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市高新区服务业发展要点
**市**区2012年服务业发展要点
按照加快建设**都市区要求,为加快产城融合、宜居宜业高新城建设,推进2012年“高新城建设攻坚”,拉长高新区服务业短腿,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为全市加快服务业发展作出贡献,结合高新区实际,制定本要点。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建设**都市区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紧扣建设产城融合、宜居宜业高新城的目标,进一步完善城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大现代服务业引进和扶持力度,重点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现代物流、科技研发、金融保险、软件信息、文化创意等高端服务业,围绕名校发展教育服务业,围绕城中村改造发展大型商业及配套服务业,大力引进企业总部,发展“总部经济”,科学布局各种服务业网点,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和质量,使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实现高新区由区到城的跨越。
二、发展目标
2012年,高新区将以项目为载体、以投资为检验标准,力争使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新突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0亿元,增速达到12%以上。其中住、餐、批、零等基础配套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5亿元,软件服务、电子物流等服务业产业增加值达到10亿元。
三、发展重点
2012年,高新区服务业重点发展以下十个方面:
(一)电子物流
发挥**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和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聚优势,依托华强电子、联强国际等电子物流龙头企业,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现代电子物流中心,同时引进2-3家国内外知名电子物流企业在我区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2012年收入达到25亿元,增加值达到5亿元。
(二)科技研发
大力引进科技研发机构,推进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在电子信息主导产业领域,构建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孵化器为关键环节的创新链条。同时,“**高新信息港”、动漫创意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与IBM公司合作建设的软件公共服务平台等投入使用;宽带多媒体、嵌入式软件公共研发技术等平台、物联网安全生产监督信息平台将建成。2012年力争科技研发服务业收入达到20亿元,增加值达到4亿元。
(三)金融保险
积极建设**金融副中心,以发展银行业、风险投资、证券业为重点,突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转让代办系统试点园区特色,大力引进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担保公司、证券公司、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咨询、资信评估、会计师事务所等各种金融服务中介机构,2012年新增20家以上。加大对企业上市工作支持力度,形成改制、培育、后备、上市的梯次队伍,争取实现新上市企业2家。2012年金融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20亿元,增加值达到4亿元。
(四)软件信息
充分发挥软件产业聚集优势,重点引进、扶持软件开发和软 件外包等产业,引进1-2家国内外知名软件和信息服务公司,鼓励知名公司在高新区设立研发中心、呼叫中心和公共数据中心,加快推进中国联通中原数据基地、微软教育云计算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发展以软件和信息为主的服务外包业务,打造服务外包企业集群。培育和吸引一批品牌咨询、战略策划、投资顾问、融资租赁等专业商务服务机构。重点推进大学科技园东西区、总部企业基地等区域高品质商务楼宇的建设和存量楼宇的置换改造,打造高端中介服务业发展集聚区。2012年软件信息及服务外包收入达到20亿元,增加值达到4亿元。
(五)文化创意
加快国家动漫产业基地、石佛艺术公社建设,支持小樱桃、麦草、谷晶等现有动漫企业发展壮大,新增动漫产业10家以上,打造一批具有高新区特色、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创意品牌。支持腾讯〃大豫网加快建设,壮大规模,保持上线人数全省领先地位。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20 亿元,增加值4亿元。
(六)加快建设高端服务区
全力推进彩虹花园重振工程,5月1日前开工建设12个项目,其中竣工8个项目,开业2个项目。10月1日前开工建设16个项目,竣工12个项目,开业8个项目,年底前,开工20个项目,竣工16个项目,开业12个项目,并形成以彩虹花园为核心带动的高端服务区。全力推进科学大道沿线包括大富置业高新数码城、东方汇富置业龙汇国际等商业地产项目。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增加值3亿元。
(七)提升完善商贸服务业
提升商业服务品质和档次,引进大型购物中心2家、大型连 锁超市2家;加快商业网点建设,鼓励商贸企业实行品牌化经营,探索特许经营等新型模式,促进商贸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商业网点、餐饮服务业覆盖全部社区。积极引进宾馆、休闲娱乐等服务业,加快五星级酒店建设。2015年营业收入达到25亿元,增加值达到5亿元。
(八)建设教育一条街
实现新增优质学位1875个,其中小学675个,初中1200个。新建、改扩建**中学三附小、四附小、长椿路小学等,加快推进枫杨外国语学校新校区、高新区第一幼儿园、信大幼儿园、**长明中学续建项目建设,同时,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网络体系,打造职业培训品牌,拓宽培训方式。加快建设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河南教育一条街”。
(九)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中心医院高新医院项目,上半年完成建设用地征购、转化、补偿、变更,年底前完成基础工程。
(十)加快房地产建设
新增房地产开发面积260万平方米,竣工150万平方米,实现房地产业固定资产投资35亿元,实现收入60亿元,增加值11亿元。
四、项目建设
目前,高新区正在推进的各类服务业项目38项,计划总投资约351亿元,包括总投资46亿元的中国联通集团中原数据基地、总投资30亿元的**华强电子高端服务业基地、总投资20亿元的微软教育云计算产业园等项目,上述项目将在高新区形成高端电子信息产业的集聚中心,通过不断发挥其国际影响力、行业辐射 力、资源整合力,丰富和完善高新区的产业功能和产业业态,完善和拉长产业链条,为打造千亿级新兴主导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其中华强电子高端服务业基地项目将为高新区电子信息中小企业的提供广泛快捷的服务;联强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国内相关贸易的发展,并为中国客户提供一流的制造、装配、维修保养、仓储、配送、技术咨询服务。项目具体情况见附表。
五、政策措施
(一)加大财税支持
1.设立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高新区财政每年安排服务业各类专项资金不少于2000万元,并随经济增长逐年增加资金额度,对高新区重点建设的服务业项目进行补助和贴息。
2.加快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对列入年度市级及以上的服务业重大建设项目,项目按期完工后,按实际投资额给予1%-3%的资助,最高资助额不超过300万元。对特别重大的服务业投资项目可采取“一事一议”的资助办法。
3.支持服务业重点企业发展。对市级服务业重点企业,以上一年实交地方税收为基数,每年上交的地方税收增速超过20%部分予以奖励。对重点企业省级及以上专项资金扶持项目按1:1比例配套。鼓励重点服务业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对其在合并、分立、兼并等企业重组过程中发生转让企业产权涉及的不动产、土地使用权转移行为,不征收营业税。
4.鼓励引进企业总部和行业龙头企业。鼓励引进国内外著名服务企业总部、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研发中心,对引进企业在自建、购买或租赁办公用房上给予支持,对新引进的市外企业集团总部,报经地税部门批准,可给予三年内免征房产税、城镇土 地使用税的优惠。对上述新引进企业的高管人员,经有关部门批准,给予个人所得税的返还奖励。
(二)强化要素保障
1.强化服务业用地保障。制定符合服务业行业实际的投资强度和用地标准,在编制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时,根据服务业发展需要,逐步提高服务业用地比例。编制年度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对列入计划的项目所需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应优先安排。鼓励将实施城镇规划和旧城改造中收购储备的存量土地,优先用于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文化服务、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鼓励用地单位在不改变用地主体、不重新开发建设等前提下,充分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其土地用途可暂不变更。
2.积极拓展服务业企业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上市。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现金担保等无形资产和动产抵押融资方式,扩大贷款抵质押品范围;探索建立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的服务业股权投资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集团申报设立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3.加大服务业人才培养引进工作力度。组织实施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培养引进工程。对市级及以上服务业重点企业副总经理以上人员,经有关部门批准,可不受学历、资历、任职资格等限制,破格允许直接申报高级经济师资格;对经资格认定的留学回国人员,可根据其学历、资历,允许直接申请申报相应专业技术资格。市级及以上服务业重点企业引进高端人才而产生的有关住房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等费用,可列入成本核算。4.切实落实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与一般工业同价政策。推进服务业用水(桑拿、洗浴、洗车等高耗水行业除外)、用气价格实现与一般工业同价,进一步完善峰谷用电管理办法。
(三)优化发展环境
1.放宽服务业发展市场准入。除法律、法规和上级政府已有规定外,各类服务业企业登记注册时,各部门一律不得设置前置性审批事项;进一步降低服务业企业出资最低限额,除一人有限公司外,允许公司注册资本分期缴付,可首付20%,其余部分在两年内缴足。文化、社保、卫生、体育、建设等部门对本领域能够实行市场化经营的服务,要研究提出放宽市场准入、清理进入壁垒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2.规范商务服务业发展。进一步规范中介服务业市场,建立并实施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检测等经济鉴证类服务企业及其注册专业人员退出机制,完善监管责任追究制度和定期检查制度。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与应用,建立健全服务业企业信用信息归集平台、共享查询平台以及守信失信发布平台,实现对服务业企业信用体系的长期实时跟踪管理。
3.加快服务业品牌创建和标准化建设。制定服务业品牌培育计划,完善服务业品牌评价办法和评价机制。引导服务业企业积极注册商标,对获得不同层级、不同类别服务业品牌称号的企业给予奖励;鼓励行业协会和企业参与服务业国际、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和市级标准规范的制定,积极推进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
