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随州市乡村旅游节会的经验与启示
随州市乡村旅游节会的经验与启示
随州市首届尚市桃花旅游节和首届万和兰花节分别在今年三四月份举办,两节会共接待海内外游客突破20万人。桃花节期间直接受益农民5000多人,外地果商预定油桃1000多吨,带来直接经济收入100余万元;兰花节是一次融入国际的盛会,来自韩国和港澳台等地客商现场签约6个项目,涉及电力、食品、化工等行业,总投资5.56亿元。开幕式当日,首次启用英语和韩语翻译,将节会盛况通过中央、省市20多家媒体传向世界,兰花的交易金额两天达5000多万元。首届尚市桃花旅游节和万和兰花节虽已成功落下帷幕,但街头巷尾的热议仍在,两个农业旅游节会给随州如何发展乡村旅游,搞好新农村建设带来的示范效应正在显现。
一、首届尚市桃花旅游节和万和兰花节的成功经验
首届尚市桃花旅游节和万和兰花节是我市首次举办的旅游农业节会,整个节会从筹备到开幕只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组织如此之严密、游人如此之多、影响如此之大、效果如此之好,都大大超出了组织者的预期效果。
政府主导,是发展桃(兰)花旅游的基础。政府的主导作用始终是任何节会组织者都无法替代的。“尚市桃花节和万和兰花节”是市委、市政府关心“三农”问题,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观光农业,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的一项重大举措。
各方参与,是发展桃(兰)花旅游的关键。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活动,是尚市桃花节、兰花节成功举办的关键。在两节中,各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各负其责,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果(兰)农唱主角,是发展农业旅游的根本。举办桃(兰)花节的目的就是要让广大农民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增强农村文化特色、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立以旅助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实现“大旅游”与“大农业”、“大产业”的互相渗透和融合,充分发挥旅游农业的最大效应和农民的主体作用,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二、目前我市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发展乡村旅游是国家旅游局今年的工作重点,从我市的现状看,工作还很滞后,还存在很多不规范、不健全和亟待改进的问题。一是规划不到位。目前我市许多乡村旅游产品还没有很好地规划,项目的开发建设没有制订具体规划,全市的乡村旅游总体上还处于自发发展阶段,个别地方甚至处于无序发展状态,导致基础设施不配套、档次低、产品雷同、缺乏特色,旅游资源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二是管理不规范。乡村旅游的管理还不规范。由于乡村旅游的主体是农民,受素质较低的制约,经营户自己也缺乏有效的管理能力和措施。三是文化含量不高。多数乡村旅游产品往往只片面追求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节会等文化内涵深层次的挖掘。四是服务质量不优。面对成批的旅游者,仅有热情好客之心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较高的接待服务技能,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服务水平有待尽快提高。
三、桃(兰)花节对发展我市乡村旅游的启示
要立足一个“农”字,廓清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自然、文化资源为载体,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它是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农村环境三者于一体的旅游开发模式,是加强城乡居民感情沟通、体验古老乡村劳作、了解风土民情、领略田园风光和回归自然的最佳方式之一,它迎合了近几年来兴起的“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的时尚潮流,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我市是农业大市,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因此要把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文化旅游、观光休闲旅游、乡村旅游等有机结合起来,把旅游业当大产业来重视,把农民当业主来培养,把农村当景区来建设,以旅带农,以旅促农,走出一条旅游农业的新路子。要着眼一个“帮”字,努力为乡村旅游创造宽松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乡村旅游,必须激发农民自身参与的积极性。一是要制定和落实对“农家乐”的扶持政策。各级政府要按照“先起步、后规范,先发展、后提高”的原则,简化“农家乐”的审批手续,减免有关政策性收费,要尽快制定《关于扶持农家乐发展的决定》,聚集方方面面的力量在“农家乐”环境改造、人员培训、资金投入等方面予以引导和扶持,促进全市“农家乐”的快速发展。二是要创新机制,帮助指导农家乐做大规模。为支持农家乐休闲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在工作机制上,建立市、区(市)、乡镇、村四级共促共为机制。要把发展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列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重要内容,成立专门组织机构,搞好试点和示范。
要围绕一个“管”字,努力提高农家乐经营水平和档次。乡村旅游是针对旅游消费需求,按一定的旅游路线设计、加工、制作、组合而成的特殊产品,它要求经营者要具有一定的科技文化知识,善于经营和创新,因此,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旅游经营水平、服务技能和管理能力,是搞好乡村旅游的关键所在。一是要做好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工作。要将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作为“培育新农民”的重要内容,通过各种途径专项开展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普及旅游基础常识、经营管理业务知识和接待服务技能培训,特别是造就一批守法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诚信的乡村旅游本土人才,进而扶持一批经管水平高、经济实力强、市场信誉好、发展后劲足的乡村旅游企业。二是加快星级农家乐评定工作。要根据就地取材与生态环保、保持风格与方便游客、朴实大方与安全卫生统一的原则,加快星级农家乐建设,改善乡村接待设施,积极组织农家旅游业按照标准开展星级创评工作,提高服务水平,让旅游者吃得安全、住得舒心、行得方便、游得尽兴、购得称心、娱得开心。三是扶持乡村旅游协会的发展。要积极指导乡村旅游点、农家乐等旅游经营单位和经营业主组建乡村旅游协会等乡村旅游经济合作组织,制定乡村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互助合作和行业自律公约,促进我市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第二篇:对随州市发展乡村旅游的调查与思考
对随州市发展乡村旅游的调查与思考
建设美丽乡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有效载体。美丽乡村要求达到“四美”,即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庄整治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近年来,随州市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带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致力打造美丽乡村,取得了一定成效。
全市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近年来,我市乡村旅游在旅游发展实践中呈现出如火如荼的燎原之势,涌现出了一批乡村旅游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成功范例,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同。
