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种植活动中幼儿能力的发展
著名物理学家牛顿从“苹果为什么落到地上?”提问中引发积极的思考,锲而不舍地努力探索,最终揭示了地球万有引力的客观规律。幼儿园的孩子对新鲜事物总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脑子里经常会出现许多“为什么”,越是好奇,问题越多,这就是可贵的质疑精神。我们应注重培养幼儿的质疑精神,在探索中提出问题,引导孩子敢想、敢说、敢问。为此,开展了“种植活动中培养幼儿探究能力”的这一课题研究,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种植活动能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对于幼儿来说,自然环境能更直接的为他们的自主探索提供支持,种植活动是真实自然的,生机勃勃,变化万千。他们没有认真的、仔细的认识过黄豆,所以开始的时候我们就进行了黄豆的认识,帮助幼儿更进一步的了解它。从而萌发自主探究的兴趣,获得初步的科学经验和科学探究能力,体验发现和自主探究的快乐。
案例:小朋友和老师共同收集了各种各样的豆豆,生成了科学活动:“认识黄豆”。小朋友自己介绍带来的豆豆的名称。老师把不同的豆豆分放在盘子里,让幼儿自己观察豆豆的不同特征。文文惊讶地说:“老师,我发现黄豆有一点淡黑色,黄豆是不是有点坏了,”小宇说:“是虫子咬的小伤痕吗?”,“其实,小朋友说的黄豆的伤痕是黄豆的芽眼”,“你们再找找红豆、黑豆、绿豆有芽眼吗?”这么一说,大家开始仔细地寻找着。幼儿都被这一句话吸引了,都在认真的、努力的寻找“芽眼”。
通过这个活动,幼儿认识了黄豆,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自己通过观察发现黄豆的秘密。在活动中幼儿的好奇心带动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幼儿能观察的很仔细,也很用心。他们还会自己动脑筋想,这个黑色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会自主的进行讨论。得不到正确的答案的时候就会请老师帮忙,以后幼儿碰到自己不认识的事物的时候也会去观察,去思考。
(二)种植活动能培养幼儿的责任感。
如今的幼儿因为平时缺乏锻炼,很多本来应该会的能力都在“退化”,然而通过照顾黄豆苗,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爱心。幼儿之间会进行交流,讨论自己种植时遇到的问题,同时他们还会比较谁的种子张的快。有些用心的幼儿,每天早上来都会用杯子给自己的豆芽浇水,让它茁壮的成长。
案例:今天我们再次去观察黄豆苗,他们已经长大了很多了。小朋友一看到豆苗,就说:老师你看我的,已经长出那么多的叶子了,已经长大了很多了。孩子们非常的开心,因为他们自己中的黄豆已经长大了,自己的劳动有了成果。在一片感叹声中,突然琪琪大声的说:“看我的黄豆叶子上全都是小洞洞。”“老师,我的也有小洞洞”。大家都问,这是怎么回事啊?我请小朋友自己观察一下,能不能找到破坏豆苗的“凶手”。翔翔大声的说:“看,叶子下面有很多的小黑虫子”。进过老师的提醒,幼儿就想办法要把虫子杀死,不能再让他破坏豆苗了。小雨说:“这种虫子应该用药水,才能把他们杀死。”大家都同意这个办法,然后我们就找来水壶,兑好药水,在浇药水时,有朋友还说:豆苗我来保护你。很关心自己的豆苗。
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对自己的苗苗是多么关心,看到幼苗长大了很开心。同时看到幼苗长了虫子,能积极的想办法来保护豆苗,这个就是他们的责任感和爱心,通过这样的方法就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并且通过遇到虫子的困难,并解决困难的事件,培养幼儿的爱心,同时也能看出种植活动使幼儿更加的团结,更有集体意识。
(三)种植活动能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见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是加强幼儿脑功能锻炼、发展幼儿智力极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农村自然资源丰富多彩,是幼儿熟悉的、容易收集的,他们对这些东西感到好奇,而种植活动就是它一个小小的索引。
案例:小朋友种下黄豆现在已经长出了两张黄豆叶子的黄豆苗了。楠楠提出:“黄豆宝宝长出了叶子住在纸杯里有点不舒服了,怎么办呀?小宇说:“我和奶奶把黄豆种在地上的”……小朋友纷纷议论着。最后商量决定把黄豆苗“搬家”,种在幼儿园的种植园里。老师教了小朋友种植的顺序,用水管小心地给黄豆苗浇水。因为小朋友还要经常来看看自己种的黄豆苗,所以,在黄豆苗旁边插上写有自己名字的小标牌。
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现黄豆生长在杯子里已经不够了,需要搬家,教师告诉他们种植的方法,放开手让幼儿自己发展。因为都是自己的豆苗,他们都很小心的进行种植,怕弄坏了自己心爱的东西。挖土、浇水这些事情在家里都是不会做的,在活动中也能看出幼儿动作的笨拙、和不知所措。这些都是幼儿的生活经验,不能舍弃。
(四)种植活动给幼儿带来收获的快乐。
随着季节的变化,同时在孩子们的细心观察照顾下,小山上的植物都成熟了,孩子们高兴地拿着工具来收获了,当孩子门抬着满满一篮子毛豆回来时别提有多高兴了,“这是我们自己种出来的毛豆,今天我们可以吃毛豆啦!然而分享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我们尝到了新鲜的毛豆,特别的好吃。在品尝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幼儿懂得谦让,懂得一起分享,而且他们还懂得珍惜,知道这个是来之不易,是他们期待、盼望了很长时间,用爱心和责任心浇灌出来的。通过这次种植活动,对幼儿一些方面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幼儿不仅仅得到了能力上的发展。我们老师也体验到了种植的乐趣,我们老师与幼儿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幼儿生活环境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条件。《纲要》十分强调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生动、活泼地发展。作为教师,我愿积极为幼儿创设环境,丰富生活,利用生活环境中的教育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
第二篇:种植活动中培养幼儿综合能力结题报告
《利用种植活动培养幼儿综合能力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意义
1、研究背景
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的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园地处城乡结合部。园区外拥有数十亩未经商业开发的农田。园区内还拥有采光良好、土质较为肥沃的种植地300多平米。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潜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具有可充分挖掘的自身优势,极有利于幼儿开展种植活动。
种植活动可以为幼儿提供充分接触自然、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机会。孩子们可以在其中得到最真实和最直接的体验。从而萌发亲近自然的情感、催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初步获得探究经验和探究能力。
但随着农村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正在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不断疏离。针对这一现状,我园自2010年就立足于园本实际,开展了名为《利用种植活动培养幼儿综合能力》的县级课题研究。(此县级课题已在12年底成功结题)我们希望继续通过课题研究,不断挖掘种植活动之于幼儿的发展价值。不但让幼儿感受自然与人类相互依存的关系,体验种植、收获的乐趣;还能感知植物生长以及自然变化的奥秘,从而获得更多未知的发现;并能以种植活动为载体,让幼儿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获得科学探究、社会交往、语言表达、艺术表现等综合能力的发展。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可以自由探索、自由成长的天地。实现以大自然为课堂,在与阳光、泥土、植物、动物的互动中获得身心和谐发展的目标。同时,通过课题研究,有利于引领教师将理论运用到教学实际,又将实际教学工作提升到理论的层面,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2、研究意义
从理论方面来看,从查阅的文献资料来看,有关通过种植活动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的实践研究还比较少,国内有关这方面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丰富国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构建科学完善的理论架构。
