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参与在工业区规划环评中的实例分析(5篇)

时间:2019-05-13 22:13: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众参与在工业区规划环评中的实例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众参与在工业区规划环评中的实例分析》。

第一篇:公众参与在工业区规划环评中的实例分析

公众参与在工业区规划环评中的实例分析

摘要:指出了工业区规划环评是工业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园区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工业区规划环评中,公众参与是促进规划项目落地速度、提高规划环评质量的重要保障。以淮北市段园镇工业园区规划环评为分析对象,阐述了公众参与的基本流程、要点及意义。

关键词:公众参与;工业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6014903

1引言

规划工作的开展必然伴随着大量建设项目上马,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就是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如今,众多的建设项目大体被分成了三类[1]:一类是如垃圾、污水处理等的“邻避设施(Not in my backyard)”;一类是如公园、公共绿地等的“邻好设施(Like in my backyard)”;一类是如马路、地铁站等的“应靠近但不能太靠近(Near not in)”。工业园区就是典型的“邻避设施”,即人们内心想远离此类设施,但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又离不开它,因此,涉及此类项目的规划,就更需注重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2,3]。

公众参与是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项基本原则,制度化的工种参与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被引入我国,并经历了一定时期的发展过程:2003年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法》标志着公众参与的正式化和制度化,随着2006年《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以及2011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到则-公众参与》的发布,公众参与在环评工作中有了明确的定位和地位[4,5]。

2公众参与的意义

包括工业区规划在内的所有规划项目都具有其特定的目标,而规划环评的“早期介入”以及“自我评价”原则就表明了所有规划都应以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协调为立足点[6]。规划项目的落地难免涉及到资源与环境等公共资源的使用与分配,公众参与的规划环评,不仅能让公众在规划前期就清楚地认识规划带来的环境影响,同时,通过群策群力,将规划选址、产业布局、环境承载力分析、环保措与管理提案等工作开展地更加合情合理[1,5]。此外,通过合理、有序、合法、有效的公众参与工作,还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公众对规划项目的认可和支持,为后续项目的快速落地奠定坚实的基础[7]。

近年来,各地的环保集体性事件如厦门PX项目、大连PX项目、北京六里屯垃圾焚烧项目等都表明[8,9],随着经济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们在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红利的同时,开始逐渐追求环境质量,而互联网工具又让公众有了更强的学习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公众参与在规划环评中的地位也是日趋提高[1]。现代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认为,一个社会集团的力量大小、获取利益的能力大小,并不取决于它的人数多少,而是取决于它的组织程度[10]。包存宽等指出,理论上,不论是“多元主义”、“倡导性规划”,还是“交往理论”都表明,公众应该获得关于规划的客观、全面认识,这对取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具有很重要的作用[1]。闫函等以大同市医药工业园区项目为例进行分析并指出,公众参与的参与能帮助规划部门和有关机构发现潜在问题,提高了规划的科学性和针对性[7]。

可见,规划环评是公众、规划部门、环评单位以及相关职能机构之间的沟通和协商过程。公众参与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对公众而言,公众参与使得公众获得了客观而全面的环境信息,公众的知情权以及环境权益得到了保障;对规划部门而言,公众参与使得规划部门做的决策能够更加有针?π院涂蒲?性,避免了环境敏感问题;对环评单位而言,公众参与提高了环评报告本的质量,对环评单位在向公众提供客观、全面的环境信息环节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相关职能部门而言,公众参与能够为后期项目迅速落地奠定坚实的基础。

3实例分析

3.1项目概况

段园镇工业集中区规划是落实中共淮北市委、淮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段园工业集中区的意见》(淮发〔2009〕7号文),依据 “推进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资源和要素向集中区集聚,促进产业集约发展”的要求,在淮北市杜集区段园镇进行的工业聚集区规划。段园镇工业集中区规划总面积约17.8 km2,拟重点发展机械制造、新材料和现代物流服务业,配套发展商贸地产务业,规划按一期和二期分步实施,规划范围具体如下。

(1)一期规划范围:311国道两侧,符夹线以南、苏皖大堤以西、两姜河以北的区域,规划面积501.82 hm2。

(2)二期规划范围:东起规划苏皖大道,南至张庄路,西至袁庄矿专用线,北到国道311线,规划总用地12.8 km2。

3.2公众参与的方式

规划实施单位在确定了承担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后,于2013年12月18日至2013年12月31日(10个工作日)在杜集区政府网站上进行了环评第一次公示,于2014年4月10日~2014年4月23日在杜集区政府网站上进行了环评第二次公示。第一次公示介绍了规划内容概要,规划实施单位和环评单位的名称和联系方式,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和主要工作内容等信息;第二次公示介绍了规划范围、规划主导产业、规划目标、环境影响及对策要点、环境影响评价初步结论等。两次公示均留下评价单位和规划实施单位的有效联系方式,并征询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征询内容与问卷调查的征询内容一致。

同时,在第二次网络公示期间,评价单位在段园工业集中区内的政府机关、社区、村委会、文化站等人流集中地点张贴公告,公告内容与第二次网络公示基本一致。

3.3公众代表的选取

规划实施单位(段园镇政府)与评价单位在第二次网络公示期间共同在规划范围内开展公众问卷调查活动,分个人意见调查和企事业单位意见调查,调查范围与规划范围相一致。调查对象主要是规划所在地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自治组织和政府机关,以及受规划实施直接影响的居民、单位职工、学生等等,其性别、教育、年龄及职业组成如表1所示。

个人意见调查在各个自然村进行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因规划实施而准备进行拆迁或有承包的农用地在规划征地范围内的居民;企事业单位则预先定好调查对象。调查形式都是发放“公众参与调查表”,征询单位、企业的工作人员和居民对本规划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并由调查对象书面填写。

评价单位联合规划实施单位于2014年4月中旬和7月上旬两次深入规划范围内的主要聚居区、机关单位、企业和学校进行公众参与调查,在走访过程中,共发放公众意见调查表253份,收回有效调查表248份,回收率98.0%。在所回收的有效填写的调查表中,230份是居民类调查表(包括因规划实施而需要搬迁的居民),其余18份是规划范围内的企业、机关单位、学校、医院等。

3.4问卷调查的设计及统计结果

公众参与问卷调查一共收回有效公众参与调查表248份,覆盖了规划所涉及的主要企事业单位和村庄。调查表分个人意见调查(230份)和企事业单位意见调查(18份)。调查表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

①被调查者的基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

②被调查者的环境意识及对周围环境状况的看法;

③被调查者对本规划环境影?的看法;

④被调查者对本规划的基本态度、意见与建议。

对公众参与调查统计结果进行简要的分析,评价认为可得出如下结论。

(1)居民调查结果显示,约25%的公众对本地环境质量满意,75%的公众对段园镇的环境质量不太满意或基本满意,大部分公众认为本地的大气、水体和噪声污染较严重,并认为段园工业集中区建设可能带来大气、水体和噪声污染的加重。大部分公众支持优先考虑环境保护,在集中区建设中首要关注的问题也是环境保护,其次才是经济效益。评价认为这说明了大部分公众已认识和关注到本地的环境问题,并认识到经济发展和这些环境问题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并对这些环境问题可能因段园镇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而进一步恶化有所担忧。

(2)居民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居民认为段园工业集中区的建设对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能够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个人收入,这说明大部分本地公众认可本规划的实施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可能产生的助推作用。

(3)100%的受访居民均表示支持实施段园工业集中区规划,这说明段园工业集中区规划的民意基础很好,也说明公众期待本地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结合其他问题的调查结果不难发现,公众实际是希望在坚守环境底线、保持现有环境质量不恶化的前提下实施段园工业集中区规划。

