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重点高级中学的困境及对策

时间:2019-05-14 03:50: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非重点高级中学的困境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非重点高级中学的困境及对策》。

第一篇:非重点高级中学的困境及对策

非重点高级中学的困境及对策

陕西 •神木县第七中学 •武智荣 电话*** 邮编:719300 【摘要】目前,非重点高中要取得长足发展,不能步重点高中老路,而应借鉴职业高中办学思路,立足现实,强化校本课程,引人施教,办出特色。

【关键词】非重点高中 困境 对策 地方教材 校本课程

在我国,随着“普九” 工作的完成,现又有许多地方已实现“普十二”。与“普十二”同时展开的,还有加大职业技术教育投资力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职业高中终于获得了与普通高中平等的发展机会,绝大多数甚至全部初中学生都可升入高中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这当然是好事。但也必须看到过去未普及“十二”教育之前择优录取,好一部分感觉高考无望的学生就不上高中了,高级中学的学生相对来说较好管理。普“十二”后,各高级中学在录取新生入学的过程中,优生进入重点高中,学习较差的学生基本集中在非重点或欠发展高中。知名的、重点中学生源状况远远好于欠发展、非重点高中,这是事实。如果单依入学成绩论的话,把非重点高中的学生放在重点高中都该叫差生了。这样非重点高级中学的面临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困境就显现出来了。

教育有它特殊的周期、规律。对于每一届、每一个个体来说,三年就是学校师生努力的固定期限。如果只依高考成绩作为评价标准,非重点中学没开始竞争就已经输了——虽然它可能付出了比重点中学多得多的努力,而对于一所学校来说,高考就是指挥棒,高考成绩的好坏就是评判这所学校好坏的几乎唯一的标准。虽然新课程改革从准备到实施(2002年至今)已过了好几年了,但家长的观念转变有其滞后性。

学校是生活在社会上的,家长、学生的舆论就是学校努力的方向。家长对学校、学生的期望值永远无限。问题是家长、学生他们本身对学校的了解知多少呢?他们的评价本身客观吗,科学吗?,你努力,重点中学也在努力,它们的学生的优秀也是全方位(基础、智力、行为习惯等)的。反过来说,从总体上看,非重点中学的学生赋予施教者需要教育的任务也重的多,而且也是全方位的。这就极易形成恶性循环。我在这提出了自来水效应:天越旱自来水管越容易没水,而越缺水,偏偏这时所有工程、农田用水量越多,这又使自来水管更加缺水。学校吸引学生也是这样:越是好校、名校越容易录到好学生,家长学生对这样的学校越倚重,家长越愿意配合学校教育,学校也越容易管理好学生。而非重点学校的情况恰恰相反。

那么非重点中学该如何应对这种困境呢?这就要求非重点中学重新定位,转换观念走出一条既适合学生实际,又因材施教的新路来,而不一条道走黑。这既考虑了学生实际,又顺应了素质教育的理念,使学生成长快乐,师生关系和谐,何乐而不为呢?

二 困境症结:

欠发展学校的学生表面看是学习成绩不好,若进一步分析,为什么会不好?或者是本来就不爱学习,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学习很差;或者是在初中就问题连连的问题生(素质教育反对这种说法),家长管不了打发到学校让学校代为管理;或者是为了混一张高中毕业证;或者是没有学习的动力或压力;或者是一直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他们又正处于念大学前初中后的青春压抑期。高中处于青春期最骚动不安的时期,处于大坎决口的当口,小学无知,初中骚而能控,高中生理成熟狂热,心理上又受到压抑,于是自暴自弃,破瓶子破摔,以失败者的心态参与学习,对自己缺乏信心,悲观失望,过一天算一天,对什么事情都难以产生兴趣。对待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抱无所谓态度。对于学校来说管理不可能像大学那样宽松,社会时刻浸染侵袭。一个班有五六个问题生这个班就不好管理了,一个全是由学习情况不好的七八十个学生的大班级,硬要教育成名牌大学其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家长有问题、不重视、或不切实际望子女成所谓的龙和凤;学习枯燥乏味而诱惑又太多,急功近利而又难以持久,偶发校园暴力事件又成放大负效应,面对未成年(心理)的成年(年龄)人,学校无助,教师无奈(也可能是不负责任或方法不当),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或冲击,国家课程竞争乏力,家长、社会舆论牵着学校鼻子走,导致地方教材、校本教材形同虚设,师生关系紧张,学校老师吃力不讨好。导致学校成末流学校,老师成末流老师,学生也成末流的学生。三 解决办法

1.宣传、舆论工作要先行。

怎么办呢?正视现实,采取大禹治水一样的疏导而非防堵压抑的方式管理教育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研究学生,欠发展学校大部分学生问题连连的根本原因就是基础差,导致对学习没兴趣,进而对前途无望,所以成天无所事事,无事生非,使学校管理疲于奔命。所以,就需要帮助引导学生激发培养不同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恢复自信,端正态度,重建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增强社会责任感。这个工作需要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各学校、全部教师领会新课程精神,利用各种广播电视、网络媒体,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深入到各企业事业,街巷农村,集镇码头,家长邻居之中,帮助家长、学生分析形势,宣传政策,学习2002年4月28日原教育部长陈至立讲话以来的各级各类文件,使他们明白我们面对什么问题,要解决什么,这样,只要家长、学生理解了,观念跟上新课程实施的步子了,那学校也就为稳步实施新课程教学,培养各种形式的人才打下了基础。没有社会主流舆论支持的教育注定只能是悲情教育,或事倍功半的教育,甚至是失败的教育。

2、重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恰恰具有化解上述困境的作用。在完成国家级课程的同时,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许多欠发展学校的问题恰恰不是没重视i国家级课程,而是迫于传统思维定势,迫于一直以来形成的高考压力,忽视甚至放弃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如果切实重视并落实了,那么所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教基【2001】17号文件就明确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教育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要改变以教科书为唯一课程资源的现象,建立以书籍、实物、影像软件、网络等为载体的地方课程资源系统,教材内容要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究,有利于教师创造性教学,要加强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目前,课程资源可以利用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室、以及各类教学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室、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

这就要求各级教研机构要组织协调新课程教学的教学研究和校本培训,按照“边试验、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不断对实施新课程教学研究和校本培训,不断对实施新课程的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和帮助。

有关部门和职能机构要共同参与,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形成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合力。有条件的市县可独立规划地方课程。

