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东海岛东南渔港项目一期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东海岛东南渔港项目一期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1、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
随着东海岛和湛江经济开发区两区合并,湛江钢铁基地、中科炼化项目的推进,东海岛重化工业基地逐步形成,湛江正朝着建设成为粤西地区政经发展龙头的目标大步前进。但随着一个一个重大项目落户东海岛,一个一个工业产业园规划建设,项目用海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渔业用海慢慢退出,为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的东海岛3万多渔业人口面临转产转业,被迫离开传统生产水域的2455艘渔业船舶需重新寻觅可生产、停泊的“家”——渔港。为解决这部份人的生产生活问题,为解决这部份渔船的停靠避风问题,从而维护当地社会稳定,在东海岛保留一点渔业水域和岸线,并建设一座渔港是非常必要的。
本项目位于湛江市东海岛东简镇南部,为东南渔港扩改建项目。本项目拟新建200HP渔业码头一座,长30m,作业平台宽12m,采用灌注桩桩基梁板结构形式;码头接岸护岸长43.5m,港区南侧护岸工程长538m,采用直立式浆砌块石挡土墙结构形式,港区西侧护岸工程长186m,采用阶梯式结构形式;疏浚回填35万m3;渔港管理中心300m2;水电、消防等配套设施和通讯导航各一项。以满足本港规划一期(2015年)渔货卸港量1.5万吨及渔船停泊的要求,项目总投资为1642.97万元,工期一年。
本项目申请海域使用总面积为8.5207公顷,其中建设造地填海用海面积8.2605公顷,透水构筑物用海面积0.0369公顷,港池用海面积0.2233公顷。
施工期主要环境影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建设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悬浮泥沙等会对海洋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影响海洋生物的正常生长,并对海洋渔业资源带来一定损失。根据工程特点,结合工程附近海域的环境特征,作业期间主要环境影响体现在:疏浚、吹填、护岸及码头施工产生的悬浮泥沙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施工队伍产生的污水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施工船舶舱底污水和机械冲洗、维修产生的含油污水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营运期主要环境影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营运期的主要污染物有到港船舶产生的含油污水及生活生产垃圾、修造船厂产生的含油污水、港区产生的生活生产污水及垃圾。到港船舶产生的含油污水利用船舶自带的油水分离器处理后达标排放。修造船厂和没有处理装置的到港船舶产生的含油污水均集中回收,并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理。港区产生的生活生产污水均经一体化污水生化处理成套设备处理。渔港及渔船的生活生产垃圾日产日清,收集后由垃圾车运往垃圾处理场统一处理。
2、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1)水质环境质量现状
2010年10月海洋环境质量调查结果显示,在涨潮期间,该项目附近海域的水质状况除石油类超标52.38%、铅超标4.76%外,其它水质指标均符合国家规定的第二类海水水质指标;在退潮期间,该项目附近海域的水质状况除石油类超标14.29%外,其它水质指标均符合国家规定的二类水质指标。石油类超标较普遍,是影响水质功能的首要因子。这可能是受到船舶油污水的影响。
(2)沉积物环境质量现状
2010年10月海洋环境质量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海域的沉积物质量良好,表层沉积物的有机碳、硫化物、铜、铅、锌、镉和石油类含量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规定的第一类标准限值要求,无超标现象。其中铜、铅、和镉的质量指数最大值相对较大,分别为0.40、0.54和0.36,其它各项评价因子的质量指数最大值均小于0.30。
(3)海洋生物现状 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
2010年10月海洋环境质量调查结果显示,本项目附近海域各调查站位叶绿素a含量变化范围在1.5~3.6mg/m3之间,平均为2.3mg/m3;各站位的初级生产力在41.3~321.7mg·C/(m2·d)之间,平均为160.3mg·C/(m2·d)。总体而言,本调查海域的叶绿素a 含量和初级生产力水平属一般。
浮游植物
2010年10月在该项目附近海域共鉴出浮游植物5门123种,其中硅藻门最多,有99种,占总数的80.49%。该海域浮游植物优势种主要为旋链角毛藻、中肋骨条藻、佛氏海毛藻、尖刺菱形藻等;浮游植物生物量在714.5×104ind/m3~8669.3×104ind/m3之间,平均生物量为2355.9×104ind/m3;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较高,均匀度较低,其平均值分别为2.66和0.47。总的来说,不同调查站位的浮游植物数量变化较大,种群的稳定性较低,均匀度较小,表明调查期间一些优势个体生长、繁殖较快,在本海域浮游植物藻类数量上形成了绝对优势,其它生物较少。
浮游动物
2010年10月调查海区共鉴定出10个类群,51种,其中桡足类种类最多,其次为纤毛 虫类和浮游幼虫类,再次是流水母类、其它生物类,鱼卵仔鱼所占比例最低。该海域的优势种主要有桡足类幼体、诺氏麻铃虫、对虾类幼虫、小拟哲水蚤、磷虾类幼虫、透明温剑水蚤、挪威小星猛水蚤、东方拟铃虫等8种,其中桡足类幼体的总生物量最大,总生物量为219.4×103 ind/m3;浮游动物的平均生物量为534.90 mg/m3,各个站点分布不均匀;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较高,其平均值分别为2.91和0.88。总而言之,本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较多,变化较大,分布比较均匀。
底栖生物
2010年10月的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域的底栖生物由4类23种生物组成。不同生物类别在调查站的出现率,以多毛类出现率最高,其次为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再次为棘皮动物;优势种为皱肋文蛤、长吻沙蚕、沙箸等3个种;底栖生物的平均栖息密度为28.8ind/m2,平均生物量为65.7 g/m2;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的平均值分别为1.75和0.97。总之,本项目所在海域底栖生物种类较多,但数量较小;多样性和均匀度均较高,主要原因可能是调查海域处于航道附近,人为的海上活动较为频繁,以致于底栖生物的生长数量较小;由于该海域基本没有海底拖网捕捞作业活动,所以对海底生物生长的人为影响较小,因此底栖类群的种类较多,且分布较均匀。
潮间带生物
2010年11月在项目附近海域共采获潮间带生物5类17种,其中软体动物最多,其次为甲壳动物,其它种的采获量较少。根据定量采样结果,断面C1潮间带总生物量为101.4 g/m2,平均生物量为14.5 g/m2,栖息密度总和为67.0ind/m2,平均为9.6ind/m2;断面C2潮间带总生物量为60.8 g/m2,平均生物量为12.2 g/m2,栖息密度总和为36.0 ind/m2,平均为7.2ind/ m2。
鱼卵仔鱼
2010年11月在项目附近海域采获的鱼卵有313枚,仔稚鱼16尾,且在所有调查站位均有出现,经鉴定隶属于7科共7种,各站位在种类组成和数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所调查各个站位中,采获的种类组成以小公鱼属、小沙丁鱼为主。调查期间,鱼卵、仔鱼的多样说指数和均匀度均较高,各站位的多样性指数在1.26~1.63之间,平均为1.37;均匀度在0.81~0.92之间,平均值为0.87。表明本海域的鱼卵及仔鱼分布较均匀。
2010年11 月在项目附近海域共捕获鱼、虾蟹类共65种,分隶于12目31科,种类组成以鲈形目的种类数最多,共14科22种;调查海域内所捕获的鱼类,以底层近底层、暖水 性海水种的硬骨鱼类占优势。调查海域内鱼类的平均渔获率为16.30kg/h,占总平均渔获率的66.73%;头足类的平均渔获率为1.25kg/h,占总平均渔获率的5.10%;甲壳类的平均渔获率为6.88kg/h,占总平均渔获率的28.17%。由此可见,鱼类秋季的渔获率比其他种类的渔获率高。
3、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对海水环境的影响
施工产生的悬沙污染以向北沿岸扩散为主。施工过程内超一、二类海水水质的影响面积为0.82km2;港池疏浚可导致绞吸船周边海域悬沙增量超三类水质标准。施工范围外海域无超三类水质标准现象出现。总之,项目对海域水质环境影响不大。
(2)对沉积物环境的影响
填海区所在海域的沉积物环境将被彻底破坏,且这种破坏是不可恢复的。港池、航道、锚地疏浚区的沉积物特征将在施工期受到彻底破坏,但经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可重新建立起新的特征。但营运期需要进行维护性疏浚,该海域的沉积物环境具有较大的变动性,较难稳定下来。同时,疏浚产生的悬浮泥沙在水流和重力的作用下,在施工地附近扩散、沉淀,造成携带某种物质的泥沙沉积在施工地附近的底基上,改变海底沉积物的理化性质。根据水质影响初步估算,施工产生的悬浮泥沙主要沿着海岸呈带状向东、北方向扩散,10mg/L包络线向北扩散最远距离约为2km,向东扩散最远约为1km,带宽平均约为300m,即向外海扩散平均距离约为300m。由于项目周围总体上沉积物环境质量良好,工程施工过程产生的悬浮物经扩散和沉降后,对项目周边海域的沉积物环境质量不会产生明显变化,即沉积物质量状况仍将基本保持现有水平。
(3)对海洋生态的影响
本项目建设需要围填海8.2605公顷,港池、航道、锚地均需进行疏浚,疏浚面积大约为8.23公顷。填海改变了底栖生物原有的生境;疏浚作业也将原来的海底底质挖掉。填海和疏浚作业将使海域大部分底栖生物被掩埋、覆盖,除少数能够存活外,绝大多数将死亡,导致底栖生物资源损失。据计算,填海和疏浚底栖生物总损失量为10.84t。
疏浚作业和吹填溢流将产生一定量的悬浮泥沙。从水生生态角度来看,海水悬浮物增加将导致水体透明度下降,从而使溶解氧降低,对水生生物产生诸多的负面影响。最直接的影响是削弱了水体的真光层厚度,对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妨碍浮游植物的细胞分裂和生长,降低单位水体内浮游植物数量,导致局部水域内初级生产力水平降低,使浮游植物生物量降低。同时,浮游动物也将因阳光的透射率下降而迁移别处,浮游动物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根据初步估算,疏浚作业对浮游生物的影响范围较小,并且,其影响随着作业的结束而消失。可见,填海和疏浚作业对浮游生物的影响是可接受的。
悬浮物的增加也将影响到海域的渔业资源,悬浮物可以阻塞鱼类的鳃组织,造成呼吸因难;影响某些滤食性动物的摄食;低溶解氧对游泳生物产生不利影响;最终对游泳生物产生“驱散效应”。悬浮物对幼鱼苗的生长有明显的阻碍,而且可导致死亡。悬浮物对鱼卵的影响也很大,水体中若含有过量的悬浮固体,细微颗粒会粘附在鱼卵的表面,妨碍鱼卵呼吸,不利于鱼卵的孵化,从而影响鱼类繁殖。本项目悬浮物增量较少,据计算,本项目共造成游泳生物126kg、鱼卵1.81×106ind,仔鱼9.35×104尾受损。
(4)对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
在东南码头区内,距离项目较近的是东南客运码头和东南车渡码头。由于东南港现有码头主要集中在拟建渔港的东侧,且与本项目不直接相连,进出港船舶无需经过本施工海域。因此,本项目的施工建设对港区和航道的通航环境影响不大。但应严格划定施工海域,现有渔港船舶严禁进入施工海域。营运期,本项目将淘汰一部分渔船,并未引起的船舶流量增加,只是船舶吨位加大,因此,不会对目前通航环境造成太大的压力。雷州湾航道和硇洲渔港距离项目位置较远,对其通航影响不大。
东海岛海岛森林公园旅游区位于东海岛东岸,本渔港位于东海岛南岸。根据施工期水质预测结果,悬沙增量为10mg/L的包络线向东扩散最远约为1km,未达到东海岛的东岸,因此,项目施工期间悬沙对旅游区的水质基本不产生影响。但施工噪声有可能会影响到旅游区,因此,应禁止夜间施工。
本项目南侧0.4km处即为外罗港—鉴江口海域幼鱼和幼虾保护区。该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内容为农历4月20日至7月20日,禁止拖网船、拖虾船以及捕捞幼鱼、幼虾为主的作业船只进入本区生产,防止或减少对渔业资源的损害。航道疏浚产生的悬浮泥沙将对该海域的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根据预测结果,疏浚吹填施工产生的悬沙扩散仅限在施工点沿岸扩散,疏浚过程底栖生物损失量较小,且是可恢复的,对该保护区整体的生态系统影响不大。
项目填海及疏浚范围均未触及至改增殖区,对增殖区内贝类的直接影响不大。但疏浚时水体中形成过高浓度的颗粒物对增殖区内的贝类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如滤水率、摄食率和吸收效率的显著降低,这会影响到贝类的生长和繁育。从水质影响预测结果可知,本疏 5 浚工程将会使增殖区内小范围海域的海水水质超一类标准,这样的增量值对贝类生长、繁育的影响很小,且影响时间短。
疏浚施工时悬沙扩散主要是往西北部的科学实验区扩散。由于悬沙扩散范围较小,悬沙增量浓度不高,且施工结束后的几个小时内即可恢复到原有水平。因此,悬沙扩散对科学实验区的影响不大。通过对沉积物影响分析可知,项目对科学实验区的底质环境也影响不大。
红树林主要保护其底质生境,悬浮物对其影响不大,并且远离本工程建设及运营的可能影响之外。
4、环境风险
本项目位于湛江东海岛东南部,湛江海域是热带气旋的活动地带,该区共有131个热带气旋中心位置进入这一区域。一旦热带气旋来袭,常常会带来大风大雨的天气,大气能见度差,同时海面掀起大浪,特别是与天文大潮重叠时将伴有风暴潮,可破坏施工设备,淹没施工场地,甚至是推毁在建的堤坝。因此本建设项目施工和营运期可受到台风暴潮灾害的影响。
本项目施工及营运船只如在恶劣天气和海况下未能及时归岸,则易于引起翻船、碰撞、触底等海上交通事故,带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同时引起的船舶油舱燃料油泄漏事故将严重影响周围海洋生态环境。
5、环保措施
(1)建议业主委托相关的环境监理机构进行施工期环境监理工作,这样对建设项目施工期全过程监管将是强化施工期环境管理的有效手段,是对现行的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制度的补充和完善,对控制污染、改善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
