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外来工子女在城市融合中的归属感与学校适应
教育硕士论文之外来工子女在城市融合中的归属感与学校适应
来源:硕士论文网 【考试大——我选择,我喜欢】 2010年9月23日
引言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转移。伴随着流动大军的迁移,外来务工人员的流动也显现出“家庭化”的趋势[1]。然而,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在城市融合的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多心理上的困惑,尤其是外来工子女,也包括出生在城市的外来工子女,他们由于心理上普遍缺乏融入城市环境的准备和适应,这些流动人口的子女所面临的角色危机和心理困惑,使他们难以融入城市的生活[2]。以往对流动儿童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受教育权利的政策呼吁和诉求,其视角更多的是从教育公平性角度展开[3],而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探讨流动儿童在城市融合过程心理轨迹的研究较少。本文从外来工子女自我的角度探察他们对自身现状的认识和评价,从地域归属和群体归属角度探察外来工子女的心灵归属方向,从外来工子女当前的学校适应状况着手,了解其城市融合中适应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以后的外来工子女城市融合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浙江省宁波市三所小学(本地公立学校、民工子弟学校、混合型公立学校)4—6 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级施测学生470 人,有效问卷457 份。其中,外来工子女223 人,男生139 人,女生84 人;本地学生234 人,男生115 人,女生119 人。
1.2 调查工具
1.2.1 学生基本情况和心理归属感问卷
本研究参照孙永丽在2007 年5 月出版的研究生论文中出现的相关资料,设计了相关的心理归属感问卷,包括15 道题目。包括地域归属感和城市归属感,量表得分越高,心理归属感越强。该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本次施测α系数为0.81。
1.2.2 中学生学校适应状况调查表
中学生学校适应调查表是在台湾师范大学的学生适应调查表(教师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4]。分为学业适应、人际适应、活动适应、沟通适应、团体适应等五个维度,可以用来评价中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该量表由30 个条目组成,分为三级评分,总分范围为30-90,分值越高,学校适应状况越好。经检测该量表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其α系数为0.86。
1.3 施测步骤
调查按照指导手册要求进行,施测以班级为单位,学生在30-40 分钟内完成两份问卷,本地同学和外地同学都需要完成学生基本情况和归属感问卷以及中学生学校适应调查表。
结果
2.1 外来工子女与本地学生心理归属感状况的比较
总的来说,外来工子女与本地学生在地域归属、群体归属和总体归属感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外来工子女和本地学生均对宁波这座城市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归属感各维度最高值为30,二者平均分较高,且在平均分上本地学生均高于外来工子女。外来工子女的地域归属感大于群体归属感。这说明从地域角度来看,外来工子女喜欢、留恋、认同城市,并且愿意在城市长期居住生活;但从对城市群体的态度角度来看,却并不认同他们归属于城市群体,显示出对城市群体的明显的弱归属。
本地学生的群体归属感也反映了对外来学生的接纳程度。结果表明,本地学生愿意表示出对外来同学友好接纳的态度,相对而言,外来学生却对城市群体包括本地同学缺少与之相呼应的归属认同倾向,他们并没有对本地学生对他们的友好态度产生同等回应,二者显示出明显的反差。
2.2 民工子弟学校、混合型学校及公立学校学生心理归属感状况的比较
民工子弟学校、混合型学校及本地学校学生的归属感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而且在各个维度上也同样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而事后分析则表明,在地域归属上,本地学校学生优于民工子弟学校学生且有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1),本地学校学生优于混合型学校学生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混合型学校学生优于民工子弟学校学生且有显著差异(P?0.05);在群体归属上,本地学校学生优于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和混合型学校学生且有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1),混合型学校学生优于民工子弟学校学生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在总体归属上,本地学校学生优于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和混合型学校学生且有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1),混合型学校学生优于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差异显著(P?0.05)。
2.3 外来工子女与本地学生学校适应的比较
外来工子女与本地学生在学校适应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这表明外来工子女在学校适应上不及本地学生。进一步对学校适应量表各维度进行分析,结果在活动适应和沟通适应这两个维度上,外来工子女与本地学生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而在学业适应、团体适应这两个维度上则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人际适应上外来工子女与本地学生存在差异。这表明外来工子女在学业、人际、活动、沟通、团体适应等方面均不及本地学生,学校适应情况不佳。
2.4 民工子弟学校、混合型学校及本地学校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比较
