库等建筑的建设工程正在稳步推进,预计船舶厂完工后,古镇内的常住人口将达到1万人。都市休闲农庄能对核心景区的观光旅游进行有益补充,是城郊旅游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下一步我们预计在进一步完善都遨生态休闲农庄、长辉生态度假农庄、汝洋湖荷花生态园的基础上,再建靖港大泊湖等三个规模在500亩以上的都市休闲农庄或垂钓基地。
三、靖港古镇发展阶段对比分析
早在明清时期,古镇就已经形成了以南方稻作文化、沩水船帮文化、湖区渔民文化、湘江商贸文化为一体的一种独特文化。古镇长街商铺林立,人丁兴旺,来自江西、宁乡、湘阴等地的外地商人纷纷汇集于此,形成了湘沩航线上“船到靖港口,顺风也不走”的有趣现象。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靖港、桥口列为湖南省销盐口岸,设立铺首、盐仓、盐行;同治十年(1871年)靖港有里粮行五六十家,粮站二十余家,米号二十多家,年输出粮食逾百万石。与此同时,手工业长足发展,伴水运而生的造船业、篾业、棕麻业、铁业、圆木业都很发达,梁宏发雨伞与湘潭木屐齐名。由于地处长沙市郊,这里与中国中南部民主改革、民主战争的历史也密切相关。正是由于明清乃至民国时期靖港的大繁荣,才给今天的靖港留下了难以数计的文化遗产。但是,由于生产方式比较落后,没有足够的资金以供建筑牢固的防洪工程,靖港境内又湖泊纵横,湘江沩水每年5月-8月都会发生较大的洪灾,给当地百姓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清朝康熙年间,靖港境内开始建筑防洪堤坝,洪灾频频的靖港湖区渐渐变成美丽富饶的良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加强经济工作,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整治堤垸,兴修水利,1957年开展沩水整治,望城县境内42垸合并为大众垸,沩水入湘江口从靖港改为新康。沩水改道,靖港境内百姓减少了洪涝灾害,农业生产基础得以巩固,粮食、水产业逐渐兴旺。但靖港同时也失去了由水上运输带来的商贸业、手工业优势,日渐脱离了市井喧嚣,沉寂在湘江之滨。70至80年代,靖格
公路、宁乔公路、望乔公路相继通车,铜靖汽车轮渡与沩水大桥先后建成,靖港各村社之间陆续铺设了砂石路。镇域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生产粮食、生猪、鲜鱼,同时,劳动力输出成为普遍现象,多数壮余劳动力向长沙、广东、江浙等地输出,人民生活水平不高。
改革开放的洪流给望城和靖港都带来了巨大的历史机遇。凭借良好的交通与区位优势,望城迅速驶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振兴靖港经济、将靖港纳入长沙文化格局成为政府的宏伟发展战略。20世纪80年代,人民群众基本能够解决温饱问题,农业作为支柱产业发挥着经济主干的作用;90年代,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农业进入规模化运营,大众垸经济区实现了机械化稻作,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广东等发达地区流动;20世纪末,望城县开展“公路建设年活动”,并开展大众垸综合治理,境内公路建设加速提质,大堤得到加宽加高加固。1999年动工修建、2002年通车的高乔大道,既是防汛抢险通道,又是贯穿大众垸、北通湘阴及洞庭湖区的交通主干道。2009年竣工的柳林江大桥和加宽竣工的沩水大桥,把靖港融入了北通湘阴、益阳、洞庭湖滨各县,南接望城与长沙的大交通网络。正在动工修建的京珠高速复线,在新康梅树港修建立交桥,靖港可由此融入全国高速公路系统,真正实现“驰道天下”。镇村公路实现全面硬化,人民出行通畅便捷。2008年9月,靖港第一期保护性开发正式启动;2009年9月25日,靖港成功开街,随之铺开第二期保护性开发建设;截至目前,靖港古镇基础产业健康发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旅游开发成效显著,人民群众创业富民意识显著增强。由于旅游开发凸显的商机,来自日本、韩国、美国的外商也纷纷前来洽谈商业合作;长沙、宁乡、湘阴等地的商人也带来各自的特色产品,在这里开门立店;本地的特色产业得到政府大力扶持。一度萧条的古镇,如今乘着开发建设的东风,实现了经济与文化的全面复兴,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靖港古镇手工秤店老板吕师傅继承了家族的传统技艺,在古镇的繁华地段拥有一家小铺面,据他回忆,08年以前古镇街上生意清淡,基本上都是本地居民来这里购买、交换一些生活用品,多数街上的居民以每月200-300元城镇居民低收入保障金为重要生活来源,他每个月的经营净收入不足300元,只能维持基本生活需要。靖港开街以后,由于手工秤独特的工艺特色和政府的政策及营销扶持,吕氏手工秤声名鹊起,被《潇湘晨报》、《三湘都市报》等主流媒体多次报导,现在他的秤不仅可以作为日用品,还可以作为工艺品永久珍藏。由于吕氏手工秤工艺精准、秤型美观,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吕师傅每天都要接待数十起预订,每月经营净收入在3000元以上。易记甜酒是古镇街上的品牌小吃,其历史可上溯至唐朝将军李靖驻军在此时,百姓为其煮的“糊子酒”,现在每天也能有500元左右的经营收入。半边街上的居民户改变了靠低保生活的生存状态,主动走上创业致富之路,即使是在门口摆个卖豆子芝麻茶的小摊,每天至少能赚到200-300元。李茂新是靖港复胜村村民,是家里的主要劳力和经济来源,07年他在广东东莞打工,每月工资不足1300元,难以供养两家年迈父母和3岁的孩子。靖港开发以后,他看好靖港的发展形势,从广东回到老家,做起了在街上摆特色儿童玩具的生意,每天有200元左右的纯收入,现在家境逐步好转,他还在不断努力,希望能通过一段时间的积蓄,租赁到一家门面,在街上做固定的玩具生意。
四、靖港古镇开发建设的主要经验
2008年8月,县人民政府成立了靖港古镇保护与开发领导小组,靖港镇成立了靖港古镇开发有限公司,以市拨县借筹资5000万、县划拨的5万平方米的房产地产为资产,按照“大保护大利用”的思路、“修旧如旧”的理念和打造长株潭城
市群周边的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目标进一步完善了整体规划,于9月上旬正式启动了第一期核心区全部的保护性开发;
2009年9月25日,由市人民政府主办,县人民政府、市旅游局承办的2009年(靖港)全国超轻型飞机锦标赛暨靖港古镇开街庆典隆重举行并取得圆满成功,仅当天就有超过十万的观众慕名前来观看。这场规模空前、影响深远的赛事活动,使靖港借此契机展示了自己古朴秀雅的水乡风貌,赢得了广泛关注,“大美靖港,快乐古镇”的口号传遍潇湘大地;
2010年5月1日,经过长达半年的后续建设和积极筹备,靖港古镇即将迎来第二次开街盛典,届时古镇景区的物质文化遗产街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街区将全面开放,“十二金钗”选美、古镇美食节等热门活动也将隆重举行,回应广大游客的期待。
在一年半的时间里,靖港从一个民居凋敝、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支柱的落后乡镇,迅速实现跨越式发展,成长为一个集旅游业、工业、商贸业、休闲业为一体的多元化经济区,从几年前财政收入不足100万,成长为财政总收入2640万元、发展势头看好的江滨小镇,靖港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以下几点经验。
