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中小保险公司产品差异化经营不足的深层次思考
对中小保险公司产品差异化经营不足的深层次思考
李伟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许多中小保险公司为了在竞争中争得主动权,积极探索差异化经营的发展道路,陆续推出了“赏月险”、“雾霾险”、“37度高温险”、“老板莫怪险”等一批堪称奇葩的保险产品。然而,这些差异化的新产品非但没有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反而在社会上引起众多非议。对此,中国保监会在2014年6月26日发布了《保监会关于规范财产保险公司保险产品开发销售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对违背保险原理,开发并销售带有博彩性质的保险产品叫停,并在一定期限内禁止申报新的保险产品。同时,保监会还将加大对违规开发保险产品的保险公司的处罚力度。
中小保险公司产品差异化经营不足及其负面影响已是不容臵疑的事实。因此,如果能揭示中小保险公司产品差异化经营不足的深层次原因和内在机能,不仅具有重大理论意义, 而且在实践方面对整个中小保险公司的差异化经营提供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中小保险公司对产品差异化经营的认识误区
产品差异化如果运用得当,不仅可以帮助中小保险公司在市场上独树一臶,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而且还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然而不幸的是,一些中小保险公司由于对产品差异化在认识上存在很大的偏差和误区,在不具备实施差异化经营的条件下盲目推行产品差异化,结果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主要表现在:
一是没有意义的差异化。在产品差异化中,一些中小保险公司为差异而差异,只是简单地改变原有产品的名称,并没有给消费者带来实质性的价值提升,如“赏月险”、“雾霾险”、“37度高温险”等等,推出的产品有差异无需求,没有得到社会和客户的认可。
二是认为差异化就是高档化。一些中小保险公司为了满足少数消费者的需求,片面用市场细分做差异化,把自己的客户群体限制在所谓的高端人群,片面地认为这些消费者对价格不敏感,对服务要求高,以所谓的差异服务,较高的价格来面对市场,以图吸引这些高端的消费者。可结果,要么市场太小养不起公司,要么差异化的度不足,消费者没有感觉,产生不了营销动能。
三是过分注重差异化而忽视了其他环节。差异化本身只是企业经营策略的一部分,企业不能为了实施这种战略而忽略了企业的营销、人才、渠道、成本控制等其他因素,甚至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差异化,造成顾此失彼。
四是想像的差异化。一些中小保险公司在构建产品差异化经营时,往往凭相关人员自身的理解与想像来设臵差异化的路径,更多追求差异化的形式,没有考虑这种差异化是不是消费者所需求的。
由于对产品差异化存在上述的一些片面认识,因此,一些中小保险公司寻找产品差异化时不是依据自身的条件和市场的实际需求,更多地是通过会议讨论找到的差异化,使差异化流于表面。
按照迈克尔〃波特差异化的战略理论,不是所有的差异化都有市场价值。只有具备了下面四种情况,企业推行差异化战略才是可行2 的,否则,所实行的差异化毫无意义。
第一,存在差异化的途径。虽然现在市场上所出现的产品基本上具备差异化的可能,但是某些产品因为自身特殊的性质,没有必要且没有可能进行差异化,或者这种差异化不被消费者认为是有价值的,或者企业不具备这方面的实力与能力,无法真正切入到产品的差异化战略中。
第二,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是多样性的。这里提到的需求多样性是指消费者认为只有通过不同的途径才能满足其自身的需求,同时,消费者愿意为这种特殊的需求支付相应的价格。如果不同的产品带给消费者同一种感觉,那么可以认为消费者的需求趋于一致,企业就不必在这样的产品上构建差异化。
第三,采用类似差异化的竞争者很少。当企业推出差异化的产品进入市场时,若同行业竞争对手也很快生产出类似差异化的产品,对企业而言,这种差异化的市场价值大打折扣,甚至无法弥补差异化所付出的各类成本。
第四,产品技术更新快。由于技术的不断突破,使得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点主要侧重于推陈出新,消费者也偏好新产品的出现。这种情况下,企业就必须实施差异化战略来迎合市场的需要。
做差异,不能自我感觉良好。差异化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差异,更要有理念方面的差异,否则这个差异就是没有人情味的差异,就算保单做得满天飞,没有赢得人心也是枉然,最多也是“伪差异化”。
二、中小保险公司产品差异化经营不足的深层原因分析
保险产品的差异不仅指物理上的差异,而且更取决于保险消费者心理上的主观差异,如果不能让消费者确实感受到这种差异,所有的差异化行动都是毫无意义的。当前,造成中小保险公司产品差异化经营不足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四点:
第一,股东的盈利要求促使中小保险公司普遍缺乏差异化经营的压力。保险公司是经营特殊风险的行业,其盈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存在一定的时间过程,并由它的客观规律所存在。然而,近年来由于投资中小保险公司的股东大多是一些财务投资者,因此,在经营上采取的基本是“设立公司—扩展规模—投资盈利—股权转让”的盈利模式,加上这些财务投资者对保险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过度乐观,对保险市场运行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估计不足,短期盈利目标成为财务投资者的主要目标,这些股东既不愿意做出特色做出专业,也不愿意在技术应用上进行大的投入。在强大短期盈利目标加压下,中小保险公司只能把短期效益和市场份额作为开发目标,这是造成保险产品同质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二,当前我国主流保险消费者难于形成主观偏好。目前我国保险市场大致可分为成熟的消费者和不成熟的消费者。成熟的消费者随着保险产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成熟起来,他们的消费经验日益丰富,对保险公司的成本结构等信息的掌握程度不断提高,同时由于可供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大,因而不可避免地向保险公司提出了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专业化的强烈要求,这部分消费者只占市场总量的15%左右。与之相反,不成熟的消费者对保险企业提供的差异化产品难于形成主4
观上的差异性。这类保险消费者是当前我国保险消费市场的主体, 约占85%。不成熟的保险消费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多数消费者收入低,购买力不足。(2)消费者心理不成熟,从众、求廉等心理特征十分显著。(3)消费者的保险知识较少。许多消费者在选择保险产品时,首先考虑的是价格因素。尤其是车险消费者,常常是多家询问价格,并讨价还价,最后选择价位最低,承诺内容大致相同的某家保险公司。
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我国主流保险消费者并非不知晓低价保险产品存在质量、服务上的问题,但他们由于收入水平的制约,宁愿选择价低质次的产品,因为毕竟质次产品与质量好的保险产品具有某种替代性,足以满足其“有总比没有好”的目的,所以,他们的行为是理性的。由此可见,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者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制约,我国主流保险消费者并未对保险企业产生刚性需求压力,这不利于推动中小保险公司产品差异化经营。