3.改变评价机制,以培养适合各自特点的多元的人才为目的

着眼于改进教师的教与学能否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反对把获取分数作为教与学的目的,考核方式要多样化,可采用闭卷、开卷等书面方式,也可采取口试、操作、表演、展示等方式。考试命题依据课程标准,侧重能力与素质的立意,注重选择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杜绝设置偏题、怪题 ”中央省级文件写的系统科学,明明白白。可一到实处怎就变样了呢?要长此下去,可要误大事啊!大自然是五彩缤纷的大自然,社会是多元的社会。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科学家、高级管理者,可我们这个社会也需要大量工人、农民、护士、厨师等等,现代社会的幸福大厦只凭极少数的精英就能撑起吗?反过来看,谁敢说这些国家课程成绩不出类拔萃的人以后在他们的领域就成就不了大业呢?许多历史事实都证明这种理念是错误的。按着牛头喝水可是违背自然规律的。

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要在课程改革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要继续探索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进一步形成;争取家长理解、关心并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给课程改革以热情支持,那么,所谓的差生才能减少以至绝迹,各式各样的人才才可能纷纷涌现,祖国明天的花园才可能百花齐放,姹紫嫣红。可惜的是一些学校已做了有益的尝试,且初见成效。如办音乐班、美术班、体育班、舞蹈班、书法班,平时强化技能课、实践操作课的训练等等,从而激发了学生兴趣,减轻了学生负担,使家校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大为改善。可见,重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非重点中学摆脱困境的必然选择!

2011-3-5

第二篇:农产品的困境及对策

农产品的困境及对策 农产品滞销的现象

1.1 现象一:湖北柑橘滞销

湖南石门是全国最大的柑桔生产县之一,全县到处都是满山满岭的桔子,对于全县来说,相当多农民就是靠卖掉桔子来获取一年的生活费和补贴各种费用,也就是家庭里的最大收益来源。然而,今年该县却几乎陷入全面滞销,整山整树的桔子、橙子、柚子无人采摘,乱在树上,掉在地上。公路两边红灿灿的桔子挂在树上,完全成了广东过年时购买的观赏桔树。

1.2 现象二:各省蔬菜滞销

自春季以来,我国山东、河南、浙江等多个地区的部分品种蔬菜已经出现较为严重的滞销。在山东大葱最后的收获时节,大部分葱农却守着地里的大葱卖不出去,一毛多钱一斤还没人要。河南芹菜大丰收,但菜农却高兴不起来,菜农们说,质量好的芹菜收购价每斤1毛,质量差的每斤只有5分钱,今年每亩芹菜要赔1000多元。据媒体报道,目前陕西洋县上千亩菜花同样出现滞销,5分钱一斤仍难以出售。同样是在浙江慈溪市的一些雪菜主产区,今年雪菜的收购价自上市以来一路下滑,现在仅为每斤0.11元左右,而去年同期的收购价在每斤0.35元以上。

农产品“丰产不丰收”现象减少了农民朋友的收入,打击了农民朋友种植农作物的积极性,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国家的持续稳定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农产品滞销的原因,努力找出应对之策,以便有效地解决这个困扰农村多年的问题。农产品滞销的原因分析

2.1 农产品种植的盲目性

农民生产的盲目性问题是农村经济发展中一直存在的问题,当某种农产品出现赚钱效应的时候,大家就会一哄而上种植这种产品,结果就是这种产品的严重供过于求;当某种产品亏损的时候,大家又都大量减少甚至停止该种农作物的种植,结果导致该种农产品供不应求,价格暴涨,就这样,价格暴涨暴跌,陷入一个周期性循环。

农产品种植的盲目性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

(1)农民缺乏基本的市场分析能力,不能够冷静分析市场的需求,而是采取一种从众的方式,结果是一直跟不上市场变化。

(2)农村的信息还不够发达,农村现在还很难甚至无法上网,农民还不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到市场上最新的供求信息,从而不能为种植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政府在农民种植方面没有提供有效的引导,盲目上规模,没有从实际出发为农民朋友做好服务。

2.2 缺乏品牌意识

在农村,能够意识到品牌问题的农民朋友却寥寥无几,这也是为什么农村不管丰收与否,农民都很难赚到钱的原因所在,只是靠销售原材料式的农产品,导致的结果只能是价格的竞争,最后大家都赚不到什么钱。当然,这个跟我们农村的生产方式有一定关联,我们农村基本是包产到户的生产方式,每一户人家种植的农产品的规模都是有限的,销售的时候各自为战,无法进行品牌的统一宣传,另外政府在这方面也缺乏有效的引导,这些原因最终导致了多年来农产品始终贱卖的现象。

2.3 气候异常影响南北方蔬菜集中上市

除了蔬菜产量提高是造成蔬菜滞销、销售困难的一个因素外,还有就是今年的异常气候影响。往年,我国蔬菜一般都是南方蔬菜先上市,等南方蔬菜下市的时候北方蔬菜才上市,南北方蔬菜上下市之间有个时间差。而受异常气候影响,蔬菜的成熟期普遍发生变化,外地蔬菜较早地占据了本地蔬菜市场,而南北方的蔬菜几乎是在同一时间上市,造成市场供应饱和,收购价格难以得到提高。2.4 运输成本提高

不断飙涨的燃油价格,造成蔬菜运输成本增加,还有高速公路过于密集的收费,都加大了蔬菜流通环节的成本,加剧了蔬菜滞销。

另外,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物流规划不合理,流通环节过多,导致迂回运输、长距离运输,流通费用过大,这也是导致蔬菜生产价格与销售价格悬殊的重要原因。

农产品滞销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合理开展农产品种植

(1)提高农民市场意识。

供求关系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尽管我们的市场经济已经开展了许多年,但农民的市场意识还远远不够,目光短浅,盲目从众的现象还是很常见。所以,要使农民树立起市场意识,在开展农产品生产时冷静分析市场的供求情况,然后再做出科学的决策,实现农产品种植的合理结构。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开展市场经济知识讲座。使农民朋友了解什么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什么,怎么样适应市场经济等知识。

②开展农产品营销培训。农产品营销是市场营销的一个领域,怎么样卖好农产品是营销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营销专家应该多向农民传输开展农产品营销的知识,包括农产品品牌定位,产品包装,价格设定,销售渠道开拓等内容,使农民掌握这些知识,同时应用于实践。

③农民企业家经验介绍。在农村,也有一些比较出色的农民企业家,这些企业家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的情况非常熟悉,他们的一些经历,一些经营管理的方法,对农民朋友更有借鉴意义,也更有启发。政府部门可以将这些企业家聚集在一起,在农村开展巡回讲座,与各地方的农民朋友进行沟通交流。(2)做好政府服务,让农民了解更多信息。

