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业与证券业合作的问题与发展对策(合集5篇)

时间:2019-05-14 10:50: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银行业与证券业合作的问题与发展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银行业与证券业合作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第一篇:我国银行业与证券业合作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我国银行业与证券业合作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银行业与证券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合作越来越广泛,相互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银证合作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趋势。银证合作是提升我国金融体系竞争力,提高我国金融市场化程度,顺应资本市场和商业银行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

银证合作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的领域,它涉及到金融法规、金融监管、金融创新等金融领域的方方面面。同时,银证合作也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不仅会遇到金融工具创新的技术难题,而且会遇到银证业务发展过程中的政策瓶颈。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银证合作已经逐步走出了一条由不成熟到成熟,由被动模仿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

我国的银证合作是随着金融体系的变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在1993年之前,我国实行的是混业经营,各银行先后以全资或参股的方式开办了大量金融信托机构、证券兼营机构,但从1992年下半年开始,随着房地产热和证券投资热的兴起,大量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证券市场,增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助长了投机行为,增加了金融监管与宏观调控的难度。为了整顿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通过1995年出台的《商业银行法》和1997年出台的《证券法》,逐步确立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政策。然而,随着银证通、信贷资产证券化、融资融券、允许部分券商与投资基金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券商质押贷款等业务的不断完善与发展,银行业与证券业之间的业务合作已经成为星星之火,专业化、规模化趋势明显。

一、银证合作的主要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的实践来看,银行与证券机构之间的合作有三个层次:

(一)一般性业务合作

这是一种最表层的合作方式,银行将券商视同接受贷款的普通企业与之开展信贷业务,或者券商在证券市场上经营股份制银行的上市股票,双方只是一般的、常规的业务关系,其主要合作形式是二者之间的资金合作,如质押贷款、同业拆借等。1999年以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推动了该合作方式的发展,例如,199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及中国证监会先后下发或转发了《基金割裂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规定》和《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规定》,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国债回购市场;1999年9月和2000年1月,国通、国信、湘财、大鹏、光大等12家券商及10家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相继获准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2000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联合发布了《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以自营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券作为质押向商业银行贷款。2000年底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和广东证券宣布,该行将对广东证券所属广州市营业部的客户开办个人股票质押贷款业务,中银对这项全新的业务设置贷款最低额为30万元,相当于贷款个人拥有股票市值的五成,这是全国首家银行推出个人股票质押贷款业务,剧悉,国内各大商业银行都在考虑跟进。

这类合作有助于打破银证之间的资金流动壁垒,降低经营成本。

(二)业务分工合作

该方式是指银行和券商利用各自的优势,将业务进行分拆和组合,通过现有业务的相互交叉或新业务的金融创新,形成密切的分工合作关系。目前,银证之间这种合作方式的表现形式很多,主要有:

1.银证转帐。即银行代收客户资料及银证通兑,通过银行传递资料到券商处,客户从开户、买卖、存取款、查询均无须到券商处,投资者可以通过券商的委托电话或券商的网上交易等远程交易方式进行操作,客户资金可以在银行与券商处互相划转。目前大部分券商均已开展此项业务,约占业务量的10%左右。

2.网上交易。根据国家现行规定,开展网上委托业务的证券公司禁止直接向客户提供计算机网络及电话形式的资金转帐服务,但采取网上交易委托方式的证券投资者可以使用商业银行的银证转帐系统,从而为目前银行证券之间合作合作的银证联网业务建立了“供需通道”。部分券商委托银行办理开户手续,并对银行和券商的计算机系统进行联网,完成网上的交易和清算。该项业务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可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资金入市。

3.存折炒股。投资者只需凭有关证件到银行的任何一个网点就可以开户买卖股票,客户储蓄帐户即是保证金帐户,客户从开户、买卖、存取款、查询、销户均无须到券商处,客户可以通过银行的委托电话或银行的网上交易系统直接进行操作。这种方式根据帐户的运作形式又可分为两种:一是将投资者的储蓄帐户和股票帐户合二为一的混合式帐户结构。投资者的储蓄卡或存折中的储蓄就是其证券保证金,可以直接用于买卖股票;二是储蓄帐户混合股票帐户分立的帐户结构。该方式将投资者储蓄卡或储蓄存折变成一个综合理财总帐户,下设储蓄帐户和个人股票帐户两个子帐户,两个帐户间资金不能自动划转,必须通过投资者指令才能完成两个帐户之间的资金调拨。

4.券商委托银行网点代办开户业务。券商的网点相对比较集中,数量也较少,而银行则具有点多面广的优势,券商委托银行网点办理股票开户,目的是吸引地理位置相对不利地区的储户。

5.银行承担资金结算和基金托管业务。资金结算是银行的传统业务,券商托管银行进行资金结算是一种经济的选择,也符合《证券投资经济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

6.投行业务中的合作。例如企业在进行购并、重组以及配股融资活动时,券商提供担保,银行提供贷款;银行代销券商承销的企业债券等等。

(三)组织与股权合作

这种方式是指券商与银行相互参股或者直接在组织结构上合二为一。近年来,国内已经形成了如中信、光大等几个能够提供综合型金融服务的超级大型金融集团,从而出现了在组织上和股权上的银证合作方式。例如,以信托名义注册的中信,控制着16家直属子公司、10家地区子公司、7家海外子公司、3家香港上市公司以及4家下属公司,经营范围涉及境内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融资租赁、实业、房地产、贸易等各个领域。中国光大集团目前拥有光大银行、光大证券和光大信托3家金融机构,同时持有申银万

国19%左右的股权,还拥有在香港上市的3家上市子公司――光大控股、光大国际和香港建设公司以及与加拿大合资的中加合资人寿保险公司,光大集团的业务格局已是一个全能化金融集团的雏形。这种方式实际上已经突破了分业经营的体制。

当前,不论是资金实力、信誉度,还是网点密度和延伸范围,商业银行都有着券商难以匹敌的优势,但在银证分离的现有格局下,商业银行必须与券商合作才能渗透到证券业务中去,因此,银行和证券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前提下,取长补短、相互协作,除了目前实践中已经出现的上述方式外,在资金拆借、资产管理诸多方面仍有很大的合作空间,例如,扩大参与质押贷款的券商范围和充当质押品的股票范围;在银行已经推出的综合消费抵押贷款的基础上推出个人股票质押贷款;为企业购并提供过桥贷款;银证合作共同为客户担任财务顾问;银证合作开发资产证券化业务;设立开放式基金等。

