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北沭阳话的程度表示法试析
苏北沭阳话的程度表示法试析
杨明1
(安顺学院中文系,贵州安顺 561000)
内容摘要:沭阳话在北方方言中颇具特色,文章从程度副词和形容词重叠两个角度分析了沭阳话的程度表示法,以此介绍部分沭阳话与普通话不同的语法特征,为江淮官话北沿过渡区方言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些参考。
关键词:沭阳话;程度表示法;程度副词;形容词重叠
沭阳县位于江苏省北部,分别与徐州、连云港、淮安及同属地级宿迁市的诸多地区相接,是徐、连、淮、宿四市结合部。独特的区位形成了沭阳话既有别于中原官话,又不同于江淮官话的复杂特征。沭阳话学术界将其归属于江淮官话的洪巢片,但是由于位于江淮官话的北沿,西、北部与中原官话相连,受到了中原官话一定程度的影响,不管是语音、词汇还是语法都呈现出处于方言过渡区的特征。一直以来学者不停地对沭阳话的复杂特征进行探讨,但语音方面的研究居多,词汇、语法相对较少。本文拟对沭阳话的程度表示法进行试析,以此介绍沭阳话部分独特的词汇、语法特征,为沭阳话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资料,进而为江淮官话与中原官话过渡区方言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汉语程度的表示方法是很丰富的,常见的是直接用表示程度的副词来表达程度的等级,也有用其他语法手段来表示的,如形容词各种形式的重叠、特定的语法结构或者声调曲折等等。沭阳话程度的表示法有些跟普通话的表达形式是一致的,但有些又不尽相同,体现了沭阳话比较有特色的说法。我们拟从程度副词、形容词重叠两个角度分析沭阳话的程度表示法。
一、程度副词表示程度
沭阳话的程度副词及用法与普通话的相比,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之处。普通话中的一部分常用程度副词“非常、比较、及其、挺、略”等在沭阳话中并不是常用词,而沭阳话的一些常用程度副词用法却又比普通话要丰富,如“很、多、精”等词语在沭阳话中使用频率 1 杨明(1983—),男,江苏沭阳人,硕士,贵州安顺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
很高而且很多用法很有特色。这里程度副词表示程度主要介绍沭阳话中“很、多、精”三个词与普通话相比,较有特色的不同用法,与普通话相同的用法则简略带过。
1、很
在沭阳话中“很”是一个比较常用的程度副词,在句法成分上和普通话一样,可以作状语和补语表示程度。如:
(1)这天天很热的。
(2)这小大哥只很勤快了。(3)我很欢喜她。(4)她家很讲道理。
(5)路边倒很(些)树了。
(6)我们家(只)很(些)人了。(7)老师有很些很些书了。
沭阳话“很”作状语,当被修饰成分是单音节或者双音节形容词的时候,一般不单独作为修饰成分出现,句末往往要加上“的、了”,并且不可以去掉。如普通话的表达“今天天气很热”,沭阳话的说法则是(1)或者“这天天很热了”;“这小伙子很勤快”则是(2)或者“这小大哥只很勤快的”。
当被修饰成分是单音节或者双音节动词的时候,“很” 作状语的用法与普通话基本一致,但是动词往往需要带上宾语,如(3)和(4)。不带宾语的情况是不太自然的说法,较少使用。
在沭阳话中“很”作状语还可以修饰名词,如(5)(6)(7)。“很”的这种用法跟普通话“很+名”组合是不同的概念,这时候“很”不再表示普通话的程度等级“非常”之义,而是数量等级“很多”。这有两种情况,如果“很”前面有动词的话,“很”表示“很多”的意思,如(5);没有动词的话,“很”表示是“有很多”的意思。“很”前面还可以继续有修饰语,如(6)的“只”,相当于普通话的“就”。但是被修饰的成分基本上都是表示具体概念的名词,只有部分抽象名词可以被修饰,如“这件事我(有)很(些)责任了。”意思是“这件事我有很大责任”,说的时候有没有“有”都可以,有的话“很”表示“很多”的意思,没有的话“很”表示是“有很多”的意思。被“很”修饰的这些名词不管表示的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概念,前面往往还可以加上表示数量的“些”,“很”和“些”组成“很些”来修饰后面的名词。“很些”表示的也是多,修饰名词与单独的“很”程度
