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结构主义、符号学与叙事学5篇

时间:2019-05-14 13:15: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1结构主义、符号学与叙事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1结构主义、符号学与叙事学》。

第一篇:11结构主义、符号学与叙事学

0177、结构主义文论的理论背景和主要特征:(1)结构主义文论的理论背景:

①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带来的革命性范式转换。

②维柯试图找出人文现象的普遍公式建立“人的物理学”。③“深度模式”的寻求与人的主体性的消释。(2)主要特征:

①寻求批评的恒定模式。结构主义文论要求以相对稳定的模式来把握文学,以达到有理性、有深度的认识。

②强调文学研究的整体观。结构主义文论把文学看成一个整体,强调文学系统和外在于文学的文化系统对具体作品解读的重要性。

③追踪文学的深层结构。结构主义主张凭借思想模式对事物内部的复杂而不可直观的关联进行考察、挖掘和建构,从而得到文学的深层结构。

④在文学符号学和叙事学上有深入研究。结构主义注重对作品的结构作客观分析,被分析出的作品元素往往用某些符号来表示,这就使之在文学符号学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结构主义认为叙事作品的结构比抒情作品复杂,因而较多对神话、史诗、民间故事等叙事作品进行研究,因此叙事学的研究在结构主义中占据一定分量。0178、法国结构主义理论概述:

(1)从文论史上看,法国结构主义文论是俄国形式主义和布拉格结构主义文论的逻辑延伸。(2)列维—斯特劳斯出版《野性的思维》一书标志着结构主义取代了存在主义在法国确立了思想主流地位,也标志着结构主义思想的中心已经迁移到了法国。

(3)主要代表是前后“四子”和“五巨头”:前四子是列维—斯特劳斯、福柯、阿尔都塞和拉康;后四子是巴尔特、格雷马斯、托多洛夫和博瑞蒙。前四子加上巴尔特被称作结构主义五巨头。(4)评价影响:

①拓宽了批评的功能,增强了文学批评的可操作性。

②结构主义文论对文学自主性和整体性的过分强调,切断了社会、作者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切断了文学之根,导致了后来解构主义文论从内部对其进行颠覆。0179、路易斯•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论是什么?(1)意识形态理论背景:

①意识形态最早出自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思想家特拉西,是指与科学平行的为社会进步服务的有关思想意识的人文学科。

②马克思在其学说中融入了“意识形态”的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意识形态”是与“物化”相联系的“虚假意识”,强调其否定性的含义。

(2)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是对个体与其现实存在条件的想象性关系的再现,也多少承认了它的虚幻而非科学的性质,但更为重要的是又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概念。(3)他认为,正是“意识形态”提供了国家秩序的合法性和每一个个体在国家机器中的位置,意识形态给人描绘了一种具有抚慰人心作用的关于社会的想象性幻景。

(4)阿尔都塞认为,我们关于社会正义、公正和人的权利义务等信念,看起来是有法学、伦理学、宗教、哲学等理论提供支撑,但其实是为了满足人的想象需要而拟造的体系(意识形态)。

评价: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概念提出了意识形态的生产和再生产的性质问题,对于后工业社会文化传播尤其是大众传媒的研究具有深远影响。0180、罗兰•巴尔特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文论是什么?

(1)60年代末到70年代结构主义思潮由盛转衰,巴尔特的文学理论也经历了由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的转变。(2)巴尔特的早期思想:

①《写作的零度》是巴尔特的成名作。在该书中他提出了写作时“零度”介入的观点。②巴尔特的零度介入或零度写作的观点是指零度风格,它体现为对作者主体性的遮蔽,即以一种超越了个人的结构来凌驾于个人之上的状况。

③巴尔特认为零度风格本身就是一种风格,没有倾向的写作风格是不存在的;他还认为写作是一种判决,是一种与权力相关的活动。这一观点可以说是福柯权力话语说的先行者。④巴尔特的“叙事学三层级”说:

一是功能级。功能是文学作品最小的叙述单位。

二是行动级。行动级主要处理人物关系的结构,作品中所有的行动者无论是主角还是陪衬都是基本人物,是事件的参与者而不是有生命的人。

三是叙述级。巴尔特认为在作品中说话的人不是在现实中从事写作的人,写作者的角色也不同于作家在实际生活中的角色;他认为叙述者和人物都是纸头上的生命,应该作为被分析的对象而不是分析的出发点;巴尔特还认为语境是叙事作品赖以完成其表达的全部规定。⑤评价:巴尔特前期的结构主义忽视了叙事文学丰富多样的结构关系,在方法论上有机械划一的缺陷。

(3)巴尔特的后期思想。

①巴尔特在《文本的快乐中》指出了有两种阅读文本时的愉悦感——快乐与极乐。a所谓快乐的文本就是阅读感受与读者所处文化背景之间的融洽状况。

b所谓极乐的文本就是阅读时读者会感到煎熬的痛苦经历,但这种经历扩宽了读者的精神境界,从而产生一种涅槃新生的极乐。

②巴尔特约在60年代后半期到70年代经历了由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的转向,其标志是代表作《S/Z》的诞生。

③巴尔特认为能指与所指之间并无直接必然的关系,他指出能指是由五种不同的符码所支配的,这五种符码分别是:阐释性符码、语义素或能指符码、象征符码、行动性符码、文化性符码。

④巴尔特将上述五种符码作为分解文本的力量,这五种因素在文本中交织成一张“网”,这张网把作品的各个部分分割开,使其裂缝丛生。他认为,重复阅读同一文本,是看到了文本的不同侧面,而不是在最初的印象上得到什么更深的体会。

(4)评价:巴尔特后期的后结构主义文论完全否定文学文本有相对稳定的内涵和意义,具有明显的片面性甚至有虚无主义的倾向。0181、茨维坦•托多洛夫的叙事理论是什么?(1)关于叙事学定义:

①他认为叙事学应该是对叙述本质和叙述分析的几条原则提出几点一般性的结论,其研究对象是叙事的本质、表现、功能等叙事文本的普遍特征,而不考虑叙事的媒介。

②托多洛夫认为叙事作品就是一个陈述句的扩大,从文学研究科学性的角度来看,文学只是一种中介,一种语言,诗学用它来表现自己。(2)理论主张:

①关于叙事时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压缩和延伸。是指文学作品讲述的时间对事件时间的压缩和延伸,例如一年过去了是压缩,说时迟那时快是延伸。

二是连贯。是指并列几个不同故事,上一个故事结束下一个故事开始。

三是交替。是指同时叙述的两个故事,一个未讲完就开始了第二个,第二个未讲完又回到了第一个,二者交替进行。

四是插入。是指把一个故事插入到另一个故事之中去,形成故事嵌套的解构。②关于叙事体态,是指作品中人物和叙事者的关系。托多洛夫将之分为三种: 一是叙事者大于人物(从后面进行观察)。二是叙事者等于人物(“同时”进行观察)。三是叙事者小于人物(从“外部”进行观察)。③关于叙事语式:描写、叙述及描写与叙述。(3)关于“叙事转化”理论:

①托多洛夫认为小说的基本结构与陈述句的语法可以类比。同理,各类小说中也有常见的谓语。小说谓语可以随着情节演化而有连结或转化,动词谓语的转化使得小说由原来情节的平衡转为不平衡,以后又转化为新的平衡,他将此称之为叙事转化。

②他认为,转化的实质存在于某些项目向它的对立或矛盾的方面转变。他还将转化分为了简单转化和复杂转化。③简单转化的六种模式:

一是语态的转化。涉及事件发展的或然与必然等。(可能、必定、应该)二是意向的转化。涉及发出谓语动作的人的意图。(试图、设想)三是结果的转化。标明意向在实施之后的结果。(终于、毕竟)

四是方式的转化。这是谓语动作的修饰成分,指明谓语动词实施的方式。(急于、努力)五是语势的转化。(正在、刚刚、已经)

六是状况的转化。代表对某一状况的否定。(不曾、并未)④复杂转化的六种模式:

首先是外形的转化。一个动词取代另一个动词,后一动词显示外形但实际上是虚假的。如“他假装昨晚没有出门”。

其次是认识转化,描述转化,假定转化,主观转化和态度转化。在这些转化中两个动词之间各有其不同的关系。(4)评价:

①托多洛夫对从某些角度揭示了叙事文学的客观规律,有一定的合理性。

②但托多洛夫的“语法研究”也存在把丰富复杂的文学现象简单化的毛病,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0182、苏珊•朗格的符号学是什么?