在学校适应上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显著低于混合型学校及本地学校的学生,而混合型学校与本地学校的学生则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具体到适应的各维度上,在学业适应上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显著低于混合型学校及本地学校的学生,而混合型学校与本地学校的学生则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人际适应维度上,本地学校的学生显著优于混合型学校及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民工子弟学校与混合型学校的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活动适应维度上,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显著低于混合型学校及本地学校的学生,而混合型学校与本地学校的学生则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沟通适应维度上,本地学校的学生显著优于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民工子弟学校显著低于混合型学校的学生,而本地学校的学生与混合型学校的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团体适应维度上,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显著低于混合型学校及本地学校的学生,而混合型学校的学生与本地学校的学生没有显著差异。
讨论分析
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外来工子女与本地学生在归属感各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三种类型学校之间比较则表明,民工子弟学校、混合型学校及本地学校学生的归属感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按归属感的程度由强至弱依次为本地学校学生、混合型学校学生、民工子弟学校学生。
影响外来工子女归属感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社会身份认同[5]。本地学生,由于天生具有城市身份,自然他们对这个城市具有强烈的归属感。而外来工子女,他们从小生活随父母离开家乡生活在城市,甚至他们中部分人出生于城市,但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明显不同于本地学生。
影响外来工子女归属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群体交往与互动。与同龄群体的交往深度,共同参与学校集体生活的广度,彼此交流互动过程中的态度都影响着其归属感的强弱。调查发现,大部分本地学生愿意和外地同学做朋友,有91%的本地学生认为自己及周围人没有看不起外地同学。相对而言,外来学生并没有对本地学生产生同等的积极回应,有52.9%的外地学生更喜欢和本地同学做朋友,二者显示出明显的心理反差。
不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也是外来工子女归属感不高的普遍原因。由于国家有关部门严令取缔借读费等措施以及现实的公办学校教育体系对教育公平性的完善,再加上整个和谐社会大背景的氛围,使得社会长期关注的外来工子女教育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是,距离让外来工子女在公立学校中获得学习机会并体会到公平、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感受到和本地学生类似地位和待遇还有很大距离,这可能也是造成不同类型学校学生归属感差异的原因。
对策与建议
外来工子女融入城市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外来人员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入手,综合社会多方合力作用才能使他们从心理上和城市生活顺利接轨[6]。
第一,外来工子女应从自身出发,提高融入城市生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外来工子女要增强自信心和自觉性,主动进行自身调整,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更多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取得老师同学的认可和尊重。在语言沟通方面,除了普通话还可以积极向本地同学老师及周围的人学习本地语言,使自己更好地融入新环境。
第二,外来务工家长要更多地关注子女的身心健康,加强家庭教育,转变一些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调整自己的位置,自己做到积极良好地融入城市,为孩子提供优秀的榜样,用自身的勤劳与热情来塑造孩子积极健康的心态。更多地与孩子谈心沟通,鼓励孩子积极主动地去适应新环境。
第三,各级各类学校应该发挥教育载体的作用,为外来工子女与本地学生交流提供平台。应该鼓励更多的公立学校对外来工子女开放,形成更多的“混合型学校”,而不是成立民办打工子弟学校,把外来工子女单独地集中在一起学学习。本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型学校更利于外来工子女适应城市新环境。第四,社区要营造良好的氛围,真正做到没有偏见地接纳外务工及其子女成为小区的一员。对于生活习俗上的差异问题,社区要本着“求同存异”的宽容态度对待。建议社区多搞一些全民活动,让更多的外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参与进来,了解本地风土人情的同时,让更多的居民互相交流;可以召集本地居民成立外来人员帮困中心,为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提供帮助,真正关心外来新成员,为他们更好适应新环境、成为城市新居民创造良好条件。
总之,促进外来工子女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与帮助。因而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学校、社区、政府及家庭都应该积极担负起相应的责任,为构建一个由学校、社区和家庭相互协调的社会环境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孙永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的心理学研究[D].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7.[2] 黄小萍,龙军,刘敏岚.民工子女心理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 2006, 10: 109~111.[3] 曾守锤,李其维.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研究: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法[J].心理科学, 2007, 30(6): 1426~1428.[4] 洪俪瑜.学生适应调查表(教师版).[5] 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 2006, 14(3): 475~480.[6] 梁庆玲.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转化的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07,10:89~91.
