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教学中如何处理好预习与展示间的关系》结题报告

时间:2019-05-14 07:30: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生物教学中如何处理好预习与展示间的关系》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生物教学中如何处理好预习与展示间的关系》结题报告》。

第一篇:《八年级生物教学中如何处理好预习与展示间的关系》结题报告

生物教学随笔之一————高效课堂展示

(2012-04-27 18:11:28)转载▼

标签: 杂谈

你给他空间 他给你惊喜

——生物教学随笔

1371教学模式在我校全面铺开后,我们生物老师又面临了一次新的挑战——大预习大展示。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终于把课堂还给学生,并收获了一次又一次的惊喜:

在第八单元第二章《用药和急救》的两课时的教学中,我在第一课时把导学案发给学生进行预习,学生接到导学案后,先通读教材,教室里静得只听见翻书的声音,大约十分钟后,又听到了写字的沙沙声,接着讨论的声音逐渐响起,而且越来越激烈,看着同学们争论得面红耳赤,我想预习的效果达到了。

第二课时学生对预习的内容进行展示,结果出乎意料的精彩。该班级共五个小组,轮流展示。正准备汇报时,突然有一名同学捂着肚子蹲了下去,嘴里直唉哟,一脸痛苦的表情。旁边的同学连忙问:“怎么了,赶快吃药!”另一名同学听后立刻上前阻止并告诉他:“不能随便用药,一定要安全用药。”接着解释“是药三分毒”和什么是“安全用药”。随后又有几名同学分别介绍了几种常见药物。他们介绍药物所用的语言大多模仿广告词,诙谐幽默,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该小组汇报完了展示的内容。这就是他们小组展示的“日常生活中的常用的药品名称、使用方法。”学生初步了解了安全用药的常识。

第三小组的汇报更是别出心裁,他们主要负责急救方面的知识的讲解。开始时,两个同学在玩耍,突然其中一人晕倒,另一个人连忙拨打120:“你好,我这里有一个人晕了,你们快来救吧!”这时,组长在旁边解说:“他这种求救的语言是不正确的。”然后强调正确的用语,让那个同学重新拨打电话:“你好,我叫某某,我现在在兴城市宁远街55号,这里有人因肚子疼而突然晕倒,请快来急救。”接下来组长又开始解说:“拨打120后,要对病人进行必要的急救,如果呼吸停止,我们要对他进行人工呼吸,请看人工呼吸的过程及步骤。”他们用羽绒服绑了个假人放在桌子上,插个吸管当成嘴巴,他们一人操作,一人解说,配合的相当默契,一下子就把难点突破了。

我相信,只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他们就能把自己的潜能释放出来,在轻松、愉快、配合默契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无论在知识、能力、创新方面,还是在与他人合作方面都将会是最优秀的。

《八年级生物教学中如何处理好预习与展示间的关系》结题报告 宋冬梅 本学期教学中为倡导我校的五环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十会”能力,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六个转变,使课堂变学堂,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变优等生的舞台为所有学生展示个性共同进步的平台的基础上,我针对八年级生物教学中如何处理好预习与展示间的关系的小课题进行研究。

我首先利用生物课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会展示的指导,明确

1、展示要求;声音洪亮,充满自信,胸挺直,积极大胆的发表见解,嘴里说,心里想,尊重他人,不插话,不评论,虚心听,听仔细、再补充。

2、展示内容①将要学习的内容;②通过自学仍未解决的问题③仍然存在疑惑的问题④动手操作过程及观察记录、结果等。

3、展示方式

4、展示顺序按E-D-C-B-A的顺序逐一展示。

5、如何进行展示评价。

6、明确每组成员、组长职责及成员职责等。刚开始我采取让学生回家预习,读并书写重点内容,想并提出问题或疑惑,写在预习本上,上课时为了激发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同学都汇报一下预习成果,每个班都有一小部分什么都不

知道,而且这样展示往往每节课只能完成一半的教学任务。为了既能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展示,又不耽误进度,提高预习的实效性,后来我把预习作业变为读并画出主要内容,根据对内容的理解试着解答文中的问题和课后习题,每节课前由课代表组织小组长进行检查或抽查,上课时就可直接进入小组展示环节,由组长进行组织,按照E-D-C-B-A的顺序依次在小组中进行展示,C、B、A的学生注意倾听,进行纠正和补充。选出小组交流后存在疑惑的问题在全班中进行互解答互交流。在这种兵教兵的学习方式下,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表达欲望增强,不论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都能发挥各自特长,畅所欲言。在教别人的同时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增强了责任意识、组织能力。带动E、D级学生一起学习,增强E、D级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扩大了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实践每一种模式总是需要一个不断摸索、不断改进的过程,如何使学生课前预习真正自觉到位,展示时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最终使学生能根据教材、课型、内容灵活采用某种方式进行展示还需不断摸索和培养。宋冬梅 2012年6月19日

