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育知识与技能在学校中的应用研究》实验报告
主题词:心育知识、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渗透xx年7月始,我们在全县21所中小学校中进行了“心育”综合实践活动实验,该实验在xx年经教育部规划课题总课题组批准,被确定为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重大课题子课题,此课题经过四年的实验,已经圆满完成实验任务,并达到预期目的,现予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与进步,给青少年带来了更多的自由与机遇,但也给他们增加了更多的烦恼与心理负荷。我们面对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不乏健壮的体魄、丰富的知识和足够的智慧,但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坚强意志的磨练,导致他们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精神和承受挫折能力较差。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全的人格,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xx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又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xx年教育部又提出了“减负”的要求。而“减负”的重点在中小学,如何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心育知识,通过心育活动课的开展,使他们健康成长,这个严峻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为此,我们经过认真的思考和调查,并组织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家长反复座谈讨论,提出了开展心育知识在中小学应用的构想并进行实验。
一、心育知识应用的基本理念。
在心育活动课和学科教学中进行心育知识应用教育,使学生 反扑归真,旨在以养成学生诚实、守信为本的品格,塑造学生完美人格;以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追求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融合为价值取向,以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中最为关注的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的非学科性,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心育活动课的基本特点。
是使学生不局限在书本里、课堂上、学校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式的实践学习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身心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真正把书本上的知识通过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在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探索、尝试、参与和解决的自主活动中获得积极的、生动活泼的发展。这也正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所在。就是让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做的事情,用口头语言表达或文字表达出来。
心育知识的应用与活动课的开展有助于新课改的实施。
一是开展心育综合实践活动,符合“改变课程过于注重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心育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是学生的主体活动的过程,它正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自主实践、自主学习,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二是开展心育综合实践活动,符合“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目标要求。
心育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品德教育,与语文、数学、外语等工具和劳动、社会等学科的实践活动的内容结合,都较好地体现了其“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心育综合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互渗互促、相辅相成的整合活动。
三是开展心育综合实践活动,符合“改变课程内容繁、难、扁、旧和过去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和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四是开展心育综合实践活动,符合“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要求。
五是开展心育综合实践活动,符合“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六是开展心育综合实践活动,符合“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七是心育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及操作要按照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遵循青少年的教育规律,实事求是,循序渐进。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二、心育知识应用研究的主要措施
学科渗透心育知识和综合实践活动由各实验学校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一般要遵循以下三条原则:一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二是体现学校和社区特色;三是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活动主题。
为了扎实有效地实现心育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我们在开展心育综合实践活动实验的过程中突出了一个“实”字,坚持一个“常”字,注重了一个“果”字,切实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目的。
突出一个“实”字。
第一,学生参加活动的过程实。不论是学生按主题引领活动,还是自主活动都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认认真真的。
在活动方式上强调一切有利于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和探索欲望的活动形式,强调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和多种心理能力的投入,活动种类可多种多样。不论是侧重观察、记录、搜集、整理、操作、实践、讨论、比较、分类、撰写实验报告或动手制作;还是侧重社会考察、讨论分析、模拟会议、角色扮演、辩论明理、社会访谈等实践活动,都注重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
第二篇:基于钳工教学法在技能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钳工教学法在技能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钳工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实践技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实践人才。然而现今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脱离,往往无法培养出优秀的钳工技能人才。本文首先阐明了传统钳工教学的弊端,说明将项目教学法应用在钳工教学中的优势。进而系统的说明了项目教学法应用在钳工教学的一系列科学的策略和方法,此外还提出了教学法应用中的一些关键点。为科学的将项目教学法融入进钳工教学中提供了合理的参照。
关键词:钳工教学;项目教学;策略
钳工是一种重要实用技能,适用于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建筑器具以及大型器械的制作都离不开钳工。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钳工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传统的钳工教学方法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培养出来的钳工技术人员操作不够熟练,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改革钳工教学方法就成为钳工行业讨论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钳工技能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1.传统钳工教学的弊端
钳工作为一种实用技能,在以往的授课中,往往采用先课堂后实践的传统教学方式,即先在课堂上把理论知识系统的学习一遍,然后在安排实践课程。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理论课程时间与实践课程时间相隔较远,这样往往会导致钳工实践中细节不到位、操作方法不熟悉、钳工技巧差等问题的出现。并且学习理论知识本来就是枯燥乏味的,仅仅依靠课堂教授很难使学生完全理解钳工的系统知识,而且由于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不同步,学生在实践课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得不到老师的系统讲解,也不利于学生的钳工技能巩固。而经过大量实践发现,将钳工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科学的穿插在一起,起到的教学效果更好。因此,探索科学的钳工教学结合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 项目教学法在技能教学应用的必要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大力推进,涌现出了一系列新型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就是以督促学生主动学习为目的的一种优秀教学方法。其主要的方式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加以引导,让小组成员通过分工配合,自己制定实验计划,完成实验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当今倡导独立学习自主学习的教育大背景下,项目教学法以其独特的培养方式,挖掘着学生独立学习的潜能,因此虽然项目教学法在我国普及时间比较短,教学方法还不够完善成熟,但是我国教育行业也在不断完善项目教学法。由于项目教学法是以发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要目的教学方法,正与钳工这种实践应用课程相符合,将项目教学法应用到钳工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在钳工实践环节中的协作能力,提高学生应对钳工实践中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等能力,因此,虽然项目教学法还不够完善,但是科学合理的将其应用在钳工教学中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质量技术人才都有重要意义。
三 实施钳工技能项目教学法的策略
1、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将项目教学方法应用到钳工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遵循项目教学法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枯燥的钳工理念教学过程中融入合理的教学情境,例如在进行钳工工具的讲解时可以将钳工工具带到课堂让学生亲身感受钳工工具的使用方法。同时合理将学生分组,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出钳工实践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做好笔记,例如在桌虎钳正确制作方法的讲解课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实现制作一些成品模型,在课上就可以进行成品模型展示,让学生观察其优点以及制作的不足,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理解的更加牢固,在进行实践操作时更加顺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团结协作的能力[1]。
2、培养学生分层分工合作能力
钳工是一门实践技术课程,实际操作中工序比较多,难度和操作要求的精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也应该根据学生以及小组的水平不同合理的分配人员和实践任务,同时也应该有侧重点的对学生进行分组培养,例如有些学生实践能力较强,就可以分配一些钳工实践,有些同学创造能力比较强,就可以分配一些钳工实施流程优化等实践任务。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再班级内按照学生的水平以及专业技能侧重点差异进行合理的分层,例如老师可以在制定实践任务时将任务划分等级,一级任务难度较高,要求精确度高。二级任务主要以任务完成的流畅以及熟练程度为标准,三级任务主要是以在保证一定的精度的情况下按时完成即可,这样才能达到均衡培养的目的。
3、实时活动探究
钳工本身就是一门技术,因此实践活动是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巧是必须的。教师不仅应当系统的讲解钳工技巧,还应该带领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在操作中发现问题。例如在钳工必备技能锯削活动中,老师应当仔细观察学生锯削姿势,并且及时纠正。同时实例来讲解钳工技巧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门技术[2]。
4、项目完成评价
在教学实践过程完成后,老师应当建立起完善的项目评价系统。包括自评、组评和教师评价。通过合理的自评,学生可以更好的了解自身不足,反省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缺失,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小组间的相互评价学生可以了解自己在团队协作方面的不足。而教师评价能够比较科学的反映出学生的不足和优势,为今后学生的学习方法提供科学的参照。因此在钳工技能项目教学法整个实施过程中,项目评价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四、实施钳工技能项目教学法的关键
在钳工技能的学习中,项目任务非常繁多,达标要求也不尽相同。而在钳工技能项目教学法中也有一些实施关键点。
在教学活动中,首先就要按照国家生产规格标准等进行项目教授与操作训练。老师要遵循项目教学法教学理念,安排一些团队协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实践能力。在教学方法上采取理念教授、自主学习、团队讨论等多种方式教授。此外在课外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参加钳工技能实践竞赛,积极调动学生的创造力,在竞赛中汲取他人长处完善自我,充分挖掘学生潜力。
综上诉述,传统的钳工教学方法存在许多弊端,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人员,而将项目教学法应用到钳工教学中,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科学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钳工技术的应用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真正做到全面培养学生的钳工技能与综合素质,因此此种教学方法应该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参考文献
[1] 殷美.中职钳工项目化教学的实践[J].考试周刊,2011,(11-13).[2] 郁庆寿.项目教学法在《钳工技能与训练》课中的运用[J].职业时空,2010(34-35).