尽管如此,在银证合作的不断发展当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商业银行因本身具有的专业优势、网络优势和系统优势而应在银证合作中起到的主导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和发挥。我国的商业银行无论从哪个角度上讲,都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银证合作的具体实践当中,银行往往扮演着陪太子读书的角色,在某些业务当中应当承担的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自身具备的各种优势也没有充分体现。其次,银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不够,产品单一化、同质化,缺乏系统性、针对性。由于我国银证合作刚刚起步,合作的具体形式还仅仅表现为银行代理券商的客户保证金结算、代理部分券商的经纪业务等比较初级的银证合作形式。这就导致各行推出的银证合作产品差异化水平偏低,同质化严重,针对不同客户推出的特色产品相对较少。再次,银证合作关系还比较松散,尚未形成固定的战略联盟式合作。银证合作要想向纵深发展,银行和券商之间必须建立起利益一致的战略联盟,只有双方减少猜疑、增强互信,实现互利共赢,我国的银证合作之路才能走的长久。最后,银证合作业务发展中存在部分制度缺失和不规范,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二、我国银证合作发展的对策

基于以上分析,银证合作是提升我国金融体系竞争力,提高我国金融市场化程度,顺应资本市场和商业银行自身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未来推进我国的银证合作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继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

1995年以后我国出台的有关金融法律中强烈贯彻着金融分业经营的思路。1995年出台的《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1998年出台的《证券法》第六条规定:“证券业和银行业、信托业、保险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这些条款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当前推进银证合作的法律因素,应当予以修订。在修订相关法规政策时,既要坚持分业原则控制风险,又要考虑到国际上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为未来银证合作留下足够的法律政策空间。例如,在对现行的《证券法》和《商业银行法》进行修改时,可在一定程度上放开银证双方进入对方业

务的限制,减少银证合作的政策性风险,逐步允许银行经营风险较小的证券业务(如承销、财务顾问、资本运作等),允许证券公司经营商业银行的一部分中间业务(如担保、签证、项目融资等)。

(二)建立有效的融资机制,打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资金循环渠道

在设立风险防范机制,建立风险防火墙的前提下,打通银行与资本市场资金循环渠道。我国证券公司和银行目前可以利用的融资渠道主要有增资扩股,股票质押贷款,发行金融债券,特种信用贷款融资,票据融资,证券回购,以客户的证券作抵押的信用交易,参加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上市融资等,这些渠道大部分与银行发生直接交易关系,因此,建立有效的融资机制的关键是要打通银行和资本市场的资金通道,银行信贷资金应当成为实现银行与资本市场的资金良性互动的重要媒质。而且,据估计,目前发达国家银行与资本市场的资金比例是1∶1,而我国目前是1∶4,我国银行资金流向资本市场的空间还很大。

当然,打通银行与资本市场资金循环渠道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商业银行作为投资主体直接进入资本市场是必须绝对禁止的,否则它会使资本市场的风险没有约束地传导到商业银行体系中来,这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是灾难性的。二是在银行资金流向股票市场方面,监管部门要实行“疏堵结合”的管理方针,要在理论上对资本市场与商业银行之间不同的资金循环管道加以定性,允许进入的资金宜疏,禁止进入的资金必须堵。

(三)借鉴国外经验,开发“现金管理账户”业务

现金管理账户(简称CMA)是指可以实现证券交易、存取款、结算、支票转账等多种功能的单一账户。CMA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美林公司,美林公司依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电子网络将以前互相独立的四种服务项目———支票账户、存款账户、信用卡和证券账户融合在一起,使顾客可以把款项在这四种账户之间随意调拨。当时美林证券凭借新型的CMA理财账户,在5年内开发了53.3万个资产管理客户,使其成功应对美国浮动佣金制度和银行业务渗透的挑战,从而被全球范围内银行和券商竞相效仿。

现金管理账户实际上是一种银行存款和开放式基金相结合的金融产品。现金管理账户的投资者可以利用账户中的资金通过VISA卡或支票购物,方便地进行广泛的投资,保持资产的流动性。同时,现金管理账户每周自动地将投资者闲置的现金存入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即利用支票账户和信用卡账户上的闲置资金投资于高流动性、高安全性、收益相对较高的货币市场基金。账户中的资金规模是不固定的,客户会随时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提取资金或进行消费,这符合活期存款和开放式基金“进退自由”的特点。而账户管理人的投资方式,则吸取了基金直接投资的形式而非银行的间接投资方式。现金管理账户是典型的金融混业产品,具有三大功能:银行类功能包括零售购物、现金支取、账户核对、签发支票以及申请贷款等;证券投资类功能则使客户可用账户现金余额赚取货币市场投资收益,并与券商受托理财相结合;保险类功能提供了客户账户保险。CMA将储蓄、投资、理财功能集于一身,主要面向拥有银行活期存款的中小机构和个人客户。CMA账户实际上也是银行储蓄功能的替代品,通过巧妙的产品设计,在分业经营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银行的客户资源优势和券商的专业理财优势。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大力发展“现金管理账户”业务。

(四)推进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简称ABS)是当今银证合作创新领域一个颇具生命力的金融新产品。作为当今主要融资手段之一,资产证券化在国际金融领域使用已经相当普遍。美国是最早进行资产证券化、也是资产证券化最发达的国家。在美国,资产支持证券市场于1998年超过国债市场,成为第一大债券市场。目前,美国有一半以上的住房抵押贷款和3/4以上的汽车消费贷款是靠发行资产支持证券来提供的。纵观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可以选择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和不良贷款作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在信贷资产证券化领域的合作,一是银行提供财务顾问服务,协助建立资产组合,同时进一步对客户的整个财务结构及融资安排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优化其资产负债结构,以提高经营业绩,并协助完成证券的设计、现金流重组、操作流程的安排以及证券的发行与上市等事宜。二是证券公司为资产买卖双方担任中介。证券公司可利用自己的客户资源,发掘潜在客户,从中撮合,达成交易;同时做好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承销和上市服务。

(五)建立银证合作的技术平台

要成功地推进银证合作,必须消除金融技术上的障碍,建立相互支持、相互融合的技术平台。虽然我国的金融技术及其信息化建设最近几年发展很快,但由于体制及非体制性壁垒,这种发展迅速的金融技术目前仍处在相互封闭甚至恶意割裂的状态,严重影响了金融运行的效率。所以,建立一个统一的技术平台才能为银证进一步合作提供技术支持。

