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宏观调控教案

时间:2019-05-14 13:17: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家宏观调控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家宏观调控教案》。

第一篇:国家宏观调控教案

课题:国家宏观调控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准确掌握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任务和手段。理解实行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创新性的思考,能提出不同的见解,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比、讨论、举例等多种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原则,开拓学生思维,激发情感体验,加深对国家的宏观调控必要性的认识。使学生认真积极的参与学习活动,积极主动的回答问题,积极参与讨论研究,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学习氛围,充分体现启发式教育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指导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加强对国家的大事的关心程度及更好地理解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等问题。认识到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优势。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国家宏观调控的三种手段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问题探究,合作学习。

四、教学基本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了解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那么,是不是说经济发展的所有问题都可以由市场来调节呢?我们先回忆几件事: 1、14年7月18,超强台风“威马逊”袭击海南广东,损失惨重,仅海南大学就损失几万乃至十几万元,仅仅广东就紧急拨款8000万元应对灾情。国家为什么这样做?

2、国家花了很大精力打击贩毒制毒的犯罪行为,销毁毒品、判决毒犯死刑,可是依然有人铤而走险。这又是什么原因?

3、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保护环境,治理污染,防范自然灾害,可是为什么没有人愿意来投资办这些事业?反而有许多企业污染环境?

这些共同说明了什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国家宏观调控

生活中宏观调控的例子:国内楼市限价限购,汽车限号限行,电视限播限娱、广电限剧令、限广令、限娱令、限丑令、限穿令,砍掉《爸爸去哪儿》 上海楼市调控初见成效 “假离婚”亦到高潮等等

一、宏观调控的含义

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的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为什么需要宏观调控,只有市场不行吗?

市场不是万能的,消防、国防、治安等公共消费设施的供给,市场能否调节? 毒品、枪支弹药、不健康的书刊等能不能让市场来调节?

即便是市场可以调节的领域,市场调节也有其固有的缺陷和弱点。自发性:不正当经济行为;收入差距和两极分化等(讲解过程)自发性——大家知道,市场调节实际上就是价值规律对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调节,调节什么——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通过什么调节——市场价格指挥调节商品生产者生产什么、不生产什么;生产多还是生产少。什么赚钱就生产什么。价值规律的这种自发调节,就会导致一些不正当的行为。如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贩卖走私毒品等。在市场调节下,高赢利的诱惑会使一些人不惜铤而走险,危害他人和国家。这就是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在起作用。比如,安全生产问题,谁都知道重要,但是,今年来我国多次发生煤矿矿难,死伤惨重,就是因为煤矿承包者为了降低成本,追求利润,在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上尽量不投入或少投入,导致一次又一次的惨剧发生。盲目性:盲目跟风;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等

价格高、有利可图,就会很多人导致蜂拥而上,像炒房等。

盲目性——(“一哄而下”)分析讲解:说明市场具有盲目性,因为参加经济活动的人是独立的单个的人或企业,不可能全面掌握市场信息,更无法控制市场供求变化的趋势,许多人把别人的生产活动作为自己生产经营的信号,因而许多决策有相当大的盲目性。当社会上许多人“一哄而上”或者“一哄而下”的时候,带来的结果必然是经济的波动的资源的浪费。滞后性:时间差;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等的缺陷

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即经济活动的参加者是在某种商品出现供求不平衡,导致价格上涨或者下跌之后,才作出扩大或者减少生产这种商品的决定的。这种事后的调节必然带来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特别是季节性很强的商品更是如此,如农产品。

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

2有助于解决特殊领域内资源配置问题,如基础教育、公共卫生体系、基础设施、国防、邮政,不以营利为目的

3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目标

4此外,在保护公平竞争和限制垄断,促进新兴产业成长和优化社会产业结构有着特殊作用

例子:杭州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汽车)从4月5号不再限号限行,浙A号牌新能源客车在申领新能源客车专用标识后,将不受杭州市区“错峰限行”和西湖景区“单双号”限行措施的限制

那么,国家是通过采取哪些手段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的呢?

三、宏观调控的目标 1促进经济增长 2增加就业

3稳定物价,防止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由于市场流通的货币量偏多而引起的整体物价水平上升,货币贬值 通货紧缩:由于市场流通的货币量偏少而引起的物价下降、货币升值

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指一国国际收支净额即净出口与净资本流出的差额为零。汇率的例子:有一个美国人有20万美元,当时汇率为1美元=8人民币,换成人民币在中国生活了几年,用去了30万人民币,这时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汇率为1美元=6.5人民币,130万人民币=20万美元,当时带来了20万,在中国生活了几年有带走了20万,那他在中国的消费是谁支付的?是中国政府。这就是人民币升值的坏处。人民币肯定要升值,但怎么升,升多少,应该由中国自己做主。

人民币升值和美元贬值,美国要求中国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我国持有大量美元外汇储备和美国国债,一旦人民币大量升值,美元贬值,美元就不值钱了,国家就损失了,相当于美国消费中国买单,现在我们国家怎么应对:可以抛售一些美国国债抬高美元汇率,稳定人民币币值。

四、宏观调控的手段

1计划(规划)手段:通过国家制定的长期、中期和短期经济计划,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进行调节和控制。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不具有强制性)一重大基础设施等公共项目,如青藏铁路,上海的地铁线,市场没有足够的动力和力量来投资

二是对经济发展的区域部署,合理布局生产力

三建设开发资源、缓解经济建设瓶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大项目。

2财政政策:国家通过调整财政收入和支出政策,来调节社会总需求的变动,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

扩张的财政政策:减少税收,扩大财政支出 紧缩的财政政策:增加税收,减少财政支出

3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的流通量来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变动,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银行的利息率 扩张的货币政策,利息率下调 紧缩的货币政策:利息率上调

第二篇:国家的宏观调控教案(精)

高一政治 国家的宏观调控 第五课时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市场经济?