(4)企事业单位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单位对本地环境质量基本满意或非常满意,所有受访单位均支持本规划的实施,并认为规划实施能促进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大部分受访单位认为规划的实施有利于单位自身的长远发展,并认为既定的规划主导产业设置较为合理。

(5)企事业单位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单位最关心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认为经济发展应当在环境允许的限度内,这实际上与居民调查的结果是一致的。部分受访单位关注规划的合理性,大部分受访单位对是否实施集中供热持无所谓的态度。

4结语

绝大部分公众和企事业单位都能认识到该规划对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对规划持积极支持态度,这为规划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不容忽视的是,公众在支持该规划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本地环境问题的担忧,这应当引起规划实施单位和决策单位的重视,并通过在规划中贯彻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以及“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政策方针,确保在段园工业集中区建设的同时,本地环境质量能逐渐改善,公众的环境权益得到尊重和保障,如此,才能赢得公众一如既往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包存宽.公众参与规划环评、源头化解社会矛盾[J].现代城市研究,2013(2):36~39.[2]吴晓芳.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科协论坛,2011(12):126~127.[3]覃广信.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要点分析[J].微计算机信息,2014(3):150~151.[4]竺效.规划环评与公众参与进程[J].环境保护,2009(18):29~30.[5]李绅豪,龚晶晶,恽晓雪,等.基于利益相关方分析法的规划环评公众参与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8,30(2):68~71.[6]李越越.工业园区规划环评主要问题实例分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0,35(5):10~13.[7]闫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实例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3(5):41~43.[8]全爽,赵全升,邹卉.以PX项目为例谈公众参与在环评中的重要性[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199~201.[9]朱谦.城市规划环评中公众意见的表达途径――以厦门市海沧南部地区规划环评公众参与座谈会为例[J].城市规划,2012(6):17~22.[10]王金南.环境经济学:理论?B方法?B政策[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第二篇:公众参与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表现形式

公众参与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表现形式

龚益

公众参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一命题在当今社会几乎尽人皆知。随着可持续发展口号的日渐深入人心,公众参与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脱离了对公众福利保障的改善和民主社会的基本原则,就不会有本质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旨在讨论“公众”的定义、“参与”的形式及其程序保障,说明公众参与既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更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公众参与的主体及其行为动因

顾名思义,公众参与是公众对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参与,参与的主体是公众。但是实际意义上的“公众”则是众多分散个人的集合。公众是社会人的集合,而社会人的基本成分和前提首先是自然人。其实不仅仅是公众参与,凡是涉及到社会经济活动的事情,真正的主体就应该是个体的人。抽象概念下的公众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是政治、经济活动的当事人。我们在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忽视了个体的人或者说自然人的存在,只是把眼光注视在集体和集团身上,这种片面性所造成的后果,恰恰是社会活动主体意识的丧失。集体的人,社团法人概念不过是自然人或经济的人的延伸,应该回到自然人本位,承认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可以是行动和行为的发生者,即公众参与的主体。

强调个人在公众参与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排斥组织的力量和作用。组织的目的是降低成本,获得“生产者剩余”,是合力的作用。集体或团体只是集合的个人,而政府,从理论上说更应是公众利益的集中体现者。极而言之,由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性所决定,所有代表公众正义的力量都可以是公众参与的行为主体。值得注意的是,在并非特殊的情况之下,最应该代表公众利益的国家机器往往存在着日益与公众相脱离并凌驾于民众之上的倾向,从而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对立。关于此种现象的解释,是“国家”的抽象性以及组成政府的若干部门存在着蜕变为独立利益集团的可能。不论何种级别的行政部门,只要坠入以权力谋取利益的黑洞,就会无可避免地滑到公众参与和可持续发展的对立面。

时下流行的观点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受益者生活在未来的世纪。这种看法固然正确但不全面。试想,如果当今社会公众的基本生活条件都不能得到保证,未来世界的前景又何来光明?当

今世纪的公民与他们的后代人一样,同样具有享受适度生存条件和要求逐步改善、至少不要明显恶化的权利。无可否认,今天我们谈及的公众参与,就其参与者而言其主要的成分是在付出——并非仅指金钱货币,心智与时间甚至牺牲所谓的“方便”也应该属于付出的范畴。这种“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参与行为,是善良人性与高尚人格的体现和完善。在“举手之劳”当中,人们获得道义上的满足,也表现出对未来美好世界的向往。

一般来说,所有热心公众参与的行为都是善良的。但是当人们发现自己对社会生活的参与趋于无效时,即使是善良的人也会考虑退出公众参与的行列。肯定会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由于信仰的关系宁愿牺牲自己的利益而让别人得到幸福,甚至不去计较自己的参与是否有效。经济学关于利益是唯一驱动的所谓“个人理性”假设(成本最小,收益最大)在这一部分人群中失效。这些人从自己的行为中获得精神和信仰方面的满足,同时也给世界带来友好和温情。道格拉斯.C.诺思(Douglass Ceil North,1981)在谈到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时就曾经指出:“新古典派经济理论可以说明人民为其自身利益行动的行为方式;它可以解释为什么人民不为选举所惑;它也可以解释由于白搭车问题在个人利益受到忽视的地方,人民之所以不参加团体活动的原因。但是,它不能有效地解释这个问题的另一方面,那就是为自身利益算计的行为并不是动因。”“君子不言利”。谈论公众参与的成本问题也许最容易引起反感和误解。基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传统一直崇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塑造公而忘私、兢兢业业的无我社会,尽管事实并非如此。应该说,所有真正有价值的公众参与都有收益,但是这份收益未必立即出现,也未必会落在实施参与的人身上。对于单个的人或者单位来说,“参与”的收益与付出之代数和可能为负。在坚持“个人理性”的框架之内,这个问题很难得到解决,所以也就难以得到持之以恒的公众参与。

好在事实并非如此令人沮丧。慷慨可能是人性最好的标准。中国境内形形色色的希望工程当然不必说,即使在西方国家,慷慨解囊的也大有人在。根据统计的结果,1999年有13%的德国人和19%的法国人献身于公共事业,在美国有49%。43%的法国人和44%的德国人以及73%的美国人曾经捐钱给慈善事业。富裕的欧洲人和日本人比美国人交纳了更多的税,那其中有一部分也是用于社会福利的。不过,美国私人性质的慈善性支出的确可观:1999年就达到1900亿美元,等于联邦预算的1/3,或是等于整个国家收入的2%。同样值得注意的事实是,美国一年上千亿美元的捐款,80%是个人捐的,70%来自普通人。以1996年为例,那一年美国人平均每户捐款1017美元,相当于捐出全年收入的2.1%。他们把这些钱捐给了世界各地需要的人:海地的饥民、索马里的灾民、科索沃的难民,还有中国大陆的洪水、台湾的地震的等等,都是他们捐赠的对象。除了捐献金钱,美国人的公众参与更包括捐献时间。义工在美国早已是一个普遍现象。1993年“国际

海岸线清洁日”,全美有22万义工在几千里海岸线和河边清扫掉2400吨垃圾。1996年纽约“清洁日”,有7000名义工在全市300个公园和公共设施清扫垃圾。

坚持经济理性的观点可以认为,捐赠者和各种志愿者不计报酬的投入其实包含了以支出换取软性收益,如名誉地位、社会知名度,从而可以在下一轮的经济活动中获取更大利益的目的。以这种观点可以解释一部分事实,但不能说明众多匿名捐赠者的行为动因,更无法解释那些甘愿去从事要冒重大牺牲而无明显可能利益的事情的先驱者的行为动因何在。事实上,除了自尊和成就的满足,来源于人性本身的善良和正义应该说是公众参与的最主要动因。