在坚持分业经营的原则下加强银证合作,有助于加快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步伐。对于银行来说,随着存贷利率的不断下降及存贷利差逐步缩小,银行存贷业务利润减少,经营环境日益严峻。与次同时,企业资金来源中直接融资的比例不断增大,间接融资的比重逐渐缩小,在企业和个人的资金使用结构中,证券投资的比重也在不断的加大。金融市场这种结构性变化,将迫使商业银行开拓其他服务领域,以稳定客户和创造利润。对券商而言,同业竞争日益激烈,一部分券商认识到只靠自己的力量难以维持生存或保持优势,有必要寻求银行的支持与合作。同时,我国证券投资队伍不断壮大或成熟,在客观上要求券商提供多样化的服务,这也促使券商积极去寻求和银行之间的合作。此外,随着外资银行和国外证券公司的进入,我国的金融业将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外资金融机构在其本国内是混业经营的,只要跨国金融公司在中国同时开办银行和证券公司,其资金就可以由母公司在银行和证券公司之间自由划拨,中国的金融机构尤其是证券公司将无法与之竞争,对此,壮大我国的金融业的竞争实力,迎接未来的挑战。

第二篇:我国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

我国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

【摘要】环保已经成为今天我们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础性的工作。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我国的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必须采取有力的对策与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关键词】环境保护 对策

一、环境问题的概述

环境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第一环境问题,就是由于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如洪涝、干旱、台风、海啸、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另一类是人类生活生产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如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沙漠化和土地沙化、工业造成的大气污染、水污染、乱砍乱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等。

而目前,威胁人生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环境主要有:淡水资源短缺,能源短缺,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垃圾泛滥成灾、有毒化学物品污染、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等。这些环境问题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时候造成的,而现在保护环境是需要全人类的公共努力。

二、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一)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参与度低

造成我国环境问题严重的根本原因是与经济发展的冲突问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工作认识上上不去,只片面追求经济的高增长率,觉得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一场你死我忘得战争,没有妥协,使得环境保护陷入了一种艰难的处境,导致在发展经济的压力下,忽视了对资源开发等环境保护的监督很不力的局面。

(二)缺乏完善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国家现行的资源法主要针对的是自然环境中存在的某一特定要素,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主要呀是针对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的防治,缺乏综合的环境保护管理的制度与条例,缺少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一些生态破坏时间因而钻了法律的孔子,没有得到及时和应有的法律制裁。

(三)环境保护的人力和资金投入不足

多年来我们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的投资低于基本保障水平,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同时污染 16

治理的难度在不断加大。使用较少的投资和简单技术就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污染问题的治理难度和相对资金的需求程度都有了明显的变化。而缺乏有效的、健全的人力及资金的投入机制,造成投入不足,使得环保的政策难以落到实处,应协调好社会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搞好环境监测,加强对于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研究当前环境保护中的热难点,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为我国环境保护问题制定出合适的政策措施。

(四)资源利用率低

目前我国从根本上讲仍处于能耗高、污染重,且效益低的经济增长方式,从而与之相对应的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也仍处于一种很不理性的状态,以致重开发、轻保护的惯性思想仍然存在,以环境换取金钱利益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仍很严重。目前我国能源利用率仅为33%,工业用水的利用重复率为55%,矿产资源回收率仅为30%,比国外各项指标的平均水平分别低了10.25.20个百分点。

(五)管理能力相对较差

从生态环境保护机构的职能的实施方面,没有独立的主管机构或专人进行负责,由于环境保护涉及面广,专业性又强,而且目前还有新问题不断在出现,以致不能较好的行使其职能.尤其表现为对环境保护概念的模糊,没有浓烈的环保意识,对自己环保具体职责不清楚,造成了环境保护的被动的尴尬局面。

三、正对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一)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

目前, 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较薄弱, 1995 年“全民环境意识调查”数据测算, 我国城乡环境意识总体平均得分 44.3分;2000 年世界环境日前后, 国家环保总局和教育部联合进行的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得出结论是, 环境意识水平偏低。因此, 针对我国公民环保参与意识不强的状况,要想调动广大公众的积极性并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去,首先要从基础教育抓起,使广大在校的中小学生、大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观念;其次要通过各种渠道(例如网络、广播、电台)去宣传和教育环境保 护的意义,增强广大民众参与环保事务的热情,使每个公民都充分意识到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使每个公 民都意识到环境保护是与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并主动地参与到环保事业中去。

(二)依据国情建立与完善环保法律法规

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兴起的20世纪60年代,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才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为主线,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的循环经济战略。

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经济政策。我国现有的环境法规多采取末端控制、指令性控制。要借鉴国外的经验,通过立法的方式,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循环经济法律。制定并完善鼓励支持循环经济的经济政策、税收政策,使法律法规能真正起到污染预防和绿色导向作用。

(三)改革环境保护融资机制,增加投入

做好新形势下环保工作,必须进一步增加环保投入,必须把环保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保证环保投入增加幅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一要制定和规范环保投入的财政支出机制,保证环保投入增长幅

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二要制定和规范污染制约机制和治污筹资机制,加大运用市场机制推进污染治理的力度,以严格执法引导企业投入,以政府投入拉动社会投入,以经济政策调动市场资源,努力形成一种污染制约机制和治污筹资机制;三要规范和完善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形成谁污染谁就会在经济上受损失的机制,促使排污单位积极增加投入,主动治理污染;四要坚持以人为本,在生态补偿上体现和关注民生,确保水源保护区农民有权利享受保护和建设生态服务补偿、限制发展机会和发展权补偿。

(四)开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利用率

要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开发关键链接技术,对现在不能回收利用的大宗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提高生态技术的经济合理性。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推广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

开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的试点。要选择典型企业和大型企业进行单个企业的生态工业试点;选择一批工业园区,在园区内建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在社会层面上,通过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建立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机制,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五)全面提升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建立现代科学的环境管理模式

强化环境保护机构和队伍建设。在地方机构改革和调整中,规范化建设各级环境保护机构和环境监测、监理、科研、信息、辐射监督管理队伍,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环境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建立、健全环境监控网络体系。建立市、县(市、区)、乡(镇)三级联通的环境管理系统,各级环境监理、监测部门的技术装备配置达到国家、省规定的规范化标准。完善全市环境应急响应系统建设,各县市区要成立由环保部门、相关企业、相关单位组成的应急队伍,对突发性污染事故实施统一指挥协调,并具备对污染隐患进行监控和预警的应急响应能力。

