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央视你幸福吗看新闻失真及对策

时间:2019-05-13 21:39: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央视你幸福吗看新闻失真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央视你幸福吗看新闻失真及对策》。

第一篇:从央视你幸福吗看新闻失真及对策

从央视《你幸福吗》看新闻失真及对策

摘要

国庆期间,央视策划了《你幸福吗》系列新闻调查。这个街访纪实节目在央视新闻频道连续9天播放,总时长40分钟左右,并在《新闻联播》以头条、提要的方式挂标播出了8集,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有观点认为,由于采访对象、地点都有随意性,群众的回答真实地反映了自己的幸福观。但是在笔者看来,《你幸福吗》存在新闻失真。本文以央视新闻《你幸福吗》为例,从拉斯韦尔的“5W”理论出发,探究该节目从采访到得到反馈的过程中可能造成失真的原因,兼谈电视新闻节目的失真现象以及对策分析。关键词

《你幸福吗》;失真;5W;电视新闻;对策

一、引言

从9月29日到10月7日,央视策划的“喜迎十八大 走基层百姓心声”假日调查《你幸福吗》成了长假拥堵新闻之外最大的社会议题。在微博以此为关键字搜索,有5000多万条结果。该节目策划人张宇珺说:“我们采用了街头采访的方式,展开了海量采访,就是为了尽可能多地问到各种各样的人,这样从中才能看到老百姓的生活百态。而记者采用突然发问的方式,让受访者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作出下意识的回答,也非常真实。”

但是笔者认为,这个系列报道中的各个环节,恰恰可能带来节目的不真实。本文采用拉斯韦尔的“5W”模式,逐一分析该报道中

各环节可能造成的失真,兼谈电视新闻的失真现象及对策分析。

二、从5W看央视新闻策划《你幸福吗》节目的失真(1)Who谁问问题

“你幸福吗?我姓曾”这个“神一般”的采访来自于央视记者詹晨林。说起“神回复”的诞生,她说,采访当日也就是9月20日,她正在山西做一个大学生村官的故事,突然接到央视地方记者部编辑的电话,让她拍村官之外顺带采访几个人,主题是“你幸福吗”。也就是说,这位记者在自身任务的重压下还要承担这个采访,并且在电话中,她甚至难以了解这个策划的来龙去脉。

这个节目共调动了18个国内记者站、7个海外记者站以及北京总部共70路记者,加上20个地方台,共300多人次。这300多名记者中,恐怕像詹晨琳这样的记者不在少数。九期节目中,采访地点大多集中在火车站、景点、铁路施工地等,恰逢国庆出行人多,这些地方出现记者的身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他们并不是为了《你幸福吗》去采访,而是带着其他的采访任务。在这种记者全然不知,或隐约知道一些,但为图方便省事或者在自身任务的压力下,根本不对采访目的去做深究,造成了记者采访的被动失实。(2)Says what问什么问题

街头问询幸福,其实是“主题先行”。这个主题太大,而且暗含了立场,如果真实地呈现,必然是一种复杂多元的状态,这有没有研究价值呢?不是没有,但是不是真实呈现,就要打问号了。

“你幸福吗”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并且随着时间 的推移,答案也会不同。例如10月7日播放的清华大学男生,在被问起这个问题时回答说“今天不幸福,女朋友刚分手”。也许你几天前问他,他会告诉你“幸福,因为跟女朋友感情很好”。正像同天播放的一位甘肃年轻女游客说的,“今天是很幸福的,但是如果从20多年这么长的时间来说,只能说一般,有时候幸福有时候不幸福。而且这个问题在国庆期间的特定时段、喜迎十八大的特殊背景下提出,已经悄悄地置入了特定的倾向。”(3)To whom采访对象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小普说:“你在街上突然问一个人你幸福吗,这个应该说回答起来很困难,但是在他的第一反应中,我们可以抓到他最真实的回答。”但是深入思考就会发现,这种下意识的反应是真实的,但得到的答案未必是被采访对象内心的真实所想。

笔者粗略统计了一下,在被问及“你幸福吗”这个问题时,超过一半的受访者不加思考地就会回答“幸福”。如果再问“你觉得什么是幸福”,有一些人开始略作思考之后给出答案,也有一部分人会结合当下的情况说“这就是幸福”:9月29日中,一个天津的新郎将新娘抱下婚车,说“这就是幸福”;9月30日一位抱着孩子的山西村民说,“家庭,这就是最幸福的,这不就是天伦之乐吗”;同天的两位北京退休职工一边喝咖啡一边下围棋,表示“这就算是幸福”„„也就是说,被采访对象在被问及“什么是幸福”时,下意识回答“幸福”的这种反应是真实的,但是他给出的答案可能不是真实的想法。因此,才有10月8日哈尔滨一位女观众的回答:现在社会上这么多孩奴车