从实践方面来看,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培养幼儿对生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本课题的研究还能够丰富老师们的运用种植活动培养幼儿综合能力的技能知识,提高理论水平,增强研究能力,促进老师们的专业发展,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关键词的再界定
1、种植活动
通常人们所说的种植活动是指农业生产中,农民种植农作物的生产活动。本课题中提到的种植活动和传统意义上的种植活动不同,指的是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对于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丰富孩子对于农作物的认识,体验劳动的快乐,锻炼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具体来说,本课题中的种植活动是指通过我园教师、家长,根据我园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带领我园各年龄段的幼儿有计划、有目的的把农作物的种子、幼苗埋在或栽到土里,通过持续的对其松土、浇水、施肥、观察记录、收获、分享等一系列的活动体验过程。
2、综合能力
所谓综合能力是指人能够同时对知识网络,语言表达,身体协调自由灵活操控的能力。通常来说,综合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整合能力和交流能力。在本课题中的幼儿综合能力主要指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流能力,操作能力与探究能力,协作能力与分享意识等。
3、幼儿
本课题中提到的幼儿指的是幼儿园中从小班到大班的孩子,这个阶段的孩子通常年龄都在3至6岁之间。
4、实践研究
实践研究指的是以解决现实及未来的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目标,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并且开发有效的技术及系统,通过教育实践对其效果进行评价,并循环往复的对其进行改善的研究活动。本课题中的实践研究指的是通过运用相关种植知识,组织我园师生在园本种植计划和班级种植计划的引领下,根据不同季节、不同班级的特点开展种植活动,让幼儿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种植活动中体验参与种植活动并健康成长的全过程。
三、相关研究综述
近年来,关于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方面,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主要研究结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有关幼儿综合能力培养的研究:罗慧指出在幼儿园里,大班的孩子是大哥哥、大姐姐,这一阶段的孩子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意识,他们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他人的认可,自己的意见别人都能赞同。但是他们的综合能力,如创新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艺术表现能力等方面,还有很多的欠缺,需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渠道进行培养。刘爱玲研究了利用结构游戏提高幼儿综合能力,指出结构游戏中,可通过操作多种材料,培养幼儿的学习探索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幼儿合作能力;在结构游戏的环境中,发展幼儿语言能力;在创作过程中,提高幼儿艺术感受力、表现力;创意拼插,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郭阳提出版画是发展幼儿综合能力的极好手段。在版画活动中,幼儿通过双手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认知用画、刻、剪、撕、折、贴、印的方法再现出来,它不仅能够培养幼儿手脑并用的能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且对幼儿表达、自理、合作、交往等能力。国内很多幼儿教育工作者探索了运用不同方式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取得了一些经验。
有关种植活动运用于幼儿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张春美研究了幼儿种植行为,提出教师要从观念上认识到种植园地的价值,并在活动准备过程中提供经验准备、材料准备和场地准备,在活动过程中学会等待、学会倾听以及鼓励探索,在活动后支持鼓励幼儿后续的探究和释疑活动,为幼儿不断积累与种植相关的新经验创造条件。陆旭梅指出种植园是幼儿们的快乐之园,同时也是学习之园。在种植活动中,教师教幼儿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幼儿在种植的过程中体验到种植及观察记录的乐趣,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老师们可以种植系列活动为载体,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和引导幼儿进行种植、观察、管理等系列活动,让种植活动成为提高幼儿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徐蕾提出在幼儿园里,每间教室的走廊、阳台都设有自然角,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随时进行观察活动的重要场所。
这些研究成果对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但是,目前来看,这些研究多通过理论分析得到结论,而国内有关运用种植活动培养幼儿综合能力的实践研究还比较少,鉴于此,本课题选择了这方面进行研究。
四、研究目标
1、通过开展实践研究,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品质,了解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积极投身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种植活动中,从而发展科学探究、社会交往、语言表达、艺术表现等综合能力。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或通过课题研究,构建种植园本化课程,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综合能力。)
2、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提高教师观察幼儿、分析幼儿及有效指导幼儿活动的能力;将课题研究融入课程实施当中,拓宽和丰富教育范围与内容,提升教师实施课程、驾驭课堂的能力,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或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3、通过课题研究,逐步形成绿色办园理念,形成鲜明的办园特色,促进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
4、通过课题研究,将幼儿园利用自然资源培养幼儿能力的教育理念与策略向家庭教育渗透,同时构建互动、合作、和谐的家园关系。
五、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围绕着通过种植活动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展开。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1、有效开发种幼儿园植活动资源的途径和策略。
2、探索在种植活动中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社会交往、语言表达、艺术表现等综合能力的可行措施和有效策略。
3、探索在家园互动活动中相互渗透的策略。
六、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用书面形式间接搜集研究材料。开展了研究初期和实践研究后家长与教师对开展种植活动的相关认识的调查。
2、文献法:通过查阅中国知网,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等书刊,寻找相关研究的理论支撑,了解当前研究动态,借鉴相关研究方法与形式。
3、观察比较法:通过长期有目的的观察,对比幼儿、教师、家长在实践研究前后的变化,以认识研究效果。
4、行动研究法:将种植活动作为我园常规教学活动,合理制定种植活动课程学期、学月及周、日计划。将科研、教研和日常教学三结合。有目的地开展研讨、分析、评价与总结,继而进行反思与调整。促使课题研究不断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中。
5、个案分析法: 选取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从中剖析教师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找出问题根源,提出改进的方式。促进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将教育理念转变为教育行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研究能力。
七、研究措施
