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化在当代内蒙古油画中的审美体现

时间:2019-05-14 01:49: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文化在当代内蒙古油画中的审美体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文化在当代内蒙古油画中的审美体现》。

第一篇:马文化在当代内蒙古油画中的审美体现

马文化在当代内蒙古油画中的审美体现

马成为蒙古民族文化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体现。从原始蒙古先民马崇拜开始,人与马之间自然形成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思维定势、审美情趣与追求等诸多现象,承载着本民族独特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是最能反映少数民族个性特征和群体气质的文化领域之一,揭示出被学术界泛指的 马背民族的古老而神奇的文化底蕴和内涵,这些在当代内蒙古油画中都有所体现。

一、马文化在当代内蒙古油画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马文化给内蒙古油画创作提供了独特的文化素材

马文化给内蒙古油画创作形成提供了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这种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造就了内蒙古油画创作的独特题材。当今生活在内蒙古这块土地上的油画家们,依然以北方草原生活作为他们最喜爱的题材来表现。处处体现出马背民族的精神风貌、审美情趣,深深留有草原文化及草原文学艺术的印记。从这些论述中或能感受到其作品中所展现的北方草原广阔视野和丰富独特的底蕴以及在题材领域方面的开拓。

(二)马文化是草原人民千百年生产生活的反映,是内蒙古油画家创作的源泉

古往今来,诸多的蒙古族马文化内容离不开游牧社会的民风民俗、宗教信仰、日常生活。辽阔无垠的内蒙古草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发祥地,他们的祖先曾在这里生活繁衍,创造了优秀的草原文化。同时也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审美心理、美学追求与特点。崇尚阳刚之美、质朴之美,并富激情昂扬的浪漫色彩是游牧民族主导性的审美取向,也是其突出的艺术特征。这种审美心理与审美追求的特征,鲜明地体现在历代美术活动中。早在旧石器时代,在今甘肃嘉峪关和内蒙古阿拉善右旗雅布赖山最早透露了草原艺术的信息,在那里制作的手形岩画,标志着草原艺术的萌芽和最初的形态。自新石器时代,经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在北方草原各地制作的千里岩画画廊,标志着草原艺术已经遍地开花。新时期,内蒙古自治区的少数民族画家创作出一批反应草原新生活的好作品。与此同时,全国各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先后来到自治区工作。再加上从兄弟省市前来支边及内蒙古与绥远省合并后原绥远省的一批美术力量,使内蒙古美术队伍迅速壮大,初步形成一支阵容可观的美术创作队伍,从而创造了内蒙古美术最初的辉煌。

(三)马文化给当代内蒙古油画创作提供了独特的审美艺术

我们从北方古代游牧民族的英雄史诗《格斯尔》中就可以看到马背民族宽厚、勇敢、率真、剽悍、英武的性格和壮美范畴的审美取向。被誉为草原画派的首领的妥木斯先生,他果敢敏锐的个性气质加之塞北骏马秋风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粗犷秀逸的绘画新语言,刀笔如写如舞的语言,粗犷大写意中又有精神的气功运笔,加之对草原生活的独到理解,把个人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可以说,特定的地域环境会造就特有的群体性民族审美意识,当然也就关系着每一个体的审美意识,这在对于外在世界感受敏锐的艺术家身上具有尤为突出的体现。

总之,马文化是由草原这片特殊的地理环境、经济生活和马背民族的历史传统等多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文化,也是在这种文化底蕴背景下,才会产生诸多的反映草原生活的油画作品,它们相互依存,传承至今。

二、马文化在当代内蒙古油画中的审美体现

(一)初创期本着质朴、忠诚、不去粉饰生活的审美精神取向

1947年5月,当内蒙古人民庆祝自治区成立的欢歌在中国北方草原红城乌兰浩特唱响的时候,内蒙古自治区美术的第一代创业者们成立了自治区第一个美术组织内蒙古文工团美术组,并将创作的第一批美术作品奉献给曙光初照的内蒙古草原。

1956年,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届美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呼和浩特召开,中国美术家协会内蒙古分会宣布成立。由此,内蒙古美术作为中国美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迎来了自治区成立后的发展和繁荣。

(二)发展期追求抒情、浪漫、诗意化韵味的审美取向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迎来了思想解放和艺术的春天。内蒙古蒙古族油画家妥木斯带着他深入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创作的近百幅作品,在首都北京举办了妥木斯油画展。展览以朴素、清新的内蒙古草原、牧人生活画面,简洁、明快的绘画语言,静美、抒情的艺术风格,为中国美术界展开了一个来自草原的全新的艺术天地。展览在全国美术界产生深刻影响,内蒙古美术也以此为标志,进入到一个尊重画家创作个性、注重艺术创作自身发展规律的新阶段,进而,带动了新时期内蒙古美术创作整体面貌的变化和发展。这一时期,呼伦贝尔油画和工笔重彩画创作以中国北方山林、草原民族生活为主题,形成了具有强烈北方民族、地域特色的呼伦贝尔油画 和呼伦贝尔工笔重彩画 创作群体。

第二篇:审美体验形态在当代文化中的体现

由于审美意识是随着社会生活的演进,社会结构的日渐成熟与发展,人文意识的进步与强化,而表现出审美特性的丰富性及有序化,美的规律的进一步的生成与掌握,于是由口头的审美意识形式,自然地、历史地生成而为审美意识形态,进而过渡到人类的审美意识体验。根据教材,审美体验形态定位为对自我及世界的一种生存直觉,通过审美意识把主体和客体联系起来,从而产生的一种客体性的主观感悟与发掘!下面从当代环境这一客体 出发,浅析一下审美体验在当代文化中的具体体现:

一、惊羡体验:从大的角度来看,科学技术的进步,催生了传媒行业的快速发展,人们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纸质文化的传递,审美意识不再囿于文字给以的想象的留白,而是选择更加直接的画面重构的传媒方式,比如影院的出现,人们会被恢弘场面的还原所折服,惊羡于电影通过各种艺术手法(比如配乐,音效,特技等)添加与组合,给人以一种更为直接及强烈的视觉冲突,从而达到完成一种新的审美体验的目的。细化来看,中国经典爱情电影《庐山恋》首次把吻戏搬上了荧屏,以当时中国人传统、保守的思想意识范畴,虽然对这开创性的一幕争议是要远大于接受,但还是有着惊鸿一瞥的,并为后来的影视尺度体验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再以电影《爱情麻辣烫》为例,五个单纯的爱情故事,串联成一部影片,在形式上首开先河,在内容上,每个观看者都从故事本身里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或身边的原型,这也是影片传递给我们的一种惊羡体验。

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从

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今天,敦煌 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物的微缩胶卷„„这是对中国屈辱历史再现以及中国文物流失现状的感愤,如果没有王圆箓这个历史罪人,可能也就没有今天敦煌的凄凉,那些曾经属于历史的辉煌,是再也回不来了,作者通过他愤怒的笔触,表达了他对中国历史遭遇的激切的感愤体验,并且告诫世人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三、回瞥体验:金庸武侠小说的出世,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就因为其小说于传奇里面融合了古典传统神韵,做到了雅俗共赏。金庸总喜欢在他的小说中间体现人生之理,学问之理,历史之理,事物之理。比如你读郭靖的成长故事就难免想到一些智力与成材的道理,江南七怪的满堂灌让你联想到当下的应试教育问题,郭靖和黄蓉爱情故事里又能看到现代婚姻中男女性格互补问题,石破天在侠客岛破译武功秘籍可以让你想起在知识的创造和理解上“重要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无知的东西”,甚至想起“道”与“言”的问题„„不胜枚举。在这些情节中,你都可以看到古典神韵与现代思想的一些冲击与融合,从而进一步的回归到古典文学里,来提升对当代文化或生活的思考。

四、断零体验:文革并不缺乏文学,那就是“地下文学”。杨建在20世纪时文革的整个政治气候不相容的,这些作品的代表作有黄翔的《野兽》,食指的《疯狗》,张扬的《第二次握手》,虽然他们与主流社会对立的层面和层度各不一样,但都具有对立的特质。这种对立的特质,不仅存在于这些作品的思想内容与主流政治意志形态相对抗,而且还在于他们对文学作品美感和文学性的自觉的追求和实践,这种追求和实践使他们的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自主性和自律性。如食指写于1968年的一首《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作者以一种简单的场面对一个大动荡时代做出了记录,宏大的公共场景与私人性生活空间的转换,个人心理幻觉和回忆的瞬间“入画”以及“真实瞬间”与“诗歌瞬间”,空间的切换与时间的错位,现实场景与人生舞台之间的转换,这些都更像是分镜头的蒙太奇画面组合,从瞬间过渡到永恒,把时代经验转向个人经验,时代主题的叙述变为带有亲情的记忆和生活细节的白描,诗人通过个体的生活感受记录下一场时代悲剧和一代人的命运绝唱。可以说食指的这首《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韵味,是作者本人自觉的艺术追求,用这种艺术和审美上的不同来与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文学相对抗。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展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我双眼吃惊的望着窗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的针线穿透了心胸。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母亲的手中。

线绳绷的太紧了,就要扯断了,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直到这时,直到这个时候,我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阵阵告别的声浪,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的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然后对她大声的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管它是谁的手,不能松,因为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选至《今天》第二期,1979年2月26日

这就是文革时期的非主流文学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消解与疏离,抒写了一些个人飘零的境遇。在这些个人境遇里,这一群年轻的有思想的,有良知的诗人努力执著于自己的理想,探索自我,在与现实作着精神上的抗争。他们在自己的创作中做出了难得的个性意识、自我意识的觉醒,也做出了更难得的文学的独立意识的觉醒。