奴房奴,觉得大家有点说假话,真的有很多人这么幸福吗?但是采访到我的时候我也想说,其实我还是挺幸福的。

而从被采访对象的年龄、性别、地域分布、民族等人口属性来看,并不符合我国人口统计学的特征。例如从年龄构成来讲,老年人偏多。9月29日,一位来北京旅游的老人说“老年人幸福指数比青年人多”。现在社会中,8090一代面临巨大的压力:就业、车贷、房贷、上有老下有小„而在整个系列报道中,虽然也有多位回答不幸福的受访者:医生帮助患者不被理解表示不开心;补鞋老人想要一个棚子冬天不冷;旅客表示还没到幸福的时候„但这些问题没有或很少触及到社会聚焦的一些问题:车房、医疗、养老„这跟青年人受访比例小有很直接的关系。被采访对象的样本分布不科学,如果像这种把个别当一般,把局部作全体,企图这些人中得出“九成人幸福”的一般性结论来,并不符合实际情况。

另一些受访对象本身对回答这个问题就有局限性:结婚的新郎,你很难想象他在结婚的时候说出“我不幸福”这个答案;而几个孩子,可能对“幸福”这个词本身就缺乏理解;浙江海宁的73岁拾瓶子老人,由于耳背根本听不到问话;很多人本身就沉浸在节日狂欢的“幸福氛围”中。

(4)In which channel采访手段

大部分人初次面对摄像机镜头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情绪,这种情绪可能是由于受访者不善言谈,或性格内向,或对采访的问题没有思想准备(随机采访)造成的。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大多数被采访者会在受访时产生一种被暴露在数千万观众眼前而由此引发的心理压力被采访者的话可能会被公开发表出来,这些话可能会对某一事件产生影响力。特别是在央视《新闻联播》这个播出平台上,这种影响力会非常大,而被采访对象无法判断这种影响力是好是坏。(10月4日播出的一名山西菜农,希望记者能报道一下,地里的菜价卖不上去这段采访是9月26日进行的,而在10月4日播出当天,这位菜农地里的菜已经基本卖光了。那位菜农当时可能不会知道节目播出后的影响力)在这种心理压力下,受访者可能做出拒绝、隐瞒、夸饰、编造等行为,会使记者得到的答案偏离受访者本身所考虑的答案,对真实产生干扰。这种受访者面对镜头时因为心理压力产生的行为动作、神态表情反应,可以称作镜头反应。

(5)With what effects取得什么效果

一位参与采访的记者说,“我摸着良心说,真的很少有人说不幸福”。在这位记者个人采访的过程中,大约只有10%的人说不幸福而根据栏目组的统计,大致也是这个比例。

而这一结论却遭到了众网友的质疑,很多人回应说自己“被幸福”。这种媒体报道的“真实”与“受众心理中的真实”存在着错位:任何媒体在进行新闻传播的过程中都存在着三种真实,即社会真实、媒介真实和受众真实。“传媒不可能镜子式地反映社会真实,但传媒对社会真实的选择要尽可能给公众提供“整体真实”,传媒的报道的很多“点”,一定程度应该能够反映“整体”, 这里需要一定的“ 量

度比例”。这个量度比例一旦失调,就会导致整体报道的失真。

在这个报道中,基于种种因素,央视很难、恐怕也不可能完全反映真实的社会情境。记者做到了具体报道的真实,这只是存在论意义上的真实,并未达到认识论意义上的全面性和正确性, 进而使整体报道失真。

三、电视新闻节目失真的原因

除了上述原因,还有一些因素可能造成电视节目的失真。(1)记者“导演”和摄像“摆拍”

为了增加收视率,电视新闻在报道事实时,是经过精心制作和拍摄的。比如电视记者在报道冲突和**时,通常会采用示威者高举旗子、标语、横幅阻拦交通,警察站在警戒线旁边维持秩序。

记者也常常出于便于写稿或编片的目的,引导甚至教被采访对象“你应该这样说。”新闻界专家批评这种经过导演获得的电视新闻报道是“虚假”新闻。(2)蒙太奇剪辑手法

若要获得想得到的镜头,除了通过导演、摆拍,有时甚至需要利用资料库里的旧素材,通过蒙太奇的剪辑手法与当前的镜头连接在一起。例如,当报道夏天的新闻时,有的电视台为了赶时效性来不及让记者采访,可能会直接把去年冬天的镜头拿来铺在这个报道中,尽管画面上的人物身穿棉衣。

(3)抢新闻带来的“合理失实”

很多时候,电视记者为了抢占报道先机,可能会为了时效性牺牲真实性。

新闻先于事实。新闻讲求事实在先,报道在后。但是在一些重大节假日、纪念日等报道中,有些情节或程序是可以预测的,于是有的媒体便将报道及报道的运作过程提前到事实发生以前进行。

以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为例,结果公布之前,莫言的获奖呼声就很高。有的电视台为了抢在第一时间发出莫言得奖或未得奖的消息,便提前写好稿子编辑完片子,一旦公布结果,立刻播出。虽然这条新闻时效性很强,从结果看,得奖也符合事实。但是,当莫言得奖这一事实还未出现时,新闻就已经写好做好了,这已经是违反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现场直播。3G直播设备、电视转播车等设备已经使得现在的电视台有条件进行现场直播。为了尽可能展现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感、同步感,记者常常采用现场连线的方式报道新闻。但是这种直播常常是在新闻事实发生后的“伪直播”,或者记者稍微了解了一些情况就在直播现场介绍一下。为了抢时间,记者根本无法深入了解事实真相。

