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让教师积极主动适应中高考改革的思考
如何让教师积极主动适应中高考改革的思考
日前,北京新中高考改革方案出台,考试科目、分数、内容等都有大幅度的调整,其中最主要的是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变得更为宽泛,这就要求从小学到高中各学段的教师们改变教学方式,将以往更多地关注试卷的难度、题型,转移到关注教学的导向和实际需要。那么,各学段教师如何用“教宽”来应对“考宽”?下面主要说说初中和高中教师面对中高考改革应该怎么适应和调整。
中高考的调整,需要任课教师也相应的有所调整,抛弃以往经验,用“教宽”应对“考宽”。
第一,引导学生在学校里学“宽”。考题中会考察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包括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和古人刚健自强、与人为善等思想精髓;也会从一些红色经典、历史题材作品中出题,从日常生活中的节日、节气、琴棋书画、笔墨纸砚等知识中出题。那么老师们要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学问,在活动中渗透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上、在精神上都有收获。
第二,引导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学“宽”。要改变以往外出就是“春游”“秋游”的认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求,而不仅仅是好奇。老师提前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学科学案,提出一些知识性和发散性的思考题,让学生探求的目的性更强。
第三,教师设置课堂教学内容要“宽”。我们不仅要教学生如何解题,更要教学生发现问题并主动探求答案。不要满足于照本宣科,书本知识已经不满足新形势的需要,老师要及时补充科学性新知识。语文学习可增加比较阅读比重,让学生在比较中有新的发现从而有新的提升。课堂内容有拓展延伸性,让学生感觉余味无穷。
第四,老师留的课后作业要“宽”。以前的传统作业侧重记忆和达标,如今可以留得更宽,发展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老师要自己研磨开放性新题,比如各类主题手抄报,发挥学生的书法、绘画水平,侧重传统知识的积累和交流,比如各种应用文的学习和模仿,科技馆里的科学知识与所学物理知识的契合点等,以前可能也做但很少,今后这些就要成为常规作业。
对于高考“3+3”的改革方案,不少校长及老师表示看好,我也认为对学生来说是一件好事。我们都知道不是所有的学生各科都很强的,你十个手指头伸出来还不一定齐呢,总有强的和不强的科目,而高考“3+3的模式”,归根结底就是要让教育由“追求分”转向“培养人”。
虽然高考改革2020年才开始实施,但是在高考改革指挥棒的牵引下,未来学校的教学模式也将发生很大的挑战与变革。未来走班和分层教学将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过去的课程是,所有的人都上一样的课,但现在改革让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科目和课程的权利,自己来做排列组合,每个人都会有一张不一样的课表。对于可以自由选择科目,不少学生感觉这样做会减轻学业负担,更容易发挥学生的优势,从而扬长避短。
中高考改革将悄然影响着教师们的工作。
它让老师们体验了浓浓的“苦累感”。变革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聚成外压,逼迫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对一般人来说维持现状是轻松的,而改变以往将会很辛苦。初中教学要突出“宽”,这就需要教师更新理念,重新研究。
它让老师们享受了暖暖的“和谐感”。“玩中学、做中学”,去掉模式化,让学习变得有趣,学生的个性特长也有了展示的舞台,这样的变化让学生们爱上学习;同时,他们感到以往高高在上的老师走下讲台,成为了他们的“玩伴”、“助手”。在初一科学课的物理课上,老师们指导、陪伴学生制作“平衡鸟”、“两心壶”、“公道杯”等有趣的东西,师生之间其乐融融;中高考的指挥棒正逐步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一些学校领导的关注点也不再只是分数,这让教师们卸掉不少压力,课堂教学自然轻装上阵,上课也慢慢变成一种“享受”。这样良好的师生关系自然会形成和谐融洽的家校关系。
它有效地提升了“专业成长感”。教师专业素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质量,而这两年的变革好似一种新鲜的刺激,激发出无穷的内力。变革更新了理念,教师们开始立足学生素养,跳出学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变革引发了学习,为适应新情境下的教育,教师们自发、自主地研究探索,不断提升自身课程设计与开发、活动组织与指导的能力;变革成就了个性,以往有“一技之长”但不善于应试提分的老师,如今将自己的擅长开发成课程,与兴趣相投的学生共同探索,利用并发展了自己的专长。教师专业素养中关于理念、能力和教学特色的方面得以发展、提升。
就教师本身而言,要跟上课程改革的发展脉搏,就要求我们从走上教育岗位的第一天起就要不断地学习、改变、反思、适应、出新。因为,在院校里学的知识最多也就能够支撑3~5年的岗位职业发展需求,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课堂上、讲台上实现的,在与学生教学相长中进步的,在专业与通识之间共生同步发展的。这才是教师教育教学的真谛。如学科10%的综合社会实践的实施,学科本质的把握,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涵养,学习方式的变革,个性品质的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一对一的课程资源的开发,新媒体、新技术的使用等等,是需要教师用一生的奋斗才有所收获。为此,作为一线教师,就要树立这样的教育观——立德树人,就要树立这样的教学观——教学相长,就要树立这样的发展观——终身学习,唯此,才会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中国教育梦想。