第二篇:数学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数学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教师:吴正启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校提出了分层异步教学模式。针对教学现象、教学实例进行教学研究,挖掘适合我校教师的分层异步教学模式。自开展以来,得到学校及各教研组的大力支持,发展态势良好、收效很高,各科任教师发挥特长积极参与到该教学模式中,使用导学案,但又不拘于形式,针对教学班因势而教,得到学生的认可及家长的支持。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让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如何才能充分发挥主导者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使用的教材及亲身经历的教学活动更加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究。

一、教材的编写优势

教材也称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它是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数学教材也是如此,编写者经历丰富的教研和收集优秀一线教师长期的实践积累综合体现来编写的。教材的核心理念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性化的倒出了学习枯燥数学的本质,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认真听课,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到主动会学的过度。在这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学情,让学生理解在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知识,从而能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体验知识所带来的收益。标准(2011)把小学数学分成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部分内容,重视算理算法教学,结合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年龄特征,感受数学规律形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提供关于图形与几何的丰富素材和有效的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合理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教学思路和可操作性案例;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材的内容具有代表性,凝集着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的心血,具有很高的权威和实践优势。

二、教材在使用中教师产生了一些疑惑

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第一手资料,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只有深刻理解、体会小学数学教材的本质、内涵,才能高效、高质量的组织教学。教材研究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教学和研究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疑惑。(1)新教材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但大多都是“蜻蜓点水”一般带过。(2)新教材没有系统的概念叙述和总结,没有对问题的解答作出统一的规范。(3)例题的题型少,解决问题里的例题针对性不够,甚至还出现了简单题型出现与习题有很大的跳跃。

(4)答案多样化,让教师对某些问题的评价产生了困惑。(5)教师对各年龄段所授知识的“讲解度”,还把握不够。

(6)新教材的数学科像一门包揽了许多知识的综合学科,它要求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

(7)新教材培养了优生,也拉大了学生间的差距。(8)

三、在分层异步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分层异步教学就是将同一班内学生按学习基础与能力动态分成两种不同类型若干学习小组,即把少数学习困难的学生组合为教师辅导学习组,其余优中等为若干自主学习组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怎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何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值得思考。

首先,备教材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要转变观念从思想上有突破和创新,教师需对教材进行再创造。教材并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师要摈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学生的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同时,教师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既要钻研教材仰视解读,更要高居教材之上审视并超越教材,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才能更好地使用教材。教师的备课要走出误区,不要只是用于应付检查,从网上或资料中去抄抄写写、不加取舍,也全然不顾内容是否切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要求,只是一味的“拿来主义”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所以教师必须树立崇高的教学目标、吃透新课程理念,才会把学生放在心上关注学生的学习。

其次,备学生做到有的放矢。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的,不能把备学生说成一句空话。必须先从学生的原有基础知识、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上去了解学生,放下教学姿态和学生做“学习的朋友”,攻破学生的心理防线。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教学的起点和难点,同时考虑相应的教学措施。如:《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在本班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把教学的重点确定在对“分”的认识上,难点预设为“角与分的互化”。了解学生的学习环境,对于城区的学生来说,家长的课外辅导是很重要的,学生对当天的学习向家长做一个反馈,家长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对于离异或留守的学生来说,这方面就是一个空缺。环境和家庭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这些方面必须引起重视。还有就是在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学生,把学生划分为不同的“梯度”,在每个梯度上提出不同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有阶段的完成学习要求,从而到达学习共赢。

再者,积极参加教研,提升能力。教研是衡量学校发展的重要尺度,教师须积极参与校本教研。做好听课的记录,对每一堂课认真记录教学的环节,及时思考、整理任课教师的教学思路,从教学中汲取精华来充实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语言、板书、教态、教具演示、教育机智等基本功的培养,参加集体备课,发挥优势取长补短,大胆尝试、创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向其他同事虚心学习。

第三篇:处理好中学化学教学与学生心理关系

处理好中学化学教学与学生心理关系

伍要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完成学习活动不仅需要有一定的智力因素,而且需要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及气质等心理活动﹚。学生的素质虽有不同,但绝大多数在智力水平等方面并有明显的差异。为此我们要对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人的行为是受动机支配的,学生学习动机产生于对学习的需要,这种需要是推动学生把行动指向学习,并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学生进入学校都有想学好各门学科的良好愿望,对学习化学来说也不例外,他们至少都想得到一个较好的成绩,以求取得老师家长同学的好评。当学生开始学习化学时,对许多化学试验或化学现象总是感到新奇。并不存在“不要学”的现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学到一定阶段后,有些学生就慢慢失去了对学习化学的兴趣,成绩逐渐下降。这样有些学生就转变为所谓“不要学习化学的差生”。因此,教师从学习化学一开始就不要让学生失去已经产生的浓厚兴趣,并使这种兴趣持续地保持下去。

1、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欲望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在讲“酸跟指示剂反应”一节时,先给学生放了几段魔术师空手变出五彩缤纷的东西的片段,学生们跃跃欲试,各种问题连珠跑似的也跟着提了出来,此时,我不误时机地问学生“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神秘的方法?”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想!”于是,同学们非常有兴趣地上完了这节课。