第三篇:GPS在林业中的应用研究与探讨
GPS在林业中的应用研究与探讨
GPS在林业中的应用研究与探讨 摘要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森林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需要紧紧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及时掌握资源动态变化,正确作出决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GPS技术这一全新的现代定位方法已经全面取代光学和电子仪器,它与现代通迅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使用测定三维坐标的方法,将测量定位技术扩展到海洋和外层空间,同时从定点扩展到区域,从表态扩展到动态,精度达到毫米级,从而大大拓宽应用范围,在地球物理学、气象、海洋、交通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GPS系统是一个高精度,全天候和全球性的无线电导航、定位和定时的多功能系统。随着它应用的不断深入,它已经发展成为多领域、多模式、多用途、多机型的国际性的高新技术产业。
GPS技术的普遍应用必将促进林业工作向着精确、高效、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是今后林业部门作业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如广泛使用一定会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GPS定位导航测算快速高效准确 前言
将GPS这一先进的测量技术应用在林业工作中,能够快速、高效、准确地提供点、线、面要素的精密坐标,完成森林调查与管理中各种境界线的勘测与放样落界,成为森林资源调查与动态监测的有力工具.GPS技术在确定林区面积,估算木材量,计算可采伐木材面积,确定原始森林,道路位置,对森林火灾周边测量和测定地区界线等方面可以发挥其独特的重要的作用。在森林中进行常规测量相当困难,而GPS优越的定位、导航技术可以发挥它的优越性,精确测定森林位置和面积,绘制精确的森林分布图。GPS在林业中的应用已经不再局限于以上这些功能,它在林业应用中的不断深入和扩展必将改变林业现状,使林业步入现代化的行例,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1.全球定位系统(GPS)简介
在森林、树丛和山系中考察时,如何辨别方向,如何返回,是林业工作者面临的实际问题。森林、树丛中没有定位、导向路标,如何返回出发地和标本采集地亦是难题。有许多人在科学考察中可能有过时间长短不一的迷路经历。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出现,是林业工作者在野外有了新的导向、定位工具。
GPS利用分布于外层空间的多颗卫星为地球表面任意一点提供定位、导航和测绘服务。除了军事用途外,GPS也广泛用于民用。GPS定位导航仪利用接到的卫星播放的信号,经过几何计算来确定位置。全球定位系统播放卫星星历和卫星位置推算信号,前者给出系统中每一颗卫星的位置和状况,后者给出播放信号之卫星的定位信息。GPS定位导航仪接到信号后,根据接收信号的时间与发射初始时间之差计算出定位导航仪与卫星之间的距离。当算出与至少三颗定位卫星之间的距离后,GPS定位导航仪就能确定其在地球表面的空间位置。
现在,全球定位系统接收仪的体积越来越小,象袖珍计算器的大小,重量不足400克的手持式全球定位系统定位导航仪的面世,给野外的定位、导向和测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用全球定位系统能在两分钟内确定工作人员所在位置的经纬度和海拔高度。其天线亦可以分离安装在汽车的挡风玻璃上。
民用型GPS定位仪的单机精度一般为15米,实际使用时定位精度可能更高些。目前,人们提出了几种校正GPS定位导航仪精度的方法,如位置差分,伪距差分、载波相位差分等。对于林业工作者而言,尤其是长期在野外工作的人员,其活动范围常常达到数公里、数十公里,对于在野外的定向,即使误差15米目标物一般也已在肉眼可见范围内。然而,当进行高精度测量时,就必须利用上述方法进行校正。
1.1应用功能 林业工作者在野外工作中手持GPS定位导航仪有定位、测距、测速和导向等
功能
1.1.1 GPS定位功能
在野外工作中确定位置是定向测距的第一步。GPS定位导航仪具有自动抽样定位功能。有些型号能每10分钟自动开机定位将数据记录于缓冲区,然后自动关机,有的能够连续25小时自动定位记录信息。利用GPS的定位功能,不但可以将标本或数据采集地点的精确位置记录下来,而且依靠其导向功能多少年后,即使地表景观和标志物改变了,亦能找到过去的标本采集地点,并不需要借助地图。这一优点在大海、大湖、沙漠和林业中显得更为重要。
通过GPS可以将地理位置转化成GIS的数据格式并输入到GIS中,通过GIS来产生地图,如过火区边缘,交通道路,防火隔离带都可以用GPS将其采集到GIS中。GPS可以把野外采集到的地理位置转化成点,线,或多边形数据。GPS与扑火队伍和运载配备GPS和相应的通讯设施后,就可以将队伍行进的位置和路线及时传输到指挥部的GIS系统之中,GIS就可以准确地定位到地图之中。从而就可以对行动的方向,位置,到达的目标地,及时的纠正和调整。
1.1.2 GPS测距功能
利用输入定位点数据,或某地点的经纬度和海拔高度,GPS定位导航仪能计算地球表面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在野外工作中,可以将出发点或工作点储存为定位点。然后可随时测定距这地点的距离。亦可测定任意两个定位点间的距离。于是,解决了野外样线调查时样线长度的测定。样线的长度常达数千米或数万米。若用皮尺和记步器测定,或是无法实现或是误差较大。当我们研究野生树种的生长区域或生长地点时,利用GPS定位导航仪将这些地点定位并储存后,可以研究某些树种在某些区域的分布,以及这些树种的生存条件如地理位置、地貌、气候、湿度,同时也可研究该林区的整个生态系统的不同组成的分布。当测定某树种的分布区域时,只要将分布区的最宽处两点定位。GPS定位导航仪均能在瞬间计算出分布区域的宽度,也可通过测得的数据算出其面积。同时把不同的树种的数据记录并描绘成图,就可以得到该区域内树种的分布图,并可根据最新发现随时更新旧图。
1.1.3 GPS测速与导向
GPS具有测定速度和方向导航的功能。在人迹罕至,地形复杂,地物丰富和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尤其原始森林,天然林中大树遮天,面积广阔,难辨方向,常常造成工作人员迷失方向,GPS的导航功能可以使人们顺利的找到出发的起始地点。
2.GPS在森林调查中的应用
在森林资源清查中的应用。在森林资源一类调查中,利用GPS的导航功能,输入固定样地的坐标,有GPS接收机引导调查人员到达样地,不仅定位速度快,精度高,而且可以将原有的明标改成暗标。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利用GPS进行测量定位,可以快速,高效,方便地把调查的样本单元落实到地面上进行测量和调查。同时,储存在GPS接收机中的样地坐标及调查数据还可通过数据转化直接形成数据库,从而有利于数据的汇总统计。
2.1 GPS在森林调查及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2.1.1测定森林分布区域
测定森林分布区域.美国林业局是根据林区的面积和区内树木的密度来销售木材.对木材面积的测量闭合差必须小于1%.在一块用经纬仪测量过面积的林区,采用GPS沿林区周边及拐角处进行了GPS定位测量并进行偏差纠正,得到的结果与已测面积误差为0.03%,这一实验证明了测量人员只要利用GPS技术和相应的软件沿林区周边使用直升飞机就可以对林区的面积进行测量。过去测定所出售木材的面积要求用测定面积的各拐角和沿周边测量两种方法计算面积,使用GPS进行测量时,沿周边每点上都进行了测量,而且测量的精度很高。
2.1.2进行样地初设与复位
利用手持GPS进行省固,局固监测样地初设与复位,只需输入坐标,不需引点引线,且位置准确,效率高,复位率达100%。在我国去年黑龙江等省的国家一类清查中,采用手持GPS进行复位测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工作效率提高5-8倍,定位误差不超过7米,其成果受到国家林业局资源司的充分肯定。
2.1.3利用手持GPS导航伐开境界线
利用手持GPS导航伐开境界线,如平坦地林班线的伐开和确立标桩。以往该类工作采用角规,拉线等方法,工作强度大,误差高,准确度低,进场需要反工,浪费严重.采用GPS后,利用其航迹纪录和测角,测距功能,不但降低了劳动强度,而且准确度高,落图简便,极大的提高了效率。
2.1.4利用差分或测量GPS对林区各种境界线实施精确勘测,制图和面积求算。
