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少数民族村调研材料
第三期
2009年6月5日
关于全县少数民族工作的调研报告
5月13日,为促进全县少数民族工作的开展,根据县政协2009年工作安排,县政协台港澳侨和民族宗教委员会组织委员并邀请县民宗局领导,由县政协副主席李志明带领,对嵩溪镇青溪村、嵩溪村两个畲族村进行实地调研,嵩溪镇领导陪同参加调研活动。调研组分别听取了县民宗局关于全县少数民族工作情况汇报,以及青溪村、嵩溪村工作情况汇报,召开了两场座谈会,走访了部分农户,考察了乡村农业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情况,还就全县少数民族村的发展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少数民族工作基本情况
清流县有18个少数民族,现有人口2468人。有4个少数民族行政村,分别是:龙津镇基头畲族村,嵩溪镇嵩溪畲族村、青溪畲族村,余朋乡太山畲族村。此外,还有7个少数民族村民小组,分别为:龙津镇俞坊村里地组、严坊村横捅陂组、大横 溪1组,嵩口镇大元村林寨组,余朋乡芹溪村赴墟坪组,林畲乡石忠村蛟井组、林畲村邱坊组。我县少数民族以畲族、高山族为主。高山族人口有21户44人,占居全省前列,主要分布在龙津、嵩口二个乡镇6个行政村(居委会)。
近年来,我县少数民族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民宗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县民宗局等有关部门认真扎实开展工作,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线,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党的民族政策得到贯彻和落实,民族团结不断加强。一是领导重视,措施有力。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工作,制定了《中共清流县委、清流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县少数民族村(组)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县政府成立民族工作协调委员会,把民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二是部门配合,形成合力。县民族工作协调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农办、老区办、水电局、农业局等单位在报送项目时,给予优先照顾。县农办在少数民族造福工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交通局在少数民族道路硬化工作中,为少数民族地区争取了大量资金。烟草部门在安排烟田改造项目时给予优先保证。财政部门对扶持少数民族专项经费保证及时到位。林业、民政等单位对高山族项目工作给予大力支持。我县已逐步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少数民族工作的浓厚氛围。三是强化服务,抓好协调。我县四个少数民族行政村,市、县都安排较有实力的单位进行 挂包帮扶,县民宗局着力抓好协调工作,经常组织民族村主干、高山族联谊会理事与市、县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取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促使少数民族各项政策得到较好的落实。
2、少数民族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发展民族经济,提高少数民族生活水平作为全县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民族村经济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民族村的经济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一是增加对少数民族村(组)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县政府从2007年起把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2007、2008年县财政分别拨款3万元。二是向上争取资金350多万元,积极帮助少数民族村(组)以项目促发展,帮助民族村安装自来水工程和修路。全县“村村通公路、客车”、“村村通有线电视、电话”等工程,优先安排民族村,极大改善了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对民族村的经济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与帮助,科协、林业、畜牧兽医等部门到少数民族村巡回生产技术指导,引导各村发展特色产业。目前四个村的主导产业基本形成,基头村主要发展养殖业,青溪村着重发展烤烟生产,嵩溪村主要发展花卉生产、豆腐皮加工,太山村主要发展毛竹生产、养羊产业。少数民族村村财收入大部分在3-5万元,最多的9万元。各村农民人均收入有了较大提高,人均收入近5000元,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居住环境有了 明显的改善。四是抓住重点,全力扶持高山族群众发展。县成立了高山族家庭困难户帮扶协调小组和责任小组,积极帮助困难户向上争取资金。两年来共向上争取资金93万元,扶持了17户困难户。目前大部分项目成效显著,大部分高山族同胞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联谊会建立了毛竹生产和花卉生产基地,前景看好。
3、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得到重视和发展。县委、县政府注重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加大了对民族教育事业的投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嵩溪中心小学新建了少数民族学生宿舍,青溪畲族村重建了完小教学楼,城关中学每年段开设一个民族班,学生148人,2008年中学民族班少数民族学生开始享受助学金,兑现了少数民族考生按考生总分5%的加分照顾政策。全县3个少数民族村在省、市有关部门关心下均新建了卫生所,有执业乡村医生4人,改善了民族村医疗卫生条件,基本解决了看病难问题。修缮了嵩溪畲族村雷氏祠堂。有3个民族村建设了文化室,藏书6000余册,还添臵电脑、电视、放像机等设备,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活动和文化知识。基头畲族村和嵩溪畲族村还创办了农函大养殖班,许多村民踊跃参加学习。
