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电业务有效整合实施专业化管理模式探索
农电业务有效整合实施专业化管理模式探索
【摘 要】近年来,固原农村电力服务有限公司农电员工数量连续出现负增长,农电员工结构性缺员、老龄化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为更好地加强农电管理,提升农电管理水平,改善农电运维抢修力量不足等现状,固原农村电力服务有限公司在实施供电所业务整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农电末端业务专业化管理新模式,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农电;整合;专业化;管理
Exploration on Effective Integr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of Rural Power Business
CHENG Jian-hong CHENG Shu-hong
(State Grid Guyuan Power Company,Guyuan,Ningxia 756000,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 number of rural power employees in Guyuan rural power service co.,ltd has experienced negative growth,and the problem of rural power employees’ structural shortage and aging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rural power,improve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rural power,improve the lack of repair power for rural power supply and maintenance,Guyuan rural electric power service co.,ltd,on the basis of the successful integration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power supply station,actively explore the new mode of the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of rural power business,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Key words】Rural power;Integration;Specialization;Management 固原农电业务管理现状
固原农村电力服务有限公司由国网固原供电公司和宁夏龙源电力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控股,全面负责辖区供电所农电业务管理。下辖乡镇供电所64个、农村营业网点23个,农电员工800余人,服务农电用户30.2万户,农网线路、供电所数量和服务的农村供电面积均占到国网宁夏电力公司的近1/3。公司地处固原市是全国主要的回族聚居区、著名的革命老区和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也是中央确定重?c扶贫的“三西”地区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实施,农网升级改造建设进度加快,供电所运维设备数量大幅增加,优质服务压力进一步加大。公司本着农电管理“更集约、更扁平、更专业”的工作目标,按照“稳定队伍、集约管理、立足现状、注重实效、分步实施、因地制宜、服务便捷、提升效率”的工作原则,优化整合供电所资源,推行农电末端业务专业化管理新模式。重点解决农电员工老龄化和结构性缺员等突出问题,实现业务专业化管理,新老员工优势互补,达到企业高效运转,降本增效的目的。实施供电所优化整合缓解结构性缺员
2.1 优化整合基本原则
2.1.1 业务调整情况
对相邻距离较近的2-3个供电所进行合并,选择软硬件条件较适宜的供电所作为新所的核心办公区,负责统一管理所辖区域内的各项业务;除必须具有自助式营业厅功能外,对剩余的供电所在原址暂保留生产运维功能,更名称为XX供电所XX供电服务站。不需在原址保留的,名称更名为XX供电所XX营业点。均隶属合并后供电所的管理;对原各供电所下设的营业网点均改为自助营业厅。
2.1.2 业务整合后供电服务区域情况
合并后供电服务半径不超过40公里,即从合并后的供电所到最远的用电客户的距离不超过40公里。辖区供电用户不超过15000户,配变台数不超过500台。
2.1.3 业务整合后人员调整情况
对撤并的供电所人员进行集中管理,调配至合并后的供电所,总人数控制在40-50人以内。把一些工作经验丰富、年龄偏大的老职工调配到业务站,负责供电所日常值班、售电等工作。把一些业务熟练的年轻职工充实到配电班、营业班,负责设备运行维护、故障抢修、业务办理等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2.2 业务整合后的业务管理范围和功能定位
2.2.1 新合并的供电所
负责合并后辖区内10千伏及以下线路运行维护、事故报修、客户用电报装、营销管理及优质服务工作。合并后辖区范围内所有生产、营销、服务及管理等台帐、图表及基础类资料进行集中管理。
2.2.2 供电服务站
负责合并前原供电所辖区范围内10千伏及以下线路运行正常维护、表计故障报修及原供电所房屋设施的安全保卫及维护任务。
2.2.3 营业点
对原有供电所下设的营业网点直接撤并的或合并后不需要在原址保留抢修运维功能的供电所,只负责为用户提供自助式售电服务,改为自助售电营业厅。
2.3 业务整合后运转效果
