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语看汉民族的传统时间观

时间:2019-05-14 13:34: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汉语看汉民族的传统时间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汉语看汉民族的传统时间观》。

第一篇:从汉语看汉民族的传统时间观

从汉语看汉民族的传统时间观

刘泽民

内容摘要本文用语言分析的方法揭示汉民族的传统时间观以及与时间有关的文化事象的内涵,得出了几个基本结论;分析了农事、天象与时间的有机关联以及汉民族对时间的某些具体认知方式。

关键词 时间观 汉语 语言分析

‚文化‛在最宽泛的意义上可以包括人类的一切创造活动和创造结果。更多的学者把‚文化‛限定在精神方面,例如爱德华〃泰勒那个著名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所接受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各种能力和习惯。‛“1”即使按这个狭义的定义,时间观也是文化中很重要的内容,它直接涉及人们的知识、信仰、法律、风俗等诸多方面和文化的不同层面。透视一个民族的时间观可以看到该民族文化中隐涵的许多东西。

语言是文化中重要而独特的组成部分。正如马林诺夫斯基指出的那样:‚语言是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但是它并不是一个工具的体系,而是一套发音的风俗及精神文化的一部分。‛“2”语言的独特就在于作为文化的承载和表达手段,把文化中的其他要素融汇于自身之中,使文化的各个要素、各个层面都能在语言中得到充分体现。这就是文化在语言中的‚共时折射‛或‚共时浓缩‛。此外,大量的不同时期的文化内涵随时间推移在语言中不断积存下来,形成文化在语言中的‚历时积淀‛。因此,对语言的发掘能给文化研究提供大量有用的信息。

本文试图用语言分析的方法来揭示汉民族传统的时间观念以及与时间有关的文化事象的内涵,这种揭示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对一些相关词汇作语源、字源或语义分析;二是引用典籍中的文字资料和活的口语材料与有关词汇的语源和语义分析相互印证,以尽量避免解释的主观性。

让我们来看看汉语中和时间有关的几个词。先来看‚shí@①‛,‚shí

@①‛在汉字中出现的很早,甲骨文中已大量见,写作。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shí@①,四shí@①也。从日寺声。,古文时,从日作。‛清代段玉裁注云:‚本春秋冬夏之称,引申之为凡岁月日刻之用。释诂曰:时,是也。此时之本义,言时则无有不是者也。……之,声也,小篆从寺,寺亦之声也,汉隶亦有用者。‛很显然,甲骨文中的是时的本字,‚shí@①‛是后起的形声字,在许慎的时代已取代了‚‛,然而作为古字仍为人知晓,并以隶书的形式保存下来。许慎对该字的解释是对的,从日作,原本是一个会意字。是小草从土中冒出嫩芽,《说文解字》中解释得很清楚:‚之,出也。象过,枝茎渐益大,有所之也,一者地也。‛那么,‚时‛的解释便是:在和煦的阳光下,生命的种子绽出新芽。这正体现了古人对时间本质的认识,时间就是孕育和催生万物的基本力量。这是一种独特而耐人寻味的时间观,是理解汉民族有关时间的文化内涵的关键所在。四时是时间的具体体现。《尔雅〃释诂》将时解释为‚是也‛,是把‚时‛的假借用法当成了‚时‛的一个义项。这种假借用法在《诗经》、《尚书》中很普遍。段玉裁则走的更远,把这种假借用法当成了‚时‛的本文,并牵强地对此作出解释:‚言时则无有不是者也。‛段玉裁对古文的解释也是错误的,把‚之‛当成声符,没有看到它所含的社会意义。

中国古人这种对时间的认识,根源于对大自然(尤其是植物)随时间的孕育、生长、繁盛和消亡这一现象的观察和体悟。这一认识随着农耕时代的到来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对‚春‛、‚秋‛、‚年‛等词的分析也能印证这一点。这几个表示时间或季节的词,其本义都与植物或庄稼的生长、成熟有关。‚年‛本义是禾谷成熟的意思,《说文》曰:‚年,谷熟也,从禾干声。‛‚年‛字在卜辞中亦多见,本义即为‚谷熟‛,卜辞中的‚受年‛、‚求年‛,就是后世‚祈谷‛之祭。“3”《春秋〃宣公十六年》中有‚大有年‛,即是年谷物大丰收。古时一年庄稼成熟一次,于是庄稼成熟的周期便很自然成了古人计时的一个单位‚年‛。‚春‛《说文》作‚@②‛,‚推也。从草从日,草,春时生也,屯声。‛根据甲骨卜辞材料,‚屯‛其实就是‚春‛的本字。这个结论的线索也是《说文》提供的。《说文》:‚屯‛,难也,象草木之初生屯然而难,从草贯一……

‚象草木之初生‛便是屯的本义,难是后起的引伸义。卜辞中的‚屯‛写作就象草木初生,且常有‚今屯‛、‚来屯‛字样。‚春‛作、、,很容易看出都是屯的后起字,加日,加草是为了使‚屯‛的表时间意味更明显。‚秋‛的本义是谷物成熟,《说文》云:‚秋,禾谷熟也。‛甲骨文‚秋‛作很显然是突出成熟的谷穗。《尚

书〃盘庚》中‚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就是‚秋‛的本义。殷人只分春秋两迹簿很显然是因为‚春‛与‚秋‛正是播种和收获的时间,于农事极为关键。这种划分有很实际的意义。

农事中的‚种‛,是最讲时机的,先秦汉语中‚时‛就有播种的含义,这就是后来的‚莳‛字。直到现在,南方很多地方都不把插秧叫‚莳田‛或‚莳禾‛,莳者,不失时机地栽种也。二十四节气也是汉族特有的时间划分,它也是为农业生产而制定的。《淮南子〃天文训》说:‚十五日为一节,乃生二十四时之变。‛‚节气‛一词,指明了时间与气候的关系,二十四节气中,许多节气的名称,即透露这方面的信息:如小寒、大寒、雨水、谷雨、小满、小署、大署、处署、白露、霜降、小雪、大雪。还应指出,这里‚气‛有更深刻的内涵。气的本义是人之气息,古人从人死气息绝体悟到气是生命的本原,并将这种观念推衍到万事万物。天之气形现为云,所以《说文》谓‚气,云气也‛。地之气形现为风,(今还可见‚风气‛连用。)《礼记〃月令》中就说过:‚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可见,‚天气‛,‚气候‛、‚节气‛这些词的构成,都是有深刻的内涵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汉民族的传统时间观,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把时间和农业生产紧密联系起来,把农事的进程作为时间的一种重要尺度,把时间和大自然的生息紧密联系在一起。

汉语中还有一组耐人寻味的词:月令、时令、节令,它们把时间与命令、政令联系在一起,这也是汉民族深植于农耕文化的时间体悟。《吕氏春秋〃十二纪》帮我们揭示了时与令的关系,因农事和时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农耕社会的一切政令都要围绕着农时来颁行,‚不违农时‛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的一条铁律。《十二纪》记载了每月相应的政令,如孟春之月,天子须在立春前三天斋戒。‚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王命布农事,命田舍东郊,皆修封疆,审端经术,善相丘陵阪险原@③,土地所宜,五谷所殖,以教道民,必躬亲之。田事既饬,先定准直,农乃不惑。‛(《吕氏春秋〃孟春纪》)农业生产的极强的时间性和收成对气候的依赖性,使人们意识到,任何对季节时序的违背,都会带来极坏的结果。大自然的报应不爽,使古人们坚信,是上帝的意志左右着人类,自然力只不过是上帝意志的体现,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屈服和顺应才是明智的策略。这种认识发展为时间观上的‚天人合一‛,卜辞中常常可以见到‚帝不令雨‛等字样,便是

‚天人合一‛时间观的反映。

时间观念上的‚天人合一‛随着阴阳五行学说的建立纳入了天地时令社会人事有机关联,包罗万象的理论体系,《吕氏春秋〃十二纪》首篇的描述便充分体现了阴阳五行时间观。不同的季节月份有相应的天象,天上的二十八宿对应着地上的分野,四时配以四方,十二月与十二律吕相配,时间和乐律呈现一种神秘的配应。又是‚气‛把‚历‛和‚律‛联系起来,《礼记〃月令》:‚孟冬气至,则应钟之律令。‛阴阳之气和金、木、水、火、土、五行把时间、味觉、嗅觉、腑脏、颜色、生命的节律统通联系在一起(时间和生命节律的内在联系也贯穿在中医理论中),时序在这里起了一个主导作用。天子以时祭祀,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日,亲往迎接,表达对上天的礼敬,甚至每月初一还有一个‚告朔‛的祭礼仪式。可见‚天时‛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后世‚天时、地利、人和‛之说只是这种观念的延续而已。

根据以上分析,汉民族传统时间观可概括为如下几点:

一、汉民族的时间观是深植于农耕文化基础之上的。

二、时间观念也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倾向。

三、把时间和生命过程的关系看得异常密切。认为万物的孕育,成长和消亡和万事的开端,进展和结局都与时间有密切的关系。这种观念走向极端,便有了事物的开端决定了事物全过程的观念。这种观念被马勒伯郎士(Maleblonche)称为偶因论,“4”这种观念体现在民间便有了行事的择日,婚姻的和合生辰八字、婚丧嫁娶、造屋开店等时刻的选定。

四、时间观上的循环论,这种循环论受到四时更替周而复始现象的启发,体现在社会历史观上便是‚历史循环论‛,所谓‚一乱一治‛,‚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缺乏社会进步的概念。受农耕文化经验至上的影响,中国传统还有‚一切向后看‛的倾向,以美化了的古代社会为样板,言必称三代。

汉民族传统的时间感知和时间切分,主要是以日月星辰的运动为参照系的,这从对汉语中与时间有关的一些词的分析便可得知。较短的时间划分是不可能以大自然生物变化样态来确定的,只有象四季、一年这样的长时段才可依据生物样态来作大致的划分。日月星晨的运行便成为时间区分的最便利的参照系。‚日‛就是以太阳的出现来划分的,‚夕‛是月亮的象形,夜晚当然是以月亮的出现为直观标志。‚月‛亦是月亮的象形,又月亮圆缺的周期为一个时间段,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了。‚朔‛、‚望‛皆从月,‚旦‛、‚莫‛、‚晓‛、‚晦‛、‚晨‛、‚晚‛、‚昏‛、‚旬‛皆从日,连‚时‛也从日,因为日是天