(1)她把艺术定义为“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有力地反驳了克罗齐的“艺术即直觉”的观点。

(2)她认为艺术首先是符号体系,其次是一种特殊的符号体系。所谓艺术符号,也就是表现性形式,它并不完全等同于我们所熟悉的那种符号。

(3)一般符号是指向自身之外的意义,而艺术符号虽然也涉及外在事物,但艺术系统作为一种整体的符号体系,是留驻在符号内部供人体验的。因此,艺术符号和艺术中的符号是不同的。

(4)艺术符号不能像纯粹符号那样以自身去取代另一件事物,也不能与存在于它本身之外的其他事物发生联系,据此按照一般的符号定义,一件艺术作品就不能被称之为符号。(5)评价影响:她的美学的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的,她的美学理论存在一个内在矛盾,即一方面把艺术看成符号,一方面又认为艺术以自身为目的,这一观点体现出艺术自律的唯美主义倾向。

0183、艾柯的文学符号学是什么?(1)艾柯指出,人的文化记号系统具有不同的确定性,其中自然语言的确定性很强,而“发明型”记号和诸多临时定下的某个记忆符号则确定性很弱,另外则有大量处在中间性质的代码。

(2)艾柯根据符号的不确定性理论来阐释文学作品尤其是现代派文学的问题,认为文学作品肯定是一种“表达”,但表达与相应的语义模型的关系是难以界定的。

(3)他认为,当代美学研究应对文学作品的意指过程本身进行结构性分析。他还对古典作品与现代创作之间的差异作了勾描,认为古典作品固然也可以因为读者差异而有不同解释,但变化幅度相对较小。

(4)相反,像卡夫卡的现代派作品则可以从存在主义和精神分析学等不同角度来解释,这样就使得解释者的信念掺入作品之后,并不与作者的表达发生冲突。0184、洛特曼的文学符号学是什么?

(1)洛特曼既分析文学文本的内在结构,又分析文本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外部关系,试图填平文学的接受研究以及文学的社会学研究同新批评的自主解释和内在解释之间的鸿沟。(2)洛特曼致力于文化史的符号学研究,认为存在着两类历史结构,即中世纪结构和启蒙型结构,它们的文化代码分别是不同时期的主代码。

(3)中世纪型文化有自己的语言但无言语,即有观念而无行动;启蒙型文化则将语言和言语的文化代码对立起来,即他们倡导的行动缺乏在文化中的正当地位;而在现代,这种对立更为严重。

(4)评价:是俄国形式主义与布拉格学派传统在新时代下的复苏,意味着符号的自主性与符号的意识形态性的研究结合起来。

0185、A•J•格雷马斯的文学符号学是什么?

(1)格雷马斯将符号学运用于叙事学研究,他在《结构语义学》中提出了一个包括六个行动位的模型。

(2)这六个行动位分别是:主体、客体、发者、受者、对手、助者,他们在具体事件中构成两个轴系:发者—客体—受者 助者—主体—对手

(3)格雷马斯指出古典哲学家在认知行为图式中的六个相关的行动位是:

主体—哲学家 发者—上帝 对手—物质 客体—世界 受者—人类 助者—精神 并指出这是六个行动位的经典图式,还可应用于对其他理论的解释中形成不同的变体。(4)格雷马斯文学符号学理论中最著名的是“符号矩阵”理论,它源于对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中命题与反命题的诠释。在格雷马斯看来,文学故事起源于X与反X之间的对立,但在故事进程中又引入了新的因素,因而有了非X和非反X,这些因素都得以展开的时候故事也就完成了。即

X —— 反X 非X —— 非反X 0186、文学叙事学简述。(1)理论渊源:

①亚里士多德《诗学》就有对文学六要素的研究,其中情节居首位,而情节就是“叙事”的“事”。

②人们逐渐发现小说可以有不同视角,逐渐认识到小说作为虚构的文体,可以写成各种故事,并且还可以写成我们无法一一述说到的其它情形。(2)叙事学的界定:

①叙事学是以小说为主的叙事文学的理论,主要研究作者与叙事人之间的关系、叙事人与作品人物的关系,作品的人物特性和叙事视点以及叙事方式和结构、作品叙事与外部世界的相关性等等,②其中叙事视点与结构占有突出地位,是当代叙事学理论关注的重心。(3)文学叙事的视点:

①所谓叙事视点是指叙事人是站在何种角度以何种方式来叙事的着眼点,是指叙述故事的方法,及作者所采用的表现方式或观点,读者由此得知构成一部虚构小说的叙述里的人物、行动、情境和事件。

②叙事人的人称:即叙事人在小说中是以旁观者的姿态来叙事,还是用作品中人物“我”来叙事的问题。

③叙述的语法:即从什么角度叙事,是具体的表现意识的方式。

④同样通过“我”或“他”来叙述作品中的事,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聚焦方式: 一是可采用站在人物后面的方式,它大于人物的视野——这是全知全能的聚焦角度。二是可以站在人物的位置,只见到人物的所见所思,等于人物的视野。三是可以站在人物前面,只写出人物所见的客观状况,小于人物的视野。(4)文学叙事的模式:

①叙事模式是通过对诸多文学作品的比较分析,找到其中暗藏的统一的情节发展脉络。②他提出了民间故事的四个基本法则:

一是人物的功能是故事里固定不变的部分,不受谁和如何完成的限制。二是对神话故事来说,功能有数量上的限制。三是功能的顺序永远不变。

四是就结构而论,所有的神话都属于同一个类型。

③评价:普洛普对民间故事叙事模式的把握具有全局性的眼光,但他只是在俄罗斯民间故事的范围内论证上述规律,就不能涵盖了民间故事的全部规律性。0187、巴赫金的复调理论

(1)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是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分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2)复调小说特征界定:

①复调小说的主人公不只是作者描写的客体或对象,还是表现自我意识的主体。

②复调小说中并不存在着一个至高无上的作者的统一意识,而是展现有相同价值的不同意识的世界。

③复调小说由不相容的各种独立意识、各具完整价值的多重声音组成。(3)独白型小说与复调小说:

①巴赫金认为托尔斯泰等人所创作的小说结构属于独白型。独白型小说取决于作者意识对描写对象的单方面规定,作品中只有作者的声音在说话。

②复调小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首创的,他所描写的是众多意识在思想观点方面的相互作用,各个独立的意识平列地、共时地写出来,这样主人公的每一想法或每一感受都拥有内在的对话性机辩论色彩,是充满对立的斗争。

(4)评价: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为小说形式研究开拓了一条新的途径,丰富了人类的艺术思维。

0188、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是什么?

(1)狂欢化的渊源是狂欢节本身。狂欢节的主要特点就是:无等级性,宣泄性,颠覆性,大众性。

(2)巴赫金认为文艺复兴实质上是狂欢的古希腊罗马精神的复兴,复调小说的历史渊源是狂欢化的文化传统。(3)狂欢化诗学理论:

①重视人类的笑文学。主张从狂欢化的角度来考察文学创作体裁和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②提倡平等对待一切文学体裁、语言和风格等,否定或动摇文学艺术创作形式中的一切权威性,反对传统诗学理论重“高雅”文学轻“低俗”文学的美学立场。

③消除诗学研究的封闭性,加大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开放性,寻求各种纷繁复杂的文学因素的融合。

④打破逻各斯中心主义,以狂欢化思维方式来颠覆理性化思维结构。

⑤发掘人类的创造性思维潜力,用狂欢化的享乐哲学来重新审视世界,反对永恒不变的绝对精神,主张世界的可变、价值的相对。(4)评价:

①巴赫金的理论与方法拓展了诗学研究的视野,促进了文学研究方法的多样化,丰富了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②巴赫金过分夸大了复调结构的独立作用和狂欢化文学的价值,回避了许多不应该回避也无法回避的理论问题。

0189、俄罗斯历史诗学批评是什么?

(1)历史诗学批评是当代俄罗斯文论三大主要流派之一,由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维谢洛夫斯基于19世纪末提出。《文学问题》

(2)60年代出现了历史诗学发展的小高峰,90年代之后历史诗学批评进一步深化,该学派目前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梅列金斯基、米哈伊洛夫、马恩等。

(3)维谢洛夫斯基认为,历史诗学的任务在于从诗歌的历史发展中抽象出诗歌创作的规律和评论这一创作的标准。(4)主要特征:

①由对具体作家创作的艺术形式的具体分析,逐渐转向对文学创作题材演变做历史的宏观研究。

②在研究过程中拓展了研究范围,增加了对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文学艺术形式发展的研究。

③在借鉴和运用当代人文科学研究的许多新方法例如语言分析方法时,仍然注意从历史和社会变化的背景中去考察。

④创作体裁、叙述结构、人物关系、艺术风格等在历史诗学批评那里都与历史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复杂的多向关系。0190、俄罗斯宗教批评是什么?

(1)是当代俄罗斯文论三大主要流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叶萨乌洛夫。(2)主要主张:

①理论家们把尘世现实看做彼岸世界的一种反映,认为文学的功能在于帮助人们摆脱世俗的羁绊,去接近永恒的彼岸世界。

②在这一点上宗教批评与象征主义批评是一致的,但宗教批评直接揭示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的宗教底蕴,强调文艺创作以宗教活动为目的。0191、结构主义与文化主义的关系是什么?

