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交通运输安全体系建设与改革发展构想的报告-交通运输部
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进交通运输
安全体系建设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交通运输安全体系,实现“平安交通”总目标。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交通运输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工作,事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对交通运输安全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基础比较薄弱,仍处于事故多发高发期,重特大事故频发易发的势头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安全发展能力和水平还存在诸多深层次问题、不适应新形势新常态的需要。交通运输系统必须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按照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国的总要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深化“平安交通”建设,大力构筑 完善交通运输安全体系,为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提供可靠的交通运输安全保障。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坚持法治思维、依法行政,强化红线意识、守住底线,以建设“平安交通”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交通运输安全体系建设,提升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治理能力,提高交通运输安全发展水平。
(二)基本原则。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理念,真正把安全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做到关口前移、超前预控、有效防范,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执行到位。
坚持改革创新、依法行政。遵从问题和需求导向,深化安全生产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明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定位,完善法规制度,严格执法、文明执法。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强隐患排查治理,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社会监督等手段,重点解决制约安全发展的顽症痼疾,强化基层、夯实基础,着力构建长效机制。
坚持统筹谋划、有序推进。加强形势研判,探索安全生产规律,科学谋划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全局,统筹兼顾、相互协调,有重点、分步骤推进安全体系建设。
(三)建设目标。
到2017年,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基本健全,责任更加明晰落实,监督管理能力明显提升,人员综合素质整体提高,保障水平显著增强。初步建成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法规制度、安全责任、预防控制、宣传教育、支撑保障”五个体系,基本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平安交通”建设的需要。
到2020年,建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交通运输安全体系,全面适应我国小康社会和现代交通运输事业发展需要。
三、重点工作
(一)法规制度体系建设。
1.健全安全生产法规。按照依法治理的总要求,落实安全生产法,结合行业和各地需求,对现行交通运输法规进行全面梳理,推进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法规的立改废工作。2017年底前,重点完成新安全生产法和政府职能转变涉及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方面需要配套建立完善的法规。
2.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加快建立健全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突出交通运输安全生产重点领域,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推进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制定工作。2017年底前,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业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约谈、挂牌督办、“黑名单”、责任追究、隐患排查治理、奖惩激励、诚信管理、巡视、“一岗双责”等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3.制定安全生产标准规范。围绕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养护(运营维护)、运输工具和装备设施安全技术性能、交通运输生产作业、安全生产管理等方面制定完善相应的标准规范。2017年底前,重点推进城市公交、轨道交通 运营、港口危化品罐区作业等领域标准规范的制定。
4.编制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和“十三五”发展规划。全面评估现有预案,结合实际加快专项应急预案制定,构建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深入分析“十三五”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形势和“平安交通”建设需求,做好与其他相关规划衔接,编制“十三五”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发展规划。
(二)安全责任体系建设。
5.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交通运输企业应严格依法依规从事安全生产活动,按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足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积极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强化安全生产绩效考核,主要负责人、管理人员、岗位人员应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法定责任。2017年底前,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责任网络全面构建,主体责任有效落实。
6.明晰安全管理层级责任。按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法定权力、义务和政府部门赋予的职责,科学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业、部门之间职责分工,明晰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职责。2017年底前,各级交通运输主 管部门和管理机构安全监督管理层级责任得到落实。
7.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以及“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总要求,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交通运输企业应明确“一岗双责”的内容和要求,规范履职行为,并研究建立考核评价、尽职免责和问责机制。2017年底前,建立领导干部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述职机制,并将安全生产工作履职情况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8.严格安全生产问责追责。建立完善重大隐患和险情的问责追责机制,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严格事故调查处理,严肃查处每一起安全生产事故,严格事故查处挂牌督办,依法严肃追究责任单位和相关责任人责任。2017年底前,基本建立安全生产问责追责机制。
(三)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9.加强安全生产形势研判。深入研判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季节性安全生产特点,加强对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分析,总结安全生产规律。针对典型事故和重大险情,剖析事故、险情发生的原因,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超前预警预防,举一反
三、警钟长鸣。2017年底前,编发年度、季度安全生产形势、典型事故和重大险情分析报告。
10.强化隐患排查治理。按照中央关于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要求,交通运输企业应依法落实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主体责任,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落实”;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依法落实监督管理责任,实现督查检查、挂牌督办及责任追究的闭合管理。2017年底前,全面建立企业主导、政府监管、社会监督、运行高效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11.推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按照中央关于建立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和《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强化风险源辨识、评估和管控,注重加强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联防联控,构建行业自律、政府监督、中介服务、专家咨询的合作机制。2017年底前,完善相关制度,规模以上客运和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和一级企业、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在役特大桥及长隧道 全面实施安全生产风险管理。
12.开展安全生产巡视和督查检查。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规范巡视工作职责、程序、内容和要求,重点加强安全生产工作部署落实和安全责任履职情况的巡视督察。完善督查检查机制,创新方式方法,督促整改安全隐患,严肃查处存在问题,严厉打击非法违规行为。2017年底前,制定并落实年度安全生产巡视和督查检查计划。
13.加强安全生产诚信管理。认真落实《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促进企业依法守信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和从业人员生命安全。2017年底前,全面建成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实现与相关部门和单位信息共享。