在市场经济时代,信息就是财富,而农村普遍信息封闭,对农产品的市场供求基本都不了解,更不懂什么农产品期货等专业知识,所以当地政府部门应该设立专门的农产品信息咨询员,定期向农民朋友提供国内以及国际市场各种农产品的供求信息,为农民朋友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

3.2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

目前,在农村,农产品的销售还是以初级产品为主,这种销售模式将导致农产品销售面临低级竞争,大大降低农户的利润空间,所以,进行农产品加工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政府出面协调食品加工企业与蔬菜主产区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对滞销蔬菜进行深加工,制成腌制蔬菜、脱水蔬菜、速冻蔬菜、净菜与保鲜蔬菜等,缓解集中上市压力,增加蔬菜附加值,尽可能减少农民损失。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资金问题。资金问题一直是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具体表现为:农民贷款难,贷款金额少,贷款利息优惠不够。发展农产品加工,开设工厂,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农产品加工就无法发展。

(2)技术。农民一般文化水平不高,缺乏专业的技术知识,这也是农产品加工进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各级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开展农产品专业技术培训班,提高农民知识水平,拓展农民发展视野。

(3)设立股份制公司。农民单独开设农产品加工厂面临的风险很大,赢得起但输不起。怎样解决这个问题?采取以政府为主导,农民入股,开设加工厂的方式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利润共享,风险共担,既可以提高农民和政府部门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农民有一种依托感。

3.3 积极开展农产品营销

(1)树立品牌意识。

品牌是能够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使产品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资产,是广大消费者对一个企业及其产品过硬的产品质量、完善的售后服务、良好的产品形象、美好的文化价值、优秀的管理结果等所形成的一种评价和认知。现阶段,我国广大的农产品生产者品牌意识不够,从国内市场来说,农产品零售交易主要发生在城市交易市场,农产品生产者在长期的经营中形成“重数量轻质量”的思想,加上传统的单个家庭生产方式的影响,导致生产者缺乏品牌经营的意识。这种落后的观念不仅影响了国内农产品的销售,形成了“丰产不丰收”的局面,而且影响到我国农产品的外销,给我国农村经济带来重大损失,也已经影响到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实力。(2)农产品销售渠道创新。

①农社对接。将田地与社区直接联系起来。城市居民主要是以社区形式聚集在一起,而且城市居民是农产品消费的重要消费群体,如果能够将社区需求直接与农户对接,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也可以降低城市居民的消费成本,实现农户与城市居民的双赢局面。具体做法可以是:以运输公司为中介,一方面联系农户,这是供应方,比较容易做到;另一方面要通过物业管理公司协助,联系社区住户,形成购买批量,通过这种双向联系,将消费者与供应者对接。这种方式目前实行的不多,可以作为一种新思路来进行探讨。

②农超对接。大多数消费者还主要是通过超市购买日常用品,在目前通货膨胀较为严重的情况下,政府部门鼓励推行超市与田地的对接。对比传统的营销模式,“农超对接”的优势主要有四点:一是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降低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二是减少了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存贮时间和损耗,降低了商品浪费,从而有利于降低价格;三是市场供求直接见面,快速反应,有利于缩小市场波动;四是减少了农民销售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保护了农民利益。

就措施而言,有二点特别值得注意:一是确定能配合政府意图的龙头性超市名单,有针对性地推动和扶持,尤其是注意培育和挖掘本土超市的潜力,只有这样“农超对接”的成效才有可控性;二是“农超对接”的基地和示范区建设,在这一方面,政府和企业应该密切合作,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扩大基地的范围和来源,从而使“农超对接”向纵深推进。

③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是以网络为媒介,将供给方与需求方直接对接,既能有效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成本,也能适当提高供给方的利润,同时使市场的需求供给信息更加透明化,有效减少了产品的流通环节,降低了产品的流通成本,从而大大提高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这是一种先进的市场运作方式。当电子商务的浪潮席卷城市的时候,农村的电子商务才开始起步,依然走的很慢。现在大部分农村已经实现了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公路,接下来就必须实现村村通网络,当网络遍及农村的时候,就有更多机会将田地与消费者直接联系起来,这是实现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基础。在基础设施完备以后,就要将一些先进的电子商务理念灌输给农民朋友,对农民朋友开展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培训,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事业的发展。

④改善流通环境。目前流通企业在农村发展还比较缓慢,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农村现代流通体系仅仅依靠县、乡农村商贸企业是不够的,必须引进城市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积极参与,充分发挥这些企业在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等方面的优势,推进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工作。在这里我提几个希望:第一,积极拓展农家店经营范围,增强农村流通网络综合服务能力。第二,重点加强农村商品配送体系建设,提高农村流通网络物流效率。第三,注重发挥城市商贸流通企业骨干作用,培育农村流通体系建设主体。第四,政府部门还要加大力度,在政策上给予扶持,进一步改善农村流通网络体系,满足农民的消费需求。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救助管理工作困境与对策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救助管理工作困境与对策

救助管理工作困境与对策

[提要] 救助管理是一项“以人为本”的社会救助制度,是党和政府关心弱势群体、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的一项重要措施,做好新时期救助管理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对新形势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石家庄市救助管理工作实际,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救助管理;困境;建议

中图分类号:D63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救助管理工作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收录日期:2013年3月6日

2003年8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同时废止了1982年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将强制性的收容遣送改为关爱性的救助管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流浪乞讨人员的人文关怀,是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重大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新形势下救助管理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急需探索和解决。

一、救助管理工作困境分析

(一)对职业化乞讨人员管理的法规不健全,亟待整合。坚持自愿受助、无偿救助原则是《救助管理办法》的核心,是与收容遣送办法的本质区别。但救助管理制度是一项临时性的社会救助措施,不能持久解决问题,正如一位乞讨人员所说:“救助站里再好能管我下半辈子吗?能给我钱花吗?在家里如果有办法生活,我何必要出来呢?”对于另外一些长期流浪乞讨人员来说,乞讨本身已经成为一门职业,甚至是回报比较丰厚的职业,他们已经成为职业化乞丐,自然不会去自愿接受救助,更不愿被送回流出地。职业化乞丐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经济欠发达省区,这些省区的部分农村有集体结伙外出乞讨的传统陋习,当地流传着“城里磕头,回家盖楼”等顺口溜。