本课题的研究历时2年多,具体通过分析准备、实践研究、积累总结三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具体研究工作、研究措施、研究成果如下:
1、析准备阶段:制定研究方案,明确研究路径,建立研究机制
基于县级课题的一些成功经验,我园为了更好更扎实的做好市级课题的研究管理工作,特邀请相关专家对课题进行了指导,在课题组的共同商讨下制定了研究方案,明确了实践研究思路,并在以下三方面进行落实和保障。
1)组织机构保障
我园成立了以园长叶美蓉为组长,保教主任邱发蓉、副主任冯秀娟为副组长,保教助理、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及骨干教师为主要课题研究小组。园长负责课题的总体指导与督促。保教主任负责研究工作的具体实施。教研组长与骨干教师负责具体活动的落实与反馈。各部门及人员分工明确、各施其责。
在以园长为核心的统一管理下,课题组成员对每一阶段的计划或成效都要进行讨论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思路。在实施部署上达成共识,保障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有效开展。
2)研究制度保障
我园依据实际情况,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以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有序和有效开展。如:教科研管理制度、科研考核制度、科研奖励制度等。同时,还建立了日常的研究工作检查制度,如:每月一次课题组交流总结活动,每周开展一次有效的种植教学活动,每学期收集2篇典型的教育案例,不定时组织幼儿开展观察与记录活动等。从工作面上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另外,我们还不定期的组织教师进行学习与交流,通过研读书籍、网络资料、撰写论文案例等形式,使教师们把实践的工作向理论层面提升。
3)研究经费保障
我园设立了课题研究专项经费,用于购置活动所需材料、人员补贴等。每学期为每位研究人员及研究班级给予400至800元不等的课题研究经费。(以考核等次确定经费额度)在考核获得优秀时,另外再给予400元奖励。经费的落实,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教师研究的积极性。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2、实践研究阶段:开展实践研究,探寻有效策略,关注研究成效
本阶段是我园课题研究的主体阶段,主要围绕3个研究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策略研究。
1)有效开发种植活动环境资源的策略。
我园地处城乡结合部,周边有丰富的资源可以挖掘。在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基础上,我们对园内环境也进行了规划与设计,与孩子们一起将幼儿园装扮成种植的乐园。
①打造幼儿种植园地
我园为孩子们规划了一片专门用于种植的小农场,依据现有班级数量划分为14块地。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园为了孩子们能更加方便,更加富有乐趣的参与种植,将研究初期的小农场从园外迁址到现在的园内。通过专业设计的小农场,也由孩子们自己命名为“仙踪林”,不但在外观上更加美观,还人性化的为孩子们提供了就近取水、清洗的水池、随手可以取放的工具、可供休息和开展活动的凉亭以及能展示孩子们活动过程的展示栏等。为孩子们日常的种植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支持。
②开辟亲子种植园区
除园内专门打造的种植园区以外,我们还有效利用校门外的一片空地,将其开辟成为亲子种植园区。孩子们除了和老师、同伴们一起参与快乐的种植,还可以和家人一起在亲子园里种上自己喜欢的植物,与家人一起照顾它的成长,发现和探寻自然及植物生长的奥秘、自由支配种出的成果。这是不同于和老师、同伴一起活动的另一种感受。
③创设园内公共区域
在园内的公共区域中,我们为孩子创设了充满种植氛围的大环境:在园大门两侧、门厅、走廊,我们都摆放了季节性植物或花卉。大厅的种子墙和楼梯的扶手空间,我们展示着各种种子的标本;走廊墙壁上悬挂着孩子们自己制作的种子粘贴画;种植活动展示墙呈现着孩子们活动的精彩瞬间,班级的班牌均以植物种子粘贴而成;每个班级外都设立了自然角,摆放或悬挂各种植物等等。
我们创设浓厚种植环境氛围,是为了让孩子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激发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情感。从而增强孩子们感知自然、探索自然的欲望。
2)探索在种植活动中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社会交往、语言表达、艺术表现等综合能力的有效策略。
①种植科学化,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激发幼儿科学探究兴趣,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从而发展幼儿探究能力,是我们对于“种植科学化”的定义。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开展实践工作:
第一,在实验观察区中自主探究
我们在大、中、小三个年龄段6个主研班级中,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有目的的创设实验观察区。持续开展主题类探究活动。引导幼儿在关注植物本身的生长过程中,运用观察、记录、猜想、分析等方法,探寻其背后的奥秘,积累自然科学知识,建构科学探究经验。如中一班创设的“水里的空心菜”,孩子们在对空心菜连续的生长观察中,发现植物并非只能生长在泥土里,水分才是植物生长的必需物质。大四班的“蘑菇生长记”,让孩子们见识了神奇的“菌棒”了解了蘑菇的生长过程中和生长环境;找到了“菌棒里的蘑菇总也长不完”的原因。他们不断的发现和提出问题,继而进行猜想、查找资料、验证,从而解决问题。他们不断的建构已有经验,探究能力也不断得到发展。(以下插入观察区图片)
第二,在科学活动中建构经验
种植园是研究活动的根据地。我们充分利用种植园,开展了“种植前、种植中、收获后”的一系列认知、观察和探究活动。如组织幼儿在种植前对劳动工具进行认识;感知泥土的特性;观察种子的外形特征等。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对比和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了解与植物共生的昆虫及其他动物;对植物生长进行记录与测量等;收获后引导幼儿对果实种子进行观察、对比、收集、再加工等等。如中一班孩子们在对四季豆的茎观察后产生兴趣,以“向上攀援的茎”为主题开展了进一步的探索。在接下来的查找资料、寻求帮助、找到答案的过程中,他们知道了什么叫“藤蔓植物”,哪些植物又属于藤蔓植物,还发现同一种植物在向上攀援的过程中,茎都是朝着相同的方向卷曲攀爬的。中二班的孩子们在观察蚕豆后发现,蚕豆外壳上多了一些像“芝麻”一样的小黑点,为了弄清这些黑点的来历,他们展开了新的探究活动。他们询问有种植经验的张爷爷,求助于老师,和爸爸妈妈一起查找资料,最后找到了他们想要的结果。并且在张爷爷的帮助下开展了一次喷施农药的杀虫行动。教师根据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进行预设活动,同时还特别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点,适时生成新的科学探究活动。幼儿的经验在一次一次的活动中不断得到建构,科学探究能力日益提高。(以下插入活动图片)
②种植童话化,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愿意在种植活动中大胆表达自我想法,积极交流与分享。通过想象与联想开展儿歌、诗歌、故事的仿编和创编。从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是我们对“种植童话化”的定义。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第一,在“每周一记”里畅所欲言
“每周一记”活动是我们利用家长开展的幼儿口述日记活动。家长在活动中充当记录者和引导者角色,引导孩子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想,并为孩子作记录。我们将种植活动融入孩子的口述日记内容中,建议家长定期带孩子走进种植园,或足出户外,亲近大自然。以种类丰富、形态万千的植物、动物、自然环境为感知和讲述的素材之一。引导孩子大胆进行语言表达:描述植物的外形特征、猜想植物生长背后的秘密、对植物进行拟人化的联想等。直观而随时处于动态变化的大自然有效的刺激着孩子们的神经,使他们迫切的想要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但有效的运用了语言,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同时还调动了他们对事物的感知、观察和想象。例:中一班张天华的妈妈在一篇案例中这样描述到:下午,我和儿子来到班级种植地,一起观察地里的玉米。儿子指着两棵玉米问:“妈妈,你猜他们谁是哥哥,谁是弟弟?”我顺势问他:“你觉得呢”?儿子说:“我觉得高的应该是哥哥,他又高又壮,矮一点的是弟弟,因为他不喜欢吃东西,又不喜欢锻炼所以又矮又瘦。”儿子继续问:“那他们会吵架吗?”我说:“应该不会吧,他们会相互关心对方。”儿子说:“我觉得他们会!”“为什么呢?”“他们会争抢好吃的呀,好玩的呀。”孩子俨然就是将两棵玉米比作了生活中的两兄弟。于是,我逐步引导儿子对两棵玉米的生活进行联想。儿子居然编出了一个玉米哥哥和玉米弟弟深夜为了一起对付坏鸟小偷的故事。没想到孩子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如此丰富,我随即将儿子所编撰的故事写进了他的日记本里。这将是他成长历程中宝贵的经历。