4.积极推动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购买社会服务。逐步增加教育培训、研究咨询和法律事务等服务的政府采购,采 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检验服务外包。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机制,促进政府和国有企业为主投资的项目广泛采用设备和专业服务整体外包采购。
(四)大力引进服务业
根据新的发展形势,在服务业招商方面,我区将集中精力、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主要着力于补齐第三产业这个弱项,着力于产业就地升级改造这个抓手。主要包括:
1.坚持集聚IT服务业
(1)数据服务业
深入通信运营商3G、4G的产业链形态及布局趋势,借助**高新区电子产业集聚优势,以中国联通中原数据基地项目为突破,以投资50亿元的中国移动河南数据中心及辅助设施项目为发展数据服务业的重要抓手,坚持聚集各类数据服务、内容服务企业。
(2)软件与信息服务业
重点集中在软件信息服务、人才培训、应用软件开发及嵌入式开发类企业上。2012年将继续深入对接惠普软件服务外包基地、大唐高鸿研发中心、山东万声呼叫中心等项目,继续巩固和提升**高新区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的集聚度,完善产业链。
(3)动漫文化创意产业
高新区已经聚集了全省80%以上的动漫创意企业,形成了优势和特色。下一步将着力吸引大型的网游企业,在区域经济效益拉动上体现出动漫企业的优势。
(4)电子通路及现代物流业
华强电子、联强国际为电子通路及物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下一步的招商凭借此优势,着力吸引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提供商、芯片及组件供货商,以完善整个高新区的电子通路和物流产业链。
2.大力引进高端服务业
(1)住宿和餐饮业
住宿业重点引进高档酒店(如五星级连锁酒店、特色商务酒店)以及快捷酒店(如锦江之星、如家快捷等)。餐饮行业着力发展特色餐饮(如阿五美食、金钱豹海鲜城、邓记叫花鸡)和快餐(如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等。
(2)金融业
吸引如兴业、民生、光大银行等金融机构入驻,还可以吸引多种金融投资商的进入(如李开复的创新工场)。
(3)房地产业
房地产行业主要是继续扩大与房地产巨头的接触,争取更高品质的地产开发。
(4)文化和娱乐业
引入大型娱乐场所(如度假村、精英会所等),以及大众娱乐场所(连锁影院、卡拉OK等)。
六、工作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加快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由管委会主要领导担任组长。进一步完善统分结合的服务业工作机制,经济发展局是服务业发展的牵头部门,招商部门负责引进服务业项目,社会事业局负责文化和社会事业发展,财政、土地、规划、建设等部门对服务业发展予以支持。
2.加强统计分析。完善服务业财务状况调查和部门业务统计,努力做到客观全面反映行业发展情况。实施服务业重点行业专项 分类统计和重点企业运行监测制度。加强服务业发展信息交流,建立服务业形势分析例会制度。
3.强化推进机制。健全项目分包责任制度,投资3亿元以上的项目成立首席服务官工作小组,由班子成员任首席服务官,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由副县级干部担任首席服务官;坚持周例会、月督查、季现场观摩制度,建立并不断完善周询问、日询问制度,推进项目实施和工作落实。
4.加大考核力度。完善服务业发展考核办法,建立完善服务业发展年度目标和重点工作责任分解制度,加强对各园区、管区和招商部门在发展服务业方面的的考核,对服务业发展先进集体和优秀服务单位,给予表彰奖励。
5.落实配套细则。经济发展局、财政局、政策研究室将整合服务业政策,制定实施细则或配套政策,形成加快服务业新一轮大发展的良好氛围,努力完成我区服务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
附件:2012年服务业重点项目一览表
二〇一二年一月十八日
第二篇:市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期间,服务业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三年晋位”的重要驱动力量。我市将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全力推动金融、旅游、现代物流、文化、房地产、信息服务等产业大发展,为建设现代大都市奠定坚实基础。根据《xx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xx办公厅关于加快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8]11号)、xxxx省及xxxx市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发展基础、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在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推动下,服务业发展体制、政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进入加速期,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
从总量上看,服务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884.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614亿元,年均增长14.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9.5%。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从2005年的479.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254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66.3%,服务业已成为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从结构上看,传统服务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的增加值从2005年的252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532亿元,年均增长20.5%,占服务业比重33%。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呈逐步加快趋势,其中金融、物流、文化、房地产、信息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323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534.8亿元,年均增长13.4%,占服务业比重33.1%。旅游业总收入从2005年的122.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10.2亿元,年均增长26.1%,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从服务业创新看,技术改造步伐加快,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服务业信息化平台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商贸、金融、物流等呈现集群化发展态势。外资、民资进入服务业领域规模不断扩大,体制创新步伐加快。信息服务业、科技咨询、动漫、服务外包、社区服务等新兴业态成为发展的新亮点。
从吸纳就业看,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从2005年的 172.6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200.2万人,占全市从业人数的比例由2005年的37.8%增加到2008年的41.8%,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现代服务业从业人数逐年增加,到2008年金融、信息、房地产、物流等高端服务业就业人数达到18.4万人,占服务业总就业人数的9.2%;到2009年,从事科技活动人员4.92万人,服务业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xxxx服务业发展虽然有了质的飞跃,对拉动经济增长、提升城市载体功能和促进就业的贡献不断增强,对全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断提升,但与其它副省级城市相比,与建设现代大都市的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总量规模相对落后,2009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在15个副省级城市排在第12位;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金融业占7.4%、房地产业占5.8%、文化产业占7.47%、物流业占11.5%,高端服务业发育不足;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程度不高,部分领域仍有较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大中型企业中仍保留着许多非核心业务,大量服务需求内置;服务业与其他产业关联度、融合度不高,第一、二产业对第三产业的拉动不足,同时第三产业对第一、二产业没有形成有力的支撑。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市发展现代服务业面临着极为有利的环境。世界经济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服务业呈现规模不断扩大、带动效应不断增强、国际转移明显加速的发展态势,将为xxxx承接服务业转移提供历史性机遇。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服务经济进入迅速扩张时期,国家为加快发展服务业,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服务业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新一届市委提出了建设北国水城、工业大城、科技新城、文化名城、商贸都城的战略任务,将进一步放大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市城市化、工业化、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服务业的规模扩张和改造升级将进一步加速,金融、旅游、物流、文化、房地产、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将为服务业增长注入新的强劲动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度将大幅度提升。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和建设现代大都市的要求,抓住新一轮国际服务产业转移和国内服务业大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扩大开放为动力,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产业融合度,优化空间布局,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构建立足xxxx、服务东北北部、辐射东北亚的综合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
2015年,初步建成东北亚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商贸中心、旅游中心、物流中心、科技研发中心、信息中心。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区和现代民生服务体系。
“十二五”时期,服务业年均增长速度15.5%。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486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实现服务业三年晋位。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831亿元,贡献率达到55%以上。金融、旅游、文化、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增速高于服务业平均增速5个百分点以上。
三、发展重点
(一)大力发展金融业,建设东北亚区域重要金融中心
进一步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加快金融工具创新,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强化金融要素支撑,建设东北亚区域重要金融中心。2012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65亿元,2015年实现57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8%以上,年均增长30%以上。