据调查,多数职业乞讨人员不属于“生活无着”,不需要并且拒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绝政府的救助,但他们实施的有害行为确实需要加以约束和管理,而现有《救助管理办法》多为关爱性救助的规定,在社会“管理”方面还有不少缺失。对职业乞讨和有害乞讨行为的管理因法律并未赋予民政、公安、城管等部门相应职能和手段,而导致各有关部门在实际执行中常处于进退两难、束手无策的尴尬处境。职业化乞讨人员普遍采取“告知不听,救助不去,劝阻无效,制止不服”的态度,“职业乞丐”已成为一个新的管理盲区,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不和谐音符。

(二)救助条件难以把握,求助人员的甄别核实缺乏规范性操作。按照民政部《实施细则》规定,救助对象必须同时具备四个条件: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既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又不享受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但是,实际上真正同时符合上述四个条件的人员比例很小,以石家庄救助站为例:在2012年实际救助的6,589人中,长期在以流浪乞讨为生的人员118人,仅占救助人员总数的1.79%;因钱物花光、丢失或被偷、被抢、被骗等造成生活一时无着,自愿求助但尚无流浪乞讨行为的人员5,788人,占救助人员总数的87.84%;其他原因如公安部门送来、接群众热线等救助人员为683人,占救助人数的10.37%。因此,如何从工作实际出发,合理界定救助对象,做到“应该救助的得到救助,不应该救助的不予救助”还有待研究。

此外,求助人员成分复杂,动机多样,有的为了求得救助而隐瞒个人真实情况,编造谎言;有的随身带有现金,因工作人员无权检查,求助人员骗取救助时有发生。如何对求助人员进行有效甄别,有关规定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落实救助管理经费有困难,人员编制不足。一是工作经费紧张。流浪乞讨人员往往是跨区域流动,在安置和跨省接送问题上,民政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中特殊困难救助对象跨省返乡工作的通知》指出: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财政部、民政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办法有关机构编制和经费问题的通知》要求,落实救助管理工作经费,省级财政部门应根据跨省救助任务量对跨省救助管理站予以补助。财政部督促省级财政部门落实救助管理工作经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费。中央财政通过一般转移支付对中西部救助管理工作予以补助。但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财政困难,兴办救助站并维持救助日常运转就面临着较大的压力,有限的经费往往只够维持机构基本开支;二是人员编制不足。救助管理站的人员编制大部分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核实的,在收容遣送时期还能适应,改为救助管理后,由于工作性质由强制性管理改为人性化的服务型管理,需要24小时值班、街头救助、危重病人、精神病人及肢体残疾人员等特殊困难人员护理、跨省接送等大量业务工作,人力调配十分困难。

(四)对特殊人群的救助面临困境。首先,对危重病人、精神病人的救助管理及安置是救助管理工作中的突出难题。作为特殊的救助管理对象,街头危重病人、精神病人的救助,具有多元性、复杂性、敏感性、风险性等诸多难点。流浪乞讨人员中危重病人、精神病人入院治疗的主要途径是经公安部门护送而来,占到80%以上,其他是热心群众护送来站和接市政府值班电话、群众热线电话后由救助管理站接回的。目前,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救治经费问题突出,他们的治疗过程复杂而漫长,需要较大的医疗费用;而且救助渠道单一,目前这部分人员的救助和治疗由政府承担,民间慈善机构功能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近几年,危重病人、精神病人的数量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以石家庄救助站为例:2010年329人,2011年378人,2012年403人。救治经费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其次,对流浪乞讨人员中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和管理教育工作也有待加强。由于大多数流浪乞讨未成年人常年脱离家庭在外流浪,生存环境也使他们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挫折和磨难往往造成他们心理健康状态不佳。如石家庄救助管理站在救助新疆籍未成年人时,由于管理人员与新疆籍未成年人语言不通、生活习惯差异较大,在身份鉴别、与接领人关系的核查和日常救助管理上都存在较大的困难,新疆籍未成年人曾经出现过绝食甚至自残等过激事件,为促使他们以健康的心态回到社会,需要在救助管理过程中,由专业人员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治。

二、对策建议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结构转型的加速时期,少数社会成员在生活无着的情况下选择乞讨以维持生存具有一定必然性,乞讨现象一时增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加、乞讨群体规模一度扩大,在所难免。面对这一社会现象,既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更不能退回到“收容遣送”的老路上去。既要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观点,着眼长远,标本兼治;更要着手当前,做到以人为本,积极救助,正视问题,依法管理。

(一)完善《救助管理办法》,加快救助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1、建议有关部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救助管理办法》,使之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应修改受救助条件,扩大救助覆盖面,将虽没有流浪乞讨行为,但因各种原因已经处于生活无着境地的求助人员列入救助对象,积极予以救助;要尽快建立省际受助人员接送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人员接送的程序和规范,健全管理制度。

2、建议各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及时总结执行《救助管理办法》工作实践基础上,紧密结合各地实际,重点解决好以下问题:(1)成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当地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政府相关部门(民政局、公安局、城管局、财政局、卫生局、交通局等)为成员,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协调相关部门的工作,制定相关部门的职责,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以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城市公共秩序;(2)更多的发挥街道、社区居委会、企事业单位等基层组织在救助工作中的作用,通过增加相应条款,赋予其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如当发现流浪乞讨人员时,基层组织可及时告知、进行临时性救助,并向有关部门报告反映、积极开展协助性工作。发现乞讨人员违法行为时,应及时举报,协助公安部门调查处理,共同维护社会秩序;(3)增加加强救助管理站防病防疫工作的专项条款。要强调卫生部门的检查督促、防病指导的责任,加强站内工作人员自身防病保护的措施,制定救助站对求助人员要进行身体检查的规定程序和项目,筛查传染性疾病的患病人员。制定符合卫生防疫要求的设施设备标准,并确定达标时限,严防流行性传染病在受助人员中传播,确保站内不出现卫生安全事故;(4)尽快明确救助管理站的基本建设标准、机构编制、救助标准、经费保证,以及责任划分、经费结算等方面的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规定细则。保证各项救助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以确保救助管理工作协调、高效地开展。

3、建立救助管理工作社会化参与机制。要鼓励和支持民间组织、慈善团体、宗教组织和广大市民,通过义工服务、捐款捐物、告知引导和直接救助等多渠道、多形式参与救助工作。号召、引导市民将钱物捐赠给慈善团体和公益组织用于弱势群体的救助,使市民的爱心既有施放之处,又能防止受骗上当,还能压缩职业化乞讨人员的生存空间。呼吁全社会共同关心、关注、支持、参与救助管理事业,建立有效而又稳妥的社会化参与机制。

(二)加强救助管理队伍建设,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开展救助服务。救助管理工作是服务型的管理工作,救助管理工作人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社会工作者,为了适应新的救助管理工作的需要,有必要加强救助管理队伍建设,使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素质。