几乎没有变化,但是有了“很些”,被修饰成分数量“很多”的抽象程度往往会有所减弱。另外,“很些”还可以进一步重复,表示“很多很多”的意思,如例(7)。
普通话“很”作补语表达程度的结构“A/V+得很”在沭阳话中并不是常用的说法,使用的时候与普通话表示的意思没有明显区别。在沭阳话中“很”可以直接用在形容词、动词后面构成“A/V+很”格式,表示程度很高或程度更高。
(8)我身体现在好很(的)了。(9)她跑快很(的)了唉。
(10)我们家那小孩子老实很(的)了。(11)钱给你家用我放心很(的)了。
这里的“很”如果重读表示的是程度很高并且超过了一定的衡量标准,句子往往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比较义,如(8)含有“身体现在比以前好很多”的意思;“很”不重读仅仅表示程度高,相当于普通话的“很+ A/V”。这两种情况下“很”的后面都要加上“的”或者“了”,再或者“的、了”连用。
沭阳话中“很”还可以直接用在动词后面起修饰作用,表示“很多”的意思,而不表示程度义的“非常”。动词以实义动词为主,而且“很”后面也要有“的”或者“了”来完句,如下例(12),在表达语义方面(12)的说法和(5)“路边倒很(些)树了。”没有明显区别。
(12)路边树倒很(的)了。
2、多与精 在沭阳话中,“多”与“精”都可以表示“很、非常”的意思,主要用法都是可以修饰表示大小、长短、粗细、胖瘦、厚薄、高矮、宽窄等性质相反的单音节形容词,之所以把他们列为一组是因为在句法分布上,“多”与“精”基本是处于互补的状态,“多”修饰的基本都是表示语义程度较强和较深的形容词,而“精”正好与此相对,语义程度较弱和较浅的形容词都可以被“精”修饰。如“多”可以修饰“大、长、粗、胖、厚、高、宽等等”,“精”的后面往往搭配的是“小、短、细、瘦、薄、矮、窄”等词语。
在使用的时候,两者所修饰的形容词后一般要加“的”,或者“的”和语气词连着使用。“多”修饰的形容词后还可以直接加语气词“噢、哇、啊”等,而且这些成分一般是不可以去掉的,如:
(13)这条路修多宽的,但是那条路就精窄的。(14)几年没见这小孩子长多高哇。(15)我们家麦子这年长精矮精矮的呢。在说的时候,“多”与“精”还可以进一步进行重读来强调程度。特别是“多”所修饰形容词后面有语气词的时候往往需要重读,以此区别于普通的感叹语气,如(14)通过重读“多”来强调 “高”的程度,而不是感叹。
“多”与“精”和单音节形容词组合后可以进一步重复表示程度更高义,重复后也必须有“的”,还可以有语气词,如上例(15)。
二、形容词重叠表示程度
形容词重叠表示程度是普通话的一个重要特征。沭阳话也有与普通话相同的单音节形容词通过“AA式”重叠,双音节形容词通过“BABA式”重叠等形式表示程度的说法。与普通话不同的是,沭阳话有部分单音节形容词进行两次重叠表示更高程度的说法。如:
(16)屋里我才先拾当好好好好的,你又跟弄乱了。(17)他嘴里塞满满满满的,还往里塞。
(18)昨夜我们家地里棒子挨人家偷光光光光的。(19)我才买这鞋子小海海海海的。
这些四叠式单音节形容词首先是单音节形容词进行“AA式”重叠,然后再次重叠构成“AAAA式”,读的时候也是“AA/AA”,表示程度的更高。在使用的时候一般直接放在动词后来修饰动词表示程度的更高,但是“AAAA式”后面往往要加上“的”。由于单音节形容词经过多次重叠后,表示的程度有了极端的变化,“AAAA式”形容词出现的语境往往是非积极的,如上面(16)—(19)例。
四叠式单音节形容词一般是作动词的补语表示程度。但是沭阳话里“海”2重叠后可以修饰形容词,如(19)。“海”在沭阳话里是一个词汇意义丰富、用法多样的词语。“海”作谓语,如“小狗海的了(死了)、鞋子海了(坏了)等等”;“海”作动词补语,如“昨天刮风麦子倒海的”;“海”作形容词补语,如“铅笔粗海了,都不能写字的”;“海”重叠作补语,如“我这鞋子大海海的”;“海”四叠作补语,如(19)。“海”作谓语表示的往往都是不如意、变坏、结束、死亡等不好的意思,作补语也表示的是动作或者形容词程度的不好,重叠则表示不好程度的更高。“海”在使用的时候一般也要在 2 在沭阳话里“海” [X](非“海洋”之义)可以作谓语、补语,但是不能作主语、宾语、状语、定语等,因此我们认为“海”具有形容词性。213
后面加上“的”或者“了”,有时为了强调“海”的动作义或者程度,“海”还可以重读。
参考资料:
[1]刘若云.汉语方言形容词表示程度的语法手段[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2]韩杰, 周美玲.现代汉语程度副词研究综述[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1(4)
[3]朱文夫,冯薇.现代汉语方言形容词复杂形式研究——以泗洪方言为例[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8(3)
[4]庄秋菊.沭阳方言常用副词释例[J].语文学刊2010(4)
[5]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方言志[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An Analysis on Degree Expression Method of Shuyang Dialect in the
North of Jiangsu
Yang Ming(Chinese Department of Anshun University,Anshun Guizhou
561000)Abstract: Shuyang dialect is very characteristic in Northern dialect,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degree expression method of Shuyang dialect,and then introduces some grammatical features are different from mandarin.The study provides information for the transitional dialect research in the north of Jianghuai Dialect.Key words: Shuyang dialect;the degree expression method;degree adverb;adjective reduplication 5
第二篇:加减乘除英文表示法
加减乘除英文表示法
1. 加:用and ,plus , added to 等词表示。+ 4 = 6 可译为:
Two and four is six.Two plus four is equal to six.Two added to four equals six.Two and four makes six.Two plus four will be six.If you add two to four , you get six.2. 减:用minus, taken from, subtracted from 等表示。
8-3=5可译为:
Eight minus three is five.Eight minus three is equal to five.Three taken from eight leaves five.Three subtracted from eight leaves five.Take three from eight and the remainder is five.3. 乘:用multiply···by···/ multiplied by / time 等表示。3 × 5 = 15可译为:
Multiply three by five is(gives)fifteen.Three multiplied by five is fifteen.Multiply three by five , you get fifteen.Three times five is(makes, will be , equals, is equal to)fifteen.4. 除:用divide···by···/ divided by / divide···into··· / into 等表示。24 ÷ 8 = 3 可译为:
Twenty-four divided by eight makes(is , equals)three.Twenty-four divided by eight is equal to three.Eight into twenty-four goes three times.Divide eight into twenty-four , and you get three.Divide twenty-four by eight , and you get three.