2.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是什么?请说明其含义。3.市场经济有哪些优越性?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市场的调节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有其弱点和缺陷。例如,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自由竞争阶段。当时资源配置完全是在市场上通过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实现的,这种完全的市场配置资源的方法在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也使整个社会的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之中,进入20世纪后,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高度发展,它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趋尖锐化,从而爆发了3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迫使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实行干预,在原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运用了计划手段,即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这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可见,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国家宏观调的必要性及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和手段。讲授新课

国家的宏观调控(板书)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2.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板书)

(注;此问题从两方面来阐述:一是从面上讲,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些领域不能用市场调节;地理即使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有其弱点和缺陷。)

(教师设疑)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但能否把市场交易的原则运用到一切领域和一切社会经济活动中去呢?(学生思考、讨论。略)

(教师归纳)

1)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板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市场提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有些部门和领域市场不能调节,有些则不让市场发挥调节作用。

不能调节:对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消费设施的供给不能用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机制去调节,因为这些是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国家和政府根据国防现代化和维护社会稳定、人民安全的需要出发投资兴办的领域。

不让调节;有些产品如麻醉品、枪支弹药、不健康的书刊等,经营者可以在发其财,但公民的健康、社会治安和社会风气则会受到损害,所以不能依靠市场调节,而只能由国家和政府采取打击和严惩的措施,取缔从事生产经济麻醉品、板支弹药、黄色音像制品的不法商人。

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把市场交易的原则运用一切领域、一切社会经济活动中去。市场调节的作用不是万能的。

(引导过渡)即使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2)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板书)

(注: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表现,让学生自己看书即可看懂,难在如何把单纯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与价值规律的作用挂钩。故可在学生自己看书、了解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表现后,教师作进一步引申分析。)

(阅读思考)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0页倒数第2自然段~第52页第1自然段,并回答以下问题:

单纯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表现是什么?

单纯市场调节表现出来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内在联系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阅读、讨论后教师归纳)

A.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板书)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都是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追求自身的利益,实际上就是根据价格的涨落决定自己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这一点,我们在讲价值规律的第一个作用时曾就第27页下端“想一想”所提问题:“有人说,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实际上就是市场经济价格在起调节作用,这种说法对吗?”进行过讨论,并得出了肯定的结论。因此,价值规律的第一个作用,即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对资源合理配置起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也使一些个人或企业由于对全身的利益的过分追求而产生不正当的行为,比如生产和销售伪劣产品;欺行霸市,扰乱市场秩序;一切向钱看,不讲职业道德等。而且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还不容易引起社会各阶层的两极分化,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将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B.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板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参加者都是分散在各自的领域从事经营,单个提生产者和经营者不可能掌握社会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因此,他进行经营决策时,也就是仅仅观察市场上什么价格高、有厚利可图,并据此决定生产、经营什么,这显然有一定的盲目性。这种盲目性往往会使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必然会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这方面的例子我们可举出很多,如: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各地竞相上马生产彩电、冰箱的所谓“彩电热”、“冰箱热”;90年代中期又出现“空调热”、“VCD热”。因厂家瞄准的是市场价格,什么好卖就生产什么,于是各地“蜂拥而上”,其结果是重复上马、重复引进,而又形不成生产规模。如1996年全国200多家电视机厂中,年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台的只有几家,因而资金闲置、产品积压、资源浪费。又如1996年,全国3000多家化妆品生产厂家中,有70%的产品滞销,全国积压手表1000多万只、自行车2000多万辆,一些洗衣机、电冰箱、彩电生产厂家开工率只有30%至50%,全国有28个地区生产汽车,全国汽车库存已达11.6万辆。

C.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板书)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即经济活动参加者是在某种商品供求不平衡导致价格上海

或下跌后才作出扩大或减少这种商品供求的决定的。这样,从供求不平衡──价格变化──作出决定──到实现供求平衡,必然需要一个长短不同的过程,有一定的时间差。也就是说,市场虽有及时、灵敏的特点,但它不能反映出供需的长期趋势。当人们竞争相为追求市场上的高价而生产某一产品时,该商品的社的需求可能已经达到饱和点,而商品生产者却还在那里继续大量生产,只是到了滞销引起价格下跌后,才恍然大悟。然而,此时即使转产,也已造成产品积压,不得不贱价拍卖,有的鲜活产品还会因变质而蒙受巨大损失(如近年有些城市的鸡蛋、水果因积压变质而降价者屡见不鲜)。所以,市场调节的滞后性也会导致经济波动和资源浪