利用差分或测量GPS对林区各种境界线实施精确勘测,制图和面积求算。如:各种道路网,局界,场界地类位置和绘制图形并求算面积,转绘于林业基本用图上,达到对各种森林地类变化的动态监测的目的,测量精度达到分米级。
利用差分或测量型GPS进行图面区划界线的精确现地落界,如两荒界,行政区界等.解决现地界线不清和标志位置不准的普遍存在的问题。
2.2 GPS在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中的作用 2.2.1在动物资源调查中的作用
在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中,利用GPS接收机寻找样带的起点,并根据输入的样带终点坐标引导调查人员在规定的样带线内调查。
由于接收机还有存储运动轨迹的功能,因此可以在数据转化时显示调查的速度,轨迹的数据,从而对调查质量进行质量监督和管理。另外GPS还可用于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定位,根据栖息地的森林景观类型权数推算总体种群数量。
2.2.2在植物资源调查中的作用
在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中利用GPS进行生物密度分析,初设及复位样地对植物的多度和频度进行调查。GPS定位可以对古树名木及稀特有植物进行研究和保护。3.GPS在林业作业中的应用
3.1 GPS在林业生产和规划中的应用 3.1.1在工程测量中和应用
GPS可以克服山高林密,交通和透视条件差或常规测量困难及精度不高等林业工程测量的不足,可以快速,高效地实现森林资源勘察,地形测量,林区公路勘测等。
3.1.2 GPS在伐区调查设计中的应用.采伐林地一般是地形陡峭,树高郁闭,灌木丛生,常规伐区调查难度大或精度不高,采用GPS接收机进行伐区调查设计可以克服因植被阻挡和坡度造成的通视困难,随调查人员的运动实时记录下伐区边界坐标及运动轨迹,与计算机接口后方便地进行标图并求出伐区面积。
3.1.3在林业专题图制作中的应用
GPS可用于在森林调查样点和生长预估,观测样点的导航定位,可用于林区公路,涵洞和各种物标的测量,可用于种群分布,数量和野生动物迁移区的确定,GPS在测量学上带来的变革,彻底改变了传统林业专题图在制作上的手工绘制,成图慢,精度低,投入高的确点,GPS配合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满足多种专题图制作的要求,并实现出图的准确,高效和自动化。
3.2 GPS在造林中的应用
3.2.1 GPS在飞播造成林中的应用
在没有采用GPS之前,飞行员很难对已播和未播林地进行判断,经常会出现重播和漏播的情况,飞播效率很低。采用GPS后,利用其航迹记录功能,飞行员可以轻松了解上次播种的路线,从而有效避免了漏播和重播。此外,利用航线设定功能,飞行员可以在地面对飞行距离和航线进行设定,在飞行中按照预先设定好的航线工作,极大降的降低了作业难度。
3.2.2 GPS在造林分类,清查中的应用 利用GPS的航迹记录和求面积功能,林业工作人员很容易对物种林的分布和大小进行纪录整理,同时了解采伐和更新的比例,对各林业类型进行标注,方便了林业的管理.在我国黑龙江和吉林,内蒙等省份的分类经营,造林普查,资源调查中,已经开始大量采用GPS技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但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而且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实践证明,采用GPS完全可以取代传统的角规加皮尺的落后测量手段,并取得极大的经济效益。
3.3 GPS在森林资源评估中应用
在进行森林资产评估时,可以用GPS接收机和数据处理软件系统精确地测定各林种,各不同年龄林分的面积,水资源,农田,荒山,宜林地等面积,从而避免评估中的主观随意性,提高森林资产评估的准确性,公正性和科学性。
4.GPS在森林保护中的作用
4.1 GPS在森林防火中的应用4.1.1 GPS在林火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GPS和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遥感技术相结合,可以建立高效,实时,实用的林火信息管理系统,一旦发生森林火灾,只需输入利用遥感技术获得的火点坐标,系统即可自动选定最佳的行进线路,利用GPS接收机对扑火队进行实时的导向和定位,从而及时,准确到达火场,组织扑救工作。另外,GPS还可以简单精确地测定受灾林地面积,估计森林火灾的损失,.并输出森林火灾受害图,火险等级图等,对森林防火有重要的意义。
4.1.2森林防火中GPS的技术应用
利用实时差分GPS技术,美国林业局与加里弗尼亚的喷气推进器实验室共同制定了“FRIREFLY”计划。它是在飞机的环动仪上安装热红外系统和GPS接收机,使用这些机载设备来确定火灾位置,并迅速向地面站报告。另一计划是使用直升飞机,无人机或轻型固定翼飞机沿火灾周边飞行并记录位置数据,在飞机降落后对数据进行处理并把火灾的周边绘成图形,以便进一步采取消除森林火灾的措施。
采用手持GPS进行火场定位,火场布兵,火场测面积,火灾损失估算,精确度高,安全性强,能够实时,快速,准确地测定火险位置和范围,为防火指挥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已为国内外防火机构广泛采用。4.2 GPS在森林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的应用 4.2.1病虫害的监测
利用GPS对虫害和病害进行跟踪调查,了解病虫害的发生位置,发展程度及分布状况从而正确作出判断及时进行防治。
4.2.2病虫害防治(农药喷洒)农药喷洒中的应用.飞机属于高速飞行的动态用户,在飞机上加装GPS,不仅可使其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连续实时的导航能力,而且还能够得到高精度的三维定位和速度信息,这对于飞机的升空,着陆,飞行方向及速度的确定,空中准确投掷及空中交通管制有重要的意义。
5.GPS在林业其他方面的应用 5.1 GPS在森林旅游及探险中的应用
森林旅游多在人迹罕至,地形复杂,地物丰富和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尤其原始森林,天然林中大树遮天,面积广阔,难辨方向,常常造成游人的失踪和消亡。GPS接收机已被徒步山林旅行,森林荒漠探险,森林草地狩猎的人们视为“护身符”。同时利用安装在旅游车上的GPS,实时获得汽车位置,运行速度和方向,加上“风景导航”系统,便可随时计算出旅游车的位置,并向系统查询景区信息,指示最近的景区特色,解说资料及行走方向,也可自由选择想去的景区并由车上的GPS自动选择最佳的行走路线。
5.2 GPS在林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由于森林资源的具体特点,使林业科研需要借助于大量的资源数据才能进行动态预测和科学经营。GPS是森林资源信息和数据的重要捕捉手段,经过简单的数据和信息转化成为基础的数据库和图形库.在林业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中,GPS不仅是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重要来源,而且可以改善GPS数据的准确度和数据更新效率,加速地理信息系统在生产实际中的推广应用。总结:在森林资源调查工作中应用GPS技术,可直接按坐标确定样地位置,解决了小比例尺地形图找明显地形地物为引点的难题,克服了地形图本身有误差、传统的罗盘仪引线测量引起误差以及其它因素造成样地定位不准的问题。实践证明,GPS定位精度高于罗盘仪引线定位。
GPS优越的导航、定位功能不仅提高了地面样地定位精度,而且大大减少了野外作业时间和工作量,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为林业工作的更深入开展提供了方便,使林业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和数字林业的转变迈进了一步。因此,在林业工作中推广应用GPS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1.《测量学》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主编:李秀江 2.《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与林业部调查实用技术手册》
宁夏大地音像出版社2005年出版编号:11241 3.《GPS在林业中的应用》作者:贾建刚
来源:www.3gpda.net