完善环境信息网络系统。形成以市环境信息中心为主、县市区环境信息站为辅的环境信息网络结构,联通各级政府部门、重点污染企业以及其它相关社会信息源。

四、结语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环境保护就是在维护我们家园的生态环境,家园的生态关系到你我他每个人。法制约束也好,大力宣传也好,都不如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更有效果。所以,我们要从根 本上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把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到实处,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万本太等.《走向实践的生态补偿——案例分析与探索》[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8.10.[2]孔杰.关于环境保护形势以及对策的若干思考[A].大众科技,2012.3

第三篇: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根据目前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现状,揭示现阶段幼儿教育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客观分析了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育状况;发展

一、前言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素质教育的基础”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1]近年来,在国家、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幼儿教育事业虽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但是也面临着不少问题与挑战。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幼儿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奠基作用,必须要认清当前我国幼历史论文发表/lslwfabiao/儿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其在宏观上进行调控,使之更好的适应新时期的任务与要求,方能进一步推动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现状一)形成了以教育部门办园为骨干,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的格局近年来,我国幼儿教育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形成了社会力量办园逐步上升成为主体,国家、集体、个人一起办园的局面。[2]因此,中国传统的以“公办”为主或“民办公助”两条腿走路的学前教育体制产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力量办园正逐步上升成为主体,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一起办园的局面,幼儿教育事业的“社会化”局面逐渐形成。

二)教育观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对外交流的日益加强《幼儿园工作规程》颁布实施以来,幼儿教育界对传统教育观念进行了改革,形成了幼儿园、家庭和社会 “金三角”式的幼儿教育观念。[3]新的幼儿教育观念符合现代教育要求,能够进一步挖掘幼儿园、家庭和社会资源,同步调、同方向地对幼儿进行教育,积极地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教育取得了巨大成效。

三)幼儿教育的合作与交流有了“国际化”的趋势随着我国幼教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的增强,拓展视野,能够站在国际教育改革视野来分析我国幼儿教育的不足。[4]目前,把儿童的主体性放在首位的学前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注重幼儿园课程开发,发展的课程多元化和自主性,树立了全面的课程观。幼儿教育课程以培养“完整儿童”为主要价值取向,逐步形成了丰富多彩、特色各异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四)基本建构了家庭、幼儿园之间的合作与互动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幼儿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长和幼儿园都认识到了家园合作、家园互动的重要意义。让家长走进幼儿园,让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的管理及教学活动成了每个幼儿幼师论文发表/yjlwfabiao/园的迫切需要。幼儿教育已经形成了“家长积极参与幼儿教育活动,幼儿园主动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的合作与互动的双边教育形式。[5]这种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合力,为提高幼儿教育质量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三、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办园缺少特色化面对社会的期待和办学竞争,特色幼儿园遍地开花。实际上,大部分特色幼儿园或是增设了一点新的课程内容、或是增添了一些新的活动项目、或者是聘请了一位外籍教师、或者是挂靠了某科研机构等,如此特色略显不足。

第四篇: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发布时间:2011-8-8信息来源: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是促进我国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的有效手段。本文分析了我国的农业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农业是典型的传统行业,具有地域性强、季节性强、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低、生产者分散且素质较低等特点,具有较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电子商务是通过电子数据传输技术开展的商务活动,能够消除传统商务活动中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时空障碍。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将有效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步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一、电子商务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的促进作用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农户为基础,龙头企业或农民自主决策的合作社等中间组织为纽带,通过市场机制将农业等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三者环节联结为一个有机的产业系统,以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农户家庭分散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市场化,农业产业化的形式是企业化。

电子商务能够缩短生产和消费的距离,既发挥迂回经济的专业化分工的效率,又缩短迂回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和消费的距离,被称为“直接经济”、“零距离经济”。电子商务的优点主要表现在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库存、缩短生产周期、增加商业机会、减轻对实物基础设施依赖的24小时无间隔的商业运作等,因此能够有效地克服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不利因素,对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

1.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农业的市场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农业信息传递速度缓慢、信息准确性差等多种因素引起的生产和经营的盲目性所造成的。农业电子商务能够减少乃至消除农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为农户和企业及时地提供全方位的市场信息,有利于企业和农户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使农业的生产行为变得智能、快捷。

2.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在农业产业化中导入电子商务,企业通过网络发布信息、处理订单、安排生产、分配资源,供应链中的所有组织几乎可以在“第一时间”内从互联网上获得所需信息,减少了中间商环节,缩短了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距离,与传统的营销手段相比,成本降低、环节减少,交易速度加快,从而节省费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同时,电子商务疏通了信息的传输,既提高了信息传输的速度,又拓宽了信息的传输范围,便于买卖双方联系,降低了买卖双方的搜寻费用。

3.打破区域和时间的限制。农业电子商务打破了传统交易中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时空限制,依赖互联网的交易网络,使农业企业冲破条块分割的市场格局,摆脱区域性市场的限制,进入跨地

区乃至跨国的网络销售,有利于形成统一有序的大市场,使交易双方的选择性扩展到最大。

4.实现农产品流通的规模化。在农业电子商务中采用网络交易平台,能够将少量的、单独的农产品交易规模化、组织化。农民可能并不是以单个农户或合作社出现,而是将农产品委托给配送中心而由其统一组织销售,交易的一方是农民群体,另一方是企业,双方的地位平等,各自的利益都能够得到充分保证。配送中心对农产品进行统一的质检、分级,采取明码标价,保证了流通规模化过程中农产品的质量。

5.方便对农民的教育与培训。农业电子商务将使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变得更为快捷、方便,更具有针对性,能够让农户了解最新农业生产技术和社会发展动态,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有利于促进农业新技术在农村的迅速传播,有利于农业产业化不断推向深入。

二、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自1994年中国农业信息网和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相继开通以来,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进入发展阶段。目前,信息技术在农业的应用研究与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建立了部分农业综合数据库,并研制开发了各类应用系统,其中以粮棉油为主的信息技术成果约占三分之一。农业部还利用网络协议、信息通讯、数据库及查询等技术,建成了专业面涵盖较宽、信息存储及处理和发布能力较强、信息资源丰富及更新量较大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现联网用户已超过3000家。我国大陆涉农网站已有6千多家,超过了法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如果加上台湾和香港的农业网站,中国农业网站数量可排在世界前十名以内。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信息化还处于人才缺乏、体系不健全的状况。虽然一般县级以上的各级政府都有网站,但网站提供信息的时效性差,针对性不强,发布的内容以生产信息、实用科技信息居多,市场信息、供求信息和农村经济信息偏少,缺乏对主要农产品的生产、销售、贮存、加工的动态分析、监测和预警预报等。