费;特点是在农业、林业及大型项目的建设上,这种影响更为明显,因为这些部门或项目的生产周期长一旦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会更大。

单纯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三者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其根本原因在于价值规律的第一个作用,即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这种自发性源于生产者和经营者从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出发,根据市场上价格的涨落决定是扩大还是缩减某一商品的生产。这种什么赚钱就一窝蜂生产什么的行为,必然带有盲目性,也只有当市场需求已经饱和、出现滞销、价格下跌时,才恍然大悟:自己生产的商品已供过于求。而此时,“觉悟”为时已晚,不可避免地被迫降价,产品积压,以至开工不足、资产闲置,从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教材第51页的漫画“一哄而下”正说明了这一道理。)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由于市场的作用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所以,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划书第52页第1自然段)只有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克服市场的种种缺陷,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结合起来,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的向前发展。

(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1页倒数第1自然段并展开讨论:“红果降价是偶然的吗?为什么?”(目的是巩固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这部分知识。)

(学生讨论。略)

(教师归纳)课文中所举红果生产的例子,实际上是市场调节缺陷的三个表现的集中反映,因为果农自发地追求自身利益而从事价高利大的红果种植业(自发性)──单个果农所处的地位使他们必然是盲目决策(盲目性)──从决策到水果上市有几年的滞后期(滞后性)──给果农个人造成经济损失,对社会造成资源浪费。由此可见,红果的降价不是偶然的,它是市场调节的固有缺陷导致供过于求的必然结果,不是由于上市均匀出现的偶然降价。这个事例再次告诉人们,单纯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陷;为使经济运行正常发展,不仅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

(阅读思考)请同学们看书第52页第2自然段辅助文及图表并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1993年我国经济过热,通货膨胀高达两位数的情况下,国家及时采取一系列宏观调控的措施,到1996年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软着陆”──既保持了经济增长的高速度(1993~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1.6%),又有效地控制了通货膨胀(全国商品零售价涨幅1997上半年回落到1.8%)这一事实充分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2.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板书)

(注:这部分知识学生比较生疏,以教师讲授为主。)1.什么是宏观调控(板书)

“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指导划书第52页下段粗体字)(划书第52页第3自然段)

(教师讲解)宏观调控的任务,具体来说,可概括为两个方面:1)总量平衡;2)结构优化。

总量平衡(板书);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

经济总量包括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两方面。社会总供给,就是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总供应量。即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例如一年)向社会提供的最终产品(一类是要直接用于投资的产品,如机器设备等;一类是可直接用于消费的产品,如供人们消费的粮食、服装、家电产品等)和劳务总量。社会总需求,就是社会总的购买力。即指在一定的支付能力条件下社会上对生产出来供最终消费和使用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需求的总和,也就是整个社会对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总和(注: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两上概念向学生介绍一下即可,不要求掌握。)社会经济地有序运行,要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基本平衡,即二者大致相等。如果二者不平衡,国家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控制总需求和总供给,使二者达到平衡。鉴于市场经济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容易走向投资(与消费)过旺和经济过热,出现社会总需求过大幅度(中国的经验数字为5%)超过社会总供给,从而引发通货膨胀和物价的大幅度上涨,因此,抑制通货膨胀也是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需要说明的是,经济总量是否失衡,投资(与消费)是否过旺和经济是否过热,往往是通过反映通货膨胀的物价过大幅度上涨(中国的经验数字为超过10%)表现出来,所以,抑制通化膨胀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的具体化。

1993.伴随着经济转型,1994.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在大步前进的同1995.时,1996.出现乱集资、乱拆借等混乱现象,1997.固定资产投资猛烈扩张,1998.显示经济运行过热的“红灯”频频报警。与此同1999.时,2000.居民储蓄额出现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负增长,2001.银行货币发行量猛增几百个亿,2002.通货膨胀率迅速上升到两位数。因此,2003.“九五”期间要以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1996年是,2004.“九五”第一年,2005.我国宏观调控取得显著成效,2006.平稳实现“软着陆”,2007.即既保持了经济快速增长,2008.又有并行地抑制了通化膨胀。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677000多亿元,2009.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7%,2010.1997年经济增长8.8%,而2011.物价涨幅却由1994年的21.7%降至1995年14.8%、1996年的6.1%、1997年的0.8%。1996年宏观调控“软着陆”目标2012.的基本实现,2013.使我国经济开始由主要解决总量不2014.足的着力进行结构调整的新变化。

结构优化(板书):在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大致平衡的条件下,二者的内部结构也必须合理,才能有利于经济理好地发展。例如,在总需求中,生产资料需求和生活资料需求的比例是5:5,而总供给的比例是6:4,那么生产资料就会积压,生活资料则会短缺。这样,虽然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是平衡的,但由于二者的内部结构不合理。社会经济也不能正常运行。