第四篇:学校图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学校图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随着新课改的开展,学习的主动权将逐渐还给学生。语文阅读教学的空间将越来越大。图书馆资源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担当的责任也越来越大。要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合适的求知途径和资料。充分发挥图书馆资源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能有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力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自从担任学校图书馆管理员以来,我发现孩子们对阅读课外书还是充满热情的,每当课间,也总能看到他们满脸绯红地跑上来,心中就有一种莫名地感动,深感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但是,我发现经常有些孩子面对偌大的图书馆,面对着一排排琳琅满目的图书,还是有些茫然。他们穿梭在书架之间,到头来只会匆匆地拿一本书了事。面对这种情况,我深感这些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里是多么的无助。那么,如何正确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应用图书馆资源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手段和技巧,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可以灵活贯穿于整个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但是学生主体自始至终的对问题的深入探究,并由此渐变为阅读活动的自觉行为,这一点是不变的。阅读首先是以获取文章信息为目的的活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信息的检索、筛选、分析、综合(整合)利用等一系列信息处理手段,构成应用图书馆资源开展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操作方式。由于应用图书馆资源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学生对信息的理解和把握可能会出现意义指向的多样性,这正是对文本阅读的创造性思维的表现。
一、选择图书
选择书籍是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第一步,它起着净化心灵、培养小学生品德的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图书的分类方式,教育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籍时不能只局限在一个方面,另外,要培养学生具备一个良好的借阅习惯,例如不损坏图书,要爱惜图书。
其次要防止并查堵学生阅读不健康书刊,教师可以做出“三不看”的规定,即:宣扬武打暴力的书刊不看,宣扬淫秽色情的书刊不看,长篇大部头书籍不看。
二、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在课外的延伸。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所以,要教给孩子课外阅读的方法,使孩子会读。
1.摘录与随感。许多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往往过多注重书中的故事情节,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段摘录下来,广撷博采并内化吸收,学以致用。要让学生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每读完一本,要写下读书心得或随感。
2.精读和浏览。记得曾国藩曾说过“不同之书,区别对待。”书一般先看封面书名,再看内容提要、目录,然后逐页阅读,边看边想,不懂之处做上记号,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思考不懂问题,掌握主要内容。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对于经典作品,就要指导如何精读。即教会学生掌握有关作品的读法,学会摘录好词好句,学会做读书笔记,学会对作品进行鉴赏、评价、背诵。针对一些长部的书籍、报刊、杂志等,要求可放宽些,只作走马观花的浏览。这种阅读不受时间限制,比较轻松,而且故事性强,有很大吸引力,阅读速度加快,读后掩卷而思,也有不少可回味的东西。
3.学会作读书笔记。本学期,为了使来图书馆阅读的小读者们能“读”以致用,我要求他们学会作读书笔记,摘录文中优美的或让你感动的词句及名言警句,或写写读后感,张贴在图书馆阅览室的“风采墙”上供大家阅读。这样也大大提升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4.仿写相关片段。仿写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种常用的方法。如学习了《爬山虎的脚》这篇文章,我就趁热打铁地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我爱――》的文章,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同时提高了其写作的水平。
5.善用阅读活动课。我们每周都有一节阅读课,可以在图书馆内上。教师可以分阶段根据需要安排为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外阅读汇报课及课外阅读活动课。
6.榜样的力量。教师要以身作则,同时也可以培养一批阅读精英,在班级予以表扬,让学生都来夸夸他们,从而带动集体学生的阅读兴趣。
总之,加大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水平,已逐渐成为小学教育界的共识。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教师一旦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交流能力就会提高。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在书的海洋中畅游,为了让他们在知识的滋润下成长,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但是,我们教师必须有打好持久战的准备,因为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从而达到好读书的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坚持不懈地努力,让我们一起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第五篇:自主管理在品质管理中的探讨与应用研究
自主管理在品质管理中的探讨与应用研究(原创论文)
自主管理是目前新兴的一种企业管理方式,它的一些管理理论和思想正引起越来越多的管理者高度重视。其主要本质是从人性的自我协调,自我激励出发,通过外部良好环境的影响,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思想更符合组织的要求,最终完成组织的目标。
从管理内容来讲,自主管理主要是通过对人性、团队、情境的研究,综合现代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学等管理理论,重点对EQ(情商管理)进行分析与改进。另一方面,品质管理的目标正从不良的处理到不良的防止,从被动接受问题到积极发现问题并改善其达到完美状态的趋势转变,它急需一种能从根源上控制品质问题发生的管理模式。而自主管理能从个人,小集体,团队出发,通过全员的自检,互检,自己分担本部负责的工作来提升品质,突破了之前单纯由品管部门负责的方式,能提高工作效率,创造良好工作环境,遵守ISO相关管理规定,使品质工作更彻底落实,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品质风险,给客户带来优质且放心的产品,更快地实现公司经营目标。
一、自主管理产生的历史及必要性
