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 讲义+练习+答案(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4 13:03: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语十则 讲义+练习+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语十则 讲义+练习+答案》。

第一篇:论语十则 讲义+练习+答案

论语十则

特殊语句

1、倒装句式:

(1)“徐喷以烟”。译为:用烟慢慢地喷(它们)。

(2)“留蚊于素帐中”。译为:又在未染色的帐子里留几只蚊子。(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译为: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3、被动句式: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译为: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4、固定句式:

以丛草为林:以-----为。译为:把------当作。论语十则 基本

【读音】:论(lún)语十则(《论语》四书五经之一》)【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整体结构】: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三体组成。

【内容】: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全书共二十篇, 每篇有若干章。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时常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时习:时常地复习以前学过的内容。说:通“悦”,悦的古字,高兴,愉快的意思。朋:朋友,志同道合的人 愠:生气,发怒。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之:代词,指学过的旧知识。自:从。本段理解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翻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了吗?跟朋友交往真诚相待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了吗? ” 重点字词解释

三省(xǐng):多次反省。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信:意思是:真诚、诚实。

传:传(动词用做名词),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为:替。本段理解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为政》)翻译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别人的老师了。” 重点字解释

知新:有得到新的体会和通悟新的内容两重意思。知,领悟。本段理解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翻译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重点字词解释 思:思考;思索。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dài):有害。本段理解

第四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原文

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翻译

孔子说:“仲由啊,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重点字词解释

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智慧,这里指聪明。是:这。本段理解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原文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翻译

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毛病。”

重点字词解释 思:希望,想着。

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齐:看齐。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从他们中间。本段理解

第六则是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翻译

孔子说:“多人行走,必定有值得我去学习的人在其中。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自己也有和他们一样的缺点,要及时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焉:兼词“于之”,在那里;在其中。善者:好的方面。从:跟从,学习。

第七则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原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翻译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责任重大而且路途遥远。把推行“仁爱”看作自己的理想,不也是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奋斗,这不也是很遥远的吗?”

重点字词解释 士:有抱负的人。

弘毅:胸怀宽广,刚强勇毅。

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为:看作。任:责任。本段理解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原文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翻译

孔子说:“一年到了最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凋谢的。” 重点字词解释

之:这里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是”。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然后(古今词):然,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本段理解

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和社会现象,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坚贞不屈。

原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翻译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于别人身上。” 重点字词解释 一言:一个字。行:奉行。

其恕乎:其,表推测,相当于“大概,恐怕”。

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思想。本段理解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练习

一、解释加粗词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温故而知新

7、士不可以不弘毅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

三、理解性背诵

① 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⑦ 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8如果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用《〈论语〉十则》中的词句填空。

9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或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论语》十则》中表示要虚心学习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1《论语》十则》中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2成语“择善而从”的出处是:“择其善者而从之。”

13由我国民间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你能联想到《论语十则》中的哪一句话?答:“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4《<论语>十则》中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人不知而不愠。” 15《<论语>十则》中谈知识的巩固与创新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 16《<论语>十则》中要求人们对先进和落后的态度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8阐述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9与“学而时习之”内容相近的句子是:“传不习乎?”,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0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1“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填写)“任重而道远。

答案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

2、吾日三省吾身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殆:危害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齐:相同,看齐

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女:通“汝”,你。是,这。知,通“智”,聪明。

6、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

7、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宽广,刚毅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

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

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二篇:2015论语十二章练习及答案

2013年新人教版七年级《论语十二章》复习精品练习及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 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并称“四书”。共二十篇。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 不惑()不逾矩()()不思则罔()不学则殆().... 一箪食()曲肱而枕()()()好之者()笃志()......

三、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4.不亦君子乎()..

5.吾日三省吾身()()...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8.三十而立().9.四十不惑().

10.不逾矩()()..11.温故而知新()()... 12.学而不思则罔().13.思而不学则殆().

