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零售商促销行为的相关法律条款

时间:2019-05-13 21:22: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对零售商促销行为的相关法律条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对零售商促销行为的相关法律条款》。

第一篇:我国对零售商促销行为的相关法律条款

我国对零售商促销行为的相关法律条款

一、《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自2006年10月15日起施行)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零售商是指依法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直接向消费者销售商品的企业及其分支机构、个体工商户。

本办法所称促销是指零售商为吸引消费者、扩大销售而开展的营销活动。

第六条 零售商促销活动的广告和其他宣传,其内容应当真实、合法、清晰、易懂,不得使用含糊、易引起误解的语言、文字、图片或影像。不得以保留最终解释权为由,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七条 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应当在经营场所的显著位置明示促销内容,促销内容应当包括促销原因、促销方式、促销规则、促销期限、促销商品的范围,以及相关限制性条件等。

对不参加促销活动的柜台或商品,应当明示,并不得宣称全场促销;明示例外商品、含有限制性条件、附加条件的促销规则时,其文字、图片应当醒目明确。

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后在明示期限内不得变更促销内容,因不可抗力而导致的变更除外。

第八条 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其促销商品(包括有奖销售的奖品、赠品)应当依法纳税。

第九条 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应当建立健全内部价格管理档案,如实、准确、完整记录促销活动前、促销活动中的价格资料,妥善保存并依法接受监督检查。

第十条 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应当明码标价,价签价目齐全、标价内容真实明确、字迹清晰、货签对位、标识醒目。不得在标价之外加价出售商品,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明示的费用。

第十一条 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不得利用虚构原价打折或者使人误解的标价形式或价格手段欺骗、诱导消费者购买商品。

第十二条 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不得降低促销商品(包括有奖销售的奖品、赠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不得将质量不合格的物品作为奖品、赠品。

第十三条 零售商开展有奖销售活动,应当展示奖品、赠品,不得以虚构的奖品、赠品价值额或含糊的语言文字误导消费者。

第十四条 零售商开展限时促销活动的,应当保证商品在促销时段内的充足供应。

零售商开展限量促销活动的,应当明示促销商品的具体数量。连锁企业所属多家店铺同时开展限量促销活动的,应当明示各店铺促销商品的具体数量。限量促销的,促销商品售完后应即时明示。

第十五条 零售商开展积分优惠卡促销活动的,应当事先明示获得积分的方式、积分有效时间、可以获得的购物优惠等相关内容。

消费者办理积分优惠卡后,零售商不得变更已明示的前款事项;增加消费者权益的变更除外。

第十六条 零售商不得虚构清仓、拆迁、停业、歇业、转行等事由开展促销活动。

第十七条 消费者要求提供促销商品发票或购物凭证的,零售商应当即时开具,并不得要求消费者负担额外的费用。

第十八条 零售商不得以促销为由拒绝退换货或者为消费者退换货设置障碍。

第二十一条 各地商务、价格、税务、工商等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促销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对涉嫌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查处。

第二十二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向上述单位举报,相关单位接到举报后,应当依法予以查处。

第二十三条 零售商违反本办法规定,法律法规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没有规定的,责令改正,有违法所得的,可处违法所得三倍以下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可处一万元以下罚款;并可予以公告。

二、《北京市实施<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细则》(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二条 零售商在本市范围内开展各种形式的促销行为适用本细则。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有特殊规定的行业促销行为从其规定。

本细则所称零售商是指依法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直接面向消费者提供商品的企业及其分支机构、个体工商户。

本细则所称促销行为是指零售商为吸引消费者、扩大销售而开展的营销活动。

第五条 零售商促销活动的广告和其他宣传应当明示,其内容要真实、合法、清晰、明白,不得使用含糊、易引起误解的语言、文字、图片或影像,并符合以下要求:

(一)应当在营业场所入口处或店堂内等显著位置,明示促销活动的内容。凡以折扣方式促销商品的,应当直接标明各类商品品种的折扣率;凡有不参加促销活动的柜台或商品的,不得宣称“全场促销”;凡标示的价格表示无依据或者无从比较的,不得宣称市场最低价。

(二)明示内容应当包括:

促销活动的主题和起止日期。

促销活动涉及的主要方式和具体规则。含有限制性条件,以及附加条件等内容的,其文字、图片应当醒目明确。

参加促销活动的商品类别及营业场所的楼层或卖场。

凡有不参加促销活动的例外(特例)商品,应当在其柜台或商品货架明显位置标明。

(三)促销活动明示的格式条款,不得含有让消费者承担应当由零售商承担的义务;不得不合理地减免或免除零售商依法应当承担的责任;不得增加消费者的义务;不得排除、限制消费者依法变更、解除合同的权利;不得排除、限制消费者依法请求支付违约金、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等法定权利。不得以保留最终解释权为由,拒绝消费者的咨询或做出任意解释。

(四)促销活动期限内,其明示的内容不得随意变更或终止,因不可抗力导致的变更和终止除外。

(五)不得虚构清仓、拆迁、停业、歇业、转行等事由开展促销活动。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市或区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予以查处。

第六条 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应当建立健全内部价格管理档案,如实、准确、完整记录促销活动前、促销活动中的价格资料,妥善保存并依法接受监督检查。

第七条 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应当按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的规定实行明码标价,价签价目齐全,所标明的原价真实。

降价促销商品应当使用降价标价签或价目表,如实说明降价原因,标明原价和现价。标价内容要真实明确、字迹清晰、货签对位、标识醒目。不得在标价之外加价出售商品,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明示的费用。

零售商不得利用虚构原价或者使人误解的标价方式、价格手段,以及利用返券(卡)方式虚假优惠折价等价格欺诈行为开展促销活动,以此欺骗、诱导消费者购买商品。

本细则所称“原价”是指零售商在本次降价前七日内在本交易场所成交的有交易票据的最低交易价格;如前七日内没有交易价格,以本次降价前最后一次交易价格作为原价。

本细则所称“虚假优惠折价”是指零售商标示的价格等于或者高于本次优惠折价活动前七日内,在本交易场所成交的有交易票据的最低交易价格。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关于商品和服务实行明码标价的规定》、《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市或区县价格监督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予以查处。

第八条 零售商开展有奖销售,应当明示其所设奖的种类、中奖概率、奖金金额或者奖品种类、兑奖时间和方式等事项。属于非现场即时开奖的抽奖式有奖销售,告知事项还应当包括开奖的时间、地点、方式和通知中奖者的时间、方式。不得以虚构的奖品价值额或含糊的语言文字误导消费者。

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不得超过五千元。以非现金的物品或者其他经济利益作为奖励的,按照同期市场同类商品或服务的正常价格折算其金额。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关于禁止有奖销售活动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等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市或区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予以查处。

第九条 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所销售的商品应当保证商品质量,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或与消费者达成的协议,依法承担“三包”和售后服务的义务。

有奖销售的奖品、赠品质量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有关规定,保证其商品质量。

第十条 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中,限时促销的,应当保证商品在促销时段内的充足供应;限量促销的,应当明示促销商品的具体数量,促销商品售完后应即时明示,并保留限量促销商品的销售凭证;连锁企业所属多家店铺同时开展限量促销活动的,应当明示各店铺促销商品的具体数量。第十一条 零售商开展积分优惠卡促销活动,应当事先明示积分商品的范围、获得积分的方式、积分有效时间、可以获得的购物优惠等相关内容。消费者办理积分优惠卡后,零售商不得变更已明示的前款事项;增加消费者权益的变更除外。

第十二条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其促销商品应当依法纳税。

消费者要求提供促销商品发票或购物凭证时,零售商应当立即开具,不得迟延或拒绝消费者索求,不得要求消费者负担额外的费用。

第十七条 本市市或区县商务、价格、公安、税务、工商等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加强对零售商促销行为的监督管理。

零售商违反本细则规定的,依照《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法律法规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没有规定的,责令改正,有违法所得的,可处违法所得三倍以下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可处一万元以下罚款;并可予以公告。

三、《合同违法行为监督处理办法》(自2010年11月13日起施行)

第十一条 经营者与消费者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经营者不得在格式条款中排除消费者下列权利:

(一)依法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的权利;