第三篇:浅谈综合材料在油画中的运用

浅谈综合材料在油画中的运用文化�9�9艺术浅谈综合材料在油画中的运用渲染画法从内容上讲大多是具有主题性的、具有教化功能的宗教题作时除颜料外往往选择一些非绘画材料和非传统的绘画手段来加强塑等雩髯蓬萼登孥堡对堡长童亳庄晋苎啐点掺苎堂堡譬圭望翌要视觉中击力各种不同材料之间会产生有趣的对比有些材料本身还能量贯釜鬯龚垦也喜丰二耋堂蠢煞竺耋翌妻喜二曼塑翌量乏乏至善≤羞葙三寿衾南美三呈妄著崭助≤藉藉本≥磊磊蔷矗≥苫面莴术龛当譬雾莩名秒著姿喜喜莩譬期荦蓑雾蚕叁霎喜笔譬誊誓志耍量薹磊至羞蒜萎篡篓磊薹荡磊翥并罚蒹兰着篙孬看主爻。作品真实可信度只有真实可信人们才能接受它。而广义油画作为“…”。什““工„““”“。……““““……“““一种艺术表现媒材的概念其表现力大大增强的同时仍然对创作有一文精神的表现精神穿透材料材料才具有生命”周民江《解读材料思路来适应媒丰才管制挚。第二种选择是痛苦而又无奈的致使艺术家的定的精神内涵。基弗的艺术就是人类深层心灵活动与精神力量的体现。刨适召旱銎干刀呈竺裂。一。、。…。一。。综合材料技法的创作并没有严格的步骤和技法规范限制自由性比。。当世量当享要雾雪彗等譬皇零掣毛翌著鎏孽零篓三毽惹翟生较大了高善磊茎。箱素高毒昌嘉裂支。磊葛磊蕃主某蒿羞这成为油画的开端。材料的变化带来了技术与风格形式的变革。但这时引、‟世墩化侄坩夕州霾制肌工王双禾‟任刮射…朱、蜮。口、灶”“八《新西部期万方数据初探高校科研管理中的激励机制人才�9�9袁业初探高校科研管理中的激励机制童筱燕朱慧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浙江杭州摘要有效的科研管理体制对于提高高校科研水平与质量是十分关键的而激励机制在科研管理中的重要性体现为它能起引导作用。在高校的科研管理中重视并运用合理的激励机制为科研工作者营造一种良好的科研气氛和环境是推动科研工作大力发展的重要环节。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激励机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肩负发展科学技术的任务这教师有效当这部分教师达到了自己所预期的目标时晋升职称对他们重要职能逐渐显现出来科研已经成为高校的特征之一。如何有效地激就完全丧失了激励作用。发和调动高校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高校科研更加适合社会„刀切、标准相同”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已经成为科研管理者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根据年龄、职称、科研能力等因素可以将高校教师分为不同的层而“调动积极性”在管理心理学中就是“激励”。因此在高校科研管级每一层级的科研能力不同如果用相同的科研标准衡量每位教理活动中“激励”已成为科研管理工作者提高管理绩效的一个重要手段。师将会一部分教师因达不到要求而失去信心还有一部分科研能力强激励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重要性的教贝会觉得这个标准没有挑战性从而失去动力。现将高校中的在激励就是激发鼓励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未满足的职教师按照年龄和科研能力大致分为青年教师和中老年教师。青年教师需要就是激励过程的起点由此引起个人内心的激奋导致个人从事满工作时间短知识积累相对较少科研能力有限因而将其与中老年放足某种目标行为。目前激励机制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进行比较容易挫伤青年教师的积极性。而对于中老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对激励机制的认识和学习并结合高校教师年教师和一些科研实力强的教师来说用要求青年教师的标准来要求他和科研工作者的特点可以认识到激励机制的运用能够使科研工作人们会使他们失去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科研激励制度建设的目的是员在科研工作中迸发出意想不到的效果。使每一位教师都感觉到有动力和压力挖掘每位教师的科研潜力从而建立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激励机制不仅仅有利于激发并调动科研工达到目标。“一刀切、标准相同”只能挫伤他们的科研积极性。”作者的科研热情和积极性同时有利于科研工作者改变行为使之符合高激励形式的局限于正面激励校科研活动的目的。高校科研政策和制度中体现激励因素能发挥积极高校的科研激励机制往往局限于正面激励负面激励少之又少。从的引导作用。首先高校的科研管理政策和制度是国家科技发展的目理论上讲单纯的正面激励或单纯的负面激励都不可取。正面激励包括标、价值趋向和政策导向的具体化。因此其激励因素必将对科研工作科研管理者对科研工作人员的肯定、许可、赞扬、奖赏、信任等正面意者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这主要体现为广大科研工作者以此为依据义的激励负面激励则包含科研管理者对科研工作人员的否定、约束、校正自己的科研方向明确自己的科研目标确定自己的科研选题使批评、惩罚等负面意义的激励如果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科研工作的自己的科研工作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以发挥科研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就很难调动起来。因而高校的科研激励机制中必须包括有效的作用。其次科研管理政策和制度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它具有判断、衡约束机制奖罚分明才能有力地促进科研成果的产出。量科研工作者行为的作用这种作用通过影响科研工作者的价值观达激励手段单一到引导科研工作者行为的目的。在科研管理政策和制度中体现激励因当前高校在科研激励手段上主要采用物质激励为主重物质而轻素则能促进他们朝着组织所设定的目标和方向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再精神如加大科研奖励的力度等因此激励手段较为单一通常忽略了次科研管理政策和制度中激励因素还产生教育作用其主要表现为鼓精神激励在高校科研激励机制中的作用。金钱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具有一励。通过鼓励科研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得到应有的承认这不仅能进定的诱惑力但是他们更看中精神层面的满足。高校是高级知识分子云一步促进其更努力地工作而且还能使周围的人得到鞭策和激励。同集的地方高层次的需要占据主导地位。科研工作人员在关心物质需要时鼓励能增强科研工作者的责任感和成就感从而激发起他们更高的的同时更多的还是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精神方面因为科研工作本身工作热情。具备的挑战性和对人的创新能力的要求使他们产生巨大的成就感激发激励机制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目前存在的问题激励其内在的创造性从中体会自我价值的实现。近年来高校在科研管理中建立激励机制方面做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具体运用工作常见的激励方式主要有晋升职称和科研奖励。这些方式对鼓励教要有效地发挥激励机制在高校科研中的作用就有必要完善目前高师进行科研工作发挥了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校科研管理中激励机制针对高校的特点要合理运用多种激励手段“脉冲现象”的出现建立一套多样化的高校科研管理激励机制以保证高校科研工作的顺利将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情况通过以数量和时间为特征值的坐标图来进行提高高校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水平与质量。反映可以看到一个普遍现象即有些教师发表论文的数量在某个时间内设立目标促进激励效果出现突发性增长随后又快速回落数年后再次重复犹如“脉‖在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一方面要求对科研人员设置合适的目标样称之为科研成果的“脉中现象”。…经研究这种现象的出现多数这个目标一般应具有一定的超前量这样才能使人产生想达到该目标的是由于晋升职称所致这部分教师进行科研活动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晋升成就需要另一方面则通过实施目标和对成果进行检查评价来满足人的职称没有积极的心态完全被动地接受以及完成科研活动在种状态成就感。所设目标的价值通常可以分为正值、零值和负值当目标对人下的研究谈不上研究的深度更谈不上研究的创新。可见晋升职称越重要越有意义人就会越向往目标的价值就趋于正值如果目标对教师从事科研工作起到了强烈的激励作用但是这只对有晋升需要的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创作性的发挥材料本身特征并融合绘画的多种表现手法丰富画面【刘权《绘画中物质材料的综合运用与个性表现》《东方艺术》的表现力。时代呼唤多元呼唤个人独特的思维和理解时我们更应给年第期那些努力地在观念上和材料上不断尝试创新的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艺术【许江《架上的守望》《新美术》年第期工作者更多的包容和支持。张晓凌孟禄新《中国当代美术现象批评文丛�9�9抽象艺术》吉林美术出版社年第版参考文献陈心懋著《综合绘面一材料与媒介》上海书画出版社许世虎重庆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院长。班福臻汪明强《综合绘画材料语言的基本属性》《文艺研究》周廷廷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综合材料与技法研究专业在读硕士。年第期《新西部期一—万方数据