空中最显著的标志,是观测时间的最佳参照系,‚光阴‛一词透露了古人刻日影以计时的事实。

如果说渔猎和畜牧社会有较粗疏的时间概念就足够的话,农耕社会便不能满足于时间的粗疏划分。日、月的运行可用来记日、记月,然季节的更替以回归年(即太阳年)为周期的,农事的安排便要以回归年为标准,这时仅靠观测日月运行就不够了。对其他星辰的观察便很有必要了;所谓‚审天者查列星而知四时‛(《吕氏春秋〃贵因》)。为了确立季节以利耕作,汉民族先民积累了大量有关天象的知识,正如明末顾炎武所指出的:‚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戌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5”《诗经》中大量诗句就涉及天象。天文知识的普及,证明当时对天象与农时关系的重视。事实上,在距今之千年前,就设有‚火正‛官职,专司观测‚大火‛以预告季节。据《尚书〃尧曲》,尧时就有掌天文历法的官员羲氏与和氏,‚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大量的天文知识的积累,便有了天区的三垣、二十八宿、十二次的划分,便产生了较准确的历法。据当代学者庞朴考证,中国最早的历法是一种紧密固着于农业生产的、以大火(心宿二)为授时星象的自然历,他称之为‚火历‛。大火昏见便是春分,是一轮农事周期的开始,根据大火各时的不同方位,便可安排各时的不同劳作,到日近心宿,大火西伏时,一轮农事便告结束。“6”此后又有‚岁星纪年法‛,古人发现岁星(即木星)十二年运行约一周天,其轨道与黄道相近,因将周天十二等分,称十二次,木星每年行经一次,即以所在星次来记年,《春秋》、《国语》就有‚岁在鹑火‛,‚岁在星纪‛的纪录,足见当时已采用岁星纪年。

现代汉语中年龄还以‚岁‛为单位,即透露岁星纪年的遗迹,后来的太岁纪年,又留下‚太岁头上动土‛这样的俗语。

有意思的是,星辰的‚辰‛和时辰的‚辰‛是同一个字,与农事有关的‚蓐‛、‚耨‛、‚辱‛均从辰,甚至nóng@④字本身也从辰,(金字写作@⑤,是个会意字),这之间的关系,郭沫若给我们揭示出来了,他在《甲骨文字研究》中说:‚辰与蜃在古当系一字,蜃字从虫,例当后起。‛‚余以为辰实古之耕器,其作贝壳形者,盖蜃器也。……附以提手,字盖象形,其更加以手形若足形者,则示操作之意。‛‚辰本耕器,故nóng@⑤、蓐、耨均从辰,星之名辰者,盖星象与农事大有攸关,古人多以耕器表彰之。‛前面说过,最古老的历法是‚火历‛,它以‚大火‛为参照点,而‚大火‛又叫‚辰‛。

在古人看来作为时间参照点的星本就意味着时间,所以辰又引申出时间的含义就很自然了,曾经作为时间参照点的参星、北极星、房星都叫辰。《说文》云:‚辰,房星,天时也‛。段注说:‚房星辰正,为农事所瞻仰,故日天时。引申之,凡时皆日辰‛。《国语》有:‚农祥晨正,驷见而陨霜。‛农祥和驷都是房星的别名,农祥辰正,就是说房星在立春日早晨出现在正南,一轮农事开始;驷见而陨霜,就是说,当时的每年九、十月间清晨,房星出现在天空东南方时,下霜的季节到了。可见春秋时代,甚至到了许慎的东汉时代,房星作为‚辰‛,是人们观测农时的重要参照点。后来连二十八宿和日、月、星均可以叫辰了,外延明显扩大,反掩盖了‚辰‛作为时间参照点的本义。一个‚辰‛字,便把农事,星象和时间三者联系在一起,透露出汉民族时间观的多少文化内涵!

前面讲过汉民族对时间的认识,多是通过体悟而非抽象的分析而获得的,然而汉民族并非没有对时间的抽象的、形而上的思考,这里我们仅指出两点:

一、对时间本质的认识。古代哲人把时间和空间看成物质存在的不可忽缺的形式,《庄子〃庚桑楚》便有‚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这道出了空间和时间的无限性,且把对时空的思考提到了存在论的高度。后世训诂家对‚宇‛‚宙‛的解释更明白易懂,‚四方上下四字,古往今来曰宙‛,在古哲那里,‚宇‛和‚宙‛总是相提并论的,《淮南子》干脆把它们并成了一个词:‚虚廓生宇宙‛(天文训),‚宇宙‛一词说明古代中国人总是把世界看成三维的,空间的二维加上时间的一维。

二、相对论的时间观,这也是道家的时间观。在庄子看来,时间的久暂,在乎以什么眼光去看,‚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而‚楚三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的大椿,却‚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逍遥游)然而‚道‛的时间观却是静止的,绝对的,‚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所以,用‚道‛的时间观来衡量,天下‚莫寿于殇,而彭祖为夭‛(齐物论)

。‚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便是这种时间观的民间解释。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以上对时空的抽象认识,令人惊异地和现代物理学的时空观相吻合。但是,更能体现汉民族文化特质的,要算汉民族对时间的具体的认知方式,它构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是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这在汉语中有大量反映,下面我们对有关词汇作些分析。

用空间位臵关系来表达时间顺序,恐怕是所有文化共有的方式,如英语中有before monday,after

sunday,汉语中也有前天、后天,但是,汉语以在先的时间为‚上‛,以在后的时间为‚下‛却是其特色。例如:

上星期、上个月、上辈子、上午、上半夜、下世纪、下周、下次、下半年等。时间的先后和位臵的高下有什么关系呢?这点似乎很难让人想通,但把这和‚时光流逝‛、‚历史长河‛、‚似水流年‛联系起来,就变得很好理解了。原来汉族人把时间比作河流,河流自然是自上而下流动的,所以我们在谈及历史时便用‚追溯‛、‚上溯‛等词。“7”汉民族对时间的这种隐喻性思维,大概受了孔子的影响;‚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千年来,多少中国人耳熟能详!或许这种隐喻思维中潜藏着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其一,历史是每况愈下的;其二,时间顺序决定着尊卑长幼,先辈总是在上的,而后代总是为下。因此,汉民族对‚后来居上‛现象总有一种心理上的逆牾感。

‚前‛、‚后‛在汉语里既表示空间关系,也表示时间关系,时间关系的含义是从空间关系隐喻而来。以前的‚前‛(表时间)和‚前面‛的‚前‛(表空间)没有什么区别,而在英语里表时间的before、after和表空间的ahead、behind是有区别的。虽然在比较少的场合也有用before、after表空间关系,但大部分时候区别是很明显的。汉语中表示时间概念的‚从前‛、‚以前‛、‚前天‛、‚前年‛、‚今后‛、‚以后‛、‚往后‛、‚后来‛、‚后天‛明显地强调一种先后次序,它以某一时点为参照点,把在这点之先的称为‚前‛,之后的称为‚后‛,象‚前夫‛、‚前任‛、‚前辈‛、‚前总理‛,‚后爹‛、‚后任‛、‚后代‛与之相似,也是强调先后次序。另外,汉族人显然把时间设想为一种迎我们面而来的事物,这从‚过去‛、‚将来‛、‚古往今来‛这几个时间词汇中可以看出来。汉语中还有少量表时间关系的词强调向性,如‚前景‛、‚前途‛、‚向前看‛,‚向前看‛不是向过去看,而是向未来看,我们身体的朝向决定了前后关系。

象‚日上三竿‛、‚太阳晒屁股了‛、‚一顿饭的功夫‛、‚抽袋烟的功夫‛、‚掌灯时分‛这样的说法常出于寻常百姓口中,它反映的是一种民间的计时方式,体现的是农业社会对具体时间的粗疏把握,却也显得质朴实用。

‚过日子‛反映的是汉民族一种普遍的人生观,是‚生活‛的更通俗的说法。人生由一连串的‚日子‛组成,对每个人来说,他的‚日子‛是有定数的,就是‚寿数‛或‚阳寿‛。人的一生说穿了就是奉天命‚来世上走一遭‛罢了。‚过日子‛形象地体现了这种带着宿命色彩的,无目的的人生观,既无可奈何又安之若素,悲观中又透出几分洒脱,这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大众人生观。

对时间的价值考虑在汉民族时间观中一贯是淡薄的,古人虽有‚人生苦短‛的概叹和‚寸阴寸金‛的箴言,但这从未成为一种普遍的意识。农耕文化孕育出来的从容、悠闲的生活方式一直成为士大夫和寻常百姓追求的模式。‚文武之道,一张一驰‛体现的是农耕生产的张驰节奏;‚性急吃不得热豆腐‛、‚欲速则不达‛,常常guà@⑥在我们嘴边。‚时间就是金钱‛只是晚近的舶来品,自然,随着传统的农耕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转型,这种时间价值观也日益深入人心。兰州方言近几年‚光阴‛一词获得了‚金钱‛的意义,大概可说明一些问题。

注释:

“1”泰勒《原始文化》,转引自《多元文化与社会进步》,第11页,菲立蒲〃博克著,余兴安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2”《文化论》,第7页,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等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

“3”参见李孝定《甲骨文集释》卷上,第23,66页。

“4”参见克洛德〃拉尔《中国人思维中的时间经验知觉和历史观》,载《文化与时间》,第41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5”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

“6”参见庞朴《‘火历’初探》,载《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4期:《‘火历’续探》,载《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

“7”参见刘宁生《语言关于时间的认知特点与第二语言习得》,载《汉语学习》1993年第3期。

On Traditional Concepts of Time in the ChineseLanguage

Liu ZeminAbstract The author brings to light Chinese traditionalconcepts of time and the connotations of cultural phenomenaconcerning time,with the method of language analysis.He also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farming.astronomicalphenomena and time as well as some specific ways with whichChinese people cognize time.Key words concepts of time;Chinese;Language analysis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中文系责任编辑:孟恩)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时‛的繁体字。

@②原字为艹下加屯加下日

@③原字为阝加显

@④原字为曲加辰

@⑤原字为田加辰

@⑥原字为扌加卦*

北京大学语言学研究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业务问题与建议请联络

Copyright(c)1994-2009 CERNIC,CERNET 京ICP备020072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第二篇:从《十二怒汉》看美国陪审团制度

从《十二怒汉》看美国陪审团制度

【摘要】:《十二怒汉》给观众呈现了陪审团定罪的过程,其中的辩论紧张激烈、精彩纷呈。让人不禁想要对这个制度一探究竟。本文将对陪审团的组成、运行以及陪审团制度的优劣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十二怒汉》 陪审团制度

该片讲述的是一个在贫民窟长大的18岁少年因为杀害自己的父亲被告上法庭,证人言之凿凿,各方面的证据都对他极为不利:居住在对面的妇女透过卧室及飞驶的火车窗户,看到被告举刀杀人;楼下的老人听到被告高喊“我要杀了你”及身体倒地声音,并发现被告跑下楼梯;刺进父亲胸膛的刀子和被告曾经购买的弹簧刀一模一样。而被告声称从午夜11点到凌晨3点之间在看电影的证词极不可信,因为他连刚看过的电影名字也说不出来。十二个不同职业的人组成了这个案件的陪审团,他们要在休息室达成一致的意见,裁定少年是否有罪,如果罪名成立,少年将会被判处死刑。除了8号陪审员之外,其他人对这个犯罪事实如此清晰的案子不屑一顾,还没有开始讨论就认定了少年有罪。然而当8号陪审员提出自己的“合理怀疑”后,整个案件的疑点开始逐渐显现出来。最终,陪审团裁定被告人罪名不成立。