(2)建议施工期的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按照本报告书中提出的措施和对策进行,从而有效控制工程的污染物排放,减轻工程建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建议建设单位应该委托具有相关监测资质的单位进行施工期间的跟踪监测工作,并在施工开始前一个月将施工时间、施工方式、施工强度等施工计划给予该监测单位,以便开展施工期的跟踪监测。
(4)本渔港泥沙回淤现象是存在的,建议建设单位应该委托具有相关监测资质的单位进行跟踪,研究减缓泥沙回淤的方案。
(5)本渔港水环境质量石油类超标严重,建议加强对船舶含油类污水排放和处理的管理。尽快在港区设置隔油池1座、油水分离器等含油污水处理设施,加大对偷排乱排含油污水船只的处罚力度,监督大中型渔船落实配备油水分离器,切实保证小型渔船含油废水的统 一收集处理。
(6)应组织人员定期检查安全隐患,建立突发事故处理机制,使事故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
6、公众参与
本次公众参与的调查涉及到各个层次的居民,调查具有代表性,调查的结果比较真实可靠。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受访者认为项目用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对项目用海表示支持,但有少部分受访对象对本项目用海和实施后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问题也存在一定的担忧,并提出了要保护当地群众利益和环境质量的希望和建议,同时也要求用海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在填海作业期间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尽可能将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
用海单位认真考虑和研究了公众参与的有关内容和结论,对当地居民、事业单位和相关管理部门的意见和建议表示采纳,并明确表示将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填海过程中注意海洋环境保护,加强环境管理,尽可能消除公众的担忧。
7、总体结论
根据项目对各方面的影响评价结果:项目按照其设计要求,落实报告书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进行合理施工和营运科学管理,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程度和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比较小,其影响也是可以接受的。施工期产生的各类污染物对附近环境敏感区和重点保护目标产生的影响较小;工程竣工后作为渔港基地营运,配套的环保工程同时投产使用,不会对海洋生态环境和周围环境敏感区产生影响。
同时,本项目有着良好的社会效益,其选址符合《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湛江市海洋功能区划》和相关规划的要求,社会基础条件良好,具有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填海和疏浚施工过程中充分落实报告书中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工程结束后在适当的时机进行生态补偿,则工程建设所带来的环境负影响可降到最低程度,工程的环境影响可控制在能够接受的水平,则该项目建设从海洋环境保护角度考虑是可行的。
二〇一一年一月四日
第二篇:万宁日月湾人工岛“日岛”围填海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附件一:
《海南万宁日月湾人工岛“日岛”围填海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1、工程概况
为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加快万宁日月湾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步伐,提高日月湾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率,南山(海南万宁)置业有限公司拟在万宁日月湾内通过填海造地形成人工岛陆域有效面积44.7万m2,人工岛与陆域相距300m,通过桥梁与陆域连通。陆域各功能区主要是由企业会所、超五星级酒店、高级娱乐购物中心、七星级酒店、会展会议中心及其他配套辅助设施用地所组成。
人工岛需建设海堤长1993m,建设内护岸691m,建设防波堤长520m。海堤和内护岸所形成有效陆域面积为44.7万m2。防波堤形成的游艇港池面积约10万m2。陆域形成高程6.3m(靠海侧)、5.0m(靠陆侧),陆域回填方量约为432.3 万m³,石方量84.5万m3,拟从新中农场南林社区及田新村雷公岭开采取得。推荐方案工程总投资79989.40万元。
本工程共申请用海共61.2558公顷,其中,人工岛填海48.0460公顷,防波堤用海共1.3845公顷,港池用海9.7099公顷,跨海桥梁用海2.1154 公顷。
2、工程分析 施工期
施工期的环境影响主要是人工岛岛体、防波堤、护岸等抛石施工和回填作业时排水口产生的悬浮物、施工队伍产生的生活废水和生活垃圾、临时预制场产生的建筑废水及建筑垃圾,施工船舶舱底油污水、机械冲洗和维修时产生的含油废水。本工程各工序产生的悬浮物含量均较少,忽略不计;各种废水及垃圾均按要求进行收集处理及回收利用,不得倾倒入海,则对海洋环境影响不大。
项目施工期生活污水产生量为33t/d,其中食堂排放的污水设置隔油隔渣池进行预处理,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放。建筑废水主要是悬浮物浓度含量高的泥浆水,本项目在临时预制场设置沉淀池,工地污水经沉淀可大大减少淤泥的排放量。含油废水产生量为2~10t/d,含油废水将严格按照《沿海海域船舶排污设备铅封管理规定》,排放至岸上或水上移动油污水接收设施,并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由环卫部门统一收集处理。营运期
营运期的主要污染物主要为岛上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及游艇产生的含油废水。生活污水产生量为84万吨/a,经污水管线进入日月湾综合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的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排放。游艇区产生的含油废水将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理。固体废物包括有生活垃圾、绿化垃圾及餐饮垃圾;生活垃圾产生量为140t/a,由环卫部门统一收集处理;绿化垃圾产生量9.5t/a,经切枝机粉碎,再经堆肥后作为肥料施用到本项目的绿地;餐饮垃圾产生量为27t/a,属严控废物,交有资质单位收集处理。因此,营运期正常情况下,不对海洋环境排放污染物。此外,还存在整体填海工程对水动力环境、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生态环境的非污染影响。
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我院委托珠国家海洋局海口监测中心于2012年1月(冬季)、2012年4月(春季)对周围海域的环境现状进行调查结果。2012年1月份调查共布设水质调查站位20个,沉积物调查站点 10个;2012年4月份调查共布设水质调查站20个,沉积物调查站点12个,海洋生物调查站点12个和潮间带调查断面3个,渔业资源调查站位4个。水质状况
2012年1月份水质监测结果表明,海水pH、DO、COD、活性磷酸盐、无机氮、汞、锌、镉、铅、铜的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没有超标样品;超标的只有石油类,石油类含量仅在一个测站在涨潮期表层出现超出国家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的情况,超标率为5%,其余站位海水石油类含量较低,调查区域海水仅受石油类的轻微污染影响,调查海域水质优良。
2012年4月份水质监测结果表明,海水pH、DO、COD、活性磷酸盐、无机氮、汞、锌、镉、铅、铜和石油类的含量均符合国家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没有超标样品,调查海域水质优良。海水中铅的含量在整体上相对较高,最大标准指数为1,刚好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沉积物状况
2012年1月份调查结果表明,沉积物样品外观多为细砂含泥或淤泥,呈棕褐色或黑褐色,有轻微硫化氢气味。表层沉积物中硫化物、石油类、锌、镉、铅、铜和汞含量的较低,变化相对小,平面分布均匀;各站点有机碳、铬和砷含量差异相对较大,其中,有机碳含量在外海相对较高;铬含量以南北向高低值区相间排列;而砷含量则在调查海域西南部表现为高值区。沉积物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海区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硫化物、石油类、锌、镉、铅、铜、铬、砷和汞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该调查海域的沉积物质量优良。2012年4月份调查结果表明,沉积物样品外观多为淤泥,个别站位为粗砂,沉积物样品呈灰褐色或灰黑色,少数样品有轻微硫化氢气味。表层沉积物中硫化物、锌、镉、铅、铜和总汞含量的较低,变化相对小。各站点有机碳、石油类、铬和砷含量差异相对较大。沉积物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海区表层沉积物中,除1个站位附近海域砷含量超过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要求外,有机碳、硫化物、石油类、锌、镉、铅、铜、铬和汞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该调查海域的沉积物质量优良。海洋生物状况
海洋生物状况仅在2012年4月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①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
海区叶绿素a含量在涨潮时的变化范围为(0.23~1.62)mg/m3,平均值为0.631mg/m3;而在落潮时的变化范围为(0.18~0.99)mg/m3,平均值为0.434 mg/m3。叶绿素a的含量在涨落潮时均属于贫营养,不存在富营养化现象。②浮游植物
监测海区共鉴定到浮游植物48属126种,其中硅藻32属87种,占总种数的69.05%;细胞丰度范围为(0.92~97.23)×104cells/m3,平均为38.48×104 cells /m3。红海束毛藻占主导地位,(3.84×104cells/m3),占总平均丰度的35.97%。多样性指数平均为3.58,均匀度指数平均为0.74,指数值均较高。③浮游动物
海域浮游动物共有9类47属64种,不包括浮游幼体及鱼卵与仔鱼,其中,桡足类最多,有22属33种,占浮游动物总种数的51.6%;生物量范围为(0.15~17.58)mg/m3,平均生物量为2.73 mg/m3;丰度范围为(6.84~273.33)ind/m3,平均丰度为69.46 ind/m3;多样性指数较高,范围为2.90~3.87,平均为3.34;均匀度指数范围为0.65~0.86,平均为0.77。④底栖生物
共采获6个生物类别中的61科86种底栖生物。其中以甲壳类出现的种类最多;平均生物量为11.02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42.92 ind/m2,生物量的组成和栖息密度均以甲壳类占优势。优势种类为节织纹螺,细螯虾,戴氏赤虾和矛形梭子蟹。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2.20;均匀度指数平均值为0.93。⑤潮间带生物
3个潮间带断面共采获了3个生物类别中的14科19种生物。其中软体类最多,有9科13种,占总种类数的68%;C1、C2、C3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9.57 g/m2、16.56g/m2、6.27g/m2,总平均生物量为17.47 g/m2;C1、C2、C3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13.33ind/m2、14.67ind/m2、28.00ind/m2,总平均栖息密度为18.67 ind/m2。三个断面出现的生物类别均为软体类和甲壳类,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均以软体类大于甲壳类。潮间带生物优势种类为甲壳类的角眼沙蟹、寄居蟹,软体类的粒虫戚、塔结节滨螺。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77,均匀度指数平均为0.65。海洋生物质量
海洋生物质量评价结果显示,调查海区的海洋生物质量良好。所有生物质量样品体内的(软体类、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重金属Cd、Hg、Cu、Zn的含量符合评价标准,仅是鱼类油魣、头足类台湾枪乌贼和软体类蟾蜍荔枝螺、粒虫戚体内的石油烃含量超评价标准。石油烃是调查海区生物体内的主要污染物。渔业资源
共布设4个渔业资源调查断面。调查海域内捕获水生生物种类44种,其中鱼类33种,虾蟹类7种,贝类 1种,头足类3 种,这些渔业种类隶属于11目39科39属。4个站位现存渔业资源密度为435.99kg/km2~697.58 kg/km2,平均为566.79kg/km2。
垂直网中鱼卵密度范围为0.00~9.17粒/ m3,平均密度为1.77粒/ m3。仔鱼密度范围为0.00~1.67尾/ m3,平均密度为0.40尾/ m3。水平网中鱼卵密度范围为0.00~3.21粒/ m3,平均密度为0.42粒/ m3。仔鱼只有4个站位采集到,密度均为0.01尾/ m3。在垂直网中鱼卵与仔鱼的平均密度均高于水平网。
4、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对水质环境影响
施工期的环境影响主要是人工岛海堤、护岸、防波堤等抛石施工和回填作业时排水口产生的悬浮物、施工队伍产生的生活废水和生活垃圾、临时施工场地产生的建筑废水及建筑垃圾,施工船舶舱底油污水、机械冲洗和维修时产生的含油废水。本工程各工序产生的悬浮物含量均较少,忽略不计;各种废水及垃圾均得到有效收集处理,对海洋环境影响不大。营运期生活污水全部经污水管线进入日月湾综合旅游度假区规划的污水处理厂,含油污水均全部收集交给有资质的单位收集处理,本项目不向海洋环境排放污水,对海域水质环境影响不大。
可见,无论施工期或营运期,项目对海域水质环境影响均不大。(2)对沉积物环境影响
填海区所在海域的沉积物环境将被彻底破坏,且这种破坏是不可恢复的。港池区的沉积物环境将由于游艇的开发利用而有所变化。(3)非污染物环境影响综合分析与评价 ①对海流动力环境的影响 水动力预测结果显示,正常天气情况下,日月湾潮流起主导作用,但潮流流速较小,在0.1~0.15m/s之间。工程后,涨急时刻海流在人工岛南侧分成两股,绕过人工岛,在人工岛的西侧重新汇合,且由于影流效应,在人工岛东西两侧流速非常小,远小于工程前。落急时刻变化趋势与涨急时刻相似,变化程度则小于涨急时刻。流速方面,人工岛周围流速减小在50%以上,而冲浪区原本流速较小,工程对其流速不产生影响。