第二,在语言活动中表达与分享
种植园里总是蕴含着许多的教育契机。教师们在带领幼儿进行种植园活动时,孩子们总是对变化着的植物充满兴趣,并急切的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于是教师们便有目的地根据大、中、小班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和特点,预设出各类语言活动,谈话、讲述、仿编、创编等。让幼儿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提升语言。如,小班孩子们主要是在对植物进行直观感知后,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对植物的外形特征进行描述。如:大大的萝卜、小小的萝卜,叶子是尖尖的、小小的,花是粉红色的等等。大胆表述、以及简单的形容词的学习和运用,可以为孩子今后的语言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在中大班,孩子的语言逐渐丰富,学习需求也高,教师们会以他们感兴趣的种植园为题材,组织孩子们对植物进行较为全面而细致的描述,学习更多更丰富的词汇和句式。或引导孩子们相互交流不同的感受,分享不同的发现,体验语言在交流中的重要性;或以熟悉的儿歌、诗歌为基调,开展仿编创编活动;或引导幼儿充分发挥想象,编撰故事等,灵活运用已有语言经验,建构新的语言表述能力。
③种植艺术化,培养幼儿艺术表现能力。
第一,在充满“绿”的环境中感受美
大自然就是一座艺术宝库,我们总能从季节变迁中感受到植物与环境带来的美与享受。春的生机、夏的奔放、秋的丰硕、冬的神秘。我们有效利用园区的自然环境,让绿色充满整个幼儿园,使其成为孩子与自然直接对话的场所。门厅大厅的土培植物和水培植物会随季节变化随时更换,班级外的种植角会在孩子的照顾下保持生机勃勃;墙壁和走廊悬挂着孩子们用植物种子粘贴的装饰画;种子墙上错落有致的摆放着形状颜色各异的植物种子;种植园里有经过精心设计的凉亭和围栏。这一切都让孩子们无限的接近自然,感受自然所彰显出的美与艺术。
第二,在艺术活动中表现和创造美
种类丰富、形态多样的植物,能为孩子们的艺术表现活动提供许多可直接运用的天然材料。教师们深入挖掘种植园的教育价值,设计各类艺术教学活动,为培养孩子们的艺术表现开辟有效的途径。花繁叶茂时节,教师们组织孩子到种植园进行写生,在相同事物的刺激下,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视野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在收获的季节,教师们带领幼儿运用植物种子或果实开展创作活动。如,将收获的玉米、大豆、小麦、豌豆等种子进行种子粘贴画活动,孩子们创造性的粘贴出风景、花朵、动物等平面画;将红薯、土豆、蚕豆等进行组合造型活动,经过插接或直接上色创造出新的造型。将成熟的紫浆果摘下,榨取出天然的紫色颜料,又再用于其他绘画活动。孩子们的艺术表现与艺术创造在种植活动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与支持。他们不但乐在其中,教师们也从中寻找到有效培养孩子艺术表现能力的有效途径与策略。
④种植生活化,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
收获的过程是孩子们最具成就感的过程。是长时间的等待与照顾的最终结果。除体验收获的喜悦和成就感意外,我们尽量让“收获”更加有意义。教师们设计了“交换活动”和“售卖活动”,有效的培养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第一,在“交换”中学习交往技巧
交换活动是孩子们将自己收获的果实的一部分与别的班级进行交换,那样就可以得到更多种类的果实。但这个过程需要孩子们提前进行思考,想要和谁交换,别人是否愿意和自己交换,怎么样才能让别人和自己交换。这需要孩子们具有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及正确选择交换方式的能力。在交换的过程中孩子们为了交换成功,会更多的关注对方的想法,会采用别人愿意和乐意接受的交流、表达方式,更多的在自己的意愿和别人的意愿中寻找链接点。如大一班老师在一则案例中这样描写到:孩子们在收获菠菜以后,希望能用菠菜与大二班互换一些萝卜回来。为了互换成功,孩子们开始了自己的交换行动。琳琳捏着一小捆菠菜来到大二班,她花了一些时间对班上的孩子进行了观察,最后,她找到一个提着大萝卜,身高身材和自己相似的女孩开了口(或者他认为这个女孩比较容易交流,较易实现自己的交换计划):“我能用菠菜和你交换萝卜吗?”女孩看了看她,再看看自己手里的萝卜,很明显萝卜比菠菜大多了,女孩有些不愿意。琳琳明白了女孩的心思,但是她真的想要换回这个大萝卜,于是她又想了一想:“我的菠菜虽然很少,但是很好吃,吃了以后力气会很大,而且刚刚才摘的很新鲜。用它可以做出很多的菜肴。”女孩还是有些不愿意,毕竟琳琳的菠菜实在太少,于是说:“我的萝卜一样可以做出好吃的菜肴而且会做出一大碗。”琳琳不愿放弃,思考了一会儿又开始了第二次交流,她问:“要怎么样才能换到你的萝卜呢?”女孩想了想,“除非你能用更多一点的菠菜来换。”琳琳听后,找到本班的一个孩子,和她说了刚才的事情,她们商量以后,决定把各自手里的一小捆菠菜一起用来换女孩手里的萝卜。琳琳拿着两小捆菠菜,成功的交换回一个大萝卜。交换活动让孩子们在真实的体验中学习和掌握了与人交往的正确方式,让他们懂得了如何在满足自我的同时还要去关注他人,了解与人交往的规则与技巧。
第二,在买卖中体验社会生活。
售卖收获的蔬菜果实,也是培养孩子社会交往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孩子们自由讨论出来的处理收获品的好办法。孩子们将所收获的蔬菜、果实清洗、整理,在幼儿园内“摆摊设点”。将来往的家长和园内的教职工作为出售菜品的对象。他们自己商量售卖的方式和价格,在售卖前和老师一起了解售卖的过程和规则,提前为自己的菜品设计宣传语言,预演售卖的场景。了解小面值货币的运用方法。在售卖的现场,他们大胆的宣传自己的菜品,或主动出击争取买家的购买。与买家讨价还价,争取能以最好的价钱卖出所有菜品。
在这样的售卖活动中,孩子们扮演着社会角色、学习社会规则、体验社会生活,用真实的体验不断积累着社会交往经验。
(3)探索在家园互动活动中相互渗透的策略。
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力量,在种植活动中开展家园合作种植的研究。目的在与通过家园互动的形式,将以种植为形式的自然教育理念向家庭教育渗透。我们主要运用了以下两个策略;
①成立种植课题家长研究小组
我们在14个班级中每班选择了5名家长作为课题研究成员,成立了家长研究小组。研究小组的主要工作是以家庭或亲子种植园区为阵地,和孩子共同开展种植活动。家长在活动中充当着孩子的合作伙伴、支持者和引导者。在研究工作中,家长成员和教师具有相同的义务和责任,具体表现在:
1、引导幼儿开展种植实践活动,共同感受种植的乐趣;
2、和孩子一起观察、记录,支持孩子探寻种植现象背后的原因;
3、记录孩子在种植活动中的典型案例,分析孩子的行为,采取适宜的教育手段。
4、定期与教师交流家庭研究情况,相互调整和借鉴有效策略,把握有利的教育契机。当家长和教师采用相同的教育手段之后,幼儿园教育理念将自然而有机的渗透至家庭,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②开展多样化的家园互动活动
为了增进家园沟通,和谐家园关系,我们还以种植活动为主题开展了多样化的家园互动活动。如家长义工活动:他们走进幼儿园,协助孩子们购买种子秧苗;为种植园翻地;带领孩子认识种子;教孩子们如何种植菜苗、如何进行分苗易株。他们还走进课堂活动,为孩子们开展教学活动,如像孩子讲述蔬菜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各种蔬菜的营养价值,为孩子们介绍美味的菜谱等。家长开放日活动:如大三班在收获的季节中邀请家长参与孩子的半日活动,与孩子们共同参与收获,将收获后的蔬菜果实进行艺术创造活动。小班组老师为了鼓励孩子均衡饮食,爱上鸡蛋和蔬菜,开展了有趣的蛋菜肴活动。家长们提前和孩子在家准备了各种蛋菜肴数十余种,活动当天进行交流与品尝。孩子们感受了和亲人、老师、同伴一起活动的快乐,家长也获得了来自幼儿园的自然、生活教育理念。亲子游活动:家长们在家委会的组织下,利用节假日带孩子们走出户外,在大自然中自由探索、尽情嬉戏,体验植物、阳光、泥土与空气带来的各种感受。如中二班的家长们在丰收的秋季带领孩子们走进果园,开展采摘橘子的活动。满园的橘子让孩子们欣喜若狂,他们观察橘子的形态;学习亲手采摘橘子;一起分享美味的橘子,体验着大自然带给自己的无限乐趣。
3、积累总结阶段:汇集研究资料,总结研究经验,提炼研究成果
本阶段主要是梳理汇集研究过程中的资料,包括课题组资料(调查问卷及分析、阶段计划及成果、研究报告)、教师资料(案例、教育随笔及论文、种植课程计划及活动课程集、活动照片及音像资料、各类课题研究获奖证书)、家长资料(案例、每周一记、观察记录、家庭教育随笔)、幼儿资料(观察记录、美术作品、)
八、研究成果
1、生成了园本化种植活动课程
在研究过程中,我园以种植为基本活动,在陈鹤琴“活教育”理念、杜威“做中学”、卢梭“自然教育”、瑞吉欧“方案教学”等理论的支撑下,形成了我园种植活动原本化课程方案,基本探索出园本化课程的实施途径、管理模式,以及将我园在研究过程中所开展的大量优质活动以“领域学习活动”“区角活动”“生活活动”“家园共育活动”四个内容为板块,按年龄段分类整理成我园种植活动资源集,同时在反复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将活动进行优化,为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提供了有利的参考。(详见园本课程方案及课程集)
2、形成了园本培养幼儿综合能力的操作策略。(1)环境支持策略