2、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注意

认知冲突是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所面临的情境之间的冲突或差异。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例如:“燃烧的定义”的教学,学生日常生活中对“燃烧”现象看得也较多,小学自然课又学过一些与燃烧有关的知识,对燃烧具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然而,他们还无法揭示燃烧的本质特征。如果教师此时问学生“究竟什么叫燃烧”,他们很难回答上来。不过,他们对“燃烧的定义”已经产生了想知道的急切心情,这时再进行教学则顺理成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及时鼓励,给予成功的满足

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兴趣。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称赞、表扬、鼓励,会给学生莫大的成功感,极大地调动学生自觉探究知识的兴趣。

4、进行情感交流,增强学习兴趣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化学学科上了。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如:课堂上、课间以及与学生并肩行走的路上,一句问候,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另一个方面是:教师通过化学家或化学史学的故事等,来让学生了解化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了解化学家们是如何发现化学原理及他们的治学态度等。比如“炸药之父──诺贝尔”、“元素周期表的创始人──门捷列夫,元素铀的发现者──居里夫人”等化学家的故事,不仅使学生对化学有了极大的兴趣,同时从中也受到了教育。起到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之以悟,导之以行”的作用。

二、组织好教学过程

1、从现实生活中创设引入化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多创设化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化学知识,使化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给学生找到生活的原型。例如:讲授“氯气的性质”时,可以以下方案引入新课。方案一:利用多媒体播出近期的化学新闻报道,以氯气泄露的新闻图片引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在现场,该采取什么应急措施?学生为寻求处理方法而迫不及待的想了解氯气的一系列性质,学习话题由此而展开,从而进入下一个学习阶段。方案二:利用化学故事——游泳池中的魔术。故事发生在德国,一位有淡黄色头发的学生在热天想凉爽一下,跳到了游泳池中。过了一会儿,游泳池边的人吃惊地看到,从水中站起一个满头绿发的青年,这是什么缘故呢?原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种物质——氯气在作怪。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进入了学习状态。方案三:利用生活常识,设疑。自来水为什么不可直接用来养鱼?(这是一个生活常识,让学生议论猜测,作为简单的铺垫和研究引入。)像这样创设引入化学情境,不但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钟爱化学,激发学习动机,以及学好化学的愿望。而且培养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要重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动力。具体的教学模式为:①创设问题情景,引发认知冲突。②了解、倾听学生的原有观念。③师生共同讨论,提出问题。④假设、实验,收集素材验证、归纳。⑤调整观念,形成新认识。

这种教学模式首先把“问题情境”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讨论展开教学,解决问题,并且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引发新问题、结合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例如:讲金属的腐蚀与保护时设置“用铁锅的好处是什么?铁锅为什么不能长时间的盛放酸性或咸的食物?清洗铝制品是为什么不能除去表面的物质?”来创设情景,设置问题,产生认知冲突。特别是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学习时,自己去找问题,自已创设情景、进行假设、达到自身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3、重视教学设计,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设计是课前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基础。组织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以新理念为指导,按新课程要求统筹布置好“教的设计”和“学的设计”,尤其是如何指导学生学,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和发展。根据化学学科的特征和新课标的要求,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以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整合三维学习目标,围绕学习目标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公道开发和有效利用其他课程资源,公道组织学习内容;要考虑化学启蒙教育基础性的特征,不过分夸大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概念的严谨,做到通俗易懂,深进浅出;要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热门,结合自然现象和社会热门先容化学知识、观点和方法;要考虑如何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把握化学知识,选择和学生认知方式相适应的教学程序和方法,选择适合于学生认知方式的教学工具和教学媒体,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考虑如何从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基础出发,设计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把握“双基”的同时,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了解学习化学科学的方法,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形成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进步科学素养。总之要打有预备之仗,不上无预设的课。

4、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实践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的高品质的学习,而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探究学习是指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活泛的知识、技能、感感与态度的发展。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学习主题都需要用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对一些学习内容来说,不仅个体学生的组织形式是必不可少的,接受学习也是必要的。在实际教学中,要多让学生接触一些开放性问题,在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上,不追求大统一,不搞一言堂,不设计标准答案,不乱轻率地否定学生的探索,积极鼓励学生向书本挑战,鼓励学生另辟蹊径,多视角、多层面地探索和研究问题。也要鼓励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在广阔的大千世界中学习知识。总之,“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

总之,将学生心理教育的思想贯穿于课堂教学,有利于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和生气,有利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培养新世纪的合格人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教育是事在必行、大势所趋的,作为教师要牢牢把握住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探索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

第四篇: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教学过程就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总会存在着很多的“偶然”事件的发生,所以对教师的各方面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高效的课堂生成。同样,如果不重视对课堂生成的有效解决,及时的处理新问题、新情况,按着预设线路一直走到底,那样的课堂虽然是流畅的,但必然是缺乏精彩与活力的。因此,在日常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处理好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课前预设要综合分析,为生成埋下伏笔。