改善了村镇面貌,实现了农村更美。三里岗镇吉祥寺村、武胜关镇碾子湾村、长岗镇绿水村等依托创建省级旅游名村,推动了村庄环境的净化、美化。长岗镇、厉山镇等依托旅游名镇创建,加强镇区综合整治,完善基础设施,改造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街区。千年银杏谷景区在发展过程中,投资846万元推进新农村建设,47家农户住上了新楼房,一片花园式村庄呈现出来,成为景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武胜关镇桃源村集中推行了古民居保护与改造、生态环境修复、民俗文化产业园创建、有机农业种植、垃圾分类等工程,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带动了产业升级,实现了农业更强。洛阳镇永兴、胡家河、龚店三个村十年前都是偏远的山村,经济规模小,交通不畅,信息闭塞,村里85%的劳动力都靠外出打工挣钱,留在村里的都是老弱妇孺。自近几年开始进行千年银杏谷旅游开发红火后,越来越多的村民回村发展,唤起了在外打拼的洛阳人回乡创业的热情,他们依托乡村旅游发展开饭店、办旅馆、种花卉、搞运输、加工养殖土特产品,极大改善了农村产业基础,曾经萧条的乡村不断繁荣,形成了乡村旅游与农业产业互相促进、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促进了农村消费,实现了农民更富。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洛阳镇、长岗镇、尚市镇、长岭镇等重点旅游乡镇的游客量达到230余万人次,人均消费200元,带动了农村餐饮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服务业的迅猛发展。
“圣地车都”战略引领乡村旅游发展
近年来,随州在“圣地车都”战略引领下,旅游业取得了突破性大发展,而乡村旅游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持政府主导。随州拥有独特的自然风情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业基础雄厚。我们将乡村旅游业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促进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市委市政府制定下发了《随州市文化旅游支柱化培育计划》、《随州市旅游业发展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全方位调动了各方面兴办乡村旅游的积极性。
突出科学规划。我们着重突出“两大主题”,建设“三大板块”,依托“四条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五大乡村旅游品牌”。两大主题即山水风情、农家风情;三大板块即以洪山、长岗、洛阳为代表的随南生态观光乡村旅游板块,以南郊、何店、安居为代表城郊休闲娱乐乡村旅游板块,以广水长岭、蔡河为代表的山水度假乡村旅游板块;依托现在已成熟的历史文化游、西游神话游、生态观光游、休闲度假游等旅游线路统筹布局;重点打造尚市桃花、洛阳银杏、武胜关柿子、万和兰花、洪山茶叶等五大乡村旅游品牌。
着力优化环境。一是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围绕景区互通互连新建乡村旅游公路86公里,对53公里乡村旅游公路进行了刷黑或硬化,对重点乡村旅游发展区域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等进行清理规范,在高速公路、国省道干线新设立了乡村旅游目的地标识牌。二是加强旅游管理和服务知识培训。去年,安排市旅游局组织了旅游资源富集的镇、村负责人开展旅游知识培训,并邀请专家对全市农家乐进行服务技能专门培训,提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三是规范市场秩序。
加强宣传促销。一是加大新闻媒体宣传力度。2013年,邀请中央、省等媒体记者深入随州采访考察,在《人民日报》、《湖北日报》、《中国旅游报》等主流媒体推介随州乡村旅游;二是组织参加大型对外促销活动。先后策划举办了“圣地车都·神韵随州”(武汉)新春旅游推介会、千名武汉游客免费游随州、中国千年银杏谷山地自行车赛、随州市旅游惠民月等一大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旅游促销活动。三是精心策划网络促销。推出随州旅游官方微博,并开展了线上线下互动活动,吸引了游客。
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我们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建设模式,吸引各方面资本投入乡村旅游发展。借助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经贸旅游洽谈会平台,引进了一批资金雄厚的大财团、大企业投资建设淮河抱朴谷隐修主题公园、环潭昱辰生态农业示范园、炎帝养生度假区等市场前景好的重大乡村旅游项目,夯实了乡村旅游发展后劲。同时,积极引导本地各类市场主体从其他行业转型投资乡村旅游,近年来,全市各类乡村旅游项目投资规模达到15.2亿元。
加快乡村旅游发展转型升级
坚持高起点谋划乡村旅游发展。实践证明,乡村旅游已经由自发阶段向政府主导阶段转变,在全市旅游发展中已经形成 “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重要格局。各级政府要按照城乡发展总体规划,科学合理地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当前,尤其是对旅游资源密集的乡村,应当加快整体规划设计和项目策划的进度,坚持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合理配置资源,协调乡村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关系,防止出现一轰而上、产品雷同、布局混乱、破坏资源等问题的发生。
大力培育精品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系列乡村旅游示范区,构建乡村旅游精品体系。围绕大洪山风景名胜区、西游记公园、洛阳千年银杏谷、高贵三潭等一批具有重大区域影响力的景区,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打造农业旅游品牌;围绕旅游资源独特的乡(镇)、村,做好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生产生活特色的挖掘工作,选择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模式,打造具有随州特色的旅游名乡(镇)、名村品牌;开发建设以休闲、度假为主线的农业主题旅游产品;开发建设“农家乐”旅游产品,坚持“一村一品、一家一艺”的发展方向,引导有条件的“农家乐”向品牌化发展。加大乡村旅游市场开拓力度。搞好乡村旅游产品的策划与包装,帮助乡村旅游企业设计、提升服务产品形象。通过举办桃花节、银杏节、柿子节等活动,逐步树立起独特的“随州好玩”的乐活乡村旅游形象。加强报刊、网站、电台、电视台、会展宣传,采取邀请旅行社踩线和走访高校、大型企业等方式在武汉市场开展有针对性的乡村旅游宣传活动。加强与旅行社的紧密合作,积极开展“随州美丽乡村一日游”等活动,拓宽随州乡村旅游的客源渠道,加快实现乡村旅游发展良好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布局中进行部署和推动,促进各级政府有关公共服务向乡村旅游延伸,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加快旅游路网、旅游停车场、旅游购物场所、游客中心、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散客自助游服务体系、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和安全救援体系,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探索乡村旅游发展经营模式。依托国家休闲农业示范点、国家特色旅游景观镇村创建,选择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区点,设立乡村旅游示范区,结合林权、宅基地改革、土地流转制度改革,进行综合改革试验。要把握乡村旅游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切实解决好“谁来主导、谁来投资、谁来经营”等问题。通过休闲农庄、特色农业园区、农家乐、乡村酒店、乡村娱乐项目等领域为试点,探索乡村旅游合作运营的新模式。(作者系市政府副市长)