第三,供需双方间信息不对称使中小保险公司难于凸现差异化。在各种交易中,信息不对称无所不在,但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不同的产品交易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表现形式也各具特色。在保险市场上,其表现较为特殊。
从供给来看,保险产品具有无形性、需求的潜在性、产品的可替代性和不稳定性及隐性等价交换五个方面的特征。客户在购买之前和保险事故尚未发生前,往往看不见、摸不着和感受不到保险产品的使用价值。因此保险消费者很难通过看得到的保险产品来激发自己的购5
买欲望,保险消费者在购买保险产品时,实际上是在购买保险公司的“信用”、“品牌”及销售人员的专业服务。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即使面对同一种保险产品,同一公司、不同的销售人员,会让同一保险消费者对同一保险产品产生不同的“使用价值”。因此,我们说保险产品差异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动态的、变化的,因人而异,并最终由消费者决定的。
从消费的角度来讲,保险产品的特征决定了消费者只有发生保险事故后,才能对保险企业提供的保险产品质量、性能以及服务作出客观而真实的评价。在此之前,消费者很难对保险过程中的产品信息完全把握。此外,由于我国保险产业链目前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获取信息不对称,各部门的付出及所得比例不合理,导致保险产业链相互间的协作不和谐,对消费者多样性需求的了解方面的不对称。
在保险消费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保险生产者由于对消费者缺乏了解,难于根据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提供相应的差异化产品,稍有不慎,还有可能弄巧成拙。对于消费者而言,因为信息不对称,无去识别保险生产者的产品差异化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保险需求者大多是保险产品的被动接受者和盲目追随者。大多数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都是在代理人的反复诱导下购买的,并不具有自我选择性。
第四中小保险公司自我发展及新技术创新应用能力不足,导致供给结构和供给能力上严重不足。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财产保险公司数量明显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保险集团公司10家,保险公司138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15家,其他公司1家,6
其中,中资产险公司41家,外资产险公司21家,专业保险中介机构2532家,保险兼业代理机构206310家。从财产保险商品的种类来看,我国保险市场上的保险产品数量已有上千种。仅从这两点来看,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数量加中介公司的数量并不少,保险产品也不匮乏。但为什么仍有学者认为影响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的主要问题依然是保险市场供给主体少和市场产品单一呢?
我们认为:问题的关键并不是主体少,也不是产品单一,而是由于各中小保险公司受经营业绩的压力,为了所谓的盈利目标,自我发展及新技术创新应用能力不足,导致供给结构和供给能力上严重不足。在供给结构上看,财产保险需求,概括地讲由企业财产保险、机动车辆保险、责任保险、货物运输保险、农业保险、信用保证保险、特殊风险保险七大板块。而我国财险市场当前主要以机动车辆及第三者责任险、企业财产保险为主,两者占到了财险市场的75% 以上。而农业保险、信用保险及其他个性化的险种占的比重很小,在区域性产险产品方面,适销对路的有特色的优良产品占产品总数的比例不到20%。财险市场产品“一险独大”的特征十分显著。
从供给能力上看,为保证偿付能力,监管机关一般都要求保险公司的最大保费为资本金加公积金的一定倍数。而目前,我国保险公司的总资产仅为7.35万亿,因此最大能够承保的风险总量受限,特别是一些中小保险公司,由于偿付能力有限,故此市场供给能力较低。同时,技术与服务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
目前中国保险市场还是一个有效保险需求不足的市场,存在不7
同程度的危机问题,目前表现为一种带有供给约束型特征的危机。在保险需求中的表现,主要是社会大众对保险业的“信任度不够”,在保险供给中的表现,主要是保险业、保险公司本身的“底气不足”。
四、构建产品差异化经营的思路与方法
(一)转变股东思想观念,树立自主创新意识。中小保险公司要标新立异,创造差异,首先要转变股东的思想观念。一方面,股东必须尊重保险业的客观发展规律,破除急功近利的浮躁思想,转换“设立公司—扩展规模—投资盈利—股权转让”的陈旧盈利模式,按照公司自身的实际和特点探索新的盈利模式,立足长远,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不断自主创新。另一方面,加大对新技术应用的投入,特别是云计算、车联网、大数据等诸多 IT 新技术在公司的应用,抢占竞争制高点。这是中小保险公司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可以断言,在未来的差异化市场竞争中,谁最早应用新技术,谁将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二)立足市场求发展,做到经营差异化。在产品没有明显优势的情况下,中小保险公司可以设法通过更低成本、更低价格、更好的渠道、更快的市场响应速度、更有成效的联盟和恰当的区域市场选择来形成经营差异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后来而居上。
1.注重品牌和市场定位。通常情况下,中小保险公司缺乏品牌力量,选择细分市场时有很大的局限。从购买力的角度,一般只能选择中低端市场;从市场容量的角度,一般应该选择大型公司相对忽视8 的、容量较小的、非主流细分市场。如果能够创造性地划分出新的细分市场,就能为自己开辟出一个没有竞争者的市场。在价格方面,中小保险公司一般依靠低成本优势采取低价格战术;如果没有低成本优势,则一般以低于行业平均利润的价格销售。无论是在行业的快速成长期、成熟期还是衰退期,中小保险公司发动价格战一般都不会成为输家,因为大公司“以大博小”,很难在价格上跟进。如果中小保险公司发动价格战的时机恰好在行业增长的拐点处,例如行业刚刚进入成长期,价格战的威力会非常大。
2.注重营销渠道。对于中小保险公司,营销渠道最值得大做文章。也有很多文章可做。第一,抓住行业领导者渠道的弱点,建立自己独特的渠道。第二,制定适宜的渠道政策。第三,增强渠道动力。通常情况下,大型公司会依靠品牌和网点多的优势,给予其他分销商的激励比较少。中小保险公司应该针锋相对,可以给予其他分销商更多的激励,使分销商更卖力地去推广自己的产品。光有物质激励还 不够,由于中小保险公司实力不足,所以不容易找到有实力的分销商,即使现有的分销商其忠诚度也是有限的。因此,还必须注重培养与分销商的感情。
3.注重区域市场细分。中小保险公司由于人财物比较有限很难一统市场,比较明智的做法是集中力量于自己最熟悉的一个或几个区域市场,争取在区域市场内做好做强,避开对手渠道力量雄厚的主要市场和优势险种,首先进攻非主要市场以及大公司比较漠视的险种。
4.加强联盟。中小保险公司还可以通过建立广泛的联盟来整合9
资源,加强竞争力。联盟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之间的纵向联盟。中小企业如果能在这种联盟中找到大型强势中小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将会促进自己的稳定成长。第二种是业务相间的中小企业之问的联盟。第三种是互补型中小企业之间的联盟。