1.整合优势资源,做足文化深度挖掘工作。保护好古镇及其遗产,具有重大的文化、历史、经济意义。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而成的靖港古镇,面临着“保护”与“开发”的双重任务。面对这一内在矛盾,我们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开发模式和“修旧如旧、恢复原貌”的开发思路,政府财政资金重点投入古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古建筑修缮,产业经营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参与。通过政府和社会双重资金投入,逐步将靖港古镇打造成为极具魅力的江南水乡古镇。一是对非物质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在靖港古镇保护开发启动之初,成立靖港古镇保护开发建设领导小组时,专门成立了“文化遗产保护部”,组织十多位经验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工作者深入古镇走访研究,搜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近一年的抢救工作,整理出具有文化保护价值的民俗、食品、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近百项。其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有靖港水文化(祭拜河神)、靖港香干等。出版了3本书:《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靖港》、《靖港历代诗词选》、《靖港史话》;创作了剧本《千年古镇靖港人》;搜集整理了靖港地区的族谱资料,搜集姓氏源流、派语以及分布情况,并出版了一本关于靖港姓氏家族的书籍《靖港姓氏源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靖港深厚人文底蕴的具体体现,通过抢救保护之后,使之得以传承,使靖港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内涵更加名副其实。二是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通过省市相关部门及古镇保护工作者的调查、走访、考证和研究,对古镇上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古遗址进行保护性修缮。目前,我们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已经对宏泰坊、宁乡会馆、当铺等晚清民初的古建筑进行了修缮,并在内部结合新的时代背景赋以现代人的生活理念,更加立体生动地展示其深厚的人文内涵。三是对民居的保护。靖港古镇核心区现有居民1027户,传统民居1008栋,这些民居散落在总长2910米的街道两旁,是古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对待老房子的办法是,凡是有30年历史的一座都不拆,进行局部改造,50年的只修缮,保护原貌。同时对居民进行宣传教育,使当地老百姓形成自发的保护意识,把自己的房子当作古镇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看待,避免居住使用过程中的人为破坏。对于需要修缮的房屋,事先必须上报古镇相关管理部门,经过研究讨论制定出具体方案之后方可进行修复。在修复过程中,外观上不增加现代元素,不破坏整个古镇视觉上的和谐。四是对古镇生态环境的保护。解放后,由于改道沩水,并且水上运输逐渐被陆上运输取代,古镇便卸下繁华,平添落寞。然而也正因为如此,靖港古镇的原生态风貌才得以留存至今。在保护开发过程中,尽可能避免对古镇原生态环境的破坏,洁净一泓悠悠碧水,保护几片绿意葱茏,维护现有的优质人居环境,使古镇更加风姿卓著。
2.把握政策形势,做好城乡统筹发展决策。2007年,湖南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决定》,提出将“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实现从“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大省跨越”的发展战略。在《湖南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中,靖港古镇被列入大长沙旅游板块作为重点开发对象。靖港古镇保护性开发极大地改善了靖港镇域内基础设施条件,有利于带动周边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升湘中旅游的品位和档次,完善湖南全省旅游网络,促进全省旅游产业的发展,从而为促进湖南省建设旅游产业大省提供新的动力。靖港古镇开发建设是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的需要。由于靖港镇资本积累少、工业底子薄,发展工业条件差,经济发展必须突出旅游资源优势,在旅游产业上做文章。通过古镇的开发建设,以旅游促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再现古镇繁华,走出一条有特色的古镇发展之路,全面提升古镇居民及镇域内村民的生活水平。2008年,望城县成立了以谭小平县长担任组长、李雪明主任担任常务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靖港古镇保护与开发领导小组,各相关部门明确1名副局长和1名工作人员专门联系古镇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旅游局牵头,负责古镇开发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协调。靖港镇和靖港古镇开发有限公司主要负责建设项目的实施。县发改局负责古镇开发涉及的所有项目立项、整体包装等工作,县规划局和县国土局负责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县水利局按照古镇开发要求,负责治理古镇水利水系,县交通局负责完成靖港新镇至古镇的道路建设,并负责规划、设计、建设停车场。县环保局负责规划建设2-3个污水处理站。县财政局负责政策性资金调度、管理,设立市县共管资金专帐。县城管局主要负责处理古镇内垃圾,并申报成立靖港古镇城管执法队。县建设局配合做好靖港古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申报工作。县文体局负责收集、整理古镇民风民俗等资料。县征拆办负责古镇内拆除安臵工作。全县上下齐抓共管、同心协力开发古镇,为古镇的每一步发展做出了正确的指导和决策,使靖港古镇沿着可持续旅游开发的道路不断前进。
