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语文教学与改革的思考

时间:2019-05-12 23:32: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大学语文教学与改革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大学语文教学与改革的思考》。

第一篇:对大学语文教学与改革的思考

对大学语文教学与改革的思考 卓俊科

(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摘要i大学语文课作为高等学校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面临的却是教育管理者的淡漠,教师的冷落以及学生兴趣的低落。要发挥大学语文课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使大学语文得到各方面的重视,我们需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体系方面进行彻底改革。关键词i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大学语文课,是全国各类高校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在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此课程也被列为大学本科及专科名类自学考试必考的公共课程,并进一步实行了全国统考;各省市在大学专科升本科的选拔考试中,也陆续将大学语文纳入基础学科的统考之中⋯⋯这些都充分体现出这门课程在考察学生文化素质和本国语文学习水平方面的重要性。但现实的大学语文教学实践又着实叫我们忧虑。在很多高校,大学语文正日益面临边缘化的倾向。总体来说,可谓是“一半雨来一半晴”。一方面,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有些学校在新开,有些学校在削弱,有些学校已经停开;有把必修改选修的,也有把整个的课时量逐步压缩的。这些情况也不是太个别。还有一些学校由于生源的问题。甚至把大学语文办成了高中语文的延续,我们认为这对高校的大学语文教育理念来说无疑是一种亵渎。可以说大学语文在高等教育里又回到了那个被遗忘的角落。近一个时期

以来,报刊上不时出现诸如:。大三学生写申请,百字错了二十八”、“汉语比赛留学生夺魁”等让国人大跌眼镜的报道。的确,一个严竣的事实已摆在人们面前:在市场价值的导向下,青少年迷恋于好莱坞大片,而对屈原、司马光、朱熹等却知之甚少;有些大学生能考出令老外咂舌的托福分数,而看最基本的文言文却犹如看天书。社会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忧虑、人们对母语教育弱化的关切,乃至有的家长公开对大学语文教育提出质疑等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在追问着一个问题:大学语文到底怎么啦?面对上述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进行解决呢?我们认为,在这些众多的问题当中,存在着四个关键的环节,一个是教学理念、一个是教学内容、另一个是教学方式,还有一个是教学的评价体系。下面我们就具体地针对这些方面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讨论稿)>中对大学语文开设的目的和意义作了这样的描述:。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能素质的高质量人才。”由此我们可以明确,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以人文性为核心,同时发挥工具性。大学语文应该在中学语文教育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更系统的中国语言文学知识;在素质培养上应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发挥语文教育对学生语言修养、文学修养、文化素养、人格品质、思维创新等方面的多种教育功能。

有专家指出:。当前大学语文的教改必须进行双重突围:既要从内部进行彻底有效的自我突围,还要在外围大力推动人文精神、人文情怀的社会突围,从生存理念上矫正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子的种种观念误区。¨¨就目前而言,我们应该有积极的态度,坚守阵地,从自我突围做起,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在这场突围当中,强化管理者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教育领导者和权力机构,要正确认识大学语文课的特殊价值。大学语文重在以情感育人。开大学语文课,不仅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和准确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而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虽然其它学科也都肩负有这个责任,特别是“两课”,但没有大学语文中一个“情”字那样萦绕一个人的灵魂。正如湖北大学杨建波教授所说:“大学语文用文学的艺术形式,以情感育人,这是任何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程都无法取代的”【2J。早在五十年代钱谷融教授也说过:文学是人学,是人心之学。文学自产生以来,元不是以表现人的各种情感为主题的,或者褒扬真善美,或者贬斥假丑恶。人类也正是在自身创造的文学的这两种情感熏陶和诱导下。不断完善着自身的审美行为和审美判断。中国几千年来文明的传承,杰出人物代代辈出。是什么影响了他们?是科学技术吗?否。是文学的情感。无论是<四书>、<五经>,还是程朱理学;无论是神话、诗经、散文,还是诗、词、赋、小说、戏剧,无不造就着一代代人推动着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和进步。从伟人到凡人,从历史到现代,无不如此。比如毛泽东,一位农民的儿子,他不正是读了<岳飞传>、<精忠传)、<水浒传>、<反

唐>、<三国>、<西游记>等等中国文学中的古传奇和小说,才具有了反抗意识,以致后来成为了人民的领袖吗;再比如二三十年代出现的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不就影响一大批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放弃城市安逸的生活。而徒步奔向宝塔山延安吗?这足以证明:文学以情感育人是其它任何课程无法取代的。

其次,大学语文似一面做人的镜子。大学语文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文化、美学、伦理等各领域的内容,它给人既有真实感,又有认同感,似一面镜子。学生学习后。潜移默化受到影响,并慢慢形成积淀,就会在现实生活中去体验和感悟,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孟子的。四端之心”、庄子的。小知不及大知”、墨子的。兼爱”、屈原的爱国、司马迁的刚直不阿、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曹操的求贤如渴、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李密的亲情、宝黛的爱情等等,无不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先贤们那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强大的人格力量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正如教育心理学领域一句经典名言所说:。播下一种思想,收 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大学语文正是在当代大学生的大脑中播下做一个合格中国人的种子、一颗。爱”的种子。我们能在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身上种下这样的种子,再由他们去影响整个社会,就像二十世纪初留学人员回国后传播欧洲文明一样,岂不是可以减少那些危害社会、毁灭人性的种种所为吗?因此。如果各级教学管理者看到了这些,重视了大学语文的教学,并在高校教学体制