当前,我国在经济总量明显缓解的情况下,经济结构性矛盾愈益农历出。主要表现在:A、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和三产业发展滞后,一、二、三产业的关系还不协调;今后必须大力加强第一产业,调整、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B、产业结构不合理。大路产品多,低档产品多,许多产品品种老化,质量差,成本高,缺乏市场竞争力。C、地区结构不合理。盲目重复建设,各地产业结构趋同,“大而全,小而全”,造成极大的浪费。这一切,已严重制约国民经济发展。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宏观调控,才能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阅读思考: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本第53页第2自然段辅助文)(教师设疑)这段课文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讨论。略)

(教师归纳)本世纪3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国家的宏观调控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一例外地认为单纯的市场调节是有缺陷的,因而都主张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生活,对经济运行活动进行干预。1933年开始施行的罗斯福“新政”,是资产阶级政府对经济运行加以全面国家干预的开端。1936年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凯恩斯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系统论证了国家或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和行动纲领。日本战后起飞的60年代,就是靠60年代制定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指导的。韩国自60年代起也开始搞五年计划。美国前总统布什为了加快经济复苏、赢得1992年的美国总统大选,几次提出的调整金融政策、降低贴现率的措施,以及克林顿上台后提出的促进经济改革和刺激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压缩预算开支,削减几政赤字,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更加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改革税收政策等)都属于资产阶级政府调节的基础上加强宏观调控、国家对经济运行计划调节的实例。可见,国家宏观调控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可以采用,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3.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板书)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指导划书

第53页第3段粗体字)(注:此问题以教师讲授为主。)

(教师讲解)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同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这是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同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区别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也有宏观调控,便主要运用行政手段而不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调控的对象是一个个独立的利益主体和市场主体,只能主要运用利率、税率、汇率等经济杠杆以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对他们进行引导,使千千万万个微观经济活动(企业或个人的生产、经营活动)在追求他们的自身利益时,不会突破总量均衡的框架和损害宏观的经济协调。1经济手段(板书)

“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众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指导划书第53页第4自然段)

经济手段的内容包括两大方面:一是经济杠杆;一是经济政策和计划,以引导经济活动的参加者按国家的控制目标行动。

经济杠杆(板书)

经济杠杆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利率、汇率、工资、资金等价值工具。由于它们的变化同社会各方面的经济利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国家通过一 定的措施对它们进行调整,就可以对经济支行产生影响。例如;

A、在运用价格杠杆上(这里的价格必须是由国家定价的部分,如果价格完全放开,由市场供求关系影响自发波动,就不存在国家把价格作为经济杠杆的问题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中以后,为了加强农业这个薄弱环节,促进农、轻、重的

协调发展,国家合理地调整了工农产品的比价,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总水平1984年比1978年提高了53.6%,平均每年递增7.4%,而同期工业品价格却上涨不多,这样就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使我国出现农、轻、重协调发展的局面。90年代农产品价格放开以来,国家为促进粮食、棉花等基本生活资料的生产采取了最低保护(收购)价政策,每年夏收、秋收时节,报纸、电视都反复向农民宣传此项政策。国家用保护价大量收购农民的余粮、棉花,使不法个体商贩在丰收之年压价由购农民的粮食、棉花的图谋落空,农民种粮种棉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保护。同时,国家还控制化肥、农民等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以确保农民的再生产顺利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们比较多地利用了价格杠杆。今后,随着价格逐步放开,国家定价范围缩小到最低限度,价格作为国家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经济杠杆的作用将日趋减弱,而价格自动调节经济的作用将大大加强。

B.在运用税收杠杆的作用上: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国家税收的增加或减少,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物质利益,因此国家可以把税收作为经济杠杆来调节社会经济活动。国家对于需要发展的产业部门,可以适当减税或免税,以促其发展。例如,国家对福利企业以及改革开放之初的“三资”企业、乡镇企业、在税收上给予优惠,而对于必须限制发展的部门(如烟、酒、化妆品等类非生活必需品以及已供过于求的部门)可以适当增税,以限制其发展。

C.在发挥信贷杠杆的作用上: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银行贷款的多少、贷款利息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使用贷款企业的物质利益。因此,国家可以通过贷与不贷、贷多贷少和利息率的升降,来调节社会经济活动。国家对于急需发展的产业,如能源、交通、原材料等产业可以采取降低贷款利率、处长偿还期给予支持。对于重复建设、产品滞销的企业,可采取少贷或不贷的办法加以限制。

2经济政策和计划(板书)

“计划”通常是指国民经济计划,它是国家为了发展国民经济而制定的经济活动的长期和短期的规划和方案,如我国制定的国民经济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年底计划、五年计划、十年规划等。计划主要是在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搞好经济发展、预测、总量控制、重大结构与生产力布局规划,集中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进行重点建设等方面中发挥作用。

“经济政策”指社会经济运行中国家根据需要及时制定的某些政策和措施,如进行治理整顿,调整经济增长速度,调整利率、税率,就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和国家在财税、金融、外汇、外贸等方面的改革措施等。

国家有关部门在制定经济政策和计划时,要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合理布局,在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3法律手段(板书)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制定了哪些经济法规吗?