第三篇:梁平法表示简单总结
梁平法表示简单总结
一、箍筋表示方法:
⑴ φ10@100/200(2)表示箍筋为φ10,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双肢箍。
⑵ φ10@100/200(4)表示箍筋为φ10,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四肢箍。
⑶ φ8@200(2)表示箍筋为φ8,间距为200,双肢箍。
⑷ φ8@100(4)/150(2)表示箍筋为φ8,加密区间距100,四肢箍,非加密区间距150,双肢箍。
(5)L φ8@100/200L表示螺旋箍筋
一、梁上主筋和梁下主筋同时表示方法 :
⑴ 3Φ22,3Φ20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2,下部钢筋为3Φ20。
⑵ 2φ12,3Φ18表示上部钢筋为2φ12,下部钢筋为3Φ18。
⑶ 4Φ25,4Φ25表示上部钢筋为4Φ25,下部钢筋为4Φ25。
⑷ 3Φ25,5Φ25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5,下部钢筋为5Φ25。
二、梁上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上支座处)
⑴ 2Φ20表示两根Φ20的钢筋,通长布置,用于双肢箍。
⑵ 2Φ22+(4Φ12)表示2Φ22 为通长,4φ12架立筋,用于六肢箍。
⑶ 6Φ25 4/2表示上部钢筋上排为4Φ25,下排为2Φ25。
⑷ 2Φ22+ 2Φ22表示只有一排钢筋,两根在角部,两根在中部,均匀布置。
三、梁腰中钢筋表示方法:
⑴ G2φ12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一根φ12。
⑵ G4Φ14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两根Φ14。
⑶ N2Φ22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一根Φ22。
⑷ N4Φ18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两根Φ18。
四、梁下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的下部)
⑴ 4Φ25表示只有一排主筋,4Φ25 全部伸入支座内。
⑵ 6Φ25 2/4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5,下排筋4Φ25。
⑶ 6Φ25(-2)/4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5,不伸入支座,下排筋4Φ25,全部伸入支座。
⑷ 2Φ25 + 3Φ22(-3)/ 5Φ25表示有两排筋,上排筋为5根。2Φ25伸入支座,3Φ22,不伸入支座。下排筋 5Φ25,通长布置
========================
B(bottom)表示梁底部钢筋或下部通长钢筋。
T(top)表示梁顶部钢筋或上部通长钢筋。
钢筋总结
1.柱箍筋的加密区为首层全长H/n三分之一,上下加密,二层后为全长六分之一上下加密。
2.柱纵向筋焊接需上下错开,错开间距为35d,焊接接头不大于该截面的50%。柱筋不宜绑扎搭接。
3.梁纵向筋接头塔接为上部筋三分之一跨中,下部筋为端支座处,同一截面钢筋接头不能
超过25%。接头应位于构件受力最小处。
4.梁构件搭接为35d,且≥500mm;板构件为≥300mm,塔接相互错开。
5.梁箍筋加密为梁高的1.5倍。挑筋大小为第一排全跨三分之一,第二排为全跨的四分之一。
6.直径≥25的HRB钢筋必须机械连接或焊接,〈25的绑扎连接。
7.闪光对焊宜使用于水平构件、如梁;柱类竖向筋宜采用电渣压力焊;电弧焊单面焊为10cm,单面焊5cm。
8.梁纵向钢筋锚入端支座柱内,非抗震需满足La,抗震需满足≥0.4Lae+15d,0.4Lae为直锚,15d为弯折部分,直锚须达到柱中线内侧。(当直锚部分满足≥0.4Lae,可不需15d弯钩)下部贯通纵筋跨中支座锚固抗震需满足0.5Hc+5d。(或搭接、不怎么清楚)
9.当梁高大于450cm,需在梁两侧设入抗扭钢筋,间距为箍筋非加密区的2倍。抗扭钢筋两侧应有拉钩。
10.梁集≥0.4Lae中标注标有贯通筋,但原位标注取值优先。222+218表示2放角部,218放在中部
11.为防止钢筋腐蚀,需在梁、板、柱构件设置垫块保护层,具体要求03G有说明。
12.板筋在次梁之上,次梁钢筋在主梁钢筋之上,主梁钢筋搭在柱筋上,柱再把全部荷载传给基础。框架结构就是这样传力的。(框架结构一般仅局限于8层以下的建筑,不适合中高层;中高层或超高层,无疑框架剪力墙结构或钢结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13.主、次梁交接处,主梁需箍筋加密;直径〉28梁构件,得另设附加箍筋三根。
14.悬挑构件弯起钢筋全层箍筋加密,受力而改变。
15.板负筋设法为净跨各三分之一,分部筋大小结施说明中有。砼浇筑时应防止负筋踩踏
16.楼梯休息平台板配筋一般为双层双向,斜板上下各有负筋,净跨取三分之一。厨卫一般都有该层的局部结构标高。(一般低于该层的结构标高)
17.HPB级钢筋一般端部设有弯钩,HRB级钢筋根据施工需要可设可不设。
18.一根钢筋最大弯距处为支座两端,所以支座两端需箍筋加密,防止折断,这就是所说的箍筋加密区;为防止钢筋竖向剪力,则需钢筋全层套箍筋,就是所说的箍筋非加密区。
19.柱顶钢筋做法03G有说明。
20.钢筋下料宜综合考虑,一般考虑到两端保护层、弯钩增加值、当有弯起钢筋时还需考虑量度差值,如吊筋。