课前预设不是封闭的、死板的,而应是机动的、灵活的、开放的具有多维的目标,设计时我们要全方位考虑。

1、拓展备课空间,形成高质量的预设。教师首先要拓宽自己的信息渠道,一堂好的数学课, 得益于老师课前大量的准备、组织工作。“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除了做到传统的三备: 备教材, 备学生, 备教法,教师还要预设更多的可能,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辨证统一的,两者相互依存。预设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同时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只有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出现不同的预想时,你才能应付自如。

2、以学生现有的基础为出发点,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多维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这是我们制定目标进行预设的基础。如: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是什么?对他们来说本课的难点在哪?如何来分散难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会有什么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作出怎样的回答?旧知与新知的如何过渡学生容易接受?这些都是预设前教师须去全面了解的。因为我们得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与具体的情况,对教学目标与教材进行适当的改编与重组,制定适合他们的课堂预设。

3、全面考虑,预设弹性方案。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特定的教学空间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发展。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前提下,教师要在教学设计时,预设精要的课堂提问,预设若干弹性教学环节,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预留空间和提供条件。此刻,教师要根据多维的目标和学生具体的情况,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个问题,将想好的预答准备好,甚至要将每个可能的思路都要向前延伸,想想如何加以引导。这样的话,在不同的环境中,面对不同的问题,你就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能及时的应对、处理,不会冷场了,当然有时为了教学的需要,你得学会放弃,及时的收拢孩子的“偏”“怪”等思维。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生成氛围。

合理、完整的预设是成功教学的基础,动态生成的课堂不但是真实的课堂、还是平等的、和谐的、丰富多彩的。它是师生及多种因素间交织作用的过程。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师生都是课堂的主人,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应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学生,只有在平等、和谐、友好的教育氛围中,师生才能互通有无、互相启发,交流思想。动态生成的环境必须是民主、平等、宽容的。没有一个平等教学的氛围,就不可能有个体之间真正意义的积极的互相推动。作为教师,要着实的尊重、关心每一个学生,巧用生成性课堂资源,抓住契机,因势利导,用好生成性资源。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与机会,给学生拓展思维的时空。让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验。正如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第五篇:“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关系研究”结题报告

“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关系研究”结题报告

天津市蓟县燕山中学课题组

“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关系研究”系“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规划立项课题“写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子课题之一,项目编号:中语课字【2014】第01-112020号。在“写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天津市蓟州教研室的指导下,由天津市蓟州燕山中学承担,从2014年11月向“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申请立项并获批,至2018年6月已完成课题的各项预设研究目标和任务。现申请结题,特将课题的研究与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及研究的现实意义

课题的提出背景:为了全面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多年来语文教学改革挂的是“听、说、读、写”并举的牌匾,然而实质上是阅读教学扮演主要角色,从教材的编排体系上也可看出作文教学的从属地位,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加之学生缺乏阅读量及用笔意识,等等的一系列问题阻碍了中学语文阅读与作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学生阅读能力、写作水平的提高。许多专家学者都深切体会到了“老师没有引领学生进入真正的阅读世界”这样一种观点,也就是说大量的阅读讲解和反复的阅读训练并没有引领学生进入真正的阅读世界,教师只不过是做了教学参考和学生之间的传话机而已。关于阅读,叶圣陶先生说,“我竟欲谓教阅读如教得好,更不必有什么写作指导”。这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成功的阅读教学为前提,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出现精神上和语言上的断流。多年来,我们的阅读教学留下了许多让人遗憾的地方,将一篇篇充满灵性的文章按照考点分解成一道道练习题。于是,阅读教学发生了裂变,阅读课竟成了习题的演练场。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除了会解答练习题,并不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阅读。正是如此的阅读教学失误,致使许多学生不能进入真正的阅读世界,这不但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而且直接割断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造成了作文教学的滞后。而现在的阅读教学缺乏明确的针对性,时效性,未能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阅读成了一片飘忽不定的云霞,虽美丽却无所依附,同时也使作文成了一池波光粼粼的湖水,虽清澈却毫无生气。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具体来说,读就是感悟、积累,是为写而作准备。写则是运用,是更深层次地阅读,这其实讲的就是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对教师而言,教授阅读是手段,教授写作是目的,对学生来说,读就是学,写就是用,读与写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学和用的关系,真正会阅读的人能做到学以致用。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大力提高“读写结合”的教学意识,注重其思维训练缺乏可操作性。加强和改进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之间的巧妙衔接,结合课内阅读教学,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仿写、续写、改写等适当练习。扩大课外阅读范围,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将知识、思维、过程和兴趣动力有机地整合,让学生将语言和思维合成一体,能够自由地书写自己的“心里话”。通过写作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为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认知理论

建构主义强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到学生的简单转移或传递,而是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这种建构是任何人所不能代替的。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也不是简单的积累。教学是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资料者提供者。教学活动体现为合作、探究方式。传统中教学多成了一种管理活动,强调规范和纪律,而学生的学习反被淹没了。教学要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面对问题情境,刺激他们思考、探究,另一方面营造人际互动、互激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学习。2.写作学与写作心理学原理