作为一线教师,面对各种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唯有从教学实际出发,潜心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课堂。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方式、学习资源,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要研究学科教材的编排体系,教材与《课标》的关系,各类《考试说明》的具体要求;要从课程观的高度重新审视现在的课堂教学,坚守课堂教学,研究课堂教学机智,提高课堂教学执行能力。
第二篇:让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成长
让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成长
大竹县第九小学 蒋美翠 周世志
摘 要:教师成长就是发展自己以适合学生发展、教育变革的需要。课程改革使教师不能再靠吃老本过日子,老师们在课程改革中成了“新兵”。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也需要重新学习,重新发展,重新成长。所以,学校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中,把培训教师,促进教师与课程改革共同发展,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程来抓。
关键字:更新观念;构建学习型、反思型、创新型队伍;培养名师
引 言:新一轮课程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而我校教师都是逐年从各个乡镇小学考调而来,如何有效解决每一位老师的经历观念、知识经验、教学风格各不相同的问题,迫在眉睫;学校建立这几年又恰逢教科局教研室在全县推行“自主乐学高效课堂”之时,有何良方可以与“自主乐学高效课堂”相适应,真正实现分组、合作、创新地学习呢?
成长就是积累继承与借鉴发扬,就是探索尝试和创造创新。教师成长就是发展自己以适合学生发展、教育变革的需要。教师的成长是在做好自己的专门职业过程中进步。课程改革使教师不能再靠吃老本过日子,老师们在课程改革中成了“新兵”。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也需要重新学习,重新发展,重新成长。所以,学校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中,把培训教师,促进教师与课程改革共同发展,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程来抓。
一、更新观念,促进教师成长
教育理念更新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新一轮课程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而我校教师都是逐年从各个乡镇小学考调而来,每一位老师的经历观念、知识经验、教学风格各不相同,解决老师们的观念问题,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武装我们的头脑迫在眉睫。学校建立这几年又恰逢教科局教研室在全县推行“自主乐学高效课堂”,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与“自主乐学高效课堂”相适应的分组合作学习之“尝试教学法”。学校组织老师通过通识培训、专家讲座、专题讨论、等多种形式,让教师了解课程改革的背景、目的、意义、内容、方式方法以及实施途径,让教师在认识课程改革逐步树立现代教育观、现代质量观、现代学生观、现代课程观、现代评价观。学校还派出老师远赴杜郎口中学学习取经,以及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县区一级的听课、评课,让教师感受新课程的理念,着重引导教师树立“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新的教育价值观;树立“课程是生活、是经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的新的课程观;树立“教学是交往”、“教学是师生学习的共同体”、“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按学生学习规律进行教学”、“带领学生走向知识,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是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课程标准比教材更重要”的教学观;树立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是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的教师观;树立“以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知识不仅是掌握,更重要的是变成能力,转化为经济财富”的质量观;树立“学习是建构知识,而不是传递知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才能生存、学习创造未来”终身学习的学习观;树立人才层次化、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树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让考试成为学生成功的一次体验,是个性发展的一次展示,是潜能开发的一次展现”的课程评价观。