(二)请求支付违约金的权利;

(三)请求损害赔偿的权利;

(四)解释格式条款的权利;

(五)就格式条款争议提起诉讼的权利;

(六)消费者依法应当享有的其他权利。

第十二条 当事人违反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规定,法律法规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视其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处以违法所得额三倍以下,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篇:零售商促销的四种目标

湖北宏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零售商促销的四种目标

吸引顾客

吸引顾客可以通过促销活动达到。比如跑车的零售商可以在店头挂一个运动员的头像以吸引顾客。连销店的店主可以用某一商品的低价吸引顾客到店,顺便购买其他正常价格的商品。经营汽车和家庭器具的商店里某商品的促销可导致顾客进店享受其他高价的维修服务,便零售店获利。吸引顾客是为了通过SP打开商品买卖的大门,不局限于让顾客购买促销的商品,这是与制造商策划SP时不同的地方,也意味着零售商策划更具有复杂。

清除存货

零售商经常会发现他们的存货已经越积越多,需要通过促销来降低库存。为了减少库存通常会进行计划外的促销活动降低库存。为了减少库存通常会进行计划外的促销活动。降价清仓可发清除过多的库存,但有时也有必要策划附除降价之外的清仓促销活动。

店面形象

第三种目标是增强店面的形象。零售商可以采用特色广告或商品展示来对特定的商品进行促销。虽然零售店促销的只是某种类型的商品,但这种促销却影响着消费者对整个商店形象的认识。比如高级时装店展示佐丹奴的时装。虽然这种服装真正卖出的并不多,但却使商店在消费者的心中占据了一席之位,因为消费者感到满足的是在高档次的商店里买到了低价格的服装、百货大厦经常也采用这种方法去建立超品质的形象。

价格优势

第四种目标是通过促销建立实惠的价格形象。假设消费者会判断这个商店是否是低价商店。如果在关键的商品上采用的市面最低价,消费者就会有这种低价的印象了。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消费者发现仅有促销的商品是低价的,有可能会失望地败兴而归。因此要在促销商品价格形象与非促销品的价格形象之间做一个协调,以尽量保持较为一致的价格策略。

第三篇:有关我国联合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

有关我国联合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

来源:http://www.xiexiebang.com

一、我国联合限制竞争行为的现状及特点联合限制竞争行为对市场竞争的危害性明显,有关国家或地区的反垄断法均将禁止联合限制竞争方面的规范置于其条文中的突出位置,对其进行明确的界定和严格的规制,但称谓各不相同。德国《反限制竞争法》将之称为卡特尔,美国《谢尔曼法》称其为共谋,我国《反垄断法》使用垄断协议一词对联合限制竞争行为加以规范。在此,我们将联合限制竞争行为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营者通过共谋,以协议、决议或其他协同行为实施的对特定市场的竞争加以限制的行为。

一)我国联合限制竞争行为的现状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深人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现实经济生活中各种限制竞争的行为已频频出现,屡见不鲜。其中,以联合方式限制竞争的行为表现较为突出,对公平竞争的破坏不容忽视。

通过市场调查可以发现,现阶段妨碍我国市场竞争的联合行为主要表现有:固定或变更价格;联合限制产量;联合抵制交易;分割销售市场等方面。其中以固定或变更价格最普遍、最具危害性。2000年6月日,包括康佳,TCL、厦华在内的国内九大彩电生产厂家在深圳召开“中国彩电企业峰会”,宣布建立价格“神圣同盟”,对彩电实行最低限价销售。2004年月起,成都、安徽、山东等省市的占市场很大份额的大输液产品制药公司分别召开行业协会或企业峰会,就输液产品的出厂价格达成统一上调一定幅度的“价格联盟”。2007年的方便面集体涨价事件,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产生恶劣影响。2007年7月日起,包括统一、康师傅、白象、华龙等在内的多个方便面品牌统一上调价格,平均提价幅度为20%,而这些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达到95%以上。

二)我国联合限制竞争行为的特点第一,联合限制竞争行为普遍存在于供大于求的行业。我国许多行业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了生产过剩的局面,大部分工业品供过于求,同行业厂商在激烈的竞争过程中,利润水平整体下滑。为避免竞争带来的损失,同行业厂商采取了通过联合限制竞争行为来协调行动,从而维护该行业厂商的共同利益。