1、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职业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救助管理人员,首先要准确理解、掌握国家有关救助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毫不动摇地按照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办事,自觉维护受助对象的切身利益;其次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热爱本职工作,富有爱心,责任感强,尊重人格,保护受助者的权利;最后还要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救助管理工作的工作对象十分复杂,对象的复杂性要求救助管理工作人员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及决断能力。

2、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救助管理工作是一种典型的助人工作,搞好这项工作,工作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关于社会与关于人的知识。要站在较高的水准上观察、认识、分析人的行为与心理。此外,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开展救助服务,总结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的本土理论和方法,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

(三)创新工作方式,与时俱进,积极有效地开展救助管理工作

1、创新工作方式。救助管理站要从特殊困难群体的特殊需求出发,逐步探索全方位、多层次的救助方式,丰富救助内容,实施人性化的救助。除日常救助外,要针对不同类型受助人员的生理、心理、文化水平、个性特征进行必要的物质帮助。综合运用社会工作、心里辅导、技能培训、文化教育、行为矫治、精神慰藉、法律援助等专业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的工作方法,争取逐步做到“分类救助,按需施救”,帮助流浪乞讨人员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2、拓展服务功能。救助管理站要坚持“以人为本”,拓展救助管理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为受助人员提供更多的服务。如开通救助服务咨询电话、实现街头救助经常化、在市区繁华路段交通要道设立救助引导牌、发放救助引导卡以及成立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和家庭暴力庇护中心,对未成年人、妇女和老年人实行保护性救助;通过为下岗失业等人员提供公益岗位,让他们参与到救助工作中,既有效地解决了救助管理机构人员紧张问题,又保障了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扩大了救助服务网络覆盖范围。

(四)积极发展城乡经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从源头上根治乞讨现象。治理乞讨问题还要从治本上下功夫。从源头上,全国各地政府部门必须切实负起责任,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加快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建设,以保障贫困人口的最基本生活。同时,加大扶贫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引导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走上自食其力的道路。在城市,应当逐步给予符合相关条件的进城农民以市民待遇,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降低他们在城市就业的门槛;而当他们失业或陷于生活无着时,应当纳入城市社会救助制度的覆盖范围。解决乞讨问题的最根本之道,则在于加快社会结构的转型,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并在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通过完善基于公平和公正的社会政策,将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

主要参考文献:

[1]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381号.[2]齐建辉.职业乞讨亟须治理[J].社会福利,2010.2.[3]汤秀娟,王霞.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7.8.------------最新【精品】范文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第四篇:残疾人新闻报道“边缘化”困境及对策

已发电子版至信箱(chuanmeizazhi@163.com)。祝编辑同仁们龙年吉祥,工作顺利。

稿件字数:4700字

残疾人新闻报道“边缘化”困境及对策

中国残疾人杂志社网站主编 穆小琳

内容提要:社会“边缘化”心态、报道对象的弱势化(被“弱势”和自我弱势)和主流媒体的“边缘”视角,直接导致了残疾人新闻报道的整体边缘化现状。残联内部自办发行模式导致其所有刊物影响力无法扩展到社会,成为真正有话语权的刊物,而主流媒体对商业化运作的注重,又使它们漠视和边缘化对残疾人群体的报道和关注。走出残疾人新闻报道“边缘化”困境并不难,观念的转变最为重要。弱势群体不再被漠视和歧视,在主流媒体中掌有自己的话语权,这也是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标志。

关键词:残疾人、媒介、新闻报道、边缘化、我国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34%。残疾类型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

总体上看,残疾人群体在康复、教育、就业、无障碍出行、文化生活和法制建设等方面与前些年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党和各级政府的不断努力下,我国残疾人正逐渐向“平等、参与、共享”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目标靠近。但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台湾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较,我国残疾人的整体生活质量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歧视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新闻媒体的建设和关注度不能满足这一特殊群体的需要,残疾人新闻报道“边缘化”现象十分突出。

一、残疾人新闻报道媒介现状

以残疾人为主体的报纸、杂志、广播、学术期刊屈指可数,在全国范围,尤其是残联系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杂志,有中国残联主管、中国残疾人杂志社主办的《中国残疾人》、《盲人月刊》,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主管、中国残疾人杂志社主办的《三月风》,学术期刊有今年刚创办的《残疾人研究》,由中国残联政策研究室主办。前三本刊物因创刊时间较长,如《盲人月刊》创刊于1954年,《三月风》创刊于1984年,《中国残疾人》创刊于1989年,曾经在社会上有一些影响,积累了一批老读者。这些刊物主要在各地残联系统内发行,也有十几万份。但市场发行数量很少,市场零售报刊摊位上完全看不到。依靠行政手段发行的报刊,往往不被社会读者所熟识和认可,因此上述刊物的影响范围只限于全国各地残联系统内和部分残疾读者及少量老读者之间。在社会读者群尤其是年轻读者群当中很少为人所知,更不谈上订阅和购买。

中国残联主管的《华夏时报》在创刊之初,曾经将残疾人做为报道的主体,这是中国唯一一份为残疾人服务的国家级报纸。但时过不久,迫于自负盈亏的压力,几经转型,变成以金融为主的写字楼报纸,残疾人新闻报道消失在大盘走势、期货贸易、黄金涨跌的讨论中不见了踪影。

近年来各地方残联开始注重文化宣传工作,创办刊物,例如《广东残疾人》(广东残联主办)、《挚友》(北京市残联主办)、《山西残疾人》(山西残联主办)、《陕西残疾人》(陕西残联主办)以及《临沂残疾人工作》、《湘潭残疾人》、《乐山残疾人》、《重庆残联通讯》等,但都囿于本地方残联系统内,更像是内部工作通讯,自办自读,几乎不被外部所知,对社会公众、尤其是残疾人读者群的影响非常有限。

除此之外,报纸——零,广播——零,电视台——零,国内没有专门的残疾人报纸、广播、电视台。如中央电视台、新华网、人民日报、南方周末等这样的主流媒体和强势媒体也没有开辟固定的栏目或版面,专为残疾人提供帮助和服务。