第三篇: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开发经验分享
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开发经验分享
一、介绍美丽乡村建设情况
大环境:2013年开展的“美丽广西”乡村建设大活动是在针对广西部分农村令人堪忧的卫生环境和响应党中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战略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分为“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四个阶段持续推进,每个阶段为期两年并层层递进、相互衔接、互为促进。“生态乡村”活动是乡村建设重大活动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是“清洁乡村”活动的“升级版”,依次类推......每个阶段既要深化拓展、巩固提升,又要丰富内涵、提档升级,为下一个阶段活动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自治区党委、政府全面启动“美丽广西·生态乡村”活动,重点实施“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三个专项活动。以点带面提升农村绿化整体水平,形成“村在林中、院在绿中、人在景中”的乡村生态格局,营造“一个村屯一座绿岛”的生态美景;让所有农村居民都能喝上干净水,初步形成等级较高、路况较好、服务面较广的农村公路网络,有效解决广西农村出行难、乘车难、行路难的问题。8年内实现农村环境优美、农民生活宽裕、乡村和谐幸福的总体目标。
-1-小环境:宜居乡村工作推进情况(可压缩)
2017年以来,“美丽鹿寨”乡村建设活动进入“宜居乡村”建设阶段,全县乡村环境面貌得到很大改善,“宜居乡村”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清洁乡村工作:我县通过严格落实保洁长效机制,严格支持清洁乡村月督查制度,确保我县区域的环境卫生状况处于良好状态。目前,我县共1361名保洁员,开展集中清理整治行动38062次、累计参加集中清理整治行动人数470426人次。完成寨沙镇永盛屯、鹿寨镇石路村石路屯、江口乡新安村下湾屯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项目和中渡镇马安村马安屯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组织开展“田间地头顺手捡”集中行动,发动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清捡农药、化肥包装物及废弃农用塑料薄膜、秧盘等农业生产废弃物。累计组织人员78940 人次,累计清捡田园面积 1.12 万亩,清捡塑料包装袋、废弃秧盘、废弃农膜等农业生产废弃物 39 吨。同时以开展清洁田园活动为契机,结合农业科技培训、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等平台,深入开展农业清洁技术和生态农业技术大培训共23期。生态乡村工作:完成13个村屯绿化提升打造。我县于2016 年12 月29 日出台《鹿寨县“十三五”脱贫攻坚通自然村(屯)道路建设实施方案》,通屯道路工作已开始实施。现我县通屯公路已完成第一批70 个项目共计183.32 公里施工图设计工作,其中贫困村项目12 个计
-2-22.435 公里,面上村项目58 个计158.89 公里。宜居乡村工作:一是实施产业富民和村级集体经济谋划进村行动。结合“十三五”规划发展要求。以乡镇为单位,帮助每个行政村选定1项以上特色明显的富民产业。
二是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行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广种植业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提升品种品质品牌。如在中渡镇以“寨美一方”为代表的现代粮食生产特色示范区,中渡镇大乐岭茶产业示范区、寨沙镇板里食用菌产业示范区及各乡镇的蜜橙蜜桔产业示范区及桑蚕产业示范区等,各地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或示范园区,加快培育鹿寨“粮”、“糖”、“果”、“菜”、“茶”、“丝”品牌。三是实施生态养殖进村行动。以生态循环理念引领优势特色养殖业发展,以合作社、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带动农户,全面推广应用“微生物+”生态养殖模式,通过生态养殖,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水产品和禽畜产品,提升养殖业竞争力。推进乡村生态养殖场认证,以示范点建设或整村推进方式推进生态养殖。到目前,全县畜禽养殖场生态养殖比率达50%,创建1个生态养殖助农增收合作社示范点;打造1个生态养殖助农增收示范村。四是实施林下经济提升进村行动。总结推广和拓展提升我县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实施林下经济精品示范基地建设工程,制定建设标准,实施自治区林下经济示范项目,重点建设和提升一批仿原生
-3-态中药材(灵芝、草珊瑚、金银花等)种植基地、目前我县已在拉沟乡建立1个草珊瑚种植基地,基地种植面积1500亩。五是实施农旅结合休闲农业进村行动。我县挖掘休闲农业与乡村特色旅游资源,完善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扶贫发展规划。上半年我县重点打造“呦呦鹿鸣”葡萄产业(核心)示范区和中渡镇“寨美一方”都市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中渡镇“稻花香里”现代粮食产业特色示范区建设,利用各类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体验旅游、度假旅游和健康养老、休闲养生等产业,不断提升和打造一批特色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产品和精品线路。六是实施科技推广和改革创新进村行动。以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为平台,引领农村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打造农村改革先行区。扩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县乡两级示范区创建,努力覆盖更多的村屯和农户。2017年我县计划建成自治区级示范区1个,柳州市级示范区1个,启动创建广西县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4个,广西乡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6个,实现每个乡镇都有一个以上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使示范区成为发展优势产业、推广先进技术、发挥科技人才作用的示范区,成为体制机制改革、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区,成为农民增收、农村和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示范区。七是实施电子商务进村行动。依托县内外电商平台和村级综合服务中心,通过试点示范带动,培育和聚集
-4-更多农村电商经营主体,建设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和支撑体系,推动以农产品、农土特色产品为主的网络销售,建立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发展农业生产资料电子商务,打造农村电商产业,加速农产品流通。目前我县已经建立农村淘宝网点33个,二、建设美丽乡村对发展乡村旅游的作用
(一)提供旅游资源;
(二)提供优惠政策;
(三)提供空间场所;
(四)提供人力资源;
(五)提供基础设施;
(六)提供资金支持;
(七)提供科学技术。
三、发展乡村旅游对建设美丽乡村的推动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有效地促进当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延伸产业链,带动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加工、交通运输、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如我县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中渡镇,依托香桥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和中渡古镇而兴起的乡村旅游,农家乐经营十分火爆,由此带动了当地特色的传统手工业和生态农业。传统米粉、磨豆腐、做年糕、酿米酒等传统产业重新兴起,蔬菜、水果、禽蛋、肉类这些农副产品实现了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目前该