(1)在葛兰西霸权理论风行之前,文化研究主要是结构主义和文化主义两分天下。(2)就核心范畴来说:

①文化主义的核心范畴是意义,将意义视为社会生活中人文活动的产物。②结构主义的核心则是生成意义的指意实践,它不带有任何个人色彩。(3)就大众文化来说:

①文化主义赞扬大众文化真实表达了社会受支配阶级的兴趣和价值观,趋向于在历史学和社会学内部对工人阶级生活方式的研究。

②结构主义批判大众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机器,趋向于对电影电视和通俗文学的研究。50、0192、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神话学是什么?

(1)列维—斯特劳斯的研究领域是人类学,其中对神话和土著人文化仪式的研究与文艺理论的课题密切相关,剖析了仪式文化与其社会等级制度间的结构关系。

(2)其对俄狄浦斯神话的分析尤为著名,鲜明的体现了结构主义以二元对立关系来研究问题的特色,对此后的结构主义文论产生了重要的示范影响。0193、让•皮亚杰对“结构”有三个基本概括:

一是整体性。指结构整体中各个元素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各元素在整体中的性质不同于它在单独时或在其他结构中的性质。

二是转换功能。指结构内部存在着具有构成作用的规律、法则等,各个词汇可以组成不同的语句,人能用语言来表达意思并使他人理解。

三是自我调节功能。指在结构执行转换程序时,它有自身的调节机制而无需求助于结构之外的某物,即结构是相对地封闭和独立的。0194、符号学与结构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1)符号学是一门学科,而结构主义是一种方法,二者性质不同。

(2)结构主义所涉及的范围远不止符号学,同时符号学研究也可以不采用结构主义方法。(3)符号学与结构主义有着很深的联系,在外延上常常可以交叉起来,以至于有时人们会将二者混同。

(4)在法国结构主义的前后四子中,多数人都在符号学上有过理论贡献。0195、恩斯特•卡西尔的符号学是什么?

(1)卡西尔代表作是《符号形式的哲学》、《人论》等。

(2)他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并把人类文化的各种形式包括语言、神话、寓言、宗教、艺术、科学、历史等都看作符号形式。

(3)他认为这些符号形式从不同层次上历史的展开了人的生命,实现了人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客观化。

(4)他认为艺术是一个直觉或观照的客观化过程,而语言和科学则是概念的客观化。(5)评价:开辟了美学研究的新方向,是西方现代美学的重大成果之一。0196、塔尔图—莫斯科符号学派是什么?

(1)塔尔图—莫斯科符号学派是当代俄罗斯文论三大主要流派之一,在60年代兴起,洛特曼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2)主要特征:

①语言、文学、文化等学科研究的交叉。

②由对语言符号体系的研究转向文化符号体系的研究。③宗教符号学研究的深化。

(3)影响评价:从俄罗斯当代文论的发展来看,洛特曼及其追随者在努力与传统纯认识论方法对立以揭示艺术符号体系的结构方面做出了贡献。0197、结构主义

(1)是科学主义的结构理论在文学批评方面的运用。

(2)它以索绪尔结构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继承布拉格学派的思想,企图以语言的结构揭示文学普遍系统的内在结构,建立文学体系模式。0198、语言:

(1)语言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能指和所指在语言中发生关系,二者同时存在。

(2)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同一概念可以有不同的词表达,反之同一语词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0199、言语:

(1)言语是受制于作为系统、体制或规范的语言,语言的本质超出并支配着言语的每一种表现的本质。

(2)人们所说的和所听的都只是言语,它之所以能形成交流,就在于它体现了语言的规定性,是人们共同认可也都明了的规约。

(3)人的言语行为尽管千差万别,但都有共同的内在结构即语言。这成为了结构主义文论家寻求文本内在结构的出发点。0200、中世纪结构:

(1)中世纪的文化结构具有高度的符号学性,把各种事物都看成是表达某种更重要的东西的记号,甚至连人本身也成为上帝的符号。

(2)这种文化蔑视物质,重视记号及它所表征的东西。0201、启蒙型结构:

启蒙性文化重视实在的物质,而代表物质的东西如金钱、名誉等则被斥为虚构物。0202、普洛普论民间故事的31种功能和四个基本法则:

(1)“功能”即“人物的行为,服从人物行动意义的行为”;各种神话和民间故事内容上有差异,但可以找出共同的功能。普洛普归纳出31种功能,并认为任何一个故事都会有31种功能中的某几种。

(2)四个基本法则:a人物的功能是故事里固定不变的成分,构成故事的基本要素;b对民间故事来说,功能有数量上的限制;c功能的顺序永远不变;d就结构而论,所有的民间故事都属同一种类型。

0203、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神话学》、《结构人类学》;

巴尔特《写作的零度》、《论拉辛》、《符号学原理》、《s/z》、《恋人絮语》; 托多洛夫《〈十日谈〉的语法》;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艺术问题》;

阿尔都塞被认为是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其理论与文学关联紧密的是对“意识形态”的阐说。《保卫马克思》 格雷马斯在《结构语义学》中提出了一个包括六个行动位的模型:主体、客体、发者、受者、对手、助者。普洛普《民间故事的形态学》; 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拉伯雷的创作以及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民间文化》。0204、索绪尔认为符号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中符号生命的科学,语言学是这门科学的一部分,符号学的发展规律可以应用于语言学。

0205、艾柯根据符号的不确定性理论来阐释文学作品尤其是现代派文学的问题,认为文学作品肯定是一种“表达”,但表达与相应的语义模型的关系是难以界定的。

0206、洛特曼致力于文化史的符号学研究,认为存在着两类历史结构,即中世纪结构和启蒙型结构。

0207、复调小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首创的,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是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分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第二篇:《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读书笔记(本站推荐)

詹巴蒂斯塔·维科《新科学》的目的是:构造“人的物理学”。

“原始人”对世界的反应不是幼稚无知和野蛮的而是本能地、独特地“富有诗意的”他生来就有“诗性的智慧”指导他如何对周围环境作出反应并且把这些反应变为隐喻、象征和神话等“形而上学”的形式。(就教育而言其“原始人”概念是否意味着“学生的原创性思维”?)

任何神话在古代人一般经历的实际经验中都有其基础表达了他们的愿望:试图把一种令人满意的、可以理解的、人化的形式强加于这种经验。维科认为这种形式是从人的心灵本身产生的它成了人类心灵视之为“自然的”、“既定的”或“真实的”那个世界的形式。

这就确立了“真实—事实”原则:人认识到是真实的与人为地造成的东西是同一回事。当人感知世界时他并不知道他感知的是强加给世界的他自己的思想形式存在之所以有意义(或“真实的”)只是因为他子那种形式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因此“……如果我们对此深思熟虑的话那么诗的真实就是形而上学的真实与之不相符合的物理的真实就应被视作谬误。”

人类不是什么先决条件而是制度建立过程的结果、效果、产物。

这就是说人创造神话、社会制度实际上他创造他所感知到的整个世界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创造了他自己。这种创造过程包括不断地创造各种可以认识的、重复的形式我们现在可以把它称为“结构”的过程。维科把这种过程看作是人固有的、永恒的、确定的特征特别在社会制度的创立方面它的作用是持续不断的由于它具有重复性因而其结果是可以预测的。(我们的教育方式同样可以找寻这样重复的——即规律性方式!)

人类在一个人造的世界上就得习惯于并且不得不默认这些东西尽管人类仍把这种世界看成非艺术的、“自然的”世界。

人类和人类社会不是根据在它们之前就已存在的模式伙计化塑造的。没有预先存在的、“既定的”人的本质没有预先缺点的“人类本性”。人性的具体形式是由特定的社会关系和人类制度的体系所决定的。

在“诗性的智慧”中人类表示直接地对付这个世界而是间接的通过其他手段即不是精确地而是“诗意地”对付这个世界。“在人类制度的本质中必定有一种为任何民族所共有的精神语言它毫无例外地抓住人类社会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种种事物实质一如这些事物本身可能具有形形式式不同的方面一样。”(任何事物——包括教育都有一种这样的精神语言!)

什么是结构?

皮亚杰:整体性概念、转换概念、自我调节概念。

整体性:是指内在的连贯性。实体的排列组合本身是完整的并不只是某种由别的独立因素构成的混合体。结构的组成部分受一整套内在规律支配这套规律在结构之内赋予各组成部分的属性要比这些组成部分在结构之外单独获得的属性大得多。因此结构不同于一个集合体结构的各组成部分不会以它们在结构中存在的同样形式的真正独立地存在于结构之外。

转换概念:结构表示静态的。支配结构的规律活动着从而使结构不仅形成结构而且还起构成作用。

自我调节:为了有效地进行转换程序它不向自身以外求援。

第三篇:结构主义讲稿

一、什么是结构主义?