《纲要》和《指南》一致强调环境对幼儿的教育作用。在环境创设中,我们以“生态化、艺术化、人性化、参与化”的原则创设物质环境,以支持和保障幼儿开展各类种植活动。生态化是指幼儿园环境与大自然的相互融合。走廊花红叶绿,园区绿树成荫,种植地蔬果满园,自然角植物与动物相互依存,在园区内便可感受四季变迁。艺术化是指对环境的美化作用。园区设计风格统一,一草一木的摆放都恰如其分,与建筑环境相得益彰。人性化是指环境创设以人为本的理念,精心设计的种植园便是最好的体现。参与化是指环境创设实现了环境与幼儿的互动。走廊上幼儿利用种子制作的装饰画、幼儿每天参与观察和照顾的自然角、种植园及亲子园的活动等都充分体现了环境的参与性。
(2)活动支持策略
幼儿是在活动中发展的,因此我们以研究目标为基础,开展了领域学习活动、区域活动、家园共育活动、生活活动四大板块的活动。每项活动都以幼儿年龄特点为基础,目标明确。设计和开展种植活动时,我们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
①、生活化原则:活动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活动方式要符合幼儿的已有生活经验。活动宗旨要让孩子学会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②、同步异步相结合原则:同步异步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就是将集体学习和个别化学习、分组学习相结合。在集体教育活动中关注全体,达成既定的教育目标。在个别化学习、分组学习中关注个体,达成既定目标的同时实现更多隐性目标。
③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即要严格根据研究目标、和阶段发展目标预设各类活动,又要关注幼儿的兴趣点、活动中的有效教育契机开展有价值的生成活动。预设的特点在于目的性强,教师对教学设计和运作的过程比较熟悉和易于掌握,活动目标较易落实,能够保证孩子在认知、能力方面的基本发展。生成活动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够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发挥和发展幼儿的主体性与创造性,让幼儿学得更生动、更有效。将两者有机结合,在预设活动时,深思熟虑;追随幼儿抓住机会生成时,深入浅出。那样才能真正做到师幼互动。
(3)教师支持策略 ①兴趣追随
追随幼儿兴趣就是要充分认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幼儿的兴趣放在第一位。教师应在活动前和活动中追随幼儿的兴趣。活动前,应尽量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幼儿感兴趣的主题为活动内容,保证幼儿能以积极愉悦的情绪参与到活动。活动中,由于幼儿的注意力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关注点也可能偏离教师预设的目标和内容。此时教师就应以幼儿的兴趣为主,适时转移活动重点,并紧紧抓住幼儿的即时兴趣,生成新的有价值的教育活动。②适时引导
教师在幼儿的活动中要对幼儿进行“适时”引导。
活动前,激发幼儿活动欲望。幼儿由于年龄小,对事物的关注与认识往往只会停留在表面,要进一步激发孩子参与欲望,就需要教师的“推波助澜”,让活动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实践中,引导幼儿深入探索。种植活动就是让孩子在“做中学”,引导孩子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去。为他们提供环境和材料所需,让他们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
评价时,引导幼儿关注过程。教师要引导幼儿对活动过程的不断反思,关注他们参与活动的过程,而非过多关注自己的活动结果,让幼儿在关注评价过程中思、感、悟、行,加深活动体验。
③操作体验
操作和体验是幼儿获得直接经验的主要方式。凡是幼儿可操作的活动内容,教师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尽可能创设操作体验的环境,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操作方式。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主动参与,让幼儿在操作体验中主动学习。
④激励评价
激励与评价是激发幼儿情感和调动幼儿积极思维的语言技巧。在教学活动中,无论要达到任何教学目的,幼儿的情感和思维状态都是基础。没有情感的活跃性和思维的积极性,决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激励语言的使用决不能是笼统的固定不变的赞扬语,如:“你真棒”,“你做得不错”等。激励语言应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特征。教师应以平等、亲切自然的方式与幼儿交流。假如幼儿在活动中有了新的发现,教师应发自内心的给予语言肯定,如:“你一定观察得很仔细,老师都没有发现,你居然描述得这么清楚”或者幼儿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时,可以说:“你一定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而且和别人不一样,要不然怎么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呢”。假如有幼儿回答了一个与教师所提问题不相干的答案,教师如果直接否定,那么幼儿会在心理上招受打击,其他人也可能因此而不发言。如果教师说:“你的答案很有意思,也许我们可以等一下再讨论这个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假如孩子说出了一个错误的答案,教师可以说:“这是你的观点,不知道朋友们对这个观点是怎么看的,谁来说说看?”这样听起来具有合作性而非指令性的语言,小心的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同时又让孩子们有兴趣将问题继续讨论下去。
(4)家长支持策略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整合家长资源,争取家长的支持,能在最大程度上共促幼儿发展。
争取家长对工作的支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用平等的关系,努力营造和谐的关系。
②和家长分享班级管理,让他明白教师所做的工作。③将孩子的进步,归功于家长自己的努力。④树立“家长榜样”,争取更多家长的力量。⑤站在家长的角度,换位思考他问题。
九、研究效果
1、走出课堂,融入自然,幼儿在快乐的活动中悄悄成长
幼儿的学习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幼儿交往能力只有在实际交往中才能得到提高。在“生活中学习,活动中发展,实践中收获”的思想引领下,在家长们的合作参与中,家、园共同建构了具有西幼特色的种植活动课程。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幼儿的学习由传统的课堂学习转换成为生活中、自然中的学习。他们变得开朗、自信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他们热爱大自然、更加热爱生命。他们关注变化的春夏秋冬,并爱用自己的方式去探寻它的奥秘。他们变得乐意交往,体验合作的乐趣和与朋友交往的技巧。他们相信自己是最棒的艺术家,因为一片叶一朵花,都会因为他们的独特视角而变得不同。大自然犹如一座神秘的宫殿,让孩子们乐在其中,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孩子们悄悄成长。
2、在活动中实践,在研究中反思,教师实现专业成长。
教师既是活动的支持者,也是活动的受益者。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专业技能得到提升、专业情感得到满足。种植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内容,还助推了教师不断思考教育方法。在《纲要》和《指南》的精神引领下,逐步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她们变得从关注活动结果到关注活动过程,从关注自身行为到关注幼儿行为,从关注教师的主导到关注环境与资源的合力。
同时,课题组教师遵循“边做边学、边做边反思”的研究思路,在扎实推进课题研究纵深发展的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提炼研究成果,多篇论文公开交流或发表。两年来,教师有 篇文章在全国公开发行的幼教刊物上发表,有 篇文章在省级刊物发表,有 篇文章在县级刊物发表,有 篇论文获省一、二、三等奖。有 篇文章分获市一、二、三等奖,篇研究论文获成都市教育科研阶段性成果二、三等奖,有5篇文章分获县一、二、三等奖,有 篇文章在园内评比中分获一、二、三等奖。同时,共形成优质论文百余篇,个案、观察记录、教育反思近千篇。(插入获奖情况前后对比柱状图)
3、在参与中体验,在合作中渗透,家园形成教育合力。
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家长们不再简单地配合教师和幼儿园工作,而是站在孩子发展的立场上和教师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他们主动申请承担种植园的开垦和维护工作,家长之间主动建立交流网络,为班级工作、幼儿园工作出谋划策。他们准时参加大大小小的家长会和家园活动,父母的身影逐渐代替了爷爷奶奶的身影。他们认同幼儿园“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的教育理念。主动引导孩子参与体验自然的活动。他们和孩子们一起种植,一起观察、记录,将自己变成孩子的朋友与孩子一起探索问题。他们为孩子制作观察记录,认真的写下孩子在活动中的一点一滴。他们关注孩子每一个小小的进步。
