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小机场空管改革的几点思考(合集5篇)

时间:2019-05-13 19:43: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中小机场空管改革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中小机场空管改革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对中小机场空管改革的几点思考

管为主其事,制为理其行。空中交通管制是国家交通体系和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国家领空安全和航空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2007年12月13日,随着民航空管系统改革工作总结会在北京顺利落幕,标志着为期6年的我国民航空管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果,全国已形成了民航局空管局、地区空管局、空管分局(站)三级管理、一体化运行,集中统一的民航空管系统。空管系统资源得到了优化和整合,保障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从2008年初的特大雨雪灾害,到四川汶川地震,到北京奥运的顺利举行,空管系统举全系统之力,充分发挥一体化优势,有效保证了国家紧急危难之需。空管系统以自身体制改革的成功实施,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如果说,空管体制改革已完成了政事分开和一体化运行的阶段性任务,那么整合空管系统资源、全面提升空管系统保障能力将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存在,考验着空管改革决策者的耐心和智慧。相对于轰轰烈烈的空管体制的多年改革历程,同属于空管事业的中小机场空管管理体制,却要沉寂得多。多年来,中小机场受困于建设资金的匮乏、运营的亏损,发展改革之路极其艰难,在其之中的空管事业也受其所累。

如何进一步将民航空管体制改革进行到底,正视中小机场空管体制现存的问题,是我们课题组长期思考和今天要研究的一个问题。我们认为,践行空中交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创新之路,用机制创新、监控到位、优化配置、整体协调的理性思路,倡导建立一个安全、高效、和谐的空中交通管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空管体制改革的成果及后续的问题

(一)空管体制改革的历程及成果

空中交通管理体制的改革,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伴随航空公司、油料、机场与行政性省局逐步脱钩,空管部门作为一支独立的管理系统,逐渐登上中国民航历史舞台。1994年组建了民航总局空管局,1996年组建了华北、华东、中南、西南、东北、西北和新疆空管局,2002年,全国空管系统成立了30个空管中心(站),正式拉开了空管体制改革一体化的大幕。2007年,民航总局正式下发了《民航空中交通管理体制改革方案》,中南、西南等7个地区空管局相继挂牌成立,民航空管系统形成了自民航总局空管局至空管分局(站)的垂直管理、一体化运行的管理体系。2008年,民航局空管局不失时机地提出了空管系统“三纵三横”概念,即以民航局空管局运行管理中心、技术保障中心、气象服务中心为龙头,构建贯穿民航局空管局、地区空管局、空管分局(站)的管制运行、设备保障和气象服务“三横三纵”的运行体系。

空管体制在渐近理顺的同时,空管体系内部也发生悄然变化。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空中交通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快,通过引进技术、加强培训,稳步推行了以雷达管制为代表的空管成熟技术,RNP/RNAV、PBN、ADS-B、WGS-84坐标系、卫星导航与通信等一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也得到验证与局部推广。实施了缩小最低垂直间隔标准(RVSM)。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区域管制中心的建设与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了先进空管系统集成和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中国民航空中交通管理事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已成为发展中国家自力更生建设空中交通管理体系的典型。

回顾整个空管改革进程,可以明显感知到目标明确、平稳有序、由点及面、效果突出是其最大特点。经过一体化后的空管系统,发挥出了整合的效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空管体制改革后续需要解决的问题

2002年,注定是我国民航发展史上最为引人注目的改革之年。国家对机场进行了属地化管理改革,这是我国机场改革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步,也是机场管理模式发生重大变化的一年。

机场属地化的成功之处在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实现机场快速发展和飞跃。经过几年来的阶段性探索,机场困难已有缓解,但企业经营仍需改善,身在其中的空管事业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阻碍着空管事业的发展、影响着民航的安全。具体表现在:

1.在人员素质方面:民航中小机场的人员待遇一般相对较差,民航院校毕业生,特别是相对紧缺的民航空管等专业学生一般不愿意到中小机场工作,这就造成中小机场空管专业人员进入的门槛低,业务水平不高,长期以往使得空管安全保障能力越来越薄弱。其次,由于管理体制的变化,目前民航局及其所属空管单位都没有把属地化机场的空管业务培训纳入到相关培训计划中。比如,中小机场空管单位一般还都实行程序管制,而民航空管局及其下属单位全部实行雷达管制,其培训也只是针对雷达管制,属地化机场业务人员长时期得不到业务培训,专业水平根本无法得到提高。再次,属地化的中小机场在组织培训方面一是缺少资金,二是没有适用的培训材料。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培训,这就造成中小机场空管人员业务理论和技能不仅无法提高,反而越来越差,随着民航的发展,中小机场的航班也在不断增加,所以民航安全保证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2.在设备方面:民航中小机场的一些空管安全设施设备得不到及时的维护,出现严重老化的现象,达不到安全要求。民航中小机场空管设施设备,通常只是在机场新建和扩建中配置。目前多数中小机场所用的空管设备都是移交地方之前一直使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设备开始陈旧老化,而中小机场没有能力进行更新,地方政府也无力投入更新资金,在设备保证上只能是得过且过,安全保证会越来越困难。

3.在管理方面:部分属地化民航中小机场的空管单位已随机场移交给了地方,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小机场逐步被大型机场、航空公司、地方的经济实体控股。作为企业的中小机场,一旦形成片面的追求效益,民航规章标准将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安全保证也会随之下降。所以,民航中小机场空管部门的安全管理逐渐成为民航安全系统的薄弱环节。

以上所及问题是民航非常严重的安全隐患。近年来,民航中小机场空管单位虽然没有发生大的问题,并不是没有安全隐患或安全问题,而是因为这些中小机场一直以来都处在航班少、飞行冲突少的运行状态下,一旦航班增加,飞行量增大,这些问题就会立刻显现出来,发生不安全的事件也就不可避免了。

解决空管体制改革后续问题的路径及困难

以上问题的解决已势在必行,但是通过什么方式解决,也是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只有通过进一步深化空管体制改革的方式,将空管改革进行到底。

(一)解决空管体制改革后续问题的路径

如何改革,才能提升中小机场空管保障安全,且不影响原有空管系统内部平稳态势?如何改革,才能实现责任与权利的平稳交接,而不发生相关方的争执和利益争夺?如何改革,才能实现投资、经济效益的匹配均衡?如何改革,才能实现同属空管事业的相关从业人员科学计量、同工同酬,充分体现公平和效率?