传播媒介在公众参与中的作用

以上谈到的捐赠金钱和时间可以说是公众参与的典型形式,但不是惟一的形式。这种形式的特点是,突破了新古典学派“个人理性”或者说“经济理性”的假设。就公众参与而言,至少还有传媒介入和群体诉讼两种形式。退而言之,公众以捐赠形式参与社会、经济生活,所能发挥的作用毕竟有限。历史传闻中曾有孙夫人宋庆龄解囊救助街头乞丐的故事。然而,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看来,这样的行为只能解救个别人于一时一事,要想改善整个民族的处境必须另谋它途。被誉为“精神贵族”的著名思想家,英国人哈耶克似乎也有同样的想法。他说:“人人待人如待己的秩序,会是一种相对而言只能让很少人有所收获和人丁兴旺的秩序。”以中国的“希望工程”为例,数以万计的善良人士慷慨解囊,希望工程的“救助”指标几度提高。从1989年10月31日到1993年11月30日,累计接受捐款2.01亿元人民币,资助失学儿童54万名。1994年的计划,是前四年救助的总和。到1995年底,希望工程实施6年,全国希望工程实施机构累计接受海内外捐款折合人民币692,173,127元,捐款支出累计396,285,541元,资助失学儿童1,252,692名,资助建设希望小学2,074所,为5,426名大、中学生提供“希望工程特别奖学金”。然而,这6年接受捐款的总额只相当于国家一年教育投入的千分之几,与每年100多万失学儿童的数字相比,仍是杯水车薪。

如果考虑公众参与的有效性,那么传播媒介的作用则是不能忽视的。事实上,正是因为有传播媒介的参与和介入,公众参与这件事本身,以及公众参与的各项活动才能更有效地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例如,从1994年11月12日起,北京电视台《社会大观》节目在两周内陆续以《希望的角落》《希望的回声》《希望的庆典》为题,报道了北京市朝阳区架松小学校舍破旧,新教学楼盖成两年却无法启用的问题。节目播出,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有关部门也闻风而动,最终促成了问题的解决。11月22日新校舍开始启用,师生们结束了“望楼兴叹”的日子,兴高采烈。成为轰动一时的“架松事件”。架松小学的校舍问题沉积两年之久,却在舆论介入后两周内

得到解决,坏事变成了好事。喜庆之余,又引人深思:既然是几天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为什么会拖得这样旷日持久?同样值得思考的是,对这一事件负有责任的人也是“希望工程”的参加者。记者将这种情况归结为“架松现象”,在第三集专题片《希望的庆典》中提出建议:看看在我们自己的责任范围里,是否存在着另一个“架松”。许多观众在给电视台的来信和电话中,把“架松校舍问题”看做是北京的希望工程。

传媒是特殊的社会组织,在公众参与方面,从事传播媒介工作的人,如新闻工作者往往具有明显的双重身份:一方面,新闻工作,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等等,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因为工作的需要,他们中间具有较强公众参与意识的人士会更加主动地投入甚至参与组织某些公众参与的活动。这些活动本身又是他们节目、新闻、报道的消息来源。另一方面,他们自身的素质和社会敏感,促使这些人即使是在个体(单独的人)意义上也是公众参与的积极分子。总结社会上公众参与活动的经验可以看到,传播媒介需要公众参与的众多实践作为可资传播的事实,公众参与也需要通过传播媒介扩大自身活动的影响,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其中以便持续开展。在这样的循环过程中,舆论逐渐形成,社会逐渐进步。但是,传播媒介为什么能在公众参与方面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呢?

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虽然从整体上看,人们彼此间交往频繁,有大量的信息交换;但是另一方面,不同地域、不同部门、不同阶层的封闭性质也造成了信息壁垒。大家生活在由一圈一圈的环状高墙所包围的封闭空间里,在里外两面高墙的隔绝下,人们只知道自己墙内的事情,大量的信息交换也只是在这两面墙之间。在这种情况下,传播媒介的特点就决定了它的作用:他们是树立在高墙之内或高墙之外的旗杆,记者们在不同的墙圈里采访,然后携载着信息,攀升至旗杆的高端,把这信息发送出去,于是扩大了覆盖,使更多的受众产生共鸣。而大墙的作用也在无形中变化为无形。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著名的唐诗,正好用来描写传播媒介的功能。媒体是参与式民主的工具和表现形式。“通过反映各种意见的分布,媒体以公民的名义对已有的制度施加影响和控制。”

前面曾经提到的“架松事件”,就是公众参与通过宣传媒介发挥实际作用的典型事例。在整个事件过程中,许多知情的老师、学生家长曾经不止一次地写信、打电话,向各级领导反映问题,要求尽快解决学校的校舍问题。遗憾的是,几乎所有的反映都石沉大海,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有些信件居然原样转回。究竟是谁在人民与政府之间设置了隔绝信息的回音壁呢?如果我们假定,处在人民与政府之间的那些责任者也是善良的人,那么架松现象的出现,就只能归咎于不同高墙之间的信息壁垒。于是,在新闻与传播媒介介入之后,长久以来悬而不决的问题成了众矢之的。以前只有少数人奔走呼吁的事情通过媒体传播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新闻媒介起到了放大公

众呼声的作用。据北京电视台总编室统计,关于架松事件的电视专题片播出后,几天之间收到观众来信来电一千多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为此事组织了长达60分钟的热线直播节目,听众反映强烈,有关领导也迅速作出了反应。可以说,正是在这样强大的舆论压力下,积存两年之久的架松事件才能在不到两周的时间内得以解决。

群体诉讼是公众参与的重要形式

物有其用,用有其限,媒体的作用不是万能的。“如果对媒体轰炸向我们的发出的一切爱心呼吁全部作出反应,就会造成沉重的费用,使我们无法再去做那些我们最有能力从事的工作,并且很可能会使我们沦为某些特殊利益集团或有关特定需要之相对重要性的特殊立场的工具。这不会给我们有着合理关切的那些不幸提供正确的改进之道。”无庸讳言,民主的最高形式需要通过严格的法律手段才能最终得以实现。公众的积极参与,固然取决于自身的道德意识,也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制度条件作为保障。在这样的前提下,司法救济必然成为公众参与追求的目标之一。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热点,在于包含了自身利益在内的“公共利益”。因此,涉及个人、集体甚至全社会利益的诉讼将会日益成为司法环节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环境公害,也称为环境公众受害,包括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就法律技术而言,环境公害本身具有的复杂性和损害广泛性的特点,给公害纠纷的解决带来了一系列诉讼程序方面的难题。作为因环境污染和公众受害而发生的诉讼,日本的水俣病诉讼是最有代表性的案例,其诉讼规模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是日本乃至世界前所未有的。综合一些国家的环境公害诉讼实践,可以看出群体诉讼所保护的权利具有“社会化”的特点,这些权利缺乏有效保障手段,容易丧失。而群体诉讼制度可以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程序保障。

在印度,政治公正的命运已经与支持和维护合法的公民自由和政治自由的不同力量联系在一起,由于这些自由的存在推动了由最高法院审理的“公众利益诉讼”。2000年12月,山东青岛市300多名市民状告市规划局讨要“环境权”。原告认为规划局批准在公认是青岛市标志建筑的音乐广场北侧,距离海岸不足十米的地方建设住宅区,侵害了市民的优美环境享受权,破坏了青岛人引以为荣的海滨景观。作为被告的规划局对原告起诉的主体资格提出异议,但合议庭认为,原告的主体资格合法。这无疑是确认公众维护“公共利益”合法权利的可喜进步。