14.强化社会监督。充分发挥职工、公众、社团、工会、媒体等监督作用,完善举报、受理、处置、信息公开等办法。加强与媒体合作,设立曝光台,及时曝光非法违法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多发频发地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交通运输安 全生产事件等。2017年底前,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投诉举报渠道,加大查实处置曝光力度。
(四)宣传教育体系建设。
15.加强宣传引导。采取多种形式,注重发挥行业媒体主渠道作用,加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知识宣传,增强社会公众安全生产意识,积极主动参与“平安交通”和安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2017年底前,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交通运输企业通过有效形式促进安全生产宣传进生产一线、进社区、进校园。
16.强化企业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交通运输企业应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制定并实施年度教育培训计划,重点加强一线从业人员岗前、在岗、转岗教育培训,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合格的一线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必须经相关管理部门培训合格,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规定取得相应资格。2017年底前,所有交通运输企业从业人员都要进行一次轮训,培训时间原则上不少于24学时。17.提高安全监督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完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各类安全监督管理人员进行轮训,重点强化综合安全监督管理、路政、运政、港航、海事、质监、救捞等人员的教育培训,切实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2017年底前,所有交通运输安全监督管理人员轮训一次,培训时间原则上不少于24学时。
18.加强安全应急演练。突出公路航道保通保畅、水上搜救溢油、灾害险情、事故救援处置等重点,按照相关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切实提升安全防范和现场应急处置能力。大力开展岗位练兵,夯实基本功,提高安全意识、实操技能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2017年底前,针对各类应急预案至少开展一次应急演练,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岗位练兵。
(五)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19.加强安全管理力量配备。交通运输企业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设置安全管理机构,配足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管理部门应完善部、省、市、县四级安全管理机构,配足专 职安全监督管理和执法人员,有通航水域或农村公路通营运车辆的乡镇应配备相关专职安全监督管理人员。2017年底前,交通运输企业和管理部门的机构和人员能够满足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需要。
20.保障安全生产费用和专项经费。交通运输企业应按照“企业提取、政府监督管理、确保需要、规范使用”的原则,足额提取安全费用,设立专户核算,按规定范围安排使用,不得挤占、挪用。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设立安全工作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平安交通”考核评价、巡视和检查、事故和重大险情原因调查、企业标准化建设、宣传教育培训等。做到每年安全生产费用、经费预算到位,专款专用。
21.加强安全管理装备设施建设。加强安全管理装备器材配备,为专门从事安全监督管理部门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监督检测设备、事故调查取证与分析设备、个人防护设备等。加强水上监督管理、应急救援、航海保障、教育培训等装备和基地建设,落实安全生产“三同时”要求,加大公路、港口、站场等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2017年底前,安全监管 和应急装备设施基本满足需求。
22.强化安全科技和信息化建设。加强安全生产和安全监督管理关键技术研究和装备设施研发,推广应用性能可靠、先进适用的安全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淘汰落后设备和工艺,积极推进信息化技术在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和监督管理中的应用。2017年底前,完成安全生产风险管理、隐患排查治理、安全诚信管理、在线教育培训等信息系统建设。
23.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各交通运输行业协(学)会应把诚信建设纳入各类社会组织章程,充分发挥在安全生产方面的行业自律作用,鼓励和支持行业协(学)会、科研机构、院校等行业组织发挥在安全生产科技攻关、教育培训、风险评估、诚信评级等方面提供技术咨询和第三方服务。2017年底前,积极培育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咨询服务机构,并依法加强监督管理,规范其咨询服务行为。
四、相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部门、各单位要认清形势,高 度重视交通安全安全体系建设,强化组织领导,明确一把手负总责,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要根据部统一部署,结合要本单位实际,细化目标,明确责任和完成时限。
(二)加强沟通协作。交通运输安全体系建设各项重点工作任务涉及多领域、多部门,各部门、各单位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全力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任务,确保安全体系建设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三)加强督查考核。各部门、各单位要把交通运输安全体系建设工作作为年度工作目标考核重要内容,加大督查力度,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于推进不力的,要依法依规严肃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
第二篇: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进交通运输安全体系建设的意见
交通运输部
关于推进交通运输安全体系建设的意见
交安监发〔2015〕2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运输厅(局、委),中远、中海、招商局、中交建设、中外运长航集团,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部属各单位: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推进交通运输安全体系建设,实现“平安交通”总目标。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交通运输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交通运输安全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推进交通运输安全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工作部署的重要举措,是建设“平安交通”的客观要求,是依法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和监督管理、提高安全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交通运输系统必须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构建科学完善的交通运输安全体系,为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提供可靠的交通运输安全保障。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坚持法治思维、依法行政,强化红线意识、守住底线,以建设“平安交通”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交通运输安全体系建设,提高交通运输安全发展水平。
(二)基本原则。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理念,真正把安全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做到关口前移、超前预控、有效防范,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执行到位。
—1—
——坚持依法治理、明责履责。完善法规制度,明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定位,制定责任清单,严格履行监督管理职责,严格执法、文明执法。
——坚持改革创新、标本兼治。深化安全生产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防控,强化基层、夯实基础,构建长效机制。
——坚持统筹谋划、有序推进。加强形势研判,探索安全生产规律,科学谋划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全局,统筹兼顾、相互协调,有重点、分步骤推进安全体系建设。
(三)建设目标。
到2017年“平安交通”五年建设阶段,初步建成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法规制度、安全责任、预防控制、宣传教育、支撑保障、国际化战略”六个体系。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基本健全,责任更加明晰落实,监督管理能力明显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整体提高,保障水平显著增强,基本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平安交通”建设的需要。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建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交通运输安全体系,全面适应我国小康社会和现代交通运输事业发展需要。
三、重点工作
(一)法规制度体系建设。
1.健全安全生产法规。落实安全生产法等法规,结合行业和各地需求,对现行交通运输法规进行全面梳理,推进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法规的立改废工作。2017年底前,完成安全生产法和政府职能转变涉及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方面需要配套建立完善的法规。
2.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加快建立健全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突出交通运输安全生产重点领域,按照分清轻重缓急的原则,推进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制定工作。2017年底前,交通运输企业应按照相关法规要求完善企业内部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重点监管名单、责任追究、“一岗双责”、隐患排查治理、奖惩激励、—2—