这些问题,都随着政策未出而充满着未知和变数,但可以确定的是,如果中小机场空管实施体制改革的话,必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改革的总体设计,更需要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方式不断摸索,更需要不断开拓新的改革思路和改革勇气。同时,我们认为,如果实施变革,必须发动相关利益关系者的积极参与,才能使这一改革能真正调动起相关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后续改革的难点预测 1.人员方面的难度

在后续改革中首先遇到的一个难题就是各相关者的利益问题。在呼之欲出的中小机场体制改革面前,各相关利益单位和部门表现迥异,思想和认知千差万别,归纳起来,认识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有急于求成的思想。有的单位和部门想把长期以来空管体制积淀的问题通过这次改革一下子全部解决,改革方案“求大”、“求全”,不切实际,缺乏可操作性。参照历史上所有成功改革的经验,在目标既定的前提下,必须坚持渐进性、连续性、阶段性的原则,必须要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相信此次在酝酿中的重大空管体制改革不仅仅是机构改组、人员变动的问题,如果不重视明晰责任、分类定性、定岗定员、资金运作、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等各项改革工作的全面推进,将会对改革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二是有畏难情绪和等待观望思想。有的部门和领导认为目前中小机场空管体制存在的问题是多年形成的“慢性病”,解决难度很大,对改革缺乏信心,存在畏难情绪和等待观望思想。我们认为,成功的改革从来都是顺势而为的,不应该存在着过于强硬的政府主导意识,只有在与改革最休戚相关的部门间达成协调和一致需求才是改革的最佳时机和契合点。三是有“等靠要”的思想。有些单位和部门看到了、听到了纷纷扰扰的中小机场改革热议后,“等靠要”的主观依赖思想严重,缺少自主意识,对关系到民航安全保障的空管设施设备的投入资金严重不足。期待着空管体制改革能够早日到来,将历史欠账勾销,将保障风险转移。这种等变革、靠政策、要资金的思想在目前情况下,极其不利于中小机场改革的顺利实施,甚至有可能造成在安全保障上的潜在隐患。

客观而言,此次中小机场空管体制改革确实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和阻力。一方面是中小机场公司近些年来在空管事业上的投入太少、欠账太多,造成目前中小机场空管设备普遍老化、人心浮动,中小机场却仍要面临资金、人员和安全的多重压力,微薄的航班起降费和高额的空管设备支出与折旧严重不成正比。很难期待机场公司能够正确对待空管事业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相反视空管为包袱的思想较为严重。另一方面,目前民航空管系统正面临着民航迅猛发展的态势,虽近些年在设备、人员的投入上不遗余力,但沉重的安全压力仍是空管系统相关领导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目前我国空管系统下属7个地区空管局、37个空管分局(站),其指挥航班架次占全民航的90%以上,而114个中小机场空管部门所指挥的航班架次占不到全民航的10%。中小机场空管部门如果全数纳入民航空管系统中,在航班保障量上增长有限,但随之而来的各种棘手困难和问题交织,安全保障压力极有可能将原本处于稳步前进的空管系统运行变得步履沉重。而激荡变革中所可能导致的各类不安全隐患更是主导变革的相关领导和执行者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如何平稳变革,如何顺势而为,坚持一贯的主导思想而不失技术上的灵巧腾挪,应该也是决策者多予考虑的问题。2.资金方面的难度

保障空管体制改革所必须的前提条件是充裕的资金。但是作为事业单位的空管系统,目前实施的“收支两条线”的财务政策,而用于基础建设和设备投入的资金来源相对单一,其主要组成部分是民航机场管理建设费和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即所谓民航“一金一费”。

为配合2002年的民航体制改革,机场建设费的使用范围除直接用于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外,范围又扩大至中小机场、支线航空、民航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利息以及特殊政策性航线补贴,空管系统项目占机场建设费的比重随补贴政策的实施而日渐减少。例如,在2008年席卷整个世界的经济风暴肆虐下,民航局为确保航空公司能渡过寒冬,及时公布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十项措施,其中包括返还国内航空公司缴纳的2008年下半年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免征2009年上半年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这两项就合计约40亿元。更为捉襟见肘的是,民航业界之外,对于机场建设费取消征收的呼声尘嚣甚上,虽有表态将持续到2010年,但之后决定空管系统设备设施资金命运的机场建设费是否能继续征收,都是疑云密布。

2007年,中国民航全行业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50亿元。到2007年底,中国民航运输机场总数为152个。同时根据《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显示,到2010年,民航运输机场总数将达到190个左右,建设资金需求约1400亿元;到2020年机场总数将达到244个,需要4500亿元的静态投资。这其中不少涉及到我国西北经济欠发达机场的投资与建设,都需要足够的机场建设费来保障。而90年代中期机场建设高峰后延续至今,众多空管设备的维护和更新也直接面临着资金问题。

如果现时大力推行中小机场空管体制改革,所面临的资金又将有多少?凭民航系统“一金一费”是否能撑起改革大旗呢?本着科学严谨态度,所需大致估算如下:

满足机场运行的最基本空管设备有导航台、指点标等导航设备两套,投资约1500万元,ILS助航设备两套约1000万元,8信道甚高频设备投资约300万元,自动观测设备约700万元,国产自动化设备500万元,高低压动力配套设施约500万元,航管楼通信楼整修改建200万元等等,最基本配置将高达5000万元。如果全面推广中小机场空管体制改革,100多个中小机场空管设备改造和更新将至少投入50亿元。除此之外,空管人员工资薪金的合理调整、新设立空管站、空管中心的最基本的生产生活的办公楼宇、车辆和办公用品等开办费用也将花费颇巨。可以显见的结论是,如果说空管改革是必要的话,这将是一个渐进、长期和系统性的过程,需要立足长远,统筹规划,循序渐进,不断完善。

对策和建议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

中小机场空管体制改革如何从理论走向实践?我们认为,一个成功的改革,从外到内,从粗至细,大体应有相应的具有指导性的思路原则、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步骤、具有细化的辅助性的保障措施等。同时我们也将就某些具体改革实施的细节提出几点思考。

第一,坚持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相结合的原则。中小机场空管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一些重大的调整目标,在近期可能由于条件不完全成熟,不能操之过急;有些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可能需要立刻解决。但应该注意的是,中小机场的近期改革步骤不能影响或干扰长远的改革目标。

第二,坚持稳中求进的原则。中小机场空管的改革,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是与生产安全保障直接相关,必须综合考虑,全面权衡,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采取谨慎的改革措施。