14.可以为师矣()()()...15.人不堪其忧().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8.饭疏食饮水()()()....19.曲肱而枕之()(20.不义而富且贵()..21.于我如浮云().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3.择其善者而从之().. 24子在川上曰()..

25.逝者如斯夫()()..26.不舍昼夜(). 27.三军可夺帅也()..28.匹夫不可夺志也().. 29.博学而笃志().

30.切问而近思()()....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 ;今义:。习,古义: ;今义:)..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 ;今义:。三,古义:,今义:).. 3.温故而知新(古义: ;今义:).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 ;今义:。从,古义: ;今义:。)...

5.可以为师矣(古义: ;今义:).. 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2.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

七、词语活用归类

1.学而时习之(). 2.吾日三省吾身().

3.传不习乎().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饭疏食饮水(). 6.择其善者而从之().

...)7.温故而知新()()..

八、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五个)

九、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十、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文: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译文:

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译文: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文: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 3.知:人不知而不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温故而知新()4.乐:不亦乐乎()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参考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略

三、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2.有朋自远方来(从)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15.人不堪其忧(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19.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21.于我如浮云.(对于)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24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 通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通,意思是间常常加“有”字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3.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5.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成为,做)

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

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温故而知新(得到)4.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

七、词语活用归类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传不习乎(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

为乐。)5.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 6.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优点长处).

7.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

八、成语归类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择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 5.逝者如斯 6.匹夫不可夺志 7.富贵浮云 8.箪食瓢饮

九、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回也不改其乐。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十、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文: 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译文: 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译文: 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忠实地记住,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第三篇:《论语十二章》复习练习及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 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并称“四书”。共二十篇。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 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不惑()不逾矩()()不思则罔()不学则殆()一箪食()曲肱而枕()()()好之者()笃志()

三、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2.有朋自远方来()3.人不知而不愠()()4.不亦君子乎()5.吾日三省吾身()()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7.传不习乎()8.三十而立()9.四十不惑()10.不逾矩()()11.温故而知新()()12.学而不思则罔()13.思而不学则殆()14.可以为师矣()()()15.人不堪其忧()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8.饭疏食饮水()()()19.曲肱而枕之()()20.不义而富且贵()21.于我如浮云()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3.择其善者而从之()24子在川上曰()25.逝者如斯夫()()26.不舍昼夜()27.三军可夺帅也()28.匹夫不可夺志也()29.博学而笃志()30.切问而近思()()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 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通,意思是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今义:。习,古义:;今义:)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今义:。三,古义:,今义:)3.温故而知新(古义:;今义:)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今义:。从,古义:;今义:。)5.可以为师矣(古义:;今义:)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2.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

七、词语活用归类 3.知:人不知而不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温故而知新()4.乐:不亦乐乎()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学而时习之()2.吾日三省吾身()3.传不习乎()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饭疏食饮水()6.择其善者而从之()7.温故而知新()()

八、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五个)

九、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十、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文: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译文: 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译文: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文: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译文: 参考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略

三、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2.有朋自远方来(从)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15.人不堪其忧(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19.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21.于我如浮云(对于)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24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 通 悦,意思是 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 通 又,意思是 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3.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5.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成为,做)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温故而知新(得到)4.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

七、词语活用归类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3.传不习乎(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5.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6.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优点长处)7.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

八、成语归类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择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 5.逝者如斯 6.匹夫不可夺志 7.富贵浮云 8.箪食瓢饮

九、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十、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文: 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译文: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译文: 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文: 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译文: 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忠实地记住,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第四篇:《论语·先进(节选)》讲义

《论语·先进(节选)》

一、教学目标

1.把握先秦语录体散文的文体特点、语言风格和艺术特征; 2.了解先秦儒家学派在人生理想方面的复杂倾向。

二、要点聚焦

1.辞约旨丰、言浅意深的语言风格。2.孔子人生感叹中所包含的复杂意味。

三、孔子生平

1、孔子的先祖为殷商王族,商亡以后,周成王封微子启于宋。数百年后,宋国内乱,微子后代的一支孔防叔为躲避迫害而逃奔鲁国,定居于鲁,其后代遂为鲁人,孔氏一脉亦由此而沉沦为士族。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为鲁国陬邑大夫,以勇武见称于当时。先娶于施氏,生九女,无子。其妾生一子,有足疾。遂娶颜氏之女,名征在,生孔子,名丘,字仲尼。其时为鲁襄公二十一年(一说二十二年),即公元前551年。