业务整合后供电所数量较原有供电所少了10个,从目前工作运转情况来看,供电所与服务站和营业网点的业务流程、相关制度、管理办法健全,供电所各班组人员职责清楚、分工明确合理,各项工作运转高效顺畅,实现了供电所人员管理合理化、工作管理集中化、营销业务管理集约化和运维费用节约化,达到了业务整合的预期目的。
推行专业化管理
3.1 管理现状
目前,供电所核心业务主要包含农电营销、农网设备运检和农电故障抢修三大项业务,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成后地市供电公司的运转方式,上述三项业务分别隶属大营销(营销部)、大检修(运维检修部)和大运行(电网调度控制中心)三个专业管理。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各项业务更集约、更扁平、更专业的要求,结合供电所人员数量、人员技能情况、管辖设备数量和设备健康状况等实际情况,探索推行供电所末端业务专业化管理。
3.2 营销业务专业化管理
随着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全覆盖和SG186营销系统建设日臻完善,多元化缴费终端全面普及,供电所抄表核算收费工作量大幅减轻,但各类系统应用对个人技能水平及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应知应会能力要求更高了,因此,对供电所营销业务进行末端专业化管理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农电公司探索推行农电营销专业化管理模式,在各县农电分公司本部成立了集抄业务班,下设数据监控召测组和智能化信息采集运维组2个小组,负责供电所的业扩报装、电费发行、数据召测、系统维护等工作。供电所营业班主要负责省市两级运营监控中心和地市公司营销稽查人员通过系统监测发现的异常数据核查整改,多元化缴费终端检查维护,人工电费收取,表计故障处理等业务。本部集抄业务班与供电所营业班工作职责清晰,规章制度完善,业务衔接有序,运转正常,大大缩减了供电所营销业务量。
3.3 生产业务运检分离
农电公司在各县农电分公司本部成立抢修队,主要负责农网设备正常的春秋检工作,线路通道清障和倒杆断线等较复杂的农电故障抢修业务。承担农网工程和大修、技改项目的管理,负责停送电和安全措施装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督检查和竣工验收投运工作,承担专线用户安全检查等工作。在供电所设立配电班,负责管辖区域农网设备的正常巡视、故障巡视检查和简单故障处理,承担省公司和地市公司产权线路的属地化巡视业务。通过农网运行业务供电所属地管理,检修业务县公司抢修队集中管理的运检分离模式,提高了农网设备运行质量和检修效率,农网设备安全管理水平和设备健康运行水平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有效防范了农网人身和设备事故。
3.4 抢修业务集约管理
随着地市供电公司调控中心“配网抢修指挥中心”的成立,“配网抢修指挥班与配网调控班联合办公”运作模式的实施,配网抢修业务以营配调信息专业化管理为基础,通过多系统进行信息交互。针对管理现状,农电公司积极探索采取供电所营业班和配电班组人员联合值班模式,接到抢修工单同时到达现场查勘,共同查找故障原因。对表计故障和简单设备故障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对复杂故障第一时间汇报各县农电分公司抢修队,由抢修队组织抢修。必要时抢修队经请示农电公司分管领导同意后,可引进社会施工力量参与故障抢修。根据具体情况可通过启动应急联动的方式,申请兄弟单位支援故障抢修。各级配抢人员利用手持终端APP,第一时间向配网抢修指挥中心传递现场信息,实现故障报修工单的在线流转。结论
通过实施乡镇供电所优化整合,探索农电末端业务专业化管理新模式,新模式下供电所各项业务运转顺畅,提升了农电员工士气,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减轻了供电所业务量,实现了企业降本增效,提高了抢修车辆利用率,在很大程度上解?Q了供电所人员结构性缺员和知识结构参差不齐等突出问题。随着营配调贯通、电网地理信息平台建设、配网抢修指挥平台建设和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建设的逐步完善,供电所各业务工作量将进一步减少,专业化管理的优势将更加凸显,实施末端业务专业管理将成为必然趋势。同时任何一项管理模式的调整,都需要管理制度、工作职责、工作流程等规章制度的有力支撑和保障,这也是我们今后针对农电管理提升,需要下大力气重点研究和关注的内容。
第二篇: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探讨
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探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国际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多元化的经济结构逐渐增进,税收管理的对象数量急剧增加,税源差异性在进一步扩大,这些都对税源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税源管理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需要寻求突破的新阶段。税收事业能否实现科学发展,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践和探索。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内涵
税源管理专业化是建立以税收风险为导向,以信息化为支撑,以税源分类管理为重点,体现科学化、精细化要求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格局。要正确理解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内涵,必须走出以下的“两个误区”:
1、专业化管理就是简单的分类管理。税源专业化管理不是简单的将税源进行分类,真正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应该是细化到每个行业、每个税种、每个纳税人和每个工作环节上,都有专门管理办法、管理手段和目标。
2、专业化管理的成效就是收入的增长。专业化管理不是唯收入论成败,而要把提高征管质效作为主要标杆。检验专业化管理的成效既要看税收收入的增长,更要看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益是否提高,看税收遵从度是否提高,看征收率是否提升,看征管漏洞是否存在,看征管秩序是否好转,看纳税人是否满意。
二、税源管理的现状
以XX税务分局的税源管理现状为切入点,来窥探A市地税现行税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纳税人日益增长而税收管理员保持相对稳定
近几年,随着A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股份制经济、民营经济增长迅速,地税机关管辖户籍量激增,而由于行政机关编制的限制,税收管理员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数量上,这使得税收管理员的人均管户数越来越多,漏征漏管的情况不免发生。加之,税收管理员日常工作集申报审核、资料归集、纳税辅导与服务于一身,职责过于繁杂。使得税收管理员忙于应付事务性工作,无法在税源管理上加大力度、扩展深度。
(二)税收管理员队伍素质不高,与现实管理要求不符
从XX税务分局的情况看,一方面纳税人规模和税收业务量在快速增长,税源管理的复杂性和风险性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税收管理员队伍人员老化(平均年龄达45周岁)、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知识更新。这致使基层征管普遍存在“不会管、管不了”的现象。在基层分局60%的税收管理员不能独立分析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导致只有少部分税收管理员能够胜任纳税评估工作,致使一线的纳税评估工作流于形式,收效不大。
(三)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税收风险加大
尽管近年来在税源管理中越来越强调多渠道获取、充分利用涉税信息,但通过外部获取的信息仍然有限,与发改委、统计、工商、国税、银行、国土房管、城建规划、教育卫生、劳动社保等地方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分析应用更为有限,税源信息的获取基本上局限于纳税人开业登记和纳税申报时收集的数据。内外信息获取方式的单一使信息数据质量不高、不完整,不能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方面的真实信息,致使税务管理工作时常处于非常被动的应付局面。同时,也加大了税收执法风险。
(四)社会信息化发展日渐成熟,信息管税成为可能
从“十五”计划到现在,全国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十几年来,信息化已被普遍运用于征收管理,使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稳步提升,取得了一定成果。目前为止,覆盖全国的税务服务网站群基本形成,通过网络纳税人可以实现信息查询、办税咨询、纳税申报、税款缴纳、发票认证等涉税业务;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电子缴税系统普遍运用;绝大多数省级税务机关开通了12366纳税服务热线。而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掌握计算机操作的人员也逐渐增多,部分工作人员也具备了适应当前征管信息化工作的相应能力,能够运用现有软硬件进行税收征管和其他工作,能逐步满足税收征管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要求。这些都为推行税源管理专业化、实现信息管税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人力资源与岗位配置不合理,有待优化
税源专业化管理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相辅相成,实施专业化分工能有效提高资源配置,解决“人少户多”的矛盾,降低征税成本;同时优化的人力资源配置又能完善组织运行机制、完善税源专业化管理、提高纳税遵从。但目前XX税务分局由于部分税收管理人员年龄偏大,素质不高,不能被合理配置在适当的岗位,同时,一些重要岗位也缺乏充足的人手。此现状迫切要求实施专业化分工,达到岗能匹配。
三、实现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必要条件
要实现税源专业化管理,税源分类专业化是管理基础、税收风险管理是制度保障、管理人员专业化是智力支持、税务管理信息化是条件支撑、资源配置专业化能使所有必要条件效果达到最大化。
(一)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分类管理是现代税收管理的趋势,构建层级化税源管理新模式。根据经济税源分布状况、行业特点、税收风险发生规律、征管资源等实际情况,科学分类税源,形成分行业、分规模、分特定对象的不同税源类型,并据此科学合理设置税源管理机构,实行重点税源精细化管理、行业税源专业化管理、一般税源标准化管理的新模式。例如,对支柱行业和重点税源行业实行重点管理。税收管理员要不仅要深入学习行业相关的财政税收政策,重点掌握好相应规模的税收政策,全面了解行业生产经营方式特点和趋势变动,还要落实上级风险监控和专业化管理指引,强化个性服务;针对中小企业具有现金交易多、财务核算不健全等特点,要实施分行业管理;针对个体工商户具有规模较小、经营不稳定、税源分散和征管难度大等特点,按照有利于税源控管和方便纳税的原则,强化定额管理,积极推进协税护税和社会化管理;针对非居民企业、关联交易企业具有经营方式隐蔽、政策性强等特点,实行市县两级重点监控。