从广义上讲,结构主义可以看作是20世纪发生于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种思潮,它兴起于五六十年代的法国,然后迅速蔓延到欧美各国,成为一种社会性的思潮。相对于其他思潮来讲,它不重视因果解释,而是坚持如果要弄清楚一种现象,人们就必须描述其内部结构——其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并描述它跟其他现象的关系,因为这些现象与之构成更大的结构。从狭义上来讲,结构主义一般只是指现代语言学、人类学和文学批评的一种方法。结构主义更多的是一种方法,是“关于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认为“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是在于我们在各种事物之间的构造,然后又在它们之间感觉到的那种关系。” 结构主义者坚持认为客观世界不仅是真实的,而且也是可以被科学认识的,只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事物的本质不存在与单个的事物本身,而在于事物于事物的关系之间。

结构主义者特别关注对结构的感知和描绘,试图通过建立一个关于客体事物的结构模式来达到对于客体的认识,从这个角度看,结构主义具有了方法论的性质。

结构主义在当代西方文论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继承了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派注重文学文本客观分析的科学主义精神,并使这种传统发展到了极致;另一方面它又开启了解构主义和阅读理论的新思想。

结构主义风行于很多国家,同时也造就了不少结构主义文论家,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被称为“结构主义五巨头”的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罗兰·巴尔特(结构主义文论)、雅克·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心理学)、福柯(结构主义历史学)、阿尔都塞(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及雅各布逊、普洛普、格雷马斯、热奈特等等。

二、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

1、前“结构主义”时期的巴特

巴特对文学现象的关注始于对文学写作的考察,而他此后的全部写作都是关于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20世纪50年代初,巴特为法国的《战斗报》写了一系列论说“写作”的文字,1953年这些文字辑集出版,书名为《写作的零度》。

《写作的零度》是针对萨特的《什么是文学》和法国文学而提出的,巴特对法国文学史观提出了与萨特不同的观点,对法国文学进行了价值重估。萨特在《什么是文学》中,提出了三个问题:什么是写作?为什么写作?为谁写作?萨特给出的答案分别是:介入、自由和阶级意志。萨特在文中呼吁作者对世界要采取一定的态度,并且宣称要为自由而写作,这无疑与他的存在主义自由选择理念是契合的。而巴特在《写作的零度》中把关键词放在语言上,在巴特看来,自由与语言这两个词是对立的,因为,自由意味着主体人性的介入,而语言则是结构化的、充满束缚的。在阐述“什么是写作”时,巴特把“写作”、“语言结构”和“风格”看做是形式上的三足鼎立。语言结构全面贯穿于作家的言语表达中,但却不给予支持。而风格的所指物更多地关涉着作家神秘的内心深处,但语言结构和风格是时代和个人的自然产物。巴特认为,在语言结构和风格之间还存在一个“形式性现实的地盘”,它就是“写作”,它是“一种人的行为的选择,以及对某种善的肯定,是存于创造性与社会之间的那种关系”。因此,“写作”是这样一种活动:一位作者带着他全部的个体生命体验,以一种主动选择的姿态去与社会历史交遇,并最终结出文本的果实。在写作的零度中,巴特进一步阐释道:“在脱离文学语言的同一种努力中还有另一种解决:即创造一种白色写作,它摆脱了特殊语言秩序中的一切束缚。„„我们知道,某些语言学家在某一对极关系(单数与多数,过去时和现在时)的两项之间建立了一个第三项,即一中性项或零项。这样,在虚拟式和命令式之间乎存在着一个像是一种非语式形式的直陈式。零度写作根本上是一种直陈式写作,或者说,非语式的写作。”这是巴特借用语言学的方法,在二元对立项之间引入一个消解的第三项——中性项或零项,巴特称之为“新闻式写作”,即为像新闻一样客观冷静的表达和叙述。这是一种不关乎社会历史性的几乎纯客观性语言结构,它排斥作家个人风格的显露。

在《写作的零度》中,巴特针对拉辛、巴尔扎克、萨特等人的作品因具有某种阶级的政治的倾向,从而形成了作家个人的风格,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观点:“文学中一组记号的表达与思想内容无关,语言也与风格无关,它们都在一切可能表达方式内,确定着一种定型化语言的孤独性。” 这样的文学作品中不再有作者的影子,作者也不再是神话性和社会性传声筒的傀偏,不再承担社会伦理道德和历史责任的角色,不再受价值意义和意识形态的规束它转变为一种形式求索。“零度写作的意图在于清除外在因素对写作的干预性,消除写作中主题介入性的价值评判,消除写作中的功利色彩,从而扩大写作本身的容量,扩充写作本身的各种可能性。” [27]巴特认为,思想内容的东西是“将一种语言之外之物强加予读者”,这并不是文学本身,文学本身只能是遵从语言结构的一组符号表达,“写作是一种硬化的语言,它永远显得是象征性的,内向性的,显然发自语言的隐秘方面的。” [28]这是一种纯粹理想化的中性写作,作者在此的情感态度为零。它取消了主体“在场”的特征,反对一切权威和中心,去除了人意识形态的束缚,给予写作最大自由。类似的中性写作,直到福楼拜之后的现代文学才出现,而加缪则是零度写作的典型,加缪在《局外人》中,以一种透明的语言,塑造了对现实世界抱一种一切都无所谓的态度的莫尔索这一荒诞的典型形象。

巴特认为,零度写作至少是一种不及物写作,不及物写作(intransitive writing)是作家(author)写作而非作者(writer)写作,作者写作则是一种及物写作(transitivewriting),作家的不及物写作致力于“怎样写作”,只有这种写作才能真正体现写作的深层本质:写作只能是语言符号学的问题,它是“不及物”的活动,不指向现实人生,而只指向语言自身。此时的作家是绝对写作的人,是受语言符号结构支配的人。这种写作是对主体的遮蔽,写作过程就是符号的结构系统凌驾于个人风格之上,控制着写作。只有这种零度写作才是“纯洁的写作”,才符合超越于个人的符号结构的要求。巴特的这一思想,具有典型的结构主义特征。

2、巴特的“结构主义的叙事学”

20世纪60年代中叶,巴特成为法国结构主义思潮中与列维-斯特劳斯、拉康、福柯、阿尔都塞齐名的人物,他是这个思潮在法国文论和文学批评界的最重要的代表。这一时期巴特的主要著述有:《结构主义活动》(1963)、《符号学原理》(1965)、《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导论》是结构主义的叙事作品研究的集成之作,它有鉴于格雷马斯、托多洛夫对叙事作品的研究而又对他们此后的研究起了颇大的影响作用。

《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的一个前提性设定是:叙事作品有其“共同的模式”。巴特认为: 这个共同的模式存在于一切言语的最具体、最历史的叙述形式里。(见伍蠡甫等主编《西文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卷,第473-474页)(1)演绎的方法

正像结构主义语言学“通过成功地描述‘语言’(言语来自语言,我们又能从语言产生言语)来驾驭无穷无尽的言语”(上书,第474页)那样,巴特试图从诸多叙事作品中找出其共同的“可资分析的结构”或所谓叙事的“共同的模式”,以建立一种结构主义的叙事学。也正如结构主义语言学面对三千种左右的语言形态“明智地采用了演绎的方法”(上书,第474页),在面对数以百万计的叙事作品的情形下巴特对叙事的“总的模式”的拟订选择了演绎而非归纳的方法。

(2)结构主义叙事学与索绪尔语言学的差异和关联

巴特如此看待结构主义叙事学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差异和关联:语言学研究到句子为止,叙事学则要研究到“句子以外”,但句子和“句子以外”的“话语”有着“同源关系”(上书,第476页)。他说:

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因此不可能超过句子,因为句子以外,不过是另外一些句子而已。植物学家描述了花朵之后是不会想着去描述花束的。(上书,第475页)

最理智的办法是假设在句子与话语之间有同源关系,只要同一个形式结构似乎支配了所有的符号学体系,不论其内容如何之多、规模如何之大。话语可能是个大的“句子”(其组成单位不一定非是句子不可),如同句子就某些特征来说是个小的“话语”一样。这一假设同目前人类学的某些主张是完全一致的。„„我们在这里建议的同源性,不仅具有启发意义,而且也意味着语言和文学之间的一致性。(上书,第476-477页)(3)叙事作品的三个描述层次

鉴于语言学的“描述层”的概念,巴特把叙事作品分为三个描述层次:“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同时,他特别强调“每个层次独自产生了不了意义”,“某层次的任何单位只有结合到高一级层次里去才具有意义”(上书,第477页)。他这样申述自己的观点: 我们建议把叙事作品分为三个描述层:

一、“功能”层(功能一词用普罗普和布雷蒙著作中所指的含义);

二、“行动”层(行动一词用格雷马斯把人物作为行动者来论述时所指的含义);

三、“叙述”层(大体相当于托多罗夫所说的“话语层”)。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三层是按逐步结合的方式互相连接起来的:一种功能只有当它在一个行动者的全部行动中占有地位才具有意义,行动者的全部行动也由于被叙述并成为话语的一部分才获得最后的意义,而话语则有自己的代码。(上书,第478-479页)关于“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的分析: 功能层主要研究基本的叙述单位及其相互关系。巴特认为功能是最小的叙述单位,一部作品里任何细节都具功能,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叫功能,这类功能的相关单位属于同一级,是动作性的横向组合关系;第二类称为迹象,它的相关单位要在更高一级的单位中去找,是描写烘托性的纵向聚合关系。按功能的重要程度,第一类功能又可分为核心和催化,第二类迹象同样分为迹象本身与情报两类。

这四类功能中的任何一个单位都同时属于两个不同的功能类别。此外,在这四类功能中,第一类“核心”,数量有限,构成了作品的骨架,其余三类为该骨架的血与肉,填补骨架之间的空隙。而信息成分与迹象又可自由结合;催化与核心之间存在一种蕴含的关系;核心之间则依靠互相支持的关系结合起来。

结构主义着重研究构成作品股价的主要功能单位间的逻辑关系。巴特在此引进一个新术语,即序列,是指一连串合乎逻辑的、有连带关系结合起来的核心。每一序列均是封闭的、相对立的逻辑系列,且有名称。文学作品就是通过这些序列的塔式叠盖组织起来的。这是作品结构分析的第一步。

行为层主要研究人物的分类问题。巴特指出作品中的人物概念历来有两种倾向:一类以亚里士多德为主,认为人物完全从属于行为;另一类以心理小说派为主,强调有心理内容的人物,而结构主义者们主张在人物的行为范围内描写人物。至于小说的人物主体问题,巴特认为人类分类应该放到非心理的语法范畴中,因此结构分析的人物即三种不同质的人称对立关系:我、你、他。

作品结构分析的最高层是叙述层,这一层主要研究叙述者、作者和读者的关系。巴特认为叙述作品的内部存在着一种大的交际功能,作品本身作为交际的对象,而叙述者就是信息传播人,读者则是信息接收人,读者与叙述者的符号同时在描写作品的语言中被表示出来,只是前者比后者更复杂而隐蔽。叙述者只是实施语言行为的“纸上生命”,既不是作品的人物,也非作者本人;叙述者符号存在于作品中,可进行结构分析,而作者符号则在作品之外。叙述者代码有两种符号系统:人称系统和符号系统,这是超越心理人称之上的纯语言学形式的人称。叙述层的关键任务就是用叙述性符号将功能和行为单位重新组合在以叙述者与读者为主的叙述交际里。任何文学作品都有一系列固定的叙述性符号,如开头与结尾的安排、叙述角度等。

最后,巴特从叙事作品的体系上归纳出两种基本程序:分割和结合,也即形式与意义。正如语言上的分割现象一样,文学作品功能层的每一序列虽是一个封闭整体,却可以插入其他序列的功能单位,使序列扩张,但仍不失逻辑上的连续性,这是文学作品的一大特征。如“悬念”即是这种分割现象的突出形式。另一方面从某一层次被分割的成分往往在高一级层次获得新意义,这便是结合。正是由于结合作用构成了叙事作品的一副错综复杂的几何图案,分割导向横向阅读,结合导向纵向阅读。巴特的最后结论:文学作品不是模仿,序列来自对现实的观察,而是根据叙述描写语言的要求所创造的适当情景,真正使读者得到欢悦与激情的不在作品的情节,而来自对其语言行为的感受。

第四篇: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包括后结构主义)不是一个统一的哲学流派,而是具有不同哲学倾向的学者因在不同意义上将原来在语言学中运用的结构主义方法推广用于从事其他研究而形成的一种庞杂的思潮。

通过对众多结构主义的分析,皮亚杰认为,结构主义 “有两个共同的方面:一方面,是一个要求具有内在固有的可理解性的思想或种种希望,这种理想或希望是建立在这样的公设上的,即一个结构是本身自足白{},理解一个结构不需要求助于同他本性无关的任何因素;另一方面,是已经取得的一些成就,它达到这样的程度,人们已经能够在事实上得到某些结构,而且这些结构的使用表明结构具有普遍的,并且显然是有必然性的某几种特性,尽管它们是有多样性的。换言之,皮亚杰认为结构主义有两个共同特点:第一,在一个研究领域里要找出能够不向外面寻求解释说明的规律,能够建立一个自己说明自己的结构。第二,实际找出来的要能够形式化,作为公式而作演绎法的应用。同时,皮亚杰也认为,“结构主义真的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种学说。”“作为方法论,结构主义是开放的。”

换言之,结构主义的中心思想在于:某种结构(或系统)可支配和解释任何研究对象。结构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是“无意识”的产物。它由许多成分组成,这些成分之间的关系就是结构。结构主义强调的是从结构的整体上去认识事物。那么结构到底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这些特征呢?皮亚杰对此作出了自己的分析。

二、结构及其特征

皮亚杰认为结构“应该是可以形式化(或译:公式化)的”。同时,结构应该是体现在具体的学科里面的。皮亚杰认为“结构的存在方式,要在每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里去加以说明的”。皮亚杰总结说,一个结构必须包括三种特性:整体性、转换性、自身调整性。“只有作为一个自动调节的转换系统的整体,才可以被称为结构。”接着,皮 亚杰对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于结构的整体性。首先皮亚杰认为,任何一个结构都有它自己的整体性。同时他也认为,一个结构是由若干个成分组成的:但是这些成分不是孤立的各自存在的,而是服从于能说明体系之成为体系特点的一些规律的。这些所谓组成规律,并不能还原为一些简单相加的联合关系,这也就是说,结构的一个 著特点就是,结构之问的组成 部分是由具有有机联系的规律组成的,而不是各个部分简单加起来的整体,整体与结构之间的区别就在与此。在结构中,任何一个元素都不能不受整体性法则的支配而孤立出来。

在关于整体的性质问题上,皮亚杰对两种观点,即原于联想主义和“涌现论”提出了批评。皮亚杰认为,前者的错误在于把结构简单化为各个组成元素单纯相加而成的集合体,并企图把结构还原为它的组成元素,而没有看到结构的整体性是不能由其任何一个元素本身的特性来说明的。后者虽然认识到一个结构的整体性并不是由组成它 的各个成分的简单相加就可以体现出来的。但是,他们把整体看作先于其各个成分而存在,或者是在这些成分发生接触的同时就可以得到一个整体的机构。皮亚杰认为,原子主义者认为整体一直处在组成的过程中,这是一种没有结构的发生论。“涌现论”者主张没有发生过程的整体性或形式,这是一种没有发生过程的预成论。皮亚杰以数学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比如:数学里的整数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人们并不是在随便什么样的程序里发现了它们,然后再把它们汇合成一个整体的。整数只是按照数的系列本身才表现出来,这个数系列具有“群”、“体”、“环”等的结构性质,而这些性质是不同于每一个数的性质的。

关于转换规律。皮亚杰认为,“结构就是要成为一个若i=转换的体系,而不是某个静止的体系”。如果说被构成的这些整体性的物质是由于他们组成规律而得来的,那么,这些规律从性质上来说就是起构造作用的。这种构造和被构造的双重作用,正说明了转换概念的成功性。转换表明,结构不是一个静止的整体,而是包含变化的。在转换规律的支配下,整体的守恒不但不与各种要素的各种变化相矛盾,相反,结构的整体性正需要由这种变化而体现出来。

关 自身调整性。结构的自身调整性带来了结构的守恒性和菜种封闭性。由于转换是在一个整体之中进行的,因此,“一个结构所固有的转换不会越出结构的边界之外,只会产生总是属于这个结构并保存该结构的规律的成分。”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结构容易把自身封闭起来。结构的守恒性和封闭性需要其自身调整,反过来又因为其自身调整产生了结构的守恒和封闭。结构的自我调整性揭示了结构的形成与转换的内在机制,因此,皮亚杰对自我调节的作用非常重视。他把自我调节分为两种:一种只是在原有的结构中发挥作用,在平衡的状态下使结构得到自身的守恒与稳定,并不超越原有结构的界限;而另一种自我调节则参合新的结构,并把所有的结构作为子结构整合到一个更大的结构中去,从而在一个新的、更大的范围内使结构保持自身的守恒和稳定。