诚信管理、安全生产约谈、挂牌督办、监督检查、巡视等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3.制定安全生产标准规范。围绕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运输工具和装备设施、生产作业、养护和安全生产管理等方面制定完善相应的安全生产标准规范。2017年底前,重点推进城市公交、轨道交通运营、港口危化品罐区作业等领域标准规范的制定。
4.完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按照相关要求对现有应急预案进行评估,及时修订不实用或针对性、操作性不强的应急预案。认真梳理交通运输应急工作职责和应急需求,加快应有未有的应急预案编制,构建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二)安全责任体系建设。
5.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交通运输企业应严格依法依规从事安全生产活动,按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足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强化安全生产绩效考核,主要负责人、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应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法定责任。2017年底前,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责任网络全面构建,主体责任有效落实。
6.明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按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法定权力、义务和政府部门赋予的职责,科学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业、部门之间职责分工,明晰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职责。2017年底前,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管理机构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层级责任链条完善,监督管理责任有效落实。
7.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以及“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总要求,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交通运输企业应明确“一岗双责”的内容和要求,规范履职行为,并研究建立考核评价、尽职免责机制。2017年底前,建立安全生产工作述职机制,各单位和各部门负责人应将安全生产工作履职情况作为述职的重要内容。
8.严格安全生产问责追责。建立完善安全生产事故和重大隐患的问责追责机制,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严格事故调查处理,依法严肃追究责任单位
—3—
和相关责任人责任。相关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对事故发生单位的整改措施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2017年底前,基本建立安全生产问责追责机制。
(三)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9.加强安全生产形势研判。分析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形势,根据季节性特点,查找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剖析事故发生原因,总结安全生产规律,举一反三,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超前预警预防。2017年底前,建立完善安全生产事故统计分析机制,编制分析报告。
10.强化隐患排查治理。交通运输企业应依法落实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主体责任,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落实”;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依法落实监督管理责任,分类分级加强事故隐患管理,实现督查检查、挂牌督办及责任追究的闭合管理。2017年底前,全面建立企业主导、政府监管、社会监督、运行高效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11.推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落实部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工作的部署,重点强化客运、危险品运输、城市轨道交通、港口危化品罐区、在建和运营桥梁隧道等的风险源辨识、评估和管控,注重加强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联防联控,充分利用科技和信息化手段,强化预测预警预控和过程监管,构建行业自律、政府监督、中介服务、专家咨询的协调推进机制。2017年底前,完善相关制度,规模以上客运、危险品运输和港口危化品罐区企业以及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和一级企业、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在役特大桥及长隧道全面实施安全生产风险管理。
12.加强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明确安全监督检查工作职责和要求,规范监督检查程序和内容,强化现场监督检查和日常监督检查,并采取安全生产巡视、明察暗访、突击检查等方式,重点巡视督查安全生产工作部署落实和安全责任履职情况,督促整改安全隐患,严肃查处存在问题,严厉打击非法违规行为。2017年底前,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巡视和监督检查工作机制,落实巡视和监督检查计划。
13.强化社会监督。充分发挥职工、公众、社团、工会、媒体等监督作用,完善举报、受理、处置、信息公开等办法。加强与媒体合作,设立曝光台,及时曝光非法违法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多发频发单位、造成恶劣社
—4—
会影响的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事件等。2017年底前,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投诉举报渠道。
14.加强安全应急演练。突出公路航道保通保畅、水上搜救溢油、灾害险情、事故救援处置等重点,按照相关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切实提升安全防范和现场应急处置能力。大力开展岗位练兵,夯实基本功,提高安全意识、实操技能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2017年底前,针对各类应急预案至少开展一次应急演练,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岗位练兵。
(四)宣传教育体系建设。
15.加强安全文化宣传引导。采取多种形式,注重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和应急知识宣传,增强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的安全意识,积极主动参与“平安交通”和安全文化建设,营造“我要安全”的氛围。
16.强化企业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交通运输企业应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培训计划,重点加强一线从业人员岗位教育培训,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经相关管理部门培训合格,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规定取得相应资格。2017年底前,交通运输企业应对所属从业人员系统进行一次安全生产知识轮训,培训时间原则上不少于24学时。
17.提高安全监督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完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各类安全监督管理人员进行轮训,切实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2017年底前,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对所属从事安全监督管理的人员系统进行一次安全管理知识轮训,培训时间原则上不少于24学时。
18.加强安全生产诚信管理。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诚信建设的部署,加快推进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促进企业依法守信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和从业人员生命安全。2017年底前,基本建立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
(五)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19.加强安全管理力量配备。交通运输企业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设
—5—
置安全管理机构,配足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完善部、省、市、县四级安全管理机构,明确相应专职安全监督管理人员。有通航水域或农村公路通营运车辆的乡镇按规定配备专(兼)职安全监督管理人员。
20.保障安全生产费用和工作经费。交通运输企业应按照“企业提取、政府监督管理、确保需要、规范使用”的原则,足额提取安全费用,单独核算,按规定范围安排使用,不得挤占、挪用。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将安全管理工作经费列入部门预算,主要用于安全生产考核评价、巡视和检查、事故原因调查、企业标准化建设、宣传教育培训等。实现每年安全生产经费预算到位,专款专用。
21.加强安全监督管理和应急救援装备设施建设。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按照相关要求编制“十三五”安全生产发展规划。加强安全监督管理装备器材配备,为专门从事安全监督管理部门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监督检测设备、事故调查取证与分析设备、个人防护设备等。加强交通运输监督管理、应急救援、教育培训等装备和基地建设。
22.强化安全科技和信息化建设。加强安全生产和安全监督管理关键技术研究和装备设施研发,推广应用性能可靠、先进适用的安全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淘汰落后设备和工艺,积极推进信息化技术在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和监督管理中的应用。2017年底前,完成安全生产风险管理、隐患排查治理、安全诚信管理、在线教育培训等信息系统建设。