4、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有了充分的保障。我县按照上级法律法规要求,少数民族的各项合法权益都受到法律保护,少数民族公民能够充分平等地参与各项社会活动。近年来,我县加大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训、任用和交流力度,全县4个民族村均 配备一名以上少数民族公民任村主干。原嵩溪畲族村书记雷继业2007年在全县村主干招聘事业编制干部公开招考中被优先录用。还先后选送了少数民族干部8人参加省、市培训。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中都有一定比例的少数民族公民,扩大了少数民族在当地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由于历史、地理、工作等多方面原因,我县少数民族村经济基础仍比较薄弱,还存在诸多问题,核心是经济社会如何加快发展的问题。
1、经济发展困难较大,发展后劲不足。由于我县少数民族村和少数民族村民小组大多地处偏僻的山区农村,人才匮乏,资源单一,资金短缺,基础设施落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造血功能差,经济发展面临许多困难。从调查情况看,少数民族村和少数民族村民小组集体经济收入低,民族村和少数民族村民小组工作运转困难。村民收入较低,经济主要来源是种养植业、个体运输和外出打工,产业结构单一,民族工业空白。
2、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民族村和少数民族聚居村部分村支道因比较偏远、分散,线路较长,资金缺口大等原因还没有硬化,尤其是如今年太山畲族村新村建设缺口资金30万元。青溪畲族村环村道路缺口资金40多万元。各村饮用水基本上靠村民自行解决,且有的村水源水质较差,自来水改造工程因缺乏资金难以实施;高山族群众个别家庭经济收入仍然较低、住房尚未解决。另 外,有的村文体活动设施建设也相对滞后,没有活动场地和器材。
三、几点建议
1、加强领导,广泛宣传。县政府和职能部门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把民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解决民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民族村经济发展问题。要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民族村所在乡镇要指导、督促民族村负责人抓好少数民族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的培养,对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群众反映较好的少数民族群众,要重点培养和使用,以改变少数民族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的状况。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要及时做好登记普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保障其合法权益,防止发生民族纠纷。要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抓好《条例》和有关民族政策、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县民族情况,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提高民族政策观念,处理好民族关系,引导少数民族群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大力扶持,增加投入。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是实现民族平等政策的根本保障。要按照《条例》规定,加大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投入,在农业发展、旅游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民族村予以重点扶持,在建设项目安排上予以优先,在资金投入上予以倾斜,对有基础、有发展前 景的项目,相关部门要在项目审批、土地、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鼓励企业界人士到民族村投资开发,兴办企业;同时积极牵线搭桥,引导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与民族村开展对口支援,帮助少数民族村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改善基础设施。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贫困户的扶贫帮困工作,尽快使他们脱贫致富。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在实现民族村道路全面硬化的基础上,要把自然村道路硬化、竹山路、机耕路改造作为下一步工作重点,进一步搞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二是要加快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改水、改厕、改圈,开展垃圾集中处理,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三是向省上呼吁加大对民族自然村的通路、饮水、通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提高少数民族人口“造福工程”补助标准,在实施民族村卫生所改造、家园清洁行动、户用沼气池建设中,优先安排少数民族村群众。
4、立足实际,发展特色产业。一是各民族村要立足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发展种、养、加工业。如毛竹、花卉、食用菌、山地畜禽等适宜民族村发展的原生态农产品。二是在民族村中建设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资金、项目、信息上重点扶持,培育大户,树立典型,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三是向省上反映在全省民族乡村大力推行“小额信贷”,建立少数民族农户“小额信贷”创业贷款贴息制度,积极 争取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投放民族村,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解决生产发展资金瓶颈问题。四是充分利用少数民族自身独特的人文资源和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发掘民族村特色旅游资源,逐步建成具有浓厚民族风情特色的生态型旅游休闲山庄。