21.相邻两跨〉5m需设构造柱,墙体转角处需设构造柱;>4m高的砌体需设圈梁;门窗洞口需设过梁。砌体高度每天不宜超过1.8m。
22.屋面女儿墙应每隔2.5m时预先在浇筑梁板时埋设构造柱钢筋,砌体与柱连接需设2根拉结钢筋加固。
23.尽量减少不同直径钢筋的塔接。
24.第一排和第二排钢筋的间距为至少25cm左右,也不能过多。
25.当梁截面大小有高差,大的锚固柱可不设弯钩。直锚应满足0.4Lae。
第四篇:英语时间表示法
采用月+日+年的形式,英语时间表示法 用英文表示年份日期
比方2003年6月10日,就是June(6月)+ the tenth(10日)+two thousand three(2003年)值得注意的是,在讲到日期的时候,通常用序数词,如用first,second,third之类的时间时刻的英语表示法
1.表示几点钟用基数词加可以省略的o’clock
5:00 读作 five o’clock 或 five
2.表示几点过几分,在分钟后加past,再加小时
five past seven 七点过五分
thirty past two 或者half past two两点半
a quarter past eight 八点过一刻
seven past eight 八点过七分
3.表示差几分到几点,在分钟后面加to,再加小时
two to two2点差2分,ten to eight 差十分八点(七点五十分)
a quarter to twelve 差一刻十二点(十一点四十五分)
twenty to six 差二十分六点(五点四十分)
在日常生活中,常用下列简单方法表示时间。
以小时、分种为单位分别读出数字。
6:31 读作 six thirty-one
10:26读作 ten twenty-six
14:03 读作 fourteen o three
16:15 读作 sixteen fifteen
18:30 读作 eighteen thirty
23:55 读作 twenty-three fifty-five
注:表示时间的上午和下午,1:00a.m.指的是凌晨1点,而1:00p.m.指下午1点,及13:00。
现在,时刻表上的时间大多采用24小时表示法,这样就不需要用a.m.表示上午,p.m.表示下午了。
第五篇:古汉语数量表示法
第三节 古汉语数量表示法
古汉语中,数量的表示方法与现代汉语多有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基数表示法
基数是表示事物多少的最基本数目的数。古代汉语的基数表示法与现代汉语相比较,主要有三点不同:
1、整数和零数之间加“有”字。“有”是“又”的假借。2、缺位处一般不用“零”补位。
3、百、千、万前面的“一”通常不用。例如: 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
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
③至于孝平,郡国百三。(《后汉书〃郡国志序》)④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战国策〃齐策一》)
二、序数表示法
序数是表示事物次序的数。现代汉语中的序数表示法是在基数之前加“第”、“初”等,古代汉语中除此之外,还有其它表示方法。
1、基数前加“第”字。这种序数表示法古今一致。例如: ①萧何第一,曹参次之。(《史记〃萧相国世家》)②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孔雀东南飞》)
2、用“太上”、“首”、“冠”等字表示第一,用“次”、“其次”、“次之”、“次者”等表示第二以下序数。例如:
①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司马迁《报任安书》)
②管子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为五霸首。(《战国策〃齐策一》)③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冠,表示第一,“冠三军”即“三军中的第一”)。(李陵《与苏武书》)
3、记年月不加“第”字,这与现代汉语一致。例如: 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太元八年,秋七月。(《资治通鉴·淝水之战》)
4、省略“第”字,只用“一、二、三„”等表示,如: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②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晁错《论贵粟疏》)
5、用“伯(孟)、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次序。“季”单用时,意思是“最小的”,不一定排行第四。如:
天帝之季女。(《水经注〃江水》)
三、分数表示法
分数是表示事物是某个单位的几分之几的数。在古汉语里,它的表示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分母与分子之间有“分”字和“之”字,形成“分母+分+名词+之+分子”的格式。这是文言文中分数表达最完备的格式。例如:
①一月之日,二十九日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汉书〃律历志》)②冬至,日在斗二十一度四分度之一。(同上)
“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即“八十一分之四十三日”,“四分度之一”即“四分之一度”。