23.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各交通运输行业协(学)会应按照诚信建设要求,充分发挥在安全生产方面的行业自律作用。鼓励和支持行业协(学)会等行业组织、科研机构、院校,在安全生产科技攻关、教育培训、风险评估、诚信评级等方面发挥技术支撑作用。2017年底前,积极培育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咨询服务机构,并依法加强监督管理,规范其咨询服务行为。
(六)国际化战略体系建设。
24.提升国际影响力。建立健全机制,统筹行业力量,积极参加有关国际事务和行动,加大交通运输安全方面国际公约、规则和标准等制定的参与力度,提升我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6—
25.提高国际化水平。加强国际交通运输安全发展的研究,学习借鉴发达国家交通运输的安全理念、管理方法,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2017年底前,建立健全国际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方面的信息搜集研究机制,开展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对标研究。
26.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化与有关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在交通运输安全与应急方面的交流合作,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初步建立相关的安全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利用多种平台,开展交通运输安全应急交流与能力建设,加强信息沟通与共享。
四、相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部门、各单位要认清形势,高度重视交通运输安全体系建设,强化组织领导,明确一把手负总责,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要根据部统一部署,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意见,细化工作目标,明确责任和完成时限。
(二)加强沟通协作。交通运输安全体系建设各项重点工作任务涉及多领域、多部门,各部门、各单位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着力推进重点工作落实,确保安全体系建设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三)加强督查考核。各部门、各单位要把交通运输安全体系建设工作作为工作目标考核重要内容,加大督查力度,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保证实施效果。对于工作不落实或达不到要求的,要追责问责。
铁路、民航、邮政系统可结合各自安全监管职责和安全生产的实际,建立健全本系统的安全体系,保障综合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稳定向好发展。
交通运输部 2015年2月10日
—7—
第三篇:临漳县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与发展研究
临漳县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与发展研究
研究分析临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特点和问题
临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特点及现状
临漳县地处河北省邯郸市最南部,与河南省安阳市接壤,三国时期称邺城,是三国故地,六朝古都。建国以来,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临漳的公路交通事业发展的十分迅速,截止2009年底,临漳县交通路网通车总里程达到102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一条(京珠高速公路)10.7公里,省道二条(茶柳线、魏峰线)合计60.6公里,县道三条(马义线、曹前线、丛峰线)合计84.8公里,乡道53条454.7公里,村道315条,合计406.9公里,形成了“ 三纵”(县道马义线、省道是茶柳线、县道曹前线)、“ 三 横 ”(省道魏峰线、乡道杜称线、县道丛峰线)为主骨架,主要乡道相连通,“村村通”道路为脉络的较为完善的公路网,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存在的问题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物流的客观需要和机动车保有量的迅猛增长,我县目前的公路交通已渐渐不能满足实际通行能力和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存在的问题主要的体现在:
由于我县公路交通网络中,主要干道与周边地区连接不畅,大多是断头路,造成我县的交通位置在全市的大交通网络中不占优势。我县境内没有一条国道,仅有两条省道茶柳线和魏峰线,其中茶柳线向南与河南省交界处是断头路,河南省没有与茶柳线对接的高等级道路,茶柳线北段是我县与邯郸市政治、经济往来的最重要的通道,但由于路面较窄,再加上过村路段多,路边商户占道经营情况严重,造成经常堵车,通行能力运输不能满足需要。省道魏峰线从我县最北部穿过,县城以东成安、魏县段的过村路段同样存在占道经营的问题,严重影响通行能力。这是造成我县过境车辆较少,以本地车辆为主,使我县难以形成市域范围的公路交通枢纽。
县道曹前线、丛峰线、马义线由于建设时间长、标准低,路面较窄,通行能力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特别是我县中部的一条极为重要道路的杜称线仅是一条乡道,路面宽度只有6米,并且没有东西贯通,另外一条南北走向的重要乡道南杜线,仅从魏峰公路到杜村,没有贯穿漳河到我县南部。这都严重制约着我县中南部的经济发展。目前,我县的农村道路大都面临着拓宽改建、升级改造的客观要求,但在争取改建项目中,因目前的投资体制是上级补助与地方配套相结合,而对于农业大县的临漳来说地方配套部分筹集十分困难,许多拓宽改造计划无法实施。
目前我县没有一条直达邯郸市的一级路快速通道,尽管经过县委、县政府和县局的积极争取,临漳-邯郸快速路(一级公路)公路已列入市局“十二五”规划,但由于该条道路在我县境内只有不到2公里,其他的30公里都在成安县、邯郸县境内,征地、拆迁、协调等一系列问题很多,具体实施起来难度相当大。
随着现代物流的迅猛发展和私家车数量飞速增长,规划构建大交通、构建重要的公路交通枢纽迫在眉捷、势在必行
从我县的公路交通图上可以看到,以“三纵三横”公路网为主线形成:①县城城区;②称勾镇;③柳园镇;④前屯村;⑤黄开河村;⑥义城村等6个主要交通枢纽。临漳县城区作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道城区路网建设的发展和城市交通功能的不断完善,其必将作为最大公路交通枢纽,特别是“三年大变样”工程的实施会极大的改善城区交通功能。其他村、镇交通枢纽要早谋划、早规划公路交叉的平交道路口建设,提前为道路的畅通、路口的交汇预留地域空间。具体措施有:
尽早提升道路行政等级和技术等级,拓宽建筑红线;
请城乡建设部门超前规划小城镇建设,为小城镇道路交通合理布局规划好蓝图; 结合公路网络中长期规划,提前规划小城镇的外环路建设,让公路建设与小城镇道路建
设科学、完美的衔接。
建立完善运力充足、结构优化、运行高效、服务优质、科学合理的县域交通、客运、货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推进行业科技进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运输业效率。鼓励开发和应用GPS系统、运输企业车辆调度系统、行车线路信息系统和运输行业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提高运输业效率。鼓励和引导GPS系统信息资源的增值开发,建立应急运输指挥系统和运输公共信息平台,为公众提供出行信息服务。引导物流企业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通讯等信息技术,建设物流信息平台,构建较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大幅度提高物流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
随着县城主城区面积的扩大和人口的集中,要合理规划、科学管理城市公交和出租车等城市公共交通,不断提升县城品位和档次,方便城乡居民生活。
优化运输网点布局,强化枢纽衔接和集疏运配套。积极做好我县客运站布局规划及交通衔接工作,对现有的客运站,候车点,按照客运站建设标准化有关要求,提高硬件水平,完善服务功能,最大限度满足旅客需要,方便各种运输方式换乘。对需要搬迁或新建的客运站、点,必须符合城市规划布局和“人便于行”的基本要求。
扶持发展农村客运,提高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改善广大农民的出行条件。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要求,进一步改善农村客运发展环境,加快发展农村客运。鼓励运输业户选用适合农村客运市场需求、安全性能较好的车型,实行联合经营和公司化经营。
采取措施探讨:
针对目前我县交通运输体系的现状,根据省、市“十二五”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工作要求,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服务新农村建设,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为根本目的,坚持立足实际,提前谋划,统筹安排工作的原则,采取以下措施,构建安全、快捷、畅达、舒适、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
以邯郸-大名高速公路以及京港澳高速公路扩容改造即将开工建设为契机,继续向省厅、市局争跑“临漳-邯郸快速路”工程项目,彻底解决县城通往中心城市的交通要道,以解决严重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按照县政府《关于制定临漳县农村公路“十二五”规划的函》的安排,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拟建农村公路建设规模870.6公里,其中二级公路162.3公里,三级公里193.9公里,四级公路425.4公里,涉及到乡道升级改造75公里,村道新改建425.4公里,估算投资43030万元,其中利用上补助16629万元,地方自筹26401万元,拟建县道桥梁共11座,计长468延米,估算投资1053万元利用上级补助758.16万元,地方自筹294.84万元。
按照路基宽12米、路面宽9米的二级公路标准拓宽改造县道,按照路基宽9米、路面宽7米的三级公路标准拓宽改建重要乡道,按照路基宽5米、路面宽4米的标准进一步完善“村村互通”工程。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使我县的大交通运输格局日臻完善,实现与邯郸市有一级公路直达,与周边兄弟县之间有二级公路相连,县城与各乡镇有三级以上公路相连的路网格局,同时解决我县与河南省以及与我市周边兄弟县之间的断头路问题,真正达到“货畅其流”、“人便其行”的公路交通建设目标。
第四篇:交通运输部关于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的意见
名
称: 交通运输部关于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的意见 文
号:交政研发〔2014〕242号 发布机构:政策研究室
发文日期:2014年12月31日 主题分类:其他
索 引 号:2014-00019 主 题 词:深化;改革;意见
交通运输部关于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运输厅(局、委),部属各单位、部内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的精神,落实中央的战略部署,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提出以下意见。
一、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的指导思想、总目标和基本原则