第二,行业协会主持下的联合限制竞争现象占有很大比重。如上述方便面集体涨价事件,在集体涨价之前,由世界拉面协会中国分会主持召开了三次会议,研究调价幅度和调价时间。许多联合限制竞争行为是在行业协会的授意和指导下形成的。由于行业协会覆盖面广,同时还打着“保护民族工业”、“繁荣市场经济”的旗号,因此,通过行业协会所实施的联合限制竞争行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欺骗性,对社会经济的危害更为严重。

二、我国联合限制竞争行为法律规制的现状我国关于联合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规范在《反垄断法》出台之前,零散地体现在与商品价格有关的市场规制法律中,如《反不正当竞争法》、《价格法》、《招标投标法》等。但相关规定很不全面,很难发挥规范、制裁限制竞争行为的作用。为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我国于2007年8月30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反垄断法》,这是我国反垄断法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律。

一)我国联合限制竞争行为法律规制的内容联合限制竞争行为作为三大经济性垄断行为之一,在许多国家的反垄断法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我国《反垄断法》设专章对联合限制竞争行为(《反垄断法》中称为垄断协议)的法律框架进行了构建。

对联合限制竞争行为进行了横向与纵向的区分。我国在反垄断法中对联合限制竞争行为使用了“垄断协议”这一概念。依据协议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垄断协议可以区分为横向协议和纵向协议。横向协议是指竞争者之间的协议,纵向协议是指不同经济阶段的企业订立的协议。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在其《国民财富之性质》一书中提到了竞争者之间的共谋行为,这种行为也被称为“卡特尔”。其对市场竞争的危害很大,世界各国反垄断法的首要任务就是反对卡特尔。我国反垄断法第13条和第14条分别对法律禁止的横向垄断协议和纵向垄断协议作了规定。

规定了联合限制竞争行为的豁免制度。各国反垄断法在规制联合限制竞争行为时基本上都遵循“一般禁止,特殊豁免”的原则,即在规定联合限制竞争行为属于非法行为应予以取缔的同时,通过除外条款许可某些具有合理性的联合协议合法存在。

这是由反垄断法的价值目标的非惟一性所决定的,在某些情况下,允许限制竞争可能对整体经济或公共利益更有利。我国《反垄断法》第15条以列举的方式规定了七种可获得豁免的联合限制竞争行为。

规定了实施联合限制竞争行为的经营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引入了宽恕制度。《反垄断法》在第条第1款和第50条规定经营者实施联合限制竞争行为应当承担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的同时,在第条第2款,规定经营者主动向反垄断执法机构报告达成垄断协议的有关情况并提供重要证据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对该经营者的处罚。这说明,源自美国反托拉斯法的宽恕政策被引进了我国反垄断法。

二)我国联合限制竞争行为法律规制的不足.垄断协议定义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垄断协议”来代替“联合限制竞争行为”不够科学。反垄断法第13条第2款规定,“垄断协议,是指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首先,通过对该含义进行语法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协议是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的语法结构。这种表述不符合正常的逻辑思维和语法习惯。其次,联合限制竞争行为不仅仅限于“协议”,还包括“默契”;既包括企业之间的协议,也包括有关联合组织的决定。二是何谓反垄断法意义上的“决定”或“协同行为”?法律中并没有规定其构成要件,没有为执法机构提供一个认定联合限制竞争行为的标准。

联合限制竞争行为豁免的实体规定过于宽泛,缺乏程序制约。各国对除外情形的规定都比较谨慎,一般多采用列举的方法明确界定例外之范围,并且在适用除外规定时,往往有较严格的限制,如附加特定条件或办理批准手续等。我国《反垄断法》第15条列举了7项可以得到豁免的情形,但对豁免应具备的消极条件没有附加规定,极易造成豁免被滥用的后果。而且第7项还设置了一个兜底条款,将联合限制竞争行为的豁免扩大为“法律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这样可能使反垄断法对联合限制竞争行为的控制几乎没有任何确定性。此外,我国反垄断法没有规定豁免垄断协议的方式,即是否需要当事人申报。