第三,坚持由点到面的原则。纵观民航系统多次重大的改革与调整,往往先在条件较好的地区进行试点。中小机场的改革可分地区先行试点,在试点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保证在全面推开时,能够有更加完善的方案、周密的部署,并取得预期效果。

第四,坚持配套改革的原则。中小机场空管体制改革应有相关法律、制度、指导意见或实践方案配套出台,同步推进与实施。

(二)改革的实施步骤 第一,设计总体改革方案。一个缺乏总体思路、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和协调性的改革如能取得成功是不可想象的。下一步空管体制改革取得成功的前提,首先需要在大量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总体方案进行设计。

总体改革方案应包括的内容主要有:

1.阐明改革的基本原则,如企事分开、分类管理等。

2.确立改革后中小机场空管的目标模式,即改革后的职能定位、资金来源、权责关系等。

3.指出改革的法律、制度要求,即明确需要制定哪些法律和制度,为改革的实施提供支持、创造环境。

4.应分析改革的收益和成本,特别是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如改革进程中产生的各类补贴支出和补偿措施。

5.确定改革的实施战略和步骤,如是否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实施改革,采取试点单位的原则和标准等。

6.明确必须的配套措施,如相关空管人员的安置和社会保障的衔接、原有职工住宿用房再分配、办公楼宇及生产车辆的交接等等。7.明确负责组织和实施改革的机构和人员等。

第二,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我们建议在改革正式实施前,是否可以考虑出台相应配套措施,为改革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和实施条件。在缺乏必要的法律和制度的依据下,贸然实施,或者是在改革遇到问题和障碍时再来制定出台配套措施的改革是不可取的。一方面不符合依法行政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将有损改革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有可能影响改革的进程和效果。就目前空管改革形势而言,诸如中小机场空管人员资格认定和预算编制办法,中小机场空管设施资产清算和管理办法,以及人员工资、社会保障及可能产生的分流人员补偿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应在改革实施前就出台。

第三,建议适当考虑人员调配和安置。在改革期间,会有一批人员将因专业、能力原因而面临被分流。考虑到目前中小机场空管人员相对于整个民航空管系统,其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一方面需要继续加强人员再培训工作,另一方面更要严格认定资质标准,严格推行准入制度,对已无可能继续担负空管工作和责任的人员调离空管部门。为减少改革阻力,同时也为了显现社会公平,在中小机场空管改革进程中,应根据相关就业和社会保障的配套措施,尽可能对相关人员妥善安置,解决后顾之忧。

(三)改革的保障措施 如果对中小机场空管进行体制改革,为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我们提出以下建议措施:

1.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和协调机制

在改革进程中,民航局负责协调、推进、指导、监督全民航中小机场空管体制改革工作的开展,指导各中小机场、地区管理局及各省监管局、地区空管局及空管分局(站)的实施工作,掌握进展情况。应尽快建立与发展改革、财政、军方空管委等部门的协调机制,保持与当地省市政府级协调通畅。2.建立健全空管投资决策及评估机制

建立健全空管投资决策及评估机制有助于规范空管项目固定投资行为,加强投资决策的科学性,提高资金利用率,增强空管设施设备的适配性。同时民航局于2008年11月出台的《民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评估管理办法》对民航行政管理部门审批的项目提出了投资评估要求。结合空管信息化进程,在空管系统内部建立一个投资决策支持及评估平台,配合中小机场空管一体化进程对现有投资决策、评估流程进行再造,同时积极改善投资决策及评估环境,对于理顺空管系统投资关系、推进空管体制改革顺利开展是十分必要的。3.建立健全空管人员培训养成制度

目前,中小机场在空管系统培训方面由于相关培训制度不健全,缺少培训工作中长期规划等诸多因素影响,培训工作开展内容、方式单一,规模小,无法满足职工对个人培训的强烈需要。在中国民航建设民航强国的目标下,要想适应空管快速发展、管制方式不断变革、空管专业人员快速增长、设备系统综合保障风险提高、地区空管行业发展和安全等迫切需要,就必须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全面、科学、系统地开展空管培训工作,建立空管人员培训养成制度,以提高空管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进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空管保障队伍,推动空管事业健康、持续、快速地发展。4.以科技手段提升中小机场空管保障水平

无论中小机场空管体制改革是否改,如何改,何时改,鉴于目前中小机场空管现状,一方面建议加大对中小机场补贴力度,消除空管安全保障隐患;另一方面建议利用新技术提高安全水平成为解决空管安全问题的一种新的思路。新技术、新科技的引入,将有效提升中小机场相关通信、导航、监视和自动化等空管基础保障手段的功能和性能,显著减轻管制员工作负荷的同时,减少人为“错忘漏”的产生,提高空管系统设备的安全系数。建议推行公开招投标制度,集中采购,大力推广国产适用空管产品,以有限的投资实现安全效益的显著提升。5.健全新建、改扩建机场工程空管项目审查制度

中小机场的基础设施及软硬件的建设与完善由机场集团全权负责,但机场的选址、规模和布局等事务要听取空中交通管理局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健全新建、改扩建机场工程空管项目审查方面的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在前期规划时空中交通管理局要参与,共同审查空管项目的合理性,以保证机场空管的可持续发展。

(四)改革的方式

关于试点中小机场的选取原则。我们认为,试点的目的在于积累经验,指导工作,而试点机场的选取原则应符合代表性、迫切性和特殊性。

建议在全国100多个中小机场内,按照地域划分,有选择地选取东部、中部和西部机场,按照经营状况划分,选择略有盈余、总体持平和严重亏损等,可以按照管理模式划分,选择由当地政府主导的、由机场集团公司控股的和由航空公司管理的机场。可以按照发展前景划分,如运输量连续增长的、缓慢增长和不增反降的等。可以考虑在首批实行试点机场5至8个,确保各试点机场具有典型意义。

经过认真调研和分析,我们提出无锡机场(可以同时试点南通机场和常州机场)、珠海机场、烟台机场、晋江机场、九寨机场、林芝机场等作为先期试点机场。尤其是地理位置处于上海终端区覆盖范围内的无锡机场、南通机场和常州机场的先行试点空管改革,将有助于有利于整合上海终端区空管系统资源,全面提升空管系统保障能力和水平;有利于空管统一指挥,统一调度资源,提高空管的应急处置能力;有利于军民航协调,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减少管制压力;有利于实现空管设备信息共享,降低空管设备运行成本,提高设备维护水平;有利于空域调整和流量管理,提高空域的使用效率,提高航班正常率。珠海机场作为港资合资企业,其航管站和民航中南地区空管局珠海进近管制中心在空管业务上归深圳空管站直接管理,但人员工资和设备投入都归属于机场。这种管理模式在国内可以说绝无仅有,我们认为如果能够实现珠海航管站和进近管制中心的合并管理,将能有效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设备重复投资,同时对于合资企业的空管资产的交割和财务清算也将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晋江机场和林芝机场的的选择,更多的是基于其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