文章是作者对客观世界反应的产物,而写作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需经“物”—“意”—“文”的转化。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积累必要的素材,通过头脑必要的加工,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只有打通写作教学与现实生活世界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感悟生活,构建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才能培养写作主体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能力和感受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1、指导思想:

(1)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原则

应遵循中学生心理特点以及教育、教学的规律,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实践。同时,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关系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必须要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针对作文教学有实效的教学理论,进一步提升我校的作文教学水平。(2)全体性与关注个体差异原则

教师在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关系研究中,首先应承认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个体差异,其次要多关注、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差异,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可以发现的闪光点,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研究策略,才能实现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3)探索性原则

探索性实践原则强调将研究融合于教学中,在理解课堂生活质量的过程中促进师生双方共同发展。(4)独创性原则

在研究中要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过感性感悟,理性思考,优化研究过程和方法,升华总结和经验。

2、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根据目前“阅读与写作”已有的研究成果和不足,设计调查问卷,了解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因势利导,为有效开展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现实的材料。

(2).行动研究法:通过课堂实践,不断探索改进模式及方法,积累经验,形成理论,撰写相关论文。

(3).探索研究法:这主要由教师所用,教师大量阅读探究写作各种技法,以便让学生学习模仿。

(4).借鉴创新法:主要由学生运用,学生通过阅读,借鉴他人成功的写作技法,并根据自己需要进行创新。(5).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经验,形成经验论文,是该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课题研究,将实践过程中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才可以形成自己的语文教育特色。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和实施过程 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并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培养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阅读教学的目标指向、知识体系、教学设计等,应该指向写作能力的培养。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理解,进而学会写作。

1、研究目标

(1)从学生层面上:把对学生的写作指导渗透到理想的阅读教学中去,从而把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阅读教学,强化学生的写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促进阅读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因此,在理想的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强化学生的写作学习是本课题研究的立足点,提高学生包括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在内的整体语文素质是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2)从教师层面上:本课题研究将提高教师对阅读课堂的把握和设计能力,同时提高教师指导学生习作的能力,以及提升教师对学生习作评价的能力,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3)从学校层面上:期望教师在“新教育实验”这块沃土上,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运用语文读写同步教学的模式,较快较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水平,建构一种更适合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融阅读与写作的新型教学模式,构建我校理想的阅读教学课堂,创建我校的特色,促进我校的跨越式发展。

2、研究内容

本课题重点研究:主要是让学生从阅读迁移到写作,重点研究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写作技巧,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借鉴写作技法,并进行创作,获得成就感,慢慢变被动作文为主动创作。具体内容如下:(1)、研究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实际情况;(2)、研究加大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写作能力的可行性;(3)、研究文本阅读与作文的结合点,进行写作技巧的指导;

(4)、丰厚语文积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研究步骤(研究的思路、课题实施过程设计、主要措施)本课题共用大约四年的时间完成,共分三个阶段,其具体步骤为: 第一阶段:2014至2015学研究准备阶段。(1)、研究课题实施方案,申报课题

成立课题组,反复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不断研讨教学实践,进一步审查课题方案;进行课题课题论证,修订、完善课题实验方案。(2)、调查访谈,形成报告。

(3)、制定实施方案和阶段实验计划。

课题组制定实施方案,并根据阶段实险目标和要求制定每阶段实验计划,开始启动实验。

第二阶段:2015年5月至2017年10月,为实施阶段。

教师根据自己研究内容在相关班级实验,通过实践,以多种方式训练,多层次、多角度实施阅读教学中渗透写的训练。学生的优秀写作汇编成册,教师教学心得及创新观念形成文字,以多种渠道进行交流、展示。进行阶段性总结,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2017年10月到2018年6月为实验总结阶段。

把通过探索形成的课例、个案,上升到理论层次和高度,继续实验并推广已取得的成果,整理实验过程性资料,分析实验过程所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归纳总结成功作法和经验,撰写结题报告。

4、研究对象:

天津市燕山中学全体学生和全体班主任

(五)研究成果和结论

一、中学语文读写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全面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多年来语文教学改革挂的是“听、说、读、写”并举的牌匾,然而实质上是阅读教学扮演主要角色,从教材的编排体系上也可看出作文教学的从属地位,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加之学生缺乏阅读量及用笔意识,等等的一系列问题阻碍了中学语文阅读与作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学生阅读能力、写作水平的提高。

(一)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相脱节

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许多专家学者都深切体会到了“老师没有引领学生进入真正的阅读世界”这样一种观点,也就是说大量的阅读讲解和反复的阅读训练并没有引领学生进入真正的阅读世界,教师只不过是做了教学参考和学生之间的传话机而已。关于阅读,叶圣陶先生说,“我竟欲谓教阅读如教得好,更不必有什么写作指导”。这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成功的阅读教学为前提,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出现精神上和语言上的断流。多年来,我们的阅读教学留下了许多让人遗憾的地方,将一篇篇充满灵性的文章按照考点分解成一道道练习题。于是,阅读教学发生了裂变,阅读课竟成了习题的演练场。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除了会解答练习题,并不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阅读。正是如此的阅读教学失误,致使许多学生不能进入真正的阅读世界,这不但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而且直接割断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造成了作文教学的滞后。对教师而言,教授阅读是手段,教授写作是目的,对学生来说,读就是学,写就是用,读与写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学和用的关系,真正会阅读的人能做到学以致用。而现在的阅读教学缺乏明确的针对性,时效性,未能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阅读成了一片飘忽不定的云霞,虽美丽却无所依附,同时也使作文成了一池波光粼粼的湖水,虽清澈却毫无生气。