深入推进地方金融机构改革。支持xxxx银行拓展经营规模和业务创新,进一步增加省内外分支机构的数量和规模,推动IpO工作。壮大江海证券公司投资银行和期货业务,进一步强化中融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支持本地经济发展的作用。组建地方性法人保险机构。以重庆模式推动市属国有资本大重组,构建5-8个百亿元以上资产政府投融资平台。充分利用市属国有上市公司资源,发挥其对全市发展的资本整合作用。
加大金融工具创新力度。进一步扩大创投引导基金规模,推动创投基金集群化发展。做大政府担保基金规模,并引导其向母基金方向发展。积
极争取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有条件的金融机构设立金融租赁公司,拓宽地铁、公交、供暖等公益事业的资金来源渠道。推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业务的相互融合。争取各级保险资金介入全市基础设施等关键领域。充分利用民间资金,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扶持发展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撑环境。
加快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推动金融市场开放,大力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全力打造松北xxxx市金融中心。以OTC为突破口,启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构建工作。在松北辟建xxxx农村要素资源交易中心,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市场基础。大力推动国际结算,吸引更多的贸易企业以xxxx为基地开展结算业务。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积极推动优质资产境内外上市。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申请工作。
(二)做大旅游业,打造东北亚重要的旅游中心
按照建设“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区”的战略构想,打造东北亚重要的旅游中心。进一步发挥冰雪、避暑、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打造冰雪国际旅游名城、全国避暑度假胜地、时尚休闲之都,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2012年旅游总收入超过600亿元,年均增长23%,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0%以上,实现三年翻一番;2015年旅游总收入力争突破900亿元。
弘扬冰雪文化,构筑国际冰雪旅游名城。进一步提升“中国·xxxx国际冰雪节”、“中国·xxxx国际滑雪节”的品牌知名度,以大太阳岛和亚布力为核心区域,做大做强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辟建冰雪迪士尼乐园、冰雪文化旅游常态性演出剧场等新型冰雪旅游项目,将亚布力滑雪场创建成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胜地,进一步夯实国际冰雪旅游名城产业基础。
推进松花江旅游景观带建设,进一步打造太阳岛国际品牌,开发建设沿江生态景观大道、苟岛、太阳岛世博园、松江百里湿地公园,建设“二纵、四横、十八湖”的松北水网。发展森林旅游,提档升级横头山等国家级森林公园,将凤凰山打造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传承欧陆文化,发展休闲旅游。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加强文化名胜资源保护和开发,建设欧陆文化名城。将中央大街、果戈里大街、中华巴洛克等中西合璧文化的特色街区打造成时尚休闲核心集聚区。打造江北科技新城、哈南工业新城、群力新区等新的时尚休闲区域。扩大xxxx啤酒节、哈夏音乐会、国际动漫节等品牌的影响。发展博物馆游、教堂游、领事馆游、工业游、休闲农业等特色休闲旅游。
(三)加快发展物流业,构建东北亚地区重要物流中心
依托国家和省的大通道建设,重点完善设施建设和市场建设,发展大物流、大平台、大服务,构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物流中心。2012年实现物流业增加值290亿元,2015年452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占全市GDp的比重6%以上。
打造“六园多节点、一核多放射”物流产业发展空间布局。重点建设xxxx龙运物流园区、xxxx新香坊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哈东物流园区、松北物流园区和哈南新城综合物流园区。规划建设xxxx重型装备及机电产品物流中心、润恒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哈药集团物流配送中心、xxxx化工物流配送中心等一批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打通哈--满、哈--牡--绥、哈--大、哈--黑、哈--同、航空和城乡物流通道,促进产业集聚,努力提高城市的物流服务水平,带动周边区域物流业的发展。
推动重点产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培育发展重点领域物流龙头企业,加强粮食、食品、医药、化工、装备制造产品及相关产品物流设施和配送体系的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和支持国际知名的物流企业来哈投资创业。加快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建设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四)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国际文化名城
依托冰雪风光、音乐名城、异域风情、金源文化等文化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建设松北、群力、哈南等重点文化产业集聚区,创建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将文化产业培育成xxxx的战略性优势产业,建设国际文化名城。2012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65亿元,2015年582.2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占全市GDp比重7%以上。
建设文化产业集聚区。扩大平房动漫产业集群规模,推进平房区新媒体国家产业基地、动漫基地的建设;辟建哈南工业遗迹博物馆;深度开发“731”遗址,推进“申遗”工作,打造哈南工业新城文化集聚区。依托工艺美术品创作生产基地、松花江历史展馆、xxxx音乐厅等文化产业项目,将群力新区打造成全省文化产业示范区,形成西部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xxxx大剧院、博物馆、美术馆、规划展览馆等xxxx文化中心项目,构建松北文化产业集聚区。
创建地域特色文化品牌。用文化的理念和意识开发文化产品,打造国际性文化品牌。把xxxx之夏音乐会由国家级品牌打造成国际品牌,将xxxx国际冰雪节打造成世界冰雪迪士尼,提升“coolxxxx”冰上演出为城市品牌演艺项目。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出台《xxxx文化产业扶持政策》,扩大政府文化产业引导基金,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完善相关财税扶持政策,培育龙头企业。组建xxxx出版集团、文化投融资集团等大型文化企业,壮大报业集团。
(五)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打造北国生态宜居城市
优化房地产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居者有其屋行动计划”。壮大房地产市场,规范和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将房地产业培育成优势产业,打造北国生态宜居城市。2012年实现房地产业增加值162亿元,2015年280亿元,年均增长20%,占GDp的比重达到4%以上。
优化房地产供给结构。提高保障性住房和小户型商品房占市场总份额的比重,提高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占房地产市场土地供应的比重。加大政府对租赁型住房的投入力度,加大棚户区和旧城拆迁改造力度。推进中华巴洛克二期工程、三马地区综合改造工程、城建重点项目关联棚户区改造工程、棚改项目回迁工程、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积极扩大商品房建设规模,支持居民自住性消费。
拓展城市居住空间,疏解老城区人口密度,承载更多的城市化人口。沿地铁等快速交通干线的节点,布局大盘房地产项目,加大群力新区、哈西地区等新区房地
产开发力度,启动松北科技新城、哈南工业新城等商业地产项目。
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加大政府土地收储和整理力度,把握供地节奏,规范市场秩序,增加住房信贷,引导住房消费,抑制投机购房,稳定房地产价格。积极引进国内房地产30强,提升xxxx房地产市场的开放度,促进xxxx房地产建设提档升级。进一步放宽外地人购房落户条件。
(六)巩固提升商贸服务业,建设东北亚区域商贸都城
以深度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为主线,创建中俄合作示范城市,建成全国对俄经贸合作的枢纽站。发挥交通区位优越、商贸基础雄厚、商服网点众多的有利条件,拓展城市商圈,促进多样化商业业态发展,进一步增强区域商贸辐射功能,做大做强商贸流通业。2012年实现批发零售业增加值690亿元,2015年1105亿元,年均增长17%。2012年实现进出口总额56.1亿美元,2015年85.4亿美元,年均增长15%。
争创xxxx中俄合作示范城市。加快建设对俄及东北亚国家经贸合作大通道、对俄资讯平台、对俄投融资平台、贸易结算中心、科技合作平台、人才培训基地,全面服务于国家对俄合作战略升级。建立口岸电子信息平台,提高通关效率。积极争取对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城市,参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优化城市商圈布局。推进南岗、道里、道外、香坊等市级商圈提档升级,辟建松北、哈南、群力等新商圈。调整优化商业网点布局,整合优化专业批发市场,增强商业的集中度和辐射力。吸引国内外一流的商贸服务企业和有影响的总经销、总代理商落户我市。培育年销售额超过百亿的商贸流通企业集团,形成一批龙头企业。
建设内外贸联通的市场体系。着重发展口岸货物集散中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商贸营运与控制中心,区域性批发市场、农村商业网点。全面形成内外贸相互融合,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同步发展的总体格局。基本建立市场开放度与商贸便利化程度高、商贸要素流动顺畅的运行机制。
(七)壮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建设东北亚区域重要信息中心
以城市信息化、软件产业和动漫产业为重点,推进互联网增值业务服务、电子商务平台、“三网融合”工程和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积极参与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面向产业、面向消费的信息服务业。2012年实现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增加值146.6亿元,2015年253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加大城市信息化建设力度。重点推进3G产品服务和“三网融合”建设,构建区域信息高速公路。整合公共信息资源,建设一批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信息应用系统。建立公共信息平台、电子认证体系和金融支付网络,启动水、电、气、公交、社保等多卡合一的“金卡”工程,全面加快“数字xxxx”建设。
扶持软件和服务外包业发展。发挥我市在装备制造业、医药、食品和高新技术等产业的优势,重点扶持企业管理软件、产品设计软件、系统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发展。抓住国家扶持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发展的机遇,推动产业集聚,调整产业布局。重点推进经开区服务外包产业园区、省地理信息产业园、xxxx(平房)动漫产业园和联通呼叫园等产业集聚区。松北科技新城重点发展软件研发和高端服务,哈南工业新城重点发展服务外包。
积极参与云计算产业化进程。谋划建设xxxx市云计算中心。跟踪我国城市云计算应用趋势,深入研究建设xxxx云计算中心的可行性,为科学研究、新材料、装备产业设计等领域提供大规模运算和海量存储服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服务水平。