3.大胆创新思路,做细古镇开发建设方案。靖港古镇的建设与开发,做的是开天辟地的事业,是将靖港古镇从农业向旅游业、商业转化的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是落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府职能,是为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宏伟实践。面对这一崭新形势,就如何定位古镇的开发方向,如何对古镇进行全方位规划,靖港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进行了无数次的商讨、论证和研究,最终确立了靖港古镇“两厢三带一湖一路”的建设框架,并在湖南大学建筑学院与贝特设计公司的协助下,完成了《靖港古镇保护规划》与项目可行性研究。古镇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遵循了四项规划原则:一是在保护本体及相关历史环境的完整性、真实性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利用;二是保护与开发统一考虑,“修旧如旧”再现清末民初建筑群,再现一个充满浓郁“古味”风情的特色旅游小镇,为长沙保留一段有魅力的故事;三是古镇内游玩、配套管理设施、生态环境及景观应与历史风貌和谐统一;四是科学全面的规划,分布实施,节约用地,减少投资。根据古镇自然条件和规划发展概念,古镇规划常住人口1万人,游客1万人,并构建了“七个节点、三条轴线、四个区域”空间整体格局。七个节点是指:东、西、南、北四个入口广场节点、将军广场节点一个、街巷节点两个。三条轴线是指:一条是靖港古镇特色商业轴(前街),以经营靖港传统特产和展示靖港传统特色经营为主;一条是传统民居与休闲轴(后街),以经营酒店、旅馆等休
闲、娱乐与展示为主;一条是传统休闲文化轴(少先路与将军路),以经营靖港传统文化产品和工作坊参与展示为主。四个区域是指:传统居住街坊区,水上休闲区(分为水上动区和水上静区),生态区,文化创意区。经过一年半的保护性开发建设工作,目前空间整体格局基本形成,一个规模化的成熟景区已经初具丰翼。
4.强化营销团队,做大后续营销管理文章。从2008年9月第一期保护性开发建设工作开工,到2009年盛大开街,靖港古镇全体机关干部与开发公司员工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建设与筹备工作,他们“5+2”、“白加黑”的工作机制、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短期内完成核心景区建设并成功运营的发展模式,赢得了上级部门与人民群众的高度肯定,被誉为“靖港模式”。“靖港模式”在古镇建设过程中发挥了积极效用,古镇开发建设与营销管理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思路,坚持建设与营销两手抓。9月25日开街之后,古镇的对外营销逐日扩大规模,聘请了一位有丰富从业经验的宣传营销专家为公司副总经理,成立了一支包括有从业十年以上的高级营销策划员、广告设计员在内的10人营销队伍,专门负责古镇的对外宣传与旅游营销工作。目前,经报县委县政府批准,古镇筹备在五一期间举行三次规模较大的营销宣传活动,即“买门票,奖汽车”活动、“十二金钗世界小姐选美会”活动、“八大碗美食节”活动,力争抓住五一假期契机,将古镇作为整体景区推向全国的旅游市场。
五、靖港古镇开发建设面临的体制、要素等方面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筹资融资渠道不通畅,导致资金周转困难。靖港古镇是个新生事物,按照目前的人居、面积、旅游市场情况,要将其建成一个基础设施完备、景点丰富完善、配套产业规模齐全的5A级景区,需要约5亿元的总资金投入。古镇开发公司成立初期,是以市拨县借筹资5000万、县划拨的5万平方米的房产地产为资产开始建设的,而古镇的第一、二期工程已经投资2亿左右,其中有40%尚未结算。开发公司旗下已正式投入运营的公有产业,包括13个景点、4家酒吧、两家餐馆、4家宾馆目前经营情况良好,每月营业总额在100万元左右。但由于古镇开街时间不长,产业积累不够,每月所得利润尚不足以承担高额的建设、宣传、营销、人工费用。收入与支出的差额,需要我们进行大量的筹资融资工作进行平衡。根据公司运营状况与未来发展的需要,我们主要通过银行贷款、资产变现的方式,向投资者和债权人筹集、组织资金,操作周期长,各级部门核准手续复杂,导致资金迟迟难以到位,影响公司正常的经营需要。
2.居民、游客、商户素质有待提高,旅游市场管理有待加强。靖港是“生活着的古镇”,景区也是古镇居民的生活区,同时是经营户进行门面经营的商业区,因此,古镇的3.67平方公里区域内,有游客、居民、经营户三种主要管理对象。古镇开街之后,游客量维持在每日1万人左右规模,直接带动了古镇经济,同时也对古镇的物业管理、环卫管理带来较大压力。游客维护环境卫生、爱护公共财产的意识不够,随意丢弃垃圾、损毁公共设施的现象较多。街区居民主要存在抬高房租价格、对公共管理配合程度不够的问题。由于游客量大,居民持有的房产大幅增值,租赁价格升高,无形中抬高了经营户的准入门槛,增加了经营成本,导致一些低成本的小商户难以进驻;景区日常环卫管理与交通管理也面临阻力,部分居民有随意丢弃堆放生活垃圾的现象,对古镇主街区实行机动车禁行的交通管理制度有些抵触情绪。经营商户存在投资误区,没有对靖港古镇的旅游市场进行理性调查与分析,投资集中在餐饮业与副食业,在旅游市场必须的玩、购、赏等要素上没有形成产业链条,产业没有形成规模,具有零散性、随意性特征。
3.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一是道路设施问题。从望城
到靖港的湘江大堤是进入靖港的快捷通道,由于使用多年、来往的大型货车过多等原因,目前存在路面狭窄、坑洼较多等问题,通行情况不佳,尤其在雨雪天气,路面泥泞,积水过多,极大地影响了居民与游客的出行。湘江大堤沿线的绿化状况有待加强,需要进行专业设计,突出洞庭鱼米乡的风光特色。从长沙市区进入古镇的标识标牌系统尚未建立,进入古镇的自驾交通路线选择有待明确。靖港古镇风雅广场是古镇景区的组成部分,麻石路面不便于机动车通行,需在西广场另铺设一条南北通道。二是旅游专线问题。目前从长沙到靖港的个人出游线路还不完善,没有专线旅游巴士或公交线路,来古镇必须转乘中巴或小型客车,在交通安全上存在隐患,车辆投入量小,难以满足市场需要,亟需开通一条旅游专线或者从市区到靖港古镇的公交专线。
六、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全面加大对古镇城乡统筹发展的投资力度。
大力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民政服务水平。不断扩大财政的“三农”投入规模,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持续投入,逐步形成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要调整投入方向,在项目的选择上,要优先选择有利于兼顾城乡、以城带乡、群众迫切需求的投入项目。古镇具有以旅游促现代农业发展的特殊性,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要保证农业这一基础产业的健康发展。现阶段要重点发展以下几类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农村交通运输、农村能源、农村教育设施、农村医疗、农业科技和推广设施、农村通信、农村环保设施以及体育、文化等设施。