孔子约3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抚养成人。鲁国是周公子伯禽封地,保存周代典章文物最为完备,故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其士人也多以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谋生进身的手段。受此环境之熏陶,孔子从小就对礼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作游戏时,常陈俎豆、设礼容。约17岁时,母亲也去世了。为了谋生,孔子曾任委吏(管理仓库)、乘田(管理畜牧)的微职,自云:“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但从未放弃对学术的追求,自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且“信而好古,敏以求之”(《论语·述而》)。举凡古代典籍,无不广搜深研,同时多闻阙疑、学思并举,故能卓然有所自立,年方30即以博学知礼而闻名于世。于是退出仕途,开始了授徒讲学的生涯。

鲁国自宣公以后,权力为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所操控。昭公初年,三家更瓜分了鲁国的军权。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孔子仰慕周代的礼乐文明,对“季氏八佾舞于庭”、“三家以《雍》彻”(《论语·八佾》)等践踏周礼的举动,给予了强烈的批评。昭公二十五年(前517),鲁国君臣内讧,昭公兵败逃往齐国。后发生内乱,孔子去鲁至齐,受到齐景公的礼遇。景公咨以为政之道,孔子对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景公虽然赞赏他 1 的意见,但终不能加以任用。孔子遂返回鲁国,整理古籍并教授弟子,从学者更加众多,远道而来者遍及各国,其中以子路、曾晳、冉有、颜渊、公西华、仲弓、闵损、宰我等最为著名。如此度过了十三四年。《论语》“侍坐”章所记述的事,大约就发生在此期之末。其时鲁国的政权又落于季氏家臣阳货之手。阳货欲借重孔子的声望,遂邀他出仕,孔子虚与委蛇。曾云:“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孟懿子(孟僖子之子,受父命师于孔子)逐走阳货,鲁国起用孔子,任为中都宰,一年之中再迁为司空、大司寇,孔子时年五十一岁。十年(前500年),齐鲁两君会于夹谷,孔子预为武备,据礼力争,挫败了齐人劫持鲁君的阴谋,维护了鲁国的领土和尊严。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以“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的古制为据,提出“堕三都”的建议。因三都已成家臣反叛三桓的据点,该建议乃得以实施,毁掉了叔孙氏的郈邑和季氏的费邑,唯孟孙氏坚守成邑,围之而不能克,其事乃半途而废,孔子强公室、弱私门的计划也因此而遭到挫折。齐人闻孔子之举,深恐鲁强而不利于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氏,诱使其荒怠朝政,并激化三桓与孔子的矛盾。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朝,对孔子颇为无礼。孔子见志不能伸,便率十余弟子离开鲁国,踏上了周游列国的旅程。时值鲁定公十三年春,孔子五十五岁。

孔子一行先到了卫国,居十月而过匡过蒲,曾为匡人所囚。月余复返于卫,仕于卫灵公朝,见卫灵公夫人南子。卫灵公问以军旅之事,孔子辞以不知,遭其冷遇,孔子遂离开卫国,经曹国前往宋国,途中与弟子习礼于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拔其树,欲杀孔子,孔子乃去宋至郑,曾与弟子失散,被郑人讥为丧家之犬。至陈,居三年,去而适楚,途中因绝粮而困于陈、蔡之间,几至饿毙。路遇楚国狂士接舆,隐者长沮、桀溺、荷蓧丈人,遭其讽劝讥嘲。至楚,见叶公诸梁,叶公问以政事。不久离楚返陈,复返于卫,受卫灵公之孙卫出公禄养。居数年,季康子使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离卫返鲁。时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六十八岁。至此,孔子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为“国老”,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国政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亦无意仕进,专心整理古代文献、教育弟子,正《雅》、《颂》之乐,修《诗》、《书》、《春秋》,又招收了子游、子夏、子张、有若、曾参等著名晚辈弟子。其间,儿子孔鲤死,弟子颜回早亡、子路罹难,都给孔子很大打击。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逝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终年七十三岁。