自主管理自古即产生,从古代到近代的例子比比皆是。封建社会中作为统治阶级所利用的神学来麻痹百姓,使其顺应剥削统治;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主义观念流行使人们追求自我发展的空间;再到社会主义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而奋斗等,这些无强制性的理念实质上是一种自主管理的方式。但是自主管理作为一种专门的管理方法却少有人研究。主要是因为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性,人类素质尚未达到一定水平,科技落后等因素的限制。同时自主管理表现的效果不能直接体现,也不能有直接衡量的指标,导致其理论一直处于空白状态。如通个罚款可以让一个人很快遵守工作纪律,但如果要通个教育,说服等方式则需要很久的时间,且最终也不能确定他是否是百分之百经过教育后才自发遵守工作纪律的。因此,在很长的历史过程中,自主管理只作为哲学,行为管理学,社会学的一个辅助的研究项目,且经常是以口号,道德素质要求如中国的三字经,佛理,西方的古兰经,圣经,尹斯兰教仪等传统方式约束人们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从管理学发展理论上看,人类必然会从“自然人”到“经济人”再到“社会人”转变,越来越多的学者对自主管理的重要性认识更深刻,并把它当作重要课题来研究。如目前推行的团队管理,情商管理,激励管理,目标管理等,无不是依靠个人的自主管理去完成。同时,个人由于知识提升的影响,对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正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所讲,基本的需求实现后,必然会产生安全,尊重需要,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愿望,其本身就是一种明显的自我管理。现代社会中如西方国家目前正流行的一个工作方式是在家上班处理公司事务便是更好的例证,因为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在能力,给予个人自由的发展空间,更能采取灵活方式处理好家庭和事业的关系,工作效率及效果普遍提升。总而言之,自主管理已渐渐成为新生型的管理潮流,对公司管理的各方面产生直接或间接地有力影响。它更能符合现代人自我满足感,优越感,个人空间,自由化的需要,从而使个人产生坚韧的克制机制,并且发挥个人最大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能在日常工作中协调自身与组织的障碍,使之更好完成工作任务。
(一)自主管理的本质
如前所述,自主管理的本质主要是人内心自发,自我约束,自我调整的一种管理行为。作为特定的自主管理研究主体-人,则需从多方面进行分析,找出规律并进行针对性把握自主管理的核心,才能深化其理论并有效地应用于管理实践中去,以下是我们要讨论的几个本质要素。
1、人的生理与心理中的自我约束分析
人的生理具有天生与环境适应性。如南方人因天气过热,适应高温能力较强,耐寒性则较差,北方人则反之。其不同的生活的习惯也反映在生理上调节以适应外部环境。生理方面的因素可使个人倾向于即定习惯的文化认同感,地区认同感等,使其能保持自己行为的调整。如南方人到北方时哪怕是天气不是很冷也会多备一些御寒衣服,而北方人到南方时经常在冷天冲冷水。不理解的人可能会感到奇怪,但从生理与行为的关系来看这只是一种机械的自然反应,对行为反作用调整的影响并不明显,只能作为原始的自我调节方式。现代自主管理最重要的还是心理中的调节作用,从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知,不同的性格,气质的人千变万化,从需求到产生动机,由动机引发行为再实现目标,再产生新需要这一心理过程中,个人的行为在这个行为心理过程中会进行许多复杂的调节。行为不断变化,使个人不仅适应环境,更能改变环境,改变一切可能因素,达成心理上需要达到的目标。综合来讲,在行为发生过程中,人的自我调整具有自发性和规律性,同时具有创造力的天赋这一倾向来强化自己的行为。这一特性决定了自我管理对任何管理方式均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决定着组织的目标是否能顺利达成。特别是像注重于第一次即把工作做好,以零缺陷为目标,系统在全员控制之下的品质管理,如能持之以恒地推行,则能发挥在整个流程中产生“多夫当关,一夫莫开”确保不良品不会流到客户的作用。
2、品质行为中员工态度与工作行为的关系
在企业品质管理中,品质行为往往表现为是否严格遵守规定,是否坚持质量第一还是产量第一,是否是实行问题处理还是问题预防机制,有无实行自检互检等全员参与品质控制的方式等。在工厂品质管理中,我们经常看到对待品质问题持不同观点的员工,不论其所受的教育程度,经验,技能等,不外分为二种,即视品质问题为改善提升契机而努力及视品质问题为前进阻力,极力维持现状两种。前一种人对工作总是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一丝不苟,具备积极向上的精神。一般除了主动完成现有工作任务之外,还能利用自身学到的知识与经验,冷静地分析问题之原因,找出其关键所在,遇到困难时不怕辛苦与麻烦,设法利用各种可能条件去解决,不断地取得更高的进步。同时使个人的品质意识和处理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为继续实现更优质的品质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一种人则安于现状,害怕去面对较困难的品质问题,认为能符合一般的要求就可以了,过多的要求即是过剩或无理,工作中表现按章行事,有规定即做,无规定或规定实不实行对最终结果影响不大时则不愿去做。如在本人曾就职的一家港资企业实用电子厂,在一条电子产品流水线上,对产品电气测试有3条规定:1是必须对仪器点检合格后才可测试。2是作业员必须取得资格认定。3是必须戴静电手套防止脏污及静电损害。第1条就容易做到,因为你不点检时如仪器不合格的话不良品就抓不出来,而且品管再检查时易发现。第2点是许多干部就认为一个普通的作业员教2-3天后即可适应,品管去考核时可能这个作业员的操作,问答,理解能力比有资格认定的人员还好,所以平时不重视后备资格人员的培养,往往在换产品或人员请假时随便找个人来代替,存在很大的隐患。虽说经品管多次要求,但实行起来仍不彻底。第3件可能就更难了,因为工厂也做这个产品那么久了,不戴静电手套也没见得有什么电气损害不良。另外手也不脏,后面还有专门的外观检查人员,也不会有不良品流到客户去。因此规定几乎没有落实,品管也具有认同感没真正去抓,最终结果是经常不戴手套或戴的是不防静电的,导致客户工厂审查时多次提出整改。从对待这此规定的态度和行为上,我们不难看出,强制性强且明显的品质要求易于实行,而弱的要求则往往是很难实行,也不易管理,大部份的工作仍需要培养员工,管理干部具备自主管理的能力,才能协调好品质行为,完善品质管理。
(二)品质管理中自主管理的发展历程
品质管理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即手工作坊的自检式管理,机器工业上的专业检验员管理,现代企业的品质系统管理。在第一个时期,品质检查基本上是靠作业员自己作业,自己检查,主要以产量为主,质量为辅的粗放方式,作业员的自觉性是建立在责任制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简单自发行为,对品质的要求并不是很高。第二阶段通常在作业工序中设立检验员进行专门检查,目的是将不良品尽可能检出来,防止流入到客户中去。其运行机制主要是制定许多的规章制度,作业标准等使作业员遵守去实行,未考虑品质不良的预防。此阶段的自主管理侧重于工作职责专业化划分和制度的约束,员工按现有的制度去作业即可满足品质上的要求。第三阶段的品质管理中是在现有制度检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品质体系如组织机构,职责和权限,工作程序,资源和人员,以及质量活动等五要素的统筹。从设计,制造, 辅助生产到使用这四大过程进行全方面规划管控,促成品质体系的完善。此阶段的自主管理中主要是提出各种品质目标,以品质认证体系为主,开展各种质量活动的方式来进行管理。表现在以下6方面:
1、明确品质方针和目标
2、明确品质职能,完善品质文件
3、建立专职的品质管理机构
4、建立高效灵敏的品质信息反馈系统
5、按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即PDCA方式处理问题 6,品质功能活动的全方位开展。如品管圈(QCC),QC统计手法应用,6西格玛质量管理等。
在体系的建立与维护中,对各项品质管理提出的要求大多数是原则性的要求,企业可执行也可不执行。在IS0品质体系环境下,不需要固定的标准,各部门按总大纲的要求自行设立本部的品质运作文件即可。企业管理者也主要是以宣导,培训,考核,定时监察的方式去确认体系实行的状况,全过程基本是处理一种自主管理的状态。因此,自主管理的实行好不好,完全与管理品质管理体系息息相关。
(三)企业品质管理中影响自主管理的因素论述