在“1117号”台风“纳沙”影响下,工程海域最大流速为1.0~1.2m/s,海流流向为NE。工程后,所选六个站位流速均较工程前小,工程对西南至南侧流速影响较大。位于工程东西侧附近海域的站点流速减小较多;而位于工程南北侧两点的流速减小不多。位于冲浪区的站点流速减少较多。
②对波浪动力环境的影响
本海域波型为以涌浪为主的风浪和涌浪混合型,年平均有效波高为0.91m,常浪向为SE,频率占47.3%,次常浪向为SSE。强浪向为SE向,湾内大部分水域50年一遇波浪有效浪高3m~6m,2年一遇波浪有效浪高2.5m~4.5m。
本工程建设的水工构筑物对波浪的反射作用将会影响到冲浪区,导致工程海域的波浪空间分布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冲浪区出现弧形的大、小浪高交替区。
数值模拟结果显示,设计高水位下50年一遇的浪高情况下,工程后冲浪区的波高有的代表点增大,有的减小,但绝对变化不超过0.6m,相对变化多在10%以下。从乌场站实测的波浪分级统计可知,日月湾内1.5m以下的浪高出现频率高达90%,因此推断通常情况下,因人工岛水工构筑物对波浪的反射作用对冲浪区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强度将小于预测所代表的状况。
物理模型模拟结果显示,ENE向波浪自东向西传播,先到达冲浪区,随后才抵达工程区域,日岛工程对冲浪区ENE向波浪无影响;SE向波浪自东向西传播,先到达冲浪区,随后才抵达工程区域,工程后,冲浪区波高略微增大,越靠近日岛工程位置处,其增大值越大,最大增加值为0.07m,因此日岛工程对冲浪区SE向波浪有影响,但影响较小;SSE向波浪自东南向近岸传播,工程后,冲浪区波高略微增大,越靠近日岛工程位置处,其变化越大,最大变化值为0.03m,因此日岛工程对冲浪区SSE向波浪有影响,但影响较小;S向波浪自南向东北传播,先到达工程区域,随后才抵达工程区域,工程后,冲浪区波高略微减小,越靠近日岛工程位置处,其减小值越大,最大减小值为-0.03m。因此日岛工程对冲浪区S向波浪有影响,但影响较小。
总体上看来,工程建设对冲浪区的波浪稍有影响,但影响较小。②对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的影响
1)日月湾海岸特征复杂,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自东向西分别为基岩岬角段(冲浪区东侧岬角)、岬间砂质海滩段、基岩岩礁段、砂质弧形海滩段、礁间堆积性砂质海滩段、珊瑚岸礁内侧侵蚀型海滩段、侵蚀残留型海滩段;工程所在区域为珊瑚岸礁内侧侵蚀型海滩段,冲浪区所在区域为相对较封闭的岬间砂质弧形海岸。
2)人工岛附近海床为三级珊瑚礁平台,面积55.6万km2,水深在5~10m之间。近岸珊瑚礁平台水深较小,外侧坡度较大,外海波浪在珊瑚礁区向岸传播过程中迅速衰减;因此,珊瑚礁对工程区域所在近岸海滩有一定的掩护作用,对泥沙跨区搬运有一定阻挡作用。
3)遥感影像资料分析表明:1987年至2012年间,日月湾岸线基本稳定,工程区所在沙滩略有侵蚀,但侵蚀率较小。
4)常浪条件下,日月湾海岸泥沙主要0m至5m等深线之间活动,水深大于5m处泥沙活动性较弱。
5)工程前泥沙物理模型试验表明:年平均波浪条件下,仅波浪破碎带(水深1.5m左右)内的泥沙活动性较强,其它区域泥沙活动性较弱;SE向年平均波浪作用下,工程区域年纵向输沙量约为0.55万m3,SSE向年平均波浪作用下,工程区域年纵向输沙量在0.24万m3,S向年平均波浪作用下,工程区域年纵向输沙量在-0.12万m3(以东向为正),E向年平均波浪作用下,工程区域年纵向输沙量在0.17万m3;纵向年净输沙量在0.84万m3左右,方向为西向。
6)日月湾日岛工程位于日月湾内珊瑚礁盘中间,是离岸岛屿开发建设的良好选址;工程附近海床砂源不足,在礁盘掩护下泥沙活动量有限,工程建设后不会形成连岛沙坝。
7)日岛工程建设后,岛屿与海岸之间的波影区,水流与波浪条件发生较大的变化。由于日岛外轮廓为圆形,波影区东西两侧呈现为喇叭口形式,东、西方向波浪条件下波影区的波生流有所加强。沿岸输沙中的粗砂部分难以穿越波影区,在波影区东西两侧形成局部淤积体;沿岸输沙中的细砂部分,在东、西方向波浪条件下能穿越波影区。
8)工程后物理模型试验表明年平均波浪SE、SSE、S、E等4个浪向组合作用1年后,工程连岛桥梁东西两侧均出现淤积,年淤积量1.5万m3;在波影区东西外侧海岸沙滩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刷侵蚀,以西侧侵蚀较重。③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人工岛工程填海面积共48.0460公顷,连陆桥梁透水构筑物桥面面积占用海域共0.9311公顷。施工过程中还需在连陆桥梁占用海域面积的基础上新增0.8320公顷的施工引道和0.2004公顷的施工便桥。填海、施工引道及连陆桥梁与施工便桥的桩基础所占用的海域改变了生物原有的生境,尤其对底栖生物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全部生物将被掩埋、覆盖,绝大多数将死亡,导致生物资源损失。据生物损失估算,底栖生物总损失量为5.417t,潮间带生物损失量为0.149t。
由于施工期悬浮物产生量很小,施工期及营运期污水经收集和经处理达标后排海,因此,对生态环境影响不大。
本工程造成的海洋生物损失赔偿额为108.4万元。(4)对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 对冲浪区的影响
1)日月湾冲浪区波浪为以涌浪为主的风浪和涌浪混合浪,最佳冲浪季节为10月至次年3月,此时间段内波浪以SE向为主,该浪向为冲浪最佳浪向。
2)日月湾冲浪区海床等高线平行,向岸快速抬升变化,SE向涌浪受地形影响,波高变大,波浪变陡甚至发生卷吸,由此形成良好的冲浪条件。
3)对于冲浪季节内的常浪向SE向以及SSE向波浪而言,工程位于冲浪区的西侧波浪下游方向,且和冲浪区相距2km以上,对冲浪区波浪条件影响较小。
4)物理模型试验表明,在日岛工程上部采用直立护岸布置条件下,日岛工程对冲浪区波浪有一定反射影响,为维护冲浪区良好的冲浪条件,建议调整海堤断面结构型式,以尽量减小工程建设引起的波浪反射对冲浪区的不利影响。
5)日岛工程建设对冲浪区岸线基本无影响,冲浪区宏观地貌条件和波浪条件没有改变,总体而言,在工程外缘消浪措施良好的情况下,工程建设对冲浪区基本无不利影响。对渔业养殖取水设施的影响
项目施工期和营运期对水质影响很小,且渔业养殖取水设施距离项目有一段距离,因此,项目对渔业养殖取水设施基本无影响。对旅游设施的影响
项目东北向约1.6 km处,紧邻冲浪区岸边及岸上建有部分旅游设施,主要为旅游度假酒店及餐馆。项目西南向约3.6 km处,即陵水县和万宁市交界处,分界洲对岸建有分界洲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主要为旅游度假酒店及旅游码头等,分界洲上也建有部分旅游设施。前述旅游区距离本岛均在1.6 km以上。由于规划用海区与周边旅游区距离较远,且规划实施过程对海水不会造成明显的变化影响,因此,对周边旅游区无明显不利影响。对青皮林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拟建项目沿岸目前建有青皮林自然保护区。青皮林是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根据植物专家调查统计,本区植物资源有69科143属172种,距今已有4000—16000年的历史,作为海岸沙滩上生长的单优青皮林群落在国内外都很罕见。不仅仅体现景观和生态价值,还具有科研、科考及科普价值。在不影响青皮林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可在其中少量开辟通向海边的生态小道及科考路线。
拟建项目所地海域沙滩发育良好,基本维持自然状态,海水水质较好。拟建项目实施后对岸滩演变影响不大,因此对青皮林自然保护区影响较小。项目实施过程对海水不会造成明显的变化影响,因此,对青皮林自然保护区无明显不利影响。
5、环境风险
项目用海的风险主要包括自然灾害对项目可能产生的风险和项目本身对自然环境可能潜在的风险。自然灾害风险主要包括热带气旋、风暴潮、暴雨等,将会护岸结构、导致填海围堰决堤等;而项目本身对自然环境的可能潜在风险是船舶溢油事故。一旦发生溢油事故,将严重影响周围海域的水质、底质环境、海洋生物质量、岸线生态环境。建设单位应做好溢油风险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6、清洁生产
项目施工将按照清洁生产的原则,采取先围堰后推填的施工方式,采用开山土作为填海物料,悬浮物产生量少。所有施工船舶配备油水分离器,船上配备污水贮箱和垃圾收集箱,统一上岸集中收集处理;施工车辆及各种机械设备,实现噪声和尾气排放达标,定点维修保养。砂石料、水、能源等原辅材料均为清洁材料并尽可能综合利用。施工期间产生的生活废水、船舶油污水和生活垃圾等污染物均得到集中收集处理或处理达标后排放。工程建设单位同时做好了施工期间的环境管理。总的看来,项目在施工工艺、设备选用、原辅材料和能源消耗、废物回收及处理、环境管理等方面均符合清洁生产的要求。
7、环保措施
(1)水污染防治措施
①做好回填围堰的密实加固工作,防止回填泥土中的悬移物大量流失,保持其沉降稳定时间,控制其达到悬沙浓度要求后排放。②生活污水施工期经化粪池处理后外排,营运期通过污水管网进入日月湾综合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的统一的污水处理站。③施工船舶含油污水经油水分离器处理后与施工船舶的生活污水一起采用船上配备储污水箱进行收集和贮存;营运期油污水经隔油拦渣后与生活污水一起处理。④对施工人员加强管理,提高操作人员的环境意识,严防机械设备用油的跑、冒、滴、漏现象。⑤施工船舶事故溢油的应急处理应纳入项目所在海域溢油应急体系。
(2)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①施工期间产生的建筑、生活垃圾定点堆放收集、及时清运。禁止向海域随意倾倒垃圾和弃土、弃渣。②施工船舶垃圾及机械保养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不得随意倾入海域,统一收集处理。③施工期在人员生活驻地附近设置垃圾临时堆放点,及时清运并定期对保洁容器进行清洗消毒。
(3)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设备声源强度达到相关机械产品的噪声标准;施工阶段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4)海洋生态保护措施
①施工期排放船舶含油污水、车辆冲洗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垃圾向海域倾倒,都将对附近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应按照有关环境保护措施中提出的具体要求加以实施,认真落实,严格管理。
②施工应尽可能选择在海流平静的潮期,避免对敏感目标造成影响;同时尽量减少在底栖生物、鱼类的产卵期、浮游动物的快速生长期及鱼卵、仔鱼、幼鱼的高密度季节进行作业。同时,应对整个施工进行合理规划,尽量缩短护岸工期,以减轻施工可能带来的水生生态环境影响。
③营运期,制订补偿方案,采取增殖放流等修复措施,补偿贝类增殖区由于填海造成的生物损失,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
8、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在落实提出的污染防治与环境保护措施前提下,其产生的环境影响较小,相对其产生的显著的社会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来说,其产生的环境污染经济损失是可以承受的。
9、总体结论
根据项目对各方面的影响评价结果:项目按照其设计要求,落实报告书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进行合理施工和营运科学管理,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程度和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比较小,其影响也是可以接受的。施工期产生的各类污染物对附近环境敏感区和重点保护目标产生的影响较小;工程竣工后作为旅游度假场地,配套的污水输送管线、生活垃圾收集等环保工程同时建设,不会对海洋生态环境和周围环境敏感区产生影响。
第三篇:石家庄市城市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_百(精)
石家庄市城市轨道交通3 号线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2012 年04 月 1.总论(一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石家庄市城市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工程
项目概要:石家庄市城市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工程起点为西三庄站,终点为位同站,穿越了新华区、桥西区、桥东区、裕华区四个行政区。
本线的一期工程位于中心城区范围,线路沿联盟路、中华大街和塔北路敷设,穿越西三庄街、友谊大街、和平西路、中山西路、裕华西路、槐安西路、建设南大街、体育南大街、富强大街、谈固南大街、东二环路等主要相交的城市主干道。沿途经过:水上公园、市庄、新百商场、十一中、新石家庄站、印刷二厂、塔冢、裕华、南王、卓达、位同等主要的客流集散点。线路全长19.5km,均为地下线。共设车站17 座,平均站间距1.175km。3 号线一期工程设车辆段一座——位同车辆段,位于京珠高速公路与南二环路交叉口东南角地块,占地约20公顷。
(二建设内容与规模
拟建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工程线路全长19.5km,均为地下线,共设车站17 座,平均站间距1.175km。在线路东端设位同车辆段1座,占地约20公顷。正线预留向西延、向东伸条件。
根据《石家庄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2-2020》,本线拟分期实施。1号线一期工程计划于2012年6月开工建设,设计工作和土建施工全线同期进行实施,全线计划于2017年6月通车试运营,全线施工总工5年。
(三评价等级
(1城市生态环境评价工作等级
根据HJ 19-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中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项目占地长度小于50km,项目区为一般区域,确定生态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
(2声环境评价工作等级
评价范围内各类声环境功能区的噪声敏感建筑的增加量将超过5 dB(A,根据HJ 453-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城市轨道交通》中规定的评价等级划分原则,本次声环境影响评价按一级评价开展工作。
(3振动环境影响评价等级