四、对策

如何避免电视新闻可能造成的失真?笔者提出了以下对策。(1)提高记者的素质

记者不仅要认识到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提高维护新闻真实性的意识,避免主动造成新闻失实。同事注意采访的技术、手段:提问方式

要注意引导;提问问题要尽量具体,避免笼统;被采访对象“晕镜头”时,要先与对方沟通,缓解紧张的心情。(2)拍摄时尽量采用长镜头

尽可能对新闻事件进行连续拍摄,形成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这样所记录的时空是连续的、实际的,时间、空间、过程都是真实的,排除了一切作假的可能性。

(3)蒙太奇剪辑避免“声画两张皮”

由于现在电视新闻的编辑系统都是非线性的,采用蒙太奇的画面剪辑手法可以打乱时空。因此在后期编辑时,要特别注意,防止张冠李戴,一个人的声音配上另一个人的画面,造成“声画两张皮”。(4)抢新闻要注意细节

对于这样一些可预测的重大事件,提前策划是十分必要的。前提是要遵循事物发展和新闻报道的客观规律,对没有发生的事实只能是预测性的报道,不可能是进行时的报道。

还是以上文莫言获奖为例,可以提前写出稿件做完片子,但是是以“本台记者预测”的形式。结果出来后,如果是新闻直播节目,可以直接由主持人在演播室证实这一消息,如果是录播节目,可以采用新闻底拉或滚动字幕证实,或者以简讯的形式迅速做完发出。

突发事件的现场直播尽量与事实发生同步,如果是在事件结束之后现场连线,最好能让现场的参与者或目击者说明情况,实在没有条件或对事实还不清楚的情况下,记者要强调消息来源,并且提示观众,记者会在直播结束后进一步调查了解情况。

五、结语

虽然备受争议,但央视此次的新闻调查从以往高高在上的形象转变为走近民生、走近群众,“贴地气、近人情”。通过被采访者的回答以及他们背后的故事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活纪录。特别是栏目没有将一些“跑题”的回复剪掉,得到千篇一律的回答。这种答案千奇百怪的“神回复”能够体现出央视试图还原百姓真实想法和生活状态的努力,也是一种对新闻真实的体现和尊重。

从最后达到的效果来看,这种受众从逗乐到意外到感动的感情变化,体现出策划人张宇珺所说的“把大家平时来不及细想的“幸福话题”直截了当地、真诚地提出来,唤起大家对幸福度的体味”。从这个意义上讲,虽然有失真的地方,但是节目本身的意义确实引起了思考,无疑是一次成功的策划。

第二篇:幸福,你从哪里来

幸福,你从哪里来?

从小到大,我们一直在寻找幸福是什么,怎样获得幸福?

原来,幸福就是我们心灵的感受。这与我们身出的环境,我们拥有的多与少,我们所遇到的境况是没有多大关系的!

我们时常会抱怨生活的不公平,为什么会有很多的不幸与苦难。其实生活就是这样,它是苦和甜共同交织而成的!只是我们每个人对待苦于甜的态度不一样罢了!面对生活我们要有一颗坦然的心,苦与甜其实都是生命意义的体验!我们面对生活的苦,也要有一颗自然的心,诚心的去接受它,去体味它,把苦难当成我们生命中的一份子,当成我们不可缺少的朋友去对待它,这样我们将感受到的不是伤感,而是快乐、是幸福!其实,苦难与幸运都是我们幸福的源泉,就看我们怎样去体味它了!

获得幸福的一种方法是把这个宇宙装在自我的心中!真的,这真的是获得幸福的好方法!生活中,我们常把自己实在的心与这个世界,与这个宇宙相比,这样我们是无法获得快乐与幸福的!应为我们那实在的心永远都比这实在的世界,实在的宇宙小。只有我们将这个宇宙化成一种精神放在自我的心中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幸福的存在。也就是说,幸福不是我们拥有的多与少,而是我们在乎的多与少!

获得幸福的另一种方法是我们不光要为自己生活,也要为更多、更多的人去生活!因为一个人的幸福在这个世界中毕竟是有限的!只有为更多人的快乐,更多人的幸福去生活,我们才会体会到更多的快乐与幸福!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助人为乐,我们帮助的人越多,我们将得到更多的快乐与幸福!

将此文章献给天下所有的人,祝愿所有的人都能够天天快乐、幸福!

第三篇:从心理学角度看新闻敏感

从心理学角度看新闻敏感

摘要: 新闻敏感是记者素质的核心。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新闻敏感至关重要,它是记者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其职业个性的集中体现。是否具备良好的新闻敏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记者的职业“命运”。对于新闻敏感这一概念,以往学术界大都是从新闻学角度进行阐释,不同作者在表述上也很接近。而本文主要从心理学角度对新闻敏感作分析,旨在丰富、补充新闻敏感的内涵,以使新闻从业者从理论上多角度地认识、把握这一概念,并在新闻实践中主动培养这种素质。