把“一切为学生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将其作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的标准,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倡导教师角色意识转换:从“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员”,从“指挥者”转变为“伴奏者”;创造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学习环境,鼓励培养学生创新,富有个性,不囿于传统程式,因材施教,敢于向传统挑战;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排除教师自我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关注学生学习、探究知识的兴趣,师生互动,共同成长。在一系列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学校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严厉少了,热情多了,批评少了,鼓励多了,“一言堂”少了,民主交流多了。
二、探索建立适合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师成长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实施的主要途径,能否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方式也是衡量教师是否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准。探索建立体现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模式,正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新理念的倡导,课程标准的改革,教材的变化,都要求我们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打破过去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教学局面;新课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空间,要求我们用其他资源去填补,不仅要用课程资源,还要整合其他资源;课程改革的落脚点要发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转变学习方式。走进新课程以来,我们感到有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解决的途径。而每解决一个问题都是一种提升。在课程改革中,我们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指导思想,积极引导教师探求和建立新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开放、互动、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氛围.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让课堂充满浓厚的人文气息,焕发出生命活力。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方式探究活动,要求各学科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起学科教学特色。在教学中,课堂教学要富有人文气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课内引路,课外延伸。向学生全面开放图书馆、阅览室,增加阅读量,拓宽知识视野,提倡“开放性教学”,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开放性,倡导思维的活跃性和多向性。
在与“自主乐学高效课堂”的碰撞和磨合中,学校的“自主尝试教学模式”初具雏形,“分组讨论”“学生主讲”的主体框架加上“课前唱”“课中操”“课后演”等形式。摒弃“自主乐学”一定要走“讨论——汇报”这样一个固定的程序,学生们行动机械的重复,真正看到了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课堂上经常能看到学生争论得面红耳赤,演讲得绘声绘色的情景。
三、构建学习型、反思型、创新型队伍,促进教师成长
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对个人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全体教师队伍有奋发上进,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的精神,对个人是极大的促进,处在一个竞争比较激烈的环境中,个人的潜力会得到挖掘和展现。