空管体制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面临着许多艰巨的任务和困难,但是改革又是我们前进的必由之路,只要我们以求真务实的态度,锐意进取的精神,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必能推动我国空管体制改革不断走向深入。

第二篇:对机场安全管理工作的思考

对机场安全管理工作的思考

访问次数: 1

发布日期:2015-01-14 14:43:48

字体:【大 中 小】

高登权

〔内容摘要〕 机场能否实现安全发展,不仅关系到民航自身的建设和发展,而且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声誉,关系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大局,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危。可以说,机场安全是民航的生命线,抓好机场安全管理工作,既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也是提高党和国家声誉的重要体现。本文结合六盘水机场实际,主要从制度、人才、设施、作风和责任等方面,就如何抓好机场安全管理作出了思考。

〔关 键 词〕 机场安全 措施 思考

〔作者简介〕 六盘水月照机场有限责任公司

六盘水月照机场地处云贵高原深处,海拔1900余米,地形地貌复杂,是目前国内支线机场中土石方量最大(挖填方5968万立方米)、填方高度最高(最大垂直填方高度85米,最大高差163米)、地质条件最复杂(包括九黄机场、攀枝花机场所有地质灾害)、施工条件最艰难(灰质泥岩、煤层、粉砂质泥岩等不良填料)的机场,抓好安全管理工作尤为重要。随着航空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机场安全管理工作任务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大,挑战性越来越强。现就如何抓好机场安全管理工作作如下思考。

1抓制度建设

制度是安全管理的基础,没有制度,安全管理只能停留在“人治”层面,形不成系统性的规范,因此,加强机场安全管理工作的前提是抓好机场安全制度建设。按照创新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要求,具体工作中,就是要坚持依法依规管理,辅之以必要的、适当的安全检查和整顿,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着力抓好机场各涉安部门的规章制度和各种手册的制定,机场的安全保卫方案要结合机场实际,做到可用、适用和够用,充分考虑到方方面面;安检部应抓好安检应预案和安检手册的制定,机场保障部应做好机场应急预案和机场保障手册的制定,消防护卫部应做好消防应急预案和消防护卫手册在制定,在制定各种预案和手册的时候,必须坚持符合实际,好用适用原则,不能应付了事,必须达到全安全质量标准化要求,既要坚持高标准,汲取其他地方的机场安全管理的先进经验,着眼世界先进管理水平,积极与国际接轨,又要注意从实际出发,从根本上解决安全管理的基础性、深层次的问题,使各部门、各岗位的安全质量行为都符合安全生产法律规范,纳入到依法依规管理的轨道上来。只有抓好制度保障,坚持制度的规范性和可行性,才能充分发挥制度的有效作用,才能把机场安全管理工作抓好。

2抓人才建设

在生产力的各要素中,人是最积极最能动的要素,从管理学的理论来看,我们都知道,再先进的管理方法,再先进的生产设备,都要依赖人去实现其价值。因此,在机场安全管理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是确保安全的根本。一是选好用好人。人才的需求是安全管理最基础的需求,人才是确保安全的根本,在选人过程中必须严把进人关,严格用工制度,建立健全考核、培训、持证上岗制度。把整体素质高、责任心强、德才兼备的人才吸收到机场安全管理队伍中来,同时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起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二是强化人员培训。培训的目的是提高员工的业务知识和业务能力、完善员工的知识与技能结构,更好地为安全服务,为行业服务。当今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单位职工应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不断参加培训、接受教育,及时掌握新知识,巩固自身已有的优势,才能在日益更新的技术中立于不败之地。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培训和业务技术培训,建立培训档案,实行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定期考核,特别是突出抓好对管理人员的教育,抓好安检、机保、消防等应急救援人员的培训。树立先进的培训理念,培训应增强计划性、科学性,合理安排培训内容,既重视理论知识的培训,又重视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既抓好个人培训,又注重整个班组和团队的培训,保证从业人员人人都熟悉安全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具备必需的安全知识,掌握本岗位安全操作技能。

3抓设施建设

安全资金保障是安全工作的前提条件和必要基础,机场建设、各种规划制定、运营工作等都必须同时考虑安全投入,并有足以保障安全投入的可靠措施,做到及时到位不欠帐。资金再紧张,也不能削减对安全工作的投入。必须将安全作为最大的权重,摆正安全投入与生产效益的关系,舍得投入资金和装备来改善安全条件,设施设备应齐全,不能打折,不能欠账,做到“花钱买安全”,努力达到安全最基本的基础条件,把安全需要的各项设施设备充分考虑到位,充分满足机场安全的各种需要,并适时更换、增加安全性能可靠的新技术、新设备,提高机场保障能力。总之,就是建立长期、持续投入机制,保证足够的安全投入,使各种安全隐患能得到及时消除。

4抓作风建设

“子率以正,孰敢不正”。从管理层来看,必须在安全管理的思想认识、工作作风上严格要求自己,严于律已,以身作则,做遵章守纪的模范。“严是爱,松是害”。对执行层来说,更应严格要求,管理不严,标准不高,人心就容易涣散,战斗力就会下降,各种问题也就会随之而来。高标准,严要求,“严师”才能出“高徒”。规章制度制定出来后必须严格执行。机场安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标准、操作规程在执行过程中要不折不扣、严格、全面,不能网开一面,随意放松标准和要求。对安全隐患应限期整改,追踪落实。对发生的不安全事件,应严格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严肃处理。培养并坚持“严、细、准、实”的工作作风,以作风的转变促进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实。“严”就是落实岗位责任制,对安全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对查出的问题抓住不放,切实落实整改措施:“细”就是认真细致抓好安全管理工作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违规行为,不允许任何人在规章制度面前搞特殊:“准”就是执行技术标准、操作规程不能马马虎虎,似是而非,必须规范、准确,必须丝毫不走样,养成规范严谨的安全习惯:“实”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制,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提倡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防止形式主义,做到处处有人抓、事事有人管,工作有成效。