而电台和网站在这方面有自己的努力。1987年1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开办“残疾人之友”栏目(中波639频率),20多年来,在大家的努力下一直坚持至今,深受残疾听众的欢迎,也是佑大的中国唯一一家主流媒体有残疾人自己的发声平台。90年代,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曾经为残疾人也开办过一档叫《同在蓝天下》的节目,但因没有经济效益没人愿意做而被取消。在08年奥运会前夕,又开办了一个残疾人节目“温馨之声”,每周六、日中午13:35—13:55播出,各大媒体纷纷对此报道,但时隔不久又不知去向。北京电台开设残疾人栏目的起起伏伏,在中国的公益广播事业中很有代表性。为了鼓励各地电台开设残疾人栏目的积极性,中国残联、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手举办各地人民广播电台残疾人节目展播,参评的标准之一,就是必须在固定的残疾人专题栏目中播出过,在其他栏目中播出的残疾人题材节目不予以参评,其获奖的作品在中央台的“残疾人之友”中播出。这个活动迄今为止已办了9届,对各地电台关于残疾人内容的广播报道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由于网络申办相对自由,专为残疾人创办的网站、论坛、公益频道等比较活跃,例如影响较大的自强人公益论坛、残疾人驾车网、中国残疾人用品用具网、中国残疾人红娘网等。残疾人由于自身障碍,在现实生活中行动不便,而在网络上却可以畅通无阻,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成为忠实网民,他们对网络的依赖和依恋比健全人更甚。目前活跃在互联网世界的残疾人网站大约有七八十个,有官方网站,更多的是民间自办网站。依托中国残疾人杂志社、08年残奥会期间创办的中国残疾人网站,是目前为止国内最大的残疾人新闻资讯平台。据统计,截止2011年3月,中国网民数量已达4.77亿,备案网站382万个。中国的残疾人口是8296万,健残人数比例是100:6,假如按照这个比例来设定残疾人网站的数字,应该有9万多个残疾人网站。与传统报刊相比,七八十个残疾人网站在数量上显得多一些,但对于浩如烟海的互联网世界,也只能算沧海一粟了。对于渴求有自己的网络平台的残疾人来说,网站数量还是偏少。虽然网站申办比较容易,但其后所需的资金来源和人员投入让很多有志者望而却步。

二、残疾人新闻报道被“边缘化”的社会原因。

残疾人群体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在很多情形下,是以“弱势”、需要被关注的形态出现。这就造成了以他们为报道主体的媒介在主流媒体中沦为“边缘”媒体。不仅是残疾人群体,诸如老年人、妇女、少年儿童等为报道主体的媒介也都不同程度存在被“边缘”的形态。在这些弱势群体当中,残疾人群体被“边缘化”的情况最为突出,被歧视、被排斥的现象也最为普遍。这是缘于一种社会心态——可以接受老年人、妇女、儿童为正常的需要照顾的观念,因为每人身边都有这样的对象,而残疾并不是每个人都会遇到并必须承担的,残疾人也就被当作非常态的对象来理解了。这就是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人在称呼“健全人”和“残疾人”时,都用“正常人”和“残废人”来指称,包括一些残疾人也这样称谓自己。

诸多歧视和限制导致残疾人在升学、就业、婚姻、出行等各个方面始终处于劣势,“弱竞争力”情况非常普遍。这些歧视和限制有源于政策方面的,如某些高校和某些专业对身体残疾的限制,各个用人单位因为没有强制性的残疾人聘用政策,使得他们宁愿交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也不愿意雇用残疾人。至于无障碍出行方面,城市道路都铺设了盲道,公共场所如医院、商场、地铁、影院、体育场、长途汽车站、火车站等,都进行了无障碍坡道、厕所、电梯等改造。2010年4月起,肢残人可以驾驶机动车(之前只有左下肢残疾的人可以驾驶自动汽车),但尽管如此,从整体上看,距离日本、韩国、德国等发达国家那样的便利出行,还有几十年的路要走。择偶方面,残疾人更是处于低标准的劣势状态,歧视和排斥心态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

由于社会不公造成的“弱竞争力”状态,残疾人并非很情愿地成为社会“被慈善”对象,尤其是那些文化层次较高、残疾程度较轻、自我意识很强又正当年的残疾人,融入社会、平等参与的渴望非常强烈。他们当中有不少人用超出常人的毅力顽强拼搏,成为千万富翁、农民企业家、歌星、国企老总、博士、大学教授、著名文学家、医生、记者等等,得到社会的认可。而大多数媒体依然站在健全人角度看待他们,对他们的报道总是千篇一律的“自强不息”,作为“另类”的、“边缘人”的形象出现。至于有关残疾人的爱心活动、体育赛事、文化演出、会议等,更是当作“边缘”新闻来处理。

因此,社会“边缘化”心态、报道对象的弱势化(被“弱势”和自我弱势)、自办刊物社会力影响的不足和主流媒体的“边缘”视角,直接导致了残疾人新闻报道的整体边缘化状态。

三、残疾人新闻报道走出“边缘化”困境,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

首先,主流媒体应将有关残疾人的报道纳入常规化选题系列,甚至,直接开办残疾人电视台或电视频道。

例如报刊媒体,可以为残疾人定期开辟专版、专栏、专刊,除了每年的5月全国助残日和12月3日世界残疾人日作专题报道外,其它的报道可以细分为如残疾人就业专版、残疾人体育专栏、聋儿康复专刊等等,CCTV或地方电视台,就像建立书画频道、天元围棋、收藏、车迷、游戏、碟市、宠物等分类频道一样,可以单独设置一个残疾人频道,五化八门的征婚节目、情感专场等,也可以定期举办残疾人专场。韩国已经有了专门的残疾人电视台——希望福祉TV,我们的残疾人口总数相当德国的总人口,完全有必要建立一个残疾人电视台。

第二,社会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的策划和采访报道,应更多以残疾人视角换位思考,记者们应勤跑多问,走访普通残疾人家庭,深入残疾人内心世界,这样才能够挖掘到真正震撼人心的素材。

公众对残疾人群体的印象和理解,除身边某个具体的残疾人外,主要取决于媒体的报道。但大部分有关残疾人的新闻报道,要么停留在对健全人励志的“自强不息”、“身残志坚”上,要么以悲天悯人的姿态叙述他们如何不幸,或者拿残疾人做背景报道某个财团的慈善事业,或是为了吸引读者眼球故意放大残疾局部而不顾被采访者个人感受,有时懒于寻找新题材一窝蜂报道一个人或一件事,还有不少浮皮了草、无关痛痒的表面文章无法让读者感受他们的爱心在哪里。残疾人也是人,有着和我们一样的喜怒哀乐,只不过多了一些特殊的需求而已。他们最渴望的是“平等、参与、共享”,而不是怜悯、施舍、被当成励志标本。

第三,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职的记者队伍,使残疾人新闻报道在数量和质量上能得到保障。