构建学习型组织,关键是要创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和氛围。为此,我校着力加强了教研组建设。以年及段为单位组建教研组,让上一年优秀骨干教师担任组长带领当年的新教师,并形成学校的一项选拔制度。教研组组织组内教师集体备课,大家共同分析教材,共同探讨教学方式方法。要求教师采用电子备课,教案上网,大家相互交流。这样既发挥了优秀骨干教师的作用,又带动了一般教师,更帮助了水平相对较差的教师。我们把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作为教研组的主要工作目标,通过组形成了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学校每学期组织以年级组为单位的赛课、听课、评课,来提高教师业务水平;通过组织课题研究,来帮助教师增强科研意识。教研组真正成了教师合作、学习、交流、成长的园地。学校坚持从严管理,以德冶校,每年对新考调进入的优秀教师,还通过结对子、走出去、观摩示范课、上过关课、教师素质展示比赛、领导听随堂课等形式,逐步培养了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
学校鼓励教师自我学习,增强每位教师的危机意识,积极学习的。学校给每位教师征订了教学杂志,要求每位教师每天至少保证一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每一个学期至少精读一本教育理论书籍,并做好读书笔记,还经常组织教师交流读书心得体会。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历进修和提高教师素质的培训活动,组织开展学科基础知识考试和素质比赛活动。
教育行为的反思与矫正是专业成长的契机。每个教师在教学中都有一些多余的不当的教学行为,甚至有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剔除多余,克服不当,矫正错误,需要及时而深刻的反思。追求教学艺术的炉火纯青,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仔细地反思,搜寻我们的记忆,不难发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行为是多余的,不当的,甚至是错误的。比如对学生的表现,有时给予的赞赏是过分的,言过其实,有时会忽略一部分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的表现,该肯定的没有给予肯定。有些学习内容学生靠自己的努力就完全可以达标,而我们却发挥了自己“讲授特长”,没有给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发现并及时采取措施根治这些“毛病”,不正是专业成长的契机吗?成长离不开反思。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反思的重要。尽管有时甜蜜有时苦涩,有时思乱如麻,有时清晰如行云流水,但大家都能从反思中受益。
为了让教师建立富有自己特色的课堂教学方式,我们积极开展教学反思活动。要求每一位教师对照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反思自己每一节课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后能写出教学后记。要求教师每周都能写一篇教学反思或教学案例,学校每一学年都开展一次优秀“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评比活动,并编印《教学反思集》和《教学案例集》。
四、加强师德修养、改革评价机制,促进教师成长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培养的重头戏,特别是在实施新课程这一新形势下,教师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和影响显得更加突出,更要求教师具有现代的教育思想,高尚的师德,全面的素质,无穷的人格魅力。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本”、“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为此,我们开展了“热爱学生,关注学生”为主题的师德系列教育活动,要求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气氛。为了促进师德师风建设,我们还实施了“三满意”工程,即社会满意、家长满意、学生满意,让社会、家长、学生来评定我们的学校和教师。
评价机制的改革是促进课程改革实施的重要保证,也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力措施。在实践中,我们致力于改变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情感态度的评价方法,逐步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加强过程评价,探索发展性评价,在注重教学效果、教学成绩的同时,突出教学方式以及促进学生发展的长期效果。经过广泛讨论和普遍认同,我们提出了“好课”、“好教师”的评价标准。我们认为一堂“好课”应该是充分体现“合作、探究、自主”的新课程理念,应该是十分关注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充满生命的活力,应该是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一位“好教师”应该是具有高尚的师德,应该是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应该是具有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应该是充满智慧和活力,应该是致力于学生和自己的发展,应该是有好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应该是“轻负担,高质量”,应该是深受学生的爱戴。
五、培养名师,促进教师成长