晚年孔子亦无意仕进,专心整理古代文献、教育弟子,正《雅》、《颂》之乐,修《诗》、《书》、《春秋》,又招收了子游、子夏、子张、有若、曾参等 2 著名晚辈弟子。其间,儿子孔鲤死,弟子颜回早亡、子路罹难,都给孔子很大打击。哀公十六年(前479),孔子逝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终年七十三岁。

2、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书中也有些较长的段落,如《先进》篇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详细记载孔门师生之间的一场谈话,叙述清楚,有一定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不同个性,作为叙事记言文字,比较成功,四、文本详析

本文记述了孔子与四位弟子关于人生志向的一次谈话,文章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其写作的特点也很值得注意。

《论语》开创了先秦语录体说理文的先河。它以记录孔子的言语、孔子与弟子及时贤的问对为主,也附带记载了孔门著名弟子的一些言论。就文体的特点而言,它们大多篇幅简短,平朴自然,所记多为只言片语,极少神态、动作、场景及性格的描写,片断性较强而整体感较弱。由此来看,本文在《论语》中几乎可以说是一个特例:它不仅记录了人物的语言,也出现了虽极简略,却颇为传神的神态、动作和场景的描写,而且人物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谈话的过程首尾完具,内在的节奏跌宕有致。颇富文学色彩,全文像是一出不话剧:人物,背景(课间?)、事件。至于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情感和人生况味,更是十分的丰富。

文章第一句话,就交代了谈话的参与者(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及其具体情境(先生坐,弟子侍坐)。以孔门的尊师重礼和师弟之情,可以想见,这是一个严肃而又亲切的场合。所以,孔子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无疑是为了打消弟子们因拘礼而不能尽言的顾虑,一个蔼然长者的形象跃然纸上,慈祥、平易近人。启发式教学。而“如或知尔,将何以哉”的提问,则揭开了文章的中心话题。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平民出身的人想有所作为,除了得到权贵的赏识和擢用之外是绝无可能的。这也反映出孔子一贯的思想,即求为世用,以行其天下归仁之道。

于是,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位弟子都做出了各具特色的回答。子路以勇武见称,性格梗直鲁莽(在教育方面,孔子实行因材施教常用的例子: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好勇过人。兼,倍也]人,故退之。‛),不假思索便抢先作答,以振兴受压迫的弱小国家自任,完全是一副当仁不让的神气。孔子“哂之”,既有善意的批评,也不无私心的赞赏,或不出所料之会心一 3 笑?(《公冶长》: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指负责兵役和军政工作),不知其仁也。‛在孔子看来,子路果敢决断,治理政事毫无困难)子路所说治理千乘之国(中等国家,如晋、楚,则为万乘之大国矣),并不是脱离实际的自我夸耀,而是他力所能及的。孔子之所以批评他,是因为他“率尔而对”,“其言不让”。这一表示,自然发生了影响:冉有的回答,既申其襟抱(冉有长于理财,故以‚足民‛自任),又多了一分谦虚和谨慎(不说‚千乘之国‛,而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又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而公西华的回答,就更为谦逊(公西华善于治礼,礼尚卑让,故云‚非曰能之,愿学焉‛,而且仅以‚小相‛自任)。由各人的口吻,当时的情态和说话者各自的性情宛然如在目前。在如此简短的篇幅之内,而能见出如许微妙的变化,人物的语言又呈现出如此个性化的色彩,实难能可贵。