(二)学生缺乏阅读量及用笔意识

学生在写作时,一是愁没东西可写,二是愁没词语可表达,三是愁表达不出来,这是因为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缺乏阅读量及用笔意识。阅读是对信息的接收, 是吸收知识与理解知识的过程,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认识能力。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阅读课文及各种优秀的课外读物,可以为写作提供范例,是学生大量地吸收规范书面语言材料的基本途径。学生在阅读中不仅可以大量地积累汉语的基本词汇,还可以密切接触并逐步掌握汉语各种句子结构,并且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学会写作的表达形式以及表达方法。“据测定:一个人的知识靠亲身实践得来的仅占20%,而80%的知识靠阅读得来”。学生阅读越多,其占有的材料就越加丰富,思维更加活跃,表达起来也就游刃有余。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在写作中出现没东西可写,没词语可表达也表达不出来的主要原因可归咎于他们阅读量的贫乏,正是缺乏阅读量才阻碍了他们理解能力的提高和写作成绩的提升。

写作是对信息的表达,是表达思想与运用知识的过程,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从读学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加强阅读,从阅读中学写作”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注意让学生在阅读中练习写作,但是有的学生阅读能力很强,作文水平却是一般,作文成绩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练笔少,在阅读中得来的写作知识得不到及时的巩固、运用,造成了读与写的分离。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虽然读是写的基础,但这并不表示有了这个基础写作就没有问题了,这就如同有了足量的蔬菜不一定就能有美食一样。读和写属于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要实现两者之间的沟通,必须要让写作训练“挤”入阅读课堂当中,在写中巩固阅读知识,以促进两种能力的相互转化。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广泛的阅读,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写作的养料,适时的用笔,不断增强用笔意识,真正做到科学有效的“读写结合”,学生才能实现从“惧文”到“爱文”的转变,化被动为主动地进行写作训练。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其中“读写结合”就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针对上文中提到的中学语文读写教学的两大主要问题(即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相脱节、学生缺乏阅读量及用笔意识),我们运用“读写结合”的有关理论,由读写教学一体化、课内外阅读一体化、教材教辅材料一体化三个维度出发,对解决以上问题的实施策略作了初步探索。

二、“阅读教学与写作结合”的实施策略

(一)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必须相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简称《标准》)明确提出:“作文教学要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广东省特级教师丁有宽针对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脱节的问题,早在1983年就提出了“读写结合五步训练”的设计,吴忠豪教授认为丁老师的这种“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理念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体现了“实践第一”思想,注重知识迁移应用,形成了全面的训练系统。阅读教学是写作的基础,指导学生学习规范化的语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写作,主要的困难在于: 词汇量小, 内容空洞,结构混乱,思路不畅等。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教师就要在阅读教学中经常训练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 培养学生善于挖掘写作内容的能力,引导他们注重语言材料的积累,有意识地为习作表达尽可能多地提供材料。其次,在阅读课上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接受和适应文章中那些具有典范性、普遍性的思维方式, 把阅读课中的课文讲解、运用与写作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作者创作思路中得到启发。再次,结合阅读安排必要的课堂小练笔,及时运用学到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法,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写作水平的提高,找到能发挥他们优势的广阔空间。例如,教师在教授记叙文时就可以做到“三启二引”。即启发学生围绕内容补充新的材料。在记叙文中,作者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和描绘现实生活来表现一定的思想观点。如通过学习《羚羊木雕》一文,学生根据自身的不同认识,对课文的主题分别阐述自己新的观点。这样,学生在写作中就能写出立意新颖、别出心裁的文章来;启发学生学习选材的角度。如讲授《老王》一文时,让学生真正学会通过用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来“折射”深刻的大道理,这样文章就会显得更加具体;引导学生学习各种记叙文的过渡方法。过渡的具体形式有很多种,可以不拘一格,但关键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记叙文时,能自觉地去发现课文中所使用的过渡方法,并在以后行文时要有意识地加以运用;引导学生在读记叙文后学习仿写,在仿写中得到提高。学会仿写是一种很好的读写结合的过程。只要用心地研读范文,做到举一反三,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范文的影响和启发,从而逐渐熟悉和掌握记叙文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二)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必须相结合