关键词: 新闻敏感 心理学 人格

目录

1.新闻敏感的基本定义.........................2.从心理学角度看新闻敏感..........................2.1新闻敏感的“直觉性”.......................2.2新闻敏感与认知、思维和人格..................3.如何培养记者的新闻敏感..........................3.1提高政治理论水平........................3.2 不断积累知识........................3.3 培养高尚的人格....................4.大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性.................4.1 学习新闻专业知识.......................4.2 要深入媒体实践....................5.参考文献..........................从心理学角度看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是记者素质的核心。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新闻敏感至关重要,它是记者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其职业个性的集中体现。是否具备良好的新闻敏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记者的职业“命运”。高度的新闻敏感是一个记者在政治上业务上成熟的标志。

一、新闻敏感的基本定义

在《新闻学大辞典》中新闻敏感又被称为新闻鼻,是新闻工作者迅速而准确地的捕捉客观世界的变动信息,并衡量其新闻价值大小的职业反应能力;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将新闻职业意识内化而成的本能反应。

二、从心理学角度看新闻敏感 记者作为新闻采写环节主体,新闻敏感的培养尤为重要。从心理学角度看,新闻敏感不应仅像新闻理论中的新闻敏感那样强调准确的发现新闻线索、判断新闻价值,而应强调“新闻敏感”的形成机制,即“人”这一主体怎样准确的发现新闻线索、判断新闻事实价值的大小,也就是关注“怎么样”而不是“是什么”。

1.新闻敏感的“直觉性”

虞达文说:“新闻敏感依赖于直觉,发端于直觉”,但是即便如此,“直觉性”也只是新闻敏感的开始和表象,并不代表其全部。而《心理咨询百科全书》对直觉的解释是这样的:“一种非逻辑形式或未经逻辑推理而洞察事物的特殊思维,可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也可在表象或内部言语的基础上产生„„其主要特点为

(1)以经验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产生(2)需要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3)产生迅速而突如其来,是一种瞬间的判断,是智力活动的飞跃。”而这种“顿悟”是“记者头脑中潜藏着的某种信息,突然与外界的有关信息发生联系和撞击之后,在极短的时间内所产生的一种思想认识上的突破和飞跃。” 2.新闻敏感与认知、思维和人格

在心理学视角下,新闻敏感涉及到认知、思维和人格三个层面。不论从哪个层面看,新闻敏感都是人脑思维活动的产物,是人的一种敏捷思维能力、综合判断能力,甚至是新闻从业者人格的体现。而人格是一种综合性衡量标准,是一个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对于新闻记者来说,记者的人格是产生新闻敏感的“幕后一只看不见的手”。它影响着新闻敏感强弱的程度、持续的时间、正确与否的方向性以及应变的灵活性。如果将新闻敏感的产生比作一个化学反应的过

程,那么,感知、思维就相当于反应原料,人格便是促成反应最终发生的催化剂。如果没有催化剂的加入,化学反应就无法发生;如果催化剂变了质,那么,这次反应也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与初衷背道而驰,走向反面。在一种健全人格的激发下,感知和思维才能相互作用,产生新闻敏感;如果没有这种人格背景,一切的感知和思维过程都是没有意义的,新闻敏感也自然无从说起。

在人格的诸多因素中,与新闻敏感联系最紧密的是动机。“动机是发动行为使其达到某种目的的内部心理动力,或曰内驱力。”动机对感知和思维等智力因素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目标导向上。动机的产生源于人的需要与某种具体目标的结合,因此,当人的需要很低级,并且目标也并不高远时,只能产生微弱的负面动机;反之,则会产生强烈的正面的动机,从而对社会产生积极作用。记者的新闻活动也是如此。如果记者只是抱着交差、应付的思想,对许多事情都无动于衷,缺乏强烈的发现、挖掘有价值新闻的动机,他的新闻敏感就无从产生;相反,记者怀着一股激情,抱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投入工作,那他不抓住好的新闻便心里不安,不把有价值的新闻报出来,便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记者就会不停地去思考、探求、创新。这样,记者培养新闻敏感便有了动力。

三、如何培养记者的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之于记者,犹如生命之于生物。它是记者独一无

二、不可替代的宝贵素质。缺乏这种素质,记者的职业角色将变得模糊不清。那么,该如何培养这种素质呢?

1.提高政治理论水平

新闻敏感首先是一种政治敏感,培养新闻敏感,必须倾注高昂的政治热情,很难设想,一个不读书不看报,对政治缺乏兴趣,对国际国内大事漠不关心的人会有什么新闻敏感。新闻记者首先必须是一个“政治家”。心中要装一把尺子,这就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吃透,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你所了解的人和事分析透,这样,站得高了,看得远了,分辨能力就增强了,就会从一般事实看到未来,透过具体小事看到其重大的社会意义,这样稿子才能成为一篇好新闻。

2.不断积累知识

一个记者的成功,是与他的知识积累成正比的。如果没有对社会认真的长时间的观察和思考,一个记者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判断事物的价值。记者新闻敏感的形成依赖于了深入社会、解社会、熟悉社会而形成的良好的社会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从心理学认知的角度看,新闻敏感是记者对周围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一种敏锐的洞察能力。这种洞察力通过观察、锻炼、思考等长时间的训练是可以培养的,最后形成一定的社会直觉,而直觉只有与丰富的知识以及从实践中积累来的经验相遇,才能擦出新闻敏感的“火花”。新闻发现与平时积累直接相关。对记者来说,积累的程度不同,外界的信息在头脑里引起的反响就不一样。如果记者不注意在实践中积累有关信息,那么,外界的信息再强烈、再珍贵也是枉然。而且,一个空洞的头脑是无法进行思维的。积累贫乏的记者,思维的空间也是狭隘的,不容易产生联想,更难以产生创造性思维。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经验积累,就算再有力度的新闻出现在身边,记者也只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3.培养高尚的人格