第四篇:汉画中孝道文化所体现的思想

汉画中孝道文化所体现的思想

刘辉

孝道文化经过先秦时期不断地整合,到了汉初,其思想理论基本完备,并得到了应用。它适应了汉代政治上的需求,乃至影响后世二千年之久,并传播与影响到了许多国家,证明此学说经久不衰所具有的价值。孝道文化促进了家庭和睦,激发了人们的相互友爱,增强了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定。

孝道,是汉代儒家思想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因此必然反映到了汉画里。通过汉画这一媒介,可以了解孝道文化在汉代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实施的状况。本文就一些相关的汉画,释读孝道文化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根源。

一、孝道是先秦就具有的思想观念

有文字记载的孝道人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先秦文献中也有孝道思想的反映。《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帝准备选拔继承人时,诸侯们一致推荐舜,是因为舜的“父顽,母嚣,弟傲,(而舜)能和以孝。”《诗经·大雅·既醉》记载:“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诗·大序》也说:“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春秋战国时期,孝道被正式载入典籍,成为规范人伦和礼仪的制度。其间,儒家、道家、墨家、纵横家、法家等也都宣讲孝道。

儒家大力倡导孝道,“爱人”、“忠恕”是其思想核心。《孝经·开宗明义》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阐明孝敬父母,对君王忠诚(即爱国),都是孝道的具体表现。《孝经·圣治》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儒家认为:“夫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把孝分为三等:第一等尊亲,即敬爱父母,立身行道以扬名显亲和传宗接代;其次是不辱自身和为亲复仇;最后是养亲,即养口体,侍疾病,顺其意,乐其心,重其丧。儒家以鲜明的理论观点阐释了孝道的重要性。在秦国,《法律问答》中还明确规定:“免老告人以为不孝,谒杀,当三环之不?不当环,亟执勿失。”也就是说,对不孝的子弟,不必经过三次原宥的手续,可直接判处死刑。

二、汉画中反映的孝道文化与思想

反映孝道的汉画,在一些地区的祠堂与墓室都有或多或少的发现,其中以山东嘉祥武氏祠最为丰富,又以武梁祠最为集中。该祠无论从画像的内容还是布局,都体现出很强烈儒家孝道思想。

武梁祠西壁,[1]从整个画面的排列,就表现出祠主(或出资人)浓厚的孝道观念。画像分为五格,由上至下的第五格是祠主出行图,是整幅画像的主要之格。祠主的孝道思想最为清晰地显现在画面的三、四格:第三格刻画了孝子的故事,右起依次是曾母投杼、闵子骞失椎、老莱子娱亲、丁兰供木人的故事,是直观上的孝;可见孝道人物被安排在先,显示了孝道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性,印证了“百行孝为先”的古语;第四格为曹子劫桓、专诸刺吴王、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是表现横向的对朋友、对君主的信义与忠诚,同样也属于孝的范畴,即孝道的扩展。除此之外,还展示了祠主对上,即第一格的西王母等神仙的敬和第二格古代帝王的尊,对他们的敬和尊,当然都是孝道的体现。因此,《礼记·祭义》中把“居外不敬”、“事君不忠”、“朋友不信”等都列为“不孝”的行为。

细分析这组孝道故事,还流露出孝子无论处在任何环境,都要持之以恒恪守孝道的深刻含义。在曾母投杼的故事中,说明即是孝行卓著的曾子也会被他人诋毁。前二次谗言曾母不为所动,但是,“谗言三至”,母亲心慌意乱了。但终究真金不怕火炼,曾子纯真无暇的孝行最终戳穿了谣言。闵子骞失椎的故事,刻画了孝子闵子骞虽然常受后母的虐待,其却常怀“忠恕”之心,毫无怨言。闵子骞的孝道,还衬托出闵父的爱子之心,当其发现长子受到虐待后愤然叱马回车,准备休妻。闵子骞却为后母求情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使一家人重归于好。画面中双向地展示了儒家敬老与爱幼的思想。老莱子娱亲的故事里,老莱子不以年迈行动不便的双亲作为负担,而是倍加孝敬,关爱备至,从而使父母欢度晚年。丁兰供木人的故事,虽然宣扬的是愚孝,却在训诫人们:尽管在父母生时没能竭尽孝道,却不要忘记父母养育之恩。正如孔子所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孝经·纪孝行》)