(学生讨论后强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4页第3自然段辅助文中所举的有关企业管理、生产经营、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方面的法规。)

含义(板书):“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律来调节经

济活动的手段”。(指

导划书第54页第2自然段)

原因(板书):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是具有法制性,所以法律必然成为国家调控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国家通过经济立法,制定必要的经济法规,规定企业行为的基本准则和政府行为的规范,调整各方面的经济的关系,保证各种经济政策、经

济措施、经济合同的贯彻执行,以促进社会生产和流通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政府还可以通过经济司法,审理各种经济案件,制止和纠正经济发展过程中提消极现象,打击和惩办各种经济犯罪活动。

作用(板书):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法制经济。国家运用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保护经济活动参加者提

合法权利,调整社会经济关系,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从而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

4行政手段(板书)

含义(板书):“行政手段是国家依靠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指导划书第55页第1段)

行政手段,也就是按行政系统、行政层次、行政区划和行政命令来控制和管理经济。在一定时期内,这种手段有它存在的必要。因为:第一,国民经济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影响计划目标实现和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只限于经济部门的经济活动,还有一些非常情况下其它因素的影响以及行政部门的干预(如有些地方政府的乱摊派、乱集资、乱罚款、给农民收入打白条等)所以,从一定时期的需要出发,为了保证重点和国家社会的急需,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不能完全排斥行政手段(如国务院下发文件并设立纠风办公室,制止各地乱摊派、乱集资、乱罚款等“三乱”行为);第二,在尚末发展起金融市场以及供求还缺乏对价格变动的有反应条件下,国家还不得不通过一定的行政手段干预市场活动,如规定利率和价浮动范围,或直接调配一些产品和资金的供求等。(注:采用行政手段的原因,教师应心中有数,是否介绍学生,视学生的程度而定。)行政手段是宏观调控的辅助手段(板书):行政手段的作用具有直接、迅速的特点,但行政手段必须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运用,否则,将不利于市场作用的正常发挥,甚至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例如:为遏制通货膨胀急剧发展的势头以控制物价飞涨,就有必要关闭个别重要商品市场;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少数重要商品实行限价或冻结其

价格;以及冻结工资等。但这些都只能是短期的非常规的手段,一旦形势好转,就要放弃。行政手段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不能作为常规手段滥用。(提问)同学们能举出我国采用过哪些治理经济的行政手段吗?

(学生讨论。略)(课本第55页第2自然段辅助文运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例子可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

(注:对宏观调控手段进行小结时,要强调宏观调控体系中以经济手段为主、以间接调控为主。)

(教师讲解)“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各有所长,各个特色,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为主,以间接为主,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指导划书第55页第3自然段)例如;

1996年九五计划的第一年,在保持经济较高增长速度(国民生产总值较上年增长9.7%)的条件下,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涨幅从1994年的21.7%、1995年的14.8%,降至6.1%,成功地实现了经济发展的“软着陆”。1997年国民生产总值继续保持8.8%的增长率,物价涨幅回落到0.8%。这是我国宏观调控上已经手段为主,多方努力,全面操作取得提可喜成绩:A、国家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有效地抑制了需求,使投资、消费增长适度;B、各级政府狠抓农业,使农业连续几年获得好收成。米袋子的充盈、菜蓝子的丰盛,使过去的涨价龙头食品价格成为涨幅回落的主导因素,为物价涨幅回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C、市场供应充足,95%的工业品供求基本平衡,消费者心理稳定,销售正常,为物价涨幅回落创造了条件;D、各级政府加强市场监督管理、打击违法经营、规范市场秩序,促进了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市场调节的作用不是万能的,有其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以及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宏观调控体系中,应该以经济手段为主、间接调控为主,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巩固新课

1、国家计委发出通知,要求各地物价部门要积极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调整农产品的价格,做到优质优价,以期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电力、药品、房地产、交

通、邮电等方面的价格,以期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这说明

(C)A.国家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B.国家运用法律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C.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为了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和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D.国家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基础调节方式

2.近年来,在开发房地产的热潮中,一些公司为追求高额利润,热衷于投资兴建高档、豪华的住宅、饭店等,结果占用了大量资金,市场却冷冷清清。有的公司不堪重负而破产。这一事例说明了

(B)A.两极分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现象 B.国家宏观调控十分重要 C.市场竞争使资源配置优化 D.没有计划经济,也就没有市场经济

课后练习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2.为什么要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客观调控?

3.什么是国家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有

第三篇:经济危机与国家宏观调控

经济危机与国家宏观调控

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投资公司宣告破产,正式宣告美国次贷危机的来临。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虚拟经济重心转向短期投机,在证券、楼市方面的巨大泡沫,最终导致这场席卷全球的,世界各国经济均遭受了惨烈打击的金融危机。当社会生产过剩而导致剩余价值无法实现,有效需求不足,信用、分配等制度令生产与需求矛盾不可调和时,便引发了经济危机。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其中一个途径便是提高信用消费以及创造投资。美国妄想通过信用扩张缓解资本及生产过剩,这种信用扩张在刺激消费的同时也带动了全球性的投资,但当金融投资 不再、债务链无法延续的时候,危机必定爆发。