但是全文最精彩的地方,却在曾皙一段。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前三位弟子,都是仅记其言,并未作其他的描写。随着孔子“点(曾晳,字点),尔何如”的问话,读者的目光自然地转向了曾晳,读者的阅读惯性也期待着听到预想中的回答,但“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一句由动作、声音所构成的场景延缓了叙述的节奏,预示着某种变化的发生(前文之谈话是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的)。果然,曾皙的回答完全溢出了“如或知尔将何以哉”的限定,它与前三位弟子治军、治赋、治礼的入世理想皆全然无涉,也毫无概念性的陈述,而是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雨临风、一路酣歌的动人景象,其中流露着一种从容欣悦、无所牵碍的心境,令人为之心旷神怡。全文也在孔子“吾与点也”的感喟中达到了高峰。

最后,由于孔子对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的回答未作明确的评论,所以曾晳留在后面,想知道孔子的看法,孔子逐一给予了解释。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弟子的深刻了解和充分的信任。至此,全篇意足神完,自然收束。

讨论问题:以孔子积极入世的一贯精神,何以会如此赞赏曾点的回答?对于这个问题,孔子未曾解释,后人也产生了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是孔子见天下无道、志不能伸而产生的出世之思,与其“道不行,承桴浮于海”(《公冶长》)和“欲居九夷”(《子罕》)之念属同一性质。孔子在周游列国之后有感于天下无道而产生了隐逸之心?平静无为?有的则认为曾点所言,实为太平社会之缩影,孔子的感叹,乃是对此理想社会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孔子感慨于大道废弃,深惜三子之一意进取,而或不遇见用之时,乃特赏于曾皙之从容自得于日常之间。孔子曾云:“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可见其乐道之心,孔子一直强调“安贫乐道”:道在我,则无往而不乐。当时凡来求学于孔子之门者,皆有意于 4 用世,未必皆有志于行道。孔子之“与点”之叹,是为诸弟子之汲汲于有意用世而叹也。然而大道不行,常居亦需有“乐道”之心:道在我,乐无所不在。

这些理解都有各自的道理,似不必拘泥于一端。对孔子而言,天下有道,人人无奔波之劳、冻馁之苦,而得以畅享人生,自然是最大的快乐;天下无道,壮志难酬,失望之余,乃交结于同道,寄情于山水,也是欲进不能,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提问:你的人生理想是什么,儿时,现在有什么不同?当理想与现实产生矛盾时,我们如何来安顿自己的人生?)

五、艺术特色

文章以自然而完整的结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如子路之急躁、直率、自负),简练而传神的笔墨,为我们描绘出几千年前孔门师弟问对切磋的动人情景,表现出高超的写作技巧。而它所涉及的人生志向的话题,也具有超越特定历史情境的永恒性,因此激起了后人无穷的共鸣与遐想。

六、思考题思路提示

1.在写到曾晳的时候,出现了一段关于弹瑟的声音和人物动作的描写,这样写的意图和效果是什么?

提示: 意图在于将曾晳的性格与其他三位弟子加以对比,将读者的关注点聚焦在他的身上;其效果是突出了曾晳洒脱放达的人格特征,并为其出人意料的回答作了铺垫。

2.将本文与《韩诗外传》“各赋所愿”相比较,谈谈它们在写作的笔法上有什么不同?

提示: 《韩诗外传》在构思上受到“侍坐”章的影响,但没有本章的自然、平实和蕴藉;其句式更为整齐,语言更为华丽,感情更加张扬、外露,并带有战国文章的雄辩色彩。

3.假如你想在社会事务或政治领域有所作为,而这一理想又屡遭挫折,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为什么?