在第四格刺客的故事里,颂扬了刺客重诺言、义不畏死的品质,宣扬了忠孝爱国精神。曹子劫桓的故事里,鲁国“与齐战,三败。鲁庄公惧”;在后来齐、鲁两国会盟时,“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史记·刺客列传》)从“鲁庄公惧”,到曹沫挺身劫齐桓公,致使桓公退还了占领的鲁国领土,捍卫国家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讴歌了曹沫的爱国主义情结。在专诸刺吴王的故事里,公子光认为自己当为吴王,而王僚不应为君,于是召专诸为门客,并善待他。忠诚的专诸为了扶持“正义”,终于刺杀了吴王僚,遂了公子光的心愿。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中,在太子丹请求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说:“此国之大事也”。(《刺客列传》)说明荆轲刺杀秦王的动机里,在某种程度上,包含有他为了国家的安危挺身而出,不惜献出生命的思想。这种忠孝观正是祠主追求的思想品德的体现。

武梁祠东壁画像[2]也充溢着祠主(或出资人)良苦的用心。画像分为五格,由上至下第三格是孝行的故事,右起为:三州孝人、义浆羊公、魏汤、赵循、孝孙原谷;第四格右起为:要离刺庆忌、豫让刺赵襄子、聂政刺韩王、钟离春说齐王的故事。

三州孝人的故事中,虽然其中三人非真正的父子关系,却能互敬互爱,孝敬、赡养老人,旨在阐述人与人之间要互爱、互助。魏汤的故事里,描述了魏汤之父被一少年侮辱,魏汤就杀了此人,宣扬了孝子要为亲复仇的观念。赵循的故事中描绘了赵循的孝道事迹。孝孙原谷的故事里,刻画了原谷之父抛弃老父的事件,通过原谷的举动,终于使原谷之父悔过。宣传了要以身作则实行孝道,这样才会有好的回报;反之,会自食恶果。

要离行刺庆忌,是表现其对国君的忠诚;豫让行刺赵襄子,是赞扬其能够效忠于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主人;聂政刺韩王,是聂政为亲复仇;钟离春说齐王的故事中,通过钟离春说服齐王,使齐走向富强,表现了钟离春的爱国思想。同样都宣扬了忠孝爱国的思想。

另外,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壁画墓[3]、山东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墓[4],也涌现大量的忠臣、孝子、刺客、列女等故事,表明汉代的孝道思想不仅出现在地面建筑的祠堂,还渗透到了墓室画像中,可见影响之深。

需要一提的是,两汉时期,帝王提倡孝道,并对老人做出特别关爱。汉惠帝于四年(前191)下诏,免除那些“孝弟力田者”的徭役。文帝元年(前179)三月下诏,以法令的形式,对老年人进行慰问,赐予布帛酒肉等物;也对孝悌者、廉洁的官吏进行嘉奖。(《汉书·文帝纪》)武帝时,实行“举孝廉”制度。(《汉书·武帝纪》)到了东汉,光武帝:赐天下“鳏、寡、孤、独、笃癃、贫不能自存者粟”。(《后汉书·光武帝纪》)明帝还:“幸辟雍,初行养老礼。”(《显宗孝明帝纪》)这项养老活动,被以后历代的帝王所效法。据《后汉书·礼仪志》载:“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以王杖,餔之糜粥。”赐给老人手杖,以表示对老人的尊敬。四川彭县出土的画像砖“养老图”中,[5]一官吏在作指挥状,右边的老者手执一杖,其正伸长了脖子注视着仆役倒给自己的粮食。杨树达先生在《汉代婚丧礼俗考》中,列举大量因母亲生病或去世时,官吏而离职省亲或吊丧的情况。

汉代帝王对老人的各种关爱和制定的鼓励孝行的制度,使孝道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因此汉画中也就打上了深刻的孝道思想的烙印。

综上所述,汉画里体现了儒家的孝道观,不仅包括了事亲、孝悌(包含爱幼)、丧葬、忠君等方面,还蕴含有民族的团结和爱国等思想,这大概是广义与狭义上的孝道思想和它长久被人们看重的原因。汉代孝道的理念,由于时代的原因,难免出现一些腐朽的观念,但与先秦相比,出现了很大的进步。有以文字的形式,也有以图画的形式,诠释孝道的真谛,激励和约束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力图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

三、孝道文化的产生和意义及启示

1、孝道文化产生、发展的脉络

孝道,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文化现象,研究任何一个问题都应该进行整体的考察;汉画中的孝道文化,也应当站在人类文化发展的角度去研究它。

数千年来,古人把孝道视为人的天性,甚至把它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它是中国古代社会人类长期对人性探索和实践的结晶。每一种文化的进程,大致上说,都自成一体;但也存在相互地渗透,是一个漫长发展的过程。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蕴藏着每个时代的某些思想观念,有自己特定时期的价值。孝道文化,错综复杂,它受到历史、经济、文化、政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从古代人类的文明进程,去探究孝道文化的发展,才能更好的了解汉代孝道文化大量涌现的根源。