5、强化帮扶,加快发展。近年来,县直等有关单位挂钩民族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受到少数民族群众的欢迎和好评。今后要进一步建立统一、高效、协调的挂钩扶持工作机制,及时了解、发现和解决民族村在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要建立挂钩扶持的监督机制,由县委、县政府督查部门对挂钩民族村的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督促检查帮扶是否到位,并适时给予通报。
本期发至:县有关领导,本会主席、副主席、机关各办,县有关部门。
清流县政协办公室 2009年6月5日印发
第二篇:少数民族村帮扶工作总结
少数民族村帮扶工作总结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民族宗教局的指导下,我镇以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村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基本情况介绍:我镇位于界首东南22公里处,辖7个行政村,4.2万人,4.7万亩耕地,其中少数民族村1个:集东回族村,该村位于镇政府东侧,是构成泉阳镇集镇面积的主要组成部分。人口6544人,耕地面积7000亩,有19个自然村,1621户,少数民族674人(主要是回族),村“两委”班子成员9人,其中回族干部1人。村经济构成主要以为农业为主,工业和第三产业为辅。2009年人均年收入4800元。
二、成立组织,加强帮扶
集东回族村由原教门村、翟庄村、集东村合并而成,其中回族群众大部分居住在集东村和教门村,原教门村由于村干部不团结,导致村班子焕散,无法正常开展工作,群众意见很大。2007年村级合并时,镇政府从大局考虑,以强带弱把一批年富力强的干部充实到村“两委”干部中来,班子团结精干,战斗力强,各项工作走在全镇的前列。同时,为了加强对集东村的帮扶指导,镇政府专门成立了帮扶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王明志同志任组长,分管的负责同志和相关人员任成员。成立帮扶领导小组后,王明志定期深入到集东村农户家中,调研该村的经济发展状况,找出适合集东村发展的路子,着力改善民族
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两委”成员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使集东回族村发展和建设走在全村前列。
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
1、路桥建设:2007年,集东村在镇政府的帮扶下,通过村民筹资、向上争取项目资金、镇政府补贴和号召地方名人捐资的办法,筹集资金200余万元修通泉阳至王烈桥约3公里的水泥路面,实现集东与王烈桥两个集贸市场的快速对接;2008年向市民族宗教局多次申请,争取到项目资金45万元,修建双沟大桥1座,并对环镇东路进行了重修,使工业小区向东、向南延伸,扩大受益面,为集东村的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007年至今,在市宗教局、阜阳市工商局、镇党委政府的帮助支持下,集东村通过各种办法筹资400余万元,修建了包括光明大道、教门路、环镇东路等水泥路面5公里,使街道、村组之间畅通无阻,群众交口称赞。阜阳市工商局作为集东村的帮扶单位,多次来到该村,考察该村在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帮扶。阜阳市工商局拟于近日在该村出资5万元,帮助修建育英东路,该工程可望不久开工。
2、民生工程建设:2008年,镇政府优先安排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集东回族村实施,投入资金200余万元改造中低产田5200亩,修建田间道路1.5公里,打机井50眼及配套机井房50间,涉及10个自然村,4000余名群众受益。2009年,镇村两级通过多方努力通过向上争取民族村发展项目,在后陈、集东等村实施安全饮水工程,铺设管道22000米,2000多名群众喝上放心的自来水。同时,集东村
在市建设委的帮扶下,结合清洁工程,在村主要道路上修建垃圾池30个,新建厕所2座,新建垃圾中转站1个,改善了村居环境。
四、发展经济,促进群众增收
在阜阳市工商局的帮扶下,集东村把“三粉”加工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并得以顺利实施。该村在教门村种植马铃薯200亩,用于生产加工“三粉”;2008年集东村在镇农技站的帮扶下,帮助外出返乡能人寿天刚在家乡种植特色农业雪里红120亩,经加工后在阜城各超市销售,亩均增收800元。集东村通过各单位的帮扶,利用现有企业通过传统农业的初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集东村还依托镇政府的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工业经济,2000年,集东村返乡青年马俊利用在外打工学到的手艺,返乡创业,在家乡发展渔具产业,从手工作坊开始,一步步发展壮大。如今,马俊拥有3家公司,固定资产2500万元,安排附近村民就业群众达300余人,人均工资1000余元,该公司的产品全部出口到美国、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在他的带动下,集东村的渔具生产企业达到了6家,成为皖西北最大的渔具生产集散地。
五、发挥党总支的核心作用,抓好党建工作
该村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界首市委党校作为其结对子单位,多次组织党校教师深入到该村授课,学习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同时该村不断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把有能力、热心于村事业、办事公道、作风正派、能带动群众致富的优秀青年作为后备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该村在镇纪委的帮扶下,以学习“六要
六不要”为契机,转变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努力提高为民服务的思想。
六、加强社会管理
1、集东村作为集镇所在地,流动人口多,计划生育管理相对较难,镇计生办在集东村采取多种宣传方式,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积极推“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求真务实,落实奖扶制度。镇村两级以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四术落实为抓手,不断提高随访质量,加大社会抚养费征收,稳定低生育水平。