(二)推行税收风险管理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核心是风险管理,税收风险管理就是税务机关以纳税遵从最大化为目标,科学实施风险目标规划、识别排序、应对处理和绩效考评,力求最具效率地运用有限征管资源不断降低纳税遵从风险、减少税收流失的过程。
推行税收风险管理要从职能分工、流程制度、管理评价等方面着手,制定风险管理制度,建立风险管理数据库。将所有涉税事项进行流程细化,对涉税事项的办理时限、流转部门、政策依据等提出工作要求,从而奠定
风险管理的基础。
对企业实施差别化应对管理策略。根据风险等级排序结果,合理配置征管资源,实施差别化应对策略。对低风险纳税人由办税服务厅采取纳税辅导等方式督促其改正;对中等风险纳税人由税源管理部门实施案头评审、约谈核实、实地检查等措施;对高风险对象由稽查局实施税务稽查,实现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风险应对新模式。
(三)专业化人才支持
人才第一资源,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能动的因素,没有专业化人才就无法实现专业化管理,只有真正把“人”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才能保证税收事业的科学发展。然而在XX税务分局现有39名干部职工中,虽然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占总数的99%以上,但48.96%的干部不太熟悉综合征管软件的应用,45.95%的干部不能独立看懂营业税一般纳税人申报表。这无形中给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设置了障碍。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建立科学的人才竞争选拔机制。在每一个岗位的人员配备上实行竞争选拔机制,以自荐和推荐相结合的方式,选择干部队伍中比较优势最明显、专业技能最突出、性格特征最符合的同志以实现专业化分工。二是建立科学的专业化培训机制。及时调整培训方向,将综合培训与专业培训结合、全员培训与团队培训结合、税收知识培训与行业领域培训结合,多角度充实人才库,打造一批能力强、经验多的行业分析专家、纳税评估专家、税务稽查专家和计算机专家。三是建立科学的分模块绩效考核体系。与专业化管理相适应,应淡化综合类考核指标,突出 5
细化分行业、分模块的考核指标,通过激励与惩罚相结合的手段有效解决问题。
(四)信息化技术支撑
工业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税收管理信息化手段日臻完善,但在推进税收专业化管理的支撑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基础信息质量不高,信息加工能力不强,专业性软件性能不稳,其功能尚不能完全满足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工作。例如,我们现在用的征管软件功能很强大,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征管软件部分功能不稳定;二是部分功能虽已开发,但由于人员综合素质层次不齐,部分模块形同虚设,导致全面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停滞不前。比如说管理的风险评价、任务分配等事项,我们目前的信息水平还达不到软件评价,还是人工进行风险评价。税收管理员的工作任务大多是被动接受上级领导安排的工作任务,缺少风险应对。而且信息评价还仅限于满足部分考核目标、工作流程的评价,对于税源管理的风险评价、流程监督功能还无法满足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的需求。
要依托信息管税,提高涉税数据质量、强化税源监控。建立健全数据管理标准。从采集、录入、审核、监控、运用等环节入手,理清数据逻辑关系,统一数据指标口径,加快完善数据质量管理长效机制;在数据采集中设置相应的监控指标,采取事前校验,事中监控,事后审核等多种形式,确保外部数据的准确性。
(五)推行税收风险管理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核心是风险管理,税收风险管理就是税务机关以纳税遵从最大化为目标,科学实施风险目标规划、识别排序、应对处理和绩
效考评,力求最具效率地运用有限征管资源不断降低纳税遵从风险、减少税收流失的过程。
推行税收风险管理要从职能分工、流程制度、管理评价等方面着手,制定风险管理制度,建立风险管理数据库。将所有涉税事项进行流程细化,对涉税事项的办理时限、流转部门、政策依据等提出工作要求,从而奠定风险管理的基础。
要根据风险等级排序结果,合理配置征管资源,对企业实施差别化应对管理策略。对低风险纳税人由办税服务厅采取纳税辅导等方式督促其改正;对中等风险纳税人由税源管理部门实施案头评审、约谈核实、实地检查等措施;对高风险对象由稽查局实施税务稽查,实现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风险应对新模式。
(六)优化征管资源配置
根据税源分类和税收管理员的多寡,对现有的税源管理机构及其人员配置进行合理调配,发挥好专业化管理合力。
按照“岗能匹配”的原则,根据管理对象、岗位需求以及人员的特长和管理经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把有分析评估能力的业务骨干充实到征管、税政和法规部门负责高风险和高技术含量的业务,让税收业务技能相对熟练的税务干部管理重点税源,让个体管理经验丰富的税务干部管理小型税源。人力资源重组过程中,一是可加强了纳税评估的人员力量;二是可实现资源向一线业务部门倾斜;三是可调整了税收管理员结构,主要增加重点税源的管理力量,相应减少了小型税源管理人员。通过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资源向基层倾斜、向征管倾斜、向业务部门倾斜。