5抓责任落实

抓落实,就是把决策付诸行动、取得预期效果。这就必然会碰到许多的困难、触及很多的矛盾,这个时候,就看每个人是不是尽责、敢不敢担责。机场各部门各有关人员必须下决心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投入抓落实中,深入实际,在抓落实中大显身手,在抓落实中施展才华;对矛盾和问题,必须敢碰硬、敢触及,立足实际,勇于实践,借助各方力量,整合有效资源,做到思想上合心,各部门之间一定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相互配合,善于做沟通协调工作,真正做到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必须形成人人负责、环环相扣、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同时,应完善问责制,进一步强化岗位责任,做到事有专管之人、人有明确之责、责有限定之期。按照奖优、治庸、罚劣的原则,既有奖励和表彰,也有问责和处罚,有力发挥问责的激励作用和约束作用,激发上上下下的干事合力。

总之,安全工作重于泰山,任何时候都是零起点,机场安全管理工作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从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抓起,致力于建立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机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转变作风,落实责任,努力实现机场的长治久安。

编辑:陈松柏

第三篇:对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几点思考

对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几点思考

会计电算化是现代会计与当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紧密融合的产物,是二十一世纪会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实践已初步证明,会计电算化是企业促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我国经过多年会计电算化的推广、发展和应用,技术和软件已日趋成熟、完善,已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全面或部分实施了会计电算化并从中受益。笔者近几年对我州部分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进行了调查了解并参与了部分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建设工作,体会到中小企业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制约,在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中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一、应加强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指导和管理:

财政部《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中已明确指出:“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和制度建设、对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功能、会计核算软件开发的基本程序、会计电算化后的会计档案管理、基层单位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基本要求、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等一系列问题,应逐步建立规章制度,以规范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指导、监督基础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顺利开展,逐步实现会计电算化管理的法制化;基层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经营管理的需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施会计电算化工作;各级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要把会计电算化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指导和推动基层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健康发展。”之后,各级财政部门

曾出台了一系列会计电算化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为会计电算化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笔者接触的许多中小企业,普遍缺乏会计电算化法规、政策和知识,企业虽有实施会计电算化的愿望和要求,但不知具体实施操作程序步骤;有些管理部门甚至把企业会计电算化当作“唐僧肉”,百般挑剔,横加干涉、插手,至使企业在会计电算化进程上走了许多弯路,花了许多不该花的冤枉钱。财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应主动关心、支持、鼓励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加强宣传管理,突出指导,既放手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发展,又切实承担自己应尽的会计电算化管理职责、职能。

二、购买适合自身特点的商品化财务软件是中小企业实现会计

电算化的最佳选择

财务软件是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关键,财务软件的取得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自主开发,二是委托有一定实力的软件公司专门开发,三是购买商品化财务软件。鉴于目前中小企业实际情况、计算机专业人才缺乏,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及会计制度、核算方法的变更频繁等原因,自主开发及委托开发越来越暴露出其缺点和不足。我国的商品化财务软件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日趋成熟和完善,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经财政部评审通过的软件。这些软件从核算型到管理型甚至Web型,从部门级到企业级应有尽有,中小企业不难从中选择自己满意的软件,加上适当的二次开发,即能全面满足企业自身需要。

三、重视加强财务人员培训及培养企业会计电算化骨干,是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当务之急

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财务人员知识层次素质偏低等问题,有相当一部分财务人员甚至只能简单处理日常会计核算,对会计参与企业管理及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则还处于空白,计算机知识缺乏,这与当今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财务软件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发展及基于Internet的Web型软件应用是极不协调的。中小企业应站在企业发展、企业管理及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高度出发,在吸收、补充优秀新财务人员的同时,重视并督促现有财务人员知识的更新和提高,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操作应用、财务管理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方法,以适应企业会计电算化不断发展需要,用足用全已购财务软件的功能,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在企业管理、参与企业决策的优势。其途径包括:

(一)对财务人员普遍进行财政部门组织的会计电算化初级知识培训并获取会计电算化上岗证,使他们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日常财务处理工作;

(二)积极主动参加软、硬件供应商提供的免费培训和财务软件升级时提供的培训,特别是软件提供的新内容、有关管理功能的培训;

(三)聘请会计电算化方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指导,在工作中不断提高企业会计电算化水平。

(四)在现有财务人员中注意发现并有意培养一二名会计电算化业务骨干,改变许多企业一遇到问题就自己无能力解决的状况。

四、网络化是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必然选择:

由于技术和认识方面的原因,许多中小企业开始实施会计电算化时过于小心谨慎,总是认为单机系统较为稳定可靠,致使会计电算化工作长期处于低层次、低水平阶段徘徊,多个财务人员共用一台机子,不但业务得不到及时处理,而且财务人员间相互扯皮及人为破坏可能性大大增加,许多企业甚至由此怀疑会计电算化在现代会计中的地位和作用,感慨计算机处理不如手工处理安全、方便、快捷。其实,这正是单机系统本身的缺陷制约了会计电算化功能的充分发挥。解决的唯一出路就是实现网络化。网络系统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各财务人员在各自的工作站上方便、及时、快速地处理自己的业务,适应了会计数据处理的特点。也只有网络化,才能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实现管理一体化奠定基础,也才能更好地发挥会计参与决策的功能。因此,中小企业在实施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应从发展的高度出发,使会计电算化尽可能网络化。

五、加强会计电算化内部管理,做好会计电算化档案的收集、管理和应用工作:

实施会计电算化,特别是会计电算化网络化后,中小企业必须建立严格的统一管理规范和必要的规章制度,才能保证数据的统一性、完整性和正确性,防止未经校验的数据进入系统,以保证系统正常、安全运行。其内容应包括人员分工、权限管理与控制,数据时序关系控制,数据备份与恢复措施等。已接入INTERNET 的企业,更要做好数据安全防范工作,避免财务数据泄露或被外界非法利用修改。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其会计档案的收集、管理、应用与手工处理方式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企业延用手工处理方式下传统的方法已不能适应和满足会计电算化的要求,必须根据会计电算化档案的特点,制定相应措施,做好会计档案的收集、管理和应用工作,其中包括软

硬件档案、文字性档案及机读、机制档案。以保证会计档案的规范性、完整性、时效性及可利用性。

第四篇:对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_179

【对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摘要:本文对高中课程改革中所面临的改革目标、高考改革与高中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建设性及可操作性的探讨,对现实问题进行了较为本质、客观地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对高中课程改革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高中 改革 高考 文理科 主体