专属残疾人的媒介过少,因而残疾人新闻工作者的从业人数也少之又少。主要集中在中国残联下属机构的中国残疾人杂志社。杂志社专职采访和编辑的工作人员只有25个,承担着全中国的残疾人新闻报道的重任。以中国泱泱十几亿人口、残疾人数超过8300万的惊人数量,这么几个专业从事残疾人新闻报道的编辑记者实在太少。在社会媒体中,培养一批专职的残疾人新闻报道记者,是比较切实可行的办法。所谓“高素质”,是指专职记者应具备的几个条件:科班出身、热爱公益事业、吃苦肯干。每一个媒体机构,尤其是电视台、电台、大报大刊大网站中,都有若干这样的记者,加起来的数量就很可观了。

走出残疾人新闻报道“边缘化”困境并不难,观念的转变最为重要。弱势群体不再被漠视和歧视,在主流媒体中掌有自己的话语权,这也是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标志。

2008年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通过,在第五章“文化生活”里,明确提出,政府和社会应“通过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图书、网络等形式,及时宣传报道残疾人的工作、生活等情况,为残疾人服务”;“开办电视手语节目,开办残疾人专题广播栏目,推进电视栏目、影视作品加配字幕、解说”。残疾人新闻报道要走出“边缘化”困境,实现保障法提出的理想目标,如果以上三条都能做到,目标的实现就为时不远了。

作者简介:穆小琳,女,生于1963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原为《三月风》杂志主编,现为中国残疾人杂志社网站主编。长期工作在残疾人新闻媒体领域,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惠新里甲8号中国残疾人杂志社 邮编:100029 手机:*** 电子信箱:mumu5555@sina.com

第五篇:副校长角色困境对策思考

副校长角色困境对策思考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学校要“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历经多年的实践完善,中小学校的领导体制改革已日益成熟,逐渐形成了校长的全面负责制、党支部的政治核心和监督制、教代会的民主管理和监督制有机结合的学校领导管理力量合理结构,在这政、党、群三者的权利分配关系中,“校长负责”是核心。但是由于学校作为一个集体,他的发展是离不开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的,因此,我们既要充分体现校长行使统一决策指挥权的思想,又要发挥学校行政集体领导的作用。而副校长在学校这个领导集体中处于十分特殊的位置,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不是决策人物,也不是具体管理人物,但同时,又是校长决策的参谋、主任工作的直接领导者,因此副校长如何自我定位、怎样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关系到领导班子的团结和学校的发展。

目前,对于学校管理集体一员的副职领导——副校长的使用与管理上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相对薄弱。我担任中学副职多年,实践中认识到,身为副职,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副校长就要作到:要以努力实现校长的办学思想为己任,努力摆脱实践中的种种困惑,淡泊名利,远离尘世的诸多诱惑,揽事不揽权;做事不争功;到位不越位;用权不越权;上下搭桥,引导和带动教师朝着学校确定的奋斗目标扎实工作。

一、明确职责,当好助手,走出权力的困惑。副校长有多大的权力,有人说校长给多大的权力副校长就有多大的权力,那么副校长应该做多少事情呢,回答是给多少权力就做多少事情,就目前我们常常把一把手称为老板的境况下,副校长所处于的权力和作为确实是一种困境。根据学校岗位职责规定,副校长是校长的助手,协助校长尽职尽责做好分管工作,副校长与校长的关系是分管与主管的关系,副校长要服从校长的领导与分配。

职务的性质决定了工作的性质,职位的不同决定了权力的差异,因此,副校长在工作中既要做到主动、积极,又要严格遵守自己的职责范围,掌握分寸,主动、积极工作而不超权越位;比较大的事情,事先向校长请示,事后汇报;较小的事情,且自己可以做主的,就大胆去做;应该由校长亲自出面做的事情,自己不越俎代庖,在没有校长授权之前,不轻易表态或做出处理。

要做好以上工作,作为副校长首先是要有正确的观念,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是副校长,没有权力就对工作敷衍塞责,畏首畏尾,拿不起放不下,只有走出权力的困惑,运用好自身的权力,准确地把握好权力的度,才能在工作中开拓进取,有所作为。

二、创新务实,率先垂范,走出“副”字的困境。校长是总揽全局,宏观调控,而副校长一般都分管一项或几项工作,是办具体事情的,作为副校长不能因为自己是副职,就对自己的工作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恰恰相反,副校长必须有一种创新务实的工作作风,牢记有为才有位的思想,要把工作抓紧、抓实、抓细、抓活,抓出成效。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熟悉、精通分管工作。副校长无论分管哪项工作,都是学校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分管工作抓不好,不但会降低自己工作威信,而且会影响整个工作,拖学校工作的后腿,因此,副校长必须熟悉自己所分管工作的业务,把握工作的特点,研究分管工作的方法,落实分管工作的措施,完成分管工作的目标。

为此,副校长必须身体力行,自己能做的事情,不要指手划脚,让别人去干。要勇于创新,做事干净利落,处理问题果断、坚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不把矛盾上交,努力提高独挡一面的能力。其次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起好“桥梁”和“纽带”作用,由于副校长特殊的工作性质及位置,校长和教师对副校长有不同的期待,这就要求副校长能正确处理好上、下两重关系。副校长要身先士卒,发挥表率作用,要求教职工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只有这样才能在下级面前有感召力,使下级心悦诚服地自觉干好本职工作。从而与上、下级达到工作上的支持,目标上的认同,行为上的顺应,感情上的共鸣,这样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三、明确坐标,看准位置,走出地位的困境。副校长作为学校集体领导班子的一员,在学校管理中具有相应的政治地位和行政地位,承担着具体的管理职能。作为副职领导,要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要始终记住有为才能有位的道理。把握好为和位的关系,有位不越位。因此,要在以下几方面定好位。

1、认识上要到位。在学校领导班子中,校长总揽全局,全面负责,副职领导虽各行其职,但应在校长的统一领导、协调下具体展开本职工作。如果说,学校是演绎一出育人大戏的舞台,那校长就是戏中“主角”,是“领衔主演”,副校长则属于一个重要的“配角”。所以,副校长要首先从认识上明确自己的“配角”意识,做到不越位,不“抢戏”,甘当配角,积极主动配合校长做好工作。

2、职责上要看准位。副职领导要明确自己的分管工作范围和职责,明白自己分管什么,既不越俎代庖,也不要什么事情都往校长或班子集体推,做到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尽其责。同时遵循“有职有权,服从全局”的原则,切不可把分管工作当作自己的“势力范围”,搞“独断专行”,也不要“越权管理”,随意插手其它领导的分管工作。当然,我们这里说的分管就是要各负其责,但是也要注意分工不分家。因为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问题是很难说是绝对或纯粹是属于某一个部门的,而是需要大家在一起完成的,这个时候作为副校长应该发扬通力合作的思想,谋事不谋人,决不能互相推诿,人浮于事,给工作造成损失。