第二篇:农转居社区中的外来工子女的适应融入问题研究
永和街农转居进程中外来务工子女
社区融入工作报告
2006年4月,永和街正式挂牌成立,管辖原增城市新塘镇的永岗、和丰、新庄和贤江4个行政村,并于2007年12月,实行“农改居”。它是城市化进程中新兴的开发区,是广州市东进战略的前沿,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辖区内交通比较便利,是萝岗区南北的交通枢纽。辖区内共有户籍人口1万4千余人,流动人口6余万,注册企业家约300家。
作为广州开发区永和经济区的主体,随着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辖区内基础设施初步改善。在城市拉力的作用下,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进,为永和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为正处于转型期的永和带来了新的机遇和调整,尤其是家庭化的流动所引发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成长和教育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卓有成效地实现“农转居”的过渡,永和街关工委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成长和社区融入等方面积极作为,勇于创新,充分整合各项资源。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多形式多方位进行充分调研,秉承实事求是原则,评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需求。
通过入户走访,随机抽样调查,学校跟踪了解,广泛咨询等方式,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成长和社区融入进 行了充分摸底调研,并分析总结出以下几个需求:
1、在教育方面,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基本能够共享到当地同等的教育资源,尽管如此,学业问题仍然是困扰外来务工子女的首要问题,他们当中有近50%的表示感觉到有学业压力。由于父母忙于生计,即使很重视孩子教育,有时也无暇顾及孩子学习;且相当部分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程度不高,对于孩子的学业指导往往力不从心。
2、在物质供给上,许多外来务家庭贫困,生活节俭,在物质上不能够充分满足孩子需求,给予鼓励性的奖助学金能够缓解家庭经济压力,同时培养孩子自强自立的品质,也有助于提升自尊感。
3、在环境适应方面,由于来到一个语言、地理等环境与家乡有差异的新环境,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一定的时间适应,加之,朋辈群体的改变,均可能导致产生恐慌、畏惧等适应不良的现象。如何满足他们人际交往需要,促进环境适应和社区融入成为重要的工作方面。
在综合研究各方面的因素和条件后,街关工委提出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社区化的设想,通过多种途径,促进他们与当地同龄人无差别,增强社区归属感,为其健康成长搭建良好的基础。
二、整合资源,发动各方力量,动员社区居委会和企业投入资源,奖励青少年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各项素质。开设无户籍差异的奖助学金。在本地学生和外来学生全面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大局下,街关工委扩宽思路,积极联系和动员各居委会、企业等加大投入,大力支持中小学教育。目前,我街四个社区居委会每年投入数万元的教育经费和其他资源,以奖教奖学的形式,每学期通过无差别的奖励外来和本地的优秀学生。
搭起企业捐资助学的桥梁。2010年1月,驻永和街的富林特公司向永和街新庄小学本学期各年级学习成绩排名前6名的学生共36人颁发了奖学金,共计6000元。这是富林特公司连续2年开展捐资奖学,鼓励全体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继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开发“走遍永和”实践项目,引导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增强对永和认知和归宿感。
为了让外来和本地学生直观了解到自己身处的永和街如何从农村到工业区、到城市转变。街光工委通过“走遍永和”之行,拓宽学生视野,转变学生思维。
自2007年起,持续开展“走遍永和”项目。第一站,街关工委组织辖内2所小学共90名学生到美资企业富林特油墨公司参观。企业向小学生介绍产品之余,还宣传企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消防知识。此后的两年间,街关工委相继组织中小学生近2000人次,参观了辖内台资企业敏惠公司、希世比科技电池公司,日资企业益力多公司,美资 企业百事可乐、安利公司,民营企业梦洁日用品公司等14家知名企业。
2008年3月28日,街关工委组织辖内贤江小学40名四、五年级的学生参观永和消防中队,带领小学生观看消防知识宣传室、营房、图书室、荣誉室和健身房。消防中队队员还亲自给学生们讲解、示范,让他们接受了一次生动的防火自救、消防安全知识教育。
此外,街关工委还结合弘扬传统文化,了解乡土艺术,组织小学生到文化站,看邻家叔叔阿姨唱粤曲、演粤剧,培养其热爱本土文化的意识,增强对本地归属感。
四、开展“爱家系列”才艺作品征集活动,鼓励多方面发展,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自信。
近年来,街光工委以培养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的自信为着力点,借助“爱家系列”才艺活动主题,拟陆续开展“我爱我家”、“在家的日子”、“我的父亲母亲”等才艺作品征集活动,通过发掘其多方面的能力来提高自我认同感。2010年上半年,街关工委发动外来和本地学生创作主题为“我爱我家”才艺作品,活动共征集作文160篇、漫画18幅、电脑绘画8件、摄影10幅。