在这个案子中,我们可以看到陪审团在定罪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在美国,陪审团是怎样运行的,陪审团制度存在着哪些优势和弊端。本文将对这些陪审团制度运行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在这之前,我们不妨通过影片中审判长的一段话来直观的感受一下陪审团制度的运行。在影片的开始,审判长说了这么一段话:“漫长复杂的审理程序已经结束,这是一宗一级谋杀案。预谋杀人在刑事诉讼中是刑责最重的罪名,你们都已听过证词,也明了法律条文的规定。现在你们必须坐下来,好好地厘清这宗案子的真伪。在本案中一有一人死亡,另一个人的生死掌握在你们手上。如果你们能提出合理的怀疑,无法确认被告是否有罪,基于这个合理的怀疑,你们必须做出无罪的判决。如果你们找不出合理的怀疑,你们必须基于良知,判决被告有罪。然而你们的决定必须一致,如果你们裁定被告有罪,本庭将会对他施以严厉的惩罚。最高的刑罚会是死刑,这是一项沉重的责任。谢谢各位。”之后,书记员宣布“后备陪审员可以离去”。然后陪审团开始就案件的定罪问题展开讨论。

我们注意到,在陪审团开始讨论之前,书记员说了一句“后备陪审员可以离去”。这句话关系到了陪审团的组成。按照美国法律规定,每个成年美国公民都有担任陪审员的义 务,但是未满21周岁,不在本地居住,不通晓英语及听力有缺陷的人,有前科的人没有资格充当陪审员。

从表面上来看,陪审团的组成貌似很简单。但这十二个人是如何被选出来的呢?首先,与案件有关的人,包括与原告或被告有关的人不得入选。这有点类似于中国法律制度中的回避规则。然后,控辩双方的律师会对陪审员进行挑选。任何一方对陪审员的入选都具有否决权,只有双方都同意的情况下该陪审员才得以入选。当然,在行使否决权的次数上有一定的限制。一般而言,一方律师在普通案件中行使否决权的次数大概为4-5次,在特殊案件中可以增加到6-7次。而一旦被选中成为陪审员,公民必须到庭参加诉讼,否则会被视为藐视法庭。除非能够提供证据证明自己身患疾病或者在过去一年内已经做过陪审员,那么在征得法官同意后可以退出。如果你实在不想当陪审员,又没有上述事实,那该怎么办呢?如果碰巧你是个华人,那么恭喜你,你可以声称自己不通晓英语来逃避该义务。实践证明,这一招百试百灵。如果你不是华人,那么对不起,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了。

在完成了以上步骤后,法官和控辩双方会共同确定24个人,包括12名陪审员和12名候补陪审员。候补陪审员跟随陪审员全程参与庭审,这样当一个陪审员中途退出时,候补陪审员就可以无缝衔接。如果出现极端情况,即十二名陪审员全部退出后,还有候补陪审员退出的,一切就要重新开始了。

当陪审团的人员确定后,他们需要裁定被告人是否有罪。在电影中,审判长说了这么一句:“然而你们的决定必须一致。”从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指控谋杀成立的案件中,陪审团采用的是“一致决”,即需要每个陪审员都同意才能做出裁决。而在民事案件和一般刑事案件中,美国各个州的做法不尽相同,但都是采用的“多数决”,只是具体比例不同而已。如加利福尼亚州是九对三,俄勒冈州是十对二。

但是不管是民事还是刑事案件,多数人对持异见者都具有说服的责任。一般而言,那些少数派被说服的可能性很大。但如果碰到那么几个人坚持己见,导致陪审团无法做出裁定,就会形成“悬而未决的陪审团”。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遗憾地说,这样的程序又得从头走一遍了。

正因为如此,陪审团制度在效率方面一直为人诟病。根据调查,多数美国公民都不愿意担任陪审员,耽误时间,影响工作。可即便如此,陪审团制度依旧在美国顽强的存在,这让我们不得不认真审视这个制度所表现出来的优越性。

首先,很重要的一点,陪审团制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分享政府权力,制约法官。这也是美国陪审团制度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陪审员通过行使裁判权,把自己的意志反映到司法实践中,从而分享了国家权力。并且,由于陪审团的存在,相对于那些由法官一手制作出来的判决,民众对于此类判决的接受程度显然更高。这也有助于民众尊重法律、尊重判决的思维的形成。

其次,在民主国家,“任何权力都需要制约,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被奉为至理名言。而陪审团的存在显然是对法官的一种制约。这在防止司法腐败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即使它无法完全杜绝司法腐败,但相对于法官一个人,在面对陪审团时,其腐败的成本也会增加很多。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司法腐败的发生。

最后,实行陪审团的过程事实上也是一个普法的过程。使得民众在参与的过程中了解到相应的法律知识,培养整个民族的法律意识,强调对法律的尊重与遵从。这对于中国当前司法腐败盛行,司法严重不独立,法院判决与舆论导向严重对立的问题的解决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当然,在中国实行陪审团制度是否合适,时机是否成熟等问题,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故在此不做叙述。

总的来讲,这是一部拍的非常不错的影片。不管是对法律初学者还是法律门外汉来说,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都会对陪审团制度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曦古 《美国的陪审团制度》

http://news.sina.com.cn/w/2008-01-31/120414871625.shtml [2]《美国陪审团制度》 http:// [4]《陪审团制度的得失利弊》

http://hi.baidu.com/xuellace/blog/item/8a8a8d0f77fd3ceeab64574b.html

第三篇:从宫崎骏的动画电影看宫崎骏的女性观(xiexiebang推荐)

四川师范大学专科毕业论文

从宫崎骏的动画电影看宫崎骏的女性观

学生姓名 院系名称 专业名称 班 级 学 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罗思琦 数字媒体学院 影视动画 2012 级 11 班

2012321114 彭婷婷

2015年 4月 24日

第 1 页

从宫崎骏的动画电影看宫崎骏的女性观

影视动画专业

学生姓名 罗思琦 指导教师 彭婷婷

内容摘要

宫崎骏是当代日本社会直至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动画电影导演之一,创造了很多世界闻名的动画电影。宫崎骏的电影作品主题多为环保、成长、梦想和女性等等,他的作品不仅是儿童少年喜欢,甚至引发了成人对社会、环境、人性以及人类文明的关注。而这其中宫崎骏一直将他的目光放在女性身上,从女性的角度来观察,虽然这位动画大师仍然不能完全避免在当时男权社会的影响下对女性有一些刻板的传统形象,但宫崎骏塑造了一批独立自主坚强的女性人物形象,这对女性自身寻求解放以及平等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决定通过分析宫崎骏电影的中女性人物形象以及宫崎骏的一些童年经历和宫崎骏对母亲的感情,对通过宫崎骏动画电影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年龄进行分类来分析。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进行研究、理解和认识宫崎骏的女性观。从宫崎骏希望通过他所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来表达的社会意义以及他对男尊女卑社会现象的批判来展开研究。

关键词:宫崎骏 宫崎骏的女性观 女性形象 宫崎骏的母亲

第 2 页 Hayao Miyazaki's view of women from the Hayao

Miyazaki animated film

Professional film and television animation

Student Luo Siqi

Teacher Peng Tingting

Abstract

Hayao Miyazaki is a contemporary Japanese society until the world's most influential one of the animation film director, has created many world famous animated films.Hayao Miyazaki's film theme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rowth, dreams and women and so on, his work is not only the children's love, and even lead to the social environment, human nature, adult human civilization and concern.Which Hayao Miyazaki has his eyes on the female body, from the female perspective, although the animation master still can not completely avoid some stereotypes of traditional image of women in patriarchal society under the influence, but Hayao Miyazaki created a strong stand on one's own female characters, the women's Liberation and equality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Som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nd Hayao Miyazaki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Hayao Miyazaki in the movie female characters and Hayao Miyazaki's love for his mother, for through the female characters in the Hayao Miyazaki animated film image age classification analysis.This paper mainly adopt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search, understand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Hayao Miyazaki's view on women.From the Hayao Miyazaki wish to express through his creation of female characters and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his criticism of the social phenomenon to study think that women are inferior to men.Key words: Hayao Miyazaki Hayao Miyazaki's view of female images in

Hayao Miyazaki's mother-1-

第 3 页

目 录

目录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5

二、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5、6

三、宫崎骏动画电影里女性主义的体现........................................6

(一)宫崎骏对女性的认识...................................................6

(二)实际案例分析宫崎骏动画电影中对女性的塑造.....................6、7、8、9

四、宫崎骏个人成长的印记..............................................9、10

五、宫崎骏动画电影重要意义...............................................10

(一)宫崎骏电影对女性的意义..............................................10

(二)宫崎骏电影中所想表达的观念..........................................10

(三)对中国动画电影的启示............................................10、11

六、结论..................................................................11 参考文献..................................................................12 致谢......................................................................13

第 4 页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宫崎骏不管是以日本以亚洲来说,甚至以整个世界来说,他都是一位影响力非常大的动画电影导演大师之一,他制作或导演了多部在世界上名声四起、备受赞誉的动画电影,有人曾经评价宫崎骏为“动画界的黑泽明”。宫崎骏的电影作品主题多数围绕着环保、成长、梦想和女性等主题,虽然是动画电影,但宫崎骏的作品不仅仅是幼龄儿童或者青少年才喜欢,虽然年龄较小儿童或少年观众群体可能不知道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中所想告诉我们的深层的含义,但他的动画电影确确实实的引发了成人对社会发展、环境发展、人性以及人类文明发展上面的关注。在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中女性形象一直是他所塑造的重点,他站在女性的角度来观察事情和表达所想,虽然这位动画大师仍不能完全免去在当时男权社会影响下对女性刻板的传统形象,但他塑造了一批独立自主坚强的女性人物形象,对女性群体寻求开明开放以及平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决定年龄长幼来分析宫崎骏动画电影的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在他所制作监制的多不动画电影中选择了他的几部可以算是代表作且为大家所喜欢熟知的作品:《哈尔的移动城堡》、《幽灵公主》、《千与千寻的神隐》、《魔女宅急便》、《风之谷》等等几部塑造了典型女性形象的这几部动画电影进行一个研究,通过这对女性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认识,再结合宫崎骏的人生经历、坏境的影响、小时候母亲的影响、母亲在世时的形象性格、母亲去世之前生病躺在病床上给他留下的记忆和印象、他在母亲去世后对母亲的怀念和他在一次访谈中袒露的他对母亲有的特殊的感情以及对当时的社会现状,男尊女卑等这些社会因素或感情因素对宫崎骏的女性形象的认识有什么样的作用。从这个小的方面宫崎骏的女性观进行深入的研究,希望对“宫崎骏的女性观”这个课题的研究有一些新的突破,为全面理解宫崎骏的作品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二、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本文决定分析宫崎骏所制作的动画电影中的女性人物形象,通过女性人物形象的年龄进行分类。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进行研究、理解和认识宫崎骏的女性观。从宫崎骏希望通过他所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来表达的社会意义以及他对男尊女卑社会现象的批判来展开研究。