在企业品质管理中,同一行业且生产同样产品的企业的品质水平都会有很大的差异,从源头上去分析造成此差异的原因时,我们不得不首先来研究对自主管理影响最大的几个因素。
1、企业的管理制度对自主管理的影响
任何组织不可避免地都会制定出许多的规章制度以调节组织上成员与成员,成员与组织,组织与外部的关系。其中也包括品质管理的要求如典型的ISO9000品质管理体系。公司的相关行政制度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措施,如不实行或不遵守则直接受到一定的处罚,几乎所有的员工都会小心地遵守。而作为品质管理体系要求,大部份是作原则性指导,也无强制性,实行起来多数依靠一些指导性要求,主要对员工的品质意识灌输使其重视品质并参与到品质改善中去。虽说发生品质事故时也有一些惩罚,但总归是治标不治本,另外惩罚过多也会造成负面作用。在制度下,员工作为一个单纯的实行者,只会照本宣科地做本职工作,无法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去创造。组织中各部门以本位主义出发,认为份内的工作完成即可,往往忽视了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很难进行全面的协调。但是制度作为体系的一个重要部份,如果制定的方法正确,条例可操作性强,责任分明且确实遵守的话,员工则易于认同工作的职责和义务,形成自觉维护制度的气氛。可为自主管理的萌芽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企业的发展历程, 经营战略,产品特性的影响
企业从创立到发展壮大要经过一个很长的时间过程,其间所经历的大事件,品质事故,政府政策,地区,环境等会深刻地影响企业的管理制度。如有的企业过去因销售的产品严重不符合客户要求而遭受重大损失时,一般会引以为戒把品质放于最重要的首位,要求全体员工时刻保持品质的警觉性,实行制度的严格遵守与苛刻的自主管理双管齐下的方针进行品质管理。如本人就职的企业曾发生过三洋客户投诉一款产品的塑胶外壳表面轻微发亮而导致成批返工的事件。企业吸取教训,先从此产品开始出发,对全公司的塑胶外壳产品制定标准,判定发亮均为不良品。生产线的员工检查时重点确认此项目,哪怕是比发亮限度小的外壳也检出,最终将发亮不良全判定不良并进行改善,目前无此类投诉再次发生。
另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因执行的经营战略而制定的方针,目标,政策等,往往能左右品质管理动向,最终影响自主管理的发挥。偏向于短期利益需要的企业一般会将企业定位在生产及效率上,品质的职责是检出不良品且不出现批量的重大不良,很少考虑如何通过自主管理来获得进一步的提升。而偏向于长期经营需要的企业则是在保证品质体系有效性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完善,提高员工的技能与素质,注重员工的自我发展。
最后,企业由于生产的产品不同,对品质方面的要求也会不同。一般而言,做日用品的企业如家具,家电和做高科技产品的企业如汽车,飞机,军工用品等对品质的定位就有天壤之别。前者只要求一般的品质即主要功能合格,外观完美适用等。特别是在企业无能力投资更好的检测设备时,必须要设置多工艺的重复检查,在生产时需要按标准去做且对自主管理要求广而多,但不够深刻。日常工作中只要能扎扎实实按体系的要求进行管理,再加上一般的自我约束和调整,即能很好的满足品质要求。而后者对信赖性,精度,新颖性要求则要高很多,生产中除了需要高精密的仪器检测外,对员工的素质,知识与经验更是严格要求,品质上的管理是以体系,检测控制,信赖性试验论证为主,员工自主管理要求极高,因为每一工艺都是最致命的一环,任何人的一个疏忽大意会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汽车刹车制失灵或导弹偏离预定目标而产生的严重后果。
3、企业的管理环境即企业文化因素
不同的环境会产生不同的管理方式。尤其是在现今社会个人素质不断提高,越来越注重个人空间,工作满意度,工作质量是否得到满足。良好的职场环境已成为职业选择和工作效率提升不可缺少的因素。反过来企业中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规划好,企业文化建设好,员工认同感强,则能提高其自我的和管理意识。如世界500强企业和内地优秀企业的员工优越感相对较强,其企业的品质文化易为人们所认可。因为500强企业本身是品质优异的代名词, 身在其中的员工在一种品质至上的观念影响下,不论其以前的经验和态度如何,必然多少被感化而使自身的工作更符合品质要求。
4、企业中管理人员的心理自发因素
人的自发意识带有一定的盲从性,如能认识到其它公司因产品质量好而拿到更多订单时,大部份的企业均会严格加强品质方面的投入和质量控制,这在日本企业中最明显。在日本公司,公司的高层管理者经常自觉地参与品质管理活动,制定品质年,月,周,日等详细目标,对员工进行持续的教育训练和考核,帮助员工解决品质上的问题。而且一点都不含糊,经常可能因一些轻微的外观不良,已出货到客户处的产品仍主动与客户联络返回来重检再出货,并且认真制定详细的对策改善方案,对产品的品质要求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管理干部,员工在他们的影响下,日常品质意识特别高,自发地把工作做好。相反在部份中国企业里,仍有很多高层管理人员抱有一种合格即是完美的心态,对品质活动也只是一段时间的热情,对员工的品质教育程度较少,多是采取奖罚的制度管理。对一些不良品仍冒险出货以为客户没注意到,或哪怕是发现了,价格上打个折或请客户吃饭了事。后续又未进行认真进行整改,品质状况可想而知。员工对待品质好的观念是差不多就可以,无法自发去控制品质问题。因此管理人员的品质心理及品质行为对自主管理会产生一个推动或阻碍的作用,在推行自主管理时,必须将管理者的心理引导到有利的方向上来并且让他们以身作则,才能将这一活动彻底地推行。
(四)品质控制中自主管理技能及意识上的突破
在品质控制中,大多数企业都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提高品质的口号。如“品质第一,生产第二”,“不接受,不制造,不流出不良品”,“下一道工序是客户”,“没有品质,就没有明天”等,这些方针和政策在一定程度激励员工为企业的品质而努力。但是在实行过程中,往往是不能彻底地,持之以恒地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身上,导致最终未能完全发挥品质控制的功能,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几点。
1、经验主义的束缚是影响领导者意识转变的最大障碍
综观中国现代的企业,大部份是80年代成长走向市场,目前已具备一定的规模,企业制度,人员,管理方式已基本定型。特别是ISO体系的建立和引进外国品管活动如QCC,QC手法,6西格玛品质管理等,已将自己的企业武装起来,品质正在向前稳步发展。当品质问题发生时,按照之前的处理方式已是绰绰有余,这是一个很好的方面。但是,随着客户品质需求的提高,现行的管理方式已逐步落伍。本人现在在田村电子公司负责品管,因为工作的关系,曾与不同的供应商交涉品质问题。一次,一家厂商交货的五金端子有些生锈了,焊上我司电子产品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假焊不良。我们要求其即时选别或更换良品处理,否则会影响我司的客户纳期。供应商品质代表看到现物后却说实物同之前一样,他们的工艺流程,保管方法均未改变,他们给其它公司也是这样的,且外观生锈不明显,不同意选别或退货。我们要求他提供相关的电镀,压铸,检测标准资料证明,传真过来看的均是一些简单的记录,像样的表格都没有。商谈很不愉快,最后我们建议先将其在库不同生产日期的端子先给我们使用以应付纳期,其它的后续再谈,但还是被他拒绝了。理由是他们认为在库的端子也是一样的,厂商坚持他们交的是良品。交涉无果而终。意外的是,在对我司购入库存的端子再确认时,只有2到3批生产日期有生锈,其它生产日期仍是好的,约有2万多,终于应付了此次出货要求,没有被客户罚款。接下来的事理所当然。第二天我们紧急与采购寻找别家的厂商做此种端子,不到一个月,这家厂商所有的订单也全部转到新的供应商。后来我们得知这家公司已开厂有10年,员工人数和规模还是在开厂时的状态,其本上是家族式管理,推行ISO已有5年但一直未通过认证。
品质管理经验无可厚非能维持现有产品的品质。但是在现今飞速发展的社会里,往往是品质提升的一个大敌,因为现有的方法还行,许多管理者就不愿意再去创造新的方法改善问题,对新事物抱着抵抗的消极态度而原地踏步,从而直接影响了品质从量的发展到质的飞跃,很难有重大的突破,这是在推行自主管理时心须认识且要避免的重大障碍。
2、职工知识、技能、责任心是推动自主管理最大的动力