从整体文化来说,各种器物、语言、文字、美术、风俗、道德等各个领域,一切都相互关联地构成一个有机的人类文化体,这个文化体包括多种文化圈;孝道文化就是其中之一。从先秦到汉代之间孝道文化的发展来看,粗略可分为:原始社会无约束的本能期,先秦奴隶社会的成长期,最后是汉代封建社会应用的鼎盛期。在此期间,远古自然经济下的家庭、宗族是以血缘关系来维系,属于人类本能的行为。这个关系能够让人们在自然界获得生存,休戚与共。这种以血缘关系建立的集体模式,是人类早期孝道思想的萌蘖状态。到了诸侯(实质上它是一个庞大的宗族)统治时期,统治者强化了家族与国家之间的血缘、利益关系,适应了政治上的需要。出现了明确的孝道思想,是一种理性的行为。虽然孔子是在这后期提出孝道文化理论的第一人,但由于当时的社会极度动荡,其理论却没有得到统治者真正意义上的贯

彻实施。到汉代以孝道治国,才最终确立和形成了孝道文化在大众心目中最鲜明、强烈的思想意识,这是理性与理论相结合的孝道文化的巅峰。也可以说,孝道文化存在于二种组织:一种组织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另一种是以政治关系为基础。

汉代承续了先秦的孝道思想,统治者响亮地提出并且实施了儒家的孝道,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班固曰:“古之儒者,博学乎六艺之文。六学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使治之成法也”。(《汉书·儒林传》)概括地阐明了儒家孝道的宗旨。由上述可知,人类对孝道思想有共同的认知,孝道观念深入人心,汉代适时有效地运用了这一统治的工具。

2、孝道文化促进了家庭和睦,激发了人们的相互友爱,增强了民族团结及社会的安定

什么是孝?什么是不孝?《论语·为政》:“《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说文》:“善事父母曰孝。”《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礼记·祭义》:“居外不敬,非孝也;事君(即对国家)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可见孝道蕴含的内容很广泛。

孝道,是“德之本”,是人走入社会立身处世的根本。孝道何以能促进家庭和睦呢?能够孝敬父母,兄友弟悌,因此就构建了一个亲密的家庭。比如,老莱子娱亲的故事,虽然老莱子的父母年事已高,但因有老莱子尽心的供养,全家其乐融融;与《论语·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的记载互为表里。丁兰供木人的故事,一是说明丁兰在祭祀亡父(木人)尽孝道;二是从侧面告诉人们,即使自己死了也会有孝子去祭祀的孝道因果关系。古人认为,一个家庭无男儿继嗣是最大的不孝,也就是说,没有后代就无传宗接代的希望;自己死后无人祭祀同样是不幸。这虽然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而产生的错误认识,然而在汉代却是不孝的表现。同时,祭祀与被祭祀,就产生一种互动,形成孝道的良性循环。所以,孝道促进了家庭和睦。

实行了孝道,就激发了人们相互的友爱和爱国思想。孝道,促进了人们的友谊,多了一份礼让、互敬,多了一份宽容之心,使人与人之间更加亲爱,增强了民族和国家的凝聚力。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例如三州孝人的故事,只有故事中的三人都做到孝了才能爱他人,才会互助、互爱。于是,如《论语·阳货》所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良好的社会风气,得到了互相传播。古往今来,人们注重亲情和友爱,可以说,离开了亲情和友爱,中国的政治、历史,乃至中国人的面貌等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而孝道,与亲情、友爱,在一定程度上,是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论语·学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孝慈,则忠”(《为政》),只有做到孝了,才会做到忠,孝即是忠——爱国的表现。有的刺客被颂扬,是歌颂他们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献出生命,实质上是称颂刺客的爱国思想。

汉甘泉宫壁画[6]里,图画了“休屠王阏氏”;武梁祠后壁画像[7]中刻绘有孝子金翁叔祭拜母亲阏氏的内容。汉代并没有因为阏氏和金翁叔是胡人,而禁止汉人歌颂其母子的品德和孝行。在这个社会大家庭里,消除了种族的歧视,融洽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促进了民族的团结。

孝道如何能够使社会安定呢?孝道,是德行的体现,是社会安定的条件。《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孝经·广扬名》:“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孝经·孝治》:“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故

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人人都崇尚孝道、洁身自好,社会岂能不稳定!

在古代,中国人崇尚文化协调,倡导家庭和睦、人与人之间谐和、人与自然融合。而安定的社会,是建立在融洽的家庭的基础上;社会又是由一个个的家庭组成,在家庭中实现了孝悌,那么,在社会上就会爱他人。《孝经·天子》:“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而“孝悌”、“忠恕”被看作实现“仁”的根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仁爱,不仅密切了亲情,还拓展到对集体、国家的爱,真情的爱被相互地传达;反之,违法犯罪,辜负了父母的养育之恩是不孝,不忠诚于国家是不孝。人人恪遵孝道就构建了稳定的社会关系。弘扬孝道文化,促进了人类的文明,产生了一个良好道德的世界,就形成了安定的社会。

此外,在孝孙原谷的故事中,不仅提出了遵守孝道会带来的因果关系,还体现了汉代对社会老龄化的关注,旨在教育人们要敬老、防老和养老。汉朝的统治之所以能够持续400余年,在封建社会里它的统治期最长,足以证明汉代经济繁荣,国家强盛;这恰恰与汉代大力宣传孝道有着直接的关系。孝孙原谷的故事直到如今,甚至是以后,仍具有很好的借鉴和教育作用。敬老养老,弘扬孝道,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今天,我国已经逐步进入了人口的老龄化,这个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要由个人和国家多渠道共同担负起这个重任。

四、结语

总之,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孝道被当作封建主义的流毒加以批判和否定,其实完全违背了人性与社会理性。在如今新的社会里,应当提出新型的孝道理念。一方面,既要探索如何有效灵活地利用孝道文化,汲取精华,大力宣扬孝道,彰显新时代的孝道精神;另一方面,也要摈弃封建孝道文化中的糟粕,批判封建社会的愚孝、畸形的孝,使孝道成为有益于家庭、社会的行为,健康地发展。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情愫,成为维系家庭与国家的感情纽带,成为现在连接世界华人的感情桥梁。因此,弘扬孝道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不仅要多方面大力地宣传,更重在实践。在今天,随着人际间的交往日益减少,金钱观的增强,孝道一词,似乎离人们很遥远、陌生。然而,胡锦涛主席高瞻远瞩及时地提出了“八荣八耻”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号召,顺应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孝的情结。这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着深远的意义。孝道文化,是我国不可或缺的文化和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灵魂和情感上的“根”!