提示: 引导学生自由讨论

七、附:原文及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2]”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 5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3]夫子哂之[4]。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四人皆孔子早年弟子。子路是字,姓仲名由,小孔子九岁,于孔门中年岁最长。曾皙,名点,曾子(曾参)的父亲,年岁次于子路。冉有,名求,字子有,小孔子二十九岁。公西华,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小孔子四十二岁。

[2] “以吾”句: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点就感到拘谨。平时你们总说:“人们不了解我的才干啊!”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将怎样去做呢?一日,谦辞,意思是年纪大一点。居,平居,意为“平时”。

‚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式。

[3]率尔:轻率的样子。摄:迫蹙,这里有“夹”的意思。方:指礼法。[4] 哂:笑。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大几岁,就难以开口。平时你们总说:‘没有人了解我的才干啊!’假如有人了解你们,(要任用你们,)你们将怎么去做呢?‛ 子路急忙答道:‚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困迫于大国之间,外有敌军侵犯,内有灾荒接踵而至。我去治理它,等到三年的时间,就可以使它的百姓具有勇敢的品质,而且懂得道义。‛ 孔子微微一笑。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5],如五六十[6],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7]。”

[5] 方:指国土的边长。[6] 如:或者。

[7] 如:至于。俟;等待。

又问:‚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答道:‚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我去治理它,等到三年时间,可使百姓富足。至于礼乐制度,只有等贤明的君子来建设了。‛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8]。”

[8] “非曰”句:不是说我有能力,但是愿意学习做这样的事--宗庙的祭祀,或诸侯间的盟会,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作一个小司仪。端,古代礼服之名。章甫,古代礼帽之名。相,读四声,义为赞礼的人。端:礼服;章甫:礼服的帽子。注意此处的名词活用作动词现象。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答道:‚不是说我有能力,只是愿意学习做这样的事:宗庙的祭祀,或诸侯的盟会,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作一个小司仪。‛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9]

子曰:“何伤[10]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11]。”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12]!”

[9] “鼓瑟”句:(曾点)弹瑟声音渐稀,最后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身来,回答说:“(我的志向)与他们三位不同。”撰,郑玄本作“僎”,读作“诠”。《广韵》:“诠,善言也。” [10] 伤:妨害。

[11] “莫春”句: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穿定了,我愿意和五六位成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边沐浴,在舞雩台上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莫,同“暮”。成,定。冠者,成年男性,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长大成人。舞雩,指雩坛。《水经注》:“沂水北对稷门,一名高门,一名雩门。南隔水有雩坛,即曾点所欲风处也。” 乎:介词。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地点。沂(yi):沂,水名,发源于山东南部,流经江苏入海。风:风用作动词,吹风。舞雩:古时求雨的坛名。注意古代汉语中这种“介词+地点状语”后置的现象。[12] 与:赞同。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之声渐稀,最后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身来,答道:‚我没有他们三位说的那样好。‛

孔子说:‚那有何妨?也就是要说说各自的志向啊!‛

yúyí 7 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都穿定了,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边沐浴,在舞雩台上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 孔子慨然叹道:‚我赞同曾点的说法啊!‛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出去了,曾皙留在后面。曾皙问孔子:‚三位同学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只是说说各自的志向罢了。‛ 曾皙问道:‚先生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靠礼,可是他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曾皙问道:‚难道冉求所说的就不是国家了吗?‛

孔子说:‚怎么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曾皙又问:‚公西赤所说的就不是国家了吗?‛

孔子说:‚宗庙的祭祀与诸侯的盟会,不是国家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作小相,谁又能作大相呢?‛

八、补充:四弟子

1、据《史记》记载,子路起初性情暴劣、好武力,头戴插有野鸡尾毛的帽子,腰间系着猪皮,要来欺负孔子(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结果被孔子以“仁、义、礼、智、信”进行教育所折服,由此成为孔门弟子。

子路在孔门弟子中个性鲜明,以好勇耿直、性急直言而著称,具有侠客风范,其言行在《论语》中出现过38次。子路出身贫贱,但为人豪爽,曾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子路是一个闻过则喜的人,跟随孔子期间,时时注意保护和维护师道尊严。他很敬重孔子,但也敢于向孔子公开提出不同意见。子路自述其政治志向是:“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论语·先进》)认为他可以在三 8 年里把一个内有灾荒、外有敌人侵犯、夹在大国中间的中小国家治理好,能使国人个个有勇气、懂道理。子路做过卫国的蒲邑大夫,治蒲三年,井然有序。