积极发展物联网,启动“感知城市”建设。把握物联网发展处于大规模产业化初期的历史机遇,出台xxxx物联网发展扶持政策。发挥我市传感器物联网产业基础良好和科研技术密集的优势,在高新技术开发区辟建物联网创新示范园,催生一批物联网企业,推动技术创新集群与企业集群在我市实现融合。选择城管、交通、电力、商贸等领域,率先建设智能物联网。
(八)做强科技服务业,推进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
以打造松北科技新城为重点,加快科技体制创新,提升科技核心服务能力,完善科技服务平台,将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做大做强科技服务业,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2012年R&D占GDp比重达到1.4%,2015年力争达到2%以上。
加快松北科技新城建设。形成科技资源富集、科技创新成果众多、产业转化能力强大的技术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技术研发、科技资源信息共享、科技企业孵化、技术交易和科技投融资五大平台建设,强化创新载体和服务功能。推进技术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装备制造研发中心中试基地、科技大厦、哈高新区软件园、哈工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等项目建设。
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发挥大学、大所、大厂的科研优势,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重点支持光机电一体化、能源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食品安全六大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联盟,做实做强产业技术联合体,促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支持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支持南岗知识创新区和哈南工业新城打造科技服务集聚区。
加快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建设。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使用,研究制定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政策。
(九)推动社区服务业大发展,建设和谐社区
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居民为宗旨,以人民满意为标准,不断丰富社区建设内容,发展社区卫生,繁荣社区文化,美化社区环境,加强社区治安,完善社区功能,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现代社区。力争三年内,使全市90%以上的社区拥有文化体育活动场所,95%以上的社区用房达到300平方米,100%社区完成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2015年,建成与现代大都市居住生活相适应的社区服务网络体系。
加强社会福利和救助工作。开展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少年儿童、优抚对象和低保对象的慈善互助机构和社会福利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加强对未
成年人社会教育服务,做好特困群众的救助服务。
繁荣社区文化。加快社区文化、体育等设施建设,组织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体娱乐活动,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和教育活动。
发展社区卫生。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综合性医疗卫生保健服务。逐步构建社区居民医疗服务体系。
推进社区信息化。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的网络和信息资源,逐步形成市、区县(市)、街道和社区信息化网络体系。利用政务呼叫中心和社区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广泛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公共服务项目,为社区居民提供高效的社区信息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深化服务业体制的改革
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打破行业垄断。鼓励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电信、邮政、铁路、民航、供水、供电、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垃圾处理等领域,积极参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改组改制,大力发展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支持、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投资教育、科研、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非营利性和营利性领域。探索通过政府采购、社会招标、委托代理等方式,将研究咨询、业务培训、招商活动、公务接待、会议服务、公务交通、物业管理、环卫保洁等实现社会化服务。
加强对物流、会展、金融和中介等产业的组织协调,明确综合管理协调机构和职能,建立统一的政策标准;简化审批程序,建立网上申办、联审等制度,增强透明度和公开性。
引导企业采用现代经营方式,加快服务业的对外扩张;鼓励技术创新,加快推广高新技术在服务业领域中的应用;实施名牌服务战略,制定和实施对名牌服务产品、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企业的鼓励政策。加快新兴服务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和规范化。
(二)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
发挥服务业引导资金的导向作用,逐年增加市级服务业引导资金额度。各区、县(市)要尽快设立服务业发展资金,与市级服务业引导资金配套使用。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鼓励发展企业互助担保和商业担保业务,为服务业融资提供支持,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服务业。对下岗职工、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从事服务业的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扶持。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合理确定服务业用地比例,对利用存量土地建设的服务业项目,在供地安排上给予倾斜。
(三)完善工作推进机制
完善服务业审批机制。简化审批环节,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进入法律、法规和规章未禁入的现代服务行业和领域。建立运行监测机制。逐步建立政府、部门和行业统计互为补充的服务业统计调查体系,整合各类服务业发展信息资源,建立服务业公共信息平台,及时、准确掌握服务业发展动态,为政府决策和引导市场提供依据。建立工作考核机制。将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目标分解到区、县(市),纳入政府目标考核。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全面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创新招商模式,改善投资环境,加强法制建设,培育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降低商务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围绕服务业发展重点,进一步加强金融、物流、房地产、旅游、文化、信息等现代服务业的招商力度,实行点对点、产业链、集群化的招商。国内招商重点区域设定为上海、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国际招商要充分发挥香港的窗口作用。吸引国内知名企业集团总部、跨国公司与地区总部、行业协会、国际顶级专业服务机构、中介机构落户xxxx。
(五)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
鼓励制造业企业从制造加工环节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环节延伸,推动大型工业企业向总承包商和集成服务商发展。以调整、改造和提升为重点方向,推动老工业基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投资、管理、研发设计、营运中心、人力资源、市场调研、数据分析等功能。针对产业关键性和共性技术,搭建公共技术服务业和交流合作平台,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渗透带动力。
(六)加强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
引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急需人才。吸引金融、现代物流、房地产、文化、信息服务等国内外服务业高素质人才,引进具有较强业务拓展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的高层次综合管理人才、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利用我市的教育资源,建立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的人才培训基地。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立适应服务业特点的人才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提供就医、住房、子女就学等良好的生活环境。
第三篇:市重点项目建设和服务业发展情况汇报提纲
页眉文字
市重点项目建设和服务业发展情况汇报提纲
按照市人大财经委调研通知要求,现将我市重点项目和服务业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重点项目情况
(一)项目进展情况
2008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新扩改项目上报116个,经××市验收确定84个(其中新建项目52个、续建及扩改项目32个)。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以上项目7个,其中建成或投
产的3个(电力特钢、南小柳风电场、东蒙水泥),在建的3个(金华多晶硅、汇有乳制品养、青松风电场),前期的1个(汇能风电);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以上(含2000万元)的项目23个,其中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的15个;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以下1000万元以上(含1000万元)的项目19个。截至今年2月,我市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的结转及新建项目11个、(亿元以上项目3个)、拟建项目9个(亿元以上项目4个)、储备项目45个。
1、国电电力发展有限公司国电××风力发电场项目,总体规划分5期,总装机容量25万千瓦,安装机组165台,计划总投资25亿元。该项目于2005年启动,2007年6月开工建设,一期工程总装机容量4.95万千瓦,共33台1500千瓦风力发电机组,总投资4.9亿元,已于去年7月并网发电。目前在建的青松风力发电场项目,为二期工程,于去年5月开工建设,计划总投资5.19亿元,预计今年一季度末全部并网发电。同时,正在进
页脚文字
页眉文字
行三期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
2、××市汇有乳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绿色养殖基地及加工基地项目,主要是引进国内先进技术,计划饲养良种奶牛1万头,加工液态奶5万吨、纯净水1500吨。项目总投资2.6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58亿元。该项目于2008年6月开工建设,目前已经征用土地2820亩,并完成土地平整、围墙建筑,办公大楼正在建设中。计划今年末完成一期工程建设。投产达产后可实现产值2亿元、利税6177万元。
3、××东蒙水泥有限公司年产120万吨水泥项目,总投资1.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9800万元。目前一条生产线已经建成,并试生产;另一条生产线厂房建成,外购设备已经订购,预计今年上半年全部建成投产,可实现年产值3亿元、利税5000万元以上。