四、选择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时的建议
(一)应与当地经济条件和经济发展趋势相协同
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不能照搬他人的模式,必须针对本地区税源管理实际和人力资源现状来决定,把握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的原则,不能“一刀切”、千篇一律。只有符合自身实际的专业化管理措施和办法,才能真正达到强化税源管理的目的,形成符合本辖区税源管理实际的专业化管理机制,增强税源专业化管理能力,实现征管质效的不断提升。
在对纳税人实行分类管理上,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由于我国各地地理位置的差异,开放程度和顺序的差异,资源分布的差异,造成了经济发达程度的不同。这些差异应作为纳税人分类的主要参考依据。建议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省(市、自治区)所在地和大都市,对纳税人实行按行业分类管理为主;对市(州)及县(市)所在地,在属地管理的原则下,对纳税人实行按规模大小、或缴税多少进行分类为主,以行业管理为辅的管理模式;对农村乡镇零散税收、较大的市场实行划片管理,实行管理责任区的管理办法;对从烟草、石油等行业进货的纳税人,实行代扣代缴的办法。
(二)应与本单位税源管理资源条件相匹配
选择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还需要与本单位的征管资源相匹配。
以XX税务分局为例,从该局税源结构上来看,重点税源户数不多,且行业比较单一;中小企业行业较多,涉税事务比较繁杂,会计核算不健全。从税收管理人员来看,各片线的税收管理员配置
有明显的差异,税源管理的要求与税收管理员业务素质的需求有明显的差异。因此,结合实际,该局按综合分类法实行了税源管理。
一是对重点企业税源的管理。设立第一税务所作为重点税源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对重点税源纳税人的管理和服务,安排业务骨干定点负责重点税源企业的户籍管理,加强政策宣传和辅导,努力满足其专业性、个性化纳税服务需求。
二是对一般税源的管理。设立第二税务所作作为中小企业管理部门,专门负责一般企业纳税人的管理和服务,安排业务能力较好的管理员负责一般税源企业的日常管理。
三是对个体工商户的管理。设立第三税务所作为个体户管理部门,按属地加行业的方式分类管理,深化个体定额核定管理。
按照岗能匹配原则进行资源配置,使得该局三个税源管理机构工作各有重点、各有特色,有利于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提高,有利于纳税服务质量增强。
(三)能促进税源管理回报实现最大化
税源专业化管理不仅仅是要体现在收入的增加上,还要有效地堵塞征管漏洞,规范征管秩序,防范执法风险。不能就专业化讲专业化,不能仅仅把专业化停留在案头和纸上,也不能因为专业化影响了抓组织收入的各项工作。要通过实施专业化管理,以纳税评估(包括日常检查)等工作的成果检验组织收入工作的质量
税源管理专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要建立健全各级税务机关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岗职体系,还要通过新的税源管理机制建立实现真正
意义上的税源管理专业化。我们相信税源专业化管理遵循规律,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必定会形成一种新的税收管理模式和全社会的新的税收风气。
第三篇:实施团队分工协作 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范文模版)
实施团队分工协作 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
一、提高认识,深刻理解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是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是防范执法风险的需要,是提高纳税人遵从度的需要,对提高征管质量,提升依法行政能力,推进税收科学化管理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是适应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江陵县局现行的“集中征收”管理模式,是2001年机构改革后形成的,这种“人员集中办公、税收集中征收”的模式在减少征收成本,提高税收工作效率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纳税人数量迅速增加,且企业组织形势、经营形态、核算方式日趋多元化。从我县纳税人数量增长看,由2001年征管改革时的1100多户,增加到目前的2400多户,企业财务管理和纳税处理电算化、智能化、团队化趋势明显,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税源管理方式难以适应当前税收管理的新要求,也很难满足纳税人的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
2、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是解决人力资源配置不科学、征管效率不高的需要。我局只设有一个税源管理科,32名税收管理员,担负着全县2400多户纳税人的征管工作,人均管理百余户,既有年纳税近千万的一般纳税人,也有达不到起征点的个体户,类型齐全、点多户杂,管理员集宣传辅导、日常巡查、信息采集、纳税评估于一身,造成管理员精力分散、疲于应付,同时由于管理员平均年龄偏大,其能力素质参差不齐,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员少,难以高质量的完成繁重复杂的管理任务,存在着大户管不透、中户管不细、小户管不住的问题。