他们,在真正走入了幼儿教育之后,深度参与幼儿活动的过程中反思自已在教育态度与方法上的不足。并以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为基础,开展家庭教育,形成了家园合理。(插入研究前后对家长的问卷调查结果 柱状图)
4、形成了西幼的特色与品牌,幼儿园文化与特色初步形成。
我园作为一所乡镇发展中的幼儿园,在“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的理念引领下,正探寻一条具有西幼特色、打造西幼品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本课题的研究,不仅促进了我园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更是形成了系统的具有我园特色的园本种植活动课程。“生活化、活动化”课程的设置不仅有效促进了我园幼儿各年龄段、各发展水平幼儿综合能力的提高,还充分整合了家长、环境等多方资源,形成了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幼儿发展,为我园树立良好的口碑和社会声誉,致力打造西幼品牌。
十、研究中的问题.总得来看,本课题的研究已经基本上实现了预期研究目标,取得了比较多的研究成果。但是,本课题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方面,由于研究时间较短,整个实践环节还有待进一步丰富、深入、细化,进行总结出更加科学有效的利用种植活动培养幼儿综合能力的措施和策略。另外,还应该加强课题研究成果的普适性,以便更好的推广应用研究成果。
另一方面,本课题组老师的理论水平、研究能力及时间精力有限,也对本课题的研究结论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在实践总结方面,幼儿教育理论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提升。
第三篇:浅谈幼儿种植活动
本文系转载
着名物理学家牛顿从“苹果为什么落到地上?”提问中引发积极的思考,锲而不舍地努力探索,最终揭示了地球万有引力的客观规律。幼儿园的孩子对新鲜事物总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脑子里经常会出现许多“为什么”,越是好奇,问题越多,这就是可贵的质疑精神。我们应注重培养幼儿的质疑精神,在探索中提出问题,引导孩子敢想、敢说、敢问。为此,全园就开展“用种植活动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这一课题研究,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开展种植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为了让幼儿积极参与到种植活动中来,为了让幼儿的意志品质、生活技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我们每个班按种植计划和实际情况,每周带幼儿到种植园地劳动一次:拔草、捉虫、浇水、施肥,幼儿在此过程中知识面开阔了,认识了很多种子和植物,在拔草、浇水、施肥过程中了解了植物的基本生长规律。
例如,我们让幼儿分组给大蒜浇水。每一个幼儿手拿一个小水壶,在老师的引导下给大蒜均匀地灌水。李帅小朋友看着蒋子涵小朋友把一大杯水全浇到几棵大蒜上,他跳着脚说:“快来,快来救它。”我们大家赶紧围过来看,原来,大蒜头被水冲出来了。他的意思是说水浇的太多了,大蒜活不了了。
每周二次的种植记录活动课,虽说是简单的劳动,但对幼儿来说还是非常热衷,从来没听见一个幼儿喊不要记录。每当记录活动结束时,成功的喜悦溢满了孩子们的笑脸,自信心、成功感也就此在孩子们的心中树起。在这自由、愉快的活动中不仅给孩子经验知识得到一定的提升,同时,也给孩子带来了很多快乐。
二、家园互动,事半功倍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是孩子们智慧、的发源地。家长和教师同为孩子们的施教者,因而,我们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注重家园间的互动教育,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四月初,我们就在校讯通上阐述了“种植活动”的原理和对幼儿发展的作用,家长们反应很热烈。所以,每次需要家长收集的一些种子和菜秧,家长们都很乐意支持。有几位家长对种植类颇有经验,也会传教于我们,让我们能把种植活动办得更出色。这更体现出了《纲要》提出的“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变化种植环境,美化幼儿园教育家陈鹤琴指出:“环境中布置的东西如果长时间一成不变,就会失去教育的意义。因此,布置环境要依据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常常变化,让幼儿园的环境与社会、与大自然协调一致,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只要你步入我园就会看到一些随季节而变化的种植物。夏季来临,幼儿把凤仙花培育在花盘中,已经结出了很多漂亮的小花球,小芋艿也突出了泥土,在看一看竹条中长出了蚕
豆,蚕豆的叶子正如小朋友说的好象许多蝴蝶在讲悄悄话。各种各样的花卉,有的正翩翩起舞,有的正在准备向上攀登着。我们的种植环境不光出现在墙上,更多的与自然一起出现。
幼儿生活环境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条件。《纲要》十分强调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生动、活泼地发展。作为教师,(眯宝贝绝对是你的好帮手)我愿积极为幼儿创设环境,丰富生活,利用生活环境中的教育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
第四篇:在区角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在区角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儿童语言的学习是在完整的情景、真实的言语实践中形成的,是儿童主动参与和建构的过程发展起来的,因此儿童语言的学习应完全与其生活融为一体,让儿童在自然情景中有意义地使用语言,应该是语言发展的最有效手段。语言是人类交际和生活的重要工具。只要是生活和心理具有正常条件的人,都能从我们成长的人类环境中学习语言。对于成长中的幼儿来说,语言不仅是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手段,也是需要学习的对象。3~5岁的幼儿正处在口语发展的关键期,因此,这学期我们制订的教研专题就是通过区角游戏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区角游戏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动脑操作的机会,而且在区角扮演与交流中能促进其语言的发展。大班幼儿的语言技能处于发展和丰富的时期。我们充分考虑并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幼儿,以朋友的身份在区域活动中与他们共同游戏,使幼儿从中感受到教师的爱和自己的能力,从而敢于说,乐于说。
一、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充满鼓励的环境
幼儿们进入区角后,只有感受宽松自由,在活动中他们才会有话敢说。幼儿语言发展能力有快慢,我们都是抱着一种积极鼓励的态度来增强幼儿的信心。尤其对于少言寡语的幼儿,更需要教师和他们交流,给予关心和帮助,加强个别指导。例如:我们班的徐晓小朋友,各方面发展都很慢,特别不爱说话,她只是用点头,或摇头等简单的形体语言与人交往。一天,她来到科探角,学着别的小朋友的样子,拿了一合游戏棒,独自自言自语地念叨着什么,并且在桌面上摆弄着。看到她无法进行游戏,我走了过去,和她一起玩了起来。虽然她只是摇头点头,但我仍用充分表扬、肯定的话语对她说:“你听懂了老师说的话了,就可以大声地说出来啊,我喜欢听你讲,大声地讲。”她受到了鼓励,忽然扬起头对我说:“老师,我可喜欢玩游戏棒了!”于是,在我的引导下,我们一边玩,一边你一句,我一句地说着游戏方法和规则,她的小脸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了。从此以后,她喜欢到探索区玩了,愿意将她所学到的,用言语表达出来。在日常生活中,她开朗了许多,能逐渐与人交往,也逐渐学会了与人交往的方式。
二、充分利用各区角的条件与机会,发展幼儿语言
区域设置的规划和环境创设要根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具体要求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做整体的安排,一切从幼儿的水平和发展需求出发,让幼儿成为区域的主人。因此,老师们精心创设区域环境。首先,教师在创设环境时,既考虑到幼儿之间方便交流与合作,又注意区域之间互不干扰,从而使宝宝能专注投入某一活动,充满自信地探索问题,交流思想。如各区域之间的距离、各相邻区域的活动内容都要精心设计,既方便宝宝出入,又不干扰他人;既满足幼儿兴趣,又不过于单调划一。
我们区域的创设上一般采用固定与灵活相结合方式,注重内容的丰富多彩、多功能、具有选择自由度的区角,老师们巧妙利用班级的方位结构,尽可能地使活动动静分区:一般将较为安静的区域安排在室内:如语言区、美工区、生活操作区、益智区、科学实验区;相对会发出较大声音的活动安排在靠近门口或室外:如表演区、角色区、音乐区、建构区等;另外,开设了打破了班级甚至年级的界限,拓宽原有的活动空间,使宝宝们拥有了更好语言环境资源的“公共区域”。