3、行动上要定好位。副校长要时刻看清并记得自己的位子,处理事务,要注意对内和对外、个人和集体、公开和私下、场上和场下的区别,注意维护校长的威信和领导集体精诚团结的形象。切不可我行我素,唯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不把校长和群众放在眼里。这样做既不能提高自身的形象,更不能做好自身工作。

4、语言上适当到位。领导工作实际上也是一门艺术,包括我们的一言一行,因此作为行政领导,说话的时候要注意技巧。说什么不说什么,用什么样的口气说,要注意分寸;在什么时候应该说什么话,心中要有数,要注意时机;要注意说话对象;要注意场合。不要信口开河轻易许诺,以免造成校长和学校领导集体工作上的被动。

四、襟怀坦白,宽容大度,走出名利的困境。由于职务性质,决定了副校长的地位,他是校级领导,分管一片天空,有参与决策的机会和权力,同时,副校长又是被领导,是做具体事情的。由于名利等方面的原因,被上级和下级误解难以避免。副校长要有宽广的胸襟,要反省自己的工作是否为名利所惑,工作有否疏漏和过失,其次,要能够换位思考,站在其他的角度想一想,如确被误解,如果是原则问题,要敢于直面真理,坚持原则,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如果是原则而外的事情,则要体现我们的风格来,特别是牵涉到我们自己的利益的时候要考虑到远离自我,淡泊琐碎,“宽以待人,严以律已”,不要去计较这点点滴滴的得失。用这样的心态对待校长,设身处地为教职工着想,自己应承担责任自己要敢于承担起来,不乱发脾气,更不轻易责怪;当他们获得成功时,真心为他们喝彩。

校长是一校之长,当学校整体工作取得成绩的时候,上台领奖的是校长,闪光的镜头对准的是校长,如果说校长是“红花”,那副校长是“绿叶”,副校长要甘当绿叶来映衬红花。副校长要学会忘记自己分管工作取得的成绩,因为我们本身的辛勤工作固然功不可没,但如果没有校长的大力支持、同级的配合与下属的奋斗,也就“英雄无用武之地”,不把要自己当作有功之臣,副校长要牢记功高不能盖“主”。因此,副校长要有“绿叶”精神,切不可抢“镜头”,不应一味强调自己的作用,过分夸大自己所做出的贡献,那样做不仅自己的品行值得人怀疑,也会抹杀自己实际工作中的成绩,这是淡利境界的首要问题,我们要相信,副校长所做的贡献,所做出的成绩,校长心中是有数的,群众也是有目共睹的。

其次,校长在工作中难免有失误,副校长应从维护校长的威信出发,主动做解释工作,落实补救措施;事后,既不能向他人张扬,以显示自己某些方面比校长高明,更不能拆校长的台和寻找话柄,要甘当无名英雄。这样不仅维护了校长的威信,也为自己赢得了尊重,更主要的是顾全了大局,树立了集体领导的形象。

总之,如何当好副校长,应该是副校长们经常思考的问题,这对于我们作好工作,搞好班子团结,发挥班子的整体效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树立正确理念,找准自己位置,走出困境。要注重位置意识和角色理念。就像足球队员那样谁是前锋、谁是中锋、谁是后位,一清二楚,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清楚自己该在什么位置,这一点非常重要。每一位领导成员都要重视位置意识和角色理念。要做到工作主动不越位,当好参谋不离位,当好配角不偏位,细致周密不空位。

对于副校长职权范围内的事情,只要不违背学校发展目标,不违背职工群众的利益,就要依靠其个人能力,独挡一面地积极开展工作。副校长在自己分管的工作中要当好主角。相对于正职,副职只是配角,针对自己分管工作,副职就是主角。因此,只要是职权范围内的事就要果断决策,大胆实施,使自己的工作对全局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要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副职是否恪尽职守,不仅要表现于立足本职,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上,这就要求副职在贯彻上级精神,执行正职意图过程中,结合自己分管工作的实际,确定好自己的工作思路,并采取得力措施使之落到实处。

只要我们一切为职工群众,努力为职工群众谋利益,我们就一定能够在副职的位置上有所作为。作为学校领导干部,不论是正职还是副职,都要牢记党的宗旨,时刻想着职工群众,事事依靠职工群众。视职工为兄妹,把职工当靠山。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作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真正做到想职工群众所想,急职工群众所急,为职工群众尽实心,办实事,谋实利。

对职工群众利益,要舍得动真情花力气,要抓细抓实,利益无大小,只要是群众的利益,就要“不因善小而不为”,尤其要避免能为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须知“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同时要注意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不能有投机心理,不能有拉关系找靠山,信奉不怕众人恨,只要一人信的信条,好事坏事都敢干,以至堕入消极腐败的深渊不能自拨,而应该以实际行动密切领导同职工群众的联系,做一名称职的优秀的有所作为的副校长。

下载非重点高级中学的困境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非重点高级中学的困境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农村家庭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浅谈农村家庭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以贵州为例 施秉县马号中学潘翠 摘要:在中国教育的大环境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不协调甚至相互冲突日益明显,特别是农村的......

    中小企业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上一篇:贾长松老师首期《... 下一篇:长松咨询荣膺2011... |返回日志列表 中小企业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中小企业发展困境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42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

    农村妇女参政困境与对策

    小议农村妇女参政困境 建国60多年以来,新中国为妇女参政事业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 (一)1949年 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

    浅析大学生创业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大学生创业的困境及对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班级: 姓名:张磊学号:11级工商2班201119211069摘要: 现如今提起大学生我们会很自然的谈论起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与之相伴的便是大学......

    浅析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困境及对策

    浅析商业银行 反洗钱工作困境及对策 反洗钱是指为了预防通过各种方式掩饰、隐瞒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

    乡村法治困境及对策研究

    乡村法治困境及对策研究内容摘要:乡村法治在我国法治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乡村法治进展缓慢,主要原因有:法律知识不足导致农民对法律的认知程度不高,使其维权意识淡薄,落后的经济......

    浅谈初中班主任工作困境与对策

    浅谈农村初中班主任工作困境与对策 云阳县向阳初级中学 杨洪 论文类别: 德育工作 摘 要:班级是学校实施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以知识的传授和活动为主要特征;班主任是班级教育活动......

    检务公开的困境与对策

    司法制度改革之 检务公开的困境及对策 根据市委政法委通知精神,县检察院在进一步对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对当前检务公开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