2、有时,分母与分子之间的名词也可以省略,形成“分母+分+之+分子”的格式。这与现代汉语是一致的。例如:
①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史记〃货殖列传》)②若复数年,则损失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后出师表》)3、分母与分子之间只有“分”字而无“之”字,形成“分母+分+分子”的格式。例如:
①丑三分二,寅九分八,卯二十七分十六。(《史记〃天官书》)②黄钟长八寸七分一,宫、大吕长七寸五分二,太簇长七寸十分二。(《史记〃律书》)
“三分二”即“三分之二”,余皆同此。
4、分母、分子之间只有“之”字,而无“分”字,形成“分母+之+分子”的格式。例如:
①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公元年》)②今行父虽未获一吉人,去一凶矣,于舜之功二十之一也。(《左传〃文公十八年》)
“五之一”即“五分之一”,余皆同此。
5、分母是整
十、百、千、万时,分母分子连写,形成“分母+分子”的格式。如:
①其实皆什一也。(《孟子〃滕文公上》)
②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史记〃陈涉世家》)“什一”即“十分之一”,“十六七”即“十分之六七”。分数的这种表示方式,文言文里特别多,容易引起误解,我们应特别注意。
四、倍数表示法
倍数是指一个数的若干倍的数。古汉语的倍数表示法与现代汉语差别很大,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用专字表示固定的倍数。两倍用“倍”,五倍用“蓰”。例如: ①种豆三亩,粟倍之。(宋濂《王冕传》)
②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孟子〃滕文公上》)
“倍”即“一倍”,“蓰”即“五倍”。
2、只用数词直接表示倍数,而省略“倍”字。例如:
①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什,不易器。(《商君书〃更法》)
②人之性情,未能相百,而其智有相万也。(《潜夫论〃赞学》)“百”即“百倍”,“什”即“十倍”,“万”即“万倍”。3、表示几倍于某个数时,往往两数连写,前面的数表示倍数,后面的数表示基数,形成“倍数+基数”这种格式。例如:
①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古诗十九首》)
②有神人二八,连臂为帝司夜于此野。(《山海经〃海外南经》)
“三五”即“五的三倍
(十五)”,“四五”即“五的四倍(二十)”,“二八”即“八的二倍(十六)”。
五、约数表示法
约数又叫概数,是表示大概的不确切数目的数。古汉语中的约数主要有以下四种表示方法:
1、用整数表示大约数目。例如:
①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②以德服人,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诗经》本三百零五篇,孔子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三百”、“七十子”都是就其整数约略而言。
2、用相连的两个数字表示约数。例如: ①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论语〃先进》)②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孔雀东南飞》)“五六”、“六七”、“二三”都是表示大约之数。
3、在整数后加“余”、“所”、“许”、“有余”等词表示约数。例如: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战国策〃齐策一》)
②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史记〃留侯世家》)③转入巴蜀,往来二十许年。(《后汉书〃申屠刚传》)④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4、在基数前加“将”、“几”、“且”、“可”等副词,表示近似数。例如:
①历载将百。(沈约《谢灵运传论》)
②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贾谊《论积贮疏》)③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汤问》)④章小女,年可十二。(《汉书〃王章传》)
六、虚数表示法
虚数是表现夸大或缩小意思的数。它与约数不同,约数与实际数目相差不大,而虚数则与实际数目关系不大或根本无关。虚数可以分为两类:
1、表示数量多的虚数。
古汉语中,表示数量之多,常用的虚数有:三、九、十二、三十六、七
十二、百、千、万等。例如:
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史记〃屈原列传》)
②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史记〃货殖列传序》)③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④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南齐书〃王敬则传》)⑤管子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史记〃封禅书》)