白岩松曾说过:做任何工作,拼到最后的是人格。记者新闻敏感的培养要以高尚的人格为支撑,这样内在的积累才会外显于行为上。一个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记者,其政治素养、政治预见力,对受众的认知力,新闻价值判断力都比较高。具备人格魅力的记者,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言语表达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是时间过程而已。

四、大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性

那么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呢?

1.学习新闻专业知识

新闻专业知识最主要来自于课堂的学习。对于我们打学生来说,专业知识除了来自课堂,还可以通过阅读新闻优秀作品获得。优秀作品往往是新闻界优秀工作者心血和汗水的结晶,通过阅读作品,可以掌握成功的诀窍。新闻专业的课程包括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实践、新闻采访写作专题等若干门类,这些门类的设置有它存在的合理性,能照顾到方方面面学生素质的培养,目前我们大学生专业学科普遍重视“新闻采访”、“新闻评论”、“报纸编辑”等这些更贴近新闻学本身、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学习,从已经毕业的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也可看出,新闻专业学生上手快,擅长写社会新闻,但能写好深度报道、时政新闻、经济新闻、文体新闻、专刊新闻的少。这就说明新闻专业的学生的知识储备的欠缺。

2.要深入媒体实践。

在课余时间我们大学生可以去当地报社或者电视台实习,在媒体实践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采访、写作、编辑等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去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但是采访的过程不是简单地搜罗情况的过程,而是凭借新闻敏感不断分析情况、逐步选择和提炼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和主题的过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只有多动脑筋,反复研究,才能从大量客观事物的现象中认清其本质,也才能正确地反映事物,报道才有思想性,有说服力。我们既要深入生活,还要正确地认识生活,这样才能更好地反映生活。新闻专业学生不能一般地深入生活、观察生活,而是要时时刻刻做一个“有心人”。

五、参考文献

[1] 欧东衢.也谈新闻敏感的“顿悟说”.新闻窗[J].2008第2期

[2] 许佃兵.浅议记者的社会认知与新闻敏感.军事记者[J].2002年第3期

[3]曾正贤.怎样培养新闻敏感 [J].新闻知识,2002(2)

第四篇:从会计信息失真看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会计信息真实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核心,如果说质量是会计信息的生命,那么真实性则是会计信息的生命之魂。笔者通过对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原因及其危害的分析,旨在探索对会计信息失真进行综合治理的途径,加强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从源头上防止会计信息失真。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具体表现和种类

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五

花八门,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资产不实。购入资产不及时记账,处理随意性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二是负债不实。债权、债务不对应,手续不完备,甚至有名无实;三是盈亏不实。少数领导为了追求政绩和一己私利,常常责成会计人为地调节收支;四是资金不实。货币资金、往来款项等长期不对帐,造成账实不符;五是税金不实。有意无意地少记漏提,侵占税款;六是信息披露不实。随意夸大成绩,报喜不报忧,骗取上级和社会的信任;七是会计核算不实。不按会计制度办事,乱设会计科目,财务管理混乱;八是核算内容不实。会计活动内容张冠李戴,隐瞒事实真相。

上述表现按不同层面可分为:从主管方面看,可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观上存在有意造假和无意失实之分,前者是有意识地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形成舞弊和违法行为;后者是会计人员技术能力和工作疏漏等造成的“失误”;客观原因指市场经济环境瞬息万变,会计核算存在众多不确定因素,导致会计信息出现误差或失误。从信息产生过程看,可分为会计事项引起的失真和会计处理引起的失真。前者是指会计信息来源即原始凭证不真实、不合法造成会计信息虚假;后者是指不按规定的会计制度和法规处理会计信息来源,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及危害

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从法制的层面看,一是法制不健全,不少财会法律条文过粗,缺少可操作性;二是执法不严,有时长官意志凌驾于会计法规之上,长官出数字;三是内部法制观念淡薄。其次,从会计环境的层面看,一是部分财会人员独立执法地位和权力缺乏保障,当单位利益与财会法规矛盾时,财会人员不得不按照领导的意图处理;二是我国正处于新旧经济体制转轨变型时期,会计在与国际接轨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第三,从单位内外监管来看,单位内部制度不全、执行不力依然普遍,财产物资常常账实不符;外部财会监督也未能充分发挥作用,有的问题知而不查、查而不纠,为造假客观上提供了可能。第四,从财会人员素质来看,相当一部分人员业务能力偏低、自身工作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失去了保障。

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性:一是导致领导决策失误。无论哪级领导,根据虚假信息做出的决策必然会出现偏差,给工作带来不良后果;二是干扰了市场经济秩序。会计信息失真使财会监督失去了控制,破坏了市场运行的有序性。三是为经济犯罪打开了方便之门。会计信息一旦失真,必然会造成管理混乱,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四是带来了行业不正之风。少数领导为一己私利指使会计做假账,使会计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五是严重削弱了国家财经法规的权威。