-5-镇已建成祥和乡韵、稻花香里、大乐岭茶场、大兆西红柿等各类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并成为游客向往的特色农业观光园。
(二)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乡村旅游使许多农民成为旅游从业者,一批农民老板、农民总经理应运而生,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可以通过打零工、办旅馆、摆小摊、开餐馆、加工纪念品等方式增收,还可以通过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例如,古报屯就划为自治区生态公益林保护区后,当地村民就想到要换一种方式来发展经济,即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使原本落后的小山庄也可以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旅游景点。通过政府引导,古报屯做足山林、山水文章,组织了14户村民通过投工投劳、土地入股的方式,修建农庄,办起农家乐,渐渐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旅游的致富路。现在,游玩的游客很多,农家乐每个周末接待游客少的有八九桌,多的有十几桌,从今年5月1日试业到现在,毛收入大约有20万元左右,发展前景非常乐观。
(三)有利于促进农民素质提高和乡风文明。乡村旅游把城市的许多新信息、新理念带到农村,对农民素质和乡风民俗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文化、学技术成了一些农民的自觉行动,许多村民学起了普通话和电脑,全面提升了农民素质。农民通过学习掌握了知识技术,更好地促进乡村旅
-6-游发展。鹿寨镇、中渡镇、四排镇等一大批农民自办了旅游服务网店,通过互联网做起生意,住房、用餐实现了网上预订。
(四)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乡镇,通过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使广大农民兄弟有了很强的环保意识,促进了当地环境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增强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中渡大兆村,发展乡村旅游后,村里先后办起了多家农家乐,专门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目前在石祥屯里建起了民宿、大型停车场、游览步道、旅游厕所等,村民的房前屋后都进行了绿化,以往垃圾乱扔的现象已一去不复返。中渡镇也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相继荣获了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特色小镇等荣誉。
(五)有利于推进农村基层管理民主。乡村旅游具有现代服务业的特性,它的发展为农村引入了现代管理理念。一些地方在基层组织的引导下,农民自主决策、民主决策,促进了农村管理民主,一些村屯纷纷成立理事会,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如鹿寨镇查比屯在乡村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成立了理事会,定期为农户做好经验交流、培训、学习考察等活动,实现了农家乐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谐发展。
四、鹿寨乡村旅游案例分享
(一)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定义:是依托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以独特的农业生产形态、社会生活方式,民俗风情,传统的乡村文化,优美的田园风光和乡村聚落景观等为主要旅游吸引物,进行观光、游览、学习、体验、娱乐、餐饮、购物、休闲度假等形式的旅游活动。
(二)乡村旅游应包含的元素:
(1)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丰富性;
(2)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
(3)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
(三)鹿寨县乡村旅游经验分享
鹿寨非常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通过这几年的培育发展,“呦呦鹿鸣”、“祥荷乡韵”、“稻花乡里”、“竹韵葵海”、“拉沟古报”、“山楂之恋”等乡村旅游示范点发展十分火热。有力地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
1.呦呦鹿鸣:伴随《诗经•小雅》“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优美意境,鹿寨山脚下的呦呦鹿鸣精品葡萄示范园区应运而生。该示范园区位于鹿寨镇角塘村查比屯、鹿鸣屯及新胜村黄斑屯,规划建设3000亩。示范园区遵循“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特色兴区”
-8-原则进行规划、建设和经营运作,集成各类项目资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科技和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融合农、旅、文要素,成为集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展示、培训、农耕体验等于一体的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成为了一道亮丽的现代农业风景线。示范区內主要分裕康葡萄庄园、心心相印荷园、连片葡萄观景台、壹贰壹快乐大本营、垂钓鱼塘、大戏台、连片葡萄园骑行区、运动区、烧烤区等十大功能区。
2.查比花海:查比村距离鹿寨县城区仅2公里,占有交通便捷的优势,农户以种植葡萄产业为主要收入来源,我县结合农民产业整合查比村农耕地面积约200多亩,带动村民培育油葵、醉蝶花、格桑花等,打造花海美景,促进农副产业销售,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逐步实现旅游脱贫致富。
花海在查比屯南面的田园,主要通过对花卉的品种调整,打破目前花海景观季节性限制,同时秉承在提高村民经济收益的基础上进行花海开发。如月季、天竺葵、四季海棠等营造四季有关的景观效果,也有太空莲、马鞭草、醉蝶、雏菊等季节性的花种融合,打造成为四季可游、可观花海景观观赏、休闲、娱乐展示区。
花海设置有一段木栈道赏花观景道,为游客实现与花海景观融为一体,并能更好的近距离欣赏花卉。在花海中建设有一处花海婚纱基地,分为仪式区、观众区及餐饮区,设置
-9-有婚纱花架、浪漫长廊等设施,打造成为一处浪漫的婚纱举办基地。今年举办的葡萄节,查比花海各类鲜花竞相开放,前来赏花的游客就有两三千人,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如今的查比花海名声在外,2017年接待游客10万多人次,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广西卫视、柳州电视台、南国今报等媒体都进行相关报道。
3.祥荷乡韵:中渡石祥屯“祥荷乡韵”荷花园,位于鹿寨县中渡镇,距中渡古镇2公里,距AAAA级景区鹿寨香桥岩溶国家地质公园4公里,“祥荷乡韵”示范区內基础设施完善,设有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游览步道、码头、农耕馆、民宿以及导览标识标牌。荷花园青山环绕,空气清新,是不可多得的一处以荷为主题的乡村休闲旅游基地。荷花园以荷花观赏为特色,集观光旅游、娱乐、餐饮为一题,在荷花园里,可以走进观荷栈道,眺望荷田,轻嗅荷香,置身花海之中;也可以跟着莲农走进荷田,赏荷花、采莲蓬、剥莲子、摸荷花鱼、钓小龙虾,体味乡野农趣。村民自发成立“祥荷太空莲专业合作社”,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产品加工、联系销售等系列服务,目前社员已有78户。同时还借助中渡镇5·28民俗节的东风,利用特色资源“太空莲”创立了本村文化美食品牌“荷花宴”,活动开展期间,一天吃“荷花宴”的游客达50桌。上半年,吸引各地游客3万人,带动乡村旅游收入30万元。除了这些,在合作社的带动下,村民还流转土地种植可食用菊花、可食用玫瑰花300亩,试验种植“九品香莲”16亩,颜色有红、黄、紫三种,其中黄