5.加强市场沟通。中小保险公司资金实力不足,更应该在如何进行市场沟通、如果宣传等方面多下功夫,而不能象大公司那样,以“一掷千金”的方式在大众媒体上大作广告。
6.集中市场和产品多元化。中小保险公司应该集中力量做好一个产品,而不要四处出击。只有当在某个产品领域进入前三名,在行业内地位比较巩固,而行业的增长潜力也不大时,才可以根据自身多余的资源情况做有限的多元化尝试。
7,快速响应市场。中小保险公司因为“小”,所以必须“快”,提高市场响应速度,以快制慢,才能弥补实力的不足,以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增长。当一种产品进入生命周期的成熟期后,产品的更新速度会加快,这时如果能够快速推出新产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营销政策也要随着市场情况快速做出调整,决策速度要快。
(三)实施服务差异化,提高产品竞争力。创造差异化服务对消费者的偏好具有特殊意义,是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的重要策略。实施差异化服务,一要认真研究消费群体的心理和需求,制定具有差异化的服务措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二要与时俱进,紧跟社会潮流,及时解决所有售后服务方面的问题。三要增加感情投入。诸如为客户子女上学入托、到外地医院就医提供10
牵线搭桥服务等,不仅加强了与客户之间的感情交流,还维系了客户资源。
(四)实施价格差异化,扩大市场占有量。一般来说,价格差异化策略是用低于同类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击败竞争对手。由于受购买力的限制,低价往往能得到众多消费者的欢迎,消费者用同样多的钱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中小保险公司则扩大销售额,这就是“薄利多销”的道理。但中小保险公司在定价时,即使是同类产品,由于质量、功能、成本等不尽相同,加上市场竞争和供需关系的不断变化,也不能干篇一律,一味降价促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产品价格应有高、中、低档次,在按质论价、优质优价、劣质低价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市场供需、消费者心理、季节等多种因素。一般而言,名优产品、新产品应定在高价位上,以满足高收入高消费阶层的需求,如果价格定得太低,反而滞销。多数大众化产品应定在中、低价位上,以满足广大群众的消费需求。产品和服务定价的基本原则是不低于成本,以获取远期更大利润。只有准确掌握市场信息和消费者心理,不失时机地实施价格差异化竞争战略,才能形成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求得中小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
(五)塑造差异化形象,提高中小保险公司知名度。第一,要从企业内部做起,通过创建企业文化、培育具有本公司特点的企业精神,营造团结、和谐的内部环境,从而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员工的归属感,培养奋发向上的团队精神。第二,要塑造差异化的产品形象并提供差异化的服务。第三,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微信等11
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和口碑传播,多渠道塑造中小保险公司形象,提高知名度,增强中小保险公司的活力和发展后劲。
(作者单位:李伟 安诚财产保险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白桥大街22号工商联大夏二层 邮编:100062 电话:59095559 电子邮箱:liwei25677@sina.com 12
第二篇:对“安全为天”的深层次思考
《煤矿矿长资格证》培训论文
对“安全为天”的深层次思考
证号:200506189
2007年6月16日
对“安全为天”的深层次思考
在当前我国全面进入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安全生产的形式变得比较严峻。特别是近段时间以来,重特大事故接连发生,鲜活的生命瞬间定格在人生的终点,巨额财产瞬间化为云烟。由事故引发的影响之广,伤痛之深,时间之长,非数字所能表述。痛定思痛,我们深切体会到在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奔小康的征程中“安全为天”那沉甸甸的分量。“安全为天”不是一句时髦的口号,它是党和国家一贯坚持的安全生产方针。虽然仅是短短的四个字,但在安全形势十分严峻的今天,在安全事故频发的煤炭产区,我们非常有必要再次深深思考“安全为天”的深刻内涵。
“安全为天”体现了对个体生命的关爱。生命具有四个显著特性。一是唯一性。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不可复制,即使是最先进的克隆技术进行自体繁殖,也不是自我再生。二是短暂性。与漫漫时间长河相比,人的一生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三是创造性。生命以其神奇的智慧和无穷的力量创造了世界上许多奇迹,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没有众多生命的参与,社会就会停止不前。至于个人,生命是最重要的生存载体,人的一切追求皆始于生命,止于生命。有人形象地把生命数字化为“1”,把家庭、事业依次以“0”排列,“0”越多,个人拥有越多,价值越大。当生命突然消失,“1”不复存在,一切皆立刻归“0”。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的生命价值凸显,3-
形成全社会广泛“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良好氛围。加强安全培训,提高人的安全文化、技术素质,增强安全主体自主保护的本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安全为天”,把安全放在首位,就要求生产过程首先要关注生命安全、生态平衡、环境保护、资源保护,追求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当前某些煤炭企业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以破坏安全和谐环境为代价搞突击生产和过渡性开发,这种行为与党中央提倡的科学发展观是背道而驰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搞好安全生产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这也是安全生产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提高安全意识,增强防范能力,大幅度地减少事故,为我国经济社会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地基础。
“安全为天”,身在矿区,我们矿区人体会得更加深刻。安全问题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既要深深烙印在心里,警钟长鸣,更应该落实在生产工作中,预防为主,把安全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各单位领导干部要担负起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重任,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安全生产的特点和规律,广泛调动全矿区职工保安全、促生产的热情和力量,严抓细管,防微杜渐,消除一切安全隐患,倾力打造煤矿企业的一方平安。