中将大学语文进行明确的定位,将此课程放在与专业课同等重要的位置,大学语文不再为专业课让路,在科研和申报、精品课程等方面可与专业课一争高下,从事此课程教学的教师不再被看作是失去了“研究方向”而矮了别人一头,站在‘大学语文)讲台上的不只是讲师、助教而多了几个副教授甚至教授,便会使更多热心于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潜心于此课程的探索,从而使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收到切实的效果。

二、教学内容的丰富

在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上,我们认为,必须先明确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为:其一。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学,提高欣赏水平;其二,深化汉语母语教育,提高表达水平;其三,强化语文教育的情感培养、人生引导作用,实现育人的最终目标。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大学语文教学不是字词句篇的常规教学,它不是高四语文,大学语文要从文学的角度人手讲授语言,使学生感受到具体语境中的语言现象,通过优秀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精彩描写去领略语言赋予民族文学的魅力。学生看到的是立体的、活生生的民族语言以及赋予民族文学的风貌和神韵,从而感悟汉语区别于其它语言的特点和汉语的表现力;认识语言的变化传承以及语言水平对表达思想感情的影响,可以使学生对提高自己语言修养的意义与途径有切身的体会,将语言知识、写作表达的技巧内化为语言素质,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当代文学家王蒙曾说过:“读中国的经典文学作品,把汉语的这种特色、这种韵致体味出来了,就会有我的中国心了,这颗心是不朽的。”通过大学语文加强大学生的母语素质教育,有利于改变重外语轻母语的现状,对提高公民的文化 素质和发展民族文化都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大学语文具有以下功能:一是帮助学生梳理中小学所学的文学知识,了解中国文学的简单架构,将新老知识系统化;二是传播中华人文精神,使大学生在古今文化精品的熏陶下,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三是继承宋以来的“疑古”传统,不迷信书本和老师,敢于独立思考;四是方便自学。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最终要做到“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学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教。”好好地教大学语文正是为了“不教大学语文”,使。课”是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终结而不是开始。因此,大学语文教学的教材应定位于课堂用书与自学用书之间。众多大学语文教材目前在编写选文方面的不尽如人意处主要表现在:重思想性轻美文性,重古代轻现代特别是当代,重主流同质的多而非主流异质的少或没有,重有定论的多而缺少有争议的作品。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确是一部旷世杰作,一些教材摘取了“宝玉挨打”一节人选。学习欣赏这一章,可以增加对封建主义束缚人性的认识,加深对旧礼教、旧制度的怀疑和痛恨。尽管在这一章中,通过人物各异的言语、动作、表情、心理的白描等刻 画出了不同的人物性格,塑造出了鲜明生动、栩栩如生的具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但作品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其思想性大于艺术性。事实上,学生对<红楼梦》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早有了解,笔者认为可以在这部宏篇巨著中选择其它的能代表其高超艺术成就的章节甚至于其中的诗词。作品中有的章节不仅文辞优美,饱含

深情,而且表现出与现代思想相一致的观念,如平等观、爱情观等,当能与当代大学生成功对接。

另外,网络文学近几年发展势头猛,大有取代传统文学之势,大学语文教材可以选编其中的优秀作品。从而引导学生正确鉴赏发展中的网络文学。着眼于时代性。每个时代都会产生每个时代的英雄,刘翔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顽强的拼搏精神,更易激起当代人的共鸣。在中小学教材与时俱进的同时,在崇尚学术自由化的大学学堂,其教材的编写更可以高举改革的大旗。

三、教学评教体系的多样化

大学语文已脱离了应试教育的羁绊,那么,伴随着教学重点的转移,大学语文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也应作出相应的变革。显然,传统的以一次考试、一张试卷来评判大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和能力,是有欠科学的。那么,大学语文课程应建立起开放、灵活的考核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

我们可以采取平时考查、期中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办法。考查的面要广,既要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又要考查学生能力的发展;既要考查学生的阅读面,又要考查学生的写作量;既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考察,又要注重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估。考查的方法要多样,既要笔试,考查学生综合理解和运用汉语的能力;又要口试,考查经典名篇的阅读、识记和背诵情况。要坚决杜绝以往部分学校、部分教师仅仅以一篇论文作为依据的片面的考查方法,更要杜绝考前明显的或变相泄露题目的走过场的考查方法。使学生感受到学校、教师对大学语文

教学和考查是严肃认真的、是科学规范的,从而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投入学习。

四、教学方法的灵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越来越不适应大学语文教学的需要。为了搞好大学语文教学,教师应该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大学语文的教学要求教师运用开放性、多元化的思维观、“浅化”与“深化”相结合的思想,驾驭教材,充分发挥创造性。精讲与泛读相结合,搞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树立课内认真学习与课外终身自学相结合的学习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我们可以建立大学语文的教学网站,实施网络教学,拓宽教学平台。大学语文教学平台是直接面对学生的,这个教学平台里包括一个我们认为比较大的资源库、试题库等。大学语文教学的立体网络平台希望吸引更多学生有兴趣、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互动的过程当中。总之,把多媒体的应用和立体的网络系统和我们的课 堂讲授相结合,可以探索素质课程,特别是文化素质这样的课程,它是有别于专业课程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我们认为,这对当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是有利的。

五、师资力量的强化

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导力量,教师的优劣,直接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况且,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开课容易,要上好却不是轻而易举的,因为作品的选择从<诗经>~直到现当代,这就要求教师有广博的知识结构、很好的才情,还要有一定的研究。据调查。有半数的学生倾心于教师的风采和信念,表示感受最深的是名师的风范。教师以丰富的学识、诙谐流畅的语言,站在较高的视点为学生剖析文学作品,处处展示个人巨大的人格魅力,相信不会不吸引学生。所以作为从事该课程的教师,要“内练强功,外抓机遇”,相信在大学语文这方讲坛,也可以孕育出名师。总之,大学语文侧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没有升学应试的压力以及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为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课程内容本身,为课程可能的趣味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丰富的史料知识、各具特色的作家生平和思想、古老而新奇的汉字文化、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都是呈现趣味性的材料源泉;教学设备的现代化又为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教师尽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人文素质为目标的前提下,广开思路,勇于探索,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我们相信,经过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中,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构想之下。高等教育中的大学语文教学必将为高校校园文化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参考文献:

[1]吕永林.语文突围与人文突围[N].光明日报,2004— 12—21.