4、××市特钢厂年产10万吨特钢及扩建45万吨轧钢生产线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6亿元,目前已经试生产。项目投产达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25亿元、利税亿元以上。
5、××市沈宏铬业有限公司扩建年产1万吨铬系列产品项目,总投资182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530万元,目前已扩建完成,预计实现年产值2亿元、利税6400万元。
6、××市九股合饲料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无公害饲料项目,总投资38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3050万元。项目于去年6月份开工建设、11月末竣工投产,预计实现年产值1亿元、利税1200万元。
7、××卡耐尔化工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木质素磺酸盐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200万元,目前项目已经建成投产,预计可实现年
页脚文字
页眉文字
产值5000万元、利税1250万元。
8、××圣莱斯冶金实业有限公司年产1000吨钼铁和4000吨原料除铜项目,总投资35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已于去年7月份建成投产,预计可实现年产值1.5亿元、利税1300万元。
9、××市华龙铁合金厂钼精深加工项目,是去年末启动、今年初开工建设的新项目,总投资5920万元,目前已投入1500万元,完成了主体厂房建设和4座回转窑安装,还有8座正在安装,预计投产达产后,可新增产值31亿元、利税1.2亿元。
10、××市金华冶炼有限公司年产1500吨多晶硅项目,总投资15.3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3.65亿元。主体建筑正在施工,部分设备图纸已经形成。企业已投入2亿多元用于技术引进、土地征用、土建等前期工作,现正多方筹措资金以加快工程进度。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主要是融资渠道不畅,致使有的项目建设工期延长,未能按计划竣工投产。如省市领导高度关注的多晶硅项目,就缺少资金3亿元,极大影响了工程进度。如果还不能及时筹集到资金,这个项目将错过发展良机。另外,我市的大有产业区项目,已投入7000万元,完成了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资金贷款不到位,后续辅路建设、供水管线安装、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项工作无法开展。
二是土地问题难以解决。目前,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启动,按照国家土地政策,必须在确保基本农田数量、质量不变的前提下进行调整,工业建设用地调整空间有限,征用难度越来越大。
页脚文字
页眉文字
三是能源需求压力增大。由于近几年来我市工业发展速度较快,能源需求剧增,特别给电力供
[1] [2] 应带来巨大压力。尽管政府和电力部门采取了积极措施,但重点项目建设区域的电力紧张问题仍十分突出,致使一些效益好、前景好的项目不能按时达产,影响了项目建设质量。
(三)下步打算
今年省市提出的首要任务就是保增长。保增长的关键就是抓项目、促投资。今后,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扩大投入、拉动内需的历史发展机遇,加大项目争
取力度,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加快项目建设进程。
一是积极主动争项目。我们将深入分析研究国家扩大内需的4万亿投资计划及各项政策,准确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积极主动地与国家、省市有关部门衔接,力争更多的项目挤进国家和省市的盘子,力争有更多的项目实施、资金投入。
二是大力招商引项目。我们将以开展“招商引资年”活动为契机,不断提高宣传推介和策划包装能力,找准“卖点”,叫响品牌,促进项目落地;紧盯沿海产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向内地转移的动向,瞄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经济发达地区,积极开展主题概念招商和产业集群招商,借外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三是落实责任包项目。继续实施领导包项目的责任落实机制、推进机制,真心诚意地协调解决土地、资金、环评等难点问题,力争项目早投产、早
页脚文字
页眉文字
达产、早见效。特别是对新华龙钼精深加工、金纸40万吨纸制品、美国upc风电等一批牵动性大、带动力强的大项目,集中精力予以推进,确保在扩大投资上取得新进展。
二、服务业发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我市坚持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商贸流通业发展,2007年gdp占比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实现了经济结构质的提升。200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7亿元,同比增长25.2%。
一是市场建设快速推进。2008年底,我市城乡各类市场达到54个。大有海产品、双羊肉食批发等市场不断做大做强,××辽西粮食批发、××石材等7个专业市场日益完善,市农贸市场、商贸城大集等综合市场实现了提档升级。建业无公害蔬菜批发市场被纳入商务部“双百”市场工程,华跃农机大市场进入全国首批30家定点农资市场行列。
二是商贸流通不断扩大。我们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工程和“新网”工程,全市农家(资)连锁店达到285家,村级覆盖率95%以上。东东快车、华联等大型超市成功落户××,××湾大酒店、××电力商城等大型商贸企业投入运营。物流运输产业运能运力不断提升,居民服务、房地产、中介服务等新兴领域活力不断增强。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初步成效,金融系统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资金达7.8亿元。保险、邮政、通讯等行业均实现了较快发展。
三是旅游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加大对景区的依法管理力度,以打造隆海山庄、岩井寺等农家乐休闲品牌为核心,发展了乡村旅游;以萧军纪念馆、页脚文字
页眉文字
萧军故居、辽沈战役前线指挥所为依托,开发了红色旅游;利用凌河口湿地、翠岩山等旅游资源,打造了生态旅游。目前,××风光已成为××乃至辽西地区旅游资源的重要补充。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与我市经济高速增长态势相比,服务业发展略显滞后,占gdp比重不高,低于发达地区平均水平。二是产业规模普遍较小,缺乏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和项目带动,产业体系尚未形成。三是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主要依赖于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产业的发展,而新兴行业发展层次偏低。四是行业之间发展不够协调,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商品化程度较低,不适应市场配置资源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五是服务业发展还存在相应的改革滞后、机制不活及发展环境不够宽松等问题。
(三)下步打算
今后,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精神,大力实施服务业牵动战略,大幅度提高服务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和增长速度,努力打造功能齐全、重点突出、辐射周边的服务业新格局。到2012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实现120亿元,年均增长25%,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40%;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70亿元,年均增长20%。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加快市场建设为依托,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我们将以华跃农机、建业韭菜批发等大型市场为牵动,整合现有石材建材、果品批发、汽车配件等市场资源,积极培育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辐射功能的上规模、上档次的专业批发市场,力争1-2户进入全国“双百”市场工程。同时,深入
页脚文字
页眉文字
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确保村级店覆盖率、配货覆盖率两个百分之百。
(二)以打造东北“运输大县”为目标,构建交通物流新格局。我们将紧紧抓住滨海公路、锦凌水库、××湾国际机场建设等机遇,扩大运输行业规模,提升运输营业税比重,努力打造运输大县。积极推进道路运输企业与生产企业、营销企业合作,实现大型运输企业由承运人向物流经营人转变,引导有条件的物流企业逐步向综合服务型第三方物流企业过渡,鼓励个体、私营运输户组建民营运输企业。力争到2010年,全市形成以××客运站、锦县火车站、××市双河酒店3个大型物流中心为核心,10个三级以上物流企业为辅助的全方位交通运输格局。
(三)以打造区域品牌为重点,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我们坚持 “市场运作、社会联动、多方融资”的开发路子,整合旅游资源,打造乡村休闲、生态观光、红色文化三大旅游板块,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努力使旅游产业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扶持花园酒店、××湾大酒店等餐饮娱乐企业做大做强,满足商务洽谈、旅游观光等需求,提升××对外知名度。
(四)以调优结构为核心,加快房地产、社区服务等行业发展。大力实施城区成片开发改造,力争到2010年城区楼房建成率达到80%以上,建设一批功能完善的居住区、高档住宅,形成高、中、低档兼有、商住平衡的房地产业。加大社区建设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拓展服务领域,实现公益服务和社会化服务的有机结合。此外,我们还要在金融保险、信息、中介、公用事业等方面多下功夫,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总之,我们坚信有××市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页脚文字
页眉文字
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够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绩,为××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页脚文字
第四篇: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批转的《市政协工作要点》,按照发展现代服务业专题调研方案,我们组织部分委员和有关部门同志,围绕发展我市信息与科技服务业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市信息办、科技局等部门的情况汇报,实地考察了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外包基地、信息传输服务业等建设情况,邀请有关职能部门、20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业负责人分别进行了座谈研讨,并赴成都等地学习考察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工作的经验。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随着我市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市委、市政府把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更是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不断提升产业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信息与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呈现持续上升的发展态势,在推动我市经济产业结构升级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与科技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我市现代信息服务业的销售收入122.8亿元,其中电信传输和信息内容服务业78.8亿元,软件业44亿元。信息传输服务业方面,固定电话用户(含公用电话和小灵通)发展到113万户(城市电话户数73万户,农村电话户数40万户),移动电话户数为357万户,农村已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计算机互联网用户数为35万户,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软件服务业发展迅猛,全市聚集了我省近90%的软件企业,合肥市软件企业实现的软件销售收入占全省软件收入的85%;作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之一,我市共有100多家服务外包企业,实现产值近10亿元,目前正在加紧建设三个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园,其中安徽服务外包产业园经省政府批准,是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示范园区、国家级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