三、强化内审质量控制,从源头上治理会计信息失真。

(一)加强对内审工作的领导,确保内审工作独立性和权威性。

内部审计是监督和评价本部门及所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是审计监督体系以及单位内部管理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因此,要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单位主要负责人首先要提高认识水平,增强法律意识,充分认识内审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内审工作的领导,把素质好、业务精、能力强的人员充实到审计岗位上,并在管理权限范围内,授予内审机构必要的处理处罚权。要帮助内审人员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坚决杜绝内审人员“站得住、顶不住”、“顶得住、站不住”的现象发生,使内审机构与财务、基建部门真正的成为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左右手”,而不是“对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内审工作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同时,要让内审组织有足够的地位和层次,内审组织机构的组织地位和设置层次越高,权威性越大,内审的作用就发挥得越充分。

(二)不断提高内审人员素质,加大内审督导的深度和广度。

内审部门要想在会计信息质量控制上有所作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首先,要提高内审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要加强学习和培训。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培养“复合型”、“专家型”的内审人才;要继续充实审计队伍。把思想品德优秀、熟悉业务流程、精通现代信息技术和财经、审计等多方面知识的专业人员充实进内审队伍;要加强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作风建设。认真贯彻执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工作严谨细致,公正严明。其次,要加大审计督导的深度和广度,对单位会计信息全过程进行控制。要认真制定、周密安排审计计划;要加强对财会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在审计过程中,适时解决

第五篇:从新闻事件看女性角色变化(本站推荐)

从新闻事件中看中国妇女角色的变化

——走向独立的女性

2013年1月14日,2012性别平等十大新闻事件评选结果在北京揭晓。其中有这样几个大事件引起了我的关注: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我国大陆地区首部性别平等地方法规出台;中国首位女航天员飞天;三部门联手推动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部分高校性别划线录分女高男低遭集体维权;反家暴立法获公众高度认同;女大学生上演“占领男厕”行动。

一,这种社会现象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评选?我觉得原因有二:首先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是因为中国女性地位的提高,性别平等观念深入人心。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说这也是中国社会男女不平等的一个表现。对中国社会而言,性别平等事件可以看作新闻,这就说明性别平等在中国社会还是不常见的。中国女性的整体地位还是低于男性的。但是我们从这种评选的活动中也不难发现女性角色的转变。中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是中国的男性史,期间少有女人出现。出现的女性也被冠以“铁娘子”“女强人”“男人婆”等算不上赞美的称号,把他们视为异类。而现在各大媒体报刊女性的身影绝不占少数,女性在各个领域,各个阶层活跃着。这又说明了什么?女性摆脱了传统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从传统的家庭牢笼中解放出来,成为一个社会人,在社会的各阶层做着贡献,展现自己的能力与魅力。充分的说明了女性正在从一个全职母亲一个全职妻子向职业女性转变。

那么这些转变是因为什么呢?我觉得原因有三个。

1、改革开放的浪潮使西方思想传入

2、互联网以及各种现代化的通讯设备的出现。

3、民主法治社会的健全。

(一)改革开放如何改变着中国女性的角色: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整个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女性的角色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不断向前演进。

1、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促使女性的角色转变: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急速发展。工厂生产使工人数量急剧膨胀,国家政策支持,城市女性开始大量进入生产领域。在农村,政府为鼓励广大女性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开展了“双学双比”活动,提高了农村妇女经济参与水平,改变了农村妇女的生存状态。女性开始发现了传统的体制下女性的生存发展能力已经不适应现代生活要求。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生存权利,女性开始增强自身的各种能力。女性的各项能力增强直接导致了女性就业率的不断

上升。进入21世纪这种趋势更加明显,男性的劳动参与率一般高于女性,而女性劳动参与率呈上升趋势。女性就业率明显提高,女性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就多了。女性面临的困难如婚姻家庭,工作,教育相应的出现。就出现一大批先进人士来解决这些问题,使这些问题拿到台前让大家看到。问题一旦产生就必然受到关注,而解决的方式就是不断的推进两性平等。从而促使了女性角色的转变。由厨房里的妈妈走向大众关注的职场新女性。

2、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促使的女性角色变化:20世纪80年代女性学就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兴起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指导着女权运动的实践。改革开放时期随着大量的西方思想传入,女权主义思潮涌入80年代的中国。女性开始觉醒,国家开始广泛深入的开展妇女理论研究。成立妇女理论研究机构,开设妇女研究课程,召开妇女理论研讨会,出版妇女理论书籍,推进妇女理论的发展。理论的发展指导了实践,中国女权运动不断发展,女性权利得到不断的提高。权利的提升使女性的声音更好的被大众听到。女性的身影慢慢出现在世人的视线里。女性由原来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向如今走出了家庭大门转变。