分析宫崎骏所制作的动画电影的中女性人物形象,并且对动画电影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进行了年龄分类。对此我选择了宫崎骏的几部经典作品如:《哈尔的移动城堡》、《幽灵公主》、《魔女宅急便》、《风之谷》、《千与千寻》等塑造了典型女性形象的作品进行研究,主要将研究的女性人物形象分类为三种:小孩,年轻女性,年长或者是年老女性。

在网上搜索到相关宫崎骏的动画电影的课题研究的文章及资料,在宫崎骏的作品中作为主角人物和重要人物多为女性形象而非男性形象,且大部分的资料当中

第 5 页 都有提到,宫崎骏的母亲对于宫崎骏的女性认识影响这一说,那么就一定要了解宫崎骏的成长经历才能对此课题进行更深的研究。围绕宫崎骏笔下的几位典型女性形象的人物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宫崎骏希望通过他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来理解电影中所表达的社会意义。

三、宫崎骏经典动画电影里女性主义的体现

(一)宫崎骏对女性的认识

在一次关于宫崎骏的访谈中,宫崎骏坦诚的说出了其实他自己对他的母亲宫崎美子有着特殊的感情,即使他的母亲已经去世多年,宫崎骏仍然十分怀念他的母亲。宫崎骏对母亲的特殊的感情,我觉得并不仅仅只是一个儿子对母亲的怀念,他所说的这种特殊的感情应该是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爱恋的感情。而我觉得正式因为这种特殊的感情,形成了宫崎骏对母亲的怀念和一种男人对女人的依恋不舍。所以宫崎骏对母亲的这种有些隐晦隐秘的特殊感情也成为了他创作的一部份动力,我觉得可以这么说在很大成都上,宫崎骏把对母亲的这种特殊感情影射了一部分到他所创造的角色中去,所以那些角色才给人一种相似但不相同的感觉,且让人觉得更贴近现实更有感情更生动。而因为宫崎骏的母亲宫崎美子是他最初的女性观以及对女性的认识且他对母亲这种特殊的感情,所以在宫崎骏大部分的女性形象中其实可以说灵感来自于他的妈妈宫崎美子。

宫崎骏是宫崎家里面的第二个儿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战之后,日本在疏散国民时宫崎骏一家搬去了宇都宫市和鹿沼市。宫崎骏的母亲是在那个战争年代中日本坚强女性代表,个性开朗,吃苦耐劳,是非分明且非常聪慧有主见。也是因为这样在这样特殊年代下长大的原因,宫崎骏的动画电影里面大部分的中年的女性人物角色以及老年的女性人物角色都是特别的独立自主、强壮强悍、有主见,同时这些女性角色却又是心地善良的。

因为二战,日本满目疮痍,国家对于女性的要求随国家的需要和困难发生了变化,社会开始推崇坚强、干练、独立的女性形象。正是因为宫崎骏母亲是为这个年代女性的典型,直接影响了宫崎骏本人对女性的审美观。虽然在动画这些角色的年龄虽然不尽相同,但给人的感觉却又像是来自于同一个人的感觉,都在那个战争年代的女性或者说宫崎骏妈妈所具有的性格特点。宫崎骏所塑造的大部分女性角色其实都是宫崎骏对他母亲的依恋和怀念,有一些含沙射影的带有一些宫崎骏母亲的性格样子。而宫崎骏母亲对母亲的感情以及当时社会环境也是宫崎骏女性认识或对女性形象刻画的来源。

(二)实际案例宫崎骏动画电影中对女性的塑造

在宫崎骏动画电影对女性的塑造中,大部分的女性形象中其实都有来自于他的妈妈宫崎美子的投射。即使在年龄方面这些女性角色各不相同有老有少,但是这些女性角色总感觉她们的某些性格方面是同一个人的感觉。开朗强悍外表凶悍但是内心温柔的中老年妇女或者身患疾病的老年富人形象;例如《天空之城》里面

第 6 页 的朵拉这个人物,宫崎骏的兄弟就曾经表示过朵拉的性格和母亲简直一模一样;而在《龙猫》里小月和小梅的妈妈因为生病需要长期住院卧病在床,就跟宫崎骏的母亲后来生病卧床一样;以及宫崎骏本人承认了母亲是其原型的在《悬崖上的金鱼姬》中的脾气奇怪但是内心强大善良最后从轮椅上奇迹般的站起来拥抱了主角宗介的辰婆婆。在塑造中老年女性角色上,宫崎骏很大一部分是在弥补他母亲生病之后的遗憾,例如不能拥抱母亲,母亲长期住院见不到面等等。由此可见,不管是小女孩、年轻女性和老年女性她们都有一些相似的地方,而这些相似的地方就是宫崎骏对于母亲的影射。

而在少女形象的塑造上,宫崎骏更多是体现出了少女的善良温柔坚强和独立等等。如柔弱的少女依旧不屈服于邪恶势力如《天空之城》里的希达,坚强温柔善良如《起风了》里面最后身患肺结核死去的菜穗子,在比如《哈尔的移动城堡》里面的苏菲即使被女巫变成了老人依旧坚强的工作,不自暴自弃,最后拯救了男主角同时用自己积极善良的心态破除了魔法获得了幸福。

在那个时代宫崎骏用自己的想法以及认识塑造出了他心目中的女性形象,女性在宫崎骏的作品中具有一种双面性。就是既有女性的柔和但在面临到抉择或者是困难的时候也会表现出男性的坚强和毅力。宫崎骏在他的动画电影中肯定了女性的地位,从女性的角度来思考表达了女性的自立自强和寻找自我。这大大的颠覆了当时的男权社会,颠覆了一些传统的性别观点。宫崎骏从他母亲身上看到的那些美好的坚韧不拔的女性品质延伸到了所有的女性身上,他看到了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女性的枷锁,他寻求女性的解放。

当时日本国内动荡不安,绝大部分日本女性选择是回归家庭,但是在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中女性角色大多都是在追寻自己本心。

比如在《魔女宅急便》中的女性角色也是女主角的琪琪,她在成年后选择了离开自己的舒适家外出闯荡,利用魔女的魔法扫帚开启了宅急便来帮人送东西,宅急便也就是现在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快递。从琪琪这个人物中反应出来的就是宫崎骏从母亲身上认识的女性观之一,那就是宫崎骏认为女性是独立自强的。宫崎骏的母亲在当时战争的情况下,需要独自抚养三个孩子以及照顾家里面,在男权社会中宫崎美子给宫崎骏留下的是她独立自强的照顾家里照顾孩子的印象,尽管宫崎美子在宫崎骏6岁的时候就病倒了但是女性独立自主的形象还是或多或少的在宫崎骏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且对于女性独立自强、以及女性也能够撑起一片天的这种形象,也体现在了宫崎骏的另一部著作《风之谷》中。娜乌西卡是《风之谷》的女主角,她是风之谷的公主,她作为一名公主或者说是为族人努力奋斗的勇士并没有获得族人的认可。她周围的女性都密密地裹着头巾或抱着孩子,这大概是宫崎骏为了突出娜乌西卡的与众不同或者说她的特立独行、独立自强的侧面描写;有一幕画面是娜乌西卡把刚刚出生的婴儿抱给了犹巴大师,有一位男族人就说出了“像公主一样健康是很好,但可别像她一样爱去腐海玩”

从外型上来分析,娜乌西卡绝对是一位典型的美女,身材一级棒,脸蛋也非常人能比,红色的短发,修长雪白的大腿。这种对美女的描写描绘其实应该是大多数人对于女性的美丽指出或者说美女的一种比较刻板的认识,社会文化观点通常认为女性的外表和行为应该符合当时社会众人所欣赏的女性应有的气质,而在对于男性应该怎么样却没有相应的要求或者说相对于社会较为标准的范本。当在对娜乌西卡的外貌的描绘上,宫崎骏又给娜乌西卡多了那么一点特立独行的味道。娜乌西卡周围的女性都是密密的裹着头巾或者抱着孩子,给人一种暗示就是

第 7 页 女性不应该抛头露面,或者说女性就应该在家相夫教子的感觉。虽然娜乌西卡是以为典型的比较属于人们刻板认识的美女,但在这上面宫崎骏为娜乌西卡加上了女性的独立自强,为族人而战能够自己撑起一片天的独特的美。从男性角度,男性所欣赏所看好的的女性美,成为女性到底美不美有没有气质的唯一标准。但是这种所谓的男性的欣赏却是完全把女性的独立人格、自我价值、创造性抹杀了;宫崎骏则是通过侧面抨击了这种所谓的男性眼中的女性美,让娜乌西卡的角色更加鲜明,如同她那一头清爽利落且醒目的红色短发让人们见识到了一位独立自主能够为自己的族人而奋斗而战斗的勇士,风之谷中独一无二的公主。

在宫崎骏其他的动画电影,《哈尔的移动城堡》里面,苏菲也就是本片的女主角,宫崎骏在片中给苏菲的定位是“城堡的清洁妇”。宫崎骏在本片中塑造的苏菲与他所创作的《熊猫家族》时感觉一样,把女性安排成了家庭主妇的角色,只不过在《哈尔的移动城堡》中少了一些《熊猫家族》中小女孩跟小动物像是过家家一起生活的的感觉,更多的为苏菲的生活了一份贴近真实社会生活的现实感和真实感。在这部影片中,宫崎骏根本没有给大家带来以为非常漂亮的美女,宫崎骏恰恰是在极力抹除苏菲外貌这一点,苏菲给人的感觉最多只是面容清秀的一位女孩子;穿着保守甚至连颜色都不显眼鲜艳的连衣裙,裙子的长度也是遮到了她的脚踝,除了手和脸基本没有露在外面的肌肤;而苏菲的背景也不像《风之谷》里面的娜乌西卡是一位公主那么神秘或者高贵,苏菲只是一间平凡简单的从家人手里一直传承下来的帽子店的老板,就连她的帽子都是简简单单很简朴。但是我觉得这是在从另一个方面让大家来理解宫崎骏所想表达的东西,那就是女性并不仅仅是靠外表而散发的魅力和美丽。宫崎骏希望通过外表不出众的苏菲告诉大家的是要重视女性的个性,每一位女性他的独立人格、自我价值以及她的创造性。苏菲跟《风之谷》中娜乌西卡那种显眼让人移不开眼睛的美丽不同,苏菲所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并没有输给娜乌西卡。这是宫崎骏通过塑造各种不同的女性角色女性形象想告诉大家的。宫崎骏笔下的老婆婆也有自己的个性和魅力。但是在电影中宫崎骏则把哈尔描绘成了一位对自己样貌十分在意的帅哥或者说美男子,身材高大,外表帅气魅力迷人还是一位强大的魔法师,哈尔甚至会因为苏菲的不小心失误导致他头发的颜色变了不好看而大发脾气等等这些方面来侧面描写了苏菲的不漂亮来突显苏菲的性格。