(1)坚持深化改革,遵循市场规律,是交通运输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经验,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四个交通”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快速发展,城乡交通运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为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为服务群众安全便捷出行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交通运输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提高推进发展的能力,努力开拓中国特色交通运输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2)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提升服务、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交通运输生产力,努力开创“四个交通”发展新局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和保障。
(3)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总目标是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20年,在交通运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交通运输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支撑和保障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能力显著增强,形成更加成熟规范、运行有效的交通运输制度体系。
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市场决定作用。立足于交通运输的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发挥市场在交通运输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坚持依法推进。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推动及时上升为法律法规;实践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推动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权。
——坚持注重实效。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推动交通运输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群众。在改革中要突出问题导向,敢于攻坚克难,加强探索创新,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坚持统筹兼顾。对一些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重大改革,坚持加强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相结合,兼顾各方利益,广泛凝聚共识,寻求“最大公约数”,切实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和节奏,做到稳中求进。
二、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制机制
(4)深化交通大部门制改革。加强综合交通运输制度建设,推动国家层面出台加快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指导意见。建立健全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和落实部与部管国家局之间的职责关系和工作运行机制,推动完善部管国家局与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机制,促进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融合发展。支持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本区域内综合交通运输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统筹地方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等管理,加快形成“大交通”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加大综合交通运输改革探索,选择具备条件的地方建立综合交通运输改革试验区。
铁路、民航、邮政的其他改革由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具体研究部署。
(5)完善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编制机制。制定出台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编制与实施办法。服务国家“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战略,建立跨区域的交通运输规划编制协调机制。落实国家规划、政策、规定,完善各种运输方式规划编制工作机制,加强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发展的统筹规划。完善交通运输规划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充分发挥下一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社会各方的作用。探索建立交通运输与国土、住建等部门之间多规衔接的规划编制机制。
(6)完善综合运输服务衔接机制。制定完善多式联运系统、综合交通枢纽等建设、服务标准,实现各种运输方式标准的有效衔接。成立综合交通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统筹推进综合交通运输标准的制修订和实施工作。推进货运“一单制”、客运“一票制”、信息服务“一站式”,实现综合运输一体化服务。完善国家重大节假日等特殊时期运输服务协调机制,提升综合运输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
三、加快完善交通运输现代市场体系
(7)完善交通运输市场规则。建立公平开放、统一透明的交通运输市场,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探索分类建立负面清单。探索交通运输领域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全面清理交通运输领域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
(8)完善交通运输价格形成机制。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作用,逐步放开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等竞争性环节价格。提高公共交通、农村客运、航道等公益性服务定价透明度,公示收费项目和服务标准,接受社会监督。规范港口收费,减少收费项目,对竞争性服务收费实行市场调节。加快修订《港口收费规则》。完善各种运输方式价格形成机制,根据服务质量实行不同定价,更好地发挥价格在合理调节出行需求中的作用。
(9)完善交通运输市场信用体系。建立健全涵盖交通运输工程建设、运输服务等领域的行业信用体系。针对不同交通运输从业主体,逐步建立具有监督、申诉和复核机制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并落实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建立健全交通运输市场主体和从业人员“黑名单”制度,实施动态监管。建立全国统一的交通运输行业信用信息平台,推进与公安、工商、税务、金融、安监等部门信用系统的有效对接和信息共享。
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10)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交通运输行业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加大水运、海事等领域简政放权力度,减少交通运输建设投资、生产经营活动等审批。完善交通运输行政审批事项承接落实机制,确保下放的事项承接到位。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减少工商登记前置审批。精简交通运输行政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完善跨区域联合审批制度,推进网上办理和窗口集中办理,实现审批、管理、监督相分离。
(11)加强公共服务职责。清理规范交通运输行政权力,公布交通运输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权力运行流程图。加快实施政社分开,完善交通运输行业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将适合由行业社会组织承担的职能,委托或移交给社会组织承担。建立交通运输部门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制度,制定交通运输领域政府购买服务实施意见,明确购买服务的种类、性质和内容,推动逐步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在公共汽电车、轨道交通等运营服务领域,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采取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
(12)加强市场监管职责。加强交通运输过程监管和后续管理,强化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加快建立交通运输强制性标准体系,重点加强对安全生产、工程质量、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监管。应用信息化等手段创新监管方式,建立交通运输监管信息服务平台,推进监管信息的归集和共享。深化交通运输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对从业人员实施分类培养、分级管理。
(13)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认真落实中央关于高等院校深化改革的要求,探索深化大连海事大学改革的目标和途径。合理划分交通运输系统所属公益性检测机构与经营性检测机构,稳步推进机构整合,探索实现跨区域、跨行业的信息共享和数据互认。推动全国船舶检验深化改革,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船舶检验机构。稳步推进部属事业单位改革,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科学界定单位类别,明确功能定位,实行分类管理。完善部属事业单位内部治理体系和运行管理模式,加强综合绩效考核。深化部属文化单位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五、加快推进交通运输法治建设
(14)完善交通运输法规体系。完善综合交通运输法规体系,发挥法治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中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推进交通运输法律、法规的制修订工作。健全交通运输立法项目的征集、论证及立法后评估制度。完善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法规的立改废释工作机制。