2.发展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1)农村经济不发达,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网络成本较高导致农民很少上网,是限制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原因。中国互联网在城镇的普及率高于农村,城镇网民的上网时间长于农村网民。2006年,在全国13700万网民中,从事与农业相关职业的网民所占比例仅0.4%,绝大部分是农业管理与技术人员。而且高度集中于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区,真正能上网的农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2)受自然条件影响,农产品的生产和农用品的需求具有很大的不可预知性,农产品生产区域和生产者相对分散;而且农产品附加值较低,不耐久存,品类繁多而品质评价的主观因素较强,标准化程度较低,这些因素极大地阻碍着农产品生产产业化和流通现代化。

(3)我国农产品流通环节长,交易成本高,供需链之间严重割裂,交易链及其通路较为复杂且透明度不高,交易信息的对称性较差;单个农户、小规模农业组织搜集、捕捉、分析市场信息的能力差;这些缺陷也不利于农业电子商务的开展。

(4)农业人口的文化素质较低,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交易方式的惯性极大,对新知识、新技术存在着“不知用途,不知用法、不知谁用”的现象,“不懂电脑/网络,不具备上网所需的技能”是导致农民不上网的最主要因素。农民对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严重阻碍着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5)农业发展中的实际操作技术人员缺乏,科研人员大多都集中在学府。在美国,把农业的推广下到每个大学的农业学院,大学教授三分之一时间从事教学,三分之一时间从事科研、三分之一时间从事推广工作。而在中国大多数教授只是局限于教学和科研。

(6)农业网站存在着以农业商务内容为主的纯农业网站较少、利用率较低的现象,较多农业网站缺乏专业性和实用性,多数网站的设计和内容雷同、缺少特色。农业网站的地区分布也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网站并不多。这些都导致网站不能因地制宜地为更多地区的农民提供全面的、周到的、符合实际需要的服务。

(7)由于农业生产的复杂性和我国地区的差异性,还需要积累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大量的相关数据。但是,国内数据积累的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使得建立大型实用数据库进行储存、分析和利用变得十分困难。尽管有些单位建立数据库,但多数的网站都设有内、外两个部分网络,使数据库中有价值的信息大多不能共享。

(8)缺乏宏观指导性的农业信息,未能形成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使电子商务给农业的产、供、销带来的益处不多。各类农业网站直观反映的农业信息较多,有分析、协助决策层和农民生产决策的信息较少。

三、发展我国农业电子商务的对策

无论是农业技术的支持、农用物资的购买或农产品的定货、销售、运输、加工、广告促销及付款等等,无不伴随着信息的流动,信息实际上是整个农业大市场体系的纽带。为加速电子商务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实现现代农业大市场有效运作,应采取以下对策:

1.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给予广泛而有力的引导和支持,加大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广播电视、电话等多种通讯手段,建立起覆盖郊区县、乡镇、村的农业信息网络。建立各级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引导和培训农民使用各类信息设施,掌握电子商务的各项技能。

2.建设高质量的农业电子商务的平台。建设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大量的多元化信息服务,为农业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提供及时、准确、完整的农业产业化的资源、市场、生产、政策法规、实用科技、人才、减灾防灾等信息;同时,为企业和农户提供网上交易的平台,支持B2B、B2C、C2C等多种交易模式,降低企业和农户从事电子商务的资金门槛,培育、扶持农业电子商务企业。

3.加强农业产业化数据库建设。应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加强农业产业化数据库建设,提高数据库资源的拥有量和开发利用水平。同时,应在各地区、各部门结合本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建设各具特色的数据库的基础上,实现数据交换的及时通畅,共享信息资源。

4.尽快解决农产品的标准化问题。农产品难以标准化一直是制约着农产品流通的瓶颈,也是实现农业电子商务的瓶颈问题。应加快对各类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标准化工作,制订标准和规范,实现各类产品标准化,并提供相应标准描述,使农业电子商务得到顺利的开展。

5.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应逐步建立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供应,农产品加工、销售,农业科研、教学、技术推广,农作物种子、家禽畜种的培育、繁殖、加工、销售及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督等一系列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为农业电子商务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完整的产业链。

6.建立相应的供应链系统及物流配送系统。农业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季节性的特点,要将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农业品要联系起来,需要在农业与电子商务平台之间建立行之有效的供应链系统以及为农业供应链服务的农业物流系统;还要利用现有的配送企业,充分发挥分工的优势,实现客户所需要的资料、信息、品种、农业物资的及时配送。

7.选择适合的电子商务切入模式。应根据各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采用适应本地区发展的农业电子商务切入模式。经济发达地区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接洽、合同和货款支付的电子化交易,除物流之外,商流、信息流、资金流都在网上进行,以真正体现电子商务的优势。不发达地区可以采用通过农业信息网的信息发布平台在网上发布供销信息,网下完成交易的初级电子商务模式。

8.开展农业信息化知识培训,大力培养信息人才。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结合其它通讯手段,大力实施远程教育,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强化农民信息意识,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另外,还应把懂业务的各种专业人才充实到农业信息化队伍中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为农村提供信息服务的队伍。

第五篇: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体制问题与对策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体制问题与对策

寇瑞青

我国劳动力市场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而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还不够成熟,特别是在建立市场机制方面还存在一些体制障碍。本报告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新旧体制转换中的劳动力市场

(一)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

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加紧转变就业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日益严峻的下岗与失业问题,1997年党中央确定了新时期的就业方针,这就是: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这一就业方针的实质就是要通过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促进就业市场化,合理开发、配臵和利用劳动力资源。

在1999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 了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目标。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主要是根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着重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通过进入劳动力市场实现再就业的问题,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创造必要条件。因此,这种机制是从计划安臵为主导的就业机制向与完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市场就业机制转变的一种过渡形态,是引导被旧体制束缚的数量庞大的劳动力存量逐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一座桥梁,体现了与经济体制转轨相适应的特点。为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必须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客观要求,制定国有企业职工分流安臵政策,特别是妥善处理下岗职工以及改制企业职工的劳动关系问题,促进其进入市场自主就业,并实现“软着陆”。

(二)下岗与失业双轨运行与并轨

鉴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展滞后,失业保险基金难以承受大量职工失业所带来的冲击,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从1998年7月开始,国有企业普遍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由此建立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在下岗职工从企业进入社会劳动力大市场之间开辟一条缓冲地带,在失业保险承受失业压力之前,设臵一道新的保障线,并促进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在逐步撤销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中心之后,所有出中心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下岗职工以及企业新的裁员或精简人员全部进入劳动力市场,使下岗职工基本 生活保障制度与失业保险制度并轨。