可见宫崎骏是不愿意去单一的从外表来刻板或是定性女性形象的,他想把女性的个性、价值等通过不同地方展示出来,他也不想界定某种意义上的女性美,把女性塑造成某一种特有的外表或者形象。从某些方面来说,宫崎骏是反对传统女性形象反对刻板女性认知的,甚至可以说宫崎骏在关于女性角色的刻画塑造以及女性价值方面完全是一位大师。在《风之谷》中能明显的看出男性的角色是被一笔带过被忽略甚至只是用来为这部动画女性角色铺垫的,那么在《哈尔的移动城堡》中宫崎骏直接把比外表能够与女性一决高下甚至比女性还漂亮的哈尔班上银幕,那他却有点是在证明男性也可以美丽漂亮、外貌出众且让人欣赏的。

《哈尔的移动城堡》中苏菲虽然是家庭主妇,受荒野女巫诅咒而变成的九十岁的老奶奶。她不仅世故年迈,不漂亮还很臃肿,甚至还会发脾气骂人,会离家出走,会抗议会不满。在《哈尔的移动城堡》里苏菲是自愿来为城堡打扫的,是出于苏菲自己的意愿,她被请来打扫并不是被理所应当的认为她应该要打扫。其实在现实社会中有太多女性在当时的男权社会中她们的价值都变得一样了,她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家务劳动意义和她们所拥有的社会价值是什么。她们只是简简单单的家务劳动当成是自己份内的事情,或者说她们觉得这些都是女性的份内事。

第 8 页 当时的女性都被而繁杂的家务所约束,在社会风气以及男权主义下,更多关于照顾家庭照顾家人事无巨细的事情都压在女性身上。所以宫崎骏试图在影片中告诉我们的是女性应该要学会如何独立自强,而不是成为男性或者任何人的附属品或者附庸品。

再来说一说宫崎骏另外一部动画《千与千寻》。女主角千与千寻还是一个小学生,仅仅只有十岁,因为父母她搬到了一个新的城镇,因为迷路和父母的好奇心从一个不起眼的走廊进入了各路神明的度假村,父母在没有求得同意的情况下吃了东西变成了猪,为了拯救父母,千寻选在留在这个城市一个为神明洗澡的地方“汤屋”打工。汤屋的主管人汤婆婆为了让人留下替她工作,所以剥夺了千寻的名字,改为小千。后来曾救过千寻的白龙决定,帮助千寻找回了自己的名字,并且顺利的回到了原来的世界。同其他几部动画中的女主角相比千寻给观众的最直观的感受应该就是这个小女孩性格很别扭,好像就是隔壁认识的某一个女生一样,让人联想到现实自己身边的女性,千寻没有美丽的外表和神秘的身份也没有让人愿意亲近的人格魅力,而恰恰是这样的描写强化了女性意识。

在宫崎骏的电影中还有一种女性角色的存在是为了鼓励帮助女主角达成目的。她们拥有自己独立自主的思想不靠谁而活。如《魔女宅急便》中的面包店店主、《悬崖上的金鱼姬》里面波妞的妈妈。

汤婆婆在千与千寻里面算是一个最大的BOSS了吧,她贪财小气专横霸道,甚至还剥夺千寻的名字让千寻一辈子都不能离开。但宫崎骏却没有刻意去夸张的营造汤婆婆是个坏人或者是怎么样讨厌的人的形象。即使汤婆婆体型很大法力无边长得很吓人生气的时候还会喷火,但其实都是心地善良的人。尤其是正面的老者女性形象,宫崎骏曾说过是根据自己母亲形象来塑造的,再加上之前宫崎骏在访谈中袒露过他对自己的母亲有着特殊的感情,这种特殊的感情并不仅仅是一位儿子对一位母亲的感情。由此见得宫崎骏他对女性认识以及对女性有一些的崇拜意识是来自于母亲。

四、宫崎骏个人成长的印记

1941年,正是战争最紧张最激烈的时候,宫崎家的老二,宫崎骏出生了。虽然在当时战争期间日本国内在经济和物质方面比较紧张,但是家境略为富裕的宫崎骏跟其他人相比还是有着比较优越的童年。1944年,日本战争失败的消息已经是定局,日本本土遭到轰炸,宫崎骏一家从东京迁居逃难避到了枥木。跟东京的繁华不同,枥木的乡下生活对于宫崎骏来说是另外一个不一样的体验。宫崎骏的家族是经营飞行器工厂,这种特殊的背景让宫崎骏从小就对飞行器怀有强烈兴趣。从宫崎骏很多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他的喜爱和执着,如《红猪》《风之谷》等等。到了小学的时候,宫崎骏全家迁回东京,但是这段枥木的这段乡下童年经历,为宫崎骏之后的动画创作累计了大量的素材也为他的动画作品带去了很多灵感。在当时战火蔓延的情况下,因为战争导致民不聊生、人民生活得水生火热、家庭也支离破碎的惨象也给宫崎骏留下了难以忘记的记忆,这正是在他的很多作品中出现的“反战”理念的原因。而在战争中独立坚强、抚养着三个孩子的他的母亲宫崎美子,以及宫崎骏对母亲的感情,以及母亲在后来生病之后的深刻印象

第 9 页 也是他的创作原点之一,宫崎骏的母亲宫崎美子在宫崎骏的对于女性认识和动画中女性形象以及性格塑造方面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五、宫崎骏动画电影的重要意义

(一)宫崎骏电影对女性的意义

在那个男权社会的年代,宫崎骏能够摒弃男尊女卑的想法,发掘女性的独立、自主、坚强的品质,将女性的这些优良品质大胆的融入到他的动画电影的女性角色里面里,为世人带来新的深思以及对女性的新的认识,尤其是男性在看待刻板女性方面带来了新的思维新的价值观,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中塑造了形色各异的女性形象,虽然这位动画大师没办法完全免俗,也没办法完全丢弃在男权社会下所受的影响和对女性的刻板认识,但他从女性的角度出发从女性的思维来表达了在男权社会中女性不是弱者,女性也可以独立自主的着一想法,他努力的打破女性的刻板观念,让故事中的女性形象在相对中立的传统时又树立除了自己独特的个性,这一点上宫崎骏为社会和观众在对女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说出了平等且更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大众和社会的进步指引了正确的方向。

(二)宫崎骏电影中所想表达的观念

宫崎骏电影中所表达的应该是改变传统的性别观念、提倡平等自由的观念。摒弃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希望能够完全中立的平等的看到女性在社会中的形象即使女性能够在有独立、自主、有责任心和事业心的同时也可以具备温柔体贴的女性形象。宫崎骏作品里面的女性形象不管是少女或者中年妇女或是老年妇人,宫崎骏在刻画出他们传统的形象之中也在告诉我们她们能在困难的时候扛起一片天,这些女性不仅是温柔体贴的,她们在面对苦难时表现出来的坚韧和宽容,不放弃和不妥协的精神正是在现实社会中的女性所具有的。

(三)对中国动画电影的启示

中国动画的开始相对于欧美较晚,虽在亚洲国家中曾领先,但由于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的动画迅速发展以及中国市场对外动画大量进口及普及,这中国的动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中国的动画产业跌入了低谷和困境。其实在在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中不免看到一些对我们的启示,一些独创性和创意,一些和现实社会相对的矛盾和冲突,一些反思一些对当下社会的粗鄙以及宫崎骏坚持的手绘他精细的画风。个人认为中国的动画过于“教条化”,题材单调,里面几乎没有反派的人物,主要人物形象都是非常的聪明、不然就是拥有很强的能力,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的完美和光明的形象,但是这往往给人一种不切实际的感觉,因为在这个世上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也许这种积极的影响对于幼儿或是儿童有正面的影响,但是这也限制了中国动画的发展。使得中国动画给人一种教条化的感觉,就是好人永远完美无缺,坏人就是那么的一无是处永远都会被好人给打败。这一点对于已经有了对社会和环境认识的青少年或者青年人中壮年人一种乏味教条的

第 10 页 感觉。这一点大大的局限了中国动画的题材,所以中国动画的题材往往就是类似《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模式,即使只是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动画但也给人相同的感觉。在关于处理反面角色这方面,宫崎骏做得非常出色。例如《千与千寻》中的汤婆婆,她克扣汤屋人、抢走他人的名字让他们自能留下工作再也走不了并且脾气暴躁会喷火,当在汤婆婆毕竟有自己好的一面,例如遵守自己的承诺、十分珍爱自己的孩子等等。中国的动画却做不到如此,往往是非黑即白,动不动就来什么大道理其实这样往往让人更不能接受和吸收动画所想表达的。

由此可见我们还需要多多像国外的学习,如何才能做好一部优秀的不止儿童喜欢甚至能引发成人思考的动画电影,让动画电影潜移默化的对我们进行一次身心灵的洗礼,而不是一看到之后只有无尽的吐槽和无语。

六、结论

宫崎骏作为一代动画大师,他的作品影响了许多人,他对动画的执着,对画画的要求精细方面让人感叹不已。宫崎骏不仅仅是在给我们呈现一部作品,而是在给我们呈现一部艺术片、一场视觉盛宴。他的每一步作品都带有他自己的思想和他想表达给世人给社会的一种深思和一种反思,这使得他的动画电影能独树一帜的原因,而贴近生活从生活中取材是他的动画电影能够让人们喜爱且由此得到深思和反思的原因。他对每一个细致的地方都要求能够表现得完美能够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动画电影并不只是一味的叙述故事或是讲解一个情况,而是隐藏了很多他所映射所想表达的他想告诉我们的东西,那些细小的东西、那些精致的细节往往让人回味。

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并不是硬要灌输某一种观念给大众,硬生生的让大众去接受这种观念,而是通过一种无形的影响和一种潜移默化引起了大众的反思,从而对这个方面进行了一种思考,通过由人及己来感染了你。

宫崎骏在关于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充满着自己的感情色彩和想法。不管是在战乱情况下对女性独立自主的一种鼓励、欣赏甚至膜拜,还是他怀着对自己母亲的一种怀念一种特殊的不可袒露的感情,我觉得宫崎骏的爱着自己所画的女性人物的。他对他自己所塑造的每一个人物都有一种复杂但是纯粹的感情。宫崎骏爱着自己所画的女性人物,使得他对人物的刻画更加的精致更加的生动甚至他所画的每一个女性人物都是有自己的灵魂的。虽说当时大社会的影响之下宫崎骏所塑造的的不同的女性人物不能完全丢掉男权社会下所给的一些刻板认识认知,但宫崎骏敢于对这种当时社会所给予的女性的刻板认识发出挑战,并且让自己不受影响勇于打破这种框架的限制,塑造出每一个充满感情的独一无二的且拥有自身灵魂女性角色,宫崎骏的这种创新和勇于打破时代所给的思想束缚和限制,正式因为宫崎骏的创新和敢做勇为让他的动画电影站在了时代的前头,成为了标杆。