有一种普遍的观念在大家的思想中根深很长时间,即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比受教育少的人事业上更易获得成功。的确,知识,经验越多的员工能从容地面对品质问题,且能够意识到违规的操作会对品质造成多大的隐患。而对品质不了解的员工,现阶段作业时还能凭其经验去操作没问题,但如有新的变动时他们的应变能力就会很差,且易出现严重的品质事故。另外,员工除了接受一定的品质知识和技能后,其独立工作出现品质问题的机会则会降低,但是离不出现品质问题的目标仍差很远。最关键一点是他必须有强烈的品质责任心。品质工作最忌讳的是工作马虎,克服此毛病必须对每一问题认真,仔细,负责,也就是要有高度的自主管理意识。在本人就职的公司中,2005年曾作过统计,品管部一年中抽检的不良件数中共有179件,其中有120件均是作业不认真,检查不到位所致。虽然都有各种会议宣导,检讨,但每次出现不良都是重复性,没有明显下降的趋势。原因在于员工的责任心和意识各方面都欠缺。管理干部缺乏必备管理的知识,技能。因此在品质管理中推行自主管理时, 职工知识、技能、责任心三者应作为一个专门的项目,从责任制和企业文化建设中进行协调,以促进员工的成长和企业的持续进步。
3、外界环境的影响对个人自觉性的提高有很大感召力
外界环境向来不被品质管理研究者所重视,他们认为在企业中应是给予员工更多的工资,员工一定感激地报答,会把事情做得很好。诚然,现实中部份的企业因此而品质无忧,但未有很大的突破,原因是未充分考虑了当代员工的需求。现今员工素质比以前已有很大提高,他们不仅需要有一个福利待遇好的条件,更加注重是否能从企业岗位中学到知识,是否能有个人发展空间,自由时间,是否个人在工作中被重视等。这就需要管理者给其提供更多的机会。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来自珠三角的职业市场求职信息中,对应聘单位的要求如是否有住房,夫妻房,养老,医疗保险,能享受在职培训已成为求职中除了工资之外最大的因素。员工在一个企业中工作时,也需要考虑的因素特别多,管理者必须创造一种优越性的环境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如在现场车间中,脏,乱,臭,不安全的工作环境会使员工感到压抑,工作积极性降低,作业品质不能保证。而在一个明亮,整洁,安全,舒畅的环境中,员工的厌恶感消除,能专心对待工作的同时,主动性和自主管理性也相对提高,品质问题发生的机率会变小,这也是很多的企业热衷于5S,6S管理活动的原因,他们十分明白好的环境对员工的心理的影响力并妥当地进行协调
4、企业文化对自主管理有直接的影响
企业文化在这几年特别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青眯,原因是在于它能够凝聚企业员工成一股力量,激励员工向着即定的目标前进,且约束员工的行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在客户中树立良好的形象,间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企业文化包含的内容很多,主要是企业目标,价值观,作风及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等。良好的企业文化的建立,对员工会产生一种心理共鸣感,指导其向着企业的要求和目标而调整自己的行为,消除与企业不相符的行为,自觉遵守厂规厂纪,维护企业利益。在企业文化中,品质文化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具备ISO9000品质体系的企业一定有自己独特的品质方针和品质行动准则,相关的品质目标,开展各类品质活动等,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品质培训意识灌输等,这些低成本,效益高的品质文化能对员工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其在任何时候牢记品质之重要性,自主性加强,确实将本职工作做得尽善尽美。
二、品质管理对自主管理的要求
取得优异的品质成果是所有企业的目标。为能更好地对现有品质体系进行控制,以提高产品的品质含金量,企业管理者必须深刻了解自主管理各方面的要求,并从一个新的高度不断对现有体系进行完善和创新。
(一)品质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的要求
当前社会不断趋向国际化,作为企业需调整自己的定位向国际市场进军。而ISO9000,QS9000等质量管理体系是各个企业迈向国际舞台的尖锐利器。在组织品质管理体系推行过程中,对自主管理的要求体现最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94版的1SO9000版列出的21个必须实行的品质体系条款来看。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反映了其具有强制性要求的一方面,对企业的品质制度框架要求也很明细,详细,认证时也主要是检查企业有无彻底实行这些条款。但是公司的其它规定的实行如5S,TQM,QQC等活动也列为不可少的因素,而这些活动的开展效果无不与自主管理相关联系。
其次,随着客户要求的不断上升和对市场消费者的品质保证,94版的要求已无法满足现有的品质要求。从2000年开始,品质管理体系已进行了全面的改版。条款大幅度增加,从原来的21条增加到了81条。对体系的综合要求也更多,如质量中的8大质量管理原则,PDCA循环的应用,输入-输出模型的建立等,内容多而杂,并且几乎都是原则的要求。企业必须依靠自主的宣导和全员参与,依靠各部门,各环节的遵守才能完全符合认证要求,达到客户放心满意的目标。最后,对于企业来讲,品质管理的好坏往往与企业利益,效率相息共存。品质管理需要全员的参与和合作,不是品质部门即可挑起重担,还需要生管,仓库,营业,采购等各部门的自主管理。除完成应尽的工作之外,必须克服本部利益与其他部门的冲突,自主协调,即对品管部门处理问题进行积极的配合,同时又争取品管部门在问题发挥的主导作用,只有这样品质管理才能有效推进。
(二)工厂车间现场管理的要求
企业现场车间的品质管理是产品品质控制的重心。全部产品的组装,测试,外观检查均在此场所进行,对各部门,各工艺的要求细致而烦多,稍有不协调即会产生严重的品质事故。为能防止品质问题的发生,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的品质管理体系,同时明确相关的自主管理要求。
1、厂商来料品质控制的要求
与供方互惠的关系作为ISO9000:2000版质量体系的8大质量管理原则之一,体现了供应商对企业品质的举足轻重的地位。过去,对厂商的不良,动不动就罚款,来厂检讨对策,取消订单直至更换厂商已使很多企业忙着处理原材料的品质问题,而无暇顾及品质体系的改善。且因厂商的来料不良影响企业的成品品质,纳期,成本,最终弄得两败俱伤,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而如今,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更认知到了厂商的重要性,更多从其它方面与厂商共建良好的长期战略伙伴关系。订单也从以前多家改到集中2-3家。有力地促进了厂商品质的提升。主要的方法为:
A、成立供应商品质管理课对厂商品质进行辅导,与采购部联合加强对新厂商的有效认定。
B、根据数量,材料重要性对供应商实行有差别的管理,重点供应商定期来本企业作品质管理报告。
C、与厂商定期进行品质沟通,不定时地对厂商工厂品质体系进行审查,使之符合本企业要求。
通过以上方法,减少了对厂商的直接压力,使其根据本身的条件进行品质管理改善,自主对现存的问题点和差距进行弥补,及时纠正问题点,并定时向本企业报告。这样,厂商的质量水平能保持与本企业一致水平,来料品质可以保证,达到双赢的目的。
2、制程品质控制的要求
制程中的产品品质易处于一种波动的状况。同时,因其是经过多环节,多人员操作,每一个工位都是品质控制中的关键点。如何能保证每一个工序的产品受控呢?如以纪律的方式要求也不能避免不出问题。最能有效的方法是如何培养每一位作业员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进行自检互检,多一双眼睛去控制,达到全员品管,即全面质量管理的方式。本人曾参观过的优秀外资企业大多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管控:
A、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让员工自由发表并行动起来解决现场的品质问题。B、对员工进行充足的职位教育和品质意识灌输,使其知其然而所以然,时刻不放松品质。
C、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帮助其解决工作上的品质难点。D、作业现场规定如作业指导书,作业流程,管理制度的严格遵守。
3、出货品质控制的要求