第三篇:对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几点思考
对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几点思考
会计电算化是现代会计与当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紧密融合的产物,是二十一世纪会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实践已初步证明,会计电算化是企业促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我国经过多年会计电算化的推广、发展和应用,技术和软件已日趋成熟、完善,已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全面或部分实施了会计电算化并从中受益。笔者近几年对我州部分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进行了调查了解并参与了部分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建设工作,体会到中小企业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制约,在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中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一、应加强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指导和管理:
财政部《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中已明确指出:“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和制度建设、对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功能、会计核算软件开发的基本程序、会计电算化后的会计档案管理、基层单位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基本要求、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等一系列问题,应逐步建立规章制度,以规范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指导、监督基础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顺利开展,逐步实现会计电算化管理的法制化;基层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经营管理的需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施会计电算化工作;各级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要把会计电算化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指导和推动基层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健康发展。”之后,各级财政部门
曾出台了一系列会计电算化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为会计电算化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笔者接触的许多中小企业,普遍缺乏会计电算化法规、政策和知识,企业虽有实施会计电算化的愿望和要求,但不知具体实施操作程序步骤;有些管理部门甚至把企业会计电算化当作“唐僧肉”,百般挑剔,横加干涉、插手,至使企业在会计电算化进程上走了许多弯路,花了许多不该花的冤枉钱。财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应主动关心、支持、鼓励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加强宣传管理,突出指导,既放手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发展,又切实承担自己应尽的会计电算化管理职责、职能。
二、购买适合自身特点的商品化财务软件是中小企业实现会计
电算化的最佳选择
财务软件是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关键,财务软件的取得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自主开发,二是委托有一定实力的软件公司专门开发,三是购买商品化财务软件。鉴于目前中小企业实际情况、计算机专业人才缺乏,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及会计制度、核算方法的变更频繁等原因,自主开发及委托开发越来越暴露出其缺点和不足。我国的商品化财务软件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日趋成熟和完善,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经财政部评审通过的软件。这些软件从核算型到管理型甚至Web型,从部门级到企业级应有尽有,中小企业不难从中选择自己满意的软件,加上适当的二次开发,即能全面满足企业自身需要。
三、重视加强财务人员培训及培养企业会计电算化骨干,是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当务之急
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财务人员知识层次素质偏低等问题,有相当一部分财务人员甚至只能简单处理日常会计核算,对会计参与企业管理及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则还处于空白,计算机知识缺乏,这与当今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财务软件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发展及基于Internet的Web型软件应用是极不协调的。中小企业应站在企业发展、企业管理及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高度出发,在吸收、补充优秀新财务人员的同时,重视并督促现有财务人员知识的更新和提高,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操作应用、财务管理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方法,以适应企业会计电算化不断发展需要,用足用全已购财务软件的功能,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在企业管理、参与企业决策的优势。其途径包括:
(一)对财务人员普遍进行财政部门组织的会计电算化初级知识培训并获取会计电算化上岗证,使他们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日常财务处理工作;
(二)积极主动参加软、硬件供应商提供的免费培训和财务软件升级时提供的培训,特别是软件提供的新内容、有关管理功能的培训;
(三)聘请会计电算化方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指导,在工作中不断提高企业会计电算化水平。
(四)在现有财务人员中注意发现并有意培养一二名会计电算化业务骨干,改变许多企业一遇到问题就自己无能力解决的状况。