第 11 页

参考文献

[1]《中国动画电影的问题探究——宫崎骏动画的启示》 齐永涛 [2]《从宫崎骏的动画电影看宫崎骏的女性观》 余子佳 [3]《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孙硕颖 [4]《宫崎骏电影与日本民族文化研究》 [5]《宫崎骏的感官世界》 丽川合 [6]《感受宫崎骏》 秦刚

[7]《宫崎骏动画电影研究》 田瑞平

[8]《宫崎骏动画电影中人性回归的书写》 张淋

[9]《宫崎骏动画电影中女性角色塑造的艺术手法》 郭斐斐 [10]《浅谈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的人性观——涤荡心灵的<千与千寻的神隐>》 张可欣

[11]《宫崎骏动画电影研究》 聂芳 [12]《试论宫崎骏动画中的禅意》 詹璐 [13]《宫崎骏动画电影研究》 朱静池

[14]《儿童视域下的宫崎骏动画女性主体性研究》 陶虹飞 [15]《宫崎骏动画电影的女性形象分析》 刘巍

[16]《从<千与千寻>看宫崎骏动画电影的美学特色》 王柳静 [17]《童心伴着梦飞翔——浅谈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的主角小龄女性化情节》 熊芳

第 12 页

致谢

本文是在彭婷婷老师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完成的。彭老师以其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的工作作风和大胆创新的进取精神对我产生重要影响。她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给了我深深的启迪。每一次彭老师在检查论文的时候都非常的尽心尽力审核并且给予意见。在修改稿通过时,彭婷婷老师在审核意见时告诉我修改得很不错,可以继续深入。这真的大大的激发了我灵感,使我文思泉涌,马不停蹄的完成了这篇论文。同时,在此次毕业设计过程中我也学到了许多了关于动漫电影方面的知识,从以前知识爱看动漫到现在能看懂动漫的更深层次的含义,以及明白了以前很多在宫崎骏电影中看不懂的伏笔,使我受益匪浅。

另外,我还要特别感谢跟我同是彭婷婷老师指导的毕业生同学对我论文写作的指导与帮助,他们不仅是资源共享且还积极分享经验,以及教我论文格式应该怎么改论文的副标题应该怎么写才能切题。他们对我的无私帮助,使我得以顺利完成论文。

最后,再次对关心、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衷心地感谢。

第 13 页

修改清单

(三)对中国动画电影的启示

中国动画的开始相对于欧美较晚,虽在亚洲国家中曾领先,但由于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的动画迅速发展以及中国市场对外动画大量进口及普及,这中国的动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中国的动画产业跌入了低谷和困境。其实从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在对女性主义的体现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对我们的启示,一些独创性和创意,一些和现实社会相对的矛盾和冲突。在中国动画电影中女性角色往往是辅助或者是根本可以一笔带过的角色,她们要么没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要么就是附庸在其他的男性角色上。中国的动画的往往是“教条化”这种教条化并不仅仅限于题材或者是在人物性格的设置上,这种“教条化”更是在女性角色上“根深蒂固”。

中国的动画电影要么没有女性角色的出现,要么女性角色出现就一定是需要衬托某一个男性角色的英勇无畏等。即使是在现在刚出现的一些人气较高的动画中对女性塑造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例如:《中国惊奇先生》,即使在动画中给予了女主角一个在人们心中应该是勇敢的警察身份,但是在面临困难的时候女主角往往是被藏在了男性角色的身后且给人一种有勇无谋只会逞强的感觉。女主角的这种“逞强”其实就是中国动画电影“教条化”的具体体现。即是大家觉得女主角根本没有能力能够保护自己,也没有能力能够保护别人,性子软心软不愿意面对,只是个性好强不愿意服输罢了。严格一点来说我觉得这完全是对女性的一种诋毁,根本没有从女性的角度去看去想去描述,也没有想过女性并不仅仅是“逞强”而是真的有实力能够独立自主。这在另一方面完全抹杀了女性的价值和个性。

而在对女性的价值和个性塑造方面,宫崎骏做得非常出色。例如《千与千寻》中的汤婆婆,她克扣汤屋人、抢走他人的名字让他们名字让他人只能留下工作再也走不了并且脾气暴躁会喷火,当在汤婆婆毕竟有自己好的一面,例如遵守自己的承诺、十分珍爱自己的孩子等等。汤婆婆在某种意义上是属于反面女性形象,但宫崎骏看到了一个女性角色应该有的两面性以及他的身上所有的价值。

中国动画电影的“教条化”或者说被“教条化”与中国传统和历史密切相关,我们必须向他人学习而不是一味排外,一步步的从学习中来汲取他人的经验来提升自己,我们想的不应该仅仅只是怎样做好一部儿童喜爱的动画电影,而是用自身的角度来思考来设计。

第 14 页

六、结论

宫崎骏作为一代动画大师,他的作品影响了许多人,他对动画的执着,对画画的要求精细方面让人感叹不已。宫崎骏不仅仅是在给我们呈现一部作品,而是在给我们呈现一部艺术片、一场视觉盛宴。

宫崎骏在关于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充满着自己的感情色彩和想法。不管是在战乱情况下对女性独立自主的一种鼓励、欣赏甚至膜拜,还是他怀着对自己母亲的一种怀念一种特殊的不可袒露的感情,我觉得宫崎骏的爱着自己所画的女性人物的。他对他自己所塑造的每一个女性人物都有一种复杂但是纯粹的感情。宫崎骏爱着自己所画的女性人物,使得他对人物的刻画更加的精致更加的生动甚至他所画的每一个女性人物都是有自己的灵魂的。虽说当时大社会的影响之下宫崎骏所塑造的的不同的女性人物不能完全丢掉男权社会下所给的一些刻板认识认知,但宫崎骏敢于对这种当时社会所给予的女性的刻板认识发出挑战,并且让自己不受影响勇于打破这种框架的限制,塑造出每一个充满感情的独一无二的且拥有自身灵魂女性角色。

宫崎骏塑造的每一个女性角色都带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她们所具有的价值并不仅仅只是体现在他动画电影中,而是体现在每一个现实社会的女性身上。宫崎骏所想表达的女性不仅仅只是限于外表的美丽,他所展现的每一个女性人物角色都是各不相同的,拥有美丽的外表神秘身份或是邻家亲切或是简单朴实,她们都拥有自身的个性和价值,她们或勇敢无畏或亲切可人等等。宫崎骏着力塑造的这些方面都是他想告诉世人的现实女性所拥有的价值。宫崎骏并不仅仅只是在做一部儿童喜欢的动画,他而是在描绘一个新的世界,给儿童、青少年、成人甚至社会引导和塑造一种更为正确的认识女性了解女性的价值的方式方法。

我觉得正是宫崎骏的这种执着和创新以及他勇于打破时代所给的思想束缚和限制,让他的动画电影站在了时代的前头,成为了标杆。

第 15 页

第四篇:从伦敦奥运“金牌观”看阶段性绩效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伦敦举办的2012年奥运会开幕式上指出:“赢得胜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比赛”,似乎洞见了围绕着金牌引发的裁判与规则争议的实质。相对于企业管理而言,金牌相当于一种阶段性绩效;赢得阶段性绩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获得这一结果时,你是否在努力的过程中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只有在过程中甄别、坚持取之有道的原则,结果的取得和超越才真正富有含金量。

在阶段性绩效背后

奥林匹克精神虽然不能简单的等同于获得金牌这一结果,但如果说要淡化金牌的冲击力,那不是阿Q精神就是矫情。问题在于,当金牌的争夺出现伪相或者乱相时,人们有理由叩问其中的公平、公正、规则和理性。比如在伦敦举办的2012年奥运会上,羽毛球女子双打比赛,排名世界第一的中国选手于洋和王晓理在A组最后一场比赛中,对阵韩国选手郑景银和金荷娜,居然发生了谁都不想赢球的怪事,当事者均受到取消比赛资格的处罚。中国对在自行车女子团体竞速赛获得金牌后又因为踩线改判为银牌,而且不允许申诉;以及陈一冰在吊环比赛中以金牌的表现竞屈亚军等等。

8年前创造奥运纪录,被称为男子10米气步枪项目上的“王者”朱启南,在本届奥运会的资格赛中排名第十,丧失了进入决赛的机会。赛后面对记者的提问,朱启南吐露了心声,“我败在了自己的思想上”,“太渴望金牌,太想要去追寻这枚金牌。” 朱启南声音哽咽,“很难,真的很难,今天打的整个过程当中,我都没有放开。自己也算是个老队员,参加过两届奥运会,但还是战胜不了这种对结果的追寻(心理)。”由此可以看出,金牌乱相与心态有关,往往是运动员和裁判员以及他们各自所属团队互动紊乱的结果。

在企业管理中也是一样,经营管理状况需要通过一个个阶段性绩效表现出来;但是当企业家急功近利,纯粹以结果为导向时,假冒伪劣往往屡禁不止,以权钱交易为特征的腐败难免越反越腐。阶段性绩效的乱相有诸多表现,一个共同的特征是统计数据每每与受尊敬的程度成反比。今年上半年,《巴伦周刊》与着名研究机构Beta Research根据道琼斯指数所确定的各公司市值的排名,选出了前100名市值最大的公司,并对美国116名投资人进行调查后,公布了全球最受尊敬的公司排行榜。中国虽然有四家企业上榜,基本上属于“殿后”的名次。于是有人叩问中国企业为何不受“尊敬”。这在营业收入、利润增长的结果来看,似乎不可理喻;然而在过程中,人们不难从社会“仇富”、“仇官”的社会心理中找到注脚。

取之有道情何以堪

按照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逻辑,在比赛中应当享受过程才是;然而我国的主流媒体又认为,“淡化金牌说不可取”,结果不能不在意。过程与结果哪一个更重要似乎成了一道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难题。其实,在这道难题的背后,“只要结果不管过程”的主张是否含有不正当操作的暗示才是关键所在。冲金犹如冲绩效,在“冲”的过程中,如果置“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古训于不顾,真正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人们情何以堪。

尽管有管理者认为,提倡“只要结果不管过程”意在激励,并没有主张不正当操作。应当承认,对结果进行激励是必要的;但是如果真的对过程不管不问,仅以成败论英雄,那很可能掩盖着是非不分的厚黑。在企业冲绩效的努力中,靠勤劳致富似乎远水解不了近渴;而不正当操作具有获利快、周期短、利润高的奇效,往往成为完成财富原始积累的首选。“只要结果不管过程”的允诺就会使得暗箱操作、灰色交易不断滋生。由于观察的角度或者统计方式的差异,“只要结果不管过程”忽视这种差异,在客观上就是对正当努力的压抑,对不正当操作的默认甚至纵容。