三、皮亚杰结构主义的教育意义 1.关于教学目的和教育目的

皮亚杰关于教学目的的基本原理是在批判传统教学的若干问题时提出的。他在《教育科学和儿童心理学》一书中讨论教学远未解决的一系列问题时指出,其中一个中心问题就是尚没有解决好“教学的日的是什么?是积累有用的知识?是教学生去学习?是教学生去创新、了解以及生产任何有关领域内的新东西?是教学生怎样核查,怎样证实,或是只教他们重复背诵?等等”。他指出,人们规定教学目的往往是根据成人的社会需要,把儿童看作和成人一样,以为儿童和成人具有一样的逻辑推理,而只是缺乏成人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所以教学只需要给儿童灌输知识就可以了。他以为,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儿童获得成人社会的知识,同时还应该使他们通过自身的创造性努力和实践活动,使他们未来的社会生活的内容更为充实和进步。虽然皮亚杰在教学目的的具体规定中强调培养儿童的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但他也反对那些片面强调儿童本身的能力和自发活动,甚至完全废弃系统知识教学的错误主张,而是强调在培养儿童各种能力的同时,也不能放松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

关于教育目的,皮亚杰应用他的认识发展心理学于教育上,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发展— _-{足进儿童各个认识阶段的智慧的发展。他把使学生具有逻辑推理能力和复杂抽象概念的能力,当作教育的最高要求。他说,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能创新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已经做过的事的人。他说,“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能够创新的人,而不是培养只会跟在前辈后面亦步亦趋的模仿者。也就是培养会创新、会发明、会发现的人。教育的第二个目标是:树立会批评、会鉴别的思想,而不是树立不加选择地接受一切的思想。”他说,“智慧训练的目的使形成智慧而不是贮存记忆,是培养出智慧的探索者,而不仅仅是博学之才”,这种人能有所创造、发明和发现。同时他也认为,“教育就是使个人适应于周围的社会环境。” 2.关于教育原则

第一,重视智力原则。皮亚杰强调教育要优先发展儿童的智力和推理能力。他认为,儿童的智力的形成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而不是先天遗传的。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和开发儿童的智力。

第二,准备壮原则。皮亚杰主张不能让儿童进行任何他在心理上还没有准备的学习,认为学生只有有了准备,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具体贯彻准备性原则呢?我们可以从其理论中发现一些观点。

首先,不应该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其认知发展阶段的材料。比如算术教学中的数概念和加、减运算等,它们都是具体运算智慧的成就。因此,我们只有向那些处于具运算或向具体运算过渡的儿童,即处于“准备状态”下的儿童讲述这些内容,才能使他们理解。而前运算的儿童因为还不具备同化这些信息的必要的认知结构,因此,不能从这类教学中受益。他们从事这类学习,只能死记硬背,进行机械学习。

其次,教师应该努力避免试图从外部人为地加速儿童对某种问题的认识过程,不能把学习速度视作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指标。他认为,学生对内容的彻底掌握比速度快慢更为重要。我们如果企图使习得具有持久和牢固性,就必须让儿童经历一个“错误的”和“缓慢的”阶段,而不应该期待他像成人那样进行逻辑的推理。皮亚杰对加快学习的看法也与其他人不同。他说,加快学习大概是可能的,但是不可能指望有极大的加速。

再次,向儿童教授新概念,应该尽可能按其自发的认识过程的顺序进行。只有这样的教学才可称作是建立在发展基础上的教学。皮亚杰学派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概念白发发展次序的知识。

第三,因材施教原则。强调准备性,在教学方法上必然要因人施教,因为儿童,尤其是处在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时期的儿童,准备性可能各不相同。这种不同就是个别差异。根据他的理论,教师应该针对每个儿童准备性的特点来制定适合每个人的个别化教学程序。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随时判断学生学习的效果,及时修改 程序。

第四,主动操作原则。皮亚杰认为,在儿童的智力发展过程中,动作起了重要的作用。所谓的动作,指儿童自己对实物的动手操作活动。只有使儿童自己主动的投入各种具体的活动,和实物进行真正的接触,才可能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获得真正的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建构。

第五,互助协作原则。皮亚杰认为儿童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源泉。“儿童如果不同他人进行思想交流和合作,就无法把他的运算组成一个连贯的整体”。他指出,儿童之间的相互合作跟成人之间的合作同样重要。如果儿童不了解彼此相对的立场和观点,那么他们将长久地停留在本质上是自我中心的立场。儿童之间彼此交流,互助协作,可以使儿童顺利地融人儿童群体或社会群体之中,从而在群体中实现同化和顺化。3.关于教育方法

皮亚杰在他的著作里,对旧的、传统的教育方法进行了批判。他所倡导的新方法与传统的方法的对立就在于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的对立。他指出,旧的、传统的教育方法实际上是要从外界接受已经十分完善的知识与道德的成果。这对学生来说,学习就成为成人世界强加在他们身上的练习或是一种模仿外在世界的动作;道德教育就是要 学生服从,而不是从内心培养儿童的自主性。在对新方法的论述中,皮亚杰首先回顾了教育史上各个历史时期的教育家对教育方法的见解,并指出,在他们的见解中就有“新教育方法”的因素。如:苏格拉底的启发式的问答法;拉伯雷主张儿童观察自然并参与实际生 活;卢梭主张儿童在大自然中学习:裴斯泰洛齐把学校视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主张学生自发的活动;福禄倍尔关注对儿童的感官教育:赫尔巴特企图使教育方法适应于教育规律;以及詹姆士、杜威和蒙台梭利夫人对新教育方法的见解。

从皮亚杰理论中可以发现哪些具体方法呢? 第一,活动教学法。对皮亚杰“活动”概念的理解,多数 学者认为,皮亚杰的“活动”概念比“实践”概念在含义上要 广。他所指的活动不仅包括人的有意识的活动,也包括人 的本能活动;不仅包括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的活动,也包 括客体对主体的强制所引起的活动。其中很多活动是包括 了教育因素在其中的,因为这些活动都是为着一个目的: 促进儿童各个认识发展阶段的智慧的发展。因此,活动就 成为儿童认知发展的最重要途径和最直接根源。所以,他 强调儿童要“高度活动”,主张让儿童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放手让儿童动手动脑探索客观事物,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 及自己的协调,逐步形成、发展、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这 就像织网一样,活动越多,经纬线交错越缜密,认知结构同 化外来信息的功能就越强大。但在活动中,不能过多地拘 泥于一事一物的记忆,否则就会得不偿失。

第二,自我发现法。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只有儿童自我 发现的东西,儿童才能积极主动地将其同化,从而对事物 产生深刻的理解。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改变传统 的灌输法,而应教会学生学会自我探索,自己寻求到问题 的答案,而不是教师过早地告诉他们。教师在实际运用自 我发现法时,不要去错误地引导学生走向教师早也设想好 的答案,这样的发现是虚假的发现。

第三,认知冲突法。这种方法也可叫新颖法,就是让儿 童去学习那些和自己已经具有的知识不同的新鲜事物。当 儿童探索新事物的时候,由于自己没有现成的知识结构可 以去同化,只好运用已经具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探索新事 物,获得新知识,以达到内部的认知平衡。第四,同伴交往法。同伴交往法旨在让儿童在群体之 中通过交往、交流、合作来受到教育的方法。皮亚杰一贯重 视儿童之间的互教,认为小伙伴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认 知发展的重要源泉。由于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与同伴 交往不仅可以获得认知的发展,而且也获得感情的满足。如果儿童不和同伴交往,就不会学会与人相处和合作,缺 乏了解不同思想和观点的机会,其认知有会受到局限。所 以,教师应该避童孤立于群体之外。4.关于教育内容

同样的,皮亚杰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也放映在对教育的 内容上。他指出,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应该删除那些对 于社会、对于生产和生活来说是无用的东西的。在教学内 容改革中,皮亚杰也提到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他认为,由 于知识和技术的持续发展,人们要跟上这些时代的潮流,而又不至于忽视学生的根本文化修养,就会导致教学计划 令人不能容忍的负担过重。5.关于教师培训

皮亚杰非常重视教师培训,并对中小学师资的培训提 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师资培训的问题乃是一个关键的 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一切问题便都可以迎刃 而解了。他认为,搞好基础教育、培训科技人员、发展职业教育,都是与师资培训这个问题相联系的。教师 55 地位很重要,不是人人都可以做老师的。皮业杰对小学教 l『巾培训更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不能 为小学教师所教 的是小学,教学内容比较浅、易丁传授,而只需对他们进行 低于中学教师的培训 这样的考虑可以说是教育行政部门 的思维方法,但是如果从心理学和认识论的观点出发,小 学教师则应当与中学教师在同一档次的学校中进行培训。为,从吸收知识的难度与这种知识在客观上的重要性这 个双重观点来看,儿童愈小,对他教学就愈难,而对于幼儿 的教学未来的后果就愈有影响。皮亚杰认为,在教育改革 中,如果没有足够数量的老师,任何教育改革计划必定失 败。此,培训合格的教师是十分重要的。对老师的要求,除『掌握本门学科渊博的知识,还应该对他们进行心理 学、敦育学和专门学科的教学法的训练。因为,教师只有吸 收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才能把当代教育科学所取得的成 果运用到学校教育实践中去。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先进的 教育科学知识,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否则就会出现“用最古 老的教育方法去教最先进的学科”。6.关于教育环境