孔子称赞他说“由也好勇过我”。

2、曾子曾子的孝道十分出名,“耘瓜受杖”的故事就是曾子刻意取悦父母的典型事件:曾子跟随父亲在在瓜地里劳动除草,但是失手锄断了瓜根。父亲曾皙很生气,拿起杖(大棒)打他,把曾子打昏了。但他醒后仍然弹琴歌唱,作出快乐的样子。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认为曾子做的太过分了,认为“小打可以接受,但大打应该逃走”,就严厉地批评曾子。

曾子十分注重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一生如其父不做官,从事的主要事业是讲学,原原本本地将孔子的教导传授给下一代学生。从其身上亦可见其父之处世原则。一次曾子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勇敢时,说:“你喜欢勇敢吗?我曾听孔子说过什么是最大的勇敢:自我反省,正义不在自己一方,既使对方是普通百姓,我也不恐吓他们;自我反省,正义在自己一方,既使对方有千军万马,我也勇往直前。”

3、公西赤(前509~?)春秋末年鲁国人。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亦称公西华。在孔子弟子中,以长于祭祀之礼、宾客之礼著称。

4、冉有

师徒渊源:冉有,也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但这是个十足的俗人和势利眼。冉有当季氏(鲁国执政)的家臣,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有一次季氏要干不道的事情——“季氏将伐颛臾”,孔子质问冉有为什么不谏阻,冉有说了一大堆这么干的理由,后来被孔子说的没话可说了,塘塞说:这是季氏的主意,我也没有办法啊!孔子极其气愤,对其他弟子说:“冉有非我徒也,汝等可鸣钟鼓而攻之!”

儒家一开始就有俗不可耐的势力小人,跟孔子学了点文雅的东西掩盖自己,孔子称其实这种人是“小人儒”。以后这种“小人儒”是越来越多了。

九、孔子与“礼”

孔子社会思想的核心即“礼”,其中包括礼节仪式、政治制度以及道德规范等。在孔子看来,周礼是最为完备和完善的。而到了春秋时代,西周的旧礼已不适应时代的潮流,新兴势力违礼抗礼,礼崩乐坏的现象层出不穷。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孔子试图在政治上用周礼,思想上用仁来消除当时社会制度的矛盾和君臣内部的问题。所谓周礼,一般认为是在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

《仪礼》中所描述的琐碎的“礼仪”并非凭空捏造,毫无意义,它源于远古 9 氏族的原始礼仪活动,巫术礼仪。在原始的礼仪活动中,人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有严格的规定,一个细节也不能忽略,否则渎神,对神的不敬,如打猎,就会得不到猎物。它将其群体组织起来,按照一定的社会秩序和规范来进行生产和生活。对每个成员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相当于后世的法律。“禮”的起源和核心是尊敬和祭祀祖先。“盛玉以奉神人之器谓(器皿中两串玉)若“豐”,推之而奉神之酒谓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王国维)礼是后来的字,金文中有用丰字的。

从商至周,从神本走向人本,礼也从事神,到人事,即将原始礼仪加以改造、系统化,成为一套宗法制的习惯统治法规(周公),包括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孔子一生的目的都在于恢复周礼,渴望用周礼重新构建一个有序的社会,用礼纠正已经发生改变的混乱的社会。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郁郁乎文(典章、制度)哉,吾从周”(《八佾》)

孔子“复礼”的主要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

礼是社会规范,而仁则是达到这个规范的道德。礼在外在的,仁是人的内在道德。

钱穆:“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

礼主敬:《礼记》开篇第一句是“毋不敬”,郑玄注:“礼主于敬。” 孔颖达疏:“行五礼,皆须敬也。” 《孝经》:“礼者,敬而已矣。”

君子自谦而敬人:《礼记》:“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孟子》:“敬人者,人恒敬之。”

十、对比阅读

● 《论语·公冶长》“盍各言尔志”章: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论语·公冶长》“孟武伯问子路仁乎”章: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

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 《韩诗外传》卷七:

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

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言其愿,丘将启汝。‛

子路曰:‚由愿奋长戟,荡三军,乳虎在后,仇敌在前,蠡跃蛟奋,进救两国之患。‛孔子曰:‚勇士哉!‛

子贡曰:‚两国构难,壮士列阵,尘埃涨天。赐不持一尺之兵、一斗之粮,解两国之难。用赐者存,不用赐者亡。‛孔子曰:‚辩士哉!‛

颜回不愿。孔子曰:‚回何不愿?‛颜渊曰:‚二子已愿,故不敢愿。‛孔子曰:‚不同。意各有事焉。回其愿,丘将启汝。‛

颜渊曰:‚愿得小国而相之,主以道制,臣以德化,君臣同心,外内相应,列国诸侯莫不从义向风。壮者趋而进,老者扶而至。教行乎百姓,德施乎四蛮。莫不释兵,辐辏乎四门,天下咸获永宁。蝖飞蠕动,各乐其性。进贤使能,各任其事,于是君绥于上,臣和于下,垂拱无为,动作中道,从容得礼。言仁义者赏,言战斗者死。则由何进而救?赐何难之解?‛

孔子曰:‚圣士哉!大人出,小子匿,圣者起,贤者伏,回与执政,则由、赐焉施其能哉?诗曰:‘雨雪瀌瀌,见晛曰消。’‛

xiàn 11

第五篇:《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练习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练习及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共二十篇。与、、并称“四书”。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 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不惑()不逾矩()()不思则罔()不学则殆()

一箪食()曲肱而枕()好之者()笃志()

三、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2.有朋自远方来()3.人不知而不愠()4.不亦君子乎()5.吾日三省吾身()()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7.传不习乎()8.三十而立()9.四十不惑()10.不逾矩()()11.温故而知新()()12.学而不思则罔()13.思而不学则殆()14.可以为师矣()()15.人不堪其忧()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8.饭疏食饮水()19.曲肱而枕之()()21.于我如浮云()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3.择其善者而从之()25.逝者如斯夫()()29.博学而笃志()()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 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通,意思是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 ;今义:。习,古义: ;今义:)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 ;今义:。三,古义:,今义:)3.温故而知新(古义: ;今义:)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 ;今义:。从,古义: ;今义:。)5.可以为师矣(古义: ;今义:)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2.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

3.知:人不知而不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温故而知新()4.乐:不亦乐乎()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七、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2.吾日三省吾身()3.传不习乎()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饭疏食饮水()6.择其善者而从之()7.温故而知新()()

八、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五个)

九、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下载论语十则 讲义+练习+答案(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语十则 讲义+练习+答案(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语十二则》学案附带答案

    山泉镇中心学校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学案编写人:鲍金兰审核人:李洪才 班级姓名 《〈论语〉十二则》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论语》相关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背诵前六章。......

    诗歌练习及答案之十

    【1】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书所见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①一灯明。 [注]①篱落:篱笆。 ⑴诗开头两句中“送”......

    《论语》选读 练习

    《论语》复习资料 (2011年杭州市第二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题目。 甲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

    病句讲义及练习

    中考专题——复习修改病句 考点热点: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修改病句,考察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典例示范: 一、常见病句类型: 1、句子结构不完整(成分残缺) 句子结构不完整是指句子成分残缺......

    讲义4练习

    形容词: 1. Mike, I have ____ to tell you. A. important somethingB. important anything C. something importantD. anything important 2. There was _____ house in front......

    语文讲义十

    2013年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讲义十 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阅读 一般常识 社会科学类文章即议论文。 议论文的三个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是文章的中心,论据是用来证明的材......

    《论语》五年级上册国学讲义

    五年级上册国学讲义 第一讲:《论语》——劝学篇(1) 【教学内容】: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P1 2、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及答案

    12 《论语》十二章 【课前学习】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1.吾身(三省 ) (不愠 )乎(不亦说 )语(论)(不惑 ) ..... (ngǎw不思则 ) (ǔj逾 ) (而枕ngōg曲) (食nād) (iàd不学则 )2. 解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