随后,街关工委邀请等各界代表参与评审,活动以鼓励为原则,共评出12名学生获真情奖、35名学生获表扬奖、53名学生获鼓励奖、10名学生获潜力奖、63名学生获入围 奖、30名辅导老师获最佳指导奖。“爱家系列”系列活动立意新颖,倡导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对永和街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同时提高成绩落后但在才艺方面有特长学生的自信心,此次活动得到社会认可,也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夯实基础。
五、勇于尝试,引进专业,积极支援永和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服务,共同倡导做“新永和人”。
2010年3月,广州市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永和街社工站点挂牌成立,社工入住永和街为青少年服务带来了新面貌,街关工委大力积极支持青少年服务,宣导外来务工人员带领子女积极参与,融入社区,成为“新永和人”。
2011年4月,延续并拓展永和街大同社工站的服务项目,成立永和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连日来,街关工委支持社工组织开展“关爱〃志愿走进每一个家庭”“同行〃亲子手工DIY”“成长〃开心购物大行动”“感恩母亲”等主题活动,鼓励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积极参与社区服务。通过社区探访残疾人、低保家庭等弱势群体,与当地居民共同参与活动,增强彼此间的互动,传达对社区弱势群体的关爱,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促进外来务工人员社区融入和归属。
此外,为促进工作开展专业化、深入化,街关工委还将联合永和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开展亲职教育,亲子沟通技巧、家庭工作坊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其 子女开展学业指导、心理压力调适,学习能力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等服务内容。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作为我们社区中一员,他们也应该得到当地居民一样的尊重和关注。街关工委将学校-家庭-社区层层相扣,既作为工作抓手,又作为工作的落脚点,重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身心健康成长,多方位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推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社区化,促进社区融入。
第三篇:浅谈实体书店在转型升级中与新媒体融合之路
浅谈实体书店在转型升级中与新媒体融合之路
——以全国新华书店系统为例(作者:刘影)
新华书店作为全国连锁书店和重要的国有文化知名品牌,在国人的阅读生活和习惯中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数据统计显示,国内图书每年有700亿的市场规模,其中400亿中小学各种教材,主要在新华书店销售。但近年来,随着网上书店以及电子书的崛起,线下书店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尤其是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并使之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后,互联网+一切的时代已然到来。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线下书店等传统营销渠道纷纷试水触电转型。据开卷信息统计,实体书店在经历了2012、2013两年的负增长后,2014年实现了3.26%的正增长,2015年继续保持增长势头。我想,这种大好势头应该是与实体书店本身的转型升级具有直接关系。而在转型升级中与新媒体的融合又成为其最重要的途径。
与网店合作,借助优势提高销量
2013年8月,京东商城与四川新华文轩书店、浙江新华书店、上海中图等部分新华书店已达成图书品类的战略合作。新华书店正式入驻京东平台,由京东图书音像采销部对接管理。双方整合各自优势资源,共同开启图书行业渠道销售的新模式。新华书店与京东开放平台的合作,将大大提高京东平台图书品类 1 的丰富程度,一方面可以让读者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另一方面,这种合作也使新华书店的销售渠道更多样化,对于双方都是一种互补的营销模式。根据京东提供的消息,这两家新华书店在正式入驻京东以后,销售额每周都有30%-40%的增幅。
凤凰新华发行分公司与各大电商网站建立合作;2013年底上线了江苏新华电子商务官网,融批发、团购、零售功能于一体,2014年电商业务共实现销售9589.65万码洋。以凤凰传媒旗下发行分公司的网店为例,共有图书40多万种,远高于门店上架图书种类,网店月销量达千万码洋,开设网店以来的网上销量每年翻倍增长。凤凰传媒营销负责人介绍:“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精准营销服务也是凤凰传媒的发展方向之一。新华书店会将服务教育,优化平台,根据学校需求进行细分,跟踪教学进度,根据教师及学生提出的需求提供定制书单、添配图书、送书上门等一站式服务。”文轩网和京东、亚马逊、当当等平台都合作良好,销量在同比、环比上都稳定增长,文轩网在亚马逊、京东平台还分别获得了2014最佳合作奖、2014十佳卖家的荣誉奖项。
试水在线教育,以自身优势寻求合作