与在青岛市民的这项诉讼行为中看不到明显的个人利益不同,北京现代城公寓的6名住户组成联合“受氨气伤害联合诉讼委员会”,则是明确地希望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免受污染的权利。2000年1月,这些住户反映房间空气中有氨物质,经有关部门检测,其含量远远超过国家《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规定的每立方米不得高于0.2毫克的标准,甚至比国家卫生部门制订的《理

发、美容店卫生标准》中每立方米0.5毫克的标准还高出40甚至50倍。这起纠纷是继“八仙别墅”室内污染纠纷案后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和北京市仲裁委员会受理的又一起案件。但是,由于对室内污染物危害的潜伏期没有记录和研究,所以室内污染纠纷一时还很难裁决。研究这个案例可知,在这6名住户试图为自己讨回公道的同时,也提醒了人们对于室内污染问题的重视。从这个意义上说,甚至那些“目的仅仅是为了维护自己利益的”自发诉讼行为同样具有公众参与的意义。

毫无疑问,借助群体(或者个体)诉讼谋求司法救济应该是公众参与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另一方面,公众参与又应是解决环境公害案件的指导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有关环保国际公约所规定的价值目标:环境公开、环境公正、环境民主。自发群体诉讼的出现,不仅可以对个别过去完成的交易提供补偿,而且能够促进对将来行动规则的制定。社会和民主的进步由此得到体现。现代的环境公害解决机制,特别强调程序的民主,民主社会的环境政策也应该通过民主的程序来制定。所以,运用诉讼手段解决公害纠纷的过程也是实现环境公正、环境民主的过程。现实中的环境利益由于得到法院的确认而上升到权利的层次,表现出在制定公共政策方面群体诉讼具有十分突出的功能。群体诉讼追求的与其说是这些个人得到社会保障的权利,还不如说是改变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本身。

衡量环境民主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管理的程度。公众应有机会参与各项决策进程。如在美国的环境法中规定有“公民诉讼制度”,它是规定公众参与诉讼管理、参与公害解决过程的一种程序制度,而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诉讼手段。联合国《二十一世纪议程》(AGENDA

21)也确定了环境司法程序的公众参与原则,明确“各国应通过广泛提供资料来便利及鼓励公众的认识与参与。应让人人都能有效地使用司法和行政程序,包括补偿和补救程序。”

总而言之,民主的呼声就是要求为自己说话,说的话能够被听到,并使其在共同生活的组织中发生效力。无论是个人的参与、传媒的介入或者通过司法所谋求的关怀,都是民主追求的表现形式。由此看来,公众参与所体现的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民主原则,所谓公众参与的精髓,正是无数圣哲先贤、仁人志士曾经不懈追求的民主精神。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说,二十一世纪的公众参与,只是民主的同义表达,是一个相对来说更加时髦的代名词,作为民主的同义语,公众参与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当然,切实保障公众参与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做到的事情。(2001/1/15)

第三篇:环评分析报告

扬溪源水库环境影响评价

(分析报告)

班级:环境科学学号:姓名:袁旭

1401班

1413050019

目录

项目背景.................................................................................................................................................3 工程概况.................................................................................................................................................3 工程分析.................................................................................................................................................4 政策方面.........................................................................................................................................4 坝址选址方面.................................................................................................................................4 土料场选址.....................................................................................................................................4 现状评价.................................................................................................................................................5 环境影响预测评价.................................................................................................................................6 环境保护对策分析.................................................................................................................................7 地表水环境保护措施.....................................................................................................................7 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7 生产废水环境保护措施.................................................................................................................8 生活污水环境保护措施.................................................................................................................9 含油废水环境保护措施.................................................................................................................9 噪声保护措施...............................................................................................................................10 公众参与...............................................................................................................................................10 调查范围和概况...........................................................................................................................10 调查结果及分析...........................................................................................................................11 信息公示.......................................................................................................................................12 损益分析...............................................................................................................................................14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14 环境影响经济损失.......................................................................................................................14 环境效益分析...............................................................................................................................14 综合评价.......................................................................................................................................15 评价结论...............................................................................................................................................16

项目背景

宣城市扬溪源水库位于新安江流域练江支流扬之河上,坝址控制流域面积25.52km2。

扬之河流域降雨年内、年际变化大,暴雨集中、坡陡流急,洪旱灾害频繁,目前,绩溪县城以上扬之河两岸防洪能力普遍不足10年一遇、绩溪县城区段约20年一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用水量日益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

受绩溪县水务局委托,河海大学承担了扬溪源水库项目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工程概况

工程上占地总面积约1.86km2,有效库容合计为1070.97万m3

本工程为中型水库,工程建成运行后污废水量不大,主要为水库工作人员的生活污水、机组检修时产生的少量油污水和厂房地面冲洗废水,施工期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总排放量小于15m3/d

污染物性质较简单,主要为SS、COD和石油类等;由于污水量和污水浓度都不大,生活污水作简单处理后可排入河道;扬溪源多年平均流量7.98m³/s,地面水水域规模为小河。

评价标准

本工程所在区域主要涉及扬之河中村至章家园段。根据《安徽省水功能区划》,工程所在河段涉及饮用水源保护区,水环境质量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标准。工程分析

政策方面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5年12月2日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国发[2005]40号),“水力发电”属于“鼓励类”项目。因此,本工程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绩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安徽省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报告》《绩溪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0~2020年)……

坝址选址方面

上坝址坝顶高程处河谷宽约140m,两岸地形对称,两岸山体较厚实;坝址及附近的天然基础,为坚硬的沉积岩,具显轻微变质,岩体基本完整,可做为坝址的天然地基基础持力层

中坝址坝顶高程处河谷宽约145m,两岸山体不对称,岩性差异变化大,风化加刷,开挖深度达8~13m,开挖难度较大开挖后,在315m高程以上形成深切山坡,也易产生岩石顺层滑坡。

下坝址坝顶高程处河谷宽约175m,两岸地形相对不对称,岩质软弱易发生契形山体滑坡,容易发生岩体滑落,形成石堆、在重力牵引力作用下造成山体崩塌。

由以上比较可见,从工程地质条件,坝基开挖、防渗处理等方面考虑,上坝址优于中、下坝址。

土料场选址

不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划定的崩塌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易发区内,避免料场发生崩塌和滑坡。料场在工程附近,且不影响工程安全,料场运输线路较短,且位于公路边,避免长距离运输石料造成的水土流失。

综上所述,工程料场选址在环境上是合理的。

本工程各弃渣场选址不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的限制性规定之列,未占用基本农田,弃渣场选址没有影响周边公共设施、工业企业、居民点等的安全,合理安排了弃渣。弃渣结束后覆土造地,恢复为林草地

现状评价

监测因子、断面及监测时间和频率

监测因子:pH、水温、高锰酸盐指数、氨氮、TP、SS和石油类。

监测断面:板桥头、冷水村、拟建水坝下游500m、拟建水坝下游1000m、东村及扬之水东村交汇处下游200m处。水质监测断面见表4.4-1,具体位置见附图。

监测时间:2011年12月20日~2011年12月22日,每天监测一次。

分析:根据上表数据,没有一项指标在施工之前是超标的,环境现状良好

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分析:经计算,扬溪源水库蓄满水体混合后的CODMn、TN和TP浓度分别为1.75、0.85和0.04mg/L,分别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III类和Ⅱ类水标准,水质指标与现状水质类别无变化。可见水库蓄水时对水库水质略有影响,但变化不大,CODMn和TP依然可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环境保护对策分析

地表水环境保护措施

(1)加强水质监测

(2)加强水资源管理

 扬溪源水库蓄水运行后,坝下河段流量在平水期减少较显著 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案,对水库运行期水资源的输入输出及水质按可研规划指标进行严格的调控管理