法律责任有待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我国《反垄断法》对实施联合限制竞争行为的经营者规定了两种制裁措施,即行政处罚和民事制裁,而没有规定刑事责任。

在其他很多国家,订立价格卡特尔、数量卡特尔和地域卡特尔等核 卡特尔的行为可能会受到刑事制裁。为严厉打击核心卡特尔,美国在2004年颁布了《提高和改革反托拉斯刑事制裁法》,对公司、自然人都提高了最高罚金数额,还将自然人的刑事监禁最高期限从3年提高到10年。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规定相比,我国的制裁措施就显得力度不够,手段也比较单一。第二,我国《反垄断法》中民事责任的规定过于笼统,难以具体实施。《反垄断法》第条规定,经营者实施垄断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对于损失的确定、民事责任的具体方式都缺乏进一步的规定。第三,我国《反垄断法》中规定的行政处罚力度不够,无法真正起到威慑、打击联合限制竞争行为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完善。

关于规制垄断协议的程序机制。反垄断法有一个明显的不足是重实体轻程序。这一不足在第二章的垄断协议部分尤为严重,最为典型的条文即是第15条。对于豁免的程序条件,该条仅仅规定了经营者的举证义务,除此之外,法条没有提供其他程序规则。然而,豁免程序是由执法机构在查处涉嫌违法的垄断协议的过程中启动?还是基于经营者的主动申请而启动?从条文中解读不出答案。与我国反垄断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几乎所有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反垄断法中都有较为完善的程序性规定。我国台湾地区《公平交易法》第14条明确规定,联合行为的豁免必须“申请中央主管机关许可”。

三、我国联合限制竞争行为法律规制的完善《反垄断法》是我国反垄断进程中一部纲领性文件,构建了我国反对联合限制竞争行为的立法框架,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公平有序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但仍存在着概念界定不科学、实体规定过于笼统、程序规范缺失、惩罚力度不够等不足。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尽快出台《反垄断法》的实施细则,以完善我国联合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规范。

一)合理界定基本概念,明确基本内涵.虽然联合限制竞争行为以企业之间的协议为典型形式,但是法条第二章的标题定为“垄断协议”却并不是很恰当。因为,实际上,反垄断法第13条的规定除了包括“协议”外,也都明确包括了“决定或者其他协调一致的行为”。因此,第二章的标题宜改为“联合限制竞争行为”或“禁止共谋行为”。

对反垄断法意义上的“决定”或“协同行为”的内涵予以明确。应在实施细则中规定其构成要件,为执法机构提供一个认定联合限制竞争行为的标准。

二)完善联合限制竞争行为的豁免制度.合理界定联合限制竞争行为的豁免标准和范围。《反垄断法》列举了七项可豁免的联合限制竞争行为,部分事项规定比较模糊,应予以细化。如第项“为保障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中的正当利益的”豁免,其含义就很不明确。笔者建议,实施细则中不仅应明确豁免的具体条件和程序规则,而且应当进一步明确不得豁免的垄断协议,或者明确垄断协议不能得到豁免的具体规则。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国家对原来规定的联合限制竞争行为的豁免范围进行了限制。如日本在1999年废止了在经济不景气时期适用的、被称为日本典型的豁免制度的不景气卡特尔制度,这体现了对联合限制竞争行为管制的严格化趋势。我国应顺应这种立法趋势,缩小联合限制竞争行为豁免的范围。

对联合限制竞争行为豁免加以程序上的规制。在国务院法制办2005年7月关于反垄断法的征求意见稿中,曾经规定了联合限制竞争行为的当事人自愿申报程序,而在最终出台的《反垄断法》中将这一规定删除了。笔者认为,应在实施细则中确立经营者获得豁免的申报审查制度,使联合限制竞争行为在程序控制方面具有更大的确定性和可预见性,有利于我国企业之间开展各种有益的合作。