四、网络化是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必然选择:
由于技术和认识方面的原因,许多中小企业开始实施会计电算化时过于小心谨慎,总是认为单机系统较为稳定可靠,致使会计电算化工作长期处于低层次、低水平阶段徘徊,多个财务人员共用一台机子,不但业务得不到及时处理,而且财务人员间相互扯皮及人为破坏可能性大大增加,许多企业甚至由此怀疑会计电算化在现代会计中的地位和作用,感慨计算机处理不如手工处理安全、方便、快捷。其实,这正是单机系统本身的缺陷制约了会计电算化功能的充分发挥。解决的唯一出路就是实现网络化。网络系统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各财务人员在各自的工作站上方便、及时、快速地处理自己的业务,适应了会计数据处理的特点。也只有网络化,才能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实现管理一体化奠定基础,也才能更好地发挥会计参与决策的功能。因此,中小企业在实施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应从发展的高度出发,使会计电算化尽可能网络化。
五、加强会计电算化内部管理,做好会计电算化档案的收集、管理和应用工作:
实施会计电算化,特别是会计电算化网络化后,中小企业必须建立严格的统一管理规范和必要的规章制度,才能保证数据的统一性、完整性和正确性,防止未经校验的数据进入系统,以保证系统正常、安全运行。其内容应包括人员分工、权限管理与控制,数据时序关系控制,数据备份与恢复措施等。已接入INTERNET 的企业,更要做好数据安全防范工作,避免财务数据泄露或被外界非法利用修改。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其会计档案的收集、管理、应用与手工处理方式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企业延用手工处理方式下传统的方法已不能适应和满足会计电算化的要求,必须根据会计电算化档案的特点,制定相应措施,做好会计档案的收集、管理和应用工作,其中包括软
硬件档案、文字性档案及机读、机制档案。以保证会计档案的规范性、完整性、时效性及可利用性。
第四篇:对行政听证的不足和完善的思考
行政听证是指行政机关在制定法规、规章或作出具体决定前,广泛听取公众或利害关系人意见,并参照或依据该意见制定法规、规章或作出决定的制度。行政听证制度被认为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产物,是行政程序的核心内容。
一、行政许可中引入听证制度的重要意义
目前设置法定听证程序的行政法律、法规唯有行政许可法。在行政许可中设置听证程序,过去有人认为不必要,他们认为,申请人通过其申请及理由已?得到了表述意见的机会,所以在行政机关作出驳回决定之前举行听证的实际意义不大。但此后这一观念有所改变,在英美等国,开始区分特权与一般许可的理论,认为对前者不适用听证,对后者则适用听证。现在,随着人们对行政许可性质认识的改变,人们已?普遍认为,行政许可直接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如不能取得行政许可,就不能从事特定活动,也就不能通过一定的行为取得利益,因此,行政机关在作出某些行政许可决定前,应当举行听证。2003年8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并于2004年7月1日正式实施。这部备受人们关注和期待、并被认为是继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后的又一部规范政府行为的重要法律,在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中也设置了听证程序,这对于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行政听证制度在我国起步比较晚,尽管发展速度迅猛,但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法律理念、配套制度设置、具体技术处理等方面,还都没有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再者,我国还没有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典,对行政听证这个行政程序中的核心制度没有统一、全面的规定。因此,行政许可听证制度还有一些急需完善的地方。
二、现行行政许可听证制度的不足
1、《行政许可法》中听证主持人制度存在缺陷
《行政许可法》第48条第1款第3项规定“行政机关应当指定审查该行政许可申请的工作人员以外的人员为听证主持人,申请人、利害关系人认为主持人与该行政许可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有权申请回避”,该条款确立了行政许可的听证主持人制度。笔者仔细分析上述条款和《行政许可法》相关内容,在法律制度层面上,涉及听证主持人下列两个方面存在缺陷:(1)听证主持人的独立性存在瑕疵。首先,听证主持人的产生方式不正当。在依听证机关“指定”方式产生主持人的制度中,行政许可机关既是运动员,即行政许可事项的审查人员,又是裁判员,即最后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其次,听证主持人的人选过宽。依《行政许可法》规定,听证主持人是审查该行政许可申请的工作人员以外的人员。而主持人与行政机关之间的人事隶属关系这一客观因素,导致听证主持人与听证结果存在明显的切身的利害关系。(2)听证主持人回避制度过于笼统。依《行政许可法》规定,听证主持人须与该行政许可事项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但有关回避事宜的内容过于简单,法律仅赋予当事人申请回避权利,而没有明确行政许可机关应作出什么结果。诸如这些回避内容,法律均没有规定,《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过于简单,有关的回避条件和回避程序存在疏漏,这就导致行政许可机关在操作中有很强的随意性,这也就往往导致听证主持人在操作程序中偏向于行政机关,而使听证结果蒙上不公正、不公平的阴影。
2、行政许可听证范围过于笼统
《行政许可法》第四十六条:“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实施行政许可应当听证的事项,或者行政机关认为需要听证的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许可事项,行政机关应当向社会公告,并举行听证。”《行政许可法》第四十七条规定:“行政许可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关系的,行政机关在做出行政许可决定前,应当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利。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在被告知听证权利之日起五日内提出听证申请的,行政机关应当在二十日内组织听证。”
从上述规定看,行政许可实施中听证范围的规定,定位在性质上属于涉及公共利益或他人利益的重大行政许可事项,尽管用的是概括方法,但仍不尽全面。首先,适用听证的事项范围规定不明确。适用听证的范围采用了概括式的表述,而且行政机关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范围。这样规定,可能考虑现实生活中对于那些涉及重大公共利益或个人利益的事项不便于作统一规定,而由行政许可机关根据现实情况自由裁量。但是,这样做的弊端也很明显,很容易导致行政机关滥用裁量权,将应当纳入听证范围的事项以种种理由排除在外或将本不属于听证范围的事项纳入听证范围。其次,适用听证的事项范围规定不全面。根据《行政许可法》,适用听证的事项范围涉及的是公共利益或他人重大利益关系的事项,对于涉及申请人本人重大利益事项的不予行政许可或变更、撤销行政许可前,能否适用听证程序,《行政许可法》未作规定。根据听证的内o,只要对当事人产生不利影响的事项,就应当纳入听证范围,因此,《行政许可法》中的听证制度只注意到行政许可对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影响,没有关注行政许可的买施对申请人利益的影响,似有不公正对待许可申请人和利害关系人之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最后,适用听证的实施阶段规定不全面。行政许可的实施应当包括申请与受理、审查与决定、变更与延续、撤