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古镇开发带来的商机给城镇与农村居民都带来了创业致富的机遇,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就要降低农村居民参与商业竞争的门槛,为农村居民加入旅游业提供相应便利措施。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推行小型贷款,用于农村居民参与旅游市场竞争发展需要。农村合作信用社应逐步向综合型政策性银行转变,力争满足农村基本金融需求。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促进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快速成长,有效改善农户金融服务严重不足的状况。
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重点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立足于农业深度开发,以生态创意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为核心,在传统种养加工基础上,充分挖掘产品的观赏价值、体验价值、使用价值、科普价值、情感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及衍生社会价值,实现产品价值最大化。一是构建乡村旅游餐宿体系。餐饮要体现原汁原味、本色天然,如深入挖掘靖港本地特色小吃,将餐饮做强做精。住宿要体现生态原始、民俗风情,室外布局要融入自然,营造池塘流水、修篁掩映、起伏错落的野趣氛围。目前靖港计划对景观大道沿线的房屋进行统一立面装修,体现复古清新的明清建筑风格。二是构建乡村旅游商品体系。夯实旅游农产品基地,扶持长辉生态农庄、都遨农业生产有限公司等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和特色养殖业。建立旅游工艺品基地。靖港民间艺术丰富多样,很有特色,布鞋、木屐、纸伞、风筝盛行一时,香干与火焙鱼广受青睐。要鼓励群众继承和发扬传统产业,打造有靖港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市场。在确保粮食自求平衡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特色畜产品、果蔬、中药材、茶叶、林竹等优势特色农业,着力在生猪、烟草和生物质能产业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科学规划特色农业区域布局,积极推进优势农产品生产向适宜区集中,积极发展优质农产品基地。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保障农产品安全为核心,推广清洁种植和健康养殖模式,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大力发展无公害
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积极开展优势农产品名牌创建活动,培育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品牌。
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要在县委县政府及农林牧渔管理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建设符合靖港农业发展需要、适应市场竞争的农业科技研究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技能培训平台和信息交流平台;要以农村远程教育为载体,加强对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推广力度;要组织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宣传推广和交流工作,使农业向生态休闲和产业规模化靠拢;要逐步提高政府对农业科技投入的财政支出比例,加大农业基础科研的投资,集中财力,有重点地完善一批农业基础科研设施建设。
3.提高城镇化水平,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能力。靖港古镇核心景区目前常住人口只有5000人左右,随着旅游开发的纵深推进,约有2000名经营商户及工程建设者入住靖港。长沙船舶厂在古镇落户以后,古镇的常住人口规模将扩大到两万人。在古镇下一步建设过程中,我们将加大城镇化与旅游兴镇战略的实施和景区建设结合,与大众垸经济区和新镇商贸经济区建设结合,与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结合,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结合,与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结合。重点加强古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景区经营管理,形成完备的旅游产业链条,形成更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带动古镇城镇化建设,从而带动周边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加强与县民政局、劳保局等对口部门的对接,加强与省内外各高校、市县人才市场、望城劳务网、市县电视台等劳务机构和媒体的联系,选拔优秀人才,组织本地民工集中就业,帮助返乡农民工就业。同时合理规划古镇经济区内产业构成,引导居民与经营户理性经营。
4.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古镇作为一个整体景区,目前遵循的是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是在县委县政府与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由靖港古镇开发有限公司进行企业化运营的经济实体,同时担负着经营与管理的双重职能。统筹城乡发展,政府在放手让开发公司面向市场实践、发展和创造的同时,应发挥政府的行政服务与行政管理职能,确保城乡社会经济协调、高效发展。各级领导要切实提高认识,明确发展思路,真正把统筹城乡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其部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臵,加强领导,科学谋划,统筹安排,密切配合,形成加快发展的合力。建立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把政府有关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由城市延伸到农村。各级政府可利用自身所处的特殊位臵和特殊能力,采用经济的和非经济的各种措施和手段,引导资源合理流动、优化组合,从而可大大减少流动中的盲目性,化解市场风险,降低市场成本,提高城乡资源配臵效果。
古镇经济结构转型、利益结构调整过程中,面临新矛盾、新问题,需要上级政府与相关职能部门及时进行指导与帮助。请求上级部门持续给予古镇开发大力政策扶持,为靖港古镇旅游开发提供政策保障。请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协助畅通筹资融资渠道;请水利、国土、房产、财政局、银行、公安、消防、旅游、电力、城管、卫生、工商、物价、税务等部门给予靖港古镇持续支持。