[2]邢字皓.大学语文日益边缘化遭遇前所未有尴尬[N]。

光明日报,2004—02—13.

[3]孙振杰.浅论<大学语文>教学[J].内江科技,2006,(1).

(4】朱玲.谈大学语文的定位[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 报,2005,(5).

[5]黄蔚.大学语文:何时走出尴尬[N].中国教育报,—05一14.

[6]刘成友.从大学语文到大学人文[N].人民日报。11—10.__

2004 2005—

第二篇:对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的审视与思考

对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的审视与思考

摘要:从当前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置、学科教材、师资队伍等语文课程建设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高职高专 大学语文 教学 审视

1.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审视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现代化建设培养

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

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民族的文化建设大业

目的在交叉渗”不难理我国高

因素,探讨了当前高职高专大学语文的定位、课程设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以探讨大学 于: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解,《大学语文》课程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关系到等教育的基础性学科,对学生学习理、工、农、医、文、管等各学科均有着而看到的现实,高等院校公共课的大学语文正日渐走向“边缘化”

大学语文的定位模糊,的作用然

高职院大学校大学语文的主要问题,大学语文地位不高;语文现行教材五花八门,四师资队伍建设严重缺位,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等

1.1 学科定位模糊

对大学语文强调工具性、重在模糊

学生读写

偏执,讲究人文性、重在培养:或把主要精力放到语文基础学生的人文素养,认识上教学中知识的讲解上,偏重于教材范文的解读,人文素质的培养;或片面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高校办学理念越发功利性,课偏离学生的文化基础,单纯在作品的文化内涵上下功夫程设置趋向实用化,热衷于好处看得见、用得上的课程

1.2 学科地位不高

在高职高专学校,大学语文

被设定为基础性公共课,但处境尴尬:学校不,课时缩减,甚至某些专业视其为多余的课程而取缔;学生不,忙于专业课学习、英语过级和计算机考试,对学习大学语文投入的了人们忽略大学语文的思想性、如,和精力严重用人

眼下的就业大环境无形中也助长

都会对应聘者英语和计算机等级

偏少

这使得有些人的要求,而对语文能力要求的,与其费心

潮流,学语文,不如多学点英语和计算机,好为将来也会有意无意放松这的教育要求

更多的工作机会有些学校

1.3 课程教材参差不齐

当前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五花八门,不一味强调对古典文学乃至古典文献的学习,理、工、农、医等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其工具性,课本滞后于时代的被动状态加之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社会心态很浮躁,人的功利性很强,盛行快餐文化,当代经典作品少而又少,纯消遣作品越来越多典,古代经典作品

师资队伍建设 ,缩减课时,许多语文骨干教师

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得以

地转向,人们在的心态下,也很难静下心来学习和阅读经

1.4 需

当前高职院校对大学语文课确实了公关、交际类等的实用课程,或从事行政工作要培养一支具备人文素养、德才兼备的高要求来说,大学语文教师队伍从大学语文学科教师自身教学质量,大努力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学语文课程教学2.高职高专大学语文学科建设的思考

面对当前大学语文的处境,大学语文的出路

2.1从

上文中

大学语文教师的问题,笔者其学科地位

正视当前大学语文的现实,几点建议

高职高专大学语文的定位,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对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目的,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的基础上以人文性为核心,工具性大学语文应该在中学语文教育

更强的综合性,的多种教育,也学生更系统的语言文学知识;在素质培养上应语文教育对学生语言修养、文学修养、文化素养、人格品质、思维创新等功能应努力

大学语文在学生培养计划中的地位

要与现实需要相突显学科的工具性在知识经济的年代,回避大学语文的实用性,在教学中作,让这门课的“工具性”作用突显的需要

反对实用主义至上的功利性思想,但兼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尽这既

对中学语文课程的可以穿插学生今后

学生的写提升,也考虑到了大学生将来发展的,教学过程中请示、报工作、生活告、会议记录、通知、假条、合同、总结、评论、读后感等中经常应用的实用文体写作的知识

2.2选择合适的大学语文教材

自身办学实、贴近学生

2.3一;努力伍

另一要创新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手段,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学生的鉴大学语文教材数目繁多质量参差不齐

鉴于此,高职高专学校要,和专业特点,选择实用性强、应用价值高的教材力争使所用教材贴近社会现和贴近专业

师资队伍建设,革新教学方法,要校内外、在职学习与外出培训相

等,教师的大学语文教师的地位,将其与专业教师同等对待,的、稳定的师资队赏能力大学语文课程要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教学环境,的教学方法,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环境,多角度开放式的,强调学在平时,练在平时,考在平时,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语文教学的吸引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灵活形象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21世纪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时代的发展,社会

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工作的进步,对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也任重而道远, 更新观念,创新方法,才能新的历史使命