知识就像广袤的森林,一本课本收集的文章只不过是森林里的一棵树,对小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广泛的阅读各类课外书籍,汲取各种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只有广泛阅读,以读促写,才能做到厚积而薄发。而学生广泛阅读的渠道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课内阅读,另一个是课外阅读。教师应当尽心为学生搭建课内外阅读的桥梁,把两种渠道有机地结合起来。1.课内阅读,厚积薄发。在语文教学中,课内阅读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文质兼美的课文。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只不过是个例子。” 如果我们能够重视课本,善用这些例子,善于发现和挖掘课本中可以点燃学生创新火花之处,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探讨多种写作方法,真正筑建起由读到写的平台,那么,学生作文难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古人云:“为学之道厚积而薄发”,针对这种学习需要,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开拓阅读渠道。中学语文课内阅读中有些篇目的节选很适合拓宽学生学习语言的渠道,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性习作。如学了《与朱元思书》一课,可以让学生仿写自己的家乡风貌,学了《中国石拱桥》一课,可以让学生仿写一篇写景状物的习作。2.课外阅读,开拓思维。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发展和补充,是作文训练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之一。丰富的课外阅读可以提供内容更广、数量更多、题材更丰富的佳作范例,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良好的直观形式。例如,儿童文学作品《爱的教育》描写了安利柯在充满“爱的教育”的学园和小伙伴们发生的一系列有趣的故事。学生们通过阅读,受到启发,原来这样有趣的故事也时常在我们身边发生,只是没想到把它当成写作的素材,如果我们也能用文字把它们表达出来,就不会再因没有内容可写而发愁。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有了大量的阅读积累,有了自由的创作空间,写作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激活,很多美好的心愿、大胆的设想都会通过语言文字泉涌而出,以文字的形式把它们永久的记录下来。

《标准》要求学生把课内外阅读与写作联系起来,学与用相结合。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阅读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而写作才是自己的思想路线,只有经过写作才能把阅读来的东西消融掉,才可能变成自己的东西。”这也就是说,阅读和写作是两个互动的思维活动,写作水平的高低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阅读的实效,而广泛的课内外阅读又能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三)教材与教辅材料必须相结合

作文教学应从教材中挖掘宝贵的写作训练资源、多样的作文指导方法,从教材中渗透每个单元的重点读写训练目的和要求,同时也要注意教辅材料的写作信息,使学生逐步学会如何确立主题, 理清思路,组织安排材料,从而掌握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联结教材与教辅材料之间的纽带,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1.充分利用教材与教辅材料资源

充分利用教材与教辅材料资源,须从多方位入手,深入挖掘文章内容。学生学写作需要拥有一定量的词汇和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所以首先要加强字词句的综合训练,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教材以及教辅材料文章里的生字和生词,学生必须读准确、写正确,积极掌握大量的词汇,增加词汇储备,这样在写作时才能准确、恰当地遣词造句。在此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摘抄、背诵,学会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各种句式和表达方式,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理解和表现生活的,为作文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此外还可以增加复述训练的内容,创造性复述是把被动语言转化为主动语言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对于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的诗歌、散文,要熟读、背诵。对于故事性强的记叙文、说明文等,复述的效果就优于背诵。在复述过程中除了重视故事的情节外,要格外重视对人物动作、语言的模仿,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把积累的语言材料和习作方法加以运用,从而为作文提供丰富的语言资源,提高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2.创新利用教材与教辅材料资源

创新利用教材与教辅材料资源,要求学生发散思维,拓宽创作思路。教材与教辅材料的课文中安排了许多古诗词篇目,它们的语言凝练,善于抒情,但是事件的情节却不完整。如果结合对诗意的理解,让学生把诗词改写成记叙文,则会给学生提供习作的拓展空间。例如在教授《石壕吏》一诗后,教师指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改写。学生不但创作兴趣浓厚,还实现了自由表达的愿望。作为练笔,改写是一个好办法,既解决了写作内容,又解决了写作形式。改写时,课文中的词语、句子、结构方式,学生能用则用。但学生必须得把课文熟读,然后把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促进由被动语言向主动语言的转化。这样不仅对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大有益处,还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文本是一个召唤学生参与的空白结构,课程练笔要捕捉住这些空白结构中的有效练笔点,用以触动学生的真实思想。在一些文章中,作者常常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想象,从而达到言尽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创造性的补写、续写训练,不但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学时,课文的重点、有特色的片断,不仅要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同时还要想象画面、欣赏语言,更要动笔练习仿写。仿写训练的角度是多样的,可仿过渡方式、仿修辞方法等,只有抓住不同文章的不同特点进行模仿并进行再创造,才能达到仿写训练的目的。如教授《故宫博物院》一课时,鼓励学生仿照文中利用方位词来表明游览地点的转换,写下自己的游览介绍,这样学生写出的游记不仅思路清晰还饱含着情感。学生在仿写的训练中不仅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拓展了他们写作的思维活动空间。

本文从解决中学语文读写教学的主要问题入手,运用“读写结合”的有关理论对其实施策略作了初步探索。其实“读写结合”不仅表现在“综合性”学习这种全新的教学体系上,同时还表现在课文阅读教学之中,显现出一种角度丰富、时时训练的特点,这都属于语文的实践活动范畴。要想实现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改变教法和学法,才能更好地把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真正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