2、镇综治办结合“平安村”、“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在集东村安装摄像头4个,有力地震慑犯罪活动的发生。同时该村与各自然村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广泛宣传平安创建的意义,及时处理各种矛盾纠纷,切实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七、攻坚克难,继续加大惠民工程的投入。
镇政府将在上级帮扶单位的支持下,利用现有条件,大力发展集东村的各项事业,促进该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营造民族团结的和谐局面。下一步,集东村在镇政府的帮持,着力发展下面几项工作:
1、加大新农合、新农保、玉米保险等筹资力度,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党的惠农政策。
2、向上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改造集东村村室,争创全市一流村室。
3、结合集镇规划,抓好专业市场建设,重点是家俱一条街市场的形成和宣传。
第三篇:xg少数民族调研报告
兴义市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现状与对策
黄 有 林
(兴义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贵州兴义562400)
摘要:少数民族干部是干部队伍中重要组成部分。调查得出:兴义市干部队伍结构不符合实际需要等现状,分析影响其历史等原因,提出对策:落实民族政策、制定选拔干部政策、扩招民族学生、改善招考民族干部条件等主要措施。为建设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创造条件、优化民族干部队伍结构,利于少数民族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关键词: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现状对策兴义市
Xingyi City of the status of the minority cadre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Huang-You Lin
(Guizhou province Xingyi City Ethnic and Religious Affairs BureauGuiZHouXingYi562400)Abstract: The Minority cadr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tingent of cadres.Survey Obtain: The structure of cadres in Xingyi city does not meet the actual needs, analysis the impact of its historical reasons,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implement the national policy, make cadre selection policy, national student enrollment, improve the
recruitment of minority cadres condition and the main measures.To create the condi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adres of ethnic minorities,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national cadres, to realize the goal of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for the ethnic minorities to synchronization.Key word: Ethnic minorityCadresPres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Xingyi0、前言
培育、选拔、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地方党委政府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地方配套政策措施的主要工作之一。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在地方干部队伍建设中,其组成、结构等,既要符合相关政策等规定,更要结合地方实际情况、科学合理配备民族种类与数量的干部,才能更有利于地方政治、社会、经济、环境、资源、人口等协调发展。
少数民族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更有利于将党和国家的民族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地方配套政策措施,利用民语、民俗、民群等方式方法,宣传、贯彻、落实到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中。
通过调研:兴义市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结构不符合实际需要等现状、分析影响其历史等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注:本文系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1、兴义市少数民族干部状况
1.1兴义市基本情况
兴义市位于(E 104°51'~104°55',N 24°38'~25°23')贵州省西南部,地处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中心地带,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辖30个乡(镇、街道办),有汉族、布依族、苗族、回族等36个,人口82万,少数民族占19.8%①②。
1.2少数民族干部现状
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制实有8468人(注:未包括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人员),由18种民族组成,其中少数民族17个:汉族6913人、人少数民族共计1555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民族与人数组成:布依族823人、苗族359人、彝族146人、回族139人、黎族26人、壮族19人、蒙古族13人、侗族8人、白族6人等)。2009~2011年,新进289人(布依族73人、苗族
13、回族3人等);在职干部队伍学历:研究生11人、本科2440人、大专4227人、余为中专以下(50周岁以上,占93%)②③。
1.3少数民族干部分布