 下游河段径流量减少将引起其环境容量减小,可能引起水质下降,应对沿线污染源进行整治,进一步提高污水回用率,减少入河污染物。

 制定合理的供水水价,既避免水价过高部分群众和单位用不起水,又要避免水价低可能形成的水资源浪费。

 严格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城市规划法》、《森林法》、《水法》、《水土保持法》、《农业法》、《防洪法》、《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法》等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及其地方法规。

(3)防止水库富营养化措施

控制面源污染,减轻对地表水污染

科学施用农药、化肥,严格控制灌区农药的使用品种和数量

推广农业高新生产技术,采用平衡施肥、秸杆还田、病虫害综合防治、无公害生产技术,减轻农药、化肥残留对水质造成污染。

在坝址上游灌区逐步实施生态农业,逐步采用有机肥替代化肥。   

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

 水库建成后,对地下水渗漏补给量增大,应及时设置库区水质监测点,加强对水库水质监测,掌握水库水质变化情况。

 了解掌握水库周围、上游企业等排水口水质情况,做好应急防范工作。 禁止水在水库内进行养殖,禁止在水库周边乱堆垃圾。

 建立风险事故应急机制,为了更好的保护地下水资源,尽可能减少突发事故对地下水水质的破坏,制定地下水风险事故应急响应预案,对水库上游污水渗漏点采取封闭、截流等措施,把污水集中收集并进行治理,防止污水汇入水库,扩散污染地下水。

生产废水

 源头控制措施。加强和水库周围及上游工业企业的沟通,及时掌握其排污情况,相互帮助、相互协调,确保做到达标污水排放。 加强库区入库水质监测,严禁超标废水排入。 制定地下水风险事故应急响应预案,明确风险事故状态下应采取的封闭、截流等措施,提出防止受污染的地表水扩散和对受污染的地下水进行治理的具体方案。

 制定向水利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制度,特别应提出污染事故报告的要求。报告的内容一般应包括:所在场地及其影响区地下水环境监测数据,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以及排放设施、治理措施运行状况和运行效果等。

7.3.1-1 生产废水处理流程图

该系统主要构筑物为两个沉淀池和部分排水沟,主要设备为用于污水处理后回用的水泵两台。

a)处理工艺采用中和沉淀。首先,粗细砂石料冲洗废水直接排入初沉池,混凝土拌和系统冲洗废水为间歇性排放

b)在混凝土拌和站地面设置排水沟,排水沟直接与初沉池进口相连。

c)废水经过初沉池后将大部分较大粒径的泥沙及悬浮物去除,然后进入沉淀中和池。

d)根据水中的pH值适当加絮凝剂(推荐绿矾和聚丙烯酰胺的混合物),使水能进行中和沉淀。

e)初沉池和中和沉淀池要定期清理泥沙和污泥运往弃渣场处理。

分析:

混凝土拌和系统冲洗废水的PH也很高,通常能达到11左右,因此,需要进行中和处理后才能回用。因此,在中和沉淀池设计投加中和剂

需要在冲洗场地收集后才能排入初沉池,为此混凝土拌和站地面高程必须高于初沉池进口高程

生活污水

图7.3.1.2 生活污水处理成套设备系统流程图

生物接触氧化池:经初沉后,污水在进入接触氧化池前投加FeCl3等铁盐,投加量约在15mg/l,改善污泥絮凝体的沉降性能和生物活性。

污水经泵后进入生物接触氧化池,氧化池为单池多格推流式,每格氧化池内填料附着的微生物处于专性培养驯化状态,生物相与负荷相适应。

二沉池:生化处理后污水自流入二沉池,采用竖流式沉淀池

消毒池:加氯量8mg/l~10mg/l有效氯,药剂为次氯酸钠、漂白粉等,定量投加。含油废水

含油废水

处理措施为在产生含油废水的车间或场地设废水收集系统,将含油废水排到含油废水处理系统统一处理。处理后的废水回用于洒水降尘和绿化。推荐机修汽修及汽车保养厂系统废水采用成套油水分离器,油废水处理工艺流程见图7.3.1.3。

图7.3.1.3 含油废水处理工艺流程

噪声保护措施

为减少施工噪声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从噪声源、传播途径、接受者这三者之间进行有效控制。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噪声的保护对象主要为施工人员。

(1)噪声源控制

选用低噪声工艺和设备;机动车辆的喇叭可选用指向性强、音色好的低噪声喇叭代替高噪声的电喇叭或气动喇叭。振动大的设备(部件)应配备减振装置。加强机械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减少运行噪声。

(2)噪声传播途径控制

合理安排施工区和办公生活区位置,噪声大的施工机械应尽可能远离办公生活区。对受影响的村庄,在施工区采取设置声屏障,高2.5m。

(3)受影响者的个体保护

加强劳动保护。改善施工人员的作业条件,高噪声环境下的施工作业人员每人每天的工作时间不多于6h。给受噪声影响大的施工人员配发噪声防护用具,常用的个人防声用具有耳塞、防声棉、耳罩和头盔等。

(4)爆破噪声防护

在实施噪声爆破时需要通知附近受影响村民,并设置爆破区界和指示标志,以免误入爆破区;并且,为减缓这种影响夜间禁止爆破活动。

公众参与

调查范围和概况

调查范围:主要为工程所在以及工程移民安置区。

调查对象主要为绩溪县板桥头乡、八节坦、冷水村、章家园、岭脚下以及扬溪镇的个人。调查对象组成结构分析见下表

10.2.2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次公众参与共发放调查表100份,收回90份,回收率90%。移民40人,占总被调查人数的44.4%,其他人员50人,占55.6%,被调查人群中,文化程度以小学与初中为主。

在被调查的90名村民和居民中,所有的被调查者均知道该项目,53.33%被调查者认为该工程建设有利于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大多数受调查村民和居民认为该工程施工期间对区域的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方式所占比例从高到低分别为施工噪声、扬尘和废气的影响、干扰附近村庄居民交通出行、破坏植物资源、干扰野生动物栖息、施工污废水影响河水质、造成局部水土流失、影响局部区域景观。

98.89%被调查者支持本工程建设,只有1人对该工程建设持无所谓的态度。

10.3信息公示

按国家现行环境影响评价规范及《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要求,建设单位在确定了本项目的评价单位后,将本工程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公示材料分别于2011年10月15日在绩溪县环保局(http:// www.xiexiebang.com)上发布了公众参与第一次信息公示,发布的主要内容包括:新建扬溪源水库工程公众参与调查的工作程序、主要工作内容与意见反馈方式等。在本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初稿编制完成后,根据本工程预测的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和拟采取的减缓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于2010年3月1日,在安徽省长江河道管理局网站(http:// www.xiexiebang.com)上发布了本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第二次信息公示,发布的主要内容包括:工程建设主要的环境影响,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要点,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要点等,公众可以直接以网站留言的形式、也可以通过信件和传真等书面方式向建设单位或环境影响评价承担单位提出意见和建议。具体公示情况见图10.3-1,10.3-2。

图10.3-2环境影响报告书简写本公示(第一次)综上所述,公众参与调查结果表明:该项目已得到广大公众的了解和支持。工程在施工期和建设后,应重视环境保护,落实各项环保措施,加强环境管理,减轻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损益分析

11.2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的目的是运用环境经济学原理,在考虑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前提下,运用费用——效益分析方法对工程的环境效益和损失进行分析,按效益/费用比值大小,从环保角度评判工程建设的合理性。