高中课程改革作为我国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目前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各级、各界纷纷为改革出谋划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可见就此项工作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已经在全社会形成了共识。参考社会各界的意见,笔者对与此相关的一些热点问题做出了一点总结与思考:

首先,高中课程改革必须明确目标是什么。从相关纲要不难看出,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是要使当前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再说通俗点,就是要把单一的以追求分数为教育目标改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将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作为目标。但是在当前的学校及教师评价体系中,考试成绩仍然是衡量一切的关键因素。必须承认,为了追求各种利益,广大学校及一线教师不得不将提高学生分数作为重中之重。因此,学生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考试的“机器”。不难发现,要规避这一弊端,必须改变以成绩作为考核学校和教师的硬性指标。为此,我们可以提出大胆假设:改变目前高考以学校为报考点的一贯模式,将高考报名与统计工作社会化。具体地讲,就是学生不再以学校作为报名的单位,考生成绩也不再以学校为单位进行公布,淡化各学校在高考中的“PK”氛围。同时,严禁一切地方和学校以任何名义私下统计学校升学率。通过此举,学校的评价体系将发生巨大变化,有利于将“唯分数”转变为重视全面发展。

其次,合理设置课程科目也是高中课所必须面临的问题。在全社会大讨论中,取消英语科目或者弱化英语科目的“主科”地位的呼声引人关注。对此,笔者比较赞成后者意见,即适度降低英语学科的主导地位。必须承认的是,英语作为一门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将其作为与语文、数学相提并论的主科确有不妥。其一,就目前的现实状况而言,英语的学习已经对语文的学习形成巨大的竞争乃至于威胁,学生“重英语,轻母语”现象严重。某种程度上讲,这种竞争是恶性的。其二,就绝大部分学生将来对英语的使用程度和使用机会来看,在前期的投入与以后的使用程度、机会严重不对称,“高投入低利用”成为我国学生学习英语最广泛最真实的写照。不过,若以此就废除英语也极为不可取。因为毕竟掌握一定程度的英语知识对我们进行简单的对外交流和进行计算机等方面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另外,鉴于因英语学科形成的“英语产业”也相当庞大,取消英语学科所引发的“产业地震”也不得不考虑。

综合以上两点,笔者认为英语的学习是必须的,但有必要对英语学科地位进行合理调整,最奏效也是最直接的也许就是考虑降低英语学科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将其由150分调整至120分或100分较为恰当。科目设置中另一重要方面则是文理科目的设置问题。在很多人看来,“学生文理综合发展”与“学生负担”似乎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但笔者并不这样认为。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假设:如果高考仅考一个科目学生的负担就一定轻吗?答案明显是否定的,因为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不可能失去竞争性,而竞争才是压力的更重要原因(不能否认此种压力对学生心理的磨砺作用)。因此,让学生适度学习文理两方面的知识不仅是必要的,也是有可能的。而在这样后,为了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倾向性,我们也并不反对允许对学生进行侧重文科或者侧重理科的“文理分科”。但这里讲的文理分科不同于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地区实行的“3+X模式”的文理分科,可以参考的是广东高考的“文/理科基础模式”。在考试过程中,文科学生要进行理科基本理论考查,理科学生同样也要进行文科基本素养考查。必须提出的是这种考查的难度和形式必须严格控制,分数比例也不宜过高。如文科学生所参加的理科基本理论(物理、化学、生物)占150分较为适宜。

最后,也是最重要,但是也会较难实现的一点,就是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想实现这一转变,就必须明确学生的地位问题,即学生到底是考试的“机器”还是存在于社会的“人”。作为生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学生具有“被决定”的一面。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阐述,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作为具有主动性生命形式的人,学生与无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正是这种主动性,使人能够不断地“更新”,不断地超越自我。因此,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但现阶段碍于考试评价等制度上的限制,使得高中教师“不敢”太让学生发挥主动性,而始终将自己的说教式教育作为应对考试的必要手段。很明显,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主体性不但不能体现出来,甚至连其最基本的个性化思维也很容易被埋没。问题探讨到这里,又不得不返回来认识考试制度问题,而取消高考考试成绩,对学校、教师进行评价成为重要的方法。关于这方面问题,上面已经说明了一些解决方法,这里就不再重复。

新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很多,但就以上讨论的问题而言,不难发现,高中新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虽然很多,但它们大多都相互联系,并归结于一个点:高考改革的方向。可以说高考制度的改革直接影响高中课程改革方向,甚至关乎其成败。所以,笔者认为相关部门除了要做好高中课程改革的规划之外,与新课程的目标与方式相符合的高考方案也必须尽快出台。

参考文献:

1.郝玉书.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人本主义教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本文结束=====TXT&DOC=====2010/1=====

第五篇:对检察改革的思考

对检察改革的思考

内容摘要:检察改革应当是目标明确,方法得当。检察机关在面对社会舆论批评时,检察改革更应冷静、沉着,在浮燥之下实施的改革,往往导致的检察工作成本不断增加,改革的效果却不能缩水。

关键词:检察改革思考

对检察制度科学、合理的改革是民主和法治推进,人民群众司法需求日趋提高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检察制度滞后,并不断提高司法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对现存检察制度进行改进和革新,旨在通过合理、科学的扬弃,保存现有制度合理的因素,抛弃不合理因素,引进具有时代特点的先进因素,使制度在贴近现实的基础上,为时代更好服务,让我国检察制度充满生机与活力,不断走向完善与健全。当前的检察制度改革应当紧扣“检察工作怎样科学发展”这一命题,围绕建设公正、廉洁、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笔者结合具体司法实务就当前检察改革谈一些不成熟观点,抛砖引玉,以期斧正:

一、当前检察改革从四个方面进行

近年来,检察改革内容丰富、成果丰硕,对这些改革成果进行分类,检察改革主要围绕四个方面推进。

(一)政治方面,进一步加强党对检察工作的领导。这是检察改革的前提和背景。政体服务于国体,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一个科学命题。一个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为国家的阶级统治服务。因此,检察改革在宏观上必须保证党对政法工作的强有领导,微观上要保证检察权运行中,党的领导不被削弱,确保检察权更好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检察机关恢复重建30年来,始终遵循这一基本原则推进改革,确保检察工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关系政法工作的成败。” 通过检察改革坚定干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干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感情认同。自觉增强建设、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自觉性、坚定性。