第三篇:与专业结合 改革“大学语文”教学

与专业结合 改革“大学语文”教学——以职业学院商务贸易类专业为例

------------------

发表日期:2008年12月6日出处:科技经济市场 2007/06作者: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陈卫萍已经有142位读者读过此文

[摘要]“大学语文”与专业结合,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只有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探索,“大学语文”才有出路。

[关键词] 专业;大学语文;改革

一、与专业结合是现实的要求

“大学语文”这门课程以提升综合人文素养为目的,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正是由于开放性,什么都包括,天文地理都可以在里边,于是造成了该课程自身内涵、学科定位的不确定性。而当下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个人不可能学习所有的知识,也不必学习所有的知识,更不可能通过某一门课来了解所有的知识,于是“大学语文”面临着非常尴尬的处境,它的学科存在合理性受到质疑,不仅不断地被边缘化,甚至部分高校取消了这门课程,或者以应用文写作这样的课程来取而代之,而在开设“大学语文”这门课的一些高校里,也有学生认为“大学语文”没有给他们提供在社会中生存所需要的知识。[1]这真是“大学语文”的悲哀。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悲哀之余,我们是否该彻底地进行反省呢?

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突出专业化,于是根据市场的需求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具体的专业技能和实用课程的学习,“学以致用”的实用主义想法变得非常突出。于是有人就责怪学生急功近利,忽视精神纬度的建设等等[2]。而我认为与其一味地批评指责,还不如想办法来吸引学生,让学生从心底认可这门学科,喜欢这门学科。如果说“语文是灵魂依靠的东西,或者说,它是一种以无用达到有用的学问。”[3]那么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认识到这门学科如何可以从“无用,达到“有用”。

尤其是职业类高等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很明确,就是直接指向就业。我从来不想否认教育的本质是不断地完善人,但是在这个就业压力如此巨大的社会背景下,满足学生的就业生存需求才是第一位的,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真正地替学生着想,给予他们最渴望的。另外从理论上看,马斯洛已将人的需要层次理论阐述得非常明确,为此作为教师我们也必须遵循这个规律。具体落实到教学改革中,就是要想办法将“大学语文”与专业结合。也许有人会问,这样与专业结合,会不会削弱这门课的人文精神内涵。对此,我想说的是,将“大学语文”与专业结合不仅不会弱化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相反,只有这样做,才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才真正遵循了教学规律,才能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才能真正有效地完成对学生精神和人格的塑造,否则所有美好的愿望都只会落空。

二、在教学内容上与专业结合进行改革

要对“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核心的问题就是我们在本学科中选取什么样的知识内容来补充完善学生与专业就业有关的知识学养和技能。下面我就以商务贸易类专业为例来阐述教学内容上的改革与尝试。

1、解读名篇考虑到专业

在教授大学语文时肯定会讲一些经典名篇,但是选取经典名篇中的什么来讲,就显得至关重要。比如讲《周易》,我们可以给学生介绍其中“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安时处顺”的生存智慧,如果考虑与专业结合我们是否可以介绍一下《周易》的取名艺术呢?如果学生能汲取其中的智慧,在将来的商战中能给自己的商店、商品取个好名字,那是多么有意思的一件事啊!再比如在介绍《史记》时,如果考虑与学生的商务贸易专业结合,教师就会有意识地去引导同学吸取项羽失败的教训,并指导学生如何辨证地看待刘邦并学习借鉴他的成功经验,从而帮助学生取得商战中的胜利。再比如有了这样的指导思想,在讲《三国演义》时,为什么不可以多讲讲其中的智慧和策略呢?毕竟商场如战场啊!再比如讲《红楼梦》时,是否可以专门谈谈王熙凤与探春的管理能力呢?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需求贴近,能直接给学生有益的启发,因此很受同学喜欢。

2、联系专业背景,贯通中西

我教的学生不少学的是对外商务贸易,他们很多人以后面临着要与外国人打交道。考虑到这一点,我在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时,特意补充了西方的文化思潮、先进理念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等。这样贯通中西的视野,不仅可以使学生“知己知彼”,有助于他们将来事业的发展,而且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境界也获得了提升,当然与此同时这也给我的“大学语文”注入了新的活力。

3、依据专业需要,落实好工具性任务

工具性是“大学语文”的一个方面,为此我专门开辟了相应的写作教学单元。学生走向社会,需要撰写求职信、调查报告、专业论文、文艺评论等应用文体,而我就尽量结合他们的专业需要教给他们相关应用文的基本写作方法和格式规范。当然有的学院除了开设《大学语文》外,还开设《应用文写作》这样的课程,如果是这样的情况,则需要两门课的教师进行协调,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免授课内容的重复。

4、突出专业优势,启发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比如在介绍中国古典文学经典《木兰辞》时,我专门结合学生学商的专业背景与他们谈美国迪斯尼公司投资改编拍摄《木兰辞》并从中挣足钱的后文学产业链情况。我的介绍让学生看到,美国是文化产业强国,牛气冲天地将生意做到我们家门口来了,而我们却只能眼见“肥水枉湿他人田”。这对学商的同学不能不说是个有力的刺激。很多学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是文化资源大国,但并不等于就是文化产业强国,其中一些学生看到了文学文化中的商机.甚至想毕业后从事精神文化生产领域的工作,以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学生的这些反应

让我很激动,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的教学改革之路。

三、在教学方法上与专业结合进行探索

专业是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因此在在教学方法上,我也利用专业特点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1、利用好有相似专业背景的人物