第四篇: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摘要:当今我国,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问题的出现,城乡差距的不断增大,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已经成为现时代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结合当代我国的国情,分析加快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了解小城镇发展的优势以及不足,开拓创新,结合当地情况,走一条特色小城镇建设的道路。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城镇化
一、加快小城镇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当前,随着城市化问题的出现,以及大中城市承载力日趋饱和, 加快小城镇建设,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为农民工转化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机会,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己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同时,结合当地情况,走一条特色小城镇建设的道路,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重大战略选择。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提高城镇化水平, 转移农村人口, 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 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 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完整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被放在了“五个统筹”的首要位置,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既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是解决城市化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发展小城镇走中国式的城市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因此,我们要抓住当前城镇化建设的大好时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充分利用小镇发展的优势和潜力,解决小城镇建设的不足,结合各地情况,打造出一批具有较强服务能力和辐射能力的特色小城镇,从而将我国的城镇化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的优势和潜力
小城镇作为覆盖农村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在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
展,启动农村市场方面发挥着示范和辐射作用。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就要利用小城镇发展的优势和潜力,形成城乡互补的新机制。与大中城市相比,小城镇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作用:
第一,加快小城镇建设能够吸聚大量农村人口,有助于把实现农民工向市民的转化,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发挥的重要作用。小城镇与农村相比, 小城镇虽然处于城市体系的末端,但仍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保障制度等方面具有大的比较优势,是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有力保障。与大中城市相比, 小城镇又具有面向农村、量大面广、转移成本低等特点, 能较好地解决农村人口和劳动力转移的适应性问题。因此小城镇是开辟农村城市化的新路,它是沟通城乡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大量农村人口城市化的主要途径。
第二,加快小城镇建设,推动城乡经济交流发展,有助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小城镇是沟通城乡的桥梁和纽带,是城郊型经济的平台。首先,小城镇是城乡商品市场交流的平台。当前,随着城乡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增大,而农村对工业品需求量亦增大,小城镇成为城乡互通有无、优势互补的平台。其次,小城镇是城乡人才流动的平台,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性问题突出,小城镇可以发挥在城乡人力资源的双向流动中的纽带作用,引导城乡人才有序合理流动。再次,小城镇是城乡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平台,信息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这必然影响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节奏和农产品的销售,小城镇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是促进城乡信息交流的最好平台。
第三,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助于是促进农民观念转变,推进农村现代化。小城镇作为连接城乡、工农的纽带,将大中城市的先进文化理念、生活方式等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小城镇, 再由小城镇发散传递到周边农村,为农民现代化提供了现实条件和可能。加快小城镇建设不仅可为进入小城镇的农民知识化提供各种方便条件,也对农民向市民转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促使农民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改变,实现人的现代化。
三、当前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小城镇建设迅猛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小城镇的建设和管理也存在着十分突出的问题,集中体现在:
第一、小城镇规模偏小, 辐射能力较差,集聚功能难以发挥。小城镇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定人口的聚集体, 其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因此,小城镇规模不够大,人口的数量少, 就会造成小城镇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 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小,导致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过高,小城镇基础设施不健全,不能满足小城镇居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制约了小城镇的建设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小城镇功能的发挥就会受到极大影响。
第二,小城镇建设整体规划不强,布局不合理,特色不够鲜明。小城镇作为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必须用成熟的思想指导其建设,以保证小城镇的健康、有序的发展,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小城镇建设缺乏总体规划,缺乏正确的指导和科学的管理,并且受资金、人才及观念等方面的限制, 目前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普遍存在起点不高、定位不准观念不新等问题。同时, 在城镇规划中, 往往忽视对自身历史渊源、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等个性特质的把握,使小城镇建设缺乏特色。
第三,小城镇发展建设资金短缺,投入严重不足,使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功能较为单一。对投资缺乏吸引力资金不足是全国小城镇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小城镇建设和阻碍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因素。尽管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目前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但政府仍然是最重要的投资者, 特别是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收益小、问题多, 市场化运作难度大,社会资本参与小城镇建设管理的机制尚未形成。加之,地方财政配套财力不足,小城镇普遍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的现象。
第四,小城镇建设权责不明,管理混乱,改革滞后。由于小城镇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不能形成集中统一领导,政策资源和资金项目比较分散,不能集中投向重点小城镇, 未能形成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合力,城镇建设管理中存在盲目性、随意性。同时, 由于主管部门间职权交叉, 责任不明, 加之改革滞后, 对小城镇的建设管理有时放任自流, 在管理上执法力度不够, 违规建设、未批先建、乱搭乱建等现象突出。
四、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把小城镇建设纳入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中,运用市场机制多元化融资,紧抓
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策配套,增强小城镇辐射带动作用。以制度创新推进小城镇建设,努力提高小城镇管理水平。切实做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全面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协调发展。
第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作为基本前提,全面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小城镇规划要按照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的要求,体现高起点、可持续,从而使城镇健康有序地发展。在完善城镇发展规划中,必须突出科学性,要按照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规律办事,根据其区位优势、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依据历史文化特色布局,在布局上确定好小城镇的性质、功能和基础设施规模,注重实效,真正走一条以市兴镇、产业立镇之路,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的发展道路。小城镇建设规划必须面向“三农”问题,坚持把“农村工业化、农村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作为发展目标。形成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农联动、城乡互动的新机制,增强城镇对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二、运用市场机制多元化融资,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小城镇建设要通过市场经济的运作方法,创新小城镇建设资金筹集的渠道和机制,摆脱对财政的依赖思想,使小城镇建设从过去主要依靠政府投入,转变为向社会向市场要投入的机制,运用城市经营理念,盘活城市公共资产,走资本运营的路子,逐步朝着国家投入为辅,社会投入为主,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的形式过渡。完善小城镇地财政管理体制,从制度上保证小城镇建设的稳定的资金来源。在城镇土地转化和升值、房地产增值中筹集建设资金,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城镇公用事业、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大力吸纳社会各方面资金用于小城镇建设,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培育资本市场。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给予资金和政策的倾斜与扶持,努力为小城镇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第三、抓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策配套,集聚农村人口,增强小城镇辐射带动作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现代化是城镇化的关键之一,要充分考虑小城镇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带动功能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载体功能,增强人口凝聚性,使农村人口有效地向小城镇集中,积极探索农民安居、就业、失地补偿、社会保障的有效办法和途径。推进小城镇基础设施向周边乡村延伸,实现城镇化。同时,紧抓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设施,促进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重点解决水、电、路和生活垃圾处理等问题,切实改善城镇人居环境。