-10-色的香水莲市场需求较大,每朵莲花的售价可达2-3元。投入20万尾鱼苗入荷田进行生态套养,多方面促进农民增收。
4.拉沟古报乡村旅游:古报屯有瑶族群众30户118口人。该屯地处海拔达1241米古报山山麓,地处10万亩公益林腹地,空气清新宜人,称为“大氧吧”一点不为过。长期以来,在这里的一代代瑶族同胞,凭借一条七弯八绕的山路,靠步行通向外界。闭塞的大山里有很多山货难以运到市场变现。即使最近的乡集市,也要挑着山货步行三四十华里山路才能到达,而且每一次赶集都要天不亮起床赶路,卖完山货回到家已经是晚上八九点钟了。“要致富先修路。”2015年,县乡党委政府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把水泥路修到了村口,路通,电通,随之而来的才是瑶家财路畅通。
结合瑶村农作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认真分析瑶村现状,大家一致认为屯里虽有5000亩耕地,有覆盖率超过90%的森林,有远近出名的瑶山灵芝、香菇、八角、竹笋、罗汉果等经济作物,老话说靠山吃山,但这样也会坐吃山空,只有确保在青山上实现长期经济红利才是发展的出路。该屯规定罗汉果种植户,一定要在种植罗汉果的地上,同步种植松杉,罗汉果完成土地轮作后,松杉能够较快成林。结合瑶村天然景观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古报屯有一条2500米长大峡谷。峡谷流水潺潺,鱼游浅底。峡谷溪流形成多级瀑布,如
-11-九叠瀑、鸳鸯瀑、彩虹瀑等。有瀑布叫“仙翁洗浴”,几米高的老仙翁仰躺着,水从他的身上哗哗流过,像瀑布又像仙翁身上遮羞长衫。
乡村旅游推进后,古报的农家乐开业了,有很多民俗和传统工艺,游客可以参与打糍粑、做豆腐、包粽子等。游客这一趟来,既饱眼球也大快朵颐。古报屯还成立了“瑶山恋公司”,将山里的灵芝、罗汉果、野蜂蜜等30多个品种注册了“古报山”商标,形成“公司+农户+互联网”经营模式。
5.稻田艺术:在中渡大兆村山脚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山上设立观景台,山下稻田里种植“寨美一方”四个大字,再配有五环、五角星等图案。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今年我们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把稻田艺术做的更有内涵。今年来稻田艺术观光旅游的游客达到2万多人次,游客来按每人10元收费,车辆是10元每辆,通过农旅文结合的模式,形成了特色的产业链,促进了农民群众的增收。
6.山楂之恋:鹿寨“山楂之恋”乡村旅游点位于鹿寨县旅游扶贫村长垌村龙母屯,并接连鹿寨旅游扶贫村黄坭村,是我县旅游扶贫示范点。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以此促进乡村旅游业与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山楂之恋”特色旅游产业,2016年,“山楂之恋”带动周边近千名农户直接和间接受益,长垌村年人均收入超万元,尤其“山楂之恋”所在龙母屯33家农户134人实现年人均收入14000多元,较2015
-12-年增收2000多元,取得了明显成效。
鹿寨县依托长垌村千亩大果山楂核心示范基地特色资源,以“政府+农户+合作社”的方式积极引导村民开展乡村旅游经营,形成了赏山楂花、摘山楂果、吃山楂宴、买山楂成品的特色“休闲乡村游”发展新路。随着“山楂之恋”品牌打响,龙母屯的韦浪云捕捉到这一商机,辞工返乡,发动和带领群众扩大大果山楂种植,办起合作社,发展旅游事业,在家门口靠种山楂,吃“旅游饭”,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成了当地脱贫致富“领头羊”。2017年初举办的“山楂之恋”赏花节,针对村里没有餐馆,接待能力有限,韦浪云又在县旅发局、乡政府的指导下,在自己门口办起了山楂宴接待,并带动群众一起加入旅游服务行业,提升接待能力和接待水平。春节黄金周期间每天接待吃山楂宴的游客达到500多人,每天收入3万多元。
五、发展乡村旅游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部门间的密切配合和社会各方力量的大力支持。当前,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各部门各自为战,各涉及农村建设项目没有统筹考虑,有些政策还互相“撞车”,致使美丽乡村建设得不到统筹推进。
一是村庄整治过程中没有很好地保护古村古建筑。村庄
-13-整治以当地政府和住建部门为主,按照建设部门的政策要求,农村建房必须“拆老屋、建新屋”,一户只允许有一处住宅。因此,很大一批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水泥楼房,即使目前尚存的为数不多的老房子,也掩盖在了钢筋水泥的包围圈中。有些村庄因人口稀少或地处偏辟,向中心村、中心镇进行整体搬迁,古村建筑失去很好保护。
二是新村环境整治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考虑旅游元素。村庄环境整治、小流域治理、新村建设规划等项目建设没有考虑到旅游元素,尤其是一些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村镇,等想到旅游再去建设补充,已经造成投资浪费。个别村屯在治理过程中,只是就整治而整治,没有结合旅游元素,特别是道路,只是统一硬化完事。
三是城乡一体化推进过程中没有很好地保留农村原有味道。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新农村建设的方向。但在推进过程中,不能搞千篇一律。目前,各村村庄改造没有很好体现本地文化特色,建筑风格大同小异,“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象城镇;走过一镇又一镇,镇镇象农村”的现象还没有根本扭转。此外,在统筹发展中,城市的资金、信息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乡村旅游带来的商业气息使农村原有的“农韵”逐渐消失。
六、发展乡村旅游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14-旅游具有“兴一业,旺百业”的作用,发展乡村旅游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有条件的村镇要把发展乡村旅游放到更加突出的位臵,在发展乡村旅游,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美丽乡村建设得以同步推进。
1、强化规划引领,做到各规划间的无缝对接。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中要充分考虑旅游这一重要元素。要结合行政村调整,明确县域内中心村和一般村的数量、功能与定位,优化和合理安排县域城镇发展、村庄分布、产业平台、基础设施、农田保护等空间布局,形成县城、中心镇、一般乡镇、中心村、一般村、特色村相结合的“重点突出、梯次合理、特色鲜明、相互衔接”的村庄布局规划体系。决策层在规划设计前要认真调研分析本地有没有旅游资源可挖掘和开发,要避免无潜力可挖的地方人为造景点和有潜力可挖却视而不见这两种极端倾向。而且各规划间要相互衔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特别要强调的是对一些有历史和人文底蕴的古村落,由于人为拆除、老旧等原因,完整保存下来的已越来越少,各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村一策,区别对待,抓紧开展抢救性保护和修复。
2、突出地域特色,体现差异性和多元化。乡村之美,固然在于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田园野趣,但是,如果千村一面,则也会缺乏生机和活力,容易引起审美疲劳。因此,-15-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尊重自然和生态,培育地域特色和个性之美。对旅游资源较丰富的地方,可把一个镇当作一个大景区来规划,把一个村当作一个功能区块来建设,把一个屯当作一个景点来设计,把一户农家当作一个样品来改造……。要善于挖掘整合当地的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挖掘利用当地的历史古迹、传统习俗、风土人情,使乡村建设注入人文内涵,展现独特的魅力,既提升和展现乡村的文化品位,也让绵延的地方历史文脉得以有效传承。此外,还可从产业发展、景观改造等方面入手,实现“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充分彰显乡村的特色和韵味。
3、加大资金投入,做好各渠道项目建设的整合。建设美丽乡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发展乡村旅游前期的基础设施投入同样需要资金投入。两者在资金投入时,尤其是基础设施投入上可以共享。各村镇在建设项目包装上报时,要善于打“擦边球”,把一些没有上级补助的项目变通纳入有资金补助的项目,整合支农政策和项目,主动做好项目衔接,积极争取上级立项支持。各级职能部门也要多为村镇出谋划策,帮助争取资金支持。村镇一级也要发挥主动性,多方筹措资金,不能“等、靠、要”。