比如在介绍孔子思想时,我专门选取与学生专业背景有关的人物——孔子的高徒子贡为突破口进行讲授,因为他是彪炳千秋的儒商典范。子贡十七岁拜孔子为师,深得孔子学说真谛和儒家思想精髓,他以其齐家治国之气魄,勤奋好学之精神,博济广施之胸怀,谦逊至孝之美德,垂名百世,成为历代儒商推崇效仿的楷模。他不仅是春秋时期杰出的商人,后来他还长期担任鲁、卫二国宰相之职,成为儒家第一代弟子中至富与贵者。到今天还专门召开国际子贡儒商文化节,以此表达后世商人对这位儒商鼻祖的景仰和尊崇。有了这样一个导人,学生被吸引住了,产生了学习孔子思想的浓厚兴趣。

2、结合专业特点,让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

我教的学生所学专业是商务贸易类,其中不少学的是对外商务贸易,因此他们都比较“洋”—对“知彼”比较感兴趣,对我这门要从先秦讲起的公共文化课一开始不予重视。我没有责怪他们,而是启发他们认识,在对外商战中“知彼”固然重要.但“知已”更不可少。在介绍古典文学部分时,我力求以专题的形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灿烂的精华介绍给学生,并引导他们认识“越是民族的,越能引起世界的注意”,让学生充分理解本国文化的价值所在。如此,学生不仅愿意“知已”了,而且还越来越“爱已”“惜已”。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我又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根据专业需要,采用有助于相关能力提升的教学方法

商务贸易类的学生以后在工作岗位上对口头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分工合作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在授课时我尽量想办法给学生提供相应的锻炼。比如我安排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世界的影响”进行专题研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组合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己进行分工合作,找资料,分析研究,撰写论文,登台进行汇报,并解答老师和同学的提问等等。这样综合性的实践训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被上“活”了,学生也感到受益匪浅。

当然强调与专业结合进行改革,并不意味着要全盘否定过去,原先教材中好的教学内容要继续保持,原先一些好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要继续使用。提出“与专业结合”,旨在提醒,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中,“大学语文”教学应考虑时代发展的需要,应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庄子的“以天合天”,根据规律办事的思想我们不陌生,孔子的“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思想我们更是熟悉,现在的关键就是看我们如何将先贤的这些宝贵思想认真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我期待着“大学语文”能被更多同学的喜欢,能被更多的人认可。

参考文献

[1][2] 黄越华,杨宏.对大学语文定位及教学现状的思考[J].北京教育.2006.06(高教)第41页、第41页。

[3] 孔庆东.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方向[J].中国大学教学2006(7),第20页。

陈卫萍: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第四篇:对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_179

【对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摘要:本文对高中课程改革中所面临的改革目标、高考改革与高中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建设性及可操作性的探讨,对现实问题进行了较为本质、客观地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对高中课程改革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高中 改革 高考 文理科 主体

高中课程改革作为我国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目前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各级、各界纷纷为改革出谋划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可见就此项工作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已经在全社会形成了共识。参考社会各界的意见,笔者对与此相关的一些热点问题做出了一点总结与思考:

首先,高中课程改革必须明确目标是什么。从相关纲要不难看出,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是要使当前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再说通俗点,就是要把单一的以追求分数为教育目标改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将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作为目标。但是在当前的学校及教师评价体系中,考试成绩仍然是衡量一切的关键因素。必须承认,为了追求各种利益,广大学校及一线教师不得不将提高学生分数作为重中之重。因此,学生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考试的“机器”。不难发现,要规避这一弊端,必须改变以成绩作为考核学校和教师的硬性指标。为此,我们可以提出大胆假设:改变目前高考以学校为报考点的一贯模式,将高考报名与统计工作社会化。具体地讲,就是学生不再以学校作为报名的单位,考生成绩也不再以学校为单位进行公布,淡化各学校在高考中的“PK”氛围。同时,严禁一切地方和学校以任何名义私下统计学校升学率。通过此举,学校的评价体系将发生巨大变化,有利于将“唯分数”转变为重视全面发展。

其次,合理设置课程科目也是高中课所必须面临的问题。在全社会大讨论中,取消英语科目或者弱化英语科目的“主科”地位的呼声引人关注。对此,笔者比较赞成后者意见,即适度降低英语学科的主导地位。必须承认的是,英语作为一门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将其作为与语文、数学相提并论的主科确有不妥。其一,就目前的现实状况而言,英语的学习已经对语文的学习形成巨大的竞争乃至于威胁,学生“重英语,轻母语”现象严重。某种程度上讲,这种竞争是恶性的。其二,就绝大部分学生将来对英语的使用程度和使用机会来看,在前期的投入与以后的使用程度、机会严重不对称,“高投入低利用”成为我国学生学习英语最广泛最真实的写照。不过,若以此就废除英语也极为不可取。因为毕竟掌握一定程度的英语知识对我们进行简单的对外交流和进行计算机等方面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另外,鉴于因英语学科形成的“英语产业”也相当庞大,取消英语学科所引发的“产业地震”也不得不考虑。

综合以上两点,笔者认为英语的学习是必须的,但有必要对英语学科地位进行合理调整,最奏效也是最直接的也许就是考虑降低英语学科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将其由150分调整至120分或100分较为恰当。科目设置中另一重要方面则是文理科目的设置问题。在很多人看来,“学生文理综合发展”与“学生负担”似乎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但笔者并不这样认为。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假设:如果高考仅考一个科目学生的负担就一定轻吗?答案明显是否定的,因为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不可能失去竞争性,而竞争才是压力的更重要原因(不能否认此种压力对学生心理的磨砺作用)。因此,让学生适度学习文理两方面的知识不仅是必要的,也是有可能的。而在这样后,为了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倾向性,我们也并不反对允许对学生进行侧重文科或者侧重理科的“文理分科”。但这里讲的文理分科不同于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地区实行的“3+X模式”的文理分科,可以参考的是广东高考的“文/理科基础模式”。在考试过程中,文科学生要进行理科基本理论考查,理科学生同样也要进行文科基本素养考查。必须提出的是这种考查的难度和形式必须严格控制,分数比例也不宜过高。如文科学生所参加的理科基本理论(物理、化学、生物)占150分较为适宜。