三)完善我国联合限制竞争行为法律责任的相关规定.加大行政处罚的力度。从各国的竞争执法实践看,对违法的联合限制竞争行为征收高额罚款或罚金是一个共同的经验,其重要作用在于增加行为的违法成本,使实施联合限制竞争行为的经营者在经济上遭受巨大损失,从而起到威慑作用。我国《反垄断法》中规定了处以“上一销售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行政罚款额度,处罚力度太轻,应当加重处罚的力度。

引入刑事制裁。刑事制裁是法律责任体系当中最为严厉的一种,在许多国家,固定价格、限制产量、划分市场等明显损害竞争的违法行为被认为是犯罪行为,参与的企业、行业组织或个人将被追究刑事责任。我国在《反垄断法》中没有对违法经营者规定任何刑事责任,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有必要在实施细则中予以补充。

细化、完善宽恕制度。我国虽然在《反垄断法》中引入了美国反垄断体系中确立的宽恕制度,但这一规定过于原则性,缺乏可操 眭。在完善这一制度时,注意考虑以下因素:宽恕制度的内容应当具体、明确、透明,具有可预见性和可操作性;区分不同情况,给予坦白的当事人以不同的宽大处理;坦白宽大与严厉惩罚相结合。

建立完善的私人执行机制。《反垄断法》规定了经营者实施垄断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应承担民事责任,这是我国反垄断法中私人执行机制的体现。但规定很笼统,在实施细则中应予以明确。

对此问题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美国执行反垄断法的体制颇为完善,反垄断法实施体制中形成了公共执行体制和私人执行体制两大体系。私人执行体制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强调私人的起诉权。私人诉讼以私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各类社会组织)为原告,依据反垄断法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一般而言,是指受到垄断行为威胁的任何个人和企业有权依据《谢尔曼法》和《克莱顿法》的规定向被告居住地、被发现或有代理机构的地区向美国区法院起诉,请求法院发出禁令,如果胜诉,还可以获取相当于实际损失的三倍的赔偿金加上诉讼费和合理的律师费。这种“三倍求偿之诉”鼓励受害方直接提起诉讼,极大地促进了诉讼在反垄断法实施中的作用。我国新颁布的《反垄断法》只允许单位和私人进行举报,并没有赋予私人诉讼的权利,有必要加以完善。

第四篇:预售行为对有资金约束零售商起到的作用论文

新产品具有销售期短、提前订货期长的特点,零售商面临着不确定的市场需求。本文假定零售商是有资金约束的,并且可以以一定的利率向银行贷款。该新产品的潜在消费者可以分为“早期采用者”和“晚期采用者”,假设这两种消费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在预售期,消费者估值是不确定的,而在正常销售期,消费者估值是完全实现的。

本文假定消费者是风险厌恶的。零售商通过采用预售策略,可以在正常销售期来临之前对产品进行预售,提前收到货款而不用立即交付货物。这对零售商来说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通过预售获得一些销售数据从而对正常销售期的需求信息进行更新,二是通过预售可以提前收到一部分货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零售商的资金约束。同时,预售也会对零售商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如采用预售策略会产生一个固定成本,为了弥补消费者的风险厌恶行为,零售商在预售期一般会打折销售产品等。本文研究了预售策略给资金约束的零售商的收益带来的影响,以及影响零售商是否采用预售策略的主要因素,并通过数值模拟对相关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除此之外,本文还引入了供应商供应的不确定性,分别研究了在供应商供应量无限制和有限制两种情况下零售商在提前期的定价决策。本文结果表明,考虑到零售商具有资金约束这一情况之后,预售策略对零售商会更有吸引力。

零售商的初始资金量、采用预售策略的固定成本以及消费者的风险厌恶程度都会影响零售商的期望利润以及最终是否采用预售策略的决策。

第五篇:对零售商的管理和激励方案

对零售商的管理和激励方案

小组成员:李杰琼、沈洋洋、吴言明、王峰

一、案件回顾

A食品公司为完成销售指标,对零售商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促销,零售商每购进一件商品奖励现金50元,如公司所愿,零售商大量进货。但一个月内,市场反馈了这一促销活动的效果:该公司在市场上一直平稳的价格大幅下滑,各商场,零售点竞相降价甩货。市场上零售价格一片混乱,公司形象极大的受损。

原因很简单:表面上看,公司的库存下来了,但是市场上消费者的消费量是相对有限和固定的,货物积压在零售商的手中,没有被消费,零售商为减少库存积压,回笼被占用的资金,都选择降价甩卖,他们凭着厂房提供的促销费保本,最后干脆不再卖A公司的产品。食品公司陷入了危机。

二、怎样去有效激励零售商?