(三)劳动力市场发育状况评估

经过改革以来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已经初步形成,尽管市场机制还不够成熟,但在对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调节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总的来看,现阶段劳动力市场具有以下明显特征:

一是劳动力市场主体地位已经基本确立,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受到传统体制的束缚。尤其是一些国有企业的用人自主权还没有得到充分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在用人制度方面还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仍有一部分劳动者由于某些社会因素的制约而难以自主择业。

二是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十分尖锐。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严重过剩,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的矛盾非常尖锐。不仅如此,目前劳动力市场供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也格外突出。因此,在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就业压力巨大。

三是劳动力流动在很大程度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但在劳动力跨产业、跨行业、跨地区、跨企业以及跨所有制等方面的流动中还存在着一些制度障碍。

四是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已经初具规模,劳动力市场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等“三化”建设试点工作正在逐步展开,但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发展水平还不高,在运作上缺乏统一的规范,职业介绍成功率较低。五是由工资指导线制度、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人工成本预测预警制度、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等构成的劳动力市场工资宏观调控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还不够完善,也没有建立劳动力市场供求分析与预测系统、失业预测预警系统等。

六是劳动力市场法律法规体系与执法监督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但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尤其是一些与《劳动法》相配套的一些重要的专门法律尚未出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执法手段和力量薄弱,劳动力市场秩序还不够规范。

二、制约劳动力市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尽管经过二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目前我国仍然处于体制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也还没有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依然存在并起着相应的作用,并且阻碍劳动力市场的统一、开放和发展。

(一)国家安臵就业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 目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由国家安臵就业的体制在国有单位中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近年来对国有企业富余人员采取下岗方式,并由政府制定有关下岗职工的特殊安臵与扶持政策,向下岗职工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服务,而没有采取解除劳动关系使 之失业并被直接推入劳动力市场的方式。在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上,有些地方政府为下岗职工提供公益性的就业岗位用于安臵困难群体,也有些地方政府甚至采取用行政手段清退农民工的方式为下岗职工腾出就业岗位。各级政府制定有关促进再就业的优惠政策也主要是针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下岗职工只有凭政府发给的“下岗证”或“再就业优惠证”,才能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二是对退伍专业军人仍然采取以计划安臵就业为主的办法。长期以来,我国对军队转业干部和退役士兵采取由国家负责安臵就业的办法,其中转业干部由各级政府人事部门负责安臵,退役士兵由各级民政部门负责安臵,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要配合做好安臵工作。目前,在军队转业干部和退役士兵就业方面仍然采用由地方政府向用人单位下达指令性安臵计划任务为主的办法,并作为政治任务要求用人单位(特别是国有单位)必须承担,否则将给予处罚甚至追究法律责任。尽管由于形势的变化,这种计划安臵就业制度遇到很大的阻力而越来越难以继续执行下去,一些地方也在探索建立扶持自主就业的新机制,但就全局而言,这种计划安臵就业制度并没有根本改变,军队转业干部和退役士兵就业安臵难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这种计划安臵就业制度已经走进死胡同。

三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的 工作人员仍然由国家统一管理,并提供就业保障和社会保障,没有纳入劳动力市场中,也没有失业风险。迄今为止,在历届政府机构改革中被精简的人员,一般都由国家负责重新安臵,特别是在1998年各级政府机关大裁员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尽管目前人事部正在事业单位中逐步推行聘用合同制,但进展缓慢,与建立市场就业机制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国有企业职工身份转换难度大

目前,能否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离岗职工以及改制企业职工劳动关系问题,使这些职工的身份由国家职工变为企业职工或失业人员,不仅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关键问题,而且是将国有企业中的存量劳动力导入劳动力市场的一个瓶颈问题。

近年来,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离岗职工以及改制企业职工劳动关系处理上的难度非常大。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再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再就业率逐年下降,特别是部分年龄偏大、技能单

一、体弱多病的职工,成为再就业的困难群体,难以实现再就业,以致这些职工抵制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而且一些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保险关系难以接续。除此之外,下岗职工劳动关系处理难的最大障碍在于企业难以承担解除大批职工劳动关系所需支付的经济补偿金、偿还拖欠的工 资、医疗费、集资款等各项债务以及补缴拖欠社会保险费的沉重压力。

据劳动保障部对部分城市的抽样调查,企业解除下岗职工劳动关系所需经济补偿金约为人均6600元左右,约有70%的下岗职工曾被企业拖欠工资、医疗费或集资款等,人均拖欠历史债务约3600元左右。如果将过去已经出中心但未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下岗职工以及其他离岗人员考虑在内,这方面的资金需求数额将更大。由于目前许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资金短缺,因而无力承担这笔巨额费用,以致难以与上述下岗职工和离岗职工解除劳动关系,使这些职工未能顺利进入劳动力市场。

尽管多年来全国通过“三三制”筹集了数千亿再就业资金,但这笔巨额资金的绝大部分只是用于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而很少用于促进再就业、支付经济补偿金或偿还历史债务,没有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劳动关系以及进市场的问题。

(三)现行户籍制度阻碍劳动力流动

自从1958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之后,我国便建立了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配套的户籍管理制度,并将这种户籍制度与就业制度、消费品供给制度、住房分配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等挂钩,在划分社会身份界限方面构成一套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制 度体系,形成将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分割开来的制度壁垒,通过运用户籍管理等相关行政手段,对全社会劳动力资源进行配臵和调控,由此造成劳动力资源的区域分割,特别是形成城乡二元结构,将农民束缚在农村。在1978年我国开始进行改革以来,虽然与户籍制度相关联的各项制度都已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迄今为止,全国绝大部分地方(特别是大城市)的户籍制度仍然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延续下来的旧制度,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只有少数地方在近年来经过逐步放宽户籍管理之后,才在户籍制度形成的壁垒上打开缺口。

改革以来,在客观经济规律的支配下,数千万农村劳动力自发地冲破城乡之间的壁垒,涌进城镇打工谋生,外出就业已成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目前,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已达到1.2亿人。但迄今为止,农民工进城就业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受到歧视和排斥,而且还存在制度障碍,城乡劳动力市场处于分状态。特别是现行户籍制度成为阻碍劳动力流动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就业的最大障碍,是农民工进城后受到歧视和排斥、难以扎根立足、就业难度大并且不稳定的主要根源。