第四、以制度创新推进小城镇建设,努力提高小城镇管理水平。要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的原则。因此,抓好小城镇建设的同时,必须提高小城镇的管理水平。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村庄、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同时,进行体制创新,深化小城镇综合配套改革。首先,要全面落实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确保城乡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积极为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创造有力条件,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其次,要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决策管理水平。将政府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搞好城乡社区服务上来,要不断加强村镇建设管理方面的执法力度,实现建设管理规范化,创造有序、文明的农村环境,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贾玉洁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期刊论文]-改革与开放 2011(4)
2.许经勇 我国城镇化体系中的小城镇建设问题[期刊论文]-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1)
3.刘羽平.何跃飞 论发展小城镇在中国城市化道路中的重要意义[期刊论文]-科技经济市场 2007(1)
4.宋先道.李瑶 农村小城镇可持续与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期刊论文]-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4(6)
第五篇:统筹小城镇建设汤池
统筹小城镇建设,引领新农村蓝图
----在市政协五届五次会议上的发言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小城镇作为城市与农村的重要结合点,直接体现着农村经济社会的总体水平,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节点,肩负着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艰巨发展任务,要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首先要建设与发展好小城镇。在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中,也应该把优先发展小城镇作为重要基点,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蓝图,科学确定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
我市的小城镇功能大多相似,是各自农村行政区域的政治、经济、商贸和文化中心,在经济社会活动中承担着领导、组织和协调作用;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是区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聚集地和服务中心,能够以广大农村为发展腹地,通过产品扩散、技术协作、市场服务,促进社会共同发展,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场所。从这些社会功能上看,我市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是符合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的。
从汤池镇的情况看,加快小城镇建设更是迫不及待。近些年,因为大量的劳务输出,让农村的精壮劳力几乎都走出 1
了农村,只有‚6038‛(老人和妇女)在家务农,农民人均纯收入2011年底预计超过万元大关,让他们彻底离开土地、远离农村到城市生活,还是不现实,但是看惯了现代城市生活的新农民,已经不能满足于目前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因此,只有小城镇建设是能够满足新农民新需要的建设。几年来,汤池镇的小城镇建设始终不能满足需要,在外务工返乡创业的人越来越多,临街商业网点建设三年来几乎一年翻一倍,目前已经达到550多个门店,市场价格从每平方米3000元到5000多元不等,还是处在有价无市的状态,商品零售业、服务业、餐饮业等发展势头良好,交易十分活跃。小城镇的规模仍然处于快速膨胀阶段。特别是今年,党委政府多方筹集资金500多万元,实施完成了交管所办公楼拆迁新建工程、岫水线汤榜线徐博线的镇区段排水工程、汤池农贸大市场改造工程、镇区140盏路灯安装工程、镇区内5万平人行路硬覆盖工程、岫水线沿线68个固定垃圾点建设工程等六项工程,小城镇环境建设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对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因此,小城镇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要求。
二、小城镇建设的现状。
目前,我市小城镇建设与发展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工作中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定位不准确、缺乏宏观规划、盲目发展等诸多问题。