3、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是规避执法风险的需要。以管户为主导的税源管理模式造成了税收执法权力的过度集中,加大了税收管理员的执法风险,在日常征管中,税收管理员执法随意性较大,纳税人的发票管理、帐簿设置、税收核定、涉税事项调查、纳税评估、催报催缴等相当多的事宜由管理员一人说了算,形成了“一人多事多权”的局面,导致许多管理员疲于应付,管理质量不高,特别是对纳税评估、退税工作、风险应对等特殊事项的完成质量不高,执法风险加大。
二、推进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初步实践
(一)、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发动。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税源专业化管理领导小组,制定了江陵国税《实施团队分工协作、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实施方案,制定和完善了税源分类管理办法、管理员岗责体系、工作规范和绩效考核办法,为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提供了有效的组织和制度保障。与此同时,以《告纳税人书》的形式向社会各界及广大纳税人进行宣传,以期得到纳税人的理解、支持和合作,从而形成了齐抓共管、和谐共建的工作氛围。
(二)、适应征管要求,实现“四个转变”,积极探索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之路。
1、科学分类税源。由“属地管理”向“分类管理”转变。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税源分布和管理人员配置情况,按税源规模大小将税源分为重点税源、一般税源和小型税源三类。根据不同的管理对象确定管理方式,结合全县税源实际,把年纳税50万元以上的企业,以及免抵退出口和其他出口企业列为重点税源,实施集中专业化管理,突出管理的针对性与个性化;把除重点税源以外的所有一般纳税人列为一般税源,实施分行业管理,按行业分为化工、机械电子、农产品收购加工、商业及其他等四类行业,分别制定行业管理指引,提高行业性风险监控的针对性,突出管理精细化;把小规模纳税人和个体户列为小型税源,针对点多面广、分散性强的特点,按行政区域实行划片管理,集中核定税收,突出管理规范化。
2、优化资源配置,引入团队管税理念。由“单兵作战”向“团队协作”转变,实现人员队伍专业化。根据县局机关职能转变和实体化管理需要,对县局机关和一线管理人员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调配,按照“重兵管税源、精兵清税负、强将管大户、能手搞评估”的思路,按照管理职能合理配置人员,努力打造一支专业化管理团队。在税源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对重点税源推行领导班子成员管户,将全县32家重点企业,按行业分成五组,分别由班子成员作为组长,机关各科室负责人为岗位人员直接管理到户,按要求班子成员每月至少一次要深入企业了解生产经营、纳税申报、优惠政策落实等情况,定期组织本组管理员开展税源分析,查找征管薄弱环节,发挥领导成员的业务优势和示范作用,32户重点税源企业占全县年税收比重的85%以上。除重点税源外,将35户化工企业、23户机械电子制造企业、29户商贸企业、43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分为四个一般税源管理组,每个税源管理组同时负责三个乡镇小规模纳税人和个体户的税源管理。通过整合人力资源,对现有的税收管理员进行重新整合,让每个管理员都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专业找到合适的岗位,充分调动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其工作潜能,保证了税源监控管理的需要。成立专门纳税评估机构,设置纳税评估管理团队,使之成为整个专业化管理团队过程监控的重要力量。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税源管理全过程,通过征管质量反映的异常问题,集中进行风险排序,应用征管数据分析筛选评估对象,完善税收风险应对策略,切实达到化解风险、提高征管质量的目的。
3、发挥科技力量,强化信息管税。由传统的检查监督向信息化、多层面监控转变。通过税收管理员系统、税收执法信息系统、税收综合征管系统,及时有效监控税收风险管理各个环节、各个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并且随着监督每个事项的办理情况。通过信息技术应用,一方面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实现了“制度管人、信息管税”,实时防范税收执法风险。