最后,也是最重要,但是也会较难实现的一点,就是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想实现这一转变,就必须明确学生的地位问题,即学生到底是考试的“机器”还是存在于社会的“人”。作为生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学生具有“被决定”的一面。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阐述,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作为具有主动性生命形式的人,学生与无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正是这种主动性,使人能够不断地“更新”,不断地超越自我。因此,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但现阶段碍于考试评价等制度上的限制,使得高中教师“不敢”太让学生发挥主动性,而始终将自己的说教式教育作为应对考试的必要手段。很明显,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主体性不但不能体现出来,甚至连其最基本的个性化思维也很容易被埋没。问题探讨到这里,又不得不返回来认识考试制度问题,而取消高考考试成绩,对学校、教师进行评价成为重要的方法。关于这方面问题,上面已经说明了一些解决方法,这里就不再重复。

新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很多,但就以上讨论的问题而言,不难发现,高中新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虽然很多,但它们大多都相互联系,并归结于一个点:高考改革的方向。可以说高考制度的改革直接影响高中课程改革方向,甚至关乎其成败。所以,笔者认为相关部门除了要做好高中课程改革的规划之外,与新课程的目标与方式相符合的高考方案也必须尽快出台。

参考文献:

1.郝玉书.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人本主义教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本文结束=====TXT&DOC=====2010/1=====

第五篇:对检察改革的思考

对检察改革的思考

内容摘要:检察改革应当是目标明确,方法得当。检察机关在面对社会舆论批评时,检察改革更应冷静、沉着,在浮燥之下实施的改革,往往导致的检察工作成本不断增加,改革的效果却不能缩水。

关键词:检察改革思考

对检察制度科学、合理的改革是民主和法治推进,人民群众司法需求日趋提高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检察制度滞后,并不断提高司法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对现存检察制度进行改进和革新,旨在通过合理、科学的扬弃,保存现有制度合理的因素,抛弃不合理因素,引进具有时代特点的先进因素,使制度在贴近现实的基础上,为时代更好服务,让我国检察制度充满生机与活力,不断走向完善与健全。当前的检察制度改革应当紧扣“检察工作怎样科学发展”这一命题,围绕建设公正、廉洁、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笔者结合具体司法实务就当前检察改革谈一些不成熟观点,抛砖引玉,以期斧正:

一、当前检察改革从四个方面进行

近年来,检察改革内容丰富、成果丰硕,对这些改革成果进行分类,检察改革主要围绕四个方面推进。

(一)政治方面,进一步加强党对检察工作的领导。这是检察改革的前提和背景。政体服务于国体,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一个科学命题。一个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为国家的阶级统治服务。因此,检察改革在宏观上必须保证党对政法工作的强有领导,微观上要保证检察权运行中,党的领导不被削弱,确保检察权更好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检察机关恢复重建30年来,始终遵循这一基本原则推进改革,确保检察工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关系政法工作的成败。” 通过检察改革坚定干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干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感情认同。自觉增强建设、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自觉性、坚定性。

(二)使命方面,充分行使好法律监督权,确保监督力度。《宪法》赋予检察机关的是法律监督权,其内涵是要求检察机关在国家政权所辖之处,保证国家法律的统一和正确实施,这是检察机关的政治使命,也是检察机关存在的价值基础。从现行检察制度改革的意义和规模看,使命方向的改革是重中之重。通过检察改革,不断提升监督能力,加大监督的力度,确保在法律授权范围内,监督在横向和纵向上得到拓展,最大限度将法律赋予的权力行使到位。通过改革找准检察机关的宪法定位,落实好“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在使命方向的改革主要从两点进行:一是完善,即针对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司法理念和体制、机制进行改进;二是创新,即针对现行法律、法规的缺失,从司法层面进行大胆的探索。着力增强法律监督能力,便于检察机关敢于监督、善于监督,更好的担负起维护公平、正义的重任。

(三)质量方面,确保检察权的公信力。权力是一柄双刃剑,失去监督的权力就可能被滥用,从而导致公信力的丧失。在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紧紧围绕“建设高素质政法队伍,是做好政法工作的组织保证”的基本要求,切实加大了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改革、建设,不断提高自身免疫力,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对检察权 1

运行加大事前监督、防范力度,防止检察权因人的异化而越轨,真正做到自身正、自身硬、自身净,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加强检察队伍建设,确保严格、公正、廉洁、文明执法。近年推出的不诉、不捕备案制,自侦案件逮捕权上提一级等制度,就是从检察权最为敏感、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焦点入手采取的一系列内部监督措施,其实质就是从制度上保证检察权高质量行使,切实增强公信力。

(四)程序方面,确保检察权以看得见的方式运行。现代司法提出,不但观注结果,更要观注过程。不但要结果的公正,还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公正的结果,这是对司法活动规律不断深入认识的结果。虽然程序的公正,并不必然导致实体一定公正,但是可以最大限度防止实体不公正。在一个看得见的公正程序下即使存在不公正的实体,随着人们的理性思维提高,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会逐步缩小。由于权力是最容易引起暇想的空间,在一个不公正程序下产生的实体,谁也无法感受和评价他是否公正。因此在程序方向透明度上进行的改革,是检察权质量和公信力的保证。这方面的改革有检务公开,不捕、不诉说理制,人民监督员制度等。