⑥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大学》)(许多双眼睛注视着他,许多双手指点着他,多么严厉可怕啊。)
⑦瀚海阑干百丈冰。(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⑧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李贽《赞刘谐》)2、表示数量少的虚数。
古汉语中,表示数量少一般常用“半”、“一”、“三”、“一二”等表示。例如:
①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白居易《卖炭翁》)②尝试为陛下陈其一二。(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③夜阑扶策绕中庭,云罅xià三三两两星。(陆游《剑南诗稿》)以上例句中的数字,都是极言其少的虚数。
需要注意的是,常在文言文里看到的用数字组成的成语,都是虚拟之辞,而不是实有其数。例如:
一知半解、一刻千金、一呼百诺、一唱三叹、一岁三迁、一饭千金、三令五申、三番五次、五风十雨、九牛二虎、百发百中、千山万水、千秋万代、万紫千红、千变万化、千篇一律、千虑一得、千门万户。
七、物量表示法
物量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的词。汉语的物量词起源很早,甲骨文中已有之,但很不发达,还没有天然单位的量词。在上古,天然单位的表示方法是数词之后再加同样的一个名词。例如甲骨文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①羌百羌。②人十又六人。
天然单位的物量词,先秦时代已出现,汉代之后才逐渐增多起来。
古汉语的物量表示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
1、不用量词,数词直接放在名词之前,表示物量。例如: ①一言以蔽之。(《论语〃为政》)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2、不用量词,数词直接放在名词之后,表示物量。例如: ①牛一,羊一,豕一。(《尚书〃召诰》)
②齐为卫故,伐晋冠氏,丧车五百。(《左传〃哀公十五年》)..“丧车五百”就是“丧失五百辆战车”。这种物量表示法,古汉语中比较少见,但起源很早,甲骨文中已经有了。
3、数词带量词放在名词之后,表示物量。例如:
①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战国策〃赵策四》)②令民入米六百斛hú为卿。(量器名,亦量名,十斗也。南宋末年改为五斗为一斛,两斛为一石。)《汉书〃王莽传》)
4、数词带量词放在名词之前,表示物量。例如: ①一箪食,一瓢饮。(《论语〃雍也》)
②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孟子〃告子上》)古汉语中的这种物量表示法,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之中。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物量表示法,如果是表示单个物体,往往可以省去数词,只用物量词。例如:
晋人败秦师于崤,匹马只轮无返者。(《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匹马只轮”就是“一匹马一只车轮”。
八、动量表示法
动量词就是表示动作、行为的数量的词。汉语的动量词产生较晚,上古时期表示动作、行为的数量往往不用动量词,而是直接把数词放在动词之前。据初步考察,汉语的动量词,汉代以后才逐渐出现,宋代以后才逐渐增多。
古汉语中动量的表示,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 1、数词直接放在动词之前表示动量。
这是动量词产生之前,古汉语中最常见的动量表示方法。例如: ①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②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韩非子·五蠹》)..“三过”就是“三次路过”,“三战三北”就是“三次交战,三次败北”。
2、不用动量词,只把数词放在“者”字短语之后,强调动作行为的数量。
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纪》)②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柳宗元《捕蛇者说》)“三”即是“多次”之意,“二”即“两次”。3、数词带动量词放在动词之前,表示动量。这是动量词产生之后出现的动量表示方法。例如: ①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赠花卿》)
②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柳永《八声甘州》)“几回闻”即“闻几回”,“一番洗”即“洗一番”。4、数词带动量词放在动词之后,表示动量。
这种动量表示方法,古今是一致的。例如:
①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韩愈《张中丞传后序》)②九江日落醒何处,一柱观头眠几回?(杜甫《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