参考HJ453-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城市轨道交通》,结合沿线地区实际状况,本次振动环境影响评价拟参照噪声评价的工作等级,按一级评价深度进行。
(4地表水环境评价工作等级
根据HJ453-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城市轨道交通》中规定,地表 水环境影响评价按HJ/T2.3 三级评价相关要求开展工作。(5地下水环境评价工作等级
综合分析包气带防污性能为中-弱,含水层污染特征分级为中-易,建设场地含水层易污染程度分级为不敏感,污水排放级别为小,污水水质复杂程度为中等-简单等评价因子,依据Ⅰ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分类,确定本次地下水环评工作等级为二级。
(6大气环境评价工作等级
由于地铁列车采用电力车组,无废气排放;在车辆段内工作的内燃轨道车、锅炉房废气及餐饮设施废气排放量很小;地下车站排风亭排气中的异味对周围居民生活环境产生一定影响,根据HJ/T2.2-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的规定,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且可进一步从简。
(四评价范围
(1城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评价范围
鉴于本工程所处地理位置及环境影响特点,同时参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城市轨道交通》,评价范围拟定同工程设计范围。
(2声环境评价范围
各车站风亭、冷却塔周围50m以内区域,车辆段厂界外50m区域,必要时适当扩大。
(3振动环境评价范围
环境振动及文物振动影响评价范围为距线路外轨中心线两侧60m;室内二次结构噪声影响评价范围为隧道垂直上方至外轨中心线两侧10m。
(4地表水环境评价范围
工程废水直接排入城市污水管网,评价范围为工程废水排放口。(5地下水环境评价范围
本次工作调查与评价范围:西起山区平原区界线,东至九门、大同、丽阳、城郎一线;北自滹沱河冲洪积扇与磁河冲洪积扇交接处,南至栾城县冶河镇一线,总面积1321.273km2。
(6大气环境评价范围
各车站排风亭周边50m内区域;车辆段、停车场新建锅炉房周围200m 以内的区域。对于车辆段内燃轨道车、燃气锅炉及餐饮设施排放的废气只说明污染物排放情况,不进行扩散分析。
(7固体废物评价范围
沿线车站、车辆段产生的生产、生活垃圾。(五评价标准
1、环境质量标准
1环境噪声标准: 环境噪声评价执行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相应标准;交通干线、铁路两侧执行“4a类标准”标准限值;2评价范围内各敏感建筑环境振动标准根据用地性质分别执行GB10070-88《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中的相应限值;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执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0]1 号“关于发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修改单的通知”的有关规定;4民心河水质分别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Ⅳ类水域标准;5地下水:执行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Ⅲ类标准。
2、污染物排放标准
1施工期噪声应执行GB12523-90《建筑施工场地噪声限值》;2该项目位同车辆段厂界噪声执行国家《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的1类标准。
3电磁: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18号令《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4各车站排水水质执行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标准;5位同车辆段设置有小型食堂,餐饮油烟排放执行《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18483—2001中的有关标准限值;6固体废物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有关规定。2.环境质量结论(1大气环境
2009年石家庄市城区环境空气呈现“煤烟型”污染特征,城区环境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为1.08,污染等级为轻污染,主要污染物为降尘。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年日均值为0.104毫克/标立方米、0.046毫克/标立方米、0.035毫克/标立方米,同比去年可吸入颗粒物下降了9.6%,二氧化硫与去年持平,二氧化氮上升了12.9%。目前大气主要污染物也为可吸入颗粒物。
(2水环境
民心河目前水体为劣Ⅴ类。
2011年10月15日和2012年2月20日对轨道交通3号线周边井进行了两次采样监测。由监测结果可知:高水位期,除三教堂外其余井点总硬度都超标,此外,二十里铺硝酸盐超标,西三教溶解性总固体超标,石药厂硝酸盐超标,二十七军部队溶解性总固体、硝酸盐超标,棉二厂硝酸盐超标,棉七仓库硝酸盐异常。综上所述,采样井点主要是总硬度及三氮超标,总硬度超标与石家庄市地下
水位下降,降落漏斗的形成有关,水位下降使得还原环境转化为氧化环境,且径流条件变差,增加了地下水中硬度。上述三氮超标取样点都位于生活区,三氮超标主要由于生活污水、粪便及生活垃圾的排放引起。
(3电磁辐射环境现状
根据2009年石家庄市辐射环境监测数据,石家庄市城区电磁辐射环境0.10MHz~3000MHz的“电场强度”在0.09~0.71V/m之间,低于电场强度限值,石家庄市辐射环境较好。
3.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1本工程共有17座车站,工程采用的明挖法、暗挖法、盖挖法及盾构法相结合的施工工法,具体站区的施工工法亦是根据站区环境而定的,而且工程设计中已充分考虑了地面交通疏解和施工期环境保护问题,因此本工程采用的施工方法是可行的。
本工程大部路段位于城市区域,施工点多、线长、工程施工将不可避免对沿线环境产生影响,施工期对环境的主要影响是大气环境,另外对绿地、水环境、交通、景观、社会环境均有一定的影响,须采取必要措施。
(2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及有关其他国家、石家庄市有关建筑施工环境管理的法规要求,并将本次评价提出的各项建议措施落实到施工的各个环节,做到文明施工,使施工期环境影响降到最低。
(3施工单位应根据石家庄城市绿化相关要求,工程影响城市绿化的,在设计中和施工前,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城市绿化管理部门确定保护措施。建设工程竣工后,施工单位必须按有关规定拆除绿化用地范围内的临时设施,清理干净场地,为绿化创造条件。
(4为使施工对沿线地区居民生活和交通影响降至最低程度,对城市交通进行分流规划,对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走行路线及时间进行统一安排,防止交通堵塞。对施工引起的管线、路面、建筑物的破坏应随时维修恢复。
(5施工期噪声、振动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应从管理的角度加以控制,如: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高强噪声、振动工作如打桩等不应安排在夜间进行;对于噪声、振动影响较大的工作,距振动敏感建筑物应当保留合理的距离,还应在施工场地厂界靠近敏感建筑一侧临时建设4m高的隔声围墙或隔声屏障,同时也可考虑在靠近敏感点一侧建临时工房以起到隔声墙作用,以减轻噪声和振动的影响。
(6建设单位应根据石家庄垃圾渣土管理的相关规定,及时到市政管理部门办理相关申请,运输垃圾、渣土的车辆实行密闭运输,不得车轮带泥行驶,不得沿途泄漏、遗撒。
(7各车站施工点产生的废水均可排入市政污水管网,排水水质可满足《污 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标准。
(8应妥善处理市民投诉,由于本工程施工范围广、时间长、不可避免会噪声附近居民生活不便,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群众投诉,很大程度上能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为此施工单位应专门设立“信访办”,接待群众投诉并派专人限时协调解决,尽量争取居民谅解,取得市民的支持和理解。
(9本工程沿线周边没有污染严重的化工、造纸、皮革等工业企业,土壤中不会含有较高浓度的有毒物质,工程弃土为一般性土壤。但所有施工单位在工程施工中依然应给予高度重视,要有风险防范意识,施工前应对施工人员做好土壤中毒防范的提示、防护及应急处理工作,在施工过程中如发现异常迹象,还应立即停工,待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在未明确土壤检测结果和处置意见前不得继续开工。
4.运营期环境影响(一景观环境影响
(1石家庄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线路经过地区是以人类活动为中心,以城市生产为基础的人工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及功能完整性,由于人工的
有效管理及能量补给,系统可以得到较稳定的维持和发展,并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因此本工程的建设基本不会影响区域原有的城市生态系统。
(2与城市地面交通比较,本项目除停车场、车辆段集中占地较多外,沿线仅有出入口、风亭占用少量土地,因此因工程占用的土地大为节省。而且本线沿城市既有(或规划道路行进,在缓解地面交通的同时,可最大限度保留既有道路中间和两旁绿化,有利于绿地等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可达到改善城市景观的目的。
(3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投产运营后,将提高沿线地区各功能拼块景观的通达性,使沿线功能斑块之间各种生态流入、输出运行通畅,从而保证城市的高效运转,提高城市景观生态体系的稳定性,确保了城市的健康发展。
轨道交通具有绿色环保、节能高效等优势,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在增强沿线景观稳定性,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对环境的破坏。
(二文物影响
(1地铁3线沿线两侧60米范围内有1处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旧址。现场对沿线文物保护单位的振动监测表明:各文物保护单位振动速度为0.01mm/s,振动速度较低,均可满足《古建筑防工业振动技术规范》(GB/T50452-2008要求。
(2尽管根据预测,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在运营期可以满足《古建筑防工业振动技术规范》(GB/T50542-2008的要求,但考虑到文物保护单位的特殊意义,环评对以上1处文物保护单位区段加强了减振措施。
(三噪声环境影响
(1本项目沿线共有21处噪声敏感目标,32个噪声敏感建筑,主要受地下车站排风亭和冷却塔噪声影响。
工程沿线敏感点环境噪声现状昼间为43.8~74.2 dB(A,夜间为40.2~62.7 dB(A,对照GB3096-2008各敏感点执行的相应标准,昼间32个测点中11个测点超标,超标
率为34%,超标量为0.7~4.2 dB(A;夜间32个测点中9个超标,超标率为28%,超标量为1.6~8.1 dB(A。
通过环境噪声现状调查及监测得知,评价区域现状声环境主要受道路交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的影响。
3号线一期工程分布在中心城区范围,道路纵横交错、机动车辆流量大,道路交通噪声影响突出。联盟路、中华大街、新石家庄站、塔北路等既有城市道路车流量较大,是造成声环境敏感目标现状超标的主要原因。地铁3号沿线同时分布有居住区,位于这些位置的声环境敏感目标还受到社会生活噪声影响。
(2噪声环境影响分析 1地下线段
本项目非空调期环控设备正常运行后,在未采取有效噪声防护措施前,在昼间共有16处敏感点,23栋敏感建筑噪声预测值超标;在夜间共有20处敏感点, 28栋敏感建筑超标;各敏感点环境噪声超标量昼间在0.2~13.0dB(A,夜间在2.0~23.0dB(A之间。在非空调期,风亭的运行对周边的敏感建筑存在一定的影响,对比现状环境噪声监测结果,车站风亭投入使用后,在风亭运行期间风亭噪声使周边敏感建筑昼间超标率增加了38%,夜间超标率增加了47%。同时风亭噪声还使敏感建筑的昼夜噪声预测值有所增加,在非空调期内,由风亭噪声引起的贡献量分别为昼间0.1~5.9 dB(A,夜间0.1~13.3 dB(A。
本项目空调期环控设备正常运行后,在未采取有效噪声防护措施前,在昼间共有16处敏感点,23栋敏感建筑噪声预测值超标;在夜间共有20处敏感点, 28栋敏感建筑超标;各敏感点环境噪声超标量昼间在0.2~15.5 dB(A,夜间在2.0~25.5dB(A之间。对比现状环境噪声监测结果,车站投入使用后,在冷却塔、风亭运行期间冷却塔、风亭噪声使周边敏感建筑昼间超标率增加了38%,夜间超标率增加了47%。同时冷却塔、风亭噪声还使敏感建筑的昼夜噪声预测值有所增加,在空调期内,由冷却塔、风亭噪声引起的贡献量分别为昼间0.1~7.9 dB
(A,夜间0.1~15.7 dB(A。2车辆段
位同车辆段位于1类功能区,预测结果显示,在距车辆段出入段线40m之外能满足1类功能区的声环境质量要求。经现场调查,位同车辆段周围40m范围内目前无居民住宅等敏感建筑,且车辆段平面布局时将高噪声设备靠近厂区内
侧设置,减小对周边噪声影响。(3防治措施建议
1对地下车站环控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包括:建议全部地下车站采用超低噪声冷却塔;13处风亭区进、排风消声器加长至4m以上,需增加投资150万元;3处风亭区调整位置,使其远离敏感目标;3处距离风亭15m以内的敏感点拆除,需增加投资1700万元。位同车辆段采取必要的工程减噪措施,以满足厂界噪声要求,需增加投资80万元。
2地下线经过大量非建成区,在这些地区进行建设时,地面新建的噪声敏感建筑物应与地铁车站风亭、冷却塔留有足够的防护距离,具体为:噪声敏感建筑物与地铁风亭的距离不应小于15m,在此范围内应禁止建设噪声敏感建筑物。根据噪声预测,在采用低噪声设备的条件下,距风亭和冷却塔23m之外才能满足2类功能区的声环境质量要求,35m之外才能满足1类功能区的声环境质量要求,如在此范围以内建设声环境敏感建筑,则应由建设单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3列车进出车辆段线路位于地面部分的线路两侧40m范围内限建噪声敏感建筑物。
(四振动环境影响(1现状评价
现状环境敏感点振动监测结果表明,地铁沿线各监测点昼间的VL Z10监测值为48.7~66.2 dB,夜间的VL Z10监测值为45.6~64.3 dB。各监测点监测值均符合GB10070-88《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中不同环境振动功能区规定的昼夜限值。