4、突出农民主体,注重调动农民建设积极性。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通过教育、宣传、培训来强化农民的主体意识,充分激发农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实行民主决策,-16-民主管理,促使他们自觉地投身到“美丽广西·宜居乡村”行动中来。要做好引导,通过让农民得实惠,从内心来激发农民共建美丽乡村的主动性。同时,充分挖掘农村现有的自然、人文和产业等资源,串点联线,推出乡村旅游线路,各农家乐经营户、土特产购买点、种养基地,乃至各小商小贩,均能从中得益,从而实现乡村旅游常态化发展。
第四篇:金秋旅游节会欢庆游
金秋旅游节会欢庆游
●第四届中国•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 时间:2008年10月3日——10月5日 地点:海河亲水平台等处 主要内容:
1.开幕式及大型演出、妈祖出巡踩街表演。
2.妈祖文化论坛。
3.台港澳与环渤海旅游推介会。4.市政府招待晚宴及大型文艺演出。5.百名台商看天津、看滨海活动。
6.“渤海明珠——魅力天津”旅游观光。7.海外华人艺术家采风活动。
●汉沽葡萄文化旅游节
时间:2008年9月1日——10月16日 地点:汉沽各景区 主要内容:
1.开幕式暨江山航母中秋海上焰火晚会。
2.葡萄采摘开园仪式:葡萄园观光、采摘葡萄、吃葡萄趣味比赛等。3.垂钓开杆仪式:海淡水养殖观光、垂钓及垂钓比赛。4.与灾区学生爱心牵手活动。
5.开海仪式:推介渔业休闲体验游、赶海拾贝、品地道蔡家堡海鲜等旅游项目。6.“火一把”电视大赛、民间花会展演、消夏纳凉文艺演出等。7.闭幕式及大型专场文艺演出。
●五大道国际风情旅游节
时间:2008年9月27日——10月5日 地点:天津市和平区五大道旅游风情区 主要内容:
1.开幕式(五大道民园体育场正门前广场)。2.五大道旅游节系列活动之美食节活动。(民园体育场前广场)3.欧洲经典影片回顾展放映活动。(睦南公园,9月27日---10月5日每晚7:00)4.卡通动漫真人秀大巡游。5.人文五大道摄影展。(睦南道桂林路、河北路沿线)6.和平区全国读书漫画大赛获奖作品展。(五大道游客服务中心内)7.组织驻华使节及夫人举行五大道激情一日游活动及才艺展示活动。(时间待定)8.露天演出暨旅游节闭幕式。(10月5日晚7:00,静园)
●第二届中国•天津直沽文化旅游节 时间:2008年10月3日——4日
地点:天妃码头、海河东路、大直沽中路(海河东路——八纬路路段)、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主要内容:
1.开幕式暨“天妃码头”揭幕仪式。2.妈祖出巡迎请仪式。
3.“皇会”踩街及文艺表演(民族舞、现代秧歌、大鼓、太极扇、太极拳、腰鼓等)。4.直沽历史文化展示。5.民间工艺品展示。
6.直沽酒、直沽特色食品展卖。7.旅行社、星级宾馆宣传展示。8.音像书刊等文化产品展卖。
9.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参观游览。10.“妈祖之光”大型文艺晚会暨第二届中国•天津直沽文化旅游节”闭幕式。
●“乘高铁、游津城”——古文化街系列活动 时间:9月6日至“十一黄金周”期间 地点:古文化街旅游景区 主要内容:
1.“乘高铁、游津城”古文化街逛庙会:大清乾隆皇帝出巡走秀表演,京剧彩唱表演,民间传统行当叫卖、传统工艺现场制作展演,西游记、白蛇传等民间小剧表演,古彩戏法联演。“妈祖节”祭拜现场活动。(10月1日—3日)
2.“九九重阳节”玉皇阁传统文化联谊会:大清乾隆皇帝巡古街花会表演(宫前广场亮相沿古文化街至天演广场、玉皇阁、沽上艺苑、官银号、津门故里后返回民俗文化馆);大清乾隆皇帝出巡至玉皇阁,进行玉皇大帝祭拜表演,同时玉皇阁广场进行老年养生联谊活动。(10月7日,10:00-12:00)
●2008天津海河旅游节暨国际大学生龙舟邀请赛 时间:2008年9月30日—10月4日 地点:塘沽海河外滩公园及其水域 主要内容: 1. 开幕式。
2. 国内外龙舟选手水上竞技。3.颁奖仪式及闭幕式联欢。4.组委会答谢及欢送晚宴。
● 渔阳金秋旅游节
时间:2008年9月23日——10月7日 地点:蓟县 主要内容:
1.招商引资恳谈会及签约仪式。
2.开幕式暨CCTV乡村大世界《走进新蓟州》现场演出。3.专项活动:
① 农家乐厨艺大赛; ② 传统民俗婚礼表演; ③ 农家乐文艺调演; ④ 满族采摘节; ⑤ 环秀湖脆枣节; ⑥ 第八届渔阳菊花节; ⑦ 渔阳名优果品展销; ⑧ 地方风味小吃节; ⑨ 梨园春戏曲演唱会;
⑩ “走进新蓟州”旅游摄影展。
● 海河秋韵--大悲院文化旅游节 时间:2008年10月1日——3日 地点:大悲院商贸旅游区步行街 主要内容: 1.开幕式。2.文艺演出。3.花会踩街。
4.美术、书法笔会。
5、旅游纪念品展览。
● 河西区第五届文化旅游博览节
时间:2008年9月30日——10月19日 地点:河西区 主要内容:
1. 第二届银河书市开幕式大型交响音乐会(9月30日上午,银河广场下沉广场内)。2. 交响乐演出(9月30日上午9:00银河广场舞台区,晚19:00天津大礼堂)。3. 民乐演出(10月1日 上午9:00银河广场下沉广场舞台区)。4.话剧《谁爱谁 爱谁谁》(10月2日
19:30)。5.歌舞剧《异彩流金》(10月4日
晚19:30
天津大礼堂)。
6.相声秀场(10月6日
上午9:00——11:30
银河广场舞台区)。
7.河西区社区居民广场舞蹈擂台赛——银河之舞(10月19日 9:00 银河广场)。8.书画笔会(9月30日 上午10点
银河广场下沉广场800米大厅)。9.河西区全民读书日(9月30日,区图书馆)。
10.创建河西区少年儿童图书馆网站(10月15日
河西区少年儿童图书馆)。11.建立河西区图书馆东海街社区分馆(10月18日
东海街文化站)。
12.邀请名家配合银河书市进行讲坛系列活动(10月1日—4日下午2点,天津博物馆)。13.免费公益讲座(10月15日上午9:30
河西区图书馆)。
14.cosplay真人秀演出(10月7日上午9点—11点银河广场中心广场舞台区域)。15.涂鸦创意展示(10月10日
上午9:00银河广场下沉广场)。
16.河西区DV大赛优秀作品展示及表彰活动(10月15日 9:00河西有线电视台)。
●“异域风情——毛利族”文化旅游节
时间:2008年9月20日——10月7日,每天8:00-17:00 地点:天津热带植物观光园 主要内容:
1.奇花异草迎佳节:节日期间,园内引进数十种热带奇花异草组成各种吉祥图案。
2.名茶飘香引客来:9月20日—10月17日,举办“品茗”茶文化节,品尝各种名茶、观看民族演出及茶艺表演。
3.竹楼竹韵竹工艺品展:刚竹、佛肚竹、黄金间璧竹等竹子品种及竹制工艺品展示。4.毛利人狂欢大巡游:伴随原始粗犷的动感节奏和神秘的毛利人一起狂欢。
5.毛利战舞尽显英雄本色:欣赏融音乐、节奏、歌曲、舞蹈和肢体语言于一体的毛利族战舞表演。
6.喜贺佳节—“集体婚典”:9月21日,十对新人在植物园小小农庄举行集体婚礼。
● 欢乐谷首届亲水狂欢节
时间:2008年9月29日——10月5日 地点:天津市东丽湖水上温泉欢乐谷 主要内容:
1. 温泉浴——体验亲水欢乐,参与激情狂欢。2. 水上冲浪——感受千人破浪,体验音乐激情。
3. 美食节——千余美食款待中外游客,挑战津门食客极限味觉。4. 桑巴舞——桑巴比基尼舞动雨林天堂,异域风情让你激情飞扬。5. 街舞狂欢——动感街舞与cosplay齐动,hip-hop与非主流同欢。
●第四届中国(天津)书法艺术节 时间:2008年9月29日至10月5日 地点:天津体育展览中心 主要内容:
1.全国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 2.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展 3.韩国仁川优秀美术作品展 4.第四届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 5.第三届天津书坛新人作品展 6.百名艺术家颂“京万红”作品展 7.“智博杯”寻找美丽的中华——天津青年美术写生作品展 8.“智博杯”寻找美丽的中华——天津、杭州青年美术书法作品交流展 9.“发展中的滨海新区”——百名画家画津南美术写生大赛获奖作品展 10.天津市首届教师书法大展
11.中国书协暨四直辖市驻会老书家作品展
12.滨海新区的腾飞——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摄影书法艺术展 13.静海书法精品展
14.天津市首届民间艺术展
第五篇:婺源县发展乡村旅游经验介绍
婺源县发展乡村旅游经验介绍
一、县情和旅游资源情况
1、县情概况。婺源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商周属扬州之域,春秋为“吴楚分源”之地,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建县。全县总面积2947平方公里,其中山地370万亩,耕地33万亩,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称,是典型的山区县。下辖18个乡镇,169个村委会,15个居委会,总人口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3万人。