1.我市小城镇建设缺乏宏观规划,盲目发展,资源浪费严重,发展可持续性不强。目前我市小城镇的建设基本处于缺乏规划、无法规划的无序状态,小城镇建设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城镇布局零乱,工业、居住、文化教育、商业交错分布,没有明显的功能分区。尤其是城镇的水、电、通讯、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布局、施工不能有效的统一,存在大型国企不服从小城镇规划、小城镇规划只能在这些条框之内规划的问题,往往是马路整洁而不宽敞,漂亮的建筑外墙上各种线路像蜘蛛网一样,无法搬迁的电线杆不和谐地站在那里,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和城镇景观。还有一些地方领导为突出政绩,对城镇发展缺乏全面科学的调查研究,一届班子一套政策,甚至一个领导一个令,使城镇建设低效重复,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增加了环境治理的难度。
2.小城镇发展缺乏科学定位。一些小城镇在发展与建设过程中,不考虑自身条件和周边环境,有限资金所建设的公共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不够,城镇对新农村建设的辐射带动效应不强,必将造成资源、财力、物力和人力的严重浪费。不但没有建设和发展好小城镇,最终将阻碍农村城镇化进程。
3.小城镇建设启动资金严重不足。资金问题是困扰小城镇发展的根本问题,按照目前乡镇的财力,远远不能满足小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各级财政的建设项目限制太多,而且往往远水难解近渴,靠拉赞助只能解决一时之难,这也是大多数乡镇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
4.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缺乏法律依据。农村小城镇建设和城市建设工作有所区别,如果完全按照城市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操作不符合实际情况,反而会给工作的推进带来阻力,乡镇自己制定一些措施又不具备法律效力,遇到一些需要走法律程序的情况只能束手无策,因此而搁浅的建设计划不在少数。尤其是在小城镇的日常管理上,更需要依法办事,规范制度,授权执法。
三、对小城镇建设的几点建议
怎样才能使我市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走向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轨道,是当前急需破解的一系列问题。
1.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小城镇建设进程中的重要指导思想。规划与布局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决定着小城镇的发展方向和建设水平。市政府要对全市小城镇进行全面、准确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对小城镇的未来进行科学预测,站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认识和把握小城镇的定位,应把小城镇发展与建设的规划布局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内,应当根据先重点镇,后一般镇的次序,对小城镇规划修编进行严格界定,不合理的应调整好规划,理清发展思路,坚持规划先行理念。汤池镇的定位应该是很符
合实际,也很准确,做为省小城镇建设示范点和中心镇,汤池的小城镇建设不只就汤池而言,做为东部四镇的经济、物流、贸易、文化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的承载能力必须和定位相匹配,这样才能够避免重复建设,才能够有能力整合周边地区的资源优势,发挥中心镇的辐射作用。
2.发挥市政府的统筹协调能力,支持重点镇建设,以
点带面示范引导。这就需要市政府成立或指定小城镇建设专门机构,发挥统筹协调能力,协调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粗放经营、生态恶化、重复建设、行政壁垒、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矛盾等问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引导调控资源的合理利用,按照综合协调、政策集成的原则,整合相关资源,把各项职能工作加以统筹,共同推进。例如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电力、通讯、有线电视等大型国企的电线光缆成为规划建设中解不开的绳索,高昂的拆迁费用使规划成为一纸空谈,这就需要专门机构统筹协调,使这些企业能够集中精力按照规划顺序逐一为镇区规划松绑;交通、土地、水利、建设等部门也要在统筹规划中调整各自的相关规划,使小城镇建设少走弯路、减少重复投资。
3.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建设资金一方面要来自于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加大对小城镇的财政投入力度,改善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发展公用事业及公益事业,增强公共服务能力,让农民共享社会改革发展成果。尤其是要深刻理
解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加大‘三农’投入‛的指导思想,按照规划积极申报建设项目,争取各级财政建设资金,大力推动各项建设;二是要充分发挥银行特别是政策性银行支持小城镇建设的作用。要利用国家开发银行就中小企业、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贷款的政策和平台,推进小城镇建设;三是要吸引社会资金投资,积极参与小城镇开发经营项目。
4.坚持小城镇建设标准。基础设施建设和居民小区建
设都要高标准稳步推进,不能为了见效快就增加项目降低标准,质量和标准市、县、镇、村一级一个标准,一个标准比一个低,整体效果短期内实现了,但后果可想而知。
5.制定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相关制度。通过市人大立
法,完善全市统一的小城镇拆迁、建设制度,制定小城镇收费、处罚和管理系列制度,使小城镇建设和管理顺利推进。
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尤其是当前市委市
政府‚爆发式‛发展思路的提出和实施,给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推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这是新农村建设的起步期、困难期,也是抢抓机遇的关键期,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努力实现小城镇发展目标,必将给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写下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