11.2.1环境影响经济损失

环境影响经济损失包括为减免不利环境影响而采取的环境保护投资,以及工程造成的资源、环境损失。

(1)环境保护投资

本次为减免、恢复或补偿不利环境影响所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施工生产废水及生活污水处理、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固体废物处置、噪声及粉尘控制;施工期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及环境监理;生态建设与水土保持;鱼类资源保护以及人群健康保护等,在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或多方案比选基础上,提出了各项措施推荐方案及相应费用概算。工程环境保护措施总投资约234.66万元(含水土保持工程投资104.66万元)。

(2)工程造成的资源、环境损失

工程造成的最主要资源、环境损失为水库淹没和大坝建设淹没和占用土地资源,本工程占地共计960亩,根据工程可研报告推荐土地补偿方案,工程征地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共计6167万元。

11.2.2环境效益分析

扬溪源水库工程的环境效益主要包括防洪效益、供水效益、发电效益等。

防洪效益

扬溪源水库的防洪效益主要集中在绩溪县城区和扬溪镇。

根据前述分析,兴建扬溪源水库,可将绩溪县城区的城市防洪标准由现状的20年一遇(160.86~166.9m)提高到30年一遇(160.5~166.4m),扬溪镇防洪标准由现状的5年一遇(207.83~211.28m)提高到50年一遇(206.76~209.38m)。

扬溪源水库的防洪效益为兴建水库后所减免的洪灾损失,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金、旅游收入、居民家庭财产和工、农业产值损失等。

根据近3年社会经济统计年鉴等资料,并对不同水位下的人口、面积、固定资产及工农业产值所作的分析成果,初步估算在20年和30年洪水位下的财产分布,绩溪县城区和扬溪镇的防洪标准由现状的提高到设防所减免的洪灾损失为46233.68万元

据此按频率法计算的水库多年平均直接防洪效益为2677.51万元间接效益按直接效益的30%计,则多年平均防洪效益为3481万元。

在正常运行期50年内拟定本工程的防洪效益增长率为3%,自正常运行期第一年开始发挥效益。

城镇供水效益

工程建成后将为绩溪县城供水,缓解当前用水紧缺状况,促进国民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多年平均供水效益为1366万元。

发电效益

 上网电量

电站设计多年平均发电量为120.45万kW.h,经电力电量平衡,有效电量系数为1.0,有效电量为120.45万kW.h。厂用电率取0.5%,专用输变电线损率取3.5%,实际上网电量为115.6万kW.h。

 影子电价

根据有关资料,影子电价为0.32元/kW.h。按照《规程》规定,结合本电站 情况对基本影子电价进行调整,其中,与大网关系的调整系数为1.0,缺电情况调整系数为1.1,交通条件调整系数为1.05。按上述系数调整后,国民经济评价中计算影子电价为0.335元/kW.h。

 发电收益

按影子电价计算的多年平均收益为38.7万元。

11.2.3综合评价

本工程实施后,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扬溪源水库工程整体经济内部收益率为19.29%,经济净现值26495万元,经济效益费用比为2.52,经济上是合理的。

综上,扬溪源水库工程是以防洪为主的工程,是提高城市防洪标准不可替代的工程,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

评价结论

综上所述,绩溪杨溪源水库的建设符合《全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工程占地、水库淹没所造成陆生和水生生物量的损失可以通过采取措施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其它不利环境影响大多可以通过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予以减免。只要在工程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加强管理,确保实施报告书中提出的环保措施,从环境保护角度看,本工程建设是可行的。

第四篇:环评-案例分析

考试题型

一、名词解释(20分 共5小题)

二、选择题(20分 共10小题)

三、简答题(30分 共5小题)

四、计算题(15分 共2小题)

五、论述题或案例分析题(15分 共1题)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

废气污染型:火电厂扩建项目

废水污染型:制糖厂技改项目

固废污染型:生活垃圾填埋焚烧项目

噪声和生态污染型:高速公路项目

火电厂扩建项目

题目:西北某坑口电厂现有2×135 MW燃煤发电机组,燃煤含硫率0.8%,配备电除尘器,未配脱硫和脱氮设施,烟囱高度120m,生产用水取自自备水井。燃煤由皮带输送机运输到厂内露天煤场,煤场未设置抑尘设施。电厂采用水力除灰,灰场设在煤矿沉陷区,灰水处理后排入距厂区1.5km的纳河(III类)。

拟在现有厂区预留工业用地内建设2×600 MW超临界凝气式发电机组,采用循环流化床以及五电场静电除尘器,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脱硫效率95%),低氮燃煤技术,采用SCR脱氮,烟囱高度240m。燃煤来源和成分与现有机组相同。扩建工程小时燃煤量480t,吨煤燃烧产生烟气量6500Nm3,新建机组供水水源为纳河。

烟囱出口SO2排放浓度100mg/Nm3,NOx排放浓度168mg/Nm3。

经估算,新建工程的SO2、NO2小时地面浓度和距离列于下表中。距离烟囱30km有一国家自然保护区。

灰渣属一般工业废物II类,新建干灰场位于电场西北方向25公里,灰场长1.2公里、宽0.25公里,为山谷型灰场。灰场所在的沟谷沟长为5公里,两侧为荒坡,地势北西高、南东低,水文地质调查表明,岩土的渗透系数大于1.0×10-5厘米/秒。

本地区主导风向为ENE(东北偏东风),该区域属于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环境功能区为II类,现有监测资料表明:在其主导风下风向的3个环境敏感点的NO2日均浓度略为超过标准值。

项目所在地声环境属于2类功能区。现有电厂冷却塔和新建冷却塔均靠近北厂界,北厂界外50m有一村庄甲(人口约500人)。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值结果表明:北厂界夜间54.7dB(A),村庄甲夜间48.5dB(A)。经预测结果表明:现有电厂冷却塔和新建冷却塔对北厂界和村庄甲的噪声贡献值分别为42.8dB(A)、48.8dB(A)和42.4dB(A)、48.5dB(A)。(注: 2类功能区夜间限值为50dB(A))

(注:A-SO2的小时浓度二级标准为0.50mg/m3,B-NO2的小时浓度二级标准为0.24mg/m3;排放的NOx全部转化为NO2)

(火电厂扩建项目参考答案)

1.指出现有工程应采取的“以新带老”环保措施。答:(1)安装烟气脱硫脱硫设施;

(2)生产用水应将地下水改为地表水或其它水源;

(3)煤场应设置抑尘设施,加强喷水管理;

(4)煤矿沉陷区的灰场应封闭并复垦;

(5)灰水经处理后回用。

2.按导则确定大气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答 :(1)SO2最大小时地面浓度占标率Pmax为:

Pmax=0.36/0.5×100%=72%;

(2)SO2小时地面浓度D10% >5500米;

(3)NO2最大小时地面浓度占标率Pmax为:

Pmax=0.21/0.24×100%=87.5%;

(4)NO2小时地面浓度D10% >5500米;

(5)按照HJ2.2-2008《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大气环境》,应取 NO2最大小时地面浓度占标率Pmax作为判据。其Pmax>80%,且D10% >5km,故大气评价等级应为一级。

(6)大气评价范围应为:以240米高烟囱为中心,30km为半径的圆形区域;应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纳入评价范围内。

3.计算燃煤中硫生成SO2的份额。

答:(1)SO2的排放量为:

480×6500×100×10-9=0.312(t/h);

(2)硫生成SO2 的份额为:

0.312/〔480×0.8%×2×(1-95%)〕=81.3%。

4.提出防止新建灰场对地下水污染的防治措施及地下水监测布点。

答:(1)防治措施:在设计中要有防渗系统、集排水系统、渗滤液收集、处理系统以及对场周边地下水的监控;应采用天然或人工材料构筑防渗层,防渗层的厚度应相当于渗透系数1.0×10-7cm/s和厚度1.5m的粘土层的防渗性能。

(2)地下水监测布点:应根据地下水流向,至少设置三口地下水质监控井,第一口设在灰场上游(对照井),第二口设在灰场下游(监视监测井),第三口设在灰场下游周边(污染扩散监测井)。

5.分析北厂界噪声和村庄甲达标情况,提出评价意见和建议。答:(1)北厂界噪声达标:现有电厂冷却塔和新建冷却塔对北厂界的噪声贡献值叠加值为49.8dB(A)小于50dB(A),但接近标准值,建议采用有效的消声、减振、隔声、吸声等措施。

(2)村庄甲噪声超标:新建冷却塔对村庄甲的噪声贡献值叠加背景监测值为51.5dB(A)大于50dB(A),但程度不大,建议采用远离敏感目标,有效的消声、减振、隔声、吸声措施,设置绿化带等。6.列出该工程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因子。答: SO2、NO2、烟尘。

7.为进一步预测大气环境影响,应采用何种预测模式?需要什么气象观测资料?