3、改革开放带来的教育进步引起的女性角色变化: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为女性接受教育创造条件和机会。保障女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提高妇女的终生教育水平。全国高校在校女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中等教育学校女生占在校生的一半左右。重视妇女的扫盲运动,缩小男女授教育差距,重点解决西部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女童、残疾女童、流动人口中女童的义务教育问题(《女性学导论》)。这就使女性群体的素质整体提高。女性开始觉醒,不再满足于相夫教子的生活,希望有更广阔的空间发展自己的能力。这就实现了由家庭主妇向职业女性的转变。

(二)互联网以及各种现代化的通讯设备的出现推进了女性学角色的转变:

1、互联网的出现使地球迅速缩小为一个村。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人们了解世界的机会增加。女性群体了解了国外女性的生存现状,会对自己的生存现状感到不满,从而向好的生活挺进,就促进了女性中的佼佼者向更高层发展。这就实现了女性的角色转变。另一方面,信息大爆炸使很多男女性别歧视的事件被大家广泛了解,这就使妇女研究有了更多的素材。使很多女性问题能够得到很快解决。这就为女性进一步走出家门扫清了障碍,为女性角色的转变提供了条件。

2、通讯设备的高速发展使世界紧密联系。各国妇女组织能够及时沟通,积极拓展了各国妇女和妇女组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国际妇女联盟组织可以及时了解并提出各国妇女问题。使女性的身影更多的出现在国际社会中。从而为女性角色转变提供制度保障。

(三)民主法治社会的健全:

1、完善了立法,保障赋予妇女的各项权利。1982年通过新《宪法》,1980年和2000年两次修订《婚姻法》,1992年出台《妇女权益保障法》,两次颁布《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以及一些地方制定反家庭暴力地方法规等,保障了妇女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力(《女性学导论》)。在立法规定上给了女性自由发展的空间,使女性的角色转变更加容易和被理解。

2、妇女参政环境促进了女性角色改变:改变女干部、女高级专家退休年龄;加强女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完善选举机制;提高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及决策水平;提高妇女参与行政管理的比例等(《女性学导论》)。参政环境的改变,使女性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决策机构,从而实现为自己争取更多权利的目的。是女性从被统治阶级向统治阶级转变。政治角色发生了转变。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女性角色的转变有其经济、政治、文化、设施基础等原因。而女性角色的转变之根基在于女性地位的不断提高。女性由家庭走出来成为一位职业女性,这种角色转变是不容易的。但是这种趋势是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逆转的。是每一个人必须接受的。

二,另外从这些新闻事件本身分析,我们也能看到女性角色的转变。

1、一系列男女平等政策法规的出台使妇女能更容易从家庭中解放了出来,有更多的机会走向职场,来表现自己的才能。这就实现了由家庭主妇向职业女性的转变。

2、男权主义者心目中女性天生是弱者的理论被推翻,女性不光从心理上强大起来,更在生理上强大起来,面对和男航天员一样的太空条件,我们的刘洋依旧笑靥如花,说明中国女性从屈从于男人的弱者角色向平等的社会参与者角色转变。

3、对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关注表明了妇女运动在向农村扩展,农村妇女有了自己的土地即有了自己的财产,有了独立的经济能力就有了向传统男权挑战的资本。这说明中国农村女性在由男性的依附者向独立的个体转变。

4、女性的各种维权运动充分表明了中国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另一方面在看到女性角色转变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应该想想这又是因为什么呢?

(一)从男女平等政策法规出台中看中国女性角色转变

在2012年6月26日至28日举行的深圳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上,由深圳市妇联参与起草的《深圳经济特区性别平等促进条例(草案)》顺利通过第三次审议,标志着我国大陆地区首部性别平等地方法规正式出台。

从法规草案的出台中我们不难看出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的转变。《草案》中明确表示“设立性别平等促进机构、反性别歧视、反性骚扰、反家庭暴力、建立性别统计制度、公共政策性别分析评估制度、性别预算制度、性别审计制度、人身安全保护令等。”首先草案实现了中国大陆0的突破,在制度层面上使女性获得了更多的权利。设立性别平等机构,建立性别统计制度,性别分析评估制度,性别预算制度,性别审计制度,反对性别歧视,这就使妇女的参政权得到了保证,在以后的决策中也能有更多女性的声音。如此便使妇女的各种权利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保障,也使她们从家庭中更好地走出来,走向职场展示自己的风采。使她们完成从家庭主妇到职场新女性的转变。使女性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反性骚扰反家庭暴力,让女性的人权得到了保证。女性受到性骚扰本质上与性无关,而是强者对弱者的控制欲,在最近闹得很凶的印度强奸案就可以看出来,印度妇女性权利得不到保证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印度种姓制度残留的影响,这导致女性尤其是低种姓女性地位低下。也是因为如此,强者对弱者的控制欲使他们侵犯妇女。反观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文化中女性一直处于屈从地位,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使得很多男性觉得女性就应当是自己的附属品。也因此中国的性侵案件,家庭暴力案件也频频发生。草案的出台,进一步提高了女性作为人的权利。保护了妇女的人权。实现了妇女有屈从于男人的弱者角色像男女平等的强者角色转变。