在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中,皮亚杰认为良好的环 境对儿童的 tL,理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教育就是使个人适 应于周嗣的社会环境。”而良好的教育环境必须以儿童心 理发展的客观规律相适应为条件。他认为,学校教育是在 特殊环境下进行的特殊活动,是影响儿童发展的各种因素 的组成部分。学校教育能否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不仅 取决于它本身的水平,而且还取决于它与其他环境、活动 问的协调。因此,学校教育不仅要为学生创造适宜的环境,更要组织好他们的活动。

皮亚杰认为,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先天和后天是相互 影响的,其中,环境为人的智力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养料,正 如它为人的身心发育提供养料一样。儿童不仅仅会利用环 境刺激来供给自己智力发展的需要,这种发展还必须调整 自己以远血特定的具体环境。儿童的各种学习,多少受到 他们所生活的特定的社会和地理环境的限定。跨文化研究 的结果表明,儿童们为了保证自己的智力获得发展,总是 选择距离他们最近的环境,正如全世界的儿童都在利用不 同的饮食条件,来完成身心发育的任务一样。与此同时,具 体特定的环境刺激条件义决定了儿童思维的内容。这同样 在跨文化研究中得到了证明。7.论教育过程

皮、杰虽然没有直接论述教育过程,但是,他强调教 育过程必须与智力发展阶段相适应,即教育过程具有阶段 性,认为这是由于各种发展 素之问的相互作用,使儿童 思维发展具有阶段性的必然反映。各阶段的出现,从低级 到高级,有一定次序,不能逾越,也不能互换。教育过程必 须遵循巾低到高、由简到繁的次序,针对不同智力发育阶 段的特征,施以相应的教育。在感知运动阶段,要注意早期 教育,及时给婴儿提供多样化的能吸引他们观察的物体; 实施促进儿童动作发展的训练。在前运算阶段,主要通过 观察、测量、计算、讲故事等活动培养幼儿的初步科学观 念。在具体运算阶段,主要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儿童的各种 科学的基本逻辑概念和逻辑分类能力。在形式运算阶段,可以进人更高层次的抽象的教育内容。在具体教学中应遵 循直观一记忆一理解一操作的顺序进行教育。8.关于教育评价

皮亚杰认为,教育未成为科学,表现在传统教育未能 提供正确的评价方法。

他非常看重对儿童发展水平的评价,认为这是教育实 践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在他看来,正确的评价必须是客观 的:同时,对发展的评估要兼顾内化建构和外化建构两个 方面,尤其以内化建构的逻辑水平为更重要。他确信认知 发展阶段理论和实验是最好最准确的发展评定方法,因为 他的认知发展阶段是根据儿童不同的逻辑水平划分的。皮 亚杰反对标准化的考试,认为它在教育实践上起了不好的 作用,对教育是有危害的。他甚至把学校考试说成是“名副 其实的教育瘟疫”,认为它毒害师生的正常关系,有损师生 工作和学习的愉快心情和彼此间的相互信任。他批评学校 的考试是依赖记忆力而不是学生的构造能力。正是由于 学校把标准化考试作为评价重点,教师和学生都为了一个 虚假的分数而奔忙,老师不去关注学生真正的活动和人 格,学生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发挥自己的潜力。而实践证明,学校考试的分数对于学生今后有意义的工作,几乎没有多 联系。

皮亚杰还认为,对发展的评价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应 该把考试的方式改变为对儿童完成各种作业的客观记录,教师再根据这些记录去评价儿童的发展水平。对儿童发展水平的鉴别,皮亚杰认为传统的方法也是 无济于事的。因为它无法正确评价儿童是否处于学习某种 概念的最佳准备状态。对儿童发展水平的确切评价是有效教 学的关键。因此缺少适当手段或不以某种科学的儿童发展 心理学为评价工具__

结构主义的方法有两个基本特征。

首先是对整体性的强调。结构主义认为,整体对于部分来说是具有逻辑上优先的重要性。因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复杂的统一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性质都不可能孤立地被理解,而只能把它放在一个整体的关系网络中,即把它与其它部分联系起来才能被理解。正如霍克斯所说:“在任何情境里、种因素的本质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它的意义事实上由它和既定情境中的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所决定。”再如索绪尔认为,“语言既是一个系统,它的各项要素都有连带关系,而且其中每项要素的价值都只能是因为有其他各项要素同时存在的结果。”因此,对语言学的研究就应当从整体性、系统性的观点出发,而不应当离开特定的符号系统去研究孤立的词。列维·斯特劳斯也认为,社会生活是由经济、技术、政治、法律、伦理、宗教等各方面因素构成的一个有意义的复杂整体,其中某一方面除非与其它联系起来考虑,否则便不能得到理解。所以,结构主义坚持只有通过存在于部分之间的关系才能适当地解释整体和部分。结构主义方法的本质和首要原则在于,它力图研究联结和结合诸要素的关系的复杂网络,而不是研究一个整体的诸要素。

结构主义方法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对共时性的强调。强调共时性的研究方法,是索绪尔对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有意义的贡献。索绪尔指出:“共时„现象‟和历时„现象‟毫无共同之处:一个是同时要素间的关系,一个是一个要素在时间上代替另一个要素,是一种事件。”索绪尔认为,既然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同时并存的,因此作为符号系统的语言是共时性的。至于一种语言的历史,也可以看作是在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内部诸成分的序列。于是索绪尔提出一种与共时性的语言系统相适应的共时性研究方法,即对系统内同时存在的各成分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它们同整个系统的关系进行研究的方法。在索绪尔的语言学中,共时性和整体观和系统性是相一致的,因此共时性的研究方法是整体观和系统观的必然延伸。

第五篇:结构主义&解构主义

结构主义&解构主义

目 录

• 主题说明

 结构主义

 解构主义

• 流行趋势相关品牌介绍

 结构主义

Tom Ford

 解构主义

三宅一生

• 市场调研报告

 H&M

• 调研延展设计

主题说明

• 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服装风格,也可被称为建筑主义或构成主义服装风格,它以人的肢体造型为基础,强调服装造型的立体感、扩张感、比例感与层次感,并具有极强的秩序感,充分反映了西方传统服装的审美理念。

•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与西方传统的窄衣结构截然不同,解构主义服装风格不再强调服装的适体、塑型。它建立在东方及现代服装审美理念的基础上,以逆向思维进行服装设计构思,将服装造型的基本构成元素进行拆分、组合,形成奇突的外形结构特征。

2012年春夏女装流行色趋势

2012春夏女装色彩以薄荷绿和白色为主色调,以大地色系和暖色系来调和,深茶色、粉紫和糖果粉加以点缀展现舒适自然的感觉。

相关品牌调研介绍

结构主义

• Tom Ford

名:汤姆·福特Tom Ford

国家:美国

创建年代:2004

创始人:汤姆·福特Tom Ford

所属集团:曾属GUCCI旗下品牌,后独立。

消费人群:时尚群体

设计师简介:

• 汤姆·福特Tom Ford品牌故事:

聪明,英俊,富有魅力的Tom Ford就像个天生服装设计领域的主宰者,2004年他离开GUCCI是说“GUCCI和YSL在我离开后变化很大,GUCCI-Tom Ford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我经历过辉煌,但我不会对它产生依赖。”如今的Tom Ford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品牌,并且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网站。

• 个人经历:

1.1962年出生美国德克萨斯州。

2.1983-1985年于Chioe实习。

3.1986年回纽约发展,为Cathy Harwick工作。

4.1990年加入Gucci,94年成为创作总监。

5.2000年出任YSL创作总监。

6.2004年从Gucci辞职并成立自己的品牌。

Tom Ford 商业后的灵感:

•Tom Ford跟一般自我的设计师不一样,他认为设计师应懂得怎样面对人,响应每人的需要。过去的经历告诉他,没有商业基础支持,创意只会一文不值。他最终目的,就是为女性创出她们梦寐以求的美丽事物,为女性塑造出漂亮动人的形象。他并不鼓励女性把流行的元素堆砌身上,相反地,最欣赏的是那种拥有自己独特品味的女性。身边的真人真事、一出电影、一本书、一幅画都可是灵感所在。