新课程改革更呼唤我们培养更多的名优教师,同时也为名优教师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更有多的机会。因此,我们抓住新课程改革这一良好的契机,以实施名师工程为抓手,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学校制订了名师培养计划,确立了具体的培养目标和措施。通过教师自己申报、学生家长评议、学校考核,确定20名优秀骨干教师为名师培养对象。对这些教师主要通过定目标、压担子、给舞台、推出去的办法,进行重点培养。学校让这些教师担任教研组长,让他们引领学科教学,帮扶其他教师。搭建舞台,创设环境,通过举办展示课、名师论坛等活动,展示他们的教学艺术水平;通过推选参加各类名师培养活动和评课活动,充分给予学习机会,提高他们的知名度。
抓好对新近教师的培养。我们制订和实施了“师徒结对”计划,重点培养每年新考进教师,第一学期观摩学校的展示课,第二学期每个新进教师上过关性展示课,做到“一年能站稳讲台,二年能形成风格,三年能成为教学骨干”。鼓励新进教师参加继续学习,提高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促进教师成长。
2017年6月13日
第三篇:北京市中高考改革政策
高考改革
1、高考命题杜绝繁难偏旧,基本以2013年的试题难度为标准;
2、2016年,英语将正式推出新高考(也就是6月7、8两天将没有英语考试),但是学生的会考成绩计入高考总分(A等100分,B等85分,C等70分),学生可以多次报考会考,最终以最好成绩为准;
3、在2016年之前,高考英语分值逐年降低:2015年,英语120分,相应的,语文将提高到180分;2016年,英语100分(会考),语文提高到200分;
4、除了少数民族加分政策以外,其它加分政策都将取消;
5、志愿填报也有微调:考前填报,但从明年开始执行平行志愿,第一志愿可以同时报2个,第二志愿可以同时报3个;
(贤言碎语:改革的思考和方向非常正确,但还不够。2014年可能不会怎么调整吧。“除了少数民族加分政策以外,其它加分政策都将取消”没具体时间表,看起来暂时还是取消不了。志愿改革应该与时俱进。)
中考改革
1)增加市级示范校名额;
2)扩大市级示范校的招生计划,不鼓励小班化;
3)不鼓励市级示范校办国际班;
4)扩大市级示范校向普通初中的招生分配指标,从今年的12%,逐年递增,三年内涨到50%;
5)取消“三限”择校生,逐步取消中考加分(三年之内);
6)大幅度调整中考内容,重新制定课程标准,降低难度,删除繁难偏旧,突出核心知识与能力的考察;
7)中考英语从120分降到100分,其中听力要增加到40分;
8)语文从目前的120分要增加到150分;
9)物理、化学和卷考试,逐步体现科学综合,总分160分,其中物理约100分,化学约60分;
10)取消一切特长生的加分政策,特长生入学必须达到学校的最低分数线。
第四篇:适应新高考,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几点建议
为适应新高考,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几点建议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带来了生机,更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同时对教育的改革发展及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这一职业群体面临着新的挑战,为适应新高考,在此提出几点有关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建议。
一、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
1、更新观念,提高教师对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
信息技术正在构造一个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教育环境,一座新的、无限开放的平台将在这个环境中架起,所有的教育资源将得到沟通,新的教育教学规律将要在这个平台上产生并得以运行。在信息技术环境中,人们不仅需要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更需要用全新的观念和理论去重新审视和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领域和环节。观念层面的现代化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和内核,如果不更新观念,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不会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而且还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有相应的科学理论和新的观念做支撑,现代教育技术又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或突破口。组织教师开展现代化教育理论学习和讨论,让大家明白现代化教育改革的趋势、现代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关系、从全新的视角出发,挣脱传统教学的羁绊,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观念。
2、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水平
大家常说,“要给学生一勺水,自身先有一桶水”。然而二十一世纪的教师却应该是“要给学生一勺鲜活水,自身需要长流水”。信息技术培训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培训,更注重于实际操作。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建设高质量的教育,必须有高质量的教师。”教师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掀起了学电脑用电脑、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热潮。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挖掘潜力按需施教的原则,操作为主讲授为辅、集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形式,使教师学以致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积极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并努力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结合在一起。