六、思考与展望

(一)急需更新老师的观念,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我国目前的教育还是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社会和家长只关注学生成绩,许多教师还在把教学的重点放在“题海战术"上。因此,作为教师要首先转变观念,不论是口头语言表达还是书面写作,能够找到合适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传达自己想要传达的信息,是在现代社会立足必需的一个能力。写作可以表达思想、思维、情感,可以贮存信息、传播信息和交流情感。写作力就是创作能力,是由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因素组合而成的综合素养,写作力的高低,会影响一个人的感情、生活、工作、就业,甚至生存与发展。

(二)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

教学中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当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他们只有在这一过程的经历中,才智才能够得到发展,才能够学会怎样去发现问题,怎样去解决问题,才能够产生探索的欲望,获得创造的能力。因此如何设计好使学生获得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丰富而真切的人生体验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教学中第一重要的问题。要大力提倡自主阅读、自主写作、提倡专题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允许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保护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三)目前我们的参研课题已接近结题阶段,虽然我们的课题研究中还有许多不足和有待提高改进之处,但对全校师生而言,我校的“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关系研究”实际上是才开了个好头。我们今天的探索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关于“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关系研究”还有许多领域需要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因此,我们的工作才刚刚起步,我们要继续走下去,走得更深入、更扎实。

七、主要参考文献:

[1]魏小娜《反思与聚焦:探寻我国阅读教学的本体》发表于《课程·教材·教法》(2014年3月)[2]中华人民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肖萍.《读写结合,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4]田祥珍.《挖掘教材,拓展习作》[J].新作文,2006,(1-2):23-28.[5]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4-159.[6]崔峦.《求是 崇实 鼎新 》崔峦小学语文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28-336.[7]贾勇星.《论语文阅读对写作的作用》[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1.[8]骆奇.《提高写作能力》[J].新作文,2007,(6):21-24.八、附件

相关研究成果的社会评价:

论文:

焦连跃

《反弹琵琶巧立新意》市级二等奖

《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初中作文的探索与实践》 刘秀芬

《信息技术让作文课堂“活”起来》 宋丽莉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初探》区级认定教研成果 李红阳

《拒绝“套话作文”》

《寻找有效的写作途径》 孔伟伟

《着眼个性发展,张扬写作个性》 教学视频

《作文中的穿插描写》孔伟伟

《神奇的丝瓜》县级公开课 刘秀芬 《我的叔叔于勒》李红阳

县级三等奖

作文课教学设计

李红阳

《让作文语言“靓”起来》 孔伟伟

《作文讲评—— 记叙中融入描写》 宋丽莉

《写作

写人要抓住特点》

教师作文辅导奖

刘秀芬

2010-2015“好书伴我成长”读书活动指导学生获得县级一等奖2次,市级一、二、三等奖各1次;指导张义峰杜佳亮两名同学朗诵市级一奖,指导学生作文比赛获校级一等奖;个人3次获得市、县级优秀辅导教师奖。

2016.1天津市青少年“读科学家故事,感悟科学魅力”演讲大赛中评为“优秀辅导教师” 焦连跃

2016.1天津市青少年“读科学家故事,感悟科学魅力”演讲大赛中评为“优秀辅导教师” 宋丽莉

2010-2015“好书伴我成长”读书活动指导学生获得县级一等奖6次,两次获得市级奖 两次被评为市级优秀辅导教师和县级优秀辅导教师 李红阳

县级优秀辅导教师奖

学生习作

指导教师宋丽莉

《迎全运 做文明有礼小公民》七一班周炟灿

区级一等奖 《文明礼仪伴我成长》七一班 崔欣莹七一班

区级一等奖 《迎全运做文明有礼小公民》七一班周家荣

区级二等奖 《遇见另一个自己》闫金源

七年级二班 指导教师焦连跃

《读《中国当代十大科学家》有感》市级一等奖 指导教师杨永淑

《我因您的蜕变而与众不同》高淼

区级二等奖 指导教师:李红阳

《有一种神奇令我着迷》杨晗

九年级二班 《永远别害怕挑战》王明新

九年级一班

下载《八年级生物教学中如何处理好预习与展示间的关系》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生物教学中如何处理好预习与展示间的关系》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教学要处理好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语文教学要处理好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作者:丁元华内容摘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要我们找到两者的结合点,舞好两柄“利剑”,就能“双剑合璧,威力剧增。”就能有效的......

    浅谈如何处理好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关系

    浅谈如何处理好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关系 栗山学区三和中学 李君阳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体两面。即是说,阅读和写作在语文教学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

    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好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好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计算能力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所必须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衡量一个人素质的一个基本标准。82年英国出版了国家学校数学教育研究委员......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处理好的几个关系论文

    新课程理念是人们对于课程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在新课标理念下如何正确处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各种关系呢?一、处理好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新课程改......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定稿)

    所谓语文素养,是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

    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初中英语词汇教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 中学英语教学的任务是通过对学生听、说、读......

    如何处理好幼儿绘画教学中培养绘画技能与发挥创造性的关系

    12学8 周雅倩 如何处理好幼儿绘画教学中培养绘画技能与发挥创造性的关系? 幼儿园美术教育是培养儿童感受、理解、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陶冶儿童情操,发展儿童智力,促进其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