(2预测评价
环境振动预测结果表明,本项目沿线共有振动敏感点107处,共设283个振动预测点,对照沿线各敏感建筑所在区域的振动标准限值,在运营期地铁列车振动VL Z10对沿线环境的影响在52.5~84.8 dB之间,按VL Z10进行评价,沿线有62个预测点昼间超标,97个预测点夜间超标,超标率分别为22%和34%。其中昼间超标0.1~14.6 dB,夜间超标0.1~17.6 dB。
按VL Zmax进行评价,本工程沿线共有97个预测点的预测值(VL Zmax超过了测点所在区域的昼间振动限值,159个预测点超过夜间限值,超标率分别为34%和56%。其中昼间超标0.1~17.6 dB,夜间超标0.1~20.6 dB。这些测点超标的原因主要包括距离线路过近和列车行经速度较快。
本次评价敏感目标中,有10处敏感目标二次结构噪声超过参考标准,超标0.2~1.1 dB,可能受二次结构噪声影响。采取减振措施时对结构噪声影响加以考虑,适当加强减振措施,以减轻二次结构噪声的影响。
根据预测,本工程沿线的1处文物保护单位在运营期可以满足《古建筑防工业 振动技术规范》(GB/T50542-2008的要求。但出于保护文物的角度出发,对通过文物保护单位路段,增加相应的减振措施。
(3振动污染防治措施与投资
由于列车经过时的VL zmax比VL z10值略高(约3dB,在本工程采取减振措施时,应充分考虑到列车通过时振动最大值对建筑的影响。根据公众对轨道交通振动的投诉情况和以往地铁项目环评管理和验收的经验和要求,依据《城市轨道交通环
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453-2008中振动治理措施的有关规定,本次环评以VL zmax作为采取减振措施的参考值。
综合考虑目前国内外地铁工程中常用的减振措施,并考虑其综合减振性能和施工的便利性,本次环境影响评价建议全线共需采取弹性长轨枕8602双线延米(17204单线延米,采用钢弹簧浮置板5310双线延米(10620单线延米。需要投资为13717万元。
在采取了本次环境影响评价建议的工程减振措施后,本工程可以将地铁列车的振动控制在标准规定之内。
(4振动影响范围
建设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应积极与规划部门沟通,对线路两侧规划敏感地块的建设提出合理建议,本次环评提出线路两侧距外轨中心线30m振动防护距离范围内,不宜规划建设住宅、医院、学校等振动敏感建筑。
(五电磁环境影响
(1根据全国很多建成地铁线路运行监测资料类比分析,3号线所产生的电磁辐射远低于环境电磁波容许辐射的国家标准限值,不论在站台、线路还是变电所附近都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
(2根据类比分析,工程各种无线电干扰较低,能够满足电视收视信噪比指标的要求,在距电磁辐射污染源10~20 m以外区域已基本不受干扰影响,而且3号线地铁沿线已基本全部安装有线电视系统,所以工程的建设对沿线居民收看电视的总体影响很小,不影响正常收看电视节目,因此无需采取专门的防护措施。
(3运营期应加强绝缘子和接触轨的清洁维护工作,避免因污染放电形成电磁辐射噪声。
(六大气环境影响
(1本次环评调查结果表明,本工程地下车站风亭50m范围内存在19处环境保护目标,其中有7处保护目标位于地铁风亭15m范围内,分别为水月雅居小区3#楼、在建柏林庄住宅、市建材局宿舍、玉德里平房区、东王庄村平房、西王庄平房、位同新村11#楼。针对不同情况,环评建议建设单位在项目实施时,对3处平房敏感点玉德里平房区、东王庄村平房、西王庄平房位于风亭周边15m范围内的建筑进行环保拆迁;结合噪声治理,泰华街站的2号风亭建议往东
边泰华街挪动,柏林路站的1号风亭建议西移至中华北大街;卓达站的2号风亭建议西移谈固南大街。
关于石家庄地铁3号线一期沿线尚未进行详细规划的住宅、医疗、教育科研用地的地块,本次环评建议建设单位应与规划部门充分沟通,结合区域改造规划,在完成道路红线和车站用地范围内建筑拆迁的同时,新的规划建设中的住宅地块,将来进行项目详细规划时应注意在风亭周边留出至少15m的限建距离。
(2根据类比调查,地铁建成初期,隧道及风道内残留灰尘较多,TSP浓度较高,经过一段时间,基本上满足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限值要求。SO2和NO2基本上与地面空气质量状况一致。
(3车辆段的内燃轨道车系流动源,废气污染物排放量较少,对周边环境空气影响不大。采暖锅炉及餐饮设施均以清洁能源天然气为能源,燃烧废水为少量的SO2、NO X,也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大的影响。
(4石家庄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建成后,近期除烟尘、SO2、THC少许增加外,较重污染物NO X、CO和THC又大幅减少。由此可见主要大气污染物均有大幅度的消减,对改善大气环境有着重要作用。
(5为使风亭吸入的新风受汽车尾气污染影响较小,建议风亭建筑设计时应将排风口朝道路一侧,进风口背朝道路一侧,同时采用绿化措施,在道路与风亭之间种植密集型绿化林带,屏蔽汽车尾气的侵入,改善风亭进风质量,减少汽车尾气对地铁内环境空气的影响。
(七地表水环境影响
(13号线一期工程17座车站日均排水总量为636.13m3/d,23.22万m3/a。其中印刷二厂站、塔冢站、南王站、卓达站、位同站5个站周边没有污水管线,需要自建污水管线,接入规划的污水管网,最终进入桥东污水处理厂。各车站生活污水经化粪池预处理后,直接排入市政污水管网,最终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各车站排水水质均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标准要求。
(2位同车辆段内采用雨污水分流制,生活污水经生物接触氧化+MBR处理后回用于场区内冲厕和绿化,不外排;检修车间的含油废水经隔油池、气浮池处理后,达到检修工艺要求后循环使用;洗刷废水经中和、沉淀、隔油、过滤处理后,重复利用,余水定期排入含油废水处理系统。车辆段产生的污水非冬季可作到零排放,冬季生活污水处理后的再生水利用不完,可以接入雨水管网,排入周边沟渠。
(3本项目在下阶段设计时,应在各车站、位同车辆段的污水处理池、化粪池和污水管接头处,采取严格的防渗措施,并建立健全雨污分流排水系统,防止污染地下水。
(4本工程各设施共排放污水23.22万m3/a,各项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为CODcr 92.87t/a、BOD5 58.05t/a、SS46.44t/a,氨氮5.08 t/a。
石家庄市城市轨道交通 3 号线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5)位同车辆段内检修车间含油废水的水质很大程度上与工作人员的操作 情况有关,如操作不当和管理不当,会使大量油污流入水沟,将使污水中石油类 含量增加。建设单位应严格管理,加强工人环保意识,尽量减少油的跑、冒、滴、漏,可有效减少对污水处理系统的负荷。
(八)地下水环境影响 地下水环境影响
1、地下水影响分析结论、(1)建设项目对地下水水位的影响 ①施工期 根据轨道交通3号线结构底板埋深、现状及施工期预测地下水位,并考虑连 续丰水年对地下水位的影响,施工过程中车站和区间不涉及到施工降水。②运营期 根据轨道交通 3 号线结构底板标高、预测地下水位标高,并考虑连续丰水年 对地下水位的影响,运营期最高地下水位标高低于轨道交通 3 号线底板标高,地 轨道交通 3 号线线路也不会
改变地下 下水不会对轨道交通 3 号线造成浸泡影响,水流场。综上,在建设期和运营期,地下水位均低于各站的基础标高,因此石家庄轨 道交通 3 号线建设不需要降低地下水位,轨道交通 3 号线的建设也不会改变地下 水流场。(2)建设项目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①施工期 拟建项目环境影响因素施工期污水主要来自施工作业产生的泥浆水、施工机 械及运输车辆的冲洗水、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下雨时冲刷浮土及建筑泥沙 等产生的地表径流等。如管理不善,乱堆乱放,可能转入环境空气或地表水体,并通过包气带下渗影响到地下水环境。施工期产生的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将被集中堆放于有防渗措施的区域,统 一收集后由环卫部门定期运走集中处理。不会长久留存,避免降雨淋滤作用的影 响,不会影响地下水。施工期正常工况,经预测地下水中污染物的浓度没有超出检测限,可视为对 地下水没有影响。施工期非正常工况,化粪池开裂污染物外泄,只要在 7 天事故 处理期内修复好,地下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将不会超出检测限,可视为对地下水没 有影响。②运营期 拟建项目产生的生产废水经隔油池预处理,生活污水经化粪池、隔油池预处 理后排入石家庄市政管网。运营期正常工况,各车站点污染物的跑冒滴漏没有使地下水污染物的浓度超
石家庄市城市轨道交通 3 号线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出检测限,视为对地下水没有影响。而位同车辆段由于污染物浓度大,长期跑冒 滴漏使地下水污染物的浓度不但可以检出,而且已超标,故防渗和定期检测工作 必须做好,防止对地下水质造成影响。运营期非正常工况,化粪池开裂污染物外 泄,只要在 7 天事故处理期内修复好,地下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将不会超出检测限,可视为对地下水没有影响。综上分析,建设项目场区地下水敏感性差,污染物排放简单,在落实好防渗、防污措施后,本项目污染物能得到有效处理,对地下水水质影响较小,项目的建 设不会产生其他环境地质问题,因此对地下水环境质量影响较小。
2、地下水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1)建立地下水监测网络 应对项目区周围浅层孔隙水和深层岩溶水进行长期期监测,一旦发现污染情 况应及时查明污染原因并采取相应补救和应急措施。为及时掌握地下水动态与水质变化趋势,应对场区及其周围地下水质进行定 期监测,通过对监测井中水质监测可掌握浅层含水层水位变化动态及水质情况。场区内监测井应每月定期取样分析,上、下游应每季
度定期取样监测分析,发现异常,应增大监测频率。一旦发生紧急污染物外泄情况,对场区范围内以及周边布设的监测井进行紧 急抽水,所抽取的地下水统一存放在储水池内。并进行水质化验分析,分析频率 开始可以为每小时一次,随分析结果可逐渐延长分析时间。(2)对废水贮存池、污水处理厂等点状产污区应采用防渗基础、硬化地面 等严格的防渗漏措施,同时应杜绝多点分散排污引起的多点污染源。(3)对于污水输送管道等线状产污区采用沿途地基的防渗漏处理措施,因 此应建立严格的防渗管网,并应设置管道沟,以便及时发现漏水点,完善废水排 放系统。(4)结合拟建场址的工程地质勘查报告,建设单位应认真做好场区防渗可 行性研究工作。
(九)固体废物环境影响 本工程施工期间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工程弃土弃渣,在按照有关要求清运 到市政府规定的消纳场后,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本工程运营期产生的固体 废物主要为生活垃圾,其产生量为 391.28t/a,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统一收集后纳 入城市垃圾处理系统;废金属屑回收再利用;废蓄电池定期由厂家回收,含油废 水处理系统产生的污泥、废油和渣、各工序擦拭油布、废变压器油委托具有相关 资质的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置,不会造成危险固体废物危害。因此本工程施工期间和运营后产生的固体废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很小。5.工程建设合理性分析 .
石家庄市城市轨道交通 3 号线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1)石家庄地铁 3 号线一期工程的建设符合《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和《石家庄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2-2020)》以及沿线 土地利用规划。(2)在《石家庄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2-2020)》相比,地铁 3 号 线一期工程设计方案在线路走向上相同,在中心城区仍以地下线的形式敷设,尽 量减少对沿线区域的景观切割和噪声环境影响。本项目在总体是符合原规划意图 的。(3)石家庄地铁 3 号线一期工程的现阶段设计方案基本落实了规划环评及 其审查意见的要求和建议,从源头上也即从项目线路走向及敷设方式上降低了本 项目对沿线环境和文物的影响。综合以上可以看出,本工程符合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轨道交通近期建设 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线路走向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是可行的。6.公众参与 .(1)本项目环评认真执行公众参与的制度,公众多层次多方位的参与了本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报告编制,不同意见的公众的意愿得到了充
分表达,环评报 告采纳了与本项目环境保护、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建议、意见和要求,同时,对 公众意见采纳与否的情况均予以告知。(2)本次调查共发放公众参与调查问卷 280 份,回收 280 份。公众参与结 果显示,有 97.85%的调查者支持本项目的建设,其中 27.96%的被调查者在保证 出行方便、不干扰正常生活、要求治理达标、或要求赔偿和搬迁条件下支持本项 目。不支持的人有 4 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 2.15%。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石家庄 目前急需修建地铁 3 号线一期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也听取、回访了不同意项目的公众,将他们提出的规划意见、铁路噪声治理意见向相关部门进行了汇报。(3)建设时要加强文明施工,严格执行报告书中施工期的环保措施,避免 交通阻塞、污水漫流及施工扬尘、噪声扰民现象的发生。(4)沿线公众对噪声、振动方面的环境影响最为关注,环评建议建设、设 计、施工、运营等单位应重视公众所关注的环境问题,采取可行环保措施确保本 工程噪声、振动及施工期产生的不利影响得到有效治理;同时制定环境投诉应急 处置方案,依法及时处理建设及运营过程中发生的环境纠纷。(5)本次公众调查的结果提醒有关建设、设计、施工、运营和管理等单位 和部门应重视本工程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采取综合措施,取得沿线公众的理解 和支持,充分发挥本工程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7.环境影响评价总结论 .