平时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区角,在不同区角,教师均可采取灵活的方式引导幼儿语言发展。我们通过观察每一个孩子在游戏时的操作活动、表情和情绪变化,寻找话题与幼儿进行对话。我把这种指导幼儿语言的形式概括为三种情况,即,“玩前说”、“玩中说”、“玩后说”。
1.玩前说:比如:有一次,有两名幼儿进入建筑区活动,在活动之前,我先让他们
在一起说说今天打算搭什么。他们俩想了一会,其中一名幼儿对我说:“我想搭动物园,动物园可漂亮了。”另一名幼儿说:“我会搭动物园,动物园可大了,我去过的上海野生动物园就很大哦。”他们商量好了,就开始干起来。大班幼儿搭建积木技能的程度处于高级阶段,到活动区结束时,两人的作品已经非常雄伟、壮观了,然而,整个操作活动是围绕“动物园”这个构想去做的。可见,语言在这里起到了很好的指示引导的作用。2.玩中说
2.在幼儿参加游戏时,应鼓励他们在“玩中说”。比如:有一个幼儿在香香饼屋玩
“好朋友饼干”,他做了好多的好朋友饼干,然后高兴地对我说:“老师,快来尝尝我的好朋友饼干呀!”我问他:“这是什么口味的饼干?”他打开上面的一层说:“这是一座草莓夹心饼,可香了,是我最喜欢吃的,每次一吃完,妈妈就给我到超市再买。”他边说边在柜台边里放了一个娃娃,告诉我:“他们是售货员”我又问:“你这儿都卖什么呀?”他说:“这儿什么都卖,一楼是卖食品的,二楼是卖玩具的,三楼是卖衣服的。小朋友想买东西可以到我这儿来。”我笑着向他点点头,夸他的创意真好。这个幼儿在游戏中边说边玩,推动了游戏情节的发展,扩展了他想象的空间,同时,通过清楚地表达他自己的想法,其语言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了发展。而且还带动了周围小朋友的创造性语言的发展。
3.玩后说: “玩后说”主要是指让幼儿在游戏结束后,说出自己是怎么进行游戏的。活动后的小结、评价活动给幼儿提供了练习说话和简单自评的机会。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常常会讨论一些简单的问题,如,“今天你在哪玩了?”、“你玩了些什么?”等等。幼儿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会出现语言不完整、急于表达或词汇贫乏的情况。通过幼儿的表述能使我们及时发现并纠正幼儿仍然欠缺的地方,鼓励幼儿大胆正确的语言表达习惯。在小结时,当个别幼儿练习说的时候,对于更多的幼儿则处在一个倾听的状态,良好的沟通,除了包括正确的表达意见外,倾听别人说话也是重要的,因此,我们也有意识地培养幼儿安静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
三.在参与幼儿区角游戏时,应特别注意教师指导语言的质量
在区角活动的观察和指导中我发现,幼儿是通过模仿来学习语言的。在与幼儿共同游戏时教师应十分注意自身语言的质量,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幼儿语言的发展水平和掌握情况。例如,在阅读区的一次阅读活动中,我看到好多幼儿在看一本书,这是一本关于动物生存本领的书,很多幼儿都你一言我一语地讲着自己看到的画面,蔡马涛是个很聪明的幼儿,好多幼儿对他非常崇拜,因为他虽然说话有些结巴,但知识面很广,语言表达能力很强。他说:这是大麻哈鱼,这是寄居蟹,这是海葵------一本很有意义,很有知识性的书在幼儿的指间飞快地翻动着,究竟他们看懂了什么呢?我拿过书,把鱼儿回游的故事用生动的语言来讲述,幼儿们听的津津有味,象“鱼儿回游,候鸟迁徙,海葵和小丑鱼共生,海龟随着潮汐产卵,幼龟再随着潮汐游回深深的大海,准确地找到它们的妈妈等等。幼儿被老师丰富的语言所吸引,在以后的很多天里,这本书上成了幼儿最喜欢阅读的畅销书,书上的每一页都会让幼儿有很多的话语,丰富的联想和无数个问题也重生出了更多的新名词。这个事例说明,教师的语言的确为幼儿起到了示范作用,成为幼儿学习语言的榜样。许多词汇句式的运用也在这样的活动区游戏中得到自然的学习和巩固。
四.区角游戏尤其是促进幼儿交往语言发展的有效途径。
人与人的沟通需要的是交往,而交往要借助语言这一最为直接的手段。角色游戏是最能发展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因为它是幼儿对现实生活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有助于幼儿学习社会性行为,能帮助幼儿按自己的愿望和想象自由地发展游戏,从而发展其交往能力。我们班的娃娃家就是一个角色游戏区域,参加游戏的幼儿都要担任一个角色,通过语言来完成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交往。一次我以客人的身份进入娃娃家,我敲门,里面扮妈妈的小朋友问到:“谁呀?”我说:“我是陶老师呀!你欢迎我进去吗?”她打开门笑着对我说:“欢迎陶老师到我家来作客,快请进来吧。”但当我进去以后,家里的三位小朋友却都各忙各的,没有人来招待我。我对扮演爸爸的幼儿说:“你看,我坐在哪里合适呀?”他拉着我的手走到小椅子前说:“陶老师,你来玩,我真高兴,你坐这儿吧!”给我安排好了座后,他们好象又有些不知所措了,我又说:“我有点渴了,有什么喝的东西吗?”这时扮演孩子的幼儿跑过来对我说:“冰箱里有可乐,可好喝了,是甜味的,我请你喝!”说着就给我拿一瓶。我有滋有味地喝着。她又说:“这种饮料不能多喝,妈妈说这种甜的东西喝多了会蛀牙的。”我微笑着点了点头,然后我又很抱歉地说:“今天来看看你们的娃娃,什么礼物都没带,真是很抱歉哦。”“爸爸”在一边说:“明天是娃娃的生日,明天我们请老师来吃蛋糕,那时你就给娃娃带一个礼物好吗?”我笑了“一顶,明天我一定带礼物来庆贺娃娃的生日。”从游戏中的这些对话不难看出,幼儿是借助言语的交流来丰富和完善游戏的,实现对社会生活中人们行为准则的模仿和再现,在与其他家庭成员的交往中他们发展了语言,丰富了词汇,一些生活中常用的礼貌用语也得以建构和运用。
区角游戏把幼儿语言发展与认知探索活动结合了起来,有效地促使幼儿的语言态度、能力和习惯的发展在同一过程中完成和实现。在游戏中我们与幼儿更加亲密,为他们创造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做到了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和成长。经过一段时间有目的的培养,全班幼儿的语言能力的确在不同程度上有了进步。在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时,我们注意了寓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尽量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谈的机会,扩大幼儿自由交谈的范围,鼓励幼儿积极与人交往,丰富其与人交流的经验,使幼儿在愉快之中获得语言的良好发展。
第五篇:让幼儿在运用中发展语言能力
让幼儿在运用中发展语言能力
苏州工业园区娄葑第五中心幼儿园金蕾
摘要:
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人际交往的途径有多么多,人类都离不开语言这个最为简便的交往方式。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幼儿更是在语言运用中获得和发展语言的。作为幼儿教师, 我们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规律,贯彻新《纲要》精神,重视孩子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创设宽松、自由的语言运用环境;创设真实而丰富的语言运用情境;提供有利于幼儿创造性运用语言的环境,使他们能乐意运用语言进行交往,帮助幼儿积累运用语言的经验,培养他们初步的交往技能,同时才能更好的接受成人传授的知识和经验,进而使幼儿在品德和思维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正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交往日益频繁,途径也众多,但最为常用、最为简便的交往方式,还是依靠语言为媒介进行的。由于每个人语言水平、能力的差异,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效果则会大相径庭。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在幼儿语言教育中,重视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更为受到人们的关注,也是近年来幼儿语言教育的一个共同趋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幼儿语言教育淡化了纯粹重视学前儿童形式学习的要求,强调语言教育过程中重视语言交际和功能,重视学前儿童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言。但是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农村幼儿的语言能力与城市幼儿相差甚远。,特别是在语言运用能力上
更是缺乏系统的训练和培养,那么怎样使幼儿的语言能力更好地在运
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呢?笔者做了以下的思考:
一、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语言运用环境。
什么是宽松自由的环境?这是一种充满安全感,温馨、愉快、可
以自主活动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才没有压力,没有自卑,心情舒畅,有话敢说、想说、爱说。教育上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幼儿创设富有情趣的各种语言的适宜刺激,在宽松的氛围中,让幼
儿充分动手、动口、动脑,得到语言的练习机会和迁移运用,使幼儿
个性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语言潜能得到开发。