2014年7月,教育部启动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鼓励全国中小学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授课。“互联网+教育”的井喷,是国家高度重视、企业积极推动、技术飞速进步、教 师观念转变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这股大潮下,发行企业也高调抢滩,开展业务布局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江西新华将扮演重要角色。其余如新华文轩、安徽新华、河北新华、山东新华等都或早或晚入局。新华发行集团有多年从事教材教辅发行、与当地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良好合作关系的优势,在内容选择上,大都针对课堂,围绕教材教辅,强调抓住老师并带动学生来构建“互联网+教育”的业务体系。
四川新华文轩从2009年开始,其依托自身强大的渠道及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实施线下征订发行渠道与基于新技术的线上教育服务平台相结合的“双渠道”战略。现如今,新华文轩不仅传统的线下教材教辅业务没有丢掉,线上的教育服务平台发展亦十分迅速,如“优课教室”已在全国28个省市区应用,服务4万余所学校,累计实现销售收入近8亿元。在全国教育信息化领域内,新华文轩已建立起突出的先发优势和品牌优势。
山东新华书店通过调研品质好、销售好的产品,与北京神州中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数字教育相关业务,旗下“E周同学”云学习的平台、《教学大师》、《中国通史》、《影视课堂》等产品的山东的推广均取得了较好反响。今年4月份,与西安博创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在全省中小学推广“乐辅通”在线教育平台,此平台以其自身强大的数据库,主要解决中小学生数理化课程的辅导。在推广中,书店总部专门成立以董事长为组长 3 的领导小组,省、市、县三级部门都要求一把手亲自抓,并实行全面责任制,按照各地学生数量将销售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市、各部门和各个业务员身上,再辅以明晰的奖惩措施,让数字教育产品顺利进入学校。目前全省已有近500所中小学的30000余名师生使用了此软件。后续书店还打算与西安博创深度合作,以“乐辅通”平台为基础,开发全媒体数字出版物,此项工作正在筹划中。
江西新华的“互联网+教育”模式,在江西全省多点开花,已有140余所学校成为“人教数字校园”的示范学校;在线教育平台“点亮课堂”已做好商标注册的申报;红角洲文化城的数字体验馆已于今年9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在江西新华基层分公司门市和“新华壹品”校园超市设立小型数字产品演示厅的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
由此可见,新华发行集团通过调动旗下各门店积极性,促使它们以渠道优势来拓展线上业务,一个个门店像是一只只触角,紧紧抓住所在地区的学校和师生,由点及面搭建起完整的“互联网+教育”体系。
借助互联网,实现线上线下互动
书店线下体验店和线上微书城互动的O2O经营模式,随着微信的火热,在全国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样板。2014年4月青岛微书城启动;10月,皖新传媒在三孝口书店开设全国第一家新华书店系统的O2O平台;几乎同时,得地利之先的深圳书城云书 城和微商城正式上线;苏州新华书店选定吴江新华书店为试点搭建O2O平台,并在书城开辟体验店。
山东新华书店为开拓网上业务,今年6月专门组建了电子商务部,目前正在全力开发“新华阅购”网上书城,目前网站已在部分地区试点运营并在不断完善升级中,不久将在全省全面铺开。网上书城图书种类齐全并突出了教材教辅,同时也涵盖了办公耗材、电子数码产品等多元化产品的销售。网站设置“今日推荐”、“销售排行”以及最新的图书上架信息,为顾客提供一站式购书体验。
苏州新华书店线上提供会员申请、在线选书购买、图书预定、活动报名预约,以及微社区读者互动等服务。线下体验店则集阅读、购买、休闲、交流于一体,读者可以取到预先在线上购买的图书,也可以通过微信支付的方式买书,参与阅读推广活动。苏州新华书店让读者通过店内免费WiFi上网、扫描二维码获取书城最新资讯等方式,将到店顾客的流量引导到线上微信平台去体验更多以书为核心的文化内容。
促销活动也促进微信粉丝增长,凤凰传媒利用微信平台已经举办不同主题阅读推广活动30场,每月至少有一场作家讲座。苏州新华书店还发起大市联动计划,将苏州、张家港、太仓、常熟、昆山等地的新华书店全部纳入到该微信平台,定名“新华悦读”,用户从任意一家店下单,都可享受送货上门服务;任意一家店发起的阅读推广活动,用户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得知,并依照规则参加。大市联动的“新华悦读”预计于6月底全面铺开。
开启智慧书城,打造城市文化综合体
O2O系统建立之后,很多新华书店升级成了智慧书城。例如,山东新华书店今年新成立的山东书城于9月16日开业并被确定为全国首家“全民阅读基地”,致力于打造泉城文化新地标。书城内设有多部全新升级的图书查询系统,可协助读者快速准确的找到自己想买的书所在的书架位置。同时通过微信平台“山东微书城”与读者互动,线上会员购书有礼,同时发布书城最新活动,从而带动线下销售。
重庆新华书店集团将重庆书城打造成智能书城,20万种图书全部实现架上定位,遍布卖场的70部手持Pad为读者提供即时查询图书货位服务。读者可以通过手机以App或者微信方式查询商品并下单购买。智慧书城不仅是书店经营理念的改变,也意味着支付方式改变。
2015年5月15日深圳宝安书城开业,实现了所有图书微信支付。微信支付销售占比逐步上升,据监控约占销售收入的5%。读者的支付手段、消费习惯发生了变化,微信成为除了现金、购物卡之外的另一选择。深圳出版发行集团的目标是一区一书城、一街道一书吧,目前的4家书店和数家书吧正在更换POS机,将全部实现微信支付。京东在移动端除了京东App外,2014年与腾讯达成战略合作,腾讯向京东开放微信和手机QQ客户端 的一级购物入口,及其他主要平台的支持,双方还在在线支付服务方面进行合作。
由此可见,全国新华发行系统在转型升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尤其在与新媒体融合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但面对当前激烈的竞争,作为老牌文化企业,想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相信他们前方还有一段漫长的道路。
第四篇:少先队在学校中的地位与作用