历史上,资本主义经济经历了多次经济危机,其本质都是生产相对过剩,且呈现了一定的周期性。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属于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属性之一。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最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所以经济的周期性自然波动首先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然属性,所以我们意识能到只有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经济危机便是不可避免。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自我调节的一种机制和形式,只有通过这样的调整,市场经济才能继续并且以更健康的方式运行。经济危机的必然性及其辩证性特征表明,政府的反危机政策虽然难以从根本上克服危机的周期性发生,但可以实行适度宏观调控,在缓解危机、降低波动幅度的同时,利用经济危机对经济运行的正面效能调节社会经济,为经济在更大程度上发展创造条件。我们理应认识到市场经济本身存在不可克服的局限性、盲目性和滞后性,没有国家严密监管的市场经济是极为不稳定的,因此国家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显得更加密不可分。所谓适度宏观调控,就是允许经济有一定程度的自然波动,努力防止剧烈波动;在国民经济发展目标一定的前提下,允许商品经济内在规律得以有效贯彻,追求有序的市场经济,使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功能得以正常发挥;实行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不引起恶性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实行紧缩性财政与货币政策时不伤及健康的经济,更不能引起新的危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是货币和财政政策,通过一系列措施调节国内消费与投资的社会需求,并通过计划经济协调经济决策。在金融危机来临时,扩大内需,放宽信贷,引导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引导资源的更加合理分配,这都是国家在应对危机以及调整市场经济的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以干预主义经济学为理论依据的过度宏观调控政策没有给经济危机留下充分发挥其正面调节作用的机会,使经济体只能在带病状态下发展;以自由主义经济学为依据的政府无为政策,任凭经济危机自由来去,肆意破坏生产力。所以,通过市场的反应掌控对经济调控的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既不能一味地想去消除、抚平危机,更不能放任不管,让市场经济自由发展。

在应对危机时,我们应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在通过宏观调节市场,拉动内需的同时,又不能过度扩张信用支付。目前,我国的各种社会制度还不完善,百姓仍需较高的存款率来换取社会安全感,这无疑打击了国内的消费能力与需求。因此,完善社会制度,解决百姓的后顾之忧显得那么的刻不容缓。同时,协调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寻找更多的市场,加快技术层面的研发也能在危机中发挥不容置喙的作用。

第四篇:国家的宏观调控说课稿

“国家的宏观调控”说课案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在新课标中,这是思想政治第一部分经济生活中第四课“面对市场经济”中第二节的内容。

我们重庆地区高中选择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3月第3版。所以,今天我说课以人教版高中一年级上册为基准。

我今天的说课主要是从以下九个方面进行:

一、教材分析

“国家宏观调控”这一框是人教版的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年级(上册)第二课第二框的内容。此节内容为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点之一,与价值规律关系密切,而国家的宏观调控这一框是对第一课中价值规律理论以及前一框题中市场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进一步延伸。这框内容掌握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经济知识的理解。因此这一框在教材中具有明显的承上启下作用。

掌握国家宏观调控基本知识是理解和分析现实生活中基本经济现象的基础,如何用所学知识正确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正确认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成长中的青年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因此,这框题内容现实应用性强,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本节课的逻辑结构:

二、学生分析

本框题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一方面,高中学生从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来讲,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现实问题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已经比较成熟;另一方面,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上还不成熟;而本框内容的理论性与抽象程度比较高,学生虽然对市场交换、商品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但要从理论上完整把握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还是会有较大的困难。所以这框题内容要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入手,花抽象为具体,复杂为简单。从生活的日常现象入手来学习,理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三、教学目标

国家的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市场经济相关内容就必须要学习国家宏观调控的内容。从三维目标来看,本框题以学生识记掌握国家宏观提控的含义、任务和手段为前提,在对具体事例分析上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把相关知识与生活中的经济问题相联系,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正确认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理解和看待市场经济。

(一)知识目标

识记宏观调控的含义、任务和手段,从对市场经济存在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分析,说明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因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学习好理论。只有学习了宏观调控是什么,才能在若干经济现象中来识别出哪些是属于国家宏观调控的内容,才能进一步理解市场与国家宏观调控的结合,才能进一步正确的认识和分析经济现象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市场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但也有固有的弱点和缺陷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按照新课标中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的要求,教育的目标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是学生正确认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法律意识,正确看待和理解市场经济。作为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学生们是祖国的希望,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必然的趋势。同时,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和使命。

四、教学重点

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即为什么的把握。

把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作为本框的教学重点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此内容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理解了其必要性,才能正确的看待有形手和无形手相结合,正确看待和理解市场经济。

2.对国家宏观调控必要性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的关键部分,它的教学直接关系到本科能力目标的实现与否。

3.在这一点的理解上,很可能出现偏废市场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其中一方的认知,这都是不利于学生对市场经济的学习的。如何让学生客观的看待市场经济的缺陷和弱点,认识到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显得很重要。所以,这个问题是本课的重点。

五、教学难点

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和调控手段中的行政手段。

(一)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有四点,分别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它内容多,离学生距离较远,学生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理解起来有难度。

(二)调控手段中的行政手段

国家宏观调控的行政手段,内容容易和计划经济的政策联系起来,不好认识和区别二者。并且行政手段在使用的度上不好理解,这个“必要性”不好把握。所以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难度。

六、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讲授法和案例教学法,当然还有些辅助的教法如视频直观法,这里就不一一介绍。