答: 应采用烟团扩散型系统模式。需要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近五年 内连续三年的逐日、逐次气象资料。

8.根据GB13223-2011《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新建火力发电锅炉NOx排放限值为100mg/Nm3。拟定SCR脱氮效率80%),需要提高到多少才可以做到达标排放?

答:(1)SCR脱氮前的NOx 浓度为:

167÷(1-80%)=835(mg/Nm3);

(2)做到达标排放的SCR脱氮效率为:

(835-100)÷835×100%=88%。

9.本扩建项目大气环境影响是否可行?如不可行,说明理由并请提出有关措施与建议。

答: 不可行。由于NOx不能做到达标排放,而且3个环境敏感点的NO2日均浓度略为超过标准值,最终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不能满足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有关措施与建议如下:

(1)提出具体可行的NOx区域平衡方案或削减措施,确保区域环境质量满足功能区和总量控制管理要求;

(2)优化调整污染源的排放强度与排放高度;

(3)进一步提高脱氮效率,优化调整污染防治措施,确保NOx达标排放,使最终环境影响符合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4)提出本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建议,明确总量控制指标的来源。

10.本项目大气监测期间主导风向为ENE,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至少应布设几个点?给出具体点位。

答:至少应布设12个点。具体点位是:以主导风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在约0°、45°、90°、135°、180°、225°、270°、315°方向上各设置1个(共8个),3个环境敏感点,国家自然保护区1个。

11.说明现有工程可采取的NOx污染控制措施。答:(1)洁净煤燃烧技术:循环流化床(CFB);

(2)低NOx燃烧技术:空气及燃料分级燃烧和烟气再循环技术(低氮燃烧器);(3)炉内喷射脱除NOx技术:喷水、喷射二次燃料和喷氨;(4)烟气脱除NOx:SCR,SNCR,SCR-SNCR;(5)烟囱高空稀释法:增加烟囱高度。

12.提出对本项目烟囱的环境监控措施。

答:应配备二氧化硫、烟尘、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在线连续监测装置,并与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联网。

13.指出本项目的环境风险问题。

答:脱氮设施所用还原剂氨泄漏对大气环境(尤其是环境敏感点)的污染风险。

(制糖厂技改项目)

题目:某制糖企业位于规划的工业区(周围为农田),拟通过技改项目使现有日榨甘蔗6000t规模扩建到10000t规模。利用企业现有厂址进行技改、扩建。技改后增加1台75t/h锅炉,废气及烟尘、二氧化硫将有所增加;结合“以新带老”措施,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用无滤布真空吸滤机消除洗滤布水的产生,废水及水污染物将减少,技改后的全厂水平衡图如下。废水污染物主要是COD、BOD5、NH3-N、SS。

项目所在地环境空气质量执行二级标准,现状空气质量达标;A河流多年平均流量为25m3/s。水环境功能执行III类水质标准。

现状河流水环境质量不能满足III类水质标准要求,主要超标指标为DO、BOD5、COD。企业废水排放口下游10km有一集中式饮用水源取水口,由取水口至上游5km河段划定为饮用水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其中一级保护区上边界距取水口550m)。

(制糖厂技改项目参考答案)

1.根据给出的水平衡图,计算技改后全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水的循环利用率、污水回用率。答:(1)全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

(10374+10)/(10374+10+691)=93.76%。

(2)全厂水的循环利用率为:

10374/(10374+691)=93.75%。

(3)全厂污水回用率为:

10/(10+522+100)=1.58%。

2.在水平衡图中,污水处理厂排水的COD 浓度限值为100mg/L,清净下水COD浓度为50mg/L,年操作小时为8000小时,计算COD排放总量。答:COD排放总量为:(100×100+522×50)×8000×10-6=288.8(t/a)。

3.在“工程分析”中,对现有工程应分析哪几方面的内容?

答:应分析现有工程的基本情况、污染排放及达标情况、存在的主要环境保护问题及拟采取的整改措施等内容。

4.鉴于河流A的环境敏感性,提出本项目污水及污染物减排的措施或方案。答:(1)清净下水(循环排污水)经适当处理后回用于设备冲洗和现有装置,或回用于卫生间冲洗、绿化用水、景观用水;

(2)污水处理厂排水再进一步深度处理后用于工业循环冷却补充水,或用于农田灌溉;

(3)污水处理厂排水应考虑送园区污水处理厂。

5.确定评价范围为排放口上游100m至排放口下游15km,为评价该项目实施前后对河流水环境的影响,在评价范围内至少应在什么位置布设几个监测断面? 答:在评价范围内以下位置至少应布设5个监测断面:

(1)排污口上游100m;

(2)排污口处;

(3)饮用水水源一、二级保护区上边界各1个断面(共2个

断面);

(4)排污口下游15km(出境断面)。

6.已知河流充分混合过渡段长度为8km,预测废水排放对二级水源保护区以及取水口的影响应选择哪种水质模型(不要求写出具体公式)? 答:(1)预测废水排放对二级水源保护区的影响应选择河流二维稳态衰减水质模型;

(2)预测废水排放对取水口的影响应选择河流一维稳态衰减水质模型和S-P模型。

7.在水质影响预测时,应给出哪些预测关心点处的水质预测结果? 答: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一、二级保护区上边界和取水口。

(生活垃圾填埋焚烧项目)

题目:某市现有一座处理能力600t/d的生活垃圾填埋场,位于距市区l0km处的一条自然冲沟内,场址及防渗措施均符合相关要求。现有工程组成包括填埋区、填埋气体导排系统、渗滤液收集导排系统以及敞开式调节池等。渗滤液产生量约85m3/d,直接由密闭罐车送距填埋场3km、处理能力为4.0×104m3/d的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标排放,填埋场产生的少量生活污水直接排入附近的一小河。

随着城市的发展,该市拟新建一座垃圾焚烧发电厂,待其运行后,生活垃圾填埋场后即封场。

(生活垃圾填埋焚烧项目参考答案)

1.简要说明现有垃圾填埋场存在的环境问题。答:(1)释放气体未被利用,也未采取相关处理措施,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影响;

(2)未设污水处理装置,渗滤液直接送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不符合水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

(3)敞开式调节池易产生无组织排放恶臭气体,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影响;

(4)少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附近的一小河,将对其产生水质污染影响。

该垃圾焚烧发电厂设计处理能力为1000t/d,建设内容包括两座焚烧炉、2×22t/h余热锅炉和2×6MW发电机组。拟掺烧一部分常规燃料。设垃圾卸料、输送、分选、贮存、焚烧、发电、飞灰固化和危险废物暂存等单元,配套建设垃圾渗滤液收集池、处理系统和事故收集池。垃圾焚烧发电厂距现有垃圾填埋场2.5km,不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

厂址约1km内有若干村庄和新建房地产项目,其下风向有大片农田和蔬菜地,并处于同一水文地质单元内。附近部分村民和群众表示强烈反对。

2、简述现有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后应采取的环境管理措施。答:(1)编制封场计划报请当地环保管理部门批准;

(2)封场后对渣场固废固结状况、抗压性进行检测;

(3)建立封场标识,封场后对地表维护,继续收集和处理填埋气体和渗滤液,检查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转;

(4)对渣场下游地下水继续进行监测,一旦发现有污染地下水的情况,就必须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3.垃圾焚烧发电厂的2座焚烧炉如何选型,如何控制掺烧燃料?