少先队在学校中的地位与作用
少先队的性质与任务决定了少先队独特的地位与作用。少先队教育不仅是少年儿童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校教育有着密切关系,而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一,少先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后备力量。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空前艰巨、伟大的事业,它是一个需要世世代代为之长期艰苦奋斗才能得以实现的事业。少先队是一支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而积极准备的预备队,它的健康、蓬勃发展同祖国的兴旺发达息息相关。建设好少先队,培育好少先队员,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准备了强有力的梯队。
第二,少先队是党建、团建的基础。“党--团--队”三级组织,最基础的一级是少先队。少先队是一面永远鲜艳的旗帜,是少年儿童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个路标。少先队作用于人的启蒙时期,它帮助少年儿童跃上人生第一层台阶,是每个少年儿童成长发展的必由之路。打好少先队的基础,就能源源不断地向共青团输送人才,继而又向党输送人才。这三级组织好比一座雄伟的宝塔,少先队起着塔基作用。
第三,少先队是整个少年儿童教育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少年儿童教育由学校、家庭、社会与少先队组织教育四方面组成,每一方面都有其特殊的功能,而又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相互依靠、渗透,相辅相成,构成完整统一的学龄儿童少年教育体系。少先队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在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组织教育不可缺少,因为少年儿童是社会的人,长大后又都要在一定的社会组织中生活。少先队正是一个儿童小社会,儿童们早早在小社会中学习、锻炼,长大后就能适应、参与大社会。
第四,少先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也是得力助手。少先队在学校的地位作用需全面理解。首先它是个独立自主的组织,学校必须尊重它的独立性,确保它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并充分调动少先队员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少先队又是束成年儿童组成的组织,少年儿童的培养教育,又必须依靠学校教师对它的指导帮助,发挥成人的主导作用,确保儿童发展有正确的导向;而当少先队集体一旦形成,少先队又能成为学校教育最得力的助手,发挥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少先队在学校教育中的不可替代性,体现于政治思想的启蒙、品德的熏陶、集体的自治与民主管理、儿童心理需求的满足、以及实践活动对全面发展的促进等方面。
第五篇: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
摘 要:中职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要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目前中职学校重点关注的工作内容,将其融入语文教学中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将从这一观点出发,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进行具体分析,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语文教学
中职生在社会中占据的比例很大,为了能够培养出与时代接轨的人才,就要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下工夫,努力提高中职生的心理素质,使其成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综合性人才。但中职生所处的年龄段正好是身心发展最为迅速、最为关键的阶段,将语文教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渠道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净化心灵。
一、加强交流与沟通,走进学生内心
当前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的原因主要在于教育管理者没有高度重视,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不到及时拓展,同时还缺乏有效的教育方式,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取得明显效果。而语文教学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重要手段,通过语文课堂教学能够让教师随时了解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使教师在与学生的不断交流中加强心理辅导。学生正处于叛逆心理极强的时间段,如果教师不及时与学生沟通,发现他们内心的想法,就会使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阻碍学生的健康发展。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作文的形式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使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心,走进其内心世界,从而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到高效教学,切实提高中职生的综合心理素质。