2、旅游资源及其特点。婺源境内的古村落古建筑堪称一绝,是当今中国古建筑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方之一。这里有国家历史文化名村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镇)6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古祠堂、古民居、古桥、古亭更是遍布乡野,历史文化价值极高。婺源自古文风鼎盛,人杰地灵,是朱熹故里、詹天佑桑梓,享有“书乡”美誉。自宋至清,全县出过进士552人,历朝仕宦2665人,历代文人留下3100多部著作,其中有172部入选《四库全书》,7位名人入选《辞海》;县博物馆馆藏文物有1万余件,被誉为“全国县级第一馆”;傩舞、徽剧、茶道、抬阁、地戏等民间文化艺术绚丽多彩。婺源山青水秀,四季分明,生态环境优美,全县活林木蓄积量860多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2%,先后建立自然生态、珍稀动植物、自然景观等各类自然保护小区191个,已挂牌保护的古树名木有2000余株。婺源自然资源丰富,物产众多,荷包红鱼、绿茶、龙尾砚、江湾雪梨是婺源“四色”(红、绿、黑、白)特产。
特点:我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各旅游资源和景区景点均以婺源优美的整体环境作依托,只有在婺源大环境中才能凸显特色和魅力。全县2947平方公里的区域就是一个大公园、大景区。
3、区位特征。婺源自古即为徽饶古道必经之地。周边有著名旅游景区庐山、黄山、九华山、武夷山、三清山、龙虎山、鄱阳湖、千岛湖等,涵盖了“名山、名水、名镇、名村”四大看点。位处三条国际旅游黄金线路之上,一条是黄山—婺源—景德镇—庐山,是我省重点推出的三条旅游精品线路之一;一条是庐山—景德镇—婺源—三清山—龙虎山;一条是黄山—婺源—千岛湖。婺源县城紫阳镇东距浙江衢州150公里,南距上饶市150公里,西距景德镇80公里,北距黄山120公里。婺源周边有机场、火车站,景婺黄(常)高速公路年内将建成通车,发展旅游业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被旅游界称为“中国精品旅游线路上的明珠”,是江西对外开放与东部对接的前沿和精品花园。
基于以上因素,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决策,作出了优先发展旅游、培育主导产业的决策和建设中国最美乡村的科学定位,明确了婺源旅游必须加快转型增效,由单一的旅游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变,由休闲度假向最佳的人居环境转变,实现梯度发展的目标,使婺源真正成为中国的一个新的旅游胜地。
二、发展乡村旅游业取得的成效
1、旅游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几年来,我县先后开发建设了江湾、鸳鸯湖、李坑、晓起、大鄣山峡谷、彩虹桥、文公山、思溪延村、甲路古樟园等10多个乡村旅游景区,形成了三条旅游线路:东线“伟人故里古村游”,西线“山水奇观生态游”,北线“古洞古建古风游”。“婺源文化与生态旅游区”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区,并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和ISO14000环境质量认证,江湾、大鄣山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全县大小宾馆145家,社会餐馆310家,农村“农家乐”馆店近232家,旅行社14家,导游人员和讲解员260人。全县旅游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近6万人,旅游及相关税收由2001年的2373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8889万元。开发形成了以蒸、糊为特色的婺源菜肴和文公宴、江家宴、鸳鸯宴、红鱼宴、农家宴等五道名宴。引进了婺源旅游汽车出租公司。开发了茶、伞、砚、酒、土特产等五大类旅游商品,建成婺源民俗风情街、茶博府、故园里茶院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综合性旅游服务场所。旅游发展促进了县域经济的不断提升。经过五年的发展,旅游产业取得了质和量的突破,由最初的12.5万人次飚升至2005年的243.7万人次,今年1-7月共接待游客193.4万人次,门票收入3316.3万元,综合收入32727.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了33.8%、39.9%、51.4%。去年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31.6%,旅游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三产比重由38:33:29提升为18.7:40.8:40.5。2005年财政收入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旅游产业发展推动工业及开放型经济提速。2001年至2005年,婺源引进旅游类项目就有82个,实际引进资金62660万元。江西省首家生态工业园区和全省最大有机茶产业园先后落户婺源,生态工业园区入园企业达40家。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林业总产值由1998年的1.53亿元增加到去年的8.7亿元。有机绿茶占据欧盟市场70%以上份额,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无公害出口示范基地县。
2、发展乡村旅游富民兴农效果显著,提供了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一是农村资源升值。景区所在乡村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土地、山林、房屋、茶园、果园、池塘等资源,因开发旅游,增加了价值,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二是农业产品增值。围绕旅游产业,我们加快发展以有机绿色食品为主导的生态农业,将全县划分为东北生态林茶、中部生态茶果、西南生态粮牧渔三大生态农业区,建成各类生态农业生产基地
50余万亩。蔬菜、水果、禽蛋、肉类这些农副产品就地消费,不仅降低了成本,还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了市场价格,又可以通过制成旅游食品增加附加值,成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2005年,我县还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首批唯一以县为单位的农业旅游示范点。三是旅游一业兴带来百业旺。人气带来财气,农民尝到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实惠,更加积极地投入旅游商品的生产、加工、经营,创办农家旅游馆店,并积极创评“星级农家乐旅游饭店”。以生产砚石著称的江湾镇大畈村,目前已形成砚石产品一条街,砚石厂及店铺达238户,带动农民就业1800余人,农民年均收入1.208万元。从2001年至2005年旅游景点和非旅游景点农民收入的对比情况看,旅游景点农民从旅游业上人平增收达1000元左右。四是促进了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江湾镇江湾村古村落开发乡村旅游后,年旅游收入800万元。村民男60岁、女55岁后都享受村委会发放的退养补助金。晓起村在旅游开发前是“贫困村”,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发展乡村旅游后迅速成为全市有名的“富裕村”,去年全村实现门票收入2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5800多元。“小桥流水人家”景区李坑村,年旅游收入600多万元,收入的45%分配到农户,人均门票收入600多元,景点户户均门票收入1万多元,村集体也有钱办事、有人理事。
3、发展乡村旅游就业功效令人瞩目,培育了一批新型农民。
旅游六大要素的逐步发展壮大,为广大农民提供了保安、司机、清洁、导游、服务员、导购员等10余类12000余个就业岗位。一大批农民老板、农民总经理应运而生。赋春镇农民祝学文,从承包鸳鸯湖景区起步,到目前投资建设天马超市、天马食府、三星级天马大酒店、天马旅行社等旅游企业,成为婺源有名的“农民老总”。李坑村民邱五权在家门口办起了“农家乐”餐馆,去年收入百余万元,年纳税10余万元。赋春镇农民金林生抓住机遇,把生态农业与旅游产业“嫁接”起来,实现了发展“双赢”,个人资产由10年前的1000元增长至现在的1700万元,去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市场的开发、产品的营销、规范的服务,使广大农民接受了思想观念和知识技术的更新,间接或直接地完成了“洗脑”。农民的文化素质、市场经济意识和综合素质增强。农民通过学习掌握了知识技术,更好地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晓起村的“老屋饭店”,庆源村的“婺源人家”等一大批农民自办的旅游服务馆店,还通过互联网做起生意,住房、用餐均实现了网上预订。