销与注销等过程和阶段。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听证程序只规定在审查与决定阶段,对申请与受理、变更与延续、撤销与注销等过程能否适用听证,没有作明确规定。笔者认为,在行政许可的变更与延续中,还会涉及到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利益的问题。而在申请与受理、撤销与注销中,涉及的是申请人的利益,还会引发国家补偿。因此,在这些阶段,也应当适用听证程序,给受到利益影响的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一个发表意见的机会。《行政许可法》没有明确规定,也是一大缺陷。
3、听证笔录法律地位不明确
听证笔录的法律效力是指听证笔录在行政许可决定、行政许可复议及行政诉讼时对有关各方的约束力。《行政许可法》第48条第5款第2项作出“行政机关应当根据听证笔录,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规定,就该规定,学术界一致认为我国在行政许可听证程序中已借鉴采用了美国所实行的“案卷排他性?则”。但仔细推敲该条文所确定的内容及《行政许可法》其它相关条文,该条虽然明确行政机关“应当”根据听证笔录作出行政许可决定,但是下列几个问题没有明确:(1)听证笔录的法律地位,即听证笔录是行政许可决定的唯一依据,还是主要依据,还是作为参考依据?如果听证机关不根据听证笔录作出行政决定,该行政许可决定的效力如何?(2)听证之后,作出决定之前,出现新的证据,该新证据如何处置?是否再需组织听证? 《行政许可法》对听证笔录法律效力方面缺乏细致的规定,较为笼统,上述几项具体的事宜,均没有明确的规定,从而在具体执行中,有些听证难免成为过过场的形式,听证制度的作用没法体现,申请人的听证权利不能得到保障。
三、完善听证许可制度
行政听证是一项保障行政行为相对人对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知情权、同时也是确保行政机关行政行为接受监督的重要制度,可以保证行政决策、行政执法、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行政调解等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建议可以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完善行政听证制度。
1、完善主持人制度
听证主持人作为听证的核心人员,其素质、地位及其职责等等对行政许可听证的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决定着行政许可听证功能能否有效发挥。在一些发达国家,“有公正、超党派的审讯官主持的听证正是行政裁决程序的精髓,如同法院的法官所作的裁决一样,行政官员在听证中所作的裁决也必须有公正、超党派的审讯官作出,如果审讯官或行政机关受到法律偏见的影响,那么行政裁决是无效的。”
在完善主持人制度方面,从长远来看,可以设立专门的听证主持人管理机构——行政听证局。鉴于中国各级政府的法制机构比较健全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听证主持人的管理机构——行政听证局设立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法制工作机构,与法制机构合署办公,负责本行政区域范围内行政听证主持人的统一任命和集中管理。听证主持人不是听证所在机关的工作人员,而是行政听证局的正式工作人员,他的工资、福利、升迁等由行政听证局负责。各行政机关需要举行听证的,由本级政府行政听证局委派听证主持人;下级政府需要举行听证的,由上级行政听证局委派听证主持人。这种集中统一使用制度不仅可以使听证主持人地位独立、态度超然,也有利于提高听证主持人的专业水平、节省?费、减少开支、合理安排工作量,最重要的是维护了听证的公正性。其次,完善回避制度。程序的操作者,可能会利用自己在程序中的优势地位,促使程序结果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如果法律程序的主持人与程序的结果有利害关系,则人们不以公正的心态去认同法律程序的结果。在西方法学史上,法律始终是被认为公正的同义词,所以离开公正来谈法律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凡涉嫌此种情形的程序操纵者均不得再介入此程序,不得对该程序的发展产生任何影响。行政许可听证程序制度不可避免的涉及回避制度,这就要求听证主持人不得与行政许可听证事项及听证参加人有利害关系,否则应当回避。在主持人回避制度上,要从范围和程序上规范。在范围上,听证主持人不得与行政许可听证事项及听证参加人有利害关系。在程序上,回避分为自行申请回避和应申请回避,特别要强化主持人自行申请回避制度。主持人知道应当回避而不自行申请,要予以问责。
2、进一步具体听证的范围
解决行政许可实施中听证范围的规定中存在的缺陷,笔者认为,应当采取概括式确定听证范围的标准,采用列举式明确纳入听证范围的重大事项,采用排除式排除不予听证的事项。首先,明确概括式确定听证范围的标准,行政许可听证程序适用的范围可以表述为:涉及公共利益、他人重大利益的事项以及在行政许可实施过程中侵害申请人重大利益的事项,均可适用听证程序。其次,采用列举式,明确有关听证事项,具有了较强的可操作性,保护申请人的听证权利,对行政机关起到约束作用。最后,对行政许可不子听证的事项,性质应为涉及国家秘密、紧急事项、通过科学方法认知的事项、只对机关内部发生效力的规定等,并且这些事项必须由法律进行规定。
3、强化听证笔录的法律地位
借鉴美国“案卷排他性?则”的精髓,总结我国听证笔录在实践过程的实效,吸取以往听证制度“听而不证”的教训,应当明确听证笔录是唯一依据的法律地位。笔者建议明确听证笔录是行政许可机关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唯一法律依据,未?听证会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行政许可决定的依据;同时明确规定,行政许可机关依据当事人未知悉和未论证的事实依据作出的行政许可决定无效。这就要求听证参加人在听证会举证期间将各自持有的证据全部展示出来,特别是行政机关更将拟作出行政决定的事实依据、法律依据及裁决结果等等全部展示出来,放置在听证会上质证、辩论。一方面行政机关在举行听证前不得不认真贯彻“先调查,后裁决”行政程序,且在听证前必须将所有的证据全部展出来,提供给行政相对人、利害关系人充分的知情;另一方面明确行政相对人、利害关系人不可将其单方持有的证据不示,否则可能承担不利的后果。确定听证笔录是唯一依据,则明确告示行政许可机关不得找任何借口来考虑听证笔录之外的任何依据,要想考虑其它依据,就得把该证纳入听证会质证。如此同时,为了防止听证?局,还需加强说明理由制度,即对于听质证中出现的材料及观点的采纳或不采纳均予以说明,一方面提高行政许可决定的理性,另一方面提高其可接受性,以便更好地贯彻“案卷排他性?则”。最后还得明确行政许可机关未依据听证笔录而作出行政许可决定是无效的法律结果,告知行政许可机关这样做是徒劳的,同时还要明确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听证笔录中的证据、依据,由于?过质证,因而比行政机关审查人员独立调查的报告要客观、真实可靠得多,这就使得听证笔录及确认过的证据比其它证据更具说服力,强化听证笔录的法律地位可有效避免行政机关暗箱操作,防止听证制度听而不证,流于形式,从而有利于切实维护听证参加人的合法权益。
第五篇:对经营负责人廉洁自律情况的思考
对经营负责人廉洁自律情况的思考