答:应采用流化床焚烧炉;并且其掺烧常规燃料质量应控制在入炉总量的20%以下;如采用其他焚烧炉不得掺烧煤炭。必须配备垃圾与原煤给料记录装置。

4.给出垃圾焚烧发电厂恶臭和地下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答:(1)恶臭防治措施:垃圾卸料、垃圾输送系统及垃圾贮存池等采用密闭设计,垃圾贮存池和垃圾输送系统采用负压运行方式,垃圾渗滤液处理构筑物须加盖密封处理。在非正常工况下,须采取有效的除臭措施。

(2)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对垃圾贮存坑和事故收集池底部及四壁采取防止垃圾渗滤液渗漏的措施。

5.若要求进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应监测哪些污染物?

答:(1)常规污染物: SO2、NO2、TSP、PM10、CO;

(2)特征污染物:二噁英、HCL、硫化氢、氨、臭气浓度、Hg、Cd、Pb。

6、给出公众参与的对象和方式。答:(1)公众参与的对象应包括受影响的公众代表、专家、技术人员、基层政府组织及相关受益公众的代表。

(2)应增加公众参与的透明度,适当组织座谈会、交流会使公众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应对公众意见进行归纳分析,对持不同意见的公众进行及时的沟通,反馈建设单位提出改进意见,最终对公众意见的采纳与否提出意见。

7.简要说明全过程控制二噁英的产生和排放措施。答:(1)分选减量化:选出含氯的危险废物和塑料等,从源头尽量减少二噁英的生成物质。

(2)焚烧工况控制:烟气温度保证达850℃以上,烟气停留时间达2s以上,尽量避免二噁英的生成。

(3)烟气处理:用活性炭捕获烟气中的二噁英,减少二噁英的排放。

(4)烟气自动连续监测:对二噁英的辅助判别措施提出要求,监控二噁英的最终排放。

8.指出本项目主要的环境风险问题。答:(1)二噁英和恶臭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环境风险影响;

(2)防渗层破裂后渗滤液下渗对地下水的环境风险影响。

9.如何确定本项目的环境安全距离? 答:本项目环境防护距离不得小于300米。根据正常工况下产生恶臭污染物(氨、硫化氢、甲硫醇、臭气等)无组织排放源强计算的结果并适当考虑环境风险评价结论,提出合理的环境防护距离,作为项目与周围居民区以及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的控制间距,作为规划控制的依据。

(高速公路项目)

题干:某省拟建设4车道全封闭全立交高速公路,全长190km,设计行车速度80km/h,路基宽度24.5m。全线共设计特大与大桥35座,其中跨河桥多处并多处伴行河流,隧道22座,互通式立交5处,服务区1处。永久占用林地130km2。全线土石方总量220×104m3。拆迁建筑物1.8×104m2,全线设置取土场8处,弃土(渣)场22处,项目总投资66亿元。

该公路经过地区气候温和,多年年平均降雨量550mm。公路沿线多数路段地处山岭重丘区,相对高差300-1000m。拟建公路沿线经过2个林场,林地植被覆盖率50-60%,且以人工林为主。沿线经过多个农田灌溉设施。

路中心线两侧300m范围分布有声环境敏感点58个;路中心线两侧200m范围内分布有声环境敏感点39个;声环境敏感点类型有集镇、村庄、学校、医院。

道路红线距A中学围墙120m,距B小学围墙30m,两学校均有3层教学楼面向公路,其声环境现状达2类声环境功能区要求。高速公路达到设计车流量时,预测A中学教学楼等效声级昼夜分别为62dB(A)、56dB(A),B小学教学楼的预测等效声级昼夜分别为68 dB(A)、63 dB(A)。

(高速公路项目参考答案)

1.确定本项目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并说明理由。答:一级评价。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A中学和B小学噪声级增高量 5~10dB以上,不能满足其环境功能区划要求,且沿线村庄较多涉及人口多,按照声影响评价导则的有关规定评价等级应确定为一级。

2.分别说明本项目施工期、运营期的环境噪声评价范围。答:本项目施工期和运营期环境噪声评价范围应分别取道路路中心线两侧300m、200m范围。由于路中心线两侧300m范围分布有声环境敏感点,施工期为流动声源,对敏感点有显著影响,评价范围应延伸至环境敏感点;而运营期为固定线源且随距离衰减,仅对距离近的敏感点有一定影响。

3.在预测营运中期时对各声环境敏感点的噪声影响时,需要的主要技术资料有哪些? 答:(1)工程技术资料:路段、结构、坡度、路面材料、标高、地面材料、交叉口、道桥数量。

(2)车流情况:分段给出昼间和夜间各类型车辆的平均车流量,车速。

(3)环境状况:公路至预测点之间的距离、地面类型,公路与预测点之间的障碍物,地形高差等。

(4)敏感点参数:敏感点名称、类型、所在路段、桩号(里程)和路基的相对高差、人口数量及沿线分布情况、建筑物的朝向、层数、现状噪声,采用的评价标准。

4.给出对B小学的噪声影响预测与评价的主要内容。

答:(1)针对项目施工期和运行期,预测评价B小学按标准要求预测声级的达标及超标状况;

(2)针对B小学影响范围绘制噪声等声级线图,明确合理的噪声控制距离和规划控制要求;

(3)结合工程选线和建设方案布局,评述其合理性和可行性,必要时提出替代方案;

(4)对提出的各种噪声防治措施进行经济技术论证,在多方案比选后规定应采取的措施并说明措施降噪效果。

5.提出对B小学可行的噪声防治措施。答:(1)合理规划布局:尽可能避绕;或明确B小学与高速公路之间间隔一定的距离;或采取整体搬迁。

(2)噪声源控制: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低路堑等道路形式,并采用低噪声路面技术和材料。

(3)传声途径噪声削减:考虑设置绿化带等作为隔声屏障。

(4)敏感建筑物噪声防护:采取隔声门窗、通风消声窗等。

(5)加强交通噪声管理:采取限鸣(含禁鸣)、限速等措施,合理控制道路交通参数(车流量、车速)。

(高速公路项目生态评价)

1.确定本项目的生态评价等级和范围并说明理由。

答:二级评价,评价范围一般为路中心线两侧500m范围,2个林场以其可能影响区域作为评价范围。

由于生态影响区域为一般区域,工程占地>20km2,长度>100km,按导则判据为二级。本项目生态影响主要是直接影响,一般情况影响区域为路中心线两侧500m范围,具体生态因子以其可能影响区域作为评价范围。

2.说明本项目在施工期和运营期突出的环境问题各是什么。答:(1)本项目施工期突出的环境问题是: 1)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灾害问题;

2)生态环境的林地植被影响及可能对重要物种的影响问题; 3)取土场、弃渣场等非永久占地的复垦与生态恢复(植被重建); 4)水土流失问题;

5)扬尘和噪声对环境敏感点的影响问题。

第五篇:环保部门在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报告时应遵守公众参与机制

法律家

下载公众参与在工业区规划环评中的实例分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众参与在工业区规划环评中的实例分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