围绕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目前,我市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发展到10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2个,其中国家级5个,在孵企业600家,转化科技成果900余项;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初步建成,促成产学研交易项目47个,交易额4900万元;“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展览规模28000平米,参展项目5000多个,219个自主创新合作项目签约,总投资988亿元;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初步形成“一带”(高新技术产业带)、“三区”(高新区、经开区、蜀山区)、“多园”的空间布局。
(二)政府牵头,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引领行业发展
由于信息资源、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的配置上存在多头管理、部门分割、重复建设、资源分散等问题,为优化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往往需要政府出面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建立共享平台。
1、大力推行电子政务,整合信息服务业资源
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电子政务建设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作为全国信息化试点城市,电子政务是我市信息化的切入点,也是信息化建设的龙头。目前,我市已基本建成满足信息化发展需要的信息基础设施框架。统一电子政务专网、统一政务处理平台、统一机房、统一管理机构“四统一”的合肥建设模式成效明显,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政务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较大进展。覆盖全市的电子政务专网,实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横互联”目标,纵向实现了市、县(区)、乡镇(街道)的互连互通,横向实现同级单位之间的受控互访。电子政务应用不断深入,以“中国·合肥”门户网站为龙头,以县区、市直部门101个子网站群为支撑,重点突出政务公开、在线办事,“12345市长热线”、“114阳光政务”、“数字电视”等信息资源都得到了有效整合,通过税务、社保、公安、土地、文化、教育等近百个各类政务应用系统,市民足不出户就可以联系办理税务、社保、医保、土地、教育等公共事务,鼠标一点就能实现咨询、求助,提出意见和建议。全市政务信息资源得到了有效共享,从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重复建设,降低了建设成本。
2、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切实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初步建成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并投入运行,“中心”具有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与交易、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科技文献信息、科技创新合作、专业技术、投融资等七大服务功能。“中心”坚持政府主导、省市共建、资源共享、创新服务的原则及公益性运作模式,在集聚各类科技资源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辐射能力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产学研合作的重要载体,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为国家专利技术(合肥)展示交易中心。
“中心”汇集了科技成果1485项,仪器设备1176台(套),技术需求1503项,备案专利1610项,重点企业571家,知名专家2053人以及与合肥支柱产业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等科技资源,实现了“找文献、找仪器、找项目、找资金、找政策、找专家、解难题”的“一站式”科技服务功能。
至底,“中心”为企业提供的成果和专利推介、交易服务、知识产权保护服务、科技合作服务、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科技文献查新和检索、推介服务以及科技咨询、培训、辅导等服务累计近10万人次,其中70%以上为企业用户。
3、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政策体系初步形成近几年,我市陆续出台了《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实施细则》、《合肥市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试行)》等指导性文件,明确了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发展重点,并在服务外包、科技企业孵化器、中介服务等领域给予税收、租金、土地、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加上国家和省发布的相关产业扶持政策,以及即将出台的《合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2020)》,在我市已初步形成促进信息与科技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相对发达地区城市而言,我市信息与科技服务业的数量不多,规模不大,机构不佳,效益不高,速度不快,人才匮乏的问题仍较为突出,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
(一)总量偏小,发展速度不快,缺乏核心竞争力
我们调研了国内几个城市,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和同比增长,成都市为427亿元、同比增长38%,大连市为306亿元、同比增长42.3%,厦门市为145亿元、同比增长31.8%,而我市为122.8元,同比增长24.6%。与成都、大连和厦门市相比,无论是总量和增速,我市均明显偏低,且增速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人均信息资源占有率方面,我市与其它城市也相距甚远,信息服务业产值低、行业资金投入小、人员投入和经营规模不大,虽然涌现出科大讯飞、科大恒星等一批优秀软件企业,但与东软、浪潮、联想等企业相比,产值相差很大,缺乏竞争力,缺少技术较为先进、管理水平较高、生存能力较强,具有行业领先作用的龙头软件企业。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存在规模小、数量少、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风险投资公司、投资管理公司、科技人才公司、产权交易公司等要素类专业服务机构比重偏低。很多企业每年要申请数十件甚至更多专利,而全市专利代理机构只有十余家,专利申请时间过长,给企业权益保护带来不便,也影响了专利代理机构的信誉。由于科技风险的投资和退出机制没有形成,以及发展环境、自身管理水平等因素,合肥地区风险投资公司发展缓慢,全市共有8家风投公司,可八年后,数量不增反降,目前仅有7家尚在运营,7家的注册资金总额还抵不上发达地区1家风投公司的规模,这显然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旺盛的市场需求,也严重制约了我市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创新型企业的发展。
(二)资源共享存在障碍,有待进一步整合由于缺乏长远的统筹规划,信息产品和服务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以及行政条块分割和行业利益的存在,造成信息语言和技术不兼容,信息多口采集、重复输入以及多头使用和维护,影响了数据的准确性,部门与部门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信息难以交流与共享的现象仍然存在,从而阻碍了信息服务业发展。
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刚处于起步阶段。“中心”资源体系还不够完善,与科技资源丰富的高校院所、大型企业研发中心尚未建立有效的共享机制,资源分类不够清晰,科技服务机构入驻较少,缺乏个性化专项服务,社会各界对中心的作用和功能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宣传推广力度还有待大力提高。
(三)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信息与科技服务业涉及教育、劳动、财政、税收等广泛领域。目前,各级政府相关政策陆续出台,但还没形成有效的政策体系,关于信息与科技服务业扶持措施有待进一步细化,已有的政策有些执行不到位的问题。
信息化管理体制不健全。信息化建设资金总量不足,吸引投资不够,投入结构不合理。由于我市信息化工作以电子政务为突破口,市级信息化专项资金主要投入到市直机关电子政务建设,整体效益局限性较大,低水平重复建设未能杜绝,对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行业信息化建设投入较少,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科技服务业管理体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我市部分科技中介机构隶属于政府职能部门,属财政差额或全额拨款单位,其行为往往带有浓厚的部门行政色彩,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市场行为,他们凭借先天优势掌握着大量科技资源,挤占了民营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空间。同时,我市大多数科技中介机构经营行为单
一、孵化类较多、条块分割严重、业务交流合作积极性不高,渠道不畅。经济资源、人才资源和知识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先进技术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限制了科技中介机构的业务扩展和组织发展,使之难以完成高质量的多功能服务。这些充分说明我市科技服务行业建设缺少整体规划和有效的调控手段,制度建设缺少总体框架设计和有效执行环节的安排。
(四)人才资源短缺,素质有待提高
人才队伍建设跟不上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人才资源结构不合理。信息服务业国际化复合型高端人才、it行业软件应用人才严重短缺。科技服务业缺乏既熟悉科技、又懂经济、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中高级人才的培训机构较少,社会培训机构水平参差不齐,培养专门人才的能力不足,产业部门与教育培训部门人才供需互动机制尚未形成,在职教育、职业资格认定制度不完善,也未建立有效的引进机制,致使企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三、几点建议
(一)关于发展信息服务业的建议
1、制定信息服务业的专项规划,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计划,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实验区”为载体,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深化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扎实推进社会领域信息化,健全完善信息化发展的政策体系。