注释:

[1]朱锡禄:《武氏祠汉画像石》,图1,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年。

[2]朱锡禄:《武氏祠汉画像石》,图4,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年。

[3]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文物出版社,2007年。

[4]临沂市博物馆:《临沂汉画像石》,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年。

[5]常任侠主编:《中国美术全集》(画像石画像砖编),图232,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

[6]《汉书·霍光金日磾传》。

[7] 朱锡禄:《武氏祠汉画像石》,图7,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年。

第五篇:当代审美文化的消费本质与时代特征

当代审美文化的消费本质与时代特征

文章来源:学术研究 文章作者:高小康 发布时间:2006-11-10

字体: [大 中 小]

“审美文化”在当今中国学术界是一个充满歧义和矛盾的概念。广义的审美文化可以包含与“审美”这个概念有关的一切,实际上把传统意义上的审美经验和观念问题统统包含了进去;狭义的审美文化则指涉传统审美活动之外的扩展了的审美经验问题,这个涵义往往和另一个概念“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联系在一起。同时关于这个概念的研究中还存在着评价的矛盾:一种是从席勒美学观念衍生出来的肯定性评价,即认为审美文化是人性整合的完美文化形态;相对立的则是批判性评价,认为审美文化是文化工业通过审美乌托邦的幻象操控个人精神的反人性形态。关于审美文化问题的讨论常常表现为这些概念上的歧义和评价矛盾。

如果要使审美文化问题真正具有学术意义,重要的是确定这个问题的客观性或对象性,在肯定或否定之前进行具有学术性的分析研究。那么,这个概念的对象性如何确定呢?抛开词源考证和词义阐释方面的争论,首先应当明确这是个从中国近年来的文化现象中激发出来的文化和学术思考问题,“审美文化”的核心就是当代审美文化。而这个当代问题产生的语境则是社会生活经验的变化。许多学者注意到,中国社会生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审美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大规模城市建设和改造的基本趋势是美化环境———现代化、舒适化、娱乐化、绿化、亮化等等;城市中个人的生活需要和生活方式也从物质需要的满足越来越转向符号性、形象性、娱乐性需要的追求———休闲、旅游、美容、健身、娱乐等等。“审美文化”或“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问题因此而成为现实经验提出的新的理论命题。

这个问题并非纯粹是基于中国经验产生的。从80年代开始进入中国学术视野的阿多诺、本雅明、鲍德利亚到近年来为人们所知的费瑟斯通、韦尔施、菲斯克等人的论著都已对这个话题谈论了很多,这个问题其实首先是从西方文化批判中引进的话题,而后才对号入座地找到了当今中国文化经验提供的对象。这个对象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和西方文化批判对象相似性而产生的。在80年代,审美文化这个概念还没有被使用。审美活动从狭义的艺术活动扩展到广泛的社会生活方面,这在当时被认为是社会文明和人性的进步。显然,这是一种席勒式的乐观主义美学。这种对审美文化的乐观主义评价源自对“审美”这种经验所作的超越性解释,即从康德的无利害观念延伸到席勒的自由完美人性观念,审美被理解为人类精神需要发展的顶峰。

到了9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城市社会生活的发展,突出地表现为审美向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渗透,进入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阶段。然而这种审美文化的“审美”内涵却不再是席勒式的超越性经验,而变成了以感性愉悦和符号性交往为特征的世俗经验。审美并没有使人变得更自由、更完美(如同席勒想象的那样),倒好像越来越变成了盲目、被动的审美产品的消费者(如同阿多诺所批判的那样)。审美文化因此而越来越成为批判的对象。按照阿多诺的思路,具有社会批判性质的艺术和审美经验才具有积极价值,只要是令人愉悦、满足或与社会认同的审美经验———无论是鄙俗的还是高雅的———就都会因为服从、迎合社会而失去存在的价值。后来激进的文化批判者更进一步指出,在资本主义文化环境中,审美经验的愉悦性或社会交流性质都会成为商业提供的消费品,从而使得这种精神性的满足变成由商人的意图引导的文化消费行为。用这些观点来对照90年代以来中国审美文化的发展态势,很容易发现这种批判理论的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今天我们的生活空间的确充满了为满足感官愉悦和情绪体验而制作出来的审美形象。不仅各种艺术和游戏娱乐越来越多地进入日常生活环境,以往不具有审美意义的活动如居住、出行、购物、交往、工作等行为也被五光十色的图像和幻觉所包围。而这一切不断膨胀着的审美氛围背后则是商业动机———这些审美活动或者本身是提供给消费者的商品,或者是为吸引消费者而制作的幻觉陷阱。就连看上去是公益或行政行为的城市景观建设和文化活动,也是为了吸引消费者和投资者而进行的。审美文化似乎不过是商人设下的消费陷阱。中国近年的经济发展是以区域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高度不平衡为代价的。巨大的贫富差异形成了审美消费中的身份差异,审美变成了强势群体的符号交往和等级化的身份认同方式:别墅、高尔夫、豪华汽车或西洋歌剧、古典美术等生活方式和趣味所构造的形象中隐含着对身份等级的划分,否定着当代文化的民主性和平民性,因此产生了审美文化消费的公平性问题。难怪有学者义愤填膺地质问:“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究竟是指谁的日常生活在审美化? 但是这种文化批判的激烈态度却遮蔽了一些深层的文化问题。当我们用消费文化和商业动机来解释当今的审美文化现象时,可能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尽管所有的审美文化现象都有可能是商业行为的结果,却并不等于这就是商业动机的实现,尤其不等于是某种假想中统一的、实体化了的商业动机(即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实现。首先,并不存在统一的实体化的商业。尽管所有的商业可能都要遵循某些普遍的市场运作规则,但各自之间不仅在利益方面可能是互相冲突的,而且在意图、手段乃至理念和道德方面可能也是各不相同的。其次,商业意图并不等于商业效果。商业向消费者提供的消费产品从理念上讲,可能性是无限的———供农民工消费的廉价盒饭、二手自行车和手机,为大老板和金领阶层制作的豪宅、会员制俱乐部,“小资”们中意的情调酒吧、古典音乐会,分别为布什政府和萨达姆政府生产的坦克、战斗机,甚至还有提供给恐怖分子用的爆炸物和生化武器„„除了我们知道的这一切,其实还有更多的(据伯明翰学派说是95%)的商业意图胎死腹中,没有形成社会消费。