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主要分布在乡镇街道办事处,市及市属机关较少(占总数的23%);以南盘江流域乡镇——雄武乡、鲁布格镇、三江口、沧江乡、落万乡、仓更镇、泥氹镇、南盘江镇和威舍镇、清水河镇、马岭镇等少数民族集聚区地区(占在乡镇办总数的76%)②③。--------
作者简介: 黄有林(1961-11-24)男本科中共党员中共兴义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八纪工委委员贵州省兴义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邮箱hyljz1124 @163.com 电话*** 邮政编码 562400地址:贵州省兴义市黄草街道办事处胜利社区74号
调查统计,兴义市少数民族在职干部职工人数中:占比例少、文化程度较低、任职在副股级以上比例少、女性占比例少等。少数民族干部在整体队伍在政治、文化、经济、科技、社会地位等方面,不符合实际需要,将影响兴义市全方位协调发展的进程。
2、原因
2.1历史原因
新中国成立前,历代朝王,不尊重甚至还歧视与限制少数民族各个方面的发展(“皇帝”是少数民族政府时期除外)。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缓慢,苗族等少数民族被迫迁徙他乡、更改民族身份、抑制本民族特征:语言、文化、服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节日活动等;少数民族人员在“衙门”“供职”的极少,阻碍和限制各少数民族的社会综合进步。
2.2思想原因
旧社会,少数民族随时处于“危险”环境,逐步形成一种尽可能与汉族相同或相近的思想,处处“保护”自己。民族特征不能发扬光大,某些民族特征有可能会受到抑制甚至消失。
2.3民族语言文字普及程度低
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特征之首,是民族政治、思想、经济、文化的集中表现和精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多、语言多(80多种)、文字多(30多种)④,通用的少数民族文字少(人民币上:藏文、维吾尔文、蒙古文、壮文为标志)⑤。当前仍然存在民族语言文字普及程度低状况。
2.4政策、法规原因
少数民族种类多、分布广、地域性强。“政策”的特性之一是阶段性,民族政策等也一样。我国民族政策和民族法规具有宏观性,具体到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则显得有“不足”。
《义务教育法》在边远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贯彻落实(执行)力度不大,少数民族子女仍然有未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包括各级各类企业),凡进必考;少数民族青年高校(考入)毕业生,本身就少,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就更少。
2.5文化与经济欠发达
少数民族聚居地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交通运输等相对较差,尤其生存环境、农业生产环境,导致少数民族文化与经济欠发达,部分有“潜才”的能人,进入打工潮行业。
2.6其他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稳定,保障社会、经济、文化等大繁荣、大发展。但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缓慢,与之形成的差距。教育改革的“高校扩大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少数民族尤其是农村少数民族的子女面临更大就业压力,误有“读书和培养学生,不划算”社会现象并逐步形成错误思想;在边远落后乡镇工作,那里生活条件差、交通不便、子女读书与家人就医等条件较差;农民工“打工潮”的“效益好”,尤其是边远落后地区的少数民族子女,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后甚至不足,部分加入“打工潮”。
3、改善兴义市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对策
干部队伍建设、改善结构等工作,是一个较长期的、与时俱进的、多因素的、系统性的工程。就兴义市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提出如下对策:
3.1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方针、法规、政策
始终贯彻执行现有的民族工作方针、法规、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全面提高各民族的综合素质,尤其在维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较优先。随着社会进步、地方发展、各族人民全面需求,要与时俱进的调整地方民族工作政策措施,树造符合地方全面综合发展需要的干部队伍。
3.2加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扩招民族学生
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加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在“中考和高考”中,进一步扩招民族学生,国家和地方应进一步更加优惠和照顾少数民族“考生”,让他们获得更多更好教育,建造“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储备人才库。
地方党委政府,加大选拔、输送在职人员到高校进修(学习)、异地或上级相同机关挂职锻炼(学习),为进一步配备少数民族中坚干部队伍,奠定基础。
3.3完善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机制
在贯彻落实上级的“干部队伍建设机制”同时,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向少数民族民族干部队伍倾斜的机制,调整少数民族干部的分布与比例:少数民族地区为主(40%)和乡镇办(30%)及市级机关(30%);少数民族干部应合时(4~8年内)合地(熟悉或非熟悉的乡镇办或市
2级机关)进行流动(工作调动或交流);选拔提拔优秀人才、晋升晋级等,缴发干部队伍中更优秀的人才到相应的岗位(人尽其才),其中应该倾向于少数民族干部。
3.4扩充人才队伍、改善招考民族干部条件
地方党委政府在贯彻落实上级政策——机关新增进人、扩充人才队伍时,应结合实际,为更有利益地方 “少数民族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制定“向少数民族考生适当倾斜”,改善招考民族干部条件等,改善地方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