2、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政府牵头,鼓励电信运营商积极参与本地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并做好对企业的宣传工作;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在企业现有信息化手段基础上,推进移动信息化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促进高新企业及电子制造等企业与电信运营商进行对接,政府牵头制定高新、电子制造、系统集成等企业名录,为电信运营商在信息化服务项目中进行软硬件选型提供参考,有利于扶植本地高新技术企业。
3、通过政策扶持和重点投入,进一步加快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建设,努力在示范园区内发展一批规模大、效益好,能对全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起引领和示范作用的企业。
根据《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尽快出台合肥市服务外包专项政策和实施细则,重点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办公用房租赁、市场拓展活动等方面给予财政支持;同时,尽快落实《关于共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协议》中有关合肥市1:1配套资金。
4、统筹规划我市网络建设,稳步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3g)。将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纳入合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环保部门出台支持3g网络基站建设相关政策,政府出面做好基站选址、建设协调等工作;对3g网络终端、业务和服务实行政府采购,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包括科研院所、商业机构、办公场所等率先推广使用3g手机、3g上网卡、3g上网本等业务和信息化服务;新闻媒体加强对3g网络建设和应用宣传,加强基站建设的正面宣传,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和对待基站辐射,消除误区,为3g网络基站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5、整合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出台我市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规范和促进市县(区)各级行政机关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推动政务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建立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提高信息共享效率,支持业务协同,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6、打破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发展的壁垒,加快建立依托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电子商务示范平台,探索符合我市市情的电子商务组织模式和运作模式。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已经覆盖到税务、工商、公安、医疗卫生、教育和社会保障等众多领域,绝大多数企业和个人数据、详细信息分布在这些系统中,这为开展电子商务提供了有效的支撑能力,也为电子商务发展中产品规范、推广渠道、安全、监管、信用等突出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路径。
7、强化人才培养与引进。研究完善软件人才培训的鼓励政策,建立软件人才培训费用政府补贴制度。加快建设以安徽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为基础的“中国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合肥)”,建立健全服务外包人才知识体系,支持服务外包人才培训课程开发工作,牵头组织各相关单位进行专题调研和课程开发,对所需资源和资金给予一定协调和财政支持;同时,切实推进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学分互换”合作计划,组织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培训机构对接,建立人才培养战略合作联盟,重点支持ibme.t.p和cmu-hp等国际合作培训项目实施;为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在原有人才培训支持资金基础上,对与hp、ibm等跨国公司合作的高端人才培训项目给予专项支持。
为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鼓励服务外包企业主动接纳大学生实习并给予资金支持;参照北京、上海等地的有效做法,研究完善个人所得税、经济住房、创新创业资金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二)关于发展科技服务业的建议
1、尽快制定我市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在摸清全市科技服务业情况的基础上,从新的战略高度,制定发展我市科技服务业的总体规划,指导和规范全市科技服务业发展。
2、在孵化器建设方面,政府对投资发展孵化器的企业给予土地优惠、税收优惠、孵化器建设及运维补贴、种子资金或孵化资金等方面支持;为创业企业提供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社保办理等“一站式”注册服务;加强各孵化器与各高校、各级人才中心的联系,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咨询,让更多的大学生、高校教师、科研人员、海外人才等创业主体深入了解、参与创业;通过孵化器协会等组织,加强各孵化器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全市整个孵化器行业的发展;为孵化器引入咨询公司、投资公司、金融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并为中介机构提供相关扶持。
3、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应与高校院所、大型企业研发中心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整合科技成果、仪器设备、实验室、专家等资源,充实“中心”各类数据库资源,并整理成详细的名录向社会公布,为高校院所和企业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政府对提供设备服务的单位应予以补贴并制定相关收费政策。
4、转换机制,引进和培育科技服务机构。制定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指导意见,将挂靠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各类中介机构剥离出来,保持科技中介机构的“独立”地位,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科技中介机构,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充分利用科研设备和人才优势,兴办各类科技中介机构,重点引进国内外具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优秀科技服务机构。
5、营造环境,形成科技服务网络体系。成立科技服务行业协会,协调各中介机构的业务,沟通信息,加强行业自律,推进科技中介机构的资信认证和绩效评估工作;发挥科技服务行业协会作用,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吸引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向科技创业产业园区集聚,向品牌化、规范化、国际化发展。
借鉴北京等地的经验,建立政府投入奖励机制,每年从市财政拿出一部分资金,建立咨询服务专项资金(北京市每年每个专项资金不低于100万元);设立合肥市服务业专用税收发票,在所得税上,允许智力劳动的劳务支出打入成本,减少咨询服务业的税收成本。
6、大力培育专业性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加快中小科技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设立市级风险投资引导资金,以政府示范性引导资金拉动全社会各类资金投资设立风险投资机构,扩大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增强风险投资机构的资金实力,引导风险投资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资。
配合我市高科技发展规划,政府出资、银行参与,成立专业性信用担保机构并设立信用担保基金,不以盈利为目的,担保的风险项目限定本地区有发展潜力的高科技项目,对银行向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贷款提供一定比例的担保,鼓励银行向风险性大的高技术项目提供先期贷款。
第五篇:市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研究
市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研究
为推动晋城市健康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助力晋城高质量转型发展取得新突破,我们成立了课题组,对晋城市健康养老服务业进行了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对于晋城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是应对晋城市人口老龄化的必然选择
自1999年我国进入人口老龄社会后,各种老龄问题同步呈现,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挑战。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亿人,占总人口17.3%,晋城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34万余人,约占晋城市户籍人口总数的15%,并且以0.4%的年均增长率高速发展。虽然晋城市老年人口比例略低于全国水平,但是养老问题依旧不容忽视。晋城市老年人口基数大,高龄老人数量多,老年家庭空巢化和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例逐年增高,传统居家养老模式受到巨大冲击。人口老龄化是晋城市乃至全国都必须要正视的一个问题,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已经刻不容缓。
(二)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是晋城市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晋城市属于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多年来经济发展对煤炭过度依赖,致使产业结构单一、三次产业比例严重失调。当前全国环保形势严峻,晋城市面临的转型压力日渐增大。健康养老服务业不仅资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市场需求强,而且涉及一二三产业,产业链条长、产业幅宽。同时,晋城市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紧邻中原市场,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是晋城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供给侧改革、助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三)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是满足晋城市老年人多样化养老需求的客观要求
随着50后、60后逐步进入老年人阶段,以及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需求越来越明显。健康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包括医疗、保健、娱乐、文化、学习、旅游、再就业等,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虽然晋城市的健康养老服务业得到了一定发展,但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养老工作专业服务力量薄弱、养老机构层次较低、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不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迫切需要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消费水平的老年人的需求。