二、通过鲜明的主题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1.注重学生的感恩之情
具有一颗感恩的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格外强调感恩的意义,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提升自己的感恩之情。但现在的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受到的照顾与关爱也是独有的,本能反应会让他们以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于是在他们眼里只有电子产品,完全理解不到亲人的付出。《我的母亲》这一课则可以改变学生冷漠的观念,使其从中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从而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让学生在感受亲情力量的同时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2.提升?W生的爱国情怀
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要求之一。对此,教师在讲《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时,不仅要对祖国的现状进行分析,还要对祖国的过去展开陈述,让学生对祖国过去的坎坷以及现在的辉煌产生敬佩之情。另外,《沁园春》这首毛泽东的词,显示了祖国山河的壮烈,它可以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为学生形成健康心理提供保障。
3.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在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的当下,环保意识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同时也是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的要素之一。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时刻注意环保主题的带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在对《我的空中楼阁》进行授课时,教师要让学生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对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做出深刻剖析,并且将环境的现状与重要性罗列出来,让学生的危机感加强,从而切实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4.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
学生在面对困难时的退缩与懦弱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最为严重的问题,也是众多学校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于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要在语文教学中加以渗透,让教师在授课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例如,在对《一碗清汤荞麦面》讲解时,教师就要将文中母子三人的困境进行详解,让学生能够学习到主人公在面对困难时的勇气,从而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
三、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由于缺乏足够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不到实质性发展。对此,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将课堂实践活动穿插进来,增加口语交际与场景体验,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发展自我心理。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进行演讲,以“热爱读书”为主题,把自己读过的书与大家分享,然后把从中学到的知识与大家交流,发表自己对读书的看法,以此来领略读书的乐趣,达到修养身心的目的。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同学进行描述,包括兴趣爱好、优势特长等,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同学,构建深厚的友谊。
综上所述,切实提高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成为当务之急,而语文教学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自我修养,还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其有感恩、爱国、热心等积极的心态,引导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心理素质,最终实现中职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燕.把心理健康教育引入中职语文教学的方法及策略[J].课外语文,2014(20).[2]叶一舵.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14(3).[3]薄玉琪.谈心理健康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