通过实施地方政策,尽可能以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优惠政策措施,稳定现有“少数民族”人才队伍,适当充实、扩大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在兴义市干部队伍中:人数比例、文化结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让整个干部队伍全面趋于科学、合理。
3.5完善民族工作方针、法规、政策
国家、社会在不断进步与发展,党中央和国务院应该充实、修改、调整、完善,且不断总结、探索新时期的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方针、法规、政策,包括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任用等方面;地方党委政府也要积极研究地方民族工作,尤其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具体政策、措施、方法、途径等,利于少数民族干部的培育和使用。
3.6营造“少数民族干部”氛围
广泛宣传民族政策,宏扬和讴歌少数民族干部感人事迹;优先评选优秀、先进少数民族干部;适当增加少数民族干部在各种庆典活动中的 “席位” 比例等。营造“少数民族干部” 社会氛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建设科学合理的干部队伍。
致谢:以下领导和专家对本文提出修改建议。
1、兴义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王国民局长、陈花副局长、张波监察室主任。
2、中共兴义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八纪工委副书记、局长张成州。
3、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宗教事物委员会民族语言文字研究室主任王峰。
参考文献
① 兴义市史志办编纂委员会编 《兴义市志1978年-2006年》贵阳贵州省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 ② 兴义市统计局《2012年兴义市统计年鉴》
③ 兴义市民宗局《兴义市2012年少数民族“双语”人才调查统计表》
④袁贵仁关于如何处理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方言、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以及与外国语言文字的关系 《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04月13日
⑤百度百科
第四篇: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通河县朝鲜族的经济发展概况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程度、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落后的面貌没有根本改变,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且这种差距还在不断加大。鉴于此,探索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机制不仅是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全中国亟待思索和解决的课题之一。下面我介绍一下我所接触最多的民族——朝鲜族。
朝鲜族(조선족)又称高丽族,是东亚主要民族之一。朝鲜族主要分布在朝鲜半岛的朝鲜、中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及其他原属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其余散居美国、日本等世界各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朝鲜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中国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他们是在为了生存和封建主义、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下等原因来到中国的。朝鲜族主要从事农业,以擅长在寒冷的北方种植水稻著称,生产的大米洁白、油性大,营养丰富,在国内外非常有口碑。朝鲜族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民族,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朝鲜族为抗击日寇和解放祖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下面我介绍我的家乡通河的朝鲜族。
通河县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是中国主要林区之一,这里聚居着许多少数民族。朝鲜族是其中之
一。假期我做了一个简单的通河县朝鲜族经济发展状况调研!
通河是朝鲜族居民相对聚集的地区。长期以来,朝鲜族干部群众在推动全县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县内的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市区内及其周边地区,他们为我县的开发做出巨大贡献。他们种植的水稻享誉海内外,朝鲜族农民在传播水稻种植技术的同时和通河县广大农民开掘渠道,引水灌溉,扩大我县水稻种植面积,使稻谷产量提高,使通河县的稻田面积逐年增加,成为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水稻产区,但是,通河的朝鲜族虽然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但是从种植、加工、销售等方面,还处于较为原始的经营阶段,大都是各自为战、独立耕种,目前个别民族乡镇、村正在进行联合生产模式的探索和实验,但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联合生产经营模式,在抵御风险、开拓市场、产品深加工、创优品牌等方面受到制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种植户增产增收。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朝鲜族同胞们不怕辛苦来到韩国赚取外汇,由于我县朝鲜族劳务输出渠道较多,尤其是民间形式输出基本不存在技能培训过程,即使中介公司组织培训也无法完全达到韩国实际要求,并且大都从事建筑、杂工等粗放工种,收入受到限制。同时,2007年韩国出台了新政策,随后将对赴韩务工人员进行韩语能力考试,过关后方能到韩国工作,由于我县预赴韩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能通过者数量非常有限。