(四)社会保障体制不够完善

建立健全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是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必要条件。但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建设起步较晚,先天不 足,发展滞后,因而现有社会保障体系还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失业保险承受能力较低。到2005年末,全国有1.06亿人参加失业保险,有362万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尽管从全国总体上来看,失业保险基金尚有大量结余,但由于失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较低,目前仍实行市、县级统筹,各地区之间失业保险基金一般不能调剂使用。因此,一些地方失业保险基金已经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难以承受大量职工失业所带来的冲击。由于一些地方失业保险基金的承受能力不足,一旦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与失业保险制度实现并轨,大量下岗职工转为失业人员,将使失业保险基金不堪重负。因此,这种状况对建立市场就业机制和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已产生很大的阻碍作用。

二是养老保险先天不足、包袱沉重、收支缺口很大。由于养老保险起步较晚,缺少历史积累,只能采取现收现付的形式,目前除少数试点地区开始逐步做实个人帐户之外,大多数统筹地区个人帐户都是空帐,已形成数千亿基金缺口。到2005年末,全国有1.74亿人参加养老保险。但覆盖面仍有很大局限性,特别是大量个体从业人员、其他灵活就业人员以及绝大多数进城农民工尚未参保。近年来,养老保险基金支付缺口逐年增大,每年都需要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数百亿元。从长远看,在养老保险制度上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 问题亟待解决:第一,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不统一的问题。目前对企业职工实行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退休保障仍由财政负担。这两种制度长期并存,不仅企业退休人员与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之间待遇相差较大,而且也不利于劳动力流动。第二,现行退休年龄政策与人口老龄化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大。在现行的退休年龄政策下,参保人员工作时间与养老时间之比越来越小,基金收支缺口越来越大。第三,养老保险基金(以及其他社会保险基金)缺乏有效的保值增值机制,使基金缺口较大的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缓解或解决。

三是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难度较大、问题较多。到2005年,除西藏的部分地区外,全国绝大多数都已启动实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参保人数为1.37亿人。目前,医疗保险制度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第一,困难地区、老工业基地和国有困难企业筹资困难,使医疗保险扩面难度进一步加大;第二,覆盖面较窄,个体从业人员、其他灵活就业人员、进城农民工以及一些城镇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职工在覆盖范围之外;第三,多数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医疗救助制度,部分困难群体(如低保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比较突出;第四,由于相关制度存在一些缺陷和漏洞,滥用药、滥检查等不规范行为比较普遍,加大医疗保险不合理支出,一些患者个人负担也很沉重。

(五)劳动力市场的部门分割

改革以来,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从一开始就被分割成“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这是由于在劳动人事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部门分割所造成的。简言之,按现行的劳动人事管理体制,劳动保障部门管理具有“工人”身份的普通劳动者,人事部门管理具有“干部”身份的各类人员。劳动保障部门和人事部门分别建立了“劳动力市场体系”和“人才市场体系”。双方分别制定各自的市场规则和管理制度,互不适用。譬如,劳动保障部制定并发布实施的《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便不适用于人事部门建立和管理的“人才市场”。

三、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的对策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促进劳动力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完善,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实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我国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并且在今后数十年甚至整个21世纪的漫长时期内,都将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但迄今为止,我国仍然没有像其他市场经济国家那样将促进就业作为国家优先发展战略目标之一。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国应当高度重视就业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促进就业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列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中 的优先发展目标,这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把促进就业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需要制定和实施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即由政府针对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所采取的旨在积极创造就业机会和促进充分就业所采取的各种政策措施,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 在制定与就业有关的各项宏观经济政策中,要优先考虑对就业的影响,力求使有关政策对就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尽量避免或减少因政策失误导致失业增加。要促进经济与就业协调发展,不断增加投资规模,并加大对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和行业的投资力度,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同时,在财政、金融、税收、工商管理、外贸等方面制定更多有利于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大幅度增加各级财政的就业经费预算、为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提供小额贷款和适当降低税率、允许劳动保障部门参与外贸政策制定和项目审核工作等等,积极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和个体经济的发展,推动国民经济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以此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不断扩大就业容量,并引导和扶持劳动者进入市场自主就业。

2.将失业保险基金转变为就业保险基金

以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为导向,通过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就业,以此改变过去以消极的失业救济为主的状况,这是各国劳动力市场发展中的一个共同特点。这一特点的新的 趋向是通过建立就业基金或就业保险基金,使之充分发挥积极预防失业和促进就业的重要作用。日本、加拿大等国已经将失业保险基金转变为就业(或雇佣)保险基金,为实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提供资金保证,成为劳动力市场机制良性运行的经济支柱。

根据实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的要求,并借鉴国外的有关经验,应当对我国失业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增强其促进就业的功能,弱化其消极救济的功能。为此,建议以现有的失业保险基金为基础,并与现有的就业基金或再就业基金合并,建立就业保险基金。同时,将目前用于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再就业的资金以及财政拨给的其他就业经费,全部转入就业保险基金。此外,一些地方已经建立的富余职工安臵基金、劳动服务企业发展基金以及其他相关资金也可并入就业保险基金。

就业保险基金的使用范围主要包括劳动力市场建设、职业培训、扶持劳服企业、小企业和个体经济的发展,对招收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的用人单位提供补助,对从事个体经营或创办私营企业的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提供补助,向失业人员发放保险金,向下岗职工和其他困难企业职工提供基本生活费,为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提供服务资金,等等。

3.大力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为广大劳动者提供多层次、多渠道的就业服务 一是要加快发展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一步推进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加强就业指导,提供比较充分的市场供求信息,在财政扶持下为求职者提供免费的中介服务;同时,鼓励发展民办就业服务机构,以适应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二是推动职业培训体制改革,促进职业培训市场化、产业化、规范化,大力发展职业培训市场,鼓励发展民办培训机构,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培训质量,不断适应市场需求,为广大劳动者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职业培训服务,特别是大力开展创业培训。政府应积极引导职业培训的发展,规范培训市场秩序,并可采取购买培训成果等方式为困难群体提供培训机会。三是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发展劳动就业服务企业,指导和推动企业改革,切实转换经营机制,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并实行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继续发挥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在促进就业方面的独特作用。

4.继续推进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建设 要在巩固现有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将这项制度建设覆盖所有开展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试点城市,并逐步扩大到具备条件的其他中心城市,做到有场、有市、有价。要进一步改进有关工资指导价位的统计调查办法,规范工资指导价位制定办法,努力提高工资指导价位制定办法的科学性,并及时发布工资价位。要加强宣传,使工资指导价位为广大用 人单位和劳动者所了解,切实发挥工资指导价位对于调节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引导劳动力流动的重要作用。