4、强化互动机制,形成管理合力。由“管户制”向“管事制”转变,实现管理方法专业化,由“分户到人”到“分事到人”,由固定管户包办各类涉税审批事项到按照岗位分工专业处理相关事项,扭转管理员“一员多事”、“一人多权”、“一人包干”式的局面。建立税源监控、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制定税收分析例会制度,由征管科牵头组织,开展月度集中分析、季度总结点评,强化税源专业化管理进程中的业务剖析、经验交流、问题分析、汇总点评等督导工作,实现高度信息共享,使税源管理由单兵式、单部门管理向全方位、多部门协同作战转变,增强税源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完善措施,确保税收专业化管理高效运转。一是完善岗责体系。按照税源管理专业化要求,我们对税收征管岗责体系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印发了《江陵县国家税务局税收征管岗责体系》,对税源管理部门的岗位及职责进行了重新划分,进一步明确税源管理责任人的岗位职责、工作程序、工作标准和工作时限。二是建立联动机制。建立了以征管为龙头,计会征收、税源管理、纳税评估及日常检查等部门横向联动的机制,将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和日常检查各环节有机衔接,形成了各部门之间及税源管理部门之间的无缝衔接、整合联动机制,使税源管理体制由单兵式、单部门管理向全方位、多部门协同作战转变,实现了信息高度共享,增强了税源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堵塞了税收征管漏洞。三是建立考核评价机制。结合税收管理员考核办法,制定了《江陵县国税局税收管理员绩效考核办法》,建立加分与扣分、奖励与处罚相结合的绩效评价机制,并辅助计算机考核、案头考核、实地考核及与其它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等,进一步强化对税收管理员税源管理质量、控管能力的管理和考核。
三、实施税收专业化管理取得的初步成效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推行,给江陵国税带来了管理理念的转变、管理方法的改进、管理成效的提高,对税源管理产生了积极明显的效果,促进了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其一,团队管理模式完成了税收管理员由“单兵作战”向“团队作业”的转变,通过集体管事合力,促进了管理的精细化、专业化,提高了征管质量,促进了税收收入的稳步增长。截止六月份,完成税收收入5349万元,占计划的73.3%,同比增长了50.2 %,增长1787万元,增幅全市系统名列第一。一般纳税人零负申报率同比下降3.5个百分点,小规模零申报率同比下降1.14个百分点。重点行业入库税负明显提高,其中服装纺织业同比增长190%,机械制造业同比增长32.9%,化工行业同比增长28.5%。
其二,团队管理模式把“管户与管事”有机的结合起来,变集权管理为分权管理,变全程管理为环节管理,把管理员从管户的各种繁杂工作中解脱出来,改变了管理员过去“一人统管”的状况,基本阻隔了管理员与纳税人的“亲密接触”,从而有效化解了税收风险。
其三,团队管理模式盘活了用人机制。通过优化组织人力资源配置,有效弥补了由于管理员自身差异带来的管理质量差异,通过建立税源分析例会制度,按月组织管理点评,对管理员管户情况集中评议,提高了管理水平,提升了社会形象,纳税人对国税部门满意度不断提高。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税收征管改革的趋势和方向,是一项全新的税收管理方式。目前,江陵国税还处在积极探索、实践和完善的过程中,我们深深的体会到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因地制宜是关键。由于地域差别,纳税人经营规模有大小差别,因此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不能“一刀切”,而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在专业化管理的大模式下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以达到提高税收征管质效的目的。加强培训是前提。没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税源专业化管理的优势和价值就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要结合专业化管理的业务需求,下大力气、突出重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岗位技能培训,使税收管理员、纳税评估人员迅速适应专业化管理的需求,为强化税源管理打好基础。巩固提高是目标。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没有现成的经验,要在工作中不断探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好调研工作,认真分析和总结,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修正,适当调整,最终使我们的专业化管理方式适应当前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促进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第四篇:城管业务管理模式
根据目前已经进行数字城管建设城市的情况来看,数字城管的业务管理模式可以归结为如下三类:
一、单点模式:一级监督、一级指挥。具体来说,就是在市一级建立监督中心、指挥中心,作为城市管理的“两个轴心”,按照数字城管的业务流程,即信息采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查结案-综合评价的闭环流程进行城市管理。如下图所示。
“一级监督、一级指挥”管理模式图
二、市区两级:一级监督、二级指挥。将系统建设的中心放在市一级,市级监督中心拥有覆盖全市的信息采集员队伍,主要完成全市城管综合服务热线接答、城管通无线数据采集、全球眼视频数据采集等工作;市级指挥中心完成由市监督中心上报的市级专业部门的案卷派遣工作。不设区级监督中心;区级指挥中心完成由市指挥中心转发的区级专业部门和街道的案卷派遣工作。区指挥中心没有独立的应用系统和数据中心,统一联网到市平台来协同工作。如下图所示。
图 “一级监督、二级指挥”管理模式图
三、市区两级:二级监督、二级指挥。将系统建设的中心放在各区,市级监督中心没有信息采集员队伍,主要完成全市城管热线电话、城管门户网站、便民短信等综合服务信息的受理和转发功能;市级指挥中心完成由区级监督中心上报的市级专业部门的案卷派遣工作。区级监督中心有独立的信息采集员队伍,可以完成区级城管综合服务热线接答、城管通无线数据采集、全球眼视频数据采集等工作;区级指挥中心完成区级专业部门和街道的案卷派遣工作。市级平台和区级平台有各自独立的应用系统和数据中心,两者之间通过数据交换子系统进行数据的交换。