4、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作用凸显,加快了新村镇建设的步伐。
一是促进了农村公路建设。五年来,共筹集公路建设资金5.86亿元,改造路基480公里,改善路面458公里,改善硬化景区公路25条171公里,所有县通乡镇、景区都铺设油路,婺源到达周边大中城市的“4小时经济圈”和县内“半小时通达圈”基本形成。二是促进了电力、通讯设施建设。100%的行政村开通了有线电视,移动电话普及率达9.87人/部,移动漫游业务位居全省各县之首。所有乡镇、主要景区全部实现了宽带上网。三是促进了城市建设。五年来投入县城城建资金10.25亿元,城区从4.85平方公里扩大到8.7平方公里,城市绿化率达43.4%。四是景区、集散城镇乡村建设呈现新貌。徽派建筑林立,村中道路平坦交错,农家户内干净整洁,这是如今婺源县农村的真实写照。近几年我们把营造和谐旅游环境和人居环境结合起来,以整治村容村貌、双改双节、改水改厕为重点,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县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农村改水受益率、自来水普及率分别达到65%、96%、63%。今年,旅游大镇江湾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是目前江西省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单位。
5、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效应强劲广泛,推进了环境资源的保护。
我县乡村旅游产业以良好的文化与生态资源为基础,环境资源的保护尤为重要。我们在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中实施了以封山育林为重点的绿化工程,以改燃改灶为重点的能源替代工程,以优化生物多样性为重点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以水土治理为重点的环境美化工程,切实有效地增强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为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在全国率先建立191个自然保护小区,规划保护了150万亩旅游生态公益林,名木古树全部挂牌建档保护;城乡建立沼气池5000余座,“双改”率达96%以上;对公路沿线4000多个坟墓进行了搬迁改造,县、乡财政共投入320万元;对公路沿线43家矿山企业实行关停或搬迁,并对破坏山体进行绿化,县、乡财政共投入320万元。启动了公路沿线和景区非徽派建筑改造,投资7900万元对境内的2900多幢非徽派建筑进行改造,对主要公路沿线宣传广告牌进行综合整治。在全县范围内开展 “加强景区管理,整治环境卫生,建设最美乡村”活动,又为我县营造了一个“美在干净、美在安静、美在清静”的最美乡村旅游环境。
三、做法和体会
1、政府主导,创新机制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强劲动力。
根据资源优势和市场导向作出“优先发展旅游、培育主导产业”的决策之后,政府主导是实施这一决策的第一推动力。这一动力表现在人力的组织、财力的投入上,也表现在建立良好的产业体制和有效的工作机制上。为了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和旅游管理委员会,出台了《加快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编制了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旅游景区开发建设规划纲要(2001—2005)》以及10个《景区规划》,建立起旅游产业发展领导、管理体制,形成了较规范的产业运行机制。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上,全县上下形成了围绕发展旅游业尽职尽责的良好局面。每年年初,县委、县政府都要认真制定全年旅游工作《实施意见》,召开全县旅游工作会议,研究、动员和部署旅游产业工作。全县上下,积极配合,为我县旅游业发展营造了一个“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环境”的良好氛围,使我县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地发展壮大起来。
2、放手民营、多元投入是发展旅游产业的有力保障。
婺源的旅游资源比较分散,政府财政的乏力、国企体制的弊端,决定了婺源旅游不能像其他景区一样,集中资源,成立机构统一开发。针对这一状况,我们敢于打破常规,在启动旅游业发展之初的2000年,就提出了“放手民营,多元投入”的举措。我们舍得拿出最好的旅游产品项目,包括灵岩洞国家森林公园、鸳鸯湖、大鄣山峡谷、文公山等一大批精品景区进行招商,表明了政府的魄力。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还积极主动地帮助投资商协调关系,排忧解难,营造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显示了政府的决心。正因如此引来了外资、民营企业,撑起了婺源旅游业的一片天空。目前,我县的李坑、文公山、鸳鸯湖、灵岩洞等景区,江湾、凯悦、明珠、金都、锦江、滨江等宾馆,大部分旅行社以及“茶博府”、“婺源民俗风情街等旅游企业均为民营企业。放手民营,多元投资为婺源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资金血液,据统计,外资、民资投入我县旅游业的资金累计将近10亿元。
3、抢抓机遇,打造品牌是发展旅游产业的核心目标。
旅游业属于“眼球”经济,要吸引游客目光,扩大婺源知名度,就必须千方百计创造轰动效应。2001年,我县赶乘国家旅游局评审A级景区的头班车,创评成为全国首批3A级旅游区,赢得了我县旅游业的第一块金字招牌。紧接着又抓住江泽民主席视察婺源的大好机遇,乘势而上,成功地开发了江湾景区,迅速扩大了婺源旅游的知名度。为了把产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我们不断制造抢眼的热点,不断提高品牌知名度,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近年来,我县在“五一”、“国庆”黄金周相继举办了“民俗风情展示周”、“民间灯彩巡演”、“婺源风情篝火晚会”、“美食节”等节庆活动,吸引八方宾客聚焦婺源,在媒体上不断地掀起一阵阵婺源热。从2003年开始,相继成功举办国际旅游文化节、茶文化节、乡村文化节、上海茶文化节婺源闭幕式等,通过办节,以节造势,以节聚客,以节生财,极大地扩张了婺源的知名度。近年来,外界对婺源赞誉不断 “2005-2006最具人气”旅游景点、“中国最浪漫的七个城市”之
一、“人急着要去的十个地方”之
一、“中国十大踏青好去处”、“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之一。去年被《中国国家地理》及全国知名媒体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地方”之“中国最美的乡村古镇”,今年被全国党校干校经济学研究会中国城市品牌战略提升委员会、中国品牌研究中心、中外旅游品牌推介组委会、中国旅游品牌网等权威单位联合评选为“中国最美村镇”,被江西日报社、江西省旅游协会评为“江西乡村游十大最美景点”等„„
除了“引进来”之外,我们还主动地“走出去”宣传造势,寻求区域合作。2002年,我县抬阁队80余人到南昌参加“民间艺术汇南昌”大型旅游宣传促销活动,轰动整个南昌。我们还成功地联合“汉之旅”,组织了 1000余人的旅游大蓬车来婺源旅游,迅速启动了武汉旅游市场。2003年,我县与深圳的几家大旅行社合作,组织策划了港、粤、澳旅游专列“寻梦婺源”活动,开展了“浙婺手拉手”、“婺源乡村过大年”、“自驾车游婺源”等大规模旅游促销活动,还举办和参加了各类旅游推介会、旅游交易会16次,组织参与了苏浙沪闽皖赣六省市旅游合作活动,建立起各主要客源地市场的营销网络,初步实现了旅游产业与“长珠闽”的对接。积极开展旅游区域合作,与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签署了《关于共同开发推广长江中下游旅游产品的联合声明》。赴港、澳、新加坡、马来西亚开展旅游促销,参加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等,逐步拓展海内外旅游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