1.讲授法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应做到熟知理论,其次才能联系实际。所以对相关知识的讲解是必然的。

2.案例教学法

通过大量的例子来说明问题,描述一个具体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对这种典型、特殊事例的情景和境况进行讨论,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这样可缩短教学与实践的距离,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说学法

学生在教师课前布置,课中讲解和给出教学情境的前提下,分小组自学讨论、自主思考、自由发言,融入整堂课中,通过课前的预习与准备,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做出自己的判断。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之一,是学习的主体。课堂应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填鸭式的教学。所以应充分尊重和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权。这样有利于学生展示自我,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自信,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本框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知识。我将采取提出

四个问题,以解决问题为线索的教学过程。主要以回答这四个问题作为本框的教学思路。即是为什么、是什么、调什么和怎么调。

(一)导入新课部分

上课后,告知同学们今天学习的框题题目。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请同学们起来回答什么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又是什么?所用时间2分钟。

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方面:

1、将本框与上一框的知识联系凸显出来。

2、用上一框的知识引出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的学习即为什么的学习。

(二)新课学习部分

1、国家宏观调控必要性的学习,即“为什么”的学习

这个内容是本课的重点,须要重点讲解很分析,在方法上结合讲解法和讨论法进行。主要采取用事实来分析命题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习。这里重要的是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充分肯定市场经济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又要十分强调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不能偏废其一,误导学生学习。所用时间大约18分钟 首先,结合复习资料,给出问题:“市场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那么,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不是只需要市场的调节就够了吗?”

其次,开始从两个方面开始教学

(1)市场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主要有市场的不能调节和不让市场调节的两个方面。

给出两个假设,全班分两大组分别讨论问题。自主发言,教师总结得出结论。假设:

①假如国家现在把环保或者国防(任选其一)放开,纳入市场范围内,让市场进行调节,现在请你结合价值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他们进入市场后,会带来怎样的结果?

②假如国家现在把毒品或者消防(任选其一)放开,纳入市场范围内,让市场进行调节,现在请你结合价值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他们进入市场后,会带来怎样的结果?

教师总结:

这些领域或产品一旦进入市场,由市场调节。会给社会、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极大的危害。他们有的是市场不能调节的,有的是不能让市场调节的。所以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讨论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融入课堂。

(2)市场有其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给出鸡蛋市场的例子:在鸡蛋市场上,人们看到鸡蛋市场价格高,就都去买鸡生蛋,当这些人都有鸡蛋卖的时候,鸡蛋的价格却下滑了,所以他们都赔钱了。都把鸡杀了,结果价格又涨上去了。

通过教师对事例的分析,得出结论,市场具有其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即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这些都不利于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所以,市场经济只有市场的自发调控是不够的,它还须要国家的宏观调控。通过实例的分析,最后得出答案,回答开始学习该部分时提出的问题,做到前呼后应。总结 “为什么”的相关知识,完成该部分的讲解,展示总结幻灯片。

2、国家宏观调控含义的学习,即“是什么”的学习

这是本框的知识点,主要运用讲授法,使知识能够容易的被学生理解和消化。做到把国家宏观调控与现实经济现象相结合。

基于刚刚讨论分析了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教师提出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呢?”然后由学生阅读教材,教师从宏观调控的主、客体,途径,依据和行为等方面进行讲解。所用时间3分钟。

3、国家宏观调控主要任务的学习,即“调什么”的学习

这是本框体的重要知识点,也是本框的难点。借助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能够从实际出发,得到相关理论,再把理论运用于实践。主要采取大量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事例来分析四个目标,并把相关利益与危害与同学生活相联系,这样就提高了课堂知识的现实应用性,又使同学可以融入其中,活跃课堂的氛围。所用时间10分钟

(1)促进经济增长

联系前面学习的价值规律的相关知识,用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来分析国家宏观调控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同时,让同学们知道只有经济增长了,人民生活水平才能提高,从而了解我国为什么把发展经济作为我们当前的第一要务

(2)给出我国现目前的就业形势,让同学们自行分析失业会带来的后果,教师总结出增加就业的重要性,并略举国家在就业方面进行的调控。例如再就业培训等。

(3)稳定物价

上课之前让同学去调查最近我们的生活必需品的涨价情况。从现实生活中最近物价的飞速上涨,分析它带来的危害。从而再次说明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再举出最近的例子:铁道部五一起集中外运东北粮食稳定南方米价。来讲解国家宏观调控的表现。

(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这部分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差较远,学生了解少,所以主要采取讲授法。通过最近的外贸情况图示,来分析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性。

4、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学习,即“怎么调”的学习

这是本框的主要知识点,必要的行政手段是本框的难点。本框教学主要借助案例教学法,讲解相关知识并借用视频资料直观的展现知识内容来说明

首先,让学生阅读书上相关的定义什么的,然后教师通过实例来讲解这三种手段的表现。主要选用了两个视频资料,和一个文字资料来说明。

在经济手段中,从含义入手,用中国人民银行的一则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上调的新闻来讲解。