出货检查是企业品质控制最后的一关。如品质失控而使不良品流到客户,可能给公司带来致命的损失。在目前大部份的企业中,出货品质控制基本上是按AQL抽检的方式及相关信赖性试验来确认出货的产品品质是否可以保证。如这一关发现问题,必须要进行及时查找原因对策改善,并且对在库品进行有效处理。在进行出货检查时,如何能在不能全检的情况下,保证能对产品的批次抽检来验证批次的品质呢?目前在很多企业中,因人员设置的关系,往往不能达到按AQL抽检的要求,如批次1000PCS的产品,按0.65的标准抽检80PCS,外观,电气检查全必要。实际大部份的人员只抽10-20个检查外观,电气5个,其它信赖性试验均无。整个批次的产品很难进行管控。如何保证给客户提供合格的产品,必须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A、严格按AQL水准进行抽样,包括外观和电气及相关试验项目,且数量一定要充足。
B、对出货检查发生的不良当作客户投诉并采取高度重视进行即时的对策处理。
4、品质持续改善的要求
品质管理中最理想的目标是零缺陷品质,也是每一个企业为之而奋斗的信念。但是几乎没有一个企业能达到这样无投诉的境界。而自主管理作为品质控制的新理念,侧重于体系的遵守和持续改进,主要体现于通过全员自主的创新,自求发展来提高企业品质。它要求企业各部门制定短,中,长期目标,一定时期后再评价,反省,找出问题点,再重点进行改善。如目前推行的6西格玛管理方法,新QC七大手法等,从上层管理人员到基层的员工,齐心协力,以品质改善的理念对待任何工作,对品质问题不回避, 把问题当作品质提高的一个机遇和挑战,持续向前进。
(三)客户品质管理对自我管理的要求
品质管理真正的主旨是满足客户明确的要求和潜在需求。对客户的品质承诺除了提供保质保量的产品外,还要随时为客户提供必要的支援。即日常的沟通,问题处理,交易协调等。客户品质管理中因市场环境的多变和客户偏向的易变,实行起来较复杂,须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和实践才能适应。如现代企业中设立的专门负责客诉部门即CUSTOMER SERVICE,简称CS中心,也是为适应这一趋势而设定的。不论其管理方式如何,在与客户品质协调时,企业应自我改善,改变观念,主动地承担与客户沟通相关的责任,确保企业品质能持续地承前启后发展。
1、企业应以责无旁贷的理念处理客户投诉
在经常与客户交往时,品管人员经常遇到这样的客户投诉问题。产品不符合要求被退回返工,且给的时间又很少;客户有时经常改变现有的标准使企业很难适应,品质要求过严;有时无端地指责企业现有的管理方法,要求企业做太多的品质配合工作等等。大部份的人员接到此类的抱怨时都觉得头痛,本企业品质管理体系已实行得很不错了,客户公司可能都没做到的事情也要我们去做,怎么还鸡蛋里挑骨头。特别是客户要求的工作如工场审查指责事项,提出的对策在企业中实行中需要其它部门配合时,因其它部门不理解而配合较差很难实行,这种委屈感表现得特别地强烈。碰到此类事件时,企业如何应对才是比较好的呢?我本人作为客户经常碰到我们的供应商对我们的投诉不重视,处理不及时,总是找这样或那样的理由,没有与我们详细说明。虽然他们交给我们的产品很少出现品质问题,但我还是常常认为他们的管理方式有问题,当他们的产品出现一点小问题时,或到其工厂做审查的时候发现的小问题,本来不用提的,我都会强烈要求他们做出适当的解析与对策。基于此,在接到客诉时,不论客户是否是误解了,还是责任在客户一方,我们都会第一时间向客户了解相关的情况,放下手头忙的工作,马上配合客户进行调查,在客户要求的纳期内提前回复,这几乎都得到客户的肯定。跟其配合好了,有时严重的品质问题也没有对我们进行处罚,订单每月还持续上涨,这完全是得助于我们的不厌其烦的工作成果。
2、客户日常沟通中自我调整与主动出击才能更满足客户需求
客户处理中除了客诉之外,最多的是与客户品质沟通的事项。因文化,地区,国别的差异,不同客户的工作方式会有很大的区别,往往是企业认为长期用在老客户的有效的沟通方式用在新客户时经常出现反面的效果,归根结底是不了解客户的习惯,没有及时调整本企业的策略。多数中小企业的品质沟通方式仍值得我们效仿。比如,他们会经常对客户进行满意度调查,以了解自己品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同时可以了解客户最新的品质要求动向,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改善。另外他们会邀请客户到其工厂进行参观指导,使客户增加对产品的放心度。平时在重要的节日里,定时地向客户走访,帮助客户更了解本司的产品并解决其使用中遇到的困难。最后,在客户的要求事项中,不论是大事,小事中,他们都会把它当作企业领导安排的一项重要工作积极地完成。试想,有这样的精神和行动,作为客户的你,对其产品的品质还有什顾虑呢?
三、品质管理中推行自主管理的途径
自主管理的有效性及实用性不言面喻,目前大部份的企业已开始认识到了此种管理方式的重要性并设法推行。但因未深刻了解其要点,在实行过程中经常受到阻力,往往不能坚持到底就半途而废。如大多数企业推行QCC品质活动就是一个好的例子。开始的时候,大家还有干劲,组成一个个圈自发去找现场中的问题去解决,但在解决过程中因无技术支持,人手不足,触动部份人的利益,上级重视度不够时即变得很脆弱。这时就认为同以前的方式可以过得去了,何必还要再改呢,多辛苦啊,最终是流于形式,无任何结果。这种情况的出现完全可以理解,因为自主管理本质是靠个人自发,自觉的一种管理活动,它在一个企业中顺利地开展需要具备充足的条件和完善的体系支持。就好比是一粒好的种子只有放在适宜的土壤,有良好空气,阳光,水分,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品质管理中,要能有效地推行自主管理需从以下几点抓起。(一)管理制度及有效实行是保证
企业中的管理制度是企业的立业之本,是各部门员工必须严守的基本规范,其中一个部门的出轨都会给其它部门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妨碍品质工作的顺利推进。因此这些制度的建立是完全必要的,这一点的重要程度勿容质疑。另一方面,从品质管理体系来讲,为能保证品质系统受控,更需制定更多详细的品质手册,管理规定,管理基准,程序文件等,其涵盖的范围很广。严守时因大部份是靠日常自觉的工作去实行,且较复杂,经常有规定不遵守,承诺过的改善措施不实行的现象,造成了体系的空设,易发生严重品质事故。为此,企业必须在健全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对制度,规定的遵守并进行定时检查,主要方式是日报,周报,记录,流程控制,目标达成效果确认,规定与操作是否相符等项目。如每日抽检,一月一部门查,半年一次公司体系监察等,外部第三方如客户,认证机构监督等。才能确保规定有效实行,使每一个员工养成严守制度的习惯,自己把本职工作做好,才能更好地进行自主管理。本人曾就职于德源电器有限公司,以前对出现品质事故的责任人进行罚款5-200元或炒掉以作处罚,但罚了之后品质也没有改观且还有下滑的趋势。公司高层再调查后了解到每一位员工每天都很担心出问题,工作压力大,且只对份内负责的工作做好,就算发现了其它员工的工艺错了也不提出来。同时对罚款有抵触的思想,大部份员工认为因自己无心的错失导致金钱的损失责任还是在于公司不讲人情,于是造成了工作中持消极的态度。后来公司改变了作法,针对罚款后给责任人限期3个月的改善期,如无再次发生错误则将罚金全数退回。此办法实行后很受员工的支持,犯过错误的员工积极进行改正,没犯错误的人也积极提醒其它员工可能会犯的问题并改善。结果,绝大部份被罚的员工都在3个月后领回了罚金,公司的品质事故降低了一大半,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品质意识空前高涨。可见,制度的有效性对效果的影响意义之重大。
(二)企业文化对管理产生深刻影响
企业文化的内涵包括企业形象,经营理念等方方面面。前面已谈过,良好的企业文化对员工同企业的认同感有很大的影响,而认同感强的员工一般都能自主地支配自己的行为与企业发展相适应。从而有利于企业推动自主管理活动。在品质管理上重点建立的特定企业文化是以下几方面:
1、成立自主管理推进委员会。明确推行部门的职责和工作重点,将多部门具有影响力的管理人员纳入委员会中,以点带面,向全企业基层员工推广。
2、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和QQC小组活动,落实PDCA制,使品质效果易为员工所认同,带动其品质活动的参与度。
3、定期对全员进行针对性的品质管理体系培训与考核,使其品质意识提高。
4、将企业品质目标与实际结果定期进行全公司汇报,并现场揭示,让全体员工都来关心和支持品质。
(三)职工素质的提高是自主管理推行的关键点
自主管理毕竟是人心理自发的一种方式,做与不做仍然是个人决定的问题,品质管理中的职工作为品质体系中的核心一部份,其一举一动是否是被动地接受管理或是主动适应管理产生的效果会有明显的不同。而让员工从被动地接受管理到主动地接受管理除了以上两点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将员工个人的素质提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