女性天生不是弱者,女人是长成女人的,所以在当今社会政治、经济发生制度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女性角色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无疑为女性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二)从刘洋顺利返航看中国女性角色的变化: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飞船搭载3名宇航员发射升空,中国首位女宇航员刘洋也搭载飞船进入太空。2012年6月24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宣布:“刘洋作为我国第一位女航天员,从这次任务到8天的时间看,她整体表现非常优秀。刘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适应了太空的失重环境,精神状态非常好,身体健康,各项生理指标也完全正常"。航天员的训练强度不言而喻。能经受得住这种考验的人不多。早在神五升天的时候人们就畅想这让中国女性走向太空。可是反对之声此起彼伏,他们怀疑女性的能力,从生理到心理。刘洋的飞天充分的证明了女性不比男性差,男性能做到的事情女性也都能做到。有力的反击了那些男权主义这都女性的歧视,说明了女性不光心理强大,生理上也并不比男性差。,说明中国女性从屈从于男人的弱者角色向平等的社会参与者角色转变。这种转变无疑是女性的人格更加独立,使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三)从对农村妇女土地权利的关注看女性角色的转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在发展的背后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土地财产并不安全,他们就是农村妇女。女性的土地产权的不安全,主要表现为妇女土地权益随其婚姻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中国农村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土地长期化政策的推行,农村妇女因婚姻迁移而形成土地权利流失有着制度化和长期化的趋势,这已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重视的问题之一。农村妇女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经济来源。没有了经济独立的能力,就容易受到各种侵害。在今天的中国农村,农村妇女这一群体目前仍是弱势群体,需要保障农村妇女的生存权与发展权。妇女土地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将产生农村性别歧视水平的提高、农村性别比失衡等一系列的潜在危机。日前三部门联手推动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对中国农村妇女的土地权利实施的保障,具有建设性意义。这可以是女性实现经济独立的第一步。农村妇女实现了经济独立就实现了人格独立。能够不依附男人而存在,就可以有更多的发展自由。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及角色转变。由男人的依附品转变为独立的人。这也是一种角色的变化。

(四)女性的各种维权运动充分表明了中国女性走向了独立:

传统的观念认为女性就应该你来顺受,而如今女权运动此起彼伏。女性面对不合理的体制,他们敢于说出自己想说的。女性为谋求自身发展而进行维权,使自身的利益不受侵害。是女性个体作为人由依附者向独立者转变的重要变现。这是女性走向更好发展的至关重要的转变。这种角色的转变是女性真正的能够与男性平等起来的必要准备。

女性的角色转变在近代是十分明显的。这种转变促成了女性人格的独立发展,使女性有更多发出自己声音的机会。女性角色的转变是一种历史的潮流,不可改变和抗拒的历史潮流。只有女性不断的强化自身才能真正的和男性平等起来,才能真正意义上从家庭中解放出来。才能真正的实现角色的转变。

作为女性学的初学者,这些都是我比较不成熟的看法。有很多漏洞和不足,希望大家指点和批评。

参考书目:《 中国农村妇女土地权利保障研究 》

《中国妇女土地研究报告》

《女性学导论》

中国妇女研究网

中国妇女研究论丛

下载从央视你幸福吗看新闻失真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央视你幸福吗看新闻失真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创业看《当幸福来敲门》

    从创业看《当幸福来敲门》 《当幸福来敲门》这本书的作者同样为电影原型(美)加德纳,已由清华大学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 本书是美国著名黑人投资专家克里斯•加德纳生平的真实写......

    从《你的名字。》看美国艺术院校

    《你的名字。》这部电影已经于12月2日在内地上映了,该电影在日本上映期间拿下了票房冠军,这个卓越的成绩更是成为该电影在国内前期宣传的重点。小明也是狠狠的期待了一下呢! 这......

    - 从标点符号看性格:你是什么标点性格?(推荐阅读)

    从标点符号看性格:你是什么标点性格? 沪江小编:你有没有发现,有些人在写东西时总喜欢一逗到底,而另一些人就是句号一个接一个,更有一些人每句话都要以惊叹号收尾!标点符号的使用,也......

    从获奖作品看新闻话语方式新突破

    从获奖作品看新闻话语方式新突破 提要:近年来,我国新闻作品的话语方式有了许多重大突破。本文从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入手,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新闻作品中话语方式的突破......

    从“走基层”看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大全

    目录 摘要„„„„„„„„„„„„„„„„„„„„„„„„„„„„„„„2 一、前言„„„„„„„„„„„„„„„„„„„„„„„„„„„„„2 (一)选题的研究目的......

    从xxx事件看我国的新闻舆论监督

    从 xxx事件看我国的新闻舆论监督 摘要 媒体的舆论监督被视为继立法监督、司法监督以及行政监督之外的第四种监督,它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媒体的权利,也是每一家有良知的媒体所......

    从内部微观上看,可通过加强控制建设来治理会计信息失真。

    2、从内部微观上看,可通过加强控制建设来治理会计信息失真。(1)加强会计控制,拓宽对会计控制的认识。传统的会计控制是指会计人员通过对反映业务的原始凭证的复核与检查以证实其......

    从汶川地震的央视报道看政治传播[精选5篇]

    从汶川地震的央视报道看政治传播 摘要: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中央电视台反应迅速,及时作出准 确、全面、客观的报道,从报道效果来看,中国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