《纲要》明确指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也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和其他成人需要特别注意保护幼儿运用语言交
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从创设宽松的语言环境,激发幼儿学习
语言的兴趣入手,调动幼儿的内在动因,让幼儿敢说、想说、爱说。
在集体活动中我们经常会运用到提问法,当我们看到很多高高举起的小手时,我们往往因为教学活动的流程或是希望听到精彩的回答,只
请几名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发言,而常常有意或无意地忽视其余
幼儿说话的愿望。部分性格开朗的孩子会提意见到:“老师你怎么不
叫我。”但是还有一部分幼儿成了永远等待教师点名的被动“交往者”,甚至连被动“交往者”都不愿做,因为教师总是不给他们说话的机会,所以他们干脆不说。因此,我们在以后的集体活动中,应该将问题抛
给幼儿,用分组讨论或找好朋友说一说、商量商量的方式,来让每个
幼儿有说的机会,并且允许他们暂时说的不对、不完整。另外我们也
可以采用让幼儿观看无声动画片的方式,给幼儿创设一个想象的空
间,营造一种想说,愿说,敢说的氛围。此时教师不要在乎孩子发言
是否准确或者优美,应热情鼓励每一个孩子尽情说出自己哪怕不成熟的想法,并逐渐加以诱导,使幼儿说得越来越对,说得越来越好,以
此提高幼儿语言的运用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在运用的过程中
说得越来越准确,也越来越完整了。
二、为幼儿创设真实而丰富的语言运用情境。
幼儿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而幼儿的语言运用又
是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实现的。因此,教师应选择形象、生动的教材,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组织专门的语言教育教学活动,使幼儿在教师提
供的真实而丰富的语言情境中,运用多种语言交流、操练、扩展自己的语言经验。
实践证明,幼儿对语言的学习,绝不是通过“教”实现的,而是
在主动运用语言生活过程中获得的。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蕴涵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作为教师应具有强烈的教育意识、整合的观念,充分挖
掘一日生活中的语言教育途径,在幼儿的日常活动中为幼儿创设一个
良好的支持性语言,让幼儿在最自然、最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运用、发展语言。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中有一半时间是生活活动,而幼儿往
往在生活活动中需等待,如午餐、午点前、洗手时,另外还有午餐后、离园前的一些零碎时间,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生活环节的零碎时间组织
幼儿进行多种形式的语言活动。在日常生活、游戏中,对幼儿实际的言语交往能力给予指导,把语言教育贯穿于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组
织一些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的语言活动,培养幼儿对语言活动的兴趣。
如,春天带幼儿餐后散步时观察树叶的变化,教师问,你看到的秋天的树叶是怎样的?你觉得树叶落下来的时候像什么?有的幼儿说,我看
到秋天的树叶变枯了,黄黄的。树叶落下来的时候像小船;像蝴蝶的翅膀;像小鸟的翅膀„„再如,让幼儿在自然科学角中观察青蛙的生
长发育过程:卵—幼虫—成虫—蛹—蛾.在做每一项工作时,教师可
以边介绍边相应丰富幼儿的词汇,让幼儿仔细观察后要求幼儿用恰当的语言大胆地表达出来,如,“种子发芽了”,“蚕宝宝产卵了”,“嫩嫩的小草从泥土里钻出来了”,“绿绿的叶子”,“白白的蚕
丝”,“红红的苹果”„„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使幼儿丰富了知识,陶冶了情操,更在具体情境中发展了幼儿的语言。再者,教师应为幼
儿创设一个开放而平等的语言环境。正是在这样一些灵活多样的活动
中,充分利用孩子们各种生活经验并通供给广泛的多种多样的运用和
学习语言的机会,又根据各类经验的不同特点发挥了他们对语言学习的不同作用,使孩子们从丰富多样的内容和活动中获得语言经验,得
到更有效的发展。
三、为幼儿提供有利于幼儿创造性运用语言的环境
幼儿的语言学习是创造性的学习。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没有“错
误”可言,有的只是幼儿的尝试与创新,创造性培养应贯穿和融合在语言教育过程的一切活动之中。反思我们的语言教育活动过程,教师
在与幼儿交往的时候由教师发起的提问很多,往往有教师在一次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中一问到底的现象。这样的师幼互动交往过程就不大
可能给幼儿留下提问质疑的空间。此外,在我们的幼儿园开展语言教
育活动时,注意鼓励幼儿大胆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预期”和“假设”
也不够。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形,幼儿在大胆地创编故事表达自
己想象时,教师却因为过于注意内容的逻辑性而给予幼儿消极或者否
定的反馈,这样做在实际上就影响了幼儿的创造性语言运用。创造性的语言运用环境,应当是幼儿可以随时大胆质疑提问的学习环境,同
时也是鼓励幼儿表达对学习内容预期和假设的场合。首先,从内容上
考虑。在日常教学选材时,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寻找、选择一些能诱导
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内容。如,可运用文学作品启发幼儿联想和创新。
大班语言活动——欣赏散文诗《云彩和风儿》,以“吹呀吹,云彩变成了什么?”引导幼儿进行想象创编:云彩变成了怒吼的狮子、乖巧的绵
羊、可爱的小白兔、围着肚兜的胖娃娃……其次,我们应从教学手段
上考虑。选择的原则是能激发幼儿思考、主动表达。如,可用具体的事物、色彩鲜艳的图画、动感强烈的课件等。当然我们应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要明确学龄前幼儿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所以教具的提供要注重美观,和形象,能激发幼儿参与兴趣的,如果有必要还
可以提供幼儿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让幼儿通过摆弄进行联想和创
新。再者,教师的提问是引导幼儿进行创新性语言运用的常用手段,教师提问设计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孩子思维的开阔与否。因此我们设
计的提问,一定要在符合幼儿年龄实际的基础上富有启发性。而不是
经常问幼儿是不是这样? 对不对?等不必动脑筋的问题。另外,在形
式上,我们应重视幼儿疑问和质疑类言语行为,努力增加幼儿质疑提
问的机会。如,小班的语言教育活动《树叶宝宝》活动的引入部分,是通过幼儿对“大树妈妈”的观察,发现问题——这棵大树一片叶子也
没有,提出问题——大树身上的叶子哪儿去了?再让幼儿带着问题去
观看动画片。通过提问、观察、思考、表达、讨论等程序组织语言教
育活动,使语言教育落到实处,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高。
语言就是一种工具,只有学会运用这个工具,把自己的愿望用正
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才能自由地和人交往,同时也才能更好的接受成人传授的知识和经验。总而言之,幼儿的语言发展离不开运用。生活
中的时时刻刻都是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时机,作为幼儿园教
师,我们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规律,贯彻新《纲要》
精神,创设丰富多彩的语言运用情境,善于引导,善于为孩子创造机
会,真正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的应
答,相信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很容易提高的。
参考文献:
关于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几点感悟——《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语言教育》读后感
作者:高丽霞
重视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汉语儿童语用发展研究给早期语言教育带来的信息
作者:周 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江苏教育出版社《在活动情境中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幼儿教育网《创设情境,促进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中国教育文摘
《有效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教学策略》 幼儿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