——写在贯彻落实厂半年党风廉政建设分析会议精神之际
从中共中央下发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到焦作市委制定的《关于贯彻<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实施意见》,对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做出了重要部署,并建立了严格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在反腐倡廉中,各级政府一再强调领导干部要廉洁自律。要求企业工作人员,尤其是经营负责人,要时时树立“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挣钱”的意识,能够自觉地“遵循法度,自加约束”,不做犯法违纪的事情,能够按照党和国家有关廉洁从政的规定与纪律要求,自觉地做到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勤政为民。但从企业近几年的实践来看,企业内部经营负责人违规操作的行为屡禁不止,给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了灾难性的毁灭。面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府的严格要求,一些企业的经营负责人为什么屡屡重蹈覆辙、以身试法呢,深层次思考这些问题的根源,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对企业的健康发展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经营负责人在廉洁自律方面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当前,我们的社会和企业都处在转型适应期,传统文化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蚀,随着国际交往的深入,我们传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受到很大地冲击,而现实生活中通过各种手段“暴富”的人比比皆是,所以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环境都对人的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经营负责人出现廉洁自律的问题,是有社会原因、企业机制方面的原因、个人价值观的扭曲及监督不力等原因造成的。
1、社会现象使经营负责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
改革开放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健康的精神文化,使我国不少的传统美德越来越淡化,经济基础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金钱成了许多人衡量自身价值的标准之一。当今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各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时刻贴近市场,及时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努力开拓市场和占领市场。不少经营负责人为企业的振兴做出了卓越贡献,但是由于企业的分配机制基本延用计划经济大锅饭的分配模式,使经营负责人的收入水平与能力贡献存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 www.xiexiebang.com查看在严重的不对称,出现了大型、中型国有企业的负责人收入比不上包工头的收入。不少企业与一些民工队有长期的合作关系,民工队就是依靠承包企业的一些简单体力工作项目而存在,但是包工头的收入却远远地高于经营负责人的收入。国外的名车、名牌家具、名牌家用电器、名牌服装等“时尚”消费品,以及一些高消费的服务行业,都刺激着人的欲望不断地膨胀。同时,由于三资企业及私企分配机制灵活,经营负责人能够充分展示自我,实在自我价值,并能够得到相应的薪酬回报,这些社会现象会不同程度影响一些经营负责人工作的积极性、生活的态度及消费观念。社会就像一个大家庭,同样的付出或超额的付出却得不到相同的回报,这是一种不公平的社会现象,但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任何现象都会发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完善,不良社会现象将逐步会被公正的社会待遇所替代。
2、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不科学是经营负责人出现严重的心理不平衡。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就感、幸福感和满足感主要来源于和自己周围的人、熟悉的人和关系密切的人对比后的感觉,人们一般不和自己不熟悉或不接近的人相比较。所以一些不公平的社会因素可以使有些人产生不满情绪,但是由于企业内部分配机制不对等造成的心理失衡则是其不能自律的主要外在因素。
现在大部分企业实行的工资分配模式,是以岗位技能工作制为主的分配模式,基本上是同岗同酬。同一企业内部不同单位的负责人得到的收入差距不大,但是不同单位的工作量是不相同的,有的单位经营负责人的工作状态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而有的单位的经营负责人则是“一杯清茶,几张报纸”,没有经营任务,工作清闲的不得了,但是他们的年收入却相差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 www.xiexiebang.com查看无几。这种企业内部不科学的分配机制严重破坏了一些负责人心理平衡,他们便会自己寻求贡献与收入平衡点。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人一旦膨胀起来的话,就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再多的金钱也满足不了自己的要求,所以就会疯狂地敛财来达到自己的平衡点。
一个企业能够持续发展、逐步壮大,与经营负责人的正确领导是密不可分的,但企业的健康发展主要是靠制度,依靠领导个人魅力来发展企业只能是短期行为,因此,必须不断规范企业的制度,能够将领导的管理精华融入到企业的制度里面,用制度来限制经营负责人私欲的膨胀。
3、企业内部监督不力是经营负责人敛财有了可乘之机。
在现有体制下,虽然对企业经营负责人的监督措施不少,但不是所有的措施都能够充分地发挥作用。企业内部的经营负责人对企业制度的监督措施常常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企业内部的经营负责人在决策和日常管理中经常是一人发言,众口诺诺,持不同意见的人员可能会被换岗、调离或进行其他压制,一些监督措施形同虚设。没有监督约束的经营负责人,仅靠自身的自律意识,是远远敌不过金钱的诱惑的,因此,一些人就私自在本单位内部搞帐外帐,坐支现金,虚列开支,将经营成果据为己有。
4、个人价值观念扭曲是导致经营负责人疯狂收敛钱财的内在因素。
经营负责人大肆敛财的内在根源在于自身价值观念的错位。受“官本位”思想和“拜金主义”等观念的影响,把企业或社会权力视为私人特权,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企业和职工利益之上,贪欲膨胀。特别是当他们看到一些曾经不如自己的朋友通过各种途径发财致富,看不到别人的付出,只能看到别人的收获,凭借自己的想当然认为他人的钱财来路不明,为自己不能另有财路而懊悔。看到过去的一些同学、同事如今都是小老板,出则乘名车,入则住豪宅,身边美女不断,可以随心所欲地消费,尤其是被他们邀请出入高级宾馆和娱乐场所时,更感到自己脸面尽失,一种“有钱真好”的感觉就会由衷地从心里升起,因此,就会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寻找财路,尽快缩短与他人的差距。这种追求享乐、追求刺激的不健康思想是最终导致一些经营负责人走上违法违纪歧途的重要内因。