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具一定的复杂性。在正常情况下,职业经理人或者主要管理者在一个任期或者工作周期内所作的努力,与其对绩效结果的收获应当是正比的。只要他付出了相当的努力,就会有相应的绩效结果。然而,与通过“捷径”获得的绩效相比较,正当的努力面临着更多的约束条件,含金量更大,却不一定产生立竿见影的绩效。而且在收获结果的当下,还有一个瓜熟蒂落与人为操作的区别。听任瓜熟蒂落值得享受,这是一个狭义的过程。但是在收获结果的狭义过程中,以不正当的手段进行人为操作时,会使得一个任期或者工作周期内的努力相形见绌,其中正当管理的含金量不仅得不到承认,而且连本应当有的绩效也会被严重低估。

当然,收获结果需要通过一定的规则进行确认,其中对规则的利用也有一个技巧问题,甚至可以利用其中存在的某些漏洞使自己处于更有利的地位。然而,其中仍然存在一个“随心所欲不逾规”的底线,应当不至于使取之有道的理念遭到空置。在狭义的过程里坚持“只要结果不管过程”,那就成了一场豪赌。如果以此诱导下属执行,似乎挑战底限也无妨,露出破绽再试图灭火,那无异于掩耳偷铃。正如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蔡振华所说:“规则可以利用,但不是这样利用”。他所谓“这样利用”,就是不正当利用,否则此前的正当努力情何以堪。

结果导向的方向迷失

“只要结果不管过程”似乎表达了对所有被管理者的善意,其实对管理者最有利,因为那有助于将管理成本降至最低。按说奥林匹克精神应当建立在群众体育运动的普及之上,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奥运会上获得金牌的多少似乎应当与群众体育运动的普及成正比。但是在普及群众体育运动与通过直接向金牌获得者实施重奖之间,后者的投入就少得多。作为系统论的一种研究方法,“只要结果不管过程”不需要打开“黑箱”,只要在输入与输出两端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可以了。遗憾的是,将其运用到社会、管理领域,省略了甄别、监督成本之后,恰恰给“暗箱”操作提供了契机,客观上造成了社会主流方向的迷失。

社会主流方向的迷失反过来对规则的制定与执行提供了设租与寻租的藉口与空间,造就逆向选择,创新精神很容易被投机主义瓦解。确有一些企业家一天到晚都想着如何攀附政府官员,通过特殊关系寻求商机,寻求保护,以此为荣。费正清在他的《美国与中国》这部书里举例讲,中国的商人和西方商人不一样,中国的商人不是想办法去制造一个捕老鼠的机器,捕鼠机,而是想从官方那里得到捕鼠的特权。这其实是从西方商人那里学来的,只不过在中国有更多的权钱交易。进行权钱交易的双方也明白,如果形势一变,彼此形成的特权交易就有可能变成互掐陷阱,所以即使赚了很多钱,他们也不热心于创新投入,更热衷于移民。

但是我们也不能据此认定到处都是阴谋,不能反过来认为正当的经营管理都是白费,导致前进方向的自我迷失。在伦敦奥运会上,尽管中国运动员遭遇诸多意外,但是获得的金牌奖牌总数与我们的综合国力大体还是相符的,中国健儿凭着自己的拼搏取得的成绩还是超出了几届在国外参加的运动会。而裁判的“妄断”并非专门针对中国的阴谋,在孙杨和朴泰桓并列第二名的颁奖仪式上,韩国国旗挂在了中国国旗的上方固然令人不快,但不过没有几天,美国国旗在颁奖典礼上掉了下来,美国的天也没有塌下来。同样,在企业家队伍中,也有不少人一直靠着自己的正当努力一路打拼,终于成长起来,并且在国际市场越战越勇,已经让国际企业巨头不敢小觑。这足以说明,是否在结果导向中迷失,最终还是取决于自己。

市场没有闭幕式

随着精细化的管理时代的来临,业界已经从重视结果转变为重视过程,细节决定成败的管理理念已经摒弃了结果导向中粗放与侥幸的弊端。市场没有闭幕式,阶段性绩效如果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及时予以校正。本文由http://www.xiexiebang.com/整理发布。

首先,应当专注于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创新努力,不为一时的绩效诱惑或者挫折所动。如果说企业的本质就是为消费者创造价值,那么只要真正为消费者创造了价值,终究会被市场所承认,而不论阶段性绩效产生怎样的波动。在伦敦奥运会闭幕前5天的女子铅球决赛中,白俄罗斯名将奥斯塔普丘克以21米36的成绩夺冠,后因兴奋剂检测阳性被剥夺金牌。在奥运会闭幕之际,国际奥委会把这枚金牌颁给原银牌得主,俄罗斯的科勒德科和中国的巩立姣则分别递补获得银牌和铜牌。原本排名第四位的巩立姣即使没有享受到站在领奖台上的关注,在递补获得铜牌后同样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正可谓是金子总会发出光来。

其次,必须在过程中不断积淀核心竞争力,防止“冲绩效”蜕化为拼凑绩效。正如体育竞赛总有场所、时段的限制一样,企业阶段性绩效的统计也有一定的“孤立性”。为了阶段性绩效好看似乎可以在市场上组织必要的“冲刺”,但绝不能将这种“冲刺”演变成数字的拼凑。否则,那不仅是如同“唯金牌论”一样的“唯绩效论”,更重要的是有可能失去企业发展的后劲,被市场取消“资格”。

通过阶段性绩效的统计结果反思过程,谨防企业的运行过程被部门利益绑架。毫无疑问,企业绩效往往需要通过某个部门、某个团队成员的阶段性绩效表现出来。反过来说,某个部门、某个团队成员阶段性绩效的取得,实际上取决于相关部门和整个团队共同努力,类似于奥运金牌背后的举国体制。问题在于,企业内部也有竞争,各个部门都想利用“举国体制”的资源彰显部门或者个人的阶段性业绩,那实际上是一种利益输送。因此必须对利用结果导向绑架过程的倾向及时进行校正,防止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动力在某个部门、某个团队成员取得阶段性绩效“功成身退”后,湮灭殆尽。

第五篇:从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看邓小平的改革观

从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看邓小平的改革观

“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

马骑赤兔行千里,刀倔青龙出五关。

忠义慨然冲宇宙,英雄从此震江山。

独行斩将应无敌,今古留题翰墨间。”

“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这是《三国演义》对关羽英雄主义气慨的写照。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精神,不仅今后人赞叹不已,而且对我国今天的改革也启迪良多。邓小平在谈到我国的物价改革时说:“中国不是有一个‘过五关斩六将’的关公的故事吗?我们可能比关公还要过更多的‘关’,斩更多的‘将’。过一关很不容易,要担很大的风险”。邓小平这一论述,既是对关公精神的赞誉,同时,也体现了他的改革观。

一、敢于突破陈规

关羽取路投洛阳,经过东岭关时,遭到守关将孔秀引领的五百军兵阻拦。孔秀按老规矩行事,执意“将军此去,必有丞相文凭”。“既无文凭,待我差人禀过丞相,方可放行”。孙秀强调“法度所拘,不得不如此”。殊不知,关公“行期所迫”,不曾讨得文凭,而若待孔秀禀报丞相,又会耽误行程,只好杀了孔秀。洛阳太守韩福、牙将孟坦阻止关公前行的理由也是老规矩:“无文凭,即系私行”。“若无文凭,即系逃窜”。因而,他们也引来了杀身之祸。在滑州,黄河守将秦琪还是问“丞相公文何在?”也落得了同样的下场。从孔秀到秦琪,都是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而关公则敢于冲破陈规的束缚。

我国的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也找不到现成的答案。要改革,首先就要解放思想,突破陈规。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我们知道,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总是同某种背景知识相联系的。当这些背景知识同客观实际相符合时,人们的认识活动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而事实上,与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相联系的背景知识不可能完全地符合客观实际,如果不能及时地清除这些不符合实际的背景知识,那么,它势必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产生误导。还应该看到,一定的背景知识往往被主体组成为一定的认识图式或者说思维模式,它在主体的活动中表现为某种习惯,主体总是以此去认识外界的客体。如果主体不能根据新的客观事实及时地修正原有的认识田式所造成的思维习惯,那么就不能正确地认识新事物或事物的新特性。因此,主体必须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不断地突破某种陈规,解放思想。

粉碎“四人帮”后,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但是遇到了严重的阻力。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继续坚持毛泽东晚年“左”的错误,在政治上仍然推行“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路线,在思想上推行“两个凡是”的方针(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遍地坚持)。“两个凡是”的目的并非弘扬毛泽东思想,而是坚持个人崇拜,其结果必然导致人们思想的僵化和社会义事业的停滞不前。邓小平及时地察觉到“两个凡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危害性,并对此给予尖锐批判,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因此,在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后,必须首先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区,实行解放思想,这是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前提条件。邓小平指出:“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反之,“不解放思想,不实事求是,不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际不相结合,不可能有现在的一套方针、政策,不可能把人民的积极性统统调动起来,也不可能搞好现代化建设,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解放思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如果说粉碎“四人帮”以后,解放思想旨在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在思想上、理论上实行拨乱反正的话,那么,随着改革任务的提出和推进,解放思想的内容和要求也向着广度和深度发展。改革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都是突破陈规、更新观念的结果。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如此,兴办经济特区也是如此,至于说到社会义主初级阶段理论和市场经济理论,则更是解放思想所引起的重大的理论突破。

我国在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经历过曲折的道路。党的“八大”之后,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曾出现过包工包产之类生产责任制的尝试,而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以后,这种尝试被作为“走资本主义道路”而压制住。1959年整顿人民公社过程中,又出现了包工、包产到户的创造,然而“反右倾”运动又使之夭折。6o年代初期,全国20%以上的农村实行了多种形式的包产到户,但1962年的北戴河会议上,它又被制止,一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党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人们实行了思想解放,冲破了传统的所有制观念的束缚,农村生产责任制才获得新生,并得到了迅速发展。

兴办经济特区,一开始就有人担心它是“资本主义”。针对这种议论,邓小平亲临经济特区调查研究,充分肯定:“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们的对外影响”。实践证明,特区姓“社”不姓“资”。显然,这又是一个重大突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正确地分析我国国情,作出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诚然,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人口多、底于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生产关系不成熟,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法制不健全,而且还存在封建主义思想的影响。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历史阶段,我们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决不可以超越这个阶段。总结历史经验,成败得失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能不能正视社会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以及强调一切都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突破了以前超越阶段的思想、理论以及由此派生的方针、政策和措施。