石家庄市城市轨道交通 3 号线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本次环境影响评价认为,通过落实设计文件和本报告书提出的环保措施后,本工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和减缓。在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 前提下,本工程是一项社会效益显著、符合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 统一的工程,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工程选线基本合理,项目建设是可行的。
第四篇:《瓦村水电站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关于《瓦村水电站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公示
文章来源:本站
责任编辑:丁镇
发布时间:2010-9-8 11:40:00
一、瓦村水电站工程基本情况简述 1.1项目概况
瓦村水电站工程坝址位于郁江上游右江河段田林县境内、驮娘江与西洋江汇合口下游8.4km处的瓦村水文站附近峡谷中,属百色市管辖。电站上距那读梯级电站39.9km,下距百色水利枢纽约105km。
瓦村水电站工程的开发任务以发电为主,兼顾航运、防洪等综合利用;电站主要建筑物由拦河坝、发电厂房、斜面升船机及交通道路等组成。其中,溢流坝位于河床的中部,厂房设于右岸坝后,斜面升船机布置在左坝肩的岸坡上。拦河大坝为碾压砼重力坝,最大坝高103m,坝顶长度354.50m。斜面升船机按照Ⅶ级航道标准设计,设计最大船舶吨级 50T,工程设计的水库正常蓄水位307m,死水位291m,总库容5.36亿m3,调节库容2.48亿m3。工程设计的电站装机容量230MW,多年平均年发电量695.20GW·h。
瓦村水电站属不完全年调节,枯水期(11 月~次年 4 月)根据电力系统运行需要,可担任调峰、调频任务。汛期(5 月~10 月)天然流量大,在上、下游水位差大于机组发电最小水头的前提下,为了多发电坝前水位应保持在正常蓄水位307m,当入库流量小于或等于341m3/s 时,水库水位维持在 291~307m 运行,闸门全关,入库流量全部通过电站发电下泄; 当入库流量大于 341m3/s 时,水库水位仍维持在307m 运行,入库流量尽量通过电站发电,多余的水量通过溢洪道控制下泄。
工程永久占地451.65亩(工程枢纽占地361.5亩,永久道路建设区90.15亩),水库淹没影响土地总面积23744.15亩。工程临时占地1495.78亩。
本工程水库淹没涉及田林县八桂乡、八渡乡、高龙乡和那比乡四个乡的 15 个村民委,淹没人口 2408 人,房屋面积 8.01 万 m2,淹没土地总面积 24448.0亩,分别采取集中安置、进城镇安置等相结合的方式安置。
工程建设设计总工期53个月,施工期高峰人数1500人。工程设计总投资228911万元,环保投资1770.705万元,约占工程总投资的0.77%。
1.2环境敏感点及环境保护目标
工程主要环境敏感保护对象统计见表1-2。
表1-2
工程环境敏感点分布一览表
环境类别
敏感点
具体位置与区位关系
规模与特征
保护要求
水环境
驮娘江西林-田林百色保留区;西洋江田林保留区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
大气、声环境
八桂乡八桂街
坝址下游14 km,运输路线穿越。
乡政府所在地,周边村庄集贸之所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
弄瓦村委、弄瓦街
坝址施工区旁
187户
弄瓦小学
坝址下游施工区旁
6个年级及学前班共计约360人
岩亨村
岩亨料场旁
20户
陆生生态
古树名木及保护植物
库区内
主要保护植物有苏铁、红椿、任豆、细子龙、莎叶兰和兰花共6种,94科,其中淹没苏铁2株、红椿11株、细子龙53株、任豆5株、兰科植物2种15株。
古树移植
保护动物
库区及周边地区
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水生生态
鱼类产卵场
三江口、者苗河口、八囊屯
三江口为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场,八囊屯为产黏性卵和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场,者苗河口为斑鳠产卵场
采取相应的保护恢复与补偿措施。
珍稀鱼类
库区和坝下
斑鳢、鳗鲡、鲮鱼等
确保种群不消失
社会环境
八渡街、福达街、水库淹没区居民,移民集中安置点
水库淹没范围
规划水平年(2014年)农村搬迁安置人口1829人,生产安置人口1547人。
防止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确保移民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来源不下降。
八渡小学、八渡中学、八渡幼儿园
库区淹没范围
八渡小学300人,八渡中学200人,幼儿园120人
二、项目实施可能造成的影响 2.1水环境影响 ①水文情势
工程建成运行后,坝址平水年各月下泄流量与天然相比变幅为-13.7%~57.9%,下泄流量丰水期减少,枯水期增多。库区水域面积扩大至17.09km2,水位一般在291m~307m间运行,水位变幅为16m。水库形成后流速较天然状态下变缓,水流速度由建库前的0.43m/s左右降至0.05m/s左右;本水库建成后30年总留库泥沙量占水库总库容的19.7%,泥沙淤积情况不严重。
枢纽建成后保证下泄流量18 m3/s,且电站尾水与瓦村水利枢纽正常蓄水位衔接,河道保持了一定的水面不断流,能满足河道生态用水、景观用水。初期蓄水期间,为保证下游河道的最小生态流量12.9 m3/s,可通过排水孔下泄(底板高程为214m,低于天然河底高程216m)。
本工程泄洪采用底流消能方式,造成的雾化影响较小;泄洪造成坝下部分水体气体过饱和,对水体水质基本无不利影响。
瓦村水电站库区水温结构为分层型,当遇到二十年一遇洪水1日设计洪水量时为过渡型,当遇到二十年一遇洪水时为临时混合型。水库水温分层时,若不采用分层取水的方式,个别月份发电下泄低温水最高时与天然水温相差4.3℃。
②水质
工程施工期污水主要来源于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污水量为7.5m3/h)、砂石料加工废水(废水量为506.2m3/h、基坑废水(废水量为3085.56m3/h)、混凝土拌和系统冲洗废水(18m3/d、24m3/d)及机械冲洗废水(2.5m3/h)。由于工程所在河段为保留区,故工程施工废水全部回用不外排,因此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水环境没有影响。另外,工程中桥梁基础施工对水质产生的影响及影响范围都较小。
建库后枯水期库区水量增加,正常情况下库区水质可维持较好水平;瓦村水电站库区属于贫营养化状态,建库后库叉、库湾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富营养化现象。
2.2生态环境影响
1、陆生生态
据工程环评资料,瓦村水电站工程的兴建,将可能淹没植物资源种类约130种,占库周区现知维管束植物总种数的27.03%。在被淹没的植物种类中,绝大多数是库周区内的常见种或广布种;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珍稀濒危植物如苏铁、红椿、任豆、细子龙的部分个体将被淹没;据统计,被淹没的苏铁2株、红椿11株、细子龙53株、任豆5株、兰科植物2种15株。
工程取料或弃渣也要占用一定的地土面积,这对生长在其上的植物也将受到一定的影响。据初步调查,受影响的植物约50种,主要是坡地上的种类,如栓皮栎、麻栎、白栎、槲栎、山合欢、香合欢等,以及平西沟口的经济作物和农作物如麻竹、玉米等,未见有国家和广西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
工程兴建对库周区土地的淹没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不可逆转的。但对于被直接淹没的物种和植被类型来说,它们是可以恢复的。
水库蓄水后引起耕地淹没和移民搬迁,对植被和植物资源的间接影响不会太大。库区建成后,气候的湿性变化对植物的生长和植被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发展是有利的,但因变化程度较小,因此有利影响也有限。
2、水生生态
①建设期对水生生物和鱼类的影响
工程开挖、爆破、围堰截流时的石料抛投会对施工江段鱼类及水生生物形成惊扰。同时,坝区及围堰占地对施工江段底质造成影响,特别是对施工江段底栖及固着类生物资源形成不可逆的影响。但影响的范围和程度有限,随着工程的完建,影响也大多消除。
②运行期对水生生物和鱼类的影响
水库蓄水后,水面扩大,流速变缓,泥沙沉积,透明度增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衍,其现存量将有所增加,但群落结构会有所变化,库区江段鱼类饵料生物基础由以水生昆虫等底栖无脊椎动物和着生藻类为主演变为以浮游生物为主。
水库蓄水运行后,位于库区三江口产卵场、八囊屯产卵场、者苗河口产卵场将被淹没,但部分产卵亲鱼会在库区适合的地方形成新的产卵场,其对流水条件依赖程度高的鱼类产卵场面积以及产量规模均会明显萎缩,特别是对产漂流性卵鱼类而言,在库区江段难以满足其产卵繁殖的条件。
电站大坝的修建,阻断了右江、驮娘江鱼类索饵洄游、生殖洄游、越冬洄游的洄游通道,导致项目区的一些鱼类无法正常完成其产卵繁殖生长的生活史,还因遗传基因交换方面存在不足,造成一些大型经济鱼类小种群化。
库区对静水水体中上层类群和静水缓流水体中下层类群的索饵有利,也有利于鱼类的育幼,但以流水性饵料生物为主的鱼类索饵空间萎缩。同时,库区也为鱼类提供了越冬场所。
2.3大气环境影响
工程施工扬尘会对施工场地内的施工人员健康有不利影响。由于工程车流量不大,且工程周边环境敏感目标较少,工程施工期交通运输对运输路线两侧的影响不大。工程施工期施工爆破、混凝土拌和所产生的粉尘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均较为有限,对周围环境的总体影响较小。
2.4声环境影响评价
工程坝址附近没有居民居住点,石料场附近有敏感点岩亨村,施工固定噪声源主要影响受体为岩亨村与左岸生活福利区,经过预测在不利工况下噪声值满足《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爆破时超标,可能对岩亨村有一定的影响,对左岸生活福利区影响很小。工程交通噪声源会影响运输沿线敏感点,但由于工程运输车辆的车流量相对较低,因此影响程度较小,不会影响当地居民正常生活。
2.5移民安置环境影响评价(1)移民安置环境适宜性分析
瓦村水电站移民安置区全年盛行东南风,该区域光照充足、温暖湿润、热量较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有利于农、林业生产和多种经营发展,其作物植被种类丰富,当地农业发展具有较好的气候环境与生态环境。总体而言生态环境适宜。
(2)集镇安置环境可行性分析
八渡乡八渡街集镇安置点选址为八渡街搬迁到八渡村弄中组附近,该处目前植被情况一般,未发现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及名木古树。集镇污水排放量较少,大部分可回用于附近的农田灌溉与林地灌溉,剩余集镇生活污水将就近排放到冲沟,在进入库区,由于水量不大,基本不会对库区水环境产生影响。生活垃圾田林县环卫部门定时清运,与县城其它生活垃圾一并处置,经过生活垃圾统一处理措施后,集镇所产生的影响不会很大。
因此集镇安置选址从环境、社会、经济的角度考虑,是可行的。
三、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要点 3.1水环境保护措施
①初期蓄水最小下泄流量保证措施
初期蓄水期间,为保证下游河道的最小生态流量12.9 m3/s,可通过排水孔下泄(底板高程为214m,低于天然河底高程216m)。
②运行期最小下泄流量保证措施
正常来水下枢纽通过发电下泄流量可满足下游河道需水要求。暂停发电时,通过大坝生态流量放水管下放生态流量。枢纽运行期应结合枢纽工程管理系统及水情自动化测报系统,配备人员进行实时监控并制定应急方案,在预知机组停止发电前做好充分准备,确保在机组停止发电同时立即从生态流量放水管下放下游所需流量。
3水质
施工期施工废水、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以及运营期的生活污水禁止排入驮娘江。对施工含高浓度SS的废水采用混凝、沉淀等处理措施,对含油废水则采用成套油水分离器处理,废水处理达标后回用于施工作业及林地灌溉;施工生活污水采用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处理达标后回用于降尘洒水、林地灌溉等。
工程运行期基本无生产废水排放,水轮发电机组配有成套小型漏油收集装置,漏油在集油箱中达到一定容积后自动抽回回用,可避免水轮发电机组运行和检修漏油对河流水质的污染。运营期业主营地生活污水自建污水处理站处理后回用于林地灌溉。
另外,水库蓄水初期须进行库底卫生清理,工程运行期对水库水质做好水土流失治理、库区库周污染控制等保护措施。
4发电期间水库下泄低温水的预防措施
为减轻水库低温水对下游河道的影响,发电进水口采用叠梁隔水门分层取水方案,该方案效果明显。
3.2生态环境保护措施(1)陆生生态
加强现有森林植被的保护,促进其恢复,以增强其生态功能;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对淹没及用地范围内的苏铁(2株),红椿11株,任豆5株,细子龙43株,兰科植物2种15株进行迁移,并挂牌标识;位于淹没线以上的国家和广西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及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对零星分布的给予挂牌保护;对于分布相对集中,数量相对多的采用在分布区范围设立宣传牌。此外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教育,使其在施工过程中自觉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
(2)水生生态
鱼类资源的保护采用人工鱼巢、设立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区、人工增殖放流等方式。
设立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区:在弄瓦镇下游10余公里的周马大峡谷右江河段设立,主要保护斑鳠、稀有白甲鱼、鲮鱼、大眼鳜、鳗鲡以及四大家鱼。
增殖放流:利用百色水利枢纽鱼类增殖放流站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对其规模进行扩大,来满足瓦村水电站水电站鱼类增殖放流的要求。
3.3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隧洞开挖和骨料破碎应按湿式除尘作业。混凝土拌合过程中,应在封闭的拌和楼内进行,减少粉尘排放。此外还需对每个混凝土拌和系统配置袋式收尘器,收尘器与拌和楼同时运行。
建设单位应定时派专人清扫运输道路,洒水降尘,以道路无明显扬尘为准,非雨日每天洒水不少于5次,使道路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运土卡车及建筑材料运输车应按规定配置防洒落装备,装载不宜过满,保证运输过程中不散落;运输车辆加篷盖,出装、卸场地前先冲洗干净,以减少车轮、底盘等携带泥土散落路面、加强车辆管理与维修。
在开挖、爆破高度集中的工区,配置1台洒水车,非雨日每日洒水降尘,加速粉尘沉降,缩小粉尘影响时间与范围。
受工程大气污染影响的对象主要为施工人员,应采取加强个人防护的方式对施工人员加以保护,如佩戴防尘口罩等。
3.4声环境保护措施
1、施工区内噪声防治措施
(1)进场施工机械的噪声应选择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施工机械。
(2)在车流量高的路段设置交通岗或交通员,疏导交通,加强交通管理。
(3)施工人员实行定时轮换岗制度。
(4)接触噪声的施工人员进场时,应佩带耳塞、耳罩等劳保用品。
(5)设立警示牌。
2、施工区外内噪声防治措施
(1)材料运输车辆在经过道路沿线的敏感点时,速度不应超过40km/h。
(2)运输车辆行驶时,不得鸣笛。
(3)为避免夜间噪声扰民,夜间22:00时至次日晨6:00时,不安排车辆运输。
(4)加强运输车辆管理,禁止运输车辆随意空驶。
(5)弄瓦学校旁设立警示牌。
3.5移民安置环境影响及采取的措施
移民的日常生活会产生一定量的生活污水与生活垃圾。对农村分散生活污水采取沼气池的方式进行处理,处理后污水浇灌农田;对农村生活垃圾采取堆肥回田的方式处理;对集镇生活污水收集到镇区的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达标排放;集镇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处理。在采取水污染防治措施以及生活垃圾处置措施后,对环境的影响是很小的。