二、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和政治修养,从内因方面增强抵抗力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在目前社会发展阶段是非常重要的,面对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和不完善的管理机制,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时刻不要忘记做人的基本行为规范。作为经营负责人,要把握住企业给予的锻炼自己、展示自我和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机会,要不断学习和改进,努力向称职的职业经理人靠拢。朗咸平在《国有企业应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一文中指出:一个有信托责任的有能力的职业经理人,在任何产权制度下,都能把企业做好,企业效益的好坏不在于谁来控股,而是职业经理人对成本控制的问题。这说明作为经营负责人,不但要有高水平的管理能力,同时更要有高水准的职业道德。因为职业道德修养是一种自律行为,是在职业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使自己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达到一定的职业道德境界。任何一个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一方面靠他律,即社会的培养和组织的教育;另一方面就取决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即自我修养。两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的,而且后者更加重要。现在,各级政府的重要领导在提到领导班干部的廉洁自律时,经常讲到要提高精神境界,努力做到“慎独”。“慎独”一词出于《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事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时时刻刻检查自己的行动,一个有道德的人在独自一人,无人监督时,也是小心谨慎地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在职业道德修养领域中善恶之别,泾渭分明。善虽小,仍然不失其为善;恶虽小,也终究是恶。所以经营负责人对自己任何不符合职业道德的言行,都务必注意克服,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要精心保持自己的善行,使其不断积累和壮大。“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高尚的道德人格和道德品质,不是一夜之间能够养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积善过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只有不弃小善,才能积成大善;只有能积众善,才能有高尚的品德。
同时, 经营负责人要不断加强政治修养,经常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无产阶级人生观、世界观教育,以解决信仰、信念、理想问题;通过对领导干部进行“三个代表”教育及党性、党风教育,加强党性修养,解决其人民服务的宗旨问题;通过对领导干部进行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教育,加强其思想修养,解决其心灵的私心杂念问题;通过对领导干部进行民主和法制教育,解决其做人的行为准则问题。
三、完善外部管理机制,从外因方面杜绝漏洞
经营负责人之所以腐败,不外乎内部与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同时,还必需完善和改进外部环境,建立有效的约束惩治机制。
第一,建立制约机制,预防权力滥用。孟德斯鸠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通过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企业基础管理工作,从强化管理入手,找出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堵塞各种漏洞,完善监督制约机制。用制度严格约束经营者的行为,特别是在资金运作、人事任免、物资采购等方面都要制定出详细具体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明确每个环节,每个人员的职责,严格遵守各项要求,防止擅自决策和优亲厚友。并要建立起独立的富有权威的监督制度,真正从体制上解决上级监督不到、同级监督不了、下级监督不着、职工无法监督的问题,约束经营负责人的行为。
第二,严惩贪污腐败行为,使经营负责人不敢腐败。惩治腐败是对已然行为的处罚,具有预防和特殊预防的功能,这一功能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惩处腐败制度是否具有威慑的力量,能否有效利用人的恐惧心理起到遏制作用。对越过“高压线”的经营负责人一定要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树立起以法治企的威严,做到宁可苟之以严,不可失之于宽。对于违犯廉洁自律规定的,除给予必要的党纪处分和经济处罚外,构成犯罪的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三,完善企业内部收入分配制度,多劳多得。经营负责人对企业的发展功不可没,社会学家曾一度提出要“高薪养廉”,这同样也适用于企业的管理。在过去的几年里,一些企业一直提出来要打破大锅饭的分配模式,但到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还没有实现按贡献分配收入。这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是不适应的,对企业的发展壮大也是不利的,因此,要尽快实现企业的精细化管理,设置科学的收入分配模式。当前,我们企业的发展现状基本上是我们社会发展的缩影,企业的分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 www.xiexiebang.com查看配模式受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考虑到企业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等因素,企业的分配模式基本维持现状,但是企业的激励制度越来越多,对企业内部的不少经营单位签订了资产经营责任书,目的就是逐步实现贡献与收入的对等。在今后的管理中,要逐步建立灵活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和科学的收入分配机制,将企业需要的人才引进来,将不能胜任企业工作的人员流出去,对经营负责人实行年薪制,按经营指标合理分成,实现企业和经营负责人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何乐而不为呢!
当前,不少企业频频出现经营负责人在经济方面不能自律的行为,这也是社会发展进程中正常的负面现象,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素质的提高,经济能力的上升,物质资料的丰富,精神生活的充实,企业管理的规范,企业内部的廉洁自律行为一定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