(15)推进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按照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的原则,研究制定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指导意见,稳步推进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相对集中执法权,明确市县两级交通运输部门为主要的行政执法主体,省级交通运输部门保留必要的执法职责。加强公路“三乱”等重点领域执法整治,完善执法程序,规范自由裁量权,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健全执法经费由财政保障制度,推动将交通运输执法机构纳入行政序列。积极推动跨部门联合执法。健全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完善案件的移送标准和程序。
(16)健全交通运输依法决策机制。加快法治政府部门建设,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交通运输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未经合法性审查或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讨论。积极推行交通运输部门法律顾问制度。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完善交通运输部门领导干部学法制度,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深化交通运输投融资体制改革
(17)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按照中央财税体制改革和事权划分的要求,研究制订公路、水路等领域事权划分方案。根据事权的划分,建立与事权相匹配的支出责任体系和管理制度,调整完善与履行职责相适应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保障机制。
(18)完善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建设机制。探索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等投资、建设、养护和运营。支持各地通过投资补助、基金注资、担保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优先支持引入社会资本的项目。建立中央交通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的运行机制。鼓励各地探索设立交通产业投资基金和发展基金,建立稳定的资金保障机制。推动各地建立支持交通运输发展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防范和化解交通运输政府性债务风险。
(19)完善交通运输预算管理制度。制定完善交通运输预算管理制度规定或意见。推行部门综合预算管理模式,编制交通运输发展三年滚动预算。建立健全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与三年滚动预算衔接机制。清理和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取消效果不明显的专项,整合归并功能相近、领域相同专项。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建立具有行业特色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细化部门预决算公开内容,逐步将部门预决算公开到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
七、深化公路管理体制改革
(20)推进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公路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积极试行公路建设项目自管、代建、设计施工总承包等模式,探索项目专业化管理新模式。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完善法人资格管理、目标考核、监督约束等机制。改革工程监理制,明确监理发展定位和职责,引导监理企业转型发展。完善招标投标制,改革资格审查和评标办法,加强信用评价在招标投标中的应用,加大对围标、串标等行为的重点监管和依法查处。强化合同管理制,完善合同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合同履约考核评价制度。
(21)推进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根据公路的不同功能定位,建立健全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公路养护组织模式。按照国家财税体制改革要求,科学划分国道、省道、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职责。建立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的非收费公路养护保障机制,加强养护资金使用监管。深化全寿命周期养护成本理念,全面开展预防性养护。积极探索公路养护市场化机制,推进收费公路养护工程、普通国省干线大修养护工程向社会公开招投标,农村公路专业性养护工程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组建区域性公路养护应急保通队伍。
(22)完善公路运行管理机制。加强公路路面技术状况和重大桥隧安全运行监测,完善公路灾害预报预警体系。完善公路应急管理体系,加强跨部门、跨区域应急力量配备和协调,强化警地联合应急机制建设。推进国家区域性公路交通应急反应与物资储备中心建设。建立健全公路设施损毁、破坏责任倒查和追究制度。联合工信、公安等部门完善公路源头治超、联合治超、科技治超工作机制,重点整治车辆非法改装等行为。探索实行计重前置、非现场执法等公路治超方式。推进跨区域大件运输一站式审批和一证通行。
(23)完善收费公路政策。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多元化的出行需求,按照使用者付费、债务风险可控等原则,完善收费公路发展机制。制定收费公路改革方案,加快推进《收费公路管理条例》修订。改革收费公路管理模式,对政府投资的收费公路实行收支两条线,通行费收支纳入政府预算管理;对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及社会资本全额投资建设的经营性高速公路,实行特许经营。改革收费公路通行费率形成机制,实现通行费率与营运服务水平等挂钩。完善收费公路信息公开制度。
八、深化水路管理体制改革
(24)深化港口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港口管理体制,推动港口资源整合,促进区域港口集约化、一体化发展。完善现代港口服务体系,推动港口与临港物流园区、保税区等融合发展。完善港口岸线管理制度,提高岸线资源使用效率。支持国有港口企业创新建设、经营方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引航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引航服务标准和规范,加强引航服务与安全监督管理。
(25)深化航道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国家与地方航道管理机构的职责体系,逐步建立以中央和省两级为主,相对集中的管理模式。加快推进长江航道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事企分开。根据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推进界河航道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中央统一管理。建立健全跨区域内河航道管理机构,完善部属航道管理机构与地方航道管理机构的联动机制。理顺通航建筑物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运转高效的三峡等枢纽通航管理体制。
(26)深化海事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海事、港航等部门水上监督职责,实现统一高效管理。全面推进海事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适应区域一体化发展要求,加强海事管理模式、监管方式创新,提升海事监管、航海保障和应急处置等能力。推进海事基层执法机构改革,加强现场执法。加快推进内河巡航救助一体化。完善船舶污染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完善海事履约机制和海事磋商机制。完善与海警部门的协作机制,加强海上行政执法。
(27)深化搜救打捞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专业救助打捞体系,提升救助打捞能力。完善应急值班待命制度,科学配置救助打捞力量,探索建立海事巡航和专业救助联动合作机制。加强与有关方面的应急联动,完善海上搜救和重大海上溢油应急处置的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救助打捞的机制。推进交通运输专业打捞单位市场化改革。加快救捞系统飞行单位机构改革,建立适应公共安全应急需求和符合国家民航规则标准的管理运行体制机制。
(28)深化交通公安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国家司法管理体制改革要求,深化交通公安的改革。积极推进交通公安正规化、专业化、现代化建设,全面提升交通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水平。加强水上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立体化水上治安防控体系。深化行业内外合作,完善区域性和行业性相互补充的执法合作机制。
九、完善现代运输服务体系
(29)深化公共交通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合理发展模式,完善城市交通拥堵综合治理机制,科学引导公众出行需求,合理控制私人小汽车的增长和使用,使公共交通成为公众出行优选。改革公共交通管理体制,推动公共交通与城市土地使用一体化规划,探索建立规划、建设、运营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完善城市公共交通资源配置机制,优化公共汽电车、轨道交通线网布局,引导公共交通企业规模经营、适度竞争。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绩效评价体系,深化公交都市创建工作。健全城乡和跨区域公共交通衔接机制,促进城乡和区域公共交通协调发展。
(30)深化道路客运市场化改革。优化道路客运线网布局规划,提高群众换乘的便捷性。改革道路客运班线经营权配置机制,全面推进实施客运线路服务质量招投标制度。发挥市场在线路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扩大企业在站点变更、班次增减、车辆更新等方面的经营自主权。创新客运组织和管理方式,适应多样化的出行需求。完善农村客运运营机制,促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
(31)完善交通运输促进物流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物流管理体制改革,发挥交通运输在物流业发展中的基础和主体作用。完善交通运输与发展改革、商务、海关、供销等部门综合协调机制,打破条块分割和地区封锁,加快形成跨区域物流大通道,降低物流成本。大力推广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共同配送等组织方式,支持无车承运人、货运中介等管理方式创新。完善配送车辆进入城区作业相关政策,建立健全城市配送与车辆管理工作协作机制,着力解决物流运输“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强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加快推进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促进各类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32)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市场化改革。科学定位出租汽车服务,完善运力投放机制,科学调节出租汽车总量,推进通过服务质量招投标等方式配置出租汽车的车辆经营权。完善出租汽车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形成与公共交通合理的比价关系。加强对手机召车等新型服务模式的规范管理,鼓励发展多样化约车服务。推动出租汽车行业实行公司化、集约化经营和员工制管理,进一步形成畅通有序的行业诉求表达和权益保障机制。