专业项目恢复改建中库周道路恢复改建工程主要对沿线的植被产生暂时破坏并增加水土流失,采取相应水土保持保持措施后可大大减少水土流失量,并在道路恢复后及时进行道路两侧绿化,补偿植被损失。防护工程区不会产生浸没影响,也不会因垫高和护岸工程产生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连通性。
四、公众参与评价概述
通过对瓦村水电站工程的公众参与调查,广泛听取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公众个人对工程建设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所有受访的政府部门、相关单位团均对本工程表示支持。在工程的移民中69.9%的公众表示支持工程的建设,24.8%表示无所谓,5.3 %表示不支持;非移民中75.8%的公众表示支持工程的建设,18.7%表示无所谓,5.5%表示不支持。
本报告就公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反对意见给予了相应的回复。从调查结果来看,还有部分公众对工程建设不甚了解,今后的环评工作中应加大对该工程建设的宣传,增加透明度,减少公众对该工程的疑虑。总体上来说该环境报告书基本上体现并回答了公众关心的问题。
五、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要点 根据评价区环境现状和生态环境发展趋势,预测分析瓦村水电站工程施工和运行对环境影响的结果表明,瓦村水电站工程的兴建符合流域综合利用规划、广西自治区、百色市航运规划规划以及百色市、田林县地方“十一五”规划等相关规划,工程建设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工程建设和运行的不利影响主要是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社会环境等的影响,工程淹没占地、工程运行和移民安置对生态、水环境的影响,在采取本报告书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后,各种不利影响均可得到预防和较大程度减免。因此,从环境保护角度总体评价认为,瓦村水电站工程不存在制约性的环境影响因素,工程的建设是可行的。
六、公众查阅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的方式和期限,以及公众认为必要时向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索取补充信息的方式和期限(1)公众查阅报告书简本的方式和期限:
公众可到百色市环境保护局供免费索取本报告书简本或登录珠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http://www.xiexiebang.com】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联系方式:珠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寿路80号珠江水利大厦后,邮政编码:510611,联系电话:020-87117234,赵工,传真:020-87117234,联系邮箱:Email:qdsuiyl@sina.com】
六、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和主要事项 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为
百色市田林县八桂乡、高龙乡、八渡乡、那比乡工程建设和淹没的影响范围可能受影响的公众及附近的单位和组织、当地相关政府部门。提倡反映意见的群众提供真实姓名、联系电话、家庭地址或工作单位,以示负责。
七、征求公众意见的具体形式
(1)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先于2010年5月采用网上、报纸公告以及现场访谈形式向公众公开有关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信息;
(2)公开发放公众参与调查表征求公众意见;
(3)认真整理公众意见,并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体现;
(4)在环境影响报告书上报审批前提供环评报告书简本,继续收集公众意见。
八、公众提出意见的起止时间
公众提出意见的起止时间为:2010年9月8日~9月28日。
第五篇:广东阳东东平中心渔港建设工程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
附件一:
《广东省阳东县东平中心渔港建设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1、工程概况
由于现有东平渔港存在码头泊位不足、渔港有效掩护水域面积偏小、后勤配套设施滞后、港区陆域面积狭窄等不足,2009年10月农业部正式批复将现有东平渔港建设为国家中心渔港。建设内容主要有:①在原有100m渔业码头基础上扩建码头360m,共增加10个泊位;②修复西防波堤360m,并沿西防波堤堤头新建防波堤150m;③疏浚港池面积10万m2,大型渔船停泊锚地疏浚面积17万m2,小型渔船停泊锚地疏浚面积40万m2。总疏浚工程量58.96万m3。④后勤配套设施规划用地面积43.4354万m2,需填海43.3843公顷,并征用部分土地,新建南护岸834m。基地包括了综合管理区、水产品精深加工区、水产品交易区、商业服务中心、渔业展览中心、休闲渔业区和污水处理区等公共服务设施。
码头为高桩梁板结构;防波堤为带胸墙的斜坡堤结构形式,采用爆破挤淤法形成堤心石基础,工程所需土石方均来自阳江核电弃土场。疏浚施工主要采用1艘980m3/h绞吸船直接开挖吹至填海区内,选用1艘4m3抓斗船配200 m3的自行驳对码头边角位施工。陆域吹填所需土石方部分来自港池疏浚泥,部分来自弃土场。
本项目使用海域面积共52.3411公顷。其中,填海43.3843公顷,防波堤用海3.8120公顷,码头及栈桥用海1.7373公顷,港池用海3.4075公顷。
2、工程分析 施工期
施工期间产生的悬浮泥沙,主要来源于4个方面:①码头施工平台搭设和灌注桩施工;②防波堤爆破挤淤堤心石;③港池、航道和锚地疏浚;④吹填溢流。此外,施工期的海洋环境污染因素还有施工队伍产生的生活废水;施工产生的工地废水;施工船舶舱底油污水和机械冲洗、维修产生的含油废水;施工队伍产生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
项目部将租用具备有三级化粪池的民房做为现场办公和住宿的场所,生活污水产生量为16200L/d,其中食堂排放的污水设置隔油隔渣池对其进行处理后排放,粪便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放。建筑废水主要是悬浮物浓度含量高的泥浆水,本项目设置沉淀池,工地污水经沉淀可大大减少淤泥的排放量。含油废水产生量为0.42t/d,将严格按照《沿海海域船舶排污设备铅封管理规定》,排放至岸上或水上移动油污水接收设施,并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由环卫部门统一收集处理。
码头平台搭设和灌注桩施工悬沙产生量少,忽略不计。吹填溢流悬浮物可控制在允泊湾护岸内,不对外海环境产生影响。港池、航道和锚地疏浚所采用的绞吸船悬浮物产生量为1.52kg/s,抓斗船为0.667kg/s,近似为连续源强;爆破挤淤堤心石悬沙产生量为125.93kg/s,近似为间歇源,每天1次,每次持续200s。 营运期
营运期废水主要包括:①水产品深加工工艺污水;②码头、车间、仓库冲洗废水;③初期雨水;④办公生活污水;⑤渔船机舱油污水、船舶压舱水。固体废物主要有水产品加工工艺废物及办公生活垃圾。
水产品加工废水的水质特点为COD、BOD、SS、TN、油类物质及浊度等均很高,且废水的可生化性好;水产品深加工车间清洗水水质特点同其工艺污水,仅污染物浓度较低;仓库清洗污水量少,主要污染因子为石油类、COD及SS;办公生活污水主要污染因子为COD、BOD及SS;这些污水将统一进入后勤配套设施自建的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排放,其中,工艺污水应设有沉砂池、隔油池作预处理。
码头冲洗水、初期雨水将进行集中收集沉淀后排放。
水产品加工工艺废物一般均可回收利用,办公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统一收集分类后送到指定的垃圾处理站。固体废物对海洋环境不产生影响。
此外,还存在整体填海、防波堤工程和码头结构对水动力环境、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生态环境的非污染影响,防波堤爆破产生的冲击波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和施工活动对其他海洋活动和通航条件多样性。
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1)水质状况
2010年5月调查显示,调查海区高、低潮水体中pH、DO、COD、无机磷、锌、镉和总铬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高、低潮超标的项目均为无机氮、石油类、铅、铜和汞。无机氮超标严重,超标率100%,劣于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石油类高、低潮超标率分别为22%、10%,超标站位符合三类海水水质标准;铅高、低潮超标率各为100%,超标站位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铜高、低潮超标率分别为66%、59%,超标站位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汞高、低潮超标率分别为17.1%、12%,超标站位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2011年1月调查显示,工程海区高、低潮水体中pH、DO、COD、镉和汞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高、低潮超标的项目均为无机氮、无机磷、石油类、锌、铅和铜。无机氮高、低潮超标率各为100%,高潮超标站位符合四类海水水质标准,低潮超标站位符合三类海水水质标准;无机磷高、低潮超标率分别为75%、83%,高潮超标站位符合三类海水水质标准,低潮超标站位符合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石油类高、低潮超标率分别为90%、85%,超标站位符合三类海水水质标准;铅高、低潮超标率各为100%,超标站位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铜高、低潮超标率各为100%,超标站位符合三类海水水质标准;锌高、低潮超标率分别为2.5%、35%,超标站位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总的来看,工程海区无机盐和重金属污染较重。无机盐的超标主要由于陆地及船上污染物的输入所致。由于调查海区邻近东平渔港,往来停靠船只较多,有可能引起石油类超标。铅和锌的超标主要是由背景值较高引起,而铜的超标需要引起注意。
(2)沉积物状况 2010年5月调查结果显示,工程海区沉积物中有机碳、硫化物、石油类、锌、镉、铅、总铬、汞和砷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超标的项目仅为铜,超标率为8.3%,最大超标倍数为0.06倍,超标站位符合二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3)海洋生物状况
①2010年5月调查海洋生物状况
海区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78~2.47mg/m3,平均值为2.14mg/m3;初级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范围为455.55~659.55mg·C/m2·d,平均值为543.98mg·C/m2·d。叶绿素a含量中等,分布较为均匀;初级生产力处于偏高水平,这是由于调查期间海水透明度较高所致。
浮游植物有2大门类33属90种,硅藻出现种类最多,达27属68种,占总种类数的75.6%;群落组成是以沿岸广布种为主,种类组成呈现显著的热带亚热带近岸浮游植物种群结构特征;平均生物量为692.16×104cell/m3,丰度较高,不同站位变幅较大,丰度组成以硅藻占优势。多样性指数平均为3.34,均匀度指数平均为0.61,总的来说游植物多样性指数较高,说明本海域生态环境良好。
浮游动物共有14个生物类群64种,主要种类由浮游幼虫、桡足类、腔肠动物水螅水母类组成;平均生物量偏高为257.13mg/m3,平均栖息密度为611.18 ind/m3,各站变幅较大;种类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39,均匀度指数平均为0.50,均属一般水平。
底栖生物共6大门类42科67种,呈现明显的亚热带沿岸群落区系特征,以甲壳类的种类最多;总平均生物量为163.67g/m2,各站位生物量差异较大;平均栖息密度为185.86Iind/m2,各站位密度差别不大;多样性指数分布范围在1.93~3.30之间,平均为2.80;均匀度指数分布范围在0.75~0.97之间,平均为0.92。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属较高水平,说明本海域生态环境良好。
潮间带生物共计32科54种,以软体动物、甲壳类种类最多,种类组成呈现明显的沿岸亚热带群落区系特征;总平均生物量为1247.23g/m2,以软梯动物的生物量居首位,为908.94g/m2,占总生物量的72.9%,C2断面略高于C1断面;平均栖息密度为329.34ind/m2,软体动物占总栖息密度的64.0%,C1断面略高于C2断面。2个潮间带断面的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98和4.02;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87和0.90;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属较高水平,说明本海域潮间带生物多样性程度高,种类分布均匀,生态环境良好。
②2011年1月调查海洋生物状况
调查海区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15~4.80 mg/m3,平均值为2.68mg/m3,处于中等水平。海洋初级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范围为103.7~788.4 mg·C/m2·d,变幅较大,平均值为351.33 mg·C/m2·d,属中等至较高水平。
浮游植物出现5门19科79种,以沿岸暖水性种为主,热带种群区系特征较为明显,硅藻最多,占总种数的73.42%;平均密度较高,为541.86×104cells/m3,以硅藻类占优势,占总密度的93.49%;多样性指数在2.95~3.95之间、平均为3.45,均匀度在0.61~0.77之间,平均值为0.70,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均属较高水平,说明本海域生态环境良好。最大的优势种是伏氏海毛藻。浮游动物共12大类73种,以桡足类出现种类数最多,占总种类数的41.1%;生物量平均为251.10 mg/m3,生物量一般;栖息密度为134.66 ind/m3,属中等;浮游动物种类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2.96~4.26,平均为3.70;均匀度的变化范围为0.64~0.83,平均为0.78;多样性指数和相应的均匀度均均属较高水平,说明本次调查浮游动物多样性程度高,均匀性较好。
底栖生物经鉴定共获6大门类44科57种;平均生物量为145.01g/m2,以软体动物占优势,占总生物量39.09%;平均栖息密度为194.00ind/m2,最高则为多毛类动物,占40.21%;平均多样性指数分布范围在2.49~3.14之间,平均值为2.74;平均均匀度分布范围在0.83~0.95之间,平均为0.91;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属较高水平。
潮间带生物共出现33科47种,以软体动物的种类最多,占总种类数的48.94%;平均生物量为1035.48 g/m2,软体动物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62.06%,C2断面略高于C1断面;平均栖息密度为242.67ind/m2,软体动物栖息密度占总栖息密度62.64%,C1断面略高于C2断面。2个断面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87和3.85,均匀度分别为0.90和0.87,表明本海域潮间带生态环境良好,种类分布也较为均匀。
(4)海洋生物质量
通过对2010年5月在东平海区采集到的褶牡蛎和联珠蚶生物样品残毒分析表明,褶牡蛎只有1个样品镉(Cd)超过无公害标准要求,超标率是50.00%,其余残毒含量均未超过标准要求;联珠蚶样品所有重金属和石油烃的含量均未超过海洋贝类生物质量一类标准值。