二、晋城市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思路及途径
(一)基本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做好居家、社区和机构三种传统养老模式,着力打造“景区+医疗+体检养生”“景区+文化”“农家乐+健康养老”三种新型健康养老模式,实现健康养老服务业多元化发展。
(二)基本目标
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具有晋城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培育一批与养老产业相关的企业和机构,初步形成以休闲旅游、健康养生、康复治疗等为特色的养老产业基地、集群雏形。努力使晋城成为国内知名的养老服务改革区、现代宜居健康养生养老目的地。
(三)推进晋城市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途径
晋城市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应从“保基础”的公益性养老事业和“提档次”的市场化养老产业两个层面来进行规划。在事业层面要加强政府引导,继续加大投资,拓展服务,做好“保基本、兜底线”服务工作。在产业层面要依托本地资源,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在满足本地需求的基础上,着眼中原市场,致力于打造中原地区“候鸟老人”避暑养老地。
1.以居家养老为基础,扎实做好基本养老服务
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主要在家居住,由社区和社会提供一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等服务的养老模式,目前有90%以上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一要坚持政府主导,制定居家养老的发展规划,做好居家养老服务的综合协调和监管工作,对居家养老给予政策支持。二要完善居家养老的配套服务机构,形成就近、便捷、专业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培训一支业务精、素质好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
2.以社区养老为依托,搭建全新养老平台
社区养老是指依托社区,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服务,使老年人不仅可以得到家人的照顾和陪伴,还可以获得社区专业机构的服务。一要提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服务水平。二要健全健康医疗服务网。三要提升专业服务水平,对上门为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务的人员开展集中培训,建立空巢、孤寡老人的社会照料系统,组织志愿者为老人做好看护和日常服务。四要落实新建住宅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要求,对老旧小区和纳入特困供养等范围的老年人家庭开展适老化改造,支持养老机构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3.以机构养老为补充,壮大社会养老力量
机构养老是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重要补充,它通过专业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日常护理、健康管理等服务。一要积极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通过招标引进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企业或者机构进行合作,促进晋城市养老服务业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引导有条件的乡镇将农村老饭桌、幸福院、居家养老服务站等养老机构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二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对从事养老服务并符合条件的个人和小微企业给予创业担保贷款支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到养老经济中来,逐步扶持和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信息化应用水平高、品牌辐射示范效应大的创新型养老服务企业。
4.发展“景区+医疗+体检养生”模式,打造健康养老福地
一要依托生态和自然资源优势,发展避暑度假养老。利用夏季凉爽舒适的气候特征以及生态环境优美的健康养老优势,多层次、高标准发展避暑度假养老产业,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开发建设多种形式、不同档次的养老机构,满足老年人多种养老服务需求。重点依托蟒河、王莽岭等大景区,打造森林避暑度假健康养老新品牌。二要提升景区养老的专业化水平,凸显特色服务,延长产品和产业链,逐步建立起本地品牌,实现规范化发展。三要为老年人量身打造医疗保健服务。在景区大力推动医养结合,以中药材和有机产品种植为依托,发展中医药养生养老,针对不同人群的身体健康状况建立不同的服务项目。
5.发展“景区+文化”养老模式,引领文化养生养老
以独特的地方文化资源、民俗资源为核心,开展针对性的养老服务。一是发展古堡文化养老服务,要将沁河古堡群的旅游产业和养老服务结合起来,探索开发具有晋城特色的古堡文化养老项目。二是发展民俗文化养老服务,以本土风情、习俗、特色表演和饮食为基础,依托炎帝陵、司徒小镇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景区,发展具有本土氛围的民俗文化养老服务。三是发展宗教文化养老服务,依托聚寿山、青莲寺、珏山等探索开发佛教及道家文化养老基地。
6.发展“农家乐+健康养老”模式,打造休闲养老基地
要以田园风光、农事体验、乡土风情为基础,发展农家乐式的养老模式。以全域旅游为引导点,借助农家乐,大力开发生态农业观光区、大型农庄、水果采摘园,促进休闲观光度假与健康美食产业深度融合。要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品牌特色,着力改善农村交通、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引进专业人才对农家乐给予指导,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老年人认识并接受这种养老模式。
三、推动晋城市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需要处理好六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更要全面开放、培育养老服务市场,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形成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主体、市场繁荣、长效机制的发展格局。市委、市政府应将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列入政府重点工作,市、县两级要分别成立专门的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指导机构,并细化各有关部门的职责,通过协同配合,形成强大合力。政府要承担“保基本、兜底线”的责任,做到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广覆盖。同时还要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养老需求难以完全由政府直接提供。在强化政府主导的同时,要不断放宽健康养老服务业的市场准入,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培育多层次、多类型市场主体,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健康养老服务业。
(二)正确处理健康养老服务业与其他元素的关系
单一的养老院模式已不能满足新时代老年人对养老的需求,我们应该有新的方式和新的服务模式去满足市场的需求,否则就会出现供需错位。多产业融合的“养老+”模式,则能满足新常态下多层次、全方位的养老需求。要发展养老+互联网、养老+医疗、养老+旅游、养老+农业、养老+体育、养老+地产等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通过不同业务的互相支持,能够在一定程度弥补当前养老服务不盈利,影响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为健康养老服务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发展途径。同时,严禁出现部分企业借“养老设施用地”变相进行商业地产开发。
(三)正确处理服务本地居民与开拓周边市场的关系
晋城市自然资源禀赋好,在满足本地人康养消费需求的基础上,主要是面向河南等中原地区人群,满足异地养老需求。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深入宣传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重要意义和支持政策,大力弘扬尊老、敬老、孝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广泛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同时,要加大营销力度,对外大力宣传晋城市养生养老的优势,聚焦“养生、养心、养老”,打造“康养晋城、夏养晋城”品牌。通过加强招商引资,与国内外知名养老机构的合作,引进经济实力雄厚、经验丰富、模式成熟的养老服务龙头企业,实现高位嫁接、高端发展。积极建设专业化、规模化的健康养老机构或运营机构,吸引外地老年人来晋城养老休闲,扩大晋城健康养老服务业在中原乃至全国的影响力。
(四)正确处理近期与远期的关系
健康养老服务业是一项投入大、见效慢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前期投入很大,产业做成熟需要很多年,这就要求制定好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从远期发展考虑,要整体规划,以打造养老养生基地为目标定位,瞄准中、高端养老人群需求,以高视野、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的基地、功能区等载体,并在市场准入、财政资金、土地供给、税费减免、人力资源等方面对健康养老服务业给予大力支持,为健康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顺应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对健康养老需求不断升级的要求。在近期要集中精力做好社区养老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通过政府提供补贴、专业团队服务,逐步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扶持发展养老服务社会组织,为居家老人提供服务,发挥社区养老对居家养老的支撑作用。
(五)正确处理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城市养老和农村养老都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必须统筹推进。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发展,城乡之间老年人的流动性也在加大,城市和农村养老也互相交织,但是由于客观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工作推进上,必须尊重城市养老和农村养老的差异性,把握其特点规律,分类施策。就城市而言,老年人分布集中、经济基础好,养老服务业发展基础较好。因此应坚持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更多的要依靠市场主体满足养老服务需求。农村老年人分散居住、经济状况较差、不愿离乡,公共服务设施短缺、市场化程度发展不足。因此在农村养老上,要更加强调政府的责任,统筹安排农村养老机构建设、管理服务标准和建设运营扶持政策,因地制宜,充分运用当地资源,结合老年人的需求,提供不同形式的养老服务。
(六)正确处理放大资源优势与提升服务水平的关系
健康养老服务业点多面广、产业链条长,涉及医疗、社保、体育、文化、旅游、家政、信息等多个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环境,是未来的朝阳产业。晋城市要依托优势资源,不断优化服务,加快促进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养老服务横跨政府、市场、社会,涉及多个部门,纵向联系市区街道各个层级,事关全社会,需要总体设计,系统推进。要不断丰富服务的内容、建立服务的标准、培养服务人才、提高服务的便捷性,对重点企业进行重点跟踪,帮助企业解决经营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对养老机构的指导,通过不断优化服务,为健康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