1、促销

返利活动不可力度过大。第一,返利过多导致厂家销售成本过高;第二,大量的商品积压在零售商处,市场来不及消化就容易导致价格下调。所以例子中失败的原因其一是促销力度过大。

2、营销组合通过第一步的返现促销活动鼓励零售商大量进货后,为防止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所以还要采取一些营销手段刺激市场,消化掉这部分产品。可以通过电视广告、网络媒体广告和POP广告等,以及安排零售商采取一些终端促销手段刺激市场。

3、管理

为防止出现案例中出现的零售价格混乱的局面,除了帮助零售商进行市场推广外还需要对零售商的销售行为进行管理和约束。可以在零售商进货的时候要求其签署协议,规定零售价格的浮动范围,如果出现违约行为需要罚款3000元。

三、具体方案

 市场部负责对零售商的返现促销活动;

1)一次性进货50件以下返现15元每件;

2)50件到150件返现30元每件;

3)150件以上的每件返现35元。

 营销部负责对零售商销售的推广支持活动;

1)安排人员指导零售商进行促销活动;

2)加大电视媒体广告和主要城市的POP广告投入。

 市场部负责对零售商销售行为的监督和管理。

1)与零售商签署协议,规定零售价格的管理办法。

2)安排人员监督零售商销售行为,随时监督和管理。

3)发现扰乱市场价格的零售商,及时制止并罚款3000元。

四、结论

有利可图才是合作的前提,假定失去了稳定的长期的利润来源,厂家与零售商之间的合作关系自然破裂。只有长期稳定的利润才能保证零售商稳定的订货需求,厂家的一切手段和政策都应该围绕着如何保证零售商和厂家的利益,在实际操作中,应以企业和零售商的长远持久利益为主。

下载我国对零售商促销行为的相关法律条款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对零售商促销行为的相关法律条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会员卡销售对零售商的影响

    零售商会员卡销售是零售商以某项利益或服务为主题将消费者组成一个团体,通过发放带有特定标识的会员卡来开展宣传、销售、促销等营销活动,团体内成员凭会员卡可以享受服务与优......

    我国有关法律对邪教组织是如何界定的

    1. 我国有关法律对邪教组织是如何界定的?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和利用邪教组织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两高”司法解释)对......

    法律职业行为规则

    法律职业行为规则中“职业”的解释” 摘要: 法律职业行为规则中的“职业”,在此我将之理解为职业伦理。所谓法律职业伦理,是指法律职业者在其执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价值观念和......

    我国法律对性别歧视的界定(小编整理)

    我国法律对性别歧视的界定 【摘 要】:歧视现象,近年来越来越广泛地受到关注。性别歧视、劳动歧视、地域歧视、乙肝歧视、身高歧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诸多领域发现了不平等......

    对我国公司财务监督制度的法律思1

    对我国公司财务监督制度的法律思考 内容提要:从形式上看,我国已建立起了较完整的公司财务监督机制,但是这并没有防止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频频发生,根源在于我国的财务监督制度仍存......

    我国对涉外离婚的法律适用规则.

    我国对涉外离婚的法律适用规则 由于各国法律对离婚条件和离婚方式规定的差异,这就必然引起或产生法律冲突。因为离婚的形式主要涉及程序问题,对离婚的形式要件的法律冲突,各国......

    对互联网上侵犯名誉权行为的法律思考

    对互联网上侵犯名誉权行为的法律思考 陈枫近几年来,随着现代高科技电脑数字技术及国际互联网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网络渗透许多方面,在人类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甚......

    我国法律(学)网站要览(模版)

    我国法律(学)网站要览 我国当代的法律学网站(页)总的说来包括两大类型,一是官方机构主办,一是民间主办的,后者按照举办者不同又分为高校的研究机构、个人等几类。 官方性质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