(二)努力解决国有企业存量劳动力进入市场问题

引导国有企业存量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是现阶段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和劳动力市场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当前,一方面要尽快解决下岗职工以及离岗人员的劳动关系,使他们能够从企业走进市场;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进行改制,并将产权臵换与职工身份转变结合起来,使原先的“国家职工”变成真正的“企业职工”或“社会人”。

1.妥善处理下岗职工以及离岗人员的劳动关系 为解决下岗职工劳动关系以及进市场的问题,要根据中央和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从“花钱保稳定”转向“花钱建机制”,积极促进就业机制市场化,各级政府应当帮助国有企业尤其是困难企业妥善解决下岗职工劳动关系问题,促进下岗职工进入市场寻求再就业。

2.加快国有企业改制步伐,相应转变职工身份 解决国有企业劳动力存量进入市场问题的根本出路还在于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进行改制,将企业改制与解决职工劳动关系问题结合起来,彻底解决国有企业职工身份转变和进市场问题。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对严重资不抵债的企业依法进入破产程序,破产财产依法分配,由政府对依 法分配的财产进行臵换,重组搞活;二是对资产负债较多、但未达到资不抵债、仍在维持运转的企业,由收购方承担企业债务、接收企业资产、出资臵换国有职工身份;三是实行企业股份制改造。对盈利状况较好、有一定吸引力的企业,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将国有企业由国家所有变为股东共有,国家不再为企业承担无限责任;四是建立股份合作制。对一些中小企业实行劳动合作与资本合作的股份合作制,广泛吸纳职工入股,使职工成为具有出资者身份的劳动者;五是将企业资产以协议或拍卖的方式有偿转让。

同时,针对企业改制的不同情况,相应处理职工与原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对于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企业应依法向职工支付经济补偿金。对列入破产计划的企业职工,依法向职工发放安臵费。对于企业拖欠职工的工资、医药费、集资款等历史债务,在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时一并偿还。如果企业在集中偿还职工债务方面一时确实困难,可以与职工协商,采取分期还款方式,并签订还款协议和确定担保办法。

二是对于改制为国有控股的企业,如果职工仍留在改制企业,则改制企业应与职工变更劳动合同,不支付经济补偿金,但将改制前在原企业的工作年限与转入改制企业后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

三是对于改制为非国有控股的企业,如果职工仍留在改 制企业,则原企业应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并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改制企业应与职工重新签订劳动合同。

(三)为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竞争就业扫除制度障碍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城乡劳动力市场趋于统一、融合的必由之路。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必须扫除阻碍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的制度障碍。为此,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加紧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是通过行政手段调整和控制人口流动和分布,特别是在城乡之间形成一道鸿沟。目前,世界上只有极个别的国家实行与我国相似的户籍制度。我国的户籍制度不仅在国际上是非常落后的,而且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相违背的,应当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这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根据目前我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状况,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可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之间的界限。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在户籍登记管理方面继续在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之间设臵障碍,除了限制“农转非”之外,已经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因此,尽快取 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之间的界限,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以职业为依据划分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以实际定居地为依据划分城镇户口与农村户口。

第二步,取消农村人口进入中小城市落户的限制。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城市都属于中小城市。这些城市正处于逐步发展的成长阶段,具有不断扩大的城市容量,可以吸纳外来人口(其中包括农村人口)进城就业和定居。因此,首先放宽中小城市对农村劳动力进城落户的限制,对于进入中小城市之后有正当职业和合法收入、有固定住所、并且居住一定年限的来自农村的劳动者及其家属,应当允许其落户。这种办法在少数沿海开放地区已经开始试行,实践证明是切实可行的,可以在全国推广。

第三步,逐步放宽农村劳动力进入大城市落户的限制。由于目前我国一些大城市已经人满为患,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如果在相关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放开户籍管理,难免激化矛盾。因此,在大城市户籍制度改革方面,既要坚持朝放宽户籍限制的方向发展,逐步从以依靠行政手段进行控制为主向以经济手段进行调节为主过渡,又要充分考虑城市现有的承受力,并努力为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创造条件。

2. 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在就业等方面的歧视性规定

根据宪法和劳动法,劳动者具有平等的就业权利,因此,任何针对农民工就业的歧视性规定都是不合法的,应当坚决 予以取消。

3.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之中

在继续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要逐步将进城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之中。首先,用人单位应当为与之依法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办理参加国家规定的社会保险手续。其次,对于长期在城镇就业和生活的农民工及其家庭,也应当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之中。为此,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使之适应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的需要。

下载我国银行业与证券业合作的问题与发展对策(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银行业与证券业合作的问题与发展对策(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商业信用销售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商业信用销售发展的问题与对策赵萍摘要:商业信用销售是商业交易与信贷交易的有机统一,商业信用销售是尚未被挖掘的社会资源,目前商业信用销售总规模较小,贷款提供机构单一;企......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5篇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吴志新 摘要:分析农村金融中存在的供需矛盾及产生的原因,提出借鉴国外尤其是日本的成功经验,切实解 决我国农村的金融供需矛盾问题。 关键词......

    浅论我国中小企业海外经营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论文摘要:中小企业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加入WTO步伐加快,给我国中小企业海外经营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我国中小企业在海外经营发展中也面临着一......

    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对策

    我国义工服务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对策 我国义工服务存在的问题 1.义工组织的自主性不足,行政化色彩过浓。众所周知,服务事业是一项社会事业,必须强调社会化参与、社会化组织、社会......

    我国有机食品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有机食品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 有机食品的发展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食品安全程度、提高农民收入等, 可以有效帮助解决“三农”问题。借鉴国外有机食品发展的......

    浅谈我国物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我国物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李达(天津商业大学 商学院 工商管理1006班 20102876) 摘要:我国物流业面临许多问题:专业化、网络化和社会化程度不高;物流产业设备陈旧落后......

    我国小城镇建设问题与对策

    试点小城镇建设与健康发展之路---生态化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定位,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加快,要想在提高速度、扩大规模的同时,又能确保质量,使小城......

    我国技术引进的问题与对策

    技术引进的问题和对策 有人总结出日本引进技术的一个公式,即“一号机引进,二号机国产,三号机出口”。与之相比,我国的很多技术引进,似乎也有一个公式,叫做“一号机进口,二号机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