3、强化实践,促进信息技术与园本研究的整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从而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达到培养大批具有21世纪能力素质的人才(即创新人才)的目的。随着教师驾驭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最终受益的是受教育者。教师应积极运用多媒体组合手段开展教学
信息化教育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但教育信息化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它是一个适应性社会过程,它的发展取决于它是否能很好地适应教育环境及如何为教育服务。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回顾过去,反思有哪些成绩值得发扬,有哪些教训需要吸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培训学习、不断实践、展望未来,为实现幼儿园教育现代化继续迈进。
4、激励优秀、形成机制
对教育信息化管理人员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较高的教师(如课题研究、师资培训、资源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教育教学论文的撰写、优秀课例教案、多媒体教育软件课件的制作等方面成绩突出的教师)要予以表扬、奖励,并和评先、晋级挂钩,形成有利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激励机制和环境氛围。
5、建管并重、加强培训。
要开源节流,使投入得到高效的产出。在抓好硬件软件建设的同时,更要抓好一支高效务实的管理队伍和掌握信息技术的骨干教师队伍,增强信息素养,提高应用能力,加强有关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应用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方面的培训。推进教育信息化改革。
二、完善学校信息化教学设备
1、完善班级互动大屏建设
2、完善班级英语听力教学设备建设
3、完善教学微机室建设
4、完善实验室信息化教学设备建设
5、完善教师教学信息化设备建设
6、完善学校校园有线及无线网络建设
7、完善各功能室信息化设备建设
三、建立健全信息化教学设备维护团队
鉴于教育信息化在我校实施过程中,存在供应商质保期内售后服务响应时间不及时、返厂维修周期长、服务不到位、学校对售后监管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我校信息化设备的有效使用,我校出新招出实招积极应对,建立起覆盖全校的信息化设备管护团队,快捷有效地保证了各学校信息化设备的正常运行。
学校信息化设备一旦出现问题,由班主任拨打电教中心报修电话,报告设备维修事项,电教中心登记后通知年级信息管护老师,及时到班级进行故障检测维修,从而达到了“小问题不出电教中心、大问题不出学校、质量问题找厂家”的目的,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效率。
我校教育信息化设备管护员属学校和电教中心双层领导,电教中学每年对信息设备管护员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学校考核的依据。
自我校教育信息化设备管护团队成立以来,信息化设备的故障率明显减少,使用效率显著提升。得到学校和教师的一致认可。
四、建立健全适应新高考的各种功能室
1、信息技术奥赛功能室建设
可以带领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 ”
Ø
竞赛时间:每年10月中旬省赛初赛,11月中旬省赛复赛,次年8月全国决赛;
Ø
竞赛方式:个人参赛,现场编写程序。
Ø
竞赛内容:计算机编程;
Ø
竞赛特点:竞赛分普及组和提高组,但报名对初高中并无限制,因此初中生也可参加提高组竞赛;省级竞赛获奖者通过选拔参加全国竞赛。
2、机器人比赛功能室
可以带领学生参加“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 ”
Ø
竞赛时间:省级竞赛每年5月,全国竞赛每年7月;
Ø
竞赛方式:团体参赛,现场比赛。
Ø
竞赛内容:机器人综合技能比赛、机器人创意比赛、机器人足球比赛、FLL机器人工程挑战赛、VEX机器人工程挑战赛、RIC机器人创新挑战赛;
Ø
竞赛特点:机器人竞赛是软件和硬件的结合,既要学习机器人编程,也要学习机器人硬件的组装和改装。尤其到了国赛阶段对软件和硬件的要求都较高。
3、创客教学实验室(中学生电脑作品制作实验室)
可以带领学生参加“全国中小学生电脑作品制作活动 ”
Ø
竞赛时间:每年3月省内评选;每年4月全国评选;每年暑期全国评比入围者面试。
Ø
竞赛方式:个人参赛,提交作品评比,现场面试评选全国奖。
Ø
竞赛内容:高中生可提交下列类别作品:电脑艺术设计、电脑动画(二维)、电脑动画(三维)、“健康教育”专项动画、网页设计、计算机程序设计、“校讯通”专项手机动漫、3D创意设计(创新未来设计)、3D创意设计(创新三维设计)、微视频;
Ø
竞赛特点:涵盖门类较多,基本上是艺术设计和技术的结合。全国奖需要通过面试才能产生。
4、航模教学实验室