在法律手段的讲解中,从含义入手,用各种法律来讲解问题。

必要的行政手段是本框的一个难点知识。讲解是我们采取假设讨论的方法进行讲解。提出假设,创设情景:如果我们的行政手段不是必要的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这里就可以一并的讲解本框中必要的行政手段与计划经济的区别了,突破难点。教师再播放一段小视频,总结出必要的行政手段的特点等,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三)小结并布置作业部分

总结本框学习的相关内容,再现逻辑结构,串联本框知识,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所用时间2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关注社会生活中国家宏观调控的具体政策,并运用本课题所学习的知识加以分析。

这个课后作业再次强调了本框的实践性,一方面可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同学对本框知识的理解,使理论联系实践。所用时间1分钟。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评价

本框题教学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最后又回到学生实际中去,体现教学真正关注学生的成长性。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意识。以学生怎样学为基础来构建教,以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来构建教,体现课堂教学学生和教师的双重主体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讲授法与案例教学法的结合,体现了课堂教学中两个主体作用的发挥。同时还坚持用教育教学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

第五篇:《加强宏观调控》教案

《加强宏观调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并能运用本框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在不同时期所采用的不同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意义。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辩证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利用课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正确看待市场经济的作用;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理解党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积极参与国家的经济建设。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2.教学难点:分清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三、教学方法

1.教法: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问题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进行教学,在问题的探究中找到答案,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各种能力。

2.学法:针对高一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够深入实际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顾前面框题所学习的:“市场配置资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结合消防、国防、治安等图片让学生记住:市场不能调节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消费的供给。

播放枪支、毒品、不健康光碟让学生明白:有些产品如枪支弹药、精神麻醉品、不健康的音像制品等,不能依靠市场调节。

得出结论: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

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把市场交易的原则运用到一切领域、一切社会经济活动中,即使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结合市场调节的三个弱点和缺陷: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

教师总结:加强宏观调控不仅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市场经济想要顺利发展,仅靠市场调节不行,还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必须把市场调节(无形手)和国家的宏观调控(有形手)结合起来。

(二)讲授新课

1.解析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探究一:看视频体验国家宏观调控 播放5.12汶川地震时期的公益宣传片,让学生从中找出国家宏观调控的行为和体现。感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强大力量。

教师总结:

2.讲述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1)促进经济增长(2)增加就业(3)稳定物价

(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教师讲解:

3.分析国家宏观调控的三个手段(1)经济手段(2)法律手段(3)行政手段

探究二:通过ppt展示,让学生找出对应的关键词,学会区分三种手段,教师点评。

五、本课小结

六、巩固练习

1.近年我国连续发生多起包括煤矿渗水、爆炸等在内的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针对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立即组织开展安全大检查,遏制重特大事故多发势头。这表明,国家为调控经济正常运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运用了(c)

A.经济手段 B.法律手段 C.行政手段 D.道德手段 2.2003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有:经济增长率7%左右,货币发行量1800亿左右,这是运用(c)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A.法律 B.行政 C.经济 D.司法

5.2004年春,我国一些地区遭遇突如其来的“禽流感”,禽类养殖户损失惨重。国家采取对疫区封锁、对疫区的养殖户进行经济补贴,以及国家出资统一对疫区进行消毒等措施,进行防治,并规定任何人不得将家禽带出疫区,违者追究法律责任。思考:在防治“禽流感”、发展禽类养殖的过程中,我国政府采取了宏观调控的哪些手段?

答:经济手段:“对疫区的养殖户进行经济补贴,以及国家出资统一对疫区进行消毒等措施,进行防治”

法律手段:“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行政手段:“对疫区封锁”,“并规定任何人不得将家禽带出疫区”

七、课后反思

下载国家宏观调控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家宏观调控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案:高一政治第二框 国家的宏观调控

    第二框国家的宏观调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并能运用本框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在......

    高一政治国家宏观调控教学设计

    高一政治国家宏观调控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更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学生感兴趣并主动学习,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真正让......

    浅谈国家宏观调控下房地产市场营销策略大全

    浅谈国家宏观调控下房地产市场营销策略论文关键词:宏观调控 房地产市场 对策论文摘要: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鉴于目前我国房地产......

    宏观调控教案(共五则范文)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2014-2015学年第1学期 《教育学》课期末考核作业 姓 名: 姚力月 系 别: 政治与公共管理系 专业班级: 思想政治教育(本)132班 学 号: ***3 任课教师: 卢......

    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区别练习题(含答案)

    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区别练习 (cd)aacda 1.村头路口夜晚常有行人跌倒,村民张三在此安装路灯,并向路人收取电费却遭遇多数人拒绝,张三因收费不能弥补成本只好拆掉路灯。村委会从村......

    2010年至2011年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汇总

    2010年至2011年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汇总 2010年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 2010年1月10日国务院出台“国十一条”,严格二套房贷款管理,首付不得低于40%,加大房地产贷款窗口指导......

    2013年一季度北京市及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

    国家及北京市关于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的部署及我市具体贯彻落实举措 2012年土地及房地产市场 2012年北京市土地及房地产市场年初表现清淡,当时的特点是以价换量,年中5、6月......

    2013年2月国家出台的主要宏观调控政策

    2013年2月国家出台的主要宏观调控政策一、国务院研究部署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 【政策要点】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