(二)使命方面,充分行使好法律监督权,确保监督力度。《宪法》赋予检察机关的是法律监督权,其内涵是要求检察机关在国家政权所辖之处,保证国家法律的统一和正确实施,这是检察机关的政治使命,也是检察机关存在的价值基础。从现行检察制度改革的意义和规模看,使命方向的改革是重中之重。通过检察改革,不断提升监督能力,加大监督的力度,确保在法律授权范围内,监督在横向和纵向上得到拓展,最大限度将法律赋予的权力行使到位。通过改革找准检察机关的宪法定位,落实好“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在使命方向的改革主要从两点进行:一是完善,即针对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司法理念和体制、机制进行改进;二是创新,即针对现行法律、法规的缺失,从司法层面进行大胆的探索。着力增强法律监督能力,便于检察机关敢于监督、善于监督,更好的担负起维护公平、正义的重任。

(三)质量方面,确保检察权的公信力。权力是一柄双刃剑,失去监督的权力就可能被滥用,从而导致公信力的丧失。在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紧紧围绕“建设高素质政法队伍,是做好政法工作的组织保证”的基本要求,切实加大了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改革、建设,不断提高自身免疫力,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对检察权 1

运行加大事前监督、防范力度,防止检察权因人的异化而越轨,真正做到自身正、自身硬、自身净,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加强检察队伍建设,确保严格、公正、廉洁、文明执法。近年推出的不诉、不捕备案制,自侦案件逮捕权上提一级等制度,就是从检察权最为敏感、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焦点入手采取的一系列内部监督措施,其实质就是从制度上保证检察权高质量行使,切实增强公信力。

(四)程序方面,确保检察权以看得见的方式运行。现代司法提出,不但观注结果,更要观注过程。不但要结果的公正,还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公正的结果,这是对司法活动规律不断深入认识的结果。虽然程序的公正,并不必然导致实体一定公正,但是可以最大限度防止实体不公正。在一个看得见的公正程序下即使存在不公正的实体,随着人们的理性思维提高,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会逐步缩小。由于权力是最容易引起暇想的空间,在一个不公正程序下产生的实体,谁也无法感受和评价他是否公正。因此在程序方向透明度上进行的改革,是检察权质量和公信力的保证。这方面的改革有检务公开,不捕、不诉说理制,人民监督员制度等。

观检察改革的四个方面,互为一体,政治方面是前提,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使命方面是落脚点,是检察机关存在的价值基础,质量方面与程序方面是两翼,起着保障和保证作用。保障是为法律监督的力度服务,保证是防止权力异化、越轨,为监督质量服务。

二、当前检察改革中存在的不合理及消极因素

(一)检察改革存在被动、滞后现象。随着人民群众法制意识提高,思考问题能力增强;科技发展,互联网使用,媒体监督力度加大。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一旦检察权运行存在问题,批评的声音随后就会跟上。这种批评既包含着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关注和喝护,也包含着对检察权如何进行有效监督的期望和质疑。人民群众及社会各界对检察权的正确行使以及进行有效监督的广泛关注,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检察改革的动力和源泉,也正源于此,检察改革往往是在一种被动状态下推进。为了尽快释放舆论压力,有的改革显得仓促,思考不够深入,导致个别改革举措的出台缺乏前瞻性,可持续性,存在痛头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甚至被理解为为应对舆论呼声的暂时性措施。如针对捕后不诉率过高,推出不诉率限制措施,是在对不诉原因调研欠深的状况下进行的改革。依法不起诉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公诉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察机关依法终止诉讼程序的决定权。从司法实践看,捕后不诉的原因是多元的:有法律的变迁,旧法入罪,新法出罪,按从新兼从轻的原则不诉;有批捕时从宽条件不具备,捕后当事人受到教育,积极履行应尽的义务,取得受害人谅解,从宽的条件具备,从有利于社会矛盾化解,依法兑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作不诉。在原因未找准,片面理解数据反映的内容,匆匆推出措施,会及大制约改革效果。导致某些改革,虽然缓解了社会舆论压力,但无助问题的解决,还让工作变得被动,进一步给舆论留下暇想空间。

(二)部分改革成本加大,效果缩水。笔者是基层检察院侦查监督科负责人,深刻感受,每一次涉及侦查监督的改革,就是一次工作量的增加。有的改革出现 “成本加大,效果缩水”。从高检院公布的有关办案业务工作数据显示,基层检察院承担80%工作量,基层检察院大都为办案所困,疲于办案,另一方面还有办案之外大量工作等待开展。就以侦监科为例:需要开展立案监督、介入引导侦查、增捕漏犯、监督侦查活是否违法等,还要准备目标考核和规范化建设资料,办案

之外的工作名目繁多。而基层检察院因人员断档,在业务部门工作的人员是精简再精简。一方面是人力资源短缺,人员补增困难,甚至为兼故其它工作还要进行精简;另一方面是工作量不断膨胀,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这导致改革的效果不断缩水。缩水因素有二:一是无法顾及办案之外工作,好的工作措施难以执行到位,取得好的效果;二是一些不成熟的改革措施又增加无谓工作量,进一步加剧基层院工作质和量之间的矛盾。如近期推出的自侦案件逮捕权上提一级制度改革,该制度在设计上,没有为下级侦监部门设计审查时间,要求下级侦监部门提前介入和报送前进行审查,下级侦监部门审查意见与侦查部门的提捕书同步报送,明显悖逆诉讼的发展规律。运作的结果是侦监部门的审查意见书粗糙,不能为上级的审查批捕发挥基础性作用,工作量增加,效果缩水。

(三)部分改革虽然牺牲了效率,但公信力并未上去。办案质量是检察工作生命线,而公正和效率则是检验办案质量的两条主线,公正是办案质量的本质属性,是公信力的保证;效率是办案质量的时效要求,确保公正得到及时实现。公正是要将真象弄清,必然需要时间,在司法实践中,二者往往表现为排斥。但是公正是第一位的,不能以追求效率,牺牲公正。失去公正,公信力就会受到质疑,检察权存在的价值基础会受动摇。效率必须建立在公正基础之上,是公正的效率。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矛盾时,往往采取牺牲效率保证公正。在检察改革中,应当说也秉承这一原则。在一些改革中,虽然加入了繁琐的程序,以牺牲效率保证公正,但实质效果并不佳。以人民监督制度为例,这一制度是为应对舆论和专家质疑自侦案件检察机关“一揽包干”,解决谁来监督问题推出,是为提高公正的公信力。暂不论该制度运行实际效果,单从今年又推出自侦案件逮捕权上提一级,就说明以人民监督员制度来应对舆论和专家质疑谁来监督自侦案件的问题不是很成功,仍然没能消除人民群众对自侦案件检察机关“单干”,导致监督可能会处于真空状况产生的顾虑。再拿自侦案件中,查处一定级别的干部要向同级党委汇报制度,这一制度设计本是要在党委领导下,加大反腐力度,可在一把手信念动摇,服务意识减退的地方。却出现腐败越来越深刻,人民要求越来越强烈,干群矛盾越来越突出,可是检察机关查处职务犯罪却难有作为的怪现象。这项制度设计是以权力约束权力,在看到权力积极的一面时,忽视了权力消极的一面,导致一个权力独大后,增加其走向对立面的可能性。从而造成本加大,效果不佳。