观检察改革的四个方面,互为一体,政治方面是前提,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使命方面是落脚点,是检察机关存在的价值基础,质量方面与程序方面是两翼,起着保障和保证作用。保障是为法律监督的力度服务,保证是防止权力异化、越轨,为监督质量服务。

二、当前检察改革中存在的不合理及消极因素

(一)检察改革存在被动、滞后现象。随着人民群众法制意识提高,思考问题能力增强;科技发展,互联网使用,媒体监督力度加大。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一旦检察权运行存在问题,批评的声音随后就会跟上。这种批评既包含着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关注和喝护,也包含着对检察权如何进行有效监督的期望和质疑。人民群众及社会各界对检察权的正确行使以及进行有效监督的广泛关注,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检察改革的动力和源泉,也正源于此,检察改革往往是在一种被动状态下推进。为了尽快释放舆论压力,有的改革显得仓促,思考不够深入,导致个别改革举措的出台缺乏前瞻性,可持续性,存在痛头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甚至被理解为为应对舆论呼声的暂时性措施。如针对捕后不诉率过高,推出不诉率限制措施,是在对不诉原因调研欠深的状况下进行的改革。依法不起诉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公诉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察机关依法终止诉讼程序的决定权。从司法实践看,捕后不诉的原因是多元的:有法律的变迁,旧法入罪,新法出罪,按从新兼从轻的原则不诉;有批捕时从宽条件不具备,捕后当事人受到教育,积极履行应尽的义务,取得受害人谅解,从宽的条件具备,从有利于社会矛盾化解,依法兑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作不诉。在原因未找准,片面理解数据反映的内容,匆匆推出措施,会及大制约改革效果。导致某些改革,虽然缓解了社会舆论压力,但无助问题的解决,还让工作变得被动,进一步给舆论留下暇想空间。

(二)部分改革成本加大,效果缩水。笔者是基层检察院侦查监督科负责人,深刻感受,每一次涉及侦查监督的改革,就是一次工作量的增加。有的改革出现 “成本加大,效果缩水”。从高检院公布的有关办案业务工作数据显示,基层检察院承担80%工作量,基层检察院大都为办案所困,疲于办案,另一方面还有办案之外大量工作等待开展。就以侦监科为例:需要开展立案监督、介入引导侦查、增捕漏犯、监督侦查活是否违法等,还要准备目标考核和规范化建设资料,办案

之外的工作名目繁多。而基层检察院因人员断档,在业务部门工作的人员是精简再精简。一方面是人力资源短缺,人员补增困难,甚至为兼故其它工作还要进行精简;另一方面是工作量不断膨胀,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这导致改革的效果不断缩水。缩水因素有二:一是无法顾及办案之外工作,好的工作措施难以执行到位,取得好的效果;二是一些不成熟的改革措施又增加无谓工作量,进一步加剧基层院工作质和量之间的矛盾。如近期推出的自侦案件逮捕权上提一级制度改革,该制度在设计上,没有为下级侦监部门设计审查时间,要求下级侦监部门提前介入和报送前进行审查,下级侦监部门审查意见与侦查部门的提捕书同步报送,明显悖逆诉讼的发展规律。运作的结果是侦监部门的审查意见书粗糙,不能为上级的审查批捕发挥基础性作用,工作量增加,效果缩水。

(三)部分改革虽然牺牲了效率,但公信力并未上去。办案质量是检察工作生命线,而公正和效率则是检验办案质量的两条主线,公正是办案质量的本质属性,是公信力的保证;效率是办案质量的时效要求,确保公正得到及时实现。公正是要将真象弄清,必然需要时间,在司法实践中,二者往往表现为排斥。但是公正是第一位的,不能以追求效率,牺牲公正。失去公正,公信力就会受到质疑,检察权存在的价值基础会受动摇。效率必须建立在公正基础之上,是公正的效率。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矛盾时,往往采取牺牲效率保证公正。在检察改革中,应当说也秉承这一原则。在一些改革中,虽然加入了繁琐的程序,以牺牲效率保证公正,但实质效果并不佳。以人民监督制度为例,这一制度是为应对舆论和专家质疑自侦案件检察机关“一揽包干”,解决谁来监督问题推出,是为提高公正的公信力。暂不论该制度运行实际效果,单从今年又推出自侦案件逮捕权上提一级,就说明以人民监督员制度来应对舆论和专家质疑谁来监督自侦案件的问题不是很成功,仍然没能消除人民群众对自侦案件检察机关“单干”,导致监督可能会处于真空状况产生的顾虑。再拿自侦案件中,查处一定级别的干部要向同级党委汇报制度,这一制度设计本是要在党委领导下,加大反腐力度,可在一把手信念动摇,服务意识减退的地方。却出现腐败越来越深刻,人民要求越来越强烈,干群矛盾越来越突出,可是检察机关查处职务犯罪却难有作为的怪现象。这项制度设计是以权力约束权力,在看到权力积极的一面时,忽视了权力消极的一面,导致一个权力独大后,增加其走向对立面的可能性。从而造成本加大,效果不佳。

三、如何提高检察机关改革的质量

要想提高检察改革的质量,就得从宏观上明确检察改革的目的,从深层次的原因着手,结合人民群众对民主和法治意识的认知度,循序渐进推进检察改革。改革要在《宪法》原则下进行,对现有的制度进行扬弃。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在党强有力领导下,法律监督力度大,监督质量高,自身清正廉洁,群众公信度好的检察机关。在检察改革上,应注意四点:

1、既要把握好改革的政治方向,又要防止权力临驾法律之上。党的领导是检察改革必须坚持的政治原则,一切改革都是在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党对检察机关领导下进行,离开这一原则,改革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但是在坚持党的领导下,也要防止变异权力利用检察机关临驾法律之上。近年来,出现了重庆“彭水诗案”、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白宫书记案”等一系地方党委书记利用领导权指使检察机关打击异已,办错案,甚至有意的办冤案,虽最终在舆论压力、高层观注下得以纠正(虽然说是少数,可能存在以偏概全)。但权力扩张、滥用的结果让人胆战心惊。因此,加强党的领导,对一些不合理制度进行再审视,让其变得更加合理。在检察机关接受地方党委的领导上,既要看到该制度积极的一面,对潜在消极性也不能忽视。在该制度的设计上,应当全面考虑,在确定地方党委对检察机关的领导权实现下,又要对领导权划出鸿沟;既保证党的领导权到位,也要防止变异的领导权越位。建立的是在党的原则下,法律范围内的服从体制,而不是屈于权力的盲从体制。防止权力在一个地方翻来覆去越轨侵权,这不仅是为了保障人民利益至上的实现,也是对权力行使者的保护。

2、正确面对舆论,冷静进行改革。

没有最好的制度,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从而不断完善的制度。因此,面对社会舆论质疑检察机关存在的问题,既要重视,也要正视。在针对问题进行改革时,要冷静,防止面对舆论急燥,在调研不深的情况下进行改革。应当深刻分析原因,在分析问题透,找到的问题准的前提下,系统的、有深度的进行改革。要坚决防止今天改革,明天推倒的现象发生。事实上检察机关存在的一些问题,关键不在检察机关,而是体制不完善,立法瑕疵所至。这种情况下,通过检察机关小改革,无济问题解决,其结果是工作量无谓增加。如当前人民群众对判决不公反应比较强烈,而检察机关审判监督又极为乏力。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不是检察机关不监督,而是立法瑕疵导致无法监督。《刑法》规定量刑幅度过大,量刑情节过于模糊,连审判机关都认为准确量刑是司法上的“歌德巴赫猜想”,系统内都难于把握。在这样的法律背景下,作为从体系外进行监督的检察机关,怎么开展有力的监督,需知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必须是以“法”服人。因此当立法一旦完善,可操作性增强,监督的力度会得到及大的改善。

3、将改革后的办案成本列入改革方案的评价指标之一,考虑改革后干警工作的量与工作精力相适应。现行的改革是,每一次改革的推出,就是一次工作量的增加,改革在设计上,将干警的精力建立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想模式上。这种只观注“物”,而忽视“人”的改革,与唯物主义是相悖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推出的改革,当干警精力无法胜任时,改革设计的制度只能挂在墙上,写在纸上,无法落实到行动上,改革就会变成文字游戏。实质上,越繁琐的程序未必就是越好的改革方案。以中国历史上王安石改革和张居正新政为例:王安石方案精致,但繁琐;张居正方案粗糙,但简单。而结果是张居正成功,王安石失败。有学者分析,原因就在于过于精致必然难于执行,环节多必然难于监督。这就如越精密的仪器越易出故障。

4、要在程序透明度的改革上下真功夫。透明度是防腐良方,也是提高检察权公信力最有力的载体。透明度可以有效破解人们对检察权片面暇想的空间,树立将问题都拿入透明程序解决的轨道意识。虽然现行体制以及检察工作的特点,完全透明是不可能的,但可以通过权力合理配置,实现透明度与权力之间的平衡。如在不能透明的环节,弱化权力配置,在透明度高的环节,赋予较大权力,实现透明度与权力成正比。

检察改革任重道远,既要吸取西方司法体制中合理元素,又要防止不加甄别的吸收导致被西方司法体制俘虏。在东、西文化的冲撞、激荡中,通过改革,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检察制度,这既是历史的机遇,也是历史的挑战。探索道路必然曲折,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是可以理解,也是可以接受的。

参考文献:

1、《宪法》

2、《最高人民检察院十年改革纲要》

下载对大学语文教学与改革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大学语文教学与改革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与改革探析

    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与改革探析 摘 要:作为医学类高职院校的一门必修公共课,《大学语文》始终承担着弘扬汉语文化、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人......

    对事业单位改革方向与关键问题的思考(范文模版)

    事业单位的改革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据统计,全国事业单位总人数已近3000万(全国人事厅局长会议工作报告),遍布社会各行各业,在大大小小的政府部门之下,他们以各种各样“重......

    对大学语文看法

    1.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持这一看法的学生41人,约占33%(其中68%为理科生,32%为文科生)。在开学初的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到,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或隐或现地表达出对中小学语文应试教育制度的......

    对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思考

    对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思考 人民币汇率制度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我国人民币现行汇率制度概括起来说就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

    对学校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学校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吴起县第一中学高瑞 经过洋思模式、宜川模式的几番历练,学校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到了关键时期,每一位教师基本已经从旧的教学中走了出来,构建出了自己......

    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自2004年9月始,我们海南与宁夏、山东、广东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 进入新课改后,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师理论学习、听课研讨、案例分析等活动比以......

    对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在高职教育各专业中,数学课既是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又是一门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课。但由于人们对数学课在高职教育中所应处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

    对事业单位社会保险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事业单位社会保险改革的几点思考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8年2月2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