•他曾在1996年倡导的MOD怀旧风潮,在国际时尚界风行一时,至今仍让人记

忆犹新,而他在近几季所倡导的70年代式的华丽摇滚风格,如绣花牛仔裤,流苏和破洞的牛仔裤,珠片花长裤,蕾丝长裤,色彩明艳的大型花卉印花连衣裙和半截裙,色彩亮丽的肩挽手袋等等,是1999乃至2000年最流行的服饰之一。

Ford的作品一向被看作是七十年代的翻版,对此Ford解释说:我以为每一个人对美的标准是在他踏入成人时期形成的。我也虽想跟七十年代划清界限,但心目中仍然对那段时间里的事与物有感情虽然我刻意不去想那年代的东西,但最后的设计还是受到了影响。

解构主义

• 三宅一生

名:三宅一生 Issey Miyake

国家:日本

创建年代: 1970年

创始人:三宅一生

所属集团:资生堂

消费人群:东西方中上阶层前卫人士

产品类别:高级成衣、香水、腕表等

品牌简介

Issey Miyake三宅一生

Issey Miyake(三宅一生)是一个为国际所公认的日本时装品牌。它根植于日本的民族观念、习俗和价值观,产品张扬着鲜明的日本民族风格,使得该品牌不仅仅确立了自身的国际地位,同时也确立了东京为国际时装之都的地位,并多次获得世界级的时装奖项。

三宅一生最富盛名的特征莫过于对皱折布料出神入化的运用,不论是压皱细折,到无一定规则可言的乱折型式、折扇折等。其余亦运用丝料、人造纤维,还有弹性极强的莱卡布折等等来营造不同的褶子效果。随时不断开发新布料的Issey Miyake,的确令时尚圈所有人士啧啧称奇,惊艳不已。因此,所有的时尚圈内的人士,几乎是人人拥有三宅一生的作品,尤其参与各种秀场或是重要盛会,都不难于现场看到时• 尚人士对于Issey Miyake的青睐。

Issey Miyake还拥有其支线品牌PLEATS PLEASE等。

设计师简介

他的独创性已远远超出了时代的和时装的界限,显示了他对时代不同凡响的理解。在造型上,他开创了服装设计上的解构主义风格。借鉴东方制衣技术以及包裹缠绕的立体裁剪技术,在结构上任意挥洒,任马由缰,释放出无拘无束的创造力激情,往往令观者为之瞠目惊叹。

• 1938年4月22日,出生于广岛市。

• 1964年,日本多摩美术大学设计系毕业,毕业后赴巴黎深造。

• 1965年,进入巴黎服装工会学校(ecole de la chambre syndicale de la couture

parisienne)学习,其勤奋谦虚成绩名列前茅。

• 1966年,巴黎服装工会学校(ecole de la chambre syndicale de la couture parisienne),成为著名时装设计家纪·拉罗切的助手。

• 1968年,转为同样出名的设计家纪梵希作助手。

• 1969年,到纽约成为时装设计师吉奥弗雷·比内公司的成衣设计师。

• 1970年,结束在西方的学习回到日本,并在东京开办了“三宅时装设计所”。

所获奖项

 1974年获日本时装编辑俱乐部奖。

 1977年获1976年的MAINICHI设计奖,这项奖第一次颁给时装设计师。在东京发布

“一块布”,在东京和发布“和三宅一生一起飞”。

 1980年,参与在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举办的日本风格时装展获得纽约奖。 1984年,获得布莱克学院美国时装设计师协会奖和MAINICHI设计奖1985年,在巴

黎获得时装奥斯卡奖,再一次于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举办展示。

 1990年,在阿姆斯特丹举办展示会,在东京举办“我要褶皱”展示,获奖。

 1992年,获得朝日奖。被《星期日时报》评为创造20世纪的1000人之一。

 1994年,“三宅一生我要褶皱”获得日本创造奖1996年,发布“三宅一生我要褶皱”

客座艺术家系列1,获得MAINICHI设计奖。

 1997年,发布系列2;获得日本政府颁布的紫绶带奖章。

成名足迹

• 七十年代不断举办大型服装表演,表演展示的服装都渗透着日本民族精神的情趣。• 1971年,他的“土豆口袋”被搬到纽约去表演。

• 1973年,他的设计又进军巴黎。

• 1976年,在东京和大阪推出了题为“三宅一生与十二个黑姑娘”的时装表演,获得极

大成功,六天内观众达一万五千余人。继而,他在东京和京都展示的是“与三宅一生共

飞翔”的服装新系列,也是场场爆满,观众达二万二千人,日本同胞都想目睹本国时装师的佳作。

• 1983年,三宅在巴黎展示的服装系列,因选用鸡毛编织的面料而震慑了巴黎时装舞台。市场调研

结构主义《H&M》

• H & M 类型:成衣

• 全名:Hennes & Mauritz AB 《海恩斯莫里斯 Hennes & Mauritz(H&M)》

• 国家:瑞典 韦斯特罗斯

• H & M 品 类: 1947 年销售 Hennes 女装

1968 年销售男装和女装,并改名为 Henrles and Mau ritz

• 创始人:埃林·佩尔森(Erling Persson)

• H&M现任总裁:斯特芬·帕森(Stefan Persson),创始人的儿子。

• 特点:H&M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从服装设计到成为专卖店中商品的时间极短,这使

得消费者能够更快速得接触到最前沿的时尚商品。

• 消费人群:有品位且对时装无比热爱的普通消费者

• 设计总监:玛格丽塔·范·登·博施(Margareta van den Bosch)

与高级时装设计师以及明星偶像合作设计

H&M拥有将近100名设计师,他们与一个由60 名打版师,约100名采购员以及一些预算控制员组成的团队合作开发H&M的男、女、儿童及青少年系列服装。

• H&M自身没有任何工厂。相反,它与主要位于亚洲及欧洲的约700家独立供应商进

行合作。

• H & M 销售地:全世界 24 个国家销售,2007 年进入中国市场并全面推进亚洲

市场。H&M在全世界有20家生产办事处。

• H&M的商业品牌理念:“以最优价格,提供时尚与品质”。

H&M 品牌来源

 H&M于1947年由Erling Persson在瑞典Västerås市创立。如今,H&M在全世界1500

多个专卖店销售服装、配饰与化妆品。位于瑞典Västerås市Stora Gatan大街的老H&M店是世界上第一家H&M专卖店。H&M品牌名是由“Hennes”(瑞典语中“她”的意思)女装与男装“”品牌合并,各取第一个字母而成“H&M”自2004年起,Mauritz不断推出与顶级大设计师联名系列,一个个便宜又颇具设计师特色的联名设计系列成为H&M每年一度的招牌菜。2008年,H&M与大设计师联名的新高潮是川久保玲×H&M的圆点衣和不对称剪裁系列,在H&M东京店上市时引发了混乱的疯抢,上海H&M店里的几件也在10分钟之内卖光。

下载11结构主义、符号学与叙事学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11结构主义、符号学与叙事学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结构主义案例批评分析[★]

    结构主义批评案例分析 结构主义从广义上来说可以看作是20世纪发生于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种社会思潮,其兴起于五六十年代的法国,之后迅速蔓延到欧美各国,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社会思......

    符号学论文资料收集

    传统艺术符号与当代设计“中国风”的审美连线——《中国传统艺术符号十说》书评--朱力(中南大学艺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摘要:中国的传统艺术符号异彩纷呈,受到全世界的瞩目。近......

    巴尔特 《符号学》原理 读书笔记

    媒介文化研究:读书笔记(三) 结构主义与符号学 ——读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 ○李建楠 罗兰•巴尔特的著作《符号学原理》是用结构主义的方式研究广义的,或者说是本来意义的......

    电视广告的符号学解读(合集五篇)

    电视广告的符号学解读 在索绪尔的术语系统中,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是符号的组成部分,每个符号都是能指和所指的统一体。所指是“事物”的心理再现,反映事物的概念,......

    期末论文符号学中要素系统与组合聚合

    符号表达原理作业 第一次作业 举例校园里的符号及其能指和所指: 1,上课铃声 :能指是其所发出的声音,所指是表示上课时间到; 2,路标:能指是路标及其上面的文字,而所指是其代表一条路......

    叙事学与电视研究

    [摘 要] 叙事学理论发源于西方,以形式主义批判而闻名于世。近年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它已逐渐成为充满活力且风行各地的学术思潮之一。将叙事理论引入电视研究有助于使电......

    教师与教育叙事

    教师与教育叙事 ■山东 侯登强 前 言 教育叙事写作和教育专业阅读如同人的两条腿儿,只有两者相互协调,才会让我们在教育的梦想之路上走得更远。两者最初不一定是并驾齐驱的,......

    荷马史诗与诗经叙事比较

    浅议荷马史诗与《诗经》叙事之比较 班级:10对外汉语 学号:100213050 作者: 杨斌 内容摘要: 荷马史诗是欧洲文学的发轫之作,它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伊利亚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