(33)深化汽车维修和驾培市场化改革。建立实施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制度,促进维修市场公平竞争。推进汽车维修配件供应渠道开放流通,破除维修配件渠道垄断,探索建立汽车维修配件质量追溯体系。鼓励汽车维修企业开展连锁经营或重组并购,打造优质品牌,提升服务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深化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和道路从业人员培训市场化改革,推动完善考培分离制度,强化专职驾驶员培训。
十、完善交通运输转型升级体制机制
(34)完善智慧交通体制机制。研究制定智慧交通发展框架。加快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智能化,促进基础设施、信息系统等互联互通,实现ETC、公共交通一卡通等全国联网。推动交通运输行业数据的开放共享和安全应用,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推进智慧交通建设。完善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行业重大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推进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北斗”卫星导航等技术装备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完善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培育建设一批国家级、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研发中心。建立健全交通运输领域科研设施和仪器设备开放运行机制。
(35)完善绿色交通体制机制。研究制定绿色交通发展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引导社会各方共同推进绿色交通发展。健全营运车船燃料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绿色交通统计监测体系建设,完善重点交通运输企业节能减排监管和工程建设生态保护制度。完善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产品(技术)推广机制,大力推广应用清洁能源。积极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积极培育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服务机构,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大力倡导绿色出行。
(36)完善平安交通体制机制。科学界定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与其他安全监管部门的责任界限,健全交通运输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制定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工作责任规范,探索推行尽职免责的监管制度。健全交通运输安全生产责任追究机制,强化落实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完善交通运输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健全安全生产重大隐患排查治理、报备、挂牌督办等制度。建立交通运输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健全安全风险辨识、评估、预防控制等制度。完善危险品运输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建立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巡视制度。
(37)加强交通运输对外合作与开放。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等战略,推进陆上和海上战略通道建设,推进区域交通互联互通和国际运输便利化。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深化交通运输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引进来”和“走出去”水平。积极参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创新航运开放等政策。理顺国际道路运输管理体制,探索建立垂直管理与委托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38)推进交通运输行业文化创新。深入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培育和弘扬交通精神,增强交通运输发展内生动力。完善交通运输新闻发言人制度,改进信息发布和政策解读工作。提升交通运输舆情收集和研判能力,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注重引导社会舆情。推动交通运输领域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提升交通运输行业公共关系处理水平。
(39)完善交通运输反腐败体制机制。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责任追究制度。认真落实查办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在向同级党委报告的同时,必须向上级纪委报告制度。完善惩治腐败防控廉政风险、防止利益冲突、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任职回避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深化交通运输领域专项整治,着力解决招标投标、设计变更、物资采购、资金拨付等环节发生的腐败问题。加强纪检监察监督与巡视监督、审计监督的协调联动。
十一、加强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的组织领导
(40)各部门各单位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的决策部署上,紧跟中央的新论断、新规定、新要求,正确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正确对待利益格局调整,确保改革任务落实到位。部和各级交通运输部门要健全改革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加强改革的组织实施。要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实化改革任务和举措,明确责任分工和时间表,建立改革任务台帐,逐项抓好落实。要加强对改革任务进展情况的督查和评估,根据内外部因素变化及时作出调整,不断推动改革取得实效。
(41)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胆探索,加强重大改革试点工作,以点带面,推动交通运输改革不断深化。对一些暂时拿不准或不宜全面推开的改革,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和单位开展改革试点,形成经验逐步推广。要在试点实施过程中及时总结成功经验,推动试点工作一批一批压茬进行,梯次推进,加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试验成果。
(42)各部门各单位要加强统筹协调,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破解难题,齐心协力推进改革。要加强对改革的统筹推进,充分调动各方面改革的积极性,加强沟通协作,共同研究破解改革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要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确保改革任务顺利完成,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交通运输部
2014年12月30日(此件公开发布
第五篇:2018年深化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附 件:
2018年深化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工作要点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提高交通运输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围绕“降成本、补短板、强服务、优环境、增动能”,现制定《2018年深化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要点》。
一、降成本
进一步推动降费,深化管理和运输组织创新,持续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和物流企业成本,2018年预计减轻实体经济企业负担约876.5亿元。并通过豁免低危气体道路运输等延续政策效果持续显现,力求减轻企业负担取得更大成效。
1.加快发展多式联运,重点推进铁水联运发展,推动主要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增长15%以上,预计2018年减轻企业负担130亿元(牵头单位:运输服务司、水运局、规划司)。
2.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免收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通行费,预计2018年优惠通行费360亿元(牵头单位:公路局)。
3.鼓励货车使用ETC非现金支付、国际标准集装箱优惠计费、降低货车通行费收费标准,新增ETC专用车道2000条,ETC用户1500万,预计2018年优惠通行费135亿元(牵头单位:公路局)。
4.扩大高速公路分时段差异化收费试点,预计2018年试点项目优惠通行费18亿元(牵头单位:公路局)。
5.完善高速公路通行费增值税电子发票开具,预计2018年抵扣1.5亿元(牵头单位:公路局)。
6.严格落实取消营业性货运车辆二级维护强制检测,预计2018年减轻企业负担80亿元(牵头单位:运输服务司)。
7.落实货运车辆年检、年审合并工作,预计2018年减轻企业负担100亿元(牵头单位:运输服务司)。
8.持续推进无车承运人试点工作,预计2018年减轻企业负担5亿元(牵头单位:运输服务司)。
9.精简中央定价港口收费项目,规范市场自主定价的港口经营服务性收费,预计2018年减轻企业负担47亿元(牵头单位:水运局)。
二、补短板
聚焦交通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和瓶颈制约,保持合理有效投资,加快推动基础设施联网优化,更好地支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着力防控债务风险。
10.加快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完善高速公路网、持续提升国省干线技术等级、优化津冀沿海港口布局,推进区域航道、锚地、引航等公共资源的共享共用。优先保障雄安新区对外骨干通道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北京冬奥会重大交通保障工程建设(牵头单位:规划司)。