2011年1月采集到的褶牡蛎和联珠蚶所有重金属和石油烃的含量均未超过海洋贝类生物质量一类标准值。
(5)渔业资源
2010年5月渔业资源调查共捕获游泳生物41种,隶属于13目26科,鱼类种类最多;平均重量渔获率和平均个体渔获率分别为2.254kg/h和250ind/h,鱼类最多,其次是甲壳类,最少是头足类;平均重量密度和个体密度分别为184.754kg/km2和20492ind/ km2,同样是鱼类最多,其次是甲壳类,最少是头足类;
5月份为鱼类繁殖的高峰期,本次调查共出现了鱼卵仔鱼3目8科5属6种,共计19个鱼卵仔鱼种类;鱼卵的密度高达544个/1000m3,仔鱼的密度为121尾/1000m3,水平分布差较大。
4、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对水质环境影响
根据工程分析,码头施工平台搭设和灌注桩施工、吹填溢流产生的悬浮泥沙对海域水质影响很小,施工队伍产生的生活废水经三级化粪池处理后排放,施工工地污水经沉淀后排放,船舶含油污水严格按《沿海海域船舶排污设备铅封管理规定》,排放至岸上或水上移动油污水接收设施,并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理。施工队伍产生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集中收集交至环卫部门。因此,施工期对水质环境影响较大的是港池、航道和锚地疏浚、爆破挤淤堤心石产生的悬浮泥沙。根据水质影响预测结果,疏浚施工产生的悬沙增量超过10mg/L的包络线影响范围仅局限在港区内,包络线面积为1.06km2,最大增量值为46.5mg/L,未超过三类水质标准;爆破挤淤产生的悬沙增量 超过10mg/L的包络线影响范围主要局限在防波堤附近海域,包络线面积为0.12km2,悬沙增量最大为25mg/L,未超过三类水质标准。疏浚及爆破施工工期长,施工期间持续影响海域水质及海洋生物。随着施工的结束,这种影响也就随之结束,不存在长期的、慢性的影响。
营运期产生的加工工艺废水、车间仓库清洗污水及办公生活污水,经过相应的预处理后,进入基地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部分用于绿化喷洒、道路冲洗,部分排放;码头冲洗水、初期雨水将进行集中收集沉淀后排放;工艺废物一般进行回收利用,办公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因此,在落实各项环保措施后,营运期间产生的污染物基本不会对附近海域水质产生影响。
(2)对沉积物环境影响
填海区、防波堤所在海域的沉积物环境将被彻底破坏,且这种破坏是不可恢复的。施工产生的悬浮泥沙悬浮物扩散和沉降后,也仅在工程位置附近迁移;爆破置换出的淤泥也主要集中在防波堤两侧。本项目建成后,由于水流动力变化较小,加上调查海区整体沉积物环境质量较好,因此,周围海域沉积物质量基本可保持原有状况。
营运期产生的所有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排入基地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排放。在正常排放情况下对工程附近海域沉积物环境质量不会造成不利影响。
(3)非污染物环境影响综合分析与评价 ①对水动力环境的影响
填海由于在近似封闭海湾内进行,对水动力影响不大。港池疏浚和防波堤工程完成后,受新建防波堤导流作用,防波堤周围海域流向改变较大,其余海域流向几乎不变;湾口流速增大,湾内流速减小;流速变幅小于0.03m/s,流向变幅小于20°。总体来说,工程建设对海域水动力影响较小。
②对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的影响
东平渔港无河流流入,泥沙来量少,主要为海底泥沙在波浪、海流作用下的搬运。从工程周边海域历史地貌冲淤变化规律看,港区4m、5m等深线自然淤积率为0.06m/a,2、3m等深线自然淤积率为0.02m/a。
工程完成后,在只考虑悬移质输沙的情况下,计算得出避风锚泊水域区年淤积厚度为0.22m/a,其年淤积总量约77000m3(面积按35万m3计算);港池作业水域年淤积厚度为0.12m/a,年淤积总量12000m3;内航道年淤积厚度为0.14m/a,年淤积总量约1750m3。
③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填海工程43.3843公顷,防波堤非透水构筑物用海1.7373,两者占用海域改变了生物原有的生境,尤其对底栖生物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全部底栖生物将被掩埋、覆盖,绝大多数将死亡,导致生物资源损失。据6.5.1节计算,底栖生物损失量共为176.25t。
港池、航道、锚地疏浚和防波堤爆破挤淤产生的悬浮泥沙、冲击波也将使游泳生物、浮游生物的生存环境质量下降,并造成生物损失。经计算,造成游泳生物2.601t、鱼卵1.498×106个、仔鱼0.333×106尾受损。
营运期产生的所有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排入基地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排放。在正常排放 情况下对工程附近海域生态环境质量不会造成不利影响。
(4)对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
工程施工期港池、航道开挖疏浚以及爆破挤淤将对阳江沿海幼鱼和幼虾保护区的底质遭受破坏,造成底栖生物损失;保护区内水质环境悬浮物浓度增高,但由悬浮泥沙引起的水质改变将在一段时间内逐渐恢复,不会对该保护区产生长期的、累积的不良影响,但短期内会造成一定渔业资源损失。因此,工程结束后,应在有关部门指导下进行投苗增殖放流。港口建成后船舶的进出增加以及码头的作业将使得敏感的鱼类逃离该海域,影响鱼类的正常繁殖和幼鱼幼虾的生长,港区渔业资源的丰度将会有所降低。
工程建设对东平镇居民区、阳江核电生活区的影响主要是施工期的噪声干扰。需尽量避免夜间施工或减弱施工强度,以减少对周边居民生活、休息的影响。
防波堤爆破挤淤施工有可能给大葛洲油库安全带来危险,应与大葛洲油库管理方充分协调,得油库管理方有充分的时间采取避险措施,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
其余敏感目标距离较远,只要加强营运期的污染物排放管理,则影响不大。
5、环境风险
项目用海的风险主要包括自然灾害对项目可能产生的风险和项目本身对自然环境可能潜在的风险。自然灾害风险主要包括热带气旋、风暴潮、暴雨、灾害性波浪等,将会破坏防波堤结构、导致填海围堰决堤等;而项目本身对自然环境的可能潜在风险是渔船发生火灾的风险和船舶溢油事故。渔港内锚泊船只相对密集,首尾相连,一旦发生火灾,容易波及他船,造成火烧连营。以10t柴油泄漏量预测溢油事故影响范围,SW风况下,低潮时溢油,油膜主要往西北方向运动,6个小时后抵岸,对溢油事故处理的最佳时间为3小时以内。一旦发生溢油事故,将严重影响周围海域的水质、底质环境、海洋生物质量、岸线生态环境。建设单位应做好溢油风险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6、清洁生产
本项目码头灌注桩在钢护筒内施工;防波堤施工采用环保乳胶炸药,并采取减小抛填进尺和毫秒微差技术;疏浚主要采用较悬浮物产生量少的绞吸式挖泥船;填海施工在围堰内进行,填海物料综合利用了本工程的疏浚物和阳江核电弃土;施工船舶生活垃圾、含油污水等收集集中处理,不向海中排放;施工船舶生活废水由船舶自带的简易污水处理装置处理后排放。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放,工地污水经沉淀池沉淀后排放,均从源头上削减了污染物的排放。
营运期初期雨水经沉砂隔油处理后处理后再排海。基地内配备有污水处理厂,经沉砂隔油预处理后的工艺污水、生活污水均经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用于基地、码头道路冲洗和绿化用水,剩余部分排海。含油污水收集到有资质单位进行处理。办公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统一收集分类后送到垃圾处理站。水产品加工工艺废物进行回收利用。
可见,本项目在施工工艺、设备选用、原辅材料与能源消耗、污染物处理、能源节约、废物回收利用等方面都能符合清洁生产的要求,环境协调性较好。在落实报告书提出的各项污染防治与环境保护措施前提下,其产生的环境影响较小,相对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来说,其产 生的环境污染经济损失是可以承受的。
7、环保措施
(1)减少悬浮物污染的对策措施
①码头灌注桩施打钢护筒深度应到位,以防止被流水冲刷,产生漏浆;施工泥浆水经沉砂池沉淀后排放。②施工单位合理制订施工计划、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合理划定施工范围。施工船舶采用精确的定位系统,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超挖废方。③抓斗式挖泥船卸斗时力求把泥土全部卸入泥舱中,吊机选转应平稳,减少泥土溢出或斗口夹住的泥土滑出。④填海工程应先形成外围堰后,再进行回填施工,并时刻关注围堰的密实加固工作;风暴潮、台风及暴雨来临时,应提前做好安全防护工作,以保证有足够的强度抵御风浪等的影响,避免发生坝塌导致泥土外溢的泄漏污染事故。
(2)施工期废水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期项目部所租用的民房应具备有三级化粪池,生活污水经三级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排污管道。
含油污水将严格按照不得排海,应收集至岸上或水上移动油污水接收设施,并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理。船舶应配备简易污水处理装置以处理船舶生活污水。同时,对施工人员加强管理,提高操作人员的环境意识,严防机械设备用油的跑、冒、滴、漏现象。施工船舶事故溢油的应急处理应纳入项目所在海域溢油应急体系。
(3)施工期固体废物防治措施
①强化施工期的环境管理,倡导文明施工。施工期间产生的建筑、生活垃圾定点堆放收集、及时清运。禁止向海域随意倾倒垃圾和弃土、弃渣。②施工船舶垃圾及机械保养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统一收集处理。施工船舶垃圾可由专门的海上垃圾处理船接收运至岸上处理。③施工期在人员生活驻地附近设置垃圾临时堆放点,及时清运并定期对保洁容器进行清洗消毒。厨余和食物残渣等可为农家副业再利用。
(4)爆破挤淤污染防治措施
水下爆破作业应尽量避开禁渔期,划定保护区和保护期,以尽量减少渔业资源的损失;水下爆破产生的冲击波随传播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因此,海洋生物养殖区应远离爆破作业区域。建议单段一次起爆药量控制在180~450㎏。
(5)营运期环境保护对策 废水防治措施
①港区建设一个污水处理站。生活污水和加工废水、陆上含油污水经预处理后进入港区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排放或回用。②营运期码头初期雨水、后勤配套基地初期雨水经雨水管收集后,经充分沉淀后再排放。③港区除填海区外其他陆域配套设施(如制冰厂、油库区、船排厂等)产生的生活污水和生产污水建议通过污水管线汇入陆域配套设施基地的污水处理站统一处理。④船舶含油污水,收集至岸上或水上移动油污水接收设施,并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理。船舶应配备简易污水处理装置以处理船舶生活污水。 固废防治措施
产品加工工艺废物一般均可回收利用,生活垃圾统一收集,环卫部门接收处理。其中,污水处理站处理后产生的油污泥属于危险废物,应定期交给有相应资质的危险废物处理厂家安全处理。
(5)海洋生态保护措施
①施工期造成的泥沙悬浮、排放船舶含油污水、车辆冲洗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垃圾向海域倾倒,都将对附近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应按照有关环境保护措施中提出的具体要求加以实施,认真落实,严格管理。②施工应尽可能避开每年3月1日至5月31日的阳江沿海幼鱼和幼虾保护区禁渔期,对整个施工进行合理规划,尽量缩短工期。③本项目码头工程、防波堤和填海建设过程中对海洋生物栖息地造成影响。施工作业会对海洋生物栖息地造成破坏,应当尽可能防止超出施工范围,不得随意丢弃疏浚和施工废渣,避免不可恢复的破坏和影响。④施工单位在施工前期充分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施工人员对海洋保护区的保护意识;建议施工单位制定有关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奖惩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制。⑤施工期间和工程建成后,应对项目附近的生态环境进行跟踪监测,掌握生态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以便及时采取调控措施。⑥工程施工结束后,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增殖放流,对受损的海洋生物资源、水产资源进行补偿。
8、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本工程建设能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够促进东平镇渔业经济的发展,增加国民经济收入,协调解决渔业生产中存在的后勤供应差、渔货销售难等问题,促进渔民转产转业,创造劳动就业机会。同时,本工程在施工期会给项目所在海域的环境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并由此还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损失,但在认真落实本报告书中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和清洁生产建议后,工程建设对环境和生态的不利影响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从与本项目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来看,这些由环境影响造成的经济损失是较小的,其环境经济损失是可以接受的。而且在建设单位采取一定的环保措施后,尽量将不利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和最低程度。这些污染防治方法和环境保护措施在经济上是合理的、可行的,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工程建设是可行的。
9、公众参与
大部分被访者支持东平中心渔港的建设,特别是渔民,认为能够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对项目表示支持;但也有少部分被访人员对本项目实施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问题也存在一定的担忧,并提出要求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施工期间采取有效的预防对策和措施,尽可能将海洋环境影响程度降到最低。建议施工单位应加强广泛宣传,加强与地方居民的沟通,让当地居民了解项目情况及施工过程中的环保措施;航道开挖应加强环境保护工作,防止对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
公众参与调查表见附件二。
10、总体结论
根据项目对各方面的影响评价结果:项目按照其设计要求,落实报告书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进行合理施工和营运科学管理,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程度和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不大,其影响也是可以接受的。施工期产生的各类污染物对附近环境敏感区和重点保护目标产生的影响较小;填海工程竣工后作为中心渔港后勤配套基地营运,配套的环保工程同时投产使用,不会对海洋生态环境和周围环境敏感区产生影响。
同时,本项目有着良好的社会效益,其选址符合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要求,社会基础条件良好,具有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施工过程中充分落实报告书中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工程结束后在适当的时机进行生态补偿,则工程建设所带来的环境负影响可降到最低程度,工程的环境影响可控制在能够接受的水平,则该项目建设从海洋环境保护角度考虑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