三、如何提高检察机关改革的质量

要想提高检察改革的质量,就得从宏观上明确检察改革的目的,从深层次的原因着手,结合人民群众对民主和法治意识的认知度,循序渐进推进检察改革。改革要在《宪法》原则下进行,对现有的制度进行扬弃。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在党强有力领导下,法律监督力度大,监督质量高,自身清正廉洁,群众公信度好的检察机关。在检察改革上,应注意四点:

1、既要把握好改革的政治方向,又要防止权力临驾法律之上。党的领导是检察改革必须坚持的政治原则,一切改革都是在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党对检察机关领导下进行,离开这一原则,改革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但是在坚持党的领导下,也要防止变异权力利用检察机关临驾法律之上。近年来,出现了重庆“彭水诗案”、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白宫书记案”等一系地方党委书记利用领导权指使检察机关打击异已,办错案,甚至有意的办冤案,虽最终在舆论压力、高层观注下得以纠正(虽然说是少数,可能存在以偏概全)。但权力扩张、滥用的结果让人胆战心惊。因此,加强党的领导,对一些不合理制度进行再审视,让其变得更加合理。在检察机关接受地方党委的领导上,既要看到该制度积极的一面,对潜在消极性也不能忽视。在该制度的设计上,应当全面考虑,在确定地方党委对检察机关的领导权实现下,又要对领导权划出鸿沟;既保证党的领导权到位,也要防止变异的领导权越位。建立的是在党的原则下,法律范围内的服从体制,而不是屈于权力的盲从体制。防止权力在一个地方翻来覆去越轨侵权,这不仅是为了保障人民利益至上的实现,也是对权力行使者的保护。

2、正确面对舆论,冷静进行改革。

没有最好的制度,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从而不断完善的制度。因此,面对社会舆论质疑检察机关存在的问题,既要重视,也要正视。在针对问题进行改革时,要冷静,防止面对舆论急燥,在调研不深的情况下进行改革。应当深刻分析原因,在分析问题透,找到的问题准的前提下,系统的、有深度的进行改革。要坚决防止今天改革,明天推倒的现象发生。事实上检察机关存在的一些问题,关键不在检察机关,而是体制不完善,立法瑕疵所至。这种情况下,通过检察机关小改革,无济问题解决,其结果是工作量无谓增加。如当前人民群众对判决不公反应比较强烈,而检察机关审判监督又极为乏力。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不是检察机关不监督,而是立法瑕疵导致无法监督。《刑法》规定量刑幅度过大,量刑情节过于模糊,连审判机关都认为准确量刑是司法上的“歌德巴赫猜想”,系统内都难于把握。在这样的法律背景下,作为从体系外进行监督的检察机关,怎么开展有力的监督,需知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必须是以“法”服人。因此当立法一旦完善,可操作性增强,监督的力度会得到及大的改善。

3、将改革后的办案成本列入改革方案的评价指标之一,考虑改革后干警工作的量与工作精力相适应。现行的改革是,每一次改革的推出,就是一次工作量的增加,改革在设计上,将干警的精力建立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想模式上。这种只观注“物”,而忽视“人”的改革,与唯物主义是相悖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推出的改革,当干警精力无法胜任时,改革设计的制度只能挂在墙上,写在纸上,无法落实到行动上,改革就会变成文字游戏。实质上,越繁琐的程序未必就是越好的改革方案。以中国历史上王安石改革和张居正新政为例:王安石方案精致,但繁琐;张居正方案粗糙,但简单。而结果是张居正成功,王安石失败。有学者分析,原因就在于过于精致必然难于执行,环节多必然难于监督。这就如越精密的仪器越易出故障。

4、要在程序透明度的改革上下真功夫。透明度是防腐良方,也是提高检察权公信力最有力的载体。透明度可以有效破解人们对检察权片面暇想的空间,树立将问题都拿入透明程序解决的轨道意识。虽然现行体制以及检察工作的特点,完全透明是不可能的,但可以通过权力合理配置,实现透明度与权力之间的平衡。如在不能透明的环节,弱化权力配置,在透明度高的环节,赋予较大权力,实现透明度与权力成正比。

检察改革任重道远,既要吸取西方司法体制中合理元素,又要防止不加甄别的吸收导致被西方司法体制俘虏。在东、西文化的冲撞、激荡中,通过改革,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检察制度,这既是历史的机遇,也是历史的挑战。探索道路必然曲折,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是可以理解,也是可以接受的。

参考文献:

1、《宪法》

2、《最高人民检察院十年改革纲要》

下载对中小机场空管改革的几点思考(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中小机场空管改革的几点思考(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小企业文化思考[模版]

    关于中小企业文化落地模式的思考 2011-10-14 14:27 李艳燕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摘要:针对中小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提出了提高中小企业管理者素质......

    中小学校后勤管理改革

    中小学校后勤管理改革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是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名为后,实为先,是其他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但一直以来,却不被领导所重视。其实,只要认真细致、努力创新......

    对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思考

    对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思考 人民币汇率制度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我国人民币现行汇率制度概括起来说就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

    对学校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学校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吴起县第一中学高瑞 经过洋思模式、宜川模式的几番历练,学校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到了关键时期,每一位教师基本已经从旧的教学中走了出来,构建出了自己......

    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自2004年9月始,我们海南与宁夏、山东、广东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 进入新课改后,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师理论学习、听课研讨、案例分析等活动比以......

    对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在高职教育各专业中,数学课既是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又是一门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课。但由于人们对数学课在高职教育中所应处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

    对事业单位社会保险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事业单位社会保险改革的几点思考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8年2月2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事......

    对新形势下县级党校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新形势下县级党校改革的几点思考[发布时间:2011-8-11 21:04:00阅读次数:189]党校是党委培养党员干部和理论骨干的主阵地、主渠道,各级党员干部通过党校培训学习,达到了提高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