11.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构建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新增区域内高等级航道里程360公里,做好三峡升船机通航暨竣工验收工作,改善3~4个港区的港口集疏运条件,推进成都—丽江国家高速公路宜宾新市至攀枝花段等高速公路待贯通路段建设(牵头单位:规划司、水运局)。
12.推进“一带一路”交通建设,推进与六大走廊对接的境内高速公路待建路段以及口岸公路和界河桥梁建设。加快连接满洲里、二连浩特、龙邦、磨憨等边境公路口岸的国家高速公路建设。有序推进黑河黑龙江大桥等界河桥梁建设(牵头单位:规划司、公路局)。
13.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深度贫困地区为攻坚重点,加快剩余乡镇、建制村通硬化路建设,深化“四好农村路”建设,推进贫困地区资源路、旅游路、产业开发路改造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新增通硬化路建制村5000个(牵头单位:规划司、公路局)。
14.支撑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支持重点方向国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国防公路、客运场站、国省干线服务区和邮政设施等建设,持续开展国防交通专业保障力量训练,协调有关单位及时完成各项国防运输任务,落实行业北斗系统应用专项规划(牵头单位:规划司)。
15.推进国家高速公路主通道建设及拥挤路段扩容改造,实施深中通道、武穴长江大桥、汶马高速、绵九高速等工程,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000公里。推进普通国省道建设,加强待贯通路段建设和低等级路段升级改造等,新改建国省干线公路1.6万公里。实施乡道及以上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8万公里、危桥改造2500座(牵头单位:规划司、公路局)。
16.推进沿海港口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沿海港口10个港区的航道通航和防波堤掩护条件(牵头单位:规划司、水运局)。
17.推进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新增内河高等级航道达标里程600公里(牵头单位:规划司、水运局)。
18.完善物流园区布局,以物流大通道为依托,推动30个辐射带动力强的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建设(牵头单位:规划司)。
19.以国际性、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为重点,推动20个集多种运输方式与城市客运于一体的综合客运枢纽建设(牵头单位:规划司)。
20.畅通港站枢纽“微循环”,推进重点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改善8个港区的铁路和公路集疏运条件(牵头单位:规划司)。21.建设、改造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服务设施1000个(牵头单位:公路局)。
22.推动建立稳定的专项资金政策,研究设立公路发展基金、公路产业投资基金,继续规范有序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用好政府一般债券和收费公路专项债券政策,加强防范和化解交通运输行业债务风险(牵头单位:财审司)。
三、强服务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着力优化服务、畅通运输组织链条、提升重点领域服务能力,改善旅客出行体验,切实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23.鼓励开展空铁、公铁、空巴等形式多样的联程运输服务,积极发展“一站式”联程运输票务服务。重点推进道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建设,推动道路客票实名制,鼓励不同运输方式站场互设自动售(取)票设备(牵头单位:运输服务司)。
24.提升冷链物流、城市配送等重点物流领域服务水平。发布《道路冷链运输服务规则》,规范冷链物流经营行为。会同相关部门印发实施政策文件,开展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牵头单位:运输服务司)。
25.会同相关部门持续推进车辆运输车治理工作,年底前全面完成不合规车辆运输车淘汰退出目标。印发实施政策文件,组织开展模块化中置轴汽车列车示范运行工作,推进货运车型标准化(牵头单位:运输服务司)。
26.推进15个省份道路普通货运车辆在辖区范围内办理异地检验检测,便利货车检验检测服务(牵头单位:运输服务司)。
27.进一步推进乡镇、建制村通客车,新增5000个建制村通客车,推广农村客运APP(牵头单位:运输服务司、科技司)
28.深入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文明服务创建工作,制定2018年高速公路服务区工作要点,组织修订《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服务质量等级评定办法(试行)》(牵头单位:公路局)。
29.以全面推进公交都市建设为载体,遴选50个左右创建城市,开展绿色出行专项行动,积极倡导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牵头单位:运输服务司、规划司)。
30.选取5个左右省份开展“司机之家”试点建设,改善货车司机工作条件(牵头单位:运输服务司)。
31.着力改善海运贸易便利化条件,配合相关部门推进通关一体化改革,实现海事信息与口岸相关管理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持续提升海事港口服务效能,进一步压缩海运货物及船舶通关时间(牵头单位:海事局)。
32.研究完善内河船型标准化技术政策,归并简化过闸运输船舶指标体系,调整优化船型标准(牵头单位:水运局)。
33.利用长江口深水航道边坡自然水深,解决大型国际邮轮与大型重载集装箱船舶安全超宽交会的突出矛盾,提高通航效率(牵头单位:水运局、海事局)。
34.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运输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提高物流全链条服务质量,增强物流服务时效,推动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建设,研究制定交通运输质量问题解决方案,完善合格评定体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从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加强对质量的全方位监管。持续开展公路水运品质工程创建工作,组织品质工程项目评选,开展品质工程关键技术和管理攻关行动(牵头单位:科技司、政研室、运输服务司、安质司)。
四、优环境
通过推进“放管服”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等工作,增强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能力,激发市场活力,不断优化投资和市场环境。
35.大力推进行政许可标准化建设工作,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推进“部政府网站群建设升级改造工程”,组织开展2018年行业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工作(牵头单位:法制司、科技司、办公厅)。
36.加快推动已报送国审办取消的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许可事项落实工作,完善事中事后监管细则,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牵头单位:法制司)。
37.推进交通运输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工作,研究建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履行相适应的资金保障机制(牵头单位:财审司、规划司)。
38.加快综合交通运输、冷链物流、智能运输和信用等领域标准制修订,加强重点标准有效供给,鼓励、引领企业主动制定和实施先进标准(牵头单位:科技司)。
39.推动印发交通运输工程建设领域联合激励备忘录和网约车领域联合惩戒备忘录。组织落实已有相关联合惩戒备忘录,通过“信用交通网站”定期发布行业“黑红名单”,并开展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工作。推进“信用交通省”建设(牵头单位:政研室、水运局)。
40.制定印发《交通运输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规划》,推动交通运输网络安全评估及监测预警信息平台上线运行(牵头单位:科技司)。
41.深化区域港口一体化发展改革,推动港口资源整合,加快港口一体化发展(牵头单位:水运局)。
42.落实《国家职业资格目录》要求,规范实施交通运输行业职业资格制度,并有序做好目录动态调整工作(牵头单位:人教司、职业资格中心)。
43.加快推进汽车维修电子档案系统建设,提升汽车维修服务满意度(牵头单位:运输服务司)。44.督促指导各地落实《关于治理车辆超载超限联合执法常态化制度化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牵头单位:公路局)。
45.组织实施对排除限制竞争政策措施进行清理。制定2017—2018年清理现行排除限制竞争政策措施的工作方案,对现行规章、政策性文件和其他政策措施中含有的地方保护、指定交易、市场壁垒等内容进行梳理、核查,按程序予以废除或者调整,及时将清废情况向社会公布,并接受监督(牵头单位:法制司)。
五、增动能。
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对外开放,推动交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发展交通运输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46.支持培育“一带一路”海陆运输示范项目。利用既有多双边机制,加强与中东欧国家交通部门合作,推动“中欧陆海快线”项目扩大经营规模。推动实施与越南、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国签署的多双边国际道路运输协定,开展1个国际道路试运行活动(牵头单位:国际司、运输服务司、水运局)。
47.配合相关部门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牵头单位:水运局、海事局)。48.推进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建设,建成交通运输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推进实施智慧交通让出行更便捷行动方案(牵头单位:科技司)。
49.深入推进智慧公路、智慧港口、综合交通出行及交通旅游服务大数据应用等智慧交通试点示范建设,组织完成交通控制与运行系统的仿真及评估原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基本建成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组织实施综合交通出行及旅游服务大数据示范工程(牵头单位:规划司、公路局、水运局、科技司)。
50.完善网约车、小微客车租赁、互联网租赁自行车配套政策。重点推动出台对网约车行业严重违法失信市场主体及有关人员实施联合惩戒等的政策。会同相关部门研究起草关于租赁车辆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处置的政策文件以及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用户资金监管的规范性文件。(牵头单位:运输服务司)。
51.深入开展绿色港口创建行动,公布一批创建名单,提高港口绿色发展水平(牵头单位:水运局)。
52.以绿色公路典型示范工程为载体,进一步扩大示范覆盖范围,大力推行集约节约、生态环保、节能高效、服务提升的建设理念,推进100个绿色公路典型示范工程建设,实现公路建设转型升级,增强公路建设发展新动能(牵头单位:公路局)。53.推动邮轮经济发展,建立邮轮船票制度,制订邮轮港口服务标准(牵头单位:水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