那么,是什么因素在淘汰、选择这些商业意图并形成了具有普遍影响的消费文化呢?说到底,其实是消费者。把消费文化描述成资本对盲从的大众进行操控的结果,这可能是法兰克福学派最不可思议的文化推理结论之一。无论我们怎样批判当今的审美文化或消费文化,都不能忽视这种文化与文明发展的内在可能与人性发展的普遍需要之间的关系。与其说商业操控了消费者,毋宁说是消费者选择和鼓励了商业。消费文化的实质就是在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需要之外不断地增加符号的、表象的、幻象的产品,从而推动着文化活动从生存、繁衍和安全向交往、体验和幻想扩张。德国学者卡西尔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也是注意到人类文明向符号化、幻象化需要发展的趋势。现代商业只是在前所未有的效率和普遍化激活和扩张着这种趋势。

有的文化批评者特别注意到当代审美文化的虚幻性质,认为这是一个用“仿像”或幻象替代真实的时代。当我们看到人们的精神需要和生活理想如何越来越被虚拟图像所充斥,现实中的危机、痛苦、不公正如何被美化、亮化的奢华图像所遮蔽,就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的存在。然而承认事实和研究这个事实的意义之间还有很多路要走。就拿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繁荣程度最高的珠三角地区来说,都市文化经过2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典型的消费文化形态:鳞次栉比的酒店和餐馆、华灯璀璨的街道和广场、形形色色的娱乐场所,还有几十个电视频道提供的无数偶像和梦想„„在这一切审美化了的城市生活图景的另一面,则是无数加班加点工作着的打工仔、踟蹰在闹市区的流浪汉、马路上伺机抢劫的飞车党等等非审美的真实的生活图景。这种强烈的反差使我们不得不注意到当代审美文化图景的幻象性质。

进一步分析这种文化矛盾就会发现一种悖谬:以奢华的消费为核心而凝聚起来的审美文化图景同背后弱势群体的生活状态是社会现实的两面。从贫穷山区和西部涌到南方来的人们当中,大多数并非仅仅为了生存,而是被这里的消费文化所展现的幸福想象或幻象所吸引而来的。幻象吸引着追逐梦想者,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想日益脱离了传统的现实秩序。幻象没有替代现实,而是贬低了现实,使得符号、想象和体验超越于物质需要。结果是人们可能越来越缺少了满足和幸福感,越来越增长着期待、焦虑和失落。这是时代的痼疾,也恰恰是时代的活力所在。(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文系)

下载马文化在当代内蒙古油画中的审美体现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文化在当代内蒙古油画中的审美体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比喻在文学作品中体现的审美功能

    比喻在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审美功能 摘要:比喻,被称作“语言艺术之花气”,是古今中外最常用的修辞手法 。它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审美价值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方面。语言学家沈谦在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意识的体现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在小语教学中审美意识的体现 审美教育是指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它反映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求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联系日常......

    三大基本规律在诗歌审美特征中的体现(共五篇)

    三大基本规律在诗歌审美特征中的体现 摘要:物我交融转化律、博而能一综合律、法而无法通变律是写作学的三大基本规律,它们是任何写作实践都不可回避和违背的。诗歌写作是无数......

    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体现以人为本(最终版)

    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体现以人为本 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珍惜生命”,“尊重人,爱护人”。因此,企业安全文化与企业的员工融于一体,也体现了企业安全文化与企业各......

    浅谈中西方文化茶艺在语言中的体现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表现 02013304 钟鸣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它既反映文化,也受文化的影响。语言使用除了受到结构规则,即语音、词汇、......

    庭院设计:中国传统的文化在庭院设计中的体现

    庭院设计:原子论者认为自然界中的各种形式及变化,是这些最终粒子的混合和分离。然而,原子本身被认为是固定的、不变的。因此,形成了一种双重宇宙的概念。一方面,宇宙是由这些有限......

    儒家文化精华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儒家文化精华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儒家文化精华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摘 要: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取其精华将其运用到社......

    文化在环境保护与规划中的体现)——读书笔记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城市化的建设以及规划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热题,其包括了水,气,渣,声,光,波的污染防治外,还有绿化,美化,亮化的建设,这也就是传统的环境的保护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