可以带领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航模大赛”,具体内容可看“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教育竞赛活动竞赛规则”
5、青少年科技创新实验室
可以带领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
Ø
竞赛时间:每年4月10日前为省级组织阶段;每年4月10日至8月为全国赛事组织阶段;每年8月下旬到年底为总结阶段。
Ø
竞赛方式:提交作品
Ø
大赛内容:大赛主要内容包括:青少年科技创意竞赛、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科技辅导员科技创新成果竞赛、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比赛、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比赛等。
Ø
比赛特点:提交科技创新作品,可以是科技发明、程序设计、科学调查等,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医学、农学、生物学、工学等领域。
6、建立自主招生研究办公室
每年自主招生的加分方式不断变化,为适应新高考形势,学校必须建立关于自主招生研究办公室,专门研究各高校的自主招生计划和加分形式,给学校和学生提供自主招生报考策略与方法。
以上关于适应新高考,我校信息化改革建设的几点建议,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第五篇:高考英语改革 让英语变得更有用
高考英语改革 让英语变得更“有用”了
北京高考方案英语分值由原来的150分调整为100分,而江苏高考英语前段时间也有酝酿将换等级的说法;这一阶段,围绕英语怎么考试的话题让家长,特别是高中生家长特别不淡定,这英语考试到底将怎么变,而我们的孩子要适应这种变化,应当怎么提早作准备?而变化还引起了社会上很多人的疑问:今后英语的比重轻了,是否意味着学英语可以不必费那么大力气,由此英语培训市场是否降温? 围绕这些困惑,记者分别采访了本市一线老师、培训机构、学生家长,看看他们是如何解读这一变化的。
一线教师及专家
变化旨在强化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功能 不是“无用”,是让英语变得更“有用”了 市一中高三英语教师姚奕:
针对这一变化,我们一线老师在办公室讨论蛮多,大家普遍认为这是在弱化英语作为考试科目的功能,而强化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功能。应该说大方向是好的。
但也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比如有些英语学习有潜力的学生,因为考试地位的下降,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而不能使潜力发挥。英语人才还是需要的,但是兴趣培养是关键。如果变成不重视英语了,那么这种人才就很难培养了。
还有到大学也是需要学习英语的,如果高中的英语水平大大降低,那到大学会形成断层,难上加难。
常州市英语学科教研员黄小燕:
北京高考英语分值降低,小学一二年级取消英语课,江苏高考英语酝酿换等级,这一系列变化,是否会影响我市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从我们常州所处的地区来看,不会。我市属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家长对英语重要性的认同不会因此而减弱。
个人认为,高考降低英语比重,对英语教学是好事,是还原英语作为语言的工具性,让英语从应试的误区中摆脱出来。以前我们的英语教学应试层面重了一些,而江苏高考从其变化路径来看,在慢慢调整,降低了语言知识考察的比重,突显了“语用”,即语言的应用能力。从这个意义来讲,高考英语分值的变化,不是让英语像外界所传闻的那样,变得无用了,而是让英语变得更有用了。
围绕这些困惑,记者分别采访了本市一线老师、培训机构、学生家长,看看他们是如何解读这一变化的。
一线教师及专家
变化旨在强化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功能 不是“无用”,是让英语变得更“有用”了 市一中高三英语教师姚奕:
针对这一变化,我们一线老师在办公室讨论蛮多,大家普遍认为这是在弱化英语作为考试科目的功能,而强化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功能。应该说大方向是好的。
但也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比如有些英语学习有潜力的学生,因为考试地位的下降,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而不能使潜力发挥。英语人才还是需要的,但是兴趣培养是关键。如果变成不重视英语了,那么这种人才就很难培养了。
还有到大学也是需要学习英语的,如果高中的英语水平大大降低,那到大学会形成断层,难上加难。
常州市英语学科教研员黄小燕:
北京高考英语分值降低,小学一二年级取消英语课,江苏高考英语酝酿换等级,这一系列变化,是否会影响我市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从我们常州所处的地区来看,不会。我市属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家长对英语重要性的认同不会因此而减弱。
个人认为,高考降低英语比重,对英语教学是好事,是还原英语作为语言的工具性,让英语从应试的误区中摆脱出来。以前我们的英语教学应试层面重了一些,而江苏高考从其变化路径来看,在慢慢调整,降低了语言知识考察的比重,突显了“语用”,即语言的应用能力。从这个意义来讲,高考英语分值的变化,不是让英语像外界所传闻的那样,变得无用了,而是让英语变得更有用了。
培训机构
注重应用能力的会胜出 那些传统的应试类家教会受打击 英孚教育常州校负责人:
高考英语考试方式的改变对英孚教育的业务没有影响。英孚全球对这种改变感到欢欣鼓舞。因为从长远来看,这种变化对英孚教育的业务会有很大促进。
原因:中国对以考试成绩为标杆的学生考核方式作出了方向性调整,分数不再是唯一标准。开始注重英语听力、口语、语言应用能力和学生个性,并尝试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评估。英孚教育一直注重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英孚认为有了好的语言环境和学习兴趣,将来孩子在考试、工作、生活上都会终身受益无穷。所以投资英语仍然是最保值的投资。
我个人的观点:语言可以认为是孩子走路的腿;而考试只能算一种公共交通工具;交通工具可以在某个时段带孩子到达某个地方,但孩子一辈子也离不开腿。
昂立教育常州校苏进校长:
我关注了最近北京中考的新政策,英语从原来的120分降到100分,100分怎么考,北京中考作出重大调整,50分笔试,50分听力。从分值转化中,我体验到英语改革的风向是考试越来越能力化,试图首先从听力上去突破改变原先的哑巴英语现象。从以前的英语学习重“读、写”上,现在转向“听、说”的语言本质。
听力培养需从小下功夫,只有建立在大规模的听的基础上,你才能具备能力。这在英语新课标中也有所体现,新课程要求一分钟听120个词,是对初中生的要求,以前我们读大一时才有这个要求,这对孩子来说,英语学习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整体难度提升了。
这一转变,与我们很契合,我们一直强调全英文课堂。所以我认为这是个利好,我们认为注重能力培养的机构会在这一变化中胜出,甚至得到一个机遇式发展,而相反那些一对一,传统的应试类家教会受到打击。像有的作坊式的家教老师,只针对考的内容练和背,以前分数是会有上升,新变化下可能就没有用武之地了。学生依靠以前的死做题没有多少用了。
学生家长
英语作为技能,学到了是他自己的 不会因为考试占比下降就放松要求
上初一的任翼帆今年刚上昂立外语培训班。任妈妈说是因为孩子自己对英语比较感兴趣,“孩子自己想学,我们家长当然支持。”而高考方案英语上的变化,任妈妈持开放态度。“英语本身是一门应该口语化的技能,学到了就是自己的,我们不会因为在高考中比重下降就不鼓励他去学习英语。而且英语在以后工作生活中还是有用的,那时要用到不是还得去学嘛。”
从事外贸工作的周女士两个孩子都是英孚常州校的老学员,儿子从3岁就开始学英语,女儿现在五年级,英语级别却已达到了初二水平。两个孩子都是上海户口,她说上海的英语从一年级就开设,有的幼儿园也开,所以她不想让孩子们等到三年级才开始学英语。还有一个因素是,常州这边的功课还是有点压力的,她担心到了三年级再学英语,让孩子把对英语的感觉等同于语数,提前学,可以让他们先对这门语言产生兴趣。
经常出差国外的周女士表示,英语现在你在家门口似乎感觉不到必要性,可是一出门就不一样了,它是一门生存技能。我本来就不是因为学校考试要求而让孩子在外学英语的。
北京小学一二年级取消英语课 本市小学少数学校一二年级设校本英语 侧重口语与兴趣培养 北京小学一二年级取消英语课
本市小学少数学校一二年级设校本英语(组二)侧重口语与兴趣培养
近日,北京市教委提出改进英语教学的措施,小学一、二年级不再开设英语类的相关课程,今后北京将从小学三年级开始“零起点”开设外语课。北京的小学英语课程改革,对常州小学英语教学会有什么影响? 在常州市教科院小学英语教研员黄小燕的印象里,现在常州一、二年级开设英语课的学校不多,分布在一些民办学校,如武进的星辰实验学校、清英外国语学校,本市以英语为特色的公办学校,如常州市浦前中心小学,来自晚报家长QQ群的爆料,新北区圩塘中心小学一、二年级也开设英语口语课。教材多为自选。我市小学生普遍从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国家课程。
常州几所一、二年级开设英语口语课的英语老师表示,其实我们的口语课更多是偏向生活中的英语,让孩子在游戏中说英语,不作考试要求,不过英语改革的风向在新课标里已突显,更关注英语作为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对三至六年级的英语教学将起到引领作用。不让孩子过早接触字母 生活中的英语说错了不要紧
常州浦前中心小学的孩子一年级开始上英语课,曾经一周两节,目前为一周一节。分管英语教学的副校长吴珍霞说,有些人担心一年级的孩子学英语,会跟拼音混淆,我们实践下来倒用不着为此担忧。因为一年级的英语,刚开始是不教孩子字母的,更多是通过做游戏等让孩子接触英语口语,让他们体验一门新的语言。
本周二,市教科院、区教师发展中心至浦小联合教研,执教一(3)班英语口语的王婧老师刚好向专家开了一堂课。这堂课前后设计穿插了五六个游戏,比如,“比比谁的反应快”,“发口令,做动作”,有时是教师根据情境表演,让同学猜,有时是A学生说单词,让B同学表演动作对不对,课堂参与性极强。课上,draw这个单词,有同学作跳(jump)的动作,立刻招来更多同学更正,踊跃起来表演。
评课老师笑言,教这个课的老师真辛苦,得会蹦会跳会唱歌,一堂课使尽浑身解数让孩子保持持续的热情。而王婧说,辛苦归辛苦,但是一二年级的孩子也有优势,就是他们敢于表达,不管有没有错,他们都很积极,这对英语口语帮助很大。孩子们喜欢上这个课情感不加掩饰,她经过教室,孩子们看到她会全上来抱住她。今年是王婧老师在浦小教英语的第十年,她说刚来的前两年口语课是部分班级开,后来就一直全年级开了。口语课选用的教材,目前是上海版牛津英语。
“零起点”开设外语课,在目前的环境下不现实
浦前中心小学的英语学习,从外部环境来看并不是太好,学生多为新市民子女,但学校英语师资及教研实力强是不争的事实,学校目前有6名在岗英语老师,校长缪亚芬透露,当天的联合教研后,学校正在探讨,兼顾学龄低的孩子的专注力,是否由目前的一周一节40分钟的课调整为一周2节,每节课20分钟的小课。
北京小学取消一、二年级英语课,三年级起“零起点”开设英语课,这个“零起点”,老师们的感觉是,不太现实,因为现在的孩子所处的环境不像以前,在生活中对英语早有接触,比如游戏中会接触到,大量引进的动画片里会接触到,生活中与老外也有接触,有的家长看重英语,幼儿园早早就报了班。要说“零起点”,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