第五篇:积极探索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模式
在全国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工作视频会议上,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王力要求
中国税务报:积极探索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模式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召开全国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工作视频会议,对2011年的工作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对2012年的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在会上,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王力要求各级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要坚定方向,勇于创新,推动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取得突破性进展。
会议指出,2011年,各级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进一步深入探索实施专业化管理,创新工作内容和方法,着力加强自身建设,在探索税收专业化管理模式、建立并完善各项制度、创新服务和管理方式、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总结2011年工作的基础上,会议明确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工作主题,以提高税法遵从度为目标,以加强税务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管税为依托,以专业化管理运行机制和专业人才队伍为保障,切实优化纳税服务,科学配置征管资源,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模式。
王力强调,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是经济发展对税收工作的必然要求,是税收征管改革必须坚持的方向,是探索税收专业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突破口。因此,抓好这项工作,既要抓紧在试点单位重点突破,又要注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既要保证在重点环节上取得进展,又要注重整体工作的全面开展;既要立足现实环境条件,解决好当前问题,又要谋划大企业管理的总体格局,瞄准目标、分步推进。
具体到2012年的工作,王力指出,抓好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是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税务机关要认真落实总局党组的工作部署,切实加强对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工作的领导,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分管领导要负起责任。各级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牵头作用,加强与各相关部门和基层征管机关的协调配合,保证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顺利开展,既要做好战略规划、统筹协调,也要下工夫抓好各项具体工作任务的贯彻落实;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积极探索税收征管方式,从制度安排、实现路径、效果评估三个方面下工夫,力争在“基本确立统筹管理机制、签订税收遵从协议、开展针对性风险管理、实施税源监控”4项工作任务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王力强调,各级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健全工作制度,逐步完善,以定点联系企业制度、《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和《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规程(试行)》配套办法、专业化管理工作机制等为主要内容的税收专业化管理制度体系;要创新个性化纳税服务,从大企业的特殊需求出发,为其提供量体裁衣式的服务,促进其提升自我遵从意愿和能力;要加强针对性风险管理,从大企业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制定风险管理战略规划,规范统一工作流程和制度标准,根据企业内控体系建设、风险评估报告和遵从评价结果,确定风险应对的措施手段和工作周期,提高税收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王力还强调,各级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做好海洋石油税收工作,加快实施大企业税收管理信息化,加快推进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