在我县的朝鲜族大约有1.2万人,其中有朝鲜族中学一座,并且有许多朝鲜族同胞在县内的各个机关和教育场所任职!朝鲜族的餐饮特色那就是高丽狗肉了!在通河这个2.3万人的区域内有近40余家狗肉馆都是朝鲜族同胞开的店,深受广大消费者的亲睐,他们所开的饭店生意非常的兴隆,在通河县的餐饮行业非常的出名,是鲜族同胞经济收入的又一重要渠道!朝鲜族同胞为我县的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朝鲜族的经济收入显著的提高,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浪潮的背景下,他们勇于开拓进取,目前在我县的朝鲜族同胞的经济收入已经大幅度提高,总体人均收入比例比全县人均收入还要高!我县朝鲜族同胞能取得这样大的成绩是离不开党和国家的经济政策的,当然这也离不开勤劳勇敢的朝鲜族人民!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与民族发展问题的探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只是从一个民族观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出发,引入了民族学的文化观,对现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寻求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综合上述分析,少数民族地区要想使经济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就必须树立创新的文化观念,认识到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就是创新,努力进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充分调动作为经济细胞控制者的企业家的创新能力,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无论怎样,我相信朝鲜族同胞的经济收入会更加稳定,通河人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2011年10月8日
第五篇:社会实践个人总结 少数民族调研
社会实践总结
社会实践的意义,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说,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而对于我,社会实践是沟通理论与实际的纽带,能够有机会走出校门,深入实际,能够开始以一个独立自主的形象了解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和社会的途径。这个假期,我有幸作为实践队的一员,和学院的学长学姐一同探寻中国西南边疆美丽的土地——云南,品味26个少数民族独特的风情与韵味。此次暑期社会实践,通过亲身体验,实地考察,我开始能够发现其中的一些问题,并进行研究和探讨,贡献自己微不足道的一丝心意和力量,这大大超过了我的预料。
从禄劝开始,一路经过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最后又回到昆明,历经博物馆、酒厂、公园、民族村等地,10天的旅途每天都充实而美好。我们不仅仅顺着所谓的热门旅游线路和景点游览了一遍,而是通过与当地的民众和政府的沟通交流,实地的考察了解到现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情况以及云南的旅游产业对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影响。努力践行我们实践的主题-——“调查云南旅游产业影响下的少数民族的经济转型和文化传承的问题”。
作为云南人,这次实践让我发现了我故乡不一样的一面,也让我认识到自己对故乡民族文化知识了解的缺失。总而言之,越来越热爱自己家乡的同时,我也想为她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少数民族同胞的美好未来做出一点努力。
实践过程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云南民族村之旅。景区内水陆交错,清新优雅,各村寨景点错落有致,荟萃了云南各民族优秀的人文景点和自然景观,是反映和展示边疆各民族社会生活的窗口。踏进特色民居的小巧院落,在简朴而自然的餐桌前小憩片刻,仿佛走进了少数民族的真实生活,鲜活而动人。民族村中民族博物馆的民族服饰、典籍、器乐,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传说,讲述着每个民族历经岁月洗礼的传承故事。傍晚,我们又体验了少数民族的新年狂欢——火把节。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热闹非凡。火把节上我们围着篝火和少数民族同胞一起载歌载舞,欢度少数民族新年,是一次非常难忘的文化体验。
在实践过程中,越是深入了解云南瑰丽地民族文化,亲眼见到精致而富有特色的少数民族工艺品、建筑和文化遗产,就越是激起我对大力地宣传云南的民族文化的渴望,因为我想要让更多的人能有机会感受到独一无二难得一见的民族的美;我就越是想要找出云南民族发展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切实地保护和传承得之不易的民族文化遗产,越是想要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云南民族文化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帮助纯朴善良的少数民族同胞在保持自己民族传统的精华的基础上过上更好的生活。
实践过后,经过调研和总结,我发现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大众对于精神文化粮食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而相应的,民族文化产业也蓬勃发展,各民族景点游客络绎不绝,旅游业相关产业的收入也稳步增长。但是其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商业化严重,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失真和缺失的部分,宣传不够系统,相关信息杂乱等等……我想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当务之急还是做好宣传工作,让云南的民族文化真正“走出去”,成为全国乃至世界都了解与赞叹的瑰宝。
云南一行,邂逅了缤纷荟萃的民族风貌,感受了民族文化的饕餮盛宴,我深深体味到祖国之美,不仅仅在于大好河山,更蕴藏于源远流长的文化长卷和勤劳质朴的普通人民之中,颇有趣味而又深刻隽永的云南民族文化,令人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