对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我们长期存在思想误区。把它们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范畴混为一谈,在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之间,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划等号。邓小于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贤奉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邓小平的这一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奉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据此,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总之,解放思想、突破陈规,是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的前题,正是由于解放思想、突破陈规,才有了农村经济改革的辉煌成就,才有了扩大的对外开放,也才创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党的十五大强调,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政治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入精神文明建设要切实加强。这就需要不断地解放思想、突破陈规。

二、敢于冒风险

洛阳太守韩福,深知关公勇猛,便设计将其擒获。以孟坦佯败引诱关公追赶,而韩福则以暗箭射击。关公固此而左臂受伤,血流不止。当关公夜投汜水关时,守关将卞喜一方面在镇国寺埋伏刀斧手,诱关公至寺后相害,而另一方面,卞喜假迎关公,赞其“名震天下,谁不敬仰!今归皇叔,足见忠义!”荥阳太守王植得知关公杀了韩福之后,商议谋害关公。王植也是假装殷勤,喜笑相迎,而又半夜放火欲置关公于死地。可见,关公此行,历经了千难万险。而关公则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

在对待革命和建设问题上,往往存在着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一种是怕字当头,畏首畏尾,不敢向前迈进一步;另一种是敢字当头,敢闯,敢试、敢为人先。邓小于提倡的是后一种态度,他要求人们在改革开放中要敢于冒风险。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矛盾很多、困难重重,关卡不少。比如物价的改革就面临许多困难。过去物价都由国家统一调控,对于这种违背价值规律的做法不改革不行。而一旦实行改革又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当副食品的价格放开后,就马上有人抢购,议论纷纷,不满意的话多得很。任何改革都会有风险,古今中外,概莫例外。邓小平多次提醒人们不要怕冒风险。他说:“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这样,即使出现了大的风险,天也不会塌下来”。“我们不能避开风险,这个风险是绕不过的,除非我们不前进”。“如果前怕狼后怕虎,就走不了路”。也正是因为敢冒风险,我国闯过了物价改革等难关。

1991年1月29日至2月28日.邓小平在上海视察时明确指出:“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试第一个就要准备失败,失败也不要紧。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于更快一点”。邓小平的这一论述,更表明了敢冒风险的胆识和敢闯新路的勇气。

无论做什么事情,能否敢为人先,开拓新路,关键是能不能克服一个“怕”字,树立一个“敢”字。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尤其是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样的前无古人的事业,总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风险和困难。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大无畏的气概,反复号召全党同志大胆改革,大胆创新。邓小平指出:“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和改革、开放,以后还会遇到风险,固难,包括我们自己还会犯错误。中国是这么大的国家,我们做的事是前人没有做过的。„„搞改革完全是一件新的事情,难免会犯错误,但我们不能怕,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停步不前,胆子还要大,没有胆量搞不成四个现代化”。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进一步阐明了改革开放中敢冒风险,敢闯新路的重要性。他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一开始就自以为是,认为百分之百正确,没那么回事,我就从来没有那么认为”。邓小平的这些论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开拓新生活,走向新领域的主体能动精神。

有无敢冒风险的胆略和敢闯新路的勇气,始终是影响改革开放的主观原因。邓小平联系实际,揭示了问题的真谛,也消除了人们的思想障碍。他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深圳作为我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其做法往往令许多人不可思议。邓小平通过调查研究,充分肯定:“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引进外资是深圳敢闯的做法之一,而正是这一点,引来许多非议。然而,从深圳的情况看,公有制是主体,外资投资只占四分之一,就是外资部分,我们还可以从税收、劳务等方面得到益处。多搞点“三资”企业,并不可怕。因为我们有自己的优势,不仅有国营大中型企业和乡镇企业,更重要的是政权在我们手里,我国现阶段的“三资”企业,按照现行的法规政策,虽然外商可以赚钱,但国家也拿回了税收,工人拿到了工资。我们还从中学到了技术和管理,可以得到信息、打开市场。”‘三资’企业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

敢冒风险与开拓创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只有敢冒风险、才能开拓创新。敢冒风险既是个胆略问题,也是一个思想观念问题,而开拓创新则重在实践,即使是理论的创新也是实践创新的升华,就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敢冒风险的胆略就没有实践上和理论上的开拓创新。基于对这一关系的辩证把握,邓小平在引导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敢于超越前人,尤其是敢于向陈腐观念挽战,敢于提出新见解,开辟新途定的原则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所谓胆子要大,就是坚定不移地搞下去,步于要稳,就是发现问题赶快改”。这里,邓小平揭示了胆大与步稳的辩证关系。

“摸着石头过河”,这是邓小干的一句名言。这句通俗的大众化语言,包含着深刻的哲学底蕴,所谓“过河”,是指我们的任务和所要达到的目的,近期目标是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远期目标是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摸着石头”指的是过河的途径和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按照客观规律和具体国情选择正确的方法和途径。通过何种方法和途径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乃至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绝不是主观任意的,必须在实践中摸索。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可见,“摸着石头过河”,既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生动体现,也渗透着胆大与步稳统一的辩证精神。

胆大与步稳的统一,要求在实际操作上“走一步,看一步”,不断总结经验,坚持真理,纠正错误。邓小平指出:“现在我们正在做的改革这件事是够大胆的。„„我们在确定做这件事的时候,就注意到会有这样的风险。我们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于要稳,走一步,看一步”。“走一步”和“看一步”的关系亦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走”就是实践,“看”就是认识。只有在“走”的过程中才能形成正确的“看”法,只有“看”准了才能干好。反之,如果只顾“走”而不注意看,其结果就可能误入歧途。可见“走”与“看”的关系,也是胆大与步稳的统一。

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不会动摇的,一直要干下去,重要的是走一步就要总结经验”。他还说:“我们每走一步都要总结经验,哪些事进度要快一点,哪些要慢一点,哪些还要收一收,没有这条是不行的,不能蛮干”。“走一步”,“看一步”的关键问题是要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地发现问题,修正错误。其所以必须如此,理由有二:其一,只有总结经验,才能正确地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我国对外开放政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以及“一国两制”的构想等,都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二,只有总结经验,才能正确地执行路线、方针和政策。如果说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的话,那么,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则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总结经验在第一个过程中的作用在于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使认识的基础更坚实可靠。邓小平说:“历史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这样来制定方针政策,就能统一全党思想,达到新的团结。这样的基础是最可靠的”。总结经验在执行路线、方针、政策过程中的作用是促进认识向实践的转化,使一般性的东西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其中,最重要的是弄清具体实际,并据此对路线,方针、政策作出相应的调整。邓小平在谈到改革开放时说:“每走一步都必定会有的收,有的放,这是很自然的事情。”。邓小平所说的“收”,也就是在执行过程中对改革开放的政策进行必要调整。

总结经验要求对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及其实践进行定性分析,看哪些行得通,哪些行不通.行得通的就推广,行不通的就改进。比如,“我们首先开放农村,很快见效。有的地方一年翻身,有的地方两年翻身。农村取得经验之后,转到城市”。而在一段时间,我们的发展速度太快,带来了一些问题。所以要调整一下,收缩一下,这也是好事情,我们取得了经验。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及时地总结经验,不仅可以改正不妥当的方案和步骤,也可以防止犯大的错误。邓小平说:“关键是要善于总结经验,哪一步走得不妥当,就赶快改”。“我们是走一步看一步,有不妥当的地方,改过来就是了。总之,遵循一个原则,就是实事求是”。由此可见,总结经验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具体要求,它同样体现了胆大与步稳的辩证精神。

坚持胆大与步稳的辨证统一,必须注重试验,试验是人类探索事物规律的重要方法。试验的目的在于有效地控制自然,改造社会,克服盲目性,避免失误和挫折,我国的改革,是一个从农村走向城市、从经济领域走向政治领域、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有序过程,不能一哄而起。1978年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事,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中首先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并指出先进行试验,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他说:“在全国的统一方案拿出来以前,可以先从局部做起,从一个地区、一个行业做起,逐步推开。中央各部门要允许和鼓励他们进行这种试验,试验中间会出现各种矛盾,我们要及时发现和克服这些矛盾。这样我们才能进行得比较快”。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体制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现象,特别是1981年后建立了深圳等特区,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等也有了新的突破,即使是难度最大的政治体制改革也纳入议事日程。对此邓小平说:“我们现在做的事都是一个试验。对我们来说,都是新事物,所以要摸索前进。既熬是新事物,难免要犯错误。我们的办法是不断总结经验,有错误就赶快改,小错误不要变成大错误”。邓小乎关于有步骤地推进改革试验的论述,闪烁着胆大与步稳、求实与创新之统一的辩证法光辉。

总之,“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以及注重总结经验和试验,是我国改革的思想方法论,它不仅是改革初始阶段所必须坚持的,而且要贯穿在改革过程的始终,对改革实践发挥指导作用。

下载从汉语看汉民族的传统时间观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汉语看汉民族的传统时间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俄罗斯人学汉语俄汉版

    学汉语Учения на китайском языке为帮助俄罗斯朋友学习汉语,【米什卡】精心打造出俄罗斯人学习汉语习惯的学习工具——《学汉语》。Для того,......

    从陕师大校训看国际汉语教师的职责

    从陕师大校训看国际汉语教师职责 陕西师范大学的校训是“厚德 积学 励志 敦行”,于2004年学校60周年校庆时经广泛征求师生员工和校友意见后确定。这一校训的内涵既反映了学校......

    从教学改革看

    从教学改革看科学发展成就 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万代,决定国运兴衰,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石,是关乎社会繁荣昌盛的千秋伟业。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我党科学判断......

    从香菱学诗看曹雪芹的诗艺观

    从香菱学诗看曹雪芹的诗艺观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 年级:文学院08级2班 学号:200802140237 姓名:郑江华 指导教师:何柯 摘要 曹雪芹不只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还是一位伟大的诗......

    从《文心雕龙.原道》篇看儒家文学观

    从《文心雕龙·原道》篇看儒家文学观 摘要:《文心雕龙·原道》篇到底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文学观历来众说纷纭,有人从道家思想出发,认为作者是道家文学观;有人从儒家思想出发,认为......

    从“爱”与“自由”看普希金的生命观(合集)

    内容摘要:“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以其对语言的天才驾驭和对社会敏锐的洞察力成为俄罗斯文学黄金时代的标本性人物。这位天才戏剧化的死亡和跌宕起伏的一生都与他歌咏了一辈......

    2018国家电网校园招聘报名入口和报名时间从哪里看

    电网资料:http://www.xiexiebang.com/sgcc/ 2018国家电网校园招聘报名入口和报名时间从哪里看 报名方式:国家电网公司人力资源招聘平台是公司招聘信息发布、应聘者报名的唯一......

    汉办公派汉语教师考试流程

    国家汉办外派汉语教师考试流程及方式 一、报到: 前往汉办指定地点(上次我校老师都是在长春进行的考试),一般是先进行笔试,第二天